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

篇1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比较注重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优化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居住者和开发商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优化策略分析

1.1 完善园林景观的功能性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往往存在误区,即过于追求小区环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核心:小区景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当前,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通常会将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单独立项,设计人员需在项目成立之初,介入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设计人员根据小区地貌、地形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合理规划设置小区园林景观的绿化功能、人车分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须始终将景观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将优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1.2 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居民与小区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让居民在实际居住过程中充满愉悦感和归属感。例如,现代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因而设计者在设计小区园林景观时,可将小区内环境设计得更贴近大自然,并适当增加小区环境色调的明亮性与多样性,注重小区内软景与硬景搭配的协调性,若条件允许可尽量选择种植带有清新香气的树木花卉。以此带给居民更加舒适、愉悦地居住体验。

1.3 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融入

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尽可能地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例如,苏州地区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依托于历史悠久江南建筑文化。苏杭自古就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苏州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多利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营造中国式的且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典韵味。同时,设计中可将与苏州地区相关文化名人或诗文歌赋,雕刻或镶嵌于小区内的石桥、假山、匾额、庭院等各处,以此凸显苏州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氛围。

1.4 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

人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是现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贯彻绿色生态设计理念,营造和谐家园。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对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或是节约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设计人员可根据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细节上体现生态设计理念。例如,垃圾的回收、雨水的回收、环保材料的使用、噪音的控制、节能的使用等等。同时,植物的栽种除了注重美观性以外,还要注意适树适地的方法,考虑其和小区风格是否吻合,再充分结合当地的季节性和多样性进行设置。不仅提升了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同时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与开发企业的设计成本。

2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某市规划建设一个高档住宅小区项目,小区规划定位为英式花园住宅小区。其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个性鲜明,中西融合,即在凸显英式花园定位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东方风格。

针对项目的规划定位,该英式花园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案,可将具有古典英伦文化氛围和英式花园形态的景观元素融入整区景观的营造,通过设计中对雕塑、喷泉、廊道、灯光、构筑物和其它小品运用而体现。不同组团以英国著名的文人及思想家名字命名,同时这些空间与周围的建筑有着相同的设计元素。本土元素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可借用亭、廊、花架、平台、假山等建筑小品,融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本设计力求营造出一个真正适宜居住,并且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及艺术美感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3 结语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化,需尊重现代住宅小区住户的生活习惯,营造和谐安逸的居住环境,融入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遵循环保节约的原则,合理配置小区的绿化。同时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并主动创新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莎.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6(4)

篇2

关键词:园林景观;民族元素;融入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63-01

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民族元素的原因

城市园林景观作为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缩影,应是一个城市对过去、现在、人文、自然等诸多元素的艺术语言上的表达,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追求。所以说,在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中融入民族传统元素,是对城市历史发展的尊重。这种融入不单单是文化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并将现代时尚元素和传统元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既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具有传统的韵味。所以,园林设计师们在高效表达设计信息的同时也要注重民族的文化特征。

二、我国古典园林景观

1.古典园林景观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有财产。我国的古典园林景观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园林流派之一,它是几千年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各名族独特风俗和历史文化相互融合的写照。随着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园林和宗教祭祀园林。四大园林各具特色:(1)皇家园林,又称为御苑。皇家园林不仅表现了大气磅礴的气势,在精致的艺术程度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像颐和园。圆明园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园主多为贵族官僚文人,建造多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主,其风格清新淡雅;(3)自然园林,是以自然园林景观为主的园林设计;(4)宗教祭祀园林,宗教祭祀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它属于宗教寺庙,道观的附属部分。

2.古典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综观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其园林创作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原则是“道法自然”,在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奉行朴素的生态观,把文化艺术氛围当作园林绿化的灵魂来对待。它以含蓄,内秀,恬静为主,着重于情感和精神的感悟,始终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内涵――“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

三、弘扬民族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使现代设计中处处保留民族风格

传统园林与现代设计实际上具有相同的创作过程,我国不少城市的园林景观创作实践证明,但凡能弘扬民族审美意识,在园林景观创作中,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生态景观,利用自然地形与环境的特点互相融合,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独具匠心的布局而创造出近似无限的的景观,达到人工和天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四、民族传统元素在园林景观创作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色彩,植物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既是民俗文化的流入又是情谊的表达。下面仅谈谈园林景观中的传统文化、传统色彩的应用。

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所说的园林设计中有许多的东西都来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是传统元素发展的积淀,任何的传统发展都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

2.传统色彩。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哲学等观念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色彩可以指事物表面所呈现的颜色,也可以指一种思想倾向和某种情调,同时色彩表达着人们的信念、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测。

五、继承传统,并用现代手法表现以追求新意,使其更具表现力

我国的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包含了十分深厚的文化艺术涵养,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水平,这是现代人所无法割舍的。在承接传统的文化要素的同时,充分应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将传统生活的审美意境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机的在现实中体现出来。对具有象征意义和实用功能的细节进行了灵活的演变与传承,使中式园林显现出现代的舒适与意境,使其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设计风格。正确的运用现代化手法和条件,运用新的观念与新的思维方式将会使我们在吸收传统的艺术元素上有了更多的更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邬烈炎.园林景观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1.声景观的概念与对比分析声景观与传统意义上的声音的区别如下。(1)声景观研究的不是单纯的声响,而是在研究多种声音进行整和创造后的声音效果和环境。(2)传统的声学研究侧重于声音的物理特性,通常通过定量的方法来对声音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声音所具有的历史性、社会性、环境性等特征。现代的声景观设计研究则是将声音作为一个造景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研究的范围包括:人工声、自然声、人类活动声等等。

2.声景观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声景观是一个环境范畴可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体会和理解声景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心理状态影响,特定的心理情绪往往左右着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受,进而使思想意识带有特定的主观色彩。

二、现代园林中声景观的设计

声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声音设计,也不是简单的通过电声系统集成来进行音乐的播放,声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的设计,它是一种人们主观能动地保护和创造幽美的声音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作为一个景观设计的从业者,我们有必要结合人们的需求,进一步探索声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使声景观在改善生活环境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现代园林声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1)城市的噪音污染现象普遍存在在现代都市,特别是大城市中,人口密度过大,导致城市绿地的游人数量大大超过设计标准,城市绿地中人满为患,特别是节假日,各个景点更是人山人海,人声喧哗。加之,在游览的过程中游人的各种活动也造成了景点人为噪声污染严重。(2)人工声乐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智能音响声乐系统也广泛的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目前的人工声乐系统大多数还停留在固定时间播放音乐。声景观应根据景观设计的主题,收集能够对主题的表达起到积极作用的声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而目前大多数景观绿地中,电子智能音响声乐系统播放的音乐风格、时间段的选择以及音量等级等没有考虑到对各个层面人群的需求,仅仅做到了有声,而未达到“景观”的水平。

2.声景观设计原则(1)场地环境保护性原则现代园林中的声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一点是结合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以及传统风俗习惯,对场地范围内的声景观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继承。(2)系统规划协调性原则系统协调性原则主要指在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声景观与规划场地环境、视觉景观要素之间的协调。从而使声景观的设计能够更好的促进景观主题的表现,创造更加宜人的景观环境。声景观是园林景观表达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元素,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感受,声景观并非是简单的将声音作为一种造园要素直接应用在园林中。在设计过程中声景观绝不可以孤立设置,一定要注意游人与现场环境的互动以及园林内外环境的关系。(3)以人为本核心性原则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更注重视觉景观的布置,而对于园林绿地的服务对象而言,视力障碍认识已有一定的比例,目前估计全球视力损伤的人群为1.8亿。其中4000万至4500万是盲人。基本没有考虑他们对景观的欣赏,听觉景观的营建非常薄弱,我们可以通过声景观设计来弥补和完善这一缺陷。作为声景观其实是对这种理念更近一层次的深化,通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系统,更进一步的体现以人文本的设计思想,体现最贴切的人文关怀。

3.声景观设计程序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外界条件千差万别,景观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无论面对哪一种地域环境和立地条件,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参考和对现代园林中声景观设计案例的总结得出,针对声景观的设计工作,按照下列流程:规划场地调查研究划分空间功能区明确各分区的景观主题协调声景与视觉景观的相互关系。

