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常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内涵;命题界定;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91-01
在小学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法类课程中的常规教学内容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小学课程教学专门探究的话题之一,其概念属于下位概念。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常作为策划、预设教师主观意图而存在,而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则远不止这些,具有广泛的含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问探究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为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经验,文化通识、理论指导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结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文化素质进行整合,并结合具体的学要素、学情,对现代媒体资源、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设计语文教学全程。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设计”一词,不但具有名词所包含的指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动词所涵盖的行为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其中一方面是根本土语文教育发展而来的三级学科,其中心为“语文教学”,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或者是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另一个理论来源是从西方设计科学的发展而得来的,其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学”,或者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的形式。
所以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探究具有历时性的教育史,还要研究具有共时性视野的技术学,其主要的核心问题内容有:如何明细的界定语文教学设计的范畴;在鲜活的基层教学实践基础上如何将其规律性的精髓抽象出来;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辨析设计的现实语用、科学认知等等。另外还需要深入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方法,确立何种质量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标准,建立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对简单易行、通用的模型等问题。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明晰的命题界定。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概念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设计的解释有多种,如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一种职业;根据相关要求预先制定某项工作的方案或图样;对某人进行陷害;设下某种计谋等。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被称为设计界。由于欧美国家关于设计界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所以设计的相关理论更多的是以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为主。所以从科技术语的角度来看,设计在工艺美术、建筑业、工商业等领域应用的较多。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设计也从传统的专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而教学设计就是在其不断演变下出现的新概念。
在定义教学设计的时候,加涅曾将其定义为对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化规划的过程,而从利于学习的角度安排程序、资源是教学系统的本质含义。所以提出最优的教学方法的学科就是教学设计,通过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知识朝向理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也称教学设计为教学科学,即教师按照正确的教育原理、思想、要求、目的,对教材、教学对象、总体结构、具体环节、整个程序等进行科学的策划,并将自己制定的策划进行落实。其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就是如此,语文教师按照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体预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并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这些工作,预设好之后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课程内涵
为了对教学规划纲要进行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等作出了改革,同时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2012年国家教师建设立项教育精品资源指南可以了解到其中有60门小学教师教育,在这些小学教师教育课中有11门是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其中位居首列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且从新课改中也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类专业小学教师教育层次的学科专业课程就包括小学教学设计。根据语文学科的示范性、基础性,还可以将语文教学设计看作是教师教育类的非中文专业课程。具体的说,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模块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对应的课程教学,其内涵属于小学活动指导、学科教育的范围内[4]。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命题界定和内涵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从课程教学、课程本身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系的构建、其内容的分析、其内涵的厘清、其意义的统筹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大对其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越.徐继红.知识点提取――教学内容的微分析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0:77-83.
[2] 杨天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J]. 语文建设,2014,23:3-4.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改 实践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6-01
面对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标准》本实验教材的试行,中小学教师将迎来改革考验,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改实验活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语文改革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如果改革偏离了教学的最终要求,那么改革就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明确改革和尝试都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是其他所有学科的改革都应该最终通过考试评价体系的检验。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一个基础性教育环节。课程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容的设定既要重知识覆盖的全面性,更要重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改和其他学科相比,改革需要攻破的难题更多。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要重视表面上的工作,更要重视深层次的调整。在改革过程中开展必要的反思、尝试和总结。同时要不断的遵循课改精神,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明确概念、理清思路,从根本上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让学生自觉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并成为教师的追求。教师们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新风貌。
实践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性之一。小学语文改革要围绕实践性这个原则,不能偏离。同时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培养。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恰恰又是实践,因此,单纯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片面的。语文本身就是交际工具,学习语文目的就在于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学会运用语文来进行交际、沟通。而不是要让学生去研究语文,进行学理探讨。语文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地灌输刻板的语言知识,语文课程必须突出工具性、实践性。我们必须清楚,语文是母语教学,语言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通畅语感和整体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情感内涵的培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很大。在课改过程中,对内容的设定要加大重视,既要使内容丰富,又要使内容所涵盖的价值取向适应社会的需求。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过程,它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语文学科应当注重人文价值的感染力,而不必奢求理性化、科学化。比如文科讲“山”,看到的是山的挺拔俊美,而不必去追究山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成分。
小学语文教学应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实践能力,这是学科价值取向走向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学生通过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塑造了其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社会意识逐渐增强,为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语言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因而孤立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训练是不切实际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流、沟通。这是一种整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动态体现,而不是语文课堂上单调孤立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静态练习。教师采取常规性质的灌输性教学配合机械的课堂练习,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新课改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实用,课外作业内容安排更加丰富,更加多样,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多,学生逐渐发挥了课堂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实践,因为实践既是其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路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使原有单纯的灌输变成了现有的实践和体验。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新课改将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并将具体的语言能力分别设定阶段目标。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全面体现小学语文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沟通需求无处不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动力,学生正是在丰富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化,而恰当、合理地处理好学生、教师和素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通过要素融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是评价语文课程教学是否达标的核心标志。
