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人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人心理健康教育

篇1

【摘 要】目的 探讨住院期间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心理变化特点及心理护理对策。方法 病人入院后48 小时内由病区心理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计划和措施,采取阅读、交谈、讨论、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与病人或者家属进行心理沟通,并对病人实施健康知识宣教。结果 所有住院肺结核病人由于对结核病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患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的消极情绪;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必须由专人负责,着重向病人介绍结核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预后和抗结核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等。结论 健康知识缺乏是结核病患者产生消极、多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精神因素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对住院结核病人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可促进病人主动配合医生,有利于病人康复。

【关键词】住院;结核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健康知识缺乏的住院结核病人会产生消极、多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精神因素可使结核病患者病情加重,形成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采取有效抗结核治疗措施的同时,必须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1 住院结核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计划

1.1 指定兼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人员

科内确定2~3 名沟通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主管护师担任病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士,入院后48小时内与病人或者家属进行心理沟通,并请管床医生进行专业指导。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心理护理理论和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提供专业护理水平。

1.2 选择有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阅读、交谈、讨论、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便于患者接受和取得良好实效。

1.2.1 将入院介绍、住院须知、出院指导等制成宣传册,分阶段让其阅读,解释重要内容;无法接受宣传册教育者,护理人员将内容讲解给病人及家属。

1.2.2 利用工休座谈会进行讲座,授课者准备充分,文题清楚,内容简练,语言通俗,避开专业术语。听课者可以就授课内容提问,授课者与大家讨论后作答。

1.2.3 个别交谈是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主要教育手段,交谈前应有所准备,掌握交谈技巧,引导病人交谈,及时发现病人的问题,给于心理疏导。

1.2.4 随时宣教 健康教育并不完全是刻意安排的,它贯穿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以满足不同的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要。

1.3 确定主要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内容

1.3.1 疾病常识教育

着重向病人介绍结核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预后和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等,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进行健康指导,包括辅助检查注意事项、消毒隔离方法、病情变化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等,以满足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

1.3.2 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

主要通过入院介绍及评估,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责任医生与护士、就餐制度、物品管理、作息时间、便民措施等,使病人尽快熟悉就医环境,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1.4 明确具体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目标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的消极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人主动配合医生,坚持规则全程使用抗结核药物,有利于病人康复,真正实现对病人“从具体的帮助到精神的依托、从人文关怀到心灵的抚慰、从简单的疾病护理到高层次的整体护理”的护理模式的转变,达到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不断丰富护士的知识面,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目的。

2 住院结核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措施

2.1 根据每个病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医护人员同情帮助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康复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初发病人对肺结核病感到害怕,复发病人又担心不能治愈,而悲观失望,护士应该用良好的神态和语言,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初次发病者要以安抚为主,对复发的病人则着重于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根据长期住院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肺结核病人病程长,情绪上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护士及家属应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症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给患者讲述肺结核的病程规律,有时为了能使病人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宁可把治疗周期说得稍长一些。心理护理的关键是控制好病人的情绪,指导帮助病人做到情绪上的自我节制。

2.3 根据心理学的特点去接近病人

做好病人的重大生活护理,应细心观察病人的举止、言谈,以了解病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特征、病情的由来和经过,抓住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心理护理措施。

2.4 根据不同情况将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

当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在亲切安慰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病人的情绪自然会好转。如病人出现发热时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控制体温;对咯血者应嘱其侧卧位,并轻拍患者背部有利积血咯出,防止窒息发生;当病人感觉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帮助病人采取较舒适的和遵医嘱给氧来缓解症状。又如部分结核病需要长期接受输液,这对于那些痛阈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甚至害怕打针,因此应安排静脉穿刺技术娴熟的护士为其输液,确保一次成功,减少病人的痛苦;对于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及时报告好消息,以增强其信心。

2.5 根据心理特征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该病房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肺结核咯血病人i54例,其中男111例,女43岁,年龄14~84岁。14岁2例,15~35岁49例,36~59岁71例,60岁以上32例,病程情况:初治91例,3~6月27例,7~12月24例;12月以上12例。

1.2 方法及结果:笔者采取每周向病人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法,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不同病程的病人心理状态均有明显不同。见表1、表2。

2 护理体会

根据每个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护理,病人入院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医护能对症护理,组织好病人的情绪生活,积极配合医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 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护理

2.1.1 儿童病人的护理: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以严重情绪化、焦虑恐惧为主要表现。针对这一特点,尽量由固定的医护人员主动亲切地与病儿及家长交谈,对配合治疗的病儿给予鼓励与表扬,以消除病儿的情绪化心理,配合各种治疗手段。

