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专业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专业特色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一、引言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既要区别于中职又不同于本科。这就要求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必须强调对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训条件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逐渐发展和完善,但由于区位欠优势、实训建设滞后等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同样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明显、毕业生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符等诸多问题。以下则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旅游物流”角度谈谈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

二、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措施

1、打造“旅游物流”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差异化地挖掘专业特色

据业内人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带头人)分享的数据显示,四川范围内,2010年即有28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在与同行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不难发现,多数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定位模糊的问题。这就如同多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在无差异化地生产同质化程度极高的产品(即,我们的学生),再把这些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产品投入到竞争激烈、需求多样化的市场中(即,行业需求市场)。无疑,这样的产品是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各高职院校应该从服务地方经济入手,差异化地挖掘专业特色。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市,与各兄弟院校相比,明显的独特优势即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因此而带来的旅游流。包括:旅游者的流动、纪念品的流动、资金流、信息流、酒店的客房用品和餐饮用品、会展用品等实体流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物流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有效运用能使得旅游交通的单一性、零散性得到巨大改善,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可以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日本的“宅急便”即是现实的成功案例。而该校在创示范建设中,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物流管理若围绕旅游专业展开专业建设,无疑,旅游物流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如果能做好这点,不仅对专业特色的打造大有裨益,而且可以以低碳节能的方式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2、围绕专业特色设置课程体系——以“旅游物流”专业特色为主导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训两大部分。理论课部分仍然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三大模块构成。从“旅游物流”理念出发,公共基础课模块除开设教育部要求的思想政治、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外,可增设旅游日常英语课程;专业基础课则可在市场营销、商务交流、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础上,增设旅游地理、绿色物流、废弃物物流、商品学等方面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则在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基础上,对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等核心课程进行内容上的侧重。比如侧重于生鲜物品的采购、仓储与配送(针对景区酒店的餐饮);酒店客房用品的采购、仓储与配送;旅游纪念品的采购、仓储与配送等。

而实训环节则结合相应理论课程展开。比如,见习型实训和操作型实训部分,除了会操作常见的仓储设施设备、熟悉仓库的基本布局以外,还要对酒店布局和基本运作、景区景点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的相关特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顶岗实习部分则除了在物流行业以外,还可以在酒店和景区景点的相关岗位进行。

3、据岗位需要指导课程教学——按企业的职位说明书来指导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

高职物流教育是对人才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应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岗位描述、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需施教;着眼于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

针对相应课程,结合行业岗位的职位说明书来决定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例如,仓库管理课程则可以结合仓库管理员岗位说明书中的相应要求,围绕专业特色进行侧重性教学。如酒店客房用品的入库、储存、出库和安全管理;生鲜物品的入库、储存、出库和安全管理等。

4、重视校企合作——理论结合实际,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理论结合实际是其必不可少且无比重要的实现手段。目前就该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基本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在软、硬件方面的教学需求。但是,校外实现基地建设还显得较为薄弱。目前还没有与我校建立长期合作的物流企业。这使得高等职业教学过程中的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面临很大困难。结合“旅游物流”特色专业的建设,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可以放在抓紧落实在物流行业、旅游行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旅游物流”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撑平台。

