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三成多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中小学生出走、自杀、杀亲等事件频见报端,引发了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对中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有重要影响。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个体成长阶段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急剧变化,骨骼肌肉快速生长,第二性征逐渐显露,他们要逐步适应自身的这种变化,接受一个全新的自我。
身体成长的同时也为中小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接触到更多人、事,建立更复杂的关系,接受老师、同学、社会带给他们的诸多影响。中小学生在认识自我、探索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和价值意识。
但是,不同于身体的快速成长,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速度相对缓慢,身心发展不平衡带给他们更多成长压力,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个阶段,人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始质疑以父母为代表的权威,希望摆脱各种来自成年人的束缚,即进入我们常说的叛逆期。
对于尚处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社会发展外在环境变化都将对其心理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而纵观现阶段教育实际,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因素
1.课业压力大。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正逐步调整和完善升学评价体系,但中考、高考“指挥棒”效应仍然较大,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学生个体评价还是分数占大头,这对很多学生都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在双休日、假期等时段为孩子报名参加种类繁多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们直呼无暇喘息。
2.外部信息环境复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开拓中小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接触到了不良信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非标准、处事原则都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颓废、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断流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因为这些不良示范走上歧途的例子屡见不鲜。
3.生活范围小。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是学校、家庭、兴趣班三点一线,少有其他活动及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生活环境单一,导致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缓慢,抗挫折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易偏激、遇事冷漠、自我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无定期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着手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引导不够有力。
5.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往往等事发后才知觉。因为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宠溺太过,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缺位。还有许多家长想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手段,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效果。
6.人际交往带来压力。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进入学校学习或接触社会时,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适应现象。青春期的懵懂、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定位、与师生、他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渴望独立又害怕挫折、敏感脆弱又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矛盾心态。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很多人容易将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疾病”混淆,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种习惯意识并不科学。多数人虽然心理相对健康,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个体成长、发展及人际交往,因此需要时时关注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保持心理相对健康状况,让自己能有更好地状态参加学习、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学校、家庭或其他对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明确区分“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不要等到问题发展为疾病才采取行动。
建设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管理和活动组织。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建立或联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多种心理辅导器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家庭或困难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专题活动,抓好新生、毕业生及其他特定时段的心理健康辅导,做好重点突破。加强心育队伍建设。举办心理教师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专业辅导,互相交流经验,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贯彻全员育人理念,组织以班主任为代表的非专业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考取心理辅导资格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轮流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设计班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记录表,由心理委员记录近期办学学生行为表现的变化情况,定期上交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或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分析,相关结果记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探索“学生发展顾问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制度将为学生带去心理、学业、生活等综合性咨询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可由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担任,一些担任顾问的学生现身说法式的经验将给辅导对象提供更切实的帮助,取得更好心理辅导效果。
开展多项体艺实践活动。学校应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组织种类繁多的“阳光体育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强健学生体魄,引导其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提升其融入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积极乐观、耐挫折的阳光心态。学校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发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和经验阅历。
抓住家庭教育这个重点。最近几年,在学校的带动下,不少家长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以引导家长有效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但是仅有这样的知识渗透是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家长还应不断进行充电和调整,在学习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同时要建立多元化教育目标。家长的评价对孩子发展尤其是起步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成绩为主的单一教育目标势必导致孩子单一追求成绩的不平衡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包含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交际能力、实践水平、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从而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发展导向。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应设置有效的奖惩措施,杜绝单纯的物质奖励或极端的打骂教育,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和错误的价值导向。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开放日等亲子互动活动,多与孩子接触,多观察孩子的表现,敏锐捕捉细微变化,及时肯定进步,指出并引导改正不足。
【参考文献】
[1]范明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J].文学教育,2012(6).
[2]韦丽珍.学生心理疏导策略浅谈[J].广西教育,2004(24).
[3]张晓杰.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陈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2(3).
