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的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的特性

篇1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以及合作共治性。在发挥传统公共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公共管理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具有着时代性的特征,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先从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入手,从公共性、服务性以及合作共治性三个角度来阐述了公共管理的作用发挥,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性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公共事务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公共性;合作共治性;全球化

一、引言

公共事务管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受重视,但是在当今时代,越来越被政府官员以及学者和政治界所重视。公共管理的概念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新的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而造成了变化,其理论和管理的模式正在逐渐与时代接轨。目前各国的政府改革运动正如火如荼,这对传统的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挑战,公共行政需要在自我辩证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并延伸其内涵,自我超越,以前者从未有过的张力和活力迅速发展,奠定它在新世纪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往开来,塑造、规制和导引当代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向和运作方式的重要地位。

二、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下面笔者分别介绍这几个本质特征的内涵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共性公共管理内的公共性,其含义主要涵盖两个层次:第一,利益取向方面。公共管理是不能只作为某一特定群体与阶层的意志实现工具的,它必须要肩负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以实现全体大众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首要。并且,公共性的宣示能够明确的表明,公共管理是一种能够实现与维护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第二,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的实行主体是大众,也就是说其中包括涵盖政府,同时还有公民与其他组织在内。现代的政治理念所昭示的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公共性,政府所实行的一切权利也都是公共权力,所以,公共性是公共权力的特征。这种权力只能用来提供与维护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它不能成为实现某一阶层与群体利益的工具,政府也没有权力用它去剥削社会成员,更没有权力用它去维护自身的一己私欲。所以,合法的现代政府一定是具备秉持与坚守公共精神的,并会运用这种公共精神去规制着其的运行过程。

(二)服务性在研讨公共管理服务性之时,非常有必须要再次审视一番其的概念。由现代意义去看,管理应该是什么?其实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疏解它:(1)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中的一切活动,由最初的确立目标到最后的绩效评估,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决策。(2)管理就是服务。政府的协商、调控、强制、约束、指导活动,都是为实现政府目标而进行的措施,所以它是一种服务。其他组织管理也是如此。(3)管理就是协调。管理需要化解矛盾与冲突,需要协调所有万事万物间的一切矛盾与冲突,需要通过协调管理去创建和谐且有效率的运行体例,然后由这种运作体例去实现已经确立成型的目标。

(三)合作共治性合作共治性是公共管理尊崇的治理理念,这个特点意味着,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治理的职责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社会各界包括公民和政府相互配合,共同来承担的。这种思想极富创新性,在公共事务管理历史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管理理念之所以会横空出世,原因在于人们看到了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的局限性,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靠市场单方面的调节,只能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反之,仅仅依靠政府和政策,资源最优配置也是无望实现的。所以,治理思想不畏国家与政府权威,宣示社会唯一中心权力不是政府。治理思想明确表示:政府在面对与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时候,因为受制于外部与内部客观条件,所以无法做到全知全能事事一肩挑,所以,这就造成了另外一种局面———去找寻且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去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而这种资源则是民间与公共组织的可以当做权力主体的力量。

三、公共管理的时代性:公共管理何以成为当代全球关注的焦点

全球各个国家对公共管理与其变革的关注均是比较热切的。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是各个国家的政治家们与学者们在官邸与书斋以心智谋略演化而来的,而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发展的需求是造就的现象。其涵盖全方面意义的全球化发展,此中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致全球众多国家自上世纪中期至今一直面临的均是有着一定相似度的问题,只是问题严重程度有所不一而已。随着社会中不可治理性问题的频发,现代民主化进程发展,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等问题的凸显,这些问题都以时不我与的紧迫态势步步紧逼各国,要求公共管理在管理效率、理念、方式等方面能够推陈出新。

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大幅度的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已而得到相应配置与重新配置;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协商频次均有大幅增长;传播优势强的文化的渗透性与扩展性已得到增长。全球化问题早在上世纪中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逼近人们。全球化发展也是自那时而逐渐进步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也愈加强劲。如果通过经济活动去观望全球化会发现,全球化涵盖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管是从原材料到人力资源的转移,还是从金融到收入分配或者是市场营销,它们都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模式上相互依存。上世纪中期到至今所凸显的种种问题证实,民族经济的整体性已在被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所侵蚀,民族经济的自甚至也遭到了相当大程度的侵蚀,这种情况明确的证实:全球内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在不对国际信息深思熟虑且不找寻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下,去做出与本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相关的任何决定的。

全球化理论为从世界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活动的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在改变着很多国家决策者的战略决策,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它影响着很多国家的外交策略,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其次,国际竞争和国际的合作并存,使各国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发生着变化;再次,全球化推动公民社会和全球结社革命的兴起,结果使得政府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着变化,将权力运行的方向转移到国际组织,或者与社区组织近距离接触。导致政府权力部分上移和下移—向上是向国际组织转移,向下则是向社区组织或第三部门转移。这些变化,都导致了传统公共事务管理已经不合时宜,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管理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公共管理必须要进行自我创新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从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从简单的公共行政管理过渡到公共事务管理,并不是一种概念上的偷换,而是意味着公共事务管理在定义上和管理方式上的深刻变革。研究者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到如何完善政府监督机制,以及与政府的合作来达到优化公共事务管理上来,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健荣.论公共管理之本质特征、时代性及其它[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3期

[2]武家磊.论公共管理的本质和目的———以社会契约论视角[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马杰.公共事业组织伦理制度化与路径分析[J].理论观察,2010年03期

[4]徐媛媛.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制度与权力走向[J].求索,2010年03期

[5]孔伟.公共管理的实践和理论背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篇2

[关键词]公共管理;途径;特征;范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95

公共管理是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建立过程中,是建立在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由传统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再到公共管理学而不断转变,不仅影响着学术语的使用习惯,也吸引着大量学者的关注。

1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是政府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学的内涵等同于公共行政学,是由公共行政学派的学者们所主张的。公共管理学被视为公共行政学的分支机构,对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要求较高。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新途径,主要是以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脉络,以执行功能作为合适的焦点,以发现有效管理原则和技术作为发展管理的关键。行为主义革命研究主要是从体制研究向政治行为研究的过程,使公共行政学失去了在政治学中的中心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公共管理中,传统行政学的根基没有被真正动摇,新的范式也没有被确立。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公共管理成为与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对政策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上。公共管理部门对正式的定量分析和重大政策设计的内容相对较少,却对政策执行或政策管理有着较多的要求。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在70年代中期阶段开始设置“公共管理”课程。公共管理能够将执行研究中的问题焦点由组织转移到公共项目上,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看待组织及其对公共项目所产生的红线,在执行研究过程中,需要确立项目的核心地位,需要将执行研究的绩效问题转变为争论的焦点问题,由行政人员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发起并执行,实现对系统问题的调整。学者们需要从绩效的重要性方面,来创立新的知识体系,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焦点进行转移,促进公共管理范式的发展。[1]

