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安徽,建议,对策
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自然现象使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失衡,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开发和焚烧(煤矿资源、石油资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将其点燃焚烧,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低碳的生活和经济是当代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安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现状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构成之一,安徽省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的城市群队伍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安徽省的经济产业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机械、汽车、电子、农产品、化工等各项产业和各个领域,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实现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安徽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薄弱,低碳产业不健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的执法行政单位都意识不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城市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意识的缺乏,缺少对“高碳”产业的控制,各个领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进行高开发、高利用,没有引进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识,导致整个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二)市场经济需求过大,导致低碳经济发展缓慢。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非常广泛,针对于低碳的经济发展问题来说,控制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和高污染的比重严重失调,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安徽省经济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比如房地产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建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高耗能的,而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实现低能低碳就变得更加艰难,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强,汽车的尾气排放难以控制,虽然政府能够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但是相关的措施和力度不够,难以具体实施,这就导致在经济需求过大的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非常缓慢。
(三)环保能源的使用量小。对于目前的安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很多人的节能减排意识还很薄弱,对于使用环保能源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在人们生活中,有少量使用太阳能的家用电器,但是在产业开发中还没有大力的投入环保节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引进和开发环保能源的设备是值得研究的。
三、安徽省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强低碳环保的意识,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关的政府和单位应该将低能减排的低碳环保意识充分的重视起来,并应该大力的进行低碳意识的宣传,可以在城市中各个地方的广告牌上张贴相关的低碳标语,将低碳的理念传达给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符合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前,相关部门单位应该制定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确定好符合安徽经济现状的战略措施,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制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将国家制定的相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管理,根据制定的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准备。
(三)发展使用环保、低碳能源。相关政府和执政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低碳和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相关的技术单位开发出新能源,特别是有关生产设备的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出节能、节水、节油等高效节能的工程设备,并鼓励城市中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电器(比如太阳能的热水器)等,让环保、节能、低碳从每个人的生活做起,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产出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并且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还能促进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四)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很多,这就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宏观调控,优化各个产业的结构,实现节能。比如针对热力单位燃煤问题,就应该开发出过滤和净化设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针对以焚烧发电的企业,鼓励开发和使用节能设备或措施,比如利用风能、沼气等进行开发和利用;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可以鼓励广大人民换坐公交、地铁、自行车等,大力投入氢能或者其他节能汽车的开发和使用,对于那些高耗能和污染严重的汽车进行取替,尽量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针对不断开发和兴起的建筑业,鼓励相关建筑单位投入节能的资源(使用材料或者技术),给与应用节能资源的单位表彰或其他奖励,提高节能环保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投入量。
结束语: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是安徽省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全国甚至是全球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下,加强对环保和低碳的认识,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大力宣传给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当中,让更多的人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发出节能的设备器材,并投入到生产和使用中,彻底实现城市中的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6):35-57.
[2]周颖杰.区域低碳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创新科技,2015,09(7):24-26.
[3]董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6):41-43.
[4]吴骏; 冷兴; 解晨晨.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经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 58-62
篇2
【关键词】:流动摊位;存在特征;发展趋势;合肥市火车站广场附近
Abstract: In this paper, Hefei City train station flow booth near the plaza as example,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stat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booth plaza near present Hefei train station, summed up the reason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zed the stall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dern life in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but also attempts to explore in near the train station is a special area, the futur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tall.
