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问题 对策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
(一)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整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素质不够高
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尽管在年龄、学历、观念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些差距。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一些开拓进取精神,过多强调客观原因;在文化素质方面,部分村干部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了解,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村集体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心不够,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同时认为村干部换届频繁,工作做得好坏一个样,这些错误认识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产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三)村干部考评奖惩机制需要完善
在村干部的考评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给大部分村干部造成“发不发展集体经济都无所谓”、“集体经济发展的好不好与我没关系”的误导。此外,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偏低,大部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没有解决,使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没盼头,政治上没奔头,造成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
三、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事业心强,有经济头脑,有经营能力的村组织。要建强班子,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提高村干部素质。首先是选好村委主任、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把年纪轻、懂科技、头脑活、有号召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落后而又缺乏人才的地方,认为不能光用内选方式,还须通过下派途径,如招聘大学生任村官或由县、乡(镇)抽调专业人员帮扶。二是加强村干部培训。必须以党校为基地,采取函授、短训班等形式,对农村干部轮训。三是提升村干部待遇。公务员实行阳光工资后,村干部的待遇显得普遍较低,并且离任后,社会保障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村干部缺乏干劲。
(二)用足政策,扶持服务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大力发展适合本村实际的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积极协调贷款等办法。切实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入包片驻村扶贫帮困工作之中,建立结对帮扶责任制,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共同帮扶经济薄弱村,帮助理思路、找信息、求技术、跑贷款、上项目,为集体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可以选派优秀的组工干部,长期驻扎乡镇,发挥其熟悉组织工作,创业经验丰富的特点,帮助各乡镇发展壮大本级集体经济;同时,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三)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考核奖惩激励机制
一是要建立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责任制。做到指标细化、量化、层层签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工效挂钩,动态管理。对于村集体经济连续几年没有任何起色的,视情况对村干部予以调整或免职。二是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并对村干部的工资进行改革,推选以基本工资、奖励工资为主的机构工资制。村干部的奖励工资按当年的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的比例提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加大提成比例,予以重奖。三是在市财力许可的情况下,为在职村干部购买养老保险,对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以考虑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四)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法制与制度建设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年来,农村乡镇一级,尤其是城镇化进程比较快的乡镇,发现贪污腐化现象也逐渐升温,一些农村乡镇领导官僚作风、家长制作风重新抬头。因此,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首先要依法加强村级财务制度,有效管理集体资产,建立规范的村级财务运行和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严防挪用集体资金;其次要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最后,还要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成立村民议事会,全体村民参加,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2
1.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吸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形成块状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例如,常熟的梦兰村和梦兰集团、蒋巷村和常盛集团、张家港的永联村和永钢集团等,都是做强主导产业、村企联合发展的典型。张家港南丰镇的永联村是全国著名的“钢铁村”,多年来永联村和永钢集团一直实行村企合一的发展模式。伴随村企经济的不断强大,永联村村民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福利。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农民新村建设,老保、医保、低保的建立,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由村集体来承担。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吸收剩余劳动力,永联村党委和永钢集团公司在永钢集团部分岗位上选用“大龄”村民,帮助大龄农民解决工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2.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机遇走特色发展道路。一些紧邻城镇的村,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市域、镇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尤其是城市近郊的镇村,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抓住机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位于望亭镇最南面的项路村与苏州高新区相接,近年来抓住环市区企业撤向的机遇,在新312国道、230省道、苏锡绕城高速等城市交通动脉沿线建设工业小区,完善配套设施,统一招商,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2012年,全村180多家企业实现销售13.5亿元,上交税收4590万元,为村级经济贡献595.5万元。作为苏州现代农业产业核心区域,项路村还把6000多亩土地流转出来规模经营,让当地农业的生产效率翻了好几倍。借力土地复垦、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涉农项目建设,使“田成方、树成行、渠成连、路相通”农业景观成为现实。全村2013年农业、工业和三产服务业的续租合同发包收入将达到152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
3.探索资本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方面,苏州部分村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成立和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社。近年来,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进一步盘活现有资产,实现集体经济的不断保值增值。进一步深化实施的股份合作社改革,有效完善了让本地村民持续增收与集体经济长效发展的运作平台。这些合作社在加速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民可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相城区新巷村全村村民自愿入股成立了集果品生产、销售和花卉苗木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把4500亩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出来,成立新巷农艺科技园,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明晰集体产权,创新运行机制,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进优质品种,重点开发新巷林果基地,生产培育出的花卉、苗木已销往全国。2011年以来,苏州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迈入集团化发展进程,为了让合作社走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方式,2011年吴中区湖桥村三个合作社共同出资6500万元,组建了湖桥集团,将村域内8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进行规模经营,打造高科技农业园,下设五大子公司扩展经营范围,全面进入三产服务业领域,2012年村级集体总资产达到8亿元,村级经济收入突破8000万元,增幅“七年翻六番”。