篇2
纵观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那么,何谓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而要实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有效的实施途径。
笔者认为,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群体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国际接轨”使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挑战,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心理困扰也就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而教师的“全员参与”又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最大能效的法宝。
总而言之,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如何,是学校能否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能全员参与的、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创设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俗话说:苑美洁人品,物美长才气。整洁优雅的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起着良好的“心育”作用。这种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的一个心理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的获得至关重要。
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物质平台,而家庭和学校提供的“心理环境”的优劣,则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因”。它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归属感,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糟糕的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心理环境只能使学生缺少关心、缺少温暖、缺乏亲情的沟通,造成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失衡,进而行为失范。如:学生孤僻自闭、自暴自弃、忧虑暴躁、偏激等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都与其心理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因而,创设一个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和学校的内部环境,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任务。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关键在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起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总是从取得成功、解决困难后心理上的满足感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激励表扬,使之把优点发扬光大,把缺点消失于无形。在老师的爱心教育下,学生的成长才不会出现畸形。爱心是融化学生内心寒冰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只有爱才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才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更加成功。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一,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品一品、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语文课上的续编故事、数学课上的一题多解、实验课上的从一个实验看到的多种现象等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心理因素,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3-0074-04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更好、更全面地推进此项工作,2011年下半年,我们以宜昌市近20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31份。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际关系方面
1.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在倾诉对象的调查中,对“你不顺心时”这一问题,选择“向朋友倾诉”的占53.2%,“向父母倾诉”的占25.8%,“向同学倾诉”的占23.2%,“向老师倾诉”的占11.5%,说明在倾诉对象的排序中朋友占首位,父母和同学次之,老师排在最后,这提醒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选择“谁都不找,自己独自承受慢慢缓解”的占26.7%,说明不少学生缺乏人际信任或缺乏心理疏解知识和技能,需要重点关注,防止发展成心理障碍。
在面对“我没有任何知心朋友”这一问题时,回答“是”的占10%,回答“有时”的占8.2%,说明至少有18.2%的学生没有或有时没有知心朋友,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在面对“我愿意对别人讲述我的麻烦”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占12%,说明有少部分学生比较闭锁,不能敞开心扉;加上回答“有时”的36%,说明闭锁心理有一定普遍性。
2.师生之间存在信任危机,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对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能够在学习上做得更好”这一问题,回答“否”的占8%,回答“有的”占36%,二者合起来占44%,说明至少有44%的学生认为全体或部分老师并不相信自己,师生之间存在信任问题。
在面对“我喜欢上学”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占11%,回答“有时”的占24%,二者合起来占35%,说明至少有35%的学生不喜欢或有时不喜欢上学,学生对学校存在着恐惧或厌恶的消极情绪。
3.少部分学生与家人存在沟通障碍
在回答“当我遇到麻烦时,我的父母(或监护人)会听我倾诉”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占12%,,回答“有时”的占27%,二者合起来占39%,说明近四成学生的父母没有时间或没有兴趣与孩子交流,亲子沟通存在一定问题。
4.逾四分之一学生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够融洽
在回答“你平时的人际关系”时,选择“与人友善相处,能很快融入集体”的占72.7%,选择“会因某件小事与同学发生争吵”的占9%,选择“不愿与人多交流,独来独往”的占7.3%,选择“与同学在一起,仍感孤独或失落”的占11%,说明有27.3%的学生与同学关系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5.大部分同学能正确处理人际挫折
在回答“当你面对同学或者老师的嘲笑与责备时”,选择 “找他人倾诉”的占23.2%,“不在意一笑了之”的占25.8%,选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占28.1%,可见绝大部分能正确应对,但仍有22.4%的学生选择“放在心里很痛苦”,不能积极处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与责备,需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式。
(二)学习方面
1.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要求进步
面对“我希望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的问题,回答“是”的占88.8%,回答“有时”的占8%,回答“否”的占3.2%。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是求上进的,只有极少数学生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无兴趣。
2.部分学生压力较大,已引起躯体化反应
在回答“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前你感觉”这一问题时,选择“有点紧张”的占64.1%,选择“压力大,睡不着觉”的占7.9%,二者合起来占71.9%,选择“与平常一样”的只有28%,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非常重视大型考试,并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生理反应,虽引起不良反应的(睡不着觉)只占极少数,但也要引起重视,加强疏导。
在回答“你的学习压力”这一问题时,“很大,有时失眠”的占6.9%,选择“很大,经常失眠”的占2.1%,二者合起来占9%,说明有少部分人在日常就存在学习压力过大而且已经诱发了一定的躯体化生理反应,需要想办法解决。
3.“学业不佳”排心理困扰首位
在面对“你存在哪些心理困扰”的问题时,选择“学业不佳”的占56.1%,选择“自卑”的占22.5%,选择“人际关系不好”的占12.8%,选择“青春期情感问题困扰”的占11.8%。可见,学习问题在心理问题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学习焦虑,学习心理辅导需求较大。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居第二,这也体现了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其自尊意识逐步增强的规律;人际关系问题排位第三;青春期情感问题排第四,这一结论和平时我们对学生的访谈情况基本一致。
结合访谈,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学生学习问题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出现了问题,但没能被学生意识到。这些都说明需要在中小学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提升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并认识和接纳自己。
(三)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看法
1.希望建立心理咨询室并愿意去咨询