2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

21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

公共管理是政府部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是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的这两种传统。但通过对公共管理学者进行研究可知,无法通过公共管理学者和公共行政学家来说明问题。公共管理学者的学科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倾向于推进原有的知识背景而产生新知识,需要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增强公共管理学者的见识。管理学者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管理学者需要将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抛在一边,管理者认为公共行政学对政策和管理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而执行研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给人们描绘出的是灰暗和令人失望的图画,无法充分展现出公共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想促进公共管理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加强对商学院战略的研究,促进公共管理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2]

22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

在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与执行研究取得的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法促进公共管理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执行》中的要求去开展各项研究工作,书中强调,需要充分发挥联邦在公共管理项目中的重要性,能够起到良好的项目作用。公共管理学领域在《管理公众的事业》中强调,政治执行者对政府获得良好的绩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公共管理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

23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

公共管理分析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实现对公共机构高层管理者各种行为的分析,明确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寻找行政原则,需要重视行政原则,充分发挥行政原则对实践者的指导性作用。执行研究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无法促进执行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给予公共管理者坚定的支持,确保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24充分运用案例来发展知识

公共管理研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粗糙的演绎方法来实现,结合公共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展现出公共决策案例的重要性。公共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结合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难以作为合理的预测,无法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想促进公共管理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充分运用案例来发展知识,通过对案例进行观察和预测,来了解什么在公共管理中能起到作用,什么不能起到作用,通过对管理者命题的了解,能确保规范中的最终目标,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推导。[4]

25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

政策分析在公共政策管理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在经济学中起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其决策被视为公共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公共管理学在决策分析中的次要角色,无法通过政策分析的综合研究来实现,使公共管理在经济学和政策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公共管理途径被广泛应用于以下特征中,第一,需要对战略进行关心,重视关心的过程,以外部焦点为取向。第二,在对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管理的政治环境和价值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需要将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的”下更为广泛的定义,将非营利组织和公共方面融入到公共管理工作中来。公共管理理论需要建立在行动理论和规范理论的基础上,了解他们所处的脉络背景和存在的潜在干预功效基础上。[5]

3公共管理新途径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新公共管理要求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差别和相似性进行了解,需要明确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与关系之间的区别,加强对公共服务组织战略顶层的了解。公共管理新途径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区别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在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时,主要是从政府扩大到政府组织公共机构的过程。而传统的公共行政主要是对官僚机构的研究。第二,公共管理学实现了公共行政学向外部取向的转变过程,将重视机构转化为重视项目。第三,公共管理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是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能够将官僚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最基础的理论,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了与工商管理学的相融合。[6]

4结论

当前,公共管理途径和范式处于发展阶段,各项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还不完善,人们对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批评,人们在批评过程中,能够击中其要害,解决了在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无法解答的问题。公共管理新途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促进了公共管理途径的创新,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呈现出较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艳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探析[D].福州:福州大学,2011

[2]王诗宗治理理论与公共行政学范式进步[J].中国社会科学,2010(4):87-100,222

[3]刘艳萍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4]秦长江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结构与过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篇3

“80后”这一概念最早源自文学界,用于指称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来被各个领域广泛借用,特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群体。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80后”一直是公众关注和谈论的焦点,受到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评价。

贬之者时常指责“80后”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虚荣、任性、只顾眼前利益、不敢负责任、贪图享受,认为他们主体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精神萎靡,甚至将其与美国“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不过,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和汶川大地震,却使人们对“80后”的看法大大转变,学界、媒体开始用发展眼光去观察和认识“80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80后”是“让人放心的一代”,因为这个群体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闪光点,比如注重个性的自我完善,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强,具有批判精神,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热心社会活动,更容易接受环保理念,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真正的现代人格等。

笔者认为,“80后”群体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特点,是由其特有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当下所处的人生阶段所决定的。“80后”生于改革开放之初,长于改革开放之中,随社会巨变而成人,对市场经济和商业社会有着更深的切身感受。这一代人多为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将自己因时代原因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使得“80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再加上互联网迅速普及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让“80后”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和资讯。除此之外,当前正处于青年期的“80后”同样有着传统年轻人共有的特质:叛逆、活跃、自傲、冲劲。

二、“80后”员工的个性特征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在1980-1989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目前,“80后”基本都已步入职场,逐渐成为职场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综合来看,“80后”员工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价值取向多元化

“80后”成长于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也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在思维方法、感情表达、心理需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他们重视价值,追求时尚,挑战权威,强调个性,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在“80后”员工看来,工作的目的绝不仅仅为了赚钱,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发挥自身所长并从中得到愉悦感和成就感,所以他们在工作中注重释放个人潜能,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同时格外注重领导和同事的评价,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信任与尊重。有关调查发现,“80后”员工仅有18.2%的人以挣钱为主要目的,他们在追求金钱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权益、工作环境乃至个人心情。

2.具备强烈求知欲

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80后”员工的平均学历明显比前几代人要高,他们不仅拥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同时,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视野开阔,学习渠道多样,竞争意识强烈,深知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因而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当然,这些特点或多或少会造成部分“80后”眼高手低、过于自负。

3.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80后”员工通常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规划,认为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必须实现双赢,所以在选择就业时,他们更看重这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更看重自己在这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前途。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职业发展机会已取代薪酬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首要考虑因素。但是目前大多数“80后”还处于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对整个职业生涯仍缺乏清晰认识和准确定位。因此,作为企业来说,有必要积极引导“80后”员工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以便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4.注重工作与生活平衡

“80后”员工对工作条件和职业环境有较高要求,他们希望有更多机会可供选择,在较短时间内增加收入,在宽松环境下成长进步。然而他们并非贪图享乐,相反却十分愿意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丁作,甚至把攻坚克难当作一种乐趣。只不过在“80后”眼里,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他们不希望因工作过度繁忙而牺牲个人休闲、爱好、社交、教育等方面的享受与追求。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已经成为“80后”员工思想意识的主流。全球雇主品牌咨询公司universum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把“生活与事业平衡”作为职业目标。

三、“80后”员工管理的对策建议

当前,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发现,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用在“80后”身上却难以奏效。如何有效管理“80后”员工,成为企业各级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究竟是强行让“80后”服从企业现有管理制度,还是结合“80后”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企业管理层顺势转变管理理念和认知方向?笔者认为,与其过度关注“80后”的缺点,不如积极寻找“80后”的优势,更新观念、因势利导,使“80后”员工的优点与企业发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1.把好招聘关口,加强职业培训