2.1.2 青年病人的心理:护理青年病人面临升学、就业、成家等各种压力,以焦虑恐惧、悲观失望为主要表现。对此,医护人员应及时耐心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青年人接受和理解能力强,应尽量告知他们的病情,使之有目的地配合治疗。结合病情轻重,组织适宜的文娱活动,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3 中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年病人面临着家庭、社会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恐惧焦虑、悲观失望为主要表现。医护人员应加强解释工作,劝慰鼓励病人,帮助病人克服悲观急躁情绪,同时协助病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1.4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老年病人以严重情绪化,自暴自弃为主要表现。护理人员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能够感动病人,使之配合治疗。同时要让病人知道肺结核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到他人的身体健康,督促病人坚持规律的服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2 不同治疗时期病人的心理护理:治疗初期,由于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及结核病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因而紧张不安、情绪低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情绪又随着病情的好坏而波动:疗效好时,心情舒畅,若疗效不好,则恐惧、焦虑、悲观,甚至怀疑医生的治疗措施,导致不服从治疗,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针对这些问题,对初期的病人,帮助他们熟悉环境,了解治疗原则,使其明白坚持全程规律服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随着病程的延长,病人的心理状态也趋于复杂。因此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回答要谨慎、耐心、科学,消除其思想顾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不同咯血量病人的心理护理:针对病人咯血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手段,大咯血的病人,应严格卧床休息,温凉饮食,进易消化、营养价值高食物,原则上少量多餐。同时医护人员要关心病人,与其谈心,消除其恐惧感,指导病人正确咳痰,鼓励病人战胜疾病。对于少量咯血的病人,除了鼓励他们之外,还要指导他们正确的饮食、休息等,配合医生治疗。

3 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

3.1 根据病人的心理特征做好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利用板报、亲情小广播以及护患联系卡,创造温馨的环境,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沟通,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定制。使病人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结核病的相关知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2 出院病人的健康指导:出院病人,一方面因病情的好转而高兴,另一方面又担心离开了医院病情会复发,担心把肺结核传染给亲人。护士应针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出院指导,普及肺结核病知识,解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嘱其遵医嘱按时服药,按时返院复查,坚持合理、全程、规范化疗,这样才能彻底康复。

4 结论

总之,肺结核病是一种病程长、难根治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一旦被确诊之后,就会产生消极、焦虑、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形成病理、生理间的恶性循环,而影响治疗。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田福.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5:61.

篇3

【关键词】 内科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症状自评表下

为了解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其心理动态,本文对内科门诊病人和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评定,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别抽取内科门诊病人和内科住院病人各100名,发放问卷共200份,其中住院病人收回96份,回收率96%;门诊病人收回92份,回收率92%。188名病人在20 ~52岁之间,平均年龄30.76±9.37岁,病人的年龄构成无差异,病人生活能够自理。

1.2 方法

1.2.2 量表测定

采用精神科症状自评表(SCL-90)①、抑郁自评量表(SDS)①、焦虑自评量表(SAS)①进行测定、评估。

1.2.2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建立数据库,输入SPSS FOR WINDOWS 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²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住院病人SCL-90总分、恐怖因子、焦虑因子、SDS总分、SAS总分得分明显高于门诊病人(P

表1 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心理健康水平结果比较

项目住院病人

(n=96)门诊病人

(n=92)t值p值

躯体化因子1.68±0.491.34±0.22-4.80

强迫症状因子1.64±0.461.29±0.24-5.32

人际关系因子1.41±0.361.27±0.27-2.45

抑郁因子1.55±0.391.22±0.16-5.98

焦虑因子1.43±0.381.18±0.16-4.78

敌对因子1.51±0.411.20±0.21-5.20

恐怖因子1.28±0.371.13±0.22-2.93

偏执因子1.30±0.371.13±0.21-1.87>0.05

精神病因子1.31±0.361.06±0.11-5.15

SCL-90总分123.89±28.04101.92±10.53-5.79

SDS总标准分44.98±8.5943.82±9.142.16

SAS总标准分38.24±7.6036.76±8.343.07

3 讨论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沉重压力已经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又出了问题更是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情绪、生活质量。本调查发现,内科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差异。内科住院病人较门诊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一些。调查结果的显示,住院病人的心理状况、人际关系、恐怖因子、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门诊病人,存在较多的情绪问题,这应与住院病人病情和环境的改变有很大关系。躯体疾病患者具有如下的一般心理特点: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情绪低落;时间感觉发生变化;精神偏离日常状态。②住院病人病情相对门诊病人来说一般都是较轻,病情简单一点。

