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程施工专业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防工程施工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防工程施工专业

篇1

关键词:质量责任、规范管理、优质优价

规范施工企业技术资格是消防监督机构加强消防工程施工管理、维护消防工程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促进消防工程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各消防总队都抽调了技术骨干,专门成立消防工程资质办公机构。行使对消防工程施工单位进行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对专业技术资格认定、技术人员培训、考核、年检晋级、降级、违章处理等工作,实行专业资格许可、宏观调控、现场稽查的工作模式。各消防总队为进一步强化资质的动态管理,改善企业的经营方式,确保消防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北京为例,自1992年北京市开始对消防工程专业施工实行专业许可和资质注册以来,至今已有8年之久。93年由我局和市建委两家共同审批了北京市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5家。之后,随着本市基建规模的扩大,消防工程市场不断扩大,消防专业施工队伍也随之不断扩大,94年至97年每年以10至15家的速度递增,加上98年以后新审批调整的,目前北京市共有150多家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应该说,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在建筑安装施工中确实体现了专业设计、专业施工、专业维护的明显优势,为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首都消防安全作出了很大努力,很大贡献。但伴随着消防工程专业施工队伍的不断扩大和用户对消防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北京市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在内部管理上、质量责任上、依法从事消防施工等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一简要的说明和探讨。

一、 关于质量责任问题

消防工程是构成建筑工程的基本单元,因其专业要求严和技术含量大而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体的消防安全,关系到防火灭火的成败。因此质量责任非同寻常、至关重要,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注。《建筑法》、《消防法》和公安部(96)30号令《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等法规文件都明确规定了要对消防工程实行消防监督、专业许可。消防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是整体建筑设计、施工等的专项工程,可以说是比其他专项工程还要重要的特殊工程,那么相关各方的质量责任如何呢?

首先,建设单位(或者叫业主放方)应当将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消防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企业。在依法委托建筑工程监理时,须将建筑的消防工程质量一并委托给监理单位。须按消防设计要求采购设备,不应指使施工企业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设防火技术规范等要求报送消防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资料,重要的工程项目还要专送消防设计专篇。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建立消防工程质量档案。

其次,设计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法律法规和工程的防火技术规范,特别是有关工程的防火安全强制性条款。要改变现有的建审模式,即从繁复大量的具体图纸检查作业中解放出来,重点放在消防监督审核上。我们的建审部门不应当是设计单位的"审核部",而应当是代表政府的消防监督机关,可以实行抽查制,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依法惩处。设计单位应当建立消防设计责任制。即法定代表人要对消防设计负管理责任、总工程师对消防设计进行审核、具体设计人员对消防设计负直接责任。设计人员必须明了建筑防火材料、构件和消防设备、产品的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选用程序合法、实体合格的消防产品及其辅助产品。

最后,施工企业首先要忠实于设计文件不得随意改变,并且要严格按照消防设计规范进行专业施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模范遵守防火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以及行业标准,发现违规和缺陷要主动及时报告,不能明知有问题带"病"施工,要协助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完善主体设计、特别是消防工程的专业内容,要对工程中使用的消防产品和辅助产品、材料进行复核查验,做好记录,不合格的决不能使用。切实做到正确的合乎规范的安装施工。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要对你的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协助甲方选择质优价廉的消防产品。举个例子,如果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的既负责采购消防设备,又负责安装施工既连工带料的类型,那么质量出了问题,该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就是第一责任人,要首先承担质量责任;如 果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只负责安装施工,而消防设备由甲方采购,即包工不包料型,那么施工企业也必须履行验货手续,要对自己负责安装施工所涉及的消防产品、设备实行质量验收把关,分清责任。不履行验收把关手续,又不能说明责任的,同样要追究施工企业的质量责任。因为作为安装施工的企业,你有杜绝伪劣产品遵守执行消防法规保证工程质量的义务。北京玉泉营大火之所以火势迅猛造成很大损失,单就消防工程安装施工而言,质量责任也很明显。施工企业不按防火施工验收规范施工,不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作业,擅自将消防水管变小、将防火涂料变薄等等,造成该建筑防灾系统安装施工不良、先天不足。追纠这些施工企业的质量责任是必然的,因为这些企业为了拿到这个定单不惜冒违法违纪的大忌,或是表现为明知故犯的偷工减料、降低标准;或是表现为迁就甲方违规作业,不但不指出错误反而共同违规违法。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消防工程档案,健全各种检验制度。对防火涂料、防火分隔、消防电气线路、消防给水管道、防排烟设施等隐蔽工程都要进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并且要结合施工、安装、调试、验收等重大程序分阶段做好质量记录。消防工程安装施工完毕但未通过消防验收之前,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应对整个消防系统负责。消防验收之后,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应主动向用户提供有关消防设施安装调试记录、开通报告、隐蔽工程记录和消防工程使用手册等文件资料,切实履行交接手续并主动做好用户的后期维护保养工作。好的产品还应有好的施工人员来安装。据了解,现在很多施工人员都是近几年来初步涉足火灾报警产品等消防设备领域,对消防产品及施工布线等安装知识了解甚少,施工作业中,不遵守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经常发生接线混乱,安装位置不准等问题,导致系统不能开通,还误以为是厂商的产品质量问题。还有许多产品安装后,过了好长时间再开通整个系统。在这期间,工地照常施工,尘土飞扬,消防设备未加防护,导致很多消防设备,例如火灾探测器等部件被严重污染或被损坏,等到建筑工程最终开通时,当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显然这种情况被误认为是产品质量问题是非常不公平的。消防工程质量的高低牵涉到甲方、施工方和供货方等诸多方面,一定要分清责任,各负其责。这里顺便说一下设备选型问题。有关各方不能只重经济利益,一味省钱而盲目选择。有些时候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也存在误区。一方面表现为,只要能通过消防验收使用什么产品、材料都无所谓,能省则省,根本不考虑整个消防系统的可靠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个别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往往采取甲方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使得消防设施先天不足,埋下隐患。另一方面表现为,很多用户盲目追求高档次,盲目追求国外产品,一心信奉国外产品好。其实并非所有的国外产品都比国内产品好。况且,对国外产品的日后维护等服务也要付出远远多于国内产品的代价。举个例子,1998年度以来的消防电子产品质量认证复查结果,我国生产的火灾报警产品中有近200种型号进行了监督检验,合格率均在97%以上,说明国产的消防报警产品是可以信赖的。

二、 关于整合能力和设备问题

目前按照建设部《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2001年4月)的规定,专业消防施工公司在承接建筑工程中消防系统施工时,一般只承接报警系统,紧急广播系统,最多加上水喷淋,消防栓及气体灭火系统。而其防火排烟、正压送风、防火门、卷帘门以及电源的安装,则由土建公司或其他水暖公司负责施工。如果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现场施工负责人员,对整个工程防灾系统逻辑功能不具备全面清楚的理解把握,而土建总包方技术负责人或生产计划人员又不清楚这些消防联动,往往造成工程最后阶段迟迟调试不完,甚至验收不合格的被动局面,有鉴于此,消防工程施工企业应当、而且必须培养对整个防灾系统具有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 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不仅要具备相应技术职称,还应对消防设计、消防设备及整个工程防灾系统的了解,具备整合协调能力。(技术负责人不仅要懂消防电器,还应懂消防水、气、风)

2) 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一旦中标承接某种工程消防施工时,必须协助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完善原设计图纸,特别是防排烟正压送风,事故电源切换,应急广播,电梯迫降,防火分区的划分等部分设计是否满足《高规》、《建规》及相关消防设计规范。抓住了基础工作,把握了关键,才能保证整个工程中防灾系统施工顺利,达到一次调试成功验收通过。

3) 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必须 掌握国家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包括电气和相关暖卫通风)和质量标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只满足消防功能,忽视施工的安装质量,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由于忽略安装方面的质量要求,往往导致验收虽然通过了,但系统运行不可靠,甚至发生强行进入系统烧毁设备严重事故,这也是缺少整合能力的表现。

