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篇1

参与式教学法是基础教育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语文学科中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尤为重要。参与式教学的水平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本文就以自己十年来的教改实践,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参与式教学法所得的体会与思考。

一、参与式教学取得的成绩

1.突出了两个“地位”。传统教学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的影响,一直把学科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的权力地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他的“儿童中心论”,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们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基础。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突破了“师道尊严”、“学生容器”的格局。以丰富的活动,“师生共进”的气氛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调动思维,开发智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事实证明,在“我发现”、“我去说”、“我能读”、“我会写”等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成长成学习的主人。

2.体现了人的“平等性”。“做学生式的老师,老师式的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参与式教学中充分强调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提倡教育公平。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师生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人人参与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价值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双差生,更能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3.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参与式教学继承了古中国、埃及、希腊的“个别教学制”中的因材施教,从西欧传来的“班级授课制”中的集体化、同步化,美国“道尔顿制”中的自学、独立思考,“分组制”中的“合作研究”等多种授课制中的精华。早在《中庸》中就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学习过程论,也是指导读书学习的经典理论。参与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协作解决,善于接受,勇于展现自我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主人翁意识。

4.突现了教师的才干。“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参与式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环节的框架,没有了思维的定式,使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兴地驾驭课堂,在共同参与活动中和学生共同成长,一颗“成长”的心激发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兴趣,激活了设计活动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如:萧乾的《吆喝》一文内容简洁直观,而言淡味浓,富有浓浓的地方情。在其课堂教学中,重点放在了模仿《吆喝》中的吆喝,畅谈家乡特有的吆喝,地处集镇的乡村学生,在不禁意的吆喝声中感受到临夏口头广告艺术的魅力,浓浓的临夏情飘荡在教室,师生热情高涨,体验较深。

二、参与式教学中的困惑

1.教师观转变方面的困惑。现行考对教师前途利益的挂钩,使缺乏参与式教学经验的每位教师的每堂课、每项活动都离不开“成绩”这个焦点,怕参与式教学过分,完不成与考试有牵扯的教学任务而影响到自身,不敢大胆尝试参与式教学的新理念、新教法,仍偏重于机械式的基本功训练,忽视或轻视综合性学习,课外拓展等。

2、社会实践课的落实方面的困惑。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课外拓展占30%的课时,但教师因诸多社会因素制约,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困难,又与考试关系不大而轻易地带过。导致在社会活动中践行语文,延伸语文学科这一社会性、工具性的特点难以实现,也未能实现30%的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

3.学生接受参与式教学方面的困惑。因教师对“新课程参与式”研究不深,对于新课程中资源开发及参与式活动设计方面的认识不足及方法欠缺,设计出的方案不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每次活动安排,很少有人去精心准备资料,宁可闲了网上乱转悠,社会上闲逛,也懒得挖掘些课程资源。在展示汇报课上等他人的 “灌输”,懒得思维发散,缺乏创新意识,使课堂活动显得空洞死寂,师生都处于被动,难以实现课程整合。

三、对参与式教学的思考

1.考试、考核机制上入手。.建立适合参与式教学法的新课程考试机制和评价机制,使教师能在宽松的工作氛围中大胆尝试参与式教学法,让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课、拓展题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素质基础。

2.教师在“参与式教学”方面应多下功夫。确立好参与式活动的目标,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确定好合理的分组,设计好活动的过程,展示评价好小组活动的成果,是有效地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前提,积极探究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策略。只有对“参与式”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参与式教法有了熟练的掌握,才能自由的驾驭课堂。

3.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上要有新的认识。新课程中提出“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开放性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充分了解课程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贫困地区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地域性资源的优势,加强学生生活的社会性、实践性,是课程改革的设想变成现实的支撑点。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播文化、发扬文化、创新文化,这一点也决定了人文精神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却可以发现,很多中学语文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却并没有给予人文精神教育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影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 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反映的是对人的尊重,同时也承载了人的价值,所以,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自我关怀。现阶段,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仍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从整体上看来,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主要囊括了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所独有的文化教养的重视;其次,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个体精神为原则,对人的尊严、感情以及生活和自由运用理性的重视;再次,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教养为基础对人的情感自我发展和意志自我发展的重视;最后,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反映的是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哲学思维,并自主的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具备更好的是非分辨能力;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让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以及审美判断力都得到大幅的提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中的意境与底蕴,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切实可行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

