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故事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育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
1.我国古诗词文化发展的需要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主要呈现方式,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历朝历代文化发展特性,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和特定的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心态情绪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我国的诗词文化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而弱化,且古诗词的生涩难懂以及其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也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了不便,这就导致古诗词文化发展出现了断层。
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和精华,继续传承下去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体制强化古诗词教学效果,提升古诗词教育要求,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古诗词文化的发展开创良好局面。
2.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古诗词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和语文兴趣有直接作用。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水平能够起到净化心灵、升华精神、提高个人美学理念和素养的能力。学生的古诗词文学艺术鉴赏和运用能力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的理念、主张、价值观念和思想就可以由此渗透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提升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好的文学修养、文学素质的重要保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意境教学的渗透,提升初中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我国古诗词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典故、文学理念、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内容。如果单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个工作量过于庞大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执教人员可以考虑以塑造意境、分析情境的方式,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让学生直接面对这种意境和情境,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提升。
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很生动,蕴含了真挚的情感,对初中生来说也更容易理解。老师可以为大家模拟这个场景,让大家体会这一赠别诗中大诗人李白的细腻情感,感受那种质朴的情怀。还可以从中延伸出友情的可贵,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友情之道,对比分析古今友情文化的差异。简单的一首诗,蕴含的道理、话题和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学生若能深刻了解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情境演绎教学,真人仿古感悟其中的文化情怀
初中生本身的语文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并不算高,对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也十分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要通过文字性的介绍来深刻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以情境演绎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现场演绎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了解其思想感情。
比如,孟浩然的古诗《过故人庄》,这个故事在情节上也比较简单。语文老师不妨以此诗中的内容为剧本,找几位学生进行现场演绎,两个故人,或者创意性的加入一两个仆从之类的,共同演绎故人见面,彼此热烈庆贺的场景。这个场景很简单,演绎起来并不难,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负责不同角色的学生私下去查课本、找资料,了解诗词之中的文化典故和文化背景。比如,重阳日、就、话桑麻等所代表的意义。通过这种生动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进学生对诗词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古代友人之间的热情招待的场景,感受古代的待客情怀。
3.基础知识的趣味化培训和强化
扎实的古诗词功底是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文化修养和水平的基础。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扎实的功底和基础知识是大前提,也是必要条件。教师要立足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开展教学方式的创新。
死记硬背的方式可以继续应用,从古诗词的博大的文化底蕴来看,通过死记硬背来强化记忆,强化对古诗词、典故、词义的了解和古诗词分类、用法的了解,这种方法虽然笨拙,但对于在短期内强化学生的古诗词水平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热情。比如,进行合作式教学的新尝试,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给出一首古诗词进行探析和讨论,让学生在一定的期限内给出关于古诗词的解读和赏析。让学生自发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探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心得体会、经验成果。
课堂提问也是督促学生积极掌握古诗词基础知识的有效尝试。不过建议改换提问方式,避免形成过于紧张的教学气氛,可以通过较为宽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错误或不完善的同学也不必指责,可以给与学生查阅资料的机会。提问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不懂的问题及时查,不明白的问题及时问的好习惯,引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关注。
篇2
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已无法真实还原古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们与他们生活、经历的差距有着天壤之别,学生会觉得古诗陌生和难以理解。再者一些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古诗教学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冷淡。那么,如何使古诗教学大放异彩呢?就此谈一下本人的拙见。
(1)对古诗词句的理解。古诗语言精练,诗句内容也很丰富。在理解诗歌时,我们要重视诗句中的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等,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它们使诗歌空间无限延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些诗句因表达的需要而颠倒语序,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增加困难。这就需要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如在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属主语后置,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因此,要深入分析古诗的词句,讲清它们的含义。
(2)对古诗意境的领会。对古诗词句理解固然重要,但要真正理解古诗,只了解词句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古诗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通过联想与想像去丰富古诗内容,完成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再创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只从字面去理解就是: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的叫声,是那样的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但这样一来似乎缺点什么,如果启发学生想象,让他们再进行艺术创造,效果肯定不一样。全诗的意象是春潮、雨、野渡、横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和希望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宁静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我就请同学们结合全诗,自己把握意境,然后再进行想像,把他们想到的画在黑板上。课堂上一下便炸开了锅,每个同学都很积极,自豪地在黑板上画出他们的“大作”。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何乐而不为?
