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校园规划,设计,管理

0引言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高校发展势头很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要求高校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校园建设方兴未艾。校园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而校园规划则是校园建设的依据。如何做好校园规划,并严格按该规划要求实施建设,建成一个愉悦、安全、便捷、美好的场所,是高校基建工作管理者的头等大事。笔者从事高校基建管理十多年,现就现代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基本理念谈些自己的认识,以期对今后校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1校园规划的定位

高校校园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场所,是学生求学上进,教师教书育人的场所,是融教学科研、强身健体、愉快生活于一体的场所。如何满足这些功能,把校园建设好,则是校园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

校园规划是以校园建筑为支撑,遵循规划设计原理,进行的校园总平面设计,首先是要与高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要根据学科不同特色,规划与之相匹配的各类建筑,合理布局,精心建设,以做到各得其所,和谐宜人。其次,校园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大学的核心实质,要考虑大学校园与大学精神的承载关系,要考虑校园建筑与师生的生态关系。只有这些都认识到了,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才能把建筑的美感承现在全校师生面前,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直入人的精神世界,激发出人的创造力,有利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融入社会生活所需的人格素养。

现代校园里生活的人员多种多样,有学生、有老师,还有各式各样为全校师生提供保障服务的人员。现代校园功能也是多样性的,有传承知识的教学活动,有开拓创新的科研活动,更有强身健体,追求快乐生活的社团活动等,在其中生活的人员从几千到几万人不等,等同于一个小社会。所以校园规划时必须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活力校园,让生活其中的人员精神饱满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要建成一个科技园区,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让这些科技创新孵化为切实有用的成果;更要建成和谐社区和宜人景区,让大家在其中能和谐地相处,友好地生存,体现出大学特有校园观赏、游览和休闲功能。

2现代校园规划设计要点和理念认识

2.1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及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

对于大学校园建设标准,教育部在1992年5月份了“关于批准《普通高校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通知(建标[1992]245号)”,现在高校建设用房标准基本上按文件规定执行。该文件当时制定时,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会发生诸如多校区办学问题,科研创新和孵化活动大量存在,用房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亟需修订。但在修订前,我们的编制校园规划时,从规模、内容、用房类别等还是得参考文件规定执行。

通常高校都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特点,及校园所处的当地环境和地形等,编写一份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作为准则,指引校园规划的设计,设计者应很好的吃透任务书的精神,准确的表达任务书的需求,而不能自己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

2.2要处理好与城市的关系,满足城市控制性规划要求

老的大学校园通常都处于城市中心区块,新的大学校园会在城市新区中建设,不管校园所处位置如何,都应该处理好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关系,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控制性规划要求,如容积率、建筑密度、机动车位等指标都要符合控制要求。

2.3 规划布局合理,教学科研用房、体育用房、实训用房和生活用房有机融合,以人为本

规划必须要以人为本,以方便师生使用要求为本来设计。曾有大学校园,规划时以管理为本,从有利于管理角度来考虑,功能分区清晰,教学、科研、体育和生活用房等划分的很清楚,但对于学生来说,就非常的不方便。上课时,大家浩浩荡荡地从寝室(或食堂)骑自行车(或步行)到教室,下课时,大家则反向返回,潮汐现象严重,既浪费了学生在路上的时间,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考虑到高校各学科、各专业都有一定的关联性,故大学校园规划要以人为本,以组团式布局为主,考虑多个学科组群的交叉,打破过去院系独立分散格局,以创造资源共享、交流方便的教学、科研环境。功能分区适当清晰,但要相互渗透,缩短师生在各个功能区之间的穿梭的时间,方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又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需要。

2.4 校园规划编制应遵循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经济、适用的原则,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并留足发展用地

校园建设是百年大计,建设时除满足当前需要外,还得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需求,兼顾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学校未来发展留足用地。校园规划必须要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校园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空气环境的控制等等,都要做足功课。校园建筑是陆续建成,而不是一次建成的,故校园规划要表现出校园发展的特点,校园规划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环,而是在规划之初便为学科增长、新的功能组团的产生等留有余地,使规划结构呈现一种可增长的灵活的状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2.5 建筑空间考虑多样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建筑色彩协调为好

一个校园内可以有少数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大多数建筑要实事求是,不攀比,不盲目追求“大手笔”、“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而是以简洁、实用为主。同时,为满足视觉效果需求,空间布局时可以以院落空间为主题,创造复合空间,给人以视觉上的美和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并以院落为核心来协调建筑、道路、小品、植被、水体、绿化等诸元素,组成大小不等的空间。

层次性并不是要严格划分空间大小,而是在校园中安排大小不一、围合性不同的空间,考虑空间之间的相关性、合理性,总平面构图上打破传统的强调对称轴线、两侧均衡布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以尊重自然生态为优先,使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环境育人的氛围。

校园开放的方式有多种,要考虑资源共享、联合管理,尽可能将体育设施、图书中心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社会共享校园设施资源。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功能,可以交给校外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这要求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后勤区域的相对独立。

校园建筑色彩可以适当出表现学校的特色,通常以砖红或青灰为主基调,也有以淡白为主基调。可以在某种主基调基础上,让各种色彩协调地搭配。但不应该以大红或深红色为主基调,更不应该大面积大体量地使用这种色彩。

2.6彰显学校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

校园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学校历史的沉淀,规划时应结合本校文化、校史,体现学校特色,反映人文精神,倡导理性、秩序的校园文化。要求校园空间高雅、纯朴、与自然的协调,展现出区别城市其他类型空间的高雅的文化氛围。

彰显地域特色,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包括保留自然山丘、水系原貌,在保留原有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对环境加以适当改造,营造绿化生态环境,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更密切地相互渗透和共生。

2.7道路交通规划、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绿地、景观、地下空间利用等规划同步完成

校园规划设计时,除了在平面上精确布置建筑物外,对于整个校区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子项规划也要同步完成,且最好先行实施。

道路交通规划要认识到校园交通流量有定时、定向、集中、脉冲的特征,路网系统设计要清晰、顺畅,可达率高,要有利于人车分流,要考虑人与车的适应性和兼容性。还要前瞻性地考虑到今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购车人数大幅提高的可能性,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以满足停车和人防工程的需求。供水、供电规划要考虑多路供应,以确保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受停电、停水影响。绿地和景观建设除满足政府绿地率指标规定要求外,还要满足师生的追求视觉美感所需。

3结语

篇2

关键词:高校建筑;建筑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357-01

1 我国高校建设的发展概况

在现阶段校园建设模式中,建筑单体建设大多以这样的模式进行:校方在完成规划设计方案之后,一般将校园的建筑单体按照规划时的功能分区和分期建设的原则进行分区立项,以委托或另外招投标的方式,交由一个或多个设计单位完成。因此,建筑师在接到项目开始设计时一般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单体建筑设计,而是几栋一起、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建筑群。因此,群体建筑在高校校园中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具有研究的意义。

2 群体建筑的概念

“群体”是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故而推之,群体建筑需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建筑组成;二是各单体建筑之间在使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必然的内在联系;三是对于外部环境,群体应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3 校园群体建筑的整体性

群体建筑的整体特征相对于系统内部单体建筑的个体特征更为突出。我们对群体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应该关注其整体性大于突出表现单体的特征。如中国传统建筑群中,从故宫到北京四合院,各建筑单体之间相似性大于差异性,但通过整体的轴线和空间序列的组织,形成主次分明、收放有度的序列空间效果,整体产生了质的飞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视点的角度去分析,对高校校园群体建筑整体性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把握:

