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医学与保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老年医学;成功老化;综合评估;老年共病;心血管病
作者:范利(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0%。与此同时是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趋势的逐年增长,这将势必使社会医疗、养老保障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发展现代老年医学在中国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老年保健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纯疾病诊治为主的传统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老年科医务人员缺乏系统规范的老年多学科系统训练。因此,推广现代老年医学理念、更新老年保健医学知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当务之急。
1转变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理念和模式
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理念由老年健康的定义和老年疾病的特点所决定。1996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了我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包括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神经系统疾病,无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无慢性肺部功能不全,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还要有一定的视听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情绪稳定,能恰当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及具有社交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更多使用成功老化的概念[1,2]。因老化是排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随年龄增长不可避免而发生的生理、社会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状态。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功能、认知功能正常,无抑郁,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状态。能够获得成功老化的老年人,就可以积极享受生活,维持身体功能和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成功老化不一定没有疾病;对于患有老年疾病也可通过多方面的干预帮助其达到成功老化。近年来,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更加强调评估老年健康的标准应侧重于功能而不是疾病。
老年疾病的管理亦有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管理的特点。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器官疾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疾病表现不典型[3]。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目前针对许多疾病指南的研究证据大多来源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缺少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老年人患有的常见慢性疾病大多难以彻底治愈,致残率较高,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当代老年医学的理念是全面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维持老年人的功能,降低不可治愈的疾病引起的机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模式也应随之转变。服务目标除了传统的防治疾病外,更应强调维持老年生理、认知功能和心理康复治疗,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康复照料,促进老年独立自主地生活。在处理老年疾病问题时需要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病情,明确患者每次就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预期存活寿命和保证老年生活质量确定综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对象应由传统的“患者”扩展到所有老年人。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治病”,还应该给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体检和健康咨询。老年医学服务、管理机构应与社区卫生机构联合,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开展多学科合作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培训;应根据老年的不同年龄段制定具有不同侧重点(帮助老人成功老化、防治慢病、给予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管理策略,建立动态的、终生的医学管理模式。
2重视老年综合评估
老年健康的现代概念和老年疾病的特点决定了老年综合评估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内容[4]。它通过由老年科医生为主导,组织药剂师、营养师、心理科医生、康复科医生、护理人员等多学科团队对老年人在医学、功能、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达到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判断疗效和预后、合理安排医疗和长期护理服务的目的。老年综合评估的内容涵盖医学问题、躯体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跌倒评估)、认知情绪问题(包括痴呆、谵妄、抑郁和焦虑)、社会支持、环境因素、信仰医疗意愿等多维度。医学问题里又包括老年合并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管理、多重用药问题、老年综合征(跌倒、痴呆、抑郁、睡眠障碍、疼痛、营养不良、尿失禁)的评估。通过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对于医疗机构可以减少对医院资源的占用,提高成本效益比;明确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时转诊、出院。对于医护人员能够避免漏诊、误诊,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家中居住时间,降低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减少残疾、促进康复,减少医疗费用[5,6]。目前,国外对于社区的老年人和住院的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等已开展了大量有关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有研究表明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可以降低近期老年人死亡率,延长家中居住时间[7]。
改善躯体和认知功能。澳大利亚的研究开展了边远地区在线老年综合评估系统的使用[8]。我国已有关于社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以医院为基础的老年综合评估研究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尚未见到有关在线、远程老年综合评估的报道。未来还需要开展针对我国医疗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老年综合评估量表的研究,评价特异性量表是否较普适性量表作用更佳。应扩大老年综合评估的应用范围,对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社区老年人开展不同侧重点的老年综合评估。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不同量表的有效性及其作用,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评估系统和随访、干预、管理体系也将是老年综合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3重视老年共病问题
老年共病是指老年患者中同时患有≥2种慢性疾病的现象,不同研究表明老年共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达55%~98%[9]。最常见的合并疾病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一项亚洲研究报道[10],老年人中的四种最常见的合并疾病类型是(1)心血管病+代谢综合征;(2)关节+肺+眼部疾病;(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消化系统+肿瘤。高龄、女性、社会地位低者共生疾病发病率增高。目前,老年共病的危险因素不明,遗传背景、生物学因素(血压、血脂、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社会环境)可能都参与了老年共病的发生。老年共病的不良后果是导致机体机能和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因此,老年共病现象是老年保健医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目前关于老年共病如何发生、发展,在同一个体发生的显著不相关的共生疾病的机制是什么,在这一事件链发生之前早期识别手段,以及减少或阻止多种共生疾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还都没有定论。因此,老年共病问题研究的未来方向是探讨多种共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探讨生命阶段、人格、焦虑与共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研究老年共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疾病预防策略、新型护理模式。在老年保健医学管理层面,探讨针对共生疾病的健康护理模式和保健医疗机构,建立以老年科医师为主、多学科专业科室、专家协作的老年整体医学模式、和将医疗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的持续医学模式将有助于减少老年共病对社会、老年个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4重视老年多重用药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多重用药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和复杂。因为老年人的药物使用适应证和药物剂量均可能与成年人的标准不同;且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用药管理策略应结合老年保健机构、内科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多方意见,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11]。一项研究显示[12],根据Beers标准,老年不合理用药的比例在23.3%,女性、过多给药、反复就诊与不合理用药显著相关。
还有研究发现,面对临床医师、药师和其他人员或宣传途径推荐的药物,多数老年人更加信任从内科医师与药师处获得的药品有效性及其药物价格的信息;因此,临床医师和药师的合理呼吁有助于改善价格因素所致的药物依从性差的现象[13]。
5掌握常见老年疾病防治面临的新挑战
基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防治老年常见疾病仍是老年医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此,掌握常见老年疾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对于提高老年保健医学水平、延长老年患者的平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美国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14],6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78.4%,控制率仅48.0%。中国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卒中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西方人,心血管死亡率及总死亡率高于同龄正常人,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痴呆、糖尿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15]。目前对于高血压病防治的理念是越早进行综合评估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越早干预,获益越大。高血压防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1)如何早期识别高血压,早期预防;(2)如何开展有效社区防治;(3)开发血压检测器材和动态血压实时传送技术,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保证血压达标;(4)如何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5)开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血压管理“云服务”。不但可收集海量的临床数据(心血管风险、资源消耗、生活质量改善),为临床治疗与管理大样本患者群体提供技术平台,还可为临床研究、进行长期随访奠定基础。
