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课导入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法
这是一种用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说明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题,往往能起画龙点睛之妙;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如在讲授《夜走灵官峡》时,板书完题目后,教师可这样导入:“标题中表示时间的词是什么?表示地点的词是什么?是谁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样一问,就牢牢地抓住了全文的线索(走——不走——再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温故知新法
这是一种借故求新的导入方法,即利用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温故是手段,求新是目地。如在讲授《茶花赋》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散文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曾奉献给我们北京美丽的香山红叶,请我们品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今天,他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吗?”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教师接着说:“《香山红叶》的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荔枝蜜》的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那么,我们现在要学的《茶花赋》中的茶花又象征着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联想导入法
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地引导与课文有关的人、事、物,通过教师的联想介绍,因势利导地引出课文的一种方法。如讲授《老山界》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二万五千里,举世闻名。英勇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非常险峻,可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了解这段故事吗?那就听一听翻过此山的一位老战士的讲述吧!”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了。
四、寓教于乐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必须设计巧妙、教学方法新颖,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将知识的传授融合在兴趣盎然的智力活动中。如在讲授《统筹方法》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一般都喜欢做智力游戏。现有甲、乙、丙三人,分别拿一只、两只、三只容积相等的水桶去打水,而水龙头只有一个,如何安排他们的打水顺序,才能使三人所用时间最少?”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借势导入新课:“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而周密地考虑整个工作进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统筹方法》这篇课文吧”。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以后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谜语故事法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采取寓意深刻而又幽默轻松的猜谜语、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在讲授《蜘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开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学生一听猜谜语,兴趣立刻来了,都在积极地思考,谜底很快就出来了。教师接着问:“蜘蛛究竟是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同学们学完《蜘蛛》这篇课文就会明白的。”学生的兴趣立刻又被转移到课文学习中去了。
六、设置疑问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紧密地结合课文,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钥匙;巧妙地设疑,可使学生受到启发与鼓舞,体味到成功的欢乐,并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如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街市,人人都很熟悉,那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异常热闹。但天上的街市有谁见过?试想一想,青天之上、白云之间的街市会是怎样的呢?那里有什么样的物品?有什么样的人物?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郭沫若先生是怎样写天上的街市的。”这样层层设疑而问,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智力。
七、创设情境法
篇2
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认为学好专业课,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就行了。他们认为学不学文化基础课无关紧要,因此,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如何上好语文课,让学生能身心愉悦地接受语文课,一直是我们职高语文老师梦想并思索的问题。经过长期思考,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接纳我们的思想并喜欢上语文课,必须以“美”为突破口,让语文课变美,而且要美得有韵味。作为美丽课堂的总设计师——教师,需要从教态、教学语言和教学形式上进行精雕细琢。
一、亲其师,信其道——塑造美的教态
教态美,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表的静态美和表情、动作、姿势等的动态美。仪表是教师文化素质的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符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在整洁、大方、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使学生感到真诚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止、姿态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学艺术,一个适度的手势、一种饱含某种感情的眼神、一个自然或严肃的表情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增强教学效果。表情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使学生在教师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从而使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深化。
其次,美的教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情绪。美的情绪展现着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创造美的教态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情绪中进行并受一定情绪控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步入讲台前的教师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应用自己饱满、乐观、热情、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效应,实现情与理的统一。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精雕美的教学语言
(一)要有科学美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凝聚力,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科学美。语言的科学美表现在课堂用语的专业性和对知识阐述的准确性、科学性上面。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传情达意,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使课堂语言杂乱无章,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教师的讲解就必须运用准确、清晰、真切的语言,说理要精辟、透彻。
(二)要有激情美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要有激情,既要触动学生,引起心灵上的震颤,也要控制好感情使它在合适的度内流动,激情过度也会失去美。要使语言具有激情美,必须在理论的经典中注入时代的气息,在深沉的理智中蕴含激越的情怀。
(三)要有逻辑美
教师的语言一方面要揭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自身也要合乎逻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逻辑的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才会生动。
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连成“网”形成“块”。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进行层层深入分析,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要有情趣美
教师在讲解复杂的问题、抽象的理论、深奥的道理时,要恰当地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或幽默故事、趣事轶事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克服空洞说教,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求得发展。情趣美在语文课教学中能为教学锦上添花,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引人入胜。 (五)要有韵味美
“丰收不失一,曲韵皆尽意”,具有韵味美的语言才有艺术感染力,学生听了才能够感到轻松愉快,神清气爽。语言的韵味美,要求语言首先要有一定的力度美;其次要有一定的色彩美;第三,要有一定的自然美;第四,要有一定的节奏美。语言的韵味美,表现着教师的成熟与自信,能给学生可信赖感。
三、灵活多变——细啄美的教学形式
语文课本以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为载体,它以真为精髓,以善为血肉,以美为仪态,集真、善、美于一身,因而只有通过美的教学形式,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高层次、高品位地实现教学宗旨。美的教学形式应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是美的教学方法。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发放的知识”。中国也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材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上。教须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究教学方法不是要人们摆花架子,而是要人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和内驱力。比如,启发式、情感式、多向式、开放式等,这些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充分显示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教学方法,都是美的教学方法。
(二)是美的教学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高层次、高品位地实现教学目标,在选用恰当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辅助手段,比如使用多媒体、走进阅览室、走出课堂去参观、调查、采访等,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3
一、前言
初中属于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是最为重要的一门科目。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集结于一身的语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总是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效率高的课堂的一定是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舒心。本文中,笔者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总结出几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铺砖引路。
