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事业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记者:主席,非常感谢您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接受我刊的独家专访。您在2004年出席北京召开的“国际空间法研讨会”时曾接受我的专访,我记得您当时说过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亚洲已进入空间时代。”如今,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完美地诠释了您当初的预言。您对本届国际宇航大会有何评价?
汤加:感谢你和《太空探索》杂志长期以来对国际空间法学会及空间法学事业的关注。我认为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次国际宇航大会绝对是一项正确的决策,无论从注册参会的人数和投递的论文数来说,都创了一个新高,名副其实的国际宇航盛会。特别是,中国航天的巨大进步和辉煌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我羡慕并且祝福中国航天人。
记者:一年一度的国际宇航大会都由国际宇航联、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三驾马车”联合主办。您能不能对三家主办方的合作关系做一个介绍?
汤加:国际空间法学会和国际宇航科学院均由国际宇航联1960年创建,国际空间法学会2007年从国际宇航联中正式独立出来(国际宇航科学院更早一些),目前,这两个组织分别有自己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学术活动、行政管理和财务都是独立的,但三方的密切合作关系一直持续至今,主席均列席国际宇航联执行局会议,而且在国际宇航联的统一安排下,在每年的国际宇航大会期间联合或独立开展各自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国际空间法学会具有联合国外空委及其附属机构的正式观察员身份。国际空间法学会经常应邀向联合国外空委、外空厅提供决策建议并对空间法领域重大问题出具法律意见。比如近年来,国际空间法学会出具了关于空间碎片及规范亚轨道飞行活动的法律意见。此外,国际空间法学会对联合国“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等重要议题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若干年前,鉴于国际社会在外层空间(特别是月球土地)私人所有权问题上出现争议,国际空间法学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澄清了一些法律认识。我们相信,国际空间法学会作为一个中立和独立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将对空间法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国际宇航大会被视为世界航天领域最大的学术交流活动,您如何看待国际空间法学会为国际宇航大会所创造的独特价值?
汤加:空间法与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直接关联度可以说是与日俱增,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同仁开始使用跨学科方法研究重大复杂问题。国际空间法学会的系列活动是国际宇航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空间法学会每年均在国际宇航大会期间举办学术年会,我们把空间法和其他空间社会科学(如空间政策)领域分为五个专题研讨会。
1992年以来,国际空间法学会还举办一年一度的曼弗雷德·拉克斯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模拟法庭竞赛活动不仅为国际宇航大会带来三名国际法院现任大法官,还吸引大批青年学子现场观摩,国际影响力在全球独一无二。
记者:您如何预见空间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汤加:我相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的外层空间法律制度将被进一步细化和补充,而且将以私法、区域协定、双边协定、国家空间立法等形式出现。随着空间活动民营化、商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更加需要对此类空间活动进行规制。
今后的国际空间立法可能不一定采取国际公约这种形式,因为各国似乎不太愿意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而放弃其权利。需要指出,近来出现的各类空间活动指南、最佳实践以及国家立法活动均有助于提供法律确定性。过去由于无知或偏见,法律经常被误认为会对某些活动的开展构成障碍,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一个明确的、可预见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空间活动获得成功的可靠保障,因为它能够为管理者、投资者和开发者提供法律的确定性。如果您事先知道规则是什么,您的投资风险便会大为减少。此外,在知识产权和责任等问题上,明确的规则只会帮助那些想要保护自己发明专利的科研人员。在一个项目启动之初(而不是结束时)就重视这些问题,能够为空间项目顺利开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保障。
记者:你如何评价目前中国空间立法现状?作为世界航天大国,中国还没有制定自己的航天法,您对此有何建议?
汤加:中国虽然没有国家航天法,但已经有相当实质性的航天政策;我深信中国最终会通过航天法。或许当民营活动变得更加广泛,立法需求就会自动呈现。在空间活动由国家进行主导的条件下,立法需求可能不是很急迫,但通过立法对不同部门的职能进行规制也十分必要。此外,中国在空间活动特定领域也需要立法,如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中国在空间应用领域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制,比如卫星导航,而这些领域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的确是越来越重要。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将航天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十分明智。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空间法研究状况?对未来中国空间法的研究发展,您有何建议?