第一个层面是群体建筑的系统内部关系。包括建筑单体内部的构成方式,单体与单体之间的构成方式。在这个层面上对校园群体建筑整体性的把握包括了建筑群的功能和流线组织、形体组织、公共空间组织、建筑材料和细部等方面内容的处理。如何在各建筑单体之间的这些方面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比单纯的建筑单体本身的形体设计显得更重要。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实现群体建筑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组合”的设计方法,强化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逻辑性,形成自足的整体性。

第二个层面是群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主要是对建筑群如何在整个校园的总体结构、开敞空间体系、交通组织系统、校园整体景观生态系统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对校园整体性的思考和把握,即群体和校园环境如何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而在设计上主要通过“整合”的设计方法,实现群体与外部的协调性,使校园环境趋向整体一致,形成一种开放的整体性。

第三个层面是群体建筑与人的关系。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这也是校园群体建筑区别于其他类型群体建筑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因此在校园群体建筑的设计中,我们需要从使用者――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按照其行为、心理模式和规律去设计,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环境;从人的情感因素出发,在校园的历史文脉、空间的寓意象征等方面去体现校园的人文精神,通过在更高层面上的“融合”来形成校园群体建筑的整体性(表1)。

4 设计实例说明

下面在以上的分析架构上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院系楼群的解读,来探讨实现高校校园群体建筑整体性的设计方法。

4.1 校园概况

组团用地位于校园中心区的东侧,校园中心区在规划中由西面理性规整的公共教学楼、东面自由灵活的院系楼、北面庄重高耸的教学主楼共同围合形成。院系楼群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文科院系,功能相似,包括研究室、工作室、办公室、小型报告厅、资料室及其他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为5.9万平方米。

4.2 设计方法

通过母题重复实现群体的统一性和灵活性,通过组织整体连贯的序列空间实现群体的整体性,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三栋单体的主要体量通过重复的母题组合,形成统一的肌理和外部空间界面;活跃元素自由散落在临湖的广场带上,既是空间的视觉焦点,也是空间划分的界面,形成统一而灵活的总体布局;

(2)相对于中心湖西岸整齐划一的公共教学楼,院系楼群通过湖边绿化过渡到广场带再到建筑群形成多层次空间,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中;

(3)严格控制各广场的尺度大小,强调空间的归属感,防止出现大而无物、空而不当的消极空间;广场之间通过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连成一体,在学院之间建立自然的联系,为院系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5 结语

在校园整体环境中,如果说单体建筑是一个单元,那么群体建筑就是一个片断,它对整体的校园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对校园群体建筑整体性的理解应是多层次的,设计手法也是多样的,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都是在有效组织功能和交通的前提下形成整体的校园环境,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多地去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数字校园;网络规划;设计

引言

“数字校园”最初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一项“数字校园计划”的科研项目,后传入我国,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之上,发展成为了中国高校数字校园的新一代教育改革结晶。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办学水平和建设水平的提升三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1 数字校园设计原则

1.1 实用可靠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目的是满足广大师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所以在高校数字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各大高校现有的实际资源为出发点,尽可能的将数字校园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衡量一个成功的网络设计的标准是该设计能够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能够按规定完成任务。因此,数字校园也应保障高校产学研能够享受到全方位、全天候的可靠服务。

1.2 标准化原则

W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巨大的优势之时,我们也应主动规避网络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与此同时,在将网络引进高校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数字校园的规范性、标准性。使高校数字校园的网络成为具备统一身份认证、信息资源等集一体的公共管理平台。

1.3 先进性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的更新换代速度需要跟上时代潮流。因此,信息化时代同样也对新潮的高校数字校园网络的设计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换言之,高校数字校园网络的设计在满足眼前的时代要求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潜力,能够有效延伸校园网络的使用寿命。保持网络应具有的先进性。

1.4 经济性原则

由于高校对于数字校园网络规划的投资是有限的,因此在数字设备的选取环节,应该采用性价比较高的数字技术设备,在保障设备能够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节约资金投入,使高校网络投入资金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

1.5 可拓展性原则

二十一世纪的网络发展迅猛,更新换代迅速。因此,为保障高校数字网络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大潮流中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应该在网络规划设计过程中增加高校数字校园的可拓展性。这不仅仅是对网络设备的扩展性要求,更是要求整个高校数字校园网络具备可拓展性。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使高校数字校园网络处于不断发展扩展的状态。

2 数字网络设备的选择

如果将整个高校数字校园网络具体分离开来,其中就包括了核心层、汇聚层以及接入层三个具有不同功能效用的层次模块。不同的层次具备不同的功效,因此,在不同层次的机型选择上,也有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性能的要求,选择正确的机型,不同层次的机型各司其职就能够有效提高整个网络的发展。

2.1 核心层选型

作为信息数据流量最大的核心层,其交换机设备必须要具备高质量的性能、一定的模块量两方面要求,保障核心层的有效运行,有效扩展校园网的发展。因此,由语音、网络分析等不同种类模块所组成的集成型交换机,即华为QuidwayNE40交换机,支持万兆接口,支持RIP、OSCF和BGP-4路由协议,拥有模块化的端口结构,8个拓展模块,支持Qos和VPN,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吞吐量,同时满足实用性、经济性原则。成为了当前各高校建立数字校园的核心层交换机热门之选。

2.2 汇聚层交换机选型

汇聚层交换机必须为三层、具有路由功能的交换机,以华为S5328-EI交换机为例,其背板宽带为128Gbps,传输速率达10/100/1000Mpbs,包转发率为66Mpps,能存储32k条MAC地址表,拥有28个非模块化端口。能够有效满足高校校园数字网络的安全、稳定需求。

2.3 接入层交换机选型

作为流量与主设备相连接的链接点,接入层不仅需要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网络,更需要保障各个接入层用户的用户安全。即使不同种类的用户需求没有对接入层交换机的配置做出过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具有大量的数据流量流通,因此需要一定数量的接入口来保障接入层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二层交换机银河风云S3052,其传输速率为10/100Mbps,背板宽带为36Gbps,包转发率为13.2Mpps,能存储8k条MAC地址表,拥有52个端口,支持STP、RSTP和MSTP多种网管功能。能够有效满足接入层的需求。并且,该系列交换机所具有的多种安全加密程序都能够有效保障用户安全,将接入层的功能尽可能发挥到最大。

3 数字校园总体设计

数字校园网的总体设计主要是基于核心层、汇聚层以及接入层三个网络层次结构所进行的考虑。在校园中,不同的教学生活趋于所需要的网络节点各有不同,因此,就要求设计者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网络需求程度来进行具体的考虑。尽可能减少浪费以及网络误差。

3.1 核心层设计

作为整个校园数字网络的骨干部分,核心层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核心层出现任何程度的差错,就可能导致整个数字校园网络瘫痪。并且为保障数据交换的高速度运行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路由配置,汇聚层配置的精细度能够有效弥补核心层需求,因此,只需要字啊主要的核心层区域进行简单有效的协议配置即可。由此,核心层的设计便衍生出以下两种模式:单核心和双核心。但是这两种模式的目的都只是为了将核心层的功能单纯化、高效化。尽可能提升核心层的网络数据包处理能力,以及尽可能规避一切妨碍核心层功能的不必要的配置。