关于消防设备,目前个别消防产品虽然通过了检验,允许进入市场,能满足消防的基本功能,但也在工程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产品标准衔接脱节、检测中心分工脱节、生产厂商设计不完善等深层次的问题:

1) 例如,水喷淋系统中的报警阀的压力开关,只甩出100毫米长两根多股软线。施工安装中如何保证连接可靠,又达到相关的质量标准呢?厂家根本不考虑。

2) 280度防火阀的微动开关,好一点的厂家有两组绝缘强度够的行程开关,能满足切断风机电源,又满足回答消防中心信号的要求。差一点的防火阀所选用的行程开关,不但缺一组,而且有两对闭、开的触点之间绝缘强度根本不够,加之施工单位不注意采用24伏继电器作隔离,往往造成绝缘击穿,烧毁消防控制系统。

3) 电动防火卷帘门的控制箱。从日前情况看,大部分能满足逻辑功能,但不能达到制造规范GB7251的基本要求。箱内排线不合理,接头压接不规范,又设置在吊顶内检修不便,极易造成调试过程中系统工作不稳定。

4) 消防泵、喷淋泵厂所配置的起动柜(箱)基本上不能满足北京市质量监督站规定要求,根据多年施工等多方调研,大家还是认为消防泵、喷淋泵的起动控制柜(箱)还是由专业配电箱厂商制造为妥(这些厂均具有原两部的"三证")。

三、 关于优质优价问题

北京建筑市场对优质优价的提法说了多年,但一直没有执行。各大集团所承担的施工工程最终只能评为"集团优良"、"市优"、"市优长城杯",最高的是全国的"鲁班奖",而鲁班奖项每年北京市只有4至5个名额。所以获得以上奖项工程,都由施工企业自己拿钱进行表彰。建设单位基本不执行"优质优价"政策不尽到位。

目前消防工程专业施工队伍非常之多,互相竞争激烈,出现竞争压价的局面。个别企业采取的战略:不择手段,先拿上订单,最后再找补。往往造成工程最终验收的扯皮现象,对优质优价的开展非常不利。然而,消防工程专业施工只有遵循质量效益一致的原则,即所谓的"优质优价"。努力追求消防工程合理的性能价格比,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就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信誉,而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建立健全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无疑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途径。ISO9000标准所包含的第1条质量要素 "管理职责"就明确指出企业要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特别强调要配好配足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利用管理评审、内部评审和纠正与预防措施等自我激励和自我改进的良性机制,调动全员参与整体提高的积极性,促进质量和效益、市场和效益、人才和效益互动互惠。企业要效益,必须抓管理,必须重培训,必须上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队伍的稳定,质量的可靠和技术的提高。例如前面讲到的采购问题,如果实行了ISO9000标准,就能对所采购产品所涉及的供货方进行有效的质量评定并对所采购的产品进行有效的进货检验。再如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合同欺诈行为,如果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第3条质量要素"合同评审"来进行,就必然要评审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是否规范?对方是否具有履约能力等内容。只要认真做了这些工作, 就会杜绝欺诈,同时又能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和自己获得优厚的收益。企业要发展就要练好内功。做为消防施工企业,要练好内功,必须有一批懂管理、懂技术,热爱消防专业的专业人员。目前,消防工程专业施工施工企业的现状是:懂消防技术规范、懂消防产品技术性能的人才匮乏,所以在对消防工程检验时,全系统的一次检验全部通过合格率较低,这也说明我们员工的业务素质较差,急需完善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人员的从业资格。这就要求各企业,特别是企业负责人,一定要抓紧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建立培训、考核制度,每季度不能少于一次。消防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在审查企业时,要把培训做为一项主 要内容来考核,查记录、查试卷,并现场考试。新的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重点强调了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等具有技术职称、专业技术经历的重要性。例如对企业经理和总工程师就要求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8年以上从事消防工程专业施工技术经历,而且要求企业具有电气、设备、水暖、气体等方面的获得过专业职称的技术人员。可以说,人才就是生产力,人才就是金钱,人才就是事半功倍,人才才是保证企业工程质量优良、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基石和原动力。

四、 关于规范市场问题

依法对消防工程实行专业管理是《建筑法》、《消防法》和公安部(96)第30号令等法规文件赋予消防监督机关的职责。消防工程施工安装必须取得消防工程施工许可资格,并按核准的范围从事施工。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中小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对于消防工程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市场竞争层次不清,相互竞相压价承包,垫资承包,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危及工程质量。有些企业拿到订单后,临时拉队伍,不 经专业技术培训仓促上阵;采购设备不问质量,只求价低;还有个别企业卖资质证书和许可证书以及转包和挂靠,这些违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对市场秩序危害更大,应予坚决整顿冶理,以利规范消防工程市场。要加大处罚力度,凡是发现工程转包他人的,超范围经营的,坚决依法办事,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并通报给社会形成强大的市场监督氛围。要提倡合理竞争,依靠市场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消防工程资质等级标准明确规定,一级企业要具有注册资本金500万元以上、净资产600万元以上、要完成工程结算收入2500万元以上等。二级企业要具有注册资本金300万元以上、净资产400万元以上、要完成工程结算收入1500万元以上,可承担建筑高度100米以下、建筑面积5万平米及以下的房屋建筑、易燃、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生产、储存装置等消防工程的施工。三级企业要具有注册资本金100万元以上、净资产150万元以上、要完成工程结算收入500万元以上,可承担建筑高度24米及以下、建筑面积2万5千平米及以下的房屋建筑等消防工程的施工。完成超过5000平米的消防工程。此外还要具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检测设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安装专用工具、消防消火栓和防排烟系统检查测试设备以及通用的质量检验设备。那些一年当中企业完成不了相应资质等级规定的工程业绩的,则要降到与他们工程业绩相适应的资质等级上去。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要有保级的紧迫感,积极进取,强身健体,紧跟消防工程市场的变化,以优良的工程质量赢得市场的青睐,做足做好企业本资质等级的工程业绩。

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验室  ;建设

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实验室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学交叉的复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出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取得单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无法满足的,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配合教学。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内外各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际操作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较多,内容划分细,各门课程之间联系比较紧密。 由于目前教学改革强调“强化基础,淡化专业”的理念,致使专业课授课学时少,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环节中进一步充实所学的专业知识, 但是学生在工地生产实习过程中,鉴于安全和施工单位的生产效率等原因,也很难深入实际。 造成学生很难对建设领域庞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和深入的理解,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比较肤浅,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本平台,是开展学术交流、进行高水平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主要是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组成,将专业课程实验纳入到实践环节中的还很少。

通过对一些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一致反映:实践教学对于毕业生能否找到相关工作至关重要。虽然用人单位并不要求应届毕业生能够立刻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但有一定实践经验仍然会大幅提升应聘成功率。而学校在教学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社会脱节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实践教学未能有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也缺乏贯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育的整体设计。此外,由于财经类院校缺少技术平台支撑的客观情况,专业实验从技术层面和设施条件都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这也直接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工程管理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工程和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也应结合上述方面的内容来进行建设。另外,随着目前对创新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除了在上述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要增加实验环节以外,还应该针对有能力的学生开设研究型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前沿知识的掌握。它主要应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按照大平台、单元化的总体思路,力争实现现实与虚拟互动,建造以土木实验为中心的实验环境和以工程管理的网络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旨在构建一个面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实验平台体系,实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良性互动。

依据工程管理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可以建立建筑材料、工程结构、岩土工程、工程测量等试验平台,形成工程管理实验室,使试验室具备完成更高试验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建筑材料子试验平台、工程结构子试验平台、岩土工程子试验平台、工程测量子试验平台、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子试验平台、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子试验平台、工程CAD制图子试验平台、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实验平台,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了解获取建筑材料性能参数的试验手段,熟悉相关实验内容加深专业知识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学以致用。

结合实验室建设思路及实际需求,可以将实验室根据实验功能分为四个实验区域:

实验室一:此实验室主要包含结构力学的实验。

实验室二:实验室主要包含材料力学实验。

实验项目:能完成全日制本科理工科承担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实验教学教学大纲要求的材料力学试验的全部科目,其中高频疲劳试验机可以用于研究生课程的试验。