4.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创新村级集体资产有效运营模式。近年来,各村整合资源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建设标准厂房等二产物业项目,到加快三产服务业项目发展,以多种项目建设为载体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途径转变为以资产性收入和项目投资收入为主。例如,太仓一直鼓励各村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厂房、仓储物流、三产服务用房、综合商业体等多元化的物业项目。并整合了一批优质资源,使各村(社区)抱团发展,使各村(社区)集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目前,太仓已相继建立了7个镇区抱团发展的市场主体,累计注册资本4.95亿元。同时,各镇(区)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优质资源逐步向村集体倾斜,规划并启动了10个富民强村载体,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5.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走高附加值、生态化发展道路。一些邻湖、邻风景区的村,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生态农业及其配套设施,农民、集体双得益。吴中区的三山岛、旺山,吴江的同里,相城区的阳澄湖等都是苏州特色旅游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的典型。拥有五分之三太湖水域的吴中区,把区域自然资源巧妙地转化成了独特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优势。吴中区多个村庄临近环太湖各个景区,拥有生态美景、绿色农产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规划起一条特色休闲旅游产业链,不仅引来全国各地游客,而且鼓了农民的钱袋子。相城区的阳澄湖镇充分利用“阳澄湖”自然资源和历史优势,在阳澄湖畔建立了一个以规模化高效渔业为主导产业,以科技型精品农业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了高效生态渔业区、农耕体验区、休闲垂钓区和农业科技研发区等“四大功能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挖掘农业附加值,累计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农户除了享受14%保底分红外,还可以劳动力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获得每月1500元的保底工资,因此,人均收入较传统生产养殖增加约30%以上。
二、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加快发展,通过组建股份合作社,基本实现农民人人是股东,家家有股份,年年有分红的农民增收新机制,农村财产性收入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农民每年获得的股份分红收益、土地出让收入人均已超过200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12年,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96元,其中财产性收入1389元,比上年增长19.8%,占比7.1%。租金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股息红利和投资收益都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位于苏州西南角的吴中区湖桥村,由农村“三大股份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全国首家农民集团“苏州湖桥集团”,全村村民以各种资产入股,实现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据统计,2012年全村农民户均股红分配可达户均10000元。地处相城、常熟、无锡三地交界的相城区灵峰村,10年来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成立股份合作社村民人均纯收入也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人均23000元。
(二)有效改善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了发展良好的村级集体经济保障,村集体能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村庄公路、农村水利、道路硬化桥梁及环境整治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环境优美了,又能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甪直镇澄墩村从2009年到2011年,通过引进玫瑰园、水果采摘园、观赏鱼养殖等5个现代农业项目,继而投入资金修桥铺路,建设休闲农庄,既发展了生态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从两方面惠民利民。又如吴中区湖桥村,自2005年村级集体经济开始飞速发展的同时,七年来,村在优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进行了村内道路改造、路灯亮化、村庄绿化、污水洁化等基础设施项目,为村民提供了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舒适便利的新农村生活环境。
(三)加快了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文体活动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广大农民的覆盖村级集体经济是村民集体所有制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村级收入增加了,就能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所积聚的财力,用于为村民改善民生,为村民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增进群众的福利保障,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湖桥村2012年村民享受股金分红和社会保障补偿、医疗补贴、扶贫帮困、大病救助、尊老金、数字电视实施高清化等各种政策性、福利性补贴户均达到15000元。村里建起了医疗保障、文体活动中心,村民全方位享受到了均等化公共服务。又如灵峰村2012年村级可支配收入6083万元,随着村级财力的增强,灵峰村投入数千万元在全村核心位置建造了社区服务中心,篮球场、图书室、健身房、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村民业余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全部免费为村民开放,让农民也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
(四)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农村社会成员福利有了保障,生活质量有了改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人民群众对村党委村委会满意度也有极大的提高,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团结,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如吴中区湖桥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社区治理、组织建设等六大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形成了“办事有规矩、说话有诚信、处事有底线”的良好风气,全村连续七年保持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上访、无计划外生育、无违章搭建等“六无”,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高达98.6%。
三、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在体制、机制、运行上仍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消极滞后的思想观念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软阻力,有的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国有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纷纷改制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打造民营经济的目标,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应该让位于个体私营和民营经济。还有的干部认为,市场经济下,谁有本事,谁致富,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村级集体经济能保证村里的日常开支即可,不必追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搞不好还要担风险。也有些村虽然认识到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但与外界联系不足,缺乏信息资源,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抓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迈不开“步子”,找不到“路子”。在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组建过程中,对自身资源优势认识不足,盲目学习其他地区经验,造成有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有限。观念的滞后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导致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村级组织受地理环境、财力状况等方面的限制,对人才引进的投入不足,在人才引进、用才观念上相对落后,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偏低。在管理体制上,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较难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政策环境上,人才政策还不够完善配套,人才施展才能空间还不够宽松。另外村级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物质基础。