有效管理“80后”员工的第一步是严格把好招聘关,依据新生代员工的个性特征,参照岗位描述和任职资格进行招募与甄选,最大限度实现“人岗匹配”。在招聘“80后”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关注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要通过科学测评手段了解应聘者的兴趣、性格、人品等多种潜在素质,由此判断出其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程度,从而避免人力资源配置角色错位。成长于知识经济时代的“80后”对新知识的需求很大,特别是对与本职工作或个人爱好相关的知识更为渴求。同时由于职业生涯刚刚起步,他们渴望得到一个施展才华、提升能力的平台,以便更陕地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合适位置。因此倘若企业能够适时为“80后”员工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定期对其职业发展进行必要的指导,则不仅可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构建良好的组织与员工的心理契约,还可以深挖员工内在潜力,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

2.共商职涯规划,提供广阔舞台

与前几代人相比,“80后”员工更关注的是广阔的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他们推崇“树挪死、人挪活”的人力资源“流动性”理念,不愿“在一棵树上吊死”,更在意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对企业的忠诚度普遍较低,跳槽现象早已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一情况,企业应首先致力于将员工职业发展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之中,与员工共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积极引导他们在自身职业生涯中为企业创造绩效和实现个人价值,有效建立起企业了解员工发展愿望、员工明白企业发展要求、员工与企业相互促进的机制和伙伴关系。只要能让“80后”员工清楚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企业自然就能赢得他们更多的信任,从而更好地留住符合企业价值理念的优秀员工。

3.拓展沟通渠道,打造包容文化

良好的人际氛围有利于沟通,使人心情舒畅、效率提高。因此,企业要努力营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的和谐人际关系,采用尊重、平等、关爱的方式与“80后”进行沟通,促进他们在企业中更好更快地成长,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一是倡导直白式沟通,少用过于保守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拐弯抹角、故弄玄虚;二是倡导开放式沟通,摒弃那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说教,借助电子邮件、博客、微博、QQ群等工具,确保沟通交流既是自上而下、也是自下而上;三是倡导探讨式沟通,在决策前鼓励员工充分发表见解,坦诚与他们交换意见和看法,以保证决策的有效执行。当然,“80后”虽然自主性很强,但其身上却缺少一份坚持和包容,如果他们发现企业文化与个人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往往容易选择放弃。由于“80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员工队伍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所以在企业内部培育和塑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企业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4

关键词: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行业管理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market economy system reform unceasingly thorough,after joins WTO in particular,the request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public profession development must conform to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requirement,the deference marketability rule,accepts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challenge fairly.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public utilities for a long time by do not adapt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request extremely by the government managers under stateowned enterprise or the institution direct management aspect,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fund short,the system ossifies,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not not nimbly,the loss serious.Must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have to persist the separating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from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inciple,walks the marketability management path,the introduction competitive system,carries on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public utilities authority and the right of management the effective peeling,unifies by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is responsible to implement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public utilities administration.The break profession monopoly,to the investment multiplication,the operation marketability,th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legalization direction develops gradually,separating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from enterprise management,politics separated pattern.

Keywords: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public utilities Special permiss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 management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城市的市政设施、燃气热力、供水节水、园林和环卫等行业,使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用性、公益性、垄断性、投资大等特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要求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市场化规则,公平接受竞争和挑战。市政公用事业长期由政府主管下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直接经营的局面以极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活、亏损严重。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引进竞争机制,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权与经营权进行有效剥离,由政府部门统一负责实施市政公用事业行政管理。

1.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1.1市场化的目标。实现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就是在政府的规划和管制下,由政府所属机构直接生产供给,向市场上各种所有制主体生产和供给的转变过程。积极稳妥地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向市场化进程,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目标。

1.2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设部于2002年了《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建设投资、经营、作业市场、准许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各地的企业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业的经营;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政府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明确政府与获得特许权的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市政行业管理部门从直接管理转换为宏观管理,从管行业转变为管市场;从对企业负责转变为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有力地推动了市政公用行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规范市政公用特许经营活动,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建设部于2004年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它明确市政公用行业实行特许经营的范围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涉及有关公共资源配置的行业,明确了特许经营有关各方的权利、责任以及市场准入和退出、招标投标、中期评估、监督检查、临时接管、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制度。

2.市政公用行业的特许经营制度

建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关系到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维护公众利益。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采取招标等方式,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投资者或经营者。

2.1特许经营的核心和实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程序,授予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利,并以协议的方式,界定政府与被授予经营权的企业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不但可以利用民资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帮助政府发展基础设施,分担一些本来由政府承担的风险,而且有利于打破政府垄断及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改善政府形象,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实施特许经营的实质意义在于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控制、弥补市场的“无形之手”所造成的“市场失灵”,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

2.2特许经营的运作模式。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模式有多种形式,根据特许经营权取得企业在特许经营权下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特许经营权取得人承担投资和经营的双重责任和风险;二是特许经营权取得人仅承担经营风险。

第一类特许经营的主要特征是:投资和经营的责任及风险均由特许经营权取得人承担,特许经营权取得人负责与投资相关的资金筹集,从政府或直接从最终用户取得经营收入。较为典型的是BTO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是适应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融资方式。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授予投资建设项目的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管理,并通过项目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和获取投资回报,约定期满后,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所在地政府。我市利用BTO方式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亿元,现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这样既弥补了政府投资基础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生产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

第二类特许经营的主要特征是:设施投资的资金由政府负责、政府享有资产的所有权,政府将特定的市政资产在一定时间内委托给特许权取得人进行经营,特许权取得人获取的管理费或直接从最终用户收取费用。

3.市政公用行业的政府监管

由于城市市政行业的公用性、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要解除或放松管理,以引入竞争,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监管,以确保社会公众利益和公众安全。从2005年起,《青岛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将正式实施,这项规定将使我市市政公用事业在打破垄断、引入社会资本、实行特许经营同时,确保公用事业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下,服务高质量、价格不失控。

3.1监管的目的。政府通过监管一方面确保了被监管企业的投资或管理回报率,为市政公用事业建立稳定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好公众利益,保证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3.2监管的主要内容。

3.2.1政府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的规定,加强对专营权的监管。取得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后,就意味着其在特定区域、特定内容及范围内拥有专营权,政府既要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鼓励长期投资行为,降低投资者风险,避免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又要监督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和协议规定的义务,承担规定的公共服务责任。