缺血性心脏病或脑卒中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心血管病是美国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80万/年),美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是4440亿/年[14]。在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卒中病例和750万卒中生存患者,脑卒中超过心脏疾病,是中国老年的首位致死、致残原因。
无论在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肥胖、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在男性发生率分别为36.67%、30.09%、67.43%和26.69%;在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9.77%、24.79%、63.98%和23.62%[15]。老年保健医学研究在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6]是帮助老年评估、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缺乏体育活动及吸烟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卒中单元,组织卒中后随访、康复训练,开展健康宣教,积极检测和管理血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我国2型糖尿病在60~70岁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8.1%和20.3%,在超过70岁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分别达到21.8%和22.0%[17]。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率低,不足40%。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比例显著增多,但“三高”控制率低于15%,而且新型糖尿病药物尚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老年医学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加强糖尿病的标准化管理;推动如何将指南研究进展迅速转化为社区实践;重视糖尿病筛查,开发早期筛查工具;帮助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立多学科管理模式;还有与专科研究人员配合推动新型糖尿病药物的开发。
篇2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医学;医疗模式
0 引言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9%,多达1.19亿,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预测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超过少儿人口数,而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高达4.5亿人。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人民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卫生服务提供均产生了很大影响,给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福利、社会服务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家庭社会压力的增大,若处理不当,社会不稳定因素、矛盾等激化,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与中国医疗服务现状的矛盾成了当务之急。本文结合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我国专家前辈经验和自身临床实习的实践及体会浅谈中国老年医学的现状及改善的相关建议。
1 中国老年医学的现状
1.1 我国老年医学研究取得的成就
为了让自己的国民安度晚年,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改善老年医学及其医疗服务。自20世纪50年代起,北京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出振兴我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事业开始,有关老年医学的委员会及杂志陆续成立或创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都将老年医学项目列入其中,更多的学者投入到长寿和衰老的研究中,老年医学的医疗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老年疾病的诊治规范不断完善,积极地推动了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1]。近几年,新的医疗政策、医疗保险和医疗相关法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治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城镇、城乡、农村等医疗保险的推广,普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缓解了社会矛盾。媒体和广播等都出台了一系列饮食、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节目,让全民参与,注重生活方式,关注自身健康,减轻和缓解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和服务系统的压力,逐步建立良性循环。
1.2 我国老年医学的不足之处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完善老年医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2-3]:
1.2.1 医疗资源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中绝大部分老年医学科来自干部病房,主要承担干部的保健诊疗任务,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医疗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老年病科,前身是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部保健科,自1998年起,才面向全体老年人。另外,国内养老机构很是多,但只具备养老功能,而不能提供医疗服务。我在华西医院老年科实习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年人机体退行性病变,有很多慢性的基础疾病,这是每个老年人都会遇到的,不加干预可能恶化,干预则需要有专业医学知识的监控其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维持目前衰退的机体的稳定,因为老年人病情多复杂,多变化。这部分病人是无需住院的,一方面本身医院的环境,各种耐药菌对他们的健康状况是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医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很多危重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增加了医疗服务系统和患者求医治病的压力,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随着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必将导致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更加迫切,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2.2 医疗理念-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
符合中国特色的老年医学医疗模式尚未确立,一般医院的老年科仍沿袭着单病诊疗的传统医疗模式,仅关注的疾病本身,而忽略了老年人心理、生理出现或潜在的其他问题,未能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习期间,发现老师们经常会耐心的给患者们讲解他们的病情,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负面情绪。但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会如此,如一些基层医院。在和老年患者的交谈中发现,老年人的医从性很好,配合度很高,但他们往往很焦虑、很担心、很恐慌,这些负面情绪很不利于病情的康复。如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很多时候这类患者情绪的变化是致命的。
1.2.3 规范化和重视度
我国尚未建立老年医学专科医师的资格认证和专科职称考评标准,不利于规范现代老年医学的内容和提高老年医学执业人员的水平,也不利于吸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投身到老年医学事业中。其次,老年医学的交流平台匮乏,缺少全国、两岸及世界性的老年医学交流大会,政府相关部门对老年医学的投入力量不够,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的关注度及重视度不够[1]。
2 美国老年医学的新理念与医疗模式
美国老年医学打破了传统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病诊疗的传统亚专科片段医疗服务模式,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多学科协作,以及功能评估与康复。目前的医疗模式有[3]:1)老年病房。由老年科专科医生组成的团队专门收治老年病人,更有效地诊治疾病并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2)老年髋部骨折专诊。老年人骨质疏松且容易摔倒,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该医疗模式下医生负责老年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和康复,让患者更早恢复健康。3)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ACE)。为老年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间锻炼、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性病长期管理等的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让老年人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 如何发展我国现代老年医学
综合考虑我国的医疗现状和美国老年医学的理念与医疗模式,结合自身的实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我国老年医学[1-3]:
3.1 医学理念
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以人为本,注重患者个人病情特点的同时,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多学科协作,患者心理健康、功能评估与康复。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2 医疗模式
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联合,提供给更多的老年人更优质的诊疗保健服务。
3.3 诊治规范
尽快制定老年病诊治规范,如《老年周围动脉硬化疾病诊治》、《老年心房纤颤诊治》等。
3.4 老年医学研究和教育
老年医学研究应涵盖基础、临床及预防研究。它们紧密相关,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老年医学和服务大众。同时,编写适合国情、适合相应层次的老年医学教材,吸进更多优秀的专科人才从教,于各地建立培训基地以提高医疗人员水平来满足社会需求。
4 小结
面对全社会的老龄化,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有生力量将以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为前提,老年人生活质量也将成为潜在的社会部稳定因素。因此,我们亟需打破现状,通过完善教育方式、加强老年医学研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模式等各种方法发展现代老年医学,改善医疗现状,有效地预防并诊治老年患者,提高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经济和卫生服务系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小鹰,王建业,于普林.中国老年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3,32(01):01-02.
