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研究对象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医学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2型糖尿病;全科医学;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63-01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随着机体各项功能的衰退以及年龄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伴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同时高糖环境也给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治疗下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全科医学治疗组于我院下辖社区医疗中心选取60岁及以上老年糖尿病[1]患者210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00例;患者年龄为60~82岁, 平均年龄(72.2±6.7)岁;体重40~79kg,平均体重(60.6±14.3)kg。专科医学组选取长期于我院门诊治疗糖尿病的老年患者216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2例;患者平均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3.1±7.2)岁;体重42~73kg,平均体重(59.8±13.6)kg。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及其他检查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对社区全科医学治疗组及门诊专科医学组均行基本检查包括:体重、血常规、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常规检查,明确糖尿病诊断[1]。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主要为二甲双胍类、格列奈类;如患者服用降糖药效果不佳,则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1.2.1 全科医学治疗组:进行社区诊疗,为每例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饮食和运动方案;进行糖尿病患者风险评估。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定期巡诊。
1.2.2 专科医学治疗组:依据糖尿病治疗原则嘱患者定期与专科门诊诊治。
1.2.3 结果评价: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评[2]~[3]。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科医学治疗组较之于专科医学治疗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评估的得分,无论是在心里、生理还是社会因素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成逐年递增的趋势。通常情况下,由于对病情缺乏重视,通常导致病情延误、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或为其他疾病的治疗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于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社区老年患者进行社区诊疗,为每位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降低可能妨碍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不利因素,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主导的社会医疗服务效率。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显著的效果。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科医学医学理论逐步开始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区全科医学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是全科医学保健模式的两大主要内容。社区全科医学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通过对流行病学、公共卫生、行为医学等方面做出的判断,对病人进行积极主动地防控与治疗,对常见老年慢性疾病的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行专科医学治疗条件下,由患者自行决定就医模式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控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慢性病老年患者2周就诊率极低[4]。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治疗的探讨,我们也应将其推广至其他慢性疾病防控领域,做好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及时准确的掌握患者信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盟(WHO/IDFD)糖尿病诊断标准].
[2] 彭炜.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627-655
篇2
>> 老年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病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本文以60岁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32例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宁夏隆德县恶性肿瘤死亡率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上海市宝山区2002—2009年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 永平铜矿居民恶性肿瘤流行病调查分析 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分析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延误诊断的相关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高校45岁以上在职职工常见恶性肿瘤普查结果及分析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研究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分阶段护理对策 放化疗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老年脑恶性肿瘤67例临床诊疗分析 恶性肿瘤致急性肠梗阻60例分析 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9] 万永慧,周炜.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生活取向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学杂志,2011,28(2):98-100.
[20] 李娟,刘伟,徐琳.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4):270-271.
[21] 梁立智,王晓燕,鲁杨等.医患关系调查中医患信任问题的伦理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98-100.
[22] 邹春华,田坤,周青春等.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医院内感染调查[J].实用老年医学,2009,21(5):367-369.
篇3
[关键词] 大脑白质病变;老年化;老年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7-213-04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white matter disease severity and geriatric syndrome
MA Xiongwei PENG Rongjie CHEN Y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ning,Jingning 743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everity of brain white matter disease with geriatric syndromes burden. 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105 cases were selected with average age of 75.2 years old including 72 men and 34 women.All subjects have undergone brain CT scan and the severity of brain white matter disease (WMD) was estimated by two independent radiologists.The association of WMD with clin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age,sex,history of smoking and drinking,vascular risk factor and so on was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everity of WMD with geriatric syndromes burden. Results The WMD presenc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ge,history of smoking and drinking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Cognitive impairment,falls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were also related to WMD presence.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WMD with the geriatric syndromes burden was observe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Furthermore,an association between severity of WMD and geriatric syndromes burden in the frontal region,parietal-occipital region and temporal region was also present in the current study.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WMD and the geriatric syndromes burden, hence estimating the progression of WMD may contribute to predict the geriatric syndromes in aging patient.
