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情感因素 自我转变 教材处理 善于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11-01

语文教学在新课标下有了全面的更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成了我们今天要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要注意哪些,如何去做?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情感因素不可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

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所以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他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只有学生对学语文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同时,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文教学。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在课堂中充分的表现出来。如有的运用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情感,聊天吹牛,讲故事,读美文佳句等,有的运用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但不管哪种方式方法都要基于情感教育之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上《紫藤萝瀑布》一课,我就运用聊天吹牛的形式让大家谈谈亲人去世的感受,谈谈死者已逝,生者犹存的情感,伤痛自不可少,但更应珍视现在的生活,努力向前,从而让同学们在感情上和本文作者有一个认同,进而能更好的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而在上《乡愁》时,我则让同学们闭目想象离家在外,举目无亲,万事不顺的情景,从而进一步引出在家千日好的感慨,从而最终导入乡愁。

2 自我转变不可少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好的地方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存在的更多的弊端,让它和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产生了众多的抵触。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难看到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学习得到知识,少有自己的感受与见解,一堂课就是课堂是中心,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学生的发展完全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中根本就谈不上创新谈不上发展。如果在这样的课堂上看到众多的手的举起绝对会是“老师,答地球自转的小明没来”的笑话。(注:地理课上,老师提问同学们纷纷举手。可当老师提到“地球为什么自转”的问题时就没有同学举手了。老师相当着急,毕竟后面坐了太多的听课老师。终于,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救场。老师请这位同学起来回来,这位同学说:“老师,答地球自转的小明没来。”)所以,教师自我转变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教师要成为一个组织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一个和学生共同进步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变成一个课堂为阵地,教师是引线,学生是主体的现代课堂。

如《那树》一课,我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做。本课几个问题:

(1)你能让同学在本课的生字词上考不到你吗?

(2)那树代表什么?

(3)你能找出并说出本课的几个优美词句吗?

(4)本课主题?

(5)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现在可以怎样做?

备注:(1)可自由组合讨论?(2)参考资料自备。(3)成果展评全班参与,得奖者本人奖糖果一个。

效果很不错,呵呵!

3 处理教材是挑战

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面对形形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品行的学生,手中的教材却是一个版本,如何分析和处理我们手中的教材就对我们形成了一个挑战。只有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在对学生学情和兴趣爱好等情况掌握充分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教学“三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确定并解决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学生学懂学通学用,达到用教材教而非教书匠式的教教材。

在你的教学过程中,在你的课堂上,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课堂教学前的教案中,应尽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所以在我们的教案中,导语设计、问题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每一步教学时间的分配,节奏控制,内容的过渡等都要充分的考虑。在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对我们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如在教七年级上《白兔和月亮》一课时,我就针对手中的两个班的学情作了详细的分析和处理。一个基础较差的班集就在理清生难字词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寓意,理解寓言特色,学完本课后今后再面对寓言时能根据本课所学自己归纳总结寓意。另一个基础较好的班集就把生难字词放在一边,将之换为品诵本文的精美语句,学将自己生活中的道理写进自己的寓言中。为此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和两个教学重难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学生要一课有一得,再加上在现实教学中我运用了学生广泛感兴趣的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教学过程,学生学起来更专心,更有感触,充分达到了之前的教学目标,获得了现场众多老师的一致好评。

4 善于学习最关键

在新课标中要善于学习,特别是作为青年教师。我在初期的教学工作中,承担了多次公开课,上完就听同行专家的点评,必有一得。

不断的听课,不断的吸取别人的优点,并不断的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这对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的很多经验都是从老教师那儿学来的。听了曾老师的课,学会了用学案,并将之用到《诗二首》的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李老师探讨明确了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也是一课的出彩之处。所以,个人以为多听课,多探讨,多合作,多改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少的一点。

当然,教学是个无底洞,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情投入,不断转变,勇于挑战,坚持学习吧,相信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篇2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注重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50-01

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关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不断高涨,把语文教学炒得沸沸扬扬,使教学不断出现“教改热”。然而,在这沸沸扬扬的“教改热”中,语文教师便手忙脚乱了,一时间不知如何教学。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重点,努力抛弃传统教育观念,就能开展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一 以人为本,凸显语文育人的核心价值

事实证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把学生当作 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来培养。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书本知识,大大忽视了知识以外的发展,而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际操作能力,即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在思想、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真实有效的升华,从而更好地有能力地去服务社会,服务自己的一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指出:“小学要将'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并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摈弃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便是从事好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根本前提。所以,语文教师就不能单纯地培养少数几个所谓“尖子”,而应把工作重心放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既要保“尖子”稳步上升,又要扶“差生”逐步上进,并让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让教育真正在教学中均衡发展。

