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语文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语文教育观

篇1

1、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

2、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

3、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育 对策

大学语文是一门通过学习语言、品味语言来提升学生汉语水平、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以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课程,也就是说它是一门以语言育人和教化人的课程。”当前国家把文化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层面,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为大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和发展的必要性已经显示出来。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密切,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其完美人格,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使大学生在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涉及到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经过这样的人文素养的培育,才能使学生努力对此进行实践,学习古代先辈留下的优秀的成果并为己所用。如此才有利于青年学生对于自身品格的塑造。《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导引和感染青年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虽还有其他的不足,但是《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有了提升。大学语文这门学科要给青年学生一种感召。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感召下,学会刚强奋进;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召下,学会不断探索;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感召下,学会潇洒豁达。这些伟大的名族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当前大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课程定位不准确

在高校,由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未来的工作前景息息相关,因此,“以专业为龙头、着眼于就业”的课程设置观念根深蒂固。许多高校院校并没有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来设置,在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编写上没有给予必要的投入和重视,由此导致了大学语文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尴尬状态,随意压缩、削减课时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院校甚至将大学语文课确定为选修课。

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下降

与课程边缘化现状相比,更让人担扰的是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消极态度。一直以来,大学语文的缺勤率居高不下,学生即使来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由于对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学学语文的动力极为不足。

3缺乏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大学语文找不到学科归属,自然得不到关注和重视,导致了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学校只能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刚毕业的学生来应付局面,而这些教师同样一抓住机会就跳离这个岗位。教学人员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缺乏,使得该课程的教师队伍始终处于缺乏经验和素质的状况。

4教学手段单一,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更侧重于文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的讲授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

5教学体系不科学。教学队伍不稳定,就无法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少学校仍然采用中学式的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而这种传统模式正是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考评方式和职称晋升等方面考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否则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

6社会的发展对大学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语言文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不规范语言文字及标点符号的使用,对当代的大学语文的教育产生. 网络词汇对现代汉语言文字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词汇也越来越流行,网络语言也越来越频繁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她们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他们在网络交流中常常用用“表”代替“不要”,用“88”代替“再见”等。现在更多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冲击着汉语的规范使用。现在青年一代的网友们还都把使用流行网络语言交流看作是紧跟时尚的一种表现。这些网络词汇的出现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活力,但这些网络词汇随意使用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对于没接触过这些网络流行语言的人来说,他们无法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如,汉语中的“蛋白质”在网络流行语中的意义成了“笨蛋 + + 神经质”,“白骨精”成了“白领 + 骨干 + 精英”,“天才”成了“天生蠢材”,等等。这些现象的发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直接对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高校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对策

1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的重要地位,准确定位大学语文的社会功能,规范设置大学语文课程。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已将大学语文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作用,适应当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必须合理,贬低和无限拔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不符合事实。因此,大学语文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大学语文应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宗旨,让大学生接受人文熏陶,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修养,进而真正实现大学语文课的工具性、文学性和人文性的功能。

2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其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改要求我们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学好语文,要为学生确立一个和谐、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是课堂的演员,不能本末颠倒。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文素质差,成不了学习的主人,满堂地灌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转化为能力,长此以往,他们的求知欲被扼杀,兴趣被泯灭,语文素质难以培养。

3大力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教材的建设

古人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是课程教学的工具。大力加强教材建设,能让学生学有所依。20 多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断翻新,不同版本的教材有几十种之多,可谓百花齐放。然而,由于不同版本教材的定位和侧重点不同,教材之间也有不少的差异。如有的教材重教育功能,轻文本熏陶; 有的教材重工具性,轻审美性,另外,仍有许多篇目与中学教材的选教篇目重复等。因此,积极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实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已经是势在必行。

4努力创设生活情景。

现行语文教材有语文实践活动、情景模拟等板块的内容,教师就要充分地挖掘其中的精华,上课时要努力地为学生创造各种语文情景,手段方面也要注意多样性和有效性,可以采用音乐、影视、表演等手段设计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语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管理水平