[Key words] White matter disease;Aging;Geriatric syndrome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峻,这种形势下老年医学界出现了老年综合征的核心概念[1]。老年综合征是指老年人发生的一系列特定症状,由各种系统损伤累积而致,其定义还不是非常明确,主要包括痴呆、抑郁、跌倒、尿失禁、视力及听力下降等。老年综合征已经被证实为老年疾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2-3]。近期研究表明血管退变、硬化和功能失调,尤其是脑部血管的病变,被认为与老年综合征的发展密切相关[4]。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disease,WMD)被认为是脑部小血管慢性缺血的代表症状,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测因素[5]。但少有研究证实其与老年综合征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大脑白质病变程度与老年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CT脑部检查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脑部CT检查的原因包括痴呆、认知能力下降、跌
表1 WMD发生情况与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的关系(n=106)
临床资料 存在WMD(例) 无WMD(例) x2 P
年龄(岁)
≤80 46 20 4.380 0.036
>80 35 5
性别
男 49 13 0.568 0.451
女 32 12
吸烟史
无 18 17 18.101
有 63 8
饮酒史
无 23 15 8.298 0.004
有 58 10
高血压
无 16 16 17.747
有 65 9
高血脂
无 31 19 10.912 0.001
有 50 6
糖尿病
无 49 10 3.251 0.71
有 32 15
冠心病
无 21 15 9.890 0.002
有 60 10
认知障碍
无 11 13 16.100
有 70 12
抑郁
无 61 20 0.001 0.977
有 15 5
跌倒
无 49 20 0.893 0.048
有 35 5
尿失禁
无 51 20 5.299 0.021
有 32 3
感官障碍
无 32 15 3.251 0.071
有 49 10
功能障碍
无 19 15 11.709 0.01
有 62 10
伤等。病历不完整者或CT检查结果不能与WMD区分的病例(脑水肿、脑部肿瘤以及急性卒中等)未纳入研究。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44例。平均年龄75.2岁,年龄>80岁的患者43例。临床资料考察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脂、糖尿病病史以及冠心病病史等资料,见表1。
1.2 大脑白质病变的评估
CT脑部检查评估患者WMD严重程度,评分标准采用Wahlund评分方法,将左右半球分为额区、顶枕区、颞区、幕下、基底节等5个区域进行评分。对于侧脑室周围及深部白质的评分标准为,0分:无病变;1分:局灶性病变;2分:轻度融合性病变;3分:弥漫性病变累及整个却与,伴有或不伴有U纤维受损。对于基底节区域的评分标准为,0分:无病变;1分:单一病灶(>5mm);2分:融合病灶;3分:多个相连病灶,综上,总分为30分。CT片的评估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独立完成。Wahlund评分>1分被认为存在WMD病变,根据有无WMD病变有无,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无WMD组和有WMD病变组。
1.3 老年综合征的评估
本研究关注6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包括(1)认知障碍(轻度认知障碍或者痴呆);(2)老年抑郁;(3)跌落;(4)尿失禁;(5)感官障碍(听力障碍或视力障碍);(6)功能障碍(行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认知障碍和痴呆的诊断参考Petersen标准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行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采用克氏行为量表(Katz index of ADL scale)和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Lawton IADL scale)评估。计算同一研究对象出现上述6种表现的个数,以评估该对象的老年综合征负担(geriatric syndromes burden)。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两组间连续变量的分析采用t检验,二分变量的分析采用x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x2检验)及多因素分析(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大脑总体WMD严重程度以及各区域WMD严重程度和老年综合征负担的关系。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WMD评分与老年综合征负担的相关性。WMD评分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以P
2 结果
脑部CT检查发现,106例研究对象中,81例存在不同程度的WMD,平均WMD评分为(4.79±0.21)分。两位评估者对WMD评分的判定一致性良好,Kappa=0.863,P
对研究对象老年病综合征负担的分析发现,106例研究对象中,13例存在1种老年综合征征象,22例存在2种征象,19例存在3种征象,25例存在4种征象,15例存在5种征象,5例存在6种征象,7例未见老年综合征征象。>80岁对象平均征象个数为(3.92±0.03),≤80岁对象平均征象个数为(2.41±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关性分析WMD情况与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以及6种老年综合征发生情况的关系(表1),分析表明,WMD的发生情况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有关(P
[4] Bolandzadeh N,JC Davis,R Tam,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white matter lesion location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J].BMC Neurol,2012,12:126.
[5] 邢娟,李炳.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改变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9):2437-2438.
[6] 高薇薇,薛蓉,程焱.脑梗死及白质病变临床分型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5):318-322.
[7] 张申宁,李华,段立晖,等.代谢综合征与老年脑白质病变的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5):486-488.
[8] 金笑平,王坚,朱国行.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9例分析[J].临床医学,2003,23(9):24-25.
[9] Appelman AP,LG Exalto,Y van der Graaf,et al.White matter lesions and brain atrophy:more than shared risk factors?A systematic review[J].Cerebrovasc Dis,2009,28(3):227-242.
[10] Harbison J,GJ Gibson,D Birchall,et al.White matter disease and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fter acute stroke[J].Neurology,2003,61(7):959-963.
[11] Srikanth V,R Beare,L Blizzard,et al.Cerebral White Matter Lesions,Gait,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Falls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J].Stroke,2009,40(1):175-180.
[12] Grueter BE,UG Schulz.Age-related cerebral white matter disease (leukoaraiosis):a review[J].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2012,88(1036):79-87.
