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

篇1

(一)思想亟需转变,缺乏自我创新。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最重要的学科教育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知识点教学以及“满腹经纶”已经不符合当代教师的教学标准。一线教师要摒弃部分传统枯燥的教学设计,更不能依赖自己以往或者其他教师的课件进行整合。目前部分教师传统思想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现代辅助技术不掌握等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教学能力提升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转变思想,通过创新使课堂充满情境和乐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味灌输,而是主动参与、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最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获取经验。

(二)教学反思不及时,培训指导机会欠缺。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当前一线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采取应付的态度,教学工作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学生是否都已了解、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到改善、教学课堂氛围是否好转等都没有顾及,教师自我教学能力得不到反思与总结。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有意愿丰富课堂内容,但发现经过教学设计后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应对,迫于无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灌输知识,究其原因缺乏科学专业的培训和教学指导,但目前地方学校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范围不广,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更谈不上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规划。

(三)缺少自主学习,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个别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常常以多年的经验以及雄厚的知识储备自居,而且由于评价体系的制约,部分老师认为提高学生成绩是首要任务,科研方面与其他教师备课、评课便可以替代。也有部分教师有兴趣和志向做科研,但是目前地方小学能提供的科研平台太少。老师们应该主动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并总结,这样才能从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学校层面也应该尽可能的为一线老师提供科研平台以及创造科研条件。

(四)评价制度制约。目前我国地方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体制与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不完全相符,虽然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性的升学要求,但在某些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看重的仍然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而成绩会直接和职称评定、评优挂钩。教育管理者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甚至是学校整体的执教水平,但在操作中却走入过分注重分数的极端。一线教师面对这种评价制度只能将原本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和试题讲解,这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的确可以提高分数,但却与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饱受诟病。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一)转变思想,培养自我创新意识。教师应将改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将学生的需求同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完美结合,丰富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能用微课堂甚至是网络技术补充教学内容,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上的内容更情境化的传递给学生,课下使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提供知识扩展,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授课方式可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多样化,授课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定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竞赛,人文历史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能用分数来证明,还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应该对自己从备课阶段开始至教学结束后的全过程进行记录,每堂课后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课下询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问题,课后与教研组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并不断反思和总结。另外针对目前偏重于理论指导的讲授式报告培训,学校层面应建立校本培训制度,针对老师“走不出去”的情况,将学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阵地,内部通过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进行培训,校外邀请其他学校名师进校园举办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使校本培训工作达到制度化、科学化、规模化。

(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科研能力。语文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学习,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去分析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科研工作,学校层面也要推出校内提升科研能力计划,鼓励引导教师自身树立科研意识,重视教学方式和授课技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典型教师的科研宣讲和培训,让其他教师感受到科研就存在与日常教学中,互相交流不断反思和研讨来提升科研能力。

篇2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技术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中也融入了信息技术。

1.“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微课”伴随着“翻转课堂”的走红,曾一度的被教育者所追捧,很多教育界的学者都试图对有关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性与优势进行探索。其中,美国圣胡安学院率先将微课应用于教W当中,其职业安全课程的在线教学形势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微课主要面对的对象还是学生,结合微课和提升老师专业的研究过少。经过调查,目前“微课”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中专、高职等教育机构都有涉及,并且也较为广泛,比如说数学、物理、英语等等课程,但用于语文教学辅助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并且没有系统的研究。

2.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1)目前的研究多数都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研究范围较大,通常情况下包括老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发展策略等等,但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与理想目标还是相差甚远的,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能力”才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

(2)在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对于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研究仍然相对局限,没有切实的把微课应用于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中,与教师的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

(3)在对微课的研究中,多数都是以学生为核心,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置可否的问题,微课视频制作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微课对于提升老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也是有益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的专业发展技能。

3.根据小学语文课内容确定微课类型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微课提升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中要确定好微课的类型。