实验室三:实验室主要包含岩土试验系统和振动力学试验系统。

岩土试验系统包括:骨料试验、土密度试验、土压缩实验、土直剪试验、土三轴剪等岩土试验。振动力学试验系统包括:YE6251振动力学综合教学实验系统。该系统由YE15000振动实验综合实验台、激振和传感系统、YE6251振动力学实验仪、信号采集分析单元(含软件)构成。

实验室四:实验室主要测量实验系统和房地产实验系统。

1.测量试验系统:实验项目--测量,主要设备:智能裂缝宽度观测仪(可拍照存储)、游标卡尺、卫星导航接收机开发平台

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实验平台

该实验主要内容是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模拟训练,每5―6名学员组成一个开发公司,分别担任总经理、项目前期部经理、策划部经理、预算部经理、工程管理部经理和市场部经理,共形成若干个开发公司,在2―3天的时间内从事2―3个项目开发周期的经营活动。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模拟训练课程采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真实的项目操作,各种税费指标与现实一致,采用的沙盘道具可以逼真地反映出房屋的特点。试验仪器与设备有房地产开发沙盘设备、计算机设备、投影仪设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模拟软件。实验项目包括:市场调查、土地的取得、项目定位与策划、投融资预算、融资、规划与设计、建筑招标与工程管理、市场推广、销售;模拟产品涉及到普通住宅、别墅、综合楼。

三、结语

总之,现今工程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环节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同时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时间短、施工安全等各种客观难题,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是弥补企业需求与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缺口和宽口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市场导向矛盾的一个较优的选择。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应以工程实践的业务流程为导向,融合工程管理学科实践环节所需知识点,通过理论知识、业务实例、业务过程、技能训练实现就业实践所需的“理论和技能一体化”,此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实践问题与市场人才需求导向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葛欣.基于精益建造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8).

[2]黄华.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建设思路和方案[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

[3]张爱琳.工程管理信息化模拟实验研究中心的建设构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19-02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一般成立较晚,在办学条件上大多相对较弱,专业建设上略显欠缺,若不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发展途径,那么前景是不容乐观的。目前,我国的土建从业者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的相对较少,很难适应未来的建设需要。随着行业建设的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掌握专业技术、快速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无疑是今后人才需求的主导趋势。

一、土木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约三百所,其中一些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无论是办学历史、办学条件,还是办学经验都已发展成熟。而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在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上则相差甚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管理、教育经费等条件上都远远不及老牌院校;并且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在生源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困难。培养宽基础、宽口径、能广泛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土木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目前要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宽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在硬件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此种情况下,新办土木工程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地方高校新办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区域性、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人才培养的区域性,是指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主要是为本地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等方面,必须与本地区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为地方建设服务[1]。例如,对于我院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以齐齐哈尔为中心,涉及黑龙江省地方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发展方向。

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结合地方实际,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建立起注重专业素质教育,采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与提高专业素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方向指导和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桥梁、公路与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科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应用前景。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5.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6.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根据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借鉴老牌院校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专业最大差别是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当定位在为土木行业的施工建设单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有关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工程质量管理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工程测量、材料试验、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设备使用的基本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具有进行工程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在培养计划的设计上,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要突出针对性,有侧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应是教学培养方向的主导因素。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体现“足够广度、必要深度”的原则[2],一般基层单位工作比较复杂,专业划分不细化,大部分是多工种,相关专业交叉和综合。因此,这样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体现“广度”的原则,拓宽学生的专业涉猎范围,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深度”的把握。

2.注重与行业接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考虑到其学科性质并结合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主要应迎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毕业后到单位能够尽快适应,直接上岗。

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一定范围内选用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信誉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结为合作伙伴,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证实习、实践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体系,成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主要组织编写和审批各类教学大纲、指导书,检查实践教学进展情况和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等工作。实践大纲要通过有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大纲应包括训练目的、内容、深度、实施方法和有关规定及要求,具体操作流程,尽可能做到直观,供学生提前参考。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技能、素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把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工程中吸收有用资讯,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三、加强和完善校企合作

以往,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课程安排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关于专业研究的最新发展、最新技术、工艺缺少相应的讲授,与具体实践操作上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则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充分的提升,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更差的现状。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适应当前工作的状况,而是着眼于未来行业的发展空间,并倾向选用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合行业发展的要求,与企业合作,与行业接轨。提升专业科技含量,使学生掌握新结构形式、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彼此发展。以教学为例,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贯穿于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共同实施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打造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赢的办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主动争取,依托行业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创建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适应性,寻求地方高校优势,走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教学发展之路[3]。

总之,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地方院校要正视与重点院校的差别,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并与重点院校分开层次,有所侧重,摸索出适合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样才会培养出有活力、有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巨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文军.刘春花,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2).

[2]石静,王新征.新办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李创第.论土木工程专业校企深度合作[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

篇4

关键词 消防工程公司;经营模式;消防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消防工程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33-03

1 概述

问卷调查是一种发掘事实现状的研究方式,目的是搜集、累积某一目标族群各项科学教育属性的基本资料,是研究者把所要研究的事项做成“问题”或“表格”,再以邮件或访问等方式,请有关人员照式填答的一种形式。问卷调查法能使研究者直接由受试者处获得资料,以测量受试者个人的所知所闻、个人的喜好与价值观,或个人的态度信念,亦可以用问卷调查法去发现事实及经验或正在进行的事。

为了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消防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开展全方位、广地域、多角度、大数量的问卷调查工作,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基础。

调查工作发动各地的公安消防部队、设有消防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相关人员参与;调查对象既包括用人的公安消防部队和消防工程公司,也包括实施教育的设有消防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调查内容包括有公安消防部队人才需求、某高校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消防行业薪酬和各地消防工程公司基本情况等;调查地域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海南、河南、河北、安徽、云南、广东、湖南、湖北、重庆以及香港等地;调查方式包括网上搜索、网上发放问卷、QQ会话和QQ流,特别是在2012年8月慧聪消防网举办的“华东大型牵手活动”中,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再加上直接面对面的交谈,对于问题的认识更加详尽、仔细。

此外,还参与一览HR研究院进行调研、撰写“2012年上半年消防行业薪酬白皮书”工作。

因为消防工程公司(含消防检测公司)是接收消防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行业之一,专门加强对此的调研力度。下面专门依据在消防工程公司所做的调查进行分析研判。

2 消防工程公司成立时间

在调查的相关消防工程公司中,绝大部分成立于21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消防事业飞速发展时期,也是国家倡导青年创业,国家各项政策完善、开放的时期,有利于青年人创新立业。

这个时期各地消防工程公司的数量也得到迅猛发展,由20世纪90年代只有广东省早期开办有专业性的消防工程公司,其他省份很少有专业性消防工程公司的状况,发展到现在一个省有100多个消防工程公司的状况,并且在专业分工上出现专业性的消防检测公司。由于国家现在规定,消防工程建设和消防设施检测不能为同一个公司所为,所以,随着国家关于消防设施检测制度的完善,消防检测公司将出现异军突起、步入快速发展通道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消防工程企业都比较年轻,企业成立时间在10年以内的占56%;27%的企业成立时间在11~15年之间。

消防工程商在地域分布呈现的特点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相对中西部更发达,当地整个社会面上的消防意识比较高,消防市场比较大,从而产生大量的消防工程商。

3 消防工程公司创始人

在调查的相关消防工程公司中,创始人大部分是隔行进入的,基本没有消防工程的培训学历和直接的专业知识。其中有的是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进入,有的是下岗职工二次创业进入,有的是公安消防部队非防火、建审岗位的人士退出现役后开办,有的是公安机关其他警种的领导或者民警退休、离岗后开办,有的是消防设施生产企业开办,还有的是安防工程企业一并开展消防工程业务。由此也可以看出,消防工程公司的经济性质基本上都是非国有的形式。