篇4
[关键词]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6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a)-0022-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ynamic monitoring of C reactive protein in evaluating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sever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serious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from March 2014 to January 2016 in the ICU at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death group and the survivors group according to the ending when discharged.The death group was 17 cases,the survivors group was 45 cases.The level of C reactive protein (CRP),white blood cell (WBC) and procalcitonin (PCT),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 score,C reactive protein ratio (CRP-ratio) and the relevant indexe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APACHE Ⅱ) score,the risk factor of death,the original value of calcitonin and SOFA score of the death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the survivors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Dynamic monitoring;C reactive protein;Serious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Treatment effect;Prognosis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rious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SCAP)是一种常见的重症学科呼吸道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1],易造成肺部损伤、呼吸衰竭及其他脏器损伤,严重者可导致多个脏器功能障碍和衰竭。临床上常采用询问典型症状、影像学检查、微生物检测等方法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但均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2-3]。本研究选取我院ICU收治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降钙素原、SOFA评分作为对照,分析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CRP)用于评估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和预后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ICU治疗的62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出院时结局分为死亡组(17例)和存活组(45例)。死亡组中,男11例,女6例;年龄(61.2±10.8)岁。存活组中,男36例,女9例;年龄(59.8±9.8)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且年龄≥18岁;主要标准:①需要使用升压药物进行治疗的感染性休克者;②进行有创性机械通气治疗者。次要标准:①患者PaO2/FiO2≤250 mmHg;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患有多肺叶病变;④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⑤低血压;⑥患尿毒血症;⑦存在意识模糊或定向力异常;⑧体温过低。符合上述一项主要指标或三项次要指标则可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1.2.2排除标准 ①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存在免疫系统疾病者;②伴随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③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肺部疾病者;④伴随除呼吸系统外的感染者;⑤转院或放弃治疗者;⑥入院后死亡的患者。
1.3方法
1.3.1干预方法 患者入住ICU后,立即留取细菌学培养,测量血CRP、白细胞(WBC)水平、降钙素原(PCT),然后进行抗感染治疗。入住ICU的当天记录为d0,之后治疗的1~7天分别用d1、d2、……d7表示,每天检测血CRP、WBC、PCT,计算SOFA评分。从入住ICU当天开始,每天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计算在入住和离开ICU时的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 Ⅱ)得分;计算d1、d2、……d7的CRP值与d0的CRP值之比,定义为C反应蛋白比率(CRP-ratio);计算在入住和离开ICU时的APACHE Ⅱ得分,并进行对比分析。
1.3.2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双抗体夹心法分别对血清CRP、PCT进行检测,通过金标斑点检测仪检测血常规。
1.4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每天的SOFA评分、CRP比率,计算在入住和离开ICU时的APACHE Ⅱ得分[4],并进行对比分析。死亡风险系数=3.517+(APACHE Ⅱ得分×0.146)+0.603+患者进入ICU主要疾病得分[5]。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ROC曲线),对比曲线下面积(AUC)。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经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入院时相关指标的比较
死亡组的APACHE Ⅱ评分、死亡风险系数、降钙素原值及SOFA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d1~d7 CRP-ratio时变曲线分析
存活组的下降趋势较死亡组更稳定。d3时,存活组的CRP-ratio为0.54,显著低于死亡组的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d1~d7 PCT时变曲线分析
存活组的PCT及SOFA均呈平稳下降趋势,d3时,两组的PCT及SOF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d3时CPR-ratio、SOFA、PCT评分的ROC曲线比较
三种指标均可对疗效及预后进行评估,但CRP-ratio的敏感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众所周知,感染性疾病患者可在损伤部位释放出诸如CRP、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生物标志物。PCT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可为评估病情提供重要依据,但仍存在局限性[6]。CRP在肝脏部位合成,是临床最有用的急性时相反应指标之一,可激活补体,增强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当机体出现感染时,CRP会迅速升高;当感染被控制后,CRP可迅速下降,1周内恢复正常,但若受到炎症反复刺激,其浓度可保持在高水平,难以下降。已有研究证实,动态监测CRP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及预后[7-8]。
本研究中,死亡组的APACHE Ⅱ评分、死亡风险系数、降钙素原值及SOFA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应用动态监测CRP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及预后进行评估,效果较为显著,有利于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判断危重程度与预后,能够为医务人员调整治疗计划、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宋莉红.血清PCT、CRP、WBC检测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 20(6):922-924.
[2]雷怀定,王素梅.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治疗价值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1):87-89.
[3]施永新,宋卫青,李化会.血清降钙素原与内毒素对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诊断和疗效的判断价值[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41-44.
[4]彭春红,叶贤伟,张湘燕.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谱的构成及病原菌快速检测方法的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4):311-312.
[5]戚婷,王飞,姜婷婷.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J].医学研究杂志,2015, 44(8):75-78.
[6]魏素妮,周颖,卢瑶,等.“白肺样”表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6(7):521-525.
[7]李凡敏,梁宗安,胡丽佳.降钙素、D-二聚体、C反应蛋白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4):563-566.
[8]占林兵,谢波,华锋,等.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乳酸在重症肺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5, 13(3):367-368,404.
[9]刘美蓉,王娜娜,苏留超,等.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9):981-983.
[10]陈亮,李真.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5,42(6):380-383.
[11]高威.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变化在重症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2):145-146.
[12]林桂仪,汪洁.相关指标变化对重症肺炎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意义[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19(7):857-860.
[13]刘静华.动态血清降钙素、CRP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2):213-216.
[14]潘翔军,熊利华,陈春琴.PCT HsCRP和WBC于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的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6):1114-1115.
篇5
【关键词】 优质护理;老年高血压;生活质量;影响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其发病率极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血压正呈逐年增长趋势,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合并患有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病和糖尿病等,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2]。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措施, 旨在探讨优质护理措施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1例, 女57例;年龄62~77岁, 平均年龄(67.8±6.5)岁;病程3~19年, 平均病程(10.1±4.2)年。所有患者中合并慢性支气管炎41例、冠心病40例、糖尿病8例、脑梗死39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给予药物治疗, 告知患者戒烟、戒酒和禁止饮用刺激饮料等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措施: ① 基础护理: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宣传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预防措施及治疗,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高血压病程长, 病情易反复发作, 很多老年患者会产生焦虑、恐慌、烦躁等负面情绪, 医护人员应像对待朋友一样耐心疏导, 主动进行沟通, 缓解其不良情绪;② 舒适护理:为老年患者提供一个整洁、温馨、安静的睡眠环境, 老年人通常免疫能力较低, 应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及良好通风, 使患者有较好的舒适感;医护人员每天帮助患者整理床单, 对房间进行深度清洁, 使患者享受家一般的温暖;③ 饮食指导:饮食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控制血压的主要环节, 老年人由于各部位脏器功能效率较低, 极易引发腹部脂肪堆积及肥胖, 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低盐饮食, 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豆类食品, 保证钾钙摄入量、多饮水、禁烟禁酒;④健康指导: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多进行适量运动, 如散步、打太极或者慢跑等, 逐渐增加运动量,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的情绪功能评分为(56.7±1.7)分、躯体功能评分为(44.5±2.3)分、社会功能评分为(69.7±3.7)、心理功能评分为(67.4±2.5), 而对照组的情绪功能评分为(38.9±1.4)分、躯体功能评分为(27.8±1.5)分、社会功能评分为(43.4±2.5)、心理功能评分为(41.7±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3%(61/6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53/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3]。老年高血压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 极易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发生死亡。目前, 老年高血压病程较长, 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患者较难坚持长期的药物治疗,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需求也越来越高, 优质护理措施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主要从患者角度出发,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护理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护理, 使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有了正确的认识[5]。此外, 优质护理措施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基础护理、舒适护理、饮食指导及健康指导等内容, 不仅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还能为患者提供一个健康、卫生、舒适的护理治疗环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医疗纠纷。其主要护理目标是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尊重和温暖, 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6, 7]。本次研究显示, 给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规护理(对照组)以及优质护理(观察组)进行疗效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的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措施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效果显著, 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陶胜.综合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疾病并高血压患者71例效果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1(23):98-100.