3.1微课的分类

微课的分类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对知识的传授可以分为:知识讲授类、解疑答惑类、试验演示类以及其他类型。对于知识讲授类来说,通常对小学语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考点进行侧重的教学,其方式也不局限于课堂;解疑答惑类指的是围绕典型例题、疑难杂症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解释;试验演示类指的是对教育教学实验的设计合演示;而其他类型则是除了上述三种类型的所有类型。(2)按照教学环节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新课教学类、复结类、习题解答类等等。(3)按照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导入类、讲授类、提问类、启发类、合作类、作业类、只是理解类等。(4)按照传授的价值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传道型”、“授业型”以及“解惑型”。

以上的4种方法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微课的基本分类,有些微课可能并不输入一种简单的类型,而是多种混合型。

3.2微课类型的确定

微课类型的确定要根据其主题的类型来决定。比如说像故事讲授类的微课,需要更加注重熏陶、迁移磨合的作用,适合德育类的主题。

4.小学语文课微课教学设计要求

4.1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

设计微课之前要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能力进行分析,根据不断年龄段的学生选择适合的微课内容,比如说同样的知识,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的设计也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的状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以及授课手段,这也与“个性化教学”的理念相匹配。

4.2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

《学记》中说到不可陵节而施,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发展水平都有差异,并且对于知识的接受方式也有迥异,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要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像匹配,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图片、动画、音乐等表现化的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接受一些稍微抽象些的知识,其内容的呈现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图片、动画的形式。

4.3教学方法要有创意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同的知识一定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创意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微课“鹤立鸡群”,吸引学生的兴趣。

4.4表现手法要有创新性

我们需要突出教学的重点,用学生的角度看滑模,同时要保证滑模的清晰、美观,当然声音也是视频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音色也能够为最终的效果加分。老师的讲解要语音标准、语速均匀、情感饱满。音乐方面可以根据需要,配合一些轻柔的、符合主题内涵音乐,切忌干扰解说。《一分钟兴趣课堂》按照儿童的思维逻辑展开,通过类别合情景自问自答等手段推进教学内容,内容组织合教学策略都实现了创新,技术手段也不复杂,像孩子介绍他们是从哪来的,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微课。

4.5教学效果要达到预期目标

在微课录制之前,不仅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思考,还要考虑到教学的效果。录制微课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比如说,讲授型的微课侧重讲授知识点;解题型微课针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说,微课虽然在很大范围上已经被广泛运用,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微课运用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小学老师针对当前的问题努力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翠.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 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任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要使一堂课能按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和学两方面的意志统一,行动协调,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周密的计划安排来控制、调节教学这一双边活动,创造一个求知欲旺盛、秩序井然、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的综合能力。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拖堂”、“前紧后松”、“照本宣科”、“课堂混乱”、“垃圾时间”等现象,都是教师缺乏课堂驾驭能力的例证。小学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1.情绪自控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与课堂后气氛乃至小学生学习效果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情绪良好,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往往可以使全班学生心情开朗,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智力活动。如果教师的情绪低落,则会诱发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以至防碍小学生认知过程的顺利开展。都难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2.临场应变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按一定的规律来展开的,因而是可以预控的。但是,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动态系统,其运行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特别是由几十个下处于一种活泼好动,制控力较差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课堂教学中各种事先难以预控的情况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计划有序地实施,这就需小学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3.组织协调能力

现代教学法是集体教学,在集体中进行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才勇按总体的统一要求来协调个人的活动,才有保证集体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小学生进行组织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一种能力,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影响发生有效作用的组织保证。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前作了大量充分而又细致的准备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对小学生进行组织的能力,教学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能力;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幼儿阶段对学生们识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发展,小学阶段教学从基础教学,转向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上,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们课上阅读教材和一些课外书籍,培养学生们的语文语感和语言组织能力。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重心在于带领学生们走进语文的世界,语文的学习在于运用,写作是语文学习成果检验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小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对后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来进行小学生语文教学。在阅读教学的阶段,学生们通过阅读名家的写作和优秀的学生作文来培养起自己良好的语文学习语感,在培养起良好的语文学习语感的同时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进行提升。在阅读的时候,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能够对一些写作的技巧进行掌握,例如排比句、类比句以及夸张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这些写作技巧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在阅读的同时,学生们还能够学习到如何开头和如何将叙述的情节进行递进发展,从而使得学生们的逻辑顺序和语言组织能力进行提升,保障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逻辑混乱,表达不清的情况。在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能够将一些优美的描述句子和诗句进行摘选和整体,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使得学生们的语文写作内容得到丰富。阅读,不仅仅使学生们进行文章的朗诵或观看,其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们掌握和学会使用阅读中所学到的一些方式和方法,从而使得学生们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做到“下笔如有神助”。缺乏阅读的写作内容会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润色。通过阅读在丰富学生们知识储备的同时还会让学生们掌握众多的写作技巧,从而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写作能力提升与阅读教学的实践结合