4.声景观设计方法声景观设计通过查阅文献和实例分析,本文初步归纳出声景观设计的6种常用手法。(1)因借得声“借景”是园林规划设计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借景就是指有意识的将园外的景观“借”到园内视景范围内来,对于声景观而言,更确切的讲应该是“借声”。声景观可以引起人们的视觉联想,因此声景观容易让人们产生更丰富更有层次的美感。在我国传统园林中这些优美的声音,都被引借到园林中,成为优美景观的“画外音”。例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表明了在古典园林中就有“借声”的意识。由于技术的限制古典园林借声的范围基本局限于自然声音,而且往往受到时间、气候等的影响,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园林可以依靠各类先进的技术,满足视觉景观对各类声响的要求,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种类多样。(2)增添获声添声主要是指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有些传统的声音由于历史的变迁、自然因素的缺乏等原因暂缺或已流失,无法再现,这时就可以通过添声的方法,是这些声音重现,使得游人能够完善感受景观,并增加景观的场所感,同时能够赋予景观浓厚的地域色彩。例如:澳大利亚的一个公园,历史上是个造船厂,为了能够恢复这里的场地记忆,在景观设计时,总是播放一些经典的,例如水声、游船声、汽笛声。并设置了录音系统,循环播放,这种添声手法的应用那个有助于再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5.现代园林声景观设计应注意的环节(1)做好规划设计前期的调研对规划用地进行外业调研的过程中,要协调视景与声景的关系。首先,对用地范围内及周边声景观现状进行调研和记录,包括背景声、景观声等,需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2)降低和消除负面声音来源对于噪音的控制预防办法可考虑通过植物种植、设置消音墙等途径来解决。(3)掌握声景观规划设计尺度结合景观主题,选择合理的声源位置、确定合理的音量,并巧妙合理的安排声景观与游人位置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度”,不要让声景观成为环境中的“声污染”。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弹性景观空间;时间;流动景观空间;景观空间形式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谈到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说到空间设计,空间环境是人生存居住的载体,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最为关键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大,对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景观设计规划中,对环境空间的营造还是停留在对功能的要求上,很少对空间形式、人的行为空间格局及未来发展的轨迹有很好的把握,一项成功的设计一开始就应该把握好整个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开展一项设计任务要以未来人的行为为轨迹为出发点,是对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预先的计划,把未来看成现实的直接结果,正如莱布尼茨所说的:“现在包含着过去而又充满着未来”。基于这些本文去探讨和论述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既具有弹性的流动景观空间设计。

二、弹性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初工业化社会出现的包豪斯,它的设计核心就是功能决定形式。所以大多建筑、景观规划是以功能决定形式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形成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但这种极端强调功能的设计思维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勒·柯布西耶在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过分强调功能的作用。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另一种空间形式来打破这这种呆板,沉闷的空间,就慢慢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动态空间。密斯在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作品中最为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概念。整个建筑物立在一个基座上主厅是由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来支撑一片薄薄的平屋顶,隔墙有玻璃和大理石两种,位置灵活,纵横交错,由此形成一系列的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这些案例都为后来的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好的居住环境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随着居住区绿化、城市公园等绿化景观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满足里人们的需求,但越来越多的的绿化景观设计趋于同质化,特别是空间上的处理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虽然有些好的案例在景观空间处理上做的比较好,但久了人类具有天生的“喜新厌旧”的本性就出来了,那些一成不变的空间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厌倦,如果在景观空间的处理上多些变化,营造趣味、流动的空间形态那么就使得整个景观效果更加贴近人的心理感受。基于这些引发去创造一种全新空间形式的可能,如果有一种空间形式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果,人在这过程中又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过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并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样就打破传统空间形式一经确定就不能再变动的空间模式,那么就种空间形式就用弹性流动空间来做定义。这种灵活的弹性空间处理方式,更适应于我们把握未来的各种可变的因素。1942年唐纳德发表的《现代住宅的现代园林》,文中提出景观设计师必须理解现代生活和建筑,在园林中要创造三维的流动空间,为了创造这种流动性,需要打破园林中场地之间的严格划分,运用隔断和能透过视线的种植设计来达到。克雷(Dan Kiley)在1955年设计的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米勒花园(Miller Garden)也非常注重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花园中的树干好似建筑中的柱,而绿篱又好似建筑的墙体。不光在现代园林中,其实在中国尤其是在江南的古典园林中,古代的造园家和工匠们早就开始熟练运用流动空间来创造优秀的设计作品了,尽管当时他们没有明确的提出流动空间的概念 。“步移景异”、“虚实互生”,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正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园林景观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似乎是对这个概念很好的诠注。

通过对西方现代景观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都强调了对空间的营造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中的“意境”,是中国园林中的精髓。也体现了流动空间的某些特点。通过中西外对景观空间上的各种处理延伸到弹性流动空间的设计,就是在空间的营造中把时间的概念及人的行为要素融合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下面通过几点具体的设想来探讨弹性空间设计的可能性。

三、弹性设计的可行性设想

1、植物的生长在其载体的向导下所形成的弹性空间

其实在这方面在园林景观里运用比较广泛,这些作用特别在空间的转折,过渡或突出某重点空间的比如一些交通的要塞和关节点,有些空间中的起始点、转折点、重要的视觉中心等常常在这些地方放置植物,显的特别醒目,而且起到装饰作用。目前阶段人们研究园林空间绿化往往只停留在植物绿化的本身对空间的辅助作用,没有深入把其看成当作空间形式来看待,这里所论述的也算不上研究,因为也具有片面性,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引发自己的一些看法罢了,既植物在空间环境景观中随时间的变迁生长从容产生一定的空间形式,这个空间形式的创造主要要把握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依靠的载体,因为这个载体对植物生长要具有导向性,这个一性质也是这种弹性空间设计的关键。在园林里常有移步换景,应景生情的感觉;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效果,如果植物在原先设计上就考虑其在生长的过程,也就可以考虑植物生长其载体的设计,这样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根据其载体的导向形成另一种空间形式,因为植物的生长是一种过程,这样它的载体就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呈现不同效果,让人致身其中,感受其变化的空间。

2、时间推移形成人的行为轨迹

人的行为随时间的变迁在某个空间的载体上形成行为轨迹,形成行为轨迹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形成变化的、趣味的、流动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形式的设计就好比储蓄罐存钱的效果;当每天存一个硬币,今天存的跟过了十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存的所产生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很好地说明了空间和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储蓄罐就好比环境空间的载体,存硬币的过程就好比时间在储蓄这个空间载体上留下的痕迹,储蓄罐这个空间的载体是不变的,但一天天的硬币的存入,使之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趣味性的空间形式,极具视觉冲击力,不仅如此,人在存硬币的过程也是非常开心,有意义的事;多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空间形式设计也是本论文所论述的弹性空间。

3、光线与光影的关系产生的意境空间形式

照明是空间环境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已往人们对光的研究也非常深入透彻,利用光营造环境空间气氛的列子到处都有,但利用光照营造另一种空间形式的却很少,大家都知道在绘画的时候,光照所产生的明暗阴影是表现物体的立体,光和影两者相互作用就形成立体空间效果,从而让我联想到在景观空间中如果巧妙利用光和影两者的关系是否就可以产生另一种空间形式,太阳光时刻是在变化的,物体的影也随之不断变化,关键是如何组织物体 使它随光线的变化其产生变化的阴影与物体本身产生特定的关系,从而形成流动的空间形式,在一家麦当劳的门头设计中,就很好利用光影变化所产生的景观效果,大家都知道麦当劳的标志是一个M型,在设计时把M字体平放,这样就相当于M字体正对着阳光,这样的投影就产生一个M的标志,它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在每个不同阶段产生不同形状的M字体,从而引导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去消费不同的东西,这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把这样的形式引入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那么会给人一种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全新视觉享受。

4、室内景观空间家具隔断的多重设计

现代室内景观空间的设计必然用到隔断、隔墙等构件。当前的室内隔断大多是满足人的使用功能,从基本上起到解决空间分割的作用,但这种设计的做法没有深入到把隔断当成一个单体的空间概念来看待,而仅仅只把它当做使用功能这个层面来对待,如果把隔断设计看成是一个单体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变迁,加上人为的参与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假设做一个居住空间的隔断,设计一个比较精致的,可存放东西的立体隔断,在这个立体隔断中设置许多镂空,这个镂空的设计要具有时间的向导性,比如是个具象造型,这个隔断首先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用来区分功能,二是用来存放东西;比如这房子的主人,今天去买了个罐子放在镂空里,随着时间的变迁原本镂空格子被慢慢填满,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不仅如此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让人感到新奇。

四、弹性空间设计的价值

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空间形式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本文所论述的流动景观空间是对传统空间形式的一种突破。景观空间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空间形式上的创新,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运用重复、节奏、韵律、特异等构成原理进行综合组合,形成新的空间形式,当然形式的创新是对空间形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无论怎么样新颖的造型结构,一经确定一般就不会有所改变,久而久之人们对这样的空间会产生厌倦,而本文所论述的弹性空间正好是针对这种情况来做设想的,这种空间形式设想的理论是空间形式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时间变化的过程种营造各种各样不同的空间形式,而这个过程本身对人具有吸引力,这样的空间形式打破传统的空间模式营造一种真正的流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高祥生,现代建筑墙体、隔断、柱式设计精选,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

[2] 刘先觉.密斯·凡·德罗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景长顺.文化建园的哲学思考[J].中国园林, 2001,(1).