(3)对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古诗讲究平仄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词和曲长短不一,而古诗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古体诗和近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上看,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还有在句末押韵的韵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光”、“霜”、“乡”是韵脚。这样诗歌就押韵了,音调变得和谐优美。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这些特点,有感情地朗读、熟读,然后背诵。再在其中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情境教学法 途径
古诗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极大比例,创新古诗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古诗教学多为教师古板、枯燥的讲说,从单个虚词、实词讲解到整个句子、文章,如此教学方式下,学生仅能掌握古诗大意,而不能透过大意理解并内化情感内涵,最终也是靠死记硬背反复记忆。该教学方式虽可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成绩,却忽视学生情感培养、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其综合发展。情境教学法可很好打破这一禁锢,借助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再现古诗意境,使得古诗情感意志更加生动具体,对提升学生古诗素养有积极意义。具体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善于导入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古诗鉴赏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鉴赏能力与思辨能力,最终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优点
1.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新提出的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通过有目的性地创设或引入形象生动、揉合一定感彩的场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感体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将知识学习与心理机能两手抓,促进综合发展。一言概之,情境教学法以学生情感意志发展为内核[1],主张借助生动具体情境,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影响。该教学法不仅突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强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态度及情感的发展,符合新课改对教育教学的要求[2]。
2.情境教学法的优点
与传统教学相比,情境教学法具备以下几大优点:①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积极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情境教学法多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可将无生命的文本信息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场景,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②打破传统教学的束`,对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有积极意义。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从传统教学课堂中解放出来,生动情境的导入刚好符合新时期学生学习的习惯及思路,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对培养情感意志有积极意义。③创设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可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入教学情境,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情感理念及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促进其身心发展。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积极意义。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情境教学法是首先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感受感知,然后组织自我语言进行表达描述,或者边感受边刺激内部语言活动这一教学机制[3]。前期知识感受中,大脑右侧会产生兴奋;而在表达过程中,大脑左侧产生兴奋。如此大脑两侧出现交替或同时兴奋,借助两者协同工作,可极大挖掘大脑潜能,学生学习成效便可大大提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
1.导引故事,引生入境
初中生知识积累尚不足、社会经历少,在初期接触古诗知识时仅能理解表面意思,很难透过表层深入掌握古诗蕴藏的内涵及意义[4]。教师也多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进行学习,然而一遇到同样的学习知识,学生就很难借助自我知识结构进行分析、总结。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导引故事,以故事情境刺激学生左右脑兴奋,以激发其学习能动性及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过零丁洋》一诗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导入诗歌背后的故事情节,介绍其中英雄人物及事迹,让学生大脑对诗歌背景形成一定的感知。具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导入,“中国历史上有数不尽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既是爱国将领,也是有名诗人,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这位著名将领、诗人的诗作,而在此之前,老师先分享这位英雄任务的趣闻趣事。”简洁而恰到好处的课堂引入,可激发学生的高度集中。教师应“乘胜追击”,继续讲述道,“文天祥酷好下棋,且棋艺精湛。据说,文天祥对下棋已是痴迷的状态,在夏天游泳的时候也喜欢下盲棋,即便是之后入狱,象棋也一直陪伴左右。”听到这里,学生就会对这位爱国将领产生倾慕之情,对文天祥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且在潜意识里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顺理成章导入文章主题,“同学们,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位爱国将领的诗作,看看棋痴在面对国难时的情怀。”相比以往开门见山引入主题,简单引入古诗中的人物趣事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大脑皮层进行思考,且更为关注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2.探究背景,培养情感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反映论原理[5],通过人为有目的创设符合初中生成长及学习机制的情境,再加以语言支配,将学生很快融入到特定场景中,影响其知识感知、心理认知,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参与,实现其自我认知运动。换言之,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是该教学法的内核,以此深化发展学生的认知行为。传统教学中,教师多进行简单示范,虽具一定直观性,但实物直观作用只能让学生产生机械化的智力操作,而不可激起学生火热之情,情感认知更可不及。
如在八年级(下)《夜雨寄北》一诗学习中,掌握诗歌表面意义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但要深入了解诗歌背后的内涵是比较困难的,而这与学生不了解写作背景有很大关联。事实上,诗人写作诗歌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用词用句不仅寄托其情感、情绪及情怀,更反映了时代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氛围。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文化背景解读,补充背景空白,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背景。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写作诗歌,诗作风格丽、构思新奇。然而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终不得志。他四处漂泊,很少可以和家人共聚。因交通、通讯不便,他连妻子卧床都不能陪伴身边,甚至最后连妻子去世也不得知。《夜雨寄北》这首诗歌写于诗人在四川任职时期,从字里行间可明显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与妻子相互遥望的无奈。”通过补充了诗人概况、创作背景,可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情感,激感共鸣。
