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区景点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 电网规划 精细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the precise design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in Minority Area

Lining① Zhangyunfeng① Zhangyuanyuan② Wangwei③

(①Yinchuan power supply company of State Grid , Ningxia Yinchuan 750011; ②Ningxia Yinchuan city plan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Yinchuan 750001; ③Xizang Electric Power Co of .State Grid , Tibet Lhasa 850000)

Abstract: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the minority area of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in particular,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adapt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areas in the planning, preliminary plans on taking various factors into account more fully. Encountered in the late implementation barriers in will also be less. In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thought of urban planning can not deviate,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consider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of policy, minimize the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in urban planning hazards,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broad masses of inertia in the way of life, to at the least cost to create more wealth for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city.

Keywords: minority area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fine design

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概况

1、现有的电力建设规划还不能满足电网规划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的需要

在我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常规做法中,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规划部门在电网的规划工作中,经常是一起的,这些既定的规划任务中,往往还包含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形态,用地规模以及构架等等诸多因素,同时也涉及到这些因素间的合理安排与规划。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建设的规划相比较,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的规划对其专业性与科学性要求更高,更强。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建设的专项规划还不能完全涉及电网规划中的全部工作内容。在此,往往会造成规划前期的预测和规划后期的完成程度之间的误差,这些因素也会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电网的规划的效率,增加以后改造电网规划的难度。

2、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用地减少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用电量增加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用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从目前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进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调整的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所需的用电程度是绝不会亚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然而,在我国政府对国家土地资源进行调整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的规划用地也正在逐步减少。也许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现阶段还不需要那么多电网规划用地,那么等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电网规划就会相当的有难度,所以,目前就应该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的用地设计工作。

3、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电网规划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间的关系

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层面来分析,如果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规划没有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的规划作出有效的结合,那么这是会严重威胁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环境建设的。电网规划的不合理,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相当大的不便。比如,电缆、电线分布不合理,居民们都会潜在地受到高压电的危险;而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力电磁辐射,其危害也不会很小。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电网规划是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高度重视它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1、明确电网建设的划分区域,规范电量、布局、负荷分布及预测情况。

2、确定电网规划的地理位置、路径,规划好工程项目的分期建设。

3、保障用电设备的标准化,遵循配电网的改造原则。

4、明确供电电源点的建设要求,进行有功与无功的电力平衡。

5、确定规划符合调度、自动化与通信的要求。

6、详细编写地理规划的结构图,画出期初期末的线状连接图,并做出可行性方案。

三、标准化的电网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

电网规划是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巨大工程,不像小项目,可以一边建设一边规划。电网规划必须事先做好,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统一规划,避免“蜘蛛网式电网”的出现。统一规划不仅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形象,还能保护环境,使电网结构更加规范化,有效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2、顺应发展需要

电网的发展应该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的。各项用电工程的设计都必须符合电网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在有能力建设电网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一些地区在还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继续改建电网,在施工过程中资金中断,导致工程无限期延后,造成原有资金浪费,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总体规划。

3、因地制宜

电网建设应在满足配电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兼顾,遵循“下级以上级为指导,上级以下级为基础”的原则进行规划;兼顾城乡发展水平,分区规划。

四、我国电网规划现状

1、电力负荷增多,用地规划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用电负荷飞速增长,这种现象在一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尤为突出。纵观全国,长三角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用电量增长率在近年内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就此看来,我国电力负荷在短时间内只会只涨不跌。

我国国土虽然辽阔,可用土地比例却不大。况且在一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开发商为了盈利,会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的建造商城与住宅区。随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扩张迅速,要想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电网建设势必会占用大量土地,费用颇高,造成电网建设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政府通常将变电站规划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热点的边缘,但边缘地带会导致供电长度增加,无法保证供电质量与稳定性;若是将电站设在中心地带,则要在地下选址,地下站点的设置会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与管道设施的建设,且不利于维护工作,安全隐患也比较大。

2、投资量较大

电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在输变电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方投资,共同建设。由于各地投资模式的差异,商讨投资方案的过程会比较辛苦,往往需要反复协商。

大中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电网规划往往比发展较慢的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要困难得多,小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电网建设若是不完善,在原有基础上改动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多;但大中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原有的电网是规划好的,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会是一项极大的工程,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运作有一定的影响。

3、前期手续繁琐

随着政府机关对宏观建设方面的监管力度增强,电网的规划要办理的手续也越来越多。电网工程需要办理的手续主要分为两大类:前期规划手续与前期工程建设手续。这些手续需要涉及到国土局、发改委、规划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每个单位都需要签字盖章,且有一定的顺序性。一套流程下来,大约需要50多个相关手续的办理,过程复杂,时间上无法准确控制,给施工造成一定困难。且若是在选址上有问题,则时间耽搁得更长,工程也无法展开施工。

4、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频繁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非建设用地也逐渐向建设用地转变。尽管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不断修编《城乡规划法》,但仍旧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让一些恶性规划钻了法律的空子。国家宏观政策强制性不足,加上我国国土面积广、文化差异大等诸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不断调整,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负荷分布与负荷总量具有不确定性。电网规划也不断的随之调整。

5、建设成本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面貌,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景观建设及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建设,一些电网将设施建设在地下或是半地下,无形中多了一道工序,建设成本大幅增加。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建设必然需要用到大量土地,拆迁费用成为了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笔支出。随着人们自身权益意识的增长,加上环保、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拆迁人工费用及补偿费用不断上涨。

6、社会公众影响大

现如今,社会公众舆论压力不容小觑,在电网规划中,居民会认为电站的电磁辐射会对自己身体有影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电磁辐射只对周围小范围距离有效。由于这样的误解,电站周围的房价普遍低于同等级价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心地区,居民购买的房产周边若是要新建一个输变电站,一定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大家会认为自己购买的房产贬值了。在一些电网规划项目中,当地居民的阻挠对建设工程的施工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工程周期。事实上,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输变电站发出的电磁辐射在较远距离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五、规范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精细化设计、建设的措施

1、做好预测工作

这里的预测工作不是指总体上的规划,而是指电力需求量以及电量负荷的预测。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与预测手段的完善,各种预测模型越来越多,为研究电量负荷及预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网规划主要使用的是“负荷密度指标法”,结合专家分析,合理制定规划。 通常情况下,电网规划的专家必须有丰富的规划经验跟大量的调研数据,综合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速度、国家政策导向、当地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再结合负荷密度指标分析负荷的分布与总量情况,对结果的准确性起着重要影响。

2、充分利用规划软件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是一项大规模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的因素很多:用户占地、交通状况、人口负荷等各个方面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有关的内容;还应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研究者需要对这些数据做出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并对派生出来的数据分类有效管理。这种任务量是无法想象的,传统的紧靠经验规划的方法也早已淘汰,于是乎,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辅助分析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有效数据管理

电网规划对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度要求很高,根据现有资料评估各电站的负载率、供电质量等方面内容,来分析现有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及容载率。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目前电网建设的主要问题,提供日后电网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有效的数据整理与日常维护能够为电网规划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提高研究者自身素质

计算机软件发挥的只是辅助功能,人类的地位与分析能力是无法取代的。在用软件弥补人类在数据统计方面劣势的同时,应该让人类的思维优势充分发挥,与计算机软件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关注国际动向,努力与国际研究者同步发展。

5、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间规划的衔接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规划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时应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周边环境,对于变电站的选址、管线分布、道路规划等方面都要详细分析描述,逐步开展对整体城区的规划控制,尽量细化规划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协调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关系,避免用地建设问题产生。

6、在规划时切实考虑经济能力问题

供电局虽说是国有企业,但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除了要承担“供电”的社会责任外,还应考虑到经济效益,长期亏损对供电局乃至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用电的发展必有负面影响。

