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环境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中环境问题

篇1

在办公设施日益改善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更显重要,即行政效率、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超前思维,开拓创新,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团结和谐、长效、持续发展的氛围,是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规范化等方面对高等院校办公环境的建设和规范化作以探析,并试图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使办公环境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等学校快速步入良性、高效、健康发展的轨道,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院校工作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态度的端正与否,规范、优美的工作环境也与态度息息相关。公共环境卫生,自觉营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健全室内外环境卫生制度、制定卫生管理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形成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依据规范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沈阳市职业教育园环境设计进行景观设计 。

1、鲜明的立意“人文、自然、现代”的设计理念,强调植物景观效果,利用校园文化为主题立意,文化中心景观绿地利用雕塑的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充分表达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力求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突出办公环境的规范化建设重要性;

2、强烈的形式感、本设计的平面构图以规则线条为主,将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主体景观框架,具有时尚的现代风格,且与景观小品的造型相呼应,形成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景观,使之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办公环境日趋优化特色;

3、完备的功能、设计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置了多处功能性空间,满足人们休憩的需求,设施完善,利用植物造景来突出景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相关元素,丰富景观及功能内容。

二、设计原则

主要体现文化传承性、景观规范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1、文化传承性:

主要通过情景雕塑和造型植物来体现出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

2、景观规范性:

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明快。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在规划环境中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校园植物景观。

3、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层次感,来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4、经济实用性:

在景观设计中,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选择植物材料时,尽量选择易于施工、便于养护的品种,达到在充表达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目的。

三、现状分析

建成的沈阳市职业教育园文体及生活服务中心位于蒲河大道南侧与二0三国道西侧,规划占地面积4.2公顷。

园内现状分析

院内形成的建筑有体育馆、训练馆、生活服务中心、会议中心、图书信息中心、计算机媒体制作、教学实训楼,现状土质较好,地势相对平坦,位于东北角有开阔的空地利于栽植植物的区域之一。

四、总体布局

根据现状条件和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布局并由一环、三纵、

一环:一条环形路为主轴线,是一条文化轴,情景雕塑、植物造景文化充分体现校:园活力氛围;

三纵:三条纵轴既南北方向,体现了现代园林、生态园林的现念轴。

五、种植形式分区

(一)、植物种植原则

1、经济性:经济性原则,大小经济品种搭配使用,景观树种与经济性品种搭配使用;

2、适地性:本土化原则,乡土树种为主,展现自然特色,保证成活率,达到适地适树的原则:所选树种必须能适应该地区的立地条件,应根据其自然条件选用不同的树种,基本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及速生与慢生,落叶与常绿相结合的原则;

3、 景观性:整体性与特色性原则,整体景观自然,流畅体现城市美景,区段景观具有特色,展示城市的热烈的迎宾氛围,给人以丰富的景观感受。整个的植物搭配做到层次丰满、色彩丰富,营造疏林草地、密林草地景观、幽静舒适的公共休闲空间,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原则 。园林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嗅觉、听觉上的美感。运用植物的动感、质感、色彩来软化建筑的硬线条,使其变得柔和自然,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

4、 快速成型,稳定发展原则,速生与慢生品种搭配使用,引入品种与自然物种生态稳定。

(二)、植物分区

1、果树种植区:利用几处原有果林位置,增加果树品种,春季赏花,秋季观果, 并开设采摘区,让人们体验丰收和自己动手的乐趣。品种:山杏、桃等;

2、背景林种植区:考虑北方特定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大部分位置,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抗性强、管理粗放的经济树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一树种或多树种混交林形式的大片背景林带,林下种植当地的野生性强的野花品种,形成自然山林景象。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增加绿量,使校区更具生态性,形成生机盎然的动植物景观,一同构成生物多样性绿地生态系统。品种:刺槐、白蜡、国槐、油松、东北连翘、金钟连翘、榆叶梅、重瓣榆叶梅、鸾枝、珍珠绣线菊、紫丁香、黄刺玫、水蜡等;