(三)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收入来源单一虽然苏州在发展村级集体收入上不断创新思路,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但主体收入仍然是土地、房产等出租收入,导致对企业依赖性较强,一旦企业效益不好或从村内迁出对村集体经济影响较大,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波动性风险。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影响,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拥有各种自然资源的村,其集体经济发展就比较好。而一些地理位置偏僻、无明显特色资源的村落,由于种种原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就明显慢半拍。村级集体年收入相差数百倍。区域位置好、管理水平较高的村,依靠城镇建设和工商业发展,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实力较强。而区位和资源优势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村,村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于兴办,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难以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三大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难以实施到位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界定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其涵盖范围较窄,仅限于以农产品为中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目前的“三大合作社”中的农村社区和土地合作两大股份组织形式不属于上述定性范围,实际上从法律上来讲,它们的法人地位没有明确,在进行工商登记时,仍然登记为非公合伙制企业。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的相应税收优惠也不能享受。此外,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组织,税法尚没有对其明确的优惠政策。在目前实践中,地方政府主要采取地方留成部分税收返还的方式鼓励和扶持“三大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虽然形式上行之有效,做法上也合情合理,但是作为地方政府没有税收优惠权,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维护税法权威和保障财政收入完整,其合法性存疑。
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完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行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将一定比例的村集体土地作为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并且给予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的留用地开发经营相关土地税费的减免。不断探索创新农民宅基地置换增量土地政策,从土地要素上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二是尽量减轻村级集体经济税负负担。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经营活动中的增值税等先收后返扶持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各种财政性补助或奖励资金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营业性收入,免征营业税。三是积极扶持村级合作农场发展。发展村集体经济主导的村级合作农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经营。应出台对村级合作农场,特别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村级合作农场的扶持政策。对村级合作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特色农机具、加工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土地流转费给予补贴。财政可安排奖补资金,按村级合作农场经营规模、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带动本地农户生活水平提升等效益指标分档奖励。积极落实村级合作农场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突出强化税收政策对“三大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一是建立税收优惠政策提醒告知制度,通过新闻媒体、电子网络、定期上门等形式及时向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宣传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把各类涉农税收政策梳理归集、汇编成册,告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纳税人,帮助他们用好优惠政策。二是积极开展纳税辅导、纳税评估、查前告知等人性化服务举措,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避免因不知法而违法或享受不到优惠政策。三是加大对一般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扶持,比如对农产品经纪人、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纳税人等也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四是出台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单位和个人向农业和农村的捐赠给予税前全额扣除的优惠,增加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充分发挥财政“一事一议”、生态补偿、良种补贴、金融支持等各种政策的作用,支持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是财政加大对涉及生态保护村的支持力度,鼓励村级集体经济以健康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农业发展需要考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源于土地、河湖等自然生态环境,要规划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二是先行先试,允许有条件的村成立金融担保公司,制定规范合理的农村小贷公司审批程序,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小额贷款贴息力度,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担保。三是积极帮助申报村级各类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农村基建等优质项目,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向上争取省级奖励补贴资金和税费减免。四是做大“一事一议”专项资金盘子,拓展使用范围,通过以奖代补、贴息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鼓励和扶持。五是不断减免和取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合理不合理费用负担。目前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收费项目主要涉及广电、电力、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应归并整合各种收费项目,并降低收费标准,减轻负担,使其轻装上阵。
(四)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目前,中央、省、市、县都仅有针对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专项资金,但是从基层反映看,普遍认为财政扶持专项资金规模较小,在扶持方式上基本上以示范项目为主,扶持条件门槛太高,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覆盖面还不够。各级财政应该尽快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一是向省财政争取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江苏省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的政策可以在苏州先行先试,发挥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联系点的作用。二是苏州市、区两级财政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的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惠农支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土地整理、资源开发、发展二三产业。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信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设立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稳定调节基金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深入市场化集团化的背景下,为避免市场风险所引起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和村民收入的过大波动,要引导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相关制度保障,设立收益稳定调节基金。一是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明晰收益分配,坚持“效益决定分配,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当年收益应当先弥补上年亏损,再提取一定比例(如不少于20%)公益金,设立防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收益稳定调节基金,再根据不同的股权设置形式进行分配。二是实施激励促发展,推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奖励政策。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造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量部分,要按照一定比例奖励返还给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再发展基金,用于防范市场风险引发稳定村级集体组织经济收益和村民财产性收入过大波动。