[5]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篇5

[关键词]印度佛教;庭园设计;汉译佛经;中国古代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69-06

隋唐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对印度佛教的园林设计没有太多的兴趣。因为在中国古代(本文特指隋唐以前)的庭园中,不仅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印度佛教园林设计盛行的确凿证据,而且事实上从各类文献得知,古代中国人采用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宛若天成的“曲池”园林空间设计。这里所说的印度佛教庭园设计,特指伴随着佛教的东渐,8世纪以前翻译的汉语佛经典籍里所描述的印度佛教庭园空间原型的构成形态。

萧默在《敦煌建筑研究》一书中分析了敦煌壁画中的佛寺建筑布局,并且认为佛殿建筑中弥勒净土变、药师净土变、阿弥陀经变等图像的空间构图极为相似,佛殿精舍的中心有大量水池平台,这种水池平台源于佛经。“这种描写,当然出于想象,可能与印度热带地方时时需要沐浴有关。所以,壁画中的大量水面,不一定是唐宋佛寺中真正普遍的情况。”①但对印度佛殿精舍的庭园景观的原型与样式没有具体地展开论述。本文从早期汉译的佛经入手,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印度的佛教庭园设计空间形态与风格。

一、印度佛教庭园设计

从佛经描述中印度的佛教庭园以方形水池为中心,构成富丽堂皇的佛寺庭园。这种方形水池见于曹魏时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②和隋朝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③中。

(一)阿弥陀极乐净土世界

当时对印度园林的记述,古代中国人基本上是通过曹魏时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④、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⑤中的描述,才被世人所了解。根据其记述,当时印度佛寺是以方形水面为中心而构成华丽庭园式设计风格(见图1)。

(二)拘尸那迦

拘尸那迦是佛祖圆寂的地方。东晋《高僧法显传》⑦中记述,佛祖是在拘尸那迦城外北部的两棵沙罗树间涅槃。后秦时克什米尔人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共译《游行经》⑧、东晋瞿曇僧迦堤婆译《大善见王经》⑨中记述,拘尸那迦是大善见王的都城。从以上两部佛经来看,拘尸那迦城有着恢宏伟岸的精舍和环境优美的庭园,同时,“方形”的水面是庭园布局中的核心构成元素。整个庭园景观与《阿弥陀经》中描述的极乐净土世界的空间构成形态非常相似。关于这一点,以往的研究表明《大善见王经》是在《阿弥陀经》的基础之上写成,不同的是《游行经》中没有明确与精舍功能相对应的正殿所在具置。《大善见王经》记述,与精舍相对应的正殿位于都城——拘尸那迦城不远的城外。

(三)帝释天的善见城

帝释天是佛教宇宙中心矗立的须弥山之主,善见城是该山顶中央帝释天居住的都城。关于善见城有南朝陈眞谛翻译的《佛说立世阿毘曇论》⑩(简称立世论)卷2 有详细记载。在《立世论》中,善见城的特征与拘尸那迦城一样,有非常宏大的精舍和景色优美的庭园。其中,方形的水池是其庭园主体空间形态构成的中心要素。在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共译的《佛说长阿含经》11、南朝陈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唐玄奘所译《阿毕达磨大毗婆沙论》12等佛教典籍中都有关于善见城的记述,《立世论》记述的内容非常详尽系统:

其七重树间处处皆有众宝花池。纵广一

百天弓,天水盈满。四宝为砖,构垒底岸。金银琉璃及颇梨柯之所成就。其池四边,亦四宝砖以为阶道。一一池中有无量花,五宝所成。谓金银琉璃,颇梨柯呵梨多。是诸池内,有四宝船泛漾其中。谓金银琉璃颇梨。复有八种,水戏之具。一者跳入水楼。二者以七宝涵,注水灌神。三者击水之具,以为音乐。四者水溅以为嬉戏。五水输车。六者浮屋。七者宝轮 鹈。八者绳楼自缒,旋回击荡。其中男女诸天乘船游戏。是时宝船随心迟速。男女诸天若作是意,愿欲向彼,船即到彼。是诸天等,若作是意,愿取彼花来至我所,花便自至。其中果报。自然风起,吹众名花遍散诸天。复有别风吹诸花鬘,庄严身首。或为宝冠,或为璎珞,或为臂印,乃至腰绳。或为足钳。池岸四边有五种宝树。一金,二银,三琉璃,四颇梨柯,五呵梨多。其树行间有众宝堂殿,五宝所成。诸男女天于其中住。是其城外,多有诸天,遍满国土。13

从中可以看出,《阿弥陀经》里的极乐净土世界与拘尸那迦及帝释天善见城的庭园景观非常一致,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庭园景观”。同时,这些庭园景观的构成形态是印度佛经描述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所以它是印度佛教庭园景观的代表。

(四)富丽豪华的庭园景观设计风格

印度佛教的庭园景观设计富丽堂皇,甚至可以说是奢华而并不过分。《立世论》中列举的“七宝”有金、银、琉璃、颇梨柯、莲花色宝物、螺石、呵梨多。其中,颇梨柯为水晶,莲花色宝物为红珍珠或珊瑚,螺石为车磲(或贝壳的一种),呵梨多为玛瑙。依据《具舍论》14所述,帝释天的都城外四周镶嵌有四个美丽的庭园式园林,起着装点和美化城市的机能。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15描述佛寺的庭园景观装饰得富丽堂皇。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16中所述,集天下珍宝以最高的礼节与恩惠搭建一个美好的佛国世界,让前来拜佛的人从心理上感悟到无与伦比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极乐净土世界的美妙。因此,富丽豪华的庭园设计风格是当时印度佛教庭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主题内容。

(五)湖中岛与筑山景观

佛经中记述的庭园式园林景观,水池中看不到岛屿和筑山的情景。从另一方面看,《妙法莲华经》17中有“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的记载。就是说佛陀多如恒河的沙粒,整个构成了一个佛国世界。七宝构成大地,它平整如人的手掌一般,不存在高山峡谷的景观。《佛说无量寿经》18中有“其国土无须弥山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的描述。并且《世纪经》19中描述的印度佛教的理想庭园之一,名为欝单曰庭园,“园内清净,无有荆棘。其地平正,无有沟涧坎坷陵阜”。通过以上例证可以得出印度佛经中,理想的土地是平坦之地,当时在印度没有筑岛修山营造景观的愿望。而且至少可以说明筑岛修山,不是印度佛经中佛教园林的构成基本要素。

二、中国古代的园林

印度佛教庭园景观是富丽豪华且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园林景观。然而,印度佛教庭园景观设计,在中国古代的园林景观中几乎看不到,至少没有完全照搬的案例。关于这一点,萧默在《敦煌建筑研究》中认为:“我国唐代应当曾有所实行,只是实物已经无存,文献也少记载而已。”20也就是说,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园林景观设计,可能在中国古代曾经流行,或者在佛教传来之后才有了四方形的水池景观。