3、造型植物种植区:主入口区域位置重要,人流集中,在种植规划上做重点细化处理,适当增加植物品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优美的林缘线,营造乔木、灌木、草地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烘托建筑的景观气氛,并与其相协调,在广场周围种植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品种:银杏、栾树、臭椿、五角枫、紫叶稠李、紫叶小檗、金叶接骨木、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珍珠绣线菊、花叶锦带。造型植物巧妙的运用即丰富了景观有使增添校园活力。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引言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秘密,学会实事求是,学会精神和创新。教师希望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促进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发芽感,展现当前严重的环境危机,利用理论知识,提出解决办法,重视实际环境保护做法等。

1、生物教学中的语言特点

(1)科学性;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主要特点。科学的语言科学基本上意味着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和完整。2)严谨性;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即在具体教科书中解释概念、生物法,对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应当准确,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当严格和适当。3))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上语言的亮度意味着教科书中更加抽象的概念更加明确,更能理解复杂的理论。生物课堂中语言的亮度必须使学生能够看到、熟悉、接受和掌握语言的抽象、复杂的内容,确保语言的科学严谨性。课堂上语言的亮度可以使课堂活动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轻松学习。4)情感性;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学习课本,更重要的是,学习生物科目,以教育学生的思想,灌输爱心,使他们的情绪在生物课上升华,使学生了解生活的美好,更加爱护生活,感谢自然,然后给他们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把课堂教学知识结合起来,以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反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2、展示目前严峻的环境资源危机

初中生物学的许多章节提到了当今社会的不同环境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释环境状况和自然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与高中生物与生物圈第一单元一样,该单元给学生下了生物圈环境、生态系统和其他定义,使他们能够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平等关系,教育他们了解动物、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人可以与所有生物平等地生活。学生们可以在学习后认识到,人是生物圈中的普通人,不是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主人。因此,每个人在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都应该感激不已,不能随意浪费宝贵的生物圈资源,或者因为人类的社会发展违背了自然规律。正如中学生物学课上的环境和资源一样,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尽管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比例很低。目前,我国有许多动物和植物即将消失,而且水、土地等资源短缺。因此,学生可以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国家政策明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传播这种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意识,从而为未来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奠定基础。

3、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对策研究

3.1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并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过程中,要明确把握生物课程的核心地位,兼顾环境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敷衍了事、只是简单地宣传一些环保知识。教师应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其中有利于环境教育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这样既不会影响生物教学的主体性,又能够有效地落实环境教育。

3.2对初中生环保意识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面对中考的压力,我国学校必须将教育教学的重心向升学考试倾斜,这是应试教育体制广泛存在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中,生物课所占的课时较少,根本不具备将环保意识培养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条件,因此,在制定环保意识培养目标时常常会脱离生物学科目标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各个学校应尽快对初中环境意识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完善,贯彻“从整体上认识环境”的理念,将环保意识培养渗透到与之相关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构建完善的环境教育三维目标体系,以掌握生态环境概念和原理为基础,积极发展环境技能、培养环境情感,并形成价值观。

3.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初中生物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仍旧停留在书本教学的层次,实践探究性活动很少,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而且,环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单纯地讲授只能使学生产生片面的认知,无法从整体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准确的把握。因此,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上作出突破,更多地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感受环境的机会,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3.4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

针对环境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各个学校应及时根据时展对陈旧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根据新时代初中生的特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探索性、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环境调查、开展环境竞赛等。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职责,基于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环境这一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使学生真正发现自然之美,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环境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

总之,生物学的定义和主要目标都提到了环境意识,表明在初中教育生态意识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初中生的科目教师,利用课堂和其他时间教学学生如何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孙洪柱.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8(02):124.

[2]陈燕东.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8(02):32.

