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6-01
1.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有些教师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教师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死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3.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随意性大,比如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教师对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教师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单一,效益低。
4.的教学方式走极端,过于激进
有的教师课堂上叫学生反复读书,自悟自得;有的教师还沿用传统模式,串讲串问,课堂教学中"讲"的分寸把握不准。有的教师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懒洋洋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面对这众多问题,语文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人教学对策。
4.1 是要高度重视语汇的积累。学生不善于表达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汇积累不够,写文章时翻来复去就那几个可怜的词儿,哪里还谈得上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呢?其实前几年高考考名句的做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没必要把题目出得太偏太怪罢了。
4.2 是要高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里不说语法而说语感,是有意突出母语语法教学的特点--实践性。母语语法的学习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理论,而在于通过对优秀的经典作品的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领悟什么样的句子合乎规范,什么样的句子不合乎规范,并进而凭直觉造出合乎规范的句子来,而不一定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
4.3 是通过大量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提高思维水平。从理论上讲,既然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语言这个"产品"的拆卸和组装来逐步学会语言的构造规律,并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从而达到提高思维水平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学作品因其独特的表情达意功能和创作时的精研细磨而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训练材料之首选。
4.4 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整理语言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进行艰苦的积累,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教师要教学生利用语言记录本收集精彩新鲜的词语和句子,剪贴报纸杂志上面的精彩文章。与此同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与别人交谈或听别说话时有意识地学习别人好的语言。并且要养成自觉而熟练使用常见语文工具书的习惯,通过查字典辞典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4.5 是关注社会人生,积极参与生活。社会是一部硕大的百科全书,语言的活水就从那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古人在强调"读万卷书"的同时,也重视"行万里路"。《红楼梦》中就说得更明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乃至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刺激人的感官,才会使创作主体心旌摇荡,从而产生作文的冲动。一个信道闭塞,麻木不仁的人,是断然写不出好文章的。
4.6 是改进作文教学,激发作文热情。当前的作文教学,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堕入了"应试八股"的泥淖,那种"开头要写孔繁森,反面对比,第三联系钱学森,最后落实中学生"的套路,就是这种"应试八股"的典型例子。因为受"写真实"的影响,不少学生已经怯于动笔,即使在老师的威压下勉强写出的文章,也是语言干巴,像个瘪三,不堪卒读。再加上我们片面理解"思想健康"这一要求,学生实际上已经处于"假话不能说,真话不敢说"的尴尬境地。因为受"狭隘工具论"的影响,作文的命题总是受制于某种功利目标,而与学生生活阅历严重脱节。老师喜欢出的题目,常常不是学生喜欢写的,结果使得作文教学流于形式,沦为整个语文教学中效率最为低下、各界最不满意的一个板块。如果作文教学要想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走出上面的误区,鼓励学生放心大胆地写出他们想写的、具有其鲜明个性特色的文章,即便这些文章内容不够真实,思想不够健康,形式不够规范,也大可不必惊诧。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能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能通过认真备课、课堂讲解和课后辅导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是,通过实际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学活动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对其分析后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沿袭旧的教学观念,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方法、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培养。陈旧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笔试考试时能取得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却很差,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观念理论脱离实际,不适应新课程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_定了培养目标,一切教学活动就会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讲课时泛泛而谈,教师不知道讲什么,学生更不知道学什么。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新课改提倡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可是有些老师心中并不能够明确这一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参考资料进行教学,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教学目标流于形式。这种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育,整堂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互动少,学生的参与度低,学生扮演的主要是听众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单调、枯燥,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并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对于以往教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要继承,对于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陈旧理念要剔除。教学理念要由只注重成绩转变为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活动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逐渐向学生自主探究转变,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的客观规律、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活动就能围绕设定的中心层层展开,使教学活动目标明
确,重点突出。清晰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丰富教学方法
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趣味导入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广泛采用。
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自然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问题设置要与新课程联系紧密,新颖有趣。有效的问题导入在课程开始时能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聚精会神地听讲,有助于在课堂上高效地掌握知识。