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学者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努力掌握深厚坚实的文学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关注学术前沿的动态,善于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另一方面是进行人才队伍结构建设,即注重培养和完善专、兼、聘的教员队伍建设,通过提高专职教师的素质、层次和教学水平,提供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平台,加强和社会各类语文课教学的联系,聘请名家名教授作为语文教育的兼职教员等措施提高大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

6. 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大学语文的教育空间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勃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多彩的大学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一定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有意识地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扩展,使大学语文教育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校园文化、课外读物、社会实践等,都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教材。组织文学常识竞赛、写作大赛、演讲朗诵大赛,组织文学沙龙、推荐名篇美文等活动,都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和品味生活,从而更好地领悟人生。

参考文献:

[1] 施岩. 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

篇3

【关键词】 课外语文教育 原则

语文教育是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工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在语文教育这个复杂而完整的大系统中,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是这个大系统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子系统。

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待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我们常常重视课内,而忽略了课外语文教育,当今社会进步又带来了对人才素质的各种新的要求,这就呼吁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再因循守旧,死守课内教育的那块狭窄的阵地,必须重视开展课外语文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各种渠道和各种有利因素,让学生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从中锻炼和培养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使课外语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须根据课外语文教育的特点,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则。

一、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课外语文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为巩固课内所学的各种作业练习,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只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必须尽可能与课内语文教育密切配合。我们在确定语文课外教育的内容、分量、难度、形式等问题时,要顾及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和各年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课内已进行过的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会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才能使他们学得活泼、主动。如在课内语文教育中通过学习古诗词掌握学习方法以后,结合新课标要求的必背古诗词展开古诗词知识竞赛、古诗词诵读、绘画古诗词等系列活动,这样,既将课内所学迁移延伸到课外,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完成背诵第二学段必背古诗词的任务;既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又让学生在活泼、自主、多样的氛围中拓宽知识面,发挥特长。

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普及,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层次较低的课外语文教育活动,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向全体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提示阅读的方法,并规定其中必读的几本;每个同学每周一练笔;定期举办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课外语文知识讲座等。如在本学年,我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让他们写好读书笔记,轮流进行交流,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组织层次较高的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分别吸收有某种语文专长的学生参加,以发展其专长。本学年,在普及阅读的同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围绕《爱的教育》这本书,成立了摄影小组,用相机拍摄身边的爱的教育;成立了朗诵组,歌颂爱;成立了小记者团,发现身边爱的教育并进行报导,这些就是在普及基础上进行提高。

三、尊重志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

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虽然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但两者在施教的方法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带有较多的强制性,也更强调集中、统一;而后者则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和志愿。我们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语文学习的各种实践活动时,不宜过多地干预,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尊重学生的兴趣专长,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参加自己所喜爱的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创精神。但是,鼓励自主,尊重志愿,不等于放任其自流,要提出必要的要求,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在引导他们进行与《爱的教育》相关的一系列课外语文教育活动时,我首先对这本书做了介绍,着重突出书中的主人公是和他们一样的四年级孩子,从年龄上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先规定好每个人都必须进行阅读并写好读书笔记进行交流,再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参加相关各类课外语文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此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要毫不含糊地要求他们阅读那些思想内容健康的、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书籍,而具体内容和文字风格,则可以让其自主选择。如果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爱看一些卡通书籍,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应积极加以引导。

四、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学习理论知识要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这是人们要牢固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必须依循的一条原则。课外语文教育更应熟练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实践,让他们在课外语文的实践中,自觉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如教学完古诗词之后,我就古诗词高度精练的语言结合课外古诗词给学生开了一个主题为“言——画——情”的小讲座,让学生从诗歌语言中看到画面,理解情感,并鼓励他们诵诗,画诗,诉情。这样,就以多种方式将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进行能力的训练,达到能力的提高。“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课外语文教育的规律,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把课外语文教育置于语文教育整体中通盘考虑,扩大语文教育阵地,使课内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使语文学科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功能,更好地为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四有”的新型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繁昌县自2002年成为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已历时九年。新课程改革实验方兴未艾,各种新理论、新理念被大量地引入,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加以运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伴随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扑面而来,很多一线教师对渐趋纷繁、复杂的新课程的理念、思路有眼花缭乱之感;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有应接不暇之惑;对各种版本的教材和年年更新的教材内容有迷茫之状。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势必会影响到课改实验的效果。

