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绵城市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棉纺织业;明代;上海地区;贩运

一、形成原因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上海地区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棉,这一地区夏季炎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很大,符合棉花的生长需求;此外,这一地区陆地形成时间较晚,由于河口位置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了优良的沙质土壤,这些都为棉花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技术和工具的推动作用,松江地区初期技术比较落后,“初无踏车、锥弓之制,率用手剥去籽,线弦竹狐,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工甚艰。”(1)直到元贞年间,黄道婆将在海南崖州生活三十余年所学到的纺织技术带回家乡,进行改革,制成了一整套的扦、弹、纺、织等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纺纱效率。她还变革织造工艺,用错纱配色、综线契花的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乌泥泾自此声名远播。“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海通舶商、关陕壤接西域故也。然是时犹未以为征赋。故宋、元史食货志、皆不载。至我朝(明)、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其利视丝麻、盖百倍焉。”(2)棉纺工具的更新换代也是技术普及和日臻成熟的关键因素,赶车的出现就体现了这一进步。“凡棉春种秋花”,“其花粘子于腹,登赶车而分之,去子取花。悬弓弹花(为挟纩温袄者,就此止功。)弹后以木板擦成长条,以登纺车。引绪纠成纱缕,然后绕籰牵经就织。”(3)

第三,政策因素的影响。明初即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的政策,至明中叶以后形成了沿江濒海的大面积植棉区,保证了充足的原料供应。经济作物所占比重有所增长,虽然实际种植面积相较粮食相距甚远,但打破了历代封建政权推行的粮食为本的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折色”的施行也间接促进农民将目光转向谷粮以外的作物,赋税可以以多种形式上缴。明初,夏秋两税原征本色;洪武九年,首开“拆色”先河,准民以银、钞钱、绢代输。正统元年,又仿洪武折纳税粮、解京充傣之制。折色的实行,使农民在经营上有了一定的主动权,免遭转运之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商业性农业能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货币的流通,为货币地租的实施打下了基础。但是以银代输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造成一部分人放弃粮食种植转投其他作物,从而引起粮食产量下降。“诸方赋入拆银,而仓廪之积渐少矣”。人口日增,而粮食日少,粮食供应更为紧张。特别是由于官府所征赋额,岁有定数,不得减少,甚至有增无减。而民间米价波动频繁,时起时落,农民处于交易链的最底层,只能被动接受价格动荡造成的影响,这也为后来遭受更大程度的盘剥埋下隐患。

第四,繁重的赋税迫使农民投入到棉花种植上来。正如明代何良俊所说,“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可见弃粮迁业这一现象并非局限于松江。但这一变化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江浙地区和上海地区,这两处沿海地带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承担的布解也更重。时人的评说:“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4)清初叶梦珠曰:“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5)

此外,上海一带劳动力素质较高,加之纺织农户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改进技术、工艺以适应市场的品种繁多的棉布产品和不同时段的需求。如明代标布盛行,而清初发生转变,标布客商锐减,中机布兴盛,纺织农户便转向中机布,谓之“新改布”。上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成上海棉纺业的大繁荣。

二、历史特点和局限

(一)普遍、高效并与农业紧密结合

随着棉花种植的逐步推进,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也日益密切。 “男耕女织,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6),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庭内部手工业生产链条。妇女脱离农业,专门从事生产,城镇的牙商、布商提供原料,妇女领取之后可在家中完成纺织,再将成品、半成品交售出去。许多人因此精于纺织布,获得一技之长。“天下之民出其乡则无所容其身,苏松之民出其乡,则足以售其巧。”,(7)说明即使脱离农业后,还可以充当雇工。

松江植棉到明中叶进一步推广,万历年间,棉花种植面积已有很大规模,《阅世编》卷七中记载:“上海,棉花种植之广,与稻相等。”,“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皇朝经世文编》补卷《高晋疏》中也曾提及,松江各县以至“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之七八。”另外,在分工上也有老幼、青壮的明确区分,由于一部分人缺乏织布工具和资金,或技术质量不如人,亦或精于纺纱,导致一些农家妇女专门从事纺纱工作,这也导致纺与纱的地区性分工,金山一带,“织布粗,不及松人,故纺木棉为纱者,市钱不自织”(8)。这种分工十分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资源优化,技术提高。

不仅如此,棉纺织业已经开始向城市渗透,“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9)并且在效率和规模上都有巨大飞跃。“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10),据明代嘉庆《松江府志》,“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11)高效的织布效率使得每日的产量也十分可观。

(二)贩运产生

当时主要产棉区为长江中下游及河南、山东等地。但是纺织业却多集中在江南,故南北棉、布交换量大。“顾棉则方舟而鬻诸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12)虽然此时棉布已经遍及许多地区,但松江之地仍以其精良的品质被广为接受。“他处皆有,然土地之宜,种植之勤,纺织之精,运售之广,吾邑独甲于天下。每岁当八、九月,郭东南隅儿于比户列肆,捆载通海市往莱阳者为子花;售洋商及闽、广、汉阳、关东诸口者皆棉花,岁不下数万云。”(13)

嘉靖以后,上海地区的棉纺织业已具出口能力,对日本的民间贸易一直在暗暗进行。“大抵日本所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也;妇女必须脂粉,漆扇诸工必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棉,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14)上海地区商人不仅与日本有贸易往来,而且还开辟了南洋海外航线。当时,“湖丝百斤,价值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15)即运至南洋各国的利润非常丰厚。明中后期,棉花、棉布成为上海港重要的大宗货物,隆庆、万历后,安徽来的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郡治东蒲鞋店“几百余家”,郡治两郊则“广开暑袜店百余家”,生意火爆,“远方争来购之”(16)

(三)衍生行业和市镇的兴起

与此种蓬勃的贸易景象相适应,当时北京和松江之间已有汇票的使用,是后来汇兑业务的先声,对于去远处进行大宗贸易的商人来说,有很大帮助。安全可靠。嘉靖时,来上海做生意的商人,“无虑数十万人特以俗尚甚奢”(17),忙碌景象不难想象。由于此时商品经济活跃,贸易交换频繁,为方便收购原料,松江布商深入各乡县镇开设行庄,收购棉花,由此出现许多布市;同时,为棉纺织服务的染踹坊也大批出现,“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18)与贸易行为适应的相关行业已经初露端倪。

商业市镇的发展也很显著,明代手工业与商业交汇中心的市镇,即是本地农产品、棉布的国内贸易集散地,也是外地原料、消费品输入的中心。明末,这些市镇甚至有了专业的区分,如,下砂镇精于刺绣,金山卫长于纺纱,朱泾镇与枫泾镇善于染布……甚至运往国外,“来比贩运布匹的商贾,带来大量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已万计。”(19)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嘉定外冈镇,“外冈布之名特诸,明万历间,人间繁庶,四方商贾之贸贩花布者,群集于此,遂成雄镇。”(20)清浦朱家角“朱家角镇在五十保,“商贾辏集,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21)

三、局限

封建统治者为榨取棉花,早在元就设“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22),至成宗时,把棉花纳入常赋。洪武三年(1370),“户部奏赏军用布,其数甚多,责令浙西四府秋粮内收布三十万匹,”其时,明太祖有言,“松江乃产布之地,止令一府输纳,以便其余民征如故。”(23)迫使农民只能增加产量以应对政府的压榨,技术条件较好的家庭尚可依赖更新设备提高效率,那些无力更新棉纺工具的家庭只能通过不断的延长劳动时间来勉强增加产出。引明末人张鸿磐“请照旧永折疏”曰: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来米,以米充兑。”(24)玄扈(徐光启号)先生曰:“陶宗仪称松江以黄妪故,有棉布之利。而仲深先生亦云,其利视丝枲百倍。此言信然。然其利,今不在民矣。尝考宋绍兴中(1134年左右),松郡税粮十八万石耳,今平米九十七万石,会计、加编,征收,耗剩,起解、铺垫,诸色役费,当复称是。是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枲,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25)天启初年,在上海、嘉定等地从事布教活动的葡萄牙人耶苏会传教士鲁德昭,就当地的棉业,留下了下面的记录:

“南直隶最东边的地区,殷富肥沃,出产大量的棉花。据当地人们肯定的说法,只在广大的上海城镇及其所辖区内,有以这些棉花为原料的二十万台织机。因此,仅以此处一地每年就要向皇帝缴纳四十五万杜卡特。织机和布匹同样是窄幅的,所以在一间屋内可放置多架。几乎全部是妇女从事此项工作。”(26)极尽盘剥后,“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27)在出售棉花或者以布易米的交易过程中,往往由于粮价上涨给百姓带来带来痛苦。一则商人从中操纵,由于粮食需要从外地供应,远商不至,导致价格上涨,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求暴利。二则银谷价格折算变化莫测,对粮农也大为不利。

四、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深层原因

尽管棉纺织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有所加强,却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副业,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商品小作坊,更不用说手工工场了。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小农经济家内分工合作纽带十分坚韧,手纺与手织以及轧花、弹絮等一系列工序,也都在家庭内部进行,农家全体参加劳动。即使出现一些狭小的纱商品市场,出现少数专业的经纱人员,也难以撼动内部这种紧密结合,纱、布等生产上的社会专业分工,还远远没有形成。

其次,农手工业与手工业各工序紧密结合,有其调节与节省劳动的合理性,这是使之难以专业分化的内在原因。同时,农民承担繁重的租税负担,给这种结合带来很大强制性,使他们耕作之余,不得不藉手工纺织以图生存。因此,不论该地区是否植棉,纺织都成为江南大多数农民家庭的主要副业。

第三,小农根本无力也不可能革新生产工具,上海地区自元中叶吸收海南少数民族的先进技术后,虽有改进,但此后500年,鲜有大的进步,这都是手纺织业是始终停留在个体经济范畴的主要因素。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正处于两种生产形式的交汇点,我们应该看到棉纺业发展的多面性和进步性,棉纺织行业内部开始出现分工、棉布品种也有所增多,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棉布生产加工系统。这种变化促使苏松地区市镇日益专业化,加速了棉货贸易的繁荣,但随之而来的赋税,成为当地百姓的沉重负担。同时,以棉纺织行业为代表的带有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兴起,加之新谷物和番薯的引进。明中叶以后,粮食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在整个生产中的作用和比重已经明显下降,特别是江浙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变化,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有重大意义。

入清以后,美洲白银涌入,解决了货币供应不足的难题,增加社会对松江棉花的有效需求;清中叶以后,海禁废除,洋布的大量倾销,上海地区的棉布市镇在同治光绪年间逐渐衰微。

结语:明代上海地区的棉纺织业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处于上升和完善时期产生的,必然带有明显的封建性质,即小农经济的狭隘和固步自封,而此时西方世界的大变革却悄然酝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思想开始被一批开明人士所接受。这些进步思想的实践首先发生在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上,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和进步意义。

注释: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4。

(2)[明]丘睿.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二《贡赋之常》。

(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服,页12一未3。

(4)正德.松江府志·卷四。

(5)阅世编·卷7。

(6)[明]屠隆.由拳集·卷16。

(7)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8)正德.金山卫志(下)卷二 《风俗》。

(9)[明]正德.松江府志。

(10)[明]方岳贡,修.陈继儒,纂.松江府志·卷10,赋税下.崇祯三年(1630)刻本。

(11)嘉庆.松江府志。

(12)[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利部,第二册,首页.崇祯(1628——1644)刻本。

(13)[清]应宝时,等.上海县志·卷8,物产。

(14)姚述祥.贝织编。

(15)叶梦珠.阅世编·卷三。

(16)嘉庆.上海县志。

(17)姚廷逵.历年记。

(18)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

(19)阅世编·卷7。

(20)[明]殷聘尹,编.外冈志.上海史料丛编·卷2,页42,1961年版。

(21)[明]方岳贡,修.陈继儒,纂.松江府志·卷3 市镇,页116 崇祯三年(1630)刻本。

(22)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

(23)天下郡国利病书。

(24)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

(25)[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卷35(中)页969。

(26)[日本]西嶋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页619一620。

(27)[明]陈威,顾清,等.松江府志·卷4 风俗;11。

参考文献:

[1]李伏明.制度、伦理与经济发展——明清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研究(1500—1840).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

[2][日本]西嶋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

[3][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

[4]嘉庆.南翔镇志.

[5][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6][明]方岳贡,修.陈继儒,纂.松江府志.

[7]阅世编.

[8]姚廷逵.历年记.

[9]嘉庆.上海县志.

[10]姚述祥.贝织编.

[1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12]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4.

[13][明]丘睿.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二.

[14][清]应宝时,等.上海县志·卷8,物产.

[15][明]殷聘尹.外冈志·上海史料丛编·卷2.1961:42.

[16][明]方岳贡,修.陈继儒,纂.松江府志·卷3·市镇.崇祯三年(1630)刻本:116.

[17][明]陈威,顾清,等.松江府志·卷4 风俗.11.

[18]周忱.与行在诸公书.明经世文编·卷二十二.

[19]道光.川沙府民厅志·卷十一.

[20]正德.金山卫志(下)·卷二 《风俗》.

[21]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

篇2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1“海绵城市”的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的表面意思是指希望城市能如同海绵一样,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恢复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下雨时的水进行吸收、储存,然后雨后加以利用释放,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遵循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将自然存在的和人工建设相结合,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城市最大限度的储水,再将雨水进行释放,从而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了城市在暴雨时出现洪涝灾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而且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平衡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应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合理地对城市的湿地进行开发和景观设计,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1.2具备防洪功能的原则。城市湿地建设除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等功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防洪储水的能力,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雨季来临时,城市湿地能够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作为城市的储水基地,为整个城市在雨季建立一道安全防线。2.1.3与城市相结合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要和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融合,利用点、线、面的设计方法,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与城市相结合、统一,使整个城市的水体系统、景观设计更加完善。

2.2设计方法

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汇集储存雨水的景观主要包括湖水、地面、绿地以及建筑,湖水可以直接吸收储存雨水,地面、绿地和建筑主要是通过汇集雨水,然后将雨水排放。可以优化集水景观,充分发挥其对雨水收集和净化的功能,减少雨水的径流,降低污染物的汇聚,从而保障雨水最终的汇集质量。其主要设计方法如下:2.2.1改善地面的铺设材质,提升地面的渗水能力。大多数地面采用沥青和混凝土等防水材料,这样的地面阻止了雨水的渗透,阻碍了水循环。因此,在进行地面铺设时,可根据不同景观的需要及功能对地面进行铺设。如部分地方可铺设透水混凝土或者砌体材料,也可铺设鹅卵石、碎石等材料,这样可以提高地面的渗透能力。在对地面进行铺设时,也可设计不同材料或者色彩的组合,不仅为景观带来美化的效果,也可以使地面能够集水渗水,促进水的循环。2.2.2改变绿地的建设方式,提高绿地的储水能力。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都会建设相应的绿地,在绿地中种植乔木、灌木和草类等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储存净化水分,还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水土的流失。在进行湿地绿地建设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绿地,使绿地具有自然之美。而人工绿地的建设部分,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设计,依据绿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设计一些具有凹式形状的绿地,这样不仅可以使绿地在下雨时汇集雨水,也可以过滤雨水中所带的树叶等杂物,使之慢慢地渗透到地表,补充地下水。在下凹式绿地建设时可以建设“雨水花园”,即在下雨时形成雨水花园,在绿地中种植不同的植物,这样在雨季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湿地景观。在为下凹式绿地选择种植植物时,一定要结合湿地景观设计,选择具有吸附净化能力的,能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耐涝、耐旱能力的本土植物。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的建筑屋顶主要功能是承接雨水。因此,针对建筑物屋顶的集水功能,可在其屋顶种植绿植进行覆盖,这不仅为湿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景观,还可以达到净化雨水的功能,促进雨水参与大气水循环。在屋顶上种植如爬山虎等依附生长的绿色植物,覆盖在屋顶,当雨水降临时,落在屋顶的雨水一部分被该植物吸收储存,一部分在阳关的照射下通过蒸腾作用挥发进入到大气中参与水循环。根据建设物的形态设计绿植,使之与湿地环境更好地融入在一起。

3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是组成城市整体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的建设不仅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还使得整个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景观,从而维持大自然动植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城市湿地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自然湿地,一种是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不仅能够在雨季暴雨天气和河流涨水的时期具有储水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净化雨水,通过植物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作用。城市湿地是天然的蓄水池,能够储存大量的水。因此,可以利用城市湿地存储水资源,将储存的水资源用来灌溉、养殖、绿化,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维护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通过城市湿地进行蓄水,还能够提高湿地周围环境的空气湿度、补充地下水资源。因此不论是自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能够促进生态平衡进而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使城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结语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促进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是城市中雨水的汇集和储存之地,不仅能够美化城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绿色的休闲环境,还能够保护环境,储水防洪,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在其建设规划中把湿地景观建设融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使整个城市在自然中进行人工建设,将人工和自然相结合,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自然资源,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作者:余劲松 单位:重庆金三维园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思逸,史梓潇.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25-28.

