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调查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绵城市调查

篇1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公@;城市道路;城市建设

2000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正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纷纷陷入“水火”两重天的境地。当我国南方连续迎来强降雨时,上海、常州、合肥、佛山等多地均会遭受暴雨侵袭,各地“看海”剧情不断上演;然而,在山东半岛等地则会出现大面积干旱。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水问题凸显:缺水严重、内涝频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原有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对水资源的自然调蓄能力“积贫积弱”;另一方面,在长期粗放式发展模式下,城市多实行“快排式”排水防涝手段,不重视水的循环利用,加之相应的硬件设施和标准建设不到位,雨水排不掉、雨水全排掉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城市内涝、缺水问题交替出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重视保护水环境、保持水循环的海绵城市建设则已成为大势所趋。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要素:

(1)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的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2)蓄: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因为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

(3)滞: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4)净: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因此,应该把雨水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5)用: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我们应该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6)排:是利用城市竖向设计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有些城市因为降雨过多导致内涝。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排掉雨水。

当雨峰值过大时,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经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2 国际海绵城市实际案例思路

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管制的国家,目前德国的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主要包括: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另外,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宗旨,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雨水的控制和处理,强调源头控制、自然与生态措施以及非工程方法。

3 合肥市地理位置及气候分析

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庐阳”。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腹地、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面积27.87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3%;水面7.6万hm2,占10.5%;林地2.47万hm2,占3.4%;其他用地34.73hm2,占47.8%。

合肥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面积3000hm2,库容量2.45亿m3。此外,三县一郊还有中小水库455座。水利库容5.1亿m3。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亿m3,多年平均拦蓄量9.6亿m3。

合肥市气候湿润,水系发育分别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或南流注长江,或北流入淮河。属长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丰乐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属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东淝河、高塘河、庄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兴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瓦东干渠等工程以及几十座水库和数千口塘坝。这些水流组成水网,为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面广泛粘土覆盖,丘陵岗地渗透性较差,地下水比较贫乏。

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数据显示,合肥的年平均降水量如下图所示:

主要降水量在6月、7月、8月3个月份,最高降水量达173.3mm。合肥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如下图:

合肥市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高达448.1mm,且在6月、8月两月的最大日降水量均在330mm以上。

以下是合肥市的累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通过对合肥市的降水量分析可以得到:合肥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夏季降水量是冬季的4倍,降水强度大。春季降水量比秋季略多,反映了降水量在1年内的分布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很容易给合肥市带来洪涝或者干旱。

4 合肥市城市道路系统积水现象

当合肥遇到强降雨时,合肥市道路排水能力为每小时40mm。在雨势较急时,降雨量则已经远远超出排水能力范围。城市便会出现严重的积水问题。如下图:

强降雨不仅考验着城市道路排水能力,也考验着水库运行能力。目前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都能在汛限水位以下安全运行。

在2010年曾出现因超汛限水位,开闸泄洪,部分圩区出现积涝的现象。

每当遇到强降水r,在合肥城区北一环张洼路下穿桥、阜阳路下穿桥和全椒路立交、望湖南路、省立友谊医院东区周边、芜湖路万达广场大门口等23处低洼路段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积水深度(不包括下穿桥)20~30cm。

5 合肥海绵城市“海绵体”探索

合肥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紧邻巢湖,犹如一方巨大的簸箕,排水不是强项。合肥城市防洪曾经存在诸多软肋:排水设防标准低,城市排水系统仅能应对30mm左右的降雨;老城区2/3的排水管网没有改造,雨污管网超负荷运行,极易导致内涝。

5.1 城市绿地公园

一般来说,在自然植被条件下,总降雨量的40%会通过蒸腾、蒸发进入大气,10%会形成地表径流、50%将下渗成为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城市建设打破了这种雨水分布格局,很多城市过度硬化、绿地偏少、湿地被占,土地丧失了吸纳渗透的能力,内涝愈演愈烈。合肥“海绵城市”建设首要的理念应该是“造湖”“造绿”,通过生态屏障渗、滞增强“锁水力”。

从2010年开始,合肥完成造林6.7万hm2,在城区形成了6大片总面积约10万m2的公园布局,建成滨湖森林湿地公园、柏堰湖生态湿地等。

这些公园湿地不少都有景观水体,能够起到吸收与蕴含雨水的作用。公园道路、花圃等细节也采用了新型透水材质,并在地下埋人人工灌渠,一旦遇到暴风即可将周边的积水顺着地势汇集,被植被吸收。

研究表明,绿地径流系数约为0.2,意味着80%雨水渗透到地下,而水泥或沥青硬化地面为0.9,表示90%雨水靠地下管道外排。新建这么多湖泊湿地,相当于增加4倍多的地下管网排水能力。

5.2 道路管道系统

近年来,合肥的地下管网有些“动脉硬化”:雨污不分、狭窄不畅。

自2010年起,合肥启动排水设施专项治理,全市的地下管网被切成2894个网格,逐一整改、验收、管理。2013年开始,合肥对298个老旧小区进行管线改造,对制约排水的管网瓶颈进行加宽升级,管线从原来直径20cm变为如今平均直径80cm。

在通过对合肥市城市建设的调研中了解到:

“渗”、“滞”、“蓄”的“海绵”功能在合肥市的建设中已经大力运用到实践中。

而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素“净”、“用、“排”将是合肥市下一步的建设着力点。

蓄水重新利用,让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自主循环。随着主汛期结束和高温来袭,调蓄池中收集的雨水将被用于园林绿化景观浇灌、市政喷洒等用水。以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自主循环,调节城市气候。

“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城市规划,制定更细更高的标准。比如人行道使用雨水可渗透的透水砖;改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提升绿地汇集雨水、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修建下沉式广场,平常供市民休闲,汛期发挥调蓄池作用。

综合管廊建设,打通城市地下动脉。合肥将建设约152km干线管廊,不仅热力、给水、中水等管线管网要布设到这个“地下长廊”中,未来燃气、雨水等管线也要纳入其中。

6 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状况研究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1 多功能屋顶花园系统

屋顶花园不但降温隔热效果优良,而且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丰富城市的俯仰景观,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地地面,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6.2 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减少热岛效应,吸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营造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滞留雨水,缓解城市下水、排水压力。

6.3 雨水花园渗透系统

能够尽可能地使宝贵的降雨不白白流走,减少雨季地表径流,保持水土,减缓土地沙漠化,可以道道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能有水可取。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自来水,减少水处理的成本。

6.4 河道净化治理系统

合肥的水资源较为丰富,可以通过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机械、化学和生物过程,使进入河道水体的径流污染物毒性减弱,污染程度降低。河道护岸带还能影响河道的泥沙搬运和沉积。

6.5 多功能蓄水系统

雨水收集的整个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初期弃流――过滤――储存――回用。完成了这4个阶段,就是一个雨水收集的全过程,也就是雨水收集系统。

6.6 城市综合管廊系统

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控、监测、防盗、报警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系统。

6.7 开放空间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停车场的雨水,储存净化再利用,减少雨水的排放量,可以使干旱,紧急情况(如火灾)能有水可取。可用于植被的灌溉,车辆的清洗,景观水的循环,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水资源。

篇2

[关键词]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92;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198-01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时间距离现在也不是很长,“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从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可以发现,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水系统管理和设计的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其中的内涵在于现代城市的设计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

2 城市内涝的成因

2.1 自然排水系统遭到破坏

农村都是海绵农村,不需要额外建设。为什么城市需要海绵建设呢?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过去农村的自然排水系统遭到了破坏。城市虽然也新建了排水系统,但都是“硬”排工程,几乎没有生态排水设施。即使城内保留了河流,也是修堤筑坝,裁弯取直,渠化河道,有的还将明河改暗河、甚至变成道路,损害了河流的自然特性。在功能上主要是把城市河流用于泄洪、排污,其生命生态特征消失殆尽。

2.2 排水能力不足

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或是因为成本等考虑忽视了地下看不见的排水工程,导致历史欠账太多。市政工程建设标准不高,管网密度不够、管径过小而又堵塞严重、雨污未分流等情况比比皆是,导致城市排水能力有限,难以抵御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水。中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的老城区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就比如今年夏天,武汉遭遇暴雨大量雨水无法及时排除,全城开启“看海”模式。