3.2.2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监管。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一般由物价部门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兼顾企业合理利润的原则予以核定。价格监管一方面要有利于形成企业降本增效的价格机制,保障公众利益,避免由于垄断经营而带来的高商业利润,另一方面要考虑投资的合理回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3对产品、服务、安全等标准方面的监管。市政公用行业具有服务大众的特性,行业监管要使企业达到规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市政公用事业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特别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公共设施的安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转,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监管机构要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保证公共领域产品提供的可持续性。

篇5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eople to the environment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landscaping business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the scale of the project from a single (pure green), small scale to diversified (comprehensiv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cost tens of millions of comprehensive square, park, residential project has been everywhere visible, especially foreign well-known design companies active in the domestic landscape design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bring new design ideas to the Chinese landscape, but also the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has formed new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ere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landscap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986.3

一、综合性园林工程施工的特点

1、范围广,涵盖专业多。

主要内容包括施工测量、地形整理、排水系统、给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小品工程(假山、雕塑、喷泉等)、建筑工程(如古典建筑)、装饰工程(铺装)、钢结构安装工程、绿化及养护工程、休闲体育设施及标识等。涵盖专业包括建筑、市政道路、装饰、给水、排水、电气、钢结构、绿化等。

2、工程量少,施工工艺复杂。

与大型建筑工程不同,综合性园林工程为了给人营造一种“视觉新颖”、“内涵丰富”、“小中见大”的感觉,设计中经常采用“复杂多变”的手法。各分部分项工程通常工程量较小,同时,由于出现国外设计公司新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现代综合性园林,形成了中西园林的大融合,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造成施工成本上升。

3、工期紧,各工种交叉施工频繁。

通常综合性园林工程由于社会影响力较大,领导及市民的期望值较高,预定工期大多不足;比正常工期减少较多,这就迫使施工单位调整组织设计,增加赶工措施,组织多工种交叉施工。

4、变更量大,造价及施工成本控制难度大。

造成变更量大的原因主要有:①设计同现场脱节,设计图纸同现场不符,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往往仅凭委托单位提供的现状图及规划图闭门设计,来到现场进行勘察测量复核,对现场地下状况更不了解。②建设单位特别是有关领导对大型园林工程均寄予厚望,到现场视察指导较多,很多指导意见形成了建设单位的变更。③为了赶工期,在施工方案及材料上变更较多。

5、资料复杂繁多,结算难度大。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施工过程资料特别是签证、变更资料复杂,工程量及造价变动大,中间计量及竣工结算难度较大。

二、综合性园林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及其对策

(一)项目部的建设组建项目经理部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园林绿化工程涉及面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内容多样化、复杂化,工程规模日趋大型化,园林绿化工程与土木、建筑、市政、亮化和其他建设部门协同作业日趋增多,园林绿化工程还涉及美学、艺术、文学等相关领域,其艺术文化内涵逐步提高,此外还具有施工方法不一,质量要求不一,季节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而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程项目的质量更难以控制,搞好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是搞好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

1、组建项目经理部

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在接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任务后,要及时成立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由业务素质强、施工经验丰富、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选担任。2、规划施工项目管理目标

项目经理部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施工图进行汇审,确定图纸的正确性与适用性。项目经理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线、施工条件等有关资料,对质量、工期、效益目标做出规划。目标规划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经理的管理效能,因此要及时组织项目经理班子成员对目标系统做出详细规划,进行目标管理。结合工程特点、地区环境和施工条件,从施工的全局和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遵循施工工艺的要求,科学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

3、制定制度和规范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经理部要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园林绿化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及时制定重要规章制度和规范,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要对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行审批、督促和效果考核。

4、选用优秀人才

项目经理要选择精通园林绿化专业、经验丰富、精干高效的人才进入项目经理部,要选择那些选得其才,用得其能,置得其所的优秀人才进入项目经理班子。项目经理必须做好施工项目组织设计工作。

(二)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

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体系的建立是实现项目经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项目经理之所以能对工程项目承担责任,就是因为有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作基础。

篇6

关键词:新经济 知识员工 知识员工管理

一、什么是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一方面是指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的群体,另一方面知识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员工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说,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二、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和特点

1、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持续的学习能力。他们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着更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以及出色的持续学习能力。2、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他们最重要的特征。3、其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具体衡量。他们的业绩和价值评价复杂而不确定,劳动绩效无法衡量。4、因拥有知识资本而享有很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独立自主地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很强,强调工作中自我引导,不愿俯首听命,任人驾驭。5、对企业价值贡献大,对自身价值的回报的期望也高。正是其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持续提供面向客户的个性化人力资源服务。6、更看重精神方面和成就方面激励。在他们的浩大结构中,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远大于金钱等物质激励。

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有效激励知识员工。

1、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给知识员工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作为现代管理理念,强调把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放在人的背后,管理行为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型和强制性的行为,而是贯穿在激励、信任、关心、体贴整个过程。如果企业对人性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尊重,忽视了知识员工的个人价值,使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无法留住最好的员工,企业也将因此失去竞争力。只有使知识员工启发的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才能使他们的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生存发展达到统一。

2、对知识员工实行分散化的管理方式和有人情味的管理措施。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当知道怎样引导知识员工的发展,诸如通过具体事例引导他们仔细思考擅长什么,看重什么,如何学习和追求发展。这种自我认识,对知识员工取得工作绩效和正确评价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彼得*德鲁克建议,应当“引导”知识员工,而不是“管理”他们。引导而不是管理,意味着要为知识员工创造更为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具体包括自主工作的权利、弹性工作制、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容忍他们的工作失误,创造充满乐趣和关爱的工作环境。实践证明,注重对员工的感情投入,是企业留住知识员工的关键。

3、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知识员工的有效管理。(1)要掌握好考核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尺度,提升考核的价值。在企业人力资源考核中,被考核者要接受来自四个角度的即直接领导(或直接管理者)的考核、自我考核评价、被考核者所在部门的平行部门的考核、公司上级的考核。按照不同的权重组成的考核体系,体现了合理性和全面性。(2)考核方式上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现代意义上的考核应该是“有形的”,强调考核指标可定量测定,考核项目及内容具体化、操作性强,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3)逐步从绩效考核发展到绩效管理,把握好知识员工的新趋势。

4、加强对知识员工的人生观、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方位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认同企业价值,对企业有忠诚度的人才,才能为企业所用,没有忠诚度的人才对企业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既要培养知识员工的忠诚,又要给知识员工全面的学习机会。为此,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知识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从而成为企业最稳定的可靠的资源。

5、全面加强对知识员工的压力管理,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所以一定程度的压力是动力的源泉,无压力则无动力,但是压力过大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要对知识员工形成适度的压力,第一可以赋予知识员工挑战性的工作;第二赋予知识员工更多的责任和信任;第三可以对知识员工进行积极的引导,广泛开展与外界的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赶超欲望。但是也要缓解知识员工的工作压力。他们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往往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同时他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工作有很大的压力。所以,为了缓解和释放知识员工的压力,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创造合作上进的公司文化和氛围,在相互协作和影响中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扬,如何激励员工.企业管理.2002.(4)

