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

篇1

统筹兼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随着发展实践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仅仅依靠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实现我们想要的发展。

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我们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统筹兼顾,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能唯GDP论,不能再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不能行买椟还珠、竭泽而渔的愚人之举。

一视同仁。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欠发达地区还是得把经济指标提上去后再谈高质量发展,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

如果欠发达地区为了经济数据“好看”,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把生态环境、人民幸福给“弄丢了”,发展就会缺乏强大后劲,反而会被发达地区“越落越远”。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才是我们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篇2

关键词:经济普查;难点;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0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经济普查能够更好的掌握我国的国民经济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针对我国前两次所进行的经济普查中的难点进行分析总结,便于以后更好的开展经济普查工作。

一、经济普查中存在的难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上了新台阶,经济结构和企业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民经济发展范围大、指标多、信息量大、结构复杂以及关联度大等一系列情况都一定程度上给经济普查带来难度。

1.普查工作要求高,加大了普查人员的选择难度

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普查数据质量保证的基础。普查员应由具有一定统计知识的人员组成,尤其第三次经济普查同前两次相比,新增了电子终端设备(PDA)的使用,对普查员选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村普查工作人员基本上是村干部担任普查员,他们大部分对统计工作不熟悉,在短期时间里掌握必需的普查员所必备的知识也有很大的难度。就算普查方案再科学再合理严密,若人员选择不好,普查员业务知识不行,没有责任心,整理的基础数据不可靠,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2.普查对象范围广,配合度低,造成资料采集难

由于普查的范围包括覆盖城乡的除“农村住户”以外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变革和利益多元化的取向,对于一些设计到利润、资本情况、收支情况等资料,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保护意识将不断增强,他们会隐藏一定的信息。例如,行政事业单位有时也不愿如实汇报单位的一些经济指标;一些私营企业根本就没有账目,使其无据可查;一些法人单位为了应付工作,私做一些账目等等,这些都为经济普查工作的进行带来难度。

3.普查数据的客观、真实性问题

普查数据的客观真实是普查数据质量的保证。但是由于普查时方法选择的不合理,技巧的不适宜,普查人员对业务知识的不熟,以及工作时候的疏忽,在工作进程中的控制和审查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这些都极大的增加了经济普查工作的难度。

4.普查经费的筹措问题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中规定,普查的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地方的经费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缺斤少两的现象。再者就是各级政府经费的筹措问题,特别是县乡的基层单位的普查经费筹措。国家税费改革,农业税的取消,乡村经费的筹措越发困难,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只有行政力量,普查工作难以进行。

二、针对普查工作难点的应对政策

经济普查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国家政府部门在其工作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确保普查工作的每一项都能落实到位,政府就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和执行机制,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1.选择高素质的普查员,并对其进行业务培训。选择富有责任心、专业知识扎实的普查员对普查质量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普查人员的选择。可以从社会中广发招聘一些具有具有统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或者从高校里面选择一些志愿者学生,以确保普查员队伍的高质量。普查员选择后,还有对其进行集中的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2.减少普查对象的顾虑问题,增加其工作的配合度。普查对象如果全面了解经济普查的意义和目的,配合工作如实汇报资料,那工作的开展就顺利多了。这就要求国家、地方各部门通过各种媒介的力量,采取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对经济普查进行宣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上级领导重视普查,使普查对象和广大人民群众知道普查,了解普查,对普查有个全面的认识。对于普查对象仍有顾虑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参与进来,表明立场,打消普查对象的后顾之忧。

3.数据的质量要严格审核和控制。高质量的普查数据,是普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数据的质量是整个工作的核心,普查人员一定要严把数据质量关。这不仅要求普查员工作认真富有责任心,严格依法普查,按照要求来完成工作,做到不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篡改统计数据,按时、如实填报普查表,同时做到及时审核,每个环节都要有专门人员把控质量。

4.确保中央经费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地方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经费的落实,这就要国家各级部门严格管理自己,不私自挪用、占有国家财务,中央部门对其经费的落实要严格督查,一经查出有部门私口经费,要严加处理。再者把地方普查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财政和统计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加强普查经费的统筹使用和管理,努力提高普查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各阶段普查工作有序进行。

三、结束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更加加大了经济普查工作的难度,对高质量的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经济普查的各级工作人员更加努力,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前两次经济普查的经验教训,确保“人力、物力、财力”三落实,为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的进行铺好道路,使其能够顺利高质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彭强.如何搞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J].中国统计,2013(2).

[2]戚建美.简析经济普查资料开发利用[J].浙江统计,2009(11).

