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篇2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兴趣激发 和谐 精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36-02
目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已经日渐成为广大老师的追求。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高效,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通过本学期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关资料的学习,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高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合实际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简单的说,就是要学生获得一点什么知识,掌握一种什么方法,培养一种什么情感。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首先开门见山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一堂课结束要检测这堂课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希望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常常在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围绕教的形式来确定。我们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听、说、读、写、背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高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提出来:“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日益重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上,在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就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设计精炼的课后作业是高效教学的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作业非常必要。好的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课外作业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课外作业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感情和教学实际,精心预设,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09,(36):14-16.
篇3
写字,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它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一、能端正态度,磨练意志
写字一开始就要学会规范的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面要端正,颈脖要正直,微向前倾;身子坐端正,腰脊正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臂自然张开,小腿松弛,两脚平放在地。
良好的写字姿势一旦养成,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王夫之说:“知之非艰,行之唯艰”,只有长期坚持,始终如一,才能养成习惯。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断的练习、巩固,做到“姿势不对不动笔”,“提笔即是练字时”。把写字姿势的要求内化为自身写字的一种需要,并能在写字过程中不断自我告诫,自我提醒,这样才能在写字时做到精神贯注,力达笔端,才能使学生经受对毅力、耐力的考验。
姿势如此,练字也如此,古代钟鹞学书,划破被里,智永写字,退笔成冢。简单的一个横画,落笔要重,行笔畅,收笔顿。学生在刚开始写字时,对运笔的轻重没有体验,往往会有所偏差。于是便在不断的练习中不断生成和增强了对运笔的体验。学生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评价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是一个老师无法言传的。
二、写字能提高审美,了解汉字
中国的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汉字的一笔一画,一点一顿间,皆蕴涵了无尽的美。而且它将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三、能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古人云:“字为人之衣冠”,“心正则笔正”。写字不仅仅是手下工夫,还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气质。在当今的独生子女群中,有不少孩子容易急躁、缺乏耐性、做事独断专行。而写字,因其是一个长期反复,耐力持久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约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因而它对学生陶情养性,免除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有不小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写字教育一定要从基础教育现在抓起,从实抓起。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字写得好不好无关紧要,甚至还认为未来社会电脑可代替手写,花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写字没必要。很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说人人都知道,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从一个人的字上可大体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孩子写的字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其实,一个人写的字好坏非常重要,古语有“字是开门锤”之说;又有“字如其人”之论等等,足见写好字的重要。写好字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乃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文字演变为艺术为汉字所独有,真正是汉字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光大。不仅是老师,家长也应该教孩子写好字。
不仅如此,写好字的意义深远。要写好字,孩子就必须静下心,坐得稳,特别是认真负责的精神要到位,要一丝不苟、仔仔细细、踏踏实实,又要一笔一画,笔笔到位,还要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更重要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孩子的态度、习惯、性情、心灵等同时得到培养,写字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既然写字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写好字呢?
(1)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写字问题,深刻认识写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明确写字的目的,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写字课,对每一个老师都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严格训练孩子的写字,让每一个老师认识到写好字也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或家庭应该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激发孩子的写字欲望,培养孩子的写好字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写字的方法。
(2)我们的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写字育人环境。各种媒体都应该注意书写的规范。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尽可能的抽出一点时间指导孩子写字。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孩子写好字才有希望。
篇4
关键词: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的几点浅见。
一、丰富教学内容,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发挥语文延展性广的优势,联系课内课外,丰富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文时,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相关资料,包括本文描述的主要景物像山峰、树木、小船等,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屏幕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诗文的情境,然后指导他们把这种情境排练出来。这种教学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乐于参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它视听兼备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本诗文的理解,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过程中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亢奋状态,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思维,形成设疑、质疑、解疑的教学模式。学生开始的问题可能乱而琐碎、缺乏针对性甚至荒诞可笑,但教师不能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挫伤学生积极性,而要循序渐进地引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保持质疑的勇气和热情。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中,为了帮助学生质疑问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说诸葛孔明神机妙算,我们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诸葛亮才智出众?同学们仔细阅读,总结从孔明在三天内获得十万支箭矢这里可以看出孔明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战场局势看得透彻,知己知彼,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是当之无愧的“智多星”,这时学生就会自主展开联想:是不是可以得到三十万支箭呢?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就会深入下去。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组织竞争性的活动,如:辩论、演讲、课本剧表演、美文诵读等,让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同步上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认识