二、解除困惑需有“大语文”观

作为一名参加课改九年,具有十余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本人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需要教师站得高、看得远,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根本,有长远发展。

三、树立“大语文观”,要牢牢把握住语文课程性质

既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定义出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整统一,那么这就是指导语文教学工作的最高准则。在当今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是其内涵十分丰富。语言学家已经认定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人文性”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纸的两面,缺一不可,无法分开,是完整地统一在一起的。

四、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解读

1.人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根本,因此小学生首先要和大自然进行交际。这种交际分两步骤进行。

一是直接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大自然的知识,以此激发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学习有关的课文,如《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爬天都峰》、《望洞庭》、《世界地图上的发现》等。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讨论如何和大自然更好地交际,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欣赏美的技巧。

2.人与人。人与人如何交际是学生必须解决好的人生重大课题。小学生自降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与人交际,不断观察人与人的交际,不断地学习人与人的交际。这种交际是读取别人的信息,明白对方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入学后,小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既要和老师、同学很好地交际,又要提高与家人乃至社会上的人的交际水平。

3.人与社会的交际。小学生终将走入社会,在他们初步具备与自然、与个人交际的能力的时候,应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学生与社会的交际应由小范围逐渐发展至大范围,由家庭班集体学校社区全县全省全国,直到全球。这种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从分辨善恶和荣耻开始的。学习、颂扬正义、积极的社会现象,抨击丑恶、消极的社会现象,达到表达清楚、感情饱满。

篇5

关键词 大语文观 小学 语文教学

时代的发展如同列车般疾驰,各种先进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好似窗外的风景般飞逝,然而列车无论行驶多快多远,其终点站必定是“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已经成为所有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大语文观之所以称之为“大”, 就是因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外延。在此指导思想之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问与素质兼备 做人先于做学问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为人师者,应德才兼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让学生深知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纵观古今中外,多少学问一流,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却因德行欠缺,做尽祸国殃民之事。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能璀璨绽放当然是国之大幸。倘若灿烂绽放的是一朵罂粟,那就成为一种灾难。因此,文化的沃土应当培育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未来之花。否则,就是教育的悲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在常规教学中,教会孩子如何判断是非荣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做学问才能有坚实的道德后盾。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二、听说读写锻造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进行整合,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要求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针对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三、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无缝衔接 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在内容上和措施上有着不同的地方。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宗旨还是为了让少年儿童在家中能做个好孩子,在校内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手共进。家庭教育应当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学校则应侧重于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是和谐的一个整体。作为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枢纽,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教师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小学语文教师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

四、改造“调皮”学生 外观表象、细察内心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的外象做出判断,结合家长的力量共同教育,找出解决的办法,让迷途的孩子得以回归正道。如果一节语文课上,某个顽皮的孩子不断地给老师制造麻烦,不停地为班集体抹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论这就是一个行为习惯相当糟糕的无药可救的孩子。我们应该通过家访、电访、面谈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取得联系,并结合其他科任老师的印象,找出问题的症结,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否则,孩子的一生有可能就因为我们一个武断结论而被毁。

五、因势利导,践行多学科融合的大语文观

语文学科和许多学科密不可分,学科知识与内容间有很多交集,有很多可以相互补融的地方。因此,以语文学科为主体,向其它学科进行多元渗透,学科间有效整合,是丰富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课文包罗万象,知识涵盖面极其宽泛。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精心捕捉学科间的“渗透点”或“留白点”进行知识补融,向相关学科发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实课堂教学内容,并逐步丰厚自身教学底蕴,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

六、紧跟信息时代步伐 从小课堂走向大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深扎根人们的生活。教育领域更是信息技术欣欣向荣的一方土地。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懂得运用多媒体教学,并教会学生运用网络来学习。在网络中去探求不懂的知识,并学会与人交流、讨论,能在网上发表言论、习作,会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作文,输入电脑并打印出来。

语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它从七尺讲台走出教室、走向世界;它又从大千世界回归网络。网络的学习和交际不正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吗?大语文观,让语文渗入生活,走进心灵。

小学语文这趟列车仍旧不知疲惫地在祖国深厚的文化沃土上疾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且行且思,与时俱进,让列车满载教师的希望和学生的梦想向着大语文观的方向继续飞奔!