篇3

要牢牢抓住计量工作的目的,计量要与测量紧密结合,计量必须为测量服务,保证测量结果的可溯源性和可信度。要转变观念,学习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要从对计量器具的管理,进一步发展到对量和测量的监督和服务。量值传递的终端或量值溯源的起点,并不是工作计量器具,而是指测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虽然计量器具准确十分重要,但要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光有计量器具的准确是不行的。为什么要加强对测量的监督和服务?这是计量工作自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它反映了计量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内涵的要求。计量工作只有服务于测量,与测量紧密结合,在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上下工夫,才能被社会、各级领导和企业所重视和支持,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加速发展计量事业。如何实施对测量的监督和服务,可参阅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2004年的《计量法要素》D1国际文件和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国家标准。

2.要明确服务方向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手段。计量工作必须更好地与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工业企业、群众百姓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去解决群众欢迎、企业满意、政府关心的计量和测量的实际问题,去为他们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量工作的作用。计量工作要明确服务方向,要更紧密地围绕经济建设,面向市场、面向生产,联系实际、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当然建立基准、标准,开展检定、校准,是计量工作的重要基础,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测量结果的准确一致上,如果服务于第一线上的测量结果不准确,那检定、校准还有什么意义呢?计量要让政府、企业和群众真正感受到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和作用,那计量服务就到家了。

3.要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中发挥作用

计量如何面向生产,服务群众,关键要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中发挥积极作用。党的十确立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国外则把企业计量检测水平的评价放在首要位置,计量水平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企业的核心是质量和效益,测量能力是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加强计量工作,加强对测量过程的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际上它应该成为计量工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着力点。这个质量是指大质量,既是产品质量,也包括服务质量。计量工作要落到实处,只有把计量自觉融入到经济社会各方面质量的形成过程与结果评价之中,把计量与生产相结合、与群众的需求相结合、与提高质量和效益融为一体,计量才具有生命力。

4.要全面发展

计量涉及国民经济各行业、人民生活各方面,所以计量工作必须是科学计量、工业计量、法制计量三大计量齐头并进,才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科学计量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计量的基础,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重要保障;工业计量是指计量工作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自主管理的计量工作属企业行为,目的是为生产经营全过程提供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法制计量是以政府为主导,是国家法律赋予政府计量部门(包括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属于政府行为,其目的是为解决不准确、不诚实测量带来的危害,维护国家、企业、群众切身利益;法制计量是计量法律、法规规定由政府强制管理的计量工作,尤其是贸易、安全、医疗、环境、节能强检计量器具的管理。法制计量在JJF1001-2011中定义为:“为满足法定要求,由有资格的机构进行的涉及测量、测量单位、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计量活动。它是计量学的一部分。”可见在法制计量中,首先要积极推行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要依法对计量器具实施法制管理。对使用中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不应仅限于开展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而要向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上延伸,要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控制。按国际通行做法,从计量器具的法制计量走向全面有效的法制计量是大势所趋。必要时,可对某些强检计量器具制定相应的测量方法规范,对测量方法、测量人员资格、测量过程控制及管理要求作出规定。计量工作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计量的基本任务和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5.要依靠全社会各方面力量

要完成计量的基本任务,必须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只靠政府计量部门是不可能的。政府计量部门应制定计量方针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组织、完善和协调国家计量体系建设,加强宏观指导;积极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组织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抓好量值传递和溯源工作;抓好法制计量工作,积极开展为生产和群众服务。政府要充分组织发挥各行业、企业、院校的积极作用,开展专业计量科研项目,推动产业计量的发展;在工业计量方面,企业是开展企业计量工作的主体,要依靠企业自身采取依法自主管理来完善企业计量工作,建立完善测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校准活动,促进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政府部门要积极加强指导和服务。在计量执法工作中,也要与工商行政部门、公安、检察、法院等各方面加强配合和协调。面向全社会的计量工作任务,必须依靠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才能完成。

6.要加强学习和宣传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精细化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应充分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预期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要求。施工管理各项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施工内容,从细节出发开展高质量的施工、造价及后期竣工验收等方面的工作。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精细化、现代化发展符合时展潮流,有利于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全面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

1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概述

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已经摆脱了传统模式下的基础性建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正在逐步走向绿色低碳的高端建设方向。在此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也必将朝着现代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响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基于以上背景,建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有助于全方位改进以往建筑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解决部分常年固化的难题,尽快实现预期的建筑目标。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已经逐步成为建筑行业内的标准,并在未来的发展中,保障更多建筑企业主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到未来建筑项目的日趋复杂性,建筑项目的总体难度已经难以预测,体现出建筑项目管理中现代化及精细化的特点和作用,展示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功能和作用。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中,考虑到不同部门中的不同职位情况,应从整体上的工程规划管理出发,落实员工岗位的准确定位,开展高质量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全方位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必要

在新时代的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实践中,随着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设备应用日趋先进。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符合现代化的先进的建筑理念,一定要满足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需求,积极保障建筑工程管理朝着精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工程规模较大,涉及多个不同工种,相应的施工内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施工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只有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好现场施工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通过科学划分所涉及到的建筑工作任务及职责情况,全面开展高质量的精细化、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工作,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有利于实现预期的建筑项目目标[2,3]。越来越多的建筑设备应用在建筑项目中,往往对于建筑项目的施工人员有更高的挑战,在全方位落实现代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工程管理方可以满足施工进度及质量的要求,更好地展示出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2.2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意义