篇3

通过本调查的开展,了解中等师范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力求找到影响学生环境意识的相关因素,从而为探讨并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找到途径,并借机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 调查意义

中等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一环,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等师范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发展以及和国际教育发展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搞好中师环境教育,“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对于塑造新一代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建设者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百年大计。因此,了解学生环境意识,找到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途径,增强学生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心与实际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调查方法

3.1 调查对象

在中等师范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0个班,其中一年级625人,二年级571人,三年级612人,计1808人,剔除8%的无效答卷,抽取样本数1663人。

3.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方法)、个别谈话法、观察法

3.3 调查时间

2008年10月8日至12月8 日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学生对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水平不高

问题一:“我们所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吗?”

结果:

01

表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说明对学生进行环境危机感教育是比较成功的。

问题二:“是否了解‘保护耕地,珍惜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结果:

02

数字表明学生们对一些基本国策的了解是比较多的。但在谈话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不了解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耕地被随意侵占,而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

问题三:“我们学校前面的大运河水质被严重污染与工业废水和农业退水直接排放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结果:几乎所有同学都说有关系,表明学生对工业废水及农业退水的危害都有一定的认识。

问题四:“我们徐州市淡水资源是否缺乏”

结果:

03

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不缺乏或根本不知道缺乏,从而导致了不少同学在日常生活浪费用水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教育上还应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问题五:“下列十八个名词,你了解多少”

在列举的十八个环境知识名词中,学生们对人炸、计划生育、噪声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这几个词了解较多,超过80%的学生都了解名词的意思及名词的背景意义。而对赤潮、绿色食品、可持续战略发展、厄尔尼诺现象等了解较少,有50%左右的学生都不了解。对名词的了解程度计分时发现:对这些名词了解较多的学生约25%,大部分学生了解不高,还有18%的学生的知识是比较缺乏。故此在以后环保教育中对环境知识的教育应继续加强,因为环境知识了解越多,环保意识就会越强,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程度就越高,环保行为越积极。

4.2 在生活中环境意识强烈,但对环境关心不够

问题一:“你对环境问题是否感兴趣?”

结果:

04

说明学生对环境问题都比较感兴趣。

问题二:“你了解环境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哪些?”

05

在1 663位学生中有1436人认为他们的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成为他们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途径。这充分说明学校的环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充分利用。同时也表明了我校老师的环保渗透教育、环保专题讲座、环保宣传活动等起了重要的作用。

问题三:“你是否经常与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谈论环境问题?”

结果:

06

从统计结果看大部分人只是偶尔与别人讨论一下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看得不是很重要,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问题四:“你知道我国环境总体仍继续恶化吗?”

结果:

07

只有282/1663的学生认为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这充分反应大家对我国环境的变化重视不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

4.3 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高

4.3.1 有良好的环保意识

在问题一至问题五的答案中:

08

从上表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都做得比较好,体现了学校领导、各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了环保教育,学生们能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但从问卷中,以及私下谈话中,我们认识到学生在环保行为的自觉性维持上表现不够,有待加强。

4.3.2 热心做有益于环境的事

在问及“是否喜欢收集废旧物品并妥善处理”时,有945/1663的学生表示曾经试过或喜欢这样做。在问及“有没有尝试过用用不着的破布做抹布等家庭日常工作用具时,有1021/1663的学生表示做过,也有324/1663的学生表示虽然没做过但想过。这些都表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学会利用废物,变废为宝。

4.3.3 关心校园、家乡环境,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如:

a 对学校环境教育的意见

① 学校最好是开辟一块田给学生们自由种植,使学生们在劳动中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② 学校足球场能铺上草坪最好。

③ 可经常在宣传栏贴些有环保教育性的照片和图片。

④ 多组织一些大型的环保宣传活动。

b 对我市环境建设的意见

① 某些地区空气污浊,垃圾遍地,绿化不够,且被人破坏严重。

② 街上的小贩,占据人行道摆摊,乞丐太多,有损市容。

③ 出售、食用珍稀动物在某些餐馆里很常见,应给予曝光,予以制止。

5. 一、二年级和三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三方面的比较

5.1 年级高的较年级低的对环境知识了解程度高,就环境知识的十八个名词来分析:

09

从分数段计算来讲,处于高分数段(75―90分)的学生,二年级的百分比明显高于一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又高于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最低分数段的也是一年级的学生多。从各个名词的理解程度来讲,选理解的三年级学生比例也明显高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这说明在我校的一两年里,学生们经过环境渗透教育课、环境专题讲座、环境知识宣传等各项活动,对环境知识的理解确实加深了。

5.2 在日常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较一、二年级的环境意识强。

10

从上表可知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环保意识强。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在有些选项中,如:节约用水、不吸烟、不乱丢垃圾、不随便践踏草地、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等方面比一年级学生差些,虽然这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某些特性,但不能纵容他们,应该更严格地要求他们。

6 调查后的建议和反思

针对对三个年级大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一部分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日常谈话和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 对全校的学生分年级制定系列、系统的环境教育计划,使环境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2) 加强环境教育的社区活动,如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派发环保宣传资料等。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树立;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树立环境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有效的保护环境,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挖掘教材内容融进环保素材

在新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大约占到课本内容的百分之三十,化学教师在进行讲课时,有充分利用这百分之三十的环境知识,在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要有针对性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主要危害,学习危害的主要成分,从而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环保的迫切性,树立环保意识。例如,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当学习空气这一章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然后,通过相关案例或者让学生亲自到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中进行实际考察,了解到现在人类生存需要的空气质量已经污染严重,其中污染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毒气体和可吸入颗粒,同时介绍这些污染成分的主要化学成分构成,这些成分长期进入人的体内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如果空气继续被污染,今后人类的生存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所生活的空气受到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树立保护空气质量的思想意识。在讲解二氧化碳这一节时,要主要介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有机化学物质的燃烧会大大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样,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大面积的冰川就会消融,许多具有宝贵资源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岛屿就会被海水淹没,造成全球陆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许多宝贵的资源大量消失,教师要在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碳排量的增多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防御措施,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相关物质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延伸课本内容提高环保意识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充分讲授环境方面的化学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课外实践认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关于生态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让理论更好的与实践联系起来,充分深刻的理解相关环境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自己的周边环境。例如在教师在讲授水与溶液一章时,要首先明确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在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资源,但除了海水及冰山外,地区上可以引用的淡水资源只有百分之零点六五,淡水资源是及其宝贵缺乏的,我国的淡水资源储存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加上近年来,我国对淡水资源的污染、破坏,使我国的水资源面临严重的困境,所以,要加强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力度,使我国的淡水资源满足人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到自来水厂或污水厂进行考察研究,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同时,让学生调查记载自己家中或周边生活环境中的用水情况,然后分析汇总,总结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提出如何才能有效的节约水资源的节水方法,并切实可行。让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从课本延伸到课外,使其对环境问题了解的更为深刻,从而更能良好的树立自己的环保意识。

3、规范实验操作养成环保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化学药物对环境的破坏是极大的,所以,在进行化学试验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有效的处理实验后的残渣废弃物,从而保护环境。在化学教育的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在化学室中要对学生的安全和环境进行有力的保护。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进行的破坏。在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在通风的橱中或密闭系统中进行有毒气体的操作时,要小心毒气的泄漏,对反应后的尾气要及时小心的回收,不让废气在空气中扩散,反应后的废液,要分类回收,不直接倒入水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其次,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环保角度自主设计、挑选最环保、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及相关化学实验药品,化学实验中,尽可能采取无毒、低污染、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实验药品,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争做环保主人

在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将生活中的环保事例进行探讨、交流,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责任。比如,可以针对现今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方便袋进行相关讨论,方便袋究竟是人们带来了方便,还是带来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方便”,在看到家人使用方便袋,你会怎么做等问题的探讨,通过这些联系生活问题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充分、深刻的认识到环境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无时无刻充斥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不乱扔垃圾、废水重复利用等,让自己成为环保的主人。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的教学实践环节,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的环保工作从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王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空中英语教室.2011(1)

