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重点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问题;措施

古典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一般分布在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单元,与现代文学教学相分离,而且古典诗歌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1]。另外,古典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一个学期仅仅学习十篇古典诗歌,不能让学生全面把握古诗歌的内涵,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足,语文综合素质较低。

1.2不重视情感教育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把升入重点高中作为学习的目标,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古典诗歌教学只在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小的部分,许多学生主要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回顾一下可能考到的内容,没有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层内涵,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高。

1.3没有适当进行人文关怀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往往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较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没有深入讲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蕴,未能让寻死寻活充分感受传统优秀的文化的独特魅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综合书素养较低。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参与作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而且,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古典诗歌中的名句,没有带领消火栓深入分析古典诗歌的意境、情感,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2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明确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典诗歌的内容丰富、意境繁多、感情深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古典诗歌的题材和流派,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2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学生的体会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营造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典诗歌具有言浅意深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4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教学不仅仅担任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而且具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日.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渤海大学,2014.

[2]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综合素养 一、增强各门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从古至今,无论是人际交往、思想交流,还是传递信息,也无论是过去叫做国文,还是现在叫做语文,语文都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多少年来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都是自闭式的,以语文教师为中心,唯老师是从,不考虑学生感受,而新的课程改革,则是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改变教授方法和观念,注重各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让语文教学真正起到它作为所有课程基础学科的作用。同样的也应当注重课内外的沟通工作,其中包含了教师与学生家庭,课本知识和生活中的应用,语文课堂上传授的技能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工具性的学科,与其他所有课程都有着非常紧密而广泛的联系的。在各个学科的课程的相互渗透中,学科间相互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当然这种相互作用也是非常有益的,会使得各个学科相互补充,共同受益。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各门课程都可以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补充和拓展,这些课程中的鲜活的自然景物、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生动的科学原理、深刻的哲学常识,全都具有人文色彩,其中的每一个章节,也都是这些课程的典范。怎么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的认识呢,我们可以在日常的作文课中,让学生们对于各门课程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命题和写作,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历史事件、自然灾害等等的相关写作,还能加深同学们对于社会的认知。由于很多知识是书本和课堂上没有的,所以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随着时间的增加,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细化课程组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当今,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而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但当下随着中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录取的多样性,初中语文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得到了更大提高,课时数相应地增加了不少,这就给了初中语文教师深入开展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创造了机会,从而可以让初中语文教师将初中语文课程进行细化,分门别类地向学生们教授。从内容上,我认为应该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增加以下两种形式:

语文欣赏课:主要在课堂中对各类形式的文章进行欣赏,由初中语文教师带领,在课堂上阅读各类文章,当然这里所说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我国,应该包含了全世界的优秀作品,范围广泛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专题的文言文鉴赏课: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有着其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炎黄子孙,学好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去应付考试,而是世代传承爱国爱家爱民族的精神。而作为文言文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词,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学好这些,对于陶冶情操、提高学习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扬长避短,增进课堂中和下课以后的沟通

任何课本都有其时限性,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怎么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授学习方法,也只有让学生学到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任何课程的教材都难免与生活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能不仅以课本为本传授知识,还要能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探寻课外读物和社会生活的窗口。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擅长运用教材来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其他书籍,从而让初中语文课程的教材成为积累更多语文知识的基础。有选择地向学生们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普读物,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课程。只有运用上述方法去和学生交流,学生才会始终关注语文课程发展领域的最新知识,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兴致勃勃,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们养成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改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是深化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性的学习原则,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而有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篇3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语文;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51-02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走入初中教学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助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装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成功运用,不但实现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课堂交流,因而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

1 交互式电子白板概述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概念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系统,实现了电子白板与电脑的结合,可以利用传统的多媒体投影仪将电脑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投射到电子白板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下,形成学生与教师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较之传统的黑板与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更多是吸取了二者之长,摒弃了二者的不足之处,因而在专用程序的支持下,界面更加美观,功能更加强大,操作更加灵动。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白板进行学习内容的展示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集合了黑板与多媒体设备的长处,教师和学生不但可以在白板上书写内容,也可以随意查阅资料,实现集电脑、投影、屏幕操控与书写的四位一体。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各种要用的教学文字、视频、课件等保存在资源库中,在教学中可以随意调用,既方便又省时。除此之外,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众多的其他功能,如放大镜功能、视频的插入与编辑、进行区域移动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2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说,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导入部分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才能轻松开展。因此,设置能够引人入胜的导入部分,就能成功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只能借助音乐或者多媒体图片等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有着一定的时效上的制约。而用电子白板进行情境的创设,实现了画面、书写和视频的一体化,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搭建了全新的平台。

