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

篇1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金融教育, 金融素质

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认识到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引发了人们对金融教育的关注。但我国公民的金融知识比较匮乏,金融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薄。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加强对公众金融教育,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迫切。

一、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居民金融知识存在欠缺

金融的深化发展离不开理性的金融活动参与者。而我国居民的金融素质不足,表现在许多层面:一是持卡人用卡知识有限,特别是在信用卡的使用方面知识不足;二是对银行可提供的金融产品认识不足而影响了日常生活决策、抑制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如对房子、存单等抵、质押品认识不足,没能办理贷款业务,而受到资金面的困扰;部分居民资产配置不尽合理。居民金融知识的不足不仅不利于银行开发理财产品,拓展银行的生存盈利空间,也不利于居民提高财产性收入,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存在些主要问题

(1)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 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进大学后.所学习的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的教材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戏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金融英语教学严重滞后。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荚语应用能力极差,多数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ics》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其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出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元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4)科研与教学相脱节。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

(5)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巾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金融教育的国际借鉴

近年来,针对备国居民掌握金融知识情况的一系列调查研究都印证了,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教育的投入都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金融理财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当比例的人对基本的金融产品和常识缺乏正确认知,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与其他人相比在金融知识方面更加欠缺,国际性组织在推动金融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经合组织在2003年启动了一项金融教育计划,呼吁各国政府提高对金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每年召开会议研究讨论金融教育领域的重点议题。在美国,众多机构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教育、指导和宣传。2003年,根据《公平信用交易法》,美国议会通过了金融知识与教育促进法,并据此成立了由近20家相关部门组成的金融知识与教育委员会。将金融教育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从1957年到1985年.美国累计有29个州立法要求中学必须设立针对金融教育的课程.其中有14个州对这些课程应该涉及的范围有明确规定。在英国,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承担了对消费者给予金融权益保护和金融教育指导的职责。其下设有专门进行金融教育的部门,牵头制定了国民金融素质规划,提出了在5年间将金融教育覆盖至1000万人的目标。同时,金融服务监管局专门启动了一项名为“钱博士”的计划,通过培育“钱顾问”,对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金融知识辅导。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全民金融教育的经验或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多元化、三个相结合与两个侧重点。主体多元化、手段多元化、受众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将金融教育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结合,与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相结合,与金融监营相结合。同时.侧重于对培训者的培训,侧重于对儿童、青年、妇女和老人群体的教育。发展中国家也在着手开始加大对金融教育的投入力度。印度央行在其网站上专门开设了针对儿童的金融启蒙教育,以非常形象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各类基本金融知识。巴西证监会下属金融教育咨询委员会,启动了一项针对大学老师的一周金融知识培训计划,并设立基金,奖励对投资者进行即时、合理风险揭示的报纸杂志等媒体。

三、群策群力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教育

由于金融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受教育的群体的素质参差不齐、金融知识点多面广、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国民金融知识更上一层楼。

1.针对宣传对象细分宣传的内容

(1)重视中小学生的金融教育。中小学阶段对一个人一生习惯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金融教育应从根基抓起,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制相应的课程、音像资料,使金融知识成为常识,促使中小学生从小具有理财的思想,认识到金融对生活的影响。中小学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通过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如漫画书、学校专题演出等形式,进行少年理财教育以及灌输对金钱的正确观念,生动形象地宣传储蓄、财务、证券等金融知识,对他们成年以后的理财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2)多方位对大学生进行金融教育。大学生群体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强,易于试用和接受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善于使用网上银行产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教育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如利用软件在电脑上播放教育,利用大学的讲堂开办讲座、开办金融方面的公共课程等形式。在内容方面可以以助学贷款、信用卡知识、信贷融资、证券市场等为重点,一方面结合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金融需求,一方面结合他们毕业工作后的金融需求,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对大学生的金融教育方面.国家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对金融机构而言,发展大学生群体具有潜在效益,不仅可以培养大批体验银行产品的零售群体,而且在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可能成为有关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