参考文献:

[1]龙莲明.谈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7).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管理;促进作用;教育学

如何培养学生情感和兴趣?应当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着手,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不仅营造一种让人放松,快乐的教学氛围,还能培养了学生乐在其中,乐于学习的品质品格。

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探究大学

语文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大学语文教育管理完全符合这一基本目的,教育学家的基本学说各有异同,但是在教学管理方面教育学家们观点一致。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受到了合理并且适当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成长是最主要的内容,这种成长并非一般的成长而是能够展现出生命的存在的特殊成长,而教育便是以此作为内在要求,促进人的成长,推动人的事业。”但是对待事物要以辩证的方式去看待,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时常会出现与夸美纽斯理论相反的教育,而我们所提倡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各个教育学者均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管理是一种可以促进个体与他人和谐、精神内容和身体条件和谐,当下与未来和谐,自我认识和他人认识和谐的一种前卫的教学观念,而和谐正是倡导身心健康的根本,只有达到和谐状态,人才能健康发展,实现人身价值。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方向不明确

自从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都不清晰,以致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这门课程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而且许多高职院校对于这门课并不重视,开设的时间随意,课时安排少,大多以选修的模式出现,并非必修内容。这些现象的存在,让语文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别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了。所以在转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偏见之余,亦需要转变学校领导对大学语文的思想观念,保证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之中有一席之地,这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第一大难题。

(二)大学语文教材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鱼龙混杂,内容,特点各不一样,且编写无法推陈出新,思想过于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老师对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让真正的语文深入人心。所以,要提倡语文教材编写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专业制宜,因层次制宜,才能体现其管理的时代性。

(三)大学语文考试模式的要求存在弊端

在应试教育的社会,高等院校评估学生学习的方式依旧局限在考试这一范畴。而试题以客观题居多,主观题居次,学生往往怀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考试时有机会作弊以获取正确答案,从而得到一个及格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一种即使不去上课也能及格的假象,无法从课堂上获取应有的语文水平,同时降低了学生分析解决矛盾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发展探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发展探讨,归根结底为其管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气人文性和基础性,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时代先驱,为我国发展画下一个宏伟的蓝图。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经济科技发展无限繁荣的信息社会,语文教育需要秉持一贯理念,优化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枯燥乏味的同时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二)合理有效安排教学内容

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与一般本科全日制大学一致,突出了“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无独有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不可过分强调人文这一性质。所以,在编写高职院校语文教材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督促适合于高职院校语文的教材编写,不可一味模仿一般大学的语文教材,只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材,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比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感受演讲词磅礴的气势,领会文章妙用修辞的表达技巧。学习马丁•路德•金高尚的人生追求、无畏的斗争勇气,激发学生追求民主、自由的勇气。加强学生阅读、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所以教材更应该突出这些方面的内容,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待人处事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潮流,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结语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学语文教学管理必须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氛围下根据兴趣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把学习变成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大学语文教育管理要引领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特定的教学活动设定下,使学生感受到心灵被洗涤,乐意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闻:德育教学:德育建设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个定义包括德育教学的两个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在新闻教学中提高德育的研究路径。

一、新闻教学中德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的原因

德育意识不强。一些老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成人,应该已经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只是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一些教师认为新闻这个行业技能很重要,只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德育教学可有可无。

德育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在德育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灌输,这是由于缺乏对德育的根本性认识与有效模式的参考与借鉴,因而陷入知识传授式或空洞说教式的困境中。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德育教学效果低下。

2.学生方面的原因

追求思想的自由。这是大学生的显著特点,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突出。这里涉及到新闻专业方面的内容。在新闻史论方面,新闻教学中会涉及到西方新闻自由的知识。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会受到这些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

思想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接触各种信息的途径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方便快捷。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更加强了这个趋势。他们在接触海量信息的时候,受到这些信息所承载的思想的冲击。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容易在这些多元的思想中迷失。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他们更容易在西方新闻自由思想中迷失。

二、如何在新闻教学中加入德育内容

1.教师要有德育意识

在2010年9月17日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在新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德育意识的观念。一方面要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还要传道,也是育人。