如教学《台阶》,笔者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将一组表现父爱主题的图画依次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展现,还配合播放了一段感人的旋律,让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之中,在一片安静的氛围中进行图画的欣赏。然后笔者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在一片热烈的积极发言中,趁势导入《台阶》一课中的父亲的形象,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发现。在图片导入上,拉近学生与父亲的距离,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学生自然愿意深层次地探究文中父亲的感人形象,就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效果的实现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在进行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精神,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词句的鉴赏能力很重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实际能力基础之上,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可以提升学生欣赏层次且有一定针对性的词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在一种相对具体而又明确的展现中,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巧妙,也让学生在作者的匠心独运中更好地融入课文,并积极去探索和研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教学的重难点都可以在黑板上得以体现。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恰好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文字、图像、影音的一体化操作,因而更加方便和实用。其视觉技术也更加显著,通过画面截取、色彩标注等方式,教师可以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更好把握与控制,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也更能直观地引导学生进行难点的突破。在进行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在白板上及时标注,再进行集体的难点解决,不仅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也能更加展现课堂的灵活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只有在一种相对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进行创新性和高效性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用就相当明显了。其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克服了传统多媒体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用电子笔进行操作和标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营造课堂的和谐气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互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就经常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渲染课堂学习氛围,如教学视频、歌谣、动画、游戏等的引入等,保证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接受语文的熏陶。另外,新课标的实施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创新,运用电子白板教学也恰好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质疑问难。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但实现了课堂交互活动的多样性,也保证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在电子白板的应用中,语文教师利用资源可以更加感性、生动地进行课堂授课,而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就学习内容进行随意的勾和书写,以一种相对独特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笔者在应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中,就经常让学生自己直接勾画回答问题和课堂学习情况,在一种互动中展现课堂教学成果。学生往往会在白板上展现自己,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掌握知识的途径,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领域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信息时展背景下,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二法宝。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应用,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蒋玉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电子双板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95-96.

[2]刘芳玲.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学周刊,2015(13):185.

篇4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初中各学科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最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策略。”可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过:“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何种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激发其兴趣呢?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一、以备课为重点,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根本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教材为本的备课思想,在课前须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结果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备课这一环节,授课前都会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时既教授语文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而言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以及对目前语文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例如可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基础知识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态度、语文基础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上述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是此意;第二、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这点在备课中是极为重要的,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仅是研究教学内容,却很少考虑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导致在授课时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整堂课缺乏明确清晰的目标,令教学过程极为松散,丧失了应有的严密性。如此缺乏目的性的教学将极易混淆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正确定位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避免教学盲目性以及随意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环节;第三、备课时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既要紧扣教学大纲,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此外,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还应注意一个细节问题:区分每篇课文的重难点,让教学重点与难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例如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闰土”与“杨二嫂”不幸的遭遇;而教学难点则确定如下:分析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中蕴藉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分析文中的“我”在故乡耳闻目见的情况。难点与重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引导学生从上述四个方面理解课文,不但能获得深入浅出的效果,而且还能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而这些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必须在备课中通过深入的研究才能精准地把握。

二、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发言尤为积极,而八年级发言的学生相对于七年级就略有减少,九年级发言的学生就更少了。可见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就越少。出现这种现象皆是因为人在幼年时期思想顾虑较少,不管在何种环境中都能以轻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认识就愈加深刻,往往在严肃的环境中思维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加之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一个人的思维以及创造力只有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现代教育学研究理论显示:人只有在温馨惬意的环境中想象力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思维能力才能获得大幅提升。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家》(周国平撰写)一文时,我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文中“家”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第二、作者为何用“船”、“岸”、“港湾”来比喻“家”?第三、倘若一个人没有家会怎样?大家希望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分组讨论,我则在组间巡,对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适时点拨,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能迅速结合课文理解上述三个问题,而且还能提出很多具有创意的新问题,并能自行积极思考予以解决。可见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将自己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全部释放出来,随之课堂教学效率也将获得大幅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从本质上而言,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因景生情,情景交融。”这充分说明情境对人认知活动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得,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而来。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定范围,既可以是语文范畴内的问题,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更可以是单一性或综合性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时展的旋律,根据新课标理念,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体现时代性的教学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对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构筑一个高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一、学习课标,转变观念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段时间,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采用多形式教学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根据课文内容,以故事会、讨论会、朗诵比赛、演课本剧等形式对课文开展多形式的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营造愉快、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思考在课堂上给学生指引怎样一个学习的领域与主题,如何有效呈现教学内容,以及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与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下,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路,最终形成师生和谐、知行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

和谐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充分发展为目标,使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教育影响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共振,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的课堂。和谐的课堂的核心特征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情感教学强调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作品中的生命,任何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是诸多课程中情感因素最强的一门课程,中学语文教材都是选择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各个时代流传不衰的美文,这些作品其语言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作者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而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描述相统一的审美境界,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先天优势。

