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增长;衰退;原因
一、二战结束后短期内日本经济状况
日本的战后经济是开始于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日本经济遭受到重创,当时的日本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生产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二战后的日本面临的严重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粮食严重短缺,人民处于饥饿状态。第二是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失业者的大部分为军人、生产军用物资的工人以及从海外回国的人。第三是通货膨胀现象严重。战后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生产力遭受重创,供不应求,因此物价暴涨,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及原因
(一)经济复兴阶段
日本的经济复兴阶段为1945年至1955年。经过这一阶段,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以恢复和发展,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采取倾斜生产方式,即将生产重点放在煤炭上,再将生产出的煤炭用于生产钢铁,再以此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一政策为日本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此外还采取了道奇政策,其具体措施为:编制“超平衡紧缩预算”,强化税收,停止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业务。这一政策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在美国政府的领导下日本政府进行了“三大经济改革”,即财阀解体,农村,劳动体制改革。这三项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同时也向日本引进了各种经济政策,为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此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也大幅度带动了日本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为军备供给地,日本的出口额大幅度增长,及时缓解了过度的财政紧缩政策带来的商品积压的不良影响,而且扩大了经济规模,1951年国民总生产量已达到战前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恢复,为50年代后期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为1956年至1973年。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甚至在1955-1970年的15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都在10%以上,被世界称之为“经济的奇迹”。
首先,是较高的贮蓄率,日本民众将剩余财产存入银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银行将钱借给企业,企业购入更多更好的机器设备,然后利用这些性能良好的机器设备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的年轻劳动生产力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此阶段劳动力不仅丰富而且劳动力的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高中毕业生达到了劳动力总人口的60%左右。战后日本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美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大大改善了日本的生产技术 。另外,日本特有的经营体制的形成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阶段日本的企业大都采用终身雇佣制,可以在一个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不会被辞退,因此企业员工都是自己与公司为一体,抱有为公司发展奋斗终生的决心,干劲十足。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日本政府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主要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财政政策方面:在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加强完善了铁路和码头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由交通运输问题带来的商品积压的问题;日本政府还实施了税租特别措施和提供补助金等政策,通过对企业减少税收、发放补助金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成为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坚强后盾。金融政策方面:日本银行采用了很低的利率,为企业的融资减轻了负担,另外还限制海外企业在日本的发展,将银行的贮蓄广泛用于国内企业的投资为经济的高速发展确保了足够的资金。
(三)经济稳定发展阶段
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阶段为1974年至1985年。
1973年11月由于中东战争的爆发,石油价格飞速增长4倍,这对于原材料大量依靠进口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这次打击下,日本经济不再高速增长,甚至在1974年出现了战后以来首次的经济负增长,由此结束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转为稳定增长。另一导致日本经济增长急刹车的原因是贸易摩擦的激化,此前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存在,但在日本经过第一次石油危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新技术之后,日本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使一向奉行自由贸易的美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步步紧逼,迫使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导致日本国内经济政策发生改变,为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留下隐患,其影响遗留至今。但在这些不利条件下日本经济仍能稳定增长的原因有日本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新技术,扩大对外贸易。
由此日本经济在此阶段内停止了高速发展,开始转为稳定增长。
(四)泡沫经济阶段
日本的泡沫经济阶段为1986年至1990年。
在此阶段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许多人认为造成泡沫经济的原因是“广场协议”的签订,实际上是由于“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政府采取的错误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造成的。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日本政府对由此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度担心,日本银行采用了极低的利息政策,从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个月里,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大幅降低到2.5%,导致投资热潮,资产价格暴涨,出现泡沫经济。
(五)经济衰退阶段
日本经济衰退阶段为1991年至2000年。
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能力过剩,由于泡沫经济阶段大量的投资导致日本的许多企业在此时拥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导致供大于求,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创新而取得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因此,在当今需要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日本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后盾。三是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包袱。到1998年9月末,经审核,日本所有银行不良债权总额高达730270亿日元。这使得银行不愿意向企业贷款,并干方百计地收回以前放出的款项,从而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筹资困难,致使许多企业破产。
