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园地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园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用语;英语检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84
一、偏远地区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 授课用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每学期均周时为21周,除去报名时间、节假日、运动会、期中期末考试,实际授课时间每学期只有18个周左右。高一英语周课时为5节课,一学期英语大约90课时。每一学期英语有两个模块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按新课标要求不低于8课时,完成学期任务需用时至少80课时。英语每个单元有Warming up,Reading,Using language,Grammar,Listening,Speaking and Writing 四个环节,怎么分配教学时间,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以什么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决定了学生成绩的好坏。在实际教学中,就Reading部分教师至少需要三个课时讲授。所以,讲授内容多、时间紧,容易造成知识讲授粗枝大叶、不精髓,学生学习囫囵吞枣、学得肤浅,教与学缺少信息反馈和知识的复习巩固。随着内容的累增,更容易造成学生学到后面忘记前面的结果,如同猴子掰包谷,掰一个掉一个,到头来一无所获。
2. 授课语言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进入高一以后,三分之二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课(教学语法时英语使用略少)。有的教师语速快,学生反应不过来、听力跟不上。有的教师语速虽慢,但是学生英语听力差,因此又听不懂。还有少许教师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其英语发音不太标准,也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师所讲内容。问题二:初中阶段教师讲课用语情况的分析。尽管小学从三年级已开设了英语,但是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和教师对英语的重视力度不够,造成学生误认为小学的英语是一门副课。所以说,进入七年级学生才真正意义上正式接受英语课。由于学生英语词汇量少,平时听力训练得不够,学生很难适应教师使用英语讲课,也逐渐使得教用英语讲课变得越发困难。如果七年级不加强英语授课,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延续到八年级,到了九年级就更谈不上用英语讲课了。因为在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教师复习时一般多采用汉语讲课。综上所述,学生一进入高一很难适应英语授课方式。根据调查,在高一几乎有85%的学生听不懂教师讲什么(调查对象为英语水平中等程度的高一学生)
3. 英语检测试题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翻阅我们近几年高一所使用的英语资料及试题。其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甚至包括基础知识应用部分,几乎大部分是全国或各省份历年高考真题或相同难度的模拟题或试题。这样的现象严重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令人啼笑皆非,同时让我们这些英语教育者感到可怕,准确地说是可悲!所以,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英语这门课程,学生不是学不进去,也不是学不好,而是一进入高中就被大量的难题怪题吓到了。初中阶段对于英语知识点的考查相对简单、直观。一般记住知识点就能答好题。对于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也是如此,一般考查对文章句意的理解。初中英语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其难度是由浅及深。而高中阶段的英语更侧重考查对文章篇章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高中英语考查的特点是生词量大,句子结构复杂,题材范围广,考查难度大,而且更加抽象。所以,一部分学生中考后只有牺牲放假休息时间提前补课。其结果是学生的身心得不到调整,更增加了学生后期的学习负担。这种枯燥、无梯次的训练只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抹杀孩子的求知欲望。
二、对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 关于新课的讲授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很难完成教学任务。200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部分编纂成员在我市培训时,我们曾问过这些专家如何安排好如此庞大的知识点。专家的建议是删减部分内容,所删减的知识点可放在后面讲授。专家的建议自然是好的,我们也只能这样去做。但是,专家的建议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哪些知识点可以删哪些知识点应该留?这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不存在问题,但对于刚刚分配来的教师还存在问题。二是从高一到高三由于文、理分科,我们的学生在变动、教师也在调动,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到被删减后补讲的知识点,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知识点就衔接不上了。对此,笔者认为一要加强新教师的培训;二要加强备课组工作,群策群力,统筹安排。统一删减内容(可根据重点班、平行班、加强班分别统一)。并对被删减的内容作好记录。笔者的教学原则是高一阶段要加强听和说的教学;高二阶段要加强读和写的教学。
2. 关于使用英语语言授课
由于学科特点,英语课堂应该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这是毫无异议的。正因如此,我们要注意学生获取语言的的适应性、学生认知能力的强弱性、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和学生获知的特点性(有的学生是通过聪慧获知、有的是靠死记硬背获知),教师在使用英语授课时,一要控制好语速。并注意重度(强读)、停顿和重复。同时注意学生的听课表情所发出的暗示。二要注意用浅显的英语进行补充解释。三要适当使用母语。更重要的是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尤其是缺少英语环境的落后地区),教师不宜整节课使用英语,必须有一个过渡。让学生逐步地适应英语教学,并渴望英语。而不是一开始时就被听力给吓到了,其听、说能力的提高也在这样一个紧张的语言环境里被扼杀了。最后一点要加强学生的听、说锻炼。这样,我们不但着眼于学生的现在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也符合语言学习的目的。
3. 关于英语检测的试题