[2]黄梓.恒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2012(2)

篇5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育 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大环境,人类将一无所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范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现象、水污染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突显出来。环境问题无疑是人类继续发展的巨大阻力,它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其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一项根本性的环境保护战略措施。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重要的是教育,地理环保教育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受教育者认识地理环境整个生态系统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地之间应该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意识教育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条件,环境问题的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出现的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造成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有效地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们必须要重视环境的保护,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应从自己做起;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环境现状的危机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全球环境意识。学校教学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

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1]。在中学各科中,环境教育都有涉及,当中生物、化学和地理尤为显著,而地理学科中蕴涵的地理环境特点、人地关系演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丰富的环保教育素材,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条件。尤其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环境教育在地理课堂中更加重要,新课堂理念特别强调地理课堂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这种新理念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在地理教学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一)培养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环境参与意识就是人们把环境意识作为自己自发行为,能够使受环境教育者自发参与,产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环境意识变成自觉的行为,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在家中可以做到帮助家里人做好家里的卫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将环保意识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提升和巩固,产生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时刻自觉的保护着身边的环境。

(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人们明确知道自己所要承担的职责和完成的任务,面对环境问题表现出所持有的态度、重视和关注程度。目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危机等等。仔细想想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跟人类活动是脱不了干系的,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应当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想要人类生存条件得到保障,每个人应当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可以说,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公民不可推卸的义务,要想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每个人必须牢牢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青少年是社会的主力军,培养中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对环保工作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保护的宣传意识。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个别人的事情,不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它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事情。如果只有个别觉悟高的人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而大部分的人依旧继续破坏环境,继续产生污染,那环境依旧得不到改善和保护,所以要不断地扩大环保的传播范围,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宣传意识。社区的环保宣传栏,学校的环保宣传报,无时无刻不在宣传着要大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当然人与人之间言语上的宣传效果是更好的,所以提高学生的宣传意识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步骤。

(四)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国家和政府针对环境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约束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培养中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了解环境法律的知识,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并能用有效的法律知识同违法分子和违法行为做斗争。做到遇见任意砍伐树木、肆意地往清水池中倾倒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能够用法律手段进行引导和制止。提高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能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效果;提高公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才能使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

三、不断探索适合环保教育的地理教学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丰富环保知识和培养环保意识

地理教学中环保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拓展地理学科的优势,挖掘地理教材里蕴含的环境教育内容,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能起到环境教育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中,主要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从面临的环境问题来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学习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能够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提升个人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里面的内容,更要在课本基础上进行环保素材的收集,关注时下备受重视的环保新闻,补充新理念和新动态。《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可以通过设计时下出现的环境问题开展讨论,比如北京雾霾日数量近年增加明显,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得北京雾霾日数增加?此类问题一抛,例子是最新的,是大家所熟悉的,可以活跃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的积极性。通过大家的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增强环保意识

课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上的环保教育内容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内不断强化环保教育,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地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课外的环保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我所执教的学校就可以以“咸村桃源溪”作为主题进行实践活动,进行实地的调查,走访年长者,了解溪水过去的样子。通过眼见为实,了解溪水的变迁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生态环境中,体验到溪水的污染,进而怀念过去的清澈溪水,激起学生内心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做到热爱环境,改善环境。

开展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垃圾处理场、水体污染源地、采矿区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而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去。另外,学生年轻气盛,富有活力,使他们有组织地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寒暑假时间进行社区环保宣传,利用环境主题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水日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形成社会效应,能够引起社会各人士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最终起到宣传环保的效果,并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

课堂教育,传授的是生态环境基础知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大家所熟悉的环境信息,丰富教学内容。乡土地理教学要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进行教学,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河水为什么变脏了?山上的树木怎么越来越少了?街边的垃圾为什么越来越多了?结合当地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同学们带着真真切切的感受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不仅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更深刻,还能增强同学们对环保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篇6