(一)中国的方形水池

依据考古发掘,在佛教传来以前,商代偃师及汉代长安未央宫就有四方形的水池。

在佛教东渐的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相关的方形水池园林景观在诗文中几乎没有与佛教相关的内容。而且多数情况记述的方池指的并非方形水池,而是广阔的水面。佛经中记载的富丽豪华的方形水池的庭园景观形态的原形几乎看不到。现在能看到的实物如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莲花藻井,中心画有佛经中描绘的方形宝池(见图2),池中荷花蔓生,四个天人在池中游戏。事实上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样的方形水池不够宽广,不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梁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刘文学感遇桢》中有“华月照方池,列坐金殿侧”21的描述,这里的方池意为宽广的湖面,或许作者只是想描述园林景观的奢华程度。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始建于北魏前的山西晋祠,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由此可知至少在南北朝天保年间就有了“穿筑池塘”的园林格局。由于北魏奉佛教为国教(北魏末年,全国已有寺院3万余所,僧尼200万),所以天保年间晋祠的扩建自然受到佛经中印度寺院庭园格局的影响。现遗留下的北宋晋祠圣母殿前的四方形鱼沼和十字形飞梁很相似于敦煌壁画中的水池平台。始建于唐代的昆明圆通寺23的园林格局为“方形庭园”,内满是水面,中有一岛,岛前后有路通向山门和主殿。还有南宋时期重建的宁波保国寺,当时营造的最重要项目是在法堂前开凿了“四方形净土池”,种四色莲花,时逢保国寺由天台宗变为兼修净土宗。但在中原地区大多数场合,佛寺建筑还是建在陆地上,只是主要建筑群的前方有方形的水池和平台,但这样的形制并不普遍。

本来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开始在佛寺的殿堂和回廊绘制各种以经变为题材的壁画,到7世纪,随着净土宗的发展和佛教进一步的世俗化,各种壁画更为盛行。24值得关注的是,唐代的敦煌壁画中,有许多成组出现的佛寺建筑组群庭园景观。“在大型经变画中,更多的是伟丽恢宏的大型建筑组群,画出了由回廊围成的很大的庭园,庭园中仔细安排了许多殿堂和亭台楼阁以及水池。” 25而这些描绘佛国世界的庭园景观内容,无疑反映了佛经中描述的理想西方净土世界。“精舍,宫殿(应为殿堂)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阿弥陀佛精舍,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为了表现佛经中的“八功德水”,净土变大型佛寺建筑,都有方形水面的描述,有的甚至毫无陆地,建筑全部都架在平整的水面上。但这不一定就是这一时期佛寺建筑庭园景观的普遍标准样式。“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水池平台源于佛经,或许与印度的沐浴习惯有关,但对中国佛寺本来不过是想象之作。”26如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阿弥陀经变(见图1)、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北壁阿弥陀经变(见图3)、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见图4)、敦煌莫高窟第225窟南壁龛顶阿弥陀经变(见图5)、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西方净土变(见图6)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画面中的方形水池为庭园空间构成的主体与核心,且画中有楼阁群的建筑大都架立在广阔的水面之上。这虽然不一定是唐代佛寺中普通的情况,但是它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大宅第、官置道观、祠庙甚至宫殿的庭园空间与佛教中净土世界相结合的理想庭园空间景观。

(二)中国的曲池

公元前13世纪殷商时期的园林“囿”是贵族圈地围栏而成的山水秀丽、草木丰盛、以观天象、上通神明的自然园林。春秋时期晏婴的《晏子春秋》中从晏婴进谏齐景公营造曲池过于奢侈的谈话内容得知园林中水池的形态:“景公为曲潢,其深灭轨,高三仞,横木龙蛇,立木鸟兽。”31意为景公挖曲池, 池深可以淹灭车子。还有战国时宋玉《招魂》中记述,楚宋王为了把游离的魂魄招到都城郢,营建了曲池,“坐堂伏槛,临曲池些”,32可以招魂。秦时有“兰池宫——引渭水为池,东西两百丈,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开创了中国园林筑山、曲水并列造景的手法。汉武帝建“建章宫——西北部开太液池,池中堆筑蓬莱、方丈、瀛洲,开创了中国园林一池三山”的造园法。后汉桓谭《新论》33中古琴高手雍门周对孟尝君的对话“高台既已倾,曲池有已平”中可以看到当时关于曲池的描述。曲池的流行,并不局限于佛教传来以后。曲池能够表现古代中国人憧憬的理想意境、价值观与审美趋向。西晋陆机在《洛阳记》中记述了当时的皇家园林芳林苑的空间形态:

堂上结方湖(广阔的水域),

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严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其中引水,飞皋倾灡,瀑布或枉注,声溜潺潺不断。柏竹荫于层石,绡薄丛于泉侧,微飚暂拂,则方溢与六空,入为神居矣。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到概括、提炼,空间对比讲求变化,始终保持有如自然山水的曲水基调,各种景物浑然一体,达到了“虽有人造、宛若天成”之意境。《老子》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调。通过山水来体玄、得道和悟佛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英国学者Andre Boyds先生在他的论著《中国的建筑与都市》中认为:“(中国的)庭院及人工景观,是典型的道教概念(与儒教概念城郭相对应),即不规则性、非对称性、曲线、波纹、雁式的形态,其构成具有模写自然的神秘性、独创性。”34一方面,山水园林被当作体玄识远、悟佛得道的工具。另一方面,筑岛堆山的自然园林景观空间被当作谈玄、理佛、修道的绝妙场所。

曲池,在中国古代也是富裕、财富和长寿的象征。如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35记载:北魏“争修园宅,互相誇竞……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虽说北魏王朝不是汉族,但同样折射出古代中国人对营建方形的水池的印度佛教庭院设计没有兴趣。反而对修岛筑山乐此不疲,如《洛阳伽蓝记》卷1的华林园记载:“华林园中有大海,即汉天渊池,池中犹有文帝九华台。高祖于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上有钓台殿,并作虹霓阁乘虚来往……海西南有景山殿。山东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山西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馆,并飞阁相通,凌山跨谷……黄帝驾龙舟鷁首,游于其上。”36

伴随着佛教的发展,园林景观被移植到佛寺庭院中。《魏书·释老志》关于第一座中国的佛寺白马寺景观是这样记载的:

(汉明孝)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

等史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乃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 ,经缄于兰台石室。 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浮屠)”,或“佛图”。37

从中得知,画工新画佛像置于原有园林内清凉台及显节陵上,新建“四方式”的白马寺。“凡宫塔制度,尤依天竺旧状而重构”,由此可以推想白马寺是依照印度建筑形式而建造的。也就是说,浮屠精舍犹依天竺旧状而新建,但园林空间景观依旧为中国本土的原有类型。佛寺在原有宫殿基础之上改建而成的典型例子有,公元471年宋明帝所建的湘宫寺和公元507年梁武帝所建的光宅寺,两寺都是以他们为帝以前的园林旧宅改建而成。

以上这些都是在佛教盛行时营造的佛寺园林景观,但所采用的景观设计却完全不同于印度佛教庭园景观的设计。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净土世界,融汇了中国园林风格和印度方池的创新形态,对后来的佛寺净土建筑产生了直接影响。

三、结语

通过对印度佛教的庭园景观设计与中国古代的园林空间构成关系的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汉译的佛经典籍,中国古代人知道的印度佛教庭园是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奢华的庭园式园林,确认其基本形态以方形为中心的庭园景观空间构成要素。第二,当时在印度的佛教庭园流行方形水池景观设计样式的同时,在中国直到魏晋南北朝结束也没有看到类似的情景,古代中国人反而对虽有人造、宛若天成的广域“曲池”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喜好。从这样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特质变得更加清晰,说明古代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庭园景观设计样式并不向往。也就是说印度佛教的庭园设计与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几乎没有关联。第三,这并不等于说佛教与中国古代的园林景观没有关系,反而更加证实,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采用和吸收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与风格,并且对东亚的韩国和日本的佛教庭园景观设计,特别是对净土宗的庭园景观样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38