篇3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对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帮助农村实现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本文对如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做出创新思考,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问题;途径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两极化严重
由于环境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存在两极化,差距过大。一些少数的城中村和沿海村,凭借着先天的良好地理环境,丰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旅游行业,帮助了自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然后相反的是,在一些地处内陆,较为偏远,或者村庄隐蔽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没有得到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发展,并且缺乏先进的管理者,不能做到群众领导共同发展,这些都是导致这类弱势农村集体经济常年累月收入低的原因。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两极化严重,一部分少数农村富有,发展非常迅速,另一大部分农村发展缓慢。从全国看来,沿海边农村富有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农村,本地区城镇周边或者内部的农村发展优先于偏远地段农村。通过数据调查显示,比较富裕的农村个数占中国总农村个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2“. 空壳村”现象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是集体田地资源的租赁和发包,获取收入途径较为单一,并且收入不高。然而有部分农村由于缺乏集体资源,导致没有经营性的收入,没有可以吸引外来商家开发的项目,成为了“空壳村”。“空壳村”顾名思义,空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名号,却没有实际收入,有的农村甚至欠债累累,日常的经营都难以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缺乏资源缺乏资金支持,没有能力去改善农民的生活,村中年轻人都会选择出门打工,只剩下老弱病孺留在村里,村干部也留不住,最终陷入集体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
3.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和谐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相互和谐发展,统一步伐才能做到长久发展。然而长久发展以来,绝大部分农村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不看重统一经济,看重个人经济利益,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能跟上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出现了“民富村穷”的情况。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村民福利保障等等方面都有关键作用,滞后的集体经济只会拖慢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衰弱的原因
1.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没有赋予农民个人的集体财产权
我国农村的生产资源都归集体所有,农民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有名义上的所有权,集体财产中有一份,但是这一份集体财产如何体现呢?农民怎样可以通过这一份集体财产获取自身的利益?这是目前农村经济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我国目前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实际主体模糊,农民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却不能在集体利益中体现出自身的个人利益。虽然国家规定了农民是集体经济的所有者,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农民并没有获得法律赋予的个人权利,由于缺乏相关农民使用权利的机制,导致农民不能够体现出监督查看的职能,也就形成了广泛的“干部经济”,干部说了算,农民不需要参与的现状。长久发展,农民甚至遗忘了自身的这项权利,这项义务,对集体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漠不关心。在农村集体经济主体空有虚名的情况下,农民认为关心集体经济是不需要的,是可有可无的,间接地导致了缺乏农民监督,干部一人做主的情况,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实惠,集体经济流失严重。
2.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组织形式和管理缺乏规范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断滞后,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都是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承担,组织中干部的职能混淆。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农村集体内部组织只会是一片混乱,挪用公款、占用公共资源、低价变卖资源等等恶劣行径都不能公之于众。
3.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目前国家更偏向于对农村个人经济的政策支持,在对农村集体经济上投入较少,农村集体经济在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下,又没有政府的鼓励支持,只能是举步维艰。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国家规定了集体不可以向承包土地的农民收取租金,这也就取消了农村集体经济获取利益的一条途径。另外在农户税费上的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却让集体经济的收入变得更加单一。想要投资开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贷款是难以实现的。内外压力下,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降低,不能满足日常消耗,只会导致负债累累。
三、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
1.加大对农户素质的培养
治标不治本,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农村集体经济最本质的主体就是农户,农户对集体经济漠不关心,有再多的制度规范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首先要在农户的思想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灌输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农户监督参与的理念。要各级部门和农村干部一起积极宣传,组织培训,让大家意识到想要富农村集体经济不能落后,要积极参与进来。
2.改善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责任制一定要得到落实,建立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中的项目资源都要落实责任制,该收取的钱财一定要收取,对一些承包了项目却无力经营,项目发展缓慢的农户,要采取收回政策,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加强集体经济利益的收入。在监督上,要建立鼓励农户监督机制,只有在农户监督下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才不会出现资金挪用浪费的现象,才能给农村干部随时敲响警钟。
3.开拓发展新渠道
农村集体经济想要迅速发展,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土地和劳动力。农村应当积极增加土地资源的出租和转让收益,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在比较干旱贫瘠的土地资源上,要积极改良,让土地实现增值,通过创立风景优美的农家乐旅游来发展,风景条件有限制的,可以根据自身当地情况,发展贴合自身的农家乐从而增加农场集体经济的收入;对于有企业入驻的农村,要学会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发展,围绕企业可以开发新项目,比如在饮食住宿等等项目上都可以进行发展;农村还需要依靠现有集体资源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商进行投资。
4.鼓励农民投股
在农民收入日渐增长的今天,想要集体经济发展可以选择鼓励农民投股发展项目,农村农户人数众多,能够鼓励大部分农户投股支持项目发展,将是一大笔资金支持。只有先开展起来项目才能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5.国家政策支持
政府政策过于偏向对农户个人经济增长,在对集体经济增长方面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本身收入单一,土地收租和税费都已经取消,在内外部环境压力下,农村集体经济再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总之,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做到多渠道发展,和农村经济必然是要齐头并进的。只有在国家政策支撑的环境下,在发展多渠道收益的环境下,在农户参与监督参与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迅速的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登森.浅谈农村集体的“三资”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09).