公司所用的技术人员也基本上是非消防工程专业学历,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土建类专业学历,其次是机电类和计算机类专业学历,有的甚至用非工科类专业学历的人士。很多消防工程公司在填写调查问卷时都回答本公司没有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申报资质审核需要专业技术职称时,不少公司就采用请人挂靠或者兼职的方式解决。随着近年各个院校的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增多,才有少量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消防工程公司。这也是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社会基础,可以预言,随着社会发展,制度逐步完善,行业逐步规范,企业管理逐步正规化,消防工程的市场将需要大量本专业的毕业生。

在收到的问卷答卷中,很多企业选择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本企业的业务工作的作用很大,它们普遍认为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少,社会需求量大,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

4 消防工程公司资质

自从建设部颁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号文件),规定“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对消防设施安装有明确的资质要求后,各地消防工程公司都申请了相应的资质等级,并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断强化自己,晋升资质。通过调查,得知消防工程公司中获得一级或二级资质的已经达到89%(见图2)。

5 消防工程公司规模

在调查的相关消防工程公司中,大部分规模比较小,以几十个人的规模、年工程标的一千万以下为主。但也有不少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中现有员工一两百人,年工程标的五六千万以上的大有人在,它们对于小型的消防工程已经不屑一顾,只接洽标的百万元以上、建筑面积几千平米以上的工程。

在调查中,接触到的最大企业是江苏省钟星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在广东、江西、福建、海南、山东等省,昆明、深圳、宁波等大城市以及江苏省内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公司总部的员工就有将近200人,年接洽工程量达数亿元,其规模之大、竞争力之强超出想象。

除了这些大型的消防工程公司,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小型公司,或者打游击的“散兵游勇”,在弥补大公司不愿接洽的小型工程,其表现形式有资质比较低、规模比较小的公司;还有以个人名誉接洽到小型消防工程,就采取挂靠有资质的公司来实施。这些基本成不了主流,只是一种市场的补充形式。

通过图3可以看出,企业人数在50人以下的占43%,51~100人的占28%,规模超过500人的企业不到10%。

6 消防工程专业知识结构需求

在得到的调查问卷中,不少企业有着共同的要求,就是希望消防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多具备一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预算、安装、调试、施工组织、现场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希望是熟悉国家技术规范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意见反映了消防工程市场的真实状态,反映了各地工程公司急需具有实践动手能力人才的趋势,也是高等院校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信息。

实际上,这些意见和消防工程专业现有的教学计划也存在一定的契合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培养符合消防工程市场的适用型人才。

7 消防工程公司业务范围

在调查活动中得知,不少消防工程公司的业务范围往往涉及安全防范工程业务,有的企业甚至就采用“安全技术公司”这一类名称,同时接洽安防工程、楼宇对讲、智能门禁、电视监控及其他弱电系统等工程。它们的营业范围更是大部分都注明包括安防工程。

目前我国的安防工程行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社会需求量大,相关行业内的企业成长迅速。有关人士甚至认为安防市场比消防市场大得多。

从严格意义上说,消防工程也是安防工程的组成部分,有的建设工程就是把消防工程作为安防工程整体中的一部分。从技术上看,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技术相近;从行政管理上看,消防、安防主要是防火防盗,都属于安全保卫的范围;在学科分类方面,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都属于公安技术;从已经开设有消防工程专业的院校看,有不少院校消防工程专业设在安全工程系(或者叫学院)。这也可以看出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关系。

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进行消防工程专业的教研活动中,要根据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相互关系,进行相应的协调、引导,使之在专业建设上能够达到互相渗透、兼顾和融合。从已经得到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表中看到,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安防方面的课程,对于这点可以再进行完善和加强。

8 消防工程公司对院校的期望

在调查工作中,不少工程公司对消防工程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

1)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刚来公司时动手能力差,不能单独胜任工作,需要公司从头去进行培养。这应该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问题,一般大学生刚毕业参加工作时都会出现类似问题,并不是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特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做出这样的评价,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思。

2)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尽管局部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懂,比如水力计算等,但消防工程公司似乎更需要综合素质,包括管理能力。它们认为消防工程是系统性工程,涉及弱电、给排水、暖通、土建等诸多专业,是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多专业综合的专业分包工程,对上述工程技术均应开设专业课。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虚拟仿真;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虚实互动

实验教学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需要有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作为支撑。传统的实验教学平台采用实体形式,以物理空间中的实体设备、器件和材料为实验对象或载体,具有真实、直观、直接的优点,但存在更新运维成本高、规模与复杂度受限、可扩展性差、开放共享难等不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综合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在信息空间中构建高度仿真的实验操作环境和实验对象,提供类似于实体实验教学的体验与效果,具有近似、抽象和间接的特点,并在可视性、交互性、安全性、可扩展性与可共享性等方面具备优势,是对实体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完善。

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保障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主要载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不能简单停留在对实体实验教学项目的信息化再现或资源堆砌,必须思考并解决以下六方面的关键问题。

第一,建设理念。涉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服务面向,以及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应承担的角色或发挥的作用。

第二,建设内涵。与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服务面向相适应,涉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教育教学品质与特色,例如是以基础研究与教学为特色,还是以工程研发或工程应用教学为特色。

第三,建设主线。涉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核心线索或体系,需要系统而有效地组织有关的实验教学资源,以满足中心的服务功能与特色。

第四,建设方法与途径。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途径实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是院校单独建设,还是校内外协同;是自主开发,还是购买服务,抑或是多方面结合。

第五,使用模式。如何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运用于课内外教学,其与实体实验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与长处,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

第六,开放共享机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如何实现优质实验教学服务的开放共享,包括服务的对象与范围、策略与机制以及服务能力等。

二、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路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温州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此,针对前述六大关键问题,我们提出了“学生发展为中心、工程应用为特色、能力培养为导向、多元协同为抓手、虚实互动增成效、开放共享促辐射”的基本建设思路。

(1)学生发展为中心,解决建设理念问题。服务于网络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该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立足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支撑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方案设计以及现代工具使用等相关毕业要求与培养标准的达成,并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

(2)工程用为特色,解决建设内涵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内涵与品质必须和网络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特色相契合,并着重在三个层面上予以把握:一是教学内容有效覆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的主要应用环节,包括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开发、运行与维护等;二是实验平全支持当前主流的网络设备厂商及其产品,与业界主流网络技术及其应用无缝对接;三是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都来源于网络工程实际问题或相关项目案例。

(3)能力培养为导向,解决建设主线问题。改变传统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框架,体现以能力为导向,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针对递进性的分级能力培养目标,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在实现技术、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而精细地设计与开发。

(4)多元协同为抓手,解决建设方法与途径问题。为了落实能力培养核心与工程应用特色,依托高校与企业、教学与科研、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多元协同,建立由教师、研究人员与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化团队,融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相关的教育、科技与工程优质资源,深度协作致力于虚拟仿真中心的开发与建设。

(5)虚实互动增成效,解决使用模式问题。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实体实验教学各自的优势,改革单纯基于实体实验教学资源的传统模式,结合分级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与实施虚拟实体高度互补、线上线下有机互动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贯穿课内课外的各项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6)开放共享促辐射,解决推广机制问题。建立管理服务与技术服务的“双轮驱动”机制,促进虚拟仿真中心的开放共享。在管理服务方面,面向兄弟院校、业界企业的团体与个人用户提供“Lab as a Service”形态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云计算服务,为兄弟院校提供以全面降低使用门槛在技术服务方面,利用先进的虚拟数据中心网络技术提供安全、稳健、灵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充分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的品质。

三、网络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践

依据上述基本建设思路,温州大学网络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要进行了以下建设实践。

1.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以“专业基本技能一综合实践能力一工程实践能力一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的递进式模型为主线,围绕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如下表所示。

其中,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的虚拟仿真实验以演示认知型、分析验证型以及基础操作型等形式为主,以对少量技能点的认知或理解为教学目标,以可视性、交互性表现突出的软件仿真技术为主要实现途径,网络工程问题复杂度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的虚拟仿真实验以综合训练型为主,以对数个领域的大量技能点的整体掌握为教学目标,以仿真程度高的硬件虚拟技术为主要实现途径,网络工程问题复杂度较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的虚拟仿真实验以工程演练型为主,以掌握真实网络工程项目的部署与实施、测试与验证为主要教学目标,以仿真程度高的硬件虚拟技术为主要实现途径,网络工程问题复杂度高;工程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的虚拟仿真实验以创新设计型为主,以掌握真实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开发为主要教学目标,结合软件仿真技术与硬件虚拟技术实现,网络工程问题复杂度最高。