3.2 汇聚层设计

汇聚层在整个数字校园网络中的作用就是将接入层传送的所有用户的数据流量聚集,最后传送至核心层中。汇聚层作为三层网络的中转站,灵活运用了路由综合、链路划分以及聚合等大量的技术手段,有效地发挥了分流功能,有效提升了整个校园数字网络的传输速度。因此,在汇聚层的设计中,需要加入对网络节点大小的考虑。不同的区域、楼层都有不同大小的数据流量的流通。因此,综合考虑不同节点的不同需求,设计出既能控制网络风暴又能更好汇聚路由信息的收放自如的汇聚层,能够有效保障链路聚合功能的发挥以及链路的负载均衡。

3.3 接入层设计

接入层作为数字校园终端用户与网络的链接点,一方面连接着数字校园网络中心,一方面连接着形形的终端用户,因此,在网络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其安全性与可管理性。面对参差不齐的接入层设备分布环境,很可能出现由于不规范的用户使用所导致的网络不稳定问题的出现,因此,扩展性强的可靠性接入层应当摒除繁琐的路由设备,只要能够保证基本的需求即可投入使用。主要还应考虑到以下客观因素的介入:(1)接入层带宽;(2)接入层稳定性;(3)远程控制;(4)安全考虑;(5)扩展性考虑。

4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以嘉应学院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为例,嘉应学院网络中心主要设备有千兆防火墙、千兆路由器、万兆路由交换机3台以及Sun、Dell、联想、IBM、曙光等品牌服务器一批,并建立数据中心网络存储系统,为全校教学、科研、信息服务以及办公自动化提供一个信息化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仲炜.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D].中国海洋大学,2016.

[2]杨丽媛,李嘉伟,黄戈文.地方高校数字校园网络规划设计[J].嘉应学院学报,2015,07:79-84.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局域网;规划 

 

进入信息时代后,无论是高校还是高职,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学校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建设从基础架构到维护和管理都变得十分简单和智能,丰富的网络产品线和不断降低的价格,可以让高职学院根据自身的情况,按照实际的经济条件来构建自己的网络,用于网络建设的投资对于高职而言不再成为一个负担。 

为设计一个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网络可升级的高职校园网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1 明确需求分析与建网目标 

 

高职学院网络建设首先要考虑成本,然后进行符合高校实际需求的网络规划与设计。做好这个环节的工作,要做好几点:了解各学院的现状和需求;弄清用户的目的,明确是宣传需要还管理需要;掌握资金投入的额度;了解学院环境;确定学院的数据流管理架构。掌握了当前网络的使用情况,明确了用户构建网络的需求,确立了建网目标。在制订网络方案时要考虑构建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采用非可管理型号的网络设备、用户的简单应用、实用为主、适度的安全需求等几方面的问题。 

 

2 场地规划与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场地规划是组网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规划时必须实地考察、现场测量,根据建筑物的楼层、房间的具体布局作具体的安排,根据场地空间的大小决定网络布局、计算机的摆放、网络的布置方式、主服务器或交换机的位置等,确定电源插座和网线的走向,确定门和窗户的位置以及通风管道和暖气管理的位置。 

从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土建配合方面看,建筑设计部门对此技术了解不够,重视也不够。这就造成本应预留的空间和应预留的管道在土建施工时难以到位,甚至在砌体和装修阶段还没到位,这将造成布线施工难度的增加和施工时常要破坏建筑结构和影响美观等结果。综合布线的设计要解决传输频率与传输速率、屏蔽与非屏蔽双绞线的选择、过电流及过电压保护的设计等,使布线设计令人满意。 

 

3 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型、环型、总线型、树型、网状型等几种。根据场地、设备和网络的具体情况,可以按着费用低、灵活性和可扩充性、可靠性高、因地制宜等原则来选择网络拓扑结构。随着以太网的快速发展,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以太网基本被淘汰,网络拓扑采用普遍使用的星型结构。 

 

4 软、硬件设备的选择 

 

网络操作系统(network operation system-NOS)是网络的心脏和灵魂,是能够控制和管理网络资源的特殊的操作系统。它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不同的是:它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工作,使计算机操作系统增加了网络操作所需要的能力。目前国内流行的网络操作系统有UNIX、Linux、Windows和Netware等,它们应用层次各有不同,局域网应用环境可采用Linux和Windows等网络操作系统,最终确定要根据学院的应用环境来确定。

网络硬件设备的选择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网络运行的效果,主要的硬件设备包括交换机、服务器和路由器等核心设备。选择硬件设备时要考虑设备要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可扩展性和技术成熟性。各层所用的交换机设备类型主要还是非可管理型,核心层只用一台低端口数的双绞线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即可。在路由器方面,通常是采用性能较好的宽带路由器实现互联网共享接入,而不会专门购买企业级路由器。 

 

5 主要完成的网络应用 

 

在高职学院中,通常没有很复杂的网络应用,最常见的仍是传统的文件和设备共享。组建局域网后,主要实现的网络应用应该有各种身份验证方式IIS Web网站的创建、配置与管理,IIS FTP站点的创建、配置与管理,电子邮局系统、进销存及电子商务类软件应用等内容。 

篇5

关键词:劳务派遣;职业规划;薪酬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为解决时展产生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的大背景下,国家于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高大学生比例,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高等教育在扩招的政策的带动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高校学生规模逐年增加,原有的高校各类资源已不能满足快速学生需要,特别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校不可能无限膨胀,高校人员编制也不可能无限扩大,为了保证高校的持续科学发展,基于以上考虑,很多高校将编制主要用于教学岗位、必要的教学辅助岗位和高级管理岗位,对于一些临时性、辅工作岗位采用劳务派遣的办法聘用劳务派遣人员。

2008年《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为劳务派遣制度的确立和劳务派遣的规范化提供的法律依据,2013年《劳动合同法》进行修订,更加明确了劳务派遣的试用范围,并对劳务派遣机构提出新的要求,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虽然从制度设计上考虑了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但劳务派遣人员毕竟是弱势群体,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在诸多行业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仅就高校中劳务派遣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和薪酬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劳务派遣人员面临的共同问题

劳务派遣是用人单位与派遣单位签订协议,由派遣单位提供人力资源的用工形式,原则上用人单位不直接和劳务派遣人员产生劳动关系,但要协助派遣单位做好劳务派遣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劳务派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雇佣单位和使用单位是两个主体,雇佣单位不使用,使用单位不雇佣,这就导致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岗位人员的忽视,主要表现在:

1.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普遍

一般说来,从事《岗位说明书》确定的相同岗位工作应该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报酬。然而,高校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目的就是节省一些非关键性岗位的支出,减低高校的运营成本,达到节省事业单位支出的目的。在实际中,虽然劳务派遣人员从事和“正式职工”相同的工作,但是由于正式职工一般职称和学历都高于劳务派遣人员,所以同工不同酬在高校看来也是合乎情理之中。

2.无劳务派遣人员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在劳务派遣模式下,按照管理流程规定,用工单位协助派遣单位做好劳务派遣人员管理。高校认为劳务派遣人员是和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理应由派遣单位做好其人员的职业规划。处于劳务派遣机构和高校夹缝中的劳务派遣人员,他们缺乏关爱和温暖,显得无奈与无助,感觉前途渺茫,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努力的方向。