2.3 城市用地紧张,建设强度过高

开发项目建设占用土地空间过多,蓄滞渗雨水的空间过少,特别是城市低洼绿地、湿地被建设占用,没有蓄滞洪水的空间,导致内涝成为现代城市最大的安全威胁。

2.4 道路、广场等地面硬化铺装过度

城市中有限的、没有建筑的地方,大多修建了道路或进行了硬铺装。绿地的径流系数在0.2左右,而水泥铺装或沥青道路一般在0.9左右。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差8倍。不该硬化的硬化了,该硬化的又没采取透水硬化措施,这样便增加了雨水抽排的压力。

3 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

老旧小区多数建设年代久远,当时的建设标准偏低,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居民用水量也不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卫生设备日趋完善,原有的排水系统管道管径已经不能满足排水需要,根据现场调查,用水高峰时段许多管道充满度已经达到100%,因污水不能及时排出,每到夏季经常散发异味,夏天居民不敢开窗,臭气直熏人,苍蝇蚊子嗡嗡直叫。

4 解决思路

4.1 加强排水能力,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城市绿地的海绵化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看海”问题,还得依靠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而要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的海绵特性,又必须优先解决城市雨污分流问题。老小区的排水管网口径普遍较小,难以满足如今的生活需要,而且堵塞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实现雨污分流,先治污后海绵,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也提高雨水了的利用率,让海绵吸收该吸收的雨水。

4.2 提高绿化率

老小区在当初的建设过程中绿地往往处于劣势地位,经常被迫做“奉献”致使绿化面积少之又少。绿化不仅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而且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海绵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绿化,要知道多一块绿地就是多一块海绵。要建成海绵城市,首先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可以这样说,只要是真正的生态园林城市,那也就是海绵城市。

4.3 透水铺装的建设

众所周知,老旧小区的路面多以水泥地等不透水的水泥及硬性铺装为主,平均径流系数在0.8以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进行透水铺装改造能加快雨水的自然下渗,降低雨水的地表径流量,缓解雨水管道的压力,增强小区的抗洪泄洪能力。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透水材料的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4 建设蓄水设施

蓄水,即把雨水留下来,要遵循自然的地形地貌,使将于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的地貌之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了一个地方,这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雨水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的形式有2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4.5 将雨水充分利用

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等措施之后蓄集起来的雨水要尽可能的被利用起来,不论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进行利用,比如将停车场上的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洗车等。我们应该通过“渗”来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4.6 减少对园林植物生长以及园林景观的影响

城市绿地海绵化建设时,有的海绵措施对植物生长会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初期雨水弃流难题未解,污染会成为植物的杀手。下沉式绿地对植物品种的要求更高,必须是既耐淹又耐旱的“两栖”植物。

5 结论

在老旧小区的改造过程中,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思想的运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绿化面积,同时也引进了一批新型的雨水景观。透水铺装以及雨污分流的建设在提高小区排洪泄洪的能力同时通过净化蓄集起来的水还可以用于绿化灌溉避充分利用了雨水,免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小区环境容貌,让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 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63.

篇3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洪;规划方法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但是在快速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水资源等环境保护。另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导致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我国多个城市经常出现逢雨必涝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提出一个系统性的综合解决规划方法。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当前城市内涝问题及其相关生态和环境问题。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要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弹性,在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等到需要的时候能够将存蓄的水释放出来并对其进行利用。海绵城市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1.能吸收、能渗透、能涵养、能净化、能释放;2.生态文明、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3.新的治水理念融入城市开发建设中;4.因势利导、顺应自然;5.渗、滞、蓄、净、用、排;6.师法自然、效仿自然。海绵城市最初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初期雨水的污染,从而实现对雨水的源头控制。随着该理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其理念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的雨水管理,实现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雨水资源的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利用,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三、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洪涝的意义和作用

纵观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坐落在江河湖泊之滨,很多城市都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洪水、内涝积水威胁。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不透水面积会不断地增大,从而会导致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增快,洪峰流量增大,洪峰出现的时间也会提前,导致洪水的危害性变大。城市的排水系统一时间无法承受过大的水压,最终造成城市内涝的发生。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发现,我国642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仍然有340座城市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另外有一些新兴的经济开发区和新建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也比较滞后。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和南昌等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受灾城市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的态势。2013年,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直接经济损失3100多亿元。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将多种防洪措施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从而极大地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进而有效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损失。

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洪规划方法

(一)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洪规划原则

现阶段城市排洪设计需要注重排洪系统设计的整体效果,更要结合城市的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排洪规划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规划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以及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根据排洪规划进行设计,从而让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2.生态优先。在排洪规划中,应该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如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对自然排水系统进行优先利用,从而保证对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能够有效实现。

3.安全为重。在规划过程中应当以社会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权为出发点,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加以提高,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4.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降雨规律等,合理确定设计方案,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沙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洪规划方法

基于上述原则,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排洪规划,应系统解决截、滞、排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制定城市排洪规划。

1.协调河湖库塘排滞洪体系,是解决现代城市防洪安全的基本措施。河流应重点关注其行洪能力,其坡度、断面应满足行洪安全要求,一般断面越大、河道坡降越陡,行洪能力越大,越安全。而合理的湖库塘可以有效截洪、滞洪和泛洪,有效匀化洪水过程,降低洪峰流量,进而减轻河道行洪负担。

2.海绵型入渗的城市下垫面,是降低城市排洪压力的基础。大力实施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设计中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项、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渗管/渠等方式来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 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规划设计时,城市的下垫面采用海绵型生态下垫面,增加径流形成的历时过程,合理选取径流参数,计算径流过程,进而降低洪峰流量,减少行洪压力。

3.系统的雨污分流及排洪系统,是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规划时,城市应规划完善的地下雨污分流系统和排洪系统,避免雨污混流,防止雨水污染,降低污水处理数量和成本,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现代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环境保护。

4.协调互适防洪体系和城市体系,是城市安全根本保障。城市体系应建在高于防洪水位以上的地方。同时辅以必要的防洪体系,确保防洪标准下的行洪安全。

五、案例分析

五年来,合肥一直处于暴雨常涝的状态。合肥市政府将海绵理念融入城建细节中,让土地恢复自然属性,一改五年前“暴雨常涝”的尴尬困境。如今城市不仅提升了排水能力,还有助于恢复土地自然生态。2016年,城合肥遭遇30年以来最大汛情,受灾损失却是最小,最终把五年前的“暴雨常涝”变成了如今的罕见汛情无内涝。

合肥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2010年以来完成造林100多万亩,投资超200亿,在城区形成了六大片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公园布局,天鹅湖、方兴湖等人工湖星罗棋布,建成滨湖森林湿地公园、柏堰湖生态湿地等四大湿地。研究表明绿地径流系数约为0.2,意味80%雨水渗透地下,而硬化地面为0.9,表示90%雨水靠地下管道外排。另外,海绵理念在道路、广场等城建细节中随处可见。以人行道为例,合肥要求使用能让雨水渗透的透水砖;环城高架走廊下,见缝插针搞绿化;建设、改造大批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提升了绿地汇集雨水、补充地下水功能;建设下沉式广场,平时供市民休闲,汛期被淹没,可发挥调蓄池作用;利用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建成杏花、逍遥津等雨水调蓄池工程。同时,合肥还选取了新站区少荃湖等五大片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区,尝试改变传统“以排为主”的做法,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开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点。

六、结语

海绵城市是雨水和洪水利用的发展和创新,是当下治水思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解决城市内涝频繁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国内多数城市都遭遇了雨洪积涝问题,引发对城市建设的深度思考,必须构建海绵城市体系。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制定排洪规划,通过协调河湖库塘排滞洪体系、海绵型入渗的城市下垫面建设、系统的雨污分流及排洪系统、协调互适防洪体系和城市体系,不仅可以解决新型城市排洪问题,减少雨洪风险,而且能够提高城市雨水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改善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俊奇,车伍.城市雨水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04):45-46.