受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用电总量正缓步上升,电网规划范围也不断扩张,供电局的经营面临着较大压力。因此,统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与供电局自身效益,要求电网发展从“重速度、重规模”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在规划电网建设时,可以提出两至三套方案,专家汇总进行比较,制定出最优方案,即费用最小、质量最优的方案,在兼顾社会公众用电的基础上,达到效益最大化。

结束语:

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电网的规划过程中,也许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避免失误或者是减少损失的程度,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电网工作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当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第二,建立起一支作风优良,经得住考验的电网规划队伍,同时做好培训工作;第三,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富有创造性地展开电网规划工作。综上所述,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高超的技术来武装自己,提高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工作效率,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电网规划的科学、合理、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杨加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论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

[2]许言路.浅谈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

[3]伍才.关于城市建设规划中电力规划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作者简介:

李宁 1981.3 硕士 高级工程师 现供职于国网银川供电公司,研究方向:电网系统规划及技术、城市规划研究,少数民族经济研究

张云峰: 1977.12,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供职于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技术研究,电力企业管理

篇2

一、登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形成了新的机制和格局。

为了更好的实施“旅游立市”战略,登封市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制定出台了《登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文件,编制了《关于加大发展旅游业的意识》、《登封市旅游业“十二五”计划》。登封市领导还经常亲临旅游景区一线调查研究,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旅游部门汇报,现场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财政、土地、公安、工商、建设、园林、交通、文化等部门纷纷制定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嵩山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大旅游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登封市相继进行了“城区改造,景区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三大项目,努力提高了综合接待能力。新修和改造各级公路和登山步道70余条160余公里,并开通了8条总长54.8公里的旅游道路,扩宽改造了登少公路,新建改建了11条总长54.2公里景区登山步道。目前,嵩山已基本形成了景区成片、景点连线、纵横贯通、上下循环的旅游网络。同时,郑州、洛阳、许昌至少林旅游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这为登封旅游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新成果。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按照“树立精品意识,突出文化特色,对旅游产品进行结构调整”的工作方针,对嵩山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目前,已形成了以突出禅宗祖庭、武林圣地为特色的少林景区;以突出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为特色的中岳庙景区;以突出儒家文化特色的嵩阳书院景区,以突出奇山异石、险峻秀美自然风光特色的三皇寨景区;以突出中华古代科技文明为特色的观星台景区和以突出山水交融的瀑布景观为特色的卢崖瀑布景区等六大景区,形成了“佛、儒、道共存,山、水、林交融”的独特的嵩山旅游特色。在旅游线路的组合方面,开发了以突出“文物之乡”为内容的考古游,以登山揽胜为内容的登山游,以“五世同堂”地质构造为内容的地质游,以展示佛、道、儒三教为内容的宗教游,以领略中华古代天文科技文明为内容的天文游,以少林武术为主要内容的武术游。各类线路内涵丰富,特色明显,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游览目的的需求。

(四)景区旅游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1、全面完成少林景区拆迁整建工作。目前,少林景区“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意境已初步显现。

2、整修了少林寺院。针对少林寺院部分建筑急待整修的情况,登封请敦煌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等高等设计单位对少林景区的整修工程进行了专心研究、设计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寺院内的殿堂、壁画、碑刻、古树等设施进行了整修保护,整修工程已全部完成,总投资达4000余万元。千年古刹又恢复了原来的历史风貌。

3、嵩阳书院、中岳庙景区投资6000万元,对景区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改造,使景区环境和景区品位大大提高。四是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登封太室山景区、三皇寨景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逐步成为嵩山地区的旅游热点。

二、登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观念的滞后及旅游的“浅表层次”

多年来,登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资金问题。近几年,省、郑州市对登封的旅游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为登封的旅游发展解决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以少林景区为例,几年以来,登封已经先后投入近3亿多元用于景区拆迁建设。但是,按照景区规划,少林景区建设全面完工还需2亿元左右。这仅靠登封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资金问题仍是制约登封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

2、景区协调管理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登封景区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如少林寺属佛教、中岳庙属道教,分别由寺院和庙院内部自主管理。由于宗教工作的特殊性,协调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出现了景区建设、管理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影响了景区的良性协调发展。

3、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虽然登封旅游起步较早,但登封旅游景区(点)经营意识严重滞后,现代经营促销理念薄弱,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不能借助先进的促销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二)景区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性、一贯性

篇3

我国的城镇发展道路经过不断的探索,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作为城镇体系中最有活力的元素,凭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城市的经济、信息、技术等的支持,小城镇建设呈雨后春笋之势快速发展。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几乎都拥有属于自己领域的环境景观资源,拥有自身特有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发展旅游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旅游业被誉为“无烟产业”,对于小城镇景观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某些地区为满足旅游发展需求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则又破坏了小城镇的整体环境风貌。对于旅游景区的开发,我们一直强调保护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开发必然带来破坏,现在许多规划设计大多打着“保护”的旗号,进行大量的建设活动,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当前我国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下这种开发是不可取的。

二、小城镇旅游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对旅游景观设计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规划设计人员对于旅游景观的设计大多数都以追求效益优先考虑,地方政府注重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导致小城镇旅游景观设计出现许多问题。

(一)城市化与自然性的冲突

城市化是小城镇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首先是景观功能分区时未能充分考虑景区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异同点,忽视了小城镇整体的景观风貌表现的自然气息,如为发展旅游建设的大量宾馆、餐馆等服务设施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性,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其次是景点设计城市化,景点设计已失去自身特色,而成为一种展示城市文化的工具,如在自然景观优美的区域设置咖啡厅。

(二)异域化与原生性的冲突

旅游景观的异域化主要是指为增加景区吸引力将其他外来旅游景观引进或嫁接到本土旅游景观中产生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景区旅游资源的原生性受到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一是外来景观与本土景观的功能表现,往往使得本土景观处于“配角”,不考虑本土自然环境的特性;二是外来景观与本土景观的布局比重,大量外来景观的引入使得景区本土景观的独特性不能突显,形成整体上“大同小异”的局面,导致本土资源的原生性不断消失,同质性旅游景区不断增多,降低旅游景区的竞争力。

(三)人本化与生态性的冲突

人本化是指在旅游景观设计中注重以人为本,突出表现是在景区设置的各种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先,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往往造成自然景观的破坏、退化,如景区设置很多垃圾桶,且安放位置不合理,影响到垃圾桶周边植被生长,长久下去,会影响景区生态环境。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政府政策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规划设计的缺陷。旅游景观设计内容涉及很多方面,有建筑学、生态学、园林学等,而规划设计人员大多是专业性人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旅游景观设计虽然通过团队合作做的美观、精巧,但是对旅游开发的基本问题——保护考虑不周。旅游景区的保护不仅仅是文物古迹的保护,也包括对自然环境的生态性保护。规划设计人员应当在规划设计中考虑怎样将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保护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保护性开发应成为当前旅游景观设计的重点考虑问题。保护性开发实质上就是减少破坏,控制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加强与环境的协调建设,所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兼顾旅游需求。小城镇旅游景观设计是在小城镇地域范围内为满足旅游需求进行的一个运用旅游景观要素进行“构景”过程,即通过对多种要素的合理组合、想象、创意,构筑相对独立的“景观”,并能保持和发扬小城镇的景观个性特征与传统文化,维持小城镇地域内的景观多样性,确保小城镇旅游的永续发展。保护开发则是在构景的过程中加入保护措施,减轻对旅游景观资源的破坏度和加强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融合度。坚持保护自然环境,因镇制宜规划,适度设计与有序开发,考虑地脉与文脉的有机结合,统筹市场需求与旅游生命周期,提高公众参与度来进行小城镇的旅游景观设计。