针对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实际情况,特别是建筑项目的特点,在全面推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精细化发展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建筑行业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的理念[4]。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需求,应从各方面重视加强建筑工程现代化及精细化建设管理工作,并能从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出发,落实加强构建先进的管理队伍、加强建设管理投资力度等措施,在迎合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实现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明确落实建筑工程项目的科学化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有助于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发展更加完善,奠定建筑企业全方位的、扎实的软硬件基础[5-6]。在建筑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应突出工程项目在“精”和“细”两方面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将每项工程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尤其在工程项目的效益管理、风险管理、过程管理及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满足相关的管理要求[7]。

3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建筑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全面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的现代化及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结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重点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8,9]。

3.1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能力

结合工程管理的实践来看,大部分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只有充分保障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每位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的加强、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有效实现预期的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能力,保障决策的正确性,积极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方法及施工理念,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筛选工作,充分发挥出管理人员的主导作用。

3.2积极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式

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涉及多样化的施工方案,即现代化的建筑施工涉及多个子环节,每个环节都会直接关系到整体的质量问题,因此,应全方位加强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从实际出发,合理优化不同的施工方式。施工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不同的施工效果,因此施工人员的职责也存在差异。从这个角度应高度重视加强工程管理,积极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方式,力求全面提升施工质量水平。

3.3提高施工材料及设备性能

现代化建筑工程涉及多种类型的材料及设备,建筑项目在材料及设备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材料及设备是影响整体项目的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保障落实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及设备性能,以便实现预期的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要求。在此背景下,应全面重视加强建筑材料及设备在采购、运输、存储、应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工作,明确工程管理的重点内容所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的工程管理。

3.4防范自然因素的负面影响

现代化建筑规模往往较大,整体项目从设计到竣工时间很长,存在大量不可控的自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如暴风暴雨、地震、地质灾害等,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施工进度及现场的有序化管理。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恶劣天气条件等自然因素对施工的影响,防控好各项建筑施工效果和质量的影响因素[10]。从细节出发,全方位重视工程管理,完成预期的建筑项目的施工目标。

4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4.1提升对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精细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工程项目复杂程度日趋提升,工程项目从设计到验收环节需要管理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开展一系列的监督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若管理人员无法从整体上重视加强工程管理,工程管理水平则难以提升,无法发挥工程管理在工程质量、经济效益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作用。施工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全面构建良好的现代化精细化工程管理的文化氛围,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手段使全体人员的管理意识得到深化,更好地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从细节入手,全方位紧扣施工项目的现代化、精细化的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的培训。在开展现代化、精细化的工程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应从建设目标出发保障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逐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粗放管理,往往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专业化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企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落实相应的管理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工程管理人员能落实现代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以保障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高质量的有序化发展,更好地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4.2坚持“多元效益”原则

在开展高质量的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应始终落实发挥出“多元效益”的作用,全面重视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生产力水平提升以及市场发展的要求。首先,施工企业保持较强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有序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更好地符合实际的生产要求。这就要求建筑企业从实际出发,开展高质量的科学化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综合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考虑到建筑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定要结合工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全方位保障实现劳动力、资金以及设备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全面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主动迎合时展要求,在全面坚持建筑施工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应用市场的实际角度出发,取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积极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朝着精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从市场客观规律出发,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例如,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落实具体的工程质量、安全性、工程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内容,推动工程项目的高效开展,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最后,在全面开展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的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还应始终坚持构建企业品牌的建设原则。为了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在市场认可品牌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同时,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应保持高效的工程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更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需求。在推动现代化精细化的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应以品牌建设为目标,积极采纳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高质量的管理工作建设高水平的企业品牌。

4.3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精细化工程管理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一系列现代化、精细化的工程管理模式,其管理内容较为复杂且内容更多。具体来说,结合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应重点明确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资金的利用效率、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化以及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应充分重视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通过开展高质量的成本管理工作,有助于实现资金管理方案的细化,全面开展记录相应的工程项目中各项支出。(2)质量管理工作是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的质量管理都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进行开展,在明确科学质量目标的基础上,还应从实际出发,构建高质量的质量保障体系,明确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问题,从整体上分析问题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风险管理属于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开展现代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在整个的施工过程中持续贯彻和落实,并结合不同的施工环节,提出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还可以结合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引发的后果落实风险清单,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5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必然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的建筑工程的管理理念。应注意保障落实科学化的管理方案及理念,实现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合理化的风险规避,才能切实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信息化技术在混凝土生产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2,43(12):1121-1123.

[2]梁培新,张会.混凝土装配式节点的精细化模拟与分析[J].建筑技术,2016,47(9):821-825.

[3]李小勇.浅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121.

[4]刁节桃.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江西建材,2017(15):298-299.

[5]田嵩山.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解析[J].智能城市,2017,3(7):239.

[6]莫志其.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四川水泥,2017(7):336.

[7]李禄.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研究[J].江西建材,2017(24):256.

[8]郭大川.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之我见[J].绿色环保建材,2019(4):225.

[9]王宏楠.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居舍,2018(18):136.