[2] 杨小飞.护理干预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内蒙古中医药, 2014, 23(33):150-151.
[3] 喻道会.优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23):125-126.
[4] 熊建容.优质护理服务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3(20):144-145, 147.
[5] 何桂兰, 赵庆红, 王清峰. 26例高血压引起脑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34):119-121.
[6] 唐翠英, 何方玲, 廖春梅, 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吉林医学, 2013, 20(34):4179-4180.
篇6
[关键词] 延续护理;高血压病;代谢;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c)-0162-03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的重要并发症脑卒中、心脏疾病及高血压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单纯住院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优化治疗的需求,而社区护理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病非常有效的方法[1]。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社区延续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并发症、认知功能、生活质量[2-4],但目前对延续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高尿酸是影响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病患者自觉处于一种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状态下,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为此本研究拟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代谢指标及负性的影响,以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可能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科高血压病患者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30~80岁,平均(63.13±10.05)岁。入选标准:高血压病患者诊断标准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标准。排除标准: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其他脏器疾病患者,并排除有过敏、支气管哮喘、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药物使用禁忌证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62.64±9.60)岁,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11例,有吸烟史13例;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63.62±10.59)岁,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9例,有吸烟史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职业、文化程度、随访期间药物使用及剂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随访的病例在完成相关检查后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氨氯地平治疗;根据患者血脂及尿酸等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苯溴马隆治疗。降压药初始剂量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d、氨氯地平5 mg/d或二者联用;每2周复诊1次,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加用比索洛尔或螺内酯;血压达标后1个月复诊1次。
1.2.2 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规律服用降压药,初诊时给予常规健康知识教育,并交代服药、饮食、运动一般注意事项,每月复诊时测血压1次;对患者不进行进一步的心脑血管疾病、生活习性、健康知识等方面宣传教育干预。
1.2.2.2 研究组 研究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上延续护理干预措施:①建立患者随访指引手册,指引患者随访时注意事项及随访时间,需要完善及携带的资料,促进患者家庭自我血压监测,提高患者接受治疗、自我监测及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及依从性;②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延续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检测、检查结果、家族史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计划,每2周1次电话询问患者情况,记录至患者个人健康档案;③监测患者血压,教育患者如何正确测量血压,鼓励患者家庭自我血压测量,有利于延续护理小组制定患者血压波动曲线及血压规律,为医生提供用药参考,调整患者降压药物及服药次数、时间,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④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的服药时间、间隔时间、次数,如何正确对待血压的波动,避免盲目增加、减少或停用降压药物;⑤开展患者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生活习性、健康知识等方面健康教育,重要的是针对患者个体化状况进行个体化教育,患者还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护理小组一一给予解答,进行健康指导;⑥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每2周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心理、情绪状况,当患者情绪变化时,给患者以直接的心理援助,把负性情绪可诱发血压升高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害性告诉患者,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给出改变不良性格的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并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为患者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使患者保持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⑦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监督患者戒烟、限酒 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饮食,补充适量蛋白质,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控制体重,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教会患者掌握适度运动方法、时间、频率、强度, 选择散步、慢舞、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练气功的等张运动,根据患者年龄及病情制定运动处方;在适量运动的同时鼓励患者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使用宣传片、图片等形式教育患者吸烟、过量饮酒的危害,与家属一道监督患者,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
1.2.3 实验室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于初始及结束时行血脂、血清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血脂、血清尿酸、糖化血红蛋白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2.4 疗效评判标准
于研究前及心理干预后6个月应用Zung焦虑评定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5]对患者进行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随访期间,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脑梗死及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1例;研究组无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事件,无上消化道出血及新发2型糖尿病病例。
研究开始时,两组间各参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焦虑及抑郁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血小板、体重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研究组患者体重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显示,研究开始时,两组间在基本资料、血压、体重指数、代谢指标、焦虑及抑郁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血压、血清TC、LDL、尿酸、焦虑及抑郁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体重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有下降的趋势。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国内外实践证明,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可明显减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血压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依从性差是最重要因素[6]。高血压病患者出院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延续护理,治疗依从性会降低,导致血压控制不稳,生存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重视高血压病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尤为重要。延续护理是指由医院转移到家庭过程中所提供的护理照顾[7]。延续护理能够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和治疗效果,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医疗信息和心理支持,有针对地采取护理措施,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庭系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提高血压的控制率,并且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本研究显示,研究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血压、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随访期间,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1例,研究组无上消化道出血及新发2型糖尿病病例,提示延续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代谢指标及降低血压、体重,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有可能防止或延缓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在随访期间,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脑梗塞住院治疗,研究组无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事件,提示延续护理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高血压由于其潜在的心脑血管事件及靶器官损伤的发生,不仅会给患者躯体造成影响,对心理和生活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引起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负性情绪影响患者血压控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时导致患者放弃治疗,放大患者的不适感,从而影响高血压综合治疗的效果,甚至对疾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延续护理,对高血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和康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医院应与家庭、社会一道帮助患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对抗疾病,继续实现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本研究显示,通过延续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提示延续护理干预可能是改善社区高血压病负性情绪的有效手段。
我国目前高血压病患者达到2亿,且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8]。因此,要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仅仅依靠医院诊疗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护理工作者对高血压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延续护理,提高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能力,增加患者心理上安全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将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和生活质量。
总之,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干预,将可能改善患者代谢指标水平及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 汪旭,刘馨拮.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65-66.
