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前兆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的前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危机的前兆

篇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前兆是,资产泡沫的突然破灭和虚拟财富的蒸发,导致一些重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崩溃,引发了债务危机,于是大家都捂紧自己的钱袋,刹那间流动性极度短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度过2009年的难关之后,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如何,各方的意见见仁见智,分歧多多。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很大,其中最大的变数在于政策上的做法不同,结果差别会很大。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从应急性的短期政策转向处理长期发展中久已存在、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前兆是,资产泡沫的突然破灭和虚拟财富的蒸发,导致一些重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崩溃,引发了债务危机,于是大家都捂紧自己的钱袋,刹那间流动性极度短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为了应对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救市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用政府信用替补民间信用来维持市场的运转。

然而,虚拟资产泡沫的破灭,是长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的巨量资产泡沫积累的必然结果。

这里所说的结构失衡有两方面表现: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长期存在储蓄率过低,依靠向全世界借债进口支撑高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东亚国家又存在过高的储蓄率和过低的消费率,依靠向美国净出口支撑经济增长。由此形成了两类经济的“镜像互补”关系,其结果就是世界主要货币(首先是美元)超发,流动性泛滥,资产负债表的高杠杆化和资产泡沫在世界各国金融体系中大量积累。

中国从进入21世纪初至今,存在大量的虚拟资产泡沫并使金融体系风险不断积累。

危机的爆发,意味着泡沫破灭、虚拟资产蒸发,资产负债表危机显现。在“现金为王”、人人都捂紧钱袋子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和信用膨胀在一转眼间就转变为流动性和信用的极度短缺。在危机发生以后,各国宏观经济当局通常都会通过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维持经济的运转和防止市场崩溃。但是,这类短期政策却无助于长期问题的缓解,甚至会阻碍这些问题的解决。这样,在短期政策与长期目标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面对这种情况,适宜的做法,应是综合运用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在经济和市场面临崩溃的情况下,用短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支撑市场,保证经济不崩盘。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对导致经济出现危机的原因有清晰的认识,认真解决长期增长中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将救急的短期政策视为能够治愈长期问题的灵丹妙药。

正因为存在短期对策与长期对策之间的矛盾,一些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当局在采取救市政策的同时,注意根据个案的不同情况,尽量实现“削减泡沫”和“去杠杆化”的区别对待;而在市场信心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应该择机从刺激经济的政策中退出。处理危机的过程,就是核销虚拟财富、“去杠杆化”的过程。

篇2

从LTCM事件谈起

1997年亚洲爆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余波荡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说虽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却在于美国的量子基金对泰国外行市场突然袭击。1998年9月爆发的美国LTCM基金危机事件,震撼美国金融界,波及全世界,这一危机也是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所触发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对冲”(hedge)基金,资金额为35亿美元,从事各种债券衍生物交易,由华尔街债券投资高手梅里韦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数学金融学家斯科尔斯(M.S.Scholes)和默顿(R.C.Merton),他们参与建立的“期权定价公式”(即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为债券衍生物交易者广泛应用。两位因此获得者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LTCM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数学金融学理论,建立模型,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预测债券价格走向。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债券历年的价格输入计算机,从中找出统计相关规律。投资者将债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美国的联邦公券,由美国联邦政府保证,几乎没有风险;第二类是企业或发展中国家征服发行的债券,风险较大。LTCM基金通过统计发现,两类债券价格的波动基本同步,涨则齐涨,跌则齐跌,且通常两者间保持一定的平均差价。当通过计算机发现个别债券的市价偏离平均值时,若及时买进或卖出,就可在价格回到平均值时赚取利润。妙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无论如何价格上涨或下跌,按这种方法投资都可以获利。难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资金增长高达300%。不仅其合伙人和投资者发了大财,各大银行为能从中分一杯羹,也争着借钱给他们,致使LTCM基金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竟高达25:1。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触发了群起抛售第二类债券的狂潮,其价格直线下跌,而且很难找到买主。与此同时,投资者为了保本,纷纷寻求最安全的避风港,将巨额资金转向购买美国政府担保的联邦公债。其价格一路飞升到历史新高。这种情况与LTCM计算机所依据的两类债券同步涨跌之统计规律刚好相反,原先的理论,模型和程序全都失灵。LTCM基金下错了注而损失惨重。雪上加霜的是,他们不但未随机应变及时撤出资金,而是对自己的理论模型过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期反败为胜。就这样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亏损高达44%而濒临破产。其直接涉及金额为1000亿美元,而间接牵连的金额竟高达10000亿美元!如果任其倒闭,将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信誉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LTCM基金亏损的金额过于庞大,而且涉及到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德主,这对数学金融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华尔街有些人已在议论,开始怀疑数学金融学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称:永远不向由数学金融学家主持的基金投资,数学金融学面临挑战。

LTCM基金事件爆发以后,美国各报刊之报道,评论,分析连篇累牍,焦点集中在为什么过去如此灵验的统计预测理论竟会突然失灵?多数人的共识是,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将之应用于不适当的条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发生之前四个月著文分析基于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文中将随机过程分为平稳的,似稳的以及非稳的三类,明确指出:“第三类随机过程是具有快变的或突变达的概率分布,可称为‘非稳随机过程’。对于这种非稳过程,概率分布实际上已失去意义,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必须另辟途径,这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类似的情形中得到启发。突变现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LTCM基金的统计预测理论失灵,而且遭受损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和投资公司也都损失不赀。

经典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债券市场中寻求无风险套利投资组合的理论。欧式期权定价的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基于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个市场模型。其中,关于无风险债券价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关;而关于原生股票价格的方程,则除了与平均回报率b有关以外,还含有一个系数为σ的标准布朗运动的“微分”。当r,b,σ均为常数时,欧式买入期权(European call option)的价格θ就可以用精确的公式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套利”投资组合。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自1973年发表以来,被投资者广泛应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成了期权投资理论的经典,促进了债券衍生物时常的蓬勃发展。有人甚至说。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开辟了债券衍生物交易这个新行业。

笔者以为,上述投资组合理论可称为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它尽管在实践中极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应用时如不加注意,就会出问题。

局限性之一: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的完备的市场假设,即r,b,σ均为常数,且σ>0,但在实际的市场中它们都不一定是常数,而且很可能会有跳跃。

局限性之二: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散户,而实际的市场中大户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中,有时大户具有决定性的操纵作用。量子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即为一例。在这种情况下,b和σ均依赖于投资者的行为,原生股票价格的微分方程变为非线性的。

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市场的假定,属于“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适用条件下十分有效。事实上,期权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应用,LTCM基金也确实在过去三年多中赚了大钱。这次LTCM基金的失败并非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不对,而是因为突发事件袭来时,市场变得很不平稳,原来的“平稳随机过程"变成了“非稳随机过程”。条件变了,原来的统计规律不再适用了。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统计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失效。