汤加: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空间法国际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与中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地位还不太相称。中国的许多法学院过去似乎更倾向于纯学术研究。我很高兴地获知,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空间法学会通过竞争性招标方式组织和赞助了28个空间法研究项目,促进了空间法学研究工作,活跃了学术气氛。这是中国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空间法研究活动,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中国空间法学会源于航天科技工业部门,可以发挥其同时服务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作用,促进空间法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空间法能力建设的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
如果我们从世界航天大国角度审视中国,我认为,建立国家级的空间法律政策研究机构,并且拥有一批专职研究人员十分有益。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建立,对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服务中国航天事业将发挥很好的基础作用。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吸引和鼓励有才华的青年学者研究空间法律政策非常重要,而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当年在荷兰莱顿大学起步,于1986年建立了国际航天航空法研究机构。这个项目可以说在世界上非常独特,现在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且吸引了来自各国学者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重镇。希望这个成功案例对中国决策者和同行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记者:我们了解到,国际空间法学会一直高度重视通过每年的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来教育和激励青年学生。您如何看待大赛为空间法研究创造的独特价值?
汤加:模拟法庭竞赛让全世界数百计的青年学生接触到空间法;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十分宝贵的人生经历。许多辩手目前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仍然怀念他们的竞赛经历。参加竞赛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学习表达和写作、展现团队精神,还可以结识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并成为终生好友。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把空间法和法律思维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宣传推广空间法、促进航天事业发展。
中国空间法学会近几年来组织了若干届国家级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给予中国学生以极大的帮助,竞赛成绩逐年提升。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把亚太赛区带到中国。这对中国青年学子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展示机会,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学生的空间法研究应用能力及中国高校的空间法教学研究工作。
记者:中国空间法学会是国际空间法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多年来一直与国际空间法学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您如何预见这种关系的发展潜力?
汤加:今年的国际宇航大会获得巨大成功,全面加强了国际空间法学会和中国空间法学会的战略合作。我们十分珍视与中国空间法学会的伙伴关系,并且通过中国空间法学会,我们确实有机会更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和中国航天领军人物。在这里,我想表达我们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宇航学会及中国空间法学会的衷心感谢,感谢他们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对国际空间法学会各项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们期待中国空间法学会将继续与我们开展模拟法庭竞赛、学术年会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并且希望有更多的合作项目,包括对中国未来第一部航天法的立法研究。
记者:祝贺您再次当选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我想问一个私密的问题。一方面您多年担任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职务,并且得到了全会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您在莱顿大学教授空间法同时做了大量工作,您是如何协调这两个角色并取得平衡的?
篇2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天津市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结合我国国内银行卡产业制度建设的情况,分析了目前天津市银行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银行卡市场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预测未来几年银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
关键词银行卡支付环境;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492(2006)06-0047-02
一、天津市银行卡市场现状
(一)发卡情况
截至2005年末,全市16家发卡机构共发行各类银行卡2442万张。其中,借记卡2393万张,贷记卡15万张,准贷记卡34万张。
(二)受理市场建设情况
截至2005年末,共发展受理银行卡特约商户16465家,比去年增加5084家,增长44.7%。ATM类自助设备累计安装2745台,比去年增加479台,增长21.1%。POS机具累计安装21363台,比去年增加6046台,增长39.5%,其中直联POS机18800台,比去年增加5980台,增长46.7%。
(三)银行卡资金交易、清算情况
2005年,天津市ATM和POS机交易笔数7096万笔,清算笔数4418万笔,比去年增加964万笔,增长40.1%。清算金额275.7亿元,比去年增加152.3亿元,增长123.4%。其中ATM清算1418万笔,清算金额70.1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6.2%、17.4%。POS清算3000万笔,清算金额205.6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47.7%、223.3%。
二、天津市银行卡支付环境建设概况
(一)市场建设
1.受理市场
近年来,受理市场从分散走向联合,银行卡产业的专业化服务已开始进入起步阶段。但从衡量用卡环境成熟度的主要指标―银行卡现金渗透率和商户普及率来看,天津市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发展仍比较滞后,截至2005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为7%和3%,而发达国家高达55%和100%。