篇4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小区;景观改造

我国的部分城市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问题,没有重视绿化的面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问题暴露了出来。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海绵城市”的理念诞生了[1]。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由于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了解决洪涝问题,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国制定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一目标,并大力推广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的理念具体就是:用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载体,利用景观设计和雨水收集系统来解决洪涝问题,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要让人们可以将城市的生活与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2]。建设海绵城市的任务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的质量、解决城市的洪涝问题,让城市成为人们的宜居之地,让小区成为人们快乐生活的最佳选择。

二、工程概况

深圳位于我国的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降雨多发生在夏季,并且雨量特别集中,占到全年降雨量的75%以上,因此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该城市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建设了包括改造公共场所项目、改造排水项目、改造老旧街道项目、改造小区园林景观项目等100多个试点项目。本文将专门根据这些项目中的改造小区园林景观项目,探讨和研究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改造城市小区园林景观的方法。通过对深圳中某个小区的调研分析,发现该小区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缺少绿化景观、排水系统整体压力过大、道路的渗透性不佳、路面硬化过多、循环水池系统运转异常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3]。因此,我们要基于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对该小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方案,从而提升该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解决该小区主要的排水与绿化的问题,努力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为小区的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三、海绵城市的具体改造方案

针对小区内的排水问题,可以减小排水管道的压力。根据小区的排水系统施工图,该小区的西、南两侧各有一根主要排水管道,其他的支管道都是汇集到主管道,实现统一排水,基本承担了该小区大面积的排水需求,致使主管道的排水压力过大。目前该小区的南侧有一定范围绿地,并且地势相对较低。为了缓解主管道的排水压力,可以将小区南侧的绿地建设成为人工湿地,由于地势比较低,可以将一部分管道的水导入南侧的人工湿地中。这样不仅可以分担排水的压力,还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人工湿地还具有储水净化的功能,使这块绿地拥有了海绵的功能[4]。针对小区内的绿化问题,可以在小区内部道路的周围增加绿化面积。在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设置与小区岛屿纵向坡度一样的植草沟。这样就可以让路面的雨水顺着道路旁边的排水沟,进入植草沟当中。再让植草沟的底端连接到雨水花园,这样一部分雨水会被植草沟的土壤吸收,没有吸收的雨水,也可以进入雨水花园当中。这种植草沟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小区的绿化面积,还可以及时疏导路面上的积水,并且最后一部分雨水会进入雨水花园中,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与收集率[5-6]。针对该小区内人行道路的渗透性不佳的问题,可以将目前的人行道路直接换成渗透性比较好的材料,比如透水混凝土和生态砖,避免积水长时间停留在人行道路上,对人们的日常出行造成影响。砖石的路面结构是有一定的缝隙的,雨水可以顺着缝隙流入土壤当中,也就不会出现长时间积水的情况。该小区的路面硬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小区南侧的健身器材区。针对路面硬化过多的问题,可以将部分路面材料换成塑胶铺装材料。塑胶铺装材料,不仅有一定的弹性,而且透水性也非常不错,如此一来也就保证了健身器材区不会出现积水的现象,也提高了小区居民在健身器材区活动锻炼的安全性。针对小区的循环水池系统运转异常问题,经调查发现,是由于该小区建设时间比较久远,小区内的循环水池系统长时间没有检查与维修,整个循环水池系统已经出现了明显老化。所以,针对循环水池系统只能进行整体改造,来改善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除了上述针对小区现有的问题提出的改造措施以外,还可以将小区周围的道路两侧改造成生物滞留区。生物滞留区的作用是可以将道路上的积水通过排水孔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一部分雨水直接进入土壤,另一部分直接进入排水管道中。这样不仅能够缓解雨季时的排水压力,避免产生洪涝灾害,还可以对路边绿化地进行灌溉。

四、主要设施的海绵化改造

(一)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一种净化功能非常强的绿化设施,可以将雨水进行净化处理。根据该小区的状况与地理情况,本次改造将人工湿地建设在该小区的南侧。人工湿地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加该小区的绿化面积,还缓解了该小区的排水压力,更实现了对该小区雨水的二次利用。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对水进行净化,还能改善周围的环境。人工湿地可以规划建设观花、观叶等生态景观,还可以设计群落丰富的多层立体景观、四季变化的景色,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

(二)水量调节估算

该小区在西、南两侧各有一个主要排水管道,因此可以在小区的南侧、地势比较低、有一部分绿植的位置建设两个人工湿地,对应西、南两侧的两根主要排水管道,实现排水的分流,缓解这两条主要排水管道的排水压力。在雨量比较小的时候,还可以直接将雨水引入人工湿地当中,在人工湿地当中就能实现对少量雨水的净化。在雨量比较大的时候,雨水还能通过分流井中的管道与溢流管排出。还有如果遭遇了较强降水天气,还可以通过人工湿地调整小区的储水量,将雨水及时分流,不让排水管道产生过大的压力,这样可以减少小区内的积水,降低小区出现洪涝现象的概率[7]。本次设计的人工湿地深为2.5m,预计可以储存的雨水量为11000m3。

(三)人工湿地水位标准

一般情况下,人工湿地的水位在经历较强雨水天气后,水位会处于一种大于正常水位的非常规状态,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人工湿地内的水位会随着时间逐渐回归正常。因为人工湿地的雨水会渗透、蒸发与分流,慢慢地人工湿地的水位就会回归到正常的水位。如果出现了比较干旱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补水系统为人工湿地进行补水,实现水量的动态调节[8]。1.人工湿地结构规划人工湿地一般情况下由以下区域组成,分别为:稳定塘、水汇集区、水分配区。所有聚集的雨水都会首先进入稳定塘之中,之后经过投水墙,慢慢渗透进入水分配区。2.其他区域为了提高水的渗透性与流动性,要将人工湿地的水分配区的底部设置成一个斜面,还可以在透水强的前面布置一层火山岩坝,可以提高对雨水的净化效率。

(四)植草沟改造

植草沟能够提高雨水的渗透性,还可以迅速汇集雨水,所以植草沟要尽可能地遍布整个小区内部的所有道路附近。在小区的绿地附近也要布置植草沟,来提升小区园林景观储存雨水的能力。植草沟还可以与雨水花园一起构建成小区的排水体系[9]。

(五)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的作用是汇集并存储由植草沟引来的雨水与积水,可以将雨水花园建设在小区内部道路的周围。雨水花园有着出色的蓄水能力与净化雨水的能力,这些主要是依靠组成雨水花园的土壤和植被实现的。雨水花园还可以构建生物栖息地,能够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还能为小区的园林景观创造微型的生态环境[10]。

(六)透水铺装路面

砾石铺装路面、透水砖铺装路面、透水混凝土铺装路面、草石块铺装路面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透水铺装路面。透水铺装路面的功能就是避免人行道路上产生积水,影响居民的正常出行。透水铺装路面是让水通过铺装路面的缝隙渗透到地下,从而实现路面上不会产生积水的目的。在本次小区的改造中,将小区内部的道路与停车场的铺面都设计成了透水铺装路面,使用透水砖进行路面的铺装,有效降低了小区内出现积水的可能性。

五、结语

篇5

目前的雨水管理通过地下管网将雨水迅速排离场地,直接排入接收水体或集中的雨水处理设施,或者由雨污综合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这种将雨水集中排放的做法引发了下游洪泛,河岸侵蚀,河道污染,栖息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技术通过从源头处理雨水径流,模拟蒸散、下渗、径流排放的自然过程,结合景观规划及策略性的场地设计,解决上述问题,不仅将雨水由废弃变为资源化利用,而且创新性地将地下排水转向地面,形成可视化景观,将传统的人工基础设施采用了生态化的设计和改造,增加了场地的趣味性及价值。这种生态雨水管理理念是人与环境生态关系的产物,既遵循了自然水循环法则,又能满足人类发展需求,主要采用径流减缓、散播、渗透的策略,综合机械和生物的方法,结合雨水收集、运输、过滤、蓄存、下渗、利用的关键步骤,形成具体的径流流速控制、雨水滞留、雨水蓄存、雨水过滤、雨水渗透、雨水水质处理技术,通过系统规划和场地中的综合运用,使开发后场地水文特征与开发前保持一致,并创造出使人产生愉悦体验的景观空间形态。

