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语文阅读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教孩子语文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从哪儿问; 怎么问; 追问;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76-001
知识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小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并能把问题再提炼升华,这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把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积极的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孩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那就是要教孩子学会“问”。现就教学《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文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一、教会孩子从哪儿问
教孩子从哪儿问是多种多样的,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灵感。抓住文章的开头问,是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开头很重要,往往能统领全文。抓住了开头的关键,就能轻松自如地找到理解文本的捷径,少走很多的弯路。如《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文的开头是这样的:“我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那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指导学生读开头的这句话以后,我启发学生:你们由这句话能提些什么提问呢?特别强调学生抓住“偏爱”一词。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偏爱”,生活中的小镜头和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作者更喜爱后者。再通过把“然而”换成“但是”“可是”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从而拿捏准提问的方向,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的放矢,自主提出问题:作者要写图书馆里哪些地方的小镜头?镜头中的人们有什么具体表现?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的偏爱?当然,从哪儿问也要因文而异,有的文章可能要抓结尾,也有的文章要抓中心句、过渡句或是关键词等,这需要教者在课前对文本进行潜心研读,精心准备,确定和把握学生“问”的方向和要求。每个学生的特点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者有一定的预判性,可能会提些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可以用来重点研讨的,哪些问题是不需要的,可以舍弃的。如何引导学生向既定的问题提问,增强学生提问的目的性,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实际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激发提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局限在字、词、句的理解上,也不要纠结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要从内容、方法、情感体验、写作特色等不同层面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便能学会从大局把握整体,从细节把握情感,从语言文字把握内容和方法,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会学生怎么问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在自问和自探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积累知识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分散的,一鳞半爪的,不具体的,这就要求教者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再进行升华,变为有规律、有条理的、有大局观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教者预设的、精心准备的一些提纲挈领式的问题。学生带着梳理的问题走进教材,这也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学生很容易找到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写了“大门口”、“借阅区”、“阅览区”这三个地方,人们的表现分别是“争先恐后”、“小心翼翼”、“完全沉醉”,从“没有打扰”、“忘不了”可以看出作者对图书馆里的小镜头的偏爱。这些都是粗线条地理解文本。此时,教者再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类推出许多新问题,教孩子学会以问促问的方法,紧接上一问题进行诱问:“我”和读者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而然地第二次走进文本,去理解课文,体会人们的情感,自主捕捉思考的火花,并归结到情感之上,得到升华。体会到人们进门时的“急”,借书时的“爱”,阅读时的“渴”,以及作者对这些读书人的“爱”。此时,再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更能有感而发,情感的流露也溢于言表。个别之处还可以“以读促问”,在读中感悟,让情感在问中升华,更容易提高朗读效果。如写在大门口争先恐后那一部分,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人们的急呢?由两三名学生分别读,大家比较哪个更急些,为什么觉得更急些?学生也较容易地掌握语速要快点,重要词语要读重些,表达效果就自然出来了。这比教师空洞地讲解,学生机械地模仿,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易于接受和理解,自然,学习的兴趣度也就高得多了。
三、教孩子学会追问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特色;《司马光》
就低年级语文教材来看,老师一般不研究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而教学重点是朗读、识字、写字。写作就是“说话写话”,而这种写话说话的训练,是渗透在平时阅读训练中的。最近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司马光》一课,这位老师就尝试着在低段语文阅读课上渗透说话写话的教学。她的教学设计让我对低段语文如何进行指向写作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寻找文本空白说
寻找文本的空白点,比如《小松鼠和大松树》中,小松鼠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还有《奶奶的白发》中,听了奶奶的话,“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此时,“我”心中在想什么呢?《司马光》是个历史故事,第一段是环境描写,第二段是别人的对比描写,第三段是主人公的动作描写。老师没有让一年级学生仿照课文分成三个自然段来写另外一个人,而是挑选文章中的第二段,重点训练段落是“小朋友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经常见到,曾经有人调侃我们,说从一年级的语文课到六年级的语文课,大家一直在说这个句式。接着再引导孩子看第三段,作者用两个动词,写出了司马光的沉着和冷静,动作果断而干脆。老师巧妙地引导,不仅让一年级小朋友来模仿这个段落,而且还教会他们抓动词写人物的品质。所以笔者认为,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文本中有价值的空白,发挥想象,填补空白,使文本内容更丰富,同样拓宽了阅读课的宽度和深度。
二、联系课文内容说
第二个训练方式往往跟“课文理解”相挂钩,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跟他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有密切关系。比如《蘑菇该奖给谁》中,第一次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的对手不一样,得到的待遇不一样,那么,第二次,他们又会和怎样的对手比赛呢?学生怎样写,完全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息息相关。这位执教《司马光》的老师选取了文本说话的点后,孩子又该说什么呢?在引导孩子感悟第三自然段中的两个动词“搬”“砸”时,又进一步追问司马光怎样搬,小朋友还能说答案来。接着再问小朋友,司马光怎么砸?因为文本中说到“司马光使劲砸”,小朋友实在不知道怎么来安排“使劲”一词,就说“司马光非常使劲砸”“司马光非常非常使劲砸”。从答案中感觉到了小朋友的可爱和无奈,台下听课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接着老师引导孩子观察插图,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什么才叫“使劲”。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思维的闸门一下被打开了,接着说得更细,比如关注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甚至有个别孩子还会说出司马光心里的想法。你看,这样说不仅紧扣文章内容,还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三、迁移写作方法说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目标的要求,低段阅读教学写作意识的培养,宜围绕怎样写好句子开展写作意识的训练,在落实识字、写字、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说完整的句子,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读过管建刚老师《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弄潮儿再向潮头立》《“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等文章后,又细细揣摩他的两篇课例《理想的风筝》和《神奇的克隆》,不难发现“故事”似乎成了一个中心词。