(3)结合中国国情广泛开展对农民的金融素质教育。对农民的金融素质教育不仅包括教会农民关于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还包括教会农民在其现有的财力、资产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家庭理财,创造和积累家庭财富,帮助贫困的农民走出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对农民群体的宣传,需要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富有针对性,融展示、服务、宣传、咨询等多种形式于一体,针对具体类型的金融产品,制作电视短片、相声、小品等节目,有机地将金融产品与日常生活充分融合,提高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的效果。

(4)重视城市里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教育。城市中低收人群体风险承担能力有限,资金量有限,可以着重进行基本金融常识的教育,如证券投资知识、网银业务、银行自助终端的使用、异地存取款和转账业务、办理住房按揭贷款、存单质押贷款等信贷融资业务,重点介绍一些保本理财产品。在中低收入群体教育中,充分利用附近金融机构网点的辐射作用,发挥社区、学校的作用,共同服务群众,介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免费赠阅有关金融知识宣传手册与宣传资料,重视现场宣传解疑释惑,培养大批合格投资理财人。

(5)高收入群体是金融企业零售业务的重点发展对象。在金融领域里存在帕累托法则,也称二八法则――即金融机构80%的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高收入群体是金融公司零售业务利润的重要来源,金融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是重视高收入群体的,许多金融企业还专门开发了一些产品,为高收人群体量体裁衣。高收人群体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适合接触高端的金融产品,是银行高端理财的对象。国外金融机构针对高端群体,往往配备了各种专业的理财顾问,如针对球星、影星客户,金融企业专门配备懂这方面业务的员工,在为该群体服务的时候,能够更加顺利地交谈。对高收人群体的金融教育,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如各种基金产品、跨国投资、外汇买卖、黄金交易、期货期权、资产的全球配置、保值、增值、避险等内容。

2.发挥有关各方的力量,提高国民金融素质

(1)提高国民金融素质需要政府、金融机构、村镇、学校联手协作。各级政府、金融机构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金融机构与学校、社区应加强合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花旗银行在金融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花旗银行与中国许多重点大学和学院及非政府盈利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还通过捐赠等方式,与一些著名非政府机构和非盈利性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发挥特定群体中一部分先行者的带头作用。金融产品是为经济生活服务的,操作性强,一些知识点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才能领悟。金融机构可以重点发展部分客户体验有关金融产品,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反馈金融产品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金融机构产品的适用性;另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客户在亲朋好友和同事中起到宣传示范作用,金融机构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优质客户群体,弥补金融机构员工难以办到的“空白”地带,不仅能够提高特定群体的金融常识,还可以提高特定群体在金融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运用金融产品为经济生活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勇.次贷危机下金融扫盲时[N].经济参考报,2008-04-21

[2]钟玉梅.浅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消费导刊,2009.(24)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跨国商品、服务商贸、流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规模和形式增加,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这也使得金融危机在全世界或多地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出多种形式混合的趋势。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地冲击,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秩序在这两次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因此,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危害,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适当调整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金融秩序,对减弱因金融危机产生的危害,维护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金融危机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

(一)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运行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又有挑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也遭受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本依赖性很高,对外币市场的依赖性也很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发达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从发展中国家撤回资金,从而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流动性紧张。此外,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市场的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供给国,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使得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下滑,外汇收入缩水。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也因金融危机的原因减少或搁浅。这些原因造成了2009世界经济首次出现自二战以来负增长的一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及时调整国内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金融危机也促使了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达国家经济也会出现增长,但是增速不会太快。

(二)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资、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经济和金融实力不强的问题,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较高。目前,发展中国家已然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和原材料供应地,出口商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变缓,受到直接影响的是国际贸易,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和影响相对汇率水平的价格效应。

二、金融危机与我国国家金融开放现状

我国的金融开放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遵守《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及申贸之前的承诺,逐步对银行、保险和证券业采取市场准入,但是还存在着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层面开放度较高,实际开放度较低的现状。在资本账户方面,总体上看我国资本账户管制的程度还很高,导致了我国金融市场效率较低和金融机构缺乏真正的活力和竞争力。此外,在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出口产品只是产权和科技含量较低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尚存在众多的限制因素。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危机开放的启示

(一)加强、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扩内需、保增长

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保证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其中包括扩大投资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信贷投放,同时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加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依靠国内需求的增长来拉动经济发展。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确定国家金融观念,保证银行、证券、保险业在金融开放中中资金融机构处于主体地位,加强金融监督力度,使金融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行有限度的竞争。

