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材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0-02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期间,文学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精髓。从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来看,存在大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华。对名篇佳句、诗歌鉴赏进行背诵默写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师生头疼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打破快餐文化、理解困难等思维模式的约束,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与能力。
一、注重意境,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古典诗歌作为最有文学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有“语言钻石”、“文学之母”的美称,由于它具有语言抒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等特征,在简短的文字中隐藏着丰富的意境,为了明确这类信息,必须从诗歌意象明确潜在意境。所以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中,必须根据诗词形象、意象,深入诗词内部,感悟诗歌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分析作品字词,还必须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诗歌情境,得到美感。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朗诵诗歌配乐,对引领学生进入施工情境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诵配乐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感触、记忆,还能将主观体验和乐声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的品味诗歌妙处。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凝神静态,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展现在脑海。在词曲教学中,根据音乐特性,用演唱代替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更多情感品味词曲情调,如:《虞美人》、《窦娥冤》、《送别》。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唱片,再教学,一旦学生会唱,就很难忘记,这样既达到了加深记忆的目标,同时也是背诵的过程,还能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情感与诗意。
二、加深文化积累与沉淀
在传承华夏文化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爱上古典诗歌,除了要对课本进行教学,还应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更广的涉猎范围,从而不断提高文学积累与素养。通过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摘抄比赛,每学完一个单元或者阶段,让学生轮流上台背诵喜爱的课外诗作,其他同学可以笔记,或者摘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画质”。例如:在学习先秦诗歌告一段落后,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背出了《燕歌行》、《垓下歌》等作品,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浩瀚。
在对唐宋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山居秋暝》具有情深景美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很喜爱,此时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时机让学生搜罗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拜读。这样就能让“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追求宁静、淡薄的理想志趣以及艺术造诣毅然跃于胸中。
从古典诗歌形式来看,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拥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内容。所以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应该将其和现代白话文以及诗词结合起来,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生查子》这篇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甜美的忧伤,此时我们可以选取《青春》、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对比鉴赏与体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
三、增强参与力度,提高鉴赏能力
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来看,语文诗歌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涵盖区域广、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由于诗歌鉴赏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素养、领悟能力以及审美视觉,所以它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本着参与教学、鼓励鉴赏的原则,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根据座位进行编排,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进行主讲,在早读或者授课时间,轮流上台进行问答,最后再由老师归纳、点评。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根据作品内容、手法、时代、意境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对作品进行研究;在老师点评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仪态、语言表达进行评价,还必须站在审美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致、全面、深入的品味、理解诗歌。
古典诗歌作为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每首诗都是对生命、自然、情感的展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带着虔诚的心去感受、体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培养鉴赏能力,让学生爱上诗歌,领悟语言魅力与艺术。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情感教育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1.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和功利
受到高考的应试压力影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方式显得呆板单一和过于功利性,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激情。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讲授古典诗词的考试重点,重视其工具性的特点,却忽略了古典诗词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那么美的古典诗词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难点的文言句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同时,在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上缺乏灵活性,总是简单地进行逐字讲解,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低头“快快抄写”,把古典诗词的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的读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变得功利和浮躁,难以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愫。
2.忽视了高中生与古代作家间的时代距离
古典诗词虽蕴含深刻,但由于时代久远,那种时代的“代沟”就横亘在高中学生与古代作家间。无论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容的表达,都会给现代的高中生带来一种距离感,一种陌生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简单、直接地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更难以直接明了作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为何要表达这种情感的缘由。同时,古诗词的字面理解、押韵对偶等方面对高中生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障碍较多。这本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的引导,但仍有不少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教学《离骚》这首楚辞时,虽然《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但由于“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年代久矣,这样的“楚辞体”、“骚体”对高中生来说很是陌生,理解起来也有障碍。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没有加以注意和恰当的引导,对于课文《离骚》节选部分的学习,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的。