一方面从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来看,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属性,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形式均体现着人文情怀,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在组织和筛选教学内容时,尽可能的多选择与表现人性、人道以及人权相关的作品,并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和人文内涵,以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其次,要注意以教材为依托,结合中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来深入的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这就需要语文任课教师要注意留心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通过教材这一授课载体将其中具有人文精神教育价值现象有意识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最后,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通过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逐步得以提升的,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过程恰恰也是影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过程。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能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而很多情况下,这种需求会自然而然的诉诸于阅读。因此,如果语文任课教师能够在组织开展阅读能力训练活动时,意识到阅读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量的多选择思想性和现实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去阅读,往往就会在取得理想的人文教育成效,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成义.语文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篇3

关键词:影视资源;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并且,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影视的教育意义越来越突出。初中语文教学加强重视影视的教育意义,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整合,更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影视观赏中学习语文知识。但是,由于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发展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经验,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研究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且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着深刻意义。

一、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拓宽了语文教学空间

首先,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促进了教学目标多元化方向发展,影视资源能够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并且,影视资源能够运用语言、画面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让学生在影视中感受人间百态;其次,影视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学生可以在观看影视的过程中与教师相互讨论,拓展教学内容

2.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板书式教育方式,教师不再根据教材进行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在观看影视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并且,引入影视资源能够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影视资源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影视资源

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影视资源,认为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源可以减轻教学任务。因此,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源让学生自行观看,没有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导致学生的影视观看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虽然在影视资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讲解,但是,影视资源的运用仅限于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没有在观看影视资源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环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对影视资源不感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写其他学科的作业、睡觉、玩手机等现象。

2.脱离文本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的影视素养不高,缺乏对影视资源的驾驭能力,选择的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性不大,导致学生观看影视资源之后无法将影视资源与课本内容相联系;其次,还有部分语文教师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源之后,组织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分析中仅仅针对影视资源中的人物和事件,完全脱离了文本。由于影视资源对文本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并不是文本的客观呈现,仅仅对影视资源进行讨论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1.明确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在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明确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以教材文本解读为主、影视资源赏析为辅开展语文教学。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师时间,将课堂大部分时间放在教材文本解读和学生的讨论分析上,针对一些抽象的或重点的知识进行影视赏析,为学生播放5~10分钟的影视资源,将影视资源作为文本的补充,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充分考虑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选择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关系,选择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影视资源。并且,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来选择相应的影视资源,对于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不必再使用影视资源作为补充;其次,在影视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将影视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且,教师应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在影视赏析结束之后,教师应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文本内容中,将影视资源中所展示的语文知识回归到教材文本中。

3.提高教师素质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影视素养,能够将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为此,初中学校应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影视知识,增强教师的影视赏析能力。并且,初中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使语文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视资源,保证影视教学的正常开展。另外,语文教师应具备影视资源加工能力,能够正确截取影视资源的片段,避免过长的影视资源浪费课堂时间。

参考文献:

[1]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篇4

关键词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无论从教育形式或是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尤其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这使得作为美学载体的语文学科,不仅能更加精确的展现出文学形态之美,还能对教学形态做出完善的审美表现。对于此种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审美教育资源,将学生引入美学与美育的环境之中,此种做法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也能够使语文课程的审美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使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工具课程,语文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极为丰富,在此种现象中,将审美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使语文教学的知识更加的生动和形象,还能使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得以达成。可以说,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课文内容,均代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面对的不同环境,这使得各个作者间对于审美或艺术的领悟能力各不相同,而对于不同的审美能力,均会因教师的集中讲解,而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这便会使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其次,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这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审美的理解逐步加深,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和探索文学美感的兴趣与热忱。同时,通过此种学习方式,还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既丰富了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在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中,对语言的魅力做出深刻的感受,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创新措施