(二)实行金融业务为主、自营业务为辅的模式

金融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为实体经济提供并购、融资和理财等服务,而自营业务则是金融机构依靠自有资本金从事业务经营的模式。金融行业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水平还不高,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应该以业务为主,避免以自营业务为主时出现的行业内部逐利而舍弃金融业服务宗旨的本质,防止虚拟经济过度反应和经济泡沫现象的出现。

(三)加快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金融体系效率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总量和规模,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结构和效率,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金融体系效率不高,金融服务业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国应该加快金融业开放程度,转变和深化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关系,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开放金融市场,在创新和开放中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即开放和保护的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能够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得到一些启示,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发挥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素华,胡胜德.对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思考.商业经济,2011(04).

[2]吴浩.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借鉴意义.科技信息,2011(29).

[3]黄方亮.金融危机、金融开放与金融产业的规范发展.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0(01).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启示

一、引言

从2008年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2008年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到2008年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美国躲过经济衰退的几率小于50%。这场危机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将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下。”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在过去若干年快速的成长依赖于世界经济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宽松和稳定的环境,世界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1、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50%。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2、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因此各企业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出口受到抑制,所以对外贸型企业影响较大。而对以内销为主满足内部需求的企业来说,影响则有限。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趋势明显。据统计,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对美出口增幅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一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幅达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2.4%。同时,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看,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以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求得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不过,总体来看,外贸不景气主要冲击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不大,即便有也是间接的。

3、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

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此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整体看,次级债投资在中国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小于1%。其中,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持有数量小,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为超过2%;中国银行持有数量相对较大,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约为13%。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银行相关投资的总头寸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即便完全损失也不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太大的直接影响。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一些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长期依赖出口,由于其不可持续性,致使受影响非常之大。而中国争取要越过这个发展陷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已经掉入了这个陷阱。因此,找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共享式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改善,这应该是中国所追求的。在危机面前,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以尽量减少损失,将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当然,美国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1、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中国同样:年在这样的隐忧。所以,中国政府要严防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比类情况。在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其实不然。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因为,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是因为近几年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样,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就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

2、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行为都是不审慎的。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

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内部控制;中国企业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内部控制原因

这次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主要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过于膨胀,但又不够成熟,相关管理部门对风险预测不够,才造成的。从内部控制角度看,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风险评估失效

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率,得到高预期回报,忽略了对次级按揭贷款还款风险的风险评估。在过热的市场条件下,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断降低评价标准,因而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到贷款无法收回时,次贷危机爆发,随后就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所组成的虚拟经济产生危机后,必然会传导至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也面临危机,影响经济的基本面.从而使整个经济都面临危机。

(二)企业文化的缺失

构建正确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曾经辉煌一时,但最终破产的安然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我们是最酷最炫的公司”,安然的倒闭当然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与这样的企业文化熏陶不无关系。一个人的行为由主观意识作为指引,一个企业的行为就是由企业文化作为指引的。只有构建了正确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企业才有可能健康持续地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些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中,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一时利益,无视企业风险,不能不说是企业文化构建的一种失败。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与企业的影响

经济环境的变化,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影响。那么在金融危机下,会对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企业又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一)企业盈利减少

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来看,大体上有三种:销售业绩下滑,利润减少,公司人心浮动,员工情绪受到影响以及公司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有58.7%的人群认为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的销售业绩下滑,利润减少,这也是人群普遍反映金融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公司人心浮动,员工情绪受到影响”、“公司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等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图1为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二)企业降低成本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企业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力图减小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各项措施中“降低管理成本,缩减开支”成为企业的主流选择,有67.8%的受访人群选择了该项,同时“裁员”、“降低员工薪酬”等短期的应对措施选择的比例也较高,相对来看,像“转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长期的战略性调整则较少的被企业采用,同时“向政府部门寻求支持”也容易被企业所忽视。图2为企业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比例。

三、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提出缓解金融危机的对策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的企业对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意识还流于表层,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建立内控制度的初级阶段,实际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其薄弱。所以,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有效执行内控制度对当前我国企业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重视人的因素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利于形成理解、尊重生重视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必须将企业文化与内控流程有机结合,使文化理念能够借助内控流程“落地”,避免企业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相脱节,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二)强调目标设定及事件识别