而这位上课老师似乎也紧紧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命脉——“故事”展开教学。将课文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用一句话概括故事;二是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把动词讲具体,进行适当修饰,也就是具体讲第三自然段。以此进行学法迁移,指导小朋友写自己班上小朋友的事迹。比如可以先写小朋友“写字、扫地、画画、植树、擦黑板、浇花、洗碗、系红领巾、拖地”等其中的一件事,再模仿课文中“司马光没有慌”,也写一个中心句放在前面。这样尝试着教孩子说话的方法,孩子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还能说得有序。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形式,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学科特点,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具体地说,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而且关注文本的构成形式,探究文章是如何写的,进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写作的角度去阅读,促使学生写作(说话写话)意识得以形成和提高,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荣维东,于龙.“理性反思、科学实践”:语文课改走在路上——近五年来语文课程研究热点综述与趋势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篇3
关键词:识字方法;识字规律;在阅读中巩固;间隔性再现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86-1
识字是一切知识探求的第一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开始,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一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教育为重点,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识字,提高识字能力,进而促进阅读、习作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那如何认识生字,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呢?
一、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1.在猜字谜、编字谜中识字。
猜谜识字,可以摆脱识字的单调、沉闷,调动了学生自学生字的积极性。如教学“告”字,让学生猜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田上长了草(苗)”;“一头牛站在独木桥上(生)”;“头上没有要去(买),头上有十个可以(卖)”。这样教孩子们学习生字,孩子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能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
下课时,钱帅小朋友就喜欢让我猜他编的字谜,每次我都能猜出来,因为每个字都我昨天刚教他的,他不但开心得不得了,还对我佩服得不行。这样的识字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2.变字小魔术。
引导学生做加、减笔画和部件游戏:给汉字加减一些笔画会出现不同的字。如“日”加一笔,学生们变出了:目、电、白、甲、由、申等字。“木”加一笔变出了:本、禾、未、末。“丸字丢了点;正字没有头;尺字少了一条腿”等。又如学习汉字歌“日月明,小大尖;小土尘,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鱼羊鲜,白水泉;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这些游戏增强了学生分析生字、拆分生字的能力。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神奇的魔术”中,在游戏中识字,在交流中记牢,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巩固。
3.“认字达人”竞赛法。
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老师要把各种练习寓于竞赛之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认字达人”擂台赛,即由学生读字打擂,看谁读的字多,读得准,每次评出擂主,给予一定奖励,一块可爱的橡皮,一本卡通的本子,一支带有羽毛的铅笔,都能成为孩子们学习认字的动力。在家庭中,父母也可和孩子比赛,同样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掌握一些识字规律
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如利用汉字规律调动学生感性经验,注重音、形、义结合,借助汉语拼音在游戏中识字。如:“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帮助人们做事情。”“qing”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是不一样的字,不一样的意思,但声旁与字义又密切相关,通过转字盘游戏大量识记同音字和形近字。在活动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言语的相互结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和字义的探求。再如教学“纸”时,针对学生容易在右下方加点的情况,拿来一张白纸,在上面洒上一点墨水,说:“哎呀!好好的一张白纸,现在有了这个墨点成了废纸,真可惜!”最后又说:“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白纸、不能有点,有了点儿就成了废纸”。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就不会再写错字了。这样的识字不是孤立的识字,而是跟观察、思维、朗读、说话紧密联系起来的,是一种识字的综合训练。
三、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儿童书面学习的最佳时期是6~12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天早晨,我都会带领学生早读,不但要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还得读出感情,因为文字是有感情和温度的,只有美美地去读,才能读出美妙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中午则是我们班读书交流时光,孩子们交流读书时的想法,提出疑惑,同伴互助,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又能通过同伴的眼睛,知道更多的知识。晚上回家亲子阅读,创造氛围,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也让父母抽出时间,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认字时的困难。
把识字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既有效地巩固了识字,又使学生及早接受独立半独立阅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这样,课内、课外大量阅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了识字空间。
四、间隔性再现训练,逐步深化识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总是将“琴”字下加一点;“原”字里面写成白、水;“求”下面写成水或忘记加点,我在教孩子理解字义的同时,经常将这些易写错的字挑出来听写,一次、两次,经常训练,写错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因此,不断重复出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会更好。
篇4
关键词: 生态课堂;未泯的童真;巧妙的设计;精彩的语言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卢梭曾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展现。
生态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它的目标是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出生态课堂尊重、唤醒、激励生命的理念,如何实现生态课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的追求,如何突出生态课堂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特点?我们试从几堂名师课的赏析中找到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技巧的精髓。
情到深处始无华――未泯的童真
生态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笔者认为生态课堂始终充满着灵动、生气、高效、曼妙的教学智慧。有不少名家名课可以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师正是用儿童的视角捕捉语言、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情感、用儿童的眼光链接生活。
在江苏省优秀青年语文教师许嫣娜老师执教的《从现在开始》一课中,她那柔柔的、充满童稚的声音牵出了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一开始她就要孩子们伸出手指头做游戏,“一根手指头呀,变成毛毛虫;两根手指头呀,小兔蹦蹦跳……五根手指头呀,一头大狮子――狮子发令了:召开森林大会,不许迟到,我们赶紧去森林开会吧!”老师就这样看似不经意地将孩子们带入了文本情景中。
满头银发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孩子们学写对话时,出示了一段“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对话――“一天吃三个桃子够不够?”“不够,不够!”“那三天才吃九个桃子够不够?”“够了,够了,谢谢妈妈!”他让一个孩子上台同他一起分饰角色进行表演,他抓耳挠腮,蹦上蹿下,“小猴子”的顽皮天真逗得台下听众们哈哈大笑,俨然一个“老顽童”啊!