5、避免矫枉过正——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避免陷入“只重技能”的误区

目前的高职教育大多存在实训和技能培养不足的情况。有同行这样提议,要体现“技能型、应用型”,那就取消掉数学、英语、运筹学之类不能立竿见影地体现“技能”的课程。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区别重点就体现在“高等”和“技术”两个关键词。“高等”如何体现?我想应该是综合素质。比如:个人品性、沟通协调能力、承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英语等课程虽然不直接提高“技能”,但却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高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反思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而陷入“重了技能,轻了素质”的误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冷链;课程;岗位;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编号:JYYB201504)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国家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 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 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 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 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 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4]阎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5期:24-26.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航空危险品运输;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定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34-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成长和壮大,企业和社会对危险品航空运输需求量大增,空运危险品无论是在类别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尤其以锂电池运输为甚。2012年国内航空公司国内航线危险品运输量为18.3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45%;港澳台航线危险品运输量为1.2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3%;而国际航线的危险品运输量最大,为21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52%。国内航空公司运输各类危险品数量中,非限制性锂电池(包括锂电池设备)的运输量最大,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95.8%。2012年全国机场危险品吞吐量为48.3万吨,占全国机场货邮吞吐量的4.0%。其中危险品国内吞吐量为21.5万吨,占危险品总吞吐量的44.4%;国际吞吐量为26.8万吨,占危险品总吞吐量的55.6%。和危险品运输量的井喷式增长相伴随的是因危险品运输不当而发生的财产损失事件也显著增加,如:2012年3月20日,国航CA1742(成都-杭州)航班达到杭州机场后,一件旅客托运行李在行李传送车上冒烟自燃。经查,冒烟自燃的行李中有一块锂电池被刺破,是因锂电池内短路引起自燃,这幸亏是在地上,财产损失小,如果发生的空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民航运输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国内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危险品运输课程。本门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完善民航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毕业生的业务素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有利于为民航货运业培养专门的人才。

一、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情况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为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危险品运输课程或危险品运输的相关课程。在航空运输类方面,有关危险品运输的依据主要是国际民航组织的《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简称:TI、国际航协出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简称DGR、中国民用航空局的《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CCAR276-R1),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的院校较多,如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选修课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运输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危险品运输必修课程。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民航运输专业开设了危险品运输;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民航运输专业开设了民航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同时其他非民航高校有的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课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就开设了此课程。

二、课程定位

从上面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情况可知,本课程的定位有的学校是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因为它是一门以物流管理、民航货物运输管理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具有航空专业特色的课程;它以航空危险品运输安全为目的,对空运危险品的收运程序,各种危险品运输文件的填制、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进行规划管理;本课程深入系统讲授危险品的基础知识和航空危险品安全运输管理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熟悉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与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掌握危险品基本专业技术知识、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学生今后从事航空危险品运输奠定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这门课的以上重要地位及作用,并根据课程的设置目的和学科基础,结合民航物流类专业的实际,将本门课程定位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更合适。

三、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

航空危险品运输涉及航空运输方式的众多内容和环节,具体教学内容在国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满足教学内容要求的教材很少。同时,国际航协出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即DGR每年更新一次,因此航空危险品运输这门课程要想始终站在理论及实践的最前沿,单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永远没有更新那么快和频繁。因此必须是教材和当年有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这门课程教学始终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从设置航空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初衷出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分为三个模块:理论、操作和实践。其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操作模块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实践模块是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实践。(见表1)

其中的实验,学校如果有实验条件可开诸如:易燃液体的闪点测试、易燃粘稠液体的粘度测试这样学生可操作实验。如无此条件,可结合自身特点做成实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6~44,可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本课程作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有较强理论性和非常强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宜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的讲授教学法、课后自学完成作业的指导自学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讨论教学法,中间穿插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本课程涉及较多的法规、标准条文,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教师应尽量联系法规产生的背景、目的和作用,采用案例教学形式,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案例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法规的由来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识。因此案例收集和设计尤为重要,这需要老师平时下大力气才行。二是化理论为实际。本课程涉及较多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特别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品,注重化学反应的理论与现象比较,让学生从案例中总结掌握各类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对其危险特性和事故特征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掌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同(文理科)因材施教。三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精心挑选合适内容,提供相应资料及网站资源,采用指导自学法,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过多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应作业,老师课上再进行讲评,这样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学生是主角。采用讨论教学法时,教师应认真设计、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气氛,开拓思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参与度,教师不要马上评判学生的观点或方案,让其充分阐述,同时加以适当引导,使其意识到问题所在,让其自己主动修改方案和纠正不正确观点,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四、结语

航空危险品运输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但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时俱进的学习实践能力,而且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民航危险品运输从业人员的更高要求。本文针对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定位、教材应用及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能为各位同行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国民航运输教育事业做出一丝贡献。

参考文献:

[1]程军,吴燕子.港口运输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1):65-66.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