三、基于保护性开发的旅游景观设计

(一)长青沙区位环境

江中之洲一长青沙为长江溯流而上的第二大岛,位于江苏省如皋市最南端的如皋港区,东临久负盛名的南通港,隶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如皋港,西临开沙岛,南与苏卅1张家港隔江相望。长青沙北距如皋城区约50公里,东距南通市区约20公里,位于上海两小时都市圈内,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长青沙岛位处长江中下游,滨临广阔的出海口,全岛面积23.5km,呈椭圆状。地形起伏变化不大,属于冲积平原地貌。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盛行东南风,气候宜人。岛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

(二)长青沙旅游资源

长青沙度假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圈。长三角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城镇体系完善,区域一体化表1长青沙度假区景观资源类型与特征程度高,城际交通发达,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使得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广阔,综合考虑周边城镇的旅游特色,长青沙发展养生休闲游具有其他景区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长青沙处于长江之中,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四面临水,拥有漫长而珍贵的河岸线;岛上动植物品种多样,具备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优良条件。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长青沙旅游度假区可提取以下旅游资源(见表1)。

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在夜间的再次表现。广义城市景观与城市夜景观的概念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城市夜景观概念是对城市景观概念的补充,它使城市景观的含义更加明确。所以有必要对城市夜景观进行单独的规划设计研究。

1.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1.2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

1.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

2.3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夜景效果缺乏城市整体观念。

2.4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3.2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篇5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natural scenery to cre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Xiangyang Xi Jiachi scenic area i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istory, facing an important cho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 scenic area. Humanistic spirit for regional the gestated from Xi Jiachi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mesoscopic, microscopic three levels of the scenic spot scal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scenic spo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errain features, three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terati pursues. Regional spatial scale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cenic art structure, cultural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historical scenic area with moder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create a new era of function.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Keywords: historical landscape; Xi Jiachi; scholar culture; planning structure; the whole creation;

清空内容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风景的营建有着自身的理念与方法,这些风景区都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地区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风景区不仅传承着历史文脉,同时也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融贯进去,满足人们对于历史与时代的共同文化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方对于地区历史风景区的建设尤为重视,探索我国历史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襄阳市习家池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历史风景区在传承人文,服务时代需求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习家池历史风景区规划概况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北负岘山,东临汉水,(图1)是襄阳最早的园林之一,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东晋时期著名史家习凿齿[ 襄阳侯习郁后裔,著《汉晋春秋》。]曾隐居于此,距今已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在我国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园冶》:“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因其绝佳的自然风景,吸引许多文人在此营建居所、寺庙,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增添了此地浓郁的人文气息。《襄阳县志》中的《重建高阳池馆记》赞誉:“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历史上多有名士在此活动,并为此地留下浓厚的文化。唐代屡有大诗人造访,如王维、杜审言、李白等均有留韵。其中谷隐寺是东晋佛教古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历代有高僧大德主事,仅晚唐、五代而言,就有曹洞宗的智静禅师、知俨禅师,临济宗的蕴聪禅师等等于此,儒、禅文化在此地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凤凰山之南卧龙山之西的凤林关作为襄阳古战场的名迹,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构成了此风景区重要的一大文化特色,为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习家池在其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上,虽屡有损毁,但是历代也均有增修。现尚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历史遗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2 规划定位与构思

2.1规划定位

习家池不仅风景绝佳,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仅是依靠习家池本身的园林和古隐寺等景点不足以满足习家池在襄阳市、全省以及全国的战略发展,因此,在立足于习家池园林的盛名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建设,整合现有的人文资源,融入新的文化要素,立体的多层次的呈现给世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巧妙的结合,山水得人文而灵秀,人文借山水而日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原型和精神追求,得以在此地弘扬和宣扬。

第一,从习家池风景区的现状来看,习家池风景区现状可谓历史遗存丰厚、山水环境佳秀,整体历史格局清晰可变;与此同时,开山采石与随意建设破坏了整个景区的风貌,急需保护治理。此外,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必然,恢复襄阳旧名带来文化新机,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习家池风景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使之成为襄阳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从陈新建先生主编的《历代诗人咏襄阳》和历代《襄阳府志》中可以看到习家池景区的历史图景。习家池肇始后汉,蓬勃魏晋,丰隆唐宋,盛及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栖居地,其间有山水、有美酒、有人物、有佛道、有百药、有园亭、有精神,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习家池,留下诗篇,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底蕴。习家池融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物胜迹于一体,可谓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一处福地。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习家池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处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史,凝聚了诸多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一处士大夫文化盛景,比东晋士大夫文化名胜绍兴兰亭还早300余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发掘习家池在中国士大夫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的习家池虽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作为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展示地尤为重要,这将使襄阳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习家池风景区的一定要同襄阳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景区仅作游览。

从而对未来襄阳习家池风景名胜区的予以四大定位:

(1)中国士大夫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区(全国层面定位);

(2)鄂西北现代文化学人艺术交流中心(区域层面定位);

(3)襄阳市青少年国学启蒙与市民国学教育的文化高地(城市层面定位);

(4)习氏宗族文化的保护、纪念与展示地(专题层面定位);

2.2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层次——宏观立势

由于习家池风景区的特殊区位,需要从大尺度空间关系上分析景区与城市及周围山水的关系,从的大的空间结构上寻找习家池规划设计的“大势”。具体就是把握风景区内一些关键地段与大尺度空间的视线关系、艺术关系,使景区建构在一个宏阔的结构上,这也是襄阳古城设计及其历史习家池“依然池上水,遥接汉江流”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习家池风景区与襄阳古城、庞公新区、岘首山、汉江和鹿门山的空间关系。我们探寻了四处重要节点作为景区大环境融合的关键地段,形成整体结构,予以重点处理。(图2)

第二、中观层次——中观立意

中观层面指风景区本身层面,集中展示规划主题。我们以自然山水结构为基础,根据“三个世界”的定位,予以空间立意。我们从分析中国士大夫文化理想与栖居模式入手,结合习家池的山水环境特点,从景区的山水结构,到景区的文化结构,到景区的功能结构,再到景区景象结构,形成一个连续的展示士大夫风景系统。

第三、微观层次——微观立形

微观层面主要是空间赋形及其微观环境的设计,建筑造型、空间尺度、环境营造等等,都要与主题衔接。本次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区域的处理,最为关键的几处是:东北部开山挖石留下的残迹处理、风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山河一览楼、谷隐寺关键地段及其十八个景点的形式处理,都应与规划主题及其山水尺度相协调。

3 景区概念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的三个境界分区

根据习家池三面环山的特点,从低处平原,到高处山顶,我们根据地势,从下到上,分别安排文人所追求的三个境界:生活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区。(图2)

生活境界——文人的情趣

主要生活角度展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特点及其理想环境风貌。主要规划要点:保护现有习家池景区中心地段的习家池文物地段、周围农田、水系、古树名木,规划体现士大夫情趣的药圃、酒坊、竹林茶园、士林宾舍、垂钓、娱乐等功能,其中,竹林茶园和士林宾舍全面反映士大夫的饮食、起居的特点。营造“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怡。幽暇足以去凡心,鱼虾足以慰饥肠,汲泉漱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的生活境界。在竹林茶园北侧规划一处观演场所,精心创作并上演具有士大夫文化内涵的现代歌舞剧——《习家池》,成为习家池景区乃至襄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精神境界——文人的心灵

精神境界是士大夫文人的心灵深处的文化世界,也是其艺术世界。这是本次规划表达的一个重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主要以儒家为主干,辅以佛、禅、道。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可见其文化精神。为此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文化区,展示士大夫心灵世界与艺术世界。