【关 键 词】 环境教育;科学课;小学;教学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同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也向人们提出了挑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化、森林植被的大面积破坏、酸雨、赤潮和沙尘暴的泛滥……因此,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和发展研究成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学校是传播人类精神财富,培养青少年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在学校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境素养,可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不仅能使学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以改善,还能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本文浅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的问题。

一、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实现环境教育目标

在现行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章节都有环境教育的内容。如教材中噪声污染、臭氧层的破坏、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核泄漏、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科学与环境的关系。如通过学习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坏境”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坏境的影响力目前已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已成为破坏事宜平衡的主要因素。

新科学课程《标准》规定:“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学生要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指导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对人而言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是借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在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样能增强教育的效果。

如1998年我国发生百年罕见特大洪灾,从松花江到长江,再到珠江,全国几大主要流域纷纷出现险情,数以亿计的居民处在洪水威胁之中;2007年7月17日,璧山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等等,都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洪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恶化、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蓄洪防洪能力下降。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绿色植被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老师在学生面前应该做保护环境的榜样。在教室里不吸烟,不随地吐痰,粉笔头和废纸不乱丢,讲桌上实验器材、教具摆放整齐,办公室清洁干净,办公桌上整洁清爽。在公共场所严于律己爱护环境,随身带一个塑料袋,把自己用过的食品袋、废纸、果皮等装入塑料袋内,然后投放到垃圾桶内而不乱扔,做学生的表率。外出旅游也要爱护景区环境,不乱写乱画。

四、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

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知识讲座、报告会,开展坏境知识竞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2012年璧山县创建“重庆市环境保护模范县”活动中。

1. 要求学生不乱扔、乱倒垃圾,条件允许时可将垃圾分类放入垃圾桶内,以便回收利用,废旧电池不乱扔在普通垃圾桶里,而应交环保部门统一处理。

2. 鼓励学生少用一次性筷子、塑料餐具、塑料袋,多用环保用品。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做科学实验,如用废旧易拉罐制作小孔成像装置,用矿泉水瓶制作量筒,用废玻璃瓶做声学实验。这样既利用了废物,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在上课时要遵守纪律,不成为影响同学学习的噪声声源。在家里,别人休息时不要把音响设备的音调量开得太大。

4. 要求学生做清洁时要先洒水且扫地时扫帚不要扬起,避免灰尘弥漫污染环境。

5. 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议。积极参加每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因为森林植被既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吸收噪声,防风挡沙。

6. 选择自行车、步行、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在精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政策法规,关心和了解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动态,加强自身的环境修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环境素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邹谨向. 小学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思考[J].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11(1).

篇7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一)环境政策的失灵。

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三)政府方面环境管理不当。

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

(四)缺乏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

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篇8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提出:“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境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规定的环境教育内容。”在自然科学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准切入点,适当拓宽加深,才能“渗于其内,寓于其中”。如在讲述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全球因水资源的短缺所产生的严重问题,诸如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河流出现断流、工业和城市生活因缺水带来的问题等,使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然后向学生提出“生活中可采用哪些节水措施”这个问题。

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实验中强化环保教育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好自然科学的关键,教材对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数量都大大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在自然科学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的难得机会。根据绿色自然科学理念,绿色科学实验应当是一种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的实验技术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更好地运用绿色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地渗透绿色自然科学教育。

三、活动中深化环保教育

活动课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大舞台,它具有广泛、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灵活的形式,通过活动课,能够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和获得直接经验,对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吸引力。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课渗透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外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和课堂教学方法的不同,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上好活动课。环保活动课要充分利用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的热情,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多种活动,为实施环保教育提供良好的机会。

1.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比活动

自然科学教师可以和其他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摄影、演讲、歌咏、征文、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有利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扩展同学们的视野。