是的,这些大师们就是这样捧着这颗纯真的童心走进孩子的心,对话孩子的心。他们告诉我,在课堂上要时刻警醒自己: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就是一个孩子。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可见他对儿童的敬意。我国明代的李贽也称:“夫童心者,真心也。”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不难认识到他们对童真的推崇。那么,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儿童呢?时代的进步,教育的不断改革,从“以人为本”到今天的“儿童本位”,这就点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管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充满童真、童趣,把“儿童本位”的思想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只要充满童真、童趣,就能让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石激起三层浪――巧妙的设计
课堂设计新颖、巧妙,几乎是名师名家们上课的共性。浙江省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他是这样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如果把课题变成一个问题,你会提个什么问题?学生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就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学生陆陆续续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生机勃勃的园子、五颜六色的园子、自由快乐的园子。接下来把问题还原――为什么说这是个应有尽有的、生机勃勃的、五颜六色的、自由快乐的园子?再读课文,划出句段,找到答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课文。
在课堂总结时,虞老师再问:“为什么题目不叫自由的园子而叫祖父的园子?”学生在老师的循序引导下至此明白作者要借写园子来表达对祖父的怀念,这就是借景抒情。将书读薄,再将书读厚,最后深入其中,深刻领悟,教师分明就是在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至此我也才如醍醐灌顶:大师的精湛技艺就在这看似简单的千回百转中啊!的确,课堂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它因学生而定,因课型而变,因年段而定,因契机而变。灵活地设计教学,或许也会让我们的课堂起到“一石激起三层浪”的奇效。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而巧妙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把握目耍进行教学三维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目标设计呢?经实践,我们认为:第一,要认真研究所定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操作性;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第三,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可获得的教学资源,以便挖掘教学潜在的教育意义;第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在目标中体现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同时重视教学设计三个领域目标的整合。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抓重点词句列提纲”的方法,当堂背诵课文;②学会9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等方法理解 10个词语的含义;③学习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按“总―分―总”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④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为祖国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一游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们把目标①设置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就缺少了“方法与过程”的体现。如果把目标②设置成“了解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就缺失了语文的学科个性。因此,诸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表述,其实都是某一个学段的目标,而非课时目标。
潜心会文(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教学内容。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如何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教材解读应分三步走。第一步: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文独到的认识。第二步: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教师还要从教材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第三步: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教材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更广阔的视野。
有效整合,突出教学中心问题。有效整合即教学设计体现板块结构,整块推进。“教学板块”是指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由若干教学板块组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我们认为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三个左右为宜,使之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柔性。提倡“大道至简”,即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不可承载太多的“使命”,要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一个能转化为任务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教学任务性和挑战性的中心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中心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由易到难或能分散难度的问题序列。前文中提到的课堂实例虞大明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就是进行了如此精妙的教学设计。
意味无穷令人醉――精彩的语言
听过大师们的课后,我们都能立即深刻感受到他们的课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能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是与他们的劳动工具――精彩美妙的语言有很大关系的。大师们的语言是那样具有震撼力。
“你的话俨然具有哲学家的味道!”“这么多人,你敢把课文读出来,我欣赏你!”“别紧张,孩子,我听出了你的自信!”“你太有潜力了,如果能微笑着读,这个奶奶会更讨人喜欢!”多么温馨的话语,多么甜蜜的语言,无论是哪个人听到了,都会热血沸腾。其实,人都盼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经常得到赏识的人大多表现非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由此可见,激励性的语言有多么重要,更何况是对我们成长中的孩子呢?