3.引入媒体,情境交汇
古诗教学中,将学生引入诗歌意境,并深刻体会其中意蕴是重点,也是难点。深究原因,这也主要与时代背景有关,诗歌创作背景与现实存在本质上的距离,身处优越环境的学生是很难凭借文字描述、自我想象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情感。多媒体恰为一载体,可将抽象、死板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6],可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在情境交汇中深入解读诗歌。
比如在七年级(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教学中,教师可融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体会其中的感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播放《但愿人长久》这一金曲,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盛宴享受,并融入情感。借助音乐氛围的渲染,教师紧接着可让展示相关图片,从视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多媒体导入可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逐步融入情、境中,便于理解歌感情及意境,获取自我情感体验。有了前面的铺垫,教师即可逐步回归到诗词主题,重点讲解宇宙哲理、人世间悲欢离合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热爱生命的态度,指引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丰富古诗词教学是提升学生诗词素养的关键,情境教学法因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不失为一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古诗词教学中创新导入情境,如故事、背景及多媒体情景,建构生动的古诗词教学课堂,让学生喜欢古诗词学习,并主动投身其中,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永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04):115..
[2]郑宏岚.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01):117.
[3]王鸣慧.乐画古诗相通,电教手段相辅――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4,11(11):100.
[4]代忠义.优化古诗教法学法,实现自主学诗品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01):108.
[5]石顺辉.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J].生活教育,2014(S2):102.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读书方法;素读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既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古诗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与力气去备课,耐心讲解,练习辅导。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陷入当前这种教与学的泥沼,其一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背诵方法的指导,其二是学生没有掌握“素读”这种经典的读书方法。
一、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时不需要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即学习古诗文,教师学生均不必花大力气去解释一字一词,而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作品的文字美与意境美。
二、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的必要
1.当前古诗文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
当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重视讲解,轻视诵读;重视题型训练,忽视朗读背诵;重视成绩高低,忽略语文积累;重视朗读表演,忽视文字濡染。造成学生的诵读惰性,课堂只愿“聆听教诲”,而不愿张口朗读,不能正确地断句,把握节奏韵律,感受不到蕴藏在文字中间的独特魅力,更不愿去背诵积累。我国自古就有素读的传统,“素读”也是我国古代诗文学习的有效方法。
2.素读古诗文切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及学习实际
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尚有不足,但他们的记忆能力却是超强的,其是记忆的黄金期和全盛期。“素读”对于他们学习古诗文是很好的方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共有古诗词及名家经典古文160多篇,涵盖了我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的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非常适合初中生素读积累。
3.“素读”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
“素读”古诗文有很大的优越性。在广泛记诵,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语言的积累量、思想的感悟力都大大提高,为写作做了最好的储备。胸有点墨,腹有诗书,笔下才能行云流水,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更强,写作时才能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灵和思想飞翔在字里行间,才能写出真正的“独抒性灵”的作品。写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离不开传统的“素读”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
三、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素读策略
1.培养浓厚的兴趣
“素读”古诗文,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的,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校全级或班级背诵比赛、经典古文诵读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作家作品连线、诗文学习演讲等。设计好比赛程序与比赛规则、奖励机制等。或师生背诵竞赛,或课堂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兴趣,播放录音,教师范读,朗读表演等激趣。
2.教师的恰当引导
由于古诗文写作的年代较为久远,写作的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大,字词的通假,古今异义,字音异读,字词的一词多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学生理解困难较大,很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素读”古诗文,尽管不需要过多的理解投入,但教师引导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推波助澜。教师或从诗文的类别,或从句法特点,或从题材选择,或从相关故事进行引导,这样学生背诵起来就会轻轻松松,过后不易忘记。
3.“素读”要长期坚持
“素读”和任何读书方法一样,也需要持之以恒。古诗文背诵,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读书历来不能速成。古诗文的累积讲究由少到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由数量的多寡到质量的升华,由囫囵吞枣到营养的吸收,最后内化成自身的语文素质。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由开始的数量扩充不太理解到后来的消化吸收、甄别内化、思想成长、实践应用、指导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素读”应课堂内外相结合
“素读”古诗文,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积累为辅助。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采用指名提问、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同桌互查等方法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就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好地起到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作用。古诗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背诵篇目,适当进行课外诗文积累,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将语文所学更好地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