在回答“你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吗”这一问题时,选择“非常希望”的占33.5%,选择“希望”的占58.1%,选择“不希望”的占8.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91.6%)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在回答“如果你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你有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心理困惑会去那里求助吗”这一问题时,选择“会”的占71.6%,选择“不会”的占28.4%,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去咨询的愿望,结合91.6%的学生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的结果,可以发现,希望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中竟有20%的学生不愿意去咨询室,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原因可能是尚有顾虑或并不真正了解心理咨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和理解。
2.希望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回答“你希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吗”,选择“非常希望”的占41.6%,选择“希望”的占48.1%,选择“不希望”的占10.3%,这说明绝大多数(89.7%)的学生希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充分的需求。
在回答“你学校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吗”这一问题时,选择“有”的占70.8%,选择“没有”的占 28.4% ,这说明有相当部分中小学未开展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即使是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还很不充分。
二、几点建议
(一)建立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大力构建心理教育网络系统
访谈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领导都表示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可是深入了解才发现这主要表现在理念上,切实有效的常规化措施并不多,原因主要是缺乏真正懂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变重视理念为实际操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常规工作系统,彻底改变可有可无或可以随便被其它活动挤占或临时起意开展活动的现状。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切实得到高度重视,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职人员与非专职人员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2.积极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并愿意去求助,但也有部分同学持反对意见,这说明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和效果还没有为广大学生所了解。学校应主动面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关于心理咨询的知识,树立科学的认识,真正理解心理问题如生理问题一样都是人的正常现象,是有方法解决的,小问题不解决也会酿成大问题,应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问题的正确求助意识。
3.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广大中小学应当克服人财物等方面的困难,满足学生这一良好愿望;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指导,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及教师教学和辅导技能的培训,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同等的地位,并切实落实。
(二)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学生交往技能
1.善用“期望效应”,提高师生信任度
根据调查,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有的老师不相信他们能够在学习上做得更好,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情绪和认知倾向也反映到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上,而且否定倾向已经被学生意识到,久而久之认为老师不信任自己。这种消极信息会严重影响师生关系,导致学生消极自我意识的形成,与良好的“期望效应”背道而驰,这是必须改变的。
2.提升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学
学生都有参加群体活动的意愿,但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时不喜欢上学,说明不少学校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引起了学生对学校的恐惧或厌恶。教师的不当惩罚、言行冷漠以及同学关系不良、学业成绩不佳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上学,因此学校应全方位地营造宽容、激励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进步,关心学生发展,让学生在学校感到温暖和激励,使他们对学校生活感到有兴趣、有期望,从而向往学习、喜欢学习。
3.加强家校沟通,教会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孩子在家中感到不幸福,或者有了烦恼不愿向家长倾诉,都说明亲子关系不和谐,而决定亲子关系好坏的主导力量在家长,学生身上的不少问题其实来自家长。所以学校要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成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学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懂得如何才是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学会科学教子。
4.关注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培养真诚友谊
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学生与同学相处存在问题,无论是小事争吵还是感到孤独,都说明同学交往没有真正形成牢固的友谊,学校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建议开展促进同学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相互信任的交往氛围,激发同学之间的交流热情和勇气,引导学生学会敞开心扉,开放自己并理解他人。
(三)加强学习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和结果
首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爱学习的学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付出很多而收益太少的不平衡使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或者是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对老师逆反或者与同学闹矛盾干扰了认真学习。引起学习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大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于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失眠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疏导,以免造成更大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在大型考试前要进行相应的考试心理辅导,进行减压训练,防止学生过度紧张;对考试失利的同学要宽容鼓励,帮助分析原因并寻找对策,让学生重燃希望,树立信心。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挫折,重塑自信
调查发现,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有“自卑”心理,自卑往往是同挫折联系在一起的,为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深入分析挫折成因,是学业不佳,还是人际交往受挫,或是青春期情感问题等等;重视人际挫折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应对人际交往挫折的技巧,形成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和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样重要的观念。同时,教师要主动与自卑的学生交友谈心,实施赏识教育,给予信心鼓励。
(作者单位:1 2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每个家长都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在未来社会中能有更好的生存能力,能以正常的心态顺利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就是老师的责任,作为中小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更是责无旁贷。