(一)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课堂引导

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课堂引导在于,教师们通过课堂期间对教材、教案进行朗诵,使得学生们对基础的断句和写作过程中情绪的递进进行掌握,通过老师有感情的阅读,让学生们在枯燥的文字中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出来的讯息,让学生们在加深对教材领悟的同时,了解到写作是需要感情的投入和情感的润色的。缺乏感情的写作就是在论述,整篇文章会显得索然无味,略显干涩。课堂引导另一个作用在于,教师们通过对教材的剖析,使得学生们深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中去,在达到共鸣的同时,了解到如何利用写作技巧去实现与读者情感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引导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师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对教材、教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朗诵,利用好课上时间,为学生们进行课后阅读教学引导,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课后引导

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课后引导,在这个方面上,需要着重强调学生们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只有学生们主动地去进行课后的阅读,才能够有效的开展课后的引导工作。在课后引导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推荐书籍,布置阅读笔记任务或布置日记任务等形式,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能紧靠着去读,还要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去写,鼓励学生们学着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的方式方法进行对课后推荐书籍的分解和剖析,教师通过对学生们的阅读笔记进行批阅从中了解学生们的语文写作在什么能力范围,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分类,从而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教学,通过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走进文学的殿堂之上。

四、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现阶段小学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一下两点:教师的能力、教案和课后阅读书籍的选择。

首先我们来说,教师能力这个方面,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讲述能力是影响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培养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很多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讲述能力上比较薄弱,在课堂的讲课过程中处于死读教案的阶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首先学校还注重对教师队伍的选拔机制建设,其次还要积极的开展调研活动和教案研讨活动,使得教师们能够通过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其次,是教案和课后阅读书籍的选择。在这个阶段上,由于现代的书籍众多,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们不能够仔细的辨别很容易导致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良的阅读状态。对于这个方面的解决就需要,老师们加强对教案教材的选择和课后阅读书籍的筛选。

五、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们写作能力的提升而言,其所具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其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为学生们各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张坤连(1963.9-),女,,籍贯:四川长宁县人,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刘济远.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1:25-28.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

一、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直是语文教学开展阅读教学的重点途径,也是必须应用的途径。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主动阅读,并学会探索学习,在阅读中拓展视野、积累知识。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文讲解开始前,应做好课前引导,注意用新鲜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丰富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有散文、说明文,还有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等,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兴趣的激发要结合课文,多提问题,让他们张开遐想的翅膀,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二、规范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1.读出形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生活趣事也越来越多,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扩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更多生活的画面,这样他们才能读懂,并在脑海中构建不同的形象和场景。阅读内容要贴近生活,让生活的语言变成我们的文字,让学生读出文字,读出画面。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形象还原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想、思考,阅读后感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发挥想象,形成属于自己的想象画面,使语言与形象紧密联系。

2.读出情

语言是情感表达的直接方式,我们通过语言表达情感,而课文作者也是通过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感情,文字,更是作者发表意见、表达看法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只简单地看到文字,而是要跟随文字,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感受文字给我们带来的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之间各有差异,他们的生活背景、理解能力等各有不同,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情感体验也不丰富,所以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很难真正体会到阅读教材中的真情实感。例如,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师描绘了丰富的送别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样向朝鲜老大娘道别?会以怎样的感情读志愿军说的话?”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场景,体会其情。对语境的开发,尤其是范读的引导,是帮助学生构建人物、场景的重要途径,更是让他们体会情感的主要模式。