二 培养能力,达到语文育人的最终目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注入式”教学为途径。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获得的知识较少,较多地凸显在死记、硬背中,由此造成了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达不到科学的培养。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能说不能行”,即缺少应有的实际操作能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教育的教学手段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亲自尝试、亲自探究获取知识的主体意识,还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先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瓮中保护这种学习乐趣,使学生时刻有学习语文的。其次,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从平常抓起,跨结合学生的实际,始终围绕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努力发掘各种对教学有利的因素,才能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培养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的目的。

三 突出实效,注重语文教学的核心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很多方面是一种形式,甚至于产生了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诸如在教学中刻意地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不断翻新花样,致使课上“热热闹闹”,而课下却“冷冷清清”不见实效。谁都知道,教学形式运用得恰当与否,这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关键和根本都在于教学是否有实效,即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形成技能。

总之,要搞好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自觉改变教学理念,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见效而不流于形式,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朝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育人、树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见》(2009年8月26日)

[2] 刘韵清,何小英,付孝泉;小学语文教学及调适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互动;学生;教师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积弊甚多,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老师们也积极地进行过许多探索和实践。不过,从整体上说,语文课程仍较为封闭落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呆板僵化,尤其是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学生仍然是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唯师唯书,缺乏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这导致学生语文素质与人格畸形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健康成长。语文老师所特有的诗情、激情、锐气和思想的活力,往往在这种僵化封闭而缺乏活力、缺少挑战的工作中被消磨殆尽,慢慢地丧失了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教越不会教”成了一种可悲的普遍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好长时间都没有同学发言。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主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学缺乏互动。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张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那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互动如何实现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一定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进行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的第一步。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有独立的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都享有足够的表决权和话语权,都需要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有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才能将互动式教学顺利的开展下去,实现共同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沟通、探讨、总结,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加速了知识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跳跃性的色彩的。在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且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师生在这个民主、和谐的氛围里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必定会促进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致力于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

二、引导自主探究

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新课标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

三、巧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是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之中,如果能不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里,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接受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融入进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之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四、鼓励讨论质疑

讨论质疑是思维碰撞、理清思路、升华思想过程。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教学中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的作用。这种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篇4

一、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可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极端:一堂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让学生做主人,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气氛热闹,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攘攘;而教师则只作为发问者、旁观者、旁听者,由过去的主人成为了陪客。于是,在“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绝妙好辞中,把课堂从“一言堂”一下子变成了“大放羊”,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要么不过问,要么就模棱两可,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把课堂完全开放了,才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此类现象,实在是违背新课改的精神、忽视教师主导性的一种倾向。

二、以探究式教学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科学探究,而探究式教学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但有的教师却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否适应于研究,一味地追求探究式教学,似乎一提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它的教学方式都不存了。这与新课改的根本精神是相违背的,是极端的。

三、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信息单向传输和师生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更好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标,赶时髦,搞花架子,只是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出现了假繁荣现象。有些课,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些课,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教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在解答了人们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性质界定的疑惑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教师们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不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字词难点,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倡导新课程改革,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就得不到落实。语文轻了“语”,轻了必要的双基,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一种偏向。语文教学要工具和人文并重,才能既避免“头轻脚重”的失误,又避免“头重脚轻”的悲哀。

五、片面强调学生的积累、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就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现在新课程强化和凸现这种教学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积累能让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并逐步形成语感。但在我们现时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另一个极端:语文老师忌讳“讲”,在教学中不敢分析、不敢训练,甚至连基本字词都回避,将较多的时间、精力都用在空悟上而造成了收效甚微的新的偏失;有的放羊式的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课文,而老师却不加任何指导。但是想想,学生真有那样多的时间去实践所需要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语言材料吗?事实上,文本往往是多义的,而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语言积累薄弱,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均较缺乏,更主要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与其让他们迷惑地读一百遍,还不如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让其豁然开朗来得实在。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38-01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不再只是组织教学,教师应走进学生中间,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还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高涨。除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要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 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呼唤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教师应该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双臂,教室应充满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气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撕掉“神圣不可侵犯”的师者面罩,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走下讲坛,走出教室,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信息,建立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2 教师必须由教学效果的裁决者转化为合作探究的激励者,变“精英教育”为“面向全体”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是方向标,是指挥棒,具有极强的导向功能。“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而且大多情况下,命题、制卷、评分全过程都由教师操纵,尤其是评判标准由教师制定,给不给分,给多少分等,全由教师裁决,教师具有“法官”一般的生杀大权。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

3 教师必须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变“教书匠”为“研究者”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教师角色一旦确定,不少人便画地为牢,将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变成“井底之蛙”,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即使在所任学科,只要教材中涉及了,则以教参为“法宝”,讲清讲透,唯恐学生没有掌握,左一轮右一轮反复磨;凡是教材中未提到的则很少过问,以免喧宾夺主。这种教师,不客气地说,只能是过时的“教书匠”。