2.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笔者就“你认为的好老师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对新闻专业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道德素质排在诸条件中的第二位。可见学生对老师的道德素质的期待之高。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长时间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教育者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素质,就会让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对所学的德育知识产生认同感。

3.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希望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希望平等对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设置德育教学的情境为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手段。比如提问的方式设置情境,让学生互相讨论设置情境,通过将相关案例设置情境等等,尽量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同和发挥,通过相关情境去感知德育的内容,进而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意识。

三、德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德育知识的储备

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德育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关注古代的德育知识。另一方面关注现代的德育知识。古代的德育知识有些随着时代的变化,可能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实际,要注意结合现代的德育知识来讲。这样能让古代优秀的伦理道德资源扎根于现实社会中。

2.经常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

德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动向,首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有关爱之心。这样学生才乐于和老师沟通,便于教师了解真实的情况。其次要注意当代学生的沟通方式。现在很多学生喜欢把自己的问题写在博客或者微博里面。教师应该经常关注学生博客或者微博,及时的了解他们学习上和思想上的状况。根据具体的问题,及时的给予相应的引导。

3.把握好时机

如果引入德育内容的时候时机不好,会取得不好的效果。这里面要把握两点。一个是引入的德育知识要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从生理上说,人的听觉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有限,一般只有5至10分钟。超过这个界限,就会产生听觉疲劳。这个时候就可以引入相关的德育知识,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一个是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如果某个德育内容学生感兴趣,就可以稍加阐述;如果不感兴趣,那就适可而止。

四、结语

现在大学生遭遇各种思想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德育教学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那我们就会失去这一块思想阵地。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特别是在新闻专业的教学中,让学生乐于接受德育知识,占领这块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王贵喜等,道德情感教育: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76-78

[2]韩宜,高校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方武[J],教书育人,2010(2):66-68

篇8

大学语文 对话教学 问题研究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如何使大学的课程教学与改革朝着更加符合当前文化语境和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大学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热门话题。就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在全国此起彼伏,有关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论文纷至沓来,层出不穷。但仔细一想才发现,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这种热闹的景象,好像只是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单相思”,尽管有很多想法和理念很有参考价值,但有一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离开了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的积极主动参与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是无法实施的。因此,要研究大学语文教学,就必须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才能使理论的研究找到现实的落脚点。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尚未完全定论

语文这门课程从小学到中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每个学生要想考上一个重点高中或是一所理想大学,学好语文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成绩如果无法提高,会直接影响升学率的。因此,语文课程关系着学生升学的命运,而且也同样关系着各个学校的前途和命运,自然会受到学校乃至各个部门、家长的高度关注。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课程都被排在第一场,可以见得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影响性。但是,在大学课程中,大学语文被各个高校设定为公共课程或选修课程。目前,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更多的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大学语文课程受到了严重的忽视,已经失去了中学或高中的核心位置。同时,高等教育部门一直没有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应用的地位,使语文课程的开设显得很随意,而不够重视。由此形成了一边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一边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的难堪局面。这些正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所处的困境,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和障碍。

2.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也不够明确

在许多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专业性常设专业课程,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的实行出现,最大的目的是为语文基础差的理工科学生补课,其课程性质仍然停留在语文的工具性上,即中学阶段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层面。大学语文课程非常有限,几十个课时而已,根本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应用写作能力。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太明确,关于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争论不休。经过多年的探讨与研究,相关学者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相对于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必须创新,创新其教学理念,更新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定位不能低,不能再照搬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这样会进一步降低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课程的地位,更会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也不能定位太高,毕竟大学中的语文不是专业性太强的课程,定位太高,教学目标根被实现不了。大多数学者认为:该课程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其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但本人认为在此基础上,更因该加强对学生应用写作与口语交际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3.当前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