突发实件的机制

研究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弄清其机制。只有弄清了机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预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发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领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术领域中。而且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能量”积累型 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应力所积累的能量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后突然的释放。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发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果将“能量”作广义解释,也可以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泡沫经济的破灭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积累型,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为抬高的产业之虚假价值。这种虚假价值不断积累,直至其经济基础无法承担时,就会突然崩溃。积累的虚假价值越多,突发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初崩溃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所积累的虚假价值过分庞大之故。

“放大”型 原子弹的爆发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中,一个中子击中铀核使之分裂而释放核能,同时放出二至伞个中子,这是一级反应。放出的中子再击中铀核产生二级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类推,释放的核能及中子数均按反应级级数以指数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这是一种多级相联的“级联放大”,此外,放大电路中由于正反馈而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非线性系统的“张弛”震荡等也属于“放大”型。这里正反馈的作用等效于级联。在社会、经济及金融等领域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企业间达的连锁债务就有可能导致“级联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闭而引起一系列债主的相继倒闭,甚至可能触发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次LTCM基金的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介入,促使15家大银行注入35亿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闭而引起“级联放大”,造成整个金融界的信用危机。

金融界还有一种常用的术语,即所谓“杠杆作用”(leverage)。杠杆作用愿意为以小力产生大力,此处指以小钱控制大钱。这也属于“放大”类型。例如LTCM基金不仅大量利用银行贷款造成极高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而且还利用期货交易到交割时才需付款的规定,大做买空卖空的无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杆作用”投资所涉及的资金高达10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一旦出问题,这种突发事件的震撼力是惊人的。

金融突发事件之复杂性

金融突发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术的突发事件复杂得多,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因素性 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诸因素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为经济因素--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债券,而俄罗斯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分额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风波,是因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资者突然感受到第二类债券的高风险,竞相抛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可见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将其计及。

非线性 影响金融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例如,大户的动作会影响到市场及散户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型必须包含非线性项,这种非线性理论处理起来要比线性理论复杂得多。

不确定性 金融现象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而突发事件尤甚。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例如,1998年8月间俄罗斯经济已濒临破产边缘,几乎可以确定某种事件将会发生,但对于投资者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是: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件?在何时发生?这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那样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其机制固然是由于房地产等虚假价值的积累,但由此触发的金融危机却也包含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连锁债务的级联放大效应。 预警方法

对冲基金之“对冲”,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对冲”来避险(有人将hedge fund译为“避险基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本设计为避险的基金,竟因突发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风险。华尔街的大型债券公司和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斯科尔斯和默顿都是LTCM基金“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对突发事件作出预警是他们的职责,但在这次他们竟都未能作出预警。

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这只要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驾驶汽车,想对突然发生的机械故障做出预警以防止车祸,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统计可能给出的信息是:每一百万辆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有三辆发生机械故障。这种统计规律虽然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率有用,但对预警根本无用。因为不知道你的车是否属于这百万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属于这百万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故障。 笔者认为,针对金融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作预警应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说过,在“能量”积累型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定有一个事先“能量”积累的过程;对“放大”型的突发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种放大机制。因此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之前,总有蛛丝马迹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积累越多,放大的倍数越高,前兆也就越明显。采用这种方法对汽车之机械故障作出预警,应实时监测其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发现温度、噪音、振动,以及驾驶感觉等反常变化及时作出预警。当然,金融突发事件要比汽车机械故障复杂得多,影响的因素也多得多。为了作出预警,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特别应当“能量”的积累是否已接近其“临界点”,是否已存在“一触即发”的放大机制等危险前兆。如能做到这些,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该是可能的。 要实现预警,困难也很大。其一是计及多种因素的困难。计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复杂。而且由于非线性效应数学处理就更为困难。计及多种因素的突发事件之数学模型,很可能超越现有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但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简后繁、先易后难?不妨先计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进展逐步扩充。 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难。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应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脑中的活动,直接定量极为困难,但间接定量还是可能的。可以考虑采用“分类效用函数”来量化民众的投资心理因素。为此,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如散户和大户,年轻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险型等等,以便分别处理。然后,选用他们的一种典型投资行为作为代表其投资心理的“效用函数“,加以量化。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卢卡斯(R.E.Lucas)的“理性预期”也是一种处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报警灵敏度的困难。过分灵敏可能给出许多“狼来了”的虚警,欠灵敏则可能造成漏报。如何适当把握报警之“临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预警分级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怀疑对金融突发事件做预警的可能性。对此不妨这样来讨论: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发事件就不会凭空发生,就应该有前兆可寻,预警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学就不是一门科学,预警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笔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因应之道

篇3

为什么如今的中国股市重要性远超以往任何时期?因为,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经济转型,这个转型时期的经济风险大过以往30年任何时期,只有股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才可以与经济风险匹配。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失去了股市的支撑,而错把银行融资当主力,那中国经济风险将被无限度放大,危机非来不可。

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学者是否意识到了中国股市在当下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去看看美国,如此巨大的一场金融危机之下,股市虽也有过大跌,但其恢复的力度和速度举世无双。为什么?因为美国人太知道资本和资本定价的重要性,太知道越是债权市场风险巨大越需要股权资本市场去支撑、去应对巨大的经济风险。

但我们呢?明知巨大的经济风险来袭,却一味放大信贷风险,而对股市却采取抑制政策,并试图以此去防范热钱,放弃了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巨大的资本机会和转型动力。何等糊涂!何等愚昧!

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什么?中国股市有可能被彻底摧毁。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交易结算资金监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去除B股、融资融券、证券公司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业务的交易结算资金,代表了个人证券账户和直接入市的法人证券账户, 6月份的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已从6月初的8103亿元降至6081亿元,净流出1961亿元。

更可怕的是:在A股市场大量失血的同时,一些证券营业部开始出现数量远超以往的“销户”现象。什么是“销户”?就是投资者彻底离开股市,把开立于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账户撤销掉。

销户:对历史上所有中国股市的建设者和推动者而言是何等“扎心”的字眼。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投资者“销户”成风,中国股市将被彻底摧毁!因为他们都知道,股市是以投资者为基础的市场,没有上市公司马上就可以有,但没有投资者一切都是瞎扯!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中国没有了股市,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将失去重要动力,中国经济转型将变成空话!因为他们都知道,股市像今天这样的下跌无异于“股灾”,那是一个经济市场化国家的重大经济灾难,是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前兆!

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还要不要股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销户”现象?过去那种肆无忌惮地残害股市投资者的行为是不是必须有人为此负责?谁该为此负责?谁还有什么样的借口、什么样的方式推脱这样一个重大的经济责任?