[2]卢树彬.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16,32(20):208-208.

篇3

>> 青年世界的热闹事 微博里的热闹事 海绵城市与海绵城市债 海绵城市怎么建?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 未来的海绵城市 从海绵城市说起 海绵城市研究综述 海绵城市示范区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海绵化成效几何? 通州率先建设“海绵城市” 热闹 论生态治水:“海绵城市”与“海绵国土” 海绵城市,让城市“深呼吸”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 雨水利用与海绵型城市 构建海绵城市 强化源头认识 行业分析:造纸、海绵城市、物流 “海绵城市”美好蓝图正在绘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海绵城市“热闹事” 海绵城市“热闹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卓琦 杨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南京地区降暴雨,雨水渗入历史悠久的明城墙墙体内,经由其排水系统喷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龙吐水”景观

海绵城市并非新鲜事。

按照北京建筑大学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的说法,海绵城市是中国特色的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LID)。

而早在2015年4月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出台之前,深圳、北京、上海、常德、镇江等城市已自行开展了试点,经过多年实践,有的已较为成熟。

比如,深圳的光明新区2011年10月就被住建部列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再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造了一整套雨水控制利用工程,使得该区域成为吸水、净水能力很强的“海绵体”。

然而,海绵城市却成为“热闹事”。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目前,16个试点的海绵城市建设均在推进之中。南宁、鹤壁、镇江、济南、常德、重庆、厦门、嘉兴等地已有项目开工建设。 四川省内江市新城区,谢家河湿地公园。该市依托新城区不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具备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非试点城市的脚步也未停歇。上海正在抓紧编制一套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建筑小区、绿化、道路和水务等多个系统,包括正在土地出让阶段即对开发商提出排水设计方面的要求。

安徽更是提出,到2020年,所有大中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80%。

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

据悉,此次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选竞争激烈,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34个城市进入初选名单,最终仅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名单。

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连补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参评的城市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人民政府需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已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在满足硬性条件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各城市的竞争性指标进行考核打分,按分数高低评出前16名城市。据评委透露,在竞争性审核中,除了考虑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总体思路是否清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项目可行性等指标之外,还看重其在投融资模式上的创新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这次评选出来的16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囊括了东西部各个地区。

对于海绵城市试点以二、三线城市为主,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行动较早,有的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建设,多个海绵城市项目已经先行,而一线城市体量过大,尽管有试点但比例小。

海绵城市试点期为三年,也就是说,到2017年国家需要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2015年7月,住建部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各地将依据试行办法中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6个方面的指标,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试点城市从申报到评选,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试点城市数量上,最初的名额只有六七个,但最后结果为16个;财务补助数额也从当初的5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亿元左右。

“三年的试点期显得有些短,每个试点城市都涉及到上百个项目,怎么让这些项目有序的安排和落地,是非常紧迫和困难的。”车伍告诉《t望东方周刊》。

给城市重新装修

“我对海绵城市有一个比喻,相当于用生态的方法给城市重新装修。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水工业互联网站CEO张颖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屋顶经过绿化,雨水先浇灌屋顶上的植物再排走;道路采用渗透铺装,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道路、屋顶、广场上的雨水,先排入下沉式的绿地、湿地或者新建蓄水池,使雨水先蓄存起来,日后再利用,用来浇灌、洗车、冲厕所等,这都属于“生态装修”。

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教授佘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对过去粗放经济模式的补救和修正。“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就是人们理念上的转变。”他对《t望东方周刊》说。

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排水方式是采用快排模式,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过去我们的理念是重地下,把管道加粗加密,忽视了其实自然界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增大自然界的调节能力,减少人类的支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专家们同时也认为,现在很多城市摩拳擦掌开展建设,然而海绵城市并不简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要求对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与管理。

比如,在佘年看来,不少城市对海绵城市的内涵还缺少理解,“运动式的速度”令人担忧,“海绵城市不是简单地建几个透水铺装,修几个下凹式绿地,做几个雨水花园那么简单。”

据车生泉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前,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水文、土壤、地面径流、雨水下渗速度等进行精细测量,并构建数据模型。但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城市还没有搞清楚现状,就已经开工了。

边摸索边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启动,可无论是从人才、经验储备,还是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都略显不足。 南宁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力争两年之内还市民“水清岸绿”。图为航拍的老口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通过给南宁内河补水,提升内河水质

“设计工作是打造海绵城市中最高端的工作,涉及气象水文计算、建模等诸多工作。但是,我国的市政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海绵城市的设计工作,对此缺乏了解和实践,因此在这方面的设计只能边摸索边进行。”张颖夏说。

施工单位也需要慢慢适应。“海绵城市在施工过程中很注重细节,精工细作,可以说是对原先施工方法的颠覆。”佘年说。比如,做透水铺装时,为避免泥沙堵塞透水铺装,其中使用的鹅卵石需要全部清洗干净;铺设碎石前要先将地块边缘固定,防止泥土进入。对于施工队来说,这些要求很“奇怪”。

而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很多城市的现状。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杨治洪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建设的最大难点,就是大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网的面积和口径大小,都没有经验可循。

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虽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海绵城市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承认,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各个区域的情况不同,指南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导,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个城市。

此外,目前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没有跟上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比如,海绵城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控制面源污染,但最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城市区域而言,重点还是控制点源污染,也就是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针对雨水径流污染(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计划只提到:“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全国不少城市的绿地追求大场面,耗水又耗能,这与海绵城市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相关规范标准的编制和修编落后于时展。例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中规定“绿地外部的地表排水不应引入绿地内”。这就使得设计人员不考虑绿地在城市中应承担的削峰减流、控制径流污染的重要作用,从而对雨水仅采取“重排轻蓄”的简单处理方式。

没有资金保障,都是纸上谈兵

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

本刊记者对各地海绵城市投资情况进行了梳理后发现:16个试点城市中,镇江投资80亿元,池州投入211.62亿元,济南投入148.75亿元,嘉兴投资44亿元,厦门投资99.72亿元。而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补助在200亿元左右。所以,从各地的预计投入可以看出,仅靠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海绵城市既要建设,又要运营、维护,各个阶段都需要花钱,如果没有统筹的规划,长期的资金保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燎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为了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此次试点城市评选中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按照规定,国家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城市,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作为试点的贵州省贵安新区总投资将达46.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出资5亿元,剩余29.7亿元拟通过PPP模式筹措及通过财政奖补方式撬动。

据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行业监督科科长曹德圣向《t望东方周刊》介绍,镇江的海绵城市的投资渠道分三块,一块是政府出资,比如城司这样的政府投资平台;第二块是由各个社会主体实施的项目,比如开发商;还有一块就是采用PPP模式,大概占到30%左右。

张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难点在于,钱花得分散又缺少赢利点。规划、水利、园林、路政等各个部门都在花钱,而海绵城市建设又属于公用事业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个挑战。

实际上,对于PPP模式是否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各方观点不一。张燎认为,PPP模式在客观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比如,项目如何进行打包设计、效果评价机制怎么制定,这都需要考虑清楚。

而在张颖泉看来,中国不像欧美一些国家已征收暴雨管理费,国内海绵城市并没有一个持续的资金回报途径,现阶段要慎重推进。

新区老城的不同路径

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建设海绵城市?