中国化的佛教园林景观,在净土、禅宗和宋儒理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在藤原时代初期,日本贵族从密宗信仰转向净土信仰。依据对净土世界的理解,在通往极乐世界之前建堂造塔,大殿色彩精致庄严,里面供养金色夺目的弥陀佛,特别营造出殿宇前的池塘映“在眼前现象出极乐净土的世界”,亲身体会到进入今世极乐净土幻影世界的互动感受,沉浸在礼佛的无我超凡的欢乐境界中。39代表性的净土园林寺院有平等院、法成寺、法胜寺、尊胜寺、最胜寺、元胜寺、成胜寺、延胜寺等,仅文献记载大殿供奉九尊弥陀佛的寺院就有20多座,现存藤原后期的寺院建筑几乎都有弥陀佛大殿与“曲水”庭院,北到本州东北内地,南倒九州都能见到,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隆盛程度。中国化的佛教园林景观与净土思想,促成了日本小中见大的“咫尺山林”佛寺庭院创作,以致与中国禅宗思想的结合,形成象征性、抽象性、禅味纯正的“枯山水庭园”,其抽象性具备了现代艺术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对开拓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注 释]

①202526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第69页、第61页、第69页。

②④18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T12.270a、T12.271a、T12.271b。

③隋·阇那崛多译:《佛本集经》卷2,T3.660b。

⑤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T12.346c~347a。

⑥2836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第24页、第216页注34。

⑦东晋·法显:《高僧法显传》,T51.861c。

⑧11后秦·佛院耶舍、竺佛念共译:《游行经》,《佛说长阿含经》卷3(T1,21b~23a)、卷18(T01,118c)、卷20(T01,131a~137a)。

⑨东晋·瞿曇僧伽提婆译:《大善见王经》,《中阿含经》卷14(T1.516a~c)。

⑩13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曇论》,卷2(T32.182a~183b)。

12唐·玄奘译:《阿毕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1(T29,59c~60a)。

14陈·真谛译:《阿毘达唐俱舍释论》,卷8(T29.217a~c)。

1517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花经》,卷4(T9.27c)、卷5(T9.45a)。

16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10(T25.133c)。

19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世纪经》,《佛说长阿含经》,卷18(T01,118c)、卷20(T01.131a~137a)。

21《文选》卷第31。

22史敦宇、金洵瑨绘:《敦煌壁画复原精品集》,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23《云南通志》里记述圆通寺建于贞观二十三年至天赋二年间。

24许顺法编:《刘敦桢全集》(第九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27笔者CAD作成。参照萧默:《敦煌建筑研究》,图28。

2930笔者CAD作成。参照段文杰:《中国敦煌壁画·盛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第36页。

31春秋·晏婴:《晏子春秋》,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第十五。

32战国·宋王:《招魂》,见《楚辞》卷9:“坐堂伏槛,槛,楯也。临曲池些。言坐于堂上,前伏槛楯,下临曲水清池,可渔钓也。”

33见西汉刘何《说苑》卷11、东汉桓谭《新论》(《三国志》卷42裴松之注)。

34英·Andrew Boyd著.Y:《中国的建筑与都市》,鹿岛出版会,1979年版,第112页。

35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3、卷4。

37李允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107页。

篇6

论文关键词:场地特征,风景园林,西湖风景区,湖滨和北山路景区,规划设计

场地特征,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规划、设计的“原点”,其对规划、设计的后续工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回望历史,园林规划与设计优秀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尊重场地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深刻地体现了自然环境、历史风貌、社会文化等场地特征。近2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建设虽然飞速发展,但是在景观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如“千城一面”、“众景一面”等忽视场地特征所带来的现象。

1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1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作为人类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所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

1.2场地特征的概念

场地,大至风景区和城市,小至区级公园、广场绿地,都有它的特征或者个性,是一块场地与其他场地的区别。场地特征包括场地的自然特征和场地的人文特征。园林景观把握好了自然特征就在土地上有了归属,把握好了人文特征就在使用者心中得到了认同。

风景园林师所涉足的场地,往往具有或强或弱的自然特征。其作为设计师可供借鉴的宝贵资源和设计题材,同时也决定了设计师应采取的处理态度。设计师应从理解自然演变规律等特征出发,顺应自然规律采取处理方式。

2场地特征的分类与内涵

2.1场地的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包括(天)气候、(地)地形地貌两方面,它是因场地所处位置不同,受不同的自然力量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影响甚至制约在该场地上的景观设计。把握好了这种特征,景观作品就会与这块场地和谐相处,场地自然力也为景观提供维护,景观给场地增添色彩。

2.1.1天——气候:

气候对植物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任何优秀的园林景观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乡土树种的使用可以使景观保持长久,可以保证景观作品独一无二的个性魅力。

2.1.2地——自然地形地貌:

各地地形地貌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呈现不同的景致和格局。这种景致和格局是该场地的一个重要特征,景观设计时必须把握好这种特征。如果忽视这种特征,人造景观会与所在场地格格不入,甚至破坏场地的原有景观。

2.2场地的社会特征

2.2.1建筑环境

不同的建筑形式、周边环境以及城市机理,会产生不同的景观空间体验。把握好了建筑环境,才能创造出协调、统一的园林景观。

2.2.2人文特征

人文特征的把握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犹为突出。人类在大地上生活留下的印记以及从事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就是人文特征。挖掘场地历史文化并提炼出场地的人文特征是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把握表达了人文特征,景观才能保持所在场地的历史延续性,创作才更有依据。

3结合场地特征的设计理念

随着近几年设计领域的体制改革,场地设计这一课题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越来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指导性的设计理念对景观规划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3.1遵从周边环境

遵从场地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就要解决好车流、物流、人流、道路走向、空间组合等。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的景观。

3.2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部分景观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忽视。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地域文化,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3.3选择地方材料

材料作为园林的表皮,可分为植物材料和硬质材料两类。设计师在重视植物景观视觉效果的基础上,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群落类型。在硬质材料的使用上,应尽量考虑地方材料。在园林中展现地方材料的特性,使园林融合于周围环境之中,有利于地域特色的创造。

4结合场地特征的景观规划设计在杭州滨水街区的体现

滨水区往往是城市最早的建成区,遗存的历史文化丰富。城市滨水区经过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建设积淀,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也是城市人文资源的集中地。并且,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杭州整个城市景观基质中的一个重要的景观要素。因此面临西湖的街区必定在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设计上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湖滨景区和北山路做详细分析。

4.1湖滨景区特色营造

湖滨街区处于西湖风景区与杭州主城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有着强烈的“城景交融”的空间特征。

4.2.1湖滨景区历史沿革

湖滨路全长1315m,原为杭州西湖的西城墙。1916年拆除钱塘门和西城墙,建成碎石路面的湖滨路,从此市区与西湖连成一片。1929年改成沥青路面。后,湖滨路的西侧沿西湖一带陆续辟建一至六公园。湖滨路东侧一带建起了西湖饭店和环湖旅馆等。

近年,在西湖保护工程中把湖滨路的沥青路改为为花岗岩条石路面,在沿湖水下建西湖隧道。同时,在绿地上还建了古城墙标志,路东侧的建筑物焕然一新,南段仍保留了民国初年建筑的“骑楼”风格,风采依旧。这一带今统称湖滨景区。

4.2.2湖滨景区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分析

4.2.2.1延续整个街区的自然肌理

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中,吴山、宝石山—南—北嵌入市区,使南北约4km的临湖地带形成了“一面城”,也就是城市舞台的“台口”,而湖滨街区正好位于城市舞台的中心位置。

湖滨景区延续西湖的脉络,以原有的滨水空间为核心,使街区和滨水自然渗透为一体化区域。40m宽的湖滨综合休闲绿地,充分考虑了原有树木的保存,精心保留了高大的悬铃木,衬托着街区的建筑,将西湖水面和湖滨街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步行、休闲为主的多样化街区;并且与南山路、西山路、北山路的悬铃木一起,形成了镶嵌在西湖边的一圈绿色项链。

4.2.2.2湖滨景区人文特征的传承

绿地、水面、骑楼、连廊、广场、庭院及各样的商业街构成了建筑与景观的过渡空间,形成了湖滨街区的休闲特色,并成为西湖景区与主城区的有机过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湖滨商业街是重建的,但是在重建的基础上又是继承了原有街区的格局。沿湖滨路的建筑体量处理成一条连续的骑楼,保留了原有的空间特征,各具特色。湖滨路改造中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在尊重历史上赋予它新的气质,使之更符合现代的功能。这就是“似曾相识”在延续文脉上的表达。

4.2.2.3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交融

湖滨街区周边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的青砖等传统建筑材料的同时,运用现代材料产生对比映衬。玻璃材料与青砖材质的强烈碰撞,减弱了青砖体量的压抑感。纹理清透的木质材料和清澈通透的空白玻璃,与青砖墙面相互映衬,使建筑更加亲切、动人。