篇5

关键词:民族职业教; 困境 ;对策

民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人民生活贫困、财政拮据等一系列因素都对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导致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突破。而来自于本科专科院校以及高中的生源竞争压力,民族职业教育不能享有较高的生源优势,让民族职业教育陷入了更为尴尬的发展局面。

一、民族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甚至轻视职业教育,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会就读,对于以后的发展出路并没有什么帮助。这一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使其不愿意就读职业教育。同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也表现在政府轻视职业教育,民族地区政府不够重视职业教育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民族职业教育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民族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严重不足。

2.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设施的支撑,而硬件设施严重不足也成为当今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困境。很多民族地区并不具有必需的实训设备和场地,同时政府在此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明显不足,这导致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久久得不到提高,不能完全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3.师资缺乏

民族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定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民族职业教育师资奇缺已成为无可非议的事实。第一,结构不合理。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技能课教师比例失调。第二,数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技能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数量上明显不足,更不用说“双师型”教师。第三,流失严重。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大多数教师不愿前往民族地区教学。而在民族地区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又纷纷调离,这些都会使得民族职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缺乏优秀的师资团队。

4.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在职业教育中,与企业和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模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而显然民族职业教育并没有切实地贯彻这一点,总体上民族职业教育并没有实现与社会和企业的良好对接,合作形式单一,缺乏紧密、有效的联系。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学不重产的现象广泛存在,这与职业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极不吻合。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经济发展没有形成有效结合,不能与市场形成良好的对接关系,民族职业教育不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的社会生产和实践发展,进一步制约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促进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改变观念,重视职业教育

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认识到民族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民族职业教育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形成民族职业教育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社会共识,使民族职业教育能够得到广大民族地区公民的认同,促进民族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同时政府还要加大扶持力度,采取适当倾斜政策。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偏低,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公平发展,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族职业教育的地位,为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2.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在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带头作用,加大投入力度。通常,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保障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央政府应有重点的专项资金的投入,并通过项目支持带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应采取持续性支持政策,要保证民族地区每年的职业教育资金来源,这样才能实现民族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大多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自普通本科院校,因而缺乏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学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等有效手段,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教学经验与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教师人才。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教师的收入,吸引教师积极投入民族职业教育工作,使教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教学氛围,促进民族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4.加强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力度

民族职业教育应根据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加强与市场的联系,主动走进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劳动者岗前、岗中、岗后培训的工作,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民族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梅 军.民族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破解方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

[2]田 竑.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与对策[J].人民之友,2014

[3]刘爱英.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篇6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深入调研发现,一是我们的统计工作还不能满足区委、区政府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计划经济下的传统的统计方法还不能完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需求;二是统计队伍的知识结构老化,统计人员的事业心、荣誉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等都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作了专题的研究,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以服务政府为主,向服务经济、服务民生延伸,形成“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全体统计工作人员树立起“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

一、服务政府决策是统计工作的首要职责

统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工作全面展开,做到区委、区政府的经济列车开到哪里,统计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重点改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把死的数字变成活的信息。统计分析是统计的最终产品,其价值量也最大,我们要透过数据看趋势、看发展、看问题,把死的数据变成活的信息,通过加工,使数字发挥出它的内在价值。有针对性的拟一批调研课题,责成专人进行调研,撰写出一批有价值、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为全区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

2、加强与周边区县的工作联系。不定期的与周边区县进行沟通,了解掌握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本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及时的提供给区委、区政府,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时间信息。

3、改进统计制度。现行的统计数据还不能全面满足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的需求,我们借着实践科学发展眼观活动的东风,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根据我区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站在改革创新的前列,改进统计方法制度,使统计数据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满足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的需求,为我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

二、服务经济建设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

为促进我区经济发展,我们统计部门不仅要像以往那样关注量的增长,更要注重经济结构、质量、趋势、方向等方面的特征,不仅要关注过去,更重要研究现在怎样、将来会怎样变化,不仅要知道本区经济情况如何,还要了解周边地区相比的位置和差异。

三、服务民生是统计工作的基本落脚点

在扎实做好为区政府服务的同时,服务民生显得尤为重要。树立民生思想和为民意识,以实事求是、尊重民意为原则,强化统计服务民生工作,使统计信息多元化,做到社会公众想要什么,我们统计就能反映什么,重点围绕物价、住房、收入等群众关心问题展开社情民意调查,及时、客观、准确地捕捉民意,协助政府多为百姓谋利益。服务政府、经济、民生“三位一体”的服务是我们今后统计服务的方向。

四、建设一支适应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统计人员队伍

统计人员是统计工作基础的基础,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统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做好“三位一体”服务,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统计队伍作保障,所以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是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一种干统计没有出路的认识,在此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培养他们事业心、荣誉感,树立起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行行出状元,怎能说干统计没有出路呢?什么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只要我们积极肯干,能利用我们统计的优势为各级政府献计献策,争取领导对我们统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我们的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就会有长足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篇7

关键词:林场;新林经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69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支撑条件和环境的趋势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黄冕林场应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要抢抓机遇,科学地制定长远、可持续、高质量、高效率的战略目标,构建林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林业产业转型,积极培育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把潜在资源和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切实调整战略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服务综合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大发展。