车生泉告诉本刊记者,海绵城市适用于任何土壤和气候条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都可以建设。只不过,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侧重点各有不同。

比如,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更注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而西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应以雨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为主。但即便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区域也需要对症下药。以北京为例,在亦庄经济开发区大片低洼区域可以以内涝控制为主,旧城区则应以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和排水能力提高为主。

张颖泉认为,如果城区的建设在规划阶段就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大力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其建设成本可大大降低。“在新城区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要比传统管网建设节省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投入。”

相较于新城区,在老城区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难度要稍大一些。

济南近日确定将舜玉花园小区作为海绵城市试点,据媒体报道,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既有建筑小区存在时间很长,很多基础资料都不健全,情况比较复杂。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也提醒:海绵城市是要改变原有的高强度土地开发模式,所以决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对现有问题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专家们也认为,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种说法有夸大之嫌。“雨水来临时,首先是一个个海绵体发挥作用,等到海绵体已经饱和,那么再下雨就需要传统的管渠系统。”谢映霞认为,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想单依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解决“看海”问题是不现实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减少径流总量、减少径流污染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无可争议的,但是遇到大暴雨,雨水根本来不及下渗,若没有管渠系统的快速排放,城市还是会面临内涝的问题。

篇4

关键词:城市快速道路;海绵城市;道路改造

1海绵城市概述

近年来,自然灾害屡有发生,尤其是洪涝灾害,其可预测性差,且预防措施具有局限性。洪涝灾害不仅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还大幅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极大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一些城市的道路情况与其交通需要不适配,难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相关需求。因此,为提升人民出行效率、提升生活质量、确保安全出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道路改造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在现阶段对道路改造工作的一种指引,在改造中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利于提升改造质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建设效果。海绵城市是指降雨时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开展一系列净化、储存工作,一些经过净化的雨水可以再次使用,秉持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借助人为干扰的办法提升对雨水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减少资源浪费,确保城市排水顺利。海绵城市的构建可以很好地帮助城市合理利用资源,实现雨水资源与生活需要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保护环境,构建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2市政道路工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可以切实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如下:(1)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提升,特别是雨季,雨水中的有害物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海绵城市理念与市政道路工程的结合,可以切实改善这种情况,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再利用雨水,不仅可以减轻污染,还可以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1]。(2)有利于合理分配水资源。市政道路工程与海绵城市理念的结合有利于水资源的调配,这是因为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用水压力,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因雨水过多造成排水不畅的现象。此外,在雨季储存的雨水还可以应用于旱季,避免内部干旱,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3海绵城市应用在市政道路中的设计原则

3.1道路干预最小化原则

在不改变原有道路设计和排水系统走向的情况下,在雨水入渠管道控制径流污染和大小,充分考虑城市道路功能和生态需求,建设具有生态特性的城市排水系统,同时,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时必须确保排水系统的基本功能使用正常。

3.2与道路排水系统连接原则

海绵系统作为道路排水系统的协助系统,必须与排水网及附近绿地连接,切实改善道路排水形式,增强道路透水性,将道路绿地海绵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2]。

3.3经济原则

结合道路建设方案,按照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分类,做到因地制宜。在确保道路基本交通功能和排水工程的前提下,尽量缩减资源投入,降低工程造价。

3.4景观规划原则

在实现海绵效应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做好景观规划,提升景观的视觉效果。做到景观与道路特征的协调统一,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增强美观性及功能性。科学保护环境,协调生态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4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项目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分析

4.1项目概况

某城市交通主干路总长度为14km,贯通城市东西,是极为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与过境通道。该城市交通公路负担了城市绝大部分的交通压力,为了让此公路更好地服务城市,发挥其城市枢纽作用,采用新型科学的技术对其改造拓宽。改造项目计划将公路改为地面双向四至八车道、双向六车道隧道、高架双向六车道,并利用现有的城市给排水设施将城市打造为现代化海绵城市。

4.2一般路段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

一般路段的海绵城市工程设计较为简单,通常情况下在公路两旁借助边坡地势策划设计景观,并采用植草沟和透明给排水管道相结合的模式,将地形较低的位置设计为植草明沟,在明沟下方安置水管,该设计有利于收集雨水以及道路附近的地表径流,实现对水资源的收集、净化与利用,达到环境保护绿化城市的目的。此外,人行道的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是将人行道纵向设计,再利用道路周围的绿化带实现道路一侧反坡排水,收集并净化雨水,另一侧为正坡排水,将收集到的水排入非机动车道处的集水沟进行统一使用。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在非机动车道处的建设稍复杂,通常施工建设人员会将车道选用透水沥青材料设计建设为透水路面,道路为纵向设计,并在该车道的两旁建立集水沟,该设计能够在不影响道路美观与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收集雨水。具体的建设计划如下:在道路集水沟处建设清淤井,每5~6m设置一个,将清淤井与集水渗蓄水罐连接,用以将收集的水投入城市环境建设中,并且以30m为一个单位在集水沟处修建溢水管,将溢水管与城市排水管道连接,保证在雨水过量的情况下该系统及时将雨水排除,避免城市地表雨水淤积,确保海绵系统正常运行[3]。与非机动车道不同,机动车道一般选择不透水材料铺设路面,同时在公路两侧设置集水沟,集水沟没20~30m处设置一个清淤井,使雨水流动汇集到路面两侧,经过清淤井过滤后流入集水装置中,再统一调集将收集并净化后的雨水经底部的出水管排出。并且,机动车道的海绵城市工程也装有溢水管,在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集水装置的集水井水位会快速上升,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集水沟收集到的雨水会经溢水管排进城市排水系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排水的压力,达到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绿化了城市环境。一般路段海绵系统见图1。图1一般路段海绵城市系统

4.3高架路段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

与其他公路一样,高架路段同样需要海绵城市建设。具体建设设计为借助高架桥桥墩安装集水井,再利用城市本身的雨水排水管道收集桥面的雨水,并经过雨水沉淀后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桥下的绿化带集水装置中,将集水装置中的水定时定量用于城市绿植的浇灌工作,既减轻了城市排水的压力,又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高效且环保,实现了高架桥路段海绵城市工程的价值。高架路段海绵系统见图2。图2高架路段海绵城市系统

4.4雨水花园系统的应用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可加入雨水花园系统,利用雨水管收集高架桥以及高架附近地区的雨水,并通过一系列简单处理净化收集的雨水,将净化过后的雨水用于城市景观的建设。同时,雨水花园系统需要在系统底部设计蓄水池,并将建设施工留下的某些废料投入其中。雨水花园系统使海绵城市工程更好地实现了对雨水的净化与利用,并且防止城市路面与高架桥梁的积水现象,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5结语

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用于城市道路改造中,既增强了城市道路消化雨水的能力,而且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消耗,提升了淡水资源的利用率。海绵系统建成后,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灌溉道路的工作量和水资源消耗。低廉的维护成本提升了城市海绵道路排水系统的应用价值。海绵系统的复制性很强,推广力度很大,但在建设海绵系统时必须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调整建设策略,建设出契合实际的海绵系统,真正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健超,崔镇.“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的改造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3):87-88.

[2]张明军.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7):78-80.