二、将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个人教学专业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作为古诗词情感教育的实施者,就不能单靠空洞的说教,还应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良好的个人教学魅力,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资料,挖掘阅读教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因素。同时,教师要灵巧地借助自己的引导,为学生与古典诗词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桥梁,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接触到那些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璀璨的古典作品,丰富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的知识信息,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要先深入研究这首诗的特点,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怀,深入赏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想想学生怎样会更容易理解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歌的美质和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想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超越时间和文体的隔阂,有效地学习这首诗,进而设计教学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确切地体会到,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使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2.革新教学观念和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需摆正自己的心态,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重视人文性。此外,还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陶冶情感。将教师个人的情感融入古典诗词的境界中,切身去体会,取得一种和谐统一。这样,可以让自己在教学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表情等营造特定的氛围,将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在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起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通过反复吟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促进联想,视听结合,激活思维,让学生体验和丰盈情感。例如,在教学《琵琶行》这个作品时,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在导入部分,一边徐徐说来:“《琵琶行》这首诗早在白居易在世时就已经风行全国。”唐宪宗在吊唁白居易的诗中曾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到了清代,学者张维平也盛赞此诗,他在诗中写道:“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源伐取无人继,一曲琵琶唱到今。”这些都形象的说明《琵琶行》这首诗流传之远,影响之大。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关于白居易的个人介绍,重点介绍进谏贬谪、文学主张、新乐府运动及代表作,以突出介绍重点,便于学生感知诗人,理解课文。这样让学生边看边思考,通过想象去感受那样的一种“同病相怜”的苦闷。
【参考文献】
[1] 文娟.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写作水平
0引言
高中生面临着来自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所以题海战术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将语文的阅读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已经成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一下高中语文如何能够实现有效阅读。
1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注重预习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安排预习,往往由于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而流于形式。关于预习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比如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学生须上交问题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预习课文后发现的几点问题,提问角度不限,但是自我思考的结果;或者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一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书面完成,我将这样的预习作业定为常规,并让学生养成习惯。古语云“非学无以致疑”。“学”在先,“疑”在后,学生完全自读,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质疑,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提问的角度不限,使学生有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处于发散的状态,可触及到文章的任何角落。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品读语言,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2有效阅读的研究反思
阅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想实现高效的阅读,阅读的方法和思路必须是对正确的。语文的有效阅读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到对阅读策略的研究上。《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不同的个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纵然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果没有阅读量的累积,还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作用。阅读的方法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还要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
3探究式阅读的训练
高中生面对的依旧是高考,而且目前来说,这对高中生还是一次转折点,所以高中阅读就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学生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光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感。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把兴趣爱好保持下去,让他们认识到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要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4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学生的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5分层施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分层次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机会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差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智力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次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能够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2.采用多种方法,使课堂训练落到实处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懂内容,在课堂训练中,应层层深入,在“听、说、读、写”这四个字上下功夫,设计各种练习。其中写是最重要的一环,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怎样的。所以教学生写好作文这一工作,是需要长抓不懈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及时学习别人的优秀写作方法和语言,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文章的许多写作技巧大家在学课文都已经明确了,关键是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就要教师帮助他们做一些铺垫,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展开写作。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心中有数了,然后再说明一下自己所要说的道理或要赞扬的精神,选取有代表性事物,拟好提纲,搭好文章的框架,再写完整,再润色,文章就写好了。
总之,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合理地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必定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9(7)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重要性 教学研究 阅读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在阅读和鉴赏的活动中,要不断地充实个人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阅读实用类、文学类、专业类的各种文体。从教学大纲对语文的要求中可看出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文学基础,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只是依据课本讲解而讲解,讲解的知识不新颖,授课的方式单一,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运用个性化地阅读方式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只有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在做题目时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一来提高了解题的速度,二来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的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可以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三、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四、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要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篇5