[Key words: flow booth;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rend; Hefei city near the train station square
中图分类号:TU24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调研背景
合肥的火车站承载着展示合肥美好城市形象的重任,站前广场因为地摊的乱象丛生,严重影响来合旅客对合肥城市的第一印象。那么此种情况下,研究火车站广场附近的地摊的存在特征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是我们规划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象界定
流动商贩:“经常变换位置,现买现卖的小商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个定义不足以概括现有流动商贩。部分商贩具有经常变换经营地区的特性;部分则是在较为固定的一片区域内活动;还有一小部分商贩则表现出在具置也相对稳定的情况。为此,我们将调查对象界定为:不在固定构筑物内现买现经营者。
三、地摊存在的必要性
1. 摊主的谋生手段
作为摊主的谋生手段,流动摊位有其优势是——摊主流通费用低。不用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运输和薄记费用极低,几乎不用纳税,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做小本买卖。因此,完成同质同量商品的交易,地摊与正规商店相比,即使售价较低,也有利可图。
2. 方便居民的生活需要
火车站地段有其特殊性,人流量大,周围饮食类商店类型单一,只有麦当劳肯德基,价格贵并且供货速度慢,而周边的大排档,小吃既便宜又快捷且品种多样,对于匆忙赶车的旅客,他们更愿意在摊位上买吃的,另外,一些低收入者阶层购买力低,只能多消费低档次商品,这也是地摊生意所以红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地摊对广场周边环境的影响
1. 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地摊给周围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2.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地摊多摆在公共道路等人流集中地段,妨碍了城市交通,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给车辆及行人的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地摊走后的脏乱现象影响道路与站前广场的环境卫生,对市政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地摊摊点形式及设施不规范,卫生差,影响市容。火车站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它周边流动摊贩的布局与规划更是至关重要。
五、城市管理机制的问题
街头地摊的管理混乱,无统一管理机制和专门的法律法规监督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管与摊主——“猫和老鼠”
摊主向城管缴纳部分费用。城管对地摊的管理主要是罚款和没收财物,直接损害了地摊摊主的经济利益与生存。城管与地摊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对立”关系,矛盾重重。
2. 摊主与店主——不亲不疏
店与摊的关系一般为地摊设在店面前的马路便道及马路车行道空间,设在店面前的地摊一般都向店面缴纳一定的费用,且除此之外,还向城管缴纳费用。地摊有时会与店面的经营品种相同,所以地摊与店面之间也存在着商业竞争。
3.摊主与顾客——必要性与问题
认为地摊上的东西品种多而且便宜,有存在的必要。顾客通常会认为这些地摊卫生差、摆放无秩序影响交通且产品质量差,而外地的游客会觉得作为城市的门户空间,地摊上无当地特色产品。
4.顾客与城管——加强管理
地摊的摆放无秩序造成了交通混乱,脏乱差影响城市门户的形象,希望给予统一规划管理。火车站人员混杂,治安条件差,经常有小偷出没,急需加强治安管理。
六、 总结及相关建议
1. 地摊的去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员流入城市谋生是不可避免的,而城市人群也需要城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多元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从小商贩和外来人员的角度,到城市劳动谋生是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考虑到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摊的保留意义重大。
2. 相关建议
2.1.有限开禁,合理限制
实行区域分类管理限制
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可以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类:
(1)“绝对禁止区域”,如交通比较繁忙的城市主干道等;
(2)“相对禁止区域”即对城市交通、市容秩序等影响程度较小的区域;
(3)“允许区域”即不影响交通、市容和居民生活工作的区域。
实行时段管理限制
对于相对禁止区域、允许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出时间段,比如避开交通高峰期, 允许流动摊贩经营。
经营范围限制
对流动摊贩的经营范围,城管部门没有权力去设置壁垒,但可以在鼓励和引导方面有所作为。
对于织补、修理类等便民摊点,要鼓励支持;
对于时鲜瓜果蔬菜类摊点,要积极引导;
对于涉及到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摊点,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监管,进行必要和适当的限制。
从业人员限制
对于进入政府部门设置的疏导点经营的摊贩,在市场准入方面,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劳动保障部门、民政部门、村(居)委会出具证明函等形式,严格把关,尽可能照顾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残障人士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
对有能力进市场经营,却为了逃税、避税、谋利等目的加入流动摊贩行列的人员,必须严格限制。
2.2. 开辟摊贩疏导途径
可在不占道、不扰民、对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影响小的前提下,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选择适当的场地兴建“钟点市场”,规定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条街“,突出地域性。
将部分非重要交通道路两侧人行便道空间合理利用,将地摊从机动车道改为人行便道摆放。积极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贩入市经营,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摊点设置、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2.3. 科学规划,退路进厅
进大卖场
(1)方案提出背景
城市政府为了整顿街道空间,保持市容市貌,取缔马路地摊,将地摊一律迁进大卖场。
(2)方案可行性探讨
地摊进大卖场,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
对于政府而言 ,马路地摊进卖场,其利弊体现在:首先保持了市容市貌;节约了城市管理的成本;所引起的社会及经济问题不容小觑。
对于摊主而言,进卖场增加了成本费用;竞争激烈;进卖场后,购买力明显降低, 缺乏街道的人气,影响收益。
对于顾客而言,地摊从街道消失后,一方面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给外地来肥人员造成了不便。
利用楼底空间及其他适宜空间
(1)方案提出背景
除了进大卖场之外,还可以利用高层楼底一层空间的开放来为地摊提供生存空间。楼底空间的打通开放不仅使地摊得以保留和改造,而且也为高层建筑带来了活力与人气。
(2)方案可行性探讨
将高层建筑的一层空间打通,涉及的问题:
第一:主要解决建筑的结构问题;
第二:对楼底空间环境绿化及设施进行设计。
楼底空间的利用可以起到的作用及效益
第一:增加高层建筑的开放空间。
第二:为地摊提供了生存空间。结合环境布置,改善火车站地区拥挤不堪的现状环境。
第三:将地摊从路边引入楼底空间,改善火车站地区交通环境,解决交通与地摊的原有冲突与矛盾。