大师们的课堂语言不仅那样温暖人心,还那么耐人寻味,值得积累。安徽省小学高级教师张文花老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中指导“睡”的书写时说:“左边窄来右边宽,两边互相让着点,抱成一团讲团结。”听,这仅仅是在教孩子书写吗?她还在教孩子怎样写诗,更在教孩子怎样做人。
他们的语言或幽默诙谐,或直言不讳,或娓娓道来,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呈现在一堂堂课中。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与象共舞》中描写象的动作时这样巧妙地运用语言:“舞蹈的大象随什么跳舞?音乐的节奏。把节奏两个字圈出来,读这两个字,快读,慢读,重读,响亮地读,迅速地读,轻声读,低下声读……听听你们读的,有节奏就有变化,有长就有短,有快就有慢,有强就有弱,有轻就有重,这样长长短短、快快慢慢、强强弱弱、轻轻重重就是――节奏。大象有哪两个动作正体现了这样的长长短短、快快慢慢?――摇头晃脑、颤动身子。是的,这样的动作极其符合音乐的节奏,也符合舞蹈的节奏,齐读这句,读出节奏韵律感来!让你自己成为一头大象,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翩翩起舞吧!再读这句!此时不鼓掌,更待何时?!”听,多么风趣的语言,多么新奇的文字,妙语连珠,字字珠玑,怎不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大师们的课让我们深感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它不仅催人奋进,更能潜移默化孩子的语文素养。“孩子们的语言是海量地听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能经常听到这样优美的语言,他们语言的运用一定不再匮乏、平淡、无华。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一是要具有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二是体态(无声)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三是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概括地说,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①音美,要讲普通话;②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③形美,追求修饰美、多用溃虎芮槊溃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篇5
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在调研全校各班级阅读情况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一个班的学生都有一本“采蜜本”,学生们的“采蜜本”记得满满的,但质量却不高,词语基本以四字词语或成语为主;句子几乎清一色的比喻拟人。更有甚者,同一本本子,前后有许多积累的好词佳句是完全一样的。调研的结果说明,孩子们完成了面上的作业,教师们的目的却没有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我抽取了四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全班六十二个学生,有四十五个不喜欢这项作业,有三十六个学生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在阅读之前,直接到作文工具书中抄写现成罗列好的词语句子,此项作业完全和阅读内容脱节。
学生为什么如此不喜欢做“采蜜本’?原来,学生普遍认为,“采蜜本”成了强制他们阅读的工具,冲淡了他们阅读的愉悦性,从而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我不禁思索:阅读的出路到底在哪?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们真正地喜欢上阅读,从而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材料呢?
众所周知,以色列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最喜欢读书的民族,是因为大部分以色列人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每读一句书,就让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让他们明白读书是一件甜美和快乐的事。这样看来,让学生感受阅读的愉悦,是他们爱上阅读的根本。我们不妨学习以色列人的做法,让咱们的学生在开始阅读的时候,也能舔一舔“蜜”,感受到读书的甜美和快乐。我建议教师们可酿制这些“蜜”:
一、教师要做一个绘声绘色的讲书人
在阅读课时,教师有意识地挑选学生们喜欢的书,每次读一部分内容,读到扣人心弦之处或精彩部分时,教师可故意说:欲知下文,请听下回分解。学生的好奇之心就会被高高调起,不用教师吩咐,就会把书寻来,急急得往下读。
二、教师要做一个活动的创始人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读书的“蜜”,低年级的教师可开展读儿歌比赛、故事人物涂鸦大比拼、童话表演会等活动。中年级的教师可开展故事人名竞猜、美文诵读、故事接力赛等活动。高年级教师则可组织些好书推荐会、精彩章节书法展、读书博客吧等活动。
三、教师要做一个阅读的引路人
教师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爱上阅读,还应培养他们读书的能力。教师可定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让学生逐步形成甄别好书、能为自己选择适合读物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班级读书会的时间,有目的、有系统的为孩子们评析文章的精彩字词语段,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渐渐拥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6
【关键词】拼音教学 兴趣 有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汉语拼音正是学习普通话、识字、阅读的利器,学好拼音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拼音是一些无义的符号,是抽象的,对于刚入学,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也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上好拼音课,使拼音教学更有趣味,更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一年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唤起学习兴趣,为孩子“搭建”个人舞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由于现在幼儿园教育的提前,刚入学的孩子在拼音的学习上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对于未学过拼音的学生来说,拼音成了语文学习的第一道难关;而对已经接触过拼音的孩子而言,拼音则成了啃过的鸡骨头。由此,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因为畏难而不认真听讲,有的学生因为对“学过”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而不愿“温故”。总之,孩子在学习拼音时很容易失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后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②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拼音教学中,还是要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十分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学生的这些特点,老师在拼音教学中可以好好利用,因势利导。老师可根据孩子拼音水平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这既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热情,让孩子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自发地学习,也是个巩固拼音的好机会,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寓教于事,让拼音活起来