强调目标设定和事件识别对金融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需要先确定自身的风险偏好,设立好风险战略,明确管理层和董事会可容忍的最大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各种业务的潜在风险,按风险类型将业务重新分类,对不同风险的业务配以相应的内控程序,这样才可能有效防范风险并在危险发生时转危为安。

(三)不盲目依赖系统,加强信息沟通,加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过于依赖监控系统,会导致了风险的发生及迅速恶化。因此,在企业中人是最关键的,即使有了良好的控制系统,仍要加强信息的沟通,一旦发现风险的端倪,就要迅速作出反应,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范一筱.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6

[2]徐培英.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影响[J].经济参考报,2008,11

[3]史煜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8,15

[4]胡海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设想[N].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3

篇6

2009年5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将《对外经贸实务》杂志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数据公布。数据显示,我刊在2009年一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文章达88篇,其中全文转载的有3篇,这是我刊自创刊以来首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大量转载,表明我刊的用稿质量和学术水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广大读者中将会产生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影响。

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

(一)全文转载情况统计

【文章标题】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对中国的启示性意义

【作者】刘光溪

【原发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9.3.4~8

【全文载于】F8《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6期

【文章标题】中国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及产业安全问题分析

【作者】张晓莹

【原发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9.1.82~85

【全文载于】F14《物流管理》2009第05期

【文章标题】金融危机下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分析

【作者】樊敏,洪芸

【原发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9.9.85~87

【全文载于】F14《物流管理》2009第12期

全文转载数:3 篇

(二)摘要索引情况统计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现状的五点忧思/邱少明(载《国民经济管理》2009第06期)

西方失业理论与我国当前就业实践/郭晨(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9第06期)

应对挑战,加快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卢国正(载《区域与城市经济》2009第09期)

对外开放发展经验的回顾与思考/张燕生(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第05期)

发达国家物流管理体制特征及启示/吴爱东(载《物流管理》2009第05期)

金融危机下航运物流业路在何方?/王凌峰(载《物流管理》2009第08期)

中外物流绩效指数差距与制约因素分析/吴爱东(载《物流管理》2009第08期)

广西国际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邹忠全(载《物流管理》2009第09期)

多哈回合谈判评析/朱启松(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05期)

朝鲜粮食问题及国际援助通道/沈晓丹(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05期)

日本农产品进口卫生安全检查的新变化/张明峰(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08期)

湖北水产品出口遭遇美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与对策分析/陈玉祥,王京(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11期)

制造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贡献分析/刘江萍,杨玉桢,齐述丽(载/《产业经济》2009第04期)

生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周蕾(载《产业经济》2009第04期)

中国与巴西的钢铁业竞争力分析/赵丽红(载《产业经济》2009第06期)

外资并购的垄断倾向及其防范分析/李宁顺(载《产业经济》2009第10期)

我国钢铁业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陈爱萍(载《产业经济》2009第10期)

浅论美国跨国企业中的多元商业文化/陆颖,刘星(载《企业管理研究》2009第05期)

我国两大家电连锁集团的市场比较分析/山静静(载《贸易经济》2009第05期)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及我国的应对之策/王丰(载《贸易经济》2009第09期)

本土零售业生存之路:“沃尔玛”还是“阿尔迪”?/段满珍,郭芳,陈光(载《贸易经济》2009第09期)

文化营销: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的利器/周婷,李文静(载《市场营销(下半月・理论版)》2009第08期)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包玲(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5期)

出口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注册方式选择/孙丽燕(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5期)