4 教师要从注重“教”转化为注重学生的“学”,变“备死课”为“备活课”

新课程重视教学反思,认为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上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这也要求语文教师要改变备课关注点和备课方式,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重点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教师的备课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工夫。依据新课标备课好语文课,首先要备新课标。渗透四大课程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开展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四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依据新课标确定教学内容。其次要备教师,做到备观念、备教法,倡导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再次要备课程资源,这包括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教师要用好教材,适当裁剪、取舍、增删,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处延,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性,让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相结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后备学生。要做到备学情、备学法,根据个性差异,既培养智商,又培养情商,满足学生终身学生的愿望和需要。

5 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多种能力

如今的语文教学,仅仅只是被“导游”引进了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泛化的“大花园”中,多数教师仍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语文课堂仍未摆脱“时代背景打头阵,识字解词正正音,划分段落找中心,写作特点几条筋,测试训练仍担心,熟能生巧一本经”这种旧模式的束缚。新课程即将全面推行之际,如何冲破旧模式的束缚?如何真正突出“以人为本”?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与教研组成员积极探索“运用语文新教材培养农村初中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这一课题过程中,笔者认为通过落实以下几个环节,可以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并最终达到引爆学生思维的目的,培养多种能力,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6 提倡自由写作,呼唤回归生活,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

传统作文教学强调范文教学,强调文章的篇章结构教学,看似严谨而有条理,但都是教师预先安排的,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只能制造出千人一面的枯燥无味的文章。学生对写作缺乏成功的经历,失去兴趣,假话、空话、大话成风,学生自然把作文当成沉重的负担,望文生畏,甚至哀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追根究底,传统作文教学异化为压抑学生个性的精神枷锁,学生无病,脱离社会实践,写作热情甚至渐渐熄灭。

7 结合教学实际和社会生活实践,转变作业观,从繁重、琐碎、机械的作业批改中走出来

篇6

关键词:三个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思维;优化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弊端;新理念;三维目标

The new lesson mark descend language teaching of thinking

Luo-Peng

【Abstract】The language new course has already got into an implement a stage, but actual circumstance BE: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but is keep off "language new course standard" of request, keep off the teaching aim of language classroom, or neglect a contents for the sake of the form, gain notoriety by shocking statement it suspicion.If term it deluge, the result be so terrible we dare not think about it.This text practice to set out from the teaching, as to it's the irregularity carry on an analysis, point out its source place, and put forward how some viewpoint of the best language lesson.

【Key words】New lesson mark;Irregularity;New principle;3D target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教育的核心是“人”。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视学生为人,任务是助学生成人,教学生做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在发生变化,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促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树立未来主人翁责任感,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个性的张扬创设氛围、提供条件,帮助他们为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新大纲新教材为语文的性质注入了新内容,同时也提示了语文内容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因此,学语文不能只靠课堂,还要走向生活实际;不能只靠套路、方法的把握,还要积累、领悟、熏陶,加强语文实践;不能只是吸取知识、储备信息,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不能只是靠老师的“教”,还要摸索、掌握学语文的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时时是语文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树立大课堂的语文教育思想才能深广度地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语文活学活用,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2.要明确“教什么”和“怎样教”

语文课不是时装秀,露脐装虽然时髦但不适合任何人。在课堂中缺失目标意识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课堂教学,第一要务就是应该明确“教什么”。大而言之,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读书和写作能力。“新课标”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共设有五个模块,选修课共设有五个系列,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每个文本的教学设计,都应立足于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我们确立“教什么”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我们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最根本的依据。

确立了教什么,接下来就是怎样教的问题。语文课堂上“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有上成美育课的,也有上成活动课的,说唱跳演,全面开花,热闹的背后是浮躁,创新的背后是虚无。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下列的做法:

2.1在阅读教学中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2.1.1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没有必要每次都重复学生早已拥有的知识积累,而新的知识有必要在阅读中得到很好的吸收消化,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阅读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细心理解和领会,抓住他人发言的重点,找出不清楚和有疑问的地方,注意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谈话、发言和回答问题的技巧、语言表达方式等等,同时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学会表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语言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对能力;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创设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提升。另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能得到提高。语文教材是一座宝库,每篇文章文质兼美,带领学生仔细推敲、琢磨,品味不同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习多种写作方法,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例如我在教《后赤壁赋》这篇文章的时候,制定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2)体会精练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3)加强朗读训练,节奏合理、语句流利。

2.1.2注重“过程和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是主体,教师处于辅导地位,但是学生完全靠自己探究费时多,难度较大,若无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的独立研究容易产生盲目性,所以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 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交流读懂什么,再让学生找出关键句段进行分析,在此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几名尖子生围绕老师的提问作一番“应答”,而是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对学生所提问题发表看法,更多是应用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言说”,把自己的问题和理解、好奇和厌烦、热爱和痛恨、认知和想象、困顿和顿悟等通过对话尽情表达出来。“对话”可以是心灵的、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理解、心灵交往的过程,并体现“对话人生”的意蕴。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2.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中的形成和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讲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起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文本中处处闪现着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人名言等等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这课时,我们既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文体方面的知识,又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提高鉴赏写作能力;还有进一步考虑如何与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和作者,读懂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的豁达、乐观的情绪,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的挫折很多,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才能战胜困难、笑对人生!

