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作者:宝力高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篇2
不管是对哪门学科的复习,课本就是学生复习的根本。对于已经学过一遍的课本,学生对其中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这些内容,只有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才能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因为课本所体现的这些内容是对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解决一些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比如,在复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者之间的一切关系,因为这部分的内容本身有一定的逻辑性,是最易出错的知识点。该知识点对课本中重难点的掌握和学生完整把握课本的知识体系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线”,它能使课本结构化。突破章节之间的界限,把课本有关的知识综合分类,构成一条整体的知识线,是搞好高中政治复习的重中之重。
复习中,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了课本后,对课本各个章节构建起整体框架而又有了基本的认识。比如:一本书有几章?每一章又有几个小节?每小节又有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哪些是要掌握的,哪些是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了解的?这些知识点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最后再去确定这些知识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又是难点。又如,在进行哲学方面的复习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去理解,最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让学生真正做到运用自如。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懂得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全面、准确地应用知识。
二、紧跟时代,关注热点,让课本知识生活化
最近几年,在高中政治的不断改革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紧跟时代,关注热点”。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高考试卷的新观点、新知识、新题材和新问题都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体现了与时俱进。所以在进行高中政治复习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明确:课本知识点是根本的、基础的,却不是思想政治的全部。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使用课本的基础知识去解答、探析所遇到的难题,把课本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扎根于课本外,还必须要求他们把课本知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用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理论融入生活是思想政治课复习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高考政治考查的重要原则。政治学科高考命题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为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时事与思想政治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高考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取得好成绩。
三、融入学生自己的观点,让课本的知识点思想感情化
篇3
一、薄发需厚积,注重识记能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阐述的是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对知识运用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达到对某方面知识理解的广泛而深刻,并能够熟练应用,首先要以基础知识为根基,需要熟练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强调学生对政治理论基础的认识和把握,这其中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这也就涉及对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而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牢固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这是一个双向促进,对知识进行知识动态掌握的过程。
二、常思则常新,培养理解能力
“我思,故我在。”“学而不思则罔。”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为死记硬背。而实质上,思想政治课程更强调的是要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记而且要求能够充分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扼要的提炼或框架的构建,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认识,甚至能够从旧的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及灵感。
在讲解《政治生活》部分时,我们可首先让学生理解学习有关政治常识的必要性,理解经济体现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而政治则是为了维护一定阶层的根本经济利益。其次,对于学生来讲,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必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政治团体、执政党、社会性质,理解执政党的各种执政理念,理解国际社会的格局与发展现状等。在激发学生对政治生活知识探究理解欲望的基础上,除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为学生建立基本的认识后,展开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争辩,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刻理解、认识政治对于公民个人的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作为国家公民理解政治生活知识的实际意义,并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
三、分析与评价,升华运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刻理解的重要性。揭示了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互相融合的深刻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更要强调的就是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应用体现在能够对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将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将其付诸书面形式或口头表述。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时,涉及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哲学概念原理及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可以从课堂知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题目分析、情景辩论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学生在分析与表述、斟酌与评价中锻炼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种派别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和阐述。再罗列若干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不同派别观点,依次要求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介、鉴定。如此,只要通过平时课堂上的不间断让学生进行类似的知识运用的演练,就可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理想教学效果。
篇4
2、马原主要考查原理,原理把握好了,答题就会得心应手。马原分析题考哲学,集中在辩证法和认识论。政经主要考查选择题,而科社一般只考查一道选择题。所以复习重点是哲学,后续更多的复习时间要放在哲学上。
3、毛是考研政治五门课程中考查分值最多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复习要结合当年考试大纲和以往考点。