儒家文化景区:中国士人文化博物馆、凤林书院、名士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士人文化博物馆为我国首个全面展示士人文人的博物馆,以实物、影像展示士人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凤林书院实为国学教育学校,为襄阳少年儿童研习国学经典的课外场所,也是襄阳市民接受国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名士碑林主要为展示历代儒家经典文献和中国著名士人名句的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凤林书院为一个整体,为鄂西北文人艺术家交流文化笔会的场所。此外,还包括一个寅宾厅,作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禅宗文化景区:本次规划通过对采石场的调查,认为此处地区虽然破败,但其背后有一种空无的禅宗意境。本次方案将之规划成为一处体现禅境的山水园林,体现“空无”、“微妙”、“极则”等禅的理念,其间枯山绝壁、素泉涌流、池水苍茫、遥望汉江。在池的尽头山顶高置一处“山花似锦”亭,作为景区与城区的连接,也是一个景区的转折,通过一个隧洞,进入下一个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主要是对谷隐寺的修复,并安排释道安纪念馆,恢复宗教活动,展示释道安在佛教中国化道路上的成就与贡献。谷隐寺右侧规划一个体现佛教文化特点的养生休闲区。

天地境界——文人的理想

天地境界为士大夫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主要是想通过整个景区景点的体悟,最后在两处制高点上,一处为铁帽山上的“问道台”,一处为景区中心的“山河一览楼”,登高而望,楼台飞舞,汉江如斯,道生其间,感悟出中国人的宇宙生命大美。

3.2规划设计的结构

(1)大区域空间艺术架构(图3)

在庞公新城区城市设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以岘首亭、昭明台、新区行政中心三个主要视线控制点的关系,岘首亭与昭明台限定了行政中心的位置,并使其处在一个60°的视觉较佳位置,在本次习家池景区的规划中,山河一览楼、山花似锦亭与岘首亭、行政中心控制于同一视线通廊上,将景区完全融入整个襄阳市的城市空间艺术构架格局中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析景区规划,并确定景区的重要节点的布局。同时,在景区内部,问道台、山河一览楼、观音阁和山花似景亭同岘首亭也相互保持一个良好的视线通廊关系。

本次景观规划,以岘首亭为视线的立足点,环观整个景区。岘首亭与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庞公新区,景区中的山花似景亭(是整个石刻景区和碑林区的视线控制点,以点控面,点、线、面结合,让两个景区良好过度,并让视线和景区旅游线路延续),山河一览楼(是凤林书院,度假区四周的视线控制点且为景区内最高点,以点来控面,结合四周地形,在山河一览楼上,可以远观汉江,铁冒山和古迹观音阁,凤林古渡)在一条视线轴上,突出与新区在视线上的过度,让新区和整个景区形成一个整体。

(2)规划文化结构

禅文化--《五花会元》卷八记载了大龙智洪禅师回答僧人的一段话,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根据这段禅语所表达的境界,在整个禅文化区,设“极则处”,“微妙”二处,予以点题,结合景区内现有的山、水、江、花共成一景。共同营造出禅文化的精神境界与精致氛围。

儒文化--以“习家池”为中心,结合襄阳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与隐士高人的众多文化资源,并且在此设凤林书院使之成为襄阳市乃至全国的国学文化教育基地,并且设置中国士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襄阳历史以及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文林华章则以碑林篆刻的方式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的典籍名篇。(图3)

道文化--结合问道台、雅士精舍和水林茶苑来体现隐士文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追求。

佛教文化--该文化区内有著名的谷隐寺始建于东晋宁康年间,为东晋高僧,佛教学者释道安所建。它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千年不衰。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谷隐寺大雄宝殿等建筑风貌依然,期内建筑庄重雄伟,坐落之地景色幽美,堪舆风水聚合,加之历代有高僧主事,使谷隐寺一度成为名人骚客游襄阳的一大胜地。故在景区中设佛教文化区,来彰显谷隐寺在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地位。

(3)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结构为:“一心三轴五区五点十八景”。“一心”是指习家池核心景区;“三轴”是指一条规划主轴和两条规划辅轴;“五区”是指入口服务区、水景区、园景区、雅士区和凤林古镇服务区;“五点”是指文林华章、山花似景亭、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和谷隐寺;“十八景”为岘首亭极则处--摩崖石刻、素流叠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华章、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习家池 、凤林桃源、药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隐寺、问道台、观音阁、凤林故渡。(图4)

4 结论

习家池历史风景地区作为襄阳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名片,对于襄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习家池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习家池所孕育的人文传统,继而在景区规划中实现习家池历史景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设计在以传承地区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风景园区的需求,从而来创作一种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规划创作中,挖掘习家池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运用中国本土对于空间规划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视角来保护与复兴历史景区的文化活力,进而来达到景区与城市风景共同营建的目的,发挥其在现代城市空间当中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清]陈鍔编纂.襄阳府志.乾隆 25 年(176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

[3]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望衡.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国古代哲人的境界观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4

篇6

关键词:梅园;景观规划; 遗址保护区

Abstract:This article unified the project example, Changsha Tongguang kilnware ruins protectorate plum garden landscape plan design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Makes every effort through to try the annotation in the design to our country plum culture, manifests the Chinese tradition scenery botanical garden the energetic character. Simultaneously unifies to Tongguang kilnware ruins protection, the exploration history ruins protection and the modern ecology civilization complements one another, the design technique which complements each other.

Keywords: plum garden;landscape plan;ruins protectorate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22-03

1引言

铜官窑梅园利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力求在设计中通过对我国梅文化的着力诠释,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精神风骨。梅园规划以“采撷民俗、追忆历史”为原则,追求中国古典园林“宛若画意、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髓,表达“弘扬传统文化”的意境。同时结合对铜官窑遗址的保护,探索历史遗址保护和现代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设计手法,形成双赢共生的局面。

2项目现状概况

长沙铜官窑又名长沙窑、铜官窑,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县丁字镇石渚湖附近。长沙铜官窑遗址是唐至五代时期制瓷遗址,距今约1000多年。1988年1月13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立保护区。在保护规划区内山体为南北走向,中间夹一线农田,其中新河贯穿东西,清水蜿蜒,林木依依,景观极佳。为打造国家级遗址公园,沿着“铜官窑遗址―陶文化―旅游暨相关产业”这条经济发展思路,从大概念入手,提出了旅游区、景区两个层次的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思路,以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旅游区的建设思路中提出了打造湖南最大规模梅园的想法。经过可行性认证,拟以旅游接待中心区域的铜官窑博物馆为中心,在重点保护区范围建设千亩梅园,使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

近期梅园规划建设用地13.3hm2,整个梅园规划立地条件优越,依山傍水。西面湘江,以半边山、觉华山沿线为主,向北延伸至铜官镇。

3梅园规划设计方案

梅园属长沙铜官窑文化遗址公园区的一部分,在博物馆遗址总体布局和规划原则的前提下,规划结构可总结为“一个纽带、五个景观区、五大景点”。一个纽带即是园区合理规划的景观道路;五个景观区为博物馆区、赏梅区、咏梅区、品梅区、水景观赏区;五大景点为“三友亭”、“悠然亭”、“梅韵别院”、“暗香亭”、“梅湖十友”等景点。

3.1景观分区设计

3.1.1“博物馆”景区

铜官窑博物馆位于园区入口处,主要展示铜官窑的悠久历史,突出一个“古”宇。景区中心博物馆――“铜官窑博物馆”,博物馆周边绿化主要配植梅花,适当在视觉焦点位置放置含梅花浮雕文案的陶罐小品,畅叙梅文化的同时启示铜官窑将诗画文化内涵用于陶瓷上的先例,表现出梅花特有的品质和价值,展现梅花几千年的古韵,寓教于游。

3.1.2“品梅”景区

分室外展区和室内展区两部分。室外展区名为“闻香寻梅”, 主题围绕王安石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来展示梅艺术。室外按梅品种分片种植,并在临水区和陆地区配植不同的梅花品种,在满足其生态要求的前提下,营造更丰富的景观。室内的游客服务区有“品梅屋”, 魏晋南北朝时,流传着一些关于梅的典故。《世说新语》写道:“魏武帝行失道,三军皆渴帝令曰前有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水出。“望梅止渴”的成语便由此而来。“品梅屋”出售各种梅的加工食品,让游客品尝梅果的多种滋味,了解梅的多种用途和经济价值。