2.1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审美教育即是采用分析语文知识内容及其语言,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课文内容或文学作品所要展现出的思想与内涵。并通过美的感知,使课文或文学作品展示出的思想与内涵,以美的理解去定义和传达,从而切身体会到语文课文内容之中包含的美感。并且,随着学生对语文课文美的感知逐渐深入,教师应教授学生对语言、文字等进行美的自我发掘与自我领悟能力,使学生将语文课文阅读,或文学作品阅读,当作是自主型行为,此种做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更能使学生对审美有更加深入的自我理解和w会。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内涵做明确的感知,进而使学生的审美主体心理得到有效的激发,且通过这一途径,也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面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时,便能对其做出美的判断。

2.2提升对审美的鉴赏能力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甚至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感知程度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使得他们在对审美的鉴赏能力上,也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或对于审美感知有着高低的差异。对此,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讲解,使学生对于普遍审美及特殊审美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体会、以及领悟等过程,逐渐感知到的,随着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向往,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产生。而对于学生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升,教师应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审美情趣的进一步延伸。在此种环境下,审美情趣的激发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通过自身能力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予以达成,如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影音设备的应用等,将学生逐步引入到发现美、感知美的氛围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2.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激发等手段,使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予以达成。这也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辨别意识与审美鉴赏能力,而此种意识与能力,正是为美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学会创造美而服务的。这便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培养起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进行散文的学习和讲解后,教师可对文中知识进行中心思想与内涵的审美总结与归纳,并使学生阐述出通过课文的学习,自身对此篇散文的审美角度理解,随后,还可以此篇散文为基础,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学生自身认为带有美感的词汇及语句,进行小篇幅的美文写作。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审美的多样性,更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更好地培养出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新课标环境下,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审美方面内容。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更能使美育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若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并使学生掌握审美方法,则需要中学教师队伍立足自身,从自身角度出发,在语文备课过程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步养成对美好词汇、语句等的美好想象,情感的美好表达,以及更加感性的美学领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温秀曼.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2(16):46-47.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实意义具体路径

从启蒙阶段开始,语文便与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形影不离。时代愈发进步,各类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应积极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置身于改革的十字路口,在探索中追寻前行的方向,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格局中的必备一环,同样面临着改革的契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无法形成开放且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的综合类学科,未能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传达出它的内涵与意义。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教学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工程亟待展开。

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何谓改革?改革便是冲破旧有思维的限制,与时俱进地开创出一番新气象。积极、正确的改革举措,将更好地彰显出自身价值,并推进整个时代的进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正是适应形势的现实之举,其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能

毋庸置疑,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通过长期、持续的语文学习,学生将具备基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并有可能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身心的均衡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却部分“遮蔽”了语文学科的价值,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模板,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学生、教材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如此一来,中学语文教学便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因此,唯有实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彰显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

1.2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契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教育不是一项建造“象牙塔”的工程,而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补给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密切贴近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在教学模式中融入更具现实性、实用性的因素。在改革思潮的冲击下,中学语文教学将开掘出学生的语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素质、人文涵养等综合素养。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

知悉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之后,应明确接下来的改革道路应如何迈步。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需要教学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2.1注重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并对之进行科学的情感引导。中学语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语法基础知识以及古代文学知识,既考验了记忆、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对学生的语感要求。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继而产生了懈怠心理。这时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乐观、正确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和评价成绩时,多表达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从而让学生拥有继续学习语文的信心。

2.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唤醒学生的自觉学习热情

无论在哪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应该站在最显著的主体地位,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适当地退居引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开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应该是通融、和谐的,集体共享关于语文知识的信息以及观点。为了进一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就“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比较”这一话题,组织班级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间先进行交流,继而形成小组观点,随后小组之间再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可以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些有新意、蕴含着创新价值的观点,教师应予以鼓励。在合作与竞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3倡导生活化、情景化教学,打破语文教学的狭隘空间