人类天生喜欢故事,尤其是孩子。汉语拼音是一连串没有意义的符号,要求孩子读准音、认清形然后正确书写,比较困难。老师可以编一些生动的故事将单独的拼音串起来,给孩子创设记忆的线索。比如,我在教孩子区分“f”和“t”时,就说他们是一对有魔法的双胞胎。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们在路上遇上一位没带伞的老爷爷。这两位双胞胎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他们怕老爷爷被雨淋坏,又生怕老爷爷因为路滑而摔倒,于是其中一个变成了一把伞,为老爷爷挡雨,另一个则变成一支拐杖让老爷爷扶着走路。后来人们为了区分这对双胞胎,就把变成伞的叫做“t”,变成拐杖的叫做“f”。这样形象生动的情节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很是喜欢,在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的时候就把“f”和“t”区别开了。
在拼音教学过程中编故事必须要思考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围绕知识点,把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使其便于记忆。比如,在教学复韵母“ɑi、ei、ui”时,我先跟孩子们复习了单韵母“ɑ、e、u”,然后说四弟小i可淘气了,他很喜欢捉弄别人。有一天,它闲着无聊,就想着法子去捉弄“ɑ、e、u”,可是又怕他们发现了,所以偷偷地从后面去接近他们,当它走到大哥ɑ的后面时,大哥刚好“哎(“ɑi)——”地叹了口气,吓得小i连忙逃走。可它还觉得不过瘾,于是又跑到e的后面,e非常地机灵,马上警觉到有人,“诶(ei)——”了一声,小i又是落荒而逃。这下它可不想被别人吓到了,于是大步地走到U后面,大声地喊了一声“喂(ui)——”,结果被吓到的是可怜的五弟u。在一阵笑声中,孩子们很快地记住了“ɑi、ei、ui”的音和形。
三、回归本性,游戏拼音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一项活动。但现在的教育模式过于“正经”,学生难以有游戏的状态,甚至很多时候老师也不愿意让他们进入这样的状态,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任务。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所以,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与拼音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回归本性,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③
学完了所有的声母后,还可以玩“排队”的游戏。将班上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23人,给每位孩子发下所有声母卡片,每人一张。然后让持卡片的同学大声读出自己的声母,接着按声母表的顺序排好队,最后大家一起报数,其他同学一起校对。排得最快且又正确的一组为胜。游戏的玩法还有很多,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找朋友”、“回房子”、“送信”等游戏。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拼音学习中,调动起积极性,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级新生具有理解能力差,记忆与思考不够完善的特点,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而对抽象的概念与思维的空间较为陌生。多媒体声像皆备、图文并茂、交互性强,可提供丰富的信息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尤其显著。④每一节课上完后,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做课件里的练习,因为这些练习激起了学生的新鲜感、惊奇感、满足感,唤醒了小朋友学习的兴奋点。
所谓有效课堂,就是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那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觉得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把兴趣贯穿于整节课的设计、实践,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是有效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心情中找到学拼音的快乐,才能有效地认识拼音,熟练掌握拼音规律,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家长;早期识字教育;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161-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对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许多幼儿家长,早早就开始了对孩子的识字教育。但在对幼儿的早期识字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方面,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理解,存有某些误区。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家长在早期识字教育方面主要存在的误区,并针对问题进一步探讨解决的对策。
一、幼儿家长早期识字教育常见误区及分析
1.片面追求识字量,以识字多少给孩子贴上聪明与否的标签。“孩子会认多少字,会背几首唐诗”是许多家长评价子女聪明与否的标准,他们认为孩子认字越多越聪明,越有利于将来的学习。在幼儿早期识字教育方面,一些家长走入了这样的误区:贪多求快,片面追求识字量,以识字多少给孩子贴上聪明与否的标签。有些家长对幼儿的识字期望,甚至脱离幼儿发展的实际。如有些家长出于对神童的崇拜,也期望自己的孩子“两岁识字2000个,三岁识字达到3000个”,一味追求早认识字、多认识字,却忽略了幼儿认知发展的实际与科学识字方法的运用。如有些家长在幼儿还不会说话时就急切地教他们认字,制定好学习计划,每天要教会多少个汉字,天天拿着生字卡片教孩子识字,孩子到上学前已达到很大的识字量。导致了还没有形成完整语言能力的儿童却已经大规模地学习认字、写字的奇怪现象。
分析:识字量与智力高低无必然联系。相关研究显示,学前识字量对语文成绩有影响但也是有限的,学前识字量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儿童心智水平,识字量只是促进语文成绩提高的一个方面。[1]目前由于许多家长把学前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在指导学龄前儿童识字的同时没有关注其观察、想象、语言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单单为了识字而识字。如果幼儿只是靠死记硬背获得知识,没有把识字与阅读、游戏等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方式来进行,除了能训练他的机械记忆能力,对其心智发展并无益处。相反,由于“这些早期识字的活动将儿童的阅读注意力引向识字方面,使得他们一拿起书本就联系到早期枯燥、机械、乏味的认字经验,最终导致的是儿童厌烦阅读,缺乏阅读兴趣和动机。”[2]对学前儿童来说,理解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兴趣,比多教他们认识几个字更重要。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如果一味地追求幼儿的识字数量,让幼儿通过机械地认读识字卡、做识字练习,只会消磨掉幼儿的识字兴趣。识字作为早期教育的部分,对儿童的发展存在着有益的一面。在尊重幼儿识字兴趣、遵循识字规律的情况下提早识字,可以培养儿童识字的兴趣,开阔视野,增强求知欲。但也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片面追求识字量,更不可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2.将识字教育孤立起来,与游戏、绘本阅读等截然分开。在幼儿的识字教育实践中,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幼儿识字教育的科学规律与原则,仅凭自身经验来进行。最常见的误区之一是将识字教育孤立起来,与游戏、绘本阅读等截然分开。如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爱玩、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孩子死记硬背,给孩子规定识字任务,全家监督、日日考核;再如单个识字,忽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意识记忆强于有意识记忆的特点,让孩子逐字记忆。这些家长教幼儿识字,就是通过让幼儿认读识字卡片这样机械的记忆方式,而忽略了寓识字于日常生活之中,寓识字于游戏体验之中,寓识字于绘本阅读之中。