天津市大力推行银税一体POS或带有POS功能的税控收款机等消费终端,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纳税管理的难题。借助银联公共支付平台与税收征管系统互联的优势,纳税户可直接诵过银税一体POS上报税务信息。银税一体POS的推广,在扩大银行卡受理市场,提高持卡消费交易量的同时,也提高国家税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了国家税务管理和银行卡产业的双赢发展。
2.发卡市场
目前,天津市银行卡发卡市场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一是贷记卡交易量在银行卡交易量中的比例迅速上升。二是联合发卡成为不少发卡机构占领市场的战略选择。目前,随着智能芯片卡的推广,许多联名卡实现了多用途功能,甚至在同一张卡上实现多个联名计划。三是发卡机构积极推行特色产品,营销模式呈现多样化。如: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金穗本外币合一信用卡,提出时尚生活,信用消费,为客户提供多种选择,还款便利。
(二)市场培育
消费交易量在交易中的比例较低与受理市场的开发程度直接相关。中小商户交易量和交易笔数都与大商户无法比拟,但在市场上所占比重较大,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天津市一是积极拓展银行卡在商业、旅游、餐饮等零售和服务行业以及医疗、交通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支付领域内的应用。二是加快银行卡自助设备向社区、繁华街道等地区的延伸,方便人民群众持卡缴纳煤、水、电等各种公用事业费用。
(三)政策支持
天津市是国家“金卡工程”的首批试点城市,其银行卡产业从2003年开始选入一个高速发展期,目标是建设一个门类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覆盖面广,网络安全、可靠,稳定,高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化体系。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给予相应的支持。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和电子网络通讯技术高速发展,为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天津市银行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卡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改善用卡环境涵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可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还不够多,行业还不够广泛。二是银行卡受理市场的规模和布局合理性有待加强,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公众便利、安全用卡的需求,如目前在加油站、多种缴费场所、大多数房地产销售处和汽车服务公司等尚未建立用卡环境。
(二)银行卡业务应用范畴存在较大局限性
目前各发卡机构的银行卡业务仍主要局限于借记卡,国际通行的贷记卡业务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截至2005年末,天津市借记卡发卡量占总发卡量的98.8%,远远超过了贷记卡。贷记卡营销体制不完善,特别是目前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健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信用卡市场的发展。
(三)产品创新度低,难以吸引客户
中资发卡机构现有的金融产品较单一,且没有形成银行卡民族品牌无法与外资金融机构抗衡,尽管中资发卡机构的业务品种逐渐增多,但远远不能满足客户进一步的需要。而且,银行卡种类繁多、功能单一,不仅增大了发卡成本,也给取现网点、特约商户办理业务增加了困难。
(四)银行卡的消费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交易结构中持卡消费的比例还不高。通过银行卡实现的交易金额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还很低。同时,伴随着银行卡发卡量的激增,出现大量睡眠卡,严重浪费了银行资源。
(五)银行卡业务的利益分配机制仍需完善
1.缺乏利益驱动,难以调动商户积极性。一方面随着天津市银行卡联合通用工作的推广,银行卡受理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已经逐步建立了一个良好的银行卡使用环境。但与现金结算相比,银行卡结算对于商家来讲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利益驱动,商家的积极性并未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受理环境的发展受到制约。
2.各家发卡机构对当前利益分配格局并未真正达到共识,引发影响银行卡发展的潜在问题。2004年3月1日,《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的实施,旨在调整发发卡行与收单行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但由于触及各发卡机构的利益,这个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获得广泛认同。
(六)银行卡联网通用、联合发展问题有待解决
1.银行卡联网联合程度尚不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天津市银行卡自助机具、网点虽已达一定规模,且城市、农村互补,但各银行间的联网联合并不彻底,跨行转账、通存通兑等业务推进困难。同时,ATM外币卡取现也未引起足够多的入网机构重视。
2.自助机具资源尚未真正实现优化配置。一方面,大量查询机、存款机、存折补登机等非ATM类自助机具未实现联网通用,极大地浪费了我市自助机具的资源。另一方面,直联财务转账POS机使用中,个别入网机构对推行公务卡结算单位免收POS租赁费,形成公务卡市场的无序竞争。
3.发卡机构系统间通用性差,技术储备薄弱。各发卡机构正处于转型期,技术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升级的阶段,由于多个环节和因素影响,银行卡交易特别是跨行交易成功率较低。
四、天津市银行卡市场发展趋势
(一)银行卡产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快
根据入世协议,2006年底人民币业务将全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届时,外资发卡机构将以国民待遇从事银行卡业务,银行卡产业的国际化趋势正日益加快,银行卡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通受理人民币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必然。
(二)市场趋于细分,定制化客户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成为必然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银行卡发行、受理及其他专业化服务等各环节的竞争将更为激烈。通过市场化的利益机制,将有更多的专业化机构参与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成本和效率将成为这些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发卡机构致力于细分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推出适合不同客户的产品:提供币种、期限、收益、风险、债权等多种不同组合类型的套餐,以适应客户不同的需求;根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给予客户不同的优惠价格,并且为高端客户提供机场绿色通道、免费健康体检等服务项目;对于大众客户,实行规范化服务,提供标准化产品,在方便和效率上下功夫。与此同时,建立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将是各有关机构巩固客户关系、拓展市场的有效手段。各机构将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层面建立满足市场和客户需要的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
