初中语文在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在线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系统论告诉我们,在分析语文教学中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时,“衔接”是实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重要部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大纲在不同时期的重点与异同,比如我们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我们发现,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我们知道,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比如在初一阶段,不仅要加大识字量,还要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其次要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如何练字,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
新大纲对教学目标也有新的要求,比如大纲对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整体考虑,互相衔接,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造成学生厌学的教学内容重复性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有些内容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到了高中,还要学,这些不应该有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教学大纲的修订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3)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新大纲特别注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就是需要我们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
如①开展速读训练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训练学生对速读的掌握和运用。②适当安排活动课,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写游记,写感受,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生活的体验,讲普通话,开展实用规范字的倡议,写身边的故事,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4)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
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来做好衔接,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写对联、猜谜语、作诗词等,还可以让学生编话剧,体验角色扮演,走进大自然,体验世界的博大,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篇2
【关键词】 成人 英语 人文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59-01
1 成人英语教育中人文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即科学、艺术与人文。人文也就是人文素养,它是一个包括知识、思想、伦理、观念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并通过个人的修养、气质以及人格得以显现。在我国的成人英语教育中,长期以来都忽视对其思想、道德和品质修养以及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只是按教学大纲进行英语知识的理论教学以及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往往就导致成人学生们的人文素质缺失,没有在成人教育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素养。而成人英语教育中的人文性教育,自然而然的也是时代的需求,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需求。
2 目前成人英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成人英语教育中,学生们都是成年人,人生观及世界观等都已经基本树立。但正确与否,却不得而知。思想道德、民族精神、个性品质等等也需要我们在英语教育中进行再一次的渗透与灌输,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使学生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重要性,以及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及能力。目前,大多成人英语教育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目前,大多成人院校对成人英语教育中体现人文性的重视不足,认为成人已经步入成熟期,一些思想、观念、品格及道德等都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培养与提高。所以,侧重于成人学生的英语成绩与读写能力的培育。忽略了尚有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品格等与时代的错位与偏离,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存在着“拜金主义”、“金权思想”等问题。
2.2 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个别英语老师也没有对自己的人文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没有做到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导致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对渗透人文性教育丧失了有利条件,从某种程度来讲,往往还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2.3 成人学生自身没有重视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由于个别成人学生的文化修养比较低,只注重自身对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对于自己、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他们会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人文性的教育是浪费时间,没有必要,毕业考试也没有这一项。这样就导致学生对人文性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受到了学生自身的抵制。
3 在成人英语教育中体现人文性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成人院校及英语教师对人文性教育的重视
首先,要求成人院校从教育思想上加强对成人英语教育中体现人文性的重视程度。立足于社会发展、传承民族精神的大方向,在教育方针与思想上全面进行深化改革。充分利有成人院校有利的资源优势,通过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成人英语课堂教学,并将人文教育潜移转化地渗透其中,并将教学的重心从单纯英语知识教学,扩展到涵盖人文素养教育的英语综合知识的培养方面。
其次,加强英语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培养,并由校内相关部门定期进行培训及考核,以全面、大幅地提高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才能更有效地将人文性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认知、吸收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2 加强引导学生自身对人文素养的重视
引导成人学生重新认识及评价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重新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道德、文化、专业、心理等素质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在课余作业中安排一些相关的人文修养类书籍,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及其重要性。
3.3 创设多渠道的人文教育
英语课堂是培养成人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英语教育应该充分课堂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西方的人文中的精萃之处引用到教学中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我国优秀的人文知识翻译成英文,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还可以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在这些方面,英语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随时加以利用。
4 结语
在我国社会与经济迅猛发展,导致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外语人方面的人才更是十分缺乏。但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却极少有人文性渗透其中。致使人文素养在成人英语教育中缺失。本文就如何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性的必要性及相关解决措施进行浅显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子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J].双语学习.2007(08)
[2] 景小玲.英语教学应重视人文精神——谈哈佛大学教改方案带来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5)