住院病人存在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问题影响着医患沟通和遵医行为,医生每天查看病房,对病人的影响很大,如果能正确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在科学地解释疾病的同时,还应指出光明的前景,从而使患者消除精神压力,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同时好转。也一定可以加深医患沟通,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篇4

一、心理健康标准问题

虽然国内外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在实践中这又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应首先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从内部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各项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常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从对外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应周围环境,有人际交往能力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心理健康标准具有相对性。不妨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视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两个极端。我们大多数人实际都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位置。所以,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避免把学生截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部分。不要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更不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结合多方面因素慎重考虑,不能仅凭一次评估或一次问卷调查就得出结论。还要注意,学生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异常,相反,人在体验到不同情感时,能表现出相应的情绪恰恰说明其心理是正常的。

二、目标任务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它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完善与发展,即“养”;二是预防学生未然的心理障碍、疾病,即“防”;三是治疗和处理学生已然的心理障碍、疾病及不良心理行为,即“治”。“养”、“防”、“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围绕它们进行。但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实际操作看,明显存在单一化、片面化倾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化;有的学校简单地把原有医务室改牌为心理健康教育室,将里面布置得像医院的病房一样,心理教师也要求穿上白大褂,学生一见就感到害怕,更谈上不找老师解决心理问题了。再加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学困生”,更怕被当成“病人”。因此造成不少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却门庭冷落。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个别化:尽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人过分夸大其范围和程度,于是有些学校热衷于搞单一化的心理治疗,而忽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品质的完善和发展。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面向问题学生,更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生活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和职业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尊重主体,因材施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三、学科教学化、知识考试化问题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问题。一些学校长期受学科本位、课堂教学本位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强调课程的开设,知识、理论的灌输,拘泥于单一的传统教育形式,把进行心理教育的课堂变成了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地方,课堂上充斥了大量概念性术语,而性检测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手段流于考试,试卷又往往是一些名词、定义和基本原理,缺乏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心理品质的内容方法。用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和考试化的检测方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奇和美好的期望荡然无存。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活动性原则,违背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根本教育目标。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反而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心理压力,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工作职责则问题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一个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孤军奋战”。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这项工作只属于心理教师,与别人不相干。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性、全程性、全景性的综合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在学校中应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班队活动、人际交往、校园环境等方面,在校外应体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沟通合作等方面,所以仅仅凭两个心理教师的能力是远远达不到教育目的的,这就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中,各学科教师都要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理念融入到学校工作中去,融入到所有教师的所有行为中去。

篇5

【关键词】泌尿外科 心理特点 心理护理

俗话说“病由心生”,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不仅能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 减轻心理压力, 对促进术后切口愈合和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本篇的目的在于了解泌尿外科的患者的心理特点,以期有针对性的进行关注和护理,以促进康复,保持健康。

1 泌尿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恐惧 由于通过器械经尿道行腔内泌尿外科检查和手术,大多数患者都存在恐惧害怕心理,以至于术中情绪高度紧张,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严重影响检查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恐惧的来源主要有:对手术的恐惧,对麻醉的恐惧,对医生护士麻醉师说的可能发生的意外危险的恐惧,对病室危重病人的抢救恐惧,对术后疼痛的恐惧等。

1.2对生殖能力的困惑 患者对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认知模糊,担忧手术会不会影响生殖功能和夫妻生活,导尿管会不会影响生殖功能。

1.3焦虑心理 患者在住院期间常常是担心自身有疾病,术中有危险,术后会复发等问题,这些矛盾心理导致患者情绪焦虑不安,顾虑重重, 轻者影响患者的休息,重者直接干扰检查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1.4自卑心理 许多泌尿外科患者经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不尽的症状, 他们对自己的疾病难以启齿,整日愁容满面。

1.5隐私暴露的紧张 在工作中,泌尿外科的病人大多数都是男性病人,而护士又大多数都是女性。医护人员有意无意泄露了病人的一些个人私事就有可能发生纠纷,医护人员也可能因此被投诉;也常碰到好多病人都不让女护士为其导尿。隐私内容包括:婚恋、家属情况、个人的某些行为和决定,个人日记、信件、心理活动,还包括隐私部位、隐私部位状况。