吕叔湘先生所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如果阅读教学,已经成了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自觉行动诉求,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对文学艺术就会有吸引力,我们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1.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再好,文学形象再美,如果学生本身不愿读,懒得读,视读书是苦事,没有兴趣,就无法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学生也就无法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145万字的阅读量,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2.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既是语文知识的传递,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人格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欣赏课文,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也就是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
3.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就要以一个和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欣赏同一作品的欣赏者角色来对待学生。同为欣赏者,同为一件作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所拥有生活经历不同,所拥有知识水平不一致,那么理解感悟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这样就避免了语文答案的标准化,一致性,教师就会以更广阔的心胸来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应答和理解。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思考
1.通过教学研究,初步构建起“阅读欣赏”的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旨,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观;树立“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理念,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入境、入情、入迷。
通过探索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新模式,改变教师肢解课文、破坏整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把握语文的整体情感脉络,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审美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实践,提炼出阅读欣赏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
文章是文学家生活和情感体验感悟后的精神产品,是多姿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破解领悟作品,与作家对话的方式也应当是各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让阅读变成欣赏,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朗读、再现、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文学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情感的美。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相对压缩教师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拓宽学生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兴趣,诱发动因,把破碎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整体形象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提供基本的知识保证和必要的方法。
3.通过研究、调查,对课内外阅读欣赏的材料和时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1)精选阅读欣赏的材料。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阅读资源,因地制宜创编校本教材,感受错落有致,平仄有韵的文句之美;浓厚深沉,婉转动人的情感之美;可敬可亲,栩栩如生的形象之美;高远旷达,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巧妙深邃,富有逻辑的思辨之美等等。
(2)合理安排阅读欣赏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而一学期课外阅读时间一般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为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细水长流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边角时间”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必读时间、半自由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
4.通过研究、总结,初步建构起多元阅读欣赏的指导评价机制
在阅读欣赏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确立以下几种机制,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阅读。
(1)阅读指导机制:教师的指导,重点在课内,延伸到课外,使阅读欣赏逐步形成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补充到课内的良性循环流。
篇6
[关键词] 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语文有效教学; 启示;误区
当前,“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语文教育改革中进行得如火如荼。笔者用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看语文有效教学,得到不少启发。
一、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学习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
二、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启示
有效教学是指在标准时间内严格遵照教学常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最理想的教学成效。在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的视野下,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应该构建语文教学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气氛综合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等等,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罗杰斯曾指出:在这种气氛中学生能做出他自己的选择,能平等地同他人共同安排活动,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能作为他或她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创造性。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有赖于教师对待学生的公正、平等和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彻底放松,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教学效率自然提高了。
2、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潜能,实现有意义学习
在罗杰斯看来,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个人意义的有关问题。罗杰斯认为,意义不是内在于课堂之中的,而是个人赋予其上的。知识对学生是否有意义,是知识能否保持的决定因素。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指向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不仅强调智力的发展,而且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将它们纳入社会课题、个人课题,与社会实际和个人生活紧密相联。
3、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要求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特别注重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甚至争论,并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更有民主精神,也更容易使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人格。
三、容易走进的误区
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与语文有效教学相悖的地方,它把一些语文教师带入了误区,这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人文轻工具
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议由来已久。与人文性相比较,工具性是基本的。从工具性来说,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了解、理解字、词、句、篇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罗杰斯把情感视为教学活动中的决定性的动力因素,片面强调情感对认知的作用,完全忽视认知对情感的重要作用。有些教师受人本主义观影响,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课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法落实。丢了“工具”的“人文”,无疑是 “无本之木”。
2、教师不管不教
人本主义主张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从根本上排斥教育对学生应实施的有系统、有目的的影响。正是这一主张使一些教师走入了误区:既然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似乎无事可做,可袖手旁观,对学生一不管,二不教,放任自流。这样的教学当然是无效的。
3、滥用激励
人本主义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些教师拒绝否定性评价、指正性评价,课堂上“好”声一片。这样滥用表扬,对教学的误导不可低估,它与有效教学中的激励背道而驰。激励性评价与指正性、否定性评价在教学中缺一不可。当然,指正性、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人格、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前提,谨慎而巧妙地运用。
总之,我们既要用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指导我们的语文有效教学,又要避开它对我们的消极影响,让语文教学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莫雷、张卫 等《学习心理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精神;对策
将通识教育作为手段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教育目标的设立、教育理念的明确、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等方面加速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在通识教育课程的科目设置、教学手段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高校应加强对人文精神理念的贯彻,尊重人文精神养成的客观特点和规律,架设起有效而全面的、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以达到在意识形态、逻辑思维、道德品质等方面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
(一)确立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的通识教育理念
1. 确立"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目标