篇3
【关键词】 老年病;内科学;教学方法
老年病防治日益成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关注的重点,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均已将老年医学设为重点课程。由于老年疾病具有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等特点,诊疗过程与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搞好老年医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老年内科疾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对老年病内科学本科教学方法进行浅显的探讨。
1 教学内容的的设置
1.1 加强总论内容、突出老年病的特点。老年医学是医学科学中一个新的边缘性专业学科,涉及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不能全部涵盖以上范畴,内科学本科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老年医学的基本特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以及老年疾病的治疗处理原则。比如1、多脏器病变,疾病基本没有单一性,以老年代谢性疾病为特征;2、起病隐匿,疼痛感觉差,网状内皮系统反应减弱,感染时发热不明显;3、发病症状迥异,如以房颤发病的甲亢,以纳差发病的肺炎等;4、有病而往往不自知,如体检时发现恶性肿瘤,心梗急性期等。在强调这些特点的同时,还要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与中青年相应疾病进行比较,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在总论中,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该充分考虑近年提出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内容,增加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具体疾病的特点作好知识铺垫。
1.2 合理调整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在章节编排上,既要考虑到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的先后顺序,又要照顾到各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老年医学课程应放置于内科学和神经病学教学之后,因此时学生已对众多的疾病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识记老年疾病的特点,又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知识。在具体结构上,要贯穿从老年病学概论、老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到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疾病、老年性肾病,再到老年性贫血、老年性痴呆,最后到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体系,层层讲述,最后集中在多器官功能不全,从而贯穿整个内科系统。选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高发疾病重点讲解,如在心血管系统中选取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瓣膜性心脏病。
重要疾病根据各自特点从不同侧面讲解,突出老年疾病的特点。第一,老年病以多种疾病并存为主,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等,讲授中要针对衰老和代谢病这条主线,使学生对三者的关系有理性的认识。第二,有些疾病的教学以诊断为主,但老年医学教学时则以治疗为主。如对高血压病,我们并不重点讲授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而是重点介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因要考虑老年人代谢的特点、器官功能状态、常合并其他疾病等综合因素,我们强调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器官保护作用,重点讲解不同于内科高血压治疗的一些特点。第三,如果内科学教学以治疗为主,老年医学则应以疾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如骨质疏松病症涉及内分泌、骨科等多个学科,教学重点放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上。另外穿插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学生能掌握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归纳式和暗示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过去的教学观点侧重于对“教”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的研究,往往限制了学生自我的思考过程,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对问题整体综合分析能力。我们通过课前以专题的形式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之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带着问题来学习,将学生知情智力整合统一起来,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打破传统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专业新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单调封闭,学生被迫死记硬背,教学效率低。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形象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教学重新设计,配以声音和图片,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形成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感性境界,既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扩大微观、缩小宏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运用这样新颖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观念,学生在学习老年病知识的同时,需要兼顾相邻学科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老年病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精益求精,在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所赋予的责任,摸索出更加符合老年医学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朱继民,李白坤,叶冬青.医学统计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97―199.
[2]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3] 徐刚.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3):131―133.
[4] 辛彦娜,韩志英,乔蓓.典型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
篇4
长春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春市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18213人,占户籍总人口的8.05%,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了1.75%;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75%,预计到2015年,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的19%,2030年将占到总人口的25.81%,2050年将达到29.16%。长春市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老年人达35.821万,占总体的31.7%;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达14.441万,占总体的11.1%[2]。在这样老年人口高速增长的趋势下,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也不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发展。依据国际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判断标准,目前长春市正从初步人口老龄化向全面人口老龄化转变,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将是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市老年人医疗保险现状和老年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长春市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医疗需求与医保费用的矛盾加深:老年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生理功能减退,患病率提高,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伴随其来的是较高的医疗费用,造成有限的医保资金无法保障老年人旺盛的医疗需求,医保费用入不敷出的风险加大。据统计,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是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住院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人次也随之增加。马晓丽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显示,住院患者80%为老年人,76~80岁老人比61~65岁老人的住院人次多54.29%。由此可见,老年人所花费的医保费用在全部医保资金中占有很大比重,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
2.2现行医保政策公平性欠缺:“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政策仅仅能满足老年患者最基本的医疗要求,且这一政策是按照全人群标准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各年龄段的需求差异。老年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医疗保险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常人,从这一角度讲,现有制度并没有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此外,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狭窄,设置相同的起付标准和自负水平,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门槛”相对过高,造成一些老年人即使有医保也很难享受医疗服务;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医疗保险,本身其生活质量就很低下,每月用在医疗上的花销占据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就给这部分人群带来相当大的生活压力。医疗资源的使用一定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将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老年人。
2.3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现行医疗经费筹措机制比较单一,缺乏多方投资和社会化运作,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使得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整个参保结构趋于老化,基金的积累性在逐渐减弱甚至萎缩,而受益人群却在逐步扩大,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是青年人医疗支出的3倍,这样一增一减,无疑加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负担。基金平衡关乎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医保体系运行的关键,如何在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基金收支平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所在。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制度保障: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这一制度的提出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非常适合老年人以慢性病治疗、康复治疗和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需求。但目前由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在社区医院就诊,有的医疗项目医保不能报销,而大中型医院可以;在各级医院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水平存在差异,但医保支付比例相差很小(5%左右)。由此可见,实行这种医保支付机制实际上是鼓励参保人到大医院就诊,社区医院很难保证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节约卫生资源的作用。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人员业务水平低,全科医生稀缺,卫生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使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2.5商业保险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很不充分。从各寿险公司的产品看,老人医疗保险不全面,住院医疗费用保险,住院津贴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大多是一年期的附加险,而一些重大疾病长期投保年龄都限制在65岁或60岁以下,出现商业医疗保险躲着老年人走的局面。商业保险作为补充保险,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
