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教育 问题 探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30-01
1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明显增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和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尤显脆弱且调适能力差。比如:大学新生对环境变化不适应者比例较大,有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害怕走向社会。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出现大学生不假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些甚至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实践证明,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障碍沿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办法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即必须依赖于对当代大学上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大学生健康教育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2.1 环境应激问题。学校环境的变迁。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大学新生有重要影响。对于绝大部分新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即将建立密切关系的新群体。多数学生还是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亲人、同学、朋友和熟悉的环境意味着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对众多的问题需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所有这些都会给每个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当这种应激超过限度时,就会造成心理问题,比如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艰苦适应更加困难,以及烦躁、严重焦虑不安、头痛、神经衰弱等,甚至会出现擅自离开学校的冲动。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的宠儿,同学的骄傲,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到了优生云集的大学,他们就“泯然众矣”,假如他们不能恰当地接受和对待这种现实,就会造成心理问题。表现为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增强,甚至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2.2 自我不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对自我的期望值自然较高,对未来的憧憬也更为理想化。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障碍不可避免地会阻碍这些“理想自我”或“美好未来”的顺利实现,这种矛盾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结果是部分大学生试图努力重建被现实排斥的自我,重新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但也会有部分大学生从此开始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甚至反过来攻击现实,显得消极颓废、苦闷、不求上进,甚至产生厌世的心理和弃世的冲动。在发展自我过程中的不适应。随着心理的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日渐完善,在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经注意到自己的优缺点,并产生了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需求。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项及其复杂而难于驾御的工作。
2.3 人际关系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人际交往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际交往技能上的缺陷,这一缺陷可能存在与各行各业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身上,可是在大学生中表现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人际交往经验较少,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突然面对大学生活中大量的人际交往问题,会严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第二、人格缺陷,到了大学阶段,个体人格在遗传与后天因素影响下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部分大学生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一些发展不良方面或缺陷,一方面这些缺陷本身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性活动,以及自我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等。
3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面对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必然会出现无法适应的状况,所以要积极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容如新的环境之中,与其他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其次,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理规划自己学习与娱乐时间,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业余生活,让自己的大学变得丰富多彩。
3.2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课余时间较多,所以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阶段的学习效率。很多学生受到高中学习模式的影响,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很难适应,这就需要学校做好相关思想指导工作,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克服不良情绪,及时的调整学习计划,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学习效率。
3.3 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寄宿制教学方式,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就要与其他几位陌生的同学住在同一个寝室中,而且现在的大学生都比较强调自身个性,在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摩擦与纠纷,这就需要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工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面对不同交往对象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人际交往氛围,这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少颖.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福州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90-192
篇2
一、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
所谓健康教育档案,主要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途径,使个人或群体能够对卫生保健有一定了解,在树立健康观念的同时,能够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而医院健康教育档案则主要指的是在医院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于医院未来发展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材料,这些材料记录了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医院日后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及其意义
文书档案、专业档案、照片档案和视频档案是医院每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档案资料。作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活动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同时要在活动开展的同时,搜集各个阶段所形成的基础性资料,将其分类汇总后编入档案,然后按照材料的分类建立科学的检索程序,方便日后查找,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规范化管理。医院实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档案资料的有序存放,不仅查找方便,而且还能对未来的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健康教育档案使用效率,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对医院的长足发展和进步都有直接影响。所以,做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三、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就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本身而言,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利用,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完成。