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转变观念,“厚实”评价内涵
完整的课程实施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作为教学双方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理应都是课堂评价的主体。然而传统的评价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知识技能的评定,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更忽视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现行语文课堂所呈现的评价,更是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缺乏了智慧火花的碰撞,缺乏了课堂应有的生气。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要积极地“厚实”评价内涵,关注人的生长和发展,关注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实现课堂间师生的平等对话,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让课堂教学在“自评、互评”的融洽氛围中开发智慧的潜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激活思维,“丰实”评价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营造宽松愉悦的评价氛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将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有效结合,通过“丰实”评价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前进的足迹,进而增强课堂学习的信心和力量,让语文课堂成为最活跃、最有生气的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有效发挥,个性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氛围中,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智慧火花。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都是对学生及时评价的有效手段。但课堂上更需要思维的碰撞、顿悟的灵感,而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许多独特、新颖的见解就停滞于思维的后半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着力于展示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从学生的各种思路中捕捉创新思维的火种,让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比如推荐读《趵突泉》,我并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意外精彩,这个发现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进一步揭示了文本的篇章结构。如果起初我就对每个学生的发现做及时点评,就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向“一锤定音”,这样就不会再有后来学生无限蔓延的思维火花。“青山萦绕疑无路,忽见千帆影映来”,恰当使用延时评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三、立足实践,“敏实”评价主体
如果把课堂比作土壤的话,那么评价就是滋生于课堂土壤中的树苗。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探索知识、参与评价应是积极而灵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时,要让学生增强积淀、培养感悟、培育创造。只有学生积淀了一定的“量”时,才能作为终生“反刍”的食料。
1、拓宽评价渠道,鼓励学生乐评。学生作为课堂评价主体之一,是否积极参与、热情投入,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教师在课堂中应摈弃少数优生“包打天下”、多数学生一旁陪听的局面,积极扩大评价参与面,采用小组交流、同桌讨论、主题点评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空间,将学生积极引入评价主体中。同时,在语文课堂中要将学生的评价参与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初读课文评价朗读,学写生字自我评价,研读课文补充评价,伙伴合作互评互进,使学生从读、听、说、写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训练,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从而优化参与效率,使课堂教学呈现一派生动的全程参与的局面。
2、实现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敢评。教师的教学评价牵动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你怎么评,学生就怎么学。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就会使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束缚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产生课堂上的消极评价。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敢评。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不宜过难或过易,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评价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自信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评价对象上,可选择一个主题或问题开展集体评价,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中,产生评价的“共振效应”。
篇2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教学 评价 策略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态度的一种最直接的评估和品评,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教师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发现,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学生明确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反,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则会毁灭一批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去应付学习上的各项活动。因此,教学评价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效果。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改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要充分认识评价也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认识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采取积极的教学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均在12~15岁之间,他们的接受能力强,自尊心强,他们十分注意教师的点滴评价。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更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教学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今不容忽视的教学误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无意识中“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对那些表现好、成绩优的学生评价很高,而对那些表现差、成绩良的后进生则言语过激,轻则轻视,重则挖苦。这些都违背了素质教育体系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应重点转变教师对后进生的教学评价。每个教师都应该用慈母般的爱心,去加倍关爱每一个后进生,用爱的阳光去温暖每一个后进生的心。
改变小学高年级课堂评价的策略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谈以下几点:
一、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