中学语文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以及内容艰涩的文言文,仅凭单一的书面学习,难以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理念,立体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知中达成知识的内化、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声音等载体来表现诗词的意境。又或者,在学习“被”字句与“把”字句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场景,让两个小组进行模拟表演。其中,一个小组只能用“被”字句,另一个小组只能用“把”字句,诸如此类的情景化教学方式,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空间,真正建立起一份和谐、广阔的教学视域。

参考文献:

[1]陈金明.紧紧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J].中学语文教学.2007,(07).

篇6

【论文摘 要】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这两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中学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呈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时,注意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及示范性,少用过于偏、难的概念术语,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表述,并紧密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言语经验。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价值取向

语文,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门将抽象内容以感性语言表达出来的规范科学,正是基于对语文的这点认识,新课标才将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水平之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语言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国家,绵延五千年的积累沉淀不仅塑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殷实的文学根基。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不仅关系到中学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着中华文明能否源远流长!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在我国正式形成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的缺憾,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教学模式固定化、类型化,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教学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科学的语文教学,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之上。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依然以中高考为主要衡量目标,从而使得语文应试教育现象泛滥。以考试为导向标的中学语文应试教育,单纯侧重于对学生背诵、记忆等初级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固定化、类型化等弊病由此而生。

过分强调“三个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畸形现象。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个中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忽视了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统一,片面的强调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诚然,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但却不是唯一,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就很难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实践中出现的学生厌恶和不重视语文课的局面,就是“三个中心”模式下的教学怪胎。

部分教师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是影响我国中学语文健康发展的另一阻碍。新课标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逐渐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虽然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不断在补充新鲜血液,但不可否认,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存在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等问题。在新课标改革的攻坚时期,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力,教师的质量往往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的质量,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一味的死守某种教学模式,就很难调动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从改变考核方式入手,破除应试教育对课堂的禁锢。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必需的,但是考核方式却有待改进。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只会成为答题机器,以至于教师忙于“创造”能得高分的答题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改变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是时候改变固定的试卷题型了,语文试卷的改革应注重“灵活性”,避免给套用答题模式的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中学教育还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所以应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但是要创新考核方式,将语文基础知识融于最新的时事之中,既可以避免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读书方式,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从改变课堂模式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语文课堂采用说教的授课模式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竞争学习法等新型有趣的课堂模式都可以引入课堂,当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与精彩时必然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接受知识。教师作为知识殿堂的引路人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寓教于乐。在学生有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之后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从引入竞争机制入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竞争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有竞争才有压力。合理的竞争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当然,不合理的竞争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当前在职的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教学思维硬化,不能做到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教育的内涵,所以必须对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培训,并以竞争的方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队伍难免有“滥竽充数”之徒,对“不作为”“混日子”的教师要坚决清出教师队伍。学校应该以明文的方式制定教师考核“细则”,结合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以及教学成就评价,对无法正常履行教师职能的教师予以辞退或调离一线教师岗位。

三、结语

作为通识教育的关键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教学的核心对象,从各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付雨鑫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症结与突破[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7).

[2] 袁宝玲.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4(3):164-165.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情境;策略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注重教师“教”的活动,忽视了学生“学”的活动,使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相脱节,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作为一名中学的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将语文课讲得有趣味、有意义,这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创设情境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这种教学方式是将书本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参与情境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直接的经验,增强语文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在冬天组织学生去室外学习,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冬天的景色、天气、意境等和作者笔下的冬天有何不同。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教师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枯燥乏味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海燕》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海燕搏击风浪的画面,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海燕不畏困难的精神,进而联想到英勇反抗的革命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利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情境