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此前日本的经济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应该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少走弯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篇2
功能性食品的概念
功能性食品一词最早于1962年由日本提出,我国称之为功能性食品或者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功能性食品经历了3代的发展。第1代功能性食品是根据基料的成分推断产品的功能,没有经过验证,缺乏功能性评价和科学性。第2代功能性食品是指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实其确实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第3代功能性食品是在第2代功能性食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因子结构、含量和作用机理,保持生理活性成分在食品中以稳定形态存在。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起步阶段(2 0世纪8 0年代初~80年代末):保健食品主要是以滋补品为主,而且大部分是以酒为载体的药酒;②成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1世纪初):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保健逐渐成为时尚,保健食品行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③信任危机阶段(2001~2003年):保健食品行业连续发生负面事件,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信任度不断降低,保健食品行业陷入暂时的危机;④复兴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3年的SARS让消费者重新建立了对保健食品的信心,需求有了极大的增长,同时国外保健食品巨头纷纷以高姿态进入直销,整个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行业产值为300亿元,2004年增长到40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近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均在20%以上。
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也逐渐被消费者关注和青睐。目前,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数量较多,企业规模正在增大
虽然我国保健食品企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但这一问题正在逐步改善。截止2010年年底国内约有2000家保健食品企业,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占1.45%,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1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占6.66%,投资在10万元至1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逐年提高。
(2)产品数量较多,种类丰富
截止2010年8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10606个保健食品,其中国产保健食品为9971个,进口保健食品为635个。2010年前7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427个保健食品,其中营养素补充剂115个,功能类食品312个。在中国保健品原料中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真菌类、益生菌类、生物活性物质类几种,保健品种类相对丰富。
(3)新产品开发卓有成效
近几年新产品的数量增长非常迅速,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显示,仅2010年,批准的新保健食品数量就达550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赤藓糖醇等功能糖(醇)为配料开发的新产品。
(4)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国家和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政府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加大对保健食品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或者借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使得保健食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5)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持续提升
我国功能性食品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功能性食品年产值1000亿元,销售额已跃居全球第2。2010年5月功能性食品进出口额2888万美元,同比上升55%。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市场需求仍在继续增加。由于肥胖病、亚健康、老年病发病率的上升,以及亚健康状况的增多,使得学者和大众更加关注饮食和健康的关系,因此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持续增加。
(6)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慢性疾病预防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目标规划中,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的首要目标。政府将在这方面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将表现在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和保健消费预算的增加。
(7)6大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的功能性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正是处于这一阶段,使得功能食品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①消费地区分布不均匀:中国保健食品消费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其他地区分布很少。②产品类别集中:产品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排毒养颜、健脑益智、减肥、补肾等方面,与目前一些发生率较高的亚健康类疾病相关的保健品很少,大部分还处于研究阶段。③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够。上规模公司所占比例较少,企业在资金实力、创新技术和营销模式方面仍然有待改进。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大企业产品质量有保证,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产品品质有待提高。⑤国外品牌的挑战。国外品牌保健品强势进入中国市场,本土品牌面临激烈的竞争。⑥功能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更加科学、严禁的功能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备。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
(1)产品更具有针对性
首先,产品开发越来越具有针对性,企业越来越关注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功能性产品。根据个人年龄、性别、饮食状况、基因、健康状况、生理活跃水平的不同,提供独享的个性化营养健康解决方案。其次,功能食品之功效也更具有针对性。
(2)第3代功能性食品成为研究的重点
功效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实,功能因子的结构、作用机理清晰,含量明确,并且活性成分能够在食品中保持生理活性的第3代功能性食品将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类产品的开发将是今后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重点。
(3)充分利用传统植物提取物资源
发挥中国药食同源的优势,开发具有良好的药食同源性的传统植物,如银杏红景天、人参等,使这些功能效果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资源成为功能食品开发的原料来源。
(4)保健知识和健康理念宣传成为重点
随着保健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和成熟,产品销售及消费不再只靠广告宣传来吸引消费者,而是更多的传播保健知识和健康理念,让消费者通过自己获得的保健知识去选择适合的保健产品。