对外贸易和谐发展的理论分析及实现途径/吴汉嵩(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对外开放发展经验的回顾与思考/张燕生(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董今飞,郭继鸣,牛欣(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中国入世与反倾销歧视性的变化/汪小雯(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制造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贡献分析/刘江萍,杨玉桢,齐述丽(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张少辉(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齐述丽,俞会新(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WTO对“相同产品”认定是否要引入PPMs标准?/牟文义(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新形势下我国FTA的特点及战略取向/姜茜(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及中国的对策/洪涓,白燕(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影响我国对俄贸易的几个关键问题/刘长生,邹革新,安永明(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分析国际经贸形势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中日韩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贾燕霞,胡丹婷(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科学评价我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冯雷,张宁(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动因分析/鲍洋(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当前金融危机中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之道/盛水源(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车文立(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浅析《亚太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规则/钟昌元(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比较与分析/董勤(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美国WTO争端解决政策与实践评析/孙立文(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李健(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国际贸易单证格式标准化与我国标准体系的建设/胡涵景(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与中国的对策/毕夫(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WTO贸易救济权的行使与规制/高维新(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中国与美国、印度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赵书华,张弓(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论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王玉婷(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我国纺织品出口遭遇TBT的困境及出路/米薇(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外贸强省的冲击及对策分析/蔡春林,陈万灵(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当前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与应对/宋林飞(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金融危机中的贸易保护特点及我国的应对之策/程燕(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金融危机下多哈谈判前景影响及中国之对策/孙磊(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美国FTA政策协调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高越,付松(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探求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转型之路/杨永清(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加工业的“倒逼效应”解析/范蓓,朱发根,刘拓(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论加工贸易的“产业毕业制度”/金志刚(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广东出口贸易外部市场结构问题的分析/刘亚玲(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及我国应对策略/丁宝根,闫娅(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及其对策/陈万灵,任培强(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多哈回合谈判屡陷困境的原因及其前景探析/陈松洲(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跨国公司在华R&D新趋势及对策/孙本芝,吴凤平(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湖北水产品出口遭遇美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与对策分析/陈玉祥,王京(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竞争与合作:日本、中国与东盟的区域三角关系/邓芳(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中美纺织服装贸易的现状分析/张燕芳(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论中国FTA贸易救济权制度之构建/高维新(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2期)

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思考/董海英(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2期)

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马强(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2期)

“国家破产”危机的实质与根源探讨/陶士贵,孙玲(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2009’国际金融新秩序如何迈步?/成万牍(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动因分析/鲍洋(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及中国的对策/洪涓,白燕(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董今飞,郭继鸣,牛欣(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金融危机下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及其影响/孙中和,王红霞(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朝鲜粮食问题及国际援助通道/沈晓丹(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从日本经济急速衰退中想到的问题/孙立坚(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应对挑战,加快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卢国正(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8期)

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全球化还是区域化?/邢倩倩,张卓,彭静(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8期)

美元汇率变动的原因、影响及我国的应对之策/梁艳芳,顾宝志(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9期)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探析/密桦,程勇(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9期)

跨国公司基于“退出”动因的战略联盟及其策略选择/王宗光,黄聿舟(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9期)

国际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黄范章(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10期)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分析/段炳德(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10期)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孙立坚(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11期)

我国入境旅游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赵银德,彭雪玲(载《旅游管理》2009第09期)

篇7

特别奖:

1、《广东外经贸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东方国际集团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发展战略思考》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

3、《天津开发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何树山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4、《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对策研究》

李培生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

侯全军 庞瑞芝 天津市商务委员会

5、《促进黑龙江省境外投资合作的调研报告》

王桂兰 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马 琳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

一等奖:

1、《当前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裴长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彭 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 通产业室

2、《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加工贸易政策的适应性调整》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等奖:

1、《统筹协调“六外”关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李玉举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

2、《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与资本市场调整趋势――全球与中国》

佟家栋 刘 程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经济危机下推进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思考》

杨昌荣 湖北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夏志铁 中设集团湖北机械设备进出口有限公司

柳 哲 武汉理工大学

4、《金融危机下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难点及对策》

聂平香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三等奖:

1、《珠三角外贸在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中如何保持连续性竞争力》

井百祥 湘潭大学商学院

2、《户籍红利支撑的中国现实国际分工地位的内在矛盾及其升级转型的困难分析》

黄兴年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3、《金融危机下我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升级后竞争优势获取策略研究》

焦媛媛 易文贞 费卉卉 南开大学

4、《我国贸易收支的商品结构分析》

李 宏 何晓伟 天津财经大学

5、《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代工企业的影响及其转型发展战略》

魏 浩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6、《资本流动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短期流动资本运动轨迹探析》