[2] 吉云兰,崔秋霞,单君,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401-1403.
[3] 黄彦,陈肖平,唐聪燕,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97-99.
[4] 周胜华.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41-342.
[5] Karen H,EIisabeth W,Andersen NK,et al. Depression a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J]. Psychosomatics,2003,44(1):24-29.
[6] 付萍,徐慧春,林喜爱,等.高血压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8):546-548.
[7] Brooten D,Maylor MD,York R. Lessons Iearned form testing the quality cost model of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APN) transitional care [J].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002,34(4):369-375.
[8]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5.
[9] 王屹,陆冰,丁林峰.曲美他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23(3):232-233,237.
篇7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教育部研究启动了未来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其中卓越医师既包括能够在大医院解决疑难病症的专科医师,同时也包括能够进社区、下农村的全科医师。卫生部等六部委又联合印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那么,这些相关政策的出台背景与现代医学发展有什么样的关联?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医学教育该如何应对?
一、影响医学发展的背景变化
1.疾病谱的变化。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慢性病所替代,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与遗传疾病等已逐步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慢性病死亡人数就已占到了中国目前因病死亡人数的63.4%[1];另一方面,急性传染病已被控制甚至消灭,但是SARS、AIDS、H1N1、NDM-1(超级细菌)等仍然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所以,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需要从传统的传染病、普通病,转变为新的传染病、慢性及退行性疾病以及心理疾病上来。
2.人口谱的变化。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2%[2]。随着人口寿命的明显延长,老年卫生保健将成为重大的医疗卫生任务,探讨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3.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发生频率增加,这些客观压力导致身心经常处于应激、疲劳状态。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评价也在发生变化,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另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的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对此,医学界应将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防病、治病转到关注健康,把70%的亚健康人群争取到健康队伍中来[3]。
4.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素,正在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加之现代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应酬多,饮食结构不均衡,劳动与运动量减少,更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诸多慢性疾病。中国疾控中心2006年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近3亿人超重,1.6亿人血脂异常。
5.健康观念的转变与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带来健康观念的转变与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提出了身心健全要与环境和谐的健康概念。不同时期对健康与保健的主要要求是:温饱时期:有医有药,防病治病,生存兼发展;小康时期:预防保健,身体健康,以发展为主;中富时期:身心保健,延年益寿,发展兼享受;富裕时期:身心健全,环境和谐,以享受为主,追求身体、精神与自然、社会的健全完满与和谐状态。
二、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的分析
1.现代医学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增强。医学属于应用科学,没有技术、方法、手段的革新和应用,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发展提高。20世纪医学迅猛发展的原因是现代科学的发展[4]。当前,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医学获得日趋细微、高效、简便的手段和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5]。当今掀起的新技术革命使得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进入医学领域,现代医学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也日渐增强。
2.现代医学更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整合。随着时代步伐的行进,在医学科学内部的不同层次之间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如基础与临床、医学与生命科学、医学与信息科学、医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医学与材料科学等均已朝向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整合,推动了新兴学科群的形成,引起新的医学革命[5]。因此,医学内部各学科、医学和其他学科呈现交叉与重新构建趋势,并向系统、立体研究发展。
3.医学的任务将从以治病为主逐步向以提高生命质量为主转变。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教授第一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的见解,揭示了心理作用、社会作用同生物作用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生物学变化的内在机制[6]。现阶段,常规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这样的复杂性疾病,我们可以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采取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医学发展从注重城市医疗卫生研究到全面重视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医学工作的范围将从“出生到死亡”扩展为“生前到死后”。尤其是要求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学服务模式从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的转变。
三、医学教育的应对