一、中小学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自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能以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做人处事;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能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二、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二是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三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中小学生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中小学生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很少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而且如何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及个性的健康发展等内容很少。五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从事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学校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中小学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六是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七是操作过程不够科学,例如“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有些教师采用宣泄的方法来矫正学生,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学生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还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学生的攻击,因为,体罚本身对学生的攻击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再如“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学生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学校,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学生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此等等,都要求教师家长多留心多关注,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才是上策。
篇5
〔关键词〕四川省;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8-0015-04
一、四川省灾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汶川地震之后,灾后的各种援助相继展开,心理援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是心理援助的主要对象,目前这项工作已经由心理应急援助发展到筹建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灾后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心育现状和心育发展两方面。关于现状主要有调研震后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张彩云,2009)以及对目前心育人才队伍的评价(赖长春,2010)。其余多数是围绕心育发展展开研究,主要有朱蕾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力的研究(2008),祝楠等针对灾区中小学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2010);万俊对灾后教师进行的危机干预(2008)以及陈丽君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构建(2008)。曾宁波、赖长春等进行了师生心理重建研究(2009),林崇德等开展了震后心理援助(2009)和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研究(2009—2011),此外还有对震后心育的对策分析(张龙兵)、灾后心育长效机制建设(翟瑞等,2011)等。
灾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研究促进了师生心理疏导、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但已有研究不能全面反映灾后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为给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现实依据,四川省教育厅牵头,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进行了灾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 2009年12月,川教所,成都市、德阳市、内江市教科所,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起商讨编制了《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研问卷》。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客观题搭配,共设计了4份问卷,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机构负责人问卷、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问卷、中小学校长问卷和心理健康教师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素质状况、工作开展状况、培训进修状况、配套建设状况、发展困境等方面。
2.问卷调查:问卷编制完成后,分别选取省内十余个地市的55位教科研机构负责人、77位教研员、500位中小学校长、1081位心理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施测,测后统一回收,有效回收率均在92%以上。
3.数据分析和处理: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和EXCEL2007进行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
二、四川省灾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现状
1. 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需——从数量上分析
调查显示,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的最大困难是专业教师资源储备不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现状:没有的学校占49.6%,1个的占31.6%,2个的占10.2%,3个的占5.6%,3个以上的占3.0%。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是1:1500,四川省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只是对地震灾区学校提出了“按学生人数每1500人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成都、德阳、绵阳等16个市(州)共有心理教师763名(其中普通高中占33.9%,普通初中占28.4%,普通小学占22.8%,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占14.8%)。根据四川省2010年统计年鉴公布的2009年年底的教育数据,省内中小学学生总数:小学6170471人,初中3554513人,高中1435520人,按1:1500的比例,小学需专职心理教师4114人,初中需2370人,高中需958人。实际学校数:小学12437所,初中4051所,高中758所。2008年的数据显示,省内21州市心理教师数:小学230人,初中286人,高中342人,图1显示了心理教师实际人数、需求人数、学校数量,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供需不平衡。
图1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际人数、需求人数、学校数量对比
结合学校规模来看,专职心理教师存在配置不均衡的情况,有些地区1500人以下学生规模的学校都配备了3名专职教师,但相同规模的有些地区的学校却连一名专职教师都没有,3000人以上规模的部分学校也没有专职教师。
2. 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素质——从质量上分析
(1)学历现状。心理教研员的学历现状:13%专科,75.3%本科,13.7%研究生。心理教师的学历现状:高中以下0.1%,高中4.1%,专科占46.3%,本科49.3%,研究生占0.3%。
(2)专业现状。心理教研员的专业现状: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占24.7%,心理学专业的占16.9%,其他专业的占58.4%。心理教师的专业现状:心理学专业占10.8%,教育学专业占28.4%,医学专业占13.2%,卫生学专业占0.2%,其他学科的占47.4%。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专业加起来才占39.2%。
篇6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家指出:“必须把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未成年人教育更加重要的任务。”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知识面的扩大,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诸多的不良影响。因此,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我们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搞好绿化,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场所。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3.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4.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5.关注个别差异,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6.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争取在学生生活的所有环境里都能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与家长磋商解决办法,达到共同管理、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中职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迈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个体生长发育、发展成熟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心理发展的失衡状态。所以,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处于人生重要成长时期的中职学生大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一方面要接受生理变化和心理发展所带来的不稳定和不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从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陌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容易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厌学、逃课、早恋、网络成瘾、逆反心理、人际交往障碍等,这些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2.构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就业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进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在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做到教书育人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有效果。