(三)加强银行卡的先进性与安全性,EMV成为未来银行卡市场发展重点
2000年,VISA、MasterCard国际组织共同颁布EMV2000标准,定义了基于芯片卡的银行借/贷记应用规范和安全控制标准,自2003年开始在全球推行EMV迁移计划,并实施“风险转移”政策。未来芯片卡将扮演重要角色,而目前磁条卡仍占银行卡的大部分,它虽然能满足一定的支付需要,但风险控制能力弱,存储容量和应用有限。芯片卡的安全性高,能有效实行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网上支付、数据库授权、记录消费积分等,能有效降低传输、交易风险,欺诈风险。在确定迁移原则的基础上,天津市结合奥运城市用卡环境建设的需要,开始逐步审慎实施EMV迁移的试点工作,促进受理市场发展。
篇3
多年来,集团公司在扎实推进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过程中,大力弘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 培育形成了以“国家至上、技术引领、勇于攀登、追求卓越”为指导方针的创新文化,构建了完整、合理并能持续激发员工创新活力、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航天创新文化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创新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创新引领,
大力培育具有航天特色的创新文化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的因子渗透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在项目论证初期,我们从国家的战略需求、基本国情、任务拓展和后续发展等方面统筹考虑和系统论证,明确提出了“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实验室、建设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并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创造性地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在工程实践中,成功地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神舟系列飞船、二号F运载火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飞船制导、导航、控制技术等一系列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我们仅用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首飞,仅用了3次载人飞行就完成了从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空间出舱的跨越,仅用了2次飞行就完全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太空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0年,在总结提炼航天事业50多年创新发展积淀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准确把握新时期创新文化的内涵,提出了“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的创新理念,确立了“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创新推动富国强军、以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创新价值观,形成了涵盖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三大层次的具有鲜明航天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文化建设思路和途径,印发了《集团公司创新文化建设纲要》和《航天创新文化员工读本》。《纲要》的推行以及一系列创新文化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促进了创新文化在集团公司的落地生根。
在《纲要》的指导下,集团公司各单位制定了《创新文化建设实施计划》,成立了创新文化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等组织机构,各相关部门从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角度协同推进,循序渐进地建设并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体系。特别是,型号部门与企业文化部门密切沟通、大力协作,共同探索推动创新文化落地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推进创新文化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真正将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使创新成为员工的自发行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坚持融合共进,
推动创新文化与创新体系协调发展
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航天人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集团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注重发挥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和创新文化的支撑作用,以创新文化建设推动创新体系发展,以创新体系发展来检验创新文化建设成果。在创新文化实践中,集团公司各单位组织开展了创新论坛、创新金点子工程、创新大讲堂、创新案例评比等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并日渐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创新文化在推进集团公司自主创新、建设一流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以创新文化推动原始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的孵化带动作用。遵循“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价值观,集团公司大力加强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建设,积极构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转化平台,努力打造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地,先后建成的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及重点专业研发中心,成为应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地。当前,集团公司已形成了以航天总体和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13个国家级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等为支撑的、涵盖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与集成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一大批建设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以创新文化推动集成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航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特点,系统集成创新是航天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之一。