1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视化内涵

“可视化”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可视化是指用于创建图形、图像或动画,以便交流沟通讯息的任何技术和方法。在历史上包括洞穴壁画、埃及象形文字等,如今可视化有不断扩大的应用领域,如科学教育、工程、互动多媒体、医学等[1],将测量、计算获得的数据信息转换为直观的图形、图像。文中将这一计算机领域的常用术语引入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当中,内容涵盖数据信息图像可视化、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2个层面的内容。旨在通过可视化的手法完善现状调查评估、场地设计及施工建设、项目运行管理体系。首先,在数据信息可视化层面,对于设计、研究人员来讲,将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数据信息通过GIS、SWMM等软件录入并得出有助于规划设计方案前期分析的图形资料;对于政府、开发商和公众而言,结合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起政府、开发商、公众等相关利益人群之间的沟通平台。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一方面建立起可查询可视化的项目资料库,另一方面通过智能终端提供项目活动信息查询,以及客观的公众参与的时空行为研究,通过各类社交网络获取并分析公众主观的意见,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或者后期运行维护的参考依据。其次,在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层面,强调水文循环过程或水处理过程的景观可视化,提升场地审美体验,促进公众教育。为保障水文功能可视化的景观感知效果,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入生态美学的原则,以期创造出集合生态、文化、感知于一体的可持续景观。雨水管理可视化尺度范畴涉及城市-社区的系统规划,以及邻里-场地尺度的设计,着力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土地利用及人工基础设施的结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以期建立发挥整体水资源管理、调控功能的绿色空间网络。(1)城市-社区尺度:主要是指流域内汇水和排水的战略系统规划,对其中自然汇水、储水区域的生态保护及修复,以及对系统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例如对自然河道、湖泊、湿地、河漫滩、生态敏感区、林地,以及城市森林、绿色廊道、城市蓝绿线等进行保护性规划,将上述大尺度开放空间作为绿色网络进行综合规划,平衡开放空间和城市土地使用利益间的冲突,维护水体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连通性。(2)邻里-场地尺度:主要包括建筑、居住区、停车场、街道、市政公共空间的雨水景观规划设计。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场地和城市的尺度之间,通过分布式的网络连接,逐层消减、处理流向接受水体的径流(见图1)。这些设施的设置,能够增加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减少径流,促进下渗,蓄水泄洪;能够阻止水体污染传播;能够建立起健全的分布式水文网络[2]。通过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可将生态效益传递到城市中。在城市-社区尺度下的景观能够提供至关重要的生态服务;在邻里-场地尺度下的生态效果相对薄弱,但因处于人的感知领域,其美学性更强,设计结合自然,能提供休闲、审美的多功能场地,创造户外锻炼、社交联系的机会,改善人类健康,促进社会公平。

2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视化原则、价值

2.1遵循生态美学三原则

贾苏克•科欧(JusuckKoh)在关注生态学、现象学和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将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综合起来,研究建筑和景观的设计理论与美学[3]。在对传统形式美学扩展,以及吸收东方建筑美学基础上,他提出了“包括性统一”、“动态平衡”、“补足”美学生态范式三原则。(1)包括性统一:将客体或对象置于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将之视为这个整体语境中的一部分,强调它与人、场所的统一[3]。作为可持续景观的一部分,海绵城市可视化景观的营建中需要考虑雨水管理技术与可持续景观其他技术措施的融合,多种技术措施与场地属性、人文环境、公众需求、景观流线、景观节点、景观空间构成要素的融合,才能创造出包括性统一的多元化多功能景观。(2)动态平衡:该审美原理既指向源自创造“过程”的定性不对称,也指向隐含在审美“形式”中的形式不对称[3],体现了一种“过程”的秩序化。海绵城市可视化景观需要平衡降水期、非降水期及寒冷天气多种气候状况,降水期景观将雨水收集、运输、过滤、蓄存、下渗、利用的径流路径、形态、处理过程进行形象地动态可视化展现,亦可具有互动性,使雨水基础设施的选取、组合配置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形成具有秩序感的构成形式,并保障干燥期和寒冷气候良好的景观效果。(3)补足:“补足”观念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就是让自然和景观来补足人类与建筑,也就是麦克哈格所倡导的“设计结合自然”思想[3]。海绵城市可视化景观中采用自然材料或再生材料、选取当地植被及运用可再生能源可以达到节省材料及节能的效果,而且可以将自然的象征意义带入公众意识中。把空间(景观)与文化内涵相融合的过程,就是使人们适应场地、建构场所、形成场景的过程[4],通过场地、场所、场景构建,将传统元素或地域文化植入景观,补足现代生态景观缺失的主题感、历史文化感、集体记忆及认同感,将人与环境视作一个系统,使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公众感知相互关联。

2.2融合四类景观价值

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功利、道德、审美以及政治、法律、历史、社会活动、宗教和科学技术等具体价值共性的最高概括和抽象,成为“价值一般”。即泛指在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实践中,客体对于主体的某种意义[5]。价值观则是价值目标和尺度、准则的表现,反映了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评价标准。在信息时代,景观的价值观逐渐转为生态、社会、艺术、文化的综合体,景观的评价标准也呈现为可持续论的观点,即在保障人类发展的同时,也要协调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再生以及生物和文化多样性。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伴随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的转变,反映了当今时代人类环境伦理道德范畴的发展,也为当代景观实践提供了价值参考和方向。海绵城市可视化景观建设产生于上述价值观语境,在将高效用水、节水的生态原则和生态技术用于城市景观时,需要协调对自然的强调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将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形成优秀的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在瑞典马尔默与城市雨水建设相关的出版物中,PeterStahre曾指出开放式排水系统有多重价值,包括美学、生物、动物、生态、野生生物、休闲娱乐、公众关系、教育、环境、经济、技术价值。文中将国外针对于雨水景观的评估搜集整理,可作为价值评定原则,借鉴用于指导国内海绵城市景观建设。在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规章中,将水质、水量和景观舒适性并行用于排水规划评估。其中景观舒适性倾向于提供开放空间及野生生物栖息地,并包括社区价值、资源管理、空间多功能性、教育、水景、栖息地营建、生物多样性规划。美国的可持续土地设计开发评价体系(SustainableSitesInitiativeTM,简称SITES)针对场地初步选址、现状评估规划、场地设计、场地施工、运行和维护等方面建立了景观评分系统,并提出了相应指导原则。在场地设计阶段,SITES将场地降水管理、减少景观灌溉用水、基流下方降水管理、减少户外水使用、将功能性的雨水水景设计为舒适性景观、恢复水生生态系统作为场地水系统评价因子,并赋予相应分值。上述价值和评估标准运用于项目实践中,通过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设计,如在场地中将雨水进行地下水补给,或净化、收集用于灌溉、装饰性水景补充水等生态技术途径,进行水质、水量的管控及栖息地营建以保障其生态价值;通过提升场地的吸引力及满足公众的视觉美感、空间体验、社交联系等方面实现其艺术、社会、文化层面的价值。

3可视化运用于海绵城市场地景观

3.1可视化的技术措施

雨水基础设施集合了工程和生物作用,根据雨水水文控制步骤和技术产生了从硬质工程化到软质生态化的一系列环境友好型的可视化景观设施。按照水质和水量处理的功效由小到大,依次形成相应的雨水基础设施单元要素。这些要素可用于不同的尺度范围及用地类型,既可以单体形式存在,又可依据场地条件,将不同处理程度的适用设施综合运用形成网络,提供高级别的水质处理功能,从更大程度上减少径流量。文中将可视化的雨水设施单元要素加以整合,并对其功能特性做了详细的阐述(见表1)。可视化的雨水基础设施可以用于不同用地类型,形成具有生产力和可再生的多样化、多功能城市景观,使之不断更新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居住区、公园、广场等雨水基础设施可以设计为地下水补给和雨水收集再利用的生产场地。艺术化地设计雨水网络,将建筑屋顶和地表径流收集用于景观浇灌,还可以配合采用生物系统及机械设备等更高级别的净水设施,使集水用做水景使用、建筑中水系统等非饮用水质要求的用水。公园可以在边缘区设计种植沟、过滤带、植被树池、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对周边建筑、街道、场地边缘雨水加以处理,内部场地可以设计硬质或者软质的水景用于公园内部雨水处理、利用,如建造渗水池、袖珍湿地、人工水池等景观设施。街道可设计为公共街道花园,在满足机动车、步行、自行车通行及地面停车的功能基础上,通过最小化不透水铺装使用,结合有引流作用的路缘石,结合生物洼地的作用,形成道路雨水网络,进行雨水分流排泄。停车场结合透水铺装、生物洼地、雨水花园等设施,形成生态停车场。