篇4
【关键词】农村 集体经济 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的重点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中首先要立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次是实现农村剩余价值的优化转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目标。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根据具体的问题笔者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
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比较少,对农业进行约束的措施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严重缺乏引导力度,导致农业输出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农村农民流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加大。此外,基础性建设比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较薄弱,以及基层输出单位的多头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或者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年轻人,这就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以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养殖技术以及科学种植就很难推广,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后劲。其次,因为农村土地不能买卖与自由转让,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保障与归宿,因此,一般农民都不会将土地抛弃,而且继续开垦与种植。但是,这些农民通常都不会将主要财力、精力以及体力置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增收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们对土地予以经营的目标,而是当成对未来投资与占有的一种保障。因此,这就使农业出现空壳化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根据调查发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员属于有组织输出,很多都是自发组织、亲邻相带以及零散外出,属于“地缘、血缘以及亲缘”自发带队输出。还有些农村劳动力基于准确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乱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农民徒劳往返、盲目流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平台的严重缺乏,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米、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提高品质,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品种结构要调整优化,以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地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二是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尽力方便农民的生产,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尽力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
要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优化组合来主导农业产业,密切连接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对打破工农商业与城乡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四)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要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与输出的活动中。就农村工作技能培训的方式而言,将定点培训、订单培训、企业自主培训以及流动培训等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场地、设备、教材资源以及师资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机制。对高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发展,对中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壮大,对初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提升,以此保证初中高三级队伍结构得以尽快形成。其次,要将市场和培训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坚持“技能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培训”的原则,全面实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技能鉴定服务。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全面的调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间的不断发展,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力的增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亿万农民创造发展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光峰.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06).
[2]刘兴琼.关于新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6).
[3]韩忻文.太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1).
篇5
关键词:新时期;乡镇经济;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的乡镇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机关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层出不穷,具体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领导及居民受旧思想制约比较严重,对经济的发展缺乏创新性
由于乡镇居民多是以土地为生,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的思想比较保守,对农村的基本的风俗习惯比较熟悉,对农田的基本建设、农村计划生育等工作比较上心,对创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的新项目比较陌生,也不去积极地发展和学习,觉得只要地方治安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了,缺乏创新的精神和魄力。一些乡镇的居民多是干一些小生意,成本下,风险下,固守于自己的小事业和小家庭,不干放开手脚去干,缺乏把生意做大的胆量和资本。城镇居民的经商意识还不强烈,只是在土地死干,缺乏经商的观念。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乡镇居民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
乡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中总量供给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局限性,也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农村产业开发的条件差,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少,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很大困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整个经济发展的缓慢。现在大多数地方的乡镇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缺乏富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乡镇整体产业缺乏合理的布局。
目前村民自治没有严格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够强大,领导性较差,村民委员会职责和村民自治工作得不到应有体现,无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委员会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在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中,没有号召力、缺少凝聚力。而且乡镇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缺乏固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乡镇的经济建设。
(三)乡镇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作为乡镇经济的支柱产业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在总体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许多乡镇企业由于财务及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导致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周转不开,不能对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仍处于较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生产效率低,产品缺乏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多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管理,无法用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因为乡镇企业的领导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在实际的管理中带有较多的个人感彩,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乡镇企业的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缺乏对外界足够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对当前的最新市场信息的了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在员工的聘用上一般采取就近的原则,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就导致乡镇企业难以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乡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副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鼓励乡镇居民进行蔬菜种植、养殖等比较有前景的副业,实行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在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乡镇经济的特点,着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乡镇经济,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道路,以区域的特色来增强乡镇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二)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
乡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乡镇企业的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和金融市场,协调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协同发展,提升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要加快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设备,降低生产成本,以质取胜。同时,还要增加对企业设备和技术改良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加对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资金投入,从长计议,从而获取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经营者要改变以往传统观念,大力引进企业所需技术人才,摈弃陈旧设备,采用生产效率高,无污染的生产设备,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先进企业的技术。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发展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作用,增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结语
另外,乡镇领导还要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乡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发展,促进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领导不但要解放思想,以身作则,还要努力促进乡镇居民的思想改变,摒弃传统的保守思想,努力接受新思想,用新思想中有利的一面来发展乡镇经济,大胆创新,培养对经济发展的企业创办的魄力和勇气,逐步改变乡镇经济的现状,完善乡镇经济发展体制,推动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惠国琴,胡胜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商业经济,2006(12).