常见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创设生活情境和创设游戏情境。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对于一些重、难点和抽象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讲解。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有助于拉近学生和新知识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创设游戏情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营造活泼、热烈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在复习旧词语或教授新词语时,组织学生进行猜词游戏。学生在猜词游戏中既可以复习旧词语,又能加深对新词语的记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采用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的对策,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和教学客观规律。通过采取以上对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助于高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状;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是我们的文学入门课程,关系到学生的品德思想成长,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与家长十分重视这一学科的学习。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相当乏味枯燥,亟待获得有效的改革创新。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这时候的小学生具有极好的好奇心,并且十分活好动。由于难以抗拒自己爱玩的天性,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一般都不会过于沉静,通常也不会对语文这一门学科产生太大的学习兴趣。面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小学生大都选择了思想转移,其注意力必然不在教师的讲课当中。而且相比较而言,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成长属于较慢的,需要从认字学词开始,而对于这些陌生学识的灌输,学生一开始还是十分乐于接受的,但是长期的重复使得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语文的教学效率也就因此而逐渐下降。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未能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语文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学生在下面听,一堂课就这样一气呵成地过去了。虽然不能对其给予完全地否定,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严重地缺乏教学活力,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被磨光,学习效率必然会逐步地降低。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与现有的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相违背,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思想得不到切实的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行舟的过程,而他们的语文思想就是风的方向,学习兴趣就是船桨,失去了风向的支持和船桨,这艘知识海洋上的小船又能够向前行进多远。
2.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思维无法获得有效培养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处于底层的探索阶段,虽然新课改已经逐步地落实和深化,但是小学的很多教学科目都没有进行确切的方法改革,大都停留在原始的教学方法中。小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不知道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合适,对于它们的创新更是不敢“轻举妄动”,亟待教育领域进行综合性地引导和指示。事实上,不同学校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的学习风气和行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创新应当是主动的,教师应该根据班内学生的行为风格制定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不是固本守元,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会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获得本质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学定教”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教程的起始点,并不是那么难,都是以生活为基础得出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爱好和想法,并从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和兴趣出发,规划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和教学思路,与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进行结合。教授新的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举一反三地引出旧的知识,来提醒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对于不同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接龙,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而在学习长篇故事课文的时候,可以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课文的串联,带领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在其中。
2.创设科学有趣的教学活动,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充满了疑问和不解,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尽量地创设一些科学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虽然未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学生对语文问题的兴趣,并让他们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嫦娥奔月》的时候,询问大家:“嫦娥为什么要奔向月亮呢?如果她不去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了课程的有效开展。
总而言之,时代的潮流涌动也唤醒了教育思想的转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太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改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敢于创新,创设多样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并从中培育健全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0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也逐渐加快,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记住,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也更容易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上不会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即便语文教材涉及到了相关内容,老师也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没有进行延伸、拓展。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已经逐渐重视传统文化,这也就表明,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会占有一定比重,但因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导致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量很少,他们的传统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引进传统文化已经势在必行,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灌输,有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还是从学生自身出发,传统文化教育都非常必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快餐文化”“洋文化”泛滥的时代,老师如果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希望他们能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虽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却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如今的小学生过早的接触高科技产品,于他们而言,对国外的某位明星的作品如数家珍,但对于我国传统的知识诸如老子、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却一概不知。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无疑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学校把英语当成重点,学生自然也就将重心放在英语上面,但如果学生连本国语言都无法掌握,又怎么能学好外国语言。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兴趣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上,这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这就是对学生学习语文、学习传统文化进行政策支持。