教学评价的方式要改变,由单一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为全方位的立体式评价,要采取多种方法,让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评价活动。
(一)继续加强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应一如既往地抓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闪光点,如一次举手,一次大胆的发言,一个好的建议,一件好事等,及时而准确地给予后进生适当的教学评价,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改变在班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对后进生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后进生好的评价
在班里,有一名叫沈培培的后进生,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不清学习的重要性,成绩自然不好。这让我苦恼了好些日子。一次劳动中,我发现他个子高、力量大,而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完成任务又快又好。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开始他很不好意思,后来几天我发现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我有任命他为劳动委员。他找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干起工作认真踏实,成绩也进步了。我的亲身体会证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后进生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三)抓住成绩给予后进生以鼓励
大部分的后进生对考试很恐惧,认为自己成绩差,而丧失了对考试的信心。多数教师在成绩公布后抓住错误处批评,忽略了后进生做对的方面,长此以往,后进生看不到自己学习的收获。笔者认为,对后进生,我们可以采用加分制,找出卷面上做对的地方,不必过分计较错误的地方。并在分析试卷时给予鼓励,勉励他们以此为起点,不断努力,在有了进步后,给予表扬。
(四)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教学评估
除了教师的教学评估外,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到教学评估中去,可以举办“我敬佩的同学”主题作文活动,让学生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并展开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定期活动,探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及用优质评价教育子女的经验;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通过组织义务劳动等活动,接受社会的评估,好的社会评价也能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重视评价过程,把评价变为教育,指导和改进的过程
教学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后进生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重视首次评价的严肃性,强调重要性
教师与后进生的首次接触,学生特别注重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印象,既充满期待也略有些不够自信,教师在这一阶段应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此时,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也充满期待,便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的更好。由此可见,首次评价很重要;老师应重视。
(二)加强优质评价的随意性,突出连续性
教学评价应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平时,教师应大方地露出笑脸,热情的包容没个学生,做到少批评多表扬,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优点,都应该给予表扬。加强教学评估的连续性,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
三、及时做好教学评价的总结,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并提高自信心
教师可定具体的时间段,如一周,一月或者每隔半学期,对班级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作一个及时的总结,让学生明白“我表现怎么样?”,“我以后该怎么样?”等,既回顾反省,又明确目标,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身的学习工作。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评价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0
一、赞美学生,饱含赏识与鼓励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时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或一个字写得好,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这个句子真美!”“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字写得好漂亮!”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刻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一节公开课上,一学生朗读课文,音质悦耳、吐字清晰,老师听完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长大了中央电视台可以录取你做播音员!”看,多高的评价呀!无论是在座的学生还是老师,心里都非常温暖和激动,只有对学生真诚赏识和鼓励的老师才有如此肺腑之言!
二、尊重学生,多些商量与探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训诫和说教,他们期望着和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所以课堂评价语言要尽可能用商量探讨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这样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互动与交流。
我在一节课上书写课题后,一学生大声说:“老师,你写错字了!”我认真一看,没感觉到错,这时几个同学帮我解释说:“没有错啊,老师写快笔字而已!”我才知道他看不出行书,也怪自己没写正楷。如果我为了解释自己一定会伤害提出质疑的学生,于是我对同学们说;"“谢谢你们的理解,小明,谢谢你的提醒,老师的字确实写得不够正确,你能上来帮老师纠正吗/”这时,该生带着满意的笑容上黑板来工工整整的写字。我又说:“以后我们都要认真观察老师写字,认真书写,像他一样好不好?”学生们齐声:“好!”我想该同学心里一定是最骄傲的,而不是失落的。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朗读课文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这样一些商榷的评价:“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你认为呢?”“要是你刚才认真预习了,你一定会读得更流利,你说呢?”这些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自然会没有心理负担投入学习中,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三、呵护学生,多点宽容与理解
新课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宽容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有一位教师这样说:“我佩服你!你有已见、有思想,有个性!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的勇气”老师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有些老师面对学生站起来没能够说好,她们总能理解地说:“也许是你太紧张了,不要紧张,我相信你下次会更棒的!”相信该生听到这样话语,除了感激老师的宽容和理解,一定会更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能够精彩地回答问题。
四、启发学生,尽量准确和简洁。
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得多么生动,多么有吸引力,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既要准确得体,又要有启迪的作用。如我执教《喂--出来》一课,开课是这样的:
师:那我考考大家,你怎么读这个题目啊?
师:这个女孩儿,你读得很有意思。你觉得你的处理和前边的同学相比谁更好?