5.有效的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他们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初中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应当遵循课标要求,尤其重视学生的背诵积累,把背诵积累名家名篇、诗文精髓作为衡量的标尺。例如,一名八年级学生,每学期背诵的古诗文应不少于25篇,否则就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从《诗经》到楚辞唐诗宋词,无一不给历史的发展添上华丽的一笔,构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文化长廊。学习古诗词有助于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激发少年奋发图强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不应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实践里将最美的韵律铭记在心,体会古诗的广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积累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美育教学作为培育学生树立,发展正确审美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生人格塑造,培育情趣,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能够具备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以特定阶级,时代作为审美标准,以感情为核心,形象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的教育,通过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品格,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而美育的实质正是情感的教育,包括德育和智育,是将二者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情感教育融在道德和知识中间,有着比智育和德育更为复杂的规律。总的来说,德育,美育和智育三者共同影响,互相渗透,智育是基础,德育是方向,美育则是动力。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情感,语言,内容上都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因素,是初中生美育的绝佳素材。
美育具有娱乐性,自由性,形象和普遍性四个特点。娱乐性是美育中重要的特点,贺拉斯曾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提倡通过欣赏艺术活动,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并从艺术中得到知识和启迪。美育的自由性指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自愿自觉的方式进行,而不像德育和智育多少需要使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形象性是美育教育中显著的特点,美育正是从观察,欣赏美的形象开始,美固然有其内在涵养,但脱离了形象就难以感受了,学生正是通过对美形象的领悟来感受其内在涵养,不管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离不开形象。美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与美育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美育已经成为一种人生教育和生活教育,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等。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的必要性
1.初中古诗词问题呼唤美育
随着可改变的推进,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语文课本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珍贵的美育资材,但在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教师容易将古诗文教学和文言文混为一谈,喜欢拆字逐一分解,到最后势必要将古诗文翻译成白话文,接着再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这种教学方式较之过去虽有下降,但一些年长固执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后,还是习惯简单传授而不思考,没有与时俱进的觉悟,就形成了重复,简单的模式,把美妙的诗词拆分的支离破碎,美感顿失,意境全无,学生除了反复背诵,理解大意外对诗词的精华和意境没有丝毫感悟。此外,很多初中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过于重视理性的分析,重视挖掘诗歌中景,物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做法较为普遍。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重要性,但操作并不容易,这就导致很多教师知难而退。比如在讲解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经典名句时,常会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往往讲不出其中的奥妙,也无法很好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那种寂寞,孤独,萧瑟的意境。这就需要美育教育的介入,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2.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下降
现在初中生是伴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喜欢上网冲浪,各种实事,娱乐新闻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静下心来去品味,拼读一首诗歌。很多学生都觉得古诗词已经落后,不值得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比埋头沉吟古诗更为重要。手机的普及让他们再难体会鸿雁传书的情谊,高速的交通工具也让他们难以体会山长水阔的距离,相思的红豆,话别的长亭,清冷的残月已经逐渐掩埋于科技信息的浪潮里。为了寻回学生那种单纯,美好的情怀,体会古诗中的点点滴滴,不正需要美育的介入嘛?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策略
1.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在古代不仅是文字的记述,还可以浅吟低唱,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强调古诗词的韵律,只有重视诗词的节奏才能在朗朗上口中体会诗歌音律美。古诗文一般按表音节来划分多,表意节奏划分少,七言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的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五言有二一二和二二一的节奏,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韵脚需响亮稍长,读出韵味来。此外,在古诗词朗诵中还要注意诗歌情感基调的变化,如缠绵悱恻的《无题》,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忧国忧民的《春望》等。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育中的重要内容,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体验,想象在经过加工,提炼后和生活图景融合的一种境界。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是诗人有意或无意的营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5]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要做到两点。①动之以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己的动情来影响,激发学生的动情,让他们随着自己的节奏感受进入诗词内部,感受诗词感伤或欢快的情感。在讲解中教师应让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都充满感情,而不是板着脸,自说自话。②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来安排情感。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从诗歌的整体上把握情感基调,也要注意诗词定词句的情感表达。如在《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全局体会诗人如何借江雪,咏垂钓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和清高,抒发自己失意的情怀,也要把握对灭,绝,独钓,孤舟等词的细细体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用词和情感的精妙。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由景引情,由声体会真情,由美导情的综合运用,不能顾此失彼。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大的比重,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美育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只有将二者巧妙的连接起来,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童心乃初心,只有学生喜欢上诗歌,古诗词才能焕发生命,而美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翠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M].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1(5)