3.1.3“咏梅”

以文化景墙为主,文化景墙雕刻艺术展出历代名家关于梅的诗词书画作品。游人可以在这里挥毫泼墨、赋诗咏词,抒发赏梅的情怀。咏梅广场四周修有竹径与秋叶小径。这里是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景墙以及点缀小品都与铜官窑的文化相结合,景墙墙面装饰采用陶瓷艺术浮雕,不仅展示陶瓷文化艺术且景观主题鲜明,给景墙赋予生命。景观节点位置采用陶罐种植绿化,构造精致景观小品。展示陶瓷艺术经久不衰,并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3.1.4“思梅”

该区属于觉华山山体一部分,以现有常绿针叶树为主,形成幽静而封闭的空间,与其他的开放空间形成对比,为游人提供一个静谧舒适的境界。游人可在苍松翠松林中,深思冥想,发思古之幽情。设有“悠然亭”等景点。

3.1.5梅溪水景区

梅溪是在原有的生态水塘的基础上建成的,借助地形,形成上游瀑布、深潭、中游浅滩、小溪、下游静水荷塘等多样的景观层次,水边展现垂枝梅、绿萼梅、照水梅等的绰约风姿。

3.2景点设计

整个梅园的景点展示以“梅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景园,同时注重以各个品种的梅花成孤植、或从植、或群植、或自然配植等手段形成以梅为全园主调,多种植物(如松、柏、竹、茶……等)相配的景园植物群落,丰富景区原本杂乱的植被,园区主要通过游园步道和溪流两条主线将各个景点连成一个整体,使游人流连忘返、享受山水、古建筑、丰富植被构成的时间、空间美,达到休闲、健康、益智、放松心灵的目的。

3.2.1“三友亭”景点―― 以方亭为中心,在建筑物周围以“岁寒三友――松竹梅”的配植方式种植,即以梅花为主景,早园竹为配景,以松树为背景,衬托整个环境的冰清、静溢、平和之美,展现中国特有的文化,给游人提供一处静思、净化心灵的空间。在置石上刻字题名,以收点景、破题、增趣相得益彰之效。

3.2.2 “悠然亭”景点――古人云“登楼观梅”,悠然亭位于全园至高点,亭体量可制全园;登上悠然亭,全园景色一览无遗,给人以开阔、得意、自在的感受。悠然亭周边绿化在本地植物种类基础上运用植物造景的手法,从色彩、季相多方面考虑。在景点设计和种植设计中,体现梅花神形兼备、色香俱佳、傲雪凌霜的风骨,以及“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乾坤”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高洁品格。唐代诗人李白写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便由此而得名,梅花与爱情关系更密切了。悠然亭沿山区游路下来一处植物造景,以粉红色系梅为主景植物,营造一个浪漫爱情梅花林。

3.2.3 “暗香亭”景点――梅香别具神韵,此名源于诗句“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亭置身潭中,通过曲桥与周边相连,周边自然配置梅树、柏树;夏秋观梅形、冬春赏梅花,微风掠过,幽香阵阵,置身亭中,犹如身漫花海。

3.2.4 “梅韵别院”景点――古人强调“梅花绕屋”梅韵别院建筑形式古朴,与梅园韵味想符;元朝“画梅高手”王冕,隐居九里山,号梅花屋主。筑室三盈,环植梅花,过着“山中煮石乍归来,满树琼花顷刻开”的意境生活。梅韵别院景点即追寻此种意境,前院可观梅、茶、菊,后院可眺“梅湖十友”,在院内游人还可品尝梅子酒、梅花茶为游人提供一处健康休憩的场所。

3.2.5 “梅湖十友”―― 山无水不灵,贯穿全园的溪流在山谷低洼处汇集成湖,湖中置岛,并在湖岛间配植十友------茶蘼韵友、茉莉雅友、瑞香殊友、荷花静友、岩桂仙友、海棠名友、佳友、芍药艳友、梅花清友以及子禅友。整个水系区在丰富的植被承托下犹如仙境一般清逸、静寂。

3.3道路交通体系

规划根据功能形成一级景观园路、二级景观园路、车行线路为主的三级道路网络。

篇7

关键词:文化传承;景观设计;哈萨克族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39-02

引言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景区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规划设计者的重视。对于如何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阐述。旅游景观设计应遵循“和谐人地关系”发展观,基于自然景观的旅游景观设计应侧重生态思想,基于人文景观的旅游景观设计应侧重保护[1]。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应只强调景观艺术与技术手段,更应研究旅游主体的知觉特性,使原有设计中“人”、“景”对立模式,转变为“人”、“景”交融模式[2]。

一、研究背景

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在民族信仰上,哈萨克族在接受伊斯兰教信仰之前,全民笃信萨满教,至今生活习惯中还有萨满教的痕迹;在生活环境上,哈萨克族生活在高山草原环境中,牧业是其主业;在民族技艺上,哈萨克族个个都能歌善舞,男子擅长放牧、宰杀牛羊,女子擅长刺绣、酿制马奶酒。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哈萨克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县城外的牧场处处洋溢着哈萨克民族的游牧生活气息。受城市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哈萨克牧民选择在县城内定居,其结果是定居的哈萨克牧民或其后代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阳光乐园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滨河路南侧草场片区,是用于城市居民和游客娱乐休闲的场所。以哈萨克文化元素为灵感对公园内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既能做到公园与周围的湿地环境相融合,又能充分展现哈萨克的优秀文化。

二、哈萨克文化元素在阳光乐园的具体运用

1.景区大门

景区大门是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区,别致、醒目和亲切是其主要特征。在哈萨克文化中,天鹅和哈萨克民族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天鹅是哈萨克族的图腾和精神符号。哈萨克是一个好客的民族,一旦有客人来访,哈萨克牧民必定会宰羊煮饭款待客人。将景区的大门塑造成天鹅的造型(见图1),能够给游客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其联想到哈萨克牧民在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两扇大门的正前方,放置一口熊熊燃烧的大锅,寓意为哈萨克牧民煮了一锅优质的羊肉,等待客人的品尝。

图1 “天鹅”大门

2.导视牌

导视牌具有指示方向、指引景点、解释景点的作用,它是景区内不可缺少的景观。阳光乐园内的导视景观也可以借用哈萨克民族特有的纹饰将,将其纹饰图案进行变形加工,制作成不同造型的导视牌(见下页图2),如悬挑式导视牌、肩挑式的导视牌等,以此来引导游客进行参观游览。哈萨克族民间装饰艺术肇始于青铜时代,源远而流长。在中西文明交融过程中,哈萨克族民间装饰图案形成了动物纹饰、几何纹饰、植物纹饰等母题[3]。整体来看,哈萨克的纹饰大多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具象物体抽象而成的形状,如羊角纹与山羊角的形状就非常相似。与普通的导视牌相比,用哈萨克纹饰的形象制成的导视牌显得更富有大自然的气息。

图2“羊角纹”导视牌

3.休闲座椅

景区内的座椅首要的功能是供游客休息,但富有文化意义的座椅既能让游客得到休息又能够体会一种美感。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乐器,几乎每个哈萨克族家庭都有冬不拉乐器。冬不拉制作简单、便于携带,它是哈萨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弹弦乐器,也是牧民们最喜爱的乐器之一[4]。冬不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琴箱扁平,琴身较短,另一种是琴箱梨形,琴身较长,音量也大。冬不拉乐器有着较为强烈的立体感,在座椅景观设计中,借用该乐器的独特造型,加以改造利用,制作成造型优美、富有音乐韵味的座椅(见图3)。游客坐在冬不拉造型的座椅上既能遮阳避风,又能体验亲自扮演阿肯弹唱冬不拉的意境。