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涉及到英语检测的方式。笔者认为,在高一起始阶段,英语检测题不宜按照高考的模式设计,应该先严格按照中考的模式去设计,其难度开始应该与中考的难度持平或低于中考的难度,随着高中学习的深入再逐渐改变其模式并增加难度,这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题库。如:陕西省中考的完形填空设10个空,高一的英语检测卷也应该设10个空,然后在第二学期增加到15个空,到高二时再增加到20个空,其词汇量及生词量必须严格控制。句子也应以简单句为主。对于基础知识应用部分,其考查点及句干应按照所学的句型结构和词汇来设计。简单不是坏事,由浅及深才符合语言学习的原则,也能使初中英语教学和高中英语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这不仅可以培养基础差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也能使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高中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篇2
一、衔接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
1.教学管理制度引起的地理衔接障碍
第一,缺乏重视影响地理学科教学工作
近年来,虽然地理学科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受到“副科”“小学科”等不正确的待遇。德国著名地理学者赫特纳1927年描述过:“在学校中,地理学的地位仍然不明确并受到非难,像小媳妇儿似的受到歧视。它经常只能充当小伙伴的角色,不能同语文及数学甚至不能和历史及自然科学平起平坐,而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2]。虽然现代中学课堂中的地理学科并没有这么严重的受歧视,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上到学校,下到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们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是不足的。
第二,学习阶段“断层”引起学生知识储备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学呈现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初中地理教学阶段中,7、8年级安排地理课程,9年级空缺。又因为9年级学生和教师忙于复习其他学科以备中考,地理知识便被搁置甚至遗忘,而在升入高中的第一年,即高一年级的地理学习内容为自然地理和系统地理,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说是遭遇了初三和高一年级两年的断层。
2.教学内容和标准差异引起的地理衔接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差异是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原因。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导入和教授多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较形象,一般遵循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侧重的是从系统地理角度来阐述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着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以寻找促进人地关系协调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1]。
其次,课程标准在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差异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对比初高中地理课标基本理念可以看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的地理,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之处,初中更侧重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而高中地理的学习更侧重地理抽象思维的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是初中的继续和升华,高中地理课程重视问题的探究,强调多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既要以初高中基本理念的紧密联系为有力条件,也要注意到理念上的差异和过渡,以此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衔接。
(2)教学三维目标的差异
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来对比,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初高中的目标动词使用有明显差异,从“了解”“初步认识”向“学会”“掌握”“分析”等要求较高的行为动词,说明初中阶段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是基础,高中的教学目标设定要求更高。
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中,都强调了信息收集的过程,但是在要求层次上有所不同。初中侧重概念和地理原理的获取以及分析的过程,而高中则要求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过程。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方面,初中阶段要求提出探究思路,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但高中则要求根据探究方案,摸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于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高中课程标准更强调了对学习动机的解读;都要求关心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初中强调了乡土地理的要求,而高中不仅关注国情现状,更引导出对趋势的强调;关于全球意识方面,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注重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民族自信心,高中则更加强调全球范围内的人口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等问题,强调公民责任感的形成。
总之,由于初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要求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构成导致教学有序衔接的一大原因。
二、衔接问题的主观原因分析
上述客观原因仅从教学的外界环境阐释,而主观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才是衔接出现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观因子的研究和分析才是从根源上解决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关键。