小学语文学习的外延非常宽泛,而小学语文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学生在看法上分歧很大。因此如果教师不做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和提升,学生将无所适从,难以建构起自己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概括,使之上升为完整科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序化、条理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法;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99-01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那么人的一生就在于小学这一阶段,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在小学时大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多重教学目标,将自学讲练法、教例评析法、模拟训练法及探究发展法综合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与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那么想要学好语文基础课堂教学是关键,那要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针对课堂有效性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一、自学讲练法
1、指导自读
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准备好自读提纲,上课后在明确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基础上出示自读提纲,设疑引趣,提供线索,有趣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自学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通读全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理顺层次结构,把握重点、难点,领会基本概念及原理,找出疑难问题。
2、讨论交流
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疑点以及自己在自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挥集体的智慧,互相答疑解难,对错误之处予以纠正,疏漏之处予以补充,疑难之处予以阐明,不同观点进行商榷。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训练自学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表达、应变能力。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各组讨论,仔细聆听学生的意见及见解,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针对讨论情况进行点拨启发,活跃讨论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达到预期目标。
3、精讲释疑
在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教师对本节课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内容扼要予以讲解总结,并对学生的自学及讨论情况予以总结,对学生讨论中的错误观点予以纠正,模糊认识予以澄清,教师的讲解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提纲挈领、总揽全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检测反馈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编制好检测题,在教师精讲总结后进行检测,在检测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深化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检测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随堂提问,抽样检测,也可以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答问题,还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外思考完成。
二、教例评析法
评析法指选择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实际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学习研讨、分析评价、理论联系实际,验证理论知识,学习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的难点所在,也是形成教学能力的基础环节。尽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部分对小学语文各种课型的教学要求、一般步骤及主要教法都做了重点阐述,但仅对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是不能给学生解惑的,如果学生对课本知识一知半解,这对学生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仅凭课本的文字表述而不能以实际的生动教例加以佐证,教师难教,学生难以掌握。教例评析法试图将大量的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实例引入中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课堂,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举例验证,通过直观感受,学习间接经验,加强理论同实际的联系,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
三、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与小学语文课堂相似的教学情境,运用常规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模拟教师角色进行训练,以提高师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模拟训练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会教学”的一些基本技能,使学生形成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这种模拟训练与教育实习相比,同样具有实践性,基础性的特点,但比教育实习更及时、更灵活,同时也可促进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所谓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获得的”,教学技能是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形成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师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但技能“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不可能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自发地形成,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获得,而教学技能的训练具有超前性和可模拟性的特点,因此,创设虚拟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教学训练是培养师生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种教师扮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为广泛的学习到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还能对教学产生兴趣,这对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双赢。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可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在长期性的应试教育观念作用之下,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一直以“照本宣科”模式为主。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仅处于被迫性接受知识的状态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引入,如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当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问题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本文即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小学语文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单单能够实现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合理提升,同时,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现阶段的新课程标准作用之下,小学语文教学除面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外,还需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这一点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常规教学方式的作用之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型地位,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有所忽略。学生被灌输的思想往往是“尊师重道”、“严守纪律”,尽管实现了纪律上的严明,但在学生发展与进步方面却无从实现。反过来说,为了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人格的完善,以及个性的发展,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的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2)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对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将学生主体教学理念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可得到有效促进,使学生具备更加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主动意识融入学生的行动上、学习上,最终确保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以及平衡性。
二、小学语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措施分析
为了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充分的体现出来,使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就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为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地位,决不能单单依赖于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授,更多地需要将传统意义上,过于枯燥范围的课堂转变为一种更加轻松与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与教师能够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多的鼓励学生,树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信心,能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在对学生相互之间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当中,应当始终坚持“平等”、“爱护”、“尊重”的基本原则,使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的情况下,教师不应当直接否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反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路方面发展。并且,对于个性相对沉默的学生,还应当努力为其创造表现的机会。
2.教学活动中体现分层性的基本原则。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分层性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分别设置最低的教学限度、以及最高教学限度。其中,最低的教学限度是指确保全体学生都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防止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成绩较差的学生。而最高的教学限度则是指确保优等生能够融会贯通的学习任务,通过对知识难度的合理提升,使学生能够具备克服挑战,完成任务的欲望。而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而言,则可以在教学限度范围内自由发挥。结合自身情况,留足发挥的空间,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从而达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3.问题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相适应。在有关课后作业的布置过程中,教师需要尽量选择设计性、自主性的作业,以达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目的。学生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知识结构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之上,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任务。一方面,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主体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充分激发,进而达到缩短教师与学生相互距离的重要目的。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引入新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学理念的背景之下,实现了对小学生意愿以及个性的充分遵循,这一点与小学生特殊年龄阶段好奇、好玩、好胜的天性是充分吻合的。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合理改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本文就小学语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作业的开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各方人员通力合作,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积极与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赵静.开放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初探[J].学科教育,2002,(1):15-18.