2.2.1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把“三维目标”渗透在每一个文本中,贯穿在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中,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能把它们游离或割裂开来,应抓住阅读,强调以读为本。二要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这需要教师的深厚的学养,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洞析观察,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审视判断。一般来讲,课堂预设越充分丰赡,课堂就越精彩灵动,就越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

2.3.1要有问题意识。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诚恳地告诫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更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现。问题的设计要下功夫,提高设问的质量。问题应问在意外处,让学生在惊疑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应问在关键处,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纲举目张;问在延伸处,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同时也应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真诚地引导、启发,为学生“保驾护航”,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适用时展的需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用它来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忽如一夜春风来”,但我们更希望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该拿什么样的课堂奉献给学生?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一次次精神的起点?一次次灵魂飞跃的站台?这是我们时刻不能掉以轻心的,因为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素质,我认为让学生在快乐之中学习知识,语文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能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乐学,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融洽、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教师要首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热情活泼。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可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设计一节课的开头――导语,即可切中要害,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情况及课文内容,导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温故知新,因势利导;或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或利用讲故事,做游戏,设悬念,讲奇闻趣事,展示一幅画面・・・・・・总之,力求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例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我采用了悬念式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爱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鲁迅先生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一下鲁迅的这位老师。”(出示文题和作者)就这样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创建展示平台,体验成功喜悦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先学后教,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为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答案,学生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中我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让多媒体走进课堂,调动学生乐学的情趣

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等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展示画面,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通过“境”来表现“情”,再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作品的意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自主学习,提高兴趣

篇9

一、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的内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领域都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首先,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其次,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最后,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总体来说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而新课标是以改变教学方法为主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播新的教学思想,从而进行全面的课堂教学改革。当然,在看到新课标改革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发现其中的各种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并纠正,会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进而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质量。所以是否能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1.在理念上,教学方法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从整体上看,现阶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向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现如今的教育需求,但是仍然在改革中出现一些瑕疵:面对传统的选秀与必修结构,必修学科基础性内容略显不足,而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甚高等。对于一些过去的教育模式在新课标下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模式与当下要求相结合,整理出符合课堂符合教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抛弃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几百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所以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是在继承传统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2.运用“活动”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

语文课程可以借助“活动”来进行全面的学习,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主要的活动包括应用性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通过活动来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首先是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状况,将枯燥的文本学习转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既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地位,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能力。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以,进而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最后是应用性实践活动,这要求老师根据学生自身具体情况广泛的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在进行活动中应该以学习中的真是实践和实现教学目的为核心,使其切实的能够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注重高校和实效的结合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机械实践新的课标理念,一味追求多样性,不能提高教学效率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无效的课堂形式也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因而,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高效率和教学结果的实效性。正所谓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所以,无论选修还是必修,教师传授还是自主学习,只要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作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教学理念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改各项政策的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应用,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的语文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小学语文的基本思想

小学语文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识字、写字与学词的思想”、“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思想”和“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思想的最高层次。对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拼音、识字、句子、篇章、分析短文、开卷有益、畅所欲言、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思想和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思想。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语文方法则与语文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小学语文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转化、阅读教材与教学的组合、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的映射、习作教材与教学的构造、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的概括、知识的具体化与综合技能的形成性等。

2.重视小学语文思维方法

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思维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小学语文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小学语文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小学语文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归类与系统化,归纳总结与教学分解,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模仿、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等。

3.应用小学语文的意识

“应用”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课程理念的“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专题分组,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课文只是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东西、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小学语文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语文的本质。在保证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语文教育技术平台,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学习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小学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置

1.小学语文课程分为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两部分

其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小学语文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小学语文准备。选学课文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2.设置了小学语文导语、课例、小学语文园地等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笔下动物、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故事、科技成就等小学语文文化内容是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单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单元课程是以精读课文为基础,教师应在保证精读课文课程,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尽量让其学习文后的选读课文,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三、小学语文内容标准

小学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基础知识整合、智能展台、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课练、同步作文等内容练习。

四、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语文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小学学习功能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小学语文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小学语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充分运用好“班班通”或多媒体及课件的辅助教学手段,是获取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落实,更要注重教育教学的策略: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小学语文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小学语文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小学语文教师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永琴.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