[2] 李洋.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3] 周大华.走进古典诗词 寻找美的踪迹——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原则[J].科学教育.2010(4)
[4] 周庆元,胡旭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篇6
关键词:品味;感受;想象;比较
诗言志,诗是诗人志趣的反映,是诗人灵魂的闪光。她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人带进美的境界,或石破天惊,或余音袅袅,她堪称语言艺术中的最高艺术,她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诗人的心血,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因此,很多诗人不惜做到“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或者“一字未安”而“绕室终日。”
然而,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古诗的时候总爱把古诗当作古文一样,一字一词地去讲解,然后把她翻译成现代汉语,叫学生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讲就是:枯藤缠着老树,老树上有一只乌鸦,远处有小桥、流水和百姓家。在荒凉的古道上,有一个人骑着马在走。本来这首曲子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却被老师隔离得支离破碎,一幅美丽的图景顿时黯然失色。她圣洁的灵魂因此而玷污,她那博大精深的意境因此而变得平淡无奇,她的韵味已不复存在,她不再给人以美的遐想,不再给人以细嚼慢咽的满足。她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她夺目的光泽,失去了她的原汁原味。
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这一最高艺术以她原来的姿态去走进读者的心里呢?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就是要在读中去品尝诗的韵味,在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古之学者读书大都摇头晃脑,而且颇为陶醉,其神情难以言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去写老师读书的神态:“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想此时的这位先生肯定已完全融入了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之中,他此刻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任何一种美味佳肴还要舒爽。
当然,作为一名初中生,他们是不会在读中领会诗的深邃的内涵,也不会在心中勾画出蕴含在诗中的美丽图画。教师应以读带讲,讲中再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带入那神奇而优美的画面之中。如: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边读边作如下讲解:“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美妙绝伦,而西湖六月的风光更是无与伦比,美不胜收。红日当空,莲叶满湖,似与天相接。朵朵荷花姹紫嫣红,娇艳欲滴。莲叶上露珠晶莹,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像一粒粒珍珠。微风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就像喝了一口陈年的老酒。那珍珠也一粒粒的滚动,显示出无穷的生机。此时,天空日丽,那红碧交辉的彩色画卷,令人心旷神怡。你会感觉到:此时的我已并非凡夫俗子,而已飘飘欲仙了,似在天上走,何似在人间。在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送别友人,心中是何等的惬意,没有丝毫的哀怨和忧伤。”
经过上述讲解,师生共同走进了天堂般美丽的西湖,共同去领略西湖那“淡抹浓妆总相宜”的胜景。这样,我们既走进了诗的意境,又带给了学生无穷的美的遐想。如此讲读结合,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成诵,培养了学生欣赏古诗的综合能力。
另外,我们在讲古诗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只讲一首,而应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关的诗一起讲。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激发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如讲《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时,让学生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细雨如丝,繁花似锦的三月,表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在古道西风,杨柳依人的初春送别友人,作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凄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在奇寒无比,冰天雪地的隆冬送别友人,作者心中满怀惆怅。这样,一组送别的场面像放电影式的在眼前浮现,清晰而生动,这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还展示了古诗的无穷魅力与生机,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篇7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人都认为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中的难点,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接触到较多的古诗词,并且文言词语古今词义有着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感觉到较大的难度,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老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一、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如今的阅读和写作教研,古诗词教研的落后性较强。如今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语言化倾向较为严重。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在古诗词观赏课中,都将其当作文言串授课,甚至直接将其作为文言文课,这是因为他们将诗文的句义以及诗文的静态解释作为了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对古诗文表达的意境的差异化理解。
二是看法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人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简单地告诉学生本诗词就是寓情于景或者景中抒情,没有重视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以及心理素质。