中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传统的语文教学打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皇帝指哪一类人”“小男孩指哪一类人”“这篇童话故事讽刺了什么”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文章,自己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I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离不开语文的基础教学。语文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通过语文能够将抽象的内容以情感的方式表达出来[1-2]。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不仅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会良好的沟通,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继承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语文不仅在人生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中学的学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语文不断的被重视,一些倾斜的政策也随之出台,使语文教学处在一个困窘的局面当中[3-4]。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只是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实行题海的战术,存在文化思想混淆、写作方式老套、教材设置不合理以及设备没有有效利用等问题,其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与教学渠道狭窄致使中学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达到理想的分数,也没有使学生明白语文教学的真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症结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改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完善教材设置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教学设备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进行了研究。教学的改革既可应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给整个语文教育事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症结

对教学改革突破路径的研究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影响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持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内容的不合理与教学渠道狭窄致使中学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达到理想的分数,也没有使学生明白语文教学的真谛。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1)语文阅读教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混淆

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依旧按照以往的方案进行教学。一直以来,语文在所有的课程中扮演的是道德熏陶的角色,也是现实生活中文化传承的载体。但是随着社会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网络文化的出现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如果阅读教学依旧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教学,那么受到网络文化传播的影响,一些伪文化、浮躁的文化甚至是邪恶的文化会曲解原来语文的意义,从而严重混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特别是打着创新旗号的非主流思想以及不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会对未经世事的中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思想。比如:辛弃疾的《山鬼谣・摸鱼儿》中“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描绘的是雨岩之夜的寂静的意境。而在网络文化中却将这句话变成“吓死宝宝了”,这对于某些自身文化素质低的中学生来说,如何能从网络文化中学到文化传承的精髓。

(2)语文写作教学方式老套

目前,中学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呈现的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注重知识能力,注重教学,以满堂练为主要的教学写作方式,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另一种是新课程方案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的教学写作方式,但是由于语文教师对该教学的方式存在理解上的误差,致使课堂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课堂缺乏趣味性,致使变得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中学生每天仅靠国家印发的几本教材来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每天也只是能上两三节语文课,很难切实的提高中学生语文的写作能力,这种狭窄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的学科与实际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继续按照这种狭窄的渠道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但会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会限制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3)教材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学设备没有有效的利用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各种信息不断的进行更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认知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是语文教材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这种原始性的教材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逐渐的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在大部分的中学都设有多媒体的设备,供教师去丰富教学内容,但是该设备的运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2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

(一)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目前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以硬性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手法。阅读上的范文经常被语文教师分析得支离破碎,反而使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被分析得很复杂,阅读文章被讲得味同嚼蜡,很难使学生理解。每当分析阅读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都是把原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思路先让同学了解,然后就让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判断,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主理解能力,不能只以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学生也要有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方面的改革应该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结合,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文章的分析,课下也可以多看一些课外的教材,从而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的能力。学校也要为学生专门安排阅读课,不要再重复的对练习题做无用功,阅读不只是需要做练习题,更是需要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也应当利用课下的时间充分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原来的题海战术,因为这种战术只会使学生产生怠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在阅读方面的水平,所以教师应该引导中学生去欣赏并评价各类文学的作品,使学生们对国内外的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中的小说散文产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关心,并让学生对其真正创作的意境进行思考与分析。

语文教师在阅读课方面教学可以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充分的发挥想象,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塑造人物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1/3的时间用来自由教学,让学生大量的对报纸进行阅读,进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主理解能力有效的提高。

(二)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中W时期的学生处在一个青春期躁动的年级,对于很多事情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每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的时候,学生总会对书面表达产生渴望。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命题往往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相关,使学生的写作知识不能在课本的范文中得到借鉴,因此,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很生硬。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们进行写作的时候,都会结合文章标题进行知识的扩展每篇课,但是作文的标题并不都与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联系,有时会在作文中出现与生活相关的题目,由于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们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完全没有思路。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在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中,应该对写作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训练。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自行修改作文的能力。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教师对作文批改并评价的时候,应该指明学生写作时存在的缺点,使学生能够提高写作的能力,并不会在下一次的写作中发生同样的错误,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语文教师不仅在写作教学中教会学生的写作技巧,还要教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情感态度,密切关注学生是否健康的成长,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互相交流,把自己的文章与大家分享,使其他的学生能够得到借鉴的同时也能及时的发现文章中的错误并改正。教师可以改变以往老套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的增加朗诵、表演等文艺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写作的思路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三)完善教材设置、科学合理利用教学设备