3.2可视化的空间营造

景观规划和设计中所规划的是人的体验,通过空间设计表达、服务于功能,通过创造最佳的空间关系,给人带来和谐、融洽、趣味的感知,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宜人的景观空间应该满足审美体验及环境行为。美学中的统一、均衡、韵律、色彩、质感等符合人的视觉、活动和心理需求的合理尺度比例关系,可以作为创建景观空间的策略依据。人的审美体验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官系统及生理、心理系统进行,受到经验、社会文化系统及伦理道德价值的影响。对景观空间的设计能产生预期的感知速度、次序、类型和程度,给人带来预期的情感和心理效应。能传达出有过精心关照的景观能引发人的愉悦感,海绵景观空间营造中可将“野草之美”“湿地之美”诸类生态功能很强、人们受知识干预而认为的美,与精心设计的人工观景平台、栈道的美相结合,促进人的积极审美体验。这也充分说明公众教育不仅有益公众健康,也有益于环境生态。景观空间是集合技术、社会、经济、生物需求,并融合材质、形状、色彩、容量,以及空间的心理效应的综合产物,需要以联系的观点来构建。(1)主题、意境的构建:在契合用地属性的前提下,通过秩序、潜在的符号暗示及特定的设计语言表达空间主题,产生具有宁静开阔、刺激好奇、精神慰藉的不同空间意向,场地中创建模拟当地水文特征或反映地域文化的空间,增加场地地域性、场地精神。H.O.Smith植物园一处活动空间中通过流域水文图的设置,强化了场地特性。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艺术化的雨水景观设施,产生与人互动的多样化趣味空间。罗斯福社区中心屋顶径流过滤池被艺术化地设计为底部铺有卵石,表层是金属拇指螺纹,由混凝土座墙围合的曝气浅池,以及与流域水文图结合的玻璃水箱,形象地展示了集水、滤水的路径和过程,卵石、草地等自然材质与金属、混凝土等人工材质的组合对比,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雨水庭院中透水格栅的铺装设置使雨水自然渗透于雨水花园中,手动泵取通过装置进入集水桶的屋顶集水的设计又可增加人与场地互动的参与性。(2)景观序列布局:在序列布局上,道路、边界、节点、构筑物等有形、无形元素由路径连接,构成了人的空间体验、场地印象。雨水景观可以结合点、线、面的设置,引导人们按所设计的开始、的秩序进行运动、感知。设置吸引人注意的入口或者路径,保证其可达性和可识别性。建立雨水收集池作为景点或者焦点,如结合含有植被和水的下沉、高起、垂直、曲线、自然、几何等尺度与形态不同的水池,建立视觉趣味点。通过落水管、沟渠、引水槽、生物洼地等形成轴线,引起人们对雨水流径线路的注意。通过水平和竖直面的设计,如设立水池、跌水等,增加视觉趣味性。自然或者人工构筑的水景可形成雨水景观中的重要节点,深度上可以从深到浅至表面水膜,存在形式与规模上有湿地、池塘、湖泊、水池、小瀑布、喷泉等,从驳岸形状、类型分为规则水体与自然式水体。从动态来讲,有静水和动水之分,动水有急流、涌流、跌落、喷泉、溢漫、水雾和渗流等形态,动水通过高差、抑水堰坝的设置形成不同的流速、状态,适用于视线焦点。设计上通过步道、桥梁、挑台,设置运动路线、休息平台等,创造人与水景的最适关系,满足人们沿水景停留休息赏景、探索穿过河流至对岸的本能亲水要求。(3)景观要素设置:将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构筑物等自然或人工微观元素的形体、线条、尺度、材料、色彩、质地,通过协调、对比的设计手法,设计空间围合、空间联系,使其适应功能用途,形成视觉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以及开敞或封闭、活跃或静态的空间。邂逅绿地竞赛项目中一处休闲空间观景台阶结合集水、滤水、用水、渗水的雨水设施,形成带有喷泉的开敞活动空间。在触觉上,使人们能触摸到流动、降落、飞溅、薄膜等不同形态的雨水,以及植被、卵石、浮木等软质、硬质景观。从声音上,可以结合水流高度、动态(流速、流量)和落水材质(石材、金属),形成不同音量、音高和节奏。

4结语

篇6

摘 要:沈阳作为一个北方城市降雨相对集中,由于排水设施标准低、排水体制不合理、排水设施管理养护不到位等原因经常出现严重内涝。该文主要介绍了沈阳市主城区排水系统的基本情况,分别从城市排水规划、排水管理体制、排水设施养护以及城市排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排水系统 污水系统 雨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075-03

沈阳是降雨分布时间极为不均衡的北方城市,降雨相对集中,且多为短历时高强度暴雨,由于排水设施标准低、排水体制不合理、排水设施管理养护不到位等原因,夏季经常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现象。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汛期300 mm以上的积水区域达到100余处,严重威胁城市的运行安全,给市民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因此,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迫在眉睫。

1 沈阳市主城区排水系统的基本情况

沈阳市现代意义的排水设施始建于1903年,城市排水设施经过不断地投资建设和改造,排水管渠和泵站均具有较大的规模和数量。排水设施按产权划分可分为市、区两级管理。截至2016年底,主城区内排水管渠总长3 688 km,其中市管排水管渠463 km,区管排水管渠3 225 km,最大管径3.5 m,现有排水泵站95座,其中市管泵站50座。

浑北主城区共分为5个污水系统,分别是北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121 km2,主要汇入北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40万吨/日;仙女河系统汇水面积约为33 km2,主要汇入仙女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42万吨/日;南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77 km2,主要汇入南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64万吨/日;西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45 km2,主要汇入西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8万吨/日;东部系统汇水面积约为22 km2,主要汇入满堂河和河口湿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5万吨/日,合计污水量约159万吨/日,处理后分别排入浑河、新开河、细河、辉山明渠和满堂河;浑南主城区共分为6个排水分区,污水主要排入夹河污水厂、产业区污水厂;浑南新城,分为2个排水分区,污水分别排入白塔堡污水厂和桃仙污水厂。

浑北主城区共分为5个雨水系统,7个大的汇水分区。雨水经泵站提升或自流方式排入浑河、新_河、细河,部分雨水系统不完善地区散排至周边水体;浑南主城共分为9个雨水分区,雨水排入浑河;浑南新城区分为2个雨水分区,雨水分别排入白塔堡河和沈抚灌渠。

浑河以北三环以内336 km2,浑北主城现状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地区93 km2占28%,分流不彻底地区162 km2占48%,分流地区43 km2占13%,散排地区38 km2占11%。浑南主城和浑南新城现状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地区,还有部分边缘地区和城市绿地由于缺少排水设施处于散排状态地区。

2 存在的问题

该市中心城区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目前普遍采用的设计重现期为0.33~0.5年,明显低于国家现行的设计标准的3~5年。经过多年来的防汛工作统计,该市中心城区大部实际的排水能力均小于15 mm/h,仅能达到该市防汛的三级预警标准(指灾害性天气预报中雨,24 h降雨10~25 mm,浑河流量1 000 m3/s以上,2 500 m3/s以下),大到暴雨时给该市城市防汛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2016年7月21日和25日两场大雨,全市主要交通节点公铁桥和立交桥区域,积水平均都在1.5 m左右,有些地区甚至超过2 m,造成道路交通瘫痪,严重影响了该市的交通出行状况。

据了解,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哈尔滨、长春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与该市大体相同,均为截流式合流制,新建区域的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原有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也相对较低,设计重现期同样为0.33~0.5年,为提高抗洪排涝能力,近几年各城市均加大了排水工程的建设力度,明显提高了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设计重现期采用1~5年,雨水排放能力远高于该市目前的排水状况。