尹晓波 华侨大学

7、《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与规避策略》

聂名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8、《中国对外反倾销税率与上游原材料价格以及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邬一欣 任荣明 上海交通大学

9、《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发性金融体系研究》

黄人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10、《关于品牌展览会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分析》

陈八荣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11、《我国对外投资涉税政策问题探析》

许春淑 天津商业大学

12、《金融危机下如何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战略选择》

密 桦 耿明英 武汉科技学院

彭立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国际部

13、《外资对于中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钱伟荣 杨 丽 李 津 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14、《中印对外反倾销比较:基于对称性指数的分析》

齐俊妍 邢艳艳 天津财经大学

15、《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走势》

崔日明 辽宁大学

刘利民 浙江万里学院

16、《超越FTA的东北亚共同体新构想》

姜文学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17、《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外贸结构调整方向及策略分析》

陈秋云 江西九江学院

优秀奖:

1、《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分析》

蔡宏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黄建忠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2、《从对外贸易结构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谢娟娟 李可爱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经济危机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徐 白 玲 天津商业大学

4、《中国构筑全球性区域贸易安排体系的思考》

马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5、《资本流动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

6、《经济危机下我国贸易结构改革研究》

李 兵 姬锦霞 山东经济学院

7、《科学实施经济服务化战略,尽快推进我国外贸结构升级――基于DEA的我国经济服务化效率研究》

王细芳 陶婷芳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机学院

8、《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

陈柳钦 天津社科院

9、《SFDI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练军 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王树柏 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10、《提高自贸区协定税率利用率的思考》

容静文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11、《新形势下我国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阙澄宇 柴渊哲 东北财经大学

12、《把握金融危机引起外贸调控转弯的进程》

李欣广 广西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13、《海关在推动加工贸易区域整合升级中的作用》

刘婷婷 天津海关

14、《浅析跨区域外贸协作的路径选择》

王本强 天津海关

15、《中国的大国特征与贸易战略选择》

崔治林 天津财经大学

16、《新形势下我国机电产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农业机械出口非洲为例》

焦慧娟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李柏松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

17、《贸易便利与贸易管制――以海关贸管工作为视角》

李 敏 天津海关

18、《金融危机对我国外经贸的影响及启示》

姜荣春 华晓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9、《金融危机下中国大型企业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以中远集团为例》

许 晖 万益迁 刘 洋 天津南开大学

20、《金融危机促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我国对策分析》

曹 玮 天津海关

21、《试析金融风暴中的我国离岸服务外包发展》

魏秀敏 天津对外经经贸易职业学院

22、《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外经贸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

魏金山 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

23、《出口贸易“双高”现状与对策分析――以苏州为例》

王世文 苏州科技大学全球发展研究院

24、《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雷 瑛 河南行政学院

25、《剖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及其原因和对策》

琚马力 皖西学院

曾凡银 安徽省委党校

26、《比较优势的扩展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于 倩 兰州商学院

组织奖:

1、天津市国际贸易学会

2、湖北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防范策略

一、对我国经融危机防范做出探讨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安全甚至国家安全都产生着越来越大的潜在危害。首先,金融危机在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会对我国金融制度以及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导致金融制度实效以及金融体系混乱而使其难以正常运转,从而对经济以及金融的正常发展起到阻碍与制约作用;其次金融危机会对商品、信息以及资金的正常流动造成干扰,导致货币供应减少以及信用过程重点,从而使就业、交易、生产水平降低;再次金融危机会到来较为严重的政治损害与社会损害。在金融危机产生以后,物价的上扬会导致社会财富出现再分配,社会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容易被激化而产生政局不稳以及政治争论;第四金融危机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外流,从而对国家经济利益以及经济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势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资金的筹措来对市场进行抢救,而在此过程中,我国就需要接受西方的发达国家或者国际金融组织在经济贸易方面的种种苛刻条件而导致我国利益廉价外流以及经济实力的下降,甚至会导致国际发言权的减少。这种对国家利益产生的威胁是金融危机危害的最高表现。而金融危机的种种危害也要求我国能够防患于未然,在认识金融危机防范迫切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防范策略做出探讨。

二、我国对金融危机做出防范的有效手段

构建健全的金融监管方法以及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对金融危机的诱发因素做出快速反应是对金融危机进行防范的重要手段,同时宏观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控以及国际合作等也是对金融危机做出防范的有效手段。