所以,医院应该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为了提高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应该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担任副组长,护理部、医务部、门诊部和客服中心等负责人为组员,从医院长足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健康档案管理,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制定完善的档案规章制度。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也不例外。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资料内容种类较多,而且信息量庞大。所以,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除了要将材料的收集时间明确规定,还要将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和收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除此之外,在罚责一章中,还要对损坏、遗失档案信息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些具体化的规定可以为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收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促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善工作环境,更新档案设备。尽管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部分健康教育档案信息都以数字信息的方式保存,但仍有部分纸质信息档案,这些档案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损坏。所以,改善档案库房的整体环境非常重要,对于纸质的档案应该注意防虫、防潮、防火、防霉等,对于声像资料档案还应该注意防止高温接触,以此来保证信息资料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更新档案设备,确保设备的先进性,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档案管理效果。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所以,医院还要注重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定期开展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对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了如指掌。同时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将档案管理工作效果与管理人员的薪资挂钩。这样一来,便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档案管理效果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医院的长足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对于当前医院管理工作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管理部门若想从根本上实现规范化管理,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认识健康教育档案对医院长久发展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运营现状,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并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何锦辉 单位: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篇3
1.1对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
我院部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把对病人简单的卫生常识、疾病知识灌输,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功能锻炼指导,或照本宣读入院须知、疾病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就视为已为病人做了健康教育,不考虑病人的情绪,是否有学习愿望,能否接受,是否有效果。由于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护士把完成治疗、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操作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做好了有成就感,而将护理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做不好也没有愧疚感。
1.2病人因素
我院很大一部分是新农合病员,这些病员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卫生常识缺乏,对自已的健康不够重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护士健康教育持怀疑否定及不信任态度,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1.3护理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护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健康教育内容肤浅,形式单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护理管理者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具体的护理服务项目略不到位病人就会投诉,要求陪偿,而健康教育虽然也是病人应享的权利,但它的益处是隐性的,并未普遍得到病人的认可,合同护士流失,造成护士时有不足,护士长在缺编的压力下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健康教育,也不做具体指导和示范。护理部因病房护士编制不足,护士承担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等显性工作的大量增加,为了确保病人安全,对护理健康教育也没做更进一步要求,健康教育不到位时也没有如其它护理缺陷一样与当月奖金掛沟,只限于口头督促护士长加强而已。
2加强健康教育对策
2.1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并合理配置
第一要求非护理岗位护士归队进入临床,第二护理部请示院领导为合同护士加薪,要求合同护士与在编护士同工同酬,以防现有合同护士流失,同时吸引更多的较优秀护士前来应聘,尽快使临床一线护士达到标准配置。有足够的人力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2.2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培养护士综合素质健康
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行为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人际交流、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目前我院护士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还有欠缺,因此,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是最关键的措施。所以护理部努力为护士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选送护理骨干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选派护士长和优秀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短期学习班,组织院内继续教育,通过学习找出差距和不足,以点带面,形成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函授等形式的系统学习,以提高知识层面,改变知识结构。鼓励护士长年订阅《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等专业杂志,不断了解、掌握护理最新动态,最新知识,紧跟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深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2.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确信护理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职能,在资金上给予适当地投入,购置一些音像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模具等,其次护士长要在病房护士配置到位的前提下,就象重视其它护理工作一样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护士长要明确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护士职责,是病人应该享有服务,护理部要把护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质量控制范围,检查结果同样与当月奖金掛沟,还可以专设护理健康教育检查月。
2.4骨干牵头以点带面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忠实的“接触体”,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网络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在新时期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实施卡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03-02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护理人员在专科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沟通技巧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无统一标准格式,随意性大,因此健康教育效果也参差不齐,不尽人意,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需要,提升整体护理内涵,提高病人满意度,针对健康教育这一薄弱环节[1],于2013年2月我科设计健康宣教实施卡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2月-11月共412例住院患者其中男280例,女132例,年龄12岁-82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胃癌5例,直肠癌6例,结肠癌7例,乳腺癌8例,消化道穿孔12例,阑尾108例,疝气68例,下肢静脉曲张13例 ,胆结石120例,肾输尿管膀胱结石65例。