通过归纳分析,排水系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在规划设计方面,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太低。该市排水管道网的设计重新期平均为0.33~0.5年,明显低于国家现行的设计标准的3~5年,主要原因是该市老旧地下管网比例较高,原有排水管渠建设标准低,泄水能力明显不足;雨污混流分流不彻底地区雨污水管道混接错接现象严重,污染城市水系;汇水面积扩大,硬覆盖增加,径流系数由0.5提高至0.6~0.7,单位地表面积雨水径流量增加20%以上;地面雨水收集设施位置和数量不合理,地势低洼处易形成积水;排水出口河道断面较小,例如:细河、新开河等都存在排水出口断面不足,汛期高水位时造成管道内的水无法排出,造成市内积水;缺少强排泵站,汛期无法强排造成市内内涝严重;大量的铁路地道桥和立交桥等低洼地带设计重现期标准低,汛期积水严重。

(2)在管理方面,该市中心城区污雨水合流区域占28%,分流不彻底区域占48%,混接严重,汛期雨水管渠混入大量污水,对流经的河道均由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主要是由于全市排水管理和建设审批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缺少监督机制,各区的排水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存在相互掣肘的情况,思想不统一,因此,雨污分流工作很难实施;缺乏精细化管理,在进行道路施工时常常因为管理不到位对地下排水管线破坏严重,或者在施工时没有按照设计图纸实施,存在大量断头、缩管径、倒虹、混接管道等情况。

(3)在养护方面,排水设施养护力量薄弱,机械化程度低,清扫不到位,淤堵严重,影响排水能力;政府监管不到位,养护效率低下,受体制制约无法引入市场化竞争。

(4)在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

3 对策与建议

3.1 运行管理方面

(1)制定符合沈阳实际的城乡排水管理条例,做到城市排水管理有法可依,在执法时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理顺排水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议整合有关部门职能、确定全市唯一的排水管理部门,进一步理顺管理、建设机制,彻底解决疏通、维护管理协调难以及部分管网建而不管的问题。

(3)完善养护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提高现有管渠排水能力。按照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规范开展排水管网和泵站设备维护工作,加强排水管网疏通清掏,确保设施稳定运行、管网通畅无阻;规范排水防涝项目建管交接工作,加强管养维护机制,制定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检查督导,保证管养标准和质量。

(4)提高排水养护机械化水平。采购先进设备,提高管道养护清扫效率,进而提高管道的排水能力,同时,加强对管道通沟污泥的现场处理处置,配备抢险排涝设备,提升抢险应急能力。

(5)对现有养护机制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目前该市冬季清雪和市政道路的清扫实现了市场化,市政管道、河道运河的养护等建议进一步放开,进行市场化的探索。

(6)出台与新方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为改革后的新机制保驾护航。

(7)推进雨污混接排查和分析工作。采用“逐街逐路逐井”的方式进行调查,按系统和区域分析不同的混接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

(8)推进排水信息化建设。实现排水系统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基础数据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建成国内领先的特色“智能排水”综合体系。

3.2 在规划设计方面

(1)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出发制定城市的排水管网规划,要合理解决规划期限、设计规模、功能分区等问题,使城市的排水网规划与整个城市的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城市排水管网的投资费用和后期的维护费用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建设应充分考虑管网的维护成本。

(3)加强源头雨水控制,按海绵城市要求建设居住小区、道路广场等,减轻市政管网排水压力,建议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档案备案、维护管理、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

(4)实施管网改造,按照雨污分流,摘除混接污水,消除污水直排水体,提高雨水管网设计、建设标准。

(5)拓宽末端水系出口,提高新开河、细河等出口水系过水能力,提高水系排洪防涝能力。

3.3 工程建设方面

着眼于解决水体污染和城市内涝两大顽疾,综合采用黑臭水体治理、雨污分流改造、低影响开发等措施,以系统工程和试点工程作为主要建设方向,全过程、多角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4 结论

(1)恢复和保护城市生态本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全面恢复和保护生态本底,以现状及规划城市“山、水、林、田、湖”为重点生态修复与保护对象,城市水系和绿地面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只增不减。

(2)按照海d城市建设理念,源头上构建绿色雨水设施,就地消纳部分雨水,减少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3)细化雨水分区,提高设计标准,完善常规雨水管网和泵站,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4)新建深层调蓄隧道及排涝泵站,与河湖水系共同构建排水防涝系统,确保洪水行泄通道畅通。

参考文献

[1] 康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20):51-53.

篇7

关键词:节能减排;路灯改造;声控路灯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77-02

1 概述

近年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照明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主要的发电形式依旧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绝大多数情况是通过煤的燃烧发电,将会释放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不利于“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路灯存在量在2600万-3000万盏。近几年每年新增路灯数量为15%-20%,约300万-600万盏。通过粗略计算,每年路灯耗电总量约为18.939×109kW・h,占火力发电的0.51%,相当于两个三峡大坝年发电总量。

针对如何优化路灯使用情况,众多专家学者均给出了解答:目前主流的优化方案有:(1)LED路灯、(2)太阳能路灯,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稳定性较低。基于现状,笔者赴重庆、福建、黑龙江等地进行调研,提出了:(1)声控路灯;(2)路灯分时段控制;(3)远程路灯控制;(4)智能控制等方案。

2 调研成果

2.1 调研成果分析

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在山西太原、山西晋中、重庆、福建福州、辽宁大连、湖北随州等地发放问卷调查表,发现90%以上的人认为存在路灯浪费情况。

2.2 路灯使用情况评估

定义路灯使用效率公式:η=(ia+Ib)÷Q×100%

式中:

η:路灯利用率

i:实地调研阶段行人数

I:实地调研阶段车辆数

a:实地调研阶段行人行走时间

b:实地调研阶段车辆使用时间

Q:实地调研阶段路灯工作时间

计算结果详见表1。

3 改进方案

3.1 现有路灯的改进措施

目前有以下几种方式的改进措施:

太阳能路灯:采用两种模式即正常模式和节能模式,正常模式下随着光线强弱而工作,节能模式下随着光线强弱在有车辆或行人通过时工作,并且可根据光线灵敏度进行人工调节。

LED路灯:无极调光是LED 灯的特点,通过为路灯安装控制系统,按照不同的照明需求设置不同时间段的路灯输出功率,这样既满足照明需求又达到节能的目的。

3.2 声控路灯

3.2.1 工作原理

总的来说,声控灯就是通过感应声音来达到控制的关的目的。具体来说,声控开关内有麦克风、光敏电阻、三极管、电容器等电子元件。在白天,由于光敏电阻的阻值较小,就会自动屏蔽掉麦克风的信号输入。当汽车经过,即使有很大的声音,但是因为光敏电阻的下拉导致信号无法继续传送,所以白天的时候路灯将不会工作。夜晚的时候,光敏电阻阻值变大。

3.2.2 改造方案

我们将声控开关进行修改,使之可以应对室外环境的各种天气情况。首先,我们在声控开关的四周加上海绵(海绵可以吸水,可以减少冰雹、雪的冲击作用发出的声响);再在声控开关的前面加上一接水装置,使一部分水可以落入其中,利用杠杆原理,启动一个消声装置,使之可以进一步消除雨声;最后,将之安置在路的两边即可。

3.3 路灯分时段控制方案

执行路灯分时段控制,是实现路灯节能的最重要的手段。考虑到在城市的主干道较多的使用了双臂灯或单臂灯,后半夜人流量大幅降低、车流量有所减少,可适当降低照明要求。

3.4 远程路灯控制方案

使用先进的路灯控制装置,实现智能控制节能。“三遥”系统是指具有遥测、遥信、遥控功能的系统,又称遥控遥测遥信系统。这是路灯照明行业的专业术语,有关部门应尽量多采用这种路灯控制系统,以实现节能的目标。

3.5 智能控制系统

(1)太阳落下光线看不清100m内时,智能化装置开启闭合路灯电源。

(2)深夜时,智能化装置根据时段自动开启闭合光源并控制光照度。

(3)太阳升起光线能看清100m内时,智能化装置动作切断路灯电源。

(4)智能化系统深夜自动间隔关闭光源。

(5)智能化系统在深夜自动降低光源功率的装置。

(6)智能化系统能自动控制关闭不超过半数的灯具,但不得关闭沿道路纵向相邻的两盏灯具,达到可靠性和节能性的综合考虑。

(7)智能化系统定期进行维护调整、测试。

4 结语

本文通过调研以及分析了山西太原市迎泽大街等路段路灯利用情况,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急需解决。通过提出了以声控路灯为特色的改进方案,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有效地改善了路灯的能源浪费问题。这些方案的提出,积极地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号召,这种改造方式,对我国路灯浪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洪涝治理;景观设计