[2]李英杰.缩小城乡学生小学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2,(6):17-21.
[3]吴锁俊.让课堂活起来――浅谈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5-26.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与弊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本文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一、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存储信息量大,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3.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些词,以及描绘出的情景,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已用不着我再怎样解释,就理解了难懂词句以及一个夜行之人的感情。这样一个爱自然、企盼丰年的主题就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被化解了。应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4.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而一旦多媒体课件的大量运用就会相应地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
篇6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将培养健全及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要求所培养的人不仅有健全的人格,同时还应有健全的人生。当今社会已进入高度文明的时代,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当代语文教学的追求与禅宗思想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人的健全审美人生是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禅宗修行的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启示之处。
一、禅宗修行方式中“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禅宗的修行方式与小学语文教学一样,既靠自身的勤“悟”,又要有禅师适时、耐心的点拨。下面就借几则参禅故事,从“教”的方面,看一看禅师是如何教授其弟子的,小学语文教学对此又何借鉴之处。
启示1:禅宗修行中“问答不定,答非所问”法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启示
发散思维是指以一个问题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或中心,向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发散思维要求空间上的拓展与时间上的延伸。空间上的拓展是指思考问题要突破点线面的限制,从立体角度对思维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时间上的延伸是指对思维对象进行时间上的“三维”思考。发散思维能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广阔、灵活,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运用各种创新的思维方法在在思维中构成新的思维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发散思维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入透彻,有助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启示2:禅宗修行中“呵佛骂祖,焚烧典籍”法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启示
语文教学也应破除对权威和经典的迷信,打破常规和惯例,培养学生一种新的思维和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和教改的快速发展,许多旧时的骨干教师教学质量日益下降,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知识储备量少或不尽职尽责,而是由于他们跟不上教改的步伐,还在用过去的经典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育新时期的学生们,他们“背叛”不了自己的过去,所以教学效果每况愈下。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突破旧的思维和习惯,培养一种创新思维。
二、禅宗修行方式中“学习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参禅讲究“迷时师度,醒时自度”,讲求“事无大小,事必躬亲”,也就是说,参禅主要是靠自身,禅师只是一个指明前进方向的向导,而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跋山还是涉水,都得靠自己。禅宗这种“事事躬亲”的理念更适用于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学习本是学生的职责,只有他们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参禅者讲求一个“悟”字,按禅宗语言哲学的说法,“悟”只能身会而不可言传,“迷人向文字求,悟人向心而觉”。[7]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借鉴禅宗修行中的“悟”,在这里,我们不去区分顿悟、渐悟之别,而只把禅宗中“悟”的本质拿过来,扩大丰富“悟”的内容,让学生从自然、社会、人生的大环境中参悟语文、感悟语文。具体的来说,可以略分为五类:
(一)从自身经历中渐悟。自身经历是直接的、感性的知识形式。每一个人的自身经历都是一本感性的书卷,或平凡或伟大,其中都蕴含着一些人生的真谛,自身经历的潜移默化和学习积累,可以使人在某一瞬间悟出真理,这就是一种“渐悟”的过程,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孔子所谓“士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就是他对人生经历之“道”渐悟的描述。
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和思想的基础,具有生动、活泼、具体、丰富的特点。一个人从其孩提时代开始,社会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就会随着其社会内容的丰富、范围的扩大而逐渐显现出来,正如黑格尔所说“一句话从老人口中说出的与从一个儿童口中说出的,以为是不一样的。”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学生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觉经验来感受和理解课文。
(二)从直觉联想中顿悟。从直觉联想中顿悟,是当下的、迅速获得知识和真理的捷径。直觉体验是每个人都有的潜在力量和“第六感觉”,由此形成所谓“顿悟”。它们有时看似荒唐离奇,形同虚无缥缈,但确实往往以飞跃式、爆发式迸发出本质的思想。古今中外举凡大的思想和战略,都具有基于科学推论之上的、对不同思想进行重组整合的非凡想象力,很多边缘科学的意想不到的创见,常常正是由奇妙的联想引申而来。
“顿悟”并非人生而有之,也并不只是天才独有独能的,它不过是无数次“渐悟”的积累形成质变的思想突破,但没有高度的锤炼和修养,也不可能出现“顿悟”那种神奇的效果。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结构有感受区、储存区、判断区和联想区。如果一个人能够从繁重的记忆性脑力劳动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就可能有所创新。所以,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其在开动左脑进行逻辑分析、区分的同时,还启动右脑直觉地抓住问题的全部,形成联想和进行选择。
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天才,但天才们这种高效的直觉联想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举一例便可知其效果,如对《生命桥》一文的学习,文中虽然很详细地描写了度过危险的方式,可是,只是一遍一遍的阅读文章,还是很难理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有的同学便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大脑中勾画出了这一图景,并用图示的方式演示给大家,至此,所有的同学才恍然大悟。
人与自然是如此的相似相仿,可以说自然是人类的第二个课堂,所以,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堂和学校,要走进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寻找与语文教学中所述情感和理论的相似相仿之处,进而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大工程,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今贤哲的成败及我们自己的过往得失等要牢记于心,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勿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如此,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措施 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教学。小学语文也从曾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倡导的对话式、合作探究式转化。因而探究性教学,合作式学习等新式学习方式也不断出现于小学语文课堂,以此同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许多地方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虽然也呈现出了“新”
的特点,出现了新课程要求下的如“讨论法”“探究法”“活动法”的等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些所谓的“新”方法也不过是一种教师的刻意安排,或是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究其根本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致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抓好常规教学,保证质量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求新、求变是其主要内容,但是,课堂常规教育仍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最重要保证,所以,要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我们首先就需要加强课堂的常规教育。而抓好常规教育,就需要教师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如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前几周就是教师进行常规教育的最好时机,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就可以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主动反馈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懂礼貌,尊敬师长,规范读写姿势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始终要坚持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理念,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常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创新,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为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打下基础。