2黄冕林场经济发展状况

2.1黄冕林场经营成效

广西国有黄冕林场创建于1957年11月,是自治区林业厅直属的大型林场之一。黄冕林场地域宽广,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林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黄冕林场经营总面积49.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50万m3,年产木材30万m3,资产总值11亿元以上。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加快绿色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有林果、林加工、林育、林禽、林茶、林药、林旅等一体化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富民基地、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职工就业增收,壮大绿色经济规模。截至3月31日为止,采用仿野生技术种植铁皮石斛面积达2250亩,培育种植金线莲、油料香樟、杉木、乡土树种等珍贵药材苗木500亩;中心苗圃育苗基地现已接到苗木订购单约65万株,目前已培育出特色苗木红椎、荷木、马尾松、火力楠、香樟、杉木实生苗、组培杉容器苗、三角枫约40万株,仅剩桉树组培苗20万株、组培杉裸根苗约4万株待售。

2.2扩大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黄冕林场森林资源丰富,可利用的土地多,交通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充分利用资源、产业、环境等特色优势,加强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进行协同发展。通过产业整合升级,形成了林业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构成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

3制约林业经济发展原因分析

3.1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林业产业科技支撑力不强,经济发展比较传统,产品种类结构单一、思路不广、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加工层次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多数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少数产品规模相对过大,市场调研欠缺,产品供求信息不畅,导致产能过剩 。

3.2产业结构不合理

林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分布不合理,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其他产品相比,产品生产周期长,回报慢、科技含量不高、精深加工产品少、资金投入大、生产规模小、品牌优势不明显、经济效益低,没有建立完整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严重阻碍了林业产业平衡发展。

3.3林场还贷压力大

2016年黄冕林场将迎来还贷高峰期,林场有8300万元的流动贷款,一旦银行单方面收紧银根,资金链条势必断裂,民工工资和离退休职工工资势必受到牵连,将严重影响林场的和谐稳定。

3.4要素支撑不足

由于林场负担重,国家投入资金不足,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差,设备更新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影响了产品质量及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已造成了对林业产业长远稳健发展的严重制约。

3.5科技创新人才紧缺

黄冕林场经济收入过度依靠消耗自然资源,而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增产增收的方式较少,且林场整体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林场集聚了大量林学相关专业的人员,而高新科技、创新型骨干人才和高素质营销类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产业升级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

4加快经济发展新优势对策

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是黄冕林场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黄冕林场必须加快实施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鼓励企业或林农做大做强,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在营销资源规划与配置是顾客心中创造一种高质量的印象,为顾客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价格上令他们认为物有所值。

4.1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冕林场应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把培育壮大低碳高端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绿色发展的主体方向。引进与培育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成长性好的国内外龙头品牌企业,全力打造绿色林业产业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4.2鼓励企业做强做优

鼓励中小企业生产上规模,做大做强。把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作为增强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力推动现有企业强强联合,通过内生扩张、合作并购、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快规模和产业升级步伐。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围绕生态特色产品生产规模、高质量、安全性、市场占有率、盈利性、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韦振盛:黄冕林场经济发展新优势资源与产业

4.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在提高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基础上, 要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自身的优势,科学合理布局,应用现代林业科技创新技术,制定规划林业产业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使林农向着循环和集中的方向发展,提升林业产业培育能力,加快绿色低碳循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因此:一要加快花卉植物培育创新。引进国内外高档绿化苗木、盆栽、珍贵植物等新优品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种苗创新和应用能力,满足市场需要。二要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出发点,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林农增收为目的,林场出技术培训和疫病防控工作,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养产业,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种植罗汉果、灵芝、绞股蓝等名贵中药材;引导林农发展林下养殖蜜蜂、养鱼、养野鸡、养黄牛、养野猪等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养殖黄牛和野猪的粪便可以收集放入林农沼气池,产生的能源可以用来照明、烧菜、做饭等功能,粪便经过在沼气池发酵后,用来种菜、种果、种树等最佳最环保的肥料。

4.4加大政策扶持

黄冕林场应该通过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向国家申请尽快出台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贴息、减免或优惠税收、金融信贷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绿色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自主创新域自发投资,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最佳收益。全面倡树绿色发展理念,营造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

4.5控制或降低成本费用

成功的企业控制成本的特点是公司拥有资源、决窍和不懈的努力,能够低成本地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所以黄冕林场严格合理的控制成本费用,是减轻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黄冕林场必须提倡勤俭节约,鼓励开源节流,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人工成本、生产成本和销售环节上一些成本,不断提升林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6强化市场营销

发挥营销网络优势,支持企业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营销中间环节,降低营销成本,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传统市场和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鼓励各类商品专业市场发展网上交易。引导骨干企业组建企业门户网站,打造物流配送服务、林业产品承销分销、网络营销配套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重点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览会、开展境外促销活动和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企业做大进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支持保税仓库建设;鼓励生产企业自营出口高新技术林业产业产品。

4.7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黄冕林场要结合自身实际,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培养和科学合理地引进研发创新人才。实施灵活引才引智政策,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在此从事科研活动,给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给人才发展的空间,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创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加强人才引进的资金保障,调整完善招引人才补助标准,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专项奖励和科研经费资助力度,鼓励企业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骨干人才,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积极引进林业特色技术人才,是有效传播和应用科技建设林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逐步完善工资保障机制,提升林场职工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切实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唐黎明.新形势下“十三五”规划的六大要点[J].新重庆,2014(10):36.