1.2方法:将1―22病房手术患者为实验组共209例,采用健康宣教实施卡(见表1);23―45病房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共203例,采用传统方法(即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给予健康指导,其余时间则进行随机健康教育)。出院前对患者就健康教育效果及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疾病相关知识为内容进行测试,将能复述相关知识及机能得分90的患者为达标者。两组病人在文化程度及认知上无差异性。
2 实施方法
2.1试验组患者入院时由当班将健康宣教实施卡挂于床尾。根据病人的文化层次,采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入院宣教,并发放入院告知书,介绍管床医生、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病区环境、联系电话并填入表内;当班护士落实入院宣教后在实施卡内入院宣教栏内打√;当日或次日由管床护士、责任组长评价宣教落实情况,满意后签名。
2.2入院第二天,由管床护士宣教疾病护理的相关知识,必要时让病人仔细阅读健康宣教手册。实施后在实施卡内入院宣教栏内打√ 次日由管床护士、责任组长评价宣教落实情况,满意后签名。
2.3入院第三天至第六天,由管床护士介绍当天的护理工作,如手术病人介绍手术相关的、饮食、引流管等现存在病人身上需要病人配合的工作,以便进行基础护理工作。协助病人下床活动、指导如何预防并发症。实施后在实施卡内术前、术后指导栏内打√ 次日由管床护士、责任组长评价宣教落实情况,满意后签名。
2.4出院当天,责任护士给予出院指导,并评价效果签名后收回健康宣教实施卡。
2.5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评价及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2.6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入院宣教,在患者住院时由责任护士对其介绍的各项规章制度、饮食指导,手术必要性、注意事项以及该病的相关疾病常识等。
3 结果
健康教育效果实验组为98%,而对照组为85%;实验组护理质量满意度达标率为98.5%,而对照组为90%。两组有明显的差异。
4 讨论
4.1实施健康宣教实施卡,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该实施卡以图表的形式使护士对健康教育内容及时间一目了然,避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同时有宣教又有评价,以宣教效果为导向,确保了健康宣教的效果。
4.2规范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行为和方式,提升了年青护士专科护理知识,促进了年轻护理人员的成长。传统随机教育法会因护士资历、学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给患者的健康教育带来不良效果,年青护士只是跟随老同志学习。应用规范的健康宣教实施卡使年青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使每位患者都能得到规范的、完整的健康教育。
4.3实施健康宣教实施卡,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健康宣教实施卡要求护士必须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双向交流,由此而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平等、共同参与的新型护患关系,密切了护患关系。
篇6
自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教育界已普遍展开关于实施“核心素养”的探讨。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目前只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本文试图弥补该领域的空白,着重阐述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小W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知识和思想达到的境界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按照学科分类,分为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按照需求程度分类,分为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类。在此两种分类标准基础上,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通过掌握学科关键知识来把握学科本质,学会学科思维和方法,在该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能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纵向链接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些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而具体设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上位概念。《纲要》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心理知识归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这些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宣泄、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以心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是两者的升华。
(二)横向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本素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心理素养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其中本学科所固有的且最有价值的素养被称为“心理核心素养”。《纲要》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可以视为心理基本素养的构成,即心理保健常识的掌握,但与心理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区别。某一存在物能称为核心,首先应根植于一个体系中,其次能对事物起到持续帮助作用且地位不可替代。
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指学生在认知和适应两个层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认知层面,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我的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心境,能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从而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生潜藏的心理能力即心理潜能的培育不容忽视。《纲要》明确指出,开发心理潜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理潜能的使命,要把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转化为显性的心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达到实现自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心理品质
《纲要》提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将心理学的关注点从治病转为预防,注重个体的美德,这与《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并把美德分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这六种,积极心理品质是由这六种美德构成。通过幸福感、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进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思维品质
作为心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品质,是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例如,在聆听他人倾诉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感同身受,提升共情思维;将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迁移思维;进行认知归因时,能够正确找到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篇7
一、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重点加强市、镇、村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建设,配齐配强专业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贯彻《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和《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落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强化督导检查,推动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市级健康教育专家组,加强对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技术指导。加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开展健康教育专职人员能力测评,提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等业务技能。倡导“健康优先、健康教育先行”理念,促进健康文化建设。