在有中文系的大学中,大多数教师想从事的是中文专业的教学,不愿意从事公共语文课程的教学。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在技术和使用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且在晋升和评职称上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评导师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些都可以让教师的知名度提高,工资待遇提高,今后前途无量。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常常被视为补丁,专职补漏。教学标准的降低直接拉低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深度和专业技能,进而影响到了教师的晋升职称、课题科研经费申请等方面。语文教师在在科研课题的申报往往受到歧视。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学校虽然有了大学语文教研室,但待遇的差别致使教师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队伍,无法安心本课程的教学,而新来的教师又没有足够的大学语文课堂经验,无法承担足够的责任。更多的学校是根本就不设大学语文教研室,不设专职大学语文教师,大学语文更多时候是被当做选修课来对待。这样在学校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不重视之间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4.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思维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大众流行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已逐渐沦为鸡肋,纯文学教学语境已不复存在。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文学研究也在发生重大转型。学科之间的边界下变得十分模糊,因为各学科都在不断地越界,拓展自己的空间,文学研究也不能免俗。面对变化极其之大的社会形势,文学研究也正在进行着艰难的文化研究转向。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文学者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开始放弃传统文化的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文化冲突现象上,包括通俗歌曲、激光唱片、影视文化、广告文化、时尚服饰、网络文学等原来文学研究者所不屑的因素,现在都成了研究内容。在时代潮流之下,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顺从。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将日益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全面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努力求新以顺应时代,提高现在年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针对以上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上课的切身体会,思考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增加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教学改革做出贡献。在实践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尝试采用对话教学方式,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借此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积极性,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沉闷灌输式教学来说,大学语文课堂的对话式教学改革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二、对话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者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自2001年以后,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推进,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1995年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我国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1.对话教学的研究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强调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作为、意义的理解与关注,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而新型的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则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话教学模式,是将师生、生生交互对话作为教学的表征与载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平等互动,促使师生通过多向交流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及操作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和大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因此,对话教学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各级专家学者的重视。

2.对话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001年,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倡导者提出了“对话”的原则后,得到社会各级广泛的响应,有关对话教学的文章和论述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国内学者在接触了国外的对话教学研究成果以后,也开始发表关于对话教学的文章,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推进,关于对话教学的论文迅速增多,迄今为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可查阅的文章就有三百余篇。其中以对话教学某一或几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就有100多篇,大多属于文献研究和理念方面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以具体学科作为研究对象的,从题目来看涉及的有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历史、生物、体育等科目。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

1.通过人本对话,掌握前人的经验智慧,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人的发展固然要有先天的条件,但后天的道德教育、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对文本的阅读。

首先,我们要明白阅读的定位。传统观念将阅读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一旦突破了这一主客结构的定势,就不难看出,文本本是作者认识的提炼、感情的凝聚,读者与作者正是通过文本交流思想感情的。所以,只有将人本关系从主客体关系推进到主体间的关系,将人本关系理解为主体间的对话关系,才算比较深刻地把握了它的本质。从对话理论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话,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的原意,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同时进行着内省和反思,或者说,文本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总而言之,阅读过程即是人本对话过程,它是阅读者知识贮存与丰富的过程,也是人格培养与完善的过程,更是能力形成与提升的过程。

其次,我们还要搞清教学活动中人本关系的定位。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文本是知识的汇聚,其职能是灌输知识,其形象是凛然的权威。学生在文本面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实则只是填充自我、矫正自我甚至取代自我的沉重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是完成知识的传输、道德的教化,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身心的健全则都不在其视线之内,这样最终培养出的只能是一批批的“标准件”,“复制品”。对话教学赋予人本关系以全新的概念,文本与学生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轻松地感知文本、反思文本、质疑文本,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视界。这视界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视界的充实与矫正;二是对文本视界的审定与重构,二者都包含了否定一一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反复再现,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2.通过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被定位为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这种定位使教者自以为凛然不可侵犯,使学生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阻断了教者自身的不断完善,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当前,“爱生”的口号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但教育只强调“爱生”而不“尊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师生之间只是一种“施爱”与“被爱"的关系,师生间仍存在一层厚厚的障壁,学生的发展仍摆脱不了重重桎梏。在应试教育中,师生关系甚至恶化到了相互工具化的地步。教师是学生升学的工具,反之,学生也就成了教师升职的工具。

对话教学使师生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那就是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师生是一对特殊的对话者。师生只有在平等与真诚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学生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开启心智、培养能力,最终完成“人”的塑造。

3.通过对话教学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达到教育“立人”的终极目标

对话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教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者面临着新的挑战。

健全人格的熏陶是“立人”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学生在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仅具有对教师人格优劣的一定的分辨与评价能力,而且能够对教师的人格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教师人格中的顽强、自信、乐观、敬业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自己人格中的不良特质,塑造健全人格。

此外,还要更新教学观念。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要求,广泛了解教学动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教学。全新的“对话”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舍弃“灌输者”的角色意识,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平等对话者”的位置上,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参考文献:

[1]陈尚达.大学语文课程对话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09,(6).