[2]王虎彪,张竣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临沂经济发展新优势[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3(10).

篇8

一、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我们的监管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监管方式和工作模式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更新监管执法理念,加快实现"转变",提高监管服务水平,做到职能要到位,服务不缺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对此,应当说,我们的思想认识是清醒的,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并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不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执法能力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仍然滞后。过去,尽管在工作中也有工作中心和监管的重点工作,但是现在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感觉有些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今后干什么,怎么干。认识不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质监工作的职责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工作标准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有的同志质量服务意识树得不牢,只讲监管,不重服务,思想观念的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质量监管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有关法律法规不适应,需要加以修订。如《计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亟需加以修订完善。

三是质监工作人员素质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知识能力仍然偏低。工作人员中存在知识和技能欠缺的问题,现代知识和技能欠缺,有的同志不会使用电脑帮助查巡资料,一些年轻同志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专业知识不足。一些同志到企业去,因为对现代管理尤其是产品质量看不明白,更不用说看出问题来。还存在知识老化等许多问题。

四是监管方式方法不适应。比如,目前质监工作普遍实行了巡查制度,但是巡查内容、巡查方法等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有的巡查仅限于检查一下是否有,而不会通过巡查发现了解市场主体在经营中存在的产品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深层次问题。还存在各业务科室只检查各自的业务范围,造成重复检查状况。

五是信息化建设存在差距。近年来,尽管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特种设备登记注册、计量器具等基础数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工作,使静态的数据动起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上,效果还不理想,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上差距还较大。

二、当前推进工作的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和质量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切实转变监管执法理念,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前提,促使质监工作职能到位,树立良好监管形象的重要机遇。当前,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着力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清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自治区质监局的要求,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服务科学发展;更新质监工作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坚决克服以管理者自居的思想观念,改变我管你服的监管模式;更新执法理念,依法履行职责,明确对每个监管对象要监管什么,如何监管,如何考核,如何问责;更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理念的更新,实现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能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水平、达到高质量的服务目标。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执法能力。这是实现"转变"的根本保障。质监干部是质监执法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做好新形势下的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工作,必须把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在质监系统开展大规模的全员培训、全方位培训,使广大质监干部向会监管、会执法、会服务、会维权转型,不断提高质监干部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真正成为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量技术监督执法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

三是创新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执法效能。这是实现“转变”的关键。要明确监管不等于罚款,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包括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执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规范是前提,是第一位的;监督是中间环节,是不可缺位的;执法是最终环节。因此,在监管中,要本着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轻微违法行为,重在规范,而非动辄罚款;对损害群众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制售假冒伪劣等严重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行政指导、行政约见、事后回访等制度。要整合质监执法资源,确保质监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质监执法工作体系,把监管任务、巡查内容等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探索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方式,确保质量技术监督各项工作监管到位。

四是加快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做好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建设,加强内部的数据互联互通工作。要依托金质工程,提高质量技术监督执法效能;要建立健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平台,提高打击违法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在治理工作中的运用,实现执法办案系统与监管系统的关联和互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质监执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质监工作的深入开展

坚持提高质监监管效能和提高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服务效能相结合,进一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质量技术监督既是市场监管执法机关,又是经济发展的服务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务院鼓励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监管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科学发展中体现质监系统监管职能,在新形势下要调整工作思路,通过加强监管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的目的。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紧扣服务发展重心,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发挥经济监管作用,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规范涉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登记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大力推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服务承诺制和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方便服务对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篇9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92-1

一、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改革的创新理念

(一)确立教育市场化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水平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办学能力,成为决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教育质量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依据。积极探索和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学科、新专业,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前瞻的智力支持。

(二)树立经营型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理念。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明显的产业属性。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不仅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且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仅要重视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事业的管理,而且要重视高等院校成人教育资本的经营。不仅要善于经营有形资产和物力资本,更要善于经营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本质上说,成人教育属于服务产业领域,突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发展之本和立身之基。教育是服务,学生是教育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为人的本性发展服务的。“以人为本”是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中心和根本,全心全意为学生的人性发展服务。

二、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1世纪是一个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加速转变的世纪,是一个终身教育学习规模、范围不断扩大的世纪。高等院校成人教育要抓住这一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模式。

(一)校校联合办学模式。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而在中西部地区仅为45%左右,其中农村的升学率更低,半数以上的合格初中毕业生因难以继续深造,返回农村,成为后继农民,这些无技能、无学历的初中毕业生都希望通过专业学习获一技之长,为就业铺平道路。同时,县、乡、镇的在职人员,由于工作及个人发展的需要,都迫切希望就近就地通过业余学习提高其学历层次,更新其专业知识。面对这一市场需求,就要实行校校联合办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化培养模式。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成人职业教育,而成人职业教育要为行业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新形势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

(三)“以人为本”构建多样化办学模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大幅度调整和重组,这一方面带来了全社会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同时也带来了全社会人员流动和在岗职工岗位转换的频繁。面对经济社会的这种变化,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把社会高层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定位成自己办学的主要任务,要构建多种办学模式实现多元办学,为社会在岗位职工、转岗职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提供各种必要的提高和培训机会。