[3] 徐建.英语教学呼唤人文培养[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32)
[4] 王冬艳.怎样在新课标中体现人文素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7)
[5] 姚丽君.略论师范英语教学的人文精神培育[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5)
[6] 何凤梅,张莉.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篇3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贫穷落后的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3年“二期义教工程”到2007年国家“农远项目”的实施推进,农村教师逐步认识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呢?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材重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运用到各个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光、声、形、色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动态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降低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难度,活跃了课堂气氛,特别能让学生的认知想象能力、思维表达能力、接收信息能力等全面提高。农村语文教师,更要善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学习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减负,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1.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陶冶学生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一课,在课件中播放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的视频。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雄浑的声音、博大的胸怀之。每个学生都进入到了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厚,主动探究课文内容,为下面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不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已经完全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的豪迈襟怀。这时,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再次进入情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会进一步受到感染,陶冶情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新课,通过情景动画视频,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思考、学习知识的潜在动力。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源泉。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春》的教学中,我就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一首悦耳的音乐中,视频从不同角度进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随后出现作者的简介,学生对作者的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信息,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视频的消失,屏幕依次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用遥控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来选择。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视频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习环境,突破课文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尤其多媒体计算机能动态地呈现画面,利用这个优势可以弥补其他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强有力地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7课《看云识天气》,课文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和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课文虽然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变化,但是对于平时生活观念不同、生活阅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一种种相差不大的白云,着实让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课文的真正内涵。这时,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搜索到相应的云的彩色图片,加上简明扼要的介绍文字,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再让学生阅读文章,学生就会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4.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日本 现代教育 问题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指导下完成了教育改革,确立了现代教育制度。日本的现代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各个门类各个层次的人材,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创造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奇迹。可以说,现代教育对日本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日本的现代教育也出现了种种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历主义的负面影响
日本是奉行学历主义的社会,又称为“学历社会”。所谓“学历社会”指在这个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甚至人格评价等不由其出身门第和实际能力决定,而由其教育程度的基本标志――学历来决定。
近代在否定封建等级身分制时,学历主义显示了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是,过分追求学历以学历定终身的作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大学精英教育阶段,人们围绕升入大学而竞争,在大学教育普及化后,又围绕升入一流名牌大学而竞争。一时间“考试战争”、“考试地狱”、“四当五落”(睡4小时可以考中,睡5小时落榜)以及“一浪”(一次落榜)、“二浪”(二次落榜)、“三浪”(三次落榜)等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在学历主义的影响下,日本的教育成为“应试”型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强调机械记忆,缺乏创造力。培养出“模仿型”而非“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在学历主义的影响下,60年代建立起“学力偏差值”(即标准分)进行高中升大学成绩的统计。后来“学力偏差值”推广到中学小学中,成为家长、学生、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提高“学力偏差值”,学生被迫进入各种私塾和各种补习学校,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学历主义的影响下,日本偏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和人格教育,引发了许多严重问题,导致青少年精神空虚,人们感叹“教育的荒废”、“心灵的荒废”。
二、划一主义、平均主义的弊端
战后日本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化和学制单一化,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保持全国教育水平的一致,文部省对中小学、高中课程以统一基准进行设置,但是,由于具体执行中缺乏灵活性,忽视了各地区差别和地区特色,不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采取“平均主义”、统一模式的教育。校内缺乏合理竞争,甚至运动会中为鼓励全员参加而预先规定好比赛结果。日本的各级教育机关常常在平衡各种关系中大伤脑筋。“平均主义”、“划一主义”使得日本教育培养出了“千人一面”的人材,培养出善于执行命令,缺少主动开拓精神的人材。这种划一主义、平均主义与日本传统的集团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集团主义影响下,任何脱离集团的个人行为都受到排斥和抹杀。在一定范围内,这种集团主义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划一主义、平均主义”使得日本为适应全球化浪潮而进行结构性改革时步履艰难,这与21世纪国际社会对人材培养提出的要求不相符合,
三、经济发达、心灵空虚
伴随着经济发展,日本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学历主义”和“划一主义”等一系列教育痼疾尚未治愈之时,日本现代教育中又出现“拒绝上学”、“异己灭”、“校内暴力”“、”等一系列问题。