2.工程应用为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库

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库的建设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工程应用内涵与特色。

(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技术与产品覆盖面接轨当前网络工程行业的热点应用领域与主流产品。包括网络互连、网络安全、无线局域网、协作网络、数据中心网络、运营商网络等,支持对这些领域各主流厂商设备的软件仿真或硬件虚拟。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能力点定位与设计源于网络工程应用的实际需要,根据当前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工程能力要求的分布,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与筛选。每门课程精选出若干能力点,并依据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开发、测试与验证、运行与维护等不同阶段内能力点之间的关联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能力点组合方案。

(3)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上,以能力点目标组合方案为出发点,以网络工程案例为背景素材,以实际需求和工程问题为导向,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保障其真实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网络工程案例主要来源于合作企业工程师参与或主持的工程项目,经过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根据分级能力目标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分解、梳理与萃取。

当前,虚拟仿真中心建成的306个实验教学项目对应于分级能力培养目标的项目数量比例大致为4:4:1:1,其中直接来源于实际网络工程案例合计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3.多元协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与建设方式

多元协同的开发与建设方式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高校与企业协同、教学与科研协同、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协同。

首先,通过与两家业界领军企业(思科系统与思博伦通信)的校企协同,在技术层面获得了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授权,解决了对网络系统进行高度虚拟和仿真的核心技术难题,同时获得了工程师的加盟,增强了开发与建设队伍的整体技术实力;在资源层面得到了企业一线工程师队伍的宝贵经验,解决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案例主要来源的关键问题;在管理层面借鉴了企业在线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解决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健性问题。

其次,充分利用高校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并举的优势,依托教学与科研协同实现了科研反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是通过学生课外科技与创新活动等形式,将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转化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此类项目占总数近14%;二是在虚拟仿真中心的开发与建设中,转化了许多虚拟化与云计算领域的科研成果,到目前为止直接实施应用的发明专利共有6项,主题涉及网络服务质量、虚拟机资源配置以及云计算调度等。

最后,依托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协同解决了虚拟仿真中心建设各个层面的多个关键理论问题。例如,针对虚拟仿真中心硬件平台的建设,先后依托两项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资金项目开展了主题为“多租户虚拟数据中心网络建设”的研究;针对虚拟仿真中心软件平台的建设,依托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重点项目开展了主题为“‘实验教学即服务’的云计算模式构建”的研究;针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依托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主题为“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课题研究;针对校企合作开发与建设虚拟仿真中心的机制,依托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主题为“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分布式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4.虚实互动的实验教学资源使用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网络工程实体实验教学,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实体实验教学起到补足与增强作用。

首先,弥补了实体实验教学在开放时间、地点和方式上的不足,实现在任意安装有浏览器的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访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以及实体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练习,为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提供充分的保障。

其次,克服实体实验教学可见性与交互性差的弱点,实现对网络协议和网络系统工作原理的交互式可视化呈现,促进对基本技能点的J知、理解与掌握。

再次,克服实体实验教学在拓扑规模、网络特性以及管理便捷性等方面的局限,以低成本构建特性更丰富、结构更复杂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境,进而实现简捷高效的连接与配置管理,提高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品质。

最后,克服实体实验教学由于成本因素而明显滞后于工程应用发展水平的局限,支持跨厂商、多系列高端网络设备,支持对复杂网络系统连接与配置的多视角可视化交互管理,用于在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环节中对实际复杂网络工程项目进行快速概念验证。

为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支撑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不同维度上的优势,结合能力分级目标的特点,依据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将实验教学资源的组合使用模式分为四种:虚辅实主、虚实并举、虚主实辅以及纯虚拟仿真。

(1)虚辅实主模式。利用上述第一与第二项优势,适用于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对实体实验教学项目的近似仿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用于课前预习以及课后练习,而在课堂中使用实体实验平台与虚拟仿真实验相互印证。

(2)虚实并举模式。利用上述第一与第三项优势,适用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主要面向开放实验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专业技能竞赛等课外教育活动,而实体实验教学面向日常课堂。

(3)虚主实辅模式。利用上述第一与第三项优势,适用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用于前期耗时较长、不依赖于实体设备的建模与部署环节,实体实验平台用于后期耗时较短、依赖于实体设备的验证与测试环节。

(4)纯虚拟仿真模式。利用上述第一与第四项优势,适用于工程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在进入企业学习阶段后,用于大规模复杂网络工程解决方案的概念验证,包括规划与设计、建模与开发,用于新建网络解决方案的展示、客户网络割接方案的预演以及客户网络故障排错方案的验证等。

当前,虚拟仿真中心所有实验教学项目覆盖10门专业课程、5门综合实践课程、4大类课外教育活动以及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时间跨度从大二下到大四。从整体人才培养过程来看,随着专业教育阶段的逐步深入,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逐步提升,所涉及的工程问题复杂度随之提升,对实验教学平台支持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所依托的实验教学环境也由以实体中心为主逐渐演变为虚实结合,最终过渡到以虚拟仿真中心为主。

5.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开放共享的实现与推广

虚拟仿真中心对外开放共享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的内涵包括管理服务与技术服务两个方面。在管理服务方面,使用高级服务调度引擎将所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以“实验教学即服务”(Lab as a Service,LaaS)的形态统一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此外,对于兄弟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团体用户,为其提供专有的管理门户,便于自我管理。在技术服务方面,构建了安全、健壮、高效、可扩展的技术平台架构。其中,软件仿真前端提供可视化的实验教学体验;而硬件虚拟后台创建虚拟仿真网络的运行实例并提供远程配置与管理手段,而云监控与管理、云备份与安全提供充分的服务质量保障。

篇6

关键词:卓越 食品工程师 实践能力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6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多处明确强调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结合我院应用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选择应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试点专业。旨在通过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和创新试点,培养一批能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突出应用能力的卓越人才。

1 培养总体思路和目标

秉承“立足三峡,服务库区”办学宗旨,树立“针对岗位、面向企业、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以三峡库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和万州第二大城市建设为契机,结合食品行业区域优势,发挥我校办学综合实力和工科优势,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本培养模式将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1],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和架构,采用“3+3+2”的培养方式,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与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卓越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2 卓越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实现的途径

2.1 实施“3+3+2”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实施“3+3+2”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就业与企业岗位需求间的差距,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个“3”是指大一到大二上学期的前3学期(第1至3学期):开设通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重点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

第二个“3”是指大二下学期到大三这三3学期(第4至6学期):开设专业课和专业实验实践课,每学期前12周为课堂理论集中学习时间,后8周为集中实践实训时间,包括到企业进行课程见习。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

最后一个“2”是指大四的2学期(第7至8学期):为企业集中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分类分层培养的基础上,将学生输送到不同的食品企业。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多岗实习,不同岗位实习时间为1-2个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完成毕业设计。实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任何一方实习考核不合格均重新实习。其目的是缩短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2.2 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企业技能人才和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打造应用型教学队伍,组建双师型专业理论课教学团队和应用型的实践课教学团队[3]。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半年到1年(新进教师为1年),让教师掌握现代食品技术,了解企业发展和需求,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从食品企业引进和招聘技能型人员作为专兼职教师,实施联合办学[4]。

2.3 优化了课程教学体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增加了企业急需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了学生实用技能训练环节,并结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重新开始制定课程标准,尽量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研发和岗位需求重新设置与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群[5]。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行3个满足:课程设置满足食品行业生产需求,实验实践项目设置满足食品企业岗位需要,实践训练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2.4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成立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课程设置和开发,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6,7]。根据食品行业主要九大行业分类,每类拟聘请1位企业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提出指导性建议。