篇4

1.1危机的一般特点危机是指任何可能危及社会及组织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利益、管理者无法预料但又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紧急回应和处理的突发性事件。它具有下列一般特征:①破坏性:对社会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②突发性:不确定性,出乎决策者意料之外。③紧迫性:应对和处理行为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④公众性:影响公众的利益、公众高度关注。

1.2金融品牌危机的特征对金融企业而言,品牌危机主要是指由于金融企业经营或品牌管理中的失误,或者由于客户与金融企业之间对金融产品、服务或者事件的认知不同、相互沟通不够,从而导致其产生激烈行为,并在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进而严重影响金融企业品牌价值的事件状态。

金融企业品牌危机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引发客户不信任和不选用,会造成金融企业类似业务营业额的大幅下滑,对金融企业的声誉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另一类是非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客户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主要是金融企业内部某方面失误引起的经营危机和困难,如法律诉讼、人动等,这些问题逐渐向外传递,会造成客户对金融企业的不信任。

金融品牌危机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2.1突发性,往往是由于金融企业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被曝光,或者客户等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质量不满无法宣泄而突然爆发。

1.2.2动态性和扩散性,品牌危机会随着金融企业对有关事件处理的正确和及时与否而减轻或加重,而且任何一个危机在没有彻底解决之前,都有可能产生扩散效应。

1.2.3破坏性,品牌危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降低公众的品牌忠诚度,品牌价值在短期内会明显受损。

2树立危机意识

只有强化企业自身的危机意识,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危机管理工作。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运行中以及金融全球化中金融企业面对的内外经营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由内外因素导致的企业危机难以避免,必须通过有效的品牌危机防范机制加以预测、预防、化解或尽可能减少其损失。树立危机意识最关键的在于及时识别危机的前兆。在日常品牌管理中,对可能引起金融品牌危机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理和识别,对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日常性监测。同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正确判断、评估危机的可能性、危机风险源头、危机征兆和危机发生之间的联系等。

3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要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取得主动,反应迅速,就必须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在危机来临时尽早发现危机,以制度化的管理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产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一套有效的危机预测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组织机构组织结构是企业品牌预警管理系统功能发挥的基本和必要保证,是对品牌不安全现象进行识别、预警和控制的保障。

3.1.1预警部主要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负责品牌资产安全状况、品牌管理安全状况、品牌环境安全状况的日常监控,识别和诊断其中易引发品牌危机的不安全现象(危机征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矫正控制;二是日常活动中训练全体员工接受识别危机征兆和防止危机发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员工在危机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进行各种品牌危机状态的预测和模拟,设计“品牌危机管理”方案,以在特别状态中供决策层采用。

3.1.2核心领导小组核心领导小组由金融企业的董事会、总裁等组成,从战略层面把握危机的动向,对危机处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指挥各部门密切配合危机控制小组。核心领导小组的职能包括: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紧急情况下的预算审核、与政府和特别利益团体进行高层沟通、对机构投资者、媒体、消费者、员工以及其他受到影响的群体传达信息;与法律顾问沟通;跟踪公众动向;保证董事长或总裁了解事件的总体进展,启动媒体沟通程序等。它是发挥作用最大的危机管理机构,它的决策水平和预见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处理进程和结果。

3.1.3危机控制小组危机控制小组负责危机处理工作的实际运转,直接处理危机事件的操作层面工作,一方面向领导小组及时通报事态的进展,另一方面向联络沟通小组下达核心领导小组的决策信息。时刻保证核心领导小组清楚地知道危机情况,同时从核心领导小组那里接收战略建议,并制定危机处理的预算。

3.1.4联络沟通小组联络沟通小组负责与公众、媒体、受害者、公司成员的沟通,应确保企业用一种声音说话。任命两到三个公司发言人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保证对某个问题做出统一而前后一致的判断和解释,并且由获得授权任命的发言人来完成信息沟通的任务。

如前期浦发银行在其外汇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而导致客户不满,并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较大反响的事件的处理上,就应该由品牌危机管理小组统一处理,对外保持同一声音,实施同一标准,并通过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主动化解品牌危机。而不应该政出多门,出现不同网点对部分客户补偿五花八门。例如:有的网点提出,投资者可以把理财投资的资金再续存一个月,给予其8%的年利率,即多存一个月可获得8%/12=0.66%的利息补偿;有的网点提出,给投资者3000元代金券;有的网点提出赠送投资者实物礼品。这些不统一的做法很可能会引发客户之间的攀比,使浦发银行处于更被动的地位。

3.2预警信息系统通过网络评价品牌的安全状态、监测影响品牌安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品牌的不安全现象,并对其进行识别、诊断、评价,设计出预警信号输出系统。

如本次金融危机开始时信息不透明,给许多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带来负面影响。如今,美国政府对十大金融机构展开压力测试,将金融机构的真实现状公之于众,,使人们对这些金融机构重拾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第三期领导干部研究班课题组.“工商银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研究”《金融论坛》.2008年第7期.

[2]陆岷峰.《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2月.

[3]余明阳,刘春章.《品牌危机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4]宗军.“浦发银行品牌建设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2008年.

[5]凌林,黎永强.“商业银行品牌危机管理策略”《新金融》2006年第10期.

篇5

关键词 金融 教学 实物 实训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西方及美国的金融科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及厚重的根基,最近几年更是显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与之相比,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从国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才有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远远比不上西方国家。笔者从事金融教学工作多年,始终注意金融发展和世界经济变化。由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表现在经济危机上面也不相同,但笔者觉得都和金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料。

一、备课国内外的最新金融动态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金融学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并且它与现实经济情况、金融态势和实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课前,笔者总要浏览最近一周的世界经济情况、最新金融报道和有关实事,筛选出本周课上要用到的金融要件。这些要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表现在:

1、拓展了笔者的思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加深了对某些经济现象的认识,如大众用品的价格增长具有规律性,也就是季节性和年度性。年度性表现为大众用品的价格上涨不受年度控制;季节性,如水电涨价多在夏季,在夏季,是用水量和用电量最多的季节,并且因为此时气候炎热,不能停止供水,因降温需使用空调等设备,所以也不能予以停电;煤气涨价多在秋冬季节。周而复始,所以笔者得出,相对这些公共用品的生产者来说,在这些季节涨价,消费者欲罢不能,而这时也是政府最无能为力的时机。还是以煤气来讲,现在的冬季取暖都改为了用气,替换了原来的煤,冬季气候寒冷,还有就是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美满,如果在这个时候停止供应煤气,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极大不满,担心引起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所以政府也只好听之任之,供应商涨价也就顺理成章了。

2、共同解读最新经济形势。为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上课前和学生一起研究最新经济形势,并加以分析,论证了金融学的确是一门有用的科学,用金融学的观点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能够对学生起到提醒、回忆、认知的作用,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再遇到实际问题时,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实物教学加深学生印象