(5)管理更加规范化
政府监管和行业自身的管理更加规范化。《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文件相继颁布,中国政府对保健食品行业监管逐渐加大;同时随着行业自身的发展成熟,企业内部也向规范化发展,将促进整个行业越来越规范化。
篇3
但今天的悲观主义者需要就两个经济体间最根本的差异作出解释。比方说,日本1973年就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美国60%的水平。“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也在达到类似的相对收入水平后出现了GDP增长放缓的过程。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均收入仍只相当于美国的20%。换句话,我们不应低估中国经济向发达国家靠拢的潜能。
但悲观主义者质疑中国能否在经济发展上继续保持追赶势头。他们认为,即使广义的经济制度问题不大,现有的发展模式也会使中国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将问题归咎于体制原因是中国式思维的典型,但已经实现了30年高速增长的体制难道真的比不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高速发展期内,从中央计划体制演变而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无疑有其过人之处,但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其最终结构与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或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如果现有体制的某些方面无法支撑经济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反过来产生阻碍作用。经济增长并不一定需要“最好”的体制,而要看体制能否调整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关键是要确保经济体制能够许可全面的制度改革。
如果拒绝改革,没有哪种“最优”经济体制可以保证经济长期发展。创造了后1945年的经济奇迹后,日本因其体制不够灵活、无法适应以全球竞争加剧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而进入到超慢增长阶段。相比之下,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增长势头一直非常强劲。西方经济学家经常批评韩国经济体制,但关键问题在于这种体制非常灵活,也就是说具有很强的经济弹性。
为什么一种体制能够改革而另一种则不能?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改革体制需要政府权力和财力压倒一切利益集团,才能坚持长期的目标政策,并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国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共部门、收入分配、土地所有制、户籍制度和金融部门等关键领域的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篇4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经济发展新阶段,中央需要建立哪些整体体系、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引导各级政府摘掉过去强调GDP的“紧箍咒”,全国政协委员、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表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高效率的投入和较高的效益非常重要,未来我国的政策体系也将逐步改变,比如现在有些部门就在调整上市公司结构,使新的独角兽企业尽快上市,给老百姓更多的优质资产和财富增值的选择。
姜洋:建议加快期货法立法工作推动期货法尽快出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8日在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今年的提案是加快期货法立法工作,推动期货法尽快出台。”他说,现在中国大宗商品进出口总量非常大。过去,国务院期货管理条例在我国期货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下一步,我国原油期货上市以后,就有很多国际投资者、海外投资者的参与,没有法律调整、规范相关关系,这对开放是有影响的。
篇5
【关键词】动车组
从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始投入商业运营,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速铁路不断崛起,在这个崭新阶段百年铁路重振雄风。动车组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壮大,成为现代最便捷环保交通运输工具。从2007年4月18日我国高速动车组投入运营,将成为世界上拥有高速动车组数量最多,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一、结合铁路发展现状发展动车组
我国国土大、人口多、全国经济欠发达且发展不平衡,铁路网分布面广泛,客运交路长短不同,客流疏密不一,客货混跑现象普遍。所以,高速铁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建议遵循机车牵引客车模式和动车组模式共存、动力分散式动车组与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并存、电力动车组和内燃高速旅客列车并存的原则。
在经济发达和客流密度高的城市之间或者地区内,直接开行中短途的高速动车组;在新建的客运专线或者高速铁路上开行高速列车;在跨地区非客运专线的客货混跑区段的长途客运中,适合采用提速机车牵引客车的模式。机车牵引客车模式与我国现行的机车车辆运用及维修体制一致,不仅有利于铁路提速战略加快实施,而且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动力集中型动车组是从西欧开始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机车牵引客车模式的进化和延伸,它的成熟性、延续性、现实性的特征,有利于维修技术、制造技术、运营管理机制和人员素质培训继承和延伸,又有利于加快取得全国铁路提速战略的成功。目前,世界上各大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交通网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而动车组在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然而,由于动力集中方式单轴功率和物理粘着限制以及对高速运行动力学作用的苛刻要求,虽然铁路动车组的运营速度向300KM/H以上提升,动力集中式越来越受到限制。与之相比,动力分散式动车组的牵引力大、轴重小、启动加速快、粘着性能好、驱动动轴多、全列定员多等特点,成为30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列车的首选。
随着不断的研究,我国电气化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决定电气化线路的长度肯定不会超过非电气线路里程。所以内燃动车组与电力动车组并存的问题不会引起太多的争议。再说,现代内燃动车组的发展也特别迅速,成果显著,最高速度已经达到惊人的220KM/H,基本可以满足当代铁路旅客运输的需要,电力动车组、内燃动车组并存,既是客观需要,也是铁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现代铁路动车组的发展实际
我国动车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58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动车组的发展刚刚开始萌芽,这是我国铁路动车组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经历了30多年,但是发展相对缓慢,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最初,这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铁路动车和动车组进入了发展的第二阶段。
1、动车组的发展速度
两个发展阶段的区别是巨大的,在第二个发展阶段的发展中,10年中已经生产出了67列,其中动车12节,拖车达到351节,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直不断有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出来。
2、动车组的技术含量
当前,我国研制设计的速度大于200KM/H的动车组共有5种之多。中华之星动车组设计速度达到了270KM/H,实验台上的最高实验速度为400KM/H,正线实验的速度为321.5KM/H。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部自行研发、设计、生产和使用高级动车组的阶段,我国自行研发的普天号、三茂铁路用内燃动车组全部属于摆式列车,在多弯道的线路上运行速度依然能到达160KM/H。我国所研发的新型动车组采用了列车通信网络技术,并已进入正常使用阶段,逐渐完成了国内动车组MVB于WTB构成模式。我国现在所研制的比较先进的高速电力动车组直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入了水冷变流器和交流异步电动机传动方式,性能上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接轨。同时,我国的铁路部门,科研部门同心协力,逐步实现了高速转向架,车体的密封,可靠性和舒适性方面的研究,在探索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3、动车组用途广泛