2.5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打破以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8]。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工学结合,边学边炼,校内仿真训练与校外生产现场见习相结合,实训和实习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以学生动手能力考核为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广泛采纳企业人员的意见。

2.6 注重校企合作,搭建实训、实习“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秉承“面向行业、服务库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宗旨,紧密围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9],现与库区食品企业联合建立了4条典型食品生产线。与企业合作建立了2个研究中心(与重庆市万州区乳峰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乳制品研究中心”和重庆瑞宝农业集团联合建立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和1个研究所(与重庆市国健商贸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重庆市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这些生产线和联合研发机构主要用于学生生产实践能力训练、企业食品生产工艺改进和校企联合研发。与库区2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从学生实习、学生就业、联合培养和产学研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每年毕业生到食品合作企业从事6个月的轮岗实习,63%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面向库区食品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每年专业教师承接食品合作企业5-8项的横向合作研发项目。

3 特色与创新

探索“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面向企业、针对岗位、培养技能”专业定位。制定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3++3+2”人才培养模式。将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实践、专业实训实习”四个环节,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40.5%,有利于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

围绕区域优势和企业需要开展学生创新实践。2015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申请的17个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实践项目均是围绕区域特色资源和企业需要开展的研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校企研发中心3个,与库区13家特色食品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体现了“以企业需要为导向”,初步实现了“面向企业、针对岗位、培养技能”的专业定位。

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方式,围绕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建立了应用型课程群,现已初步形成“食品工程基础课程群、食品工艺课程群、食品机械与设计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课程群、三峡库区特色食品开发课程群”5课程群和相应的师资队伍。

4 卓越人才实施的效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本专业逐渐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逐渐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更加热爱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本专业学生先后承担国家和重庆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实践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8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均每学期40%以上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学生发表或参与20余篇,学生参与申请发明专业10余项。通过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效果,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年入选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建设。我们相信这一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卓越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俊芳,王海燕.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制度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14,(11):81-91+110.

[2] 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06):100-104.

[3] 黄莉,叶如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1):95-98.

[4] 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8-10.

[5] 伍军,党登峰,敖日嘎,等.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6,(04):57-59.

[6] 余建星,徐斌,靳楠,等.卓越工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24-27.

[7] 刘恩允,杨诚德.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4,(01):85-87.

[8] 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现代教育科学,2011,(09):104-107.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多维实践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152-03

良好的实践平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所在[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极强的专业之一,其培养的人才可以满足食品产业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因此,对该专业的大学生应有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掌握理论知识之外,更需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作为库区唯一的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肩负为三峡库区食品行业培养食品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促进三峡库区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现状及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1 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现状 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在加上本身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很难有创新的成果。目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不能自主、有意识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对指导教师过于依赖;此外,学生的创新知识比较薄弱,不能充分了解食品学科的前沿动态,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更新较慢,又不善于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不能将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因此,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难于创新;缺乏创新的思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依赖的心理。思维方式比较单一,不够灵活和全面。“行而不思,创新无望;行而三思,脱颖出新。”只有善于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方式,才能有所创新[2]。这正是地方院校大学生所欠缺的;实践技能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学校各专业办学定位不同,资源分配存在不均现象,再加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较多,实训基地相对较少的现实情况,减少了本专业学生实践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1.2 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2.1 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需求相脱节 社会需要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结果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而实践教学的安排也是围绕课本进行设置,未能结合实际生产条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要求而综合进行,与实践生产相脱节。

1.2.2 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依托中地共建项目和生物与食品市级基础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更新和购置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但是,部分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并不高,没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课程实验质量不高,学生实践技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相对较少。以校内实验为主,校外实习、实训较少。由于经费的限制,实习基地建设相对薄弱,有些实习基地流于形式。此外,实习基地的运作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实习效果一般。实践教学只为理论课程服务,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2.3 实践环节传统单一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仅靠任何一门课程或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目前,该专业学生主要根据理论课程来设计实验课的项目和内容,实践环节相对比较单一,例如,课程见习、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尽管这种实践方式在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实践技能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经过该实践方式锻炼后,没有及时应用这些技能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通过考核之后则很快便将其遗忘。

1.2.4 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校内的实践资源显得相对不足[3]。学校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工作要求设置校内实践教学,配备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2 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指导思想及功能

2.1 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维实践平台的指导思想 构建多维实践平台,要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实践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当中,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培养兴趣,张扬个性;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处理好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提高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贯穿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院校作为应用技能型的培育基地的重要作用[3]。

2.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维实践平台的构成及功能“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课程见习、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3个层次,形成由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以及校企产学研平台共同组成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以建立校企研发中心为桥梁,探索各个平台相互衔接和融合机制,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时间能力。

2.2.1 构建校内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重要途径。学校依托市级教学示范中心―生物与食品基础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体化、三层次”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见下图1)。

“一体化”是指服从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实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根本宗旨,追求知识结构完整,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5]。

“三层次”是指根据实验内容类型不同分3个层次:基础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综合实验(学科间交叉)、专业设计型实验(专业应用与创新);在每个层次中也体现“三层次”。精炼基础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基础技能与应用。注重综合实验,在第六学期(大三下学期)增加学科交叉的综合实验,即强化实践技能,又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强化专业设计实验,在前面训练基础上,在第七学期(大四上学期)强化专业方向设计性实验,比如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挑战杯等项目为载体,以设计为主,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科研作风。

2.2.2 构建校外实践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学生技能实训为重点”,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订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建设的经费投入,新增和巩固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规范运行管理,制定《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实训实习设备管理及维护规章制度》等,从而保证和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目前,校外实践平台已初具规模,已与三峡库区10多家食品企业建立了董事单位,并与飞亚集团、鱼泉榨菜有限公司、诗仙太白酒业集团、蓝希络食品公司、万州乳峰乳业有限公司、瑞宝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大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永建食品有限公司、重庆金万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

2.2.3 构建产学研平台 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把学校教育与实际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为探索适合本专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学校通过与整个社会及产业界的广泛合作,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准确有效地选择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与社会实践接轨。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跟随教师去企业做课题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对自身的要求,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学生质量逐年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已与企业合作成立了1个研究所(重庆市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和1研究中心(乳制品研究中心)。

2.2.4 多维实践平台实践效果 本项目自2012年实施以来,始终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中心,主要从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平台3个方面开展工作,同时注重各个实践平台的有效协作,着重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教学水平,旨在通过“多维实践平台”锻炼,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1)教学效果见表1。

(2)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利用该平台,本专业学生先后承担了国家和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新计划、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各类创新创业实践项目41项,其中国家级2项,市级7项,院(系)创新实验项目12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均每学期有30%以上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践,学生发表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这些数据反映了通过“多维实践平台”提高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应用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基于该平台,初步建立一支包含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在内的应用型教学团队,能对学生在不同的实践锻炼时给予精心的指导。素质良好的教学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学团队近2a来成功立项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和重庆市自然基金等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获授权专利1项,校企合作项目3项,为进一步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4)非学历培训硕果累累。为了实现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依托“多维实践平台”,我院2012年5月份成立了职业技能鉴站,开始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到目前为止,已培训食品检验工300余名,公共营养师40余名,为渝东北地区输送了多名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

(5)特色鲜明的实践效果。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2014年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重庆三峡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功入选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是渝东北地区唯一获得改革试点项目立项的高校。该专业2015年被重庆市教委纳入到市级特色专业建设计划,这标志着重庆三峡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 结语

本文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实践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理念指导下,通过多维实践平台建设,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机制。“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课程见习、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3个层次,形成由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以及校企产学研平台共同组成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个多维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将建立起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各创新要素协调相长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学生、教师积极性,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为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于彦华,周建忠.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实践平台的探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77-279.

[2]邓风,肖雪峰.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249-250.

[3]赵姝颖,潘峰.基于多维实践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11-313.

[5]刘宝生,黄军左,付文.高校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一体化、三层次”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27-129.