图3“冬不拉”座椅

4.毡房

哈萨克毡房以其易于搭卸、携带方便、坚固耐用、居住舒适、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成为千百年来哈萨克牧民喜好的一种民居形式,而且沿用至今,成为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独特、亮丽的一道景观[5]。在阳光乐园的餐饮和住宿区设置12个毡房,以其代表早期哈萨克民族的12个部落,在每个毡房门口树立一处不同部落的装饰,用各种片石进行装饰,形成原始粗犷的风格,让游客从中领悟哈萨克民族的悠久历史。“王帐”设置成双穹顶造型(见图4),以显示其层次美和威严感。

哈萨克毡房不同于蒙古包,它体现的是哈萨克族特有的建造艺术。从外观上看,哈萨克毡房绘制有许多精美的菱形图案,顶部略微鼓起,外部轮廓的线条柔和而舒缓;从内部场景看,毡房内摆放的有各种哈萨克民族的生活物品,如三脚烤架、精美的地毯和壁毯等。毡房的设置为游客体验哈萨克的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等都提供了便利。

图4“王帐”(毡房之一)

5.小品

小品是景区内独特的景观,它以小巧精悍有内涵而著称,在特定的位置放置相应的景观小品,能够有效调节游客的审美情绪,缓解由于欣赏主体景观的时间过长而造成的疲劳感。陶罐是哈萨克人民早期用于盛放粮食和饮用水的器物,它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哈萨克族人民使用的陶器形制美观,造型丰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民族工艺品。因此,宜采用不同类型的陶罐作为景区内的景观小品。

结语

本文主要从景观的重要节点角度,讲述了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如何恰当地传承和运用哈萨克民族文化。传承与运用民族文化不等于对民族文化的机械复制,成功的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找到历史和现代的最佳契合点,这样才能让游客从旅游景观中真正地体会到该民族文化的神奇和奥妙。

参考文献:

[1]钟士恩,任黎秀.旅游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3):91-93.

[2]陈萍萍.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景观主题化规划设计研究[J].浙江学刊,2001,(4):163-168.

[3]周珩帮.哈萨克族民间装饰图案的母题与类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2):17-23.

[4]丁晓莉.论哈萨克族民族音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5):84-87.

[5]蒋新慧.哈萨克毡房及其文化内涵[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2):63-69.

篇8

关键词:旅游;升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随着其他行业的结构调整,旅游产业同样需要改造升级。

一、旅游产业目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总体战略规划不合理、执行不力。有的地区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即使设计了总体规划,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着特色不突出和资源优势利用差的问题,各个景区景点设计雷同、盲目重复建设1]。

2.产品开发的开创性思维不足。有的地方虽然有比较成型的旅游线路和景点,甚至在设计上还独具匠心、特色十足,但由于缺乏开发和管理方面的开创性思维,使得景区吸引力不足。

3.缺乏对旅游资源的必要维护。旅游资源必须依靠维护才能保持对游客的持久吸引力,一些旅游景点在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无序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破坏严重,垃圾横行,交通、电力、通讯网络零乱,景点有收费无服务等,景点呈献越来越浓烈的城市化特征,破坏了景区应有的特色。

4.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受行政编制和管理机制影响,有些景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差,同时业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缺乏培育土壤。

5.旅行社运作不规范。有资质、运作正规的旅行社严重不足,很大一部分属于黑社,存在服务质量差、随意增减旅游项目、强制消费等问题。

6.吃住行乐等软件问题有待解决。很多景区存在交通不畅、车辆不足、安全性低等交通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出行。虽然景区内设立了各式各样的旅店,但很多存在收费偏高,卫生环境、服务质量较差的现象。

二、如何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1.长远规划,明确目标。成立专门的组织,由政府主导,各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届人士共同参与,通过对地方的旅游资源综合分析后,制定景区规划设计、市场开发、人员培训、区域布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长远规划,按步骤严格实施,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加快产业一体化进程。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体化,同样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一体化,从全国到地方都要坚持这一思想,各地方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文化优势,结合地区规划,对景区进行空间整合,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同时设计一些独具匠心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丰富旅游产业结构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地区、城市的名片。

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采用与旅游院校合作办学、签订就业意向等方式来稳定人才资源,同时为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平台,以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不断丰富完善内容,在培训中着重提升人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组织文化、景区发展规划,营销技巧、服务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化,着重培养复合型高学历人才。

4.完善加强旅行社建设。建立以大社主导、中小社分散经营的网络,形成批发——零售的业务模式,对于新申请的旅行社,除了要求资金、场地等硬件条件外,更要关注信息化程度、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软件条件,提高加入门槛,推行诚信服务。着重发展信息化,建设旅游商务平台,建立健全商务网络2]。

5.积极推进旅游产品开发。既要通过完善服务和宣传,将旅游景点推销出去,还要以此为切入点,大力开发其他附属产业,尤其是纪念性产品的开发,要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充分挖掘,将艺术性、地域性、民俗性融入其中,充分体现地区旅游品牌战略。因此,在设计上首先要突出历史性和文化性,同时在制作工艺上要将技术与艺术有机地融合,大胆创新,增加纪念品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6.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业,这就需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要完善吃住行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制定行业运作标准、卫生标准、价格标准和服务标准等来严格规范相关产业的服务,给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还要着重完善交通体系,减少游客出行困难,合理调配流量,促进景区保护,提升景区美誉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综合性公园 公园改造 因地制宜 分步实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马鞍山市雨山湖,旧名洼儿塘,又称娃娃塘,位于马鞍山市中心地带,通过雨山河与长江沟通,水域面积1087亩。湖东有佳山,西有雨山,两山相对,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湖周围垂柳倒映,高楼成群,为市中心风景区。1959年开辟为城市公园,与临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构成了马鞍山城市景观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一、基地背景及研究

1.1区位及总体概况

1.1.1城市概况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横跨长江两岸,毗邻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是一座既现代又富有历史底蕴的城市。

马鞍山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其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多次表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绿化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1.2公园概况

1.2.1公园改造范围

南起湖南路,北至湖北路,东至杨秣小区,西至湖岸线。陆地总面积约:39万平方米。

1.2.2公园历史

雨山湖位于马鞍山市中心地带,通过雨山河与长江沟通,水域面积1087亩,1959年开辟为城市公园,与临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构成了马鞍山城市景观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雨山湖,旧名洼儿塘,又称娃娃塘,位于马鞍山市区中心,水域面积1987亩。湖东有佳山,西有雨山,两山相对,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湖周围垂柳倒映,高楼成群,为市中心风景区。1959年,辟为公园,园因湖名。

1.2.3公园概况

雨山湖公园总面积约50.7公顷,南园以静为主,着重满足游人休憩观景需要,北园以动为主,配置多种游乐设施,并在水面设立水上活动区。动物园位于公园中部,主要展出小型动物,园内绿树成荫,自然环境较好。

现有雨山湖公园分别有南北出入口,西边临湖,东边与城市有围墙相隔,公园内部环境幽静但与城市缺乏联系与渗透。

1.3公园现状分析

1.3.1公园与城市关系分析

雨山湖公园地处马鞍山市中心,属于雨山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内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同时也是一颗绿色的“诗城明珠”。对于未来的马鞍山城而言,它将成为独特的绿色中心和市民生活和游憩的开放空间。

存在问题

·雨山湖仅仅是雨山湖公园的借景,公园和湖之间未能建立有机联系,未能展现湖的魅力。

·缺乏和城市的空间和功能联系,未能充分发挥作为城市中心绿肺的效应。

·公园缺乏鲜明的个性,景观环境缺乏层次感和多样性。

改善策略

·考虑雨山湖公园周边的城市区域个性,以此界定和强化公园内部的不同区域的景观氛围,构筑公园不同层次的景观空间。

·在城市和雨山湖公园之间设置多样性的开放空间和合理的功能地块,使人工化的城市景观自然地过渡到公园的自然景观。

·增加和扩展入口空间,加强公园内外交通及步行系统的连接,创造公园和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之间的绿色连接,进一步强化雨山湖景区的“城市绿肺”功能。