3.适时引导学生自我调适
教师要根据个体差异正确分析和了解学生,随时掌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变化,适时引导学生自我调适,积极面对现实,塑造自信人格。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活动中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习成才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保持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的和谐统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全面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知识的教学中,适时、适宜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首先,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适心理状态,挖掘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等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教师要遵循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突出技能为着力点,以企业要求为落脚点的教学改革方案,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2.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的心理极为敏感和脆弱,容易受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传授者和教育者,要努力地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的榜样。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的确立,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生理发育规律,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面对现实、明确奋斗目标,通过心理指导和适度调适引导学生珍惜青春、防止早恋、克服自卑心理,从而恢复自信健康成长。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网络模式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给正在成长着的中职学生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冲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家校路路通”网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形成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基本上是好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身上存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提醒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切不可忽视大意。事实上,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已经导致了不良的后果。如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走极端,产生轻生的念头,甚至自杀;青少年性成熟早,缺乏正确性意识、性观念;厌学、逃学,直接影响学业;诱发偷窃、流氓等违法犯罪行为,最终沦为青少年犯罪分子。
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后果,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转变观念,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端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们应当切实的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的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适当的位置上来。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其自我意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与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体系不完全一致的规律,加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经验少,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性,这些都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更加的复杂化和精细化。
因此,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讲授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现象为主,尽量避免知识的过分专业化和由此产生的消极和不良的后果。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教育,使他们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清晰和正确的认识。
三、发挥同龄共振效应,教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基于当前时展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现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
四、通过行为训练,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方面要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或观赏体验存在于大自然、文化艺术、社会中美的因素和事务;确立奋斗目标和方向,并努力去实现;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矫正自身存在的行为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可以通过自助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心理。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该机构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定期处理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多种量表,将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历程、心理健康咨询调查等情况进行测试记录。同时,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跟踪测试,由学校心理教师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马上就要走向社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其未来能够担当大任的保证,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恰恰是使每个学生获得生动、健康、全面、快乐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卫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王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青海教育,2005年,Z2期。
[3]赵红 李桂萍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的发展趋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吴先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10期。
篇9
1、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同学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很多同学幻想着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而实际上很多同学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和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面向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智商较弱的学生开办的职业先修中学才刚刚起步。对智商较弱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研究尚未成熟,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推广性。
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同学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很多同学天天买零食吃,礼尚往来,互相攀比的风气非常严重。但在这些同学中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劳动,平时的值日生工作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相当普遍。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除了以上情况?你是否还会不愿与父母外出,或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情况? 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地方关系紧张?