生:我觉得我读得好。我的声音响亮,我还读出了拖音。
师:你为什么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一声。”首先,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叫声,而且是“使劲地大叫”,可是刚才的同学读得像个老人。(众笑)
师:你为什么会读出拖声呢?
生:有一个破折号啊,说明这个“喂”字延续时间很长的。
师:你太棒了!读书非常仔细,还能独立地咬文嚼字。
我针对学生作出的评价,简洁有力,准确到位,给学生很大的启发性,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文朗读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理想的课堂评价语就应该这样。
教师充满智慧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花,但可以迷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感悟到是学生的个性飞扬。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篇4
曾几何时,在评价的主体上,教师是单一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错”“挑毛病”,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判者。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师评价,其弊端在于:一是评价的结果容易出现片面、主观,使评价失去客观和公正,被评价者对评价的结果难以认同,因而评价的实效性不强;二是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在评价过程中,由于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找学生的“碴”,学生因而不得不通过弄虚作假的办法来应付教师的挑战,久而久之,师生之间自然会产生对立的敌对情绪;三是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因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且,学生对这种评价往往持一种应付、对抗、惧怕、逃避的态度,试想,这样的评价,怎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的评价。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语文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新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而更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下面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评价时的一些切身感受。
一、评价应尊重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
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应该是“生命体”。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灵性生成性和丰富性。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还是自我评价,都可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加以反思,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索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适时地把评价引向主动学习、生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创新精神。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独有的一面,我绝不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
二、评价要激励学生,提升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应将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分强调,而使学生失去应有的自信。评价就是要不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点燃他们信心之火,勇攀高峰。学生身处于班集体之中,他们喜欢表扬,需要鼓励,希望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及作用,想要和同学比一比,证明自身能力。他们有着很强的竞争欲望。我在教学中抓住他们的心态特点,组织教学。对学生的表现,多以鼓励、称赞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批评的话委婉说,表扬的话绝不吝啬,该出口时就出口。
三、评价让学生参与,多种评价方式融合
以往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只局限在教师,学生只能是被评价的对象,无法参与评价过程。新课程的“新”就体现在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让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思维、见解,有着富有情趣的专属于儿童的评价语言。学生之间的评价,是相互的尊重,能促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从而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不再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而是有着自己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参与欲望。评价让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氛围,有利于形成一个竞争、好学的学习环境。所以,我在课堂中,尽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如:朗读时,对学生的读,我并不直接评价,而是让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评议,他(她)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具体地说哪个词读得好,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读起来更加带劲,因为是在大家面前展示;其他学生听得更加认真,因为要做“小老师”来评议。认真朗读,用心倾听,课堂学习氛围愈加浓厚。
除学生的相互评价外,我还注意让学生自我评价。毕竟“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在学习过程中,我适时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使学生行之有法,乐于进行自我评价,以此通过自我激励,促进发展;自我反思,形成健全人格。我还试图努力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使学生的评价更趋完善。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培训;评价目的;评价方式
随着新一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兴起,新兴教育评价理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使教育评价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在平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用于甄别和点拨,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过多倚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及培养;评价方式方法单一化,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能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培训,提高认识
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与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等书籍刊物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提高整体理论水平,学习文献资料,开展讨论,提高教师进行研究的理论水平,搞小范围实践,写出个人心得,通过研究挖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内涵所在。各位教师的观念转变快、参与热情高、组织能力强、业务水平高,酝酿了一个年富力强的团队。
二、课堂诊断,发现问题
有了理论做基础,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我们可以组织专题听课活动,并制订教师评价定向课堂观察表。观察内容主要分四大部分: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有哪些?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是怎样评价的?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什么内容来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激励作用发挥得怎样?听课后组织座谈讨论,总结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评价语言单一,体态语言不够,缺乏真诚。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用“太好了”“真了不起”评价学生,或者对学生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这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口头惯用语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或许还能够起一些作用,到了高年级,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真诚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评价态度含糊。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教师担心打击学生,不敢轻易地说学生错了,又不能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还有老师简单地说一句“嗯”,就让学生坐下来。回答到底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到下课时仍不清楚。
三、有效评价的四个研究方式
1.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