现阶段,各地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将洪涝治理,作为主要内容。为解决洪涝治理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冲突,推广新型雨洪控制利用,从实际效果来说,有着不错的成效。现结合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做以下分析,提出设计建议。

一、新型雨洪控制理论

从城市雨水管理角度来说,主要经历水量管理、水质管理、可持续管理阶段。新型雨洪控制理念为消减径流,使得雨水能够最大程度上渗入地下与蓄积利用,采取滞留手段,实现补充地下水以及修复水循环等功能,重新塑造水文环境。新型雨洪控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SUDS、最佳管理措施BMP、低影响开发LID等内容。

二、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优势分析

以各大城市均面临的雨洪问题为例,采取提高排水系统水平或者重建排水系统等方式,虽然能够起到控制内涝的作用,但难以真正的解决此问题。可持续的雨洪控制,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状态下的水资源情况,发挥地表植被的作用,降低雨水存续,改善雨水污染问题。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利用新型雨洪控制,要从位置选择、生态环境评估等方面入手,做好设计把控,加强雨洪控制的作用。

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

以某园林为例,构建雨水收集系统,总蓄水量在130万m3左右。工程设施以景观路面以及下沉花园等方式呈现,达到了节水与养水目标。在园区内部,设置1个雨洪集水池,池子容积为7200m3,实现了雨水资源回收再利用,能够节省300万m3的自来水用量。现结合此园林设计实际情况,对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内容,做以下论述:

(一)园林道路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应用,集中于道路设计。以美国为例,其实现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和雨洪控制利用的结合,建设绿色街道体系。通过采取雨水花园措施,实现雨洪控制利用,减少了城市雨水管网建设投入成本,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总结相关设计经验,在设计风景园林道路时,为实现雨洪控制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道路渗透沟。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道路渗透沟时,要结合所在位置与功能场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绿地雨水过滤情况来设置。若路面较硬,渗透沟距离要控制在20m左右。对于停车场区域,可选择植草砖停车区域,设置沥青车道和穿孔管,实现集水,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2)渗透性铺装。为解决地下水回灌难题,可利用渗透性铺装的滞留与渗透功能,有效的控制。此措施的应用,能够实现年径流量控制的作用,可控制在85%左右,增强土壤的保水性。

(二)建筑物雨水系统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多通过设置雨水花园的方式实现。利用植被的滞留水作用,能够实现雨水渗透。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土壤特性与植物特点等,合理选择植物,使用灌木或者花木等,实现雨水渗透,控制雨水径流量。较为常见的雨水花园,其结构如图1所示。利用砂层和砾石层,通过设计穿孔管,实现雨水收集。利用排水管,能够排出积水,实现雨水回收再利用。

(三)人工湿地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采取设置人工湿地的方式,借助各类基础设施,比如净化池、清水池等,能够实现雨水收集以及利用。通常情况下,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包括净化槽、净化池等,实现雨水收集和排放,净化土壤入渗雨水,减少雨水污染。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低影响开发LID理念的应用,针对暴雨造成的径流与污染,提出采取分散措施,比如可渗透路面和生态植草沟等,来控制雨洪规模。在人工湿地设计时,运用此理念,要做好详细的调查,合理选择湿地位置,减少了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雨洪控制利用效果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利用雨水控制利用技术,借助地表植被,能够减少自然灾害的控制,包括水土流失和洪灾等问题,能够减少水资源污染问题,降低排水系统循环负载。总体来说,开展风景园林设计,要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有效结合运用,来增强雨洪控制利用的作用。在雨洪控制利用体系中,包含着各分支系统,比如排水系统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系统等,需要合理设计,集成各子系统,达到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现有的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来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时间较短,加之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因此还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强化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勇.谈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5(4136):145-147.

篇9

关键词:园林;蛀干害虫;防治方法

蛀干害虫系指以幼虫危害植物的茎干、枝条,取食木质部的危害。我们在1992年4月调查,主要包括天牛、吉丁虫、木蠢蛾、透翅蛾等。1一2年或几年发生一代,一般以幼虫越冬,雌虫产卵于茎干或枝条上,以幼虫钻蛀木质部取食危害,干茎和枝条上常见有蛀入孔,粪便和木屑由虫孔向外排出或堆于树干基部,并从蛀孔处流出棕褐色汁液。植物受害后,不能正常发育生长,枝茎蛀空,遇到大风易折断,导致枯萎和死亡,造成严重损失。

一. 园林蛀干害虫发生原因

1 树种规划不合理,纯林是虫害发生的基础

不同的树木环境具有不同的病虫种群,天然林、混交林较人工林、纯林具有丰富的昆虫种群,种群内的昆虫互有天敌,达到平衡自然控制;同时将蛀干害虫的偏嗜性植物与不嗜生植物混植,就可避免纯林虫害发生。如虢国植物园湖北岸的柳树纯林星天牛发生率便较陕洲公园人工湖南岸柳树与大叶女贞、法桐等树混交林高 60%。

2 森林病虫检疫不严,病虫蔓延有了条件

现在各城市都处于创建国家及省、市园林城市阶段,经济活动频繁。检疫力度不大,技术设备简陋,使外地的一些蛀干虫漏检或不被发现,由苗木的调运而引入传播。

3 综合防治措施不到位

蛀干害虫防治工作立足“防”字,以化防为主。一旦发现病虫害就盲目用药、有虫治虫、无虫防虫,打保险药。同一地区长期单一使用一种或同类农药,片面追求杀伤力,任意加大药量,一是破坏了天敌的抑制作用,使本来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二是广谱性农药大量杀伤天敌,主要防治对象虽短时间被控制,但次要害虫因失去天敌的控制上升为主要害虫。三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中的动态平衡,害虫失去天敌控制而迅速繁殖。

4 反常气象因子使林木病虫害暴发

病虫害的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密切相关,环境条件的显著变化,往往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有利或有害的明显影响,使其种群数量呈现急剧消长,因而造成的灾害也出现间歇性变动。干旱、少雨条件影响林木本身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导致一些蛀干害虫侵袭,高温高湿又导致部分害虫大面积发生,暴发危害。

二主要防治方法

1 以营林为基础,提高园林树木抵抗力

1.1 合理规划,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科学配置生态林与经济林,乔木、灌木、花卉、草坪搭配,落叶树与常绿树混植

是控制虫害发生蔓延的主要措施之一。如华阳电厂、陕洲公园、中日友好植物园绿地,规划是以法桐、盘槐、玉兰、大叶黄杨、紫薇、红叶李、雪松、丝兰等为主的混交树种,自筹建以来未发生任何危害性蛀干害虫。

1.2 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林木的抗虫性。树势强,抵抗力强,害虫没有栖息环境;即使危害,也容易恢复,不致死亡。据市园林科研所对市区柳树、国槐分级调查表明,星天牛对劣势弱株的危害率较优势健康株的危害高 21.5 倍。

2 加强检疫工作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科学检疫,严格执法。一是强化调运检疫的审批管理和复检,杜绝外来钻蛀害虫引入,推广优良品种,培育乡土树种,就地育苗,就地栽植,减少外调。二是加强木材市场管理,协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所有木材市场加工点进行全面检疫。三是全面铺开产地检疫,做好苗圃地的病虫防治,切实贯彻“秋检疫、冬检查、春把关”的检疫防治程序。

3 虫孔施药法

寻找并标注新鲜排粪孔,用螺丝刀将排粪孔剖至蛀道,并将蛀道内的虫粪、木屑用铁丝掏干净。

3.1 药液注孔法

用洗瓶将药液注入孔道,直到药液溢出为止;或者用一定规格的海绵块浸入药液中,待海绵块充分吸饱药液,再用尖嘴镊子将海绵块塞入掏干净的孔道内,最后用泥巴封口。常用药剂有DDV、苦烟乳油、氧化乐果,稀释倍数 10~50 倍,具有熏蒸作用的药剂效果更好。