关键词:选修模块;教学思考;灵活;自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41-02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视学生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笔者经过半年多的模块教学和学情反馈,思绪很多。高二学的选修课程,为教师的自主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选修课内容多、篇目难,在教材、教法和学法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开好选修模块的课程,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是摆在开设选修课教师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选修教材,审视新课改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应该着眼以下几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
选修模块教学,教师不要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求实现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选修课中的问题的目的。灵活处理教材,意味着不一定要教完、学完。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例子,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课文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篇目则可个别化处理。适于练的课文就用于练,适于讲的课文就用于讲,适于读课文的就用于读,不要平均使用力量。选修模块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二、放手学生自学
对语文课,很多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去学、学不会,不愿意放手,结果学生反而越学越不愿学。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多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事实上,不相信学生的教师,大多教学操作既辛苦,又没实效。选修模块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去学。不然,教学长期由教师统包统揽,其结果只是教师一人弄懂了,学生却没有学会。学生自学,是新课程改革一堂课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重视自学的实效性,学生的自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在自学前,教师要抓住知识点,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自学要提倡个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在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一定很认真,一边读一边批划,思考、查阅、写提要等,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过一个学生,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尽力学习,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巡视,即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学困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要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获得一定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三、有意纵横比较
语文教学有时是比较的艺术,学会了比较就学会了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篇目,同课文内容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进而使学生达到拓宽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也使学生走出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广阔的大语文,达到多读书、读好书的效果。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达到由点到面的转化,拓宽知识层面,强化知识迁移。有时教材中的知识点,零碎地分布于各册、各章之中,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无法系统化、规律化,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合理地利用比较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把零碎的知识梳理起来,寻找出其中固有的规律,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达到融会贯通。
四、重在务实高效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互动;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O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语文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有效性可以这样规定:教学有效性既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也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教学个性获得发展并逐步完善。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必不可分的,既要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要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在“师生得以共同发展”的理念下使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有机结合。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二、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的有效教学理念,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本文认为高效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着眼于教师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的“有效教”行为;着眼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学”行为;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师生有效互动”行为。所以我们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索有效教学的实现。
(一)教师的“有效教”行为
1.有效的课前准备
教师备课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一堂课能否上好的主要因素。备课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大体有三: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我们若想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找准”、“吃透”,再“对症下药”。教什么“内容”看起来比较容易,但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教材进行“再度开发”。特别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水平来“备”。即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又要“备”学生。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会充分表现出来。这些差异包括能力、先前成绩、焦虑、自我意识、学习风格以及家庭生活等。这些因素既能够反映整个课堂的丰富性,也能反映个体的多样性。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需要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教师备课再制订相应的目标才可能有效。
2.有效的课堂“讲授”
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即通过讲授向学生传达思考问题的方法,再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师清晰有效的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传授知识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枯燥乏味,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主动性也逐渐丧失。这种仅仅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长时间进行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成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一讲到底。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富有智慧,最好有点幽默,“一石激起干层浪”,像“主持人”一样,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
3.有效的课后“观测”
课后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此,必要的测验和分阶段的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个过程要注意只看重分数,不看重能力和过程的错误认识,要让学生知道有效的测验只是对一个时期学习行为的考察,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成绩结果,查漏补缺,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课后师生的情感互动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通过课后拜访家长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课外因素,和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二)学生的“有效学”行为
1.学生要发挥主动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课时少,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讲重点、教方法,学生不主动查资料、求方法、变思路,势必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学生要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主要有:①提前预习课文。如自查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阅读课文找到重点、疑难,根据课前的“学习重点”提示和课后的“思考练习”进行思考。要养成好的习惯,如不翻字典不看书,不动笔墨不看书。②练习,特别是思考性较强的练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可运用比较异同或归类整理的方式学会独立作业,不断提高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如初中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高中学习了朱白清的《荷塘月色》,那么就可以联系学习或比较性阅读,做到以点代面,触类旁通,广泛涉猎,拓宽阅读。