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经济行动,以及如何对资金进行管理的科学。而进行经济行动的载体就是流通货币和资金,其中涉及到资金,就必然会有货币。尤其是国际金融学,其中必然会有钱币的兑换和汇率情况,不同的国家,货币名称、样式、符号均不相同。幻灯片的演示可以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各种货币的样子,但是真实货币的呈现会给学生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比如在讲“国外货币代码”时,这时出示各国的真实货币,让学生们能够亲手抚摸和辨认,给学生以新奇感,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大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讲不同国家的汇率不同,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从而得到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终生难忘。

三、金融实际操作课程的教学

实际教学现状要求学校备有金融课程训练应用软件,这种软件的引入,方便了学生的实习训练,使学生动手动脑,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真实地操作训练中,体会到证券交易的操作流程。

比如外汇的实际训练,在世界范围内,外汇的买进卖出全天候都可以进行;这种市场是随时都可以买卖的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不同;尤其是外汇的买卖问题,学生看到的情况有时会是高价卖出,而低价买入,一定会有盈利,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这是学生在辨认买和卖的时候,还有买卖的货币究竟是买进还是卖出,学生没有认清这些问题;教师在买卖货币应用软件的实际操作中,再次讲解货币的价格是如何标出的,使学生重新理解此类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关注世界经济,以科研促教学

进入21世纪,经济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大多数人认为金融危机是由美国引起的,但很多专家通过实际观察得到,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世界各地已纷纷出现危机前兆。笔者自2007年就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论,结合长期以来的认识和学习专家论文,2008年至2011年,先后发表了《全球经济危机下黄金地位刍议》、《从两房退市看我国的金融安全》和《全球通胀背景下的货币制度选择》等论文。通过长期观察世界金融的规律,把自己的观点结合到教学上,和学生们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希望得到更好的答案,比如在债务危机问题上,为什么单单在欧洲爆发?而中国与美国均没有发生此类现象,其间有哪些客观条件存在?再结合一些专家的认识,讲解国家财政控制权和货币控制权的知识;还有我国政府的债务问题以及保证金融安全运行的措施等等。

五、结语

在金融课堂中有效引入当今的金融时事内容、通过实物和实际事件等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提高金融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03级本科,研究方向:教育 经济)

参考文献:

[1]许红梅,杨继国.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生产力研究.2010(12).

[2]刘艳华.金融学教学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中国证券期货.2011(02).

篇6

关键词:企业危机;危机管理对策;旅游企业

入世一方面改变了企业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却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经营风险,企业组织结构设置、运行规则制定、管理理念正在经受空前的洗礼。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危机无时无刻不威胁着我们的企业,就连一些看上去非常强大的企业,如果没有处理好所遭遇的危机,都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使灾难在与该企业相关的各个领域出现连锁反应,垮得一发不可收拾。人们不得不承认:危机管理与企业正常时期的营运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两大重点,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轨、缺一不可。

旅游企业同样摆脱不了危机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03非典”、“08雪灾”等均对中国旅游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旅游企业危机管理发展得非常缓慢,其危机管理研究与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而,加强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研究可谓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旅游企业的危机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危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产品与价格危机方面

我国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对产品的开发、营销与推广下功夫少、投资不力,往往出现一家开发大家搭车的现象。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低、产品重复利用、压价竞争严重,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产品质量低劣等,致使旅游产品危机四伏。

价格危机一般源于旅游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外部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调整,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以及低价策略的应用等;在内部主要是受本身条件、实力、规模的限制,使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再就是在定价策略上,低估了竞争对手的能力或高估了顾客的接受能力等等。以上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价格策略失误,从而使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近年来,由于部分旅游企业者以低标准、低价格恶意压价,使整个行业面临价格危机。

2.信誉与人才危机方面

近年来旅游投诉事件一路攀升,黑社黑店超范围经营,非法、变相转让许可证,零团费和负团费,虚假广告,黑车,野导,回扣等现象丛出不穷,信誉危机严重,殃及到整个旅游企业。

人才危机主要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掌握核心客源、商业秘密的人员以及外联、营销方面的骨干突然流失,给旅游企业者的经营活动带来的困难。

3.财务危机方面

按照财务管理理论,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三个:流动比率、速动比率1和流动负债率2。我国旅游企业因投资于景点、景区及宾馆、酒店等硬件设施的资金较多,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所以一般认为旅游企业的流动比率为1.5、速动比率为1时,就具备了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如果比率过高,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呆滞,影响资金利用效果。流动负债率可反映一个公司依赖短期债权人的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公司对短期资金的依赖性越强,公司偿债的流动性压力越大,风险也越大。因此,为维持资本结构的安全,该比率不能过高,应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遗憾的是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比率普遍偏高,有的甚至达到或接近100%,对公司所有者而言,如果公司不会遇到因短期债务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情况,公司保持较高的流动负债率,可使所有者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有的公司靠举新债、偿还旧债维持长期资产占用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这必须以公司不会遇到偿债风险为条件。可见,我国旅游企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4.突发危机方面

“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美伊战争”、“国际恐怖袭击”、“08雪灾”等对中国旅游企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给中国旅游企业造成旅游总收入减少2768亿元的巨大损失。旅游企业在应对突发危机方面问题严峻、亟待解决。

二、我国旅游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面对我国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现状,我国旅游业者不仅要有竞争意识,更要有危机意识。只有企业管理人员把危机、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内容融入到日常的职责和行动中去,才能在企业或自身工作面临危机时从容应对,赢得生存的空间和机会。

旅游企业借鉴危机管理理论,可以从静态对策、动态对策两方面入手应对危机。

1.静态对策

静态对策是指在组织没有发生变化或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旅游企业危机的对策。主要包括:深化危机教育、增强危机意识,采用危机公关小组,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总结等。

在市场经济中,面对竞争和各种风险,企业发生危机是常有的事,企业领导者必须深化对自身及员工的危机教育,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临危应变救护能力。微软公司就提出,“微软公司距离破产只有十个月”,小天鹅公司实施末日管理,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危机意识。企业内部危机管理小组要十分关注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宏观与微观因素的变化,及时发现危机前兆,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

企业危机的前兆主要表现在:管理行为方面,如不信任部下、猜疑心强、固执己见、使员工无法发挥能力、一意孤行等;经营策略方面,如计划不周,在市场变化或政策调整等发生变化时无应变能力等;经营环境方面,如市场发生巨变、出现强有力竞争对手、价格下降等;内部管理方面,如员工情绪低落、生产计划需要调整、规章制度失效、有章不依等;经营财务方面,如亏损增加、过度负债、技术设备更新缓慢等。英国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中提出以危机管理小组来应对企业危机。危机管理小组由公关部成员和高层领导直接组成,其对危机的出现、企业声誉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危机管理小组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危机预警、员工危机意识训练上。危机预警使企业能保持生产经营的健康心态,认认真真对待公众,从而在危机时刻保持主动,不致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危机训练让员工充分感受危机公关氛围,认识危机对企业的强大杀伤力,容易培养起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形成人人为企业着想的良好氛围,维护企业形象。