篇7

关键词 山水特色 高校 学生公寓 物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999年12月14日,教育部决定改革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改革高校后勤服务设施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实行物业管理的趋势顺利发展。但是在各地高校具体引入物业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尤其是如何建设一支或者确定一种适合本地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的管理队伍或者管理方法,从而结合高校、地域文化、物业管理及市场机制的服务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山水环境型高校学生公寓的特点

不同地方的环境特色及文化特色是不同的,如何在物业管理工作中深化发展这些特色,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作为笔者所处的重庆来讲,由于天然的地形及地貌特点,重庆的高校学生公寓大多具有群山环抱,江水毗邻的特点。归结起来,山水环境型的高校学生公寓有以下特点需要注意:

一是山水环境型高校学生公寓地势普遍较陡,阶梯多,且由于背靠山地,遇到大雨大风天气,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或路面积水等问题,大量的人造阶梯还容易造成学生,身体伤害的问题,如果是新修建的学生公寓,还要注意墙面返潮,返碱等现象。二是虽然学生公寓处山水之间,环境优美,而学生如何善待环境,如何与环境自然相处的问题。三是山水环境的高校学生公寓常常为大树包围,笔者所处的高校学生公寓就有多处宿舍与大树紧邻,而有山水之地,必然多蚊虫、蛇蚁。在一年中的必要时期要防范学生被伤害。四是绿化服务工作任务重,要求高,且由于地形特点,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多,且所被栽种的位置也较为复杂,高低错落,层次较多,维护工作繁重。

2 具有山水特色的学生公寓物业管理方法分析

具有山水资源的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有很多不同普通的物业之处,一方面在技术上要保障日常的服务工作,因为山水特色型物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在保养、维护管理上面发挥、发扬山水特色,使其为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服务,使其在好的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在不利于学生的方面发挥作用。搞好此类有特色的学生公寓的管理,光靠学校及物业企业恐怕很难凑效,如何发动学生自治,搞好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采用托管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搞好具有山水特色的学生公寓物业管理。

一是成立有组织的,规范化的学生自治委员会;现代大学生具有自主、自立的特点,因此在管理层面上应成立由学生工作部、社区党群组织、社区物业管理部门等组成的管理机构,共同开展学生社区的工作,促进社区管理的组织化。同时,还应成立一个学生自治机构,如楼管会或学生自律委员会等,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高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是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学生社区;现代的物业管理手段越来越丰富,建筑本身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学生公寓进行智能化建设能更大的减少人力资源的重复使用,又能结合现代大学生对智能化建筑及设备的依耐性,使其主动使用智能设备参与到物业的管理中来。智能化、高技术安防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用电智能化系统等,便于社区实施安全管理,减少盗窃、火灾等事故的发生。另外,还可以创建社区网络,建立学生公寓论坛,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论坛,物业企业的客服人员作为版主之一,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需求,解决问题,将矛盾处理在苗头阶段。利用网络论坛,还可以进行思想文化教育,专职辅导员可以深入论坛,发表意见,与物业企业的客服专员一起共同完成思想指导。

三是创建人性化、艺术气息化的山水型高校学生公寓;高校的学生公寓更加要注重人性化的物业文化建设,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成长期间,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从小被关怀,关注,离开家庭之后,能在学生公寓得到家的温暖与关照,一方面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正确的,关爱他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由于山水特色型的高校学生公寓本身处在艺术及优美的环境中,非常有利于对学生的居住环境进行艺术气息的塑造,可以开辟出一些艺术长廊,悬挂艺术作品,开展艺术文化活动,宿舍文化节或特色寝室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活动,又营造了文化气息,使学生社区的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相匹配,创建出自己的特色。

四是侧重配备高水平的园林绿化队伍及安保队伍;在物业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中,要以扁平化的组织模式为主,在人员配备中,侧重挑选具有一定人文气息及艺术鉴赏能力的园林师及工人,根据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化,结合山水特色,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特色园林造型,极大的发挥及发展山水特色文化。另外,建立训练有序的保安队伍,制定针对山水学生公寓特点的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解决及弥补前面已经论述的山水特点带来的负面问题。

3 结论

总之,当前的高校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市场化,制度化的建设还任重道远,现在要提升到针对学生公寓地域及文化特点而专门制定相关的物业管理模式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只要积极的推进高校学生公寓的市场化改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就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高校、企业、市场的思路来。从笔者最近几年的研究来看,从学生阶段就开始接受标准化、制度化、人性化的物业管理模式,不仅是对其在校期间,更大的效应会体现在其参加工作,进入社会之后。成为社会人之后,学生对物业管理的理解会远远高于其他人,从这个角度看,探索出有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不仅是对高校的贡献,更是对社会,对行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璐.对改进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9.

篇8

【关键词】五力分析模型 工管女生 就业力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333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18.2%。建筑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6.66%,为30年来的最高值。2009年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84898.61亿元,比2008年增长27.9%。从2004年以来,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3%。到2009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为68283个,比2008年底减少2812个。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但规模扩大、实力增强。200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为3597.35万人,比2008年同期增长8.5%,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62%。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22%。表明,无论从建筑业的投资、新签合同数量、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均表明我国建筑业正处在蓬勃发展历史阶段。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形势相对看好。

然而,大学女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根据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2007~2008年大学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工学,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有八个为理工类专业,而在这一领域,女性竞争者寥寥。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完成了一项专项调查,表明2010届女生就业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生的29.5%。女生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生本科毕业生2245元低361元。女生寻找工作的时间和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获得面试机会少于男生,有三次以上求职失败经历的女生占61.4%。男女大学生签约意向数量上,男生多于女生7.6%。女生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成本普遍要高于男生。

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女生由于行业特点的不同,特别是很多毕业生服务于施工现场的现实原因,专业女生就业存在更大的难度,问题更多。本文立足工程管理专业女生就业现状的角度,详细分析本专业女生就业力不足的深层原因,结合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国内好的做法,就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女生就业力提出建设性建议。

二、“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业力”“大学生就业力”的概念又开始在英国盛行。“就业力”(Employability)又称“就业能力”。指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的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这一理论最早由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2001)提出。就业力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英国学者Harvey、Locke和Morey(2002)认为就业力来自于学习,其本质是“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力包括以下两点。

图1 就业力的构成

(一)基本就业力

基本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个人基本素质。这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专业知识越扎实,专业技能越熟练,越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增大就业的机会,在工作中能够尽快上手,进而得到上级的肯定,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开始发展个人的事业。