2.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广涉书籍,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要成才,就必须读书。课外广读、精读,为学渊博,就能全面提高素质,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读名著,是与高人对话,有如受教于名师,拓宽视野,开人心窍,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获得审美享受,培养创造精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厚积薄发,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因此,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引向自我学习、主动探究中。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储备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自学的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三)师生的“有效互动”行为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应是平等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别差异,还存在知识经验的不足,这会给学习造成障碍。要使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有必要使学生个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使他们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得到互补,由整体发展到促进个体进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还能体现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指出其不足,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正视 朗读 意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学生们在朗读能力上一届不如一届。虽说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分数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儿的现状一点儿也没有改变。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只考字词、阅读、作文而从来不涉及朗读,所以为了不耽误工夫,考个好成绩,干脆省了这道“手续”。然而 经常放声朗读不但不影响语文成绩,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培养很强的语感,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内在语文素质和气度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以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并综合学生们的语文朗读现状,提出几点正视语文朗读的意见。
1.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朗读的有效性
2.1 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2.2 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2.3 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朗读的基本要求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一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多、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我们不仅要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去朗读,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这是需要花一定力气的。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该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表现的感情也作适当的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句子的主语、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表示颂扬的、赞叹的悲壮慷慨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示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示怀疑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示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句子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秀丽的景色的内容,激烈的对话,含有快活、愤怒、恐怖等内容的要读的缓慢。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读出风采。
4.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要开展的生动活泼,富有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恰当地方法。
4.1 教师范读,学生循声朗读。
4.2 背诵朗读。这种方法是通堂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如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等。
4.3 欣赏性阅读。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适用于朗读难度较大、较长的文章。
4.4 表演性朗读。适用于较强表演色彩的文章。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朗读,学生们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也较好。
4.5 模仿播音式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很有气势的论说文,如《谈骨气》等,让学生们模仿优秀的播音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学生们会很努力的。
5.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72-01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字审美能力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现代文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现代文中的内涵,提升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技能也就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关键内容。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现代文的基本特点
现代文是“现代文学”的简称,主要包括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段及结构组成上,与传统文学相比都有很多新的创造。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文的写作更加自由、表达方式也更为多样,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是当代文学的主流。想要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的一些基本特点,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去分析、探究。
总体而言,现代文的基本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就是有丰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次就是有多样化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呼告、反问、顶真等;另外还有常见的一些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比如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等,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成就了现代文内容的多元化与语句的多样化。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够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与写作目的,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阅读理解的有效进行。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现代文的写作特点
在现代文中,由于不同的文章结构、不同的人称角度、不同的描写角度以及选材特点,也就会造成文章逻辑性的不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不同文章类型的不同写作特点,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去进行阅读。比如不同的文章谋篇布局就有不同的类型,例如一波三折型,就往往会以其曲折的故事情节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又比如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就能够更好的去突出重点;还有很多文章在结尾的时候出人意料之外,但却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巧设悬念、逐层深入的文章就能够吸引读者去继续阅读,同时其环环相扣的情节也使文章结构显得更为严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空间、时间的对比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特点,更好的去凸显主题。又比如不同的人称就会给人以不同的阅读感受,例如第一人称(我)就会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同时也能够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第一人称(我们)就会使文章显得更具说理性、更具号召力,同时也便于抒情,提升文章内容的感染力。而第二人称(你,你们)则往往体现在赞美性质较强的文章中,使文章整体显得更具亲切感,或者相反的具有很强的批评性质:使质问之势表现的更为强烈,能够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使用第三人称(他,他们)的文章全篇以第三者角度进行论述、表达,就会使文章显得更加客观真实,增强信服度。另外不同的文章语言特点也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一些抒情散文、诗歌,其语言特色往往是生动形象,之类文章修辞多、语言华丽,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有一些文章其整体语言特色较为平实,多见于小说、记叙文、哲理性散文,这样的语言特色就会使人倍感亲切,更能够实现作者表达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小说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能够加深读者的认知,使人愿意继续读下去。