3.劳务派遣人员的部分权力受到限制

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人员未签到劳动合同,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从而导致劳务派遣人员不能在用人单位加入工会。为了避免和劳务派遣人员产生劳动关系的嫌疑,高校一般不会同意劳务派遣人员加入其工会,即使个别可加入高校工会,也不能享受到高校的各种福利和权利,当然高校工会更不会在相关福利上和内部机构据理力争了。在正式职工和劳务派遣人员产生利益纠纷时,高校往往会站在正式职工一边,维护其正式职工的利益。

以上就是高校劳务派遣人员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劳务派遣身份还有可能在小范围内存在一定的歧视。为稳定劳务派遣人员队伍的稳定,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确保高校各方面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应构建适合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和薪酬体系。

二、加强劳务派遣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职业规划管理

加强劳务派遣人员的教育培训是提升劳务派遣人员软实力的需要,开展职业规划可以让劳务派遣人员明确奋斗目标,将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相结合。

1.围绕岗位能力要求开展职业培训

劳务派遣人员的学历相对于高校正式职工较低,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高校劳务派遣人员原则上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对于教育培训有内在的需要。通过培训,可以让劳务派遣人员感受到高校的关心和关爱,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劳务派遣人员的社会竞争力,在原有工作岗位上更加得心应手。

2.结合高校需要和个人发展方向开展职业规划

如果缺乏对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的管理,将导致劳务派遣人员找不到目标,碌碌无为,不利于提高员工素质,也会降低高校的竞争力。同时,如果高校放弃对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也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还会引起劳务派遣人员的离职,影响队伍稳定。

高校的岗位设置主要以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为主,劳务派遣人员主要受聘在管理岗位上,但是个别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取得更高等级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当然,个人开展职业规划必须和集体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个人的发展和能力提升应满足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根据对劳务派遣人员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素养的评价,有意识提供不同岗位锻炼劳务派遣人员,让劳务派遣人员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

三、根据劳务派遣人员职业规划设计薪酬体系

高校实行聘用制以来,每个岗位都有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岗位的工作量相对来说都是科技量化和计算出来的。原则上,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作报酬和社会福利应参照在编人员执行,但考虑到高校发展成本控制,劳务派遣人员报酬至少应不低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相同岗位劳动报酬。

劳务派遣人员薪酬体系应按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分别设计,可参照高校各类各等级岗位收入情况制订劳务派遣人员独立薪酬福利机制,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让劳务派遣人员能看到自己的下一个奋斗目标和长远目标,调动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作为高校用工方式的补充,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预留了剩余编制,使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只有维护好劳务派遣人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才能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人资资源综合管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李雪贞,任梅.事业单位高层次劳务派遣员工权益问题的反思与前瞻[J].北方观察,2011(05).

[2]王云杰.公办高等学校劳务派遣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7).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技能;工业设计人才;岗位需求;专业课程规划

近年来,拥有相当产品制造生产基础的苏州地区,部分民营企业依靠工业产品设计努力与外来产品品牌抗争。随着国家知识产权管理的完善、市场竞争压力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要求,各生产工业产品的企业主动和被动的,都不可避免的必须依靠产品设计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靠产品设计这一唯一可靠的竞争手段来树立产品品牌和适应未来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要求。

一、工业设计人才岗位设置与任职要求

从现在工厂企业和社会产品设计事务所的对产品设计工作岗位设置来看,一般有设计主任、设计总监、设计项目经理和设计师四类。任职条件要求分别是看学历、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和工作态度等等。其中,工作经历、经验和业绩是最主要的任职条件考虑。

设计主任,一般要求要具有相当的项目设计成功业绩和经历,对本企业产品设计的要求具有相当的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及比较全面的产品生产知识者。

设计总监,一般要求造型能力强,设计审美水平较高,设计创新意识好,设计能力比一般设计师优秀,能对下面设计人员的设计提出合理要求和进行具体指导的,产品设计的内、外设计质量掌控的人。

项目经理,一般要求设计水平较高,能力较强,对所接受的设计项目有一定的设计经验,能承担产品设计项目的主要工作量和把握设计项目水平的人。

设计师,一般要求具备产品创新造型语言能力和相关的知识,如:设计思维平面速写表达能力、产品立体表达模型能力、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操作能力(艺术表达的和工程表达的)等。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工业设计人才的岗位需求

前文分析得产品设计工作岗位一般有四类。对于高职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通过一年到两年的锻炼,能够成长为设计师,不错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成为设计项目经理或者更高的岗位。

但从学生初次就业以及进入到公司的工作任务来看,主要进行产品设计助理工作,即为产品设计师进行辅助的设计工作,进行辅助设计工作成熟后成长为工业设计师。

辅助设计工作主要有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师、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师。此外,也有许多毕业生进入到企业或专业的模型制作公司从事模型制作工作。由此可以得出,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有产品设计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产品模型制作师。同时各类艺术设计辅助工作也是毕业生工作选择之一。

对于产品设计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产品模型制作师三个工作岗位需求的分析如下:

产品设计师:目前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大部分要求入职设计师有本科以上学历,对于高职人才只有通过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才能进入。小型企业与设计公司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较大。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公司与企业尤其是交通工具设计类的企业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需求较大,主要进行产品建模与渲染工作。大部分进入到企业公司年轻设计师实际上从事的也是这个工作,这是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设计岗位。

产品模型制作师:许多交通工具或卫浴类企业都有产品模型制作师的岗位,对模型制作人员有较大需求,尤其愿意招收高职类设计人才,因为这类人才往往动手能力强,能够胜任模型制作工作。此外,大部分手板模型制作公司模型制作人员学历偏低,而模型制作对动手能力与造型审美都有很高要求,所以在手板模型制作方面,高职专业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实际,目前我国社会产品设计工作正处在大发展大需求的前期,虽然社会产品设计工作的规模和状态的表象还不如室内装饰设计和各类平面设计那样红火,但其社会需求却已呈爆发之势。

三、高职院校高技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应的专业课程规划

(1)产品设计师

职业核心能力: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素质与能力:首先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想象能力,其次是必须具备表达创新思维的具体形象建构的行动能力。一般要求具备产品创新造型语言能力和相关的知识,如:设计思维平面速写表达能力、产品立体表达模型能力、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操作能力(艺术表达的和工程表达的)、产品生产制造常识等。再次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意识、人和市场意识和团队意识都是产品设计师必备的职业素质和要求。

课程:主要有工业设计概论、设计制图、三大构成、材料与工艺、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和人机工学等。

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尚没有国家级的产品设计师资格认证、广东省已经率先进行产品设计师的资格认证,相信不久的将来全国也会有相关的资格认证体系。目前学生主要考取计算机应用软件类的资格证书。

(2)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

职业核心能力:工业产品结构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

素质与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产品生产常识,以及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意识,具有很强的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操作行为能力,主要针对产品设计进行计算机辅助制作工作,包括二维效果图制作、三维建模与效果图制作、工程制图的绘制等。

课程:工业设计概论、设计制图、三大构成、材料与工艺、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Rhino、3dsMax、Vray、Proe、模型制作

职业资格证书:AutoCAD认证、Adobe认证、Rhino认证、Proe认证等

(3)产品模型制作师

职业核心能力:工业产品模型制作

素质与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产品生产常识,以及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意识,具有很强的各类产品模型制作能力,主要从事产品模型设计与制作工作,包括石膏模型、ABS塑料模型制作、油泥模型制作、硅胶模型制作、数控模型制作等

课程:工业设计概论、设计制图、三大构成、材料与工艺、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石膏模型、ABS塑料模型制作、油泥模型制作、硅胶模型制作、数控模型制作