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教师应从合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多环节、多手法地实施教育。

一、从“听”与“看”入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入“境”,是情感教学的第一步。随着科技进步、教育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通过音画结合、图文并用,从视觉、听觉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音乐、视频等,不但为语文课堂增辉添彩,还能拉近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在引入新课时,“听”与“看”的作用不可忽视。“听”,让学生听相关音频资料或教师富有情感、艺术的语言,通过听觉的刺激让学生体会蕴藏在文章中的感情;“看”,从文字之美转化为更感性的图片认识,让学生有直接的情感认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用一张诗人月下沉思的图片,配上王菲脍炙人口的歌曲,在优美的旋律中,教师以低沉的导课语把学生带入文本。这样的情境,学生怎能不立刻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听”与“看”的作用并非只在导课中体现,在引导学生挖掘主题、升华主旨、拓展感悟时,恰当的“听”与“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这节课达到,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

二、在“读”与“演”中体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意境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也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课堂上教师的“讲”,学生的“听”,都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

语文是一门形象性学科,情感的激发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朗读是展现情感的有效途径,真情实感的诵读是体会和升华学生情感的前提。作者的情感寄托在文章之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内容,感悟语言,在感悟语言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才能真正体会到情感。因此,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中体会,才能让学生充分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内心的共鸣,升华为自己的情感。

“演”,通过学生间的简短表演,让其对人物等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交流。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比形象思维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把抽象的文字语言通过动作、表情转换为形象的肢体语言,把文中无声的情节生动地再现;而且,“演”的过程,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领会,然后是琢磨、研讨,之后又是表演实践,加工锤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实质和内涵,作者的感情及意图感受更深了。如学《窗》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做到人人参与。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通过表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说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对于课文理解的深入,那当然是观者自明了。

三、在“说”与“写”中感悟,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说”的过程是学生思索感悟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的过程,在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使自己的思维也得到激发,更深层次地感悟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情感,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而笔尖留下的是经过深刻思考的产物,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感悟,在独特的感悟中体验语文的情感。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探究“西双版纳是美丽的,它美在……”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在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然后达成一致,找到自己小组最想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每个小组研究的重点各有不同:有赏析热带雨林的,有介绍幽幽野象谷的,也有探究傣族美食、傣族服饰、傣族宗教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抒写心得,自制课件。在展示时,学生非常积极活跃,学生探究的广度、深度远超出了我原来的想象。在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及笑对生与死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久久激荡在学生心中,促进了学生情感的飞跃和升华。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学;教学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的学习是人际交往的基本保障,良好的语言素养展示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涵养。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受重视,因此,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学生的语言,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授,语文课堂的教学就背离了初衷。尤其在农村地区,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比不上城市地区,学生的语文学习素材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农村语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因此,农村地区更需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农村地区语文教学质量。

一、当前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首先,受教师和家长观念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哲理”,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花在数理化等科目的上时间远远胜过复习语文的时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没有学习兴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论怎么改革都不会出现太大的成效。同时,语文属于语言类科目,特点就是学习成绩“见效慢”,这是因为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文学积累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很多学生都认为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在语文上,但是成绩却没有起色,远不及学会做一道数学题来的“成就感”强烈。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语文的学习懈怠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2.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短缺,没有足够的语文学习素材供学生使用。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成为关键。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引导学生采取合理的学习方法,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下不复习,到了课上只是听教师讲,不能真正地将语文学习付诸实践,这不仅影响课堂效率,而且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不能及时得到检验,还会造成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的问题,语文学习的成效就不会发挥出来。

3.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教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良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走了弯路的时候加以指点。但是就目前来说,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良莠不齐,难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走神、心不在焉的现象,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优化教学改革,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

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向学生灌输一种“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理念,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增加自己未来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竞争机会,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勤奋和刻苦只是为了提高分数,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记重点,这种教师对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了。

教师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思想和方法,不以单纯的“教会”为目的,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语文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百科全书,但教师不能再完全掌控课堂、机械地教育学生了。学习的本质是获得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互相交流、启发,及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补充解答,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教师要对课堂上勇于“插嘴”的学生给予鼓励,发动全班学生一起合作讨论,得出答案。由于农村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经验和知识,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习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使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又提高了学习质量,一举两得。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用心,进而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目标。

三、结束语

在农村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课文知识,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荣生.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10).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学生情感 体会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了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便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篇9