1核心概念界定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应用型本科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应用型本科建设有较多的研究:林燕认为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针对当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从学校科学定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2013);潘瑜等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工作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分析了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2010);朱利荣认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等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根本,并以应用型本科财务会计专业为例,从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方案(2012);黄家兵对示范性应用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2011);郭秀颖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必然要求尽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升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学科专业建设。并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学科专业的发展策略(2008);朱中华认为品牌、特色体现质量、水平和竞争优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院初期必须抓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并就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2005),但应用型本科专业品牌建设研究不多。当前,国务院、教育部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为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的要求,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认识和总结,是高校安身立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需要。

3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过去的积累和精心打造,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在本区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相对较晚,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尚处于转型试点建设之中,其物流品牌专业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3.1整体思路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院建设正处于试点建设过程中,很多课题需要探索。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是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问题还没有理顺,整体建设思路不清晰,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在我国物流业高速发展和高校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整体思路明晰,措施切实可行,方案科学合理,效果目标实现等对管理者、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专业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物流业创新、融合和跨界发展,“互联网+物流”风起云涌,智慧物流深入发展,传统物流寻求突破,快递电商异军突起,物流业态的不断创新和物流业大变革时代的来临等,打破了物流业过去的格局,推动了物流业的创新,催生了新业态的出现,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应用型本科要接“地气”,对接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必须紧跟物流业的发展变革,在转型试点建设中部分高校一时难以应对,认为机会很多,盲目跟风,忽视了自身实际,已忘初心,追求新颖,专业定位不准确。

3.3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专业水平和专业特色是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缺乏生命力、专业基础不强、内部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等薄弱之处,特别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快、变化大,部分学校定位思路不清、定位不准、同质发展、服务对象不明、专业积累不够、影响不大、对接地方产业不理想等,导致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特色不明显,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3.4配套体系不完善

品牌专业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传统模式的束缚,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配套体系,如体制、机制、观念、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品牌教材、师资队伍、实训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和就业等不完善以及配套协调不够等,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发展。

3.5师资结构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对师资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和科研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又要有一部分实践能力强、操作经验足、管理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教育背景、理论与实战等方面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多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行业的工作经历,即便是到企业挂过职,也是浅尝辄止,达不到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同时企业的师资由于机制、时间、课时的安排等,实际运作中很难保证。

3.6服务社会不到位

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学校对外宣传、展示专业、接触社会、校企深度合作、锻炼老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其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平台、重视程度、社会影响、实践经验、教学任务繁重、时间保证和社会服务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很不到位,接触社会、企业实际工作的机会偏少,认识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应对物流业的变化受到限制,对物流业发展的前瞻不够,社会影响有限等,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4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优势,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和在科技方面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并确立起学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拓宽学校生存空间。

4.1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理念,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

树立科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理念对于建立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至关重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教授和团队成员应重点研究的问题,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认真研究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达到的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方面,理清思路,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理念,创建专业品牌、引领专业发展。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设计、塑造与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应遵循企业需求导向原则、差异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通过细分人才需求市场、目标市场选择和具体定位,创造与渲染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个性化特色。

4.2完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配套体系,塑造物流管理专业的品牌形象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建立支持的配套体系,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应加强调研论证,挖掘特色专业;应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之路;夯实基础建设,积淀专业特色,从体制、机制、观念、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和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完善配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特色塑造品牌形象,以成果塑造品牌形象,完善专业建设条件,改革专业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建设成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做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

4.3形成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品牌专业核心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应根据行业竞争环境,结合自己学校的历史、办学积淀,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确立自己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意识与老本科、重点本科院校实行“差异化”发展,在内涵、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二是与同类本科院校之间实行“错位发展”,在专业发展方向上遴选体现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域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三是依靠学校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优势和特色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四是结合物流业新的发展趋势率先引领物流专业发展形成相对先行先试的比较优势。

4.4完善物流管理师资队伍结构,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办好物流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需要一批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的培养途径是让拥有较高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挂职,以掌握专业技能,完善专业经验,通过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聘请重点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兼任“彩虹学者”、客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兼职,打造本校“双师型”专职教师、重点院校专家学者牵头引领、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兼职“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4.5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品牌专业建设提供长期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竞争的法宝,为物流企业培养优秀合格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第一要求,也是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能长盛不衰的源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利益的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学校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发挥自身的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利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进一步锻炼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全员努力、多方支持、共同发展、开拓创新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昕.中国发展高峰论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J].2014.