2.成立社团组织

创办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园环境之声”广播站,通过聚集校园中的环境思想和环境问题以及开设“环保动态”、“我的环保策略”等栏目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组建花卉兴趣小组;班内成立“环保活动小组”,年级或全校设立“绿色家园环保协会”;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如“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无烟日”、“爱鸟周”,组织出版宣传橱窗,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宣传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心与参与”精神,通过学生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3.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接受教育,不能使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布置学生进行生态环境资源调查,并提出调查内容与要求,如了解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情况;搜集有关生态农业建设情况;农村水资源状况,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采访环保先进单位和个人等。调查后,学生亲自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思考,综合分析,写出家乡环保调查报告。学生在环境调查活动中既看又做,亲自感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生活中延伸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还包括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广泛内容。作为一名自然科学教师,在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的中学生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具有深远的环保意义。教师应及时抓住身边环境教育素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对其行为具体规范,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观念。

篇9

关键词: 环境伦理;城市规划;价值观

20世纪中叶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和自然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普遍提高,城市规划价值观中生态学理念和环境伦理学理念的引入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所有有关城市的决定和判断都是由价值观而不是技术因素驱动的。因此,尽管技术、经济和制度因素都很重要,但最后的决议都取决于决策者的价值观体系。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们生活与工业生产高度聚集的场所,也是环境问题表现得最强烈、最集中、最敏感的空间区域。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改善地球环境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抓好了城市环境,就抓住了问题的首要环节。工业革命以前,城市规模较小,人口数量不大,城市化率较低,城市处于低速发展阶段,自然生态也没有受到深层的伤害,自我恢复能力较强,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得并不明显。工业革命后,伴随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伴随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以及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引发出大量的城市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例如,城市发展导致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连锁反映,包括水资源缺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生物链被破坏等等,城市逐渐失去了良好的环境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

随着改革开放多年来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发达国家近百年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目前,中国城市总体上空气质量较差,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只有38. 6%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相比之下,纽约才二十几微克。还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普遍遭遇水体富营养化的“绿”、气候热岛效应的“红”、沙尘暴或酸雨的“黄”、城市灰霾的“灰”四色效应的现实生态尴尬和水资源枯竭、化石能源短缺、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长期生态威胁。

二、城市规划在解决现实城市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偏颇

篇10

【关键词】 环境教育 环境宣传 实践

1 环境教育方面

1.1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对象

环境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意识、理解、技能和价值观与态度。也就是说,在环境教育进程中,要逐步唤起受教育者对环境问题的意识,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使人们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培养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和理解力之后,还必须培养他们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然而这种技能的运用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经济、社会的知识。因而,环境教育还必须使人民树立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责任感,进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这是环境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环境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

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以下的少年儿童。主要任务是通过教授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活动培养他们的环境素质。专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环保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学生。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培养环保科技和管理人才,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主要目的是提高从事环境保护事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我国政府每年在全国各地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中开办环保专业课程或环保专业培训班,分别对环保系统的领导干部、科技、监测、监理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其中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还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合格并取得培训证书后方可上岗工作。社会教育的对象最为广泛,包括工人、农民、军人、城镇居民、知识分子及各级领导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对象编写适用教材,传播环保知识,倡导环保行为,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对各级领导决策层的干部,是通过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环保研讨班或由环保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以提高他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和综合决策能力。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环保部门积极配合;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由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国家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1.2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做法与体会

1.2.1重视在学校进行的环境教育

根据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局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同时,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在研究性学习课、自然课与兴趣小组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比如课堂教授环保知识,课后落实环保行动;并通过夏令营、作文竞赛和征文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此外,还定期举办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环保培训班,提高教师队伍的环保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溶入环境教育。

1.2.2坚持不懈,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

"绿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造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

创办绿色学校, 有助于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使其在今后的个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视环境问题;有助于促进学校环境管理体系和相关档案资料的建立,提高环境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有助于减少学校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回收再生资源,营造优美环境,使校园环境更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通过有效地节能、节水、节电,资源回收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事故隐患,减少浪费,节约学校财政开支.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龙海一中龙海实验小学等学校先后被评为“绿色学校”。