4、思修法基这门课程难度相对较小,选择题主要考查法律基础部分,分析题有两种命题思路:一种是单独考查思修部分,另一种是思修与法基的结合。此门课程的传统重点是爱国主义、人生价值和道德理论。
篇5
【关键词】高考 政治复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17-02
高三的政治复习一般进行三轮复习:第一轮梳理知识,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归纳专题,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是强化综合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纵观历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试题的分值相当大,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一个前提,任何对基础知识忽视的复习都是错误的。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是困扰师生的一个瓶颈。本文就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第一轮复习四步法提出以下建议,供高三师生参考。
一 建构体系
新课程文科综合政治试题,要求全面理解与掌握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门课知识,才能灵活应用,进而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复习时回归课本,通览全书,整合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真正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建构体系,笔者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理清教材主干脉络
如在教学“经济生活”时,让学生知道经济的一条主线是“发展生产力”,教材主要是按“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四个环节来讲的;在教学“政治生活”时,政治的主线是“政治文明”,教材按“公民――国家――政府――党――国际社会”依次阐述;“文化生活”的主线是“精神文明”,主要讲文化的作用――继承与创新――民族精神――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哲学的主线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讲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又如讲“认识论”时让学生记住六个字:实践、认识、真理;讲“国际社会”时记住十六字:国家利益、和平发展、国际竞争、对外政策等。
2.以关键词为中心,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它自身包括含义、内容、表示公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途径,同时还要找到它与价值规律、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的原则、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正当竞争手段等经济学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进一步扩展到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另外还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等内容,从而全面理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的真正内涵。又如“科技”这一关键词,相关内容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自主创新等;延伸到文化生活中的大众传媒、文化创新等知识;再联系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三个代表”、民族繁荣、综合国力等知识;还要联系哲学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的观点、追求真理等知识。
二 击破考点
第一轮复习,大量的时间是梳理知识点,笔者的做法是按照考试大纲上的考点,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整理笔记。
1.读教材
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九月份用两个周的时间,一字不漏地通读四本教材,这一遍主要是读懂教材,心不能急,不能图快,要结合《2012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识记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仔细研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弄懂。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若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挤时间,必须把课本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再把课本读“薄”。首先认真记教材的目录,主干知识由大到小记忆,根据记忆规律,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复习,把书读“薄”就是要抓主放次。如学习“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时,只需记住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可。
2.记笔记
高三复习时间很紧,记忆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按考点顺序认真整理笔记是个好办法,每一个考点,都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整理。例如:考点“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是价值和供求,为什么?因为价值决定价格,所以价值变动必然引起价格变动。供不应求,则物以稀为贵,形成卖方市场,导致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货多不值钱,形成买方市场,导致价格下跌。怎么办?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改善供求关系,维护市场秩序,力避哄抬物价等。笔记一定要自己整理,整理时留出空白,在复习过程中不断补充、订正。
三 理解难点
高三学生复习时总感觉提升不大,主要原因是对难点理解不到位。如政治常识中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混淆不清。公共服务是组织经济建设职能过程中的手段和措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是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如很多学生不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经济政策等。
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学生对难点知识真正理解了,才会运用知识点分析材料,教师在遇到难点知识时,不能轻描淡写,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要查阅资料,分析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暴露学生思维误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易混概念,找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巩固。
四 科学训练
适度科学的训练是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的环节,考点试题化是巩固考点知识,检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怎样训练较为科学,我的做法是:一考点一练,一课一测,一单元专项训练,一本书综合训练。训练采用当堂训练、限时训练;选择题就做两件事:排除错误答案,排除无关选项;主观题先审设问,带着问题读材料,再确定答几个要点,每个要点的关键词是什么,再围绕关键词用课本规范语言,理论联系实际作答。
科学训练首先要精选试题。认真研做近三年的高考真题,高考真题不仅要会做、做对,还要研究专家的命题意图,要按高频考点分类研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篇6
高中政治选择题审题技巧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审题不准不全就会答错答偏。审清题意就是要细心读题,推敲题意,掌握已知条件,看准未知条件;判断该题属于哪部分知识范围,明确解答该题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联想它与过去做过的习题有什么异同。经过这样的审题后,对一般问题就能思索出解答的方法。
审题时一定要做到:一不漏掉题,二不看错题,三要看准题,四要看全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要细而又细,反复推敲。尤其是看来较容易的题目,更要字字认准,句句看清,严防错觉;对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严防疏忽大意,造成错漏。
审综合题要注意一般步骤:
第一,注意类型:文字材料、图表(数字统计表、曲线统计表、直方统计和条形统计图、圆比例统计图)、混合型。