1.“拒绝上学”。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突飞猛进之时,学校中出现了拒绝上学的孩子,70、80年代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90年代后愈发突出,其中,每60个中学生中有一人长期不到校。日本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导致“拒绝上学”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心理压抑、交往障碍等所致。为帮助“拒绝上学”的孩子,各地各校采取了各种对策,开展精神疗法、住宿疗法、访问疗法、家庭疗法等种种尝试。一些地方还举办免费夜校为“拒绝上学”的孩子补习功课。京都开设“惑星学校”、冈山开设“地球学校”对不上学的孩子开展特色教育。一些地方举办了“拒绝上学”的海外研修班。然而,“拒绝上学”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进入21世纪,这一问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着。
2.“异己灭”。“异己灭”是指在校内外,学生间由一定的一方,向特定的一方施加的肉体或精神上的侵害和虐待。“异己灭” 既是日文“いじめ”的音译,又有“排除异己,结伙疏远、打击某一方”的含义,这一译法形象地体现了原文含义。“异己灭”的主要表现是心理层面上“冷漠”、“不予理睬”,物理层面上“藏东西”、“破坏物品”,暴力层面上“殴打”、“推搡”、“脚踢”等。日本“异己灭”由来已久,早在“寺子屋”时代就有“异己灭”现象,后来这一恶习广泛存在于学校、军队、企业中。80年代以来,校内“异己灭”的规模和内容愈演愈烈,作为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和人权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不断报道学校因“异己灭”出现人身伤害事件,严重时导致当事人自杀或被残害致死。据统计,有过被欺辱经历的学生,占中小学学生的11%,高中的9%。在中学生中,这一数字一度达到了17.5%,几乎每一个5个中学生就有一个被“异己灭”的经历。伴随着“异己灭”出现的是关联词是“校园暴力”,尤其在美国屡次发生严重的校园枪击暴力事件之后,日本教育界再次呼吁关注这一问题。在日本,“异己灭”也是“拒绝上学”的一个原因。“异己灭”、“校园暴力”已成为教育和社会的一大弊病。这种病态现象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3.“”。所谓“”,是双向互动的:日本少女(特别是尚未走向社会的女中学生)接受日本成年男子的“援助”――货币、服装、饰品、食品等物质享受;成年男子接受日本少女的“援助”――所谓“女性的奉献”。据报道,“”在女子高中生中的比例高得令人吃惊,高二女学生中有32.3%有行为,高三女学生更高达44.7%。朝日电视台等颇有影响的媒体还将此制作成娱乐节目公开播放,并公开“女”的联系电话、价格、玉照等。事实上,“”并不仅仅存在于女中学生中,还广泛存在于女大学生、女护士、女教师、家庭主妇等等日本女性之中。“”已成为日本一个越来越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
“不上学”、“异己灭”、“校内暴力”、“”等一系列问题与少子化、家庭教育能力低下、学历主义倾向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他社会因素有关。
纵观日本教育的成败得失,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亦有其与生惧来的阴暗面与难以克服的弊端。为此,日本正在千方百计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以寻求出路。
四、对中国的启示
作为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两国国情不同,教育基础不同,存在问题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各自不同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正在重复或再现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种种历程,也正在或即将面临相似的教育问题。如:日本的“学历主义”在中国现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对于日本的“划一主义、平均主义”,中国是重点学校、普通学校的鸿沟,是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问题;相对于日本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不上学”现象,中国却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 “失学”现象;在校园暴力事件方面,从小、中学直至大学都出现了一些典型案例,中国对此还没有提高到全社会研究和关注的层面上来;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冲击,日本的“”现象在中国大学生中也有所表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转变,还需要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开展教育实践,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配合。如何吸取前车之鉴,避免“学历主义”的弊端、消除教育的地区差异、处理普及教育与鼓励竞争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人生观和道德教育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日本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石井透:《日本战后教育的回顾与反思》,王符、于兵译,暨南大学,1991。
[3]本山幸彦:《近世国家の教育思想》,日・思文2001。
[4]大森直树:《日本教育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刘悦译,《外国教育研究》,2007.4。
[5]佐藤学:《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校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6.1。
[6]史 朝:《中国的日本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5.2。
[7]田 恒:《日本战后体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8]梁忠义:《日本教育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一、自主阅读古文
阅读是学习古文的第一步,也是学生熟悉古文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但是,很多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几遍之后,依旧是在读汉字,对文本中的短句、停顿根本不知所措。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古文学习质量,也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古文阅读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进行停顿,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欣赏《小石潭记》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古文学习质量,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试着对全文进行停顿划分,比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引导学生按照“主谓宾”的形式对句子进行停顿划分,这样不仅能够将汉字连接成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而且,正确地停顿划分,也能让学生感受古文中语调的抑扬顿挫。
二、自主翻译古文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翻译,提高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是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采取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学生在古文学习中一直采取的是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在解答“阅读赏析”中的课外文言文时,失分最多。可见,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可以借助古文自主翻译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古文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还以欣赏《小石潭记》为例,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下面的注释对文本进行自主翻译,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并将自主把握不准的句子勾画出来。同时,组织学生对文本所描述的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逐步端正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态度,提高学习古文的质量。
三、自主欣赏古文
鉴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也有助于古文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因此,在古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描绘的情境,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欣赏,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样以欣赏《小石潭记》为例,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鉴赏,对文本中的一些优秀的句子进行自主鉴赏,比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不动;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引导学生对该句子进行翻译,并展开想象力感受作者对景物入微的观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古文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的修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成为古文课堂的主人。
篇6