1.学生心理特点差异造成学习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偏重于依存方式,更喜欢表征地理事实明确、详尽、富有条理、生动活泼的讲授;而高中学生则更偏重于独立方式,学生较能适应结构松散、时有“布白”的地理教学,因为此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能善于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来重组地理结构[3]。
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年龄和阶段差异主要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阶段差别。因此,协助学生从初中阶段向高中学习阶段的顺利过渡才能解除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不适应,也是解决的对教学衔接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2.高中教师对衔接问题的忽视
现阶段由于高考压力,高中地理教学任务较重,课时和进度安排较紧,再加之大部分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的不熟悉,部分高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首先,大多数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学没有实践经验,不利于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工作开展。很少教师在从事高中教师工作之前做过初中地理教师,绝大多数教师只从事过高中地理教学的工作,说明对初高中两个阶段地理课程的衔接有较为实际的难度。
其次,日常教学中,高中课堂对初中知识的渗透较少。在高中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做好初中知识点的渗透,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唤起已有的基础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似乎有些差异。
所以,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衔接的情况并不乐观。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才能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篇3
作文教学生活积累艺术创作社会生活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园地百花盛开,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新课标要求的方向变化,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是其中突出的一点。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作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语文教师很重视写作方法指导,从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与语言诸方面一一进行认真指导,很多教师还自己亲自下水写出示范性作文,对于学生的作文从书面批改到面批,精心组织作文的学生互评课。这些措施都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总结这些作文教学措施,它们着眼于作文方法与写作后的反馈。打个比方,着眼的是产品生产的后期程序,那么,前期程序如何优化呢?写作的前期程序便是作者在各个方面的积累。
一、重视“自我”在生活中的体验,是积累的起点
作文中总离不开“人”,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是“自我”。从咿呀学语起,每个人就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一言一行都和别人联系;学习、活动都是和别人之间的互动。生活中各种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与父母、亲人和同学的朝夕相处,沐浴春夏的雨露,也会浸染秋冬的霜雪。高兴、痛苦、悲伤与喜悦时刻在自我的心灵角落留下痕迹。随着年龄增大,更为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会让每个人体验什么叫做羡慕、恨、遗憾、嫉妒和满足以及失落等。丰富精彩的生活给每个人提供了无限的作文资源空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观察生活中的小事,用心体会每个触动自我心灵的瞬间。教师平时指导学生作文训练,不妨指导学生先写“自己”,写自己的“成长”,开始作文的“学步”。多年来高考作文中暴露的问题,也从反面佐证了这样做的重要性。这些年来,有许多高中学生写的作文发表议论时总爱以他人为例证,在人物形象刻画时情感苍白,文中的动作描写缺乏常理,缺少生活的真实,尤其缺乏一种审视自我、解剖自我的精神。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
二、细心观察社会舞台上的一幕幕“活剧”,是积累的根本
现实社会,是一个阔大的、多彩多姿的“舞台”。活跃着各种各样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诚所谓云蒸霞蔚,变化万千。高中生的人生阅历不丰富,生活面也比较狭窄。但无论如何,他们必定是、永远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社会的经纬总是以不同的形式牵动着他们的心。而且,他们用青少年的特有的眼光和视角去扫描世界,一定会有许许多多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从社会舞台觅取异彩纷呈的精彩,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应试能力,很有帮助。作文教学,必须抓好这个重要环节,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积累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素材。
要特别留意发生在身边的“凡人小事”。平凡人做出的平凡事是洪流中的浪花,能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时代光谱,是中学生丰富写作内容的最可珍视的资源。要把身心投人到最实际的生活流程中,争当“弄潮儿”,不做“旁观者”。沉下去才能摸到“石头”,才能领略到“鱼翔浅底”的生活景观。因此生活中要注意积累创作素材。
三、生活中要有文化浸染,使积累的底蕴有浓浓的文化色彩
有人说:文化即“人”化,是人的生活形式和人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智慧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高中学生,已经经受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了一定的文化品格,但还是初始,还需要进一步吸纳与升华。从高中作文的角度,有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乃是区分作文之文野、粗细、高下的重要标志。同样是面对栖霞枫叶,有的人只看到一片火红,觉得好看,于是竭力描绘其大红大紫的火热色彩,满足感官上的享受;而有的人,却从一片飘落的枫叶,紧贴枫树主干的瞬间,想到了子女告别母亲,写下了动人心魄的《最后的吻》;更有人想到,枫叶落人大地,化为泥土,明年春天还会回到妈妈的怀中,写下了《春天,孩儿还要回来……》。这后两种写作构思,分明使人们想到了“慈母手中线”,想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这就是“文化底蕴”在发挥作用。作为“人”化的“文化”,它会在默然无语间影响你的写作动因,为文主旨,语言格调;它会使你在“人”的面前,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态和审美心态。所以,中学生的写作,应当注重文化素养的生成和挥发。“文化”是一条广阔而又漫长的画廊,人们很难写尽。作为中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只要能在“文・史・哲”的交融中,时不时地觅到一段“风景”,乐于流连,便算是有所悟、有所得了。