第二,审材料:首先要审清材料的意思、层次和关键词(特别是注释);其次要注意审背景,要审一下这个题目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以及隐含背景。
第三,审设问:
(1)数量(分别、以及、各、和、并);
(2)范围(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
(3)方向(是什么——原因、道理、依据、问题、现象,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等,如何——认识、说明、理解、分析、评价,解决、处理、进行、启示、设想、措施、对策等)。
第四,迁移、筛选知识(寻找理论依据、注意相关考点之间的联系)。
第五,及时渗透时政语言和题目信息。
高中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
方法1.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认真阅读,并很快地总结出它的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后,再看题干的设问,对照题枝,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当然,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方法2.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例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什么、制度是什么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把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方法3.排查误项。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题枝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查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方法4.不得已,猜。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选择题解题技巧:
技巧1.审设问。先弄清选择题考查的内容:说明了,体现了,反映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技巧2.审材料。往往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在材料的最后一句话。
技巧3.审选项。一排谬,排除错误说法的选项。除非逆向选择题。二排异,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和材料没有关系。三比优,往往最后两个答案是最难选择的,就看哪个选项更接近材料,更好。
2017高中政治选择题审题和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1.2017高三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2.2017年高考政治的审题及解题技巧
3.2017年高考政治审题答题技巧
4.2017年高考文综选择题和大题答题技巧
5.2017高中时事政治试题的解题方法
篇7
高中政治在学习上需要大量的知道背诵,那么在答题中也是需要一门技巧的学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第一,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区分开来。高中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但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规律",这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诸如"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等。实际上,这里的规律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而哲学中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对规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及相关知识的。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方法一: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
方法二: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专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从新授课教学来讲是比较方便的,但从高三复习的角度来看,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并按照专题重新组合。比如哲学常识中有关"发展"的知识,在高二政治教材的二、三、四、五、八课都有涉及,如果在高三复习时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分章节复习,就难以对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发展"专题时对教材按如下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包括发展观点的地位、表现(这里涉及到教材第八、五课中"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的内容)和要求(这里涉及到教材第五课中"创新"的内容);三、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五、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三:变换角度,重组知识。把教材已有的知识结构变换一个角度重新组合,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它可以启示你:知识除了有书本上的这样一种联系,还会有另外一些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变换角度、重组知识的过程,在考试中面对一个书本上没有的材料和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现在考试的重点是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新组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很清楚有四块: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世界是怎样的,引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人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出了认识论;这些原理反映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了人生观。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把这些知识做一个重新组合。比如"实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对整个哲学常识的高度浓缩,我们可以用"实践"这一概念把书本知识做一个整理。
政治的答题方法有哪些高考政治主观题,信息量大、考查能力层次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选拔功能强。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词不达意、书写潦草;解题技巧未掌握等。
①体现题 题干中通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篇8
首先 ,我们先来分析主观性试题的特点:(知彼)
1.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景——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例如:2011年的天津文综12(3)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该题就属于小切入口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突出实际运用的设问。2011年上海文综卷,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和发展观”的知识,分析如何让黎锦技艺焕发生命力。此题表面是哲学题,实际是综合考查了文化和哲学两个模块,突出了学科内部的综合性。
2.命题类型。即体现说明类、反映类、原因类、措施类、启示类、依据类、图表类、意义类、认识评价类。但归纳总结就只有三大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其次,分析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知己)
1.基础知识未落实。具体表现为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判断失误;观点理解不透而无法迁移;知识表述不全导致要点缺失;知识面较窄思路拓展不开。
2.基本技能未掌握。具体表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欠缺,抓不住材料的中心,分不清层次;不能准确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看见设问和材料中信息不能准确判断所考知识点,进而无法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来作答;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欠缺,不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描述政治学科中四个模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也不会结合热点分析,难以形成稳定的观点。