1.6抑郁 抑郁主要指由现实丧失及预期丧失而引起的。即疾病多少伴有健康的丧失,所以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2 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程序 主要包括8个环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全方位采集心理信息,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确定病人的基本心态,析出主要影响因素,选择适宜的干预对策,评估实施的效果,确定新的方案。

2.2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人朋友甚至同病房的病友。护士在教导病人的同时要教导病人家属给病人以鼓励支持,说明支持鼓励对病人病情的好转与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家属心理阳光,病人心理才可能阳光。工作中就遇到过因为病人家属的抱怨引起病人放弃治疗的实例,当然也有因为家人的积极配合,病人康复迅速,提前出院。

2.3协助病人顺利转换角色 医护人员要协助病人顺利完成转换角色。尤其是有角色转换问题的病人,比如角色冲突等,要为病人客观说明病情,治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治疗方法和预后,治疗周期,并耐心实事求是地解答病人提问,让病人客观地了解病情,合理分配角色,积极配合治疗。

2.4身体隐私部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隐私部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对年轻人及文化程度低者,讲解时要加重语调,使其明白泌尿系统能够排除体内废物,保持身体健康。可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在僻静处将隐私疾病健康教育资料用文字图片制定成册子向病人宣读,使病人尽快掌握隐私疾病健康知识,同时护士应理解病人,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看法,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答复。加强隐私操作的防护措施。

2.5开展病人对病人的教育 工作中,我们也遇到过那些“串门”的病人,他们之间互相交流。同种疾病的病人相互之间进行教育,先入院的跟新入院的病人交流,尤其是在手术前交流。因为病人和病人是同一群体,老病人又是亲身经历的现身说法,能够详尽的比较真切的反映手术前后的感受,新病人更能理解。用病人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更能让病人明白。做这种教育的时候,最好有医护人员陪同,也方便在适当的时候解释和纠正。

3 小结

心理护理在日常工作中和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运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最重要还是用心去感受。只要我们真正去用心护理病人,病人的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在研究者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泌尿外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这一块没有多少文献,所以这方面还要求我们加强工作,留心发现。

参 考 文 献

[1]魏安宁,吴国珍.手术病人焦虑情绪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218.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档案 问题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许多大学的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我国高校独生子女人数的逐渐增多,以及当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突出表现在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这四个方面。我对我校的1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后发现:20%的同学为人际交往所困扰,不敢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心中所想;11%的同学对未来没有信心;45%的同学对于自己未来就业前景表示忧虑。在遇到情感挫折等心理困扰时,30%以上的同学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选择逃避,常常以听听歌、逛逛街、喝酒、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排解,很少选择主动向外人倾诉,寻求帮助。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备受社会的关注。大学生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有些高校从新生一入学就着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但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实践中,还存在对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认识不够的问题;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过程中,还存在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认识不全,建档范围模糊,档案材料单一、不成体系,以及材料的真实性、保密性不够等问题;在大学生心理档案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倾向。为此,我根据自己在高校档案工作的实践,对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二、在我国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的是大学生个人信息与心理素质状态,它在高校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方面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心理档案是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基础性资料,已为各高校普遍认可,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防患于未然,早期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给予科学的治疗,也有利于学校为各类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果没有心理档案,我们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更谈不上采取预防和控制行为。

(二)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而且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各自的心理品质不同,他们在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和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客观详细地记录学生每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信息,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从而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际上,重视学生心理状态,做到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就提出,良好的教育就在于“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而长善救失在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即“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三)从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社会价值来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社会人才的选拔。

竞争激烈是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一大特点。种种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社会的人,竞争愈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高。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心理素质健全健康的人,他们耐受挫折、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对抗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心理档案将有助于社会选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从革新选拔人才机制的角度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既有利于社会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所谓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指能帮助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准确信息的材料。

大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两大类:团体档案和个人档案。前者反映的是大学生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特征的资料,一般以学校、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其价值在于对大学生总体状况的把握和加深对大学生个体状况的认识;个人资料则是指反映大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本文讨论的大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指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一)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主体――各院系辅导员。

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中间,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行为表现,作为建档主体更有利于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实时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缺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专业知识,因此,容易出现档案不够规范的问题。为此,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档案建设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客体――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

目前,我国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才刚开始起步,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为所有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做到,也容易流于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应从所有学生中筛选出确实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首先把他们列入建档范围。这样既体现了工作的针对性,又容易出实效。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一份完整、准确、系统的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背景资料。包括学生本人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家庭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死亡等),等等。

2.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身体状况(如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智力水平(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及品德特点等)、心理健康状况(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等)。反映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通过心理测评获得,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大学生人格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