街区内保留了传统里弄、庭院、天井等空间类型,结合传统与现代,承载了原有街区的文脉和肌理,使得建筑群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样就形成了空间的流动和渗透,形成了湖滨向城市内部的过渡。

4.3北山路景区营造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湖北线,东起保俶路,西至华北饭店、栖霞

岭,北起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南麓。

4.3.1北山路历史沿革

北山街历史街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以秀美山水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特色,成为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地域环境。北山区有自秦以来的各个朝代历史印记。明清时期的北山街山峦叠翠,楼阁错落,翼角飞萃,俨然一幅绝佳的山水画卷,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清末民国初年,西湖边出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1912年杭城拆除城墙,城市功能由传统模式转向现代功能。随着北山街拓宽,城市公交的开通,大量私家别墅以及现代功能的旅馆、餐饮设施在这里兴建,中西合璧的近现代文化不断渗透,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

4.3.2北山路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分析

4.3.2.1场所精神的自然体现

北山路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宝石流霞这一著名景观就位于此。北山路沿湖一侧没有建筑,利用其通透的滨水岸线,使其与人行道结合成一体。在原有的滨水岸线做成亲水平台的形式,很好地拉近了街区与湖面的距离,营造了湖面和街区统一的宁静氛围。

植物配置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本土树种(如樟树、桂花、小叶黄杨、海桐、杜英、柳树等),并开发利用本地的新型园林观赏植物种类,这样既强调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又为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3.2.2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

只有生活的延续,才有文脉的延续。北山路上不再适合居住的中式木结构寺庙庵堂,融入新的文化,成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比如恢复原貌的玛瑙寺,已成为葛岭景区的亭台楼阁。

原有的依山而建的中国古建筑和欧式古典建筑的保留,使这里的历史环境呈现出宗教文化、名人居住文化等多元特色。让游客不仅能感受到自然景观的优美,更可以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对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空间和场所进行重新诠释,使之获得了鲜明的场所特征。

4.3.2.4街区风貌的延伸

通向山的私密性巷弄,通过层层台阶通往宝石山上的各处景点,曲折而自然,在两旁植物的绿荫下更显示了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这些巷弄把游览的人流引向山上,保持了沿湖的宁静氛围,同时也加强了湖与山的联系。

北山路街区,保留了大量采用中西融合风格的历史建筑,成为联系传统建筑与欧式建筑的纽带,不仅保持了街区整体景观的和谐,并且素雅、平和,与周围的山水和谐统一,成为西湖风景区独特的景观。

5结语

突出场地自然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既是风景园林行业综合性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对场地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湖滨和北山路规划设计提炼了场地已有的景观特征,依托自然条件,以人文元素为主体进行空间塑造;同时深度挖掘西湖周边以及杭州当地的文化景观,营造了一个展现杭州地域景观特色的自然山水型风景。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3-4.

2 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 杨云峰,朱建宁.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J].中国园林,2009,25(12):76-79.

4 张伶伶,孟浩.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6 刘卫星.城市园林景观中场地设计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5):60-64.

7 熊瑶,杨云峰.地域性风景园林设计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4(5):171-176.

8 朱建宁.以自然为师的现代植物景观设计[N].中国花卉报,2005-08-11.

9 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10 许一洁.“生态”与“野趣”的回归[M].华中建筑,2007,25(8):105-107.

11 廖婧琳,段红梅.地域文化与自然风景区的旅游开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18-21.

12 王业社.场地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建筑,2008,26(3):124-128.

篇7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当今现代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城市及区域现有的生态景观的干扰尤为强烈,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先进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把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称为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景观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强调的是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

本文从很多成功的生态设计、生态景观的案例中,并就“什么是生态景观设计”问题进行了思考,总结了以下几点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的手法。

1.分析场地特征

在做一个项目之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亦即必须遍访场地及其周边环境,观察并记录下各种外形的状况,所有细微以及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项目所涉及区域都是自然巨变和不断地人为占用的产物,因此而留下了各种遗迹、外形、布局。在生态设计中,节约的设计手法能最大可能地使设计不至于脱离场所的个性,从而保持其一贯性,避免过于粗暴地割裂文脉。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地域性的延续

所谓“地域性”生态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人们所看到的生态景物或生态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生态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生态空间场所。

在法国苏塞公园中,视线所及之处,林间宽阔的园路、多叉路口的形式和林中空地,构成法国传统的平原上的树林景观。巴黎雪铁龙公园的空间布局有着尺度适宜、对称协调、均衡稳定、秩序严谨的特点,反映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设计者充分运用了自由与准确、变化与秩序、柔和与坚硬、借鉴与革新,既异乎寻常又合乎情理的对立统一原则来对全园进行统筹安排,雪铁龙公园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传统园林的空间等级观念,沿续并革新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

图:巴黎雪铁龙公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景园林师吸收融合国际文化以创造新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但是断不能离开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①将传统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 ②将传统形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炼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并赋予其新意,创造性地再现传统; ③尊重地域传统、环境和文化。

3.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机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城市及区域现有的生态景观的干扰尤为强烈,原有的生态景观结构遭到破坏,系统功能紊乱、减弱甚至丧失;景观机理悄悄发生着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自然生态景观的衰退;城市涝灾的发生;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一系列自然现象的发生等。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机理,以既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标本,研究分析在大环境下,长期时间下,形成既有生态景观的原因及特点特征,通过这点特点特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形成的机理做以总结,在城市生态设计中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和功能区域,使整体功能与地域相适应。为营造一个舒适、宜人、安全、高效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以此达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

4.乡土植物群落的营造

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兼顾观赏性和科学性,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基础,保证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相一致。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本地区的植物景观特色。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注重植物生态景观的营造,尤其是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野生植物和草本植物。同时利用对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和小气候条件的深刻了解,将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植物群落的适应性和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作为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基本出发点。

在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林,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在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中,保留了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 在奥古斯堡巴伐利亚环保局大楼的外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不同的小生境,丰富植物群落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共设计了10种不同的草地群落景观,以达到多样性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

图: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5.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

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生态廊道,实现了生态水岸与人工自然的重塑。三里河曾是迁安市城区的排污通道。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河床淤积。由于滦河水位和区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三里河已经变成了一条季节性河流,部分河段干枯,河床,河流流域的植被生长不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2007年委托“土人”设计,进行了三里河生态廊道的改造设计。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在下游归流入滦河,考虑到滦河水量的不确定性,三里河设计为串珠式的下洼式“绿河”,即使在没水的时候,也能保持串珠状的湿地,同时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深浅不一、蜿蜒多变的拟自然河道设计,营造一个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场地中原有树木都保留, 从而形成众多树岛,令栈道穿越其间。整个工程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大量应用低维护的乡土植被,水草繁茂,野花烂漫。营造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城市景象。本项目从生态设计出发成功保护和改善了三里河河道的水资源环境,值得设计同行和城市建设者学习和借鉴。

图: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6、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周曦.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因素的思考[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篇8

关键词:园林景观;石景

一、日本创世神话与山石

中日两国园林都离不开借石造景,可以说无石不成园。中国自古以来对园林用石尤为讲究。自白居易开始,太湖石成为石中之王,造园选石非此君莫属。中国人好石,尤其是太湖石,主要是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赏太湖石的千姿百态,万端变化,巧夺天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一角,是就近取材,使用的是太湖石,并且在设计的隔墙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为不对遗产造成影响,以石作画的设计不能不说是匠心独到。

与中国园林相比,置石造景在日本园林中的地位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打开《作庭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石立”二字,出现得最多的也是这两个字。“石立”几乎成为了造园的代名词,以致镰仓时代以后称精通造园技艺的僧侣为“石立僧”。由此可见叠山置石是日本古今造园活动的灵魂所在,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

不过,如果以貌取石,与太湖石相比,日本园林中的山石可谓貌不惊人,有些名园(如龙安寺石庭)的山石甚至可称为丑石。是日本园林不注重选石吗?那倒也未必见得。小石川后乐园就置有形似太湖石的景石,《江谈抄》(12世纪初)则载有藤原致忠为觅奇石造园,出一两金购一石的故事。京都皇宫仙洞御所(建于江户时代)园林的“一升石”也能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追求理想景石的热情。“一升石”是指园林南池岸边所铺设的大面积卵石。据说这些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十一万个卵石,都是由小田原藩主以一升米换一石的代价从百姓手中买来献给天皇的。不过,以上仅属于极端之例。