我国在建国后历经了院系调整、初步发展、分散肢解、恢复调整、步入正轨、迅猛发展等重大历史阶段。如今,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和个人对高质量的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大幅增加,"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怎样培养学生"成为高校要面对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经过对专业教育的弊端进行反思后,我国高校应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以通识教育为重要教育手段的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学生自身条件和潜力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环境支持。为达成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科学地运转以通识教育为教育手段的培养模式。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专业院校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
2. 提升"以人为本"的高校通识教育理念
高校是文化继承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其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就是"人",人在对过去积累的文化知识进行归纳、分类的过程中,需将这些知识通过通识教育传给后代。通识教育的提出是对过去功利性趋向明显的专业教育进行的有效纠正,是对工具性、非教养化及功利取向的"专业教育"的完善与补充。
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学活动就是培养人的过程。通识教育以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为使命,为达成这一使命需要将过去受教育者由边缘转换到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即由教育学生转换成学生受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尊重个性、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成为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
3.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部分专业院校已开始有意识地将通识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用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无论是在加强学生的知识素养和道德品质等工作中,还是唤醒和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主体地位,通识教育都能帮助大学生在更高的文化和道德层次上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发掘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再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最后,教师应培养大学生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
4. 实现通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相对应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与物质现实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文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部支撑,科学精神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要正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现实中的对立,这种对立关系在通识教育的发展中是辩证统一的。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应树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哲学观念,其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类社会高度的主体性提供必要的支撑。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要通过课程教学、创新活动、校园文化等方式,应防止出现二者对立的情况。对通识教育要进行正确的理解,偏向人文精神教育或重视科学精神发展的教育理念都是不合理的。
在实现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的过程中,应探索使二者有效统一的融通方式和共建渠道。人类从简单劳动到复杂技术操作历经了无尽的探索,这种探索既包含人文上的也包含科学上的。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后会采取各种形式的实践方式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要求学校应给予学生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坚持以为指导,将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以纵横古今、融汇中外、品读经典、实践创新、综合发展的方式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协同发展。
(二)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
1. 增加具有人文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篇8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乃至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要求,当然数学文化的教学也不例外。由于中小学生时常受到自身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文化教学有其特定的目标,我认为可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促进中小学生对数学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了解
事实上,数学自萌芽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结伴而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一方面,数学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对此,我们不难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史中发现到这一点。在古希腊,数学家注重思辩、强调严密推理、追求理想和美,这可以说是古希腊社会具有发达理性文明的重要因素。而在中世纪,欧洲数学停滞不前,则其社会文化也就变得黯然失色。但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数学得到空前发展,数学理性对社会的影响也就更加深刻。
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也有力地促进着数学的发展,并成为其主要的原动力。比如,在十五、十六世纪,由于受欧洲思想革命文艺复兴的影响,数学的创造性空前高涨,产生了变量数学,诸如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它们的问世标志着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我们知道,数学是采用较为抽象的方式对要认识的对象进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因而,我们可以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指运用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并对其中所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从而去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把这总结为一句话,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已成为判定一个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它们的解决需要用到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重视知识内部所蕴涵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已成为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关键。由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更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并积极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日常生活有关,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积极情感,由此强化他们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扩展中小学生的数学视野
为克服学生对数学及其价值认识的这种短视目光,我们可通过适当的内容选择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有关数学文化的教学,以此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就内容选择上,我们可以围绕某些专题展开;就教学方式上,教师可进行专题演讲,也可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以此为基础,写一些形式丰富的数学小作文等。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数学及其价值的片面认识,以此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及深化对其价值的体验,进而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探求数学的愿望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创造力。
四、发展中小学生求真求实与探索创新的精神
数学不同于其它科学,它的真理性须受逻辑和实践的双重检验。它的这一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真求实历程必然充满艰辛,另一方面也磨练出了数学人所特有的求真求实精神,即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不随波逐流,不轻率盲从,敢于对他人的、书本上的甚至权威的观点质疑,甚至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再者,在学生潜意识里,数学没有语文那样贴近自然情感与社会生活,没有物理、化学那样有趣的实验与操作,没有历史、地理那样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音乐、美术那样的赏心悦目,只有抽象的符号推演。对此,决定了数学学习必然是一项艰苦复杂、受意识支配的脑力活动,这就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而,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程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以及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心。此外,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还要去积极主动探索,力求能有所创新,对那种认为中小学只打基础,大学再去创新的错误想法要给予批评指正。诚然,我们所指的创新不是要求学生创造出前人没有发现的新的数学成果,而是指在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能有所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这里主要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培育。由此,我们进行数学文化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上述求真求实精神、探索创新意识以及其它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并贯穿思想品质教育。否则,必将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信念的荒芜。