(二)侧重背诵,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仅仅局限在一些难懂的古诗、几篇拗口的古文,这是极其错误的看法,需要老师进行纠正。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们将教学的主要方法变成要求学生背诵。举个例子,杜甫诗《绝句》,原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很多老师在讲这首诗时,仅仅带着学生读几遍,之后布置下“背诵”的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知道背诵诗文的意义,更不能体会诗的意思,但不能违背老师的意思,只能强迫自己死记硬背,这就偏离了教学的初衷,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做到对诗词的深入的了解,学生记忆起来也更简单,也才能从诗词中学到知识。
(三)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学生缺乏语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朗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语感较差,对于部分词语理解不深或是根本不认识,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进行默读,他们的语感很难得到增强。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恰恰忽略了诵读的重要性,古人读书无论是幼时上私塾,或是长大后准备科举都离不开诵读,长时间的朗诵,可以让学生做到出口成章,很多诗句、名句本来不记得,但说话时突然就说了出来,对于一句诗本来忘了,但读到上一句诗时,下一句诗自然从嘴边蹦出来。这就是诵读的益处。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也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最好的做法就是迎合学生的心理,将教学进行改变。以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原诗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李白思念家乡的感受,让小学生来理解诗中的思乡之情恐怕有些牵强,所以就将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上。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即假设身处月夜,学生自己假象成李白,将透过窗户的日光想象成月光,学生们抬头“望月”,低头“思乡”,同时大声诵读,这相当于是一个小游戏,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也就有了学习兴趣。
(二)改变死记硬背的做法,鼓励理解式记忆
如果小学阶段就提倡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习内容更难,需要背诵的内容更多,全部依靠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无限叠加,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进行理解式记忆,以《静夜思》为例,学生要先对这首诗进行理解,对于这首难度并不算大的诗,老师要教会学生进行理解式记忆,这样学生就会对诗词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举行传统诗词、文章诵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读
诵读具有一定重要性,但却被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所忽略,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感,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还要在课后举行诵读比赛。参赛内容不能局限在课本上,学生可以去图书室找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目,在比赛中进行朗诵。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去阅读课外的读物,诸如《百家姓》、《弟子规》等,对于他们的积累也有一定的益处。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老师予以肯定之后,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就会愈加发奋,而表现较差的学生也会受到激励而努力学习。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实效性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87-01
一、前言
语文作为初中的主要学科,其教学实效性对初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除了受到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但要认真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要根据已存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进而满足初中语文教学需要。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在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教学上,对作文教学缺乏足够的关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弱,既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如果不进行有效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将偏离教学大纲的方向,作文教学将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课文教学,也要对作文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使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都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2.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除了被动听讲之外,没有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渠道。长久以来,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语文课堂教学造成不良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师而忽视学生实践的教学模式是存在弊端的,只有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和诉求,才能做到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内涵,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注重学生实践,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3.现阶段的教学理念不够先进
新课程标准推出以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教学,以及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把语文教学片面的看成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但是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注重书本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侧重点的把握上,主要以中考考点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一教学理念不但制约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有效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基于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分析,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对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给与同样的关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片面的认为课文教学比作文教学重要。根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在具体教学中,应制定具体的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计划,并积极开展作文训练,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还能在作文写作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因此,给与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以同样的关注,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除了要受到广泛的关注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正确分析学生的诉求,并掌握学生的特点,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应围绕学生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满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创新教学理念