分析:首先,游戏是幼儿识字教学的最好形式。语言文字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以儿童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幼儿的识字教育与小学生不同,在幼儿阶段,由于其思维直觉形象性、情绪外露冲动、想象丰富、好动等心理特点,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和特点的活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也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幼儿的早期识字教育应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采用游戏的方式,趣味识字,注重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通过直观具体的实物,生动形象的图画,在愉快有趣的游戏中识字阅读。家长在识字活动中,应该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以游戏的方式展开识字教学,让幼儿在玩耍中识字,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识字。如家长可以通过和幼儿玩“开家庭小超市”的角色游戏来帮助孩子学习汉字。先让幼儿收集家里暂时不用的物品,如书、鞋、帽、杯子等日常用品类,当做“超市”所卖的“商品”;然后,让幼儿所卖物品进行整理归类,并做上标签和价格;最后,家长与幼儿共同玩超市购物游戏。在游戏中,家长对汉字有意无意地进行重复和强化,而幼儿也会自发的有意注意这些汉字。
其次,早期识字要与绘本阅读结合起来。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识字多自然就能阅读好,于是拼命地教孩子认字。识字和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熟练的阅读者,需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技能,其中包括(1)认读文字;(2)理解语意;(3)流畅阅读。”[2]可见,识字是成熟阅读技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会认很多字,但却不能很好地阅读,没有办法自己读书、看报,朗读稍微长篇的文章总是磕磕巴巴,不理解其义。在科学的幼儿识字的同时,应该尽快引导孩子进入早期阅读,因为阅读才是诱发人的思维活动培养学习、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关键所在。家长可带领幼儿一起阅读,在阅读中幼儿自然而然会识得一些相应的文字。除此以外,亲子阅读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懂得书中的一些道理等。在阅读材料选择方面,可为幼儿选择一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图文并茂的绘本、识字卡片,引导幼儿阅读。
3.过于看重结果,忽视识字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家长在指导幼儿识字过程中,过于看重结果,即强调认得多少字,而忽视识字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如空间知觉能力(左右、上下不分)、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指出:“汉字是音、形、义二个因素构成的方块形符号,儿童掌握它,既要识字形本身结构关系,又要建立与音、义之间的统一联系。因此,识字的过程不仅要感知字形,而且要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识字必然引起儿童认知结构的某些变化和改组”。但是,有些家长在教幼儿识字过程中,偏重于机械的记忆,识字教学的方法是简单、机械的,识字过程是脱离语境、枯燥乏味的,目标的落实是单一的、低层面的。这样的教法很容易造成幼儿识字学习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幼儿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分析:我们要把识字教学当作全面发展个性素质的过程,而不是孤立地重复识字教学。幼儿识字过程最主要的过程是记忆,但我们也要注重识字过程中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获得和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来说,远比识字本身更有意义。在识字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给幼儿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如与该汉字有关的实物、图片或形象生动的故事,让幼儿在对汉字字形感知的基础上,伴有分析、比较、综合以及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参与,建立形、音、义相结合的汉字认知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幼儿识字应与绘本阅读和口头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除了能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和提高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4.家长的早期识字教育责任缺失。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家长很乐意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比如买各种玩具、图书等,或送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但在时间上却很少正确的投入,较少家长能坚持每天与孩子一起看书或讲述故事,进行亲子阅读。这部分家长往往将早期识字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不重视亲子识字阅读教育。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负责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自己不需要再花精力去辅导,因而缺少亲子的学习时间。除此以外,有些家长虽然给幼儿买了图书,却没有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如,硬件环境方面,没有专门为孩子准备的专门的书房、书橱或书桌,没有孩子识字阅读的空间场所;心理环境方面,家长因为自身没有学习阅读的习惯,未给幼儿树立阅读榜样。