篇5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南宁市作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其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那考河段的景观重新规划设计是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的核心是水的利用,而植物是合理控制和管理水的重要环节。那考河景观规划遵循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植被来控制雨水,防止洪涝灾害,避免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同时植被可以吸收储存水分,再次形成降雨,达到水的循环利用,节约资源。

2 南宁市那考河景观规划设计遭遇问题及挑战

主要问题有:植被破坏、河道被占、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态恶化。这现阶段,那考河河段两侧基本上都是村庄、学校、制造工厂,建设和用地混乱,存在很严重的城中村现象。河道两岸存在大量违章建筑、垃圾。生活污水侵占河道、破坏水质。河道调蓄能力很低,具有较大的洪灾隐患。

那考河位于竹排冲流域的上游,穿湘桂铁路、长罡路、厢竹大道、药用植物园、昆仑大道,北至环城高速路。规划主河道长5.4km,支流河道1.235km,全长6.635km。河段上游有罗伞岭水库和六六水库,但是这些水库容量无法满足那考河枯水期的水体更新。尤其是流经城市建成区的河段,除降雨时段外,只有两岸沿线地区未经处理的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水质和水量远远不能满足景观用水的要求。水库的蓄水能力,疏水能力严重不足,无法达到抗洪抗旱的效果,同时也难以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用水需求乃至工厂的生产用水。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那考河段植被破坏严重,没有能力通过自然手段调控雨水,所以在本次的整治重改项目中,自然植被的建设需要考虑到那考河上游的水库。

3 海绵城市在南宁市那考河PPP项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3.1设计目标方面

本次项目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的目标就是将南宁市那考河极力打造成为一个以植物多样性为主,充满文化知识,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为主体的生态走廊。使之成为集防洪、旅游、文化和休闲等多功能与一体的生态景观绿道。最终目标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景观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下游水系整治效果。目标的关键词是:绿色、环境、和谐、水资源。其中的每一点都和海绵城市相契合。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通过植被的规划来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控制自然灾害,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和发展。那考河作为南宁的一条重要的城市生态轴,自身具有成为海绵城市的基础条件,作为城区和郊区的过渡带,也有景观重新改造设计的需要。由此看来海绵城市在本项目那考河段的景观改造计划目标的设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2设计理念方面

那考河的景观设计必须尊重广西南宁的本土文化,在结合文化的基础上传达该地区的城市面貌以及生活气息。景观设计应该同时兼顾文化、时尚、自然等多种元素,通过山水林园的设计规划来强调场所的功用性,展现功用的多样性。在控制水分、协调自然的情况下充足考虑到市民的休闲娱乐,努力将其打造成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景观。海绵城市的特色之一就是功用性,那考河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功用性,主要是为了周边的人民所服务。

3.3 设计原则方面

那考河景观重新规划设计必然遵循海绵城市建造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规划引领、整体协调:示范项目建设方案编制过程中需充分集合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②生态优先、可持续性:示范项目建设应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③安全为重、以人为本: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④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示范项目建设方案应根据场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⑤立足文化、统筹建设:设计立体化,尊重地方地域特色。示范项目建设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海绵城市设施建设中严格落实那考河流域治理总体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3.4 设计方法方面

市与野。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景观,通过创造人造展园来展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尽量多的用人工技能去创造一个自然平衡,然后让其自身能维持这种平衡。创造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山谷、水池、湿地、山林、坡地、树林等。

山与水。“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在设计中抓住那考河地貌的特征,在综合分析基地的视线、日照、风向等的因素后,模拟堆土造坡并结合水池形成丘陵起伏之势的山水生态绿廊。

动与静。小景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而大景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动观妙在移步换影,静观意在花影移墙、峰峦当窗。运用神功鬼斧的造园手法,师法自然,恢复生态水岸,通过湿地景观、广场景观和基地景观来满足不同人群活动需求,自由、开畅和教育三种特性相结合的空间形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随处体现人性的关怀。

林与木。在植栽的群落设计中,做到“疏不失旷,密不嫌繁”。绿地设计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类植物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对于那考河植物园段流域内已开发地块,建议结合用地条件增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置、渗透塘、渗井、雨水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透水铺装等。统筹协调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3.5 设计内容方面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之外,最为直体现海绵城市的就是具体的设计内容。针对那考河现状特征,挖出的土方可以营造竖向景观,打造依山面水的绝佳生态居住环境,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周边地块景观价值。

那考河主河道滨水休闲绿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包括周边居民以及游客提供一个可以休闲的绿化带。主要种植的植物以矮草类为主,周围再稍加点缀一些灌木以及乔木植物。植物除了观赏之用,给人带来自然气息之外,主要的作用还是锁住地表水分以及净化空气。草皮紧贴地面,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遭遇强降雨时,不易被破坏,能够紧抓住地面,避免水土流失。灌木植物不像草本植物那么密集的种植,能够保护地表,但是其存储水分的能力却强得多,通过蒸发、凝聚,会再次形成降雨,有利于本地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个植物观赏段都是以乔木以及灌木植物为主,虽然种类不同,但是作用却相差无几。这些植物观赏段的建立功用之一就是保护原本的植被,比如说湿地,湿地本身就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为的破坏,很多植被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这样直接保护起来,建设成观赏段一来可以保留其原本的生存空间,二来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观赏段明显区别于休闲绿带的特点就是除了草本植物以外,还具有大量的花卉。花卉除了外表美丽,可以用作观赏,更重要的是可以净化空气,有的特殊的花卉甚至可以吸收放射性元素,对于人体具有巨大的功效。

篇6

1.1产生背景

近几年的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全社会的进步,但是同时,快速城镇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短缺。这种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所以必须改变城市发展模式,转为内涵式发展和集约式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海绵城市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功能。

1.2概念解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释水,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应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开发场地时,为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采用源头式、分散式的措施。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原始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等水文特征不变。

2.研究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武汉也遭遇着水污染和内涝的严重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制定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文章从规划角度出发,与城乡规划各个层级规划相结合,为将来的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应具备的特色:1)保护性开发“海绵体”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这些大的水生态敏感区,这些是大自然原生态的海绵体,理应保护不被破坏,并且结合区域及周边有利条件进行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规划设计。2)水文干扰最小化设置人工海绵体如植草沟、湿地、下沉式绿地等实现地区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等,保护区域内河道不被污染,水体不被污染。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中,且各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应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做到多规融合,共同指导建设海绵城市。

3.海绵城市在城乡规划中如何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繁琐又巨大的工程,武汉市人民政府理应作为责任主体,同时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园林和水利等部门,在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共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内容。

3.1总规定目标

在规划编制之始,应优先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同时为了更准确的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应结合武汉市的生态保护、土地利用以及水系绿地、市政环保等相关内容,最终根据设定的降雨量目标制定武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实施策略、实施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同时应在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交通等专项规划里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结合武汉市的现状实际状况,展开专题研究的同时,也要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相关指标基础上,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增加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流量控制率等指标,具体要点如下:(1)优先保护水生态敏感区。水生态敏感区作为城市里的大的天然海绵体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和沟渠等在空间管制里应纳入禁建区和限建区的范围,严格划定城市蓝线范围,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应于城市水体做好衔接,保护水体不被二次污染。(2)集约式城市开发。合理保障城市生态空间,提倡集约式开发,为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应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的规模,避免开发造成破坏。(3)确保合理的透水面积。目前城市地面都是大面积硬化,影响雨水的渗透,因此要设定不同性质的绿地率和透水铺装率指标,确保透水路面的比例。(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根据武汉的竖向分区,合理确定雨水的排水区,优先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建设植草沟、下沉绿地、雨水湿地等汇集分区雨水,控制地表径流。

3.2控规定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在控规层面应该与相关专业协调,通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等一系列方法,在控规内容里细化和分解总规以及上级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在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指标的约束下,应提出各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和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和绿色屋顶率等控制指标,作为土地开发的规划设计条件,要点如下:(1)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应明确。控规应该分解细化城市总规和专项规划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根据规划用地分类的比例和特点对各指标进行分类分解。地块的地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看依据地块的分区而定,比如已建区、新建区、改造区等。(2)地表径流组织应合理。根据汇水区的划分,协调地块内建筑道路的布局和竖向,使得地块内地表径流有组织的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同时汇水区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充分发挥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作用。(3)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统筹协调。根据地块实际情况,确定地块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及其规模,合理布局地块内规模较大较为复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3.3修规定坐标