3对策建议
3.1加强医保基金支出管理和监督: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更要加强对医保基金支出的管理,减少基金流失,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对不符合政策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剔除;同时也要加强对基金使用的监督,既要加强对医疗保险机构内部的控制,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执行与监督分离的原则设置机构体系;同时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参保单位和个人拨付基金时,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对医疗费用和病情资料进行监控和实地调查,确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
3.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有学者认为确立一个专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将是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制度框架内公平的体现,笔者认为此构想具有可行性,但一定要视国情以及长春市具体情况而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老年人医疗保险管理局,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对参保老年人和医疗定点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并委托医保经办机构进行资金运作。在报销比例上,建议以年龄为划分依据,为不同年龄段患者确定合适的报销比例,不能单纯的“一刀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相比,发病率较高,风险较大的疾病,其报销比例应该适当提高;在老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也要有所区分。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们要沿着这一趋势稳中求进,在探索中逐步完善,使其在医疗保险政策角度上更多地惠及老年人。
3.3着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世界各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增强预防保健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病率。此外,老年患者多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大医院确诊或手术之后,可以转入社区进行长期的常规性治疗,在社区医院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发展家庭病房,既可以节约医疗费用,又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指导就诊,减少盲目就医,落实“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需要。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视,增加资金的投入,健全基本设施,保证社区医院能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以及加强康复、保健等功能;建议让社区医疗机构成为老年人的定点医院,并且适当提高老年人在社区定点医院的报销比例。由此,将老年人的卫生需求向社区分流,既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也有利于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减少医保基金的流失。
3.4促进老年医学的发展,鼓励全科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于普林教授指出:“我们现在的本科医学教育里没有老年医学的必修课程,也没有开发老年医学的必修教材,有的学校可能有这方面的选修课,但远远不够。”在本科医学教育中推行开展老年医学的必修课教学,让医学生掌握一定的老年医学知识将是大势所趋。此外,老年人医疗服务要有整体观念,它并不是某个医疗专科就能解决的问题,全科医学模式是比较适合解决老年人医疗问题的模式。老年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还可能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我们必须从专科理念向综合和全科理念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解决问题。
3.5成立康复院、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目前卫生服务体系,从常见病治疗到健康管理,从疑难重症的救治到治愈后后的护理、康复,缺少一个很好的衔接和互动。老年人的患病大多都存在病程长的特点,如何体现综合连续,将是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室和从事老年健康管理者需要重视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康复院和护理院。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并逐步完善发展模式。政府引导部分二级医院调整为护理院、康复院,解决大医院的“压床”问题,同时也给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更专业、更细致的照顾。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康复院和护理院的需求将明显增大,成为老年人就医的一大趋势。
3.6普及卫生保健常识,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死因归类分析表明,60%的死亡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对于健康状况的改善非常重要,特别是老年群体,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老人的自我保健显得更加紧迫。建议社区可以组织动员,统一对本社区内老年人进行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医院的慢性病科室也可以设专员走进病房,对在院的老年患者进行知识普及。
4小结
篇5
【关键词】糖尿病;生存质量;知识教育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发病率增长速度快,危害严重的终身性基因遗传疾病,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已成人类第5位死亡的主因[1],现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它虽不能治愈,但可防可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患病人数显著增加,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4%左右[2]。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选择最佳诊断标准对患者筛选干预治疗尤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列为新一代健康指标。目前也成为评价糖尿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规范的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特别重要意义。
1生存质量的概念
现阶段对生存质量的理解和定义尚未完全统一,应由患者本人自己去评价,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疾病和健康有不同理解,WHO将QOL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个体对其生活状况的评价。它测定的内容包括:生理
和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关系等等[3]。
2生存质量在糖尿病研究中的问题和展望
生存质量目前已广泛用于糖尿病领域,以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如采用心理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并且要随时监测血糖等指标,这些都需要患者配合,如患者对本身疾病不够了解,认识不到每一种疗法的重要性,或存在误解,那就难以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对生存质量的深入研究,它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目前我国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研究还很薄弱,也不全面。但也不能照搬别国或某一地方的方法,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反映疾病的影响和对生存质量的干预,才能更综合地评价糖尿病患者病情。生存质量的研究可以更综合评价病情和治疗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研究的人数仍不多,须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我国糖尿病生存质量的研究。具体应由下列几个方面考虑。
2.1加强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为了加强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应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包括社区卫生保健人员糖尿病的专业诊治和护理知识培训。病人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培训等,这样可减少糖尿病患者在认识上的许多误区,这往往会降低患者对医生医嘱的应从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患者的年龄及教育水平通常是影响知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普及教育,使每个患者家庭均能做好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4]。
2.2代谢控制多数研究表明,不论Ⅰ型或Ⅱ型糖尿病,通过教育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目前我国要求将患者的HbAc1控制在7%以内,个别患者在没有低血糖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使HbAc1接近正常6%。强化教育还能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
2.3饮食控制不论糖尿病的类型、病情轻重、有没有并发症、是否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和长期控制饮食,按照医生设计方案全面均衡控制饮食和总热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使患者体重在标准范围之内。
2.4适当的体育运动一般选择适合本人体质状况的运动,使全身得到锻炼。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运动锻炼能促进肌体代谢,通过脂蛋白酶的活性,加快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还能改善糖代谢、血凝状态和血小板功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心肌功能,使体重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2.5保持良好心态过度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都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建立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另外适量饮茶也能降低血黏度,对防止血管硬化有利。
2.6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平时的糖代谢控制密切相关。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波动较大,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将大幅度增加。患者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可避免许多都糖尿病不利的因素,进而减少和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7卫生经济学目前世界各国用于研究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经费正以高速度增长,由此给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通过教育可使患者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由此给患者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2.8生存质量生存质量的下降亦由代谢控制不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致。并发症的发生将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和早亡。不少资料表明,教育后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3结论
研究表明,糖尿病控制的关键在于改善和提高生存质量,所以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应为当务之急。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质量与预后取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5],单靠药物难以全面有效控制糖尿病,只有正确指导患者认识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更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医疗开支[6]。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征服像糖尿病这样的现代慢性疾病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用药,更需要通过知识教育,使患者以及家属多了解有关糖尿病知识,才能更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和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7],这也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推动我国糖尿病QOL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晓冰. 老年糖尿病康复治疗.实用老年医学,2001,15(2):63.