三、建立竞争型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发展起来的,面对市场经济,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只有建立竞争型的管理体制,才能把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市场做大、做活、做好。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引入竞争型的人事管理体制。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的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的人力资源因素。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门管理人才,应当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其次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高层次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实行严格的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干部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知识补偿教育,开展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管理干部的专业继续教育。

(二)强化经营理念,加强制度管理。科学的、高质量的管理是依靠制度的管理,要发展完善成人教育体系,应该先建全成人教育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完善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下功夫。来自社会不同层面、不同岗位的成教学员,有着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复杂的思想认识,这些都会增加成教工作中的管理难度。所以,我们应该针对成教教育教学的特点,开展管理工作。

篇10

一、发展近况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全体本质和经济发展程度,特别是在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的状况下,质量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质量工作的司法、法律、方针、政策,加大了质量工作的力度,制订了质量工作与打假工作责任制,开展了扶优治劣,整理和规范市场经济次序等一系列工作,获得了较好的结果。我区的总体质量程度逐年提高,市场经济次序分明好转,呈现了一批质量好、诺言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产物,带动了我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然则,我们还必需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的质量情况与所面对的发展情势是不相顺应的。存在的问题首要显示在:

一是产物质量程度与市县政府对城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顺应。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对我区产物质量监督抽查后果标明,我区产物质量监督抽查综合及格率在70%至80%之间,这个程度与我区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打造现代制造业的要求是不相顺应的。还,冒充伪劣产物经由近几年来的打击虽然在必然水平上获得了遏制,然则还没有完全铲除,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不利于我区当前优化发展情况和提高质量程度。

二是产物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多数企业存在着工艺设备程度不高,技能革新才能不强,产物升级换代较慢等问题,形成了产物无特征,质量不不变,竞争力不强。全区范围短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才能强的高科技产物,不利于我区可继续发展战略的施行。

三是企业规划小,治理程度低。我区企业数目较多,但企业规划遍及较小,年产值超越5000万元的企业屈指可数。这些企业遍及存在着规划小,治理程度低,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不足的问题,不利于争创名牌产物和构成规划效益。

四是短少可以带动地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物。当前,在我区的企业中还短少在全国、省内、市内有较大影响,在同业业中处于先进程度,技能程度高、竞争才能强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物,不利于我区经济运转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需惹起我们的高度注重,需求认真研讨加以处理。当前,我区正处于大力发展制造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的主要期间,为了加速经济建设措施,完成可继续发展的目的,就必需进一步增强质量工作,不断提高产物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全区范围开展“质量兴区”活动。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具体贯实国务院公布的《质量复兴大纲》及国家质量工作司法、法律和方针政策,采取切实有用的办法,增强企业质量认识,提高产物质量程度,发动社会各界参加质量工作,增强质量治理,走“质量兴区”之路,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三、工作目的

力争经由3—5年的努力,在我区逐渐坚持起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质量运转机制,全社会的质量认识分明加强,企业本质、治理程度、竞争才能分明提高,培养出必然数目的“中国名牌”和“湖北名牌”产物,扶持出一批在社会上有必然知名度的企业,使我区质量工作的总体程度明显提高。

(一)产物质量

产物质量逐年提高,产物监督抽查及格率到年到达90%以上。产物层次逐年提高,到年区重点主干企业有20%以上产物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规范,产物质量到达国内先进程度。区重点主干企业具体履行科学的治理办法,到年,区重点主干企业要有30%以上经过IS09000质量治理系统认证。

(二)工程质量

完工交付运用的工程质量悉数到达国家规范或规范的要求,不及格工程不得交付运用。触及国计民生的严重工程项目完工后的一次考验及格率到达100%,其他工程达90%以上,增强对房屋商品房质量的监督治理,群众对商品房投诉率逐年下降。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要有80%以上经过IS09000质量治理系统认证。

(三)服务质量

贸易、服务业等窗口行业具体履行国家规范和服务规范,执行质量先行负责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情况,完成安全、健康消费,提高顾客称心度。到年区内大中型贸易企业的顾客称心度要到达90%以上,10%以上的大中型贸易企业经过质量治理系统认证。

(四)名牌产物,知名企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建设英雄正街都会工业园,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经过加大兼并、重组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装备,扩展生产规划,提高产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到年培养和引进5—10个“湖北名牌”、“中国名牌”和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四、工作任务

(一)施行名牌战略,培养和发展名牌产物

施行名牌战略,是完成“质量兴区”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办法。各本能机能部分、各街乡要把施行名牌战略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深化实践,查询研讨,摸清本部分、当地区企业的质量情况,对市场据有率、质量程度、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方面在全区、全省及同业业中处于优势位置的产物,作为重点培养发展的对象,有方案、有步调地加以扶持。

在培养名牌产物的还,加大引进名牌的力度。要采取有用办法,制订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我区的发展情况,着力抓好国际,国内名牌产物和知名企业的引进,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构造,发展特征经济,构成以名牌产物为纽带的优势产业集团。