分析:家庭通常是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最有效的场所,家庭环境和亲子沟通的质量对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的研究已指出父母陪伴幼儿阅读的多寡与幼儿语文及读写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另外,幼儿对阅读的意愿、入学后能否成功地开始阅读等,都与幼儿在家中是否有成人陪伴阅读或为他念故事有显著的正相关。[3]台湾学者黄瑞琴研究也发现,幼儿在家庭中的阅读效果比在幼儿园好,原因主要在于亲子共读的优势。幼儿是从其周围最亲近的社会关系中学会读写的,幼儿对家长的亲昵和与生俱来的信任,是孩子进入识字教学的有利条件。家长经常在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教孩子识字,如,提供给幼儿识字阅读材料、和幼儿一起进行大量的读写活动,为幼儿树立识字阅读榜样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幼儿识字阅读的发展。
二、对策探讨:多渠道更新幼儿家长早期识字教育观念
早期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其主要形式是家长和婴幼儿的互动。只有提高父母的素质,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4]以上的分析显示,在早期识字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家长对早期识字教育认识不足,理解上有偏差,以及早期识字教育方法不科学及责任缺失等问题。而家长的识字教育理念偏差、识字教育方法不科学及责任缺失,与家长自身观念落后有关。要改进与更新家长的识字教育观念,需要幼儿园及社会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共同努力。
1.充分发挥幼儿园对家长的引导作用。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士,在幼儿识字教学方面可能会存在有不当的观念。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要求,“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5]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更新家长早期识字教育的观念,指导家长早期识字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幼儿园对家长的引导作用。如,在识字理念方面,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宣传栏张贴有关早期识字教学理论的文章,强化家长的早期识字教育责任感,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早期识字教育理念;在识字方法方面,通过开展幼儿园亲子阅读活动,具体指导家长合理选择识字阅读材料、科学创设家庭识字阅读环境和提高亲子识字阅读质量等;在长期指导咨询方面,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假期,与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幼儿识字阅读的指导工作等。
2.充分发挥社会宣传对家长的促进作用。家长具有科学的早期识字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用丰富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识字阅读,对孩子的学习寄子适当的期望等都会促进幼儿识字阅读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然而,家长的科学识字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是仅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与宣传,充分发挥社会宣传对家长早期识字教育的促进作用。如,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宣传的方式,或现场讲座宣传方式,向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告知家长科学的早期识字教育观念,帮助家长认识到在哪些方面可以如何给幼儿以指导。
3.家长应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更新观念,避免短视行为。“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知识型社会的今天,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尤其是科学早期识字教育的知识),以科学的知识、方法来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与幼儿教育工作者交流等各种途径,改进与更新自己的识字教育观念与方法,避免短视行为。同时,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幼儿识字阅读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包括以身作则的个人识字阅读,在家里创造合适的识字阅读物质和心理环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接触图画和文字等。
参考文献:
[1]刘晋斌,肖晶.学前识字量与小学语文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2]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Wu,H.L.(1989)Literacy facilitation pakage.Journal of Youth and Child Welfare.
篇8
可是,在语文教学中,十有八九的教师认为习作教学成了他们的拦路虎。不知怎样才上学生会写习作,写好习作。每完成一个单元的习作,就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但接下来的批阅又成了一座大山,直到下次习作才能彻底摧毁它。最后的评讲还是解决不了“心头之恨”。这样一番折腾下来,当然没有谁乐意承担这“如狼似虎”的语文教学了。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已长达20余年,和习作早已打成一片。在教学中,同样遇到了困惑:如何克服学生习作的畏惧感?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我发现有以下几点原因制约着习作教学的“难”:
1未认清各学段目标,人为拔高难度
《课标》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年级末写一段完整的话,在二年级时不会写的字还不能用拼音代替。孩子入学年龄6岁左右,习惯了平常的口语交流,一下子转化为书面交流,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对身处农村的孩子更难)。而《课标》中还指出,第一学段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要求多认少写。俗话说,没学爬就学飞,这样的速成又有多少学生能达到呢?到了二年级,学生测评中得满分的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写话总不能让老师满意。习作,给一入学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第二段学段主要进行片段练习。可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要有事情的起因,具体的经过,文末还得有感受。这几点都做到了很不容易。如果只要把精髓部分,即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了,又何愁开头和结尾了,可要求才习作起步的孩子面面俱到,类似于《揠苗助长》,难怪常常老师抱怨学生不会写文章。到了高年级,又责怪写得平淡无味,不会潜词造句等等,这样的要求一个班没几个孩子能达到,,也没有多少孩子的习作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令老师满意者寥寥无几了。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给孩子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习作难。试问:多少孩子喜欢写作?摇头者居多吧。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厌恶写作,更谈不喜欢语文了。
2缺乏观察,实践活动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何在?生活中的人、景、物,所见所闻所感等囊括了写作内容。可很多时候,老师们在孩子习作前,在教师里指导后,就让孩子们下笔成文了。闭门造车,关门写文,效果会好吗?