2李春霖,陆菊明.老年糖尿病的进展.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36.
3廖志红,周凤琼,梁奕铨.生存质量是评价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指标.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5):304.
4徐济民.糖尿病性血脂异常防治进展.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1):53.
5钱荣立.加强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1-231.
篇6
【关键词】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048-01
高血压是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损害,也是老年人的直接死因。其中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占老年高血压相当大的比例,本文对100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60岁以上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61~82岁;本组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86例;病史最短8个月,最长21年,>10年者71例。
1.2 分析依据:本组病例血压测量方法,因老年人血压较不稳定易受情绪活动的影响,且24h血压变化大,受检者宜取不同反复测量血压,测量前须安静5min以上,测量右上臂血压3次,取后2次所测平均值,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
1.3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WHO/ISH的1999年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将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定义为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
1.4 合并症及伴发症:本组有并发症66例,其中高血压心脏病27例,冠心病16例,心力衰竭3例,心律失常7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11例;有伴发病63例,其中慢性支气管炎10例,肺气肿、肺心病6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29例。
1.5 治疗与转归:本组患者采用抗高血压常规治疗,以限钠、降体重为基础,针对高血压不同级别及危险层次,选用不同降压药。经2~4周治疗,91例血压不同程度下降,血压控制在130~139/85~89mmHg之间,未达基本正常者9例,死亡2例,均为脑出血。
2 讨论
2.1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根据大量文献记载与本组观察结果显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①发病率高,危害性大[1];②血压波动大;③易产生性低血压(尤其在降压治疗和加用利尿剂时),恢复慢;④合并症和并发症多,同时存在多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机会大[2];⑤并发脑卒中多;⑥ISH伴脉压增大为特征[3]。
2.2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2.2.1 非药物治疗:是指改变生活方式,消除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以及精神过度紧张等。此外应限盐、限酒、减轻超重,适当的运动,非药物措施作为基本的保健措施能够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合并症的发生[4]。
2.2.2 药物治疗治疗原则:①有效降压,且全面兼顾心、脑、肾及血管保护等问题。②对老年高血压病人,个体化原则尤其重要。③起始量要小,降压速度要慢。避免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而产生不良后果。④应用新药或增加剂量前后,均应测量坐位和立位血压以警惕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⑤老年人易健忘,选择药物品种不宜过多,用药宜少而精。
2.2.3 降压药物的选择:选用降压药物治疗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用药[5];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选用利尿剂、长效CCB;合并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选用β受体阻断剂、CCB;合并糖尿病选用ACEI、CCB;合并脂质代谢障碍选用β受体阻断剂;合并甲亢选用β受体阻断剂;合并原发性震颤选用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合并前列腺增生选用α1受体阻断剂。值得注意的是,开始降压治疗,应以基本药物的最低剂量开始,个体化调整剂量,尽可能选用长效制剂为宜。
2.2.4 联合用药问题:依据临床实践经验,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联合用药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血压形成的机理和降压药物作用机理进行选择合适的搭配。联合用药治疗的优点是:减少各自药物的用量,从而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再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楼兰香,吴灿善.老年高血压119例临床分析[J].中华新医学,2000,2(1):61
[2] 牟建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心功能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3(1):77-78
[3] 华琦.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3(7):339-400
[4]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3-新进展与临床案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0-766
[5] 方宁远,诸骏仁.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和循证医学依据[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3):211
篇7
为什么高血压患者要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家庭血压监测能尽早发现血压升高。高血压病的早期患者大部分是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的,而定期或不定期到医院测量的诊所血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容易漏掉峰值血压从而漏诊高血压。
家庭血压监测可避免白大衣高血压引起的误诊。因为血压受情绪、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的血压在诊所测量时升高,而在诊所以外的其它场合测量则正常,称为“白大衣高血压”。家庭血压监测排除了医院特殊环境所造成的焦虑、紧张、恐惧、不安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反映了血压的真实水平,减少误诊高血压。
家庭血压监测还有助于鉴别难治性高血压、评价长时血压变异、辅助评价降压药疗效及预测心血管风险及预后等。
高血压患者如何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家庭血压监测需要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仪器,如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可以自测血压或由家庭成员代为测量。对于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正常值是多少?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家庭血压值一般低于诊室血压值,超过135/85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如何做好家庭自测血压笔记?
家庭自测血压笔记应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
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者,可每周1天测量血压。对初诊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连续家庭测量血压7天(至少3天),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测量2~3遍,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高血压患者为什么需经常到医院复诊?
高血压一经诊断即需监测血压及合并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疾患的进展;开始治疗后,需要评估治疗反应和药物的副作用。
高血压患者多长时间复诊一次?
根据患者的心血管总危险分层及血压水平,由医生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应该每1~2月到医院随诊一次。
高血压患者一经药物治疗就要终身用药吗?