3.组织答案不规范。具体表现为书写潦草,难以评判;术语不准,辞不达意;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第三,我们分析高考政治主观题审题过程要注意的“五部曲”:
1.审设问。要看出设问的范围,首先要分清考查四个模块的哪一部分,避免答非所问;其次,分析设问的角度——是什么(一般考查反映了什么现象,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意义或启示)、为什么(通常是理论依据+现实意义)、怎么办(一般分主体结合材料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再次,认准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经济部分一般分清主体,国家、企业、个人(消费者、投资者,劳动者);哲学部分分清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政治生活要分清主体(政府、党、人大、政协、人大代表、公民);最后要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避免复合式设问漏做一问等现象的发生。
2.审材料。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分析材料中蕴含的有效信息,逐字逐句地读完后,再综览全局,把握其中的中心思想和内在层次及层次间的内在联系。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
3.联考点。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教材相应的知识网络和时政热点。
4.列提纲。即按照前面的三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序列出答案要点。
5.组答案。要做到“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分值推测答案要点层次有几个,尽量多备两条,以防不测。
第四,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组织要求:
1.答案组织要点化。把答案要点写在每层的醒目位置(开头、结尾),以便阅卷老师快速找到有效信息。
2.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学科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切记用大白话描述。
3.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宏观和微观等逻辑关系。
4.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体现原理和方法论、观点和材料等方面的统一。
最后,分析影响主观题得分的非智力因素:
要做到卷面整洁,字体工整,层次清晰,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
篇9
关键词:政治非选择题 提高答题能力和技巧
新课标的实施已经有几年了。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政治主观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学生规范化答题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规范化答题需要学生依据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政治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阐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和道理,去解释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能力既是教师长期忽略,也是学生所普遍欠缺的,所以能力测试的要求和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差的矛盾也就显现出来了。规范化答题能力问题已成为教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笔者曾参加省学业水平测试阅卷工作,特别是几年来对自己所带的几个班级学生答题状况的观察来看,答题不规范的表现很多,具体情况如下:
(1)由于审题不清导致回答问题的方向不明确,答非所问。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点的宏观把握能力较差。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学生却用政治生活解答;题目要求用辩证法的知识,学生却用唯物论的知识来解答。
(2)口语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对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的掌握欠缺。学生容易把经济术语、政治术语和哲学术语混同起来;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混同起来,例如:“我国实施的“四大工程”,促进社会发展类题目。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解此类题最易错误在于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评析这一观点,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却不符合答题要求,“张冠李戴”,用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代替了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
(3)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把认识的根本任务混同于认识的根本目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利润的提高分不清楚,等等。
(4)观点的表述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形式上,书写不工整,上下左右不整齐,不分段,要点不清,答不出或答不全要点;内容上,观点与材料两张皮,不能有效的统一起来。
二、政治试题中,主观题综合性大、灵活性与时代感强,分数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类题目在平时的测试中乃至高考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在实际考试中,考生的答案往往缺少规范性,其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1)心理干扰。尽管考生经历了多次考试,但当真正面临考试特别是高考,考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仍然很重。据心理学家分析,75%的考生临考前都有焦虑、恐慌、紧张情绪,因此容易怯场,导致记忆混乱,思维受阻发生失误而失分。表现在考生一进考场,晕晕乎乎,大脑一片空白,有些概念原理怎么也想不出来,而一出考场则又会做了,追悔莫及。这主要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刻而造成的。
(2)由于以往记忆的干扰而造成的审题失误。考试中经常会碰到曾经做过的类似材料或类似设问,加上由于考试时间紧,许多考生急于求成,未能认真地把试卷的材料、设问与曾做过的题目进行比较,仅凭以往经验或“似曾相识”就仓促动笔,往往由于找不准设问的切入点而失分。
(3)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看不到试题中的“隐含题意”,所谓隐含题意就是没有明确设问的形式和要求,只能根据题目的情境设置具体分析作答。而考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错误地或不能全面地理解材料的隐含题意,只是抓住了材料中的片言只语就妄下结论,结果是该答的没有答,不该答的却答了,抓了芝麻却丢了西瓜而造成失分。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对概念和原理缺乏必要的理解,只是一味死记硬背,因此解题时不能很好地结合所给材料分析,造成概念、原理与材料内容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又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答题时不能很好地运用政治术语和时政语言,使得答题语言不规范而失分。
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治规范化答题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简洁:即要求卷面整洁清晰、文字工整之外,更要力求简洁、准确、概括文字量不宜过多,做到直接明白,不过多解释。简,不是在知识点的数量上简,试题要求多少个角度或者能够体现多少个知识点,那就应该简而全。简,是指在回答每个知识点的时候,以尽量精简的语言来回答,做到有原理,有分析。当然,有的试题明确要求回答所体现的知识,且分值不高,后续有更深入的设问要求,则在此可以简到只答原理,另一类设问为材料反映的现象,一般可以不答原理,而是直接用另一种书面语言把材料观点表达出来。
(2)层次清楚,有逻辑性。这就要求平时培养学生严格分层(要点层次化,层次段落化,段落序号化),即一个要点一个段落,并以序号标记,至少应该做到段首空两格,段落与段落之间略有空隙(这也有利于补充答案),严禁好像分层了,但分得不合理,比如三个要点分成两个段落,给人的感觉是只有两个要点。