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在当前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教学理念满足教学实际需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应将素质教育作为重点,而不是片面追求考试成绩。树立了这一教学理念之后,应加强对教学大纲的解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理念进行全面创新,使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相适应,提高教学理念的适应性。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除了受到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但要认真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要根据已存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建民,刘强朵.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朱琳.培养中学生阅读非智力因素的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应丽娅.论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篇6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在培养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综观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同时也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因此,研究和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乃至初中语文整体教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开展的,要理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我国传统教育延续时间较长,语文学科作为传统教育中最为重要和典型的科目,因此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与思想的影响颇深,大多数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依然还采用的是被动式、单向性的教学方式。表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常见的就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对阅读习题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对学生加以知识的传递和训练,虽然这一方式看起来是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归根结底这种方式依旧还是回到了“填鸭式”教学的老套路,并没有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仅仅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套路式的回答,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创新,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没有体会到作者文字背后真真实的思想和意图,因此长期下来,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2)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对文章本身的挖掘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显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被曲解成了对阅读理解相关题目的准确作答。这就导致了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面,而且经常会出现根据以往习题的经验,对文章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进行没有根据的曲解,导致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同时,近些年来,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也运用也随处可见。多媒体教学在优化了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为教师不再依托课本冗长的阅读,就能将相关的知识要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相关知识要点的学习和记忆也变的更为快捷。但是,缺少了对文章的深入挖掘和思考,也就很难体会文章作者真正的思想情感,使得初中语文阅读在培养学生情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丧失了应有的作用。
三、解决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策略
(1)要发挥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阅读
广大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按要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防止其偏离教学目标,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平等沟通的渠道,充分体现“对话教学”的新课改理念。同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避免对多媒体的过渡依赖,让语文阅读回归到最初的状态,鼓励学生通过对文章本身进行深度的阅读,做出自身的思考,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从而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拉回到正确合理的发展道路上,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2)要建立和完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序发展奠定条件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性质、目标、模式等各个方面给出了指导性的规定。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现阶段教育制度及教学环境的制约下,还有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教学活动的不同理解下,造成了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大量问题,严重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及语文教学的性质、目标。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对话教学”形同虚设、表里不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②“对话理论”源自巴西的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他认为在传统教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像一口缸一样是一个“存储装置”,而老师担任的角色就是“灌水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模式为“存储—灌输—存储”,教师的教学先是自身存储,之后 “让学生不断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③“对话理论”正是针对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灌输—存储”模式提出的。这一理论要求教师与学生,即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是以一种自主、探索的形式来完成教与学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获得自我意识,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认识周围的世界并积极寻求改造自身及周围的环境。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语言、生字生词、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学习写作的技巧与方法,而更是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与传统关怀下,教师、学生与作者,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流碰撞,是人们精神与思维的内在契合与沟通,是一种自主性的发现与探索。然而在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原本内涵丰富的“对话教学”变成了机械的“问答教学”。这种“问答教学”刻板地、教条地照搬了“对话理论”,严重背离了“对话理论”的实质与内涵,最终还是走上了传统式“灌输——存储”的老路。
首先,在自主开放的热烈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大家都在迎合着老师的要求,在课本中寻找一些不需要思考的答案,回答着“明知故问”的问题。其次,学生后面的回答貌似是在与老师、与文本对话,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颇具”创新的意味,但是这种没有引导的、哗众取宠式的回答其实已经严重偏离的课程设置的初衷,没有起到教育引导的效果,课文的真正内涵没有得到挖掘。最后,整个“对话”过程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更缺乏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文本实际上游离在学生思考的范围之外。