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实质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这种课上传授的不是心理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而是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的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学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师姐上,同时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特点。愿意与知心朋友谈心,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这些同学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其实,这些同学和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但只会抱怨父母师长不理解自己。
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年龄的增大,成人意识的产生,同学们心理日趋成熟,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个别同学还会发生顶撞师长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在经济上生活上都有依赖性。有的同学真正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
5、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充满热情和激情,但情感又容易受外界影响发生冲动和波动。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难及时用理智加以控制。
课堂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德育作用,课堂教学教育中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社会、语文、科学等课,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其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这是我校在近年来及今后德育工作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开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倡全员德育的切入口。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新课改标准,学科渗透德育,应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体现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全员德育的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会上积极提倡和灌输这一理念,同时经常性向全体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培训等讲座。促进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
6、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大多同学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但由于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的坚持己见,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说面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立还不强。
7、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同学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对各种信息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还不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狭隘,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同学们的心灵,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8、成材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篇10
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项专门教育来开展,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应该严格按照大纲中的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一是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要专题研究制定《心理健康实施方案》,从组织领导、教员队伍、骨干培训、教材编写、配合活动、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做到与年度理论学习与政治教育集体筹划、统一部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推进。
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心理学课程作为军校大学生公共课程。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以经常举办讲座为辅,开阔学生的心理视野,扩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面。做到在课堂上能够详尽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三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随机教育内容。针对军校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些有利时机,进行前瞻性教育,帮助大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抓住演习外训、党员发展、骨干调整、立功受奖、毕业分配等时机,主动安排“抗挫折”教育,与学员一同分析遭遇挫折后的心理反应,学习心理调控知识,帮助学员掌握受挫折后排除不良心理反应的方法,增强军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 教育中注重良好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
诱发心理问题的主导原因是心理素质本身。特别是18~20周岁之间属于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极易出现矛盾心理,形成孤僻性格。但由于外部环境的优劣,能直接影响个体的心境,因而对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实践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外部环境,保证军校大学生身心不受侵害。
一要做到优化官兵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长期失调而来的。
二要注重成才需求,营造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成就和荣誉是新时期军校大学生最强烈的心理需求。给一个学习机会,创造一个成才环境,最能给军校大学生一个心理满足。通过模拟锻炼、专长展示、学员论坛等多种形式,给军校大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舞台,不断提高适应未来岗位的能力,增强心理自信。还可通过建局域网、科技练兵模拟室等,改善学习条件,满足成才愿望。
三要公正处理“热点”问题,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军队院校,“热点”问题处理不公,是导致军校大学生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在学员中评选学习、训练、守纪等标兵,以此作为评选先进、优先晋级、入党、分配等问题的基本依据。民主公开透明的办事原则,使军校大学生始终处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中。
3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中疏导方式的运用
对军校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训练、健康等方面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只有及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搞好心理疏导,才能使其认识、情感、态度、思维逐渐转向正常状态,防止诱发其他问题。
一要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指导与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开办心理知识讲座,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告诉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的办法,让军校大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心理求助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心理教育,教给军校大学生一定的心理知识,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克服、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疏导存在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