现代医学背景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对医学工作者提出了必须适应转变的更高要求,这些要求涉及到医疗主管部门、医疗保健的实施者和受者,当然也涉及到高等医学教育。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也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因此,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知识智能构架,即除了注重医学专业知识,还要融合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学科的知识,着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1.培养医学生宽厚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内涵必须依据医学发展的变化进行改革,主要课程设置,应从传统的基础、临床课程向多元化、多学科融合转化,课程内涵以提供卫生服务、医疗决策、健康教育、社区保健为目的。将循证医学、老年医学、社区医学、康复医学、医学材料学纳入医学教育的主干体系。我国的医学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理科,存在知识面窄,无法适应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所以,我们在重视医学课程教学的同时,一定不能偏废了其他学科的发展,这是保证学生将来发展的强大后盾。有了学生宽厚扎实的多学科知识作为奉献“爱与责任”的基础,才能保证医学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篇8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吉林省吉林市 132012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吸入性肺炎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98例吸入性肺炎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静脉注射(10~15 mg/kg),给予对照组患者抗生素抗感染、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吸痰次数及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消失时间(1.9±0.5)h,对照组呼吸困难消失时间(2.6±0.8)h。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2.0±0.6)h,对照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2.8±0.7)h。观察组吸痰次数(3±1.2)次,对照组吸痰次数(8±1.4)次。观察组住院天数(3±1.7)d,对照组住院天数(5±1.4)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吸入性肺炎效果显著,治疗时间短,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作为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治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吸入性肺炎;盐酸氨溴索;老年;效果
[中图分类号] R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095-02
吸入性肺炎指口鼻咽部的分泌物和胃、食道的反流物误吸入下呼吸道,引发肺部病变。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老化及呼吸道防御系统的减退且伴有慢性疾病,所以是此类病情的高发群体。盐酸氨溴索具有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及排除黏液作用,起到保护呼吸道的功能[1-2]。为此,该院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98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此药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98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在68~84岁,平均年龄(76.5±4.3)岁。病程对照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70.32±5.20)岁。诊断标准:患者白细胞计数>10×109/L,咳嗽、发热、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或单肺渗出影。患者起病前有明确进食和饮水呛咳及呕吐症状。排除获得性吸入性肺炎及并发脓胸、肺脓肿者。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抗生素抗感染、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加强翻身拍背吸痰等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国药准字H20100188)静脉注射(10~15 mg/kg),3次/d 3~7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经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喘消失,发绀、气促及肺部干、湿啰音消失,复查X线胸片显示正常;有效:经治疗,患者体温恢复,咳喘明显减轻,肺部音减少,复查X线片与住院前相比有所好转;无效:经治疗,患者各项指标无改善,病情加重或恶化[3]。
1.4 统计方法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患者呼吸困难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吸痰次数及住院天数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呼吸困难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等指标对比
观察组呼吸困难消失时间(1.9±0.5)h,对照组呼吸困难消失时间(2.6±0.8)h。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2.0±0.6)h,对照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2.8±0.7)h。观察组吸痰次数(3±1.2)次,对照组吸痰次数(8±1.4)次。观察组住院天数(3±1.7)d,对照组住院天数(5±1.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吸入性肺炎指吸入酸性物质如动物脂肪、胃内容物及其他刺激性液体和挥发性的碳氢化合物后引起的化学性肺炎。临床上吸入胃内容物多见由于胃酸引起的肺炎较吸入碳氢化合物液体,有时可误吸汽油、煤油、干洗剂等,此病多见于儿童。成年人发生此病主要是由于喉保护性反射和吞咽的协同作用,食物和异物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进入呼吸道,即便吸入少量液体,可通过咳嗽排出。在脑血管意外、酒精中毒、全身麻醉或麻醉过量后,防御功能减弱或消失,异物则吸入气管。反应性差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多发于帕金森病、昏迷、老年痴呆、吞咽障碍及长期鼻饲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脏器功能和免疫机能也逐渐下降,唾液分泌减少必然会延长吞咽运动时间,再加上大部分老年患者合并内科慢性疾病及中枢神经疾者喉腔黏膜萎缩,能明显感受到咽缩肌活动减弱,咳嗽和吞咽反射能力也随之下降,产生吞咽障碍。长期卧床患者更容易出现进食时误吸或胃潴留,呼吸道纤毛运载能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误吸,患者还有较强的细菌易感性,一旦病原微生物入侵会引发吸入性肺炎,常表现为大叶性肺炎及累及双肺数个叶段,病死率高达40%~60%。
老年吸入性肺炎症状体征有以下3种:①化学吸入性肺炎:大部分患者都有呛咳和误吸的病史,初期无症状,吸入2 h 内出现因喉反射性痉挛和支气管刺激而引发的呼吸困难、喘鸣、剧烈咳嗽等,神志不清者吸入时无明显症状,于1~2 d后发绀,咳浆液性泡沫痰,呼吸困难。患者体征多为低血压、心动过速、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和湿啰音。②经细菌性吸入肺炎:邱正新,曾治平,刘惟优,黄清云认为[4-5]老年性肺炎由于伴随着基础疾病高龄,表现多不典型,常缺乏肺炎的肺部症状且病死率高,发病率高,发病前多有引起误吸的病史。类此肺炎患者典型症状为咳嗽、寒战、胸痛、发热等。而老年人多为咳嗽、发热及咳痰,症状亦轻微,仅表现为排痰困难,咳嗽无力,形成肺脓肿后咳大量脓臭痰。类型患者不典型症状为食欲不振,疲倦不适,活动能力下降,急性意识障碍,体重减轻及恶心等。老年人最早出现症状为呼吸加快,心动过速。③阻塞性吸入性肺炎:吸入较大异物阻塞在大气道可突然窒息死亡,若阻塞在小气道可引起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会出现相应的咳嗽、咳痰及气短等症状。为此,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控制肺炎进展,研究中所采用的盐酸氨溴索治疗后效果和本文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老年性肺炎的治疗难点则在于其病情表现不够典型或与基础病表现混淆,极易造成漏诊和延误诊断,从而丧失治疗最佳时机。本文则对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和抗生素治疗。如抗生素的使用针对致病菌选药。本病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应依据医院近期细菌铺针对性应用抗生素。盐酸氨溴索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它促进呼吸道内部粘稠分泌物的排出及减少粘液的滞留,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呼吸液体的分泌和纤毛运动等。