绝大部分高血压可以预防,可以控制,但却难以治愈。高血压患者一般须终身治疗。患者经确诊为高血压后若自行停药,其血压迟早终将回复到治疗前水平。但患者的血压若得到长期控制,可试图小心、逐步地减少服药次数或剂量,尤其是能认真改进生活方式的患者。
篇8
【关键词】中老年人;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03-02
为了解云林街道居民健康状况,给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我们于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应用锡山区居民健康档案调查表,对云林街道户籍居民5455位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云林街道云林苑中区、南区、西区、北区和7个社区居委户籍居民为调查对象,应查5876人,实查5455人,受查率为92%,其中男性2436人,女性3019人,年龄50~59岁有1698人,年龄60~69岁有1845人,70~79岁1368人,80~89岁有521人,90~104岁23人。
1.2 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详细填写家庭档案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内科、外科、神经科、五官科体检,有关疾病诊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专科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体能检查、日常生活功能、健康状况判定参考有关文献〔1〕。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输入启航系统,采用EpiData软件系统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人患慢性病情况:5455例老年人中患慢性病4288人(78.6%),其中男性2002例(82.2%),女性2322例(76.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
2.2 BMI与年龄的关系:检查5321例,消瘦者553例(10.4%);正常2086例(39.2%);临界1639例(30.8%);肥胖1043例(19.6%)。表1说明体型正常的老年人占多数,肥胖体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比例增高,在低(60~69岁)、中(70~79岁)、高(≥80岁)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2.3 血压与年龄的关系:受检5321例,低血压(21.3kPa)244例(11.2%),单纯舒张期高血压(>12.7kPa)154例(7.1%),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同时增高(>21.3/12.7kPa)92例(4.2%),临界高血压(18.7~21.3/12.0~12.7kPa)246例(11.3%)。收缩期高血压在低龄组为7.9%、中龄组为10.7%、高龄组为13.6%三个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于动脉硬化导致收缩期血压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舒张压不变,脉压差增大。
2.4视力和听力与衰老的关系:5168例老人回答矫正视力可看小字的有3902例(75.5%);不能看报纸1132例(21.9%);影响生活119例(2.3%);看不见实物21例(0.4%)。说明不同程度视力障碍在中、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2.5日常生活功能:分良、中、差三级,在5455人中,良4364人(80.0%),中1047人(19.2%),差44人(0.8%)。表2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日常生活功能良在低、中、高龄组的比例依次减少,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2.6健康状况:分良、中、差三级。在5455例中,良1724人(31.6%),中3671人(67.3%),差60人(1.1%)。表3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良者在低、中、高龄组中的比例依次减少,高龄组明显低于中、低龄组,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老年人体弱多病,同一老人常患多种疾病,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的前五位疾病谱与其他地区报道略有区别,本地区老年人以高血压为首位,可能与高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有关,慢性支气管炎为第二位,可能与本地区的空气质量较差有关。
BMI是评价人体营养状况的综合指标,也是研究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多数老年人体型正常,特别是≥80岁的高龄老人中以消瘦体型的比例为多,符合体型矮小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规律。肥胖常与某些老年慢病有关〔2〕。
视、听、体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健康状况都随着增龄其功能相应减退,此五项分别在高龄、中龄、低龄老人中均有显著性差异。特别是高龄老人常有多功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给社会、家庭、子女带来困难。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关心老年人的健康,应在政府和多部门协作下建立健全社区医疗护理保健网络,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舒适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7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reated with comfort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40 elderly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order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asic nursing mod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comfort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physical function scor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score and social function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6.3548, 11.1843, 29.2506, P
【Key words】 Elderl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omfort nursing intervention; Clinical effect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引发因素与心脏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存在相关性[1-3]。与此同时, 该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于老年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知, 加之治疗周期较长, 在治疗期间较易产生不良情绪, 因此, 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本次实验为寻求有效的护理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和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 依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及实验组, 各20例。实验组中, 男12例、女8例, 年龄最大82岁, 最小60岁, 平均年龄(70.1±4.0)岁。参照组中, 男15例、女5例, 年龄最大80岁, 最小61岁, 平均年龄(72.3±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干预, 主要护理内容如下。
1. 2. 1 心理疏通 多数老年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知, 加之治疗时间较长, 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如沮丧和焦虑等), 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充分掌握, 并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实施心理指导, 必要时予以安慰和鼓励, 让其树立治疗疾病的自信心,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2, 4]。除此之外, 告知患者家属需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 从而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担心。
1. 2. 2 和环境护理 患者在治疗期间, 需选取患者舒适的, 并适当将床头进行抬高, 从而使患者的舒适度进行提升。与此同时, 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病房, 调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就患者的喜好合理布置房间, 从而使患者的陌生感得以消除。除此之外, 勤通风, 并告知患者病房需保持安静, 适当的休息[5], 从而使舒适度得以提升。
1. 2. 3 吸氧护理 患者在吸氧期间, 需对氧流量进行适当调整[6], 并将吸氧期间需要注意的事宜进行告知, 这样可以使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度进行有效提升。与此同时, 患者在输液期间, 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痛苦得以减轻。
1. 2. 4 饮食护理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安排合理的饮食习惯, 在治疗期间, 需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日常饮食需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 7]。
1. 3 指标观察及评定标准 依据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主要内容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8]:沟通情况、护理服务以及操作技能等, 结果包含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90.69±2.46)分, 心理功能评分为(91.38±3.16)分, 社会功能评分为(92.19±1.28)分;参照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76.16±3.12)分, 心理功能评分为(79.55±3.52)分, 社会功能评分为(77.26±1.89)分;实验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6.3548、11.1843、29.2506, 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患者10例、占比为50%, 满意患者9例、占比为45%, 不满意患者1例、占比为5%, 护理满意度为95%;参照组患者非常满意患者6例、占比为30%, 满意患者7例、占比为35%, 不满意患者7例、占比为35%, 护理满意度为6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6250, P
3 讨论
有学者研究后指出[9, 10],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其临床症状可以有效改善, 缩短住院时间, 也有学者研究后表明, 实施护理干预后可以使患者舒适度进行有效提升。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临床中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被广泛应用, 其中舒适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备受患者青睐。该护理模式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核心, 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 从而使治疗配合度得以提升[11-13]。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干预, 参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护理模式, 实验M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90.69±2.46)分, 心理功能评分为(91.38±3.16)分, 社会功能评分为(92.19±1.28)分;参照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76.16±3.12)分, 心理功能评分为(79.55±3.52)分, 社会功能评分为(77.26±1.89)分;实验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6.3548、11.1843、29.2506, P
综上所述,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干预可以使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整体护理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因此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盛伟, 张焱, 夏文兰, 等.舒适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干预观察.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4, 20(6):436-438.