[2]曹云升.新时期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与现实,2006(04).
篇6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就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牧区草场围拦等“六小”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2.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3.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4.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1.农村集体经济无钱投入,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在农业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和“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方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来源,因此,根本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2.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建设文明、秀美的新农村。
篇7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问题;建议;对策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民,也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而是要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来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经过对贵阳市白云区五乡(镇)56个村进行调查,全面分析当前贵阳市白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白云区下辖5个乡(镇),56个行政村,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706496.86万元,与2014年的668777.31万元相比,增长5.64%。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村有31个、50~100万元的有2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政府补助收入、土地征用补偿、财产性收入等,但是村集体经营收入占比不高。从发展情况来看,村集体经济总体上呈现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城郊村和有资源的村比一般农村的村级集体收入要高的态势。
(二)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随着贵阳市白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农村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等有利条件,通过出租场地、出租门面、物流仓储等多种途径,发展集体经济。如艳山红镇程官村,村集体统一修建门面,为西南家居城提供仓储服务,保证村集体每年有二百多万元的租金收入。
2.整合集体资源,集中发展经济。整合全村资源,集中发展,即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带动农户增收。如艳山红镇尖山村,利用南湖新区建设、整村搬迁的契机,集中安置村民,统一规划,于2005年开始在现西南家居装饰博览城地址修建整村搬迁居住点,引进西南家居城到新村经营,不仅村民获得房屋、门面租金,村集体经济也获得了发展。
3.加强财务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推行 “村账乡代管”,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乡镇财政所,统一管理,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村级积累。
4.强化产业带动,实现经济发展。借助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契机,按照各村的资源特点,发展适宜当地的特色产业。在此过程中,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促进和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二、制约白云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
贵阳市白云区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从全区各村的经济收入来看,存在近郊村比远郊村发展快,有土地征拨村比无土地征拨村实力强,差距明显。
二是收入来源单一。全区各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征收等,通过发包、资产租赁、自主经营等获得收入比较少。
三是发展观念弱化。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顾虑。
四是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虽然贵阳市白云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辐射带动不大。能为工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的村不多,而农业周期长、风险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村集体经济中基本上未出现产业带动发展的情况。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一)政策扶持,营造壮大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1.建议出台征拨预留地政策。按照征用土地的总量,按比例留出少量土地给被征拨的村集体,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用于村发展集体经济。对已经征拨的村,可以考虑从征拨剩余的零星地块中解决预留地问题,保证村集体发展的土地资源。
2.建议出台项目扶持政策。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实际,在贷款发放上优惠,在办理规划、环评等手续上优先办理,在税收上制定返回奖励规定,鼓励支持发展实体经济。
(二)加强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资产营运、监督和考核体系,盘活集体资产,开发利用资源,确保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因村制宜,构建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模式
本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的原则,不断拓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不拘一格求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鼓励各村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途径。从分析来看,以下几种模式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股份合作型。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体的土地、房屋等资源,以股份合作形式,通过招商引资,创办村集体经济实体,村集体在实体中占定额股份,并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入股,达到群众与村集体共同增收的目的。
2.资源发展型。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将村集体所有的“四荒”资源,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开发,拓展收入来源,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委托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户承包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合作服务型。可以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果园等资源,由村集体牵头,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聚集财力、人力、技术,把技术资源等优势最大限度地变现为发展优势。
4.产业发展型。着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效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农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
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不断坚持并完善。它关乎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及绩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破解。当前,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大力开发集体资源,从本地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发,狠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吴金海.关于村级集体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
[2]李云峰,魏丽莉.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J].新,2014(01).