随着动车组研发不断的进步,国内研发的新型铁路动车组出现了电传和液传,电力和内燃,摆式和非摆式,快速和普速,高速等多种类型。从车厢内部环境来看,分为硬座、软座、卧铺和豪华包厢等、不论是长途、中途、短途都可以使用,同时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客流和旅客列车的要求,当然还能同时满足国内、国外不同阶层旅客的要求。
三、对我国动车组发展的展望
1、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动车组运用的新维修管理模式,加快维修设施建设
动车和动车组在我国铁路快速的发展和扩大运用,不仅给铁路部门提供了新的技术装备,同时对运用检修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保证动车组安全有效的运行,充分利用每次入库检修的短暂时间,完成对各级修程的工作量,这就对运用检修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努力提高国产动车组的科技水平,继续加快与网络的结合
在当前,机车车辆的采购国内和国际市场逐渐融为一体。中国铁道部明确表示,愿意用国际市场相同的价格购买与国际市场产品技术水平相接近的产品。我国的动车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国家通过核心技术引进、技贸相结合的方式,买回所需的产品和技术,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我国机车车辆制造工业的水平。
篇6
1.1 林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国林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即林业传统发展阶段。解放初期,占据了林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处在经济和文化都相对低下的贫困时期。在这个阶段林业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而木材的来源基本全部依靠于对国内森林资源的采伐。为了改变国家的经济环境,生产项目成倍增长,项目所需木材也随之增多。在这个时期,我国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处在滥砍滥伐的状体。而且,当时的民众基本对于环境的保护没有概念和应有的认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也被忽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在这个时期森林资源被过量采伐后的缺失。
1.2 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
我国林业发展的第2个阶段为林业的探索阶段,即林业的恢复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得到极大的增长和发展,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时期林业发展开始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对统一。虽然在这个时期国家已明确扶持林业,且加大了人工造林的力度。但是,森林资源总体增长依旧比较缓慢。
1.3 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阶段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国力日渐强盛,经济也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开始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我国现代林业发展逐渐步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稳定阶段。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国家都给予了林业项目较大支持,加之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今,林业从一种单一的公益性事业,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为生态建设的主体。造林方式也由基本的以人工造林开始向按照经营目的造林,合理分配自然资源转变。
2 我国林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多功能林业,重视林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综合发展。同时,强调多功能林业的发展,合理进行森林形态和森林结构的建设是我国现阶段林业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其具体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采育结合,加强营林、造林基础
我国虽然森林面积处于世界较前的位置,但是森林的贮蓄量和人均拥有森林面积较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及时造林对于补充森林资源,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向社会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外,我们还应考虑到林业管理物质利益方面的问题。要想加强我国的林业基础,势必要靠林农和经营单位进行造林活动。那么,如何调动林农和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必须使他们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不合理的,或者是多出的,一些林业税收进行改革,一些不必要的收费要予以取消。对于林业的经费,要严格控制,规范用途。另外,将营造林项目的建设与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对于造林工程要合理的计划,科学的确定树种。这些都对提高林业本身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林区综合开发与多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还可以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深林绿色产品,花卉园艺等多种手段提升林业的系统发展功能,以达到综合开发和多产业的协调发展。要通过产、供、销与服务的一体化,搞好林区的综合开发,推动林业内部产业的协调发展。
2.3 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
我国林业之所以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的匮乏。为了今后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是关键所在。在营造林的时候加强研究,用科学手段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树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通过系统的自然科学研究我们就可以最大幅度的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通过科学手段真正提高营造林的经济利益。在加强产品开发,提高自身科技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学习,我们可以有效的对于林业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进行近一步提升。
篇7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其实就是银行融资方式的一种,并且,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该种融资方式还能够对银行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进一步提升银行资产的管理工作效率。信贷资产证券化,最早诞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并且一经诞生便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