二、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所谓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锻炼学习能力、获取基本知识、培养人格品质、陶冶文学情操的重要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仅意味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意味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主要有:
(一)僵化的教学思想
不可否认,虽然新课改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仍然有部分老师没有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思想,依然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进行授课。尤其是在教学目标、思路、方法等方面,固守传统、不敢创新。此外,他们依然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在备课时按照自己理想的思路进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感受,只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学习兴趣自然不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也不会好。
(二)古板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认为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万能的,能适应一切学生。因此,有些教师专注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专注于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死守着这些方法而不肯改革和变通,还以为自己拿到了万能钥匙。他们被一时的教学成绩迷惑了头脑,没有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固守着这些古板而老套的教学方法,当然不可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话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立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教学活动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否则就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就会变得自信和开朗,并且会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笔者上课时,时常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探究学习,适时地给他们指导、点播和鼓励,然后让学生上台汇报学习成果。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与笔者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在语文课程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合适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思想与课文内容找到契合点,指引学生在课文中自由探索、翱翔。当然,课堂导入一定要灵活多样,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导入,还可以运用激励性的话语导入等,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导入,必须要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三)转变僵化的教学思想,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学习、思考,努力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来代替自身陈旧僵化的教学思想。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观念正确了,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取得想要的结果。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自身的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校要经常组织教职工培训,把新鲜、活泼、科学的教育理念传递给老师,同时还要加强教学技能培训,让教师在思想和能力上得以不断提升。此外,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活力的个体,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秉承科学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够做出成绩。
(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勇敢进行教法创新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有了科学的教学理念做指导,再加上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提高。多年来,笔者一直在研究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开开心心地学习,真真正正地喜欢上语文课。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法等。笔者最喜欢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到能力。
总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的几点策略并不是万能的,当然也不可以原样照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发自内心的想教好语文课,那么就一定会创造出各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蒋艳红.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J].科教文汇,2011,(05).
[2]蒋玲玲.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06).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正如新课改所强调的那样,只有好的课堂导入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本文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八年级《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情境导入
情感是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采用表情朗读、再现形象、音乐铺垫、创设情景、激情描绘等方法,很容易就在开课前构筑学生的“唤情结构”,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对课文涌出迫切需要更加了解的念头,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踏出了良好的开端,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文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美景、突破文字的局限,我使用多媒体教具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把荷花的美图做成FLSH短片,配上悠扬的古琴音乐,将荷花本来文字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种种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作者妙笔生花描绘的荷花。
三、游戏导入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教学的目标。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一系列繁琐内容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好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在学习古文《刻舟求剑》时,让同学们组织起来,参与表演小品:渡河中一个乘客一不小心把剑落入水中,他不慌不忙的在剑落水船上的位置做了个记号。当人问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这样能够把剑找回来。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他能在他做记号的地方找回剑吗?通过同学的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的理解。同时也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古文变得有趣好玩,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渴望程度。
四、目标展示导入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五、故事导入
中学生有着无比的求知欲和无穷的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教材生动具体,也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对文学的爱好。在讲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对原著《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故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最好能采取评书大师田连元的讲法。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着幽默、特有的声调表达出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如果学生有要求也能让他们来展现水浒故事。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也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求知积极性,为切入课文带来良好的效果,比一般的直白表述导入有更好的收效。
六、直观教具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核舟记》,我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绍设疑导入;情境导入;游戏导入;目标展示导入;故事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正如新课改所强调的那样,只有好的课堂导入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本文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八年级《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情境导入
情感是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采用表情朗读、再现形象、音乐铺垫、创设情景、激情描绘等方法,很容易就在开课前构筑学生的“唤情结构”,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对课文涌出迫切需要更加了解的念头,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踏出了良好的开端,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文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美景、突破文字的局限,我使用多媒体教具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把荷花的美图做成FLSH短片,配上悠扬的古琴音乐,将荷花本来文字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种种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作者妙笔生花描绘的荷花。
三、游戏导入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教学的目标。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一系列繁琐内容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好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在学习古文《刻舟求剑》时,让同学们组织起来,参与表演小品:渡河中一个乘客一不小心把剑落入水中,他不慌不忙的在剑落水船上的位置做了个记号。当人问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这样能够把剑找回来。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他能在他做记号的地方找回剑吗?通过同学的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的理解。同时也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古文变得有趣好玩,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渴望程度。