2.4 .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1)制定专门的摊点管理条例,解决各项法规中的冲突部分及法规与现实管理的矛盾;
(2)明确管理条例与收费制度(建议收取少许费用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及卫生维护);
(3)如收取象征性费用,统一缴纳避免店面与摊主间的利益冲突,规定相应的经营商品的种类。
2.5. 推行摊贩自治制度
建立摊贩登记核准制度
摊贩的流动性强,交易发展后,如有商品问题或者饮食卫生健康问题,无法查找销售者和原材料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登记核准制度,确定摊贩的基本信息并加以公开,便于后续的追溯。
建立摊贩自律考核制度
引导市民、社团、摊贩、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对促进摊贩经济、城市市容与百姓生活之间的相容和和谐非常必要。
建立摊贩个人诚信制度
从实践情况看,摊点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质量存在隐患和监管困难。在建立登记制度的同时,建立个人诚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对推进摊贩诚信经营、促进社会进步大有益处。
3. 结语
我国的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城市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诸如流动摊贩是每个城市都十分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只是针对合肥市火车站地区进行的调查分析,提出解决方法,然而每个城市的流动商贩问题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提出的解决意见,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即使如此,该文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流动商贩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了解流动商贩的基本情况。同时,对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荣艳:《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5日;
[2] 李瑾:《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摊贩问题为例》,载《城市问题》2009年第3期;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在现行户籍制度体制下无法解决工作地户口问题的进城务工人员。据统计,城市中现有农民工子弟约1400多万,且呈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广东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纳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衍生了随迁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这一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根据2004年国家出台的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国家不再收取借读费等其他费用,但是实际这些规定并不能很好地执行。城市公办人员实际上是按照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来计算学员人数,而且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让他们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因此农民工子弟们还是只能在设施和教育都不够的私立学校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接受好的教育。这个前提下,农民工子弟得不到好的教育,有的就只能待在家里,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造成社会对这个教育体系的偏见和导致社会安全问题。假如他们的入学问题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不仅造就更多的人才,而且也有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家庭问题,让他们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也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广州市作为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如何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将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与辐射作用。特别在当前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珠三角用工荒问题再次抬升,而社会矛盾时有发生。落实和稳定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对于保障人权、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情况简介
当前现状是公立学校学位有限,私立学校学费过于昂贵,所谓“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及教育质量又难以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了积分制入学制度,积分制制度虽然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入学提供了较以前多的机会,但积分制的门槛过高,导致部分公立学校虽然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了学位但无人达标的情况,反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仍然得不到充分解决。本课题小组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实地了解广州外来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具体情况,为更好地改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供调研参考。课题小组收集资料,查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文献综述,并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涉及十三个问题,由调查小组成员分四个时段在分别在广州的四个区发放。共计发出问卷200份,实际回收率180份,有效回收率90%。其中,问题1-4涉及家庭教育基本情况;问题5-9涉及家长及学生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看法,及其反映的问题;问题10-13涉及积分制度对目前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学难问题的影响。
三、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基本情况对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1、1、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并不显著。调查对象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大部分。以往调查均显示家长受教育程度低会制约对子女的教育,其教育观念会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情况,但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希望并会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在访问中,不少家长感慨:“正因为自己读书少,今天才那么辛苦,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将来能过的好一点。”在调查问卷中,尚有23位家长未上过学,但他们更表示要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2、父母职业对子女教育影响亦不甚明显。在调查中,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但并未显现出职业是教师的家长会比“无业拾荒”的家长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父母职业并不是影响孩子的教育投入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在调查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非常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并非是仅仅完成国家赋予的九年义务教育。