篇9

学生公寓“租户”的认知图式

1、思想:强烈的维权意识大学生在入住公寓前必须先签订相关协议书,这是物业管理规范操作的要求,同时作为乙方签字者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就有了“教育投资理念”在他们入住后,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强,对服务质量要求高,在公寓配套设施不齐全时,他们就会强烈地表达不满,会寻求相关法律进行维权。2、心理:交锋中融合(1)学习心理按照“在学生公寓学习”的行为选择分类,有两大类:一类学生认为不能或不应再公寓里学习,他们认为“学习应该在教室,课堂以外娱乐的可以在优先选择在宿舍”宿舍吵闹的环境不适宜他们安静学习;另一类学生选择在公寓中学习,他们更喜欢学生公寓舒适的环境,休息与学习同在,既保留集体生活模式,又提供了隐私空间。(2)社交心理当代大学生日益注重社交与处世。在我们的一份问卷调查中,84.5%的人认为社交与处世是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47.3%的人认为同学之间交朋友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有34.2%认为同学有着善良狡诈区别并选择与善为友。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看重人际交往,在交友方面有自己的原则和思考。(3)消费心理当代大学生以生活消费为主,追求新潮时尚,享受型消费和人际消费趋势日渐明显。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与同龄人交往的渴求愈加强烈,伴随交往主动性和频率的增加,人际消费水涨船高。科技的进步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名牌衣饰等迈进学生视野,造就部分学生节俭意识淡漠,盲目攀比出手阔绰,享受型消费危机重重。(4)管理心理当代学生独立意识、个人意识强,喜欢自由随意,喜欢私立空间,不想“被人管”。厌恶“外”人随意进入自己的空间。3、行为:自我满足感浓厚大学生入住新型公寓,“租户”教育投资理念与消费观念的交融,让他们所期望的居住环境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自主和独立精神的逐步确立,敢于争取以自我为中心,少了些谦和,多了更多主体意识、利益意识、维权意识。在人际交往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行为特点日益彰显。新型公寓的住宿费较高,在学生理念中,似乎自己就是消费者,自己就有权要求满意的服务,但是,“学生”一称仍表明他们终究是教育对象,在完成学业同时,也应义务接受学校教育,树立正确合理的“三观”,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因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是公寓育人的重点。

对策及建议

作为学生公寓的工作者,代表的是学校老师,贯彻的是国家教育方针,传播的是学校教育理念,更要明确学生工作的宗旨“管理育人”。在此宗旨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寓管理者,要不断转换观念,创新新形势下的学生公寓工作,把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作为“公寓化”管理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公寓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关怀,充分挖掘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公寓化”管理进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切实发挥公寓的“管理育人”功能。为此,必须切实转换管理思想,坚持“生本理念”,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学生个体,深入宿舍内部,了解他们需求,倾听他们呼声,把握他们规律,模拟他们角色,定期听取他们对公寓化管理的意见和要求,主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视角考查和研究他们在公寓中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弥补软硬件缺憾,为公寓“租户”创造安全卫士、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其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等方面与管理者产生潜移默化的认同,从而实现对彼此精神、性格、心灵的良好塑造,创造一种“安居乐学”、积极发展的公寓氛围。完善队伍建设,强化三育一体一栋公寓很难单纯地包含同一个院系的学生,有的公寓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甚至设计学院各个系部的学生,这就需要统筹安排,加强各系部学生工作的力度,为公寓辅导员和管理员的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做好学生管理、育人工作。为此,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五支管理队伍:公寓学生党员干部、公寓管理员、公寓辅导员、班主任、院系辅导员这五个队伍。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寓管理工作评价、考核体系,通过细化、量化五支队伍的工作职责,界定分工、明晰责任,加强他们的“职、责、权、利”意识,确保公寓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出效果,生活管理有规范、有层次、有深度,学生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有保证,有效果,公寓安保工作有措施、有机制、有保障。对直接接触学生的公寓辅导员要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状况。管理伴随着服务,以服务为本;管理伴随着教育,以教育为本;公寓物管人员同样必须强化“育人”理念,用亲情服务、周到服务来感化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其成为学生的生活老师。总之,“公寓化”管理就要通过各方面的齐抓共管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和谐统一。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引领公寓生活制度的不断创新,可以规范公寓的管理秩序。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仅能成为一种文化,有效地管理学生,还有强大的引导功能。学校在创新管理体制时应注意其合理性,即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管理规律、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一方面明确规定学生的宿舍内务及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并以学生个人和宿舍集体为单位,按学期进行定量考评,将考评结果与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另一方面从学生大一开始建立宿舍、年级、学校、社会、家庭的网络管理体系,吧思想教育、党团建设、心理辅导、生活学习辅导、文化建设、危机干预等做到公寓,切实加强对入住学生的教育管理。要保证各项制度的连贯、统一、一致,对各种制度涉及的人,都要服从制度,服从事理,以理服人,使制度对事不对人,达到“管理育人、和谐公寓”的目的。