四、目标展示导入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五、故事导入
中学生有着无比的求知欲和无穷的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教材生动具体,也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对文学的爱好。在讲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对原著《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故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最好能采取评书大师田连元的讲法。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着幽默、特有的声调表达出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如果学生有要求也能让他们来展现水浒故事。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也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求知积极性,为切入课文带来良好的效果,比一般的直白表述导入有更好的收效。
六、直观教具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核舟记》,我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改革思考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普遍较差,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习不系统,因此大多数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在语文学习中找不到方向,无从下手,或者觉得语文不重要,放弃了学习,而同时,一些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存在学生学好学坏不影响其毕业的思想,这两方面原因造成目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根本达不到目的。这一现象对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学态度还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我们都应该有所改变,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成为每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努力探究的课题。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堂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语文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同时是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所以,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而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显得十分重要。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更好地通过语言表达推销自己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上多数中职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知识面狭窄,胆小怯弱,不善于与人交往。另一方面是许多中职语文老师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弗莱雷认为:“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明教师思考的真实性。”人文教育的特殊性不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可以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因此,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口头讨论,让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引发对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意义等问题的沉思和追问。语言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树立表现自我的信心,让学生建立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努力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提问、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道路就畅通了。其次,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职生,要遵循由简入难的原则,从教学普通话入手,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继而循序渐进地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然而,笔者在多年调查中发现,许多中职学校的作文教学形同虚设,不是学生应付老师从网上下载,就是老师应付学生以一个阅字代替批示。一方面,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一方面,中职毕业生在应用文的写作上很欠缺。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结合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向,讲解相关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进行常用应用文和公文写作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古人云,“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否爱读书,是判断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关键。中职学生的整体素养不高和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很大关系。阅读不是每个人天生的技能,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古典诗词等,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久而久之,能够逐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三、改变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教师主动转换角色,从教鞭赶到思路引,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种角色的变换,要求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完满甚至错误,也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思想火花,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2.教学主体转换,把课堂交给学生。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迫接受转向主动吸收,鼓励学生在质疑中从“知其然”进入“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从“走马观花”的浅层理解进入“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立体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中。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语言、动作诱发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学生受年龄、时代、生活阅历的局限,很难深刻理解文章当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生活情感,教学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幻灯、视频、录音等,便能很好地展现语言描述所达不到的表现高度,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五、加大语文课与实践相结合的力度
把语文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现实生活的气息,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忽略了学生对生活体验的需要,就会造成学生厌学。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承载了人类文化,更是覆盖面最广泛的,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因此,我们可以从很多种角度把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人生。
总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学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不断提高中职学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进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充分展现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自主、合作、探究”严格地说是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展开的组织形式,而把这种教学方式上升到课程理念的高度,并且把它定于一尊是值得商榷的。
杭州师范大学的倪文锦教授的一番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认为:“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形式,它是具体的,处于课程的微观层面。由于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中的方式方法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同,所以,把教学(学习)方式方法上升到课程理念缺乏正当的学理基础,用它来“指导”教学必然会产生诸多弊端。”(《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8期,38页)。在当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也被当作语文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新课程理念与方法论的统一。但作为教学方法来看,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范围,“自主、合作、探究”也一样,不能定于一尊,这是由教学方法的特点决定的。
二、从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来看,教学方式方法有个人性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唯一要使用的方式方法。
因为教学方法的个人性、个性化的特点,所以教学方式方法也就有极大的创造性。在大多情况下,一种运用比较成功、熟练的教学方法只属于某个人。人的个性特征是有差别的,因而会影响到他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具有了个性化的特点,这就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就很擅长上公开课、表演课、代表课等,而有些教师则不擅长。即使同一种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教师使用,其效果都有很大的差别。换句话说,教学方法的个人性特征,也就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随机性、艺术性等。根据教学方法的个人性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教师唯一要使用的方式方法,否则,会限制教师个人的个性发挥和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如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之法,有的教师能身体力行,自己读起来很有感染力,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的教师就则不擅长用诵读法;还如,有的教师擅长用体态语,适合一定程度的表演,有的教师讲课则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这些都与教师个性、学养等有关,也是教学方法的个人性、创造性的直接体现。