设计目标

·强化雨山湖公园和城市的关系,包括加强空间、视线、交通、土地利用和景观特征等要素之间的联系,使雨山湖公园与城市有机融合,并为城市注入生气和活力。

1.3.2交通组织

存在问题

·交通组织不完善,缺乏系统和丰富多样的游线

·部分入口缺乏停车场

·规划城建路一侧缺乏足够入口

·缺乏连续和完整的步行系统

·缺乏水上游线

改善策略

·规划城建路一侧增加入口,增强公园的可达性

·改善交通组织,适当增加停车场

·创造多样化的游览线路

·规划设计水上游线

·创造连续和完整的步行系统

设计目标

·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结合景区外的公交系统和规划城建路,实现完整慢行系统。

·创造多样的交通方式成为旅游经验的一部分。

1.3.3现有景点

优势利用

·雨山湖公园景色优美,早已深入马鞍山市民心中,早在2007年就被评选为马鞍山十佳景点。

·景点分布丰富,历史底蕴丰厚。

·动物园主要展出小型动物,园内绿树成荫,自然环境较好。

存在问题

·很多景点已经有名无实,需要系统规划及重新设置

·现有的多数人工景点与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不协调

·公园功能区混乱,北园以活动为主的游乐设施分布零散,严重影响公园景观。

·公园内缺少面积较大的主题活动场所,无法为市民提供较为集中的晨练和组织大型活动的场所。

·动物园位于公园中部,占地面积小,主要展出小型动物。园内绿树成荫,自然环境较好,但其占地面积小,园内建筑简陋,且分散凌乱,动物笼舍简陋破旧,且卫生状况较差。未来规划拟将动物园整体搬迁至新址。

·没有充分利用雨山湖水景资源,亲水项目较少。

改善策略

·对现有景点进行全面和完善的评估

·针对不同景点提出不同的具体加强保护,结合规划城建路,提出改善或拆迁的建议

设计目标

·清除或改造低质量的景点,增加景点的观赏性和经济性,充分彰显雨山湖的历史和自然资源,提升公园的整体形象。

1.3.4现状建筑

·南大门:2009年底改造完成,现状较好,新增亭廊及湖边水榭景观建筑现状较好,可以予以保留利用

·园内亭、廊等景观建筑:建筑年代久远,建筑形式较为单调,建筑材料稍显杂乱,风格不统一,有待改造

·东大门建筑:由于规划城建路,该大门未来将被拆除,未来城建路沿线将增设若干出入口

·园内游乐设施配套建筑:分布杂乱无章,建筑形式杂乱,破坏严重,建议拆除,集中设置游了设施

·园内公厕:分布较为合理,但大都存在厕位数量不符合规范,缺少残厕等问题,有待改造。

·公园花房温室:因规划城建路,即将被拆除,建议另行选址重建,以满足公园的使用要求,同时新建花房可兼有展览

·舞台:缺乏活力和生气

·北大门:近期门房以外立面出新改造为主,远期结合规划道路建议重建

改善策略

·对现有建筑景观进行全面和完善的评估

·针对不同景点提出不同的具体加强保护,结合规划城建路,提出改善或拆迁的建议

设计目标

·力争使改造建筑和新建扩建建筑体现统一的现代建筑风格,提升公园的整体形象

1.3.5现状园路

优势利用

·部分园路铺装新近维修,材质及样式都较好。

存在问题

·大部分园路都陈旧、破损,急需维修。

·园路系统基本未作排水设施,存在黄土冲刷路面的情况

1.3.6现有水体、堤岸

优势分析

·临湖观景,视野开阔。

·现有水体面积有大有小,形式多样。

·总体水质较好。

存在问题

·缺乏亲水性,现有岸线形式单一,岸线未经系统整理的小水面未贯通,无法形成循环,小水体水质不佳。

·没有考虑安全因素

·没有考虑水质的维护,与雨山湖大湖面未沟通

·水景和景观缺乏统一考虑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 ; 景观生态; 金盘山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269-02

生态旅游最初是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在欠发达国家被迫开始的,现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经济的新增长点。生态旅游的兴起引发了研究热潮,从众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三重含义。一是哲学理念的,即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二是科学层面的,指科学技术的研究,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三是商业意义的,指一种旅游产品。在旅游规划规程中,生态旅游既被看作产品,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因此,生态旅游可看作是线路的组合。其中,金盘山生态旅游区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1.金盘山景区概况

金盘山态休闲旅游区地处福建省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章金村内,章金村属于革命老区基点村、省级生态村。位于上杭县城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6°30′-116°45,北纬24°59′-25°01′。东西宽2380米,南北长3300米,面积4约650公顷,其中山林面积 606 公顷,农田面积 43公顷。村有118户519人。距离上杭县城区1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平均气温19摄氏度,无霜期300多天,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地,土壤含无机磷丰富。它位于上杭县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轴线上,是红色古田-才溪-临江楼旅游~摩陀寨~李氏大宗祠旅游区风景区黄金旅游线中的重要节点。

2.景观生态学分析

对于具体的旅游地而言,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旅游活动载体,同时作为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基因库,在线路规划中,引入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生态因素,可以使两方面的功能更好实现[1]。本文从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景观功能分区等方面出发,结合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来探讨金盘山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

2.1 金盘山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是指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即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空间结构分成3种基本结构或要素: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简称斑块――廊道――基质模式[2]。

(1) 基质背景和景观斑块。金盘山的基质背景可描述为:原生态的亚热带自然风景、生态家园。构成这一基质背景的景观斑块包括:

一是植物景观斑块。以天然阔叶林居多,主要常绿阔叶树有米楮、苦楮、甜楮、丝栗栲、细柄阿丁枫、杨梅、木荷等树种,常绿针叶树有马尾松、杉木等。林相比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较分明,加之丰富的降水,温暖的气候,较大的相对湿度,使景区内的阔叶林外貌带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二是动物景观斑块。未被完全开发的金盘山生态环境为飞禽走兽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

三是气象景观斑块。地处金盘山风景区,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地处高处,可观日出、云海、佛光,赏如梦如幻的自然美景。

四是社会人文景观斑块。金盘山开发出的农业观光园、农家乐、休闲健身场地、寺庙禅寺,是社会生活、人文底蕴的结合。

(2) 廊道。金盘山廊道从空间上分为3类:一是区间廊,即外部旅游者进入金盘山景区的各种交通线路;二是区内廊,即景区内连接景观斑块的内部通路:三是“斑”内廊,指景观斑块内部的旅游线路,如寺院内的游览路。从形式上分为两类:一是人工廊道,如公路、桥、蹬道、游山石径等;二是自然廊道,如河流、植物景观斑块的自然分水岭等。

2.2 金盘山景区景观功能分区

一定范围的区域环境即是一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在该景观中存在廊道、斑块和本底基质三要素。景观要素本身在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外观上的不同或变化而导致区域的景观结构的不同与变化。景观结构的差异性就导致景观功能的差异性,如使物种、能量、养分和信息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与相互影响导致生物种群的变化。因此,在景观规划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景观格局进行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设计和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景观资源现状,结合生态休闲旅游区发展要求,把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分为“一个中心,三园五区”:“一个中心”即服务中心;“三园”即果园、竹园、茶园;“五区”即休闲农业观光区、寺庙区、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1996年L.B.W.Nieuwkamp提出的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3]。这些分区模式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规划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据此,金盘山的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属于野生游憩区;寺庙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属于密集游憩区;果园、竹园、茶园(三园)、休闲农业观光区属于自然环境区。

3.生态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符合生态旅游主要特点的原则

生态旅游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作为旅游资源,并强调保护旅游资源。其主要特点是:自然性、保护性和参与性[3]。