二、把握目标,加强指导
把握目标也就是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认真研读语文课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的教学目标,而不应该为了凸显自己教学的“新”而制定一些“假、大、空”,并且脱离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有针对性,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和语文课文的特点,能够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还应该深入的研究学生,分析能够获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除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外,教师还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上注重对学生的指导,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以此同时,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善于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和指导,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推动往往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一个学生一旦对本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增强,学习效率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剧烈发展,信息手段逐渐多样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逐渐增多。许多学生也许很早就知道了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加之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致使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对课堂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下功夫,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够较好的预设课堂以便在课堂上更好的对学生的动态进行调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善于把握课堂,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积极做出调整。并且,在教学上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设置问题,请同学回答时,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对错,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学生的勇敢,或者是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以肯定,对错误给及及时的纠正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长此以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的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得到了普及,这位小学语文课堂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如何合理运用这一资源的问题上,如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上,教师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切勿导致喧宾夺主。毕竟,再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只是辅助教学,优化课堂,虽然其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教师仍然是整堂课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动摇的,无论采取怎样的现代教学手段,一定都得要注重学生自身情感的体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再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而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现代化工具都将其无法代替其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的善于取舍,大胆的删减,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业评价 开放性策略 实践与思考
有专家曾经说过:“过去教科书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课程学习的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课程实践应当顺从时势发展潮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朝着多元化和开放性教学的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如何,更是为了检验并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状况,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构建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和放飞个性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结合开放性学业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试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业评价的应用空间
在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往往采取“一考定调”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显示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层面评价、轻综合评价”的不良现象。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强烈感召下,科学而合理的学业评价应当是一种全面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活动形式。一是应用于学生的日常化作业之中。教师可把小学生作业分为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六个方面,并且按照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以“优秀、良好、及格、待及格”四种等级作出评价。同时为增强作业评价的有效激励性,一方面可以设计“闯关积分”的趣味形式;另一方面则以加大评价密度和提升透明度,充分发挥正强化的驱动效应: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作业主要以教师作出评价为主,而中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则由师生进行共同评价。二是应用于学生的课内学习之中。无论情境性还是常规性课堂活动,教师都应本着“三维目标”原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活动形式进行比较与反思。三是应用于学生的课外学习之中。可通过语文活动、成果展示和自主评价等形式予以评价。
二、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地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课程教学模式,而对于小学生的学业评价则往往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考试内容一般分为“基础知识”“短文阅读”和“写作”等几种模块,并且呈现出“注重选择、答案唯一”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形势下,语文学业评价应当遵循“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凸显“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坚持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并重的发展原则,从积累运用、阅读思考、朗读交际、作文与综合实践等诸多方面,予以综合性、全方位和多元化的积极性评价,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性基础。比如,执教者可通过口试方式来考查小学生的“朗读与交际”能力: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评价,可以抽签朗读有注音的简短文本;而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评价,则主要是采取看图说话、看电视说话、口述见闻以及就某一事件作简短发言等形式进行。还可通过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考查。