关键词:实现开放性课程改革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学的开放性问题将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实现开放性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延伸、扩展到课外阅读。据统计:在学生掌握知识总量中,课本知识约占40%,是知识的核心部分;课外知识占约60%,是知识的部分。前者求“精”,后者求“博”,“精”与“博”是知识大厦纵横两部分的构件,是知识的最佳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情况作了五年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数是以博取胜的。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博士指出:知识面窄是我国青年的一大缺点。学生在多读多写和多向评价过程中,他们感到轻松、自然、有趣、和谐,精神压力消除了,心理状态改善了,就能变“苦”为“乐”,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语文积累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大幅度提高。大量阅读和写作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转化“差生”时曾经说过的:“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思维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写作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的教学面,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获取对知识本身和知识价值的真正理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其中课堂的开放性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水平的一把尺子。教学理念新,教改意识强的教师,课堂上敢放能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分析、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现在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时间质疑。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和接受学生,建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发展者,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和倡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培养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成教材文本中没有展示出来的新知识。
三、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其开放性的意义最大,难度也最大。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
1.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法,增强师生活动的多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学中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视具体情况选择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应忽视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方法。
2.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应是多元的,答案也应是多元的。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3.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练习陷入了模式化的怪圈,训练内容的固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训练的答案绝对挫灭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因而,语文课的作业也要有开放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让学生用标题式、图形式、表格式、点评式自己设计的课文板书;可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质疑解惑的内容编成判断题、筛选题、阐述题和概括题;也可以让学生对文言传记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改编;还可以通过自由的随笔培养学生作文的标题意识、选材意识、真情意识、创新意识等。这样开放性的语文作业,学生定会主动、用心、快乐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实现教学手段的开放性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
五、利用多媒体,开启课堂教学数字化
利用电脑信息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大信息输入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复习训练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试题组成题库,然后制成类似游戏的课件,分设各个等级的层级目标,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自动升级等形式,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习作的相互评阅和批改。通过学生各自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去解读文本,了解人物的典型意义和对当今时代的警世作用,让他们直面生活地底层,提高学生审视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数字化处理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得到了有效的保存。通过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尝试, 我深刻地感受到, 教师的职能在发生着转变, 他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角色, 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向导与顾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也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它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综上所述,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开放性教学,不仅能加强美的教育,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汉昌、赵菡主编: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07
篇7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怎么会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呢?怎么能够在有限的时空、有限的能力局限下有所创新呢?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兴趣、爱好的促使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尽管自己的阅历还浅、知识还贫乏、能力还低下,但他们会努力去追求,努力地去完善自我,甚至会干出不平凡的惊人的事情来,这是被实践早已证明得出的结论。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为质疑、探究、创新提供条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根据创设成功教育情境的需要,精心设计、剪辑、制作,使课件展示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春》,先向学生展示多媒体画面《绚丽的春天》,画面上呈现出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的景象,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优美诗句在音乐声中清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课件演示结束,老师随即提出问题: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又是如何描绘春天的呢?这个问题引导着学生兴趣正浓的进入《春》的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揣摩、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很不费力的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二、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情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再现美、创造美的魅力的重要学科。如果课堂上,老师仅仅依靠粉笔、黑板和嘴为媒体,很难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美境,很难让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课文中的插图、文字、英雄人物、爱国将士、模范群体、壮丽河山、自然风光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学生,用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人物心灵美、作者感情美、道德情操美去熏陶感染每一名学生,引导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重要词语以及句子的含义和感彩,引导学生全面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山光水色、日月风雨等自然环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人文景观美、人物形象美、学校生活美、家庭生活美、社会生活美,引导学生想象和借鉴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感情美、艺术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与学生代表一起带上摄影机,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学校,有目的的采访当地有名的孝顺儿女、助人榜样、自强模范、勤学标兵、奉献代表、敬业先进等具有高尚情操的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然后通过剪辑、配乐、解说、制作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专题片,在校园网上播放,组织学生观看,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震撼学生的心灵。