三是支解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教师在整体赏析一首诗词的过程中,往往局部解释单调的诗词文句,没有对诗词鉴赏的整体性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一是情景导入,走进诗词意境。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指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将一系列的方法应用过来,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当中。通过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充分钻研,对新课导入产生足够的重视。比如,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聆听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这首曲子有着十分深远的意境,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在音乐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诗词意境,对作者的写作情感进行感悟,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是对写作背景进行剖析,以便更好地把握诗词主题。作者通常会将个人的一些遭遇以及感情变化融入到诗词当中,那么在学习诗词之前,就需要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通过对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解,都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作者写作的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线索进行把握和理解,这样诗词中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被学生更好地掌握。如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们理解,本诗创作时间为安史之乱,杜甫弃官西行,在路途中看到了人们生活颇为艰难,有感而发,遂创作了此诗,作者十分关心民间百姓疾苦,学生们也可以对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更好的学习本诗词。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过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思想差距就可以有效拉近,促使学生对所学的诗词更加透彻地理解,进而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是对诗词意象进行分析,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情思给体现出来,就艺术化客观事物,这种创作活动被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可以将作者的真实生活给反映出来,又可以承载诗人的情感价值,有机统一了客观事物和诗人的内在情感。通过对诗词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对诗词作者的感情进行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对陶渊明《饮酒》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用“看来”代替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是否可以产生同样的感觉?学生们通过思考,就会理解见字更加的贴切,可以将作者在无意之间看到南山的神态给充分体现出来,说明了诗人的生活十分悠闲。因此,在对诗词进行讲解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意境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经常见到的诗词意象集中讲解给学生,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通常用“月”来表示,对人生苦短的伤感通常用“流水”来表示,对苍凉凄冷进行体现,霜字尤为合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来感悟常见意象,鼓励学生对诗词独立分析,进而实现诗词鉴赏效果提升的目的。
四是进行诗词鉴赏,组织诵读活动。可以开展一些古诗词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起到延伸的作用,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的理解,促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就需要将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开展下来,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的诗词素养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教师给出诗词的上半句或者下半句,有学生来回答下半句或者上半句,或者是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让学生将诗词题目以及作者说出来,或者给出一些有关联的语句,让学生将经典词句写出来等,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的诗词记忆量得到显著提升。总之,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诗词背诵量得到加大,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过去传统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导入诗词情景,对诗词意境进行分析,将学生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以便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讲,需要充分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词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朱猛.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学园,2013,2(25):123-125.
[2]陈晶晶.试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66-68.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力度逐渐加大,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从数字故事的内涵出发,阐述了数字故事的特点,分析了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希望给有意于将之应用于教学的教师以启发。
关键词:
数字故事;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0引言
数字故事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新的教学方式,在欧美中小学的各个年级中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方式。本研究在借鉴前人对数字故事分析论述和实践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数字故事的内涵
1.1数字故事的概念
数字故事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美国。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WinslowAtchley)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人,他用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成了一部自传体电影,并在公共场合播放,得到了人们的好评[1]。之后数字故事的概念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并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关注,并在教育中加以应用。数字故事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声音、视频来讲述故事的,它融合了声音和视觉两大元素,使学生从音画中获取故事内容,并能够得到直观的感受和体会[2]。
1.2数字故事的特点
(1)数字故事具有真实性。数字故事不同于童话故事和民间神话故事,它是基于真实的故事,需要创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创作数字故事作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一些知识和相关问题的观点。(2)数字故事具有较强的故事感。故事感就是围绕故事的主题,有效组织信息,并结合语境,有感情的表达出来。人们在一定的背景或内容中去讲述故事,在设计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寻找故事的冲突点和感人的地方,并且情节设计要跌宕起伏。(3)数字故事具有多种感知方式。传统故事往往以口头讲述、书面记载或录音等形式流传,缺少感动和震撼的氛围。数字故事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它集成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使故事的聆听者可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内容,比传统叙述形式更具体、直观,信息量大[3]。(4)数字故事的共享性较高。数字故事是传统故事和现代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也为数字故事爱好者提供了许多交流、学习、共享的平台,数字故事作品的传播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另外,一些Web2.0模式的多媒体工具也支持在线制作和分享数字故事。
1.3数字故事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及优势