二、继续推进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以健康素养促进为核心,丰富载体,扩大健康素养66条的宣传。完善健康素养评价指标,逐步建立监测体系。推广应用健康素养网络测评与学习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健康素养干预方案。继续开展“社区健康大讲堂”、“亿万农民健康教育示范点”等活动,探索适宜不同人群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创建各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示范,总结经验,加强交流,提高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三、抓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和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为重点对象,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主要内涵,积极开展健康“一二一”行动,实现“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战略目标。加强主要慢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健康教育示范镇、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做好辖区示范镇、示范单位的推荐、考核、验收工作,发挥示范效应,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
篇8
[关键词]隐性课程;影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5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29 [本刊网址]http:∥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隐性课程来实现,这是现实所需和未来趋势!在一部分高校,通过设置《大学生心理》课程、开展讲座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而隐性课程却未受重视。学者就隐性课程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过相应的探讨。本文重点论述了由于隐性课程所包含的三个具体方面的缺失,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及作用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白发课程、隐含课程、内隐课程、非正式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声课程。国内学者主要推崇“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隐性课程”这些叫法。有关隐性课程的内涵各抒己见。“隐性课程即教育者将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有意识或无意识传递给受教育者,传递借助于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互动层面)”。“隐蔽课程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情境中无意地获得的经验”。这是典型的经验说。“隐性课程是课内外内隐的、间接的教育影响因素,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这是教育影响因素说。“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社会关系结构以及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学术性的知识”。这是知识观念说。“隐性课程就是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说。“隐性课程作为环境信息,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环境信息说。“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随机展现,并对受教育者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教育影响说。不管国内学者如何定义,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隐性课程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关注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内涵有多种说法,就其构成要素的划分大体一致。一种观点把隐性课程分为物质一空间类,组织一制度类,文化一心理类;一种观点把隐性课程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以及显性课程教学中隐含的课程;有的学者把它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关系层面和精神层面。本文对隐性课程构成要素的划分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物质一空间类(自然环境、设施环境),组织一制度类(学校组织方式、校纪班规),文化一心理类(校风、校园各类活动、人际关系)。
(二)隐性课程的作用
隐性课程作用的发挥不能离开其构成要素,学者们对其功能、作用的论述源于不同角度。邢铁志提出了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德、智、心、美等各个方面的功能;张显东认为隐性课程发挥着榜样引领和规范受教育者行为的作用;张青连认为高校隐性课程能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速和谐校园的构建;王俊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论述隐性课程可以用于素质教育的实行当中;陈满,帅斌认为隐性课程改变受教育者“文化心理层”的部分内容,对个人情感、认知、道德发展起到补充的作用;季诚钧重视隐性课程的品德养成功能。
研究者更多的关注隐性课程的道德养成作用。这就为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的探究留出了相应的空间。
二、不同类型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物质一空间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接受的教育活动,无论是知识层面的增长,还是心理层面的改进,都是在一定空间场所中进行,与空间紧密结合,依附于物质载体。物质一空间类隐性课程包含自然环境和设施环境。
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就自然地理位置而言,有些高校的自然环境并不优越,植被覆盖少、风沙大、交通不发达。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学生常常会感到抑郁。由于出行不便,导致与外界交流少,一段时间下来,害怕交流,又会引发社交恐惧症。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需要完成的事情不能及时完成,易引发主体焦虑、狂躁等心理疾病。在高温、干旱、高寒、缺氧、低气压等气候条件下,不适应环境的学生会感到失望,有强烈的无助感;当学生正常休息受到影响,就容易愤怒,情绪失控。
自然环境更多的依赖自然的作用,设施环境较多的依赖我们自身的规划、设计。校园建筑、教室内布置构成设施环境的主体。建筑作为“无声的伴侣”,其结构、造型、线条、色彩是“静默的语言”,既要达到审美的效果又要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我国高校采取寄宿制,大多数学生远离故乡,校园建筑结构若不能满足公共性的随意交流,最基本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思想情感的交流缺乏,不利于相互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也受到阻碍。有些校园建筑借用现代西方艺术造型,其实杂乱无章。图书馆作为一所大学富有灵魂性质的建筑,其外观设计应当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冲击。平淡设计的建筑物不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精神需求可能无法得到满足。运动场所如果离我们的生活区域太远,借助运动宣泄不良情绪的学生,无法及时发泄,就会越积越多,即使事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不好。校园环境不整洁,一些设施的摆放凌乱无序,难以使学生内心平静。
教室空间会影响教室内的布置。在空间有限的班级内,人数的增加就意味着空间上的拥挤。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环境下,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增长,有些学校生师比高达1:10,而过分拥挤的教室易引发场所恐惧症。研究表明,教室颜色影响学生情绪,学生在浅蓝色和浅绿色环境中,心情趋于平静,静能生慧。然而高校墙壁多以白色装饰。座位的编排方式不能置学生的情意特征、人格特质等心理因素视而不见。稻田式的排列是我们当下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在这种编排方式下,后排学生自认为老师不重视,与教师心理距离感增加,无法获得有效的心理支持,感受欠佳,产生课堂倦怠。
(二)组织一制度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组织一制度类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的组织形式和学校正在实施的制度规范的总称。如学校的教学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校纪班规等。学校制度设定多从管理者的角度,应该更多的考虑接受管理的主体一学生的需要。缺乏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学生首先持有排斥态度,内心不服气;在执行过程中,也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更有甚者,认知失调,对学校有抵触情绪,产生故意破坏行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对学生规定太严,学生内心紧张,担心受到惩罚;如果规定宽松,学生无惧无畏,触犯了规定,仍不以为然。目前,大学的考试(尤其是文科)延续中学的闭卷考试,评分来源多样化。师生直接接触没有中学频繁,教师主观评分占据一部分。一部分学生尽管努力,却仍旧不能迅速改善排名。大学生在激烈竞争下迫切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过分看重奖学金、助学金,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文化一心理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一心理类隐性课程主要指校风、校园各类活动、人际关系。
校风主要包括学风、教风,从总体上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有研究表明校风与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正相关,与学生的抑郁状况负相关。欧胜虎的研究表明学风与人际关系、抑郁、恐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与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也十分显著;教风与心理健康(抑郁、偏执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学风与教风。