中学生的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语文教材的设置也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基础进行教学。目前教材主要有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这四大板块,因此,对教材的完善要以此为基础对教材的设置分层,完善原来的教材内容,将教师讲读变为学生的自学指导;将书本的循环利用变为内容丰富渐变;将题海联系变为听说读写训练方式;将人文修养变为语言习得。学生的成绩不是立刻就能提高的,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会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新教材的影响下,教师要不断把传统的教材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达到教材设置完善的目的。

科学合理的利用教学设备可以使学生充分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解,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扩大教材的来源渠道,将内容变得更加的抽象化和具体化。还可以增加课堂的活力,利用多媒体的设备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它既是一门基础的教学课程,又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语文教学是学生们充分理解我国文化的主要学科,是所有科目中必不可少的。中学的学生正是处在青春期躁动的年纪,而语文教学正是对这个年纪最好教学的方式之一,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只是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实行题海的战术,其内容的不合理与教学渠道狭窄致使中学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达到理想的分数,也没有使学生明白语文教学的真谛。因此,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要摒弃原来的教学思想与理念,配合时代的发展,创建新型的教育方式,并在改革后的途径中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也使我国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蕾. 彰显学科特色,突出核心素养――试论“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2015(6):249-253.

[2]吴欣歆. 体验式学习活动链:语文教学转型的有效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16(11):59-62.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翻转课堂;实施

翻转课堂是近些年来新兴的课堂教学形式,尽管已经推行很长时间了,但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中依然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翻转课堂理论依据的思考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颠覆性的挑战,它的出现一改原有的以教师为教学开展中心的课堂教学形态,同时也改变了已经流传已久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流程,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面对翻转课堂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出现,我们不仅要问: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从个人的观点来认识,翻转课堂应该归属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体系,因为该理论核心的内涵就是指知识的获得,并不是单纯由其中知识的传授方通过其知识的单向传递而获取,是由知识的学习者,在外界的帮助下,通过必要的资料获得以及相应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而进行的基于合作基础上的知识学习活动。这种知识的学习与获得方式是以知识的构建作为基本方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转课堂所具备的一些特征也与这样的教学理论存在着某种暗合,其最重要的相似点则是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同样是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而展开教学活动的,翻转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沟通是一种常态化的教学状态。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翻转课堂也与构建主义的教学理念相契合,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课堂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教师的讲授来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对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应用优势的思考

1.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优势

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将要传授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然后要留一些作业让学生回家做,而翻转课堂的实施则改变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语文知识的学习主要不是通过课堂来完成的,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战场由班级逐渐的转移到家中,而学校课堂的功能则转化为学习成果相互分享的功能,因此这样的教学更具开放性。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师生之间展开实效性的互动,把一些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集思广益得到圆满的解决,教师通过网络的载体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推动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以多元的互动,推进教学的高效开展。

2.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取得实效的基础,一个学生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期望这个学生能够在所学的学科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那是不现实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知识传授的结果,对学生的主观认识与情感体验很少关注,因此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表现得比较被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而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要运用大量的视频素材,影视内容加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活动一改传统教学以文字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刻板,让学生在丰富的视听享受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3.翻转课堂更有利于家长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家长往往对学生在学校中的课堂表现、学习状态不能够及时地掌握,这就使得家长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局外人,对他们的学习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开展。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在家中自主地看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的情况家长可以及时地掌握,并且通过与教师的及时沟通,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实施,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施,可以促进家长角色定位的及时转变,由学生学习的局外人,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与监督管理者。

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新教学理念的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推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翻转课堂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为视角,对翻转课堂的实施展开了尝试性的分析,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此,希望能更好地促进翻转课堂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