对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宏观方面,还是从微观方面考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都能够更好的促进金融业和银行自身的快速发展。宏观方面,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对金融行业的资产进行优化配置,进而提高金融行业中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周转率,这对推动金融行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影响。微观方面,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对银行自身的资金管理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资产的管理工作效率,并且,应用该方式对资产进行管理,还能够对资产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有效预控,降低风险影响,减少风险损失[1]。经过国际应用经验证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确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应用和发展时间尚短,应用体系不成熟,应用技术水平也不高,但即使如此,在应用该方式之后,也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应用于2005年,并于2007年开始大范围试点应用,但是在2008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后,其陷入了停滞阶段,直到2012年,才从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复苏阶段,并在酝酿一段时间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发展到今天,其应用水平虽然没有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但也很好的解决了我国金融行业高速发展,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出现缺陷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有力贡献。
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特点
(一)对传统银行型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管理结构,其不仅涉及到银行资产管理,还涉及到证券信托、投资方和借贷方等多个相关结构的资产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工作难度。尤其是在实现经济全球化之后,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的企业形象和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资产管理工作中,银行多注重对投资方和借贷方等非银行本身资产进行管理,进而导致在银行自身的资产管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而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不破坏商业银行现有资产结构的基础上,对传统型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管理功能进行进一步完善[2]。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银行资产体系中本来流动性比较低的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大幅度提升。同时,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还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融资,进而解决当前商业银行基本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为促进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的打下牢固基础。
(二)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效率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行之后就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金融市场的金融体系结构开始发展转变,快速从银行主导发展和市场主导发展阶段进入了证券化主导发展阶段。在传统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融资要通过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来实现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其稳定性很难得到保障,作为融资主体的银行业无法对融资过程进行有效调控。而信贷资产证券化,则从根本上对这种间接融资方式进行了改变,并且以市场中介取代了机构中介,实现了直接以银行为主体进行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不仅直接、稳定,并且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达到提高融资效率,更好地推动商业银行自身快速发展的目的。从上述特点中不难看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效率。
(三)更好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不仅国际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证明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更好的推动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就连我国应用尚未成熟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效提升。通过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打破我国传统型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和风险预控效率。并且,其还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由传统的分业经营方式向混业经营方式转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具有较为重要影响[3]。因此,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我国商业银行就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开辟海外市场,通过证券引资来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更好的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篇8
摘要:当前,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当然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大联系。尤其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对中等发达水平的研究较少。当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发展经济学具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中国的经济取得了较大成就后,发展经济学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很少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前进与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前言
目前,很多经济学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现阶段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显得有点过早。与此同时,发展经济学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必要对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就进行总结,并且结合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形成一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旨在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
1.1经济增长优先发展模式
较早以前,很多经济学家并没有完全区分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甚至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两者是统一的。但是,随着经济学发展的更加成熟,人们不仅认识到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明确知道了两者间的关系。因此,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早期,经济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地认可和关注,随着经济优先增长发展模式的实施,我国东部沿海等地区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由于优先经济发展模式在随着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一定要促进其他地方的经济共同发展。
1.2投资驱动经济发展模式