三、任何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总是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联系在一起,而情境性又与现场性、偶然性等的一些因素有密切关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或学习方式方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情境。
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可以调整、变化的,因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或学习方式方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学方法的情景性与教材内容或文本内容相联系,如诗歌、文言文教学就侧重诵读、背诵教学。其次,一些教学环节是可以不用或至少不全用这种方法的,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介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大可不必。再次,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学生群体特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生成等方面关系密切。学生群体的状况,如优秀或一般,活泼或沉默等也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果学生的学习状况优秀,基础好,或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效果就会理想一些。另外,语文课堂教学生成也会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或教学方法的连贯性,课堂上有时可能出现一些在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小插曲,如教师预设过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效果不明显,或学生探究结果偏离了预设轨道和文本应有之意等情况,都使得这种教学方式有所局限。所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主、合作、探究”主要用于一些学生个体完成有困难的,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且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这样既能训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才干,对学生有促进作用的学习任务,而且学生在欣赏文章内容、品味语言魅力、拓展延伸文本意义时则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法,效果较好。
四、从教学方法的本身特性和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来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过程都适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种人际关系用于学习,反过来也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促进作用。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和力显得非常重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有重要意义。语文课文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情感性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合作中才能更好地把文本的情感性挖掘出来,学生个性体验不可或缺,进而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这样教学效果较好;另外,汉字及语句本身也是有情感亲和力的,语文课更应该体现汉字及语句的情感性,基于以上原因,语文课上的自主、合作、交流也是必不可缺少,但这也不能说明每节课、每节课的时时处处都必须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或学习任务,还是依据堂课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情境等方面进行确定。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教学效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14-01
中职语文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作为技术劳动力被培养的,他们也不存在高中生那样的升学考试压力,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重要,所以在语文课上,很少有学生愿听、爱听,语文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而且中职学生对于非专业课普遍存在厌学抵触情绪,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亟待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这为我们语文老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指导方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
一、提高语文专业素养
良好的语文专业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老师才能适应现在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努力夯实本学科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成为语文的一部分。一些中职学校学生之所以反感语文,还在于个别语文教师知识贫乏,学识干瘪,授课拘泥于教材,文学底蕴不厚,人云亦云,教学缺乏深度和厚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才有可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比如,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常用的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并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扩大自己的“内容”,这些语文知识的储备必将带来让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己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语文教师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还要具备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需要锻炼一副好口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新课改要求把教堂变为学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点往往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体验着思考的喜悦,获得知识的满足,发现真理的惊讶。由于老师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他们也更加喜欢老师,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促成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帮助下,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再现教材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语文课文中的某一角色,经历情感的体验,产生深切的感受,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还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竞争中体现自我价值,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
篇8
一、明确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决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专业技术培训,前者是基于大量基础学科学习的,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办学宗旨的体现,而后者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高职教育若等同于专业技术培训,那就无法显示自己的优势、特色,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的,最终必将在形形的培训学校“合击”之下失去立足之地。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产生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所开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帮助修课同学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起,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语文课不仅可以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学到其他学科无法学到的知识,比如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以后人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树立“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观念,对语文“乐之”“好之”,语文学习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本,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适应
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除讲究德育渗透,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职业渗透,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在讲授《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择业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一文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授《中国海尔的威力》(同上)一文时,激发学生学好电子专业的热情,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其一,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将口头表达课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其二,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非常受欢迎。
三、围绕中职实际,科学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因材施教是重点。在新课改视野下,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借鉴和选用的方法。行为导向教学又称实践导向教学,是一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
篇9
摘 要:从教多年多以来,耳边时常听到学生此般传唱:数学使人精明,美术使人愉悦,历史使人明智,语文则使人乏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此话一入耳,内心不免百般惆怅。惆怅之余,笔者不禁陷入沉思: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学生注意力
趣味性的语文课堂将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的认识就是枯燥乏味。新课改之后,中学语文课教材的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涉及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语文品质、法律意识、心理健康、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知识,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好的内容通过好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语文课教学能收到实效,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感化”过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欲望。怎样感化呢?