[2]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J].

[3]黄荔.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2).

[4]熊文杰.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大学报,2008(1).

[5]李晓东,李道胜.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临沂大学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6(1).

[6]张敏,吴映萍,罗婧.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惠州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2(12):57-60.

[7]王鹏飞.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路径探析———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6(9).

篇5

[关键词]物流;高校;地方经济;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41-01

1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就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言,还很难完全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就辽宁的发展战略来说,装备制造业以及物流将是其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现如今,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营口等都是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使得辽宁省物流行业服务等多种产业,成为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地域。随着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辽宁省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等院校为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理念,采取“以学生为根本,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教育模式,从“技能型”、“科技创新型”、“社会适应型”、“外语交流型”等方面着手,借以凸现物流高校现代服务的特色。具体如下:

1.1 物流专业的建设目标

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结合辽宁省各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教学改革的形式,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物流专业与物流行业紧密联系,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实施定向培养,充分体现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的以需为教。

1.2 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

首先,以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即高校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理论基础较强的同时要求其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也要强。其次,渗透科技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结合本身物流实际发展情况,实施科研创新,推动物流行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发展。最后,鉴于我省物流行业有国外知名企业的加入,在物流教学中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稳步提高,借以完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1.3 物流专业内容与培养方式的创新

第一,专业明确定位,凸现地方特色。物流专业在开展过程中以辽宁省物流行业发展以及岗位需求为基准点,以需定专业建设,进而确保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开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第二,强化物流实践教学,凸现物流职业特色。物流教学开展过程中,以“订单式”的培养方式来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高校物流培养人才的职业特色。第三,创新教学模式,凸现物流专业的开放特色。采取校企结合的基地训练模式,以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物流行业的发展。

2 物流特色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 行业需求与专业供给脱钩

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教学内容方面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及时更新,多年来教材用的都是一个版本,使得专业内容滞后、模仿性严重,毫无创新可言,同时其设计的方案等在现实社会中已经被淘汰。如:在辽宁某一大学的物流专业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与中文系、英语系、机械系的教科内容、教学模式一模一样,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无法突出其专业的性质和优越性。不是根据行业的需求而设计的,很容易造成滞后、脱节的现象。现如今辽宁省物流区的建成,国内外知名物流行业的入驻,使得辽宁省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辽宁省物流所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创新,物流高校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能满足行业就业熟手需求。这样在人才市场方面出现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物流行业需求和专业供给脱钩,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为12紧缺人才之一,其缺口高达2万人左右。

2.2 物流发展信息化、现代化较低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辽宁省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枢纽地域,其物流企业大都还采取传统的封闭运作,这样一来物流信息数据的多、大、烦琐很容易导致物流系统工作效率的低下,同时,运输的东西涉及面广、信息更新的速度快,物流行业对于信息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使得信息失真的现象频频发生。这样一来,物流信息的失真、更新慢等不能对生产、销售方面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辽宁省物流行业信息体制发展的不完善,没有吸纳专业的高校人才,还不能有效地将信息化与物流发展相融合。如:辽宁省物流企业大都是由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综合服务和运作经验欠缺,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同时,目前辽宁省物流园区的企业采取的是封闭式的信息运作,物流信息数据交换难度大,其信息化不够,物流信息管理严重匮乏,其物流管理人员还是原来的仓储人员,年龄一般较大、对现代的高科技等毫无接触,呈现陌生现象,而高校毕业生当面对物流行业没有信息设备时,在心理上对物流行业形成一种很大的落差,产生抵触心理,而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行业就业,这样一来,高校物流专业的突出性不能与物流行业相融合,使得物流管理呈现落后化,迫切需要的是物流特色的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等。