篇7

关键词:海绵城市 安阳市 城市改造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03-02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简单地来理解,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降雨过程中将雨水收集起来,等待需要的时候在释放出来,用于灌溉、冲洗路面、补充景观水体。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压缩和恢复,能够最大限度上地防洪减灾。城市的“海绵体”不仅包括小区建筑物的屋顶、植草沟、园林绿化、透水铺装等,还包括城市的各种水系,例如江、河、各种自然人工湖等。

传统城市,未能考虑城市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只考虑到“排”。传统城市雨水通过管道将雨水快速排出城市。随着传统城市的不断发展,道路硬化增多,不透水的路面面积大大增加,盲目的发展使得雨水无法下渗到土地内,这样就造成了城市的内涝和径流污染发生次数大大增加。和传统城市不同,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对于维持房地产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安阳市城市概况

河南省安阳市处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交界的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势为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式下降,大致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山丘区,间有小型盆地,最高山峰海拔1632米。安阳市东部为冲击平原,最低洼地海拔高度为50米。地貌由山地、山间盆地、丘陵、平原、岗地、泊洼六种自然形态组成。

安阳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40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22m3/人,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1m3/亩,低于河南省人均占有量470m3/人、亩均占有量400m3/亩的水平,分别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六分之一,属于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严重的地区。

三、海绵城市的构成

海绵城市利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使得开发前后的环境水文保持不变,能够使得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和释放雨水,达到调节环境的目的。低影响开发影响的种类有很多,以下就介绍几种低影响开发设施。

绿色屋顶,顾名思义是将植被种植于各类建筑的屋面、天台、露台等。绿色屋顶由建筑屋顶的结构层、防水层、保护层、排水层、隔离滤水垫层、蓄水层和种植基质、植被层组成。绿色屋顶可以有效地增加小区的人均绿化面积,以30万m2的住宅小区为例,假设屋顶面积为25%,则将近有7.5万m2的绿化面积;传统的屋面材料在视觉上观感较差,绿色屋顶则能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绿色屋顶还能调节屋顶温度,研究表明,在夏日屋顶最高温度可达80摄氏度,而冬天最低可达零下20摄氏度,巨大的温差容易导致屋面材料老化,而绿色屋顶可以克服这一缺点,种植植被的屋面夏季温度通常可以保持在20~25℃,可以有效地防止屋面的老化变形,减小了屋面裂缝的可能,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在冬季,绿色屋顶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统计表明,冬季无绿色屋顶的屋面比有绿色屋顶的屋面温度低2.4℃;绿色屋顶可以有效地截留雨水,削减雨水径流总量,减少排水不畅和洪涝灾害。同时,绿色屋可有效的节约水资源,促进环境的保护和水循环的平衡;绿色屋顶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灰尘及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及叶片的吸附等作用,对空气污染进行削减。同时,绿色屋顶可以通过绿化层的滞留、吸收,将屋顶的污染物有效削减。从而保护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免受破坏。

透水铺装是指将孔隙率较高、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应用于道路路面。它可以使雨水进入透水铺装的内部,贮存适量的雨水或随内部的排水管道排出,减少洪峰流量,削减径流系数。透水铺装由土基、垫层、基层、过滤层、面层等构成。透水铺装可以有效的削减径流流量,使雨水迅速的入渗,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的补充,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透水铺装可以使路面无积水或有少量积水,从而增强道路的安全性能,保证了行人和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透水铺装的较大孔隙不仅可以吸收噪音,还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使得路面温度得到有效的降低,延长道路的寿命。

植草沟又称为植被浅沟,是一种种植有植被的具有景观欣赏性的地表沟渠,它可以通过重力流收集、转输和排放雨水。植被浅沟既是一种径流传导的设施,也可以与低影响开发的其他设施一起,输送径流雨水并且收集、净化雨水。植被浅沟根据构造的不同,共分为干式植被浅沟、湿式植被浅沟和转输型植被浅沟三种。植草沟可以有效地滞留雨水,促进土壤的渗透。同时,它还可以减缓雨水的流速,保持水土,削减径流量。植草沟对于污染物的去除和迁移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雨水花园通常建设在地势低洼的地区,由种植的植物来实现初期雨水的净化和消纳,是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雨水花园具有造价低、管理维护方便,易于与当地的景观所融合等特点。它被欧、美等多个国家广泛应用在居住小区、商业区等不同的地区。雨水花园主要由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层和砾石层等五部分组成。重金属、沉淀物等不同的污染物质随雨水径流汇入雨水花园。通过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作用等,将污染物去除。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净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地去除氮、磷等污染物,与传统的措施相比,具有成本低、与周围环境融合度高、不产生其他污染等优点。

下沉式绿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下沉式绿地除包括了狭义之外,还包括渗透塘、雨水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又叫下凹式绿地,低势绿地,指高程低于周围的路面或铺砌硬化地面约20cm内的绿地。下沉式绿地可以在降雨时,让雨水较大程度的入渗至绿地中,滞留大量的雨水,避免了传统方式中雨水管渠的阻塞、下水缓慢等问题。雨水中携带了较多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物等,随着雨水径流进入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可有效的阻断面源污染,使污染物得到削减。下沉式绿地的建设,减少了雨水检查井的修砌,避免了雨水井盖的偷盗事件,确保了行人的安全,防止伤人事故。

蓄水池指专门储存雨水的收集利用设施,同时它能够削减洪峰流量。蓄水池需结合当地的土质、地形等条件,可选用钢筋混凝土、砖砌等多种形式,用于地上或地下。蓄水池可用于具有雨水回用要求的小区等,回用的雨水可用于冲厕、浇洒绿地、景观用途等。

湿塘是指具有收集雨水和净化雨水的功能,是景观水体的一种。湿塘能够在平时发挥其景观功能,供人们休闲和娱乐。在降雨时,发挥雨水调蓄的功能。湿塘可以用在居住小区、公园、广场等具有较大空间的地方,对于生态保护和丰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四、构成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小区案例研究

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措施的探讨,主要是为了指导工程实践,为建设海绵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通过对安阳市某小区的工程案例的模拟,探究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利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推广与应用。

御水园商住小区建设项目位于安阳市中华路与金沙大道东北角,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1.5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71.07万m2,容积率2.47,建筑密度22.05%,绿地率达42.35%。项目主要由23栋高层住宅楼和17栋多层住宅楼组成,设计总户数约3295户。小区以水为名,小区内有河流通过,正符合了海绵城市合理利用雨水的初衷,河道的经过也有利于小区进行低影响开发。

现对该小区低影响开发的效果进行简单的评估,以判定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对于建筑小区的作用:在建筑小区的各个高层的屋顶建设绿化屋顶,种植适宜安阳市当地的种植植物,从而削减屋顶雨水径流量,减少径流污染,提高屋顶的美观及楼宇的舒适性。小区的人行道、广场等地、非机动车道均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以促进雨水的尽快渗透,减少小区雨后的积水,确保行人的安全,降低小区的噪声,减少环境污染。小区绿化均设置为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比地面高程低约100mm左右,使雨水从路缘石的缺口处流入绿地。在小区设置雨水花园,从而减少雨水的径流总量,削减径流污染,提高居住小区的生活质量。

结论

安阳市是水资源匮乏的城市,水资源有着很大的不足,同时水资源污染的问题也十分严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小区拔地而起,不透水路面面积的增大,造成了安阳市部分低洼地区逢雨必涝的现象。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海绵城市安阳市小区建设中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海绵城市将传统的雨水管渠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相结合,使得城市在小区开发前后的水文及生态环境特征保持不变,在抵抗自然灾害时,如同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安阳市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从源头、中途和末端三方面进行控制。源头的控制,可以通过绿化屋顶、初期雨水弃流、渗透井、植被浅沟等措施实现;中途的控制,可以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沉淀池、滞留池等措施来实现;末端的控制,可以通过稳定塘、湿塘、人工湿地、渗透塘、雨水花园等措施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建龙,车伍.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20)

[2] 陶一舟.城市街道雨水的管理与利用[J].园林,2007,22-23

[3] 张伟,王建龙,王思思.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

[4] 王莉萍,蔡峻.沣西新城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先行样本[N].城市学研究,2015