老师还可以邀请被采访的优秀人物给学生讲自己的成长经历、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老师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学校电视台、校园网、墙报、专栏,定期播出(登出)学生的“异想天开”文章、科幻、童话、寓言故事、同题目不同内容的文章、争论性作文、假象性文章以及课文续写、改写、小小说、诗歌、散文等文章,让全校师生共同评选出“最具有创意的文章”及“创新能手”,给予表彰奖励,充分鼓励学生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现“演员梦”的平台,指导学生学习依据课文的情节、人物形象编写剧本,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人物形象,细心揣摩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剧本写好后,让学生自己挑选角色、制作道具,然后进行演出,并指导学生将演出过程摄下像来,再播放给师生观看,让师生共同评议表演的技巧、效果以及人物形象,指出不足之处,肯定表演出色的地方,可以评后又演再录,演完又看再评,直到表演得很出色,然后拿到校园网播放出来,并评出“优秀演员”、“优秀剧本”予以奖励。这样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表演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篇8
一、表现性评价的含义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在美国产生,这就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比较重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其在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优势。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模拟从而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提问新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可以看出,表现性评价更加重视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新旧知识的完美融合和有机统一,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现实中,表现性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开放式表现性评价和限制式表现性评价。开放式表现性评价对于评价的任务更为开放,提倡被评价者的活动可以不被限制。与开放式表现性评价相反,限制式表现性评价往往会对被评价者的活动范围和内容进行一定限制,并且对评价的任务和目标都限定了条件,评价者必须在限定的范围之内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
二、表现性评价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在于其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亲自对课本内容进行演示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表现性评价的意义在于其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人工评分和评判,竞争更加公平,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增进情感交流,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在表现性评价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担任的新角色对于正确引导课堂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评价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方式的变化也不断发展成为具有新内容的方式。当前,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心,不断以多种新型教育方式为支持,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表现性评价成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方式,其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快速被运用于现代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有效运用和初中生自身是紧密联系的。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正处于青春期,自身生理和心理都还不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评价结果的好坏、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与否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应加强对表现性评价的重视和应用,从而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重要主体,其对表现性评价重视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效率。然而,从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来看,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运用往往比较少。一般来说,在阅读课上,教师习惯采用使学生自行朗读的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提高。表现性评价运用的缺乏使得学生阅读的效率大大降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认识得不到评价,导致其对自我理解的正确与否难以得到准确认识。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降低。
(二)传统教学模式阻碍着表现性评价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本难以得到提高,长期以来,学生会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这极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索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学生自行朗读是根本难以实现的。表现性评价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运用无疑对表现性评价目标的实现是一种阻碍。
四、针对表现性评价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表现性评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当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翻转式课堂、个性化教学等等。另外,还应该提高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重视程度,不断将表现性评价运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模式 问题 改进策略
合作学习一般又叫做共同学习、协作学习,这一教学理念最早见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成为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广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由来已久,但不少初中教师在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设计、调控或者评价不当等等,导致教学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笔者基于此点,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略作如下探讨。
一、合作学习在现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1.学生参与课堂过于被动。现行初中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不少学生仍然沿袭传统学习方式,对于英语合作学习活动表现的不够主动,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前准备不充分。学生由于受到平日里学习压力的影响,往往忙于学科作业和学习任务,而忽视课前准备;部分学生未深入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必要的关注和重视。(2)合作学习模式下课堂时间过于紧张。部分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教学进度,对学生自主性有所忽视,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预留出思考与课堂互动时间;或者合作小组因课堂时间限制无法展示学习成果,难以满足学生成就感。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不少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未从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着眼,仅局限于表面和形式化合作,导致一些公开课看似很热闹,学生也很有积极性,但实效性较低。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很难真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此外,部分教师对于课堂活动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极为重视,但对课外合作学习则并未做出明确要求,这就导致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课后则将合作学习抛诸脑后,不仅不能完成课余作业,也无法按时复习并做好预习工作。