有了好的条件,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引导教师由过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由过去注重评价的单向传递,转向评价的多向互动;由于评价语言的提高,更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转变教师的评价目的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将以前主要是用于甄别和点拨评价的目的,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留心观察学生是否对学习具有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乐于与同伴交流与合作等等,并注意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突出的表现行为予以评价。注重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自信、合作、责任感、创新各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中找回自信,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转变评价的方向
改变评价的内容过多倚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及培养的评价,引导师生将评价方向更多地转向心理、能力层面。
4.转变评价的方式
转变评价方式方法单一化,转为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新的评价理论及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小学语文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式,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学中评,评中学,做中评,评中做,使学、做、评一体化,使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篇6
结合平时的学习和实践,粗浅地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运用的几点看法。
一、评价语言要带激励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二、评价语言要机智幽默
充满机智有趣的评价语言,在学生开怀一笑之时,不仅能促进思维、启迪智慧,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于永正老师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一位同学朗读时把课文中描写杂草的“有气无力”一词读得很重很响。而文中是写杂草被喷洒了除草剂后“快完了”时,显得“有气无力”,应该读得既轻又无力。于老师没有马上指出应该怎么读,而是巧妙地进行了启发:“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旧很大。说话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又读了一遍,但还是没有读好。这是,于老师风趣地说:“你还是没有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他还做了个喷洒农药的动作。在于老师轻松幽默的点拨下,这位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儿,于是再读第三遍,终于读出了杂草的“有气无力”。于老师评价道:“他这一遍的朗读,让我们都感到杂草已经是有气无力了。”于老师幽默的语言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气,而且让学生领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三、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曾读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投影出示句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生1:(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地读起来。)
师:哦,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很难过!
生2:(一脸惊奇,速度较快地读。)
师:是呀,才几天不见,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真的很令人惊奇。
生3:(左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不见了”读得特别慢。)
师:你还想再欣赏一下美丽的小路,可是看不到了,你很失望。
生4:老师,我和他们读得不一样。(读句子。)
师:呀,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心里多着急呀!
师:同一句话,小朋友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真不简单哪!
这是《美丽的小路》的教学片断。有感情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同样的一句话,四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因人而异,精彩而富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客观地肯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充满自信!
此外,教师评价语言的针对性还体现在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恰到好处的评价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针对性较强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四、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应不拘一格,不能拘于一种形式,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从而激发起学生积极发言的欲望,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思考问题也就更敏捷,回答问题也就更迫不及待了。此外,教师评价语言还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我们要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平时注意广泛搜集,加强积累。评价时在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在学生思维盲点处予以点拨,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升华情感。评价除了经常变换词句外,还可以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将整句变为散句,散句变为整句,根据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语气、语调、重音、节奏。
篇7
【关键词】开放性评价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而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使得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它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 教师鼓励对一部分题答案的多样化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因为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评价相对比较封闭,未能给学生提供真正的表现机会。而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不同于以逻辑性思维见长的数学等学科,对于很多问题的答案一般具有不唯一性,所以不宜用标准答案。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由于个体所处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解放思想,以自己的眼光判断、分析、找出体现自己思考的答案。
如:《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熟练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贝多芬默认了;贝多芬谦虚;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多角度的对当时的氛围、心理作了深究,无疑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求同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又如《乌鸦喝水》中,除了投小石子,还有其它办法能喝到水吗?其答案一定是多样的,孰优孰劣无需评说,关键是看学生的求异思维水平如何。
二、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当今的教育提倡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最大的自由就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并得到张扬。但我们在评价时却常常会奉行“圣人之言,权威之论”,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表达,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意识。新的评价要走出甄别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应该从那种从目标标准到练习全部一刀切的僵硬局面,转而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反应。也就是评定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教师要明确练习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在于提供一种机会,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某一问题。这里的分析表达理应是个人的,个性的,体现每个人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观察思考角度。甚至于当学生对教材现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时,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尊重并鼓励。
有位教师在教《坐井观天》时,对课文进行总结时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象青蛙那样,坐井观天,目光狭小。”这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青蛙也没有错,因为它没有撒谎,看到天多大,就说多大,应该算个诚实的孩子。”显然学生在学完这则寓言故事得到的感悟是独到的。那位教师对于这个突发事件作了很好的处理:“是的,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话,青蛙没有撒谎,确实没有错。”我们今天学习《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让你们知道一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有些事物的认识,即使是你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事物的全部。所以我们要多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尽量使自己站得高些,认识事物尽量全面些。”老师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学生在学《三味书屋》时要把几个量词改一改:把“一个花骨朵”改成“一枚花骨朵”,“一把戒尺”改成“一根戒尺”等等。都反应了学生学习积极活泼的思维,我们都无权去扼杀这种活跃的思想,而应创造条件去张扬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思维