在三年级起步习作时,我就意识到这点。在一次写景状物中,我带领学生带上纸、笔到操场上观察梧桐树。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干到枝叶,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再加上想象,孩子们边看边说,兴趣盎然。孩子经过这番动态,还愁没话可写?一些综合性学习,需要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走访,这些都必须让他们亲自动起来,活跃起来,他们亲自参与了,无形之中他们的活动又成了写作的泉源。语文课上的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空间。有次半命题习作:“我学会了……”,我请来了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现场剪纸,那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剪纸这门技能,还写出了特别优秀的习作。这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科学课上的实验、体育课上的活动、孩子们的走亲访友等都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泉源。生活是个大舞台,让孩子们尽情遨游在其中,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
3教师指导方法不够恰当
大多数教师在写前都要千叮咛万嘱咐,生怕自己说得不够详细。最后干脆要么自己来一段范文,要么请优秀孩子口述下习作。我也曾这样做过,才发现那是个错误的导向。全班几十个人,写出来的文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模式,事例大同小异,,甚至用词都与范文如出一辙,这样的文章毛病不多,但没什么嚼劲。把别人的体会嫁接复制过来,没有一点个性化的成分,没有个人独特的感受。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无病,缺少创意。后来,我才发现那是范文惹的祸。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作后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初稿完毕,再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来评改指导,而后学生修改誊抄,既能矫正一些问题,又避免了千“文”一面。”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才得以彰显。这也正是《课标》所要求,这也正是我们老师所期盼的百花齐放。
我们让习作教学由一只狼变成一只猫并不很难。我们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试图都培养成一个个小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学生写作内容就不会不再那么单一,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篇9
关键词:小学生识字教学;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注重方法与评价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阶段。搞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孩子自主读书,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所以,《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生字的读写教学,把它作为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质量呢?我从教坛生涯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目标,这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简化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它更重视的是写字的学习过程,要求“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间架结构只需“注意”。
1-2年级“写字”的具体要求是:打好硬笔字的书写基础,包括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了解汉字基本知识,能把硬笔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与习惯是教师共同的任务与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生汉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课堂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教师也要以正确、认真的书写来作为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其次,重点激发兴趣,这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关键。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产生强大动力的源泉,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关键。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儿歌激趣。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在教学汉字的书写规则时,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一首儿歌,大家兴趣盎然,唱一唱,念一念,很快就把书写规则牢记在心了,让学生乐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2.故事激趣。写字是一种枯燥的学习,笔画的写法、字的间架结构、书写规律等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更是抽象乏味,它需要经历一个“儿童化”的过程才能被小学生吸收和掌握。
3.竞赛激励。小学生天性好胜,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
如果在写字教学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就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全班出现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场面。
4.榜样激趣。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许多的书法家,到今天还流传着他们的奇闻轶事,如王羲之“力透纸背”的故事、柳公权勤奋练字的故事、郑板桥“卖字助穷人”的故事等等。学生会被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练字的精神所感染,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所打动,从而受到启发,在写字过程中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
5.搞比赛。小学生生性好动,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渴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写字教学中,可安排一些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对表现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也给予肯定,比赛活动结束后,还进行学生作品展览。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同时要求学会方法,这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环节。
汉字千变万化,却自有它内在的规律。我们不仅教孩子只写一个字,而是要努力教会学生科学的写字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就拥有了有力的武器,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
1.观察法。学习写字,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养成观察习惯。学生通过观察,从中学到观察汉字、比较联想、识记字形的学习方法,达到了学会汉字知识、提高书写与欣赏能力的目的。
2.比较法。要提高写字能力,在练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如:“似”和“拟”字,“酒”和“洒”字,它们长得太像了,反复对照,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笔听使唤。对小学生来说,写好一个字,都有一个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取得进步。
3.发现法。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汉字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各有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弄清同一类型汉字的结构特点,归纳出书写要点,才能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书写规律,为写好字打下基础。
篇10
假如一个人是一棵阅读树,一个班级就是一片阅读树林,一个学校就是一座阅读森林。读书、写博客、发书评、交书友,都是在为自己的阅读树浇水、施肥,让阅读树生长、开花、结果。交换果实,我们会获得更多惊喜。
书籍是浩瀚的知识海洋。为了让学生在一个书香飘溢、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习,我们精心设计了学校的“阅读海洋馆”,亮丽的色彩、漂亮的墙贴、精彩的名人名言、学生喜欢的各类图书,组成了一个美丽的阅读世界。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学生们会在“阅读海洋馆”里畅游。学校加强班级读书文化建设,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管理,在教室内设立“美文摘抄”“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墙报栏目,定期展出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等作品。
二、好书推荐,把最好的图书献给童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更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目前,儿童获得图书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部分家长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好,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当然还有家长)做孩子读书的引路人。我校用提供《推荐阅读书目》的方法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开学初,学校依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精心为每个年级配备了各类书籍,如低年级的《小猪唏哩呼噜》《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年级的《三毛流浪记》《奇妙的数王国》,高年级的《草房子》《夏洛的网》等,班级书架上摆满了孩子们爱看的书。
三、打造多元智能“悦读”课堂
我们给每个班在课程表中每月排4节阅读课:自由阅读课、读书指导课、好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我们主张阅读要个别、适性、多元化,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让不擅长语言表达的孩子在阅读中寻获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与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阅读教学新形式,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学习成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我们的“悦读”课堂上,大致分为几个活动区域:学习区域、绘画区域、表演区域。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区域,个体学习,小组合作,集中展示,共同提高。
四、开发“悦读”校本课程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个别、适性、多元”是我校“悦读”课程的核心策略,“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是我校“悦读”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将实施“悦读”课程作为学校“悦读”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围绕办学理念,我们找到了一些关键词:乐观、自信、感恩、宽容、关爱、赞美、努力、奉献。同时确立了课程愿景: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绽放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精彩。
五、亲子阅读,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
我们提出:亲子阅读能让孩子更聪明、更幸福。亲子阅读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让孩子享受阅读。我们发掘家长资源,开展争做“故事妈妈”“故事爸爸”等活动。许多家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用自身的行动带动孩子阅读。家庭的书香味更浓了,亲子关系也更和谐了。
六、读书活动,异彩纷呈
为深入推动学生读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
图书漂流――学生“悦读”的交换台。每学期学校都会在班级、年级或者全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孩子们为自己读过的书设计推荐卡,交换互读后,再写留言卡。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孩子们以书会友,了解了更多的书,密切了彼此的交往,做到了好书共享。
读书节――学生“悦读”的展示台。每年一届的读书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每届读书节主题不同、内容不同,有红领巾书市、自制书签评选、读写大赛、读书小报评比、读书沙龙、课本剧表演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显示出极大的读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