篇8

最早提出海绵城市概念的是澳大利亚学者,而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着成熟而规范化的开发管理模式。至于像德国和法国等老牌国家则在一两百年前就考虑到了城市发展的未来,而且一直矢志不渝地实施着,在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兴起之前就是一直这样做的,说他们是实践这种管理理念的鼻祖一点不为过。而当今新兴国家中最需要海绵城市建设的,则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中国了。在2013年底,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后,中国住建部开始全面推行这个理念并制订了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在我们国家才逐渐成为一个为人所知的概念。

作为人类活动的集散地,城市应该是一种包容的共同体,所以它应该是有弹性的,而不是硬邦邦的;应该是吐故纳新式的,而非一味排斥式的;应该懂得顺势而为,同时还应该具有利他性,无论对人还是对物。所谓兼收并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硬化VS绵软

在地方政府的成绩单上,硬化地面的比例一向是引以为豪的指标。这里所说的硬化地面,当然指那种无法回收、无法重复使用的柏油马路了。我的一个在某地当副县长的学生来北京见我,讲到其工作时很自然地提及硬化路面的公里数,看得出这在地方官员心目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我能理解他。在中国有句老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许多贫穷山村拥有很好的自然禀赋,拥有令人垂涎的地方特色产品,就是因为道路不畅通,和外界沟通少、贸易量少而富不起怼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想,“硬化”恐怕是一个值得推敲的概念。在医学领域,硬化更像是描述一种不可逆的病情,而软化的东西不仅容易拿捏,还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弄成人们想要的形状,在这点上硬化了的东西则做不到,只能继续其硬化或者说恶化过程,比如肝硬化、动脉硬化等。

即便是城市建设中的硬化,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在古罗马时代,当地人用火山灰制作类似混凝土的建筑材料,用来修建道路和房屋墙壁,这些材料既可以被土壤吸收,还能透气,与人类生存关系和谐。这种修路方式是在火山灰等建筑材料下方铺设碎石,即便大雨随时降临,也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依然可以走路行车。时至今日,游客行走在罗马街头依然可以见到这类建筑的断壁残垣,走在罗马街上就像穿越历史,而这种历史是人类可以持续生存的进化史。

法国人同样会用石子铺路,在像埃菲尔铁塔这样的著名景点,你会发现地面是用碎石和粗沙铺就,之后再用压土机压成,跟柏油马路一样平整,走上去不会滑倒,雨雪来临时还会迅速吸收水,不会导致雨水大面积淤积。而其著名的巴黎建筑常常为人称道,不仅是因为这个城市主要建筑都是以可透气的砂石块为主而砌成的,也是因为许多街道都保留了石头路,包括香榭丽舍大街的汽车道。这些建设也是对公路的硬化,以适应现代化工具的要求和人类出行的方便。不过,这是更自然、更天然的硬化过程,依然透气、渗水。下大雨时,这条举世闻名的大道不会积水,行人和各种车辆可以正常通行。每年国庆节阅兵时,排列整齐的军用坦克一排排从这里隆隆驶过,事前和事后道路也不用修复。

走在巴黎街道上,在秋日的林荫路上,你会踏着落叶,就像踩在厚厚的地毯上,厚实而柔软,擅于维修和美化街道的法国人,基本上不会去处理落叶,而是任其自生自灭。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这些落叶反而成了优质养料,滋养着大地,吸收过剩的雨水。

排斥VS吸收

相比之下,我见到那些在京城三里屯工作的环卫工人兢兢业业,秋冬时节把路上的落叶都扫掉,一车车拉走。而那几条街有着北京城内少见的长排高大银杏树,落叶之时,树上树下一片金黄,街道异常美丽,一些摄影爱好者若想拍摄秋叶落地的街道都得行动迅速。我常常看见行人用手机甚至专业相机和这些环卫工人抢时间。后者在上级的指示下不仅得费时费力将落叶扫走,破坏了美景,还将人行道旁边的草连根拔掉,出黄土。于是这些街道很早就呈现出一片土黄色,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因为没有种草,没有绿色植物覆盖,吸纳雨水能力差,大风到来时灰尘漫天。

城市当然需要美化,但首先需要消化,需要建立起自身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否则就不可持续。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首先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内循环正常,其次才是美容。如果身体不好、或者本来挺好却不会维持,那美容就毫无意义。对城市来说也是如此,吸纳进去的也应该合理排出。如果排不出去或者没有及时排出去,如果一旦下大雨就街道成湖、成海,那肯定是地下水道的设计或者管理出了问题。

就像那些喜欢做美容的人一样,如果只是把时间和金钱用在了面上,忽视了健身锻炼,尽管远看光鲜可人,仔细观察后则尽显老态,身体各处还都是疾病。现在城市不断有病,不断开刀,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我们生存的城市中,需要一个真正的地下世界――就是下水道,就是阴渠,就是现在被专业人士称为共同沟或者地下综合管廊的那些东西,它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城市的智慧和良心所在,而检验这种“地下文明”的方式,只需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暴雨!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阴渠,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在这个死灰色的地方,有着它的黑暗处,但秘密已不存在。每件东西都显出了原形,或至少显出它最终的形状。垃圾堆的优点就是不撒谎……一切涂脂抹粉的都变成一塌糊涂的形象。”

法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19世纪中期,在具有远见的塞纳省长奥斯曼男爵和工程师欧仁・贝尔格朗的推动下,大规模的下水道工程和地面工程先后动工,巴黎开始兴建供水和排污系统。奥斯曼就认为,城市的地下通道如同人体的内循环,干净的泉水、光和热,应该像血液一样能够流遍全身,分泌和排泄则需隐秘地进行。为此需要将脏水排出巴黎,不再按以前的习惯先将脏水排入塞纳河。因为这条举世闻名的河流是母亲河,是沿途各个城市和乡村饮用水的源泉。奥斯曼工程修建的下水道网络利用巴黎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特点,将流入水道网的污水集中到一个总干道,继而排到20公里以外的郊区。巴黎从那时起变得干净、优雅,遇狂风暴雨而不惊,遇洪水泛滥而不乱,直到两百年后的今天。

利己VS利他

相比之下,北京是个比巴黎更为古老的城市,也曾经更有文化。但是在巴黎建成了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地下文明之后的两百年,北京还是在靠天吃饭,却把“包容”这个词写在城市名片上,“包容厚德”的横幅标语挂得满大街都是。如果真的做到了“包容厚德”,那么我们的城市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交通不至于那么拥堵,水源不至于那么紧张,空气不至于那么令人担忧。

如果将地下综合管廊称作一个城市的动脉的话,那些沟渠、洼地、草坪甚至树坑就是静脉。动脉是重要的,因为它连接心脏,决定走向;静脉也是重要的,因为它缓解了动脉的压力,分担了动脉的功能,同时它不与邻为壑,这是其比之动脉更利他的地方。与地下综合管廊将地表多余的水排出的功能不同,这些作为静脉的沟渠、洼地和草坪等发挥存水功能,还能对污水和垃圾起到净化作用。因为这些污水排到大海就污染了大海,排到江河就污染了江河,自然界不会撒谎,人类欠下的账总是要还的。如果不是我们自己还账,就是我们的后代承担后果。

包容性是利他的,厚德是利他的,如同海绵一样,海绵城市的功能也具有利他的属性。人本性不只是利己的,也是利他的;不只是仅仅想到自己的,也是顾及别人的。所以就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让市场自由一体独大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让人的行为起于私欲又止于私欲、而不加任何形式的限制!