在任何时代,经济学家都十分关注经济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主要是由于经济学家普遍认识投资带来的资本积累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甚至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通过投资驱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投资驱动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沿海先行经济发展模式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竞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先天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发展我国经济的过程中,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沿海先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被提出并被实施,很明显,沿海先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当时沿海先行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是指优先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然后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旨在最终能够实现全国范围的经济均衡发展。
2.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路
2.1中国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功与带来的问题
随着优先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我国的经济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国采取优先经济发展模式正确性。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第二,我国已经实现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变,加快了我国城市工业化的进程。第三,我国的经济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第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2.2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向增长与公平并重发展战略转变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初期,采取优先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及其正确的,这种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少在当时解决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现在的问题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下,优先发展经济的模式必须要实现转变,进而实现公平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3沿海先行发展战略向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转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和人口较大,采取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改革开发初期我国必要的措施。当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因而沿海城市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沿海城市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导致我国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必须要实行沿海先行发展的经济模式向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变。
3.总结
总而言之,对发展经济学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因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玉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9(4):26-27.
篇9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更新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载体,是社会经济的文化景观,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发展是城市的主旋律。中国的城市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外部空间的扩展和内部功能的重组也在激烈的演进过程之中。面对巨变的中国城市,我们一方面要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功能更新和市民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城市各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必然在规划建设中引起一系列的矛盾。
迄今,我国共批准10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也就伴随着城市现代化而诞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逐步受到了重视,但也逐步受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试图从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出发,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所存在的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2.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矛盾的现状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各大中小城市建设开展的轰轰烈烈,于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利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重合的问题就表现的特别明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好处是长远的,效益是逐渐释放出来的,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就越明显,这就决定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牺牲老城目前的经济发展为代价的。老城居民和单位的发展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时,不得不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和限制。而一旦经济发展进入高速状态,城市的自然进化过程就会被打断。历史文明的传承就需要采取特殊的手段来减缓和抵偿高速成长带来的冲击和破坏。
在这方面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空间对策:第一种,就是在原有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发展新的城市功能,也就是说,老的城市功能和新的城市功能在空间上是重合的;第二种,是脱离现有老城发展新城,老的城市功能和新的城市功能在空间上不重合的。实践结果表明,凡是高速发展阶段,没有实现城市功能的空间分离的城市,北京、杭州、西安、东京、首尔、香港都面临着历史文化遗迹的大量消失或是城市发展的强大阻力;凡是在高速发展阶段,实现了新旧城市功能空间分离的城市,大多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如丽江、罗马、巴黎等。
新老城市承担不同的功能,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形成多中心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加速城市发展是有意的,可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且为城市新的建设留出了空间,但完全抛弃了原有的街区形态和社会经济结构,根据新的需要进行了重组,这种重组从长远角度来说是否合理,是否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还有待讨论。
3.保护与更新的共生
跨入信息社会,全球化与数字化逐渐模糊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之间界限,导致了将“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地域性与国际性”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己然出现局限性,它们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进而满足人们多元的审美要求和多样化的功能需要。