校园活动表现为服务活动、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园活动作为学校生活的一个方面,如果形式单调、缺乏意义,学生通常感到枯燥无味,无所事事,生活不充实,心情烦躁,进而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阻碍个体的发展,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反映了交往双方的社会需要是否得以满足的心理状态。据李书平等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人际关系问题居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首位。学校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人际关系和同伴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背景、知识涵养、情意特点和人格特征)和对待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生人际关系。大学教师和同学接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亲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师生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缺乏,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自卑、封闭等。不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对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不利。同伴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也非常重要。同伴关系的失调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情绪,如愤恨周围同学,对所在学校不满等。同伴关系的严重失调会导致自我封闭、郁闷不安,有的同学会自杀或杀人。
三、通过隐性课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物质一空间类隐性课程的支撑
学生通过与物质一空间的交融,解读蕴藏于内的价值寓意,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环境对审美主体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按美的法则来构建校园内外,这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以直观的形式使主体的审美情感受感染,主体与环境失去独立性,消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从而产生物我无间的心理体验,促使主体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造就主体独特的心理能力。我国古代著名的六大书院,大多建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山林中,陶冶性情,塑造美丽心灵。现代社会把学校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并不现实,打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完全可以实现。校园建筑物应富有教育意义,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教室墙壁色彩可采用浅蓝色、浅绿色搭配。总之,设施的设计要有文化内涵,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组织一制度类隐性课程的保障
高校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制度也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能规范学生心理引导的方向。健全有效的组织制度应蕴含人文情怀,能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理距离感缩短,加速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学校管理制度有一部分是对教师有所约束,例如高校教师应当遵守的红七条,高校教师的准人等,这些制度的有力实施,会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学校管理制度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比如考评制度,只有引入公平合理的考评制度,学生有机会找到自身的兴趣点,发展自我,考试前心理焦虑会降低。合理规范的校纪班规,作为健康防御网能抵制班内的不良风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文化一心理类隐性课程的渗透
物质一空间类隐性课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撑,组织一制度类隐性课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离不开文化一心理类隐性课程的渗透。探索建设有特色的优秀校风,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和恰当的行为方式逐渐养成,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会受到强化,加速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形成。
篇9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39-03
【关键词】 性教育;目的;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性健康教育,是关于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潜力发展的教育,它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和性卫生知识,而且要进行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的教育,使人们获得性科学知识,摆脱性无知,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目前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开始充斥着大量有关性的信息,天真的儿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性问题,产生性困惑,这给小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当今我国很多城市已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性健康教育,有些小学也在中低年级尝试着进行性健康教育,但总体看,我国小学性健康教育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大纲,没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小学性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于学生性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为此,笔者对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力求有益于现阶段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开展。
1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1]。”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即所谓理念指导行为。开展小学性健康教育,要秉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思想。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科学的、完整与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性无知,避免不良性信息的影响,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
2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正确的原则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小学性健康教育原则是小学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行为指南,要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1 综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做人的教育,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根据学生成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道德与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2 科学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注重学生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性教育,使性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差异,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2.3 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时间普遍提前;伴随社会发展,性角色的行为规范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对儿童性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生会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产生新的性问题。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随着上述变化而有所变化,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小学生的性教育。
2.4 系统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安排。要注意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卫生知识,识别不良信息、自我保护及异往、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
2.5 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建立信任来对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反思、自我调节。