亚当・斯密是“无形之手”的倡导者,认为市场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因为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他同时认为人还有另外一个本性,这就是利他本性。他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讲到,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要去伤害别人,而要去帮助别人。他认为,这种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唯此人类才能永恒。因为在他看来,在同一社会里,市场中的经济人一样可能成为情感约束下的道德人,而无论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都出自人类的本能,并非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样只是利己主义出自人类的本能。所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处世原则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座右铭。

篇9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规划;生态

1城市道路景观规划现状

1.1生态失衡

有的小城镇,盲目模仿大城市的地下排水设施,而不考虑自身的自然地形,结果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导致生态失衡;有的为了满足机动车通行不断的扩宽街道,大面积的硬质铺面取代了原本自然化的地表,同时又移除街道上原本的树木,不仅破坏了街道的绿地系统,而且也导致生态失衡;还有的小城镇,为了追求绿化量,盲目大面积地种植草坪,不仅浪费了水资源,也导致生态失衡。

1.2缺乏个性化

有的小城镇,在街道景观建设时,盲目照搬照抄大城市的样式,没有考虑城镇自身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地域特色,导致拆除了原有的景观小品或基础设施,建成了宽阔的马路和大的广场,形成千街一面的现象,失去城镇的特色,致使小城镇街道历史的记忆大量遗失。

1.3未因地制宜地使用外来树种

有的城市在进行绿化时,需要外来树种,这些物种不适应该地区气候,导致绿化成本提升。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根据每个地方的不同气候,种植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种植的面积以及种植量应该同城市规划相关,一般选择本地区的树种,这样成活率比较高。对城市绿化起到的作用也比较突出,因为这些树木生长能力比较强,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能够发挥出优势,而且这样的树种比较容易管理,投资也比较少。

2园林规划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应用

2.1生态设计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建设者们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应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规划设计者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降低道路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道路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因此,荒地、原野、取土坑、弃土坑、再生、节能、野生动物、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海绵城市是当前新颖的城市建设理念,道路在海绵系统中承担着输送雨水径流的作用,是海绵系统的“动脉”。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适宜的城市应当考虑建设重要的海绵绿色廊道。如采取透水铺装、多功能树池、旱溪、生物滞留带、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蓄水模块等一系列的措施,并进行系统化、集成化地使用。

2.2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是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带有浓郁地方色彩和历史传承性的地方文化。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建筑、历史古迹、民风民俗、产业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艺术等多种文化资源,它不可移植、不能复制、不会再生,其潜在价值和精神内涵是构建城市形象的文化资本,也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内涵。

道路景观设计的观念被明确提升到一个专业的高度后,雷同的设计方法将会被摒弃,代之以个性化的道路景观设计,给城市道路赋予文化特色,增强道路的可识别性。个性化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空间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不仅要考虑城市的地形、气候、历史因素,还要体会公众对其的心理期盼以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等制约条件。以至于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要求,创造优美环境的同时,带给人们那些可识别、可触摸、可回味,在人们头脑中早已形成的记忆符号,进而提升城市魅力。道路设计时,景观设计也要同步进行,先确定一个总体风格特色,来指导道路设计,从某些方面来讲,道路设计要服从景观设计确定的原则。设施的选择,要服从景观风格,统一考虑设施的造型、布置,达到风格统一,布置协调合理。

大约每个城市中心都有公交车和无所不在、不舒适的公交车站,但是许多城市正在请景观设计师改善骑自行车者的体验,对他们的公交车站进行灵巧和功能性的设计。一个实例就是奥兰多、佛罗里达国际车道沿线的雕塑公交车站。WaterGeiger设计了这些白色、曲线型的纤维加强型聚合板,把艺术带入到公共空间里,同时也为公交乘客提供急需的阴凉地。其他创意性设计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绿色屋顶结合而成的遮蓬,或是其他显著的设计如马德里艺术家联盟Mmmm在巴尔的摩Highlandtown社区东南大道上设计的车站,那里的车站结构是14英尺高、7英尺宽的“BUS”字母。

张家口市为举办冬奥会,对奥运沿线进行风貌景观提升规划,设计以“观、赏、品、鉴”4个字为出发点,即观一路北国风光,赏一路生态之旅,品一处塞外文化,鉴一场品质冬奥,展现“自然、生态、人本、寄情”的理念。以自然风光为背景,因地制宜构筑大地景观,给驾驶员、游客空间四维体验,选用当地材料及植被,对沿路进行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并将本地区的文化元素集合奥运元素注入景观设计中,在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采取一定量的具有文化特色及视觉冲击力的造型表现,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冬奥会景观线路。

2.3因地制宜设计

篇10

关键词:新技术;新材料;园林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87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下,园林工程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建设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将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到施工过程中,园林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才能实现总体的提高,使园林工程的整体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1 园林工程中新材料的应用

1.1 透水材料的应用

透水砖具有很强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因此透水砖被大量应用于公园建设铺地和城市园林绿化之中。当天气晴朗时,保留在透水砖里的水会蒸发到大气中,可以有效降低空气温度、调节空气湿度,达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雨时,不同于雨水在水泥路上四处流淌的情况,雨水可以流进透水砖的底部直到地表,砖内还保留有其中小部分的雨水,最后顺着地下水管道流入河中。这有利于园林工程新技术的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与透水砖功能相似的还有抗冻性强的透水砼,具有快速排水的特性,对于完善水循环系统,改善城市热循环有重要作用。彩色透水混凝土也是一种环保的新型材料。其色彩具有很强的环境配合度,可以与周围树木、建筑的色彩相协调。彩色透水混凝土还具有调节环境温度、平衡地下水位的功能。

1.2 万能支撑器的应用

万能支撑器是从欧洲引进的一种新型的实用材料,由高密度聚丙烯制成,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做园林工程水景项目和园林景观防腐时,用以架空铺设,具有寿命长、质量轻便、安装便捷、易于施工、承重能力大的特点,由可调节基座和可旋转接头2部分构成,同时还能促进排水的流畅。万能支撑器的应用解决了特殊园林工程施工以及后期维修工作的问题,它的多功能更为园林设计师拓宽了设计思路。

1.3 仿木纹混凝土的应用

仿木纹混凝土具有很强的防腐性、耐燃性、耐水性,在园林工程中比天然木材更为实用。从外观上来看,仿木纹混凝土更贴近自然,优雅大气,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融合了混凝土的厚重感和庄严感,可以与真正的木质品的视觉效果相媲美。即使经过长年的风吹日晒也不易褪色生虫,不仅环保,同时更缓解了木材紧缺的状况。

2 园林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2.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类似于海绵的特性的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在雨天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并存储,方便随时的利用,实现水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海绵城市集吸水、渗水、蓄水以及净水功能为一体,有效地达到了城市水循环的目标,使城市以自然力量为依托进行自我调节,大大完善了城市排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洪涝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海绵城市的建设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解决了城市的供水问题,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现象。由于海绵城市自身的弹性,可以自如地吸收、释放水分,并在释放水分后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 绿色设计

园林工程的绿色设计是一种环保概念的代表,它不是指表面意义上的绿色植物设计,体现了人们对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反省。在材料的应用方面,力求无污染,尽可能选用天然材料或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降低资源浪费,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h境破坏的目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园林工程绿色设计的基础,以设计绿色建筑为准则,努力促进人、城市景观、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3 BIM技术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由于技术的限制,需要设计人员在脑中建立三维空间的概念,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经验丰富程度要求高,同时,也难以避免错误的发生。而BIM技术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建立3D可视化模型的帮助下,能将传统法的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空间模型,有效地提升了图纸信息的准确率。BIM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甲方、设计、施工3方的沟通难度,破除了3方由于专业知识、理解程度不同带来的交流限制,在BIM技术这一协同平台中,由于模型中的构建与现实中的构建相一致,就能以模型可视化的形式,使模型构造简明易懂,促进了大家对园林工程项目的沟通与完善。同时BIM模型自身的关联特点,避免了以往无法对图纸进行局部修改的现象,模型中的构建可以随意修改并无需担心其他受影响的界面,提高了园林工程项目修正的效率性与便捷性,降低了模型设计的错误率。

3 结论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良取得了显著效果,园林工程中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我国城市园林工程的健康发展,但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仍需不断追随科技的发展,与时俱进。新材料与新技术以环保、节能为核心,其应用是对当代可持续发展主题的响应,有效地制约了环境的恶化,缓解了环境污染,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美化城市园林景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