[2] 严俊, 肖彩红.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8):232.
[3] 李丽娥, 朱丹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特征与舒适护理干预效果.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3, 19(4):262-264.
[4] 廉颖.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4):239-240.
[5] 朱继艳, 余翠玲. 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 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15):2029-2030.
[6] 仇建华. 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5, 24(30):217-218.
[7] 贺大丹, 李姗姗, 姚吉换. 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 生物技术世界, 2014(3):95.
[8] 韩荣. 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效果探讨. 中外医疗, 2016, 35(9):155-157.
[9] 姚秀清.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采用舒适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 2016(7):153-154.
[10] 韦亚楠.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5, 3(21):155.
[11] 张红霞. 舒适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者的作用以及护理体会. 医疗装备, 2016, 29(4):184-185.
[12] 杜剑兰. 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22(22):235.
篇10
I关键词l虚弱;老年人;虚弱指数;综述
虚弱状态是降低老年人工作和生活质量,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的重要因素。虚弱与疾病发生、功能丧失和死亡的关系开始引起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和人口学等领域研究兴趣,并被列为现代老年医学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1飞1虚弱的概念虚弱(自ailty)是一组由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为11.0%14.9%,特别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非常普遍[3]。与青壮年期的亚健康状态不同,老年人虚弱常常是一系列慢性疾病、一次急性事件(如跌倒、意外伤害等)或严重疾病的后果。虚弱不仅与年龄、衰老有关,也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2J。
衰老是分子、细胞、器官多水平生物学改变与行为学改变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际年龄不足以预测疾病预后或死亡结局,而虚弱概念的引人可以更确切、客观地反映衰老过程和老年人慢性健康问题[句。虚弱的核心是老年人生理储备减少或多元异常,导致个体在应对外部不良健康干扰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维持困难或丧失,从而使得老年人的医疗处理与康复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坷。作为老年健康状况的综合表现,衰弱不仅应包含肌肉骨锵功能、代谢能力、营养状况等躯体功能状态,还应包括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度等方面的内容。
2老年人虚弱状态评估方法虚弱状态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评测,主要分为以下两类[叫。
2.1生理表现型虚弱评测 这一方法由Fried等首先提出川,认为虚弱的典型表现包括非自主性体重下降、疲劳、体力下降、可测量的握力下降和步行速度下降5项内容,评估方法包括量表评估或简单设备测试,一般需由医务人员完成评 0当阳性指标;:.3个,则提示存在虚弱状态;12个阳性指标则提示虚弱的临界状态,即虚弱前期。这种虚弱的界定方式包括活动能力、肌肉力量、耐力、营养等躯体生理和行为功能的衰退[町,对于健康状态有很好的预测能力,缺陷是忽略认知功能和心理因素影响。
2.2累计型虚弱评测它由Mitnitski等首先提出凹,将虚弱作为老年人口个体健康的累计损失,其内容覆盖症状、体征、疾病、残疾等多方面内容。虚弱程度的评价指标称为虚弱指数σrailtyIndex,FI),是指个体在某一个时点潜在的不健康测量指标占所有健康测量指标的比例[2J即:虚弱指数=取值为不健康的指标数老年人健康指标数之和从建构方法分析,虚弱指数可以理解为老年人健康缺失(healthdeficit,或称健康赤字)的积累,因此有学者又将其称为累计健康缺失指数(CumulativeHealthDef?citIndex,CHDlyw-IIJ。
建构虚弱指数的变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以及社会参与等多维健康变量。通过建构虚弱指数,可反映个体目前潜在的所有健康测量指标中不健康指标所占的比例[1飞虚弱指数具有累积性、最大限制和年龄依从性的特点,能够定量描述机体的易损性[12]。
虚弱指数表现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虚弱指数与巳有的其他虚弱测量指标、残疾、认知受损以及多种疾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0.40.8[I)J0一项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当虚弱指数增加0.1水平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ADL)评分增加0.499,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增加0.6日,住院天数增加4.57d[1付。虚弱指数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不同国家以及研究小组得到了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结果。虚弱指数对于具体健康变量并不敏感,目前对于建构虚弱指数的健康变量的数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实际应用中,变量数通常
3070个,不同研究机构存在较大差别,但其研究结论接近一致,这说明虚弱指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当建构虚弱指数的变量运10个时,具体变量的选择变得更为重要[斗。
相对于其他指标,虚弱指数对虚弱状态的评估更为宽泛[9]。采用虚弱指数测量老年人虚弱程度,突破了用单变量描述生物进程的局限性,将多种复杂的健康信息集中起来构成单一指标,可以更好地测量老年人健康的整体状况,也增强了估计结果的统计效力!15lo近年来,老年医学、人口学等领域关于虚弱的研究已表明,虚弱指数在反映健康变化、健康服务使用、公共卫生管理和干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ló-17]
3老年人虚弱发生的凤险因素虚弱是由年龄、生理功能、疾病状态、心理因素和社会保
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健康累计损失的结果[18J。病因学研究显示,高龄、跌倒、疼痛、吞咽困难、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多病状态、教育水平低、活动功能下降、焦虑抑郁状态等均与躯体虚弱相关[.1,\9]其中多病状态及其药物应用可直接导致虚弱,在此不再赘述。
3.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功能受损将不可避免,个体健康储备不断被透支,导致累计健康缺失随之增长,虚弱程度加重[2J。香港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虚弱指数随年龄增加I趋势明显口IIJ但两者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虚弱指数与年龄的平方成正比[叫。在相对健康的群体中,虚弱指数呈现偏态分布;随着年龄增长,虚弱指数的分布特征逐渐趋于正态分布li.21]