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尚没有国家级的产品模型师资格认证,国内上海劳动局设有模型制作师职业岗位,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资格认证体系。目前学生主要考取软件类的资格证书。

本文对于产品设计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产品模型制作师三个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高职院校高技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应的专业课程规划。希望对培养满足时代的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一线工业设计人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教育事业在我们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大学校园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其规划、建设、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自进入21世纪以来,近些年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调整,大学新建校区以及大学城的建设热潮一度席卷全国。高校校园建设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的同时,也涌现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反映在两点:一是校园规划与学校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校园规划与校内师生实际使用感受之间的矛盾。而高校校园建设往往投资巨大,一旦决策失误很难更改和挽回,因此研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校园规划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与高校校园规划相关的工业工程理论

总体来看,多数设计单位对于校园的规模、功能布局、交通联系等还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阶段,大多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和规划,这样就容易出现如分区不合理、交通组织不便捷等各种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校园规划研究仍然只局限在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理论范畴内进行,研究视野受到一定局限。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规划手段古老而不成熟,对于高校校园的规模、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等内容,至今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定性分析的阶段,其规划设计还主要是依靠经验作直观的判断,缺乏对资料、数据进行深度加工的技术和手段,缺乏科学的方案比选方法和决策手段。二是缺乏驾驭全局的系统支持。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大学的发展,校园的功能也不断充实和扩展。仅靠建筑学或城市规划理论,面对高校校园这一复杂系统工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进行观念和理论创新,积极借鉴和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这样使高校校园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向广大学生和教师交出满意的规划答卷。工业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或服务系统的效率,其中重要一环就是生产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核心是设施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进行规划,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地达到预期目标。其中物流系统理论以及设施规划与设计理论[1]可对高校校园规划工作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1.物流系统

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曾被定义为“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1935年,美国的销售协会将“实物配送”定义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2]在工厂企业、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活动中都存在物流,广义的物流概念可以表达为:物流是指物资或物料实体的场所(或位置)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物理流动过程,目的是使物资有形或无形地从供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物流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高等院校尽管不是赢利性质的企业,也同样要考虑成本、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可以认为存在着物流的概念,即实体(如学生、教师和各类信息、资源等)在校园内流动的过程。而高校的物流体系也应在满足师生日常物质及精神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高效益、低成本。[3]而高校的校园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是高校物流系统能否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

2.设施规划与设计

设施规划与设计是工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实对建设项目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用以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安全地达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3]设施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场址选择、物流分析、工厂布置、物料搬运和贮存系统等。目前的设施规划与设计绝大多数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由于对其中物流关系的认识不够,人们往往不是很重视设施规划与设计,设施规划往往被建筑设计所取代。而高校校园内存在着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餐厅、体育场等建筑物设施,学生和教师在校内的流动尽管不像工厂那样严格和有序,但同样有着很多规律性。[4]从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来看,它具有现代工业工程的四个基本职能: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而高校校园规划过程及建成后的校园硬件的使用过程,涉及到高等教育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具备系统工程的所有特征。因此,用定性和定量的工具,对高校校园规划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状态的分析,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协调,就具有了较高的可行性。

三、基于SLP方法的校园分区相关性分析

功能分区是指将校园内各建筑设施按照其使用功能进行布局,传统的高校校园布局,主要围绕着教学、生活、体育等功能进行区分,建筑物的布局往往只是按照交通流线进行规划安排,功能分区理念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校园规划的清晰结构,防止了各区间互相干扰,对于一定规模内的校园是合适的。但是当校园发展到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区与区之间的步行距离超过了轻松可及的范围时,硬性的功能分区便成为校园规划的桎梏,带来一系列使用上的问题。因此,既要认识到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又要其局限性。在决定校园规划整体布局的时候,必须科学地分析各功能分区的规模及其联系。在分析各分区功能组成及相应空间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明确校园内各分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围绕“主体-行人-空间”这一思路,可采取工业工程中的活动关联性分析,通过活动关系图和活动相关线图(行为流线图)进行图解分析。[5]

系统布置设置(SLP,SystematicLayoutPlanning)采用严密的系统分析手段和规范的系统设计步骤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SLP法进行总平面布置时,首先要对各作业单位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经过综合得到作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矩阵;然后根据关系矩阵中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作业单位之间距离的远近,安排作业单位的位置,绘制出相应的位置关系图,并将作业单位实际占地面积与位置关系图结合起来,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通过进一步的修正和调整,得到可行的布置方案,最后再对方案进行优选评估。SLP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6]图1SLP方法流程图针对学生在不同分区内的活动内容,首先进行关联性分析。一般而言,高校校园内的活动可分为两类:教学科研活动和教学科研辅助活动,这两类活动又可再进行细分。因此确定分区之间的关联,应首先分析活动相关性的类型,确定其重要性。通常有下列活动相关性类别:两项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性;一项教学科研活动和一项教学科研辅助活动的相关性;两项教学科研辅助活动的相关性。这里采取RichardMuther提供的相关程度评分等级系统,[6]共分为六个等级,如表1所示。一般来说,高校校园内各类建筑设施可分为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后勤服务区、教职工生活区等类型。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关联性分析,采取关联性两两判断矩阵来进行,按照SLP方法的习惯表示方法,即可得到图2所示校园功能分区活动关联图。根据图2,做出校园功能分区相关线图如图3所示。校园功能分区活动关联图和相关线图,为校园规划整体的布局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总体框架,可以在设计人员进行各个功能分区位置确定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整合分区内的各项功能,根据其使用功能、空间特点、交通联系、防火及卫生要求等;并结合具体地形限制,将性质相同、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相似的建筑单体进行调整、归纳,从而较为有序地组织起整体的校园规划初步布局。

四、高校校园规划选址模型分析

数学模型的建立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分析及设计方法,但模型的应用可以对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起到补充作用,在面临多方案优选时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的数据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连续点校园规划选址———交叉中值模型

连续点选址问题指的是在同一条路径或一个区域内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作为地址的一个选择。对于拟进行定量分析的校园规划方案,将学生的人流看作物流来进行分析,首先做如下假设(建模前提):一是校园中人流活动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但是根据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学生自发的课余时间安排,从某一较长时间(如半学期、或一学期)内,学生的流动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物流成本分析的角度,可以看作均匀、连续、确定的。二是校园中有k个学生(k是有限正整数),每一个学生的流动成本都可以以一种当量物流量来表示(如耗费的时间或者消耗的自身能量等)。如某高校拟在一个由5栋学生公寓组成的学生宿舍区内新建一座清真餐厅,主要服务于这5栋学生公寓中的回民学生。用图4中的笛卡尔坐标系确切的表达这些学生公寓的位置,可把学生公寓看作需求点;表2是各个学生公寓对应的权重,在此权重即为经过调查后所知的各个学生公寓需要去清真餐厅就餐的学生总量,设最终的清真餐厅坐标点为(xs,ys)。为了找到x方向上的中值点xs,从左到右将所有的Wi加起来,按照升序排列到中值点,如表3所示。然后再从右到左将所有的Wi加起来,按照升序排列到中值点。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左边开始到需求点A就刚好到达中值点,而从右边开始则是到需求点C到达中值点。从图3中可知在需求点A、C之间100m的范围内对于x轴方向都是一样的,所以xs在300m到400m之间。接着寻找在y方向上的中值点ys。从上到下逐个叠加各个需求点的权重Wi,如表3所示。在考虑E、D两个需求点时,权重之和是9,没有达到中值点10,但是加上C之后,权重之和为12,大于10。所以从上向下的方向考虑,清真餐厅应设置在C点或者C点以上的位置。然后从下往上,在A和B点之后,权重总和达到8,仍旧不到10,当加入C后,权重总和为11,所以清真餐厅应设置在该C点或者其下的位置。结合两个方面的限制和其相对位置,在y方向,只能选择一个有效的中值点即ys在300m处。由此,可得清真餐厅的位置可在图5中粗线所标示的范围内选择。考虑到清真餐厅与学生公寓之间的相互影响,故而距离100m较好,因此最终可选址在坐标(3,3)所示的位置。