应建立起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根据捕捉到的危机征兆,制定对策,把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企业自我诊断,分析经营状况,客观评价企业形象,找出薄弱环节,以便采取必要纠错措施。应使预警系统制度化,把危机管理纳入旅游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由企业公关部、市场部、企管办和信息中心组成的危机预警组织,定期开展危机预测工作,分析危机信号,制定危机预防措施。

危机总结是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的最后环节,不容忽视。危机总结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调查。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和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调查。第二,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工作内容、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处理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三,对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

如果每个旅游企业都能强化危机意识,引进并切实实施危机管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从危机中顺利走出,在危机中找到机会,迅速恢复生产,不断发展壮大。

2.动态对策

旅游企业的动态对策是指在组织发生变化或不稳定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危机应对措施。这里主要介绍建立虚拟组织应对危机。

旅游企业危机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行业性的,发生在某个企业的危机其传播和影响也常常具有行业性特征,一个企业的危机有可能迅速扩散和蔓延到其他企业。因此,危机的应对也必须是联合的力量,需要相关旅游企业和单位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虚拟组织是为了把握市场机遇,迅速向市场提品或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将拥有实现机遇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的相应资源集成起来形成的网络化、分布式动态组织。它随市场机遇的产生而产生,随市场机遇的实现而结束。

虚拟组织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①组织结构扁平化,可实现快速反应。②柔性化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物流程序,使创新低成本。③企业界限模糊,有助于成员企业相互学习。

目前虚拟组织的运用领域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企业和企业联合组成虚拟企业,如美国宾州的灵捷网公司;第二是虚拟组织被运用到政府行政管理方面,如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新经济委员会;第三是技术社区方面的,如硅谷的技术社区网络。这些成功的案例对指导旅游企业应对危机很有借鉴意义。

在对旅游企业危机的组织管理中,组织向虚拟化方向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虚拟组织可使组织中的众多旅游企业风雨同舟、危险共担,一旦虚拟组织中的某个旅游企业发生危机,其他企业便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使企业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三、结语

由于旅游业的波动性和脆弱性,使旅游企业要经常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如何更好地对旅游危机进行管理是摆在很多旅游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不难看出,危机就等于“危险+机会”,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如何发现、拯救、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便是危机管理的精髓;如何化危机为转机,便成为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淑珍.旅游企业如何建立危机预警系统[J].职业时空,2006,14:67-68.

[2]张云波,武振业.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管理要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5:8-10.

注释:

篇7

关键词:金融品牌危机 特征 预警

0 引言

美国《危机管理》一书作者曾对《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进行过一项关于企业危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危机困扰的时间平均历时两周半,而没有应变计划的公司要比有应变计划的公司长2.5倍;危机后遗症的波及时间平均为8周,而没有应变计划的公司要比有应变计划的公司长2.5倍。由此可见,危机的防范是至关重要的。品牌危机管理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处理出现的危机,而在于辨别企业品牌运营中哪些因素中潜伏着危机。作为高风险行业,金融企业遭遇品牌危机将直接导致品牌价值的损失、损害金融企业信誉、显著影响上市金融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甚至直接危及金融企业的生存。因此,对金融品牌危机进行防范,避免和控制品牌危机是金融全球化时代中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1 金融品牌危机的特点

1.1 危机的一般特点 危机是指任何可能危及社会及组织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利益、管理者无法预料但又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紧急回应和处理的突发性事件。它具有下列一般特征:①破坏性:对社会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②突发性:不确定性,出乎决策者意料之外。③紧迫性:应对和处理行为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④公众性:影响公众的利益、公众高度关注。

1.2 金融品牌危机的特征 对金融企业而言,品牌危机主要是指由于金融企业经营或品牌管理中的失误,或者由于客户与金融企业之间对金融产品、服务或者事件的认知不同、相互沟通不够,从而导致其产生激烈行为,并在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进而严重影响金融企业品牌价值的事件状态。

金融企业品牌危机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引发客户不信任和不选用,会造成金融企业类似业务营业额的大幅下滑,对金融企业的声誉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另一类是非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客户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主要是金融企业内部某方面失误引起的经营危机和困难,如法律诉讼、人动等,这些问题逐渐向外传递,会造成客户对金融企业的不信任。

金融品牌危机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2.1 突发性,往往是由于金融企业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被曝光,或者客户等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质量不满无法宣泄而突然爆发。

1.2.2 动态性和扩散性,品牌危机会随着金融企业对有关事件处理的正确和及时与否而减轻或加重,而且任何一个危机在没有彻底解决之前,都有可能产生扩散效应。

1.2.3 破坏性,品牌危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降低公众的品牌忠诚度,品牌价值在短期内会明显受损。

2 树立危机意识

只有强化企业自身的危机意识,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危机管理工作。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运行中以及金融全球化中金融企业面对的内外经营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由内外因素导致的企业危机难以避免,必须通过有效的品牌危机防范机制加以预测、预防、化解或尽可能减少其损失。树立危机意识最关键的在于及时识别危机的前兆。在日常品牌管理中,对可能引起金融品牌危机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理和识别,对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日常性监测。同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正确判断、评估危机的可能性、危机风险源头、危机征兆和危机发生之间的联系等。

3 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要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取得主动,反应迅速,就必须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在危机来临时尽早发现危机,以制度化的管理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产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一套有效的危机预测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组织机构 组织结构是企业品牌预警管理系统功能发挥的基本和必要保证,是对品牌不安全现象进行识别、预警和控制的保障。

3.1.1 预警部 主要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负责品牌资产安全状况、品牌管理安全状况、品牌环境安全状况的日常监控,识别和诊断其中易引发品牌危机的不安全现象(危机征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矫正控制;二是日常活动中训练全体员工接受识别危机征兆和防止危机发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员工在危机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进行各种品牌危机状态的预测和模拟,设计“品牌危机管理”方案,以在特别状态中供决策层采用。

3.1.2 核心领导小组 核心领导小组由金融企业的董事会、总裁等组成,从战略层面把握危机的动向,对危机处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指挥各部门密切配合危机控制小组。核心领导小组的职能包括: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紧急情况下的预算审核、与政府和特别利益团体进行高层沟通、对机构投资者、媒体、消费者、员工以及其他受到影响的群体传达信息;与法律顾问沟通;跟踪公众动向;保证董事长或总裁了解事件的总体进展,启动媒体沟通程序等。它是发挥作用最大的危机管理机构,它的决策水平和预见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处理进程和结果。

3.1.3 危机控制小组 危机控制小组负责危机处理工作的实际运转,直接处理危机事件的操作层面工作,一方面向领导小组及时通报事态的进展,另一方面向联络沟通小组下达核心领导小组的决策信息。时刻保证核心领导小组清楚地知道危机情况,同时从核心领导小组那里接收战略建议,并制定危机处理的预算。