2.6 整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教育的整合性,其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性。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多个环节,学校性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要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发挥学校整合教育性。学校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结合,重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儿童少年性健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整体。
3 小学性健康教育目标
3.1 总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认为是一种预期的教育效果,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教育目标的制定,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教育目标实施过程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
小学性健康教育总目标在宏观视野上应着眼于小学生终生发展,应把小学性健康教育确立为以建立科学的性价值观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性健康教育,从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态度、性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品格塑造以及责任教育。从性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使学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走好健康人生的关键一步。
3.2 各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身体从幼稚型向成熟型变化,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伴随着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为的社会化加速,这一系列变化警示教育者,小学性健康教育要依据小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发展需要来确定适合其年龄认知特点的、具体的性健康教育目标。
3.2.1 学段一(一~二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认识人体基本部位并掌握各部位名称,了解生物繁衍的初步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适当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认同性别角色,初步学习表达意愿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初步理解爱的基本含义。(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隐私,理解人对隐私的需求,建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了解害;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4)自我保护能力。初步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初步掌握单独与人交往时性的自我保护技能。
3.2.2 学段二(三~四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了解人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了解相貌和身体特征的遗传现象;了解个人卫生常识;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悦纳自己的体貌;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学习自身性角色的内容;初步掌握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初步掌握交朋友的方法;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初步理解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的意义;初步理解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初步理解友谊和爱的含义。(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认识性器官是个人隐私,需要保护和尊重;学习对所喜爱异性合理的表达方式以及面对异性喜爱的回馈方式;掌握对社会媒体性信息的初步鉴别标准,建立在教师及家长帮助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自控能力。(5)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害的主体特点,初步掌握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提高防范犯的意识和能力。
3.2.3 学段三(五~六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初步了解两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发育特点和相关保健知识;增强小学生在性健康方面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其成长阶段性心理特点和自我调适方法;悦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了解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加强男女生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的意识。了解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初步掌握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认识本年龄阶段正确的性角色内容和性角色的行为规范;理解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学习适合本年龄段与异往的方法与礼仪;学习把握对成年异性偶像的关注尺度。(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初步理解性器官在人生中的意义和如何保护等,进而知道自己和异性对此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学习进入青春期异往中,爱、尊重和责任等的新含义;初步掌握分辨性知识和不良性信息(非科学的性信息)的标准,并在老师家长帮助下建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意识。(5)树立符合年龄特点的性审美观。理解性别美的内涵;懂得欣赏和塑造身体健康美、性别美;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保持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6)自我保护能力。了解性骚扰与犯常识,提高预防意识,初步掌握防范性骚扰及保护自己的方法,以及遇到犯时的求助与救助的途径和方法 。(7)艾滋病及预防。初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培养预防艾滋病意识;懂得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
4 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
性健康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已形成了有内在逻辑的内容体系。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同样有其系统性,笔者认为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5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4.1 性生理方面 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发育特征(第一性征);受精与胎儿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表现及卫生;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的出现及保健措施。
4.2 性心理方面 悦纳自己的性别,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性意识,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4.3 性道德与社会方面 性的社会属性,性角色差异及其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的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友谊友爱的意义,与异往方法与礼仪,尊重异性、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对人和事的观察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正确辨别媒体有关性的信息的方法,能科学坦然地看待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4 性审美方面 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性别美的欣赏和塑造,适合年龄特点的着装美,心灵美与形体美统一。
4.5 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对艾滋病人的关爱意识。
5 小学各学段性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各学段的教育内容制定,不仅要符合小学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注意教育内容的阶段性,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系统的教育内容会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1 学段一(一~二年级) 人体基本部位及名称 (包括两性外生殖器官:外阴、) ;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植物、动物);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与家人的相处方法,对爱的理解;认同性别;互相帮助与合作;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尊重他人隐私,基本的求助方法;与人交往的方法、交往中度的把握(在父母不在情况下,与邻居家大孩子、与父母的同事和邻居家的大人单独相处时,要注意的礼貌、举止、方法和环境)。