秉承“开放合作、包容自励”的创新理念,在重大工程的实施中,集团公司作为工程总体研制单位,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穿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和集成创新的“龙头”作用,在项目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注重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有效结合,积极联合国内优势创新资源,高效集成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成果,重点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促进航天科技核心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是以创新文化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航天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国航天自创建之日起,始终面向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需求,在推动航天科技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众多科技领域的同步跃升。发扬大力协同的航天优良传统,集团公司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先后与哈工大、上海交大、国防科大等著名高校建立了30多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形成了“系统集成创新为主导、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前沿领域创新为基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机制,为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集团公司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造就了一支技术精、作风硬、善攻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一是以重大工程为牵引,搭建创新人才成长的广阔平台。集团公司坚持以承担的重大工程项目和型号研制任务作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历练的平台。按照工程任务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就要跟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注重在工程实践中发掘人才、培育人才、造就人才,以创新人才队伍的优先发展促进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人才选拔和使用方面“不拘一格”,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优秀的人才,敢于打破年龄和资历限制,及时把他们推举到总指挥、总设计师等岗位上担当重任,让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年轻人思想解放、对新技术敏感、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特点,给予他们信任、赋予他们责任、鼓励他们求新。在人才发展方面畅通人才成长通道。针对设计、研发、工艺等技术岗位,集团公司设置了主管师、主任师、总师等分级分类的技术职务发展序列,按专业建立了由国家级专家、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院级专家组成的三级专家体系及其相应的后备专家队伍,为创新人才铺设了清晰明确的成长道路,促进创新人才发展。经过长期的培养选拔,集团公司形成了一支以32名两院院士、100余名国家级专家、300多名学术技术带头人、400多名型号“两总”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
二是以创新机制为推手,实施创新人才的有效驱动。集团公司不断健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事业吸引、政治培养、岗位造就、待遇倾斜、精神凝聚等措施,充分调动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创新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聘“五优先”,切实提升创新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实行重大奖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充分激发了优秀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从2010年开始设立航天功勋奖、创新奖、贡献奖等,集团公司每年拿出上千万元专项奖励贡献突出人员,其中航天功勋奖每人100万元,既营造了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也激发了创新活力和创造激情。目前,集团公司400多名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45岁,交会对接任务研制团队、嫦娥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东方红四号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29岁。正是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的优秀人才队伍,不断刷新着科技创新和事业发展的高度。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亲临集团公司视察指导工作,对航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了“朝气蓬勃、后继有人”的高度评价。
篇4
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厚殷实的物质文明,而且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曼德拉岩画、居延汉简、黑城遗址、定远营古城,彰显着阿拉善文化的厚重;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和硕特蒙古守土戍边,演绎着阿拉善文化的传奇,王维杜甫的边塞诗句、马可波罗的大漠游记、仓央嘉措的弘法活动,增添了阿拉善文化的神秘;胡杨秋色、沙漠奇观、丹霞地貌、森林湖泊,衬托着阿拉善文化的神韵;陶布秀尔、长调民歌、服饰饮食、节庆活动,阐释着阿拉善文化的精彩;东风航天城、阿拉善精神,谱写着阿拉善文化的新乐章……
改革开放以来,阿拉善盟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社会事业蒸蒸日上,民族文化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日益繁荣。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盟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学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活动、文艺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2012年新年伊始,由阿拉善盟委、行署主办的“苍天般的阿拉善——呼和浩特阿拉善文化艺术周”在首府呼和浩特隆重开幕。在为期5天的阿拉善文化艺术周上,共展出600多幅(件)美术、摄影、书法、沙画、奇石及文艺图书作品,同时为首府观众带来大型音舞诗画《天赐阿拉善》等4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从不同侧面展现了阿拉善雄浑苍远的意境、多彩斑斓的风韵、浓郁独特的文化和蓬勃向上的精神。