3.2性别虚弱程度和寿命的男女差异表明性别也是老年人综合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之一[21-2飞在老年人中"男人活得好,女人活得长"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问。相关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尽管两性的虚弱指数有相似的年龄分布模式,但男性虚弱指数显著低于同年龄段女性,且男性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年增长率为4%-5%,而女性的年增长率为6%-7%川;但在一定时间内,女性的死亡风险比相同年龄和虚弱程度的男性低20%[211导致这一现象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初步研究显示,老年人虚弱的发生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血清游离宰酣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与老年男性虚弱状态显著相关问。心理行为学特征分析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多样化的虚弱表现,而男性由于其功能障碍阔值较高而表现为更好的生理功能状态,但其健康储备却较女性差,所以男性健康缺失的累积更为严重口3J
3.3精神心理因素和认知功能认知功能、负性情感、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因素均与老年人虚弱状态有关[18,26]。研究证实,患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患是导致老年人虚弱的风险因素之一(OR=I.23Y27Jo睡眠障碍包括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节律紊乱、睡眠维持困难、入睡困难、睡眠效率下降、睡眠呼吸暂停等,不仅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也是导致其虚弱状态加重的原因之一(OR=1.28-1.42,95%CI:1.09-1.82Y"J0
3.4肌肉-骨倍功能及运动干预老年人虚弱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骨憾肌能力下降。体力下降、慢性疾病和残疾等原因造成老年人活动减少,肌肉组织逐渐被脂肪组织替代,称之为骨锵肌减少症arc。openia)。与非虚弱老年人相比,虚弱老年人存在肌肉密度和质量减少,而肌肉脂肪量增加[吁:步态和平衡功能损伤可导致虚弱和跌倒[29]。另一方面,虚弱状态与骨质疏松显著相关[叫,维生素D不足与老年人虚弱的相关性也值得注意:25-经维生素D低的老年人,虚弱指数增加(仰OR斗=10.74,何95%Cα1:2.60~44.31ylη运动可以改善多个系统功能状态,增加力量和行走速度,减轻年龄所致的虚弱,不仅在虚弱前期,即使对已经出现虚弱的老年人亦有助益[18.30J。有证据表明,运动提高膜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控制体重土升,调节炎症反应和激素功能,从而改善老年人虚弱状态川。
3.5体重指数与肥胖尽管体重下降被认为是虚弱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与虚弱的相关性呈现"u"型曲线,即当BMI为25.0-29.9时,虚弱指数最低;BMI过高或过低时,虚弱指数都会增加;研究也发现,虚弱状态与腰围成正比,这一趋势还表现在低体重老年人群中,表明向心性肥胖与虚弱的相关性更为直接[丑]。
3.6社会因素和经济水平在控制众多干扰因素的前提下,医疗保障服务、种族、受教育程度、社会功能角色、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也对老年人虚弱影响显著[川34J.低收入或单独生活的老年人虚弱状态更加明显,而经济地位较高的老人虚弱指数较低,可能是因其能享受各种护理保健服务,从而减少健康损失[20,331;有色人种和低教育水平的人更容易表现为躯体功能衰退问;良好的社区环境和人际关系对虚弱状态有积极影响问;城乡差距、及日常运动者E与虚弱状态相关[22,3(1]。政策指导和干预措施介入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叫。
3.7其他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炯造成老年人虚弱指数升高,虚弱程度加重,死亡率增加阳飞虚弱指数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炎症反应因子呈正相关,而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39lo
4老年人虚弱评估的意义及价值虚弱程度作为度量老年人躯体、功能、心理、营养和社会维度的综合指标,不仅有助于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治疗效果评估,有很强的临床参考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老年人口的预测寿命及生命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叫。
4.1对老年人健康及干预的影响
4.1.1对衰老过程的影响老年人口在健康状态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异质性是人口健康动态变化的结果,而基于人口队列分析的寿命表方法常常会忽略这种差异。与反映存活时间的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age,CA)比较,生物年龄(biologi由calage,BA)更能客观、准确、定量地反映个体的健康状态和衰老过程[叶,并预测死亡风险[21J。研究发现,高龄老年人可以具有与低龄老年人相近的虚弱指数,提示通过有效干预,帮助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aging)具有现实可行性。老年人虚弱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q叫。通过虚弱状态评估能很好地区分衰老状态,反映老年人真实的健康状态,预测残疾、意外伤害(如跌倒或骨折)、住院率和急诊就诊率甚至死亡发生阳叫,还可以解释疾病(如心衰)预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差异问。虚弱指数正被应用于老年康复保健服务,成为评估老年人健康状态和医疗需求的新指标。
4.1.2对寿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寿命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分布模式基本相同,这表明虚弱指数与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死亡风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11叫。危险分析表明,虚弱指数是一个稳健的死亡预测指标阳明,不仅可以很好地预测死亡,而且老年人的死亡质量与虚弱指数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飞与非虚弱老年人比较,虚弱老年人10年死亡率的危险比(HazardRa?tio,HR)为1.81;虚弱指数越高,不仅死亡风险越高,而且痛苦死亡的可能性也越大[叫。
4.2公共卫生学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虚弱与老年人健康状态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使其研究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建构是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基础间,开展多学科、多因子的综合干预可降低老年人入院率,节省医疗资源和费用。针对老年人虚弱的研究将有利于公共健康政策制定和社会医疗服务评价系统的建立,对实现我国老年人口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老年虚弱研究正成为国际老年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有独特的卫生医疗体系和并不发达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研究我国老年人虚弱状态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积极探索阻止或推迟虚弱程度进展的干预手段和治疗方法,是今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
[1]范陈豪.老年人虚弱综合征[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9,(5):232-234.
[2]梁荫基.虚弱指数在老年人健康评估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12):1144-1146.
[3]ChangCI,ChanDC,KuoKN,etal.PrevalenceandcorrelatesofgeriatricfrailtyinanorthernTaiwancommunity[1].1For?mosMedAssoc,2011,110(4):247-257
[4]RicouB,MerlaniP.Whatlimitsforacutecareintheelder-Iy[J].CurrOpinAnaesthesiol,2008,21(3):380-385
[5]曾宪新.老年健康综合指标一一虚弱指数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1):3220-3223.
[6]LucicesareA,HubbardRE,FallahN,parisonoftwo企ailtymeasuresintheConseliceStudyofBrainAgeing[J].JNutrHealthAging,2010,14(4):2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