5.2 学段二(三~四年级) 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受精、胎儿发育及分娩过程);相貌和身体特征是遗传的结果,悦纳自己的体貌;个人卫生常识(身体、特别是男孩女孩的外阴卫生);友谊、友爱的意义,交朋友方法;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责任意识;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家庭的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性、食物中外来激素对发育的影响);与善意帮助自己的陌生人相处的方法和尺度;单独与陌生人的交往方法(对待问路人、学校周边推销食品的人、独自在家时找父母的人等等)。
5.3 学段三(五~六年级) 两性生殖器官的基本功能;身高增长情况,生长加速原因,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女性月经及经期卫生保健常识;男孩遗精生理现象;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性别美的内涵;男孩、女孩形体美与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与异往的态度、方法与礼仪。
6 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方法及保障机制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视为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小学教育的多个环节中,其教育形式、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灵活多样,但这并不影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6.1 途径 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和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班会、队会、校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午间广播等)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艺术、语文等课程中要注意挖掘和渗透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6.2 方法 在学校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情景模拟表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能力和方法上得到提高。
学校要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建立教育档案、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积极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技场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校外人力资源),增强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6.3 保障机制 学校要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教师全员参与。学校要注意将性健康教育教学、性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达到“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的目标。
7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教育活动实现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价值作出判断,以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2]。”现代教育评价已将评价的“衡量”作用拓展为“衡量”、“促进”、“改进”等多重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就应秉持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
7.1 学生评价
7.1.1 评价理念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应是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有关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提高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主体和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7.1.2 评价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应落实到评价学生在与性有关的、符合其年龄认知特点范围内的知识、习惯、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即:评价学生性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与性有关的卫生习惯及健康行为养成情况、科学的性态度形成情况、性价值观树立情况、作为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责任意识养成情况、符合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养成情况、在社会中处理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水平、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
7.1.3 评价主体与形式 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学生互评、学生学习成果宣传展板、家长评语、教师评语等。
7.2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教师评价主要落实在教师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整体认识;教师在性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的能力和实效;教师在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三大方面。
7.3 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落实小学性健康教育的保证。小学性健康教育学校评价应侧重于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及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两方面。
7.3.1 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 整体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安排、教学安排、师资安排、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7.3.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 教师教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检查、教师培训、家长培训等。
8 讨论
“在性方面,一切知识的获得、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培养、行为的约束、道德的养成等等,均需要系统全面的专门教育――性健康教育”[3]。现阶段我国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阻力和困难。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统一的性健康教育大纲。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在教育部2008年12月1日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所涉及,这首先是表明了教育行政决策部门的态度,这对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由于是健康教育大纲,因此关于性健康教育只涉及性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首先应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其次 ,要重视性教育课程建设,目前最急需的是出台性教育大纲并选编教材以及开发性教育教具等。”[4]要保障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必须有政策指引和教育大纲指导,小学性健康教育有了政策和统一的大纲,各地区就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制性健康教育教材,使小学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9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代序).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 李鹰.青少年性教育.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3.
篇10
一、强化入院指导,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新入院病人由当班护士给病人先做入院指导,专业护士再次强化,最后由护士长来检查指导结果。强调管道维护、症状护理指导、输液指导、用药指导等等。
二、每周安排健康教育班次,并梳理了岗位职责,由责任组长承担 根据科室实际病员情况、住院时间长、各组责任组长对病人情况掌握全面等特点,每周排健康教育班次,由责任组长承担。先了解各组病人健康需求情况,根据所了解到的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常见的病情观察合作要点、饮食指导、指导、气管切开护理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做到因病而异,因人而异,为1周内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提供依据和帮助。
三、由于神经外科专业的特殊性,部分重型颅脑损伤的病员由于疾病本身严重无法治愈(植物状态)、也有的因为经济原因带管出院,为了更好地体现整体、优质护理,针对这类病员,健康教育岗位护士在病员出院登记时作特殊标识,除了常规的电话随访,另外在每周的“健康教育”班时加强一次电话指导,必要时进入社区、家庭进行指导。
四、常规健康教育具体到每个人头,落实到分管床位,不论年龄,职称高低各分管一个病室的健康教育。不但增强了每个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同时提升了护理团队整体的专业素养,加强了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责任感。
五、温馨提示,丰富健康教育形式 制作气管切开警示卡,床头简短留言条,做到口头与书面并进,弥补因家属更换频繁,口头讲解不到位的不足,提高病员及家属的依从性。
-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 下一篇: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