对于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专业知识技能,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其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

(二)核心就业力

通常所说的大学生就业力是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是现实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就业力不仅反映了现实的竞争力,还强调了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以下几方面:基本技能中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中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中的执行力、发展能力中的责任感、交往能力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工管女生就业力不足原因分析

面对建筑业良好的发展形势,工管女生就业难的现象值得深思。本文采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其具体原因。模型确定了五种竞争的主要来源:买方的议价能力,卖方的议价能力,潜在入侵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同行业间的竞争。将学校作为商品供应商,用人单位作为购买方,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高职类毕业生作为潜在入侵者,非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为替代品,本专业女生之间的竞争作为同行业之间的竞争。

(一)本科工管专业女生自身的原因

1.自身能力限制

对于工程管理工作没有达到“非女不可”的地步,工管专业女生与工程单位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一些工程单位直截了当地表明“本公司不招聘女生”。究其原因,工程管理专业女生自身的确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理性思维能力不如男生活跃,对于千变万化的工程实际的应变能力较差;开放性不如男生,工程现场环境很艰苦,为了顺利开展工作,难免会有很多协调和应酬事务,对于女生来说不太适合;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稍弱,相对于男生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工程施工需要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作保障,更需要果敢、自信、坚定地工作作风,因此,女生在工程现场需要克服和提高的方面更多。

2.工作期望过高

总体来讲工管女生自身的这些原因就直接导致了工管女生与工管男生以及公管女生相互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就业也更加困难。

(二)用人单位的原因

1.性别偏好

在招聘过程时,很多用人单位宁要成绩差的男生也不要成绩好的女生,2004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中,为女性设置的岗位占40%,但都不同程度的加入了一些身高、相貌等先决条件。很多岗位要求只能男性报考,但是这些要求和这些岗位的工作性质没有必然联系。

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工程单位在招聘时,考虑到工作长期在外施工,施工环境艰苦;工作地点不固定,随着项目变化而变化,需经常出差等现实原因和特点,往往要求应聘者能够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使得工程单位在招聘时更加偏好男生,不愿招聘女生。

2.人才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追求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并且把它作为选择用人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中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这无形当中增加了用人单位聘用女性的人才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生,即使男生的成绩没有女生优秀。

3.高校培养以及就业指导不足的原因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很多问题: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不高,具有明显经验化和随意性;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对理论宣讲夸夸其谈,而对就业情景模拟指导却手足无措,实战性差;把就业指导变成事实上的“应试指导”,过多地强调解燃眉之急,视就业指导为求职谋生的工具;就业指导没有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培养规划,只是校园一道“应时之景”。

4.替代专业的就业竞争的原因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涉及面广,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每个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学重点的不同,使得其他专业毕业生很容易有机会进入本专业领域就业,替代工管女生进入就业市场。例如,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完全有机会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并且大受欢迎。

5.潜在就业竞争者的原因

近年,有很多博士生和硕士生加入到求职大队伍中,和本科生共同竞争工作岗位。相比之下,本科生理论基础和科研创新能力都明显不足。同时,又会有大量高职类院校毕业生参与到竞争中来,此类毕业生操作能力突出,实践能力较强,比本科生容易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这些方面工管女生本科毕业生是无法跟他们相比的,这就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工管女生的就业难度。

四、提升工管女生就业力对策研究

(一)工管女生方面

1.大学期间,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认真学好每一门专业方向课,外语能力力求高标准,工管女生争取通过CET6考试,为顺利就业增加有利的砝码。

2.认清将要从事的工作的艰苦性,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提高面对困境的自信心等相关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女性的性别优势,拓宽就业面。

3.对于初涉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应聘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气”与“职业感”的完美结合。保留自己青春的“学生本色”基础上,尽可能地表现出稳重、干练的特点,同时给用人单位“美”的感受,使人一见顿生好感,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二)社会、企业方面

我国法律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以利于及时纠正和查处在就业领域内带有性别歧视的招聘行为,创造一个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利益导向促进用人单位招用女大学生。对招用女职工超过40%的单位,给予女职工结婚、生育、哺乳、养育幼儿时间段的减税、免税等奖励政策,降低用人单位招用女大学生的成本,弱化性别偏好,增加就业机会。企业需要推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并配合学校课程,提供学生实习工作机会,协助学校评估其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产业发展与就业需求。

(三)高校方面

1.专业课程特色化

从就业市场反馈的情况看,既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又有专业特长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应结合市场需求、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和优势,突出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增加施工索赔、工程项目监理、建设法规、工程估价等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等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增加特色专业课程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国内高校近年来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学校不仅要开设求职课、讲授面试技巧礼仪、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传达人才市场的最新动态,还应该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广开思路,走出校门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做长期的毕业生就职计划。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横向联系,努力提供大学生参与课外学习活动机会,通过增加实践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把对学生的就业力开发放在一个战略性的位置,不但要为国家培养研究型人才,更要为国家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能适合各行各业建设的基础性和技术性人才。在高校整体建设规划中,应当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完善,不断推进就业指导服务专业化。

五、结论

研究表明,工管女生首先要坚信自己的就业能力,根据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特点,针对性的锻炼和提高自身就业力,为更好地应对社会的需要和选择提供保障。同时,也呼吁社会尽快加强立法,用法制保护女生就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全社会就业公平性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女生公平就业的法律保障,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J].工程管理学报,2010(6):237-246.

篇9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校本课程;素养;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35-04

[作者简介]冯志戎(1968―),女,天津人,本科,天津市南开区永基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一、研究的背景

(一)基于德育工作、学生发展的需求

当前德育的现状表现为单向灌输多、情感体验少,知识传授多、实践感受少,简短的多、持久的少的状况。作为蕴含丰富德育因素的书画教育,只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特有的“育德”教育功能,必将有助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和心灵的成长。同时,书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高雅情操、锻炼坚强意志。学习书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坚持不懈,因而,德育的时效性更久。书画基本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小学阶段,所以,有效促进学生书画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二)基于学校现状和发展的需求

我校坐落于天津市南开区老城厢附近,是一所多校合并成的新校,现有13个教学班。我校生源广,素质参差不齐,其中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50%左右,下岗失业人员子女也较多。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较薄弱,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作为进入天津的第二代“移民”,未来的“新天津人”,能否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将对社会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这些未来的“新天津人”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奋力追求知识和技能,他们就会变成一个人数众多却不具备社会主流价值观,身在城市心却远离城市的社会边缘性群体。确保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完成义务教育,提升其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建设者和社会接班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他们的家庭一般都居无定所、流动性大、稳定性差,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间存在语言障碍,之前所学教材不同,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更是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风俗习惯各异;再加上家庭条件差、父母打工忙,缺乏照顾和关爱。这些都会导致学生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因此,我校整合本校资源,教育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突破口,发展均衡教育,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学校书画特色文化的独特资源及魅力