2.3 现代物流发展结构的矛盾性

辽宁省现代物流行业的供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商业企业和生产企业在开发方面仍受思想的束缚,以自我为中心,采取封闭式的物流运行模式,对第三方物流有效利用很少,这样一来使得高校搜索社会需求、搜索市场信息意愿不强烈,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的领域仍然比较狭窄,层次比较低,缺乏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所需要的常态化管理机制。物流作为一个服务性的企业,需要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需求做严密的市场调查,进而及时的调整经营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然而,就目前辽宁省的物流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关系,即高校对物流发展的态度不明确,物流企业抵触高校等第三方的介入等,使得高校物流特色与地方物流企业形成陌路,导致现代物流发展结构呈现矛盾性。

3 可行性对策研究

3.1 高校依据项目开发特色实训 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地方经济高校积极参与行业项目,依据项目专项开发特色实训室,完善实训课程体系,提高实训教师比例。高校积极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高校创新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员,开展课堂进企业,教师走出去,将科研成果推介到需要的企业。

3.2 高校全方位深入执行辽宁省校企战略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辽宁省各区人民政府已经与各高校拟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指挥及桥梁作用,加强行业与高校的高效对接,作为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和开发。高校从地方实际出发,可以和企业、地方政府共同搭建合作研究基地,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3.3 高校多途径及时把握行业需求 直接服务地方经济

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物流决策,充分发挥其在物流领域的专业优势,承担各类规划、政策研究、战略研究。定期进入行业企业,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搞技术更新、流程优化,提升行业自动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

篇6

孙静:是的,北京物资学院前身是国家物资部门1963年成立的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1980年独立建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是北京唯一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财经类普通高等院校。

北京物资学院是我国物流教育的奠基看、开拓者和引领者,是培养中国现代物流管理者的摇篮。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三个“第一”:1993年,学校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期货专业;1994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经济学、物流管理,北京市特色专业3个——经济学、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北京市品牌专业3个——经济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还建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室、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物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是学习和科研的良好场所。

学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流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在物流、证券期货等行业中毕业生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目前,学校正成为首都乃至全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物流理论研究中心、物流政策与决策咨询中心和物流技术应用研究中心。

另外,我校又是财经类院校,所以除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这三个特色专业外,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学(注册资产评估师方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都是我们的优势专业。比如我们的期货专业,刚才也说了是1993年在全国首家开设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各大期货公司的老总,有很多都是北京物资学院毕业的。再比如我们的法学专业,也是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流通法为方向的专业。正如很多考生和家长所反映的那样,我校设置的专业都较好,没有什么特冷门的专业。

记者:从你们学校的发展可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脉动。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物资学院今年招生录取方面有什么特点?

孙静:有两个学院的招生专业需要各位考生注意一下。2012年学校在经济学院实行按经济学类招生,入学后按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经济学类包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鼬学、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这四个专业,但考生在报考时只能看到经济学类这一个专业代码,前两年经济学院所有的学生学习一样的课程,不分专业,到第四学期末,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专业志愿和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确定学生所学专业。

信息学院下设3个系,每个系又含2个专业,实行“按系招生”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时在系内不分专业,到第四学期末,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专业志愿及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在系内确定所学专业。想报考信息学院专业的考生要注意,信息学院的六个专业在报考时仍然有六个专业代码,建议填报考生想学的那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因为被信息学院录取的学生在两年后选择专业时,只能在你高考被录取那个专业所属的系内两个专业中进行选择,而不能跨系选择。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专业,这2个专业同属于一个系,假如你当年是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录取的,前2年你就相当于在这个系内跟电子商务专业共同培养,不分专业,到2年之后再根据你自己的学习成绩、根据你的興趣、根据你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你再选择是进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还是进入电子商务专业,但只能在这个系内进行选择。

经济学院和信息学院的招生录取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在大学前两年的学习中,能够对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興趣进行选择,有利于减少学生高考报考专业时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积极性。

记者:考生应注意些什么才能顺利的被学校录取?