2.离散点校园规划选址———P-中值模型

在校园规划设计研究中,对于某一个建筑单体或构筑物,其实际可备选的位置往往都是有限的,因此采用离散点选址模型更为便捷和适用。候选方案中只有有限个元素,只需要在这有限的几个位置中进行分析来确定选址。我们采用P-中值模型来解决此类问题,即在一个给定数量和位置的需求集合和一个候选选址位置的集合下,分别为p个设施找到合适的位置并指派每个需求点到一个特定的设施,使之达到在需求点和候选选址点之间的运输成本最低如某高校宿舍区共8栋学生公寓,拟在其中建设2个学生餐厅,用最低的交通成本来满足学生就餐需求。根据实际地形和校园现状,可以确定4个候选地址,如图6所示。从A、B、C、D4个候选地址到不同学生公寓的交通成本、各个宿舍的需要就餐人数,如表4所示。采用贪婪取走启发式算法(GreedyDroppingHeuristicAlgorithm)求解,[7]步骤如下:(1)初始化,令循环参数k=m,将所有的m个候选位置都选中,然后将每个学生宿舍指派给距离其最近的一个候选位置;(2)选择并取走一个位置点,满足以下条件:假如将这个点取走并将该学生公寓内的学生重新指派后,总交通成本增加量最小。然后令k=k-1;(3)重复2.,直到k=p(在这里p=2)。对交通成本进行比较,在初始化中,假设1、2、3公寓的学生就餐由A来提供,4、5公寓的学生就餐由D提供,6公寓的学生就餐由B提供,7、8位置的就餐由C提供,如图7所示(因为属于过程中的交通成本分析,故这里暂且不考虑餐厅规模及学生就餐喜好等问题)。

篇8

关键词: 集约化; 校园规划; 高校校园

中图分类号: TU98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67-02

高校新校区经过几年的大建设,因扩招引起的学校校舍不足的情况已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以及高校建设规模的压缩,人们对集约式校园的呼声日益渐高,以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保证能够提供尽可能多的高质量建筑使用空间成为高校基建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 集约的含义

“集约”的概念原用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表述,就是指精耕细作,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投入,以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粗放”的概念相对。显而易见,集约的内涵当中包括节约土地、空间资源,降低能源消耗等属于节约观念的内容,但集约绝不仅仅等同于节约,还包含在硬环境上建构群体秩序并完善单体形态,在软环境上传承校园文化并追求适度创新。

二、高校校园集约化发展的内涵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对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从以追求数量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升品质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积极倡导集约化发展模式――从高效复合的空间概念出发,在占有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前提下,研究具体的使用行为活动与所需空间体积的对应关系,对空间进行详尽的立体划分,通过综合组织功能和高效复合空间的探索与设计,追求功能使用,优化功能复合,形成紧凑、高效、有序、可持续的高校校园布局形式。

三、高校校园集约化发展模式的探析

(一)影响提高校园的功能与效率的因素

1. 土地利用率低

由于高等教育自1999年起的迅速扩张,校园用地规模的迅速膨胀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粗放用地现象。我国内地大学校园生均用地面积平均值为69平方米,100平方米左右的也不在少数,浙江大学达到133平方米,平均校园容积率不超过0.40。而美国人均占有国土面积最多,大学生均用地面积指标大都在10平方米左右;在我国香港地区,由于土地资源严重缺乏,人口密度较大,大学生均用地面积则更少,基本都在10平方米以下,最少的香港理工大学则只有4.2平方米。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必须承认我国内地目前大学生均用地面积指标偏大,而生均用地面积指标过大的直接后果是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间接造成了对宝贵的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2. 布局的形式化

空间布局设计的任务,是要把一些物体或空间合理地布置在一个场地中,使它们满足一定的尺寸与位置关系并能符合约束条件的限制。设计投标单位为追求中标,不重视实质性内容,只片面追求设计成果的图面效果和包装。设计方案过于重视构图,总平面的形状力求有象征意义,比如象龙、火箭等,采用直径极大的圆来作为形式布局的组织系统,曲线、圆弧、放射线等构图手法被大量地使用,再加上一些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轴线的组织,采用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无不好,但如果仅以此作为设计的核心,而忽视甚至牺牲交通组织、建筑结构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得不偿失了。

3. 空间尺度过大

某些学校新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为了构图的完整,规划中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几公顷的水面,上千米长、上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完全超出人们步行距离的情况,显得“不近人情”,如此的环境设计建成后,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也会发现比例失真,师生活动其中,感觉并不自然,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

(二)高校校园建筑的集约化建设的思路

1. 建构紧凑、合理的空间布局。

高校校园的规划要体现现代化、集约化的特点。首先总体布局要满足现代高校的功能使用要求,保证高校建筑空间环境与教育模式及其在今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既要有明确功能分区,又有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能方便地往返于两区,又能领略到沿途优美的校园景观。现代校园的布局在总平面上更讲究构图的艺术性和形式美,构图的艺术性和形式美也体现了各种功能有规律的合理组合,反映在布局上,则强调布局紧凑、张弛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变化丰富。

2. 完善集聚性单体设计,并做到传承文化,突出建筑特性。

校园内空间的整合和学科的集群化必然带来使用功能的集聚,突破了传统校园建筑空间的彼此分离、孤立的特点,在同一建筑空间中将多种功能层次进行并置和交叠,各功能单元的组合出现了多种功能并存的空间环境系统,走向了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开放系统。不同功能、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空间集聚在一起,多元空间相互融合,实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并为将来校园的发展留出足够的余地。

大学的空间是一种文化的空间,是需要长时间培育的空间,尤其扎根于地域的,大学校园应在逐步有序的建设中,做到传承文化,彰显功能特性,并不失时代气息。

3. 追求功能使用,并满足一定时期可持续性发展需求。

校园建筑灵活性和通用性的不断提高,许多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的建筑设施已不能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校园建筑的功能空间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仔细推敲,仔细审视和认真思考建筑的规模、高度,平面的开间和进深尺寸,交通流线组织等设计细节问题。

同时,这些不同使用目的的建筑其功能组织方式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并且同种类型的建筑之间由于使用者的不同要求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思考教学用房应该以多高为合适时,显然大量人流集中使用的教学建筑不宜层数过多,但全国却有很多教学综合楼被设计成了高层,实际是只有低层部分才被用作教室,高层部分用于科研办公。

4. 优化功能复合,可拓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建筑使用效率。

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充分发挥建筑的灵活可变性和功能适应性是提高使用功效的常用手段,在大的功能分区概念下进行有效的功能复合是必要的。功能的模糊性、空间的多用性而要在设计时进行有效的功能复合。从单体建筑来看,许多大学校园建筑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功能空间组成,如实验楼单体中设计局部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更有助于科研及实验教学的对接,更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