(一)构建完善的法规保障

无论是金融监管还是金融风险的防范都需要完善的法律来进行规范,从而是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防范能够在受到市场规律调节的基础上在法律制约环境中开展相关工作以是有效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防范的目的。在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市场准入、风险管理、经营管理、市场退出等方面内容都需要用规章条例来进行明确、保障与规范,从而确保我国金融机构能够依法规范经营并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发挥良好效果。

(二)构建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需要由金融管理部门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来对金融业进行管制、约束与监督以确保金融业的健康运行。金融尽管体系则是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安排,其中包括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进行管理的机制和监管体系组织安排。作为金融法规得以实施基本保证的金融监管制度是为了解决潜在的金融风险而存在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内容也会随着我国金融的发展而得以丰富。

(三)宏观经济政策与战略

为了对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风险做出有效防范,不仅要依靠具有约束性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要使用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战略来对我国金融市场做出调控。一般而言,经济承受力较弱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金融危机,而如果经济承受力较强,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金融风险,所以如何有效的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战略进行应用以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是金融危机防范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四)对社会公众心理做出有效引导

当前的经济学理论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的理性有限,所以开展经济活动的主体会产生机会主义思想倾向,在这种倾向中,人们会利用无论正当与否的手段来进行自身利益的谋取,而这一点是产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在金融危机产生后,这种倾向会发挥出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所以在金融危机的防范中,对公众心理做出有效的、积极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五)强化国际间金融合作

通过强化国际间金融合作是实现金融危机风险共担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够在金融危机产生以后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所带来的危害。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国际间金融合作的强化:一是构建信息网络来对国外在金融危机防范中的经验进行学习;二是通过强化与其他国家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多变或者双边合作来实现先进经验和我国国情的结合,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体制;三是在与其他国家发展合作关系的过程中要重视将本国金融机构向国际市场推广,同时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出规范;三是为国内吸引外资,从而在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帮助我国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三、完善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策略的建议

(一)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强我国对金融危机进行长期抵御的能力。受到传染性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实际汇率被高度、政府存在财政赤字、外汇储备减少、银行体系脆弱等,这说明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对金融危机做出防范就必须确保内外政策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以及国内经济能够健康发展,所以对经济结构做出调整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我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内向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在全球化背景下确保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和合理。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国内产业的发展,通过扩大内需以维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二是要对外资进行正确、积极的引进与利用,并对外资的引进与利用进行宏观引导。在承认外资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作用的基础上要认识到外资在某一领域或者行业的过多集中会导致地域经济差距以及行业发展差距;三是强调科技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我国需要通过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来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四是藏富于民,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并构建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通过解决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来提高国民消费能力,从而有效拉动内需。

(二)构建金融危机预警机制

为了探求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感染的根本原因,IMF针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四次区域性的经济危机受影响国与不受影响国所具有的金融指标开展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一个国家被传染性经济危机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内外不均衡。同时国际金融体系有待健全以及国际之间金融协调和合作缺乏也是金融危机蔓延的重要原因。当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那么其他国家就有一定的几率产生金融危机,而在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被传染金融危机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在我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当中,不仅构建金融危机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在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中突出区域性特点,即我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或者借助一些区域性经济联盟来以互利平等为原来构建金融危机预警机制,从而对国际游资的冲击进行有效的遏止。

参考文献:

[1]李成,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02).

[2]吴昊.防范金融危机的新思考――1994年以来四大金融危机的启示[J].甘肃农业,2006(05).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内部控制;外向型经济

在中国纺织之乡――绍兴县,两家在行业内有相当影响的规模企业――华联三鑫、江龙印染,先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华联三鑫和江龙印染,一家是民营大型石化企业,一家是中国著名印染巨头。为什么他们会忽然陷入濒临破产的危机?为什么他们都是民营企业?这些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

纺织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对于纺织企业倒闭潮的原因,从全球经济看,是国内乃至全球流动性紧缩、金融动荡在实体经济的反映;从行业看,多年来纺织行业产能快速扩张,过剩产能只能靠出口消化,而出口市场的急剧萎缩导致大量产能闲置;从企业看,许多企业靠高负债投资,贷款紧缩加上生产停滞,必然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系列连锁反应。因此,此番危机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纺织业如何能在这波全球金融海啸下化险为夷,不仅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的通力合作,更需要企业自身加强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切实纳入企业内部控制中,建立完善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