篇8

[关键词]提升;生物工程;办学优势;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59-02

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增加、资源的匮乏、环境污染加剧、疑难病的治疗等重大问题,需要依赖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于此,作为高新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生a物技术,正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全球性的生物技术热由此形成。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自2000年成立以来,虽经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发展定位不清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构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式来形成特色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本专业的办学优势。该研究也可为其他矿业类综合性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生物工程的学科概况

生物工程是一个新兴学科,它以人类生物产品需求为导向,融合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性地设计、优化和改造生物体系与功能,着重解决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所面临的技术与工程问题,以推动生物产业健康发展。

生物工程因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有别于其相关学科,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借助于工程学技术,以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基本任务,从而使该学科具有明显的工程产业特征。二是通过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创造和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学的技术手段,大规模的生产出各种对人类有益的生物产品,具有应用技能与理论设计、创造融合互生的学科特质。三是该学科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广泛融合生命科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交叉最具特征的学科之一。

生物工程产业随着20世纪40年代起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等的工业化生产而逐步形成,早期以发酵产业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和以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为解决随之产生的工程与技术问题,生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了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研究理论与方法,于是生物工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而生物工程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

二、生物工程的学科内涵

生物工程学科的核心是研究和开发基于生物学理论基础上的系统工程技术问题。本学科的主要特征是利用细胞或酶特有的代谢和转化特性进行物质的加工与转化,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体与生物分子进行改造,建立优化的生物过程与工艺实现先进生物制造。

细胞培养与代谢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工程、合成生物技术与系统生物工程、生物药物与材料工程、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等高新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随着基因药物、基因治疗、转基因作物、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矿物技术等一大批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市场显露出强大生命力,生物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

三、矿大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现状

矿大生物工程专业十多年来始终以跟踪生命科学与技术国际前沿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为基准,随着学科的发展,专业的内涵从传统发酵工程拓展到了生物工程的整个领域,通过学科交叉形成了以生物工程上游、中游与下游技术紧密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生物技术专业特色。

该专业存在的不足是,在矿业类综合性高校中,生物工程专业还属于非优势专业,且存在着师资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发展定位不清等问题;其专业课设置不是很合理,生物技术专业课及化学、化工知识学习深度均有限,本科毕业生胜任未来工作所需的科目较多,学业较重,要想学好学精需投入大量精力;本科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相关就业领域要求较高学历,故多数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学习,就业者一般从事层次较低的传统生物技术工作或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四、提升矿业类生物工程专业优势的方法分析

矿大生物工程专业可依托学校的国家级洁净能源中心、低碳能源研究院及生物工程硕士学科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形成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促进的格局,逐步将中国矿业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及矿区生态服务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生物工程产业人才”的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加强对周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示范引导作用,吸引更多国内高水平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来本专业任教,形成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一)构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是在化学、化工、药学、环境科学、生物冶金、生物脱硫和工程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本专业属地矿业生物技术企业的结合,在培养目标方面充分考虑矿业生物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突出人才的专业特色培养。

2.生物工程专业还应紧密结合华东区域经济发展及属地矿业生物技术公司发展的特点。生物工程专业还应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的校情,考虑周边矿业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一些相关课程服务于矿物生物技术的设计与改造;矿物生物分析、矿物生物处理技术;矿区环境生物修复;矿区废弃物的生物转化与循环利用、生物能源的开发以及这几个层次的技术在许多矿业问题中同时交叉应用。

3.建立矿业大学特有的学生培养成熟度能力模型,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4.构建毕业生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实施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机制,与企业共同寻找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的结合点,完善毕业生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形成一支综合素质高,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生物工程专业应努力建造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工程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可借鉴矿大化工学院过程控制专业的成功办学经验,多方面整合生工教师队伍。

1.将低碳能源研究院的一些教师纳入生工教师队伍中来,因为其研究内容切合生物工程发展的最新状况。根据生工能源的发展方向,可将其聘为生工的名誉教师,负责讲授新技术和创新研究的一些课程,从而壮大教师队伍,强化学术交流,增强生工专业学生的自豪感。

2.融合环测学院环境工程的一些教师,尤其是负责讲授环境微生物学的一些教师,可邀请他们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授课,也可将其纳入生物工程的名誉教师。这样既能壮大教师队伍,又不会造成成本开支的大幅上升,师生比才会趋于合理。

3.联系南京某高校的大牌教授,聘请他们为我院荣誉教授。多数矿大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与南京某高校教师渊源颇深,学术交流来往密切,可聘请在业内影响较大的资深教授作为生工专业的荣誉教授,定期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来校讲学,强化学术交流氛围。

(三)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及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知识和技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使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实习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化管理,不断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学校大幅度地提高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其他各类教学实习的经费。

1.实习应体现“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探索学院与实习单位建立“实习-见习-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

2.实践教学体系还应形成“基础―综合―设计―创新”逐步推进、“启发―引导―讨论”和“发现―论证―研究”方法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实验―实践―实习”相互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

3.努力寻找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矿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切入点,提出“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研教融贯,教研相长”的理念,形成校内外基地互补、产学研基地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新模式,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马越,廖俊杰.现代生物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国务院学位办提供的《一级学科》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Z].学位办[2012]54号.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办学优势;办学特色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全国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有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达20余万人[1]。但随着人才保有量的日益饱和,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着较国家高校和专业高校更大的发展困境,因此,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学科发展地位之困。在地方综合性高校中,土木工程专业多数属于非主干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弱,加之其工程类学科的科研弱势,科研成果相对也较少,在综合性高校里长期处于“弱势群体”,投入长期不足。同时,所在城市经济和发展条件的限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先进实验设备的购置方面,均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国家高校和能够充分认识到土木工程专业发展重要性的专业院校相比,教学质量的提升压力巨大。

(二)学科发展定位之困。地方综合性高校多以普通本科教育层次为主,土木工程专业在发展地位上处于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与高等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之间,因此,其发展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2]。在发展定位上,既无法与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争科研,又无法降低层次与专科学校争实践,在发展定位上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

(三)师资引进之困。土木工程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工程学科,在国家“大兴土木”的背景下,高学历、高资历的高端人才集中在工程领域和重点科研院校中,收入不菲。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工资收入往往无法吸引到足够的高端人才,加之人才引进上客观存在的“马太效应”,高端人才往往更愿意受聘于重点高校,客观上更是限制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层次的提高。

(四)培养模式之困。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专业领域门类的丰富性,是地方综合性高校“宽口径、厚基础”通才式教育的一个理想蓝本。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在“强调通才教育、弱化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往往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三、发展困境的求解

长江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综合性高校,自1987年开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以来,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在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以该校为例,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优势与特色进行研究,为其它类似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以生产促科研,以实力提地位。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其特色在于在实践性,而且,往往是实践经验越丰富的教师,在教学时越受到学生的喜欢,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确定了以设计研究院发展作为教学的补充的思路,通过设计研究院的建设,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相应的平台。目前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已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工程勘查乙级资质,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4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8人。设计院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收入,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同时,“双师型”教师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和理论经验,即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设计竞争力;设计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升了办学实力。

(二)以差异寻特色,以特色构优势。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发展由于其自身的特色,优势有三:一是地方的概念明确了其服务的主体区域,二是综合性高校的社会和行业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办学特色的灵感,三是普通高校的校情决定了学生有着比国家重点高校更好的就业心态和较专科生更为广阔的专业基础。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此为视野,明确了自身的发展定位。

(三)以层次定模式,因材施教。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浪潮,目前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生普遍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式”人才,因此无法将学生的主体培养定位于科研型人才,但也不能因为市场压力而走职业化教育的路子。在确定培养模式时,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低年级时,坚持以“大土木”方向培养,而在高年级时,则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能力及发展意向的摸底,将学生分为3种发展类型,对不同学生在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上有不同的侧重。

(四)以实践促教学,产学研协调发展。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和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特色,该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合作教育之路,大胆的采用了“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4]”的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验,将暑假定位为“实践学期”,低年级由学校教师和合作单位的“实践导师”进行引导,高年级则针对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由教师协助安排相应的实践工作岗位,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困境的分析,结合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应该不等不靠,通过内部挖潜来提升专业地位,寻找发展机遇;同时,通过正确认识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给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定位;最后,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因材施教,走“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之路,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通过以上举措,将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学校的专业声誉,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促进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专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福昌.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执业资格制度关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3): 1-6.