(1)教学内容故事化,丰富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数字故事不是简单的“镜像”生活,它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围绕课文主题,通过对现实素材的探究、提炼、概括来完成[4]。由文字、图、声音组成动态的故事,学生在观看数字故事的同时,既会接收到来自视觉的信息,也会接收到来自听觉的信息,视听信息融合后,则可以使故事更加丰满。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字故事创作者的内心,更能体会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怀。(2)语文课堂数字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数字故事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相整合,将语文课堂数字化。画面、文字、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会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氛围,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3)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能力。通过数字故事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人文、社会、自我的整体认知。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2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教师运用数字故事辅助教学
教师运用数字故事进行教学辅助时,需要了解数字故事制作的一般流程,结合语文课文,制作相应的数字故事进行教学。(1)数字故事应用于导入环节。设计数字故事,应充分展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人物性格或事物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到将要展现的故事中。这里的数字故事可以是语文教学中整篇的课文,也可以是课文中的一个点、一个自然段或是一个片段。比如:选取初一语文上册中的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将数字故事运用到教学的导入环节。在数字故事的开头引出故事的主角狮子和蚊子,再描述寓言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局,提出疑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同时添加录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数字故事导入环节的理解。这样的导入环节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能很快地进入思考状态。(2)数字故事应用于讲授环节。讲授环节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讲解语文课文时,往往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得到整体感知,为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主旨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准备。如果把数字故事应用到讲授环节时,应该把整个课文作为故事内容进行设计,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把课文展现出来。①运用数字故事进行整体感知。数字故事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呈现方式,有效组织信息,把学生较快带入到数字故事创设的课文情景中,达到整体的感知。②运用数字故事渲染气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数字故事中的背景音乐或解说,更能渲染故事所表达的氛围。③运用数字故事产生情感共鸣。把课文用数字故事的形式展现,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利用生动的图像、声音,将学生吸引到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了较深的初步印象,进而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初一语文上册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的教学中,将数字故事应用到讲授环节。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为理解重要的句子和课文内容做好铺垫。在讲授环节设计数字故事时,把整个课文内容作为故事来进行设计,将学生带入到数字故事创设的课文情景中,达到整体的感知。在讲授课文时,先播放数字故事,把“我”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故事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丰富的视听效果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渲染故事所表达的氛围,让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初步的印象,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结合数字故事中的图片和文字来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或者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故事情节。具体作品如图1所示。(3)数字故事应用于拓展延伸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去学习作者所表达的人文情怀和真正用意。在某些语文教学内容结束后,如寓言故事,就需要拓展延伸环节,将寓言故事含有的寓意联系到生活实际中,理解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将寓言故事的联系到生活和自身,从而进行反思,并有所收获一些感悟。所以,在初中语文寓言教学中,数字故事形式的拓展延伸环节是教学所需要的,将生活中的事情与寓言故事情节用数字故事的方式演绎出来相比较,加深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教学内容内化。
2.2学生制作数字故事进行小组学习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结合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指导学生利用数字故事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针对某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或者某一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数字故事作品,展开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如:在初一语文上册《羚羊木雕》教学中,教师在课文讲解之后,让学生制作关于课文内容的数字故事或者围绕课文所表达的“友情可贵、情义无价”叙述一个关于友情的数字故事。具体过程安排参考如下:(1)活动目标。通过数字故事再现课文的画面或者围绕本篇课文表达的主题叙述一个友情的故事,来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对本篇课文“友情可贵、情义无价”有更深的体会。(2)活动一般流程。确定主题,主题可以小组讨论确定或按教师指定。制定计划,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组内讨论选出组长及分配各成员的任务。数字故事制作,各组选择主题,收集图片、背景音乐、编写文字字幕等,最后利用PPT编辑合成。作品展示,学生根据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完善作品。(3)活动总结。将课文制作成数字故事的过程,对于课文内容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友情的可贵、情意的难得。除此之外,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锻炼了收集资料能力、合作能力等。
3总结与反思
数字故事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辅助教学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小组学习的好伙伴。本文的研究中,数字故事的制作是由教师或学生来制作的,对教师和学生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能力有更高要求,如: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必须能够使用PPT等软件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编辑合成数字故事,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共同创造数字故事作品的过程中。为了使数字故事与语文课程结合更紧密,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更多的实践和研究,使得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2]郑江艳.数字故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8.
[3]周静,赵志靖.数字故事设计及其教学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100-101.
[4]李雪薇,张筱兰.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要义[J].中小学电教:上,2015(4):32-34.
[5]杨艳艳,杨高云,杨晓哲,等.数字故事的创作、设计及技术实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11-13.
[6]魏振英.于数字故事中挥洒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J].中学课程资源,2012(7):21-23.
[7]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8-10.