从理论参照到具体案例的解读可见看出,“对话理论”的滥用及歪曲是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病,“对话”的初衷并没有显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反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1.2 教学过程中文本阅读缺失
文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狄尔泰看来所有有待解释的世界与客观实在都属于文本的范畴,因此广义上的文本可以理解为所有有待解释的事物。而狭义上的文本则是指任何由书本所记录的东西。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文本在狭义的范围内被使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文。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阅读的缺失也是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对文本内涵的肆意歪曲,也可以看见对文本内涵的浅薄分析。上文中所列举的案例集中体现的这个问题。创新、自主的教学要求并不是让学生无限制地脱离文本的固有内涵而随意去挖掘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还原文本的原貌,尊重作者的初衷,在这个前提之下,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与思考。如王富仁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必须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的空间,必须避免那种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避免那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④
其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导致学生文本阅读能力下降。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设备,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及时性、大容量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将各科的教育教学带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然而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老师从辛苦的板书、长时间的手写备课及查阅资料这些繁重的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大打折扣。学生在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学习时,往往失去了深刻的语言理解与情感体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正如过往烟云,顷刻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鼠标与键盘是永远替代不了备课本与钢笔的。
如果说“对话”教学还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那么文本阅读的缺失则伤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要害。对文本的内涵的曲解与不着边际的创新,多媒体教学的滥用严重地损伤了学生自我感知、体验、想象、创新的能力。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其造成的影响不是教学方法上简单的改进所能弥补的。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教学模式与文本阅读上存在的两大问题,在改进的对策上我们也应该从两大方面入手,有的放矢。
2.1 从理论上重建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推动教学方式转变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综合性、个人性的特点。整个写作过程主要为收集写作素材、确定写作思路、文字清晰表达、文章的修改等步骤。好的作文具有情感真实、思想丰富、表达技巧多的特点。目前,语文教学不断的教学改革使得人们对作文教学的改革更加注重。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现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反思。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与学生有关的原因
第一,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应该能够反映真实的生活、情感,能够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验、思考和观察。而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大多内容空洞、肤浅,情感虚假或淡漠。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课外生活丰富、知识面广,但是缺乏深度的认识和思考,使得作文中生活情趣、智慧不足。
第二,阅读积累面窄、量少。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一个学生如果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就会导致其视野、思维受限,写出的作文缺少思想和灵气。文章阅读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其中的涵养、底蕴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积淀。另一种情况是学生不懂得活学活用,即使看了较多书,可是只是简单的理解,没有深入思考。
第三,对语文的不重视。学生和家长都普遍重理轻文,都认为理科类科目只要多做题,成绩就能快速提高,导致学生情愿去花大量时间做题,老师也偏向布置大量作业。而在语文上所花的学习时间却十分有限,作文的写作大多都是流水账或者简单拼凑。
(二)与教师有关的原因
作文教学日益模式化,使得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忽略了学生才是作文的写作主体,不断重点强调作文的素材要突出、典型、新颖,主题要积极、立意高等,而使学生在情感和生活上的写作中更加偏重于“编故事”,使得文中生活、情感都不再真实,可以想象这样的文章多没有感染力。尽管目前一再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分数关系到教师的奖励、学校的荣誉和升学率及学生的前途,因此当教师慢慢的总结出作文教学的模式后,便把如何得分放到了教学中的首位,使得教学模式化、机械化,严重违背了原本的作文教学意义和目的。作文写作模式化确实会让学生能短期提高写作成绩,但是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程度非常有限,甚至会使作文看起来华而不实、太花哨。
(三)与教材有关的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中包含的写作和训练过程没有内在的联系,教材编排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科学的体系结构,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出,无序的、零散的知识会造成读者的思维混乱,使得难以吸收和理解。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写作指导和理论方面的作文书,但大多采取优秀范文、方法指导、专家评论等形式的理念为主,使得学生难以针对性的学习,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一)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注重读写综合发展,读到写、写到读这些过程都需要系统的知识来支撑,使得所学到的知识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改进选题方法,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命题,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很容易引起写作神秘化、庸俗化、反感写作,使得学生的写作漫无目的。有些谈生命、谈人生、谈理想的命题作文不符合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年龄特点,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二)合理选择教材
初中生在写作上应该能写清晰、通顺的文字,熟悉一般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重在读写能力的提高,写和读是语文能力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应选择读和写齐头并进的教材,而不是厚此薄彼的。
(三)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作阅读指导,在阅读课上给学生留足够多时间来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等。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依照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次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如摘抄生活常识、自然知识、优美句子等,这样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语言素材。读后感的撰写也能使作者锻炼表达方式、总结水平,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对今后语文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建立写作评价档案
为了应对这种不是简单的肯定就是完全否定的作文写作局面,可以采用建立写作评价档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保存每个学生的每次课堂写作的作文或者测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修改稿、教师的评价及学期总评信息。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一定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综合的评价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让作文本流动互批