在错误的时机选择了错误的扩张,是这一轮绍兴纺织倒闭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企业制定和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时,必须在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因此,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正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现实矛盾。但另一方面,全行业也迎来了一次难得的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契机。

首先,金融危机客观上为纺织服装产业变革提供了外部促进因素,“倒逼机制”将发挥显著作用。中国纺织服装业长期存在过于依赖密集型生产模式、产品附加值低以及重复投资等问题,庞大的出口产值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以上问题的严重性。而在全球市场陷入低迷的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失去了得过且过的借口,企业只有坚定目标、迅速改变产品结构,改进技术,积极拓展新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才有希望度过严冬,其中自主创新和品牌化经营是必经之路。

其次,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拉动内需计划,为中国纺织服装业走出经营低谷奠定了政策基础,其中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同时金融机构也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2008年11月17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再次上调鞋帽类产品出口退税率,加之下半年两次提高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中央对纺织服装业的扶植力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给行业带来了许多思考。中国纺织行业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再一次摆在人们的面前。产品的升级加工,以及提高附加值,向低耗能、节约型方向发展,从而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式,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这成为在未来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扩张市场的重要出路。

绍兴纺织业危机从两家龙头企业开始,显然已经开始波及到整个行业。

中国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外向型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下的生存启示:将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核心业务上,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在战略规划中要注意引入风险理念,确实落实企业战略风险控制;要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增强赢利能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尤为重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向内需主导型企业发展战略过渡。

面对严峻的形势,世界各国都在行动,力图通过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将金融危机的影响约束在可控范围内。可以设想,当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之后,此前频频遭受贸易争端挤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亦将获得较为宽松的外部生存环境,甚至赢得一定的便利条件。这将极大缓解产业发展的压力,企业也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放在开拓国内市场上。而在这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需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强化风险意识,加快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创新,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这样,纺织行业将在4万亿元拉动内需市场重大利好与经济危机“倒逼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内外之间的良性互动,继续领跑国民经济。

目前,一家已经成功重组重新开工,另一家也正在积极地进行重组。在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时,有些企业出现困难其实是正常的市场现象。除了政府、银行要主动有为,与企业共渡难关外,作为市场真正主体的中小企业主们面对经营危局,更应拿出勇气正视困难,坚定发展信心,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战略控制体系,推动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2001.

篇10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安全 实体经济 金融体系

各种经济现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在蔓延并持续恶化。那么我国应该从一下六个方面加以应对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一、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

格林斯潘曾经在2002年称赞复杂衍生工具能够使风险得以分散。但这场危机证明,当金融衍生品成为逐利的手段时,它非但难以分散局部风险,反而会产生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风险。高收益率、高杠杆率从来都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废食,不能把金融创新作为导致危机爆发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尚处于较低层次,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体系运作效率较低,运营体制和监管模式落后,还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为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创新,在创新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对表外资产的监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须根植和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金融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次危机已经证明,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这个元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拟的金融资产就会迅速膨胀,最终在肥皂泡破灭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要着眼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振兴,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形势下,要着力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行业,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长价值的企业,配置到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领域,立足于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实体基础”。

三、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实行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政策,2008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860亿美元,贸易赤字连续三年超过7000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则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进行资金回流,来弥补美国巨大的“双赤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巨额双赤字、新兴市场国家巨额双顺差所导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调整。随着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逐渐开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当前,要抓住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调契机,加快进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国的战略要素储备体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技术、人才从发达国家大量溢出的机遇,加快引进我国亟须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四、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国际协调,重建国际金融体系

经济金融全球化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扩散迅速超越国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面对危机的肆虐,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国必须联起手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世界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形成的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把美元发行置于国际监管之下,促进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向多极化发展。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动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五、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为此,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和救助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保持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六、加快中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经济体系中积累的问题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反映,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的内部失衡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导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国经济宏观失衡的基本特征,这种失衡和美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方向相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的抗波动性。

参考文献:

[1]李 成 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