阿拉善艺术作品展在首府青城引发热潮
从阿拉善精美的奇石到反映民俗风情的书法绘画作品,从独具匠心的沙画艺术到充满梦幻色彩的精品摄影,文化艺术周期间,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阿拉善艺术作品展在首府青城引发热潮。
1月6日一早,内蒙古美术馆便涌来了首府众多的参观者。家住呼和浩特市金川区的徐有福从网上得知“苍天般的阿拉善——呼和浩特阿拉善文化艺术周”将举办艺术作品展的消息,一大早便特意向单位请假带着女儿来参观。“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去阿拉善旅游,但是我希望通过参观展览,能够近距离了解阿拉善”。翻看着一本本精美的摄影画册,徐有福和他的女儿仿佛已置身于“秘境”阿拉善,体验到了浓浓的大漠驼乡情韵。
一幅幅充满墨香的书法美术作品,一张张精美的摄影照片,一块块令人叹为观止的阿拉善奇石,都让前来观展的人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通过书法、美术、摄影、沙画、奇石、雕刻等艺术作品,文化艺术展不仅全面形象地展示了阿拉善的多彩斑斓,也让更多的人走近阿拉善,了解阿拉善。
大型音舞诗画《天赐阿拉善》为首府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作为阿拉善文化艺术周文艺演出的重头戏,大型音舞诗画《天赐阿拉善》于1月6日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精彩上演。
在悠扬的序曲声中,大型音舞诗画《天赐阿拉善》为首府观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作为阿拉善盟委、行署为弘扬地方民族文化,树立阿拉善文化品牌而重点打造的一台大型音舞诗画,《天赐阿拉善》以全景的舞台艺术手法,配合声、光、电、影等特效,对“中国秘境阿拉善”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了艺术化的全景展示。从蒙古族部落的传说故事到弱水河畔的千年胡杨,从大漠戈壁的漫漫驼道到神舟问天的航天精神,通过音舞诗画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展现出了阿拉善厚重的文化积淀,也勾勒出阿拉善的壮美画卷。
整场演出精彩纷呈,亮点频出。无论是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新颖的题材,还是美轮美奂的舞台场景,都给首府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悠远舒展的阿拉善长调民歌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雍容华贵的阿拉善蒙古族服饰则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演出中,容纳近2000人的内蒙古人民会堂内座无虚席,掌声如潮。一位观众兴奋地说,通过观看《天赐阿拉善》,他不仅看到了阿拉善的历史和文化风情,同时也感受到了阿拉善各族人民的热情、豪迈和质朴。
民俗风情晚会舞动阿拉善风情
以阿拉善独有的陶布秀尔乐器、萨吾尔登舞蹈、沙力搏尔式摔跤等多种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向首府观众彰显了阿拉善文化历史悠久、唯美醇厚的独特魅力。1月8日晚,“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民俗风情晚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精彩上演。
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情景舞蹈《驼乡晨曲》拉开了整场晚会的序幕。迎着初升的太阳,聆听着牛羊和骆驼的嘶叫声,阿拉善草原上的牧民开始了一天的生产、生活。舞台上形象逼真的效果,让现场观众立刻感受到了来自阿拉善的清新、自然与和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阿拉善著名歌唱家巴德玛以一曲悠扬的长调,让首府观众听到了真正的天籁之音,大家纷纷起立鼓掌,现场气氛更加热烈。大型民俗风情展演《阿拉善盛宴》,以阿拉善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为主,向观众展示了阿拉善蒙古族生产、生活、劳动和爱情的特有场景和文化内涵,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同时也将整场晚会推向了。呼麦、马头琴、查玛舞、长调民歌等,一个个精彩且充满浓郁阿拉善特色的节目,在为首府观众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多了解到了阿拉善的神奇与美丽。
大型音乐情景剧《阿拉腾陶来》唱响阿拉善文化
作为阿拉善文化艺术周上的一台重头戏,大型音乐情景剧《阿拉腾陶来》于1月9日晚在内蒙古饭店音乐厅倾情上演。《阿拉腾陶来》是一部源自蒙古民族音乐舞蹈元素的音乐剧。该剧以胡杨林中的胡杨爷爷、胡杨妈妈和小胡杨三个人物为主,分别讲述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土尔扈特蒙古人东归和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自愿从世代生活的沃土迁徙到沙漠深处的无私精神;航天员官兵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该剧主题鲜明,寓意深刻,音乐优美动听,舞蹈刚劲有力,并融入了马头琴、呼麦、长调民歌等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形式。在历时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现场观众情绪高涨,不时发出阵阵掌声。“看后非常感动,特别是额济纳各族人民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让出了世代生活的大草原,这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阿拉善各族人民的质朴与无私”,呼和浩特居民王丽霞说。阿拉善文化艺术周期间,她已和朋友观看了三场文艺演出,作为一名首府观众,苍天般的阿拉善给她们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象,她们也衷心祝愿阿拉善的明天更加美好。
阿拉善经典歌曲演唱会传唱经典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一曲《苍天般的阿拉善》,不仅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阿拉善的迷人魅力,更让大家领略到了阿拉善的雄浑苍远。1月10日晚,阿拉善经典歌曲演唱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精彩上演。
在内蒙古交响乐团的全场伴奏下,《苍天般的阿拉善》、《神圣阿拉善》、《多彩的阿拉善》等17首阿拉善经典歌曲唱响内蒙古人民会堂。德德玛、阿拉坦其其格、孟根等从阿拉善走出的艺术家们一一亮相,在为现场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让首府群众感受到了阿拉善经典歌曲的恒久魅力。
各级媒体“聚焦”苍天般的阿拉善
艺术周在为首府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文化活动周期间,来自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内蒙古实践杂志社、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新闻网等国家和自治区级20多家新闻媒体参与了宣传报道。作为阿拉善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活动,各路媒体记者热情关注、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用手中的精彩之笔和神奇镜头给予充分报道,让外界更多的人通过文化艺术周了解了苍天般的阿拉善。