孙静:我们的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之间没有级差。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一加到底,即在提档、录取、分专业时均认可教育部和各个省市的加分政策。因为我们的录取原则比较简单,考生在报考时就会少了很多顾虑,建议考生把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排序,最喜欢的填在最前面,最后建议填上服从专业志愿调剂。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0分,英语口试成绩达到良好。其他任何专业都没有单科成绩要求,也不需要有口试成绩。

很多家长关心调档比例的问题。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会按照当年当地的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但一般不会超过110%,尤其是在平行志愿地区,我们调档时会特别慎重。所以一般来说,如果服从专业志愿调剂,被退档的可能性不太大。

记者:国际化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静:为使我校学生更便捷地获得海外学习经历,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个性化并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环境与求学途径。目前,我校已经同英国的四所大学签署了“3+1”学分互认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协议书。达到相关学业标准的学生可获得我校与合作大学两校的毕业文凭(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校还与美国的两所大学签署了本硕连读项目合作协议书。达到相关学业标准的学生可获得我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合作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另外,我们与德国、丹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部分大学每年均保持一定数量学生的交换,免收国外学费。

学校物流学院从2006年起设置国际物流实验班,并与德国、丹麦部分大学开展学生交流项目的合作,双方交换学生互相免收学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将来有机会作为交换生出国学习一年。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78-02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指为提高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职业院校单独举办或与企业联办的物流实训、实习场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可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教学基础实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其开发与建设的成功与否,是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关键。

一、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广西高职院校在开设物流实习、实训基地时,一是受学校资金缺乏影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模小,甚至有个别院校没有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学校为了达到评估标准,只购买简单的设施、器材,达不到物流教学目的;二是照搬一些大学的仿真试验和模拟物流信息操作,并没有结合广西高职院校的学科优势、行业特色和广西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等实际情况设置。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于2004年开设,至今已招收9届学生,共1563人;已毕业学生1435人,在校学生428人;该专业专任教师25人,高级职称10人,双师型教师14人。自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以来,学院一直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广西有关企业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教学、科研、生产和社会培训的需要。

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设有校内、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有:

第一,物流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面积800平米,配备货架、手动叉车、托盘、传送带、工作台、信息系统等设施设备,主要用于日常教学实训与综合实训的需要。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目标,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规范、动手实践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第二,多功能模拟实训室。现有物流管理实训室、沙盘实训室、财会模拟实训室。主要用于物流信息系统实训、运输规划实训、进销存软件实训、财务软件实训、企管沙盘实训、物流沙盘实训等。

第三,校办企业实训基地。现有林业经济贸易公司、学院教学林场、木材研究所(永翔木业公司)、美林木业公司4所校办企业。主要用于库存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以及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林产品流通加工、林产品检验养护、林产品仓储管理等课程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内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其中主要的校外实训基地及其承担的实训内容见表1。

二、加强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的物流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突飞猛进,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2015年广西人才需求将达到95800人。因此,大力发展高等物流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尤其是加强物流专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广西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对推动广西物流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产学融合、学做一体”教学活动的开展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实训条件,培养出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高技能型物流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教师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也有效地促进校内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

(三)为地方职业教育提供实训、实习的共享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职业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新世纪职业教育的核心模式,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必备条件。职业教育要赋予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条件,就需要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而现阶段广西区内各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的硬件条件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同类专业可共享,以服务区域院校为主,又能与周边企业共享的校产互动的综合性的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明确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应该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学开发和生产五大功能;注重产教结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有效实施毕业生就业服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建设一个以教学实训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对象广、管理水平高、社会效益好、培训能力较强的能承办广西全区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的区级现代物流示范性实训基地。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1.建设符合社会和行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需要的实训基地。第一,可以开展物流专业课程实训、期末实习、毕业顶岗实践等工学结合的教学,边学边做,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第二,突出应用性,在校内、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并鼓励创新,使基地与行业实际水平基本同步,有利于实现学生能力与社会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三,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能力为本,人格本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特色;第四,面向社会开展物流师等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物流技术服务,并对周边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起示范性作用。

2.校企联手创办特色优势专业。校企联手把“产学一体化”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习基地建在物流园区,学校可依托实训基地与物流园区内企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在校企合作方面,如南宁的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与当地有利的交通运输企业合作;柳州的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与柳州的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的企业合作,以及与中国铁路物资柳州物流园合作。所以在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划上,要凸现广西地区自己的物流专业特色,如北部湾地区的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应突出港口物流特色;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则突出林业物流特色。