1.2.3利用高校的环保师资力量,提高环保工作者的业务技术水平

针对我市造纸企业多,行业污染严重,环境管理面临诸多技术问题,我市环保局聘请西安交大贺延龄教授来我市作了“造纸企业废水零排放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学术报告,从而提高了环保工作者的业务技术水平。

1.2.4加强企业职工的环境教育培训工作

多年来,我市环保局结合不同行业企业,开展岗位培训,举班各种切合实际的讲座和学习班,对干部、职工进行环境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清洁生产、ISO 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对产生污染的企业的职工,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环境教育,使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增加效益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1.2.5实施对消费者的环境教育,促进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

对消费者的环保教育,可将环保与日常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要通过典型的事例、详实的证据,使消费者明白是自己不加节制地大量消费、废弃的生活模式,助长和支持了现行大量生产不利于环保的产品;另一方面可通过倡导绿色消费活动、传授如何选购真正的绿色商品等,使消费者充分意识到他的购买倾向和选择是重要的绿色选票,从而引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商品,引导绿色消费,加速可持续生产模式的发展。

2 环境宣传方面

2.1环境宣传的对象和意义

环境宣传的对象是社会各阶层的公众。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环境宣传的基本任务。在宣传普及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以及动员公众参与方面,环境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开展环境宣传活动的做法与体会

2.2.1向各级决策层宣传,增强综合决策意识

我市环保局一方面通过环境报刊、环保简讯、创模简讯、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空气质量日报以及环保警示片等声像资料,定期向决策层通报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其它重要环境信息;另-方面,邀请主要领导通过新闻媒体或在公共场合向公众宣讲环境保护,并参与群众性环保宣传纪念活动。比如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邀请市领导发表署名纪念文章和电视讲话,举办实地或环保知识误区盲点宣传讲解等。此外,还通过市委党校和青年干部学习班,向全市科级、股级干部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决策的环境意识。

2.2.2增强新闻宣传的系统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结合漳州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我市环保局与广电局制订创模新闻宣传方案。报纸、电视台等宣传部门以专版、专栏等形式定期开展创模宣传,宣传主题以环境保护知识、法律法规、全国创模典型事例和焦点、难点、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 以综述、图片(照片)、现场采访、记者调查、公益广告等为宣传形式,做好强势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2.2.3、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

按照活动经常化、对象广泛性、内容针对性、形式灵活性的要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利用经常性的环保栏目、节目,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环保重要活动、科普知识。配合新闻媒体对环保中心工作、环境热点问题、环境执法典型案件进行报道,以实际案例教育群众,增强知法、守法自觉性。通过新闻媒体和环保网站及时环境质量公报等环境信息和环保政情,在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环境污染纠纷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加强社会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和监督权。

积极拓展社区、农村的环境宣传。争取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各方支持和参与,善于“借台唱戏”,把环境宣教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以创建"绿色社区"入手,组织开展环保科普宣传和日常环保活动,将环保教育与环保活动的开展,作为常规内容推进社区的整体建设。采取制作创模宣传黑板报、橱窗以及发放《市民环保手册》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和植树节等环保纪念日开展大规模的环保宣传纪念活动,动员公众参与,从而与社区教育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鼓励大家积极为保护环境做好事、办实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全社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人人参与到创模中去。积极探索,宣传弘扬环境文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将环境文化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2.2.4、加大创模公益广告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形式营造声势浩大的创模氛围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城市的入出口和人流量高的主要广场建立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广告牌3个,实际面积54平方米。组织在出租车上张贴创模宣传标语、口号。争取政府和企业支持,通过市场化运作,做好环境公益广告宣传,规范公共场所环保广告宣传内容。

环境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监督作用。而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策划和组织环保新闻宣传活动和环境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伦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