“文化”说虚则虚,说实则实。或曰:“文化”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所以,高中学生不要把“文化”搞得太玄,只要踏踏实实地充实一点“文・史・哲”方面的综合养分就行了,比如,文化的积淀中,与“历史课程”相结合,启发自己理清历史脉络,捕捉闪光的历史画面;通过古典小说、诗歌、散文的阅读,形象地认识历史,体察历史人物的呼吸和心跳;切忌生硬地搬用“历史”,掉书袋。一定要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起来,并永远以现实观照为主;在写作中,要注意“中国特色”,不要恣意“西化”。看看电视剧《大长今》吧,中国的许多文化精神,都在异国韩国发生了,这应该引起中学师生的启发与沉思。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高校的职能与社会互动得到进一步强化,高校对区域发展产生的作用日益重要,而地方文化资源也越来越对高校产生影响。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作用
一流的高校为地方聚集一流的人才。众观企业的人才招聘要求:为人正直、工作认真、责任感强,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强、形象气质佳。这就是企业对人才观的定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使学生成为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良好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和对高校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对于高校毕业生成功求职大有帮助。
2.现代高校是构筑文化根基的主阵地
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实践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价值观体系,是价值认同,也是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办学治校理念文化等。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提出的新任务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3.创新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和当地输出有用的人才。一个地区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高校如何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某些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互动的介绍,阐述地方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5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以建筑产业类学科为主、工管理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属河北省人民政府主管。学院位于塞外名城张家口市。张家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200万年前,古人类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起源、繁衍;5000年前,炎、黄、蚩尤“三祖”在涿鹿合符釜山,定都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明末清初,张家口发展为著名的陆路商埠,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张库大道即从这里起始;时期,这里是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享有“第二延安”等美誉。张家口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通过参与“冀台心・两岸情”青年大型交流活动、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等,使高校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们爱国、爱乡的情感。
据报道,为使学生们感受老北京乡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于2008年11月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大型主题活动月。活动包括四个主题:老北京曲艺知识讲座、老北京民间手工艺现场制作展示、老北京地方戏剧专场、老北京曲艺专场。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了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调查的社会实践,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
2013年,江苏省某学校还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该校艺术组教师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常熟花边”引入课堂。传统文化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追捧。常熟花边”工艺传承者、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陆皓东评价说:青年学生文化素质好,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校期间受到艺术熏陶,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传统文化争取到更多的爱好者。因此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在全国科普日,保国寺文化志愿者为江北灵峰某高校送去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外讲座“历史的记忆―粮票”,并与粮票展览同期举行。宁波市收藏协会资深藏家向学生们讲述了粮票的历史和种类,使学生对中国特殊时期的票证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遗产宣教、临特展览等优质文化服务受到了学生好评。