3.1.4 联络沟通小组 联络沟通小组负责与公众、媒体、受害者、公司成员的沟通,应确保企业用一种声音说话。任命两到三个公司发言人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保证对某个问题做出统一而前后一致的判断和解释,并且由获得授权任命的发言人来完成信息沟通的任务。

如前期浦发银行在其外汇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而导致客户不满,并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较大反响的事件的处理上,就应该由品牌危机管理小组统一处理,对外保持同一声音,实施同一标准,并通过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主动化解品牌危机。而不应该政出多门,出现不同网点对部分客户补偿五花八门。例如:有的网点提出,投资者可以把理财投资的资金再续存一个月,给予其8%的年利率,即多存一个月可获得8%/12=0.66%的利息补偿;有的网点提出,给投资者3000元代金券;有的网点提出赠送投资者实物礼品。这些不统一的做法很可能会引发客户之间的攀比,使浦发银行处于更被动的地位。

3.2 预警信息系统 通过网络评价品牌的安全状态、监测影响品牌安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品牌的不安全现象,并对其进行识别、诊断、评价,设计出预警信号输出系统。

如本次金融危机开始时信息不透明,给许多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带来负面影响。如今,美国政府对十大金融机构展开压力测试,将金融机构的真实现状公之于众,,使人们对这些金融机构重拾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第三期领导干部研究班课题组.“工商银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研究” 《金融论坛》.2008年第7期.

[2]陆岷峰.《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2月.

[3]余明阳,刘春章.《品牌危机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篇8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29-02

河南省近年来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各类金融机构经营活力不断提升,支持了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但从宏观上看,目前河南省的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河南省整个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并且越来越成为制约整个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河南省金融风险的产生与逐渐积累的原因有许多,比如银行系统内部存在的脆弱性、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原因弊端和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遗留的制度风险等等。如何有效、准确地监控河南省内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防范省内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整个河南省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新的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河南省金融体系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与国内,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的差距仍很大,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河南省金融业的发展,成为导致河南省金融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

1 河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资产供给总量相对缺乏,对金融危机的反应灵敏度较弱。

2 河南省金融业资本市场发育趋待完善,融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3 区域内金融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资产比例相对偏高。

4 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增速较低,贷款投向集中度高,导致的风险监测和管理压力增大。

5 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金融体系与地方政府之间一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异常薄弱。

一、河南省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

(一)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和专家业已达成的共识,结合河南省金融业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高灵敏的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与重要性的结合

2 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3 灵敏性与强警戒性相结合

4 适应性与互补性相结合

5 及时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根据以上选取原则,我们将河南省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指标的选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

(二)三级指标定义

根据上述指标选取原则和各个金融行业机构自身的特点,文章选取银行业内部指标、证券业内部指标、保险业内部指标和外部经济环境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并进行拓展。

(三)金融风险基本态势区间和临界值的确定

文章将河南省金融风险预警首先划分为四个基本态势,金融安全,基本安全,风险前兆和金融危机。表2为四种基本态势的赋值,其中分值越高表示金融风险的概率越小,金融状况越稳定。

二、河南省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1 层次分析法。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赋权方法对金融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评价,因为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含众多指标,而每个指标对引起金融风险的作用力和重要程度又各不相同,所以需要每个指标的权重,否则就无法进行,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给金融风险各级指标赋权,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采取的计算评价指标权重步骤是:

(1)建立判断矩阵。

(2)指标层次中的排序及相关一致性检验。

(3)指标层次总排序。

(4)指标评价实施。

2 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具体建立过程

依据河南省金融体系的特点,来建立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大体现。这里综合参考四大体系在河南省金融体系中的承受风险的能力和重要性,考虑到河南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内部指标反映金融业内在风险,而银行业在河南省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及河南证券业存在的高风险,决定了一级指标的排序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外部经济环境指标。由此可得表2,一级指标的标度值所构成的判断矩阵。

同理,再依次确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外部金融环境的二级指标及其所占权重,综合分析,可得各指标相对于总体系的权重值,以银行业为例,计算后得表3,河南省银行业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各指标的具体权重。

三、河南省金融风险状况综合评价

(一)定性指标的判断

1 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可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品质和业绩进行评价,对管理层识别、衡量和监控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其管理水平。采用的方法一般是与董事会成员谈话,对公司的管理进行评价,检查内部制度及遵纪守法情况,尤其是各类资产运作程序或业务流程。但如果金融机构发生了重大金融案件,风险管理能力就为“很弱”。

2 企业信用状况。可通过分析企业以前的信用信息,例如之前的银行贷款状况、企业间的融资和交易等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如果企业频繁发生违约事件,企业信用状况就为“很弱”。

(二)公式计算,实证分析

用以下公式对各指标反映的分数进行加权求和,可以得到各一级指标的稳定状况分值。

(∑Sij×Wij)/(∑Wij)

其中,i=1,2,3,4,表示四个一级指标;j代表每个一级指标下属的二三级指标;Si为每个具体指标的分值;Wij为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

然后,再用所得到的Si加权求和,可得到区域金融稳定的综合得分:

S=(∑SiWj)/(∑Wi)

篇9

进入2016年,全球经济依然没有摆脱2008—2009年那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4月12日,IMF在其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中,再次下调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至3.2%,比1月19日的预测值下降0.2个百分点。而早前在1月6日,世界银行已经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2.9%,比半年前的预测值低0.4个百分点,并且将2016年称为风险防范年。在此风险警示下,当前拉美地区经济不容乐观。

2015—2016年拉美经济走势分析

一、经济形势特征

(一)经济衰退和通胀上升并存使其陷入滞涨陷阱根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数据,[1]2015年拉美经济衰退0.4%,人均GDP下降1.5%,是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差的表现。与此同时,地区通货膨胀率由2014年的6.3%升至6.6%,连续两年超过6%。而占地区GDP超过40%的巴西,其经济衰退3.8%,严重拖累了地区经济增长。一方面,经济衰退直接对就业活力和减贫努力造成严重打击。另一方面,浅析当前拉美经济走势及若干思考2015年拉美经济陷入经济衰退,财政赤字恶化,资本外逃压力加大,国家间差异化趋势明显。影响其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不好,国内经济政策失效和结构失衡。虽现在全球经济面临风险,但并不意味着拉美整个地区会陷入系统性危机。■张勇/文通胀持续高企,居民消费能力必将受到侵蚀,以消费拉动增长的拉美国家传统增长模式失去动力。