三.善用评价的模糊化
遵循评价的模糊化,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古人提出读书要“不求甚解”,因为书中有不能求甚解的地方。特别是语文学科,有许多无法评价的答案与理解,作为教师必须有敏锐的鉴别能力,分辨出学生哪些是个性思维,哪些是错误思维。对于个性思维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如课文分段,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制定的答案要具有包容性。而对于字词的理解,就更无须盲从标准答案了,同一个字词不同的语言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是很常见的。我们要跳出禁锢思维的教参的束缚,更好的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
篇8
关键词:自主评价;自评;互评;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23-01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评价活动是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评价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评价意识
小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是建立在教师有目的培养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开辟评价机会,鼓励学生学习自主评价;通过自主评价,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再次尝试的欲望。在这方面,我主要运用三种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
1、激发内部动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续的作用。”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会自主评价的好处,才会促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些同学之所以学习成绩优秀,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发言、勇于表现;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别人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学会探究事物规律的正确方法,扩展创造未来的力量。”
2、创设和谐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既回答了问题,又懂得怎样审视自己结论的对与错,学会反思。
3、鼓励自主评价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当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应及时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的说教,用成功感作为催化剂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并逐步养成“好之”“乐之”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指导评价方法
要让学生正确参与评价,促进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指导,使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评价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1、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课堂教学中的自主评价是让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正确认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倾向、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评价时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口服心服。
2、一分为二,客观评价事物总是存在着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指导评价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客观地评判他人或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正视存在的缺点,对他人、对自己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在促进他人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调控评价过程
自主评价旨在引导学生依据理性要求,客观地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保证自主评价能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学生的自主评价中要适时适度地做好调控工作。
1、及时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对学生的发言应及时引导同学们做出评价,教师则运用激励性语言引评,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造成学生失望倦怠情绪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在评价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把握课堂自主评价的一般策略。
2、延时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开放性话题或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后,我往往采用延时评价策略,通过调控,暂时延缓评价,使学生能在从容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诱发新颖而有意义的独特想法。
四、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评价,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评价态度和习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敢于表达。
1、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各方面意见,才能增长鉴别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课堂上,当学生在做出评价时,教师应认真倾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发言的同学。当同学讲得好时,给予肯定,鼓掌表示赞扬;当同学讲得不好时,不要取笑别人,要学会分析原因,从中得到启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意扬清激浊,防微杜渐,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与习惯。
篇9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教学评价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99-01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评价理念滞后
教学理念对于教学的进行影响深远,受长期形成的评价观念影响及对应试教育目标追求,部分教师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教学实践行动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以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仍居主导地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滞后。课堂教学决策思想存在偏差,以学论教停留在认识上,没有转化为行动。
2、过于注重结果评价
“分数就是学习效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农村小学语文的现行评价方式从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看属于总结性评价,而且还是一种定量而非定性的总结性评价,大多是在课程或单元学习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进行的,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学习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评价标准和方法单一
现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尚未被纳入评价范畴,不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评价过程中只有教师个人评价
一直以来,教学评价只有教师的个人评价,没有学生发言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意义下的语文学习评价,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难免使评价偏离客观与公正。片面、主观的评价结果既难以获得被评价者的认同,而且会在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要充分认识教学评价改革的紧迫性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加强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定性评价、实施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薄弱,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中小学以至全社会形成共识,充分认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视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在存在的问题及危害,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2、要更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就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围绕“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下新的考试评价理念:
首先,考试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非划分等级。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考试评价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高目标。
其次,考试评价要求是要科学合理,综合进行。最主要的要把握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语文考试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二是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三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结合,凸显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感悟和创新能力。
再次,考试评价内容要综合多维。语文考试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多维性,最主要的体现为:一是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准绳整合听、说、读、写等核心内容,突出语文学习能力的考试评价,特别是要注重结合具体课文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综合力、搜集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考核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把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取得的实践性成果和“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中积累的语文实践资料等,纳入语文考评要素。
另外,考试评价方式要多样生动。要让学生既喜欢学习语文又乐于考试,消除对考试评价的畏难情绪,就要讲究考试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生动生。要体现考试评价的多样性和生动性,除注意“六个结合”(即口试与笔试、课内和课外、平时与期末、自评与互评、量化与质性、活动性测试与正式考试相结合)外,在试题的设计上也要尽量做到新颖、生动。
此外,考试评价主体要多元互动。实现考试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就是要改变过去考试评价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始终处于被考被评地位和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教师主导性评价和家长参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学习。
3、要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
鉴于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比如应从课堂评价、平时考核和书面考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在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进行评定的时候,可将这三方面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综合起来,以尽可能科学、全面地评定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绩。
首先要改革创新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立即进行的点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课堂评价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学生在认字写字、课堂发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朗读表演等方面的表现,都可以成为课堂评价的对象。
其次要改革创新小学语文平时考核。平时考核主要是指对课堂评价和书面考试不便涉及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 、习惯、方法和取得的实效、达到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考查、测试、评定等,重点应在识字写字、阅读积累、习作(含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不同的平时考核办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农村小学教学由于受特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按照新的理念进行教学评价,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因地制宜,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以便他们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参考、借鉴意义,为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下面,我从评价内容方面来说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多元性,以期抛砖引玉。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我以为,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这几方面的特点:
一、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发展性”定为本次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基调的同时,也为发展性学生评价提供了指导思想。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理应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显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的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发展状况。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其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状况,还要关注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堂好的语文课,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由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是被迫消极地接受。我们认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便是主动性。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探究,积极与人合作,乐于参与讨论交流,对照“立足过程”的评价观,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其学习过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获也是丰富的。
当然,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贯彻主体性原则,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以评促学,让学生主动发展。
二、语文特色得以呈现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语文味。余老师说,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什么是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的确,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已然丧失了语文味。即便这些“花枝招展”的课堂为学生所喜欢,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无多大益处。语文教学需要拓宽渠道,鼓励综合化,但万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着“羊”皮的“狼”。守住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一亩三分地,上出语文味――“语文”就是“语文”,上出特色――这就是“语文”,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堂语文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三、生活实践得以回归
生活即是教育,课程源于生活。这里提出的生活实践的回归,是从语文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言: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语文教学过程,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的培养运用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拓宽视野,将思维的触角延展到生活,把语文训练的双手延伸到课外。
四、教师风采得以展现
新课程理念下,应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学生的身上,但也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我们听特级教师的课,师生互动极其融洽,甚至感觉学生一直在围着老师转,总是那么和谐。老师没有专权独断,学生都得到了主动发展,老师的风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表现出极大的魅力。也许正是这种魅力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
五、多元因素得以整合
衡量一堂语文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阐述;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观点。从评价内容的角度来说,笔者以为一堂语文课应是这样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原味,上出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课堂与生活实践有效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拓展;语文教师风采得以展现,出色地预设和处理课堂教学……如果这些都能在一堂语文课中得到完美整合,无疑这是一堂精彩的好语文课。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也无须苛求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