近年来,浙江黄岩区积极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出台了《黄岩区地方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各校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结合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区教育局定期召开地方文化进校园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场推进会,就各校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全区各学校根据实施方案,把活动开展作为学校充实发展内涵、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重要举措,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为进一步深化地方特色文化活动,让地方文化走进教室,融入课堂,形成特色的学校文化,各校加强对特色文化内涵的研究,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邀请专家引领、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搜集理论依据、召开各个层面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确定所要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深化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据统计,该区地方文化进校园的研究课题有29项,其中1项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子课题,另有6个课题被列为省市级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传承地方文化的模式。同时,通过从生活中汲取、走访老艺人中了解、书籍资料中查找等形式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中观赏性、健身性、艺术性、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挖掘和整理,汲取精华,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据统计,该区已编写校本教材学校有15所。如今,“作铜锣”、“太极功夫扇”、“踩高跷”等地方文化已得到传承,成为学校文化的补充与拓展,并逐渐发展为不同学校的文化特色与亮点。
4.结论
综上所述,一些高校通过引进地方文化资源,与地方文化机构的互动,传承和保护了地方文化,激发了学生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也提升学校在教育机构中的竞争力和美誉度。
注:本文为张家口市第十届社科联项目。
参考文献:
篇5
近几年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它无穷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为了选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我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去检验。如编写“校本课程”中的“传统文化”部分,我先把课题定为《唐诗吟诵》,我搜集了大量资料,设计好教案,没想到报名参加者甚少。因为学生在必修课中学过的唐诗很多,课题没吸引力。我再把课题改为《戏曲欣赏》,学生由于欣赏水平有限也不喜欢。怎样选一个皆大欢喜的课题呢?我想一要新颖,二要适合学生的实际,三要有生命力。于是我又把课题拟为《集会交友旅游赚钱――对联的妙用》,报名者如云,课堂中听课者爆满。这给我有益的启示: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不断更新,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过多的考虑自己的爱好,走的是“我教我喜欢”之路,学生喜欢不喜欢呢,很少去考虑。尤其在课程资源方面,总是拘泥于课本,把吃透教材奉为“圣经”。其实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它不仅来自课本,还有图书馆、网络、社区、乡村、名胜古迹等。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体会到学生是教学的根本。课程内容的深浅优劣,学生才是“试金石”。内容好,课堂就有人气,教学就有活力;否则,课堂教学死水一潭。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我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的观念形成了,实现了由教教材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角色转换。不管上什么课,我总是主动地去开发课程资源,或读报纸,或查网络,或参观访问……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为了设计好校本课程,我买了《对联集锦》《对联趣谈》等书籍;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有关对联方面的书刊;经常上网搜寻有关楹联方面的资料;外出旅游游名胜古迹时,抄录亭台轩榭上的对联……这样,我的视野开阔了,知识面宽了。如原来我对“平仄”知识掌握不多,通过对选修课的教研,我了解了“平水韵”“词林正韵”常识,弄清了对联音韵变化规律。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在必修课中讲古诗文的韵律时就轻车熟路。由于我收集了许多名联,在授必修课时顺手拈来。讲《离骚》时,我吟诵“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讲《药》时,我把“呐喊如狂人为国而已,华盖育彷徨导民中流”作为开场白;讲《指南录后序》时,我用“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用对联评议人物已成为我课堂的一大亮点……校本课程为必修课引来了活水。以前我总是认为教师重要的是驾驭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就可以了,自己变成了使用课本的机器。现在,我认识到教师要不断地扩大阅读面,积累知识,不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是学习型的老师,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启用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为了开发校本课程,我经常把课堂移到校外,走进社区,走向乡村,走进景区……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大语文。春节到了,我让同学们抄下小区或村庄上住户门前的春联;清明、国庆等节日到了,我让大家去踏青,让同学们记下寺庙祠堂、亭台楼阁上的对联;双休日,我让同学们去收集店铺门前的对联……在校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还经常把校外的东西拿到校内来讨论,如有副对联“活水无弦万古琴,廊桥有阁千秋画”,有位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上联与下联位置颠倒了,根据平仄规律,上联末字一般为仄声,下联末字一般为平声。以前,我的语文课总是不能走出教室,走出书斋,学生听课郁闷。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有了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向生活学语文,我的语文教学变得洒脱大气了,它让我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校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 上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下一篇:乡村旅游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