(二)财政账户和经常账户处于“双赤字”状态2015年在中央政府一级,拉美地区初级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1%,整体赤字(包含公共债务利息支付)占GDP的3%。巴西、智利、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墨西哥、巴拿马等主要拉美国家整体赤字占GDP均超过3%。尽管来自公共部门赤字的压力很大,但是,2015年拉美整体公共债务仅微幅增至占GDP的34.3%,仍然处于相对低的水平。然而,巴西债务占比增加显著,经济学人智库(EIU)数据显示2015年巴西公共债务占GDP比重高达71.5%,远超60%的警戒线,主要原因是财政赤字恶化以及用于公共债券利息支出的利率较高。从对外贸易看,拉美地区同时遭遇全球需求疲软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双重打击,而价格下跌的影响更甚。就整个地区而言,拉美贸易条件2015年下降9%,预计2016年将继续下降。受此影响,拉美地区经常账户赤字占GDP比例增至3.5%。2015年流入拉美地区的金融资源净值占GDP比例为2.8%,不足以完全弥补经常账户赤字,因此,该地区要使用占GDP0.7%的国际储备去覆盖这一缺口,给国际储备造成压力。简而言之,双赤字状况不仅给债务管理和国际收支平衡造成压力,而且会动摇投资者对拉美地区经济前景的信心。

(三)货币波动加剧,资本外逃压力陡增环亚经济数据有限公司(CEIC)数据库显示,2015年拉美主要国家货币出现集体贬值趋势。根据月均兑美元汇率计算,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墨西哥、智利货币贬值幅度分别为32.1%、26.1%、24.6%、17.7%、16.8%、13.9%和11.8%[2]。巴西雷亚尔贬值居于首位,一方面源于美元走强引发避险投机资本回流美国,另一方面归因于其国内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削弱投资者信心。拉美经委会报告指出,作为金融账户的主要部分,流入拉美地区的净外国直接投资在2014年约为1370亿美元,2015年下降22%,至1070亿美元。同时拉美地区证券资本(包括债券和股票)净流入大幅减少,2015年约为700亿美元,比2014年(1150 亿美元)下降40%。货币贬值引发的资本外逃,最终会给国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四)国家或次地区之间差异化趋势明显以往经验显示,拉美地区的整体水平往往掩盖了次地区和国别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地缘经济联系的差异。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得益于美国经济稳步复苏,2015年经济增长分别为2.5%、4.4%和1%。而市场主要面向欧盟、亚洲的南美洲地区经济则衰退1.6%,主要受巴西(-3.8%)和委内瑞拉(-7.1%)负增长的拖累。其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对资源出口国和资源进口国影响不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有助于资源进口国(中美洲国家、加勒比国家)降低进口成本、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而对于资源出口依赖型国家而言,价格下跌则恶化贸易条件,减少外汇收入,进而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始自2014年下半年的石油价格暴跌对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墨西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石油出口国影响很大。其三,次区域一体化和各国开放度差异。太平洋联盟的经济活力和对外开放度整体高于南方共同市场。而且,从国际资本流动看,巴西、智利、墨西哥和秘鲁四国占地区资本流动的比例为80%,它们或因为经济体量较大或因金融开放度较高而深受外国投资者的关注。

(五)宏观经济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财政政策方面,随着财政压力上升,拉美国家开始巩固公共财政。许多拉美国家通过对公共支出的同比例调整抵消因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下跌引起的财政收入锐减。同时,通过增加税收部分弥补财政收入的下降。货币政策方面,自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拉美国家货币当局致力于刺激总需求(特别是私人消费和投资),但是目前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包括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以及国内价格上升),侵蚀了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拉美地区宏观经济政策出现边际效应递减,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鉴于经济复苏步伐不一,全球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协调,导致许多拉美国家处于提高利率抑制通胀与资本外逃和维持宽松政策促增长的两难境地,巴西比较典型。其二,紧缩的财政政策常因政党难以达成共识而在执行中遭遇掣肘,而货币政策又因传导机制不畅通而效果打折。

二、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短期来看,影响拉美经济的因素可从内外部两方面分析。就外部而言,第一,欧美经济低迷,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抑制了全球需求。第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从贸易条件恶化角度削弱了拉美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鉴于需求疲软、供给短期内难以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及被视为金融资产用于投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中期内仍处于下跌周期。第三,美国加息,一方面将导致短期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给拉美国家货币造成贬值压力,另一方面将导致国际融资成本上升,进而推升拉美国家国内借贷成本,造成信贷萎缩,不利经济增长。就内部而言,拉美地区连续五年经济下滑,是经济政策失效和结构失衡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当世界处于大宗商品价格飙涨期时,周期性因素掩盖了结构性失衡,但是,一旦宏观环境发生变化,诸如投资率低下、去工业化、非正规就业等结构性问题将加速经济的恶化程度。鉴于内外部因素短期内无法实质性改善,因此,拉美经济短期内仍处于低增长阶段。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和制度四个方面。在生产要素中,拉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年轻的劳动力,但是资本积累速度不及东亚地区,因此吸引私人资本、提高投资率是转变拉美传统消费驱动增长模式的重要举措。对于产业结构而言,拉美要想打破资源诅咒的束缚,需要从专注于初级产品专业化的静态比较优势向延长产业链及提高附加值的动态比较优势转化。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拉美国家依靠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用较低成本实现自身的技术创新,从而发挥后发优势,提高效率。在上述既定的投入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情况下,经济取得的最优结果就取决于制度的安排。完善的制度能够使各种资源各尽其用,这里也包含政治制度。针对当前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经济下滑和政治动荡交织的“负螺旋下降”情况,想要打破这种“坏循环”,改革恐怕还需要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双管齐下”入手。

拉美地区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全球经济面临风险,拉美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滞胀、双赤字、货币加速贬值、资本流入大幅下降,等等,似乎都是发生经济危机或债务危机的若干前兆。然而,就目前情形看,拉美地区不会重复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的历史。局部或单个国家出现债务违约或货币危机的风险增加,并不意味着整个地区将发生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叠加的系统性危机。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拉美国家已经从以往的经济危机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走过来的拉美国家已经逐渐提高了应对危机的能力和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拉美地区比以往更加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且积累了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这将给予它们更大的空间去应对资本流入下降。二是汇率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有助于减缓个体经济体外部融资环境的紧张。三是外债结构逐渐优化。许多拉美国家已经通过延长债务期限减少了以短期债务为主的结构风险,通过向本币债务、固定利率或通胀指数化债务转变有效规避了汇率和利率风险。

第二,坚持结构改革方向和实施旨在减少体制脆弱性的宏观审慎政策奠定了基础。拉美国家已经意识到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了努力,从“再工业化”的产业升级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改革,等等,尽管不能一蹴而就,但都出现了缓慢、积极的变化。从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看,拉美国家注重金融体系改革,与货币和汇率政策互为补充,以抵消潜在的系统风险和适应国际储备管理的要求。例如,巴西、墨西哥和秘鲁修改了有关企业债券及其衍生品市场的规则。委内瑞拉、巴西、多米尼加、危地马拉、秘鲁和巴巴多斯修改了银行存款的法定准备金要求。诸如中国和某些拉美国家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也成为金融创新的工具。此外,拉美经委会也建议,制定反周期的投资保护制度以应对地区的宏观经济波动性。

第三,南南合作已成为互利共赢、共同应对挑战的重要平台。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区域内和区域外。就区域外而言,合作的平台更加多元、开放,合作内容针对性强。从G7到G20,彰显出“后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在全球治理中上升的影响力。而早在2015年7月以完善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为己任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另一机制——初始承诺互换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安排,被视为向陷入经济危机的金砖国家提供援助的经济稳定基金,也是突破地域限制创建集体金融安全网的重大尝试。就区域内而言,随着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金融一体化逐渐提上议程。

中拉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

篇10

截至2009年4月底,在北京拥有3家、上海拥有2家店铺的MUJI还在逆势扩张,他们预期的状态是2010年底前把中国的店铺扩张到30家。这意味着,从5月初到2010年底的600余天的日子里,MUJI在中国市场将会加速度发展。MUJI能做到吗?