那么,日本的造园家在叠山置石时注重的是什么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注重山石外形相比,日本人更重视石之精神、石之灵魂。

二、石之人格化和神格化

赋予园石某些特定的喻意,用以象征向往的世界,使园石大量人格化或神格化,也是日本人崇石的具体表现。山石在日本园林中最早出现时,是以象征佛教世界的妙高山、比喻神仙世界的蓬莱岛登场的。平安时代,庭石又被进一步神格化、拟人化,《作庭记》中的庭石已经出现“三尊石”、“君石”、“臣石”这类名称。

日本人这种使山石神格化、人格化的倾向,进入镰仓时代后有了显著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得《山水并野形图》中,出现了四十八块被冠名的庭石。这些“有名有姓”的山石,有十五块被拟人、拟动物、神格化了。被拟人化的是人形石、官石、君石、臣石、敬爱石、眷属石;被拟动物的是鸟游石、蛤蟆石、鸟飞石、鱼游石;被神格化的是神王石、不老石、万劫石、三尊石、明王石。

被神格化、拟人化的山石充满了桃山、江户时代的园林。仅以桃山时代以来流的一种称作阴阳石的庭石为例,据附在《山水并野形图》后的《童子口传书》记载,阳石选自形似男性象征物的自然石,阴石选自形似女性象征物的自然石,两石成对而置于园中醒目处,阳石为立式,阴石卧置。与大名园林中所筑的神仙岛或龟鹤岛一样,置阴阳石目的在于祈求多子多孙,时代繁荣。

在园内立阴阳石,是大名园林特色之一。在现在的小石川乐园、冈山后乐园、栗林公园、兼六园和缩景园等中,都可以看到遗存至今的阴阳石。如小石川后乐园的阴阳石分别置于圆月桥南北首,十分醒目。冈山后乐园的阴阳石达五对之多。普通之石,经过如此灵格化,被蒙上了神秘色彩,成为人们寄予愿望的对象。

三、天下石“藤户石”

在古代日本,山石还是权势与地位的象征。现京都醍醐三宝院因丰臣秀吉在此多次举办盛大赏樱会而著称。而园正面中央一名为“藤户石”的石块更是古今闻名。围绕此相貌平平的“名石”,曾经发生过一段权力盛衰史。山石在这里成了权力的象征。

据传,平安末期源氏与平氏争霸时,源氏武将在称作“藤户渡”的浅滩登陆,奇袭平家,获全胜。为纪念此役,祈求武运长久,源氏武将把“藤户渡”的石块运回京都珍藏。时至室町时代,此石又出现在八代将军义政的东山殿中。至十二代将军义晴时,诸侯四起,将军之名已经名存实亡,政治实权为管带细川高国掌握。高国对义晴说:“事出有因”,希望将军把藤户石赐给他。说“事出有因”只是借口。高国所讨得并不仅仅是块石头,而是借此向最高权力者挑战。将军无奈,只能忍痛交出藤户石。藤户石由此成了最高权力的象征。

织田信长掌握天下后,为显示权威,以替有名无实的足利第十五代将军义昭兴建御所为借口,要求高国之子献出藤户石。据《安土日记》永禄十二年(1569年)七月六日条载:“细川管带府上有一自古流传下来的大石,称藤户石。以此石应置于御庭为理由,信长亲自前往,为石披上绫锦,饰以彩花色……”参加搬运者达三四千人。运石声势浩大,场面热烈,震动京城内外。信长的权势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显露。丰臣秀吉取代织田信长夺得天下后,也马上想到了此石,在自家豪宅聚乐第竣工时,立刻派人将藤户石迎至府中。此时是秀吉权力的鼎盛期,搬运工程也轰轰烈烈,同样有着浩浩荡荡的人群,升入云霄的鼓乐。藤户石此时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石”,得此石者得天下。

四、日本古代的枯山水园林

日本人的大海情节也深深的物化在园林中,仿海造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日本人呢古代的造园指南书籍都十分注重营造海景。《作庭记》在指导人们拟海造景时,主要是列举了置石和筑岛的手法。在“置石手法”的“大海式”一节,《作庭记》的要求是“应先做石肌。即在岸边置高低不一之突出岩石,从水汀向池中连续置石数块,另外再在远处散置数石则更好。这些石块都好像立于浪迹之处,被海浪冲刷过,并且应在四处作沙洲和白沙滩种植松树等。在“各种岛屿造型“一节则列举了山岛、野岛、干泻岛、平岛、矶岛和沙滨岛等,尽管造型各异,但都是对真实海岛的模拟。”由于仅靠叠石难以表现出大海氛围,《作庭记》特别强调了“应该在所见之处铺造沙洲和白沙浜,种植松树等”。黑松等松树性喜温湿,是日本海边常见的树木,而白沙浜也最能代表海边的景象,因此,白沙浜配上黑松之类的松树可以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

《山水图》也特别重视海景的营造,在《掘池》一节要求“池之形状应模拟大海”。具体手法之一是,模拟“干泻(落潮后露出的沙滩)之造型,另有一番情趣。使呈落潮满潮时之景象,不用置石。满潮时的景象是松鼠为海水所浸淹,饶有情趣的以白沙普为矶岸;落潮后的景象则是在线海滩沙丘之风情,高植松树,铺设沙石和白沙”。在以上造园书的指导下,在白沙滩上植黑松成为日本造园的传统手法,白沙和黑松成为在日本园林中的常见景物。

枯山水园林出现后,本来仅用来象征海滩的白沙,其作用有了质的飞跃,替代园林中的泉池,直接代表茫茫大海,枯山水园林往往是由山石和植物构成,在无水无池的园内,白沙地便被用来象征海洋,散点其上的山石,便成了大海中的岛屿。为了表现出海之特征,园主们还在白沙地上用竹枝划耙除了表示各种水波的图案。

日本园林这种枯山水,在进入江户时代后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大名们已不能满足于借园内小池或白沙地来造景,他们把园林直接建在了海边,或以大海借景,或引海入园,成就了所谓的“潮入式园林”。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销售期进度计划控制

前言

随着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着银行放贷的严控以及客户投资房产需求减弱等多方面的压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求生存、谋发展是摆在每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房地产开发的进度控制,特别是销售期进度控制已成为各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个项目开发的进度大体分为五大阶段:1、征地期;2、前期设计报批期;3、工程建设期;4、销售期;5、项目验收交付期;在这些阶段中,销售期进度控制是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进度控制的管理工作重点。

销售期开发进度控制,主要反映在前期设计报批期和工程建设期里项目开发报建、营销策划、方案设计、工程组织这几方面工作的统筹与协调。因此,项目销售期进度控制的方式是以项目一级控制性计划为重点,由项目部负责对项目进度管理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以实现项目开发进度控制的总目标。

二、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一栋30层高层商业及住宅项目,占地面积492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42平方米,容积率5.30,绿化率25%,其中1-2层为商业,3-6层为酒店性质住宅,7-30层为住宅。建筑结构:现浇钢筋混泥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外立面材料:红色通体瓷砖,窗户:塑钢窗,LOW-E玻璃, 3梯20户。项目位居西南某城市CBD区,城市中心地块。项目以45精装公寓为主,两种户型三种风格,共484套。

项目2009年7月开始进入销售期准备工作,计划2009年11月开盘,2010年春节前基本售罄,2010年底交楼。

三、开发进度计划的控制

(一)开发进度计划的编制与制定

1、项目销售期的开发特点及本项目需要考虑的因素

(1)项目销售期的开发特点

房地产项目销售期是项目开发的重要开发节点,通常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是按产品以客户为导向,过程以销售为目标,项目开盘是否顺利直接影响项目的后续开发进度和项目形象。,销售期的开发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房地产销售期能否顺利开展受前期开发手续、项目融资安排、客户市场变化、产品研发、建筑和园林设计方案及施工图出图进度和质量、材料市场变化及施工进度计划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项目专业管理团队的经验和协调能力,总部管理平台对于项目部的管理授权,项目地气候条件都将影响项目销售期进度计划的落实,以致项目管理系统呈现复杂性。没有一个房地产项目开发模式可以完全复制。