篇9
一、借用音乐手段,在氛围中创设美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言诗文作品蕴含着许多美的元素。在进行品味鉴赏时,可根据审美对象或审美主体的特点,辅之以情感内涵相近的音乐,创设一种浓郁的美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感体验,接受美的陶冶。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是一首以清晨游览古寺所见所感的诗。作者笔下的古寺肃穆、幽深、脱俗和纯净,蕴含着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配合班得瑞的曲子《仙境》中的《寂静山林》来教学,那空灵曼妙的音乐不仅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在那清晨朝阳下古寺的幽雅静穆之中,还可以自身产生一种自由自在、超凡脱俗的意境之美,这种感受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绝妙地吻合。
把音乐引入新教材文言诗文的课堂,使学生能够感受这种情感的变化并引起共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可以使枯燥的文言诗文课堂氛围变得生动、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带着一种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意境,品味出蕴含其中的喜怒哀乐。
二、挖掘内在精华,在揭示中展现美
对文章的审美,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词句表象的理解上,而应结合作家的个性与写作时的特定心境,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和挖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次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从而在美的情感中得到感染。
在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美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领略到作品中的“美”所蕴含的高尚情趣。如《桃花源记》描写的是桃花源中的平和安乐的生活,如果仅仅理解对桃源中优美景色、人们安居乐业的赞美,就会使文章显得浅薄平淡,无法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但进一步从桃花源中太平祥和出发,结合当时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细细品味,就能体会到文章是作者对安定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由于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他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的表现,从世外桃源的和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高情远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形象。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区别其他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真情只能在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深刻挖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走近作者,挖掘作品,才能感受美的真正含义。
三、分析人性的丑恶,在比较中体验美
开启审美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有鉴别才会有收获。让学生的思维通过美与丑的比较,飞向更广阔、更自由、更绚烂的审美空间,让审美真正成为“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这也是新课程的文言诗文教学要实践的一个主要目标。
新教材文言诗文中有许多篇章都蕴含着大量的美与丑的较量与抗衡。美与善的事物固然令人爱慕和喜悦,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并深入地发掘出事物丑陋的那一面,在对比中会令人感到那美的部分更加鲜亮,更具有震撼力。如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卖炭老翁辛勤劳动的果实,最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教师可以先详细介绍此文的背景——唐德宗时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地掠夺,这就是所谓的宫市。当时太监打着宫市的名号,大肆欺压掠夺老百姓。首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感受到宫市的罪恶,对此丑陋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憎恶感。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通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道貌岸然的宫差狐假虎威、明目张胆地掠夺财物的丑陋姿态和“满面尘灰烟火的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个势单力薄、生活在底层的穷苦可怜的卖炭老翁的形象展开对比,来展现人性的“善”和“丑”的本质,通过人物形象的赏析深入认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鞭挞人性的丑恶,净化学生的心灵的目的。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在文言诗文的学习中,体会认识到真正的人性之美,为学生的培养审美情趣打下结实的基础。
四、引导思维翱翔,在想象中欣赏美
教师在文言诗文教学时,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审美对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广泛地联想,进行再创造思维。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由于文学作品能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所以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因此,只有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文言诗文的鉴赏能力。
篇10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是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三方面阐述了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包括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丰富、作者思想和生活的关注以及专题教学的组织等,最后以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剖析,这对于现阶段初中生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其中的精神内涵对初中学生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深切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充分体现了作者为国奉献的赤胆忠心。其次,传统文化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仍体现出的乐观积极的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种轻松愉快、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的写照。最后,古诗文中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学习,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分抒发了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这些古诗文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使得我国传统节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至于被淡忘。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和内容是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多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包括古代文化、对联比赛、成语接龙、名言名句默写、文言文常识和讲典故比赛等。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这些小竞赛,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来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常规的授课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名著名篇,如《诗经》《礼记》《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并根据自己的感想来写读书笔记,相互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来了解家乡的文化古迹、名胜风景和名人轶事等,并写出调查报告,在教学之余进行分享和交流,如此一来,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关注作者思想和生活,帮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对古诗文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对作者思想和生活的解读,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与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在古诗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作品置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下去了解和考查。例如,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因为杜甫经历了唐代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所以和“诗仙”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了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诗作沉郁顿挫,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诗言志,即古诗文体现着作者的内心感情。所以,要学习好古诗文,一定要先对作者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关注。
3.组织专题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组织一些专题教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充分表露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情怀。教师可以在端午节临近时,组织“走进屈原”的专题读书系列活动,对屈原的重点作品进行分类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对屈原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古诗文名句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文化故事进行研究等,如此一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全面、具体,教学效果才能显著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