(二)增强质量监管,提高产物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

各本能机能部分、各街乡要进一步改变作风、更新观念,认真实行职责,严厉依法行政。进一步增强和改良县政府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做事效率,认真落实优化发展情况的各项办法。加速质量信誉信息系统建设,深化实践查询研讨,做到状况明、底数清,坚持起本系统、当地区的质量档案和质量信息平台,积极自动地为企业服务,实时向企业宣传国家质量工作司法、法律、方针、政策和相关的质量信息,协助企业培训治理人员和专业技能人员,提高企业本质和治理程度,实时调查和把握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呈现的质量问题。对抽查不及格和存在问题的企业,认真协助整改,处理在产物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坚苦和问题。

具体落本质量复兴责任制,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质量工作作为本系统,本部分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质量责任系统,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增强对触及人身健康,财富安全的食物、药品、农资、建材、汽配等重点产物的监管,加大法律检查和监督抽查的力度,发明一个安全、健康的消费情况。

(三)打击冒充,维护名优,大力整理和规范市场经济次序

质监分局、区工商分局、卫生局、市药监二分局、区公安分局等部分要进一步加大打假力度,整理和规范我区的市场经济次序,为名优企业和名牌产物发明一个公道的市场情况,切实维护好名优企业的正当权益。坚持名优企业联络准则,实时调查他们的要求,协助名优企业处理实践问题,促进名优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企业要增强质量治理,增强规范化、计量等技能基本工作

企业要提高对证量工作主要性的认识,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对证量工作的治理,不断提高质量治理程度。积极开展“质量兴厂”活动,坚持起科学、有用的质量治理系统。将以质取胜的运营思想贯串生产运营的全进程。

要大力增强规范化、计量等技能基本工作,严厉按规范组织生产,严禁无标生产。不断提高规范程度。积极采用国际规范和国外先进规范,提高产物质量与层次。要增强计量检测系统建设,完善计量检测手段,严厉对计量检测设备的治理,充分发扬质量在降低耗费、添加效益方面的效果,为企业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供应牢靠的计量保证。

(五)企业要注重科技创新、技能革新,不断提高产物层次

加强企业技能创新和产物更新换代的才能,采取有用办法加大投入,果断裁减技能掉队,资源糜费,污染严厉,质量低质的工艺设备和产物。亲密跟踪国际、国内的先进技能,鼓舞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合,坚持产物技能研发中心。积极采用新技能、新工艺、新资料,加速新产物开发和科技效果的转化,加大产物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物质量和层次。

(六)企业要勇敢引进治理人才,技能人才,增强职工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本质

要增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工作,勇敢引进高级治理人才、高新技能人才和学术研讨人才,有前提的企业可以延聘国内、国际知名的专家负责企业的治理者或许参谋,引进先进的治理理念和科学的治理办法,具体提高企业劳动者本质。增强对职工的质量教育和营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必需经由培训和审核,及格者才干上岗,然后提高企业的全体本质和程度。

(七)企业要增强质量文明建设

要依据本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出本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的,努力培养企业质量文明,不断提高企业质量形象和诺言程度,把企业文明建设、职业品德、敬业精神作为企业质量文明的主要内容,在企业界部构成“质量兴厂”的企业质量文明气氛。

(八)支持中介组织技能机构建设,发扬行业协会效果

进一步支持质量查验、计量检测、工程监理等技能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建设,积极推进质量查验、计量公平、工程与设备监理等工作,为企业参加市场竞争供应有用服务。积极发扬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效果,向社会供应有关质量法律、政策治理、认证等征询服务,增强对技能机构和中介组织的规范化治理,使之依法有用的为社会开展服务工作。

(九)增强质量工作宣传,提高全社会质量认识

充分发扬播送、电视、报刊、收集等媒体的效果,大力宣传质量司法、法律、政策,宣传知名企业和名牌产物,曝光冒充伪劣产物,惹起全社会对证量工作的注重,构成“质量复兴,大家有责”。“冒充伪劣,大家喊打”的优越社会情况,提高全民质量认识。继续组织开展好一年一度的“3.15”、“质量月”等大型现场宣传征询活动,发动全社会参加质量工作,为“质量兴区”作出奉献。

(十)增强政策指导,健全完善质量奖励准则和名优企业扶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质量奖励准则,加大对名优企业和名牌产物的奖励力度,调动企业争创名牌产物的积极性。各有关部分要增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对名优企业和名牌产物在基本建设、技能革新、产物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赐与支持和政策保证,促进名优企业和名牌产物的健康发展,为企业发明一个优越的发展情况。

五、工作办法

(一)成立区“质量兴区”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质量兴区”工作。指导小组由区人民县政府常务副区长孙明安任组长,区县政府办公室、质监分局分担指导为副组长,区经贸委,工商分局、公安分局、质监分局、卫生局、建设局、烟草专卖局、药监局为成员单位。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质监分局,负责日常工作。

(二)各本能机能部分和各街乡要认真抓好“质量兴区”工作的贯实,依据当地区、本部分的实践状况制订出详细施行方案和办法,保证“质量兴区”工作获得实效。

(三)坚持“质量兴区”联席会准则。实时调查状况,交流信息,指导工作,研讨处理“质量兴区”工作中呈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