五、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新思路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习惯的起点,而小学的语文教育则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而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鉴于此,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提上日程,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思路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重心所在。二、小学语文教育开展新思路的意义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推进,如今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众所周知,这种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一段长期且复杂的路程,因此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观念老旧、教育水平较低和教育方法落后的尴尬局面,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得到实施[1]。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以新思路战胜旧观念,新方法代替老路子,做到真真正正的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改革,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层次上来。
二、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在改革道路上收获颇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难免成为影响课堂质量的因素。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小学生的引导性不够强,没有能够做到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引导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是较高的,这些不足需要及时认识并抓紧解决[2]。
三、小学语文教育的新思路
第一,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认识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能力,强化对小学语文基础教材的认识能力,小学语文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在备课和授课阶段,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延长教材的知识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和安排,对学生进行合理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表现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化特点,传播正能量,以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向结合,利用流畅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渲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课堂中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授课,通过教学视频、学生表演、课后练习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这一课的认识。
第二,以启发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因此,教师才要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想,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加深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然后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并且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第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情境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要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学生自我表演、合作表演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思考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的创设背景,利用现有的生活理论常识,通过多媒体、演绎推理等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常态化。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堂课时,要求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说说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如问题太阳到底是什么时候大,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扩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去创建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四、结束语
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真正将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上来,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从学生自身和教学实际出发,以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思路作为指导思想,把小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走的又快又稳。
参考文献:
[1]于英武.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56.
[2]吴丽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材选编及教学研究的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08):26-27.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 基石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必须终身学习。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而小学语文则是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本前提,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对小学语文教育有更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以便在教育教学中形成更准确的判断,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的基石作用
语文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语言文字最佳学习的时期是孩童时期。在当今的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要培养继承、传播并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人,无疑要从教他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始,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就特别的重要,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过好语言文字关,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上有着优越条件。人的一切有思维的活动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是由语言来叙述、表达的;后期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创造者的智力成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智力开发的过程。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人”本身。为掌握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技能创造了条件。
二、认知的基石作用
认知作用,即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人生。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可以用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和认识,为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他在《我怎样学习》中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我愈读得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如郭风的散文诗里的蒲公英、油菜花……都散发着春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郭风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审美的基石作用
美,是人类在生活中向往和追求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神秘的宇宙世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被创造和产生着。我国教育方针曾一度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美育教育作为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提到了与德、智、体并列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不仅应依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而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应该强调人文艺术的美。用小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话《野天鹅》中的艾丽莎,不仅长得美,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她忍辱负重,经受了种种考验,从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四、德育的基石作用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结语
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而这些人文性因素则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教育是为高一级学校的教育作铺石垫路的准备教育,因此,我们更应把基础教育搞好,然而,小学语文教育正是这基础中的基础。当前正是一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世纪,在这个新时代的教学空间里,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理念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对此,新的教育语文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认知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任务,也是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