其药理机制有以下几点:①抗炎与抗氧化作用。氨溴索可通过多种机制对机体的炎症反应进行抑制。目前所发现的机制有作用于NF-κB调节多种致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影响免疫应答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还会影响多种参与炎症的细胞,如气道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及白细胞等。虽然多种抑制炎症反应的机制尚未完全说明,但最重要的机制之一仍然是抗氧化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炎性反应中会释放大量过氧化氢、过硝酸根、超氧阴离子等,以此来杀灭病原体,然而这些氧化物会影响机体,但氨溴索能通过清除氧化物减轻氧化物产生的气道炎症。②抑制病原体作用。井学文,刘波认为[6]氨溴索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多种病原体,如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间接抑制病原体的致病作用,通过应用此药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病原体,阻碍其恶化发展。此外,氨溴索还能通过增加呼吸道的内源性蛋白提高气道分泌物中的IgA和IgG浓度效抑制病毒增殖[7-8]。③黏痰的排出和稀释。痰液粘度由酸性糖蛋白决定,盐酸氨溴索能分解糖蛋白中的多糖纤维,可帮助浆液分泌,降低痰液浓度,促使其顺利从呼吸道排出。若在治疗过程中加入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能促进呼吸道上皮恢复,进而促使呼吸道壁上黏附的黏痰能快速脱离,保持呼吸道顺畅。④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释放和合成。PS是肺泡细胞中产生的磷脂蛋白复合物,能维持小气道稳定,防止小气道气体滞留和萎缩。还对肺部有防御功能,盐酸氨溴索能促进内源性PS的释放和合成,缩短病程,改善肺功能,能较快的恢复被损伤的肺组织。本文所研究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的治疗效果、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等都优于常规治疗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吸入性肺炎效果显著,治疗时间短,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作为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治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孝谦,汪铮,李秀,等.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人吸入性肺炎的疗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4):299-301.
[2] 侯文华.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s1):93-94.
[3] 贾俊岭,彭峰.盐酸氨溴索静滴辅助治疗新生儿吸入性肺炎72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145-146.
[4] 邱正新.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4(20):30-31.
[5] 曾治平,刘惟优,黄清云,等.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143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318-2319.
[6] 井学文,刘波.盐酸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应用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532-2533.
[7] 任志红.阿奇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哮喘40例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109,111.
篇9
[关键词]大数据;整合医学;医学教育;教学方法;个性化教育
一、前言
“大数据(bigdata)”概念源于依靠大容量数据集的学科,如天文学,基因组学及气象学。[1]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将大数据定义为:通过高速捕捉、发现、分析,从大容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技术。[2]大数据有4大特征:第一,数据容量大(Volume),其单位至少是“太字节”PB(240个字节,计算机上储存一个英文字母是1字节),目前最大到“尧字节”YB(280个字节)。第二,数据类型多(Variety),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信息等等,物联网出现后,数据类型更加多样化,“凡存在,皆联网,凡联网,皆数据”。第三,价值密度低(Value),信息采集装置随处可见,信息量无限放大,信息的价值密度降低。所以如何更迅速的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第四,处理速度快,时效性(Velocity)要求高。数据已经无所不在,许多过去难以量化的信息都已被悄然转化为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从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反观目前的医学高教,还存在许多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高等医教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教模式来自50年代初的苏联,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该模式已明显滞后,制约了高等医教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其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课程体系沿用苏联“三段式”结构(普通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虽然后来增加了继续医学教育,但流于形式)。课时数多,部分课程份量过重,内容重复、过专、过深,学习负担太大;同时,部分社会亟需的课程,如医学信息学、预防医学、人文医学、老年医学等比重过轻。有医学生发表文章指出“课程陈旧使得学生厌学”,“必须大胆砍掉无用的课程,同时增加与时代联系更紧、实用性更强的课程”。[3]
(二)教学方法封闭、师生关系单一
由于医学信息量的庞杂,长期以来医学教学多以灌输为主,填鸭式教学依然大行其道。强调记忆、背诵,最有活力的学生被最枯燥的教科书束缚在最封闭的课堂,机械记忆挤占了早期接触临床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学习兴趣,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扼杀了创造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当前医学教育片面强调授业,忽视解惑和传道。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要消极接受、服从和背诵,就能得高分,无权选择课程、选择老师,只能接受高温定型和批量生产。学生没有时间疑惑、没有兴趣问道。这种“知识型”、“专业型”、“高分低能型”的人才培养,容易造成人才自我封闭,再次扼杀了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
(三)考核制度局限
目前,高校考察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仍以现场的理论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基本是死记硬背的试题,不重视沟通能力、综合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
三、大数据时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数据驱动决策”的大数据时代,发达国家已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投入巨资,在教育领域研究和应用也已取得一定成果。我们迫切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弥补自身不足,发挥后进优势,争取实现教育大数据研究及应用的跨越式发展。[4]
(一)课程设计,从“资料获取”到“深入挖掘”