3.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心理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尝试,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地对待并处理好以下一些问题。

(一)材料的客观性问题。

档案概念的内涵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的历史记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要尽量做到客观,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少使用或不使用评价性语言,多用客观描述性语言。

(二)材料的完整性问题。

大学生心理档案需完整,一方面,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使那些应该集中和保存的档案材料不能残缺,另一方面,从质量上,也就是系统性方面,要维护档案材料的有机联系,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分散,或者零乱堆砌。

(三)材料的保密性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不应列入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因此,对大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严格保密是涉档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属于大学生个人隐私的问题,更应严格保密。只有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才能受到学生信任,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否则就很难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从而心理档案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基础。因此,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必须由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专业工作人员负责,建立以后,则根据档案的内容确定保密等级,不能随意公开心理档案的内容,即使公开,也要尽量做到保护学生的隐私,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产生信任。

(四)材料的即时更新问题。

心理档案材料虽然是过去的记录,具有历时性,它既不能完全说明现在,更不能直接描述未来,但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过去,作为制订教育对策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凝固的、静止的,它是随其年龄的增长、环境的不断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者还需要及时更新档案内容,对于一些心理咨询记录,要将咨询的时间与次数、主述、症状表现、诊断意见、咨询方法与过程、咨询效果、接访老师等作好整理,及时归入学生心理档案之中。把持续充实心理档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日常性工作内容,持续跟踪、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建立定期、不定期心理档案内容更新制度,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心理档案资料,实现心理档案的动态管理。只有将大学生心理档案建成一个动态的档案,才能使学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家长与就业指导部门甚至是学生就业工作单位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特征,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价值。

(五)专业队伍建设问题。

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离不开专业队伍建设,这支队伍除了应具备心理学、心理测量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外,也应懂得一定的档案学专业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真实、全面、科学性强的丰富的一手材料。我们常常看到,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心理测评等基础工作,但最终发现,留档的材料却价值不大,也就是说,想用的材料没有留下来,而留下来的材料却无用。所以,提高建档人员的综合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意义重大,不可轻视。为此,各高校可以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也可以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还可以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兼职,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总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我们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了在高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在实践中的顺利开展;只有不断规范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档案惠及学生、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彭移风.当前高校建立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兰台世界,2006,(18).

[2]刘慧.试论学校心理档案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6).

[3]黄丹艳.浅论大学生心理档案[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4]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篇7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护生

一、护理心理学存在的现状

护理心理学基础着重强调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心理学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护理学提供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因此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由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护理学得以迅猛发展,护理心理学已成为现代护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护理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它能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形成生理与心理相统一的整体认识观,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并能从生理与心理社会因素认识疾病与解释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护理心理学课程未受到足够重视

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相比,护理心理学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被护生冠以“副科”的地位。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中,护理心理学虽被设为必修课,但是因为一般设为随堂考试,又不是重要课程,护生一般不认真学习,有些老师也认为护理心理学并非重要课程,学不学对护生影响不大,护生不认真听,老师讲课也比较随意。

2.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基础多、内容枯燥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心理理论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节。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以及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护生很难理解,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护生来说理论流派不但难以记忆,而且与护生的实际需要关联较少,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3.课时设置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

护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实践,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下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课程考完试就丢了,护生只在内心有一个心理护理的概念,但是在临床上护生很难进行实际的心理护理,这样护理心理学的学习的意义就很有限。

三、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路径

1.适当增多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改变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指挥棒,它怎样指挥,学生就向那个方面努力。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引导护生对护理心理学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模拟临床心理护理进行考核,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进一步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如何改进自己,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心理学教学考核改革,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学效率。

2.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金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存放在网络上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给学生介绍一些精品课程的网站和网址,要让护生在护理心理学的学习中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优质资源。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而且上面有很多的名家讲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护生学习一些扩展的知识。

3.运用案例分析

运用案例分析让抽象的知识和原理生动易懂,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教育或教学情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比如在心理护理和病人心理阶段,可以给学生找一些案例,让护生分析病人是因为什么样的心理产生这样的行为,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病人,如果有,作为他的护士的话应该怎么做能够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促进病人康复。

4.角色扮演法

譬如可以用心理剧的形式,老师给出一种病房或医院的情境,并讲明表演要求,让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演绎在病房和医院的发生的事情,通过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护生的认识,感受和评价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这种方法能够让护生体验到真正的心理护理应该为病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增强观赏性和互动性,激发了护生对医院工作的体验,使学生更加了解什么是护理心理。

参考文献:

[1] 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2].肖体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的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1,(6).