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65-02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及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1978年, 党的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以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 这一制度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广泛性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具体,人们逐渐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经济、社会等更细化的层面。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发表的《丹博斯宣言》 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是指管理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并实行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它还提出了三个战略目标:1.保障食物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吸收现代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先进思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成果。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相对平稳,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民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国家放松了对农村集体所有企业的控制,农村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农民有了自主的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其次,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走向多元化,农村原来单一的自给经济已经转变为商品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而产业结构由于各种企业的出现逐渐转向复合化。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农村经济活动基本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进行调节,农业的各种资源得到了较原来的计划经济得到了极大的优化配置。
(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一年比一年重视“三农”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农村经济因为一些先天的不足和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发展遇到了瓶颈。
首当其冲的是农产品的质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又直接导致了产品积压现象严重。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其次,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各地政府对于农业投资引导工作积极性不足,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投资的周期过长,见效慢,利润空间较之其他行业偏低,缺乏对市场资本的吸引力。最后,农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前提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与之匹配的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经济是实现不了快速发展,这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基层为民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偏弱,从而农村经济不能持续向前发展。
篇9
关键词:现代物流;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措施
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物流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当一个经济组织或者是个人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物流需要,如果这一个区域物流能够比其他的区域物流更好、更快地满足这个经济组织或者是个人的经济需要时,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物流的效率与资源的配置,那么这个区域物流的经济竞争力就会加强。其次,政府的管理机构对于区域的公共服务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些管理制度都会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这些都影响到区域物流的效率以及质量。而且区域物流中每一个经济活动都会涉及该区域物流的供求问题以及区域物流的运营系统。当一个区域物流的运行系统比较成熟,那么这一个区域物流的运行效率就会非常高,而且资源配置也非常优化,能够迅速地反映顾客的需要;当一个区域物流的运行系统还不是很完善的时候,那么这个区域物流的运行效率就不会很好,这都体现在平时的运输过程中,而且顾客也会对物流提出一定的意见,因为这个区域物流不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要。
二、发展区域现代化物流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
1.可以提升区域经济运行效率
衔接和处理区域中各个产业之间的在空间上或者是时间上的差异是现代区域物流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它可以降低生产原材料的成本,并且还可以使区域物流效率达到最高。高效的区域物流使区域周边的商品以及资金的流动速度大大增快,同时还降低了商品的流通成本,提高了该地区经济的运行效率。
2.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当区域物流的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那么跟区域物流相关联的产业的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这就相当于当买牙膏的人数增多,带动了牙膏的购买率,那么同时买牙刷的人数也会大幅度增多。因为这些商品都是互相需要的商品。现代区域物流涉及的行业是非常多的,大到航空上,小到配送的车辆以及配送人员上。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区域的物流量增大,那么就势必会增加物流的配送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的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
3.提高区域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信息化已经发展成现代区域物流最有利的支撑了。所以要想使区域物流发展的更加顺畅,只有加快区域信息的发展。这就需要该区域为物流物流搭建一个便捷的、可沟通的信息平台,对区域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而且,在区域物流的配送中也会涉及信息化的处理。所以区域物流效率增高的时候,势必会使该区域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水平更加先进。
三、在现代物流基础上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措施
就目前社会来看,区域现代物流体系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所以只要哪一个区域抢占了先机,就等于说是抓住了机遇,掌握了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大致走向,就可以从竞争非常激烈中的市场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从而形成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根据目前的区域竞争力以及区域现代化物流的现状,想要使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多元化原则
区域物流发展以及运行是建立在区域物流的基础设施之上的,它同时也可以最直观地表现出该区域的物流竞争力的强弱。所以,为了使区域经济更快、更高的发展,就一定要设置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并且根据这一目标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信息能够在这上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其次要设置一个区域物流的基础设施,并且这个基础设施不单单只是满足经济发展以及服务的需要,还要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所以,这就要求在发展区域物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元化的发展。
2.专业化原则
每一个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专业知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专业化原则。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的产物:区域物流。成为市场运行中不可缺少的行业,而且也慢慢发展成独立的行业了。这一行业的特点是为物流提供了一种所谓的集成化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有个优点,就是可以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而且服务质量也是非常棒。企业将一些货物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之后,可以从第三方物流企业中获得比较大的效益,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
3.信息化原则
现在许多行业都是靠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区域物流就是这其中的一个行业。所以我们在发展区域物流的时候一定要搭建一个可以沟通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这个可以使区域物流的信息得到及时的交流与反馈,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要。物流新信息化使得物流的成本降低了很多,同时也提升了区域物流的经济竞争力。而且当我们建立起了区域物流信息化沟通平台,可以对物流数据进行共享、查询以及其他的工作,这大大方便了区域物流的信息化交流。
总结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之下,区域物流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致的走向,一个区域的经济想要更快地发展以及提高,必须要加强该区域的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沛.试论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14):182-184.