三、注重课外阅读,拓展知识层面

课外阅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喜欢了解各种不同的内容,更喜欢与生活有关的各种阅读趣文,所以,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我们应注重课外阅读,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还能让他们自觉阅读,形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课外阅读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很多名篇的价值观、道德观能给予学生正面的指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外阅读,尤其是名篇名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反复阅读好的文章,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使自己成年之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综上所述,阅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重视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是实施新课改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只有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和阅读技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才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适应能力 培养策略 引导媒介

小学生作为一个年龄小、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都不完整的群体,他们的基础性科目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而语文课外知识的学习,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不仅要使语文课外知识图文并茂,充满童趣,还要通过设置小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因为阅读理解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而且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阅读教学可说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师会透过此类途径灌输更多人文规范理念与创新知识细节,学生能够日常实践活动参与感知语文特殊潜能,积极领悟、欣赏与评价文本特殊宗旨内涵,最终达到道德情操与个性品质综合培养目标。这类结果需要教师全面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格式,并且从中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主动表现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侧重于课外阅读能力的强化。实际上,教师必须依据具体课题资料进行多元问题情境与实践单元设置,从中渗透多样化指导规则,引发学生质疑并激发个体长久阅读分析兴趣,最终自觉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依据既定文本内容制定科学阅读教学方案

毕竟实际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只有主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布置学生作业,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和一定的语文素养。依照客观层面审视,授人以渔才是王道,就是透过不同情境结构激发学生独特的阅读分析兴趣与认知方式。须知不同教材引导方式必定有所差异,教师可以考虑在新课传授阶段引导学生尽快掌握特殊题材渗透方式,确保日后面临类似题材文本时,学生能够借助提前预习克制实际阅读环节中一切障碍问题,包括作者背景与文章核心理念等。这深刻体现着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结构,教师任何教学方案设计活动都有必要遵照其个性特征做出适应性设计,必要时创造性地利用不同教材,做好文本系统整理工作,进而有效地提升课堂讲解与情感和谐交流效率。

二、灵活布置与批改作业流程

部分高段语文教师经常花费大量精力在生字词与基础训练题目批改细节之上,毕竟教师作为人精力有所限制。因此,其有必要主动结合课文问答题格式进行作业布置,尽量赋予学生深度思考权力,保证个体在认证预习或者认真听讲过后有效完成。习作教学当然不可能一成不变,应该依据不同地区人文情感特征与地貌形态组织一系列大型交流实践项目,杜绝学校检查过程中评语满布迹象,而是全面提供给学生单位学期二次面批面改机会,令个别后进生能够迅速做出悔悟并全身心地投入后阶段学习任务之中。

三、深入解读文本,开创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架构

评价流程是衔接师生思绪情感的纽带,其对于个体激励导向功效与行为习惯矫正功能显著,并且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之中一切心理活动现象。尤其小学阶段,教师客观评价结果显得异常重要,作为优秀语文教师通常都会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进行课堂氛围调节。实际上他们普遍掌握学生学习评价规则,能够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成果与阶段身心变化状况,在此期间更加不可忽视评价语言的亲切性、精准性以及人文关怀效应,尤其是针对中后进生评价活动。具体来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要全面关注单位学生任何细微变化现象,并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正向评价,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性特征。

另外,结合实际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不愿看书,须知个人阅读史就可顺势看作是其综合发展历程,不愿阅读的教师基本上是不可能科学贯彻阅读规范技术指标的。因为教师不仅仅主导着教学活动,还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教师的专业、学识和人格魅力等等都直接影响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时刻读书来完善自身职业与人文素质基础,今后课堂现场驾驭力度才会更加深刻,能够结合当下情境深入解读既定文本架构,杜绝一切照搬照抄形式,为学生独立思考与科学发展创造更多适应性条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教师只有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根据自己班上的学生实际来正确定位自己该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单位文本材料必定存在点睛之笔来突出表现文章核心思想,教师今后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兴趣感知节点,能够抓住文本关键词提炼引导方式强化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经验,最终为日后小学语文课堂人文素质调整开创独特适应前景。

参考文献:

[1]陈燕.抓规范,重基础,显童趣――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学月刊,2010,12(01):162-170.