[3].刘海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9).

[4].杨仲雄.高等教育功能的历史性转变[J].职教论坛, 1999,(1)

[5].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策略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4):54-57.

[6].曹枫林.护理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篇8

【关键词】 健康教育;骨科护理

创造健康的世界"人人要健康,健康为人人",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追求普遍提高,健康也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正逐步成为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采用各种教育方法,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预防的措施达到目的。

1 有效地沟通是宣教成功的保证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要用词准确、严谨,语调掌握恰当,态度和蔼,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灵活施教,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熟悉其他相关知识,如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等,在业务上不断充实自己,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激发病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病人身心获得最大利益,对宣教成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1]。

2 骨科病人的特点

骨科病人大多由意外事故急诊入院,突发事件瞬间改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长期卧床,病痛的折磨,肢体活动障碍,自理能力下降,对疾病预后的悲观猜测,以及陌生的人群和住院环境,都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色缺失,角色冲突,因此病人心理上承受着较大压力,从而产生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恐惧、脆弱等一系列情绪波动。

3 健康教育的方法

针对骨科住院病人的特点,结合个体差异,采取多层次,分阶段,以个别教育为主的模式和方法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3.1 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主动、热情地向其介绍病区环境及主治医生、入院须知、规章制度、病区的作息时间、安全注意事项,介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从而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及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功能的康复。

3.2 术前健康教育 骨科患者卧床时间长,生活不能自理,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要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还要向患者介绍术前各项检查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及术后配合治疗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及急躁情绪,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向患者讲解禁食水的时间、目的,清洁灌肠及导尿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药物过敏试验,抽血检查血型及交叉配血的必要性,术前应嘱病人戒烟、戒酒,练习床上大小便,预防感冒,以免延迟手术时间,还应增加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有利于术后身体的恢复。指导病人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

3.3 术后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全麻及硬膜外麻醉术后的注意事项,术后自行排尿的方法和排尿障碍的处理,有效地排痰及皮肤护理,详尽细致的教会病人及其家属使用镇痛泵的方法,解释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根据病情的需要,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如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等,石膏夹板外固定,多种牵引术的患者应讲明目的及注意事项,观察患肢末梢血运、皮温、动脉搏动情况,保持有效地牵引位置,并向患者示范如何实施,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地功能锻炼,如肌肉的等长收缩,股四头肌运动、踝关节的运动等。功能锻炼在骨科病人术后的康复护理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因素之一。

4 出院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加强功能锻炼。(2)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及保持皮肤的清洁。(3)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外固定的护理,防止意外伤害,告知家庭护理注意事项。(4)定期复查,发现问题,随时就诊。5 小结

健康教育在疾病康复和功能恢复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骨科的健康教育决定病人康复程度和速度,决定着病人以后的生存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个从始至终的过程,它贯穿于病人入院、术前、术后及回归家庭的整个过程,健康教育使病人获得了肢体康复的最佳功能,促进骨折病人的早日康复,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纠纷和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取得医护、病人、家庭、社会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青少年;创造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15-05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新一轮的创造性或创造力研究热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创造力研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以大学生为例,对其创造力的特点及与心理健康相互关系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丰富和完善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理论,把握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规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够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创造力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迪。

一、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长期以来,有些研究者认为,天才与丧失理智有必然联系,天才或创造力建立在心理失调或心理紊乱的基础上。有关精神病患者与高创造性的正常人之间类似性的研究,常常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功能混乱,类似于正常的创造性思维;一是高创造性的正常人具有与精神病患者相似的个性品质。艾森克(H.J.Eysenck)认为,天才――无论是艺术领域抑或科学领域里的天才,都表现出高水平的精神分裂症状。但是,精神分裂并不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许多天才的创造者也并非精神病患者。考夫曼(J.C.Kaufman)对1629名作家进行了研究,发现女诗人比男作家和女性作家经历更多的心理疾病的困扰。进一步追溯该类研究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巴伦(F.Barton)在研究创造性作家时发现,他们在MMPI测定精神分裂症倾向、抑郁症倾向、癔病倾向和心理变态倾向的一些量表中,得分较高。如果我们认真而谨慎地接受这些测验的结果,那么,作家似乎比普通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也更成问题。换言之,他们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但也更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艾希鲍姆(W.L.Eichbaum)等人提到,许多变成精神病患者的天才,只是在完成了他们的伟大事业之后才生病的。例如哥白尼、法拉第、康德、牛顿、司汤达等。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必须要对任何关于天才乃是精神病的一种形式的理论持反对态度。据此,我们推测天才者的“精神病理疾病”的比例高低与创造性劳动的形式有关,也可以说与思维类型有关。在政治家和科学家中,其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在作曲家、画家、小说家中,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因而心理疾患严重。优秀的创造性人格有助于防范创造激情所诱发的种种精神异常症状。心理疾患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被逐渐认识,它像身体疾病一样,任何人都可能患有,而不仅仅是天才的一种“专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且一旦创造性潜力得以实现,不管其范围如何,都使人在心理上处于正常状态。一些精神病学家认为,借助于唤起病人创造性能力的精神治疗,应当是心理治疗的全部目的。他们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视为使神经官能病患者养成克服对他们来说苦难情境的行为心理治疗程序。学习解决日常问题的战略方面的课程,加强了人的心理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主要作用的并不是所获得的知识,而是有可能变换策略和使行为正常化的灵活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创造力是两种创造力的整合,即初级创造力和次级创造力。初级创造力来源于无意识里的冲突,而次级创造力则是自我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的成人的行为中自然的、逻辑的产物。人本主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观点和高自尊的特征基本相同。只有那些具有高自尊的人才能获得高水平的创造力。