多年来,我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工作。2007年学校确立了以书法美术教育为突破口进行艺术教育的办学宗旨。2008年9月我校成立了墨馥飘香书画社。2010年9月被南开区批准为项目贷资金的书画特色项目。2010年设立书画校本课程,每周由专职的美术教师进行书画课教学;以刘老师为核心的编写组已成功编写出一套涉及书画常识、书画技能等内容的普及性校本教材,2011年开始投入使用。在书画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学校培养的书画特长生举止文明、品德高尚。这一现象预示着我们可以拓宽我校的德育思路,把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把特色建设推向深入,而学校的德育又有了新的载体。

书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有助于孕育和发展人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它滋品导德、静心养气、历练意志,磨砺心理素质、探美求新、提升审美素质。书画是一门高雅艺术,它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对学生进行书画教学,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情为之渗透,人格为之感染,心绪为之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高尚。

二、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校本着“立足基础教育、创局部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办学目标,努力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创建书画教育特色,放大优势,以此作为突破口,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策略。“香飘满园――深入探索实践儿童国画校本课程”这一特色项目由此确立。

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我校以书画教育为形式,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形成文化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创建特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旅程,需要学校、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依托教科研,遵循“书画课程开发――书画艺术教育――书画特色教育学校”的程序,分阶段、分目标实施书法、国画文化特色教育。

总目标:探索“书画养品,艺术立德”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通过课堂渗透、活动体验、精神熏陶,提升学生素养。

学生目标:培育一群乐学、明礼、富有书卷味的谦谦君子。他们将成为体魄强健有力、性格开朗活泼、情趣高雅健康、学习刻苦勤奋、言行文雅大方的优秀少年。

教师目标:打造一支儒雅、业精的教师团队。他们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爱心,人格魅力朴实,文化底蕴宽厚,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学校目标:打造一所“墨香校园”。经典浸润校园,书画传承文明,通过中国传统书画教育的形式,培育浓郁的“墨香文化”,“墨香”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

三、研究的过程

学校教育坚持知行统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书画教育活动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实践体验,通过书画欣赏了解历代书画家成长经历、评选特色学生等活动,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影响学生,作用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一)以教学为主渠道,搭建育人舞台

伴随着学校书画特色建设,进一步拓宽“书画教育”的育人之路,我们已经走了三年之久,注重特色教育的过程建设,将“特色”融于学校的生活、教学、管理之中。

1.挖掘资源,促进专业提升

我们首先和区教育中心联系,借助力量来帮助我们提高师资水平。学校美术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又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教师和学生,为我校“以美化人,以美育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校重视,教师努力,内训外导,多方联动,美术教学的师资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2.创造条件,提供有效保障

书画训练是一项实工夫。对此,学校将写字课纳入课程表,以保证“书画育人”的效果。学校调整了学校第二课堂,开设了专门的书画社。期间,教师随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了严格学生执笔姿势,达到手离笔尖一寸要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在笔尖上方一寸处刻记号、缠胶带;还有的教师练字时总是巡视于课桌间,不时地抬抬这个的头,拍拍那个的背。在严格“三个一”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求学生“头正、身直、肩开、足安”。

为保证书画课的有效性,解决部分语文教师写字基本功不扎实、对学生指导无力的问题,学校举办专项教师基本功大赛,将优秀教师的书法装裱展示。

3.营造环境,创设良好氛围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学校着力扩大写字环境育人的影响力,以书法艺术美化校园环境,通过建设书画长廊、悬挂书法作品等多种举措,为学校平添了许多亮点。这不仅体现了教师练字育人的良苦用心,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生动体现。

(二)以活动为载体,拓宽育人途径

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书画、了解书画、亲近书画,在每个少年的心灵世界里镌刻书画艺术的印章;让每一个孩子用眼和心解读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日渐淡去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打开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以丰富多彩的书画人文探究活动为主线,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参观、考察、调查、讲座、演讲、展示等学习活动,不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新园地和展示的大舞台,让学生体验书画人文的神奇魅力。

丰富多彩的校内书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培育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个性得以张扬。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此,我校以艺育德,寓德育于轻松活泼、没有说教形式的书画教育活动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每年的重阳节是我校进行尊老、爱老教育的重要契机,我们组织部分学生到德育实践基地――敬老院,为老人们送书画作品。学生送出自己的作品获得了敬老院工作人员和老人们的高度评价,既扩大了德育渠道,也培养了学生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还主动和周围社区联系,配合社区的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如社区举办庆“三八”活动、庆建军节慰问武警六中队活动,我们也参与举办送画活动。庆“六一”活动时,我们组织学生到市福利院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绘画。我们还联合社区组织亲子体育活动,不仅增进了学校和社区的关系,还增进了学生和家长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多得。为营造校园书画文化氛围,我们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天津美术馆参观“多彩南非”画展,并和美术学院志愿者一起探讨绘画技巧。学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绘画、书法等比赛。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学校和学校之间书画文化的交流,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丰富了学生的临场经验,提高了技艺水平。

(三)以情感为依托,提升学生素养

书画文化精神又称人文精神,是指传统书画里面所蕴含的那些抽象的东西,如创作行为模式、思维心理形态、审美理想追求、艺术价值指向等。它并不是单纯指某个人所特有的行为内容的表达原则,而是支配整个社会群体的一种观念形态。如:

1.学书画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中国书画的历史同汉字一样,源远流长,可以说与中华民族同生。教师通过讲述书画的渊源,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画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成为一个反映生命的艺术,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1)校园中的书法长廊――耳濡目染的爱国主义教育

书画长廊上展示着从古至今的书画名家作品,并附有简介。学生能时时刻刻去感知中国书法绘画的真谛、中国书法的奥妙和中国绘画的神奇。

(2)教室墙上的书画园地――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室书画园地紧密结合不同时期中国书画界的动态变化。比如:一些书画展的新闻,一些当代书画名家的事迹,一些国际书画交流活动等让学生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中国书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2.品翰墨之香,感悟人格魅力

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内涵同中国历史发展中展现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书品如人品,画格如人格。古人重视书品、人品结合,崇尚德艺双馨。“人重于书,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好的书画,首先是人格魅力的表现,其次才是作品本身的美。只是字写得好算不上书法家。凡是流传下来的被后人称道的书法作品,其作者大都具有高尚气节、壮伟人格和美好德操,他们的书法作品和他们的人品、人格,同时被人民喜爱、肯定和颂扬。