孤立的保护会使古城失去生机而单纯的沦为历史文物,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和社会网络,成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空壳。而过度的开发会导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生状态的破坏,扭曲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结构。保护与开发并举才能使古城焕发魅力。“有机更新”理论则适应了保护与更新相融合发展这一思想,采用适当规模、适合尺度、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古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有机更新”重视历史文化的延续、强调风貌保护与功能的更新相结合,探索传统形式与现在生活的相互适应与合理变化;尊重现状、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减小规划实施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强调与历史文化环境的协调,对改造和开发部分的内容、规模、建筑形式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同时也对原有社区、居民的回迁等社会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有机更新”思想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适应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特定需要。对于历史名城,特别是精华地段,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小规模的整治与改造。有机更新的处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地段因其不同的具体情况,应该探求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与手段。
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丽江为例:从1997年丽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旅游业快速兴起,古城内的原住民因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外迁,大量的外来经商人口涌入古城。居民的改变带来了社会生活网络的改变,原有民居的合院型制也由于追逐临街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本集居住、商贸、游览于一体的历史街区,渐渐变成了纯粹的商贸旅游区,丧失了其原有的历史真实性。2004年后当地的政府开始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政府准备以法规的形式保障在古城及其他可能作为观光地的村镇中保障70%以上的居住生活区域,使它原有的古朴正在逐渐的恢复,如今的丽江古城风景秀丽,环境宜人。
由此可以更新与保护一个是基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一个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关怀,一个出于现实的需要,一个则是历史的需求。更新可以成为地方传统文化事业复苏的一个契机,但同时一定要有序有度,并注意传统建筑和文物以外的历史人文价值的研究挖掘和保护,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应该让更新来适应古城,而不是让古城来适应更新。
4.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塑造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个性,是一个城市经济发育、文化沉积、历史沿革的外在体现。没有特色的城布不可能有品牌效应,也就失去了诱人的魅力。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充分挖掘该地区独有的文化与景观特色并将之创新、提高,往往是决定更新成败的关键。在伦敦复兴计划中就特别强调伦敦重建既要保留遗产又要与时俱进。增强竞争力和生机活力,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需要寻找发挥上述两种职能的平衡点。
西方许多城市正在改变传统CBD地区的单一功能,将其与城市更新特别是历史文化的保护整治结合起来,创建多功能混合的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称为“游憩商业区”。最近在中国最著名的例子是上海的新天地,虽然新天地建成时间不长.但是由于特色鲜明,已成为与新加坡克拉码头(Clarke Quay),美国昆西市场齐名的保护与更新并进的三大案例。
对一个城市冠以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给城市带来了荣誉,也给了城市一张宣传自己的名片,但应在对城市进行更新与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城市的自身特色,这样才能使城市永葆魅力。
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对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不同理念将很大程度决定这些历史遗产的命运,同时也将决定城市的未来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品质。中国快速的城市发展,激烈变动的社会与空间结构、愈加竞争的宏观环境,都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课题。在一个社会多元和愈加竞争的环境里,城市保护与更新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赢利性的工程技术行为,它具有更高、更广的社会与经济目标,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我们的现代社会栖居与筑造并举,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郝霞.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6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6
黄玮玮.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5
魏成林.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变迁及“十一五”保护规划研究. [J]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6
刘琼. 历史街区保护机制初探. [J]重庆:重庆大学,2003.5
篇10
在这送旧迎新之际,让我们来盘点“十一五”,看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都有哪些亮点?看我们的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十二五”有哪些值得期待?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达到11%左右,GDP总量从18万亿到40多万亿,财政收入从3万亿增长到10万亿,实现了新的跨越。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事频繁,经济亮点频现: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从举世瞩目的高铁建设,到西部开发;从粮食在40多年中首次实现了连续5年增产,到城镇化建设加快;从外汇储备到对外投资,从节能减排到新能源开发……,处处可圈可点。
巨大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横扫全球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了20多年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节能减排、调整结构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国际上对人民币汇率打压、国内汶川舟曲地震等天灾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这份成绩单实在难能可贵。
在巨大成就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不要被数字迷昏头脑。我们的经济在多年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加大,产业结构失衡,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通胀风险初步显现……,这些问题,均涉及国计民生,是“十二五”必须认真面对的。
2010岁末,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本期我们在“特别报道”栏目,编发了会议精神和要点。在本期“封面文章”栏目里,我们特约新华社记者为本刊撰写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稿,作为本刊2011年的开篇文章,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