近年来,我们对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创造的动力系统、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这些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创造素质。王极盛等也发现,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较为密切,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而与适应不良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创新意识和竞争心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预测作用较大。卢家楣等通过教学现场实验,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且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两个方面。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充分说明,健康的心理是创造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心理条件。

二、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的研究

当前创造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多层面、多角度来深入探讨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本文从多角度深入探讨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把大学生的创造力定义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典型表现和创造性人格三个方面。采取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出全国8大行政区10所大学的大一至大四学生1008名,对其施测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创造性能力测验”中的“实用创造力测验”分测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和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

(一)不同专业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以往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较少,一些以大学生为被试所进行的实证研究通常取样也仅为艺术类和理工类大学生,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具有代表性。这里考察了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并将这些大学生的专业划分为5个类别,包括经济类、艺术类、管理类、理工类和社科类。

经研究发现(如表1和图1、图2所示),我国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力的发展上表现出不平衡性。艺术类学生的创造力较为突出,这与以往一些对杰出艺术家研究的结论是相同的。艺术类学生在创造性个性方面,具有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他们在创造思维方面,在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性、洞察力、概要解释力和评估力上均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艺术类学生多采用直觉的、主观的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创造力

潜能的开发。

研究中还发现,社科类学生的创造力较差,尤其是在把握重点、综合整理、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和投射未来等方面,社科类学生明显差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且社科类学生在个性上也缺少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说明社科类学生可能由于缺乏创造性人格而导致了他们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欠缺。管理类、经济类和理工类学生在创造力上没有显著差异,均处于中间水平。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客观逻辑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这种能力更需要的是聚合思维。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在研究中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年级差异表现特别明显。在创造力的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均是二年级学生显著好于其他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好于一、四年级学生。在创造个性方面,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只是在冒险性上四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在好奇性上一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如图3所示)。

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典型行为创造力思维测验得分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存在主效应(p<0.01),年级存在主效应(p<0.001),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性别在通感、洞察力和投射未来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年级在把握重点、通感、兼容性、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和投射未来维度及总分上有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创造力,而一年级学生创造力较差。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与创造力的关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我们用SCL-90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考察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从SCL-90的检出率来看,各维度在3分以上的人数比例为4.1%~22%(如表2所示),说明总体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是,人际敏感、强迫症状、抑郁、偏执等维度3分以上者偏多,说明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人际、情绪和思维等方面。本研究还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抑郁人数较多,无抑郁症状的占73.4%,中度到重度抑郁的人数达9.9%;我国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平均得分为33.798±8.63,高于全国正常人的总分均值29.78±0.46。因此,应加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对大学生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训练。

本研究还考察了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发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从SCL-90的测量结果来看,在所有的9个维度上,理工类和管理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好,社科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艺术类和经济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居中。从抑郁、自评焦虑量表的得分上看,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还表现出了典型的年级差异。SCL-90的各维度得分和抑郁、自评焦虑量表的得分是大一学生最差,其次是大三学生,说明可能大一和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分析其原因,大_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大学,对学校的环境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所以在心理方面可能会存在种种困惑,焦虑和抑郁的水平也较高;大三学生由于进入了专业课学习的关键阶段,又面临着学习、交友等人生大事,所以可能有种种心理困扰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与实用创造力测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性测验、典型行为的创造力测验之间的相关分析见表3(见第18页)。