3.2 体现综合效益的原则

这一原则既是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旅游地规划中实际应用的体现。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效益,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即要符合旅游者的需求,体现市场经济需求。

4. 金盘山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

根据金盘山景观格局和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以及生态旅游规划原则,将各景区规划定位如下:

4.1 “一个中心”:服务中心

主要用于为游客提供服务和景区的日常管理,同时也是一个展示窗口,拟在入村水口设置迎客门1座、接待室和服务区600、广场2000。接待室内布置与生态休闲信息相关的石景、图片、文字等,宣传生态旅游文化。

4.2 “三园”:果园、竹园、茶园

充分利用现有竹园、果园、茶园,通过集约经营管理措施,修建观光、生产体验园,开展三园观光、生产体验活动。吸引游客。

4.3 “五区”:休闲农业观光区、寺庙区、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

・休闲农业光观区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功能。利用现有的农田和荒坡地发展种植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绿色环保农副产品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使用古老农具用牛犁田、爬田、插秧等体验农事生产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寺庙区

选择在金盘山处建1座朝圣庙,金盘山自然植被保护完好,景观资源丰富;地势开阔平坦,进行场地平整绿化、平地修建其他辅助设施,维修改造原有小路连接森林沐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在山顶处的雷壁寨建观光塔1座,塔的建防护栏。早上可观看日出,晚上可以欣赏到上杭城灯火,可极目眺望,使人心旷神怡。

・森林浴区和珍稀植物鉴赏区

燕子角山场到长坑里山场,群山绵延,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形成极好的山地小气候,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蕴藏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山中有大片的原始阔叶树林、有瀑布等,在山间荒田和游览公路旁,设计种植珍稀阔叶树种,树种选择红豆杉、银杏、花榈木、竹柏等等。开展体验森林浴,丛林探幽活动和珍稀植物鉴赏活动,开展登高揽胜等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瑟皮沙山场的瀑布景点为依托,修建木栈道及凉亭等配套设施。对道路两侧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修整,于林中布设游步道、石凳、休息亭等,并在林下套种一些芳香植物、市民通过呼吸芳香物质的精气,刺激大脑植物神经,增强内分泌,改善身体状况,达到康体目的。通过珍稀植物的鉴赏,人们从中得到科普教育,增强了保护植物保护大自然的的意识。

・休闲娱乐区

拟将现有村部分民居改造成农业生态休娱乐闲区,布设农家乐20家。适当增加休闲娱乐厅、餐饮美食、时尚休闲等建筑。为游客提供与体验民俗活动,诸如打糍粑、做米板、炸枣,舞龙灯、舞香灯、对唱客家山歌等娱乐。在民居周边植物种类相对单一、同时又属视觉焦点的地段,进行适当人工栽植的绿化树如:香樟、南方红豆杉、银杏、竹柏、天竺桂、枫香等。同时配种些红花继木、红叶石楠、铁树、金心女贞等观叶植物,营造景观林,达到春季山花烂漫和秋时红叶漫山的效果。

・运动健身区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老虎岩(溶洞),离老虎岩200M的彩圆背山场,海拔350M,自然植被保护完好,建塔一座,平地修建防护栏,区内设置健身场地和器具1套。同时用福建山樱花,山杜英,红枫,海桐球、红叶石楠球、红花继木球、金心女贞球等树种绿化。,在彩圆背山涧汇合出口处筑坝新修建人工湖1个,沿湖修筑环库路,沿路种植绿化树。如:垂柳、大青、天竺桂、桂花、大皇椰等,适当地段修筑垂钓台,供人们钓鱼修身养性。山顶雷壁寨与老虎岽大山遥遥相对,其海拔高海拔高度777.7米(老虎岽海拔582.1米),地形开阔平坦,修一登高望远塔,不仅可观赏金盘山整个景区,而且还可以眺望上杭县城及客家汀江母亲河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4.4、绿化美化规划

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内的植物资源丰富,以天然阔叶林居多,林相比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较分明,加之丰富的降水,温暖的气候,较大的相对湿度,使景区内的阔叶林外貌带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如种类众多的粗大木质藤本,滴水叶尖,林冠较紧密,中型叶植物较多等,构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

4.4.(1 )规划原则与措施

4.4.(1 )-1 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基础,必须加以保护,植物景观布局以保护和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

4.4.(1 )-2 在功能区、景点美化上,坚持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类型多样化的原则,通过补植,适当疏伐等措施,增加花果、色叶、芳香类植物,进行美化和香化,使森林景观丰富多彩。

4.4.(1 )-3 通过林种改造,林木定向培育,分期分批绿化美化,提高森林整体结构景观效果,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观赏内容,提高生态休闲旅游区景观质量。

4.4.(1 )-4 本着以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布局为重点,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合理的配置植物。以求各类建筑在风格、体量、造型、色彩等与自然植被环境彼此融治、相互协调。

4.4.(1 )-5 总体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景区的地方特色,同时又适当引进名贵、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培育发展稀有名贵品种,实行乔、灌、藤、草相结合搭配,形成地被植物、灌丛、攀援、亚乔木、高大乔木的复层森林群落景观,力求丰富棋盘石生态休闲旅游区的空间美感。

4.4.(2 )功能区、景点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配置应根据功能区的特点,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形成各自的特色。

4.4.(2 )-1 面上绿化美化

根据以保护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首先保护好现有森林、草丛,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内所有绿化都应乔、灌、花、草相结合,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相结合,森林按风景林经营,严格控制采伐。通过对林种的改造,在宏观上形成一定气势,以构成广袤无垠、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效果。根据景点开发和景观建设要求,可种植一些树形优美的风景树种,点缀一些观花、观叶的灌木和花卉,如山乌桕、山合欢、紫薇等,使生态休闲旅游区景观更增艳色,更具魅力。达到春时绚烂,夏日浓荫,秋季馥郁,冬令苍青的效果。

4.4.(2 )-2 线上绿化美化

线上植物景观设计主要是道路沿线绿化,以绿为主、绿美结合、绿中造景,植物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没有土壤。重点旅游线路应充分利用现有森林风景资源,采取规则式和片段式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护路林和遮荫林,以阔叶树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道路两侧或一侧有景可赏的地段,间隔5-6M种植一株香樟、山杜英、天竺桂等绿化树种,绿化树种间可栽植杜鹃、栀子花、福建山樱花、紫薇、红叶石楠球等灌木。剩余的空地可种植狗牙根草、蜘蛛兰、沿阶草等草本植物。在道路的转折处,配置高低错落的花境,以简胜繁,朴素简练为基础,不仅要有雄健挺拔、浓郁如盖;还要有朴素蕴藉,雅淡而看的效果,使之具有通透与庇荫兼具,显露与幽奥并存,处处入画,别具一番情趣。

4.4.(2 )-3 点上绿化美化

点上的植物配置以乔、灌、花、草植物群落,立体构成,遮角挡盖,以散植和孤植组成植物景观,花境、台前、游道边配以草花依高矮序列,季相、色相予以调整,使游人居住和闲游间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5、小结

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对金盘山景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保证生态自然性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游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生态旅游的特色。根据当地的气候、人文、环境等特点,形成了规划思路,对该生态旅游区的近长期规划建设有个指导性的意见,本文为决策们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有些细节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祁黄雄、林伟立:“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第22~26页,1999年第1期.

[2] 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第42页,科学出版社, 2001年.

[3] Nieuwkamp. L. B. W,Zone Medalling in Ecotourism [A],《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1996年.

[4] 《龙岩市志・上杭县志》 2012年编著.上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5]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2版,杨赉丽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6] 《园林工程》孟兆祯、毛培琳、黄庆喜、梁伊任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

[7] 《观光农业概论》潘贤丽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

[8] 《上杭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2012年编著.上杭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