三、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业评价的基本题型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由于心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生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个性鲜明,在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客观差异性。我们既不能“选择”,也不能“淘汰”,更不能“拒绝”。相反,应当本着“全面发展、整体进步”的原则,积极有效地开展情感教学与艺术评价活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信念)、唤醒(精神)、鼓舞(行为)。”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考虑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设计出不同项目和不同要求的评价命题,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让各个层面的小学生在与命题对话中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如在教学《负荆请罪》内容后,为了帮助小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课文人物故事的思想认识和深刻感悟,执教者可设计以下题目来加以考评和促进:①以真切感受分别对蔺相如或廉颇的不同做法作出积极性评价。②联系剧本中的人物和事件,简要谈谈“负荆请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意义。设计如此的学业考评题型,既具开放性又显多元化,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空间,与此同时,在心智放飞和思维训练中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创新能力。
四、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业评价的命题形式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意识和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被深深地打上了“霸教弱学、以教定学”的烙印,对于课程学业的评价活动同样如此,以至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并非发散性而是复制性发展。正如有人评价道:“小学生在上学前像是一个问号,而小学毕业后则成了一个感叹号”。学业评价是课程活动体系的必要组成和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下,小学语文学业命题应当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理念原则,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业考评命题活动之中,以此“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在自主命题中,一方面可以认真地学习与思考,另一方面则能够予以积极性探索。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开放性学业评价等形式载体,帮助小学生激发学趣、激活思维、挖掘潜能、发展个性,为学习活动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性元素,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念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浅谈对新课标语文教学评价的个性化特征》王力2013年6月
篇9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指导思想
1)在课程整合中,需要深刻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与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将信息技术看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现有的资源设施为基础,熟练应用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2)在课程整合中,立足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课程整合不等同于课程混合,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提高学习效果。
3)在课程整合中,对于学生来说应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信息技术是一种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基本认知工具。
2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习带来的不便,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弊端。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内容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如《琥珀》一课中,苍蝇、蜘蛛及松脂油三者之间在那一瞬间的运动关系,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之后,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的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的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作定格分析,化繁琐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它对削除“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
3 方法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小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如学生选择第三自然段作为学习的内容,西沙群岛的海水里有些什么?接着小组间进行合作学习。在探究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信息,收集有关鱼的资料,交流学习经验,或进行讨论,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信息、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信息,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因此,当反馈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也理解了“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含义。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加强引导,着意培养,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
一、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和谐的氛围,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往,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具有的独特创新想法要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
质疑是产生创新意识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家陶行知说:“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注意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更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的特点,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以问题促探索,以探索促发现,以发现促创新,尽力促使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注重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新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通过激活头脑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思路和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应挖掘和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例如在教学《称象》时,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除了曹冲的方法,你还有其他的办法称象吗?”经过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有位学生认为曹冲的办法既麻烦又费力,提出了自己的新办法:让围观的人陆续上船,一直到船身下沉到刚才划定的水位线为止,然后把船上一个个人的体重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种用人代替石头称的办法,既免去了抬石头的辛苦,又节省了时间,更减少了误差,在当时又完全行得通。因此,比曹冲的办法更科学更省力。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通过求异思维催化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能拓宽学生思路的求异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观察、分析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求异思维成为课堂教学中创新的亮点。
四、启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重要思维工具,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及课后问题都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如课文中插图的空白、结构的空白、标点的空白、人物的语言空白、故事情节的空白等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会摇尾巴的狼》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开了。”文章这样结束,形成了空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据此,我们可启发学生进行延伸式想象:后来猎人到底有没有来收拾这狡猾的狼?如果有,又是怎样收拾的?学生想象出了很多精彩故事。如有学生想象出了《一狼引四狼,打死五只狼》的故事,讲到老山羊赶到山下报告猎人,猎人当天没有去收拾,故意等到半夜,让陷阱里的狼向同伙呼救,引来了东、西、南、北山上的四只狼,然后带了几个有经验的猎人,包抄袭击,一举打死了五只狡猾的狼。这一延续故事闪烁着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使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学生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分析,尽可能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在我的课堂上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延伸式想象,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0,(5).
[2]王榕华.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8,(9).
-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
- 下一篇:统计学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