一、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作为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适当运用这一教学手段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使用起来也要适度,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1.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传统课堂增姿添彩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它就像是架在学生和课文之间的一座高架桥,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思想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文中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由声音、图形、文字创设的生动画面,不仅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容易产生的误区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合理、适度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确实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容易使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管教材特点,竞相使用多媒体,觉得没有多媒体就上不出一堂好课;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范读,以屏显代板书,有的教师为了显摆自己有能耐,在课堂上,影像、录音、投影、计算机什么都用上,反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使这堂语文课走了样。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要有的放矢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一味地依赖这种电教手段,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要么整节课全然不用或仅靠它来代替板书,使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失去了应有的教学辅助价值;要么各种手段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地都用上,不停的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了。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滥用。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探索,多思考,分清目标主次,扬长避短,使多媒体这一手段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如何适度把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如果课堂提问用得好,师生之间“争论”的气氛就越浓厚,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课堂提问让课堂氛围“活”起来

课堂提问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项主要方法,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侧重点,学生通过提问能更全面的掌握课堂内容,也增强了自身的理解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好课堂提问的环节,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上课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考,充满睿智、生动有趣的提问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2.课堂提问容易产生的误区

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到位,思考问题时没有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度”,容易造成课堂一片乱哄哄的景象。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很容易的在书本上或是不假思索的就能回答出,或是过于困难,已远远超出中学生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过于困难的问题反而会使课堂氛围变得异常肃静,因为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算好。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没能活跃整个课堂氛围,也没法让学生打开思维去联想,何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3.课堂提问要联系生活并结合实际,做到收放自如

篇10

一、开发资源,提供阅读经典的有利条件。

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困扰主要有:①书籍资源不足,来源单一、贫乏。②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③不知该如何读,或感觉阅读难度大。从多个渠道为学生开发阅读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是经典阅读有效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学生阅读的书籍来源仅靠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图书资源,将个人、班级、学校、社会等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定期举办校内图书交流会,师生将个人图书摆放在特定区域,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交换或借阅,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编排班级借阅图书次序表,定期借阅学校的图书;联系新华书店、图书馆、读书社等社会公共资源,为学生集体办理借书证,从而获得更丰富的书籍资源。

为保障经典阅读的有效进行,就要舍得投入时间。教师可以间周安排两课时,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进行自由阅读,教师负责解惑,不对学生的阅读做过多干涉;或者进行班级统一主题的集体阅读,确定某一专题进行集体阅读,佳作推荐、方法引领、佳篇点评、阅读心得交流等形式相互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进行持续性的阅读,有充分的时间徜徉于文字之中,品味、思索其精髓。教师可以每月召开一次阅读方法指导讲座,介绍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及时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总之,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经典阅读“开灯放行”,提供便利。

二、立足课内,开拓经典阅读的视野。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以课堂教学中的经典文本为起点,与课外经典书册阅读相结合,将学生引领到更灿烂辉煌的文学经典殿堂前,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

我们要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和常用方法,提炼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得法于课内,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最终转化成能力。(1)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链接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同情》一诗,体会作者采用同一手法、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歌内容、情感。(2)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可以从内容、感情、手法、时代特点等角度建立链接点,进行作品的对比拓展阅读。如学毛东泽的《沁园春·雪》,拓展阅读他的《沁园春·长沙》,加深对“沁园春”这一词牌的认识,进一步领略一代伟人的胸襟和抱负。(3)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其实,很多课文只是经典作品的冰山一角,以选段为例展示经典作品的优美语言、巧妙构思、深邃思想,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整篇、整册书的兴趣,这也是教材编写的目的、原则之一。因此,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自然要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学了《智取生辰纲》,就不能不推荐《水浒》。

立足课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意蕴深厚的经典文化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架起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才能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自主阅读的方法和能力。

三、有序指导,有效开展经典阅读。

阅读需要方法,进行“读—思—记—评”的阅读指导,可以保证阅读的有序、有效开展。

1.读,即广泛、有序地阅读。首先,规划阅读内容。每学期初向学生提供推荐必读书目5本,选读书目10本,尽量兼顾古今中外、不同风格,并提供诵读篇目,提供阅读和诵读的大体进度规划,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具体落实。其次,规划阅读时间、形式。将经典片段的诵读和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分散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节假日为学生提供经典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假期进行整册书的阅读,并跟踪反馈。

2.思。思考和阅读应该是同步的。可以采用发放阅读提示单、填写“我的问题”交流单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思考。读前思考:对本书的作者了解程度,选用哪种阅读方法更有效,此次阅读的核心目标;读时思考: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语段引起我的共鸣或感慨?读后思考:作者的真正意图,作品最突出的写作特色,与读过的题材(手法)类似的作品比较异同。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深思,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

3.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选形式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批注、写读后感、写简评、续写、改写,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从作品中获得语言、思想、心灵的收获,让经典阅读成为流向自身语文积累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