四、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集约化建设的实践

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总体规划方案按2万名学生规模配置教学、实验、科研、体育运动、生活设施、景观主体等,同时要考虑与校本部结合,使图书、资料、设备和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互补而不重复。一次性规划、分期进行实施,同时为二期工程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西湖校区集约化建设的思路

1. 原始地形地貌保留与改造

西湖校区选址定位之后,基建处现场踏勘建筑基地,并专门测绘基地地形图,帮助分析拟建基地的原始地形地貌,为开展设计做好必要的铺垫。针对低洼地势和多处沟塘等不利因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适当平衡挖方和填方,对基地地形地貌进行了适当改造和调整,平整临城市道路用地,与城市实现完好对接。

2. 功能配置与分区的整合

在集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设计要求,在密切结合地形情况下,将整个校园分成三大功能区组团,分别是:办公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其中办公教学区包括公共教学、专业教学、院系办公、学校行政办公、专业工作室、学术报告厅、图书馆等,属于功能的高度整合;学生生活区包含了学生公寓、食堂、浴池及其他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学习、用餐、购物、活动的出行的同时也有利于管理;体育运动区包括局部集中的运动场、体育馆,便于学生分散式的休闲活动。

3. 使用空间的高效挖掘

校园内的土地存量不足,建筑的层数和容积率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如此严格的限制条件下,要合理利用珍贵的土地资源,高效布局,得到尽量多的使用面积,同时要求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增加可以使用房间数量。比如,在每一幢学生公寓单体中设计了下沉空间,考虑自行车停放、活动室、自习室、书库、机房等功能。从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的方法上实现了提高建筑的容积率,在不突破占地面积和限高的条件下得到了更多的有效面积,以达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二)西湖校区集约化建设的实践

在西湖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强调的核心理念就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具有弹性的规划模式,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综合采用了多种集约化策略。

1. 低层高密策略

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应考虑节地,顺应时代的设计追求的是高效率和高效益。西湖校区容积率0.57,建筑密度30%,建筑由于紧凑型的布置和良好的空间组织达到低层高密度的效果,实现了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2. 集中布局策略

学生公寓、教学区的布局都采用了集中制布局的策略,形成了充分的集中布局,把公共教学楼、学术报告厅、院系教学楼等统一布置于一幢综合体建筑中,更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

3. 弹性生长策略

摒弃传统的“每学院一幢楼”的布局模式,采用通用型教学实验空间布局,既可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不同步发展,又有利于多学科的整合,符合弹性生长的要求。同时由于采用了紧凑型和集中式的布局,预留了大片的发展用地,利于今后的扩建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鉴于上述,当代节约型大学校园的空间消费模式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的利用的转变,从而形成紧凑、合理的空间布局,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利用土地,尊重原有地形,力求创造出新型集约化校园建筑与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方向[J].新建筑,2002(4):18-20.

[2] 高峻,吴雅萍.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谈[J].华中建筑,2003(6).

篇9

Abstract: Saving-type of campus plan and design adopts campus plan theory, campus ecological plan theory, planning theory, road traffic, state energy saving policy and norms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to conduct reasonable design to campus construction functional layout, landscaping greening and electricity,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facil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 saving energy and investments and cost.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规划;设计;生态优先;校园环境

Key words: saving type;campus plan;design;ecological priority;campus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52-01

1合理的功能分区

合理的功能分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避免相互干扰。因此功能分区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①必须有利于学生生活和休息,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人居环境;②必须有利于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③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

一般来说,目前高校校园的功能分区主要有行政办公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校产科研区、校前区等。

2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网络

美国学者卡洛斯(Carlos)对大学校园中的交通规划提出“可达性”和“机动性”,阐述大学校园怎样鼓励一种从小汽车交通到其它交通,尤其是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方式的转变。Rodney提出为减少对校园环境的损害,应强调发展自行车友好型的交通政策。

道路是校园交通的重要载体,是校园规划的骨架,也是师生们日常行为方式的重要限定,校园的道路承担着交通与生活的双重功能。根据道路在校园中的地位、交通特征和功能,可以分为:

①校园主干道:指连接校门的道路;②校园支道:指校园内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直接连接各类建筑和公共设施等;③专用道路:专供机动车行驶的道路,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步行林荫道等。节约型校园的道路交通应体现合理化、生态化、规范化。

2.1 高通达性原则校园道路建设是为了方便交通运输和师生出行,道路网络的高通达性是节约型校园道路建设的最重要指标。高通达性主要表现在道路是否形成网路,能否快捷地达到目的地。道路是否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通行能力。顺畅的道路网络是保证师生出行便利,畅通校园物质流通的前提。

2.2 就近出行原则交通运输污染源所带来的环境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保证交通方便的前提下,校园道路系统应尽量减轻交通压力,鼓励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的方式,稍远距离有偿使用校内公用交通设施,如电瓶车。校园内主要车行干道限速行驶,对教学区内、生活区内等特殊地段采取限制机动车驶入的措施等。

2.3 生态功能原则校园道路四通八达,是校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在实现其交通功能的同时,如果合理进行道路绿化设计,还能实现道路的生态功能。由于大多数绿色植物都有吸收、吸附污染物的功能,绿色植物对减轻校园环境污染作用较大。

因此,在校园道路的两旁进行合理的道路绿化,充分考虑所选的植物种类,合理安排空间格局,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4 合理规划停车场作为校园交通系统,停车场的合理规划同样显得很重要。新校区一般离市区较远,教职工坐班车或自驾车上下班。在主要出入口附近、行政办公区或对外联系较多的后勤服务区,应安排一定规模的集中或分散的停车场,解决学校班车、部分社会车辆和教职工车辆的停放。至于停车位的数量,要对单位公车、教职工私家车辆和社会车辆进行摸底确定,设计规范中关于停车位的系数指标显然只适合计算社会车辆的台数。除了考虑机动车辆的停放外,自行车的存放也必须考虑,如在学生公寓的底层、教学楼的底层或地下室设置一定数量的自行车库,既方便学生使用,又便于集中管理。

3生态优先的的校园环境

3.1 校园的环境设计应与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同步成功的校园环境实例表明,环境设计应在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时同步进行,整体设计分期实施。由于传统高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大多是在校园规划与建筑方案确定之后再进行的。这样的设计往往局限于一种单纯的绿化配置或造园设计,不仅不能完全达到造就整个校园环境品质的目的,而且很有可能会将原基地中的山坡推平、水塘填没、树木砍伐,各种自然景观资源被破坏殆尽。因此,在规划建筑设计阶段的同时将环境设计结合考虑,通过对校园自然环境、建筑形体、立面造型、广场布置、人车交通流线组织、绿化配置、屋顶、地面的铺砌效果等进行综合考虑,使校园环境的设计工作深化、细化和具体化。

3.2 校园环境应重视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校园所在地自然景观是校园环境的重要资源。自然的山景、水景是校园环境营造中最宝贵的财富。自然的山水之景以其不可再生的独特性吸引着人们亲近自然。巧妙利用原有的水系和自然的山体,保留原有的树林植被,让校园依山水而构图,保持校园对大自然的亲和性,满足师生回归自然的需求。避免过多的挖池堆山、制造人工景观。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工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

篇10

关键词:高校扩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从整体区域系统上出发,以城市设计手法为参考,进行高校扩建