作者:詹珅 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篇10

论文关键词:文化 语言 英语教学 培养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门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这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语言和其文化的关系,优化课程教案,增加教学的适用性、人文性、启迪性,联系文化常识,激活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教师把语言放到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才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逐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交际水平。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广义上说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可以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也被广泛地用于概括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一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语言反映了文化也反映了一个拥有这个文化的民族的特征,民族文化下的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就决定了,构建语言能力就必须以了解文化为前提条件,而要想了解文化必须先了解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但是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还是存在的。一些教师因为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并没有把文化因素运用在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在这样的语言教学下,语言学习变得孤立,它成了“为学语言而死记语言”的学习。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学习,可能会是“应试王”,但是也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具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现实的文化交往中,也会因为文化素质的缺乏,导致交际失误,无法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3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文化与语言教学同步呢?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始终保持自己所授课程的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和适用性。其次,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备课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因为教材反映的是编写时的文化背景,一定时间之后,教师只有广泛阅读,了解最新动向,对有关人文知识做足了功课,才能对书本蕴含的文化背景做必要的补充。而这个补充,也会让学生感到有新意。 例如,在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第4册Unit3TextA GettheJob YOU Want中有这样一段话,“In my opinion,the majority ofNew York cabdrivers are unfriendly,ifnotdownrightrude.Mostofthe cabsareiflthy,and almostallofthem sport animpenetrable,bulletproofpartition。”(在我看来,纽约大多数的出租车司机即使不算无礼透顶,至少也是不友好的。车辆大都十分肮脏,几乎所有的车都触目地装有难以穿透的防弹隔离装置。)为什么纽约的出租车会有如此“粗鲁”的一面,而且还是“大多数”呢?翻阅纽约出租车的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纽约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不高,工作辛苦,所以从事出租车职业的一般都不会是本地人,而是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这自然就解释这一现象的由来。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了解这一文化,既增加了语言知识的趣味性和直观感,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而在讲授这一文化现象的同时,也可以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要求的一些词汇,如:lean(微薄的),immigrant(移民)等词放入知识体系中,做到教学的准确、生动、清晰。

4语言应用中的文化因素

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而交际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直接影响着语言翻译理解的准确性。例如,在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Shewasthereforthebuses in M ontgomery,thehosesin Birmingham,a bridge in Selma,and a preacher fromAtlanta w ho told a people that‘W e ShaE Overcome’.讲的是一位在亚特兰大投票的106岁的老人她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民主的进步。在这里,如果不了解thebusesin M OntgOm erY,the hOSes in Birmingham,a bridge in Selma以及apreacherfrom Atlanta所代表的文化,就无法理解演讲者想表达的确切含义,也不可能领略欣赏到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严重者还会造成文化交际中的误读与冲突。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存在于最基本的信息传递中,在作为语言应用的交际活动中,只有在了解文化上的语言交际,才能突破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更好的进行信息传递。

5培养学生发掘文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