让网站成为赚钱工具

至少在日本,MUJI的生活形态店可以用成功来形容。2009年第一季度末,日本公布的《全国专门店排行榜》中,MU JI无印良品在潮流生活杂货类排行榜中稳居第一。MUJI已经影响了日本寻常百姓的家居形态。

没有LOGO,颜色单调,设计极简,一年中只更换1/3商品的MUJI是日本最大的Life Style Store(生活形态店),同时在美国、法国等海外市场成功开设了100家店铺。MUJI吸引顾客的武器是通过对人们生活的研究,生产出适用的产品:比如著名的直角袜,其诞生源于对人的脚根呈现直角这个细枝末节的观察。

绝大多数中国百姓对MUJI仍是陌生的。在日本引领生活潮流的MUJI生活形态店能引领中国的生活潮流吗?现在,MUJI希望在中国市场复制其在日本取得的成功经验。

找准中国市场空白扩张

从失眠到兴奋,无印良品用了24个小时。从北京开设第一家店,到决定2010年底前在中国市场开设25家店,无印良品用了1年时间。

2008年3月,MUJI北京西单大悦城第一家店开张前夜,MUJI北京区负责人秋田在办公室彻夜未眠,他对能否打开北京这个陌生的市场毫无把握。这个担心在24小时之后变成了多余,而且一夜之间,秋田对中国市场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根据统计,开业当天的客流量超过了10万人,比预期的多了两倍。秋田身边的人对记者回忆:开业当天,秋田站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铺入口处,看着人流如潮水般涌进店里,这个30多岁的日本男人感慨万千,用刚学会的中文努力地对顾客说“欢迎光临”时流下了眼泪。准入北京市场的成功如同兴奋剂,MUJI野心勃勃。在过去的一年内,秋田跑遍了中国的许多城市,杭州、苏州、沈阳、广州等,这是MUJI在中国扩张的前兆。

“今年我们要在中国开10家店。这些店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等具有消费能力的城市。店铺的选址也沿袭了MUJI在中国前几家店铺的特征,均开在商场或购物中心之内。”4月底,北京华贸MUJI店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秋田如是表述。沙发上的秋田双腿并拢,上身微微前倾,始终保持一个认真倾听的姿势。

让MUJI对中国充满信心的原因在于,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年头,中国区的销售额反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现在中国刚开不到一年的新店,月销售额已经达到日本MUJI店铺的平均水平,要知道中国MUJI店的商品种类比日本的店铺要少一半。”秋田说。

实际上,MUJI的海外市场除中国以外,其他均明显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去年第一季度起,除中国以外,其他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开始下滑,而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业内人士分析,MUJI在中国逆势扩张主要是找准了市场的空白。即使市场环境不景气,但MUJI倡导生活形态的概念在中国属于相对超前,在消费者崇尚简单自然、返璞归真的时代,MUJI迎合并满足了消费者的欲望。不仅仅是MUJI,瑞典的宜家在中国之所以受到欢迎,某种程度上和MUJI有类似之处,这就是找到了市场空白,而这正是中国国内企业所欠缺的。

MUJI在寻求扩张时,还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除了多开店外,MUJI还将增加中国销售的商品种类,包括食品和化妆品。”秋田相信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加和更多店铺的扩张,会迅速提升MUJI中国的销售额。MUJI也在中国华南建立了一个物流仓库,以后更多的商品将直接由中国发到国外,“这能够降低MUJI的成本,让价格更合理。”

本土化的MUJI正在崛起

价格合理,做到本土化并且贴近消费者,是MUJI进入中国市场一直努力的事情。

被称为“世界的MUJI”进入中国也在努力适应中国的消费者。比如在中国,MUJI的店铺都开在繁华的高端商场和购物中心内,这与日本地铁口的MUJI形象大相径庭。

选择这种布局的原因在于MUJI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发现,从消费结构上看,日本的消费者差异性更小,中等阶层的群体最大;而中国消费阶层的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因此在中国前期会以较为成熟的消费者和年轻白领作为突破口。

为了迎合这些消费者,MUJI中国的不同店铺也进行了细分;比如西单大悦城店的主要消费者是年轻白领,店内的商品排列侧重低价快消品;而价格更高的家居类商品在华贸店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用来迎合那些成熟的、以家庭消费为主体的人群。

然而,批评者认为MUJI在中国仍然不够本土化。中国的MUJI店不像其他地区那样向顾客提供当地文字的产品目录,商品种类也只有3000多种。更为关键的是,虽然许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由于先出口日本,之后再从日本进口因此成本加大,在中国的价格比日本高25%~40%,这与其倡导的好用低价相去甚远。

“MUJI希望从三个方面来改变这一状况:降低成本,增加海外市场的营收,加强产品的整体开发。价格和商品种类的缺乏的确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正在着手解决,我相信随着中国MUJI规模的增大,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

秋田目前正在做的是和中国的供应商谈判,按照目前的协议,许多商品只有在中国加工贸易的协议,而没有权利直接在中国生产销售。“所以我们和供应商以新的方式合作,如果成功的话,价格至少可以降低三成。”在秋田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目前中国销售的商品定价过高的问题。

诞生于20世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的MUJI,以平实低价满足了那个时期人们的需求而迅速崛起。但是到2000年,MUJI遇到自创办以来最大的危机。到了21世纪之后,整个产业都将自己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了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度,MUJI的价格优势渐渐变得微不足道。

当时还在担任日本名古屋店长的秋田对此记忆犹新,“营业额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利润却在急剧减少。”MUJI株式会社社长松井忠三回忆道,当时公司的整个市值从4870亿日元降到了770亿日元。

在松井忠三看来,MUJI患上了大企业病。“最开始10年的经营扶摇直上,这酿成了企业自身的骄傲自大,完全没有意识到环境已经改变,竞争对手辈出,他们非常认真地研究我们的产品,想方设法以更廉价的同质产品来跟我们竞争,而我们却安闲度日。”更糟糕的是,公司的领导层也在换代,“创业者往往是很慎重地经营,但是第二代的继承人是企业全盛时代就任,采取了扩张性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