大数据时代,资料获取手段已经改变:从道听途说,到查阅纸质参考书,到电子期刊检索,到百度一下,再到移动终端,到不远的普适计算时代———“不见计算机,无处不计算”。从书籍传播发展到全球网络直播,通用知识的获取周期缩减到0.01秒。资料分析方法改变:从传统的抽样调查到大数据时代的“全数据”,直接分析研究对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仅仅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从复杂的统计学分析到直观便捷的“样本=总体”。随着卫生保健和生物医学数据的增长和多样化应将大数据应用到生物医学和卫生信息学教育课程中。[5]应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习如何学习,提高“信息素养”。[6]课程设置方面,应进一步突出自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甄别信息、应用信息的学科,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信息学”等。不仅如此,还需要及时更新整合教学数据,精简落伍的学科,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冲突。医学教材中不同科目在讨论同一问题时,常有不一致的数据;甚至在同一本教材的不同章节,对同一问题的表述也有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正如樊代明院士所说,教材非常厚,自说自己话,互相不关联,你想找联系,翻都翻不到。这种每个专业盲人摸象般的教育模式,势必被“整合医学教材”所取代。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呼唤将“古今中外和未来”的医学重要信息予以“整合”。[7-8]
(二)调整教师作用,从“知识讲授者”到“学习组织者”
过去认为,教学效果主要依赖教师的努力与水平;而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推动“演员型”向“导演型”教师转型,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使“经验式”转变为“数据服务”教育模式,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根据数据关注每个学生的微观表现,依据数据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触手可及,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是以有趣并且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方式讲解,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传统的照本宣科将被唾弃,而数据可视化将成为趋势。人的创造力不仅取决于逻辑思维,还取决于形象思维。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通过形象,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吸引、帮助学生洞察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比如尽可能用图、表、动画和视频来取代大段文字描述;再比如用“3D打印”技术开发新教具、开发3D仿真解剖软件。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美国一些医学院已逐步改变教学策略,如减少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小组学习、团队合作,要求学生互相讲授。而医学实验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动物和尸体外,仿真实验、虚拟医疗开始推广。[9]
(四)大数据助力,提升教学管理
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通过以下方法,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选课、上课前
利用网络教师介绍、教学内容和参考资料,供学生预习和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激发对课程的兴趣,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前准备问题供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和深入讨论。
2.上课时
利用手机实时互动和考勤;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比如斯坦福大学的英文课,全球有近10万人与校内100人同步参加同一位教授的课程,并且在线提交作业。在临床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医学模拟教育和标准化病人(SP)教学的优势,即利用仿真模型和智能化的医学模拟技术,参照教学内容,模仿疾病的表现以及诊疗过程,模拟病人、病房、手术室乃至医院,以实现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方式,[10-11]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真实地体验包括常规检查、抢救、手术等医疗技术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
3.课后
学生用手机或其他媒体在网上填写满意度调查、进行重点知识掌握度检测,对其薄弱环节进行记录、补救;及时获取学生对课程结构改进的建议。将课程视频及时在网络上,供学生复习时点击播放,同时也是对授课老师的督促。考试中以全程录像替代人工监考,不仅节省人力成本,更有助于学生行为模式的分析。
(五)鼓励个性化人才培养
个性化培养的定义是“按照个体化的目标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管理策略和知识管理技术,并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突破限制,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12]在大数据时代,普适计算大行其道,各种传感器和微处理器无处不在,所有的机械或电子设备都可以留下数据痕迹,这些痕迹忠实记录了学习和生活的状况。如课程选择、在线学习、互动和反馈、网络社交行为、图书馆借阅行为、校园卡使用等等,这些数据经过整合分析,能够详细揭示学生的行为模式,由于个体特征显著,有人称之为“行为指纹”。如华东师范大学通过校园卡记录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就是将大数据思维运用于个性化教育的尝试和实践。[13]信息时代,教育革命应解放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和天分。最严重的问题是因循守旧的教师还在落后的模式里“勤奋地工作”。苏伽特反问:“你教的东西,20年后还管用吗?”苏伽特认为,阅读、搜索和辨别真伪是三种在大数据时代用得到而且必须学的东西。[14]因此,大数据时代,更加强调独立思考,重视启迪,而非灌输;大数据时代,问题不是买不到鱼,而是如何捞到鱼,所以更重视授渔,而非授鱼;大数据时代,难题不是捞不到鱼,而是如何捞到最适合的鱼,所以更加重视对信息的甄别提取。大数据时代,池塘里鱼很多,问题是如何培育出更好的鱼,所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设计更多的个性化的选修课,更多的兴趣小组,更多的微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医学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如《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与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一样,在此关键时刻,如果医学高等教育能够顺应潮流,锐意创新,就有可能实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EllawayR.eMedicalTeacher.ScholarshipinanAgeofBigDa-ta[J].MedTeach,2013,(7):613-615.
[2]张燕南,胡继岳.关于大数据应用于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1):5-7.
[3]冯超,张桢,石贵文,等.加入WTO对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3,(2):27-28.
[4]徐鹏,王以宁,刘艳华,等.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电大教学,2013,(6):11-17.
[6]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J].科学,2013,(4):29-32.
[7]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J].医学争鸣,2012,(2):3-12.
[8]樊代明.整合医学: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J].中国社区医师,2014,(6):10.
[10]郭璐,钟春玖,王莉英.趋近于临床实训效果的模拟教学———浅谈高校模拟医学教学的效果最大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66-67.
[11]陈玉清,裴慧慧,姚书忠.模拟结合问题式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J].高教探索,2014,(3):116-118.
[12]赵桂秋,李翠,车成业.医学研究生的个性化教育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3,(1):96-97.
[13]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