3.2 药膏堵孔法

选择与蛀孔孔径大小接近的竹签或木棍,蘸取配制好的药膏塞入蛀孔,直到塞不动为止,竹

签或木棍堵口,最后用铁锤敲击 3~4 次。

3.3 虫孔施药法优缺点

优点:①在虫孔内直接施药,药物易于接触虫体。②对环境污染小,不杀伤有益生物。③在药剂的选择上,除了可以使用内吸剂、胃毒剂,还可选用残效期长的触杀剂,兼有熏蒸作用效果更佳。④由于部分害虫的蛀道向上弯曲或不规则,用药膏堵孔法可以减少药物浪费。

缺点:竹签或木棍长时间干枯失水,容易从蛀孔内脱落。

4 熏杀法

结合虫情普查,寻找害虫侵入成功的新侵入孔,于孔上方 15~20cm 处,用手锯沿树干一周锯一凹槽,把一块适合尺寸的塑料布一端置于凹槽处围绕树干一周,用线绳在凹槽内将塑料布绑紧,然后把塑料布下端沿干基部四周铺开,根据侵入孔数量,在塑料布内放置 3~5 片磷化铝片剂,最后用胶带把塑料布的接缝处粘牢,用土将地面的塑料布压实,进行密闭熏杀。

优点:对新侵入活立木和伐桩内害虫的防治效果明显。

缺点:对有进根为害习性的害虫防效差。

5 喷涂法

采用常规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布树干四周以及树冠,直至药液下滴为止,或将适量触杀剂加细土与水,搅和均匀,呈泥浆状,用刷子均匀涂刷树体主干。

优点:①针对蛀孔小而多,且树干内坑道一般不连通,又不易从孔外判断蛀孔内是否有蛀虫

为害,用喷涂法操作方便。②适合防治具有补充营养习性的害虫成虫,且在成虫开始出孔时及早用药防效高。

缺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并杀伤天敌。

6 根施法

在树干基部 20cm 距离内挖 3 个深度为 15~30cm 的坑,将 3%呋喃丹颗粒剂埋入坑内,封坑,灌水;或在树干根颈两侧各挖去一锹土,用利刀在此处斜砍口,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注入切口中。按照每厘米胸径 1mL 原药的用量,注药时徐徐滴入以防药液溢出伤口,注药后将切口盖上塑料布填平土坑,避免药液挥发。

优点:可利用树体的输导组织和药物的内吸

作用,使树体带药,达到杀虫的目的。

缺点:对大树效果较差。

7 招引、利用天敌法

7.1 悬挂鸟巢招引大斑啄木鸟

随机选取 5 个样地,每个样地内选取 1 株样树悬挂鸟巢。鸟巢的制作方法为:将木段从相距40~50cm 的两端下锯至木段直径的 2/3 深度,劈开,内部凿空,上部凿出直径 6~8cm 的空洞,重新合好,填满拌湿的锯末或木屑。选择在啄木鸟繁殖季节以前和幼鸟出巢以后分两次进行悬挂招引。鸟巢距地面 2~4m。悬挂部位以不被雨水淋湿为宜。

7.2 释放管氏肿腿蜂

在低龄幼虫期,选择近期无雨、风力不大、气温在 25℃左右的晴朗天气放蜂,放蜂时间选择9:00~11:00 或 15:00~18:00。采用单株放蜂,即随机释放在林间有虫株上,或中点放蜂,即试验标准地设 5m×5m,在中心位置放蜂,让其向四周扩散,寻找害虫上接第343页

寄生,放蜂时先在树干上斜插 1 根大头钉,把蜂管的棉塞打开,再把管口倒套在大头钉上或树的枝杈上,距地面 2~3m,管底应略高于管口,以防雨水浸死部分未羽化的蜂蛹,放蜂密度以蜂虫比 3∶1 为宜。

7.3 释放花绒坚甲

选择一定数量有天牛幼虫为害的胸径为 10~20cm 的样树,把花绒 坚甲 释 卵 卡 钉 在 高度为1.5~2.0m 的树干上。

7.4 招引、利用天敌法优缺点

优点:①大斑啄木鸟在受害树体的较高处(6m 以上)捕食效率高。②管氏肿腿蜂的雌蜂寿命长,繁殖能力强,成蜂钻蛀能力强,易于人工繁殖,是防治天牛幼虫的有效天敌。③花绒坚甲在我国天牛发生区几乎均有分布,寄生天牛的幼虫和蛹,自然寄生率为 40%~80%,是控制天牛大龄幼虫及蛹种群的有效天敌。

缺点:①人为活动、机械噪声和自然猛禽等都有可能对啄木鸟的栖息场所造成干扰。②由于管氏肿腿蜂成虫的抑性寄生方式的特性,其对 3 龄以上天牛幼虫难有较高的寄生率和直接刺蛰致死率。③花绒坚甲的卵块中有 60~150 粒卵,其卵壁很薄,分离及分割制成卵释放卡时极易损坏。

结语

通过归纳以上园林蛀干害虫的防治方法,以便为园林管护人员防治蛀干害虫提供一定的技

术支持,但具体应用过程中应针对害虫种类、发生期、寄主植物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0 前言

生物多样性本身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资源消耗性经济的发展,资源总量严重下降,许多生物濒临灭绝,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与此同时,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水平实现根本性的提升,促进我国的发展。

1 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现状

城市作为当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其本身在进行人工建筑规划的同时,又融合了许多自然因素,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生存环境上的平衡性。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需要,在城市中建设了许多大规模的工厂,由于其本身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处理工业废料、废水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给生物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许多生物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致许多生物被灭绝。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不断向外延伸,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公路以及房屋建设,土地资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下降,基于此,生物本身的栖息地就会逐渐减少,城市建设中留给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生物无法在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定位,逐渐消亡。随着生物的逐渐减少,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城市本身的发展,给城市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但是,经过有效的调查,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虽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有着一定的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然而从认识的整体上而言,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未做到健全和完善,保护的整体水平未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化的措施,促使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全面性的认识,促使其自主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2 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城市的环境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处于发展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有效缓解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对其进行保护,保证城市生态平衡,为城市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另外,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能够保证当前生存区域的平衡性发展,并且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本身的科学性,通过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城市的发展。

3 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性应用

3.1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注重物种多样性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在工作过程中,对不同物种在当前区域中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保证其引种和繁育工作的成功,为物种多样性的实现奠定基础。多样的物种构成对城市中的园林绿地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而单调的物种构成使园林系统相对脆弱,一旦发生不可抗的灾害或者病虫害,就可能失去原有的功能,如美国白蛾这种灾害性的病虫害。

另外对各种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有效的利用,并且通过对乡土性物种的科学性驯化,促使其生物多样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有机组合搭配,不仅起到了绿化、美化作用,还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地反映该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增加园林绿化中的种类,从而实现植物上的多样性,利用植物,吸引不同的动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其的均匀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增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并有效保证其整体的生态平衡性,保证其实现长效永续性发展。

3.2 在城乡交错区域进行园林绿化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增强其功能,首先必须保证各个绿化带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在城市园林绿化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其各个区域绿化带上的联系性,有利于各个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第二,在城乡交错的地带,同时也是城市和乡村重要的分界线,在城乡交错地带进行生态工程建设,能够保证其实现各种动物之间的迁移活动不会受到限制,从而保证城市生物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城市实现健康高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绿化趋势是多样性、群落性、生态性和功能性的,乡土树种将更受重视,园林绿化的发展,需要景观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4 结语

总之,城市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片面性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促使人们进行自主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运用生物多样性保证园林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并且为城市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平衡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提升城市整体的大环境的目的,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周福波.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J]. 绿色科技. 2015(5)

[2] 陈晓菲.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海绵城市景观途径探讨[J]. 生态经济. 2015(10)

[3] 邱玲,陈泓,高天. 融合生物多样性与景观认知评价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之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 2016(1)

[4] 沈清基. 土地利用规划与生物多样性——《针对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指南》评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2)

[5] 张军,董彩丽,王崇,李治阳. 生物滞留设施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 2016(07)

[6] 张翔,王雪松. 台湾地区EEWH绿建筑评价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演进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