(3)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去答题。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准确。例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写成意识的反作用,而且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既要做到语言精练,又要答全要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一致。
四、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策略
(1)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所谓全面是指知识结构中须包含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为进行规范化答题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所谓系统,就是要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组织,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运用,否则则是“巧妇难以无米之炊”,要构建这种应用功能强大的知识系统,必须抛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方法,采用研究式、探索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建立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是提高答题的针对性、逻辑性、条理性的关键。在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反复分析理解;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化的问题及时点拨,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等。
(3)掌握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一、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首先,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其次,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次,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
第二、在保证答题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和简洁性,通过完美的回答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具体方法技巧如下:
首先,缩小包围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例如,题目涉及哲学知识时,首先要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板块,然后再考虑属于该知识板块内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哪个知识点。若考查的是唯物论的内容,则应考虑物质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理,若考查的是辩证法的内容,则应考虑其为矛盾、发展、联系知识等;若考查的是认识论的内容,则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其次:正确选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答题,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由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对这些现象进行概括分析时,常用“一般情况下”“多数是”和“绝大多数”等词语来描述,而不能一言概之。
再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关键词,例如:材料体现了哪些哲理?其中“哪些”两个字就是一个关键词,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
最后:梳理答题要点,提高叙述的简洁性。这样既可以表明对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节约了时间,也有利于阅卷者尽快发现答案的采分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正确性没有把握的内容尽量不要写,以免影响原本正确的那部分内容的得分。
篇10
一、全面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学科框架,突出对学科思想、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应对高考命题千变万化的根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仅要对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巩固深化,更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把握。
1.唯物论:自然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普遍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3.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总是不断发展的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4.人生价值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走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等。
二、要持续关注重大时政热点,以更广阔的视角复习备考
1.国内: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七届五中会议,十二五规划等,从哲学常识命题角度思考:
(1)探索中国道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探索中国道路,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探索中国道路,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继续在开放的环境中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探索中国道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4)探索中国道路,要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探索中国道路,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只有用这些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6)探索中国道路,要提倡艰苦奋斗。60年来,我国人民凭借艰苦奋斗,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7)探索中国道路,要重视生产实践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探索中国道路,要发挥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更加健全、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
(9)探索中国道路,要坚持群众路线,60年的辉煌成就,是勤劳智慧的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结果。
2.国际关系: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彼此相连,各个经济体之间通过贸易、投资等活动彼此依赖、相互影响,各国应该认清形势,加强沟通,“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2)主席就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四点建议: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实现共赢、促进共同发展体现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的要求,履行各自责任体现了搞好局部的重要性,确保资金技术,体现了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3)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主席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建议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主席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高速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5)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席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各极变化,但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实现全面复苏将是缓慢和曲折的过程,国际社会仍然面临三项重要任务:坚定不移刺激经济增长,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