三、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现代文的答题技巧
由于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面对教师的教学指导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总结一些现代文的“答题技巧”,让学生进行识记、背诵,这样一来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得分率”,再者也能够使他们在长期的“锻炼、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现代文阅读认知,实现他们阅读能力的逐渐提升。
再者对于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答案模板”,比如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对于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使头绪清楚,照应得)。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界定
课堂有效提问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提问获得了教学的效益,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标志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基于高中课堂特殊的场所,对于有效提问的内涵可以进行如下界定:经过课前教师对于问题的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得到学生积极的回应或应答,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诱发和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由教师在课后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过程。
二、什么时候问,问什么
课堂提问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课堂学习内容,适时地提出问题。(1)一般在讲授新课,或者在学生情绪低落时,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2)当遇到学习难点,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无法突破时,通过观察及时发现造成学生思维困难的问题,启发性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3)当学生有所顿悟时,适时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4)发现学生理解错误时,尽量联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举一些学生所知的例子,进行反问式的提问,帮助学生找到思维误区,解决问题;(5)学到重点知识时,针对重点知识中的重要字词概念进行重点提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三、怎么问,应注意什么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追踪式提问等。课堂提问切忌形式单调,缺乏启发性。提问形式应该多样,可以多问一些“!为什么?”疑惑性较大的问题,还可以创设探究式提问,如“如果――,那么会怎么样?”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难条件,从而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地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获得自主获得知识的乐趣。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不要局限在课本提供的素材,学生本来就对课本有抵触,课本中的提问他们自己都可以看,教师再次复述课本的提问没多大意义。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多就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现象,学生平时没注意到的地方,从这些方面设立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用课本知识解释,这样就不会让学生觉得课本知识的乏味,还可帮助学生明白并树立!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生活中的观念。
3.课堂提问还要控制情绪和肢体语言。
教师的情绪表现,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质量,还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问时可以带着微笑让学生觉得亲切愉快;可以带着期盼、鼓励的眼神,给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不怕答错,就怕学生将问题隐藏,不懂装懂;还可以用惊讶的表情,来提问一些学生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也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夸张的肯定,或者也可以表示自己对回答不满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答案还存在严重的漏洞;甚至可以适当地表示“愤怒”,让学生知道他的表现不及老师对他的期望。但千万不要带着鄙视或嘲讽的表情进行提问,不要用提问来惩罚学生。提问应该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只有用自己丰富的表情、得体的动作、多变的语气、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才能使课堂提问起到应有的作用。
4.问题设置应循序渐进。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的提问应遵循“低起点、缓步子”的策略,将复杂的问题设置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逐一解决问题。如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假如生活在绿丛中的某灰色翅昆虫的群体(基因型为AA)中,偶然出现一个绿色翅的变异个体(基因型为aa)。那么,该昆虫的翅色将怎样变化?”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中:“该变异对于昆虫的存活有何影响?”“该个体能一直生存下去吗?”“该个体怎样才能将它体内的基因a传递下去?”“该个体的后代还是绿色翅吗?”通过递进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研究基因需掌握整个种群中的变化规律。五、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三维目标,一切课堂提问要围绕达成目标而服务的。
5.提问要难易适中。
篇10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
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这表明教师的德、才对学生心理健康、灵魂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要有效地在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应做到:
1.读懂新课标,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观念是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认真吃透新课标,明确其理念,实现语文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使自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渗透心理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心理和行为能正常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使其内心丰富,精神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2.教师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成败
教师只有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用自己开拓进取、乐观向上的过硬心理去熏陶、去感染学生,才会落到实处地提高心理教育的成效。实践证明,教师的健康心理,不仅给学生是一时的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秉承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尝试
1.以“阅读教学”为平台,注重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以此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1)教师可以以课堂上的讲解教学为主阵地,以解读原文为突破口去熏陶学生性情。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渗透健康心理的课文。
(2)教师可以以朗读教学为途径激感,培养情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让他们在由读中体会人物高尚的品质,认清光明与黑暗,增强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写作为途径,沟通师生心灵,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写作教学力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写日记、作文等途径,培养、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可以利用“日记”开辟宣泄通道。学生身心急剧发展,心理又不成熟,常会产生许多情绪冲动。教师可以利用日记作为他们宣泄的渠道,让学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切的感受写下来,进而加以疏导。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帮助学生摆脱身心烦恼,保持健康心态。
(2)以“写作文”为营地健全学生健康心态。在写作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按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的状况,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从感受亲情的“父亲”到珍惜友情的“朋友”;从培养热爱祖国的“我的祖国”到锻炼意志的“坚强”。通过一系列的写作训练,既练了笔头,又渗透了心理教育,健全了他们健康的心态。
3.“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具有交际能力,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较多方式地贯穿心理教育。如组织“学习论坛”对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集体讨论或两方辩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开辟“我扮我演剧场”,让学生自编自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组织能力,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创办“小记者文学社”,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关心身边的小事、国家的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调动他们独立自主的积极性,勇于创作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