篇10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陕西也不例外。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将陕西2700多万农民长期束缚在农村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即使外出打工也被打上了二等公民的烙印,享受不到与城市人口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抑制了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农村与城市相比,在教育投入、环境、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农民在接受教育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成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优化农村就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极为不利。近年来的城市失业人口增加、大学毕业生规模扩大、就业岗位偏少、经济结构性调整、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因素,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设置了重重障碍,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2.政策的非农倾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一是我国土地制度不完善。由于土地产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各级政府和各利益集团在征用农村土地过程中,往往通过廉征贵卖获得土地的增值租金,农民却得不到合理补偿。加之没有形成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导致大量耕地流失,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失地农民不断增加,特殊贫困阶层不断扩大。二是财政支农水平低。2010年,陕西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62.04亿元,其中农村投资393.81亿元,农村投资仅占社会总投资的4.6%,城镇投资是农村投资的20.74倍,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城镇。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财政支农投入水平也极不稳定,阶段性非常明显,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一方面,农村信贷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即使有少量的信贷资金,也多用于维持日常生活需要和现有农业生产的资金周转,对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较少;另一方面,贷款利率较高,部分信用社直接从贷款本金中提前扣除利息,加大了贷款成本。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难以对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目前,陕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和综合性批发市场的发展不足,阻碍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农业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一方面,政府在产业布局上调控力度不够,地方产业布局缺乏规划,贪多求全,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各地产业雷同现象突出,比较优势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农村土地没有打破传统的流转机制,土地承包缺乏灵活性,单家独户式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即使某些区域有一些特色和亮点,但由于生产较为分散,规模偏小,难以做大做强,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造成了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由于农民相对文化素质较低,经营手段粗放,农业生产只限于农业种植,而且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农产品缺乏能叫响的优质品牌,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营养化的消费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了农民增收。不少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因循守旧,一时放弃不下传统的种植模式与种植习惯,现代农用设施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推广难度大,也造成了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农业增效慢,农民增收难。4.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比较贫乏,观念保守,大部分低收入劳动力难以接受和应用先进技术,就业门路狭窄,只能从事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加大了农村发展高效农业与特色经济的难度,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即使进城务工也只是从事建筑业、餐饮服务等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且收入水平很低。根据《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底,全省农业从业人员1115.9万人中,文盲占9.8%,小学占34.9%,初中占49.2%,高中占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4%。在外出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到三分之一多,没经过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就业表现出盲目性、低效性,无法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
促进陕西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靠某项政策、措施或某一方面的力量推进就能实现,需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坚持不懈,全力推进。1.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要减少;要繁荣,农村必须要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见效最快、最明显的途径。一要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改革现行二元户籍制度,彻底打破城乡二元格局,让农民与市民享受户籍上的平等,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在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中变户口管理为身份证管理,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二要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隐性失业纳入劳动市场管理范围和社会失业统计范围。从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出发,在法律咨询、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失业、生育、工伤、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有力的帮助,以构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体制。三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条件。要消除农民转户的后顾之忧,避免把转户农民推向无地、无房、无业的“三无”行列,从根本上解决陕西城乡居民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等“三低”问题。四要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扩大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五要建立民工工资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拖欠民工工资的难题。同时建立民工人身、医疗等方面的保险制度,尽快制定并实施不同地区之间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办法,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之间的接轨,尽快将省内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覆盖领域。六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模式,从管区域向管产业、行业转变,城乡政府管理部门分设的模式也应尽快打破,由管城不管乡转变为城乡统管。2.创建优良的政策环境,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就业机会的增加对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返乡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减少农村经济社会矛盾、增加农村社会福利有很大贡献。为此,一要放开对农村人才创业的限制,通过放宽准入领域、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的限制,切实降低注册门槛,简化登记前置审批程序,加大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充分激发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减轻创业者创办企业负担;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外出务工队伍中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兴办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返乡创业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创造有利条件。二要加大扶持力度,搭建创业平台。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应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三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东南沿海投资商到相对落后的地区兴办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3.加快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保障。一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一方面,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抵制对耕地的乱占滥用,控制耕地征占规模,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完善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提供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权等财产权,推动农村土地、林地使用权流转,引导和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增加租金收入、股权收入、分红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二要加快财政支农制度创新。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幅度,做到财政支农资金与财政收入增幅的同步提高。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体制,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运行机制。严把财政支农资金投向,立法加强支农资金监管,以保证农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入,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三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中央银行对于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在再贷款方面,给予利率、期限等优惠,帮助其融通所需资金。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服务范围,提高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力度,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健全和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社区服务的机制,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支农”服务的义务。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将其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金融机构。减少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4.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深挖农业增收潜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必由之路。一要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调整种植业结构,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高附加值农作物,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农民增收服务,要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积极推广和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把农业的重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从而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二要大力扶持发展畜牧产业,结合区域经济布局优势,在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的畜牧产业,建设一批畜牧业强县,调整提升内在品质,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三要强化区域结构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达到地区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以取得较大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