[2]王雪英.精读,从文字走向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阅读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2(03):63-72.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想象力;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阶段。对想象力进行开发,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写作积极性的提高。语文写作,是引导小学生再造事物、想象事物的教学部分。借助语文作文教学的便利,让小学生发现自己的想象潜力,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引导与支持,有利于小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提高。

一、作文教学中培养观察力,提高想象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需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观察周边事物的习惯。观察能力的提高,是想象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要写出优秀的文章,观察力培养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小学生去观察自己的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多种现象。将正确的观察方法传授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学会观察,才能给他们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去鼻子去闻,更要用心去体会。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是完成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教师需要针对这两点能力目标设计一些有效的写作题目。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中的花朵”这一题目,引导小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学校中可见的花。让小学生先用眼睛去观察,了解花的外形,再用鼻子去闻,明确花的味道。让学生想象,看到这样的花,闻到这样的味道,好像置身于什么地方。观察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能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提高。

二、作文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提高想象力

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也发生了一定改变。教师意识到小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在努力开发培养方法。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对于身边一切未知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利用生活中所见的事物进行想象。用写作的方式对自己想象的事与物进行记录,能够给小学生带去成就感。

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提供一些半命题作文,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并鼓励学生去写一些个性化作文。一些小学生会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这样的作文,也有小学生会写“我的机器人”、“我的神奇铅笔盒”等。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小学生去想象,能够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成为写作中的主人,也成为想象强者。

三、作文教学中精心设计题目,提高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他们好动、好想,思维比较跳跃。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顺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小学生灵活写作的平台,那么小学生的写作学习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在小学成长阶段,小学生特别喜欢童话类的文章,而童话类的文章大多富有想象力。在设计写作题目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童话类的题目引导小学生去想象,将自己的童话世界落实在纸上,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提高。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会飞的马”、“王子的小木屋”、“会说话的乌鸦”等题目,这些题目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具有想象空间,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想象潜力。只有教师敢于在教学设计上创新,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创新,在写作内容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四、作文教学中借助图画,提高想象力

图片,具有形象性,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图画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写作学习活动更加有趣。当小学生看到形象、幽默或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不自主地去表达自己看到了些什么,对图画进行好与坏地评价。在写作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用图片引导小学生看图说画,说一说他们眼里关于同一个图画的不同观点。

教师可以在童话故事书或者网络上找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图画,色彩鲜明、故事情节简单的图画优先。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肯定小学生的差异性想法,并在自由表达后,引导小学生将他们头脑中的故事写在纸上,促进写作活动的自然开展,减轻小学生的写作学习压力,提高想象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想象力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更是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的实际经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出发,选择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促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娟.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9:43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60-0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但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非常有利,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我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强度,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

“自主学习”的概念有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主动性。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有去进行学习和认知的欲望和兴趣,学习不再被当成一种繁重而被动的事情,而是表现为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一种愉快的体验。譬如,小学生在朗诵、默背诗文时,体验到诗歌的朗朗上口,背诵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往往成为他们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动力。其次,是独立性。独立性在学习中表现为学生的“我能学”,即学生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最后,是“我会学”,即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进行学习的计划、调整、指导和强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进行一段时间上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习惯,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活动等做出相应适当的调节。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兴趣”+“问题”+“实践”的自主学习能力模式,模式分为三个环节,在结构上彼此衔接,在功能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模式的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非指导性”教学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创造出和谐、融洽和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展现出自己的潜能。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种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投入进学习中,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新知识,体验由学习所带来的满足和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的内部动力和基础,同时又是激发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核心要素。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播放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新鲜度和趣味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情境。

2、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模式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问题式思维的教学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和思考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新知的探求,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探索和创造又能更深层地激发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途径。思维由问题开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巧妙的设疑,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契机,充分给予学生发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还要进行适时的指导,潜移默化地教授科学的质疑方法,这样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鞋匠的儿子》中,在课堂上有学生提问: “在面对参议员的羞辱时,林肯回答的话中为什么用了三个‘永远’,他这样使用是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对于这样并无限制性答案的提问,教师就应当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来寻解,注重的是在探求中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要多对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给予及时的评价、鼓励和指导。