3.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广西培养高职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其培养方向主要是针对木材物流的高技能型人才,广西林业中的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属广西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之一,现代物流属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也是国家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因此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广西“14+10”产业中的造纸与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相对接,同时也与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物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相衔接。

4.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采取“教学+实践+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来组织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方面,密切与高峰林场等广西区直国有林场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与“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广西北部湾现代林业产业加工园区、贺州大桂山八桂木材集散中心等校外林产品物流实习基地合作建设力度,实行顶岗实习,使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木材加工等生产过程对接。

5.加强中职与高职的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属广西2012年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招生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与桂林林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实行联合开展招生、共同组织教学、协同推荐就业的“1+1+1”联合办学制度,采取“3+2”或“2+3”学制模式,扩大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接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相互衔接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参考文献】

[1]王永富.广西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08(18)

[2]王秀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46)

篇8

一、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为林业机械运用与维修,成立于1980年,该专业为西南林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也是云南省开办最早的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于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

目前,本专业拥有一个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云南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实验、实习、教学设施较齐全。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本专业已为云南省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及其它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培养本科生近1000名、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成绩显着者已成为企事业单位主要技术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本专业已成为云南省乃至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无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还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研究当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交通运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输理论及应用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十年,上海、大连、天津等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将是空前的。依据对港航企业走访调查及与毕业学生座谈的反馈意见,本文所指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突出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自创办以来,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即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与管理和现代物流方向,目前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现代汽车故障测试与诊断、汽车维护与维修、维修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设计了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的柔性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面向行业办学、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创立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二、交通运输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守的基本原则为认真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学、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现代物流工程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汽车维修与营销、物流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营销、物流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

考虑到将来学生毕业多工作在汽车、物流等企事业单位,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熟悉交通运输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发展变化;第二,对行业具有较深刻的见地并能作出透彻的分析;第三,具有较好的学术素养和技术功底。

(2)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从事汽车行业的学生主要应该掌握汽车结构的甚而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汽车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物流业的学生应该熟悉现代物流以的新发展、新要求,以及了解物流工程及供应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等。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发展充实教材并反映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交通运输中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现代物流的新发展、新要求。引进和吸收国外本专业的优秀教材,用双语教学方式与国外教育保持同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向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市场的服务,形成全面开放的教学内容,以服务求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一批适合本专业发展的特色精品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

(一)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是目前高等学校生存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意识,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实行“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模式。“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实行大口径进入:“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进行“厚基础”的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进行“宽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从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生凭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按专业方向实行分流;“按需培养”是指按国家、行业、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适当考虑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

篇9

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深入的研究,分析物流知识体系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体现专业特色的要求,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改革。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及习题、案例学习资料、课程录像等内容,建立物流系列课程的课程网站,开展网络教学,使得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丰富教学方法。

篇10

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顺应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取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物流企业专家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团队,一起编写开发《物流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企业会计》、《物流运输实务》、《物流营销实务》等5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项目化课程,开发《物流管理实训》、《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物流企业会计实训》3部校本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相对接,提高教材推广普及性。利用“现实的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两个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建设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集成度和开放型。

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建设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实训基地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物流采购与联合会深度合作,加强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陕西省经管物流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可以进行会计、营销、订单、信息、仓储、分拣、包装、配送、ERP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金融服务等综合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依托宝鸡经管类专业职教集团,整合资源优势,改革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在与宝鸡蒙牛集团、康龙物流、华誉物流、宝鸡邮政物流、宝烟物流、宝鸡车站货运处、陕汽物流、宝商佳美家超市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化“产业+企业+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打造教学、育人、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岗位对接,实施“双证制”的“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将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证制”,“订单式及“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能定学、工学交替、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双证率达100%。

基于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内配外引,聘任(聘用)1~2位具有物流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引进物流企业3~8名能工巧匠和物流技师担任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或网络远程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定期到优秀物流企业(如华誉物流)顶岗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达到双证书双能力,力争3~5年建设,双师型率达到85%,“双师结构”特色鲜明。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