作文本流动互批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建议、批改的行列中来,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同学们参与度、参与面不够,还有一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正确评价,有些同学没有对他人作文有效性、针对性的看法,所以暂时还难以全面互动。
(三)设置“作文成长记录册”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建立“作文成长记录册”,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收集到非常丰富的写作材料,使得思考、倾听、观察习惯得到培养。
篇9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68-01
随着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选修课被合理的分为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文化著论选读”五个深受学生的喜爱的系列。选修课已经逐步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精神大餐”,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的要求,完善了语文课程,还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为教育引入了新的机制。其给学生教师带来的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我国教育改革方案颁布以来,各个高中踏上了改革的新路途,然而即使学校将改革实施的红红火火,依然有部分学生对于选修课似懂非懂,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师对于选修课的作用主要关注的还是知识的积累以及考试方面等。选修课的改革未起到本质的作用,其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学生选课权利与教学时间的问题。“选修课”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行使自主的权力,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课程。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实现这种完全“自由”,完全“选修”的学校并不多。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均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不仅学生教师没有选择的权力连学校也只能服从,很显然,这种形式的选修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必修。另外,选修课最初的在课程自由选择背景下的走班制教学的设计,由于学校考核制度与硬件条件的各方面制约,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众所周知高中的课程安排是非常紧凑的,必修课程占用时间过长就造成了选修课时间的不够充分。面对升学压力的增大,学校不得不做出“凡考则教、不考不教、为考而教”的应对措施,选修课的落实变得十分困难,真正的选修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奢侈品。无论是选修课完全服务于必须课和高考,还是课程的时间安排以及学生的自由选择上没有达到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这些都是选修课教学的诟病。
其次是在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学改革的安排,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应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采用多样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中逐渐失去了教育应有的方向,只一味的追求学生的分数,缺乏基本的课程素养。即使开设了选修课也将其变成了必修课的同步学案。由于教学内容与时间的矛盾,教师为了赶进度不得不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教学方式的落伍,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样的选修课无异于必须课,甚至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接着是师资、文化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的范围是广泛的,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就意味着必须要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例如教师的安排,学生选择的课程的广泛性会让教师的安排“捉襟见肘”,有些学生选择较少的课程会出现无人教的现状。另外高中教学压力大时间安排紧凑,因此提供给老师的进修培训的机会并不多,一些“蜻蜓点水”的培训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选修课知识的要求,无法切实保证选修课的质量。
最后是教学管理机制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由于经验的缺乏,大多数高中学校在选修课程的安排管理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例如教师培训的安排,课程的安排,对于学生选课的指导等,这些都为选修课的发展提供了不稳定的因素。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形式较为单一,甚至有些学校不做评价或者和高考联系紧密的课程得到了特别优待,这些都在有形无形中加大了选修课的实施难度。
二、解决对策及建议
1.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方面
做好课程的规划是选修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应做好课程的设置工作,一方面符合教育教学安排,另一方面最大化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包括整合规划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材选取有特色的课程进行课程重组,整合模块的种类,浅化教学的难度,提升选修课的实施效率。其中也要注意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素质,根据学生兴趣及能力,阶梯性的安排教学内容,有策略的安排教学计划。另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程中来。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例如辩论、演讲、情景表演、朗诵等,使学生有意识的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快乐而有收获的学习。
2.在教师素养提升方面
新课改的提出对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更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综合素质,适应时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必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的内存。具体包括定期的参加知识、技能培训,积极参与本校课程的研究,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育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个活泼有趣,积极探讨的生动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学校教学管理方面
选修课的顺利实施在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首先学校要做好选修课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选修课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正确合理的选择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师安排要做到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时间上科学的分配,既不过多的占用时间又达到教学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学生的满意程度,以及学生的上课质量也要进行后续的追踪评估,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另外对于选修课的课后评估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要根据授课内容合理的安排考核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提出差异性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不单纯的追求学校成绩而是在学校过程中对于成功的体验以及得到奖赏的乐趣,充分发挥选修课的效用。
篇10
一、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2.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3.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4.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2.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3.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