二、现行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改进策略
1.指导学生合理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是合理分组,教师在组织学生分组时应结合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原则,充分认识到小组成员在学习水平、性格特点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然后应在师生共同讨论后组成各个小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缺乏交际能力或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予以充分关注和鼓励,确保各组组员实现共同进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此外还应对组内人数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每学期做一次调整即可,安排座位时也按照异质小组做出相应调整,各组员座位应尽量靠a近。
2.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初步熟悉课文中新的知识点,明确文章重难点并提出疑问,进而查阅知识资料以及词典工具了解文本内容,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组内成员准备好资料以后开始讨论,各小组选出成员代表负责发言。以苏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1 Star signs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布置学习任务:“What are the 12 Chinese animal signs?”“When were you born and what is your animal sign?”“What are the 12 Western star signs?”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来完成这些问题;学生们在预习过程中对于属相和西方星座有了初步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更为顺利和高效。
3.应用合作学习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设计方案中纳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英语教学内容为中心点,创设出适合小组交流的课堂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性英语交际活动。在讲到“going shopping”这一章节时,笔者组织学生分成各个小组,组员分别扮演服务员和顾客从简单对白开始,最终完成购物的对话过程。这样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且教学任务布置也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渐深入,推进教学阶梯式发展,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在合作教学模式下,各小组成员能够快速融入自身角色并积极思考,通过扮演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或模拟生活场景而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收到满意的课堂效果。
三、小结
在现行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有利于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终身英语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当前初中英语教师均应对小组合作学习基础知识与理论观念予以认真研习,重视课前预习工作,精心设计合作学习教学方案,合理制定合作学习应用策略,并结合初中学生水平以及英语教学内容灵活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确保英语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马洁. 浅谈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高效化[J]. 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4 (12):101-102.
[2] 黄吉来. 初中英语有效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界,2011(14):32-33.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英语教学;优势;问题;改进措施
一、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创建更多更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的催化剂。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以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如,我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下册Module1 Wonders of the world Unit 1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跟着多媒体环游世界。在教学Unit 2 The Grand Canyon was not just big,笔者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原本难懂的文本变得生动形象。这篇阅读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爬山涉林去找大峡谷的故事。文章长,生词多,难读难记。文章有点像游记有点像散文,难理解。如:Suddenly, the rain stopped and the clouds cleared. The sun rose behind me and shone on the rocks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因此借助多媒体,屏幕上精彩的那一幕,学生都为之神往,也能深刻理解作者不辞辛苦去找的理由,也激起了他们学习后面知识的
兴趣。
2.有利于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受小学基础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老师很难为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准备合适的材料,但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为学生构建多途径。如,每个模块后布置的英文作文,每次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可以被安排面批。笔者就要求其他学生将作文通过e-mail发到班级公共邮箱,由笔者改完发给学生,学生再根据评价和提示对作文进行修改,最后将优秀作文发表于班级博客,让其他学生学习参考,也让优秀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使老师和学生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
3.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增大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量。教师在备学生、备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中要用到的图像、文字,事先做成PowerPoint,实现“高密度”和“快节奏”的优质、高效的课堂。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容量大、反应性的反馈信息。如,在教授新词汇后通过设置Quick eyes等游戏来检测学生对词汇的掌握;通过将阅读文章中的关键词挖空产生信息差让学生填或出现关键词、图片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可以在每一节课后设置Mini Test,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堂堂清。这些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每堂课看屏幕的时间过多,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PowerPoint过快,学生无法做笔记。(2)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课堂教学变成单一的观看教学内容,把英语课变成课件展示课,不能让学生做到耳、脑、手、口并用。有一部分老师,从头到尾都是课件,没有板书。(3)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起不到主导的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充分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
(2)适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呈现信息量的速度快,有时学生还没完全弄懂这一环节,教师已经转到下一张幻灯片,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节奏。教师应将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全部。教师应充分运用实物投影来订正学生的作文,或展示优秀作品;运用黑板板书突出重点等方法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其真正为英语教学服务。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初中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但我们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