2、3、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较为明显。在我们这项调查中,所选家庭基本上是务工者,少量的是“小本经营”者(如卖菜、理发、收废品、摆地摊),还有“拾荒者”,基本属于“低收入阶层”,谋生与养家糊口才是第一大事,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只能尽力而为,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只能选择费用相对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当食不果腹的时候,受教育问题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会被暂时搁浅,因此,这些外来务工者只能解决温饱之后再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并非不重视,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4、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入学条件限制苛刻,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经济因素虽然影响很大,但在做“您的小孩上学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这道题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学校入学条件限制苛刻”这一选项。这与广州当地的相关政策有关。搜集的资料显示,现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广州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获得广州市及各区(县级市)政府授予优秀称号的外来务工子女;而是在广州市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固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外来务工的子女。而这两个途径都是比较高的门槛。
(二)家长及学生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看法,及其反映的问题。
1、在问到“您的小孩在哪上学”时,32%选填了老家,56%选填了和自己在一起,还有12%选填了“在另外一座城市”。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更趋向于把自己的孩子接到自己所在城市读书,大部分家长认为城镇的教育设施毕竟比乡村好,我们可以预测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将有更多的外来工子女面临教育问题,我们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这为我们继续认真完成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动力。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普遍遇到入学手续繁杂的问题(超过40%的家长认为入学手续复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收入较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想要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上学,却普遍遇到户籍限制的问题,官方出台的积分政策让很多家长头疼,不但是积分难得问题,有时就算手续证明齐全,还是被一句“学位不够”被拒之门外,家长纷纷叫苦,调查中我们接触到一位来自湖南的林阿姨,她跟我们讲述了她为她的孩子小明(化名)的“求学过程”,让我们感到很同情却无能为力。
3、大部分家长对其小孩就读学校不是非常满意。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满意,他们更希望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公立学校去,但介于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把孩子送去相对比乡村学校好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家长大多不满意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认为自己孩子现在就读的学校师资力量一般、差、非常差的比例分别为35%、20%、8%)。现实中,许多民工子弟学校办学不规范,普遍存在师资不足、设备设施简陋、教育管理不规范和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许多学校目前没有一名正式在编人员,绝大部分的老师还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年轻教师占了教师总数70%左右。
4、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普遍羡慕公立学校的设施。在被访问的家长中,不少家长反映,他们知道孩子更希望到公立学校去上学,他们总会在无意间表现出这种渴望。这也是我们调研小组希望政府能致力解决的问题,如果公立学校没办法接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那么完善私立学校的教学措施也未尝不可,这样更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继续为广州的发展努力。5、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欠缺。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被调查学生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或“不按点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与班主任座谈中,老师们较多地提到孩子在学校中发生情况时经常联系不到家长,家访时会发现只有两个孩子住在一起,很多外来务工者从来不与老师联络,召开家长会他们也有多种理由参加不了。还有部分外来务工者不办理任何转学手续就将子女转回原籍或转到其它城市就读,许多学校出现了老师替学生垫付了书费、本子费而学生却不打招呼就离开了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去向以及是否辍学,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很难有效控制。
(三)积分制度对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学难问题是否有积极影响
1、受访外来务工人员中,高达55%比例的受访者对于该政策毫不知情,另有30%比例的受访者表示仅听说过,对具体分数也并不了解。该政策现有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且力度不够。目前的宣传方式多倾向于在电视,网络和报纸宣传。但在实际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民工工作时间占全天比例较大,闲暇时间较少,无法接到该政策的相关推广信息,导致政策的普及率低。而且对于从已有的宣传方式来看,对于政策的具体评分方法也没有到位说明,只是进行了笼统宣传,使得一些仅知政策大体情况的申请人匆忙前往申请,但前往后才发现没有准备完整各个环节证明材料或者根本不够申请资格而白跑一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很好地落实积分制入学