一、更新观念
讲课也要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更新观念相当于“粮草”,这是我们上好一节的基础。作为教书者,一定要知道新课标的核心是什么、知道传统的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距。不能在停留在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时代。而是关注学生爱什么、恨什么、应该怎样、不该怎样。抓住了这个根本,方能游刃有余。就像诗中写的: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否则,就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遗憾。
二、精彩导入
精彩的导入就如桥梁,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我们在平时生活水平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到我们授课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上课之前,为了使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中转到上课的气氛中,可以经常用一些诗歌、音乐、故事、一段视频录像、小品、事例、学生表演、教师自己的才艺表演等导入新课,从而使整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语文学科有很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那么,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中就会体会到乐趣,经常变换课的导入方式,每次都给学生新鲜感,觉得每天课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对我们的课就会有一种期待。
三、精彩构思
学生一般比较喜欢思想开放、有独特见解的老师。往往在这些老师的课上,课堂的整体构思比较巧妙,有悬念。那我们的课堂上,就应该出现其他课堂、其他老师没能给学生的、又能让学生受益的东西。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具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烦我们的课堂,就会有李白诗句中的景象:学生与教师“相看两不厌”。所以,我们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语言要有艺术
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所以在课堂上尽量让我们的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给学生讲一些比较高雅的名人幽默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与教学有关的小插曲,如谜语、小故事、名人名言、短诗、奇闻、俏皮话、名人轶事、新闻新事、热点话题等,以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同学们学习这一教学内容的兴趣顿时就浓了,课堂气氛也就十分热烈了。
五、激情教学
多数学生都喜欢气氛活跃的课堂,喜欢有激情的授课老师,这样的语文课才被学生所吸引。一堂课,教师首先要能感染自己,然后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身上有种不竭的动力,能营造愉悦、热烈的学习环境。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这样才吸引学生对语文课的情趣,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六、注重细节,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很关注自己。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新课程下每一位老师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关注差生。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首先注重评价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在课堂上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七、运用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一些知识的呈现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适度、简洁实用,如果做一个课件花费大量的时间就失去原有的意义了,一定要恰到好处,并且使用的时候还要注意一点,有时为了追求花面的美观而忽视了所选择的背景图片离题太远,因此背景的图片要和内容相符合,以至于达到学生看的清,学的快,记得牢,运用的准。总之一节课多媒体的使用也要因教材内容而定,况且用多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多媒体教学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让它喧宾夺主。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果的好坏,那么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和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爱学、学好、用好语文课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田志峰;态度理论视野下思想语文教育实效性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薛望钧.提高思想语文教育的实效性[N].山西日报,2001年
[3]马腾飞.民主式教学在思想语文课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篇10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在技工学校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无可奈何地坐在教室里,思绪却云游四海;教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声音却无法叩响学生的心灵。技工学校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很多学生有厌学甚至逃课的现象,班上少有的几棵好苗子也是“势单力薄”,他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先被影响,后被同化。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突破解这个难题,就应要根据技校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功夫。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强调三个着眼
技工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简而言之,其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需要、适应生活而服务,所以,技校语文教学应围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以致用,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着眼于人生,强调语文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二是着眼于生活,强调语文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三是着眼于工作,强调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帮助学生适应成人社会需要的责任。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技工培养中的真正作用。教材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技校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
2、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提高两种能力
教师应把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是口语能力。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就业中,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较窄,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人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第三,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的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的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是写作能力。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求职信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技校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动起来
目前技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都是绝对的权威,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独角戏、满堂灌,结果是,老师上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语文教学走进了“费力、无趣、低质量”的死胡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转变角色当导演,教师少讲,学生多练,以“少即多”为原则,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还原学生的“演员”的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走向“轻松、有趣、高效率”的兴趣之道,师生都将获益多多。
一是教师少动手,让学生多动手。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是教师少动嘴,让学生多动嘴。语言是人交际沟通的主要桥梁。技校学生由于受“我是应试教育失败者”的心理影响,自卑懦弱,长期以来,在课堂上养成了发言与我无关,那都是好学生的事的心理习惯,所以不愿意主动发言。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三是教师多引导,让学生多动脑。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深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走马观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下马赏花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4、淡化分数考量,侧重语文能力考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