3、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

培养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时期,因此教学中应还多以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所以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活动,并提供给他们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譬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味、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整理和搜集,使学生能够在对学习资源进行整理的实践过程中,锻炼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符合自己的语文自主学习策略。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的认知思维也会逐渐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和能力上的提高。

采用“兴趣”+“问题”+“实践”的语文自主学习培养模式,教师要将三个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学生学习目标的自主制定时,教师应起到一个“辅助指导”的作用,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要帮助学生把握和明确,如语文教材中的能力点及知识难点的分布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无效或低效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铺就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发散思维;学科渗透;创新实践能力

一、提供创新空间――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创新空间和时间,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最正确的知识,但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时间却少之又少,这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自然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留出充足的时间给予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去获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减少教师“先入为主”思想的制约,对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更为有利。

二、促进发散思维――小组合作,优势互补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的核心则是发散性思维。在吉尔福特看来,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和转换。但在集体教学模式下,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思考者和回答者都是单个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都是不够活跃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不高的,得出的答案也是片面的。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按照能力、兴趣等标准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这样气氛活跃、相互影响、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中6~43页是“汉语拼语”部分,为了方便学生识记这些声母韵母,教材中都有相对应的图片,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易掌握这些知识,但由于教材中对每一个字母都只配了一种与字母形状相近的图片,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某一字母只指一种事物,例如,“b”就是“听广播”,这与实际生活是不相符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在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与这些字母形状相近或读音相近的事物,例如,“o”不仅可以指“鸡的叫声”,也可以指“圆圆的太阳”“圆圆的饼子”等,

三、拓展语文思维――多种教法,学科渗透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青睐于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对其他方法则置之不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技巧,尽可能地将各个维度的语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将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语文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更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切记不可只限学生用语文的思维去思考语文问题,这样的局限性教学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会打破各学科的联系性。基于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时地将各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比如,在学习《彩虹》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这首诗中的事物,这种将语文与美术巧妙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记忆这首诗,另一方面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实践中创新――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将语文融入生活

创新只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个想法或一个观念,如果只将其停留在大脑层面,那么想法只是想法,只是看不着、摸不着的一个幻影,因此,将创新性思维付诸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不仅存在于课堂中,更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了将语文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悉心观察、积极参与我们周围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语文相联系的事物,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理解、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

例如,在《登山》这首诗中,只是林文跟孙燕的登山过程与体验,不是每个学生的登山体验,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节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登山过程和体验,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登山》诗。

总之,目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国家输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只要有兴趣,便有了自觉性。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如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他们的自觉性,这便成功了一半。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老师生动的语言,便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充满神奇的想象,欲罢不能,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想说,争着要说。比如《倔强的小》的教学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那凄凉艰难的声音伴随着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使行军过草地时勇敢面对困境不畏牺牲的情景再现在学生的脑海,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争着诉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其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使学生有话想说。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它直观形象,帮助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情境,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鲸》中,我把齿鲸和须鲸的动画图像利用电脑屏幕投影出来,齿鲸和须鲸怎样呼吸的样子就历历在目。学生兴趣盎然,争相介绍它们是怎样呼吸的,说得活灵活现,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

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表演、游戏、角色扮演等引进课堂,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提高口语交际的兴趣。例如《滥竽充数》这寓言具体,故事性和趣味性强。我在教学之后,让学生把“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样”来续写这个故事,写好后再修改,再让学生上讲台说故事,看谁编得好,讲得好。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讲故事,积极性特别高,说得也特别好。

2、丰富说话内容,使学生有话可说

(1)密切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正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口语交际训练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去。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好的课堂。老师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言语交际训练。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你是怎样认识新朋友的;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请求帮助的……。诸如此类,都是生活中的小镜头,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再现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2)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口语交际训练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读书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文艺晚会,背古诗比赛等,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很好的平台。除此以外,我还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在语文综合课让学生上讲台朗诵诗歌,讲个笑话,或者说一句名言,读自己最好的作文,又或者说说自己近来最开心的事情等等。这样的做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既积累了说话材料,又激发了说话兴趣,活跃了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典范,也可以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有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扮演小导游、讲解员、推销员的身份,向人们介绍某个景点,讲解某些知识,某种产品。这样既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训练。

二、语言要规范,落落大方,文明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