专业技术的协调性

在房地产销售期里,房地产公司所提供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并最终得到市场认同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目标和工作。作为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核心能力―产品研发,已经包括了销售技术(包括产品前期客户调查及定位、竞争性楼盘分析、销售路由、物业管理、产品整体风格、销售中心及样板间装修设计要求、销售推广计划及目标成本体系等),设计技术(包括规划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方案、园林设计方案、装修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专项设计【铝合金门窗、消防、部品、VI】等),施工技术(包括深基坑、高支模、高层垂直运输、施工流水段划分、外脚手架、防水防渗、批量精装修等)。特别是高层精装修住宅项目,在同一工作面将有多项工序同时开展,往往一点小的疏忽,将引起后续工作大量的返工。

销售时间的紧迫性

房地产销售期通常存在开发商投入及政策市场变化影响,在项目开发计划实施中,一旦销售开盘时间确定后,各公司往往要求项目部按期完成销售节点并配合销售的展示及各项活动。但是由于前期设计、开发手续及工程进度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以致项目部落实销售开盘时间变得紧张和忙碌。

(2)本项目销售期进度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

2-1、项目经营目标:(包括总体目标、项目关键工期节点、项目目标成本、项目质量目标、安全目标)。

2-2、项目进度计划制定的主要约束条件:(包括销售中心及样板间设计进度、销售手续报批时间、施工图设计进度、总包施工单位组织、装修施工单位及部品招标要求、示范区市政园林工程组织)。

2-3、项目的主要风险:项目工期较紧,临近年底气候对于装修及园林施工影响大,产品属于精装修住宅,当地市场接受程度有待检验,项目位于城市市中心,施工管理要求高。

2-4、项目的管理团队及经验数据:评估目前项目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协调能力,结合已完成类型项目竣工后的竣工网络图、项目的计划进度表和实际进度表、资源的投入情况等经验数据形成项目运营大纲。

2-5、当地标杆项目的成功案例:公司总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城市公司项目管理团队,系统学习和分析当地标杆项目的成功案例,了解当地企业的管理特点和相关标准,这些是制定本项目运营大纲的重要参考依据。

2、本项目进度计划制定的原则及阶段

制定销售期进度计划原则:

公司总部主要职能部门及城市公司、项目部对于总体目标的评估及相关要求统一后,以城市公司关于项目总体经营目标责任书为基础,针对项目实际开况,形成城市公司控制性进度目标,项目部分阶段组织并实施。

进度计划制定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城市公司牵头组织总部销售、成本、财务等职能部门和本项目部经理一同结合项目运营大纲形成年度一级控制性节点目标并通过公司董事会批准。

第二阶段:由项目部经理牵头组织项目部专业工程师和总部驻场人员,按一级控制性节点目标,结合项目开发、设计、工程等开展情况以officeProject2007软件编制项目月度二级控制性计划,并通过城市公司及公司总部销售中心负责人批准。

第三阶段:由项目部专业工程师牵头组织本项目合作方,按月度二级控制性计划,结合项目开发、设计、工程等开展情况以表格形式编制项目各周的三级实施性计划,并通过项目部经理批准。

(二)开发进度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1、关注本项目销售期进度计划的关键线路及关键活动

在销售期进度计划实施中,关键线路是项目二级计划中最长的路径,关键路径上的工作都是关键工作。关键线路上所花费时间代表完成项目目标的最短时间,关键线路上的任何活动的延迟都会导致整个项目完成时间的延迟。因此,项目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保证关键工作的有效性和时间性。

在本项目中,销售期4个月里,关键性工作依次为:设计图纸完善―销售中心和样板房室内装修设计及施工―外墙装饰工程施工―示范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示范区园林工程施工。

项目部针对关键性工作编制相关管理方案并落实责任人。

2、本项目销售期进度计划实施中资源的配置及合理的均衡

为完成项目各项任务,按项目部需求配置各类资源是项目进度计划组织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注意到各类资源对各自的资源强度(是指单位时段内使用某种资源的数量)的限制和均衡有不同的要求。本项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了资源强度限制,并满足达成计划目标的均衡要求:

(1)专业销售资源强度限制和均衡的要求

项目是公司第一次在外地开发房地产项目,当地客户储备及客户对于公司品牌认知不足,在销售期,由公司总部营销中心直接负责完成项目营销方案并派出一名总监驻场协调项目部工作,并指导销售案场及广告推广工作开展。

(2)专业设计资源强度限制和均衡的要求

由于产品建筑风格按新古典主义设计,外立面极具特色。精装修住宅产品在当地市场也是刚刚面世。项目地临近主要城市中心要道,项目主要入口园林景观需要有所突破,城市公司缺乏可以借鉴类似开发案例。由此,公司总部设计技术管理中心直接负责完成项目相关设计方案并派出专业设计师驻场协调项目部工作和指导设计单位开展设计管理工作。特别是,针对本项目销售中心和样板房设计及主入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公司集中了总部平台设计力量并选择长期合作单位负责实施。

(3)专业成本资源强度限制和均衡的要求

本项目土地是招拍挂取得,楼面地价属于当地较高水平。销售期受当地市场大势影响,销售价格低迷。项目部对于当地合作单位资源和成本数据掌握有一定差距。公司总部成本管理中心派出一名总监和专业造价工程师提前驻场协调项目部工作和指导城市公司及项目部编制目标成本及开展招标管理工作。

(4)专业开发资源强度限制和均衡的要求

本项目在销售期的4个月里,需要完成政府规划、房管、建设、街道多个部门及相关专业管线管理部门的若干报批手续,同时需要指导设计单位按要求完成设计工作,项目部开展工作时间较为紧张,在销售期间,城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和项目部经理分工协调,直接开展和落实相关开发工作。

(5)专业人员资源强度限制和均衡的要求

针对项目部年轻专业人员较多,专业技术标准不完整的情况,公司总部和城市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时调整本项目经理,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同时协调总部职能部门提供公司相关技术标准,并邀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同行指导项目部执行相关技术及管理要求。

(三)开发进度计划的跟踪与控制

在项目二级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实施中,项目的实际进展状况经常与最初制定的项目进度安排不一致,为了使项目能够按照既定工期要求进行,应该对项目进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有效控制。已批准的项目年度一级控制性节点目标计划是项目进度跟踪与控制的基准,项目进度跟踪与控制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项目部定期检讨二级、三级控制性进度计划偏差情况并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纠偏措施,以保证进度计划的有效实施。

1、定期编写本项目进度周报及月报

客观真实地反映项目实施情况,提示存在风险,明确存在困难是房地产管理者主要职责之一,本项目由于处于外地,总部管理平台、城市公司及项目部之间需要及时沟通并按公司授权体系要求处理相关工作,项目部编制的工程月报表及专业工程师编制的周报是公司各级管理层评估项目进度,考核实施效果,清晰存在风险,形成工作方针的重要工作手段,特别是销售准备期,项目部所建立的工作成果将有利于提升项目管理团队和合作单位的工作效率。

2、组织项目团队开展进度计划偏差分析,形成有效纠偏方案

通过项目进度周报及月报,项目工程例会及公司办公会议,结合定期的分项项目检查,城市公司、总部职能部门和项目部将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批准的项目进度计划比较,找出项目开发进展过程中存在的进度偏差,并对这些偏差进行分析,找出造成阶段性产生偏差的原因并及时予以纠偏处理:

内部原因:其中,一个样板间的室内装修设计,总部设计技术管理中心建筑师与城

市公司销售部和项目部沟通不够,方案反复调整,以致在销售期,施工

工期无法满足销售要求,项目部征得城市公司和销售负责人同意后,取

消了这个样板间。

(2)技术原因:首层电梯入口大厅墙面部分干挂石材平整度存在偏差,装修设计师在室内装修设计时,石材定尺没有实地了解材料特性,材料加工中出现了问题。在项目部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讨论后,重新调整了石材铺贴方式。

(3)外部原因:项目周边相邻陈旧的交通指示牌,路灯,人行道影响项目整体形象,通过项目部协调,当地主管部门同意按园林设计图纸统一处理。

(4)不利的施工条件:当地11月份天气寒冷,影响园林工程的树木种植,不利于示范区的展示效果。项目部与公司总部和设计院设计师一同考察当地苗圃,通过调整园林方案,增加部分季节性时花的方案,满足了项目销售开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