1.1高校扩建校区面临着的城市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的物质建设逐渐跟不上学校的发展脚步,在此校区的扩建则是不可逆转的。高校在扩建校区时,新校区的地址一般都是在城市郊区的单独区域内或者是市区规划的高等校园内进行选址。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建设中,城市的郊区区域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在此高校扩建新校区的地址选择则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传统内向型的校园管理模式基本已经确定了高校扩建后新校区的布置格局,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会导致高校扩建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校园内部空间的设计上和内部特色的设计上,所以导致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扩建,都是追求内向型的校园布置格局,或者说高校扩建的新校区内部空间的特色规划设计是当前高校扩建的一种默认方式。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中,以及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中,这种传统的内向新校园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中,从一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教育功能单元出现的新扩建的校区,整体上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此则必须考虑其对城市规划空间上或者是界面限定上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校园扩建所选的地址往往都会被城市规划成具有一定密度的路网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校园的整体性如何不被破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在此也要明白,校园功能区的划分是否会能够影响到学校社会功能的有效连接,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新校区的建设是否具有社会化服务的活力,所以在此一定要整体性的考虑问题。

比如某学校进行新校区的扩建中,新校区的地址选择在沙河高教园区西南角,新校区的内部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区、实验区、学生公寓区、学生服务区、校园绿化区以及相应的大楼代征地,面积总共大约为97.22公顷,中标的校园规划方案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的,从园林化以及网络化的设计理念出发,是一种良好的内部空间秩序校园模式,但是在高校扩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规划进行相应的扩建,而城市规划的道路则穿过了校园内部,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了校园的整体性,同时校园原有规划的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设计相叠加,对城市化规划的设计与高校扩建的校区内部的格局产生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1.2相应的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高校扩建规划设计的探讨,而高校则扩建都相应的选择了在城市中,所以在此必须将扩建的新校区作为一个小单元,然后从城市的宏观规划来看该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主要的设计内容则是对该城市体型环境进行三维物质空间形态进行相应的设计,在此过程中也要考虑设计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相应的美学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中,最重要、基础的就是能够使市民能够舒适居住、活动。我们在进行高校扩建规划设计时,也要相应的引进城市设计的手法来对新校区区域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建立起与城市发展格局互不影响的校园内部格局。

下面以某高校的扩建进行上述问题的探讨,河南机电高校扩建的新校区所选位置为新乡市科教园区,占地面积达到10平方千米,而中标的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与当地城市规划有冲突,城市规划中有一条道路从学校内部穿过,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完整性。通过高层的不断讨论研究,综合讨论出该校区在该城市的发展方向。

在面临学校内部横穿一条道路的情况下,根据当地地理特征以及当地城市规划设计,相应的提出了分合皆宜的建设格局,也就是将新校区分为两个主要区域,再将两个空间中心分别规划到南北两块用地上,再将两个区域进行连接就整合到了一个整体。

这时就形成了三个核心空间通过贯穿南北的一条轴线和一条生活景观轴线联系的一个整体校园。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建设的是公共教学区和公共实验区以及科研院系办公区,分别错落在校园北部中。二期则相应的在南校区建设了图书馆、院系楼群、科技广场等,这时南北两个校区没有交叉,则需要在中间建设一个连接区。在分析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之后,在两区中间设立了一个小广场作为两个校区的连接区,保证了校区整体性。

2场地特色的表明,人文底蕴的建设

2.1高校扩建的新校区中个性化问题

在高校扩建规划设计的探索中,在新校区功能构成这一方面上具有显著的成就,其中主要包括内容:首先以教学区的结构、生活区的结构以及体育运动区的结构形成简单的功能构架,其次以环形为主的道路加强校园内部各个功能块的联系,第三设计校园生态区,这样不仅仅能够增添校园的生态人文气息,也增添了校园的活力等。

这种校区的结构设计经过实践证明之后可以说是有效的,适用于迅速起步大规模校区的建设。如果对于一些基地缺乏特征景观的区域进行新校区的建设,这种结构设计就会导致新校区的整体缺乏个性,如果这种构造设计理念很难和当地城市发展的趋势进行联系,这样就容易使新校园形成自成一体的局面。

2.2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2.2.1增添校区基地的景观元素

针对性的想要解决上述问题,新校园基地的景观元素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在此可以将校园基地的景观作为应对措施的一个解决观点,这样就能够使其校园规划设计能够满足上述的整体规划。在江南大学的校园设计中,就有效的利用了景观元素,也就是沿中央曲水觞步行带的利用,不仅仅使校区的功能区能够清晰明了,同时还使得校园内部空间和太湖风景区以及长广溪绿化带能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这种校园增添的景观元素与原有水系相结合,形成了独具江南水乡街道的文化气息,使江南大学的校园设计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间接的创造了校园的特色。

2.2.2向新校区增添人文元素

针对上述问题来说,除了增添利用各种自然元素外,还可以适当将人文元素增添到校园中去,增加校园的文化底蕴,同样也使得校园形成特色。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就是如此,这所校区地理位置三面环水,学校内部也独具一格,具有三座小山丘,可以说是山清水秀,在进行校园的设计时保留了原有特色,并将其作为了生态中心,同时学校还通过增添当地岭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传统书院的文化元素,设计了岭南书院,使整座大学充满了文化气息,营造了高素质大学校园的特色。

3校园环境与校园建筑的相关契合设计

3.1高校扩建校园中校园建筑设计出现的问题

高校扩建校园内部的建筑设计往往一次性的就规划完成,各个功能区内的建筑单体一般用地都比较平衡,根据区域空间的大小进行设计,这种建筑单体的设计也能够做到基础校园整体性能维护作用,但是作为更高层次的校园规划设计来说,校园功能区域内的建筑单体的设计的引导一般具有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是用规划代替了常规的建筑设计,这样的设计就会使校园空间略显单调;另一种就是用建筑群体的设计代替了常规的规划设计,这种建筑的设计方法对建筑形式、建筑构图的因素考虑比较全面,有可能因为对建筑艺术性、美感原则的过渡涉及,最后导致对功能区内的空间不能够有效的控制。在一些校园设计的特殊情况中,不同的功能区的建筑群体是由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的,这样校园内部的建筑个体就不能够很好的和整座校园进行有机的契合。所以在此在进行校园的规划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校园内部建筑个体与校园整体、校园的自然环境是否能够有机的契合。

3.2相应的解决措施

高校扩建的校区建筑设计最基本的要符合当地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对详细的规划设计要相应的给予机动性,坚持环境引导与契合控制有机的结合,给建筑师留有设计余地。在河南机电高等院校的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就相应做出了有机的措施,对校园主体建筑单体做出了正确的引导以及正确的要求工作。

首先从宏观上对校园的景观系统做出了规划设计,在校园的设计中,学术轴线开始于南主干道上的广场门口处,向北到科技广场,其间通过图书馆、图书馆与公共教学楼的前面的广场、人文广场等。学术轴线是构成了校园的主骨架,在宏观上确定了学术轴线上的单体建筑的格调和形象。

其次从微观上讲要从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场所上出发,在分析该校园使用功能空间上时,对校园的建筑群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对仪式性空间和非仪式性空间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不要在设计中单一、简单的设计,要和建筑群体的功能相辉映,增添这些场所的活力。

4结束语

高校扩建规划设计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高校的设计规划要从该校的校园文化、自然环境、城市文化等信息综合出发,设计出一个和主校区特色相联系的文化特色新校园。

参考文献

[1]荣燕.浅析高校新、改、扩建工程资本结构最优决策的选择.《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