3.书翰墨之香,提升综合素养

书画教育可培养学生静心专一、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绝对练不好书法、画不出好作品的。我们要求在一笔一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一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耐心稳妥的良好品质,克服心躁、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

(1)落实制度――以规范约束人

落实制度,要求指导老师及班主任老师以制度规范人:课前准备早,纠正惰性现象早;书画要求细,时间规定细;练习要求严,练习态度严;检查形式活,表扬形式活等。以一系列细化的规则来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

(2)榜样示范――用事实感染人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在我们的书法教学中就有很多值得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能学到书法技能,更能学到书法精神,影响我们的一生,正所谓“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四、收获书画硕果,彰显永基风采

“行得春风,必收秋雨。”师生在书画教育活动中多方面素质得以提升,良好意志品质得以形成。百余名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的各级各类书画比赛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在活动中,写字基本功、指导学生绘画教学能力,实现了从薄弱到强势的跨越式发展。我校在南开区2012年评估中获得德育工作优秀校、教学工作优良校、卫生工作先进校等9个奖项。学生更是书画教育活动的最大受益者。艺术标兵、五星少年层出不穷。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学校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组织奖,400余人次获奖。2012年9名学生被认定为绘画特长生。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我校书画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飞心情、放眼未来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塑造形象的广阔舞台。他们奔跑在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上,张扬个性、绽放光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学校在“凝练书画文化,创建特色校园”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以书画树德、以书画益智、以书画健体、以书画育美”, 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湖南省株洲市是国家批准的长株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试验区试点城市之一。为了促进市民低碳、绿色出行,体验“两型”生活,株洲市由公共财政出资建设了市民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促进节能减排和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呼和浩特市借鉴和推广。

 

一、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

株洲市是我国“一五”时期投入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以生产铁路机车、航空发动机等产品闻名全国。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株洲市过去一直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较差等问题。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以后,株洲市结合打造“两型”城市,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运行管理措施建设了市民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目前全市城区已投入公共自行车2万辆,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一)专门化的自行车制造

株洲市的公共自行车是委托广东省天任集团佛山市顺德区天轴车料有限公司专门化生产的。与市场上普通自行车相比,不仅材料选择上更强调结实耐用,传动方式也由链条传统改为齿轮传导,分别设有上坡、下坡和平路运行三种模式,从而保证了公共自行车的耐用性、安全性和易操控性。对自行车进行统一编号、统一着色,通过唯一性防止人为的损毁和偷盗。

 

(二)科学化的城市布点

结合城市规划,株洲市每500米设计建造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以方便市民借用和还车。每个租赁点的根据街区功能和人流大小设计,普通居民区根据人口规模,从十几辆到几十辆不等,城市商业区、车站、公共休闲广场、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自行车数量可达到上百辆。这样就能提高便捷性和保障能力,从而吸引市民利用公共自行车出行。

 

洙洲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实景

(三)电子化的运营管理系统

一是与市民卡系统结合起来。租赁点的固定锁装置设有市民卡识别系统和自行车识别系统,市民通过刷市民卡就可以方便地取用和还回自行车。在刷卡过程中,系统会自动记录用车市民的身份、取借时间、还回时间、所借用的自行车编号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踪。二是与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结合起来。在每个自行车租赁点都安装有摄像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一方面便于安全防盗;另一方面,也为各点之间的调剂和维护提供及时信息。

 

(四)专业化的维修维护系统

市里成立了专业化维修维护队伍,其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通过监控系统发现或接到市民报告自行车出现故障时,专业维修人员及时赶赴维修;二是通过监控随时发现某个租赁点出现自行车不够用或过多集中一个点的情况,由调度中心派出运输车辆人工进行调剂平衡,以保证各点的均衡匹配和运行效率。

 

(五)配套化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配套建设了自行车道和林荫人行道。目前全市自行车道总面积超过25000平方米,实现了绿道基本覆盖全城,被列为“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六)普惠型的使用制度

市民凭借市民卡取用自行车,三个小时内免费使用,超过三个小时,按小时收取一定费用,目的是引导市民及时还车,提高自行车的周转使用效率。在株工作或居留一定时期的非户籍居民,也可以到调度中心交300元压金办理一张临时使用卡,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待遇。

 

二、呼市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可行性

(一)呼市的气候条件适合自行车出行

呼和浩特市干旱少雨,每年除1月、2月、12月等天气相对寒冷,春天个别大风天气不适合自行车出行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很适合自行车出行。

(二)呼市的自然地貌条件适宜自行车出行

呼和浩特市区位于土默川平原,地势平坦,没有很多坡度较大的上下坡路段,比较适宜自行车出行。

(三)便捷免费的使用制度可以得到市民的接受

人们现在不愿意自行车出行,除受到距离、时间、气候等因素影响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行车的存放、防盗等问题。通过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可以免去存放和维护的麻烦,避免丢失的担心,省钱、省事、省心,一定会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

 

(四)呼市的经济实力可以保证系统建设和正常运营

据株洲市的经验,目前每辆专用自行车的造价约1500元左右,每个租赁点软硬件建设投入约50万元左右,调度中心及运行维护系统建设大约200万元,每年的运营维护费用大约100—200万元左右。对于像呼和浩特这样的首府城市财政能力不是问题,相对于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效益,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三、呼市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必要性

(一)可以部分缓解交通和环境压力

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污染是当今两大世界性难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各地解决两大难题的首选措施。但是常规的城市公交存在投资较大、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可以有效补充和延伸常规公交交通,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极力推广的公益性事业。自上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最先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后,至今已有5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2008年,我国杭州市率先建成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并迅速引发了国内30多个城市跟进建设。通过方便快捷省时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吸引一部分短途出行的居民通过自行车低碳绿色出行,一方面可以减少市民自驾车出行比率,使城区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有所缓解;另一方面也能降低燃油消耗,减少尾气排放,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二)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锻炼身体的新方式

随着公共绿地、市民休闲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呼市的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后,市民可以通过骑行自行车,一方面游览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起到锻炼身体和愉悦身心的双重效果,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惠及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工程

城市中主要依靠自行车出行的人大部分为低收入群体,通过公共自行车系统解决出行问题,可以使这些低收入群体自己不必要购买或少购买自行车,为低收入家庭节省一块生活开支和自行车维修维护费用。

 

(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每家每户自行购买自行车,除自己骑行以外,大部分时间闲置,使用效率极低,资源严重浪费。各个小区还得建设大量自行车存放点,占用大量空间。有些没有存放点的小区,居民楼道存放自行车给邻里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公共自行车的循环使用,提高单个自行车的使用效率,可以有效降低城市自行车的绝对拥有量,达到节约资源、节约土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