由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心理健康的得分与创造力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由于心理健康得分越低表明心理越健康,所以可以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创造力得分越高。除了好奇、想象、洞察力、联想等少数维度与心理健康不是很相关外,创造力的各个维度几乎与心理健康的所有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

个体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开发,良好的内部心理素质有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而不良的心理素质则阻碍创造力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代表着真正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真正的心理健康应是具备创造能力的;而且心理愈健康,其创造力也愈高;创造力发展得愈充分,愈能促进心理的健康水平。这里按照心理健康测验得分的高低,分为高心理健康水平组和低心理健康水平组,考察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大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在各个创造力测验中,均是心理健康程度高的大学生,创造力得分也高,并且与得分低的大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除了想象力、洞察力之外)。这说明心理健康是创造力发展和发挥的重要内在条件。这与以往一些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当鉴别相似性时,具有积极情绪的被试与控制组相比能够更好地产生和使用更广的类别;当鉴别差异性时,也能更多地转移到更细微的类别上,这些能力都是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相关的。考夫曼(G.Kaufmann)通过研究证明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展。赵志裕等通过研究证明了自我调节也能够促进创造性任务的完成,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提高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等。心理健康能为创造力提供必需的自信心、独立性和怀疑精神。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只有具备这些心理素质,才能不迷信权威,不随大流,才能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且,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较高的兴趣、抱负水平和责任感。此外,健康的心理具备自制力、坚持性和挫折耐受力,这些也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心理健康从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为创造力提供着必需的心理条件。

四、基于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创造力培养

无论科学创造力还是艺术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如何培养,研究者却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创造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创造力;二是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中。本研究已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发挥,心理健康的水平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提供了基本的心理条件。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其创造力水平的提高。

以往的研究者多采用情景诱绪的方法研究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发现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力总体发挥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肖索维克(N.Jausovec)的研究也证明,正性或积极情绪有助于完成类比推理任务,但对顿悟性问题没有效果。“在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只有将儿童与青少年放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研究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保证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有较高的生态化效度,即接近显示生活中儿童与青少年的实际,有较高的生态化价值。”

焦虑和抑郁是当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种常见不良情绪,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技巧对其进行干预,使其心理健康水平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目前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在开展的工作。这里采用单盲的方法,对到相关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具有中度至重度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青少年进行创造力培养研究。

篇10

关键词:阅读疗法 医院图书馆

随着医学的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不仅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即心理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服务。自从阅读疗法引入国内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阅读疗法这个新兴学科。阅读疗法主要是通过人心理过程起作用、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来达到治疗目的,所以医学领域主要是集中于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与心理学联系非常紧密。作为医院科室之一的图书馆有义务也有责任改变医院传统的服务模式、为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助一臂之力。

1、宣传和普及医学知识,稳定患者情绪

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对自身的疾病和医院紧张的气氛感到恐惧和忧虑。医院主动为患者提供图书服务,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主动与医务人员配合,起到某些单纯的医疗手段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同时患者能通过阅读更多地了解医学知识,增加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提高保护自己健康及防病治病的能力,积极配合治疗,最大限度地康复,有利于全民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2、改善医患关系,增强医院竞争力

目前,医患纠纷不断增加使医护人员工作状态更加紧张,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更由此加深了医患矛盾。研究表明,书籍对读者发挥着暗示、投射的作用。书中的文字具有调节情绪,解除烦恼,淡化抑郁,宽敞胸怀,甚至能修身养性,健身益寿,特别表现在解答困惑,增进自信,培养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强化自我意识,改变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阅读疗法同样可缓解医护工作者的压力,有利于改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及家属之间由于沟通障碍造成的紧张关系,有利于医院形象的改善和声誉的提高,给医院增添现代化色彩、文明气息,对提高医院声誉,吸引广大患者,增强医院自身的竞争活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医院开展阅读疗法的措施

(1)利用报刊图书摘编医学科普宣传手册和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卡赠送给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内容着重介绍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治疗以及病人和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康复锻炼及饮食指导等。

(2)医院图书馆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宣传阅读治疗知识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患者了解并接受阅读治疗,培养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来预防和调节各种心理问题的兴趣和习惯,排遣因于疾病而产生的消沉或焦虑,增强康复的信心。

(3)医院图书馆有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网络的畅通一方面可以使馆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中阅读治疗最新进展、技术方法等,对与阅读治疗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地更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动态,及时将有关阅读治疗的书目、方法、建议等直接传送给他们,快速准确地为其提供阅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