首先有的学校虽然提供学位但报名人数少,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去了几间小学,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表示他们正在招收外来工子弟。我们走访了八间学校,只有两间学校表示他们正在实施外来工人员子弟根据积分制报名的政策,但同时负责人也透露,虽然学校部分招收外来工子弟,但实际上报名成功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表示知道有相关的政策,但他们学校尚未制定具体的招生方案。
另外部分学校因为学位紧张造成大部分学校并未对外来工子弟开放,还有小部分学校表示,他们从没接到接收外来工的通知,同时他们的学位非常紧张,可以说是供不应求,难以提供多余的学位。
3、积分设置门槛太高,难以达到,已成功入学的表示几经波折才凑齐文件,证明等,而更多未能入学的表示该政策对他们而言等同于无,因为他们连基本的条件都没达到,很多申请者被几个原因“卡”住。“超生”、未办暂住证/居住证、未办社保成为外来工子女无法入读公校的三大“拦路虎”。从今年第一批申请报名的情况来看,办理暂住证/居住证的积极性已经普遍提高,但“超生”、“未办社保”的问题仍十分严重,成为外来工适龄儿童失去入读公校机会的两大主要原因。如番禺今年“积分入学”政策提供3500个公办学校名额,吸引了6000多人咨询,1000多人最终提出报名申请。首批入读名单中,只有不到500人通过,仅占所提供名额数一成多。
四、调研后的思考与建议
(一)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与推动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异地高考问题备受关注。据了解,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广东省也将于2013年底出台相关的政策,在笔者调查之前,广东省的异地高考政策尚未出台。据报道,广东的异地高考政策大致如下:
2014年起,在广东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在广东参加社保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内中职学校连续就学3年以上的,可在广东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院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并可与广东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不少人认为这时候在广州实行异地高考言之过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对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是一个质的突破,如果异地高考政策能够在广州有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义务教育问题将会引起更多公众的重视,并从而推动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提高社会各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重视
导致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重要原因除了在政策的落实上、外来工自身存在问题外,城市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偏见、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抗拒学习基础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要想在根本上得到解决,首先希望国家和政府对这一问题足够重视,在立法、经济等方面予以平衡和加强,还要把入学问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这样既能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对维持社会安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外来工子女的平等权利,而这种途径不应该局限于网络、报纸或者电视这种媒介上,毕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他们对这方面的接触并不多,本课题小组认为最好是能够由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单位对其进行教育或宣传,或者由他们的居住地方的居委会进行宣传,这样或许更有利于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了解。而改变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外来务工子弟教育权利的不公正观念,也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相关体系
首先是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可以借鉴上海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户籍的限制,在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职能的同时强化整理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管理与登记,及时了解到外来工子女入学的需求量,相对地制定有关计划,以便科学地安排更多外来工子女入学。其次,要完善教育体制,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成本。公办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得不到拨款,所以要加收数目不菲的赞助费,大部分外来工子弟因此被挡在门外。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市不按户籍生源拨款而直接按在校人数拨款的方式以帮助更多的外来工子女入学。此外,在外来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拨款鼓励设立类似“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从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援助。现今广州市芳村区就有十几所这样的学校,但其运作的实际情况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良的地方。第三,完善相关法律。《义务教育法》对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在此呼吁人大代表重视此问题,及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修改,而相关部门应当加快我国义务教育的体制改革,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政策文件,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可以平等地享有教育权。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对广州市现今存在的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应当依法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地位,将其与公办学校平等对待,这样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其办学质量。另外,采取各种教育手段针对外来工子女的特点进行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积极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五)降低积分入学的门槛
虽然现在广州市采用了积分入学的政策,开放部分公立学校的学位给外来工子弟,但是由于积分制度对外来工的要求太高,导致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还是面临因为条件不够而失学的问题。再加上广州本地学位紧缺,很多公立小学本身的学位就已经供不应求,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提供多余的学位给外来工子弟,也仍然存在部分学校虽然知道此项政策,但还没制定详细的落实制度,导致该项政策形同虚设,也造成了外来务工子弟无法踏入校门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因此,降低积分入学的门槛,不仅可以更好地使该项政策得到贯彻实施,更能让外来务工子弟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