[2] 袁剑波,郑健龙. 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3(6):84-85

篇1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209)

作者简介:黄向阳(1977-),男,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e-mail)mikecheng@126.com。

摘要:结合长江大学特色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从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优化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了“三大模块”(实验、实习、设计)和“三个层次”(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果。最后提出了“体验建造”这一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方院校;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学交替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3404根据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1]。“应用型”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课程设置,以技术应用为前提,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深入,很多工程类领域都迫切需要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适应这个趋势,人才培养定位也向工程应用型转变,甚至可以参照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与高职院校学生不相上下,而在工程理论水平上高于高职院校学生[2]。

目前,广州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地方高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给水排水工程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3-5]。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长江大学自1999年开办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以来,人才培养主要以工程应用型为主,但以往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都是参照其他重点高校,收效甚微。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客观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的修订

根据社会与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准确地贴近职业需求。培养目标确定为: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和“工程应用型”定位。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对各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课程安排作相应调整,编写或修订了课程大纲。自2006年引入学校特色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方面,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6]。为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建立了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使培养方案能满足本专业服务对象(企业单位)的要求,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征求了本地水务集团、大型建筑设计和施工企业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了石油行业背景,重点突出产学研合作培养。

二、优化改革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工程应用能力

课程设置坚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原则,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重实用”,教学方法“重实操”,教学效果“重实效”。并将行业注册师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黄向阳,等地方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为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可程度,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最大不足”问题中,有62.7%的学生选择“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多,培养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少”, 28.1%的学生选择“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与用人单位要求差异较大”,只有9.2%的学生选择“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学条件较落后”。这表明,学生也希望课程设置能够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课程设置要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参考

据。因此,学校应充分调查企业发展需求,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教学中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围绕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行业注册资格考试要求等设置理论课程、实习环节及毕业设计题目。目前,学校已经构建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保持不变,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大化学、微生物学、水力学的比重,减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学时数,将三门课程合并为建筑力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结合更为紧密,更有针对性。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要求,着眼于企业相关职位的工作任务和动手能力,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仍然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设置,但是部分课程学时数和内容有些调整。比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48学时增加到64 学时,增加了太阳能及热水系统的设计,以及室内给排水节水设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和水质工程学两门课程,按照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在授课内容上重点突出计算和工程应用部分,而以前则重点突出理论和原理部分。

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面,以及对暖通、电气等相关设备专业的自学能力。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都是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根据与一些单位的接触和以往毕业生反馈意见,无论设计或施工单位都需要毕业生掌握水、暖、电这些设备专业的基本知识,单纯学习给水排水专业课程显然不够。因此,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别增加了建筑电气原理、建筑电气设计、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燃气输配5门课程。课程由学校设计研究院相关专业高级工程师授课,广受学生欢迎。 (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国内一些普通高校已经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如昆明理工大学构建了实践教学循序渐进、纵向深入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丰富了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桂林理工大学结合自身给水排水专业多年实践,提出“先仿真,后实训”的实验方法,开放实验室管理,打造“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态度与能力”三结合的实习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通过项目驱动、真题真作、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出了尝试与探索[7]。

长江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开办十多年来,在实习教学上引入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而改革前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灌输式”,未考虑学生将来工作和发展的需要,学生自主性不强。学生毕业设计以往全部都是结合教师的工程项目,而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选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学生对水处理基础和专业实验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随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展开和校企合作范围的扩大,建立了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较大程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更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改革,增强学生选题自主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绘图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实践教学具体改革方案为:(1)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社会需要,改革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校内其他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联合建立功能完善的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根据兴

趣或专业方向自主在备选实验内容中选择,将“灌输式”实验教学改为“自主式”实验教学。(2)实习教学体系改革。包括“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开展与地方企业合作,拓宽实习基地领域。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渐进式”实习教学计划。(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生自身情况,选题切合实际,题目多样化,学生根据工作或兴趣在专业范围内自由选题。课程设计侧重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毕业设计侧重设计计算和工程绘图。(4)构建“三大模块”(实验、实习、设计)和“三个层次”(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8]。实验模块从基础实验到专业基础实验再到专业实验,实习模块从认知实习(工学交替1)到生产实习(工学交替2、3)再到毕业实习(工学交替4),设计模块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到专业课程设计再到毕业设计。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理论课程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分别为25.2%,43.7%,13.3%,8.0%,9.8%。实践与理论学分比为 1∶3.65,实践与理论学时比为1∶3.57。新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程比例较高,课程体系分布与学分学时分配更合理。同时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也比以往增大,尤其是实习(工学交替)课程的比例。

(二)重点建设专业实习基地

重点建设的3个实习基地分别为荆州水务集团公司、桑德环境集团荆州市荆清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宜昌三峡水务集团公司。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这3个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学习兴趣也因此提高,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三)教材建设的成果

经过几年积累,目前课题组主编《建筑设备工程》教材一部,这部教材具有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侧重于建筑设备的工程应用和设计能力。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很好地结合工程建设实例,学生使用效果也比较好。

此外,课题组还参编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两部教材,现行教材有多处明显计算错误,没有工程计算例题或者例题偏少。新编教材每章均配习题或者工程设计计算实例,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这些实例都是课题组人员曾经做过的实际工程。

(四)完成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由课题组牵头,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门课程分别成立教学小团队,团队成员一起为课程制作了全新的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以及相关教学动画素材。教案和课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任课教师必须使用团队制作的课件进行授课,且每门课结束后将课件共享,方便任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

(五)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

近年吸纳2名年轻的博士加入课题组,另有2名年轻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目前课题组副高职称占50%,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7%,课题组年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鼓励每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教学改革会议,促进教学水平提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青年教师近2年发表教研论文6篇,比教学改革前多一倍。2012年课题组成员还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六)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为便于比较,课题组选择了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0人)作为改革试验,每3个学生配一名指导教师(其中4名指导教师从校外设计院聘请)。学生平时跟随指导教师做工程设计和施工现场服务等工作。经过一学期训练,这些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施工现场问题能力大幅度提高,这些训练比学生以往做课程设计的效果好。与此同时,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也更易理解接受。经过一年的训练,这个班的学生比其他班不但专业课学习成绩好,而且动手能力强。 同时,此次教改还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些学生主动要求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和设计活动,还申请了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的还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或工程设计总结类的论文,获得了学校和学院的奖励。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专业教改内容和方法在其他一些本科院校也曾有尝试,但是各学校特色不同。长江大学具有石油行业背景,

是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如何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更紧密,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是学校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课题组也在思考一些新的做法,比如正在筹划的“体验建造”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选若干名学生作为一个小团队,全程跟踪记录一个大型工程的建造过程,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是一个水厂(污水厂)或一座大楼(如医院、宾馆、商业建筑等)的建设。从拟建设项目的选址、前期方案、施工图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装修等全部过程,都要记录,每个过程都要有照片、视频、工程进展说明、个人感受等。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期间所获得的素材和制作的成果在专业所有学生中宣传展示。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一种类似记者的身份完成一次学习经历,这种角色体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经历,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是带着任务和使命去做这件事,他们还要将经历与他人分享,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体验建造”将会在三年级学生中实施,打造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个品牌。

参考文献:

[1] 武晓刚,张奎.给水排水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79-80.

[2] 冯占红.建设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7):29-31.

[3] 樊建军,石明岩,罗三桂.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17-20.

[4] 王郑,荆肇乾,林少华.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9(4):67—68.

[5] 吕玉铬,王虎奇.地方性工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18—20.

[6] 黄向阳,张庆,康琼仙.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9):45-47.

[7] 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6):25-27.

[8] 赵平歌,马东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02-104.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of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uang xiangyang, du guofeng, kang qiongxian, peng feng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p. r.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training mode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we reformed o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 from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lans, theory course systems and the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based on the social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 we developed a new training program and plan, optimized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nstructed the practice course system of three modules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design) and three levels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aspects of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textbook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finally, a new practice teaching mode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was pres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