借助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大舞台,向各族群众浓墨重彩地展示苍天般的阿拉善。此次由阿拉善盟委、行署主办的“苍天般的阿拉善——呼和浩特阿拉善文化艺术周”,旨在集中展示阿拉善近年来文化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把真实、奋进的阿拉善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全区各族人民面前,使大家亲身感受蕴藏在大漠深处的无限激情和厚重人文。新年伊始,阿拉善经过精心筹备,不仅将一个内容充实、特色浓郁、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周带给首府各族群众,同时,绚丽多彩的阿拉善文化也通过这个大舞台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和青睐,成为“魅力内蒙古”一张独具特色的靓丽名片。
篇5
关键词:科学探究 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新世纪呼唤新的学习方式,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再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科学探究。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也是《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科学探究通常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一分析与论证一评估-+交流与合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个课题所花时间不可能太长。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每次探究活动中多个环节不必一一呈现。教师应抓住课题的内容特征,发掘课题在某些环节上的教学潜力。比如,探究“弹性碰撞的特点”时,如何测物体在碰前、碰后的瞬时速度,这是探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这个探究活动,应把精力放在设计实验和收集数据这两个环节上,探究过程的教学设计也应围绕这两个环节来深入思考。又如探究“单摆的周期和摆长的关系”时,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重点,应让学生经历周期和摆长二者关系的分析过程,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摆长L和周期二次方T2关系的图像。再如,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的探究,其重点环节是探究结论的形成和表述,如何使学生通过自述概括形成结论是探究的重点。另一方面,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所提出的课题(或在教师推荐下由学生选择的课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不需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思考性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把机会留给学生。
2.加强物理应用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观点。重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重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是《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标准》所制定的10个选修模块,有2个模块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这两个模块中,列有专门的二级主题,如选修1-1中“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选修1-2中“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等,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对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强调。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但是,物理应用问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认识,情境感到陌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因素制约了物理应用的积极性。如何消除应用意识的障碍呢?笔者认为:一是在教学内容上使物理知识贴进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相关事例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如在必修模块学习中,让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有关问题”,“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可让学生感受――如乘电梯、到游乐园坐过山车感受超重和失重;可让学生调查――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写调查报告:可让学生设计――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等。三是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如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把可乐瓶、胶带纸等带进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3.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完美整合。
《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作了明确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更丰富更亮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更好的整合?首先选好整合内容。必须先确定高中物理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选好整合点。例如,有关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高中现有器材无法做的。如微观粒子的运动,俚散射实验,原子核裂变和衰变,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后,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又如,“磁场”一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直观又清晰,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充分领略磁场的立体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技术进行课件设计。强调物理的应用意识,重视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如果不问内容,求多求全,表面上是每堂课都用,实质上是黑板搬家,这样做无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什么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待认真、全面加以研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航天技术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