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

篇1

具体工作如下:

1、充分发挥育龄小组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

以奖代补得方式调动育龄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将流动人口摸底、管理工作交给育龄小组长,计生专干负责督促、检查。力争流动人口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同时加大手术力度,对未能按期完成的对象户由包片干部进行包保,一个月内包片干部仍手术不到位的,扣发当月加班费。加大计生宣传力度,在每星期召开计生例会的基础上,每月再召开一次育龄小组长会议,同时在各种会议上,首先计划生育工作。通过上下努力,争取村计生工作进入全镇前20名。

2、新农村建设在去年的基础上,2011,完成村

土地产权确认,其中新民、杨湾、沿刘、建设、南份的土地全部流转给龙头企业经营,高三村民组的龟鳖池建设争取在2月底将土地交给企业。安置点征地力争在2月底完成,3月底启动安置点建设。全年力争完成80%房屋拆迁协议的签订。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继续与派出所联系对村

痞村霸及聚众赌博进行打击,还人民一个安全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一组三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有倾向性的矛盾纠纷,村两委及时介入,力争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同时将到县政府上访全年控制为零。加大巡逻打更的力度,争取将盗窃及治安案件控制在5起左右,全年无1例刑事案件。

4、加大民生的投入,要始终坚持,群众关心什么、

期盼什么,我们就脚踏实地地干什么,我们的村民缺什么、愁什么,我们就要倾其所能帮什么。今年备足备齐防汛物资,加强各水手队、打桩队、抢险队的汛前演练,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对险埂要段进行党员看守。对各防汛哨棚进行挂牌,确保在紧急水位以上每个哨棚24小时有人,确保百年一遇的洪水不出事。对家庭贫困的孤寡老人,进行定期慰问,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定期上门进行关心,加大大病救助的申报,对困难党员进行一对一得帮助。全面完成今年上级党委政府布置的冬修任务。

篇2

一、基本情况

2007年底,我县有农业户1.93万户,农业人口7.61万人,农村劳动力3.63万人,其中18-35周岁2.46万人。当年实现转移就业74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4%,其中组织输出3325人。全年开展各类培训16期1112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359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7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5%。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做强劳务,扩大输出规模,加大培训力度,壮大劳务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三、目标任务

2008年,全县劳务输出力争达到1.3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36%以上,实现劳务收入5437万元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力争达到67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714元左右,占2008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054元的23.38%。

2009年,全县劳务输出力争达到1.5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41.3%左右,实现劳务总收入11469万元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达到764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525元以上,占当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543元的42.54%。

2010年,全县劳务输出规模力争达到1.73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47.6%左右,实现劳务总收入13873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823元以上,占当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4110元的44.6%。

2011年,全县劳务输出力争达到1.87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51.5%左右,实现劳务总收入16820万元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211元以上,占当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4767元的46.38%左右。

到2012年,全县劳务输出人数力争达到1.97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26%左右,实现劳务总收入19745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594元以上,占当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5479元的47.35%左右。

四、工作重点

1、落实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对农村困难家庭中外出务工人员给予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技能鉴定和免除交通费以及每人一次性生活补贴300元的“四免一补”政策。二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围绕畜牧、烤烟、蔬菜、果药等农业产业发展,创办农业产业园带动就业的,对创业就业人员由农业部门提供免费培训;对吸纳的下岗失业人员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由农业银行、信用社提供小额贷款10万元,市财政给予两年期的贴息;对形成规模的经市级有关部门认定之后予以申报,并由市农业部门给予5-10万元的补助。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外出务工灵活就业的,凭个人缴费票据通过县劳动就业管理处申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当年女年满40周岁以上、男年满50周岁以上(即“4050”以上人员)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为其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的2/3;其他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4050”以下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为其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的1/2。四是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上学、户籍管理、涉农收费、农村低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①教育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及迁入我县的外来人员子女就读有关费用给予减免,与我县居民子女就读享受同等待遇。②农业部门落实土地承包流转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承包政策保持稳定不变,长年在外务工难以正常承包经营的,允许转让承包经营。对村组道路维修、平整土地等集体义务工可对外出务工人员给予适当照顾减免。③民政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困难家庭按农村低保政策给予保障。④公安、物价等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在户口迁移、涉农收费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简化办理程序,降低收费门槛,全力扶持外出务工人员。

2、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劳动保障服务站三级就业服务平台,不断强化职能,充实工作力量。2008年给10个乡镇再各招录劳动保障协管员1名,全面落实全县100个村劳动保障信息员及待遇,使县、乡、村就业及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能及时为全县劳务输出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等各项服务。

3、强化技能培训。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在五年内,力争使全县城乡新增劳动力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全县职业教育规模达到500人,基本实现人人先培训后就业,持证外出务工。一是将县农技校、职业中学和再就业培训中心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成立县职教中心,作为县级劳务培训基地,提高培训水平。重点抓好初、高中毕业学生这一新生劳动力资源的培训,到2010年以前县职教中心每年完成技能培训200人次以上;到2012年每年完成培训250人次以上;每年短期培训6期600人次以上。二是采取校企联合,委托培训和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每年举办服装加工、电子装配、煤炭开采、家政服务、餐饮等适应市场就业需求的技能培训1200多人次。三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县扶贫办每年完成扶贫技能培训200人次以上,县妇联完成家政服务培训100人次以上,团县委完成车、钳等工种技能培训100人次以上,不断促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劳务收入水平。四是每个乡镇每年完成劳务输出引导性培训150人次以上,完成每年下达的其他培训对象的动员、组织和输运工作。

4、多渠道扩大输出规模。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巩固提高现有劳务输出基地的基础,力争新建3至5个劳务基地或联系点。一是抓住天津市对口援助就业的机遇,分期分批动员组织输出200人以上,并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二是积极走出去,在广东、无锡等我县劳务输出较多的省、市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三是以麟北煤田开发为契机,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组织富余劳动力500人以上参与麟北煤田开发的基建和向交通运输、仓储配送、商贸服务等非农产业转移。四是结合全民创业促就业的落实,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畜牧、烤烟、蔬菜等农业产业园及县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00以上。五是各乡镇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农民“手拉手”、“结对子”外出务工,明确联络负责人,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情况,搞好服务,不断扩大组织化输出程序。到2010年,力争完成劳务输出1.73万人次以上,到2012年劳务输出达到1.97万人次以上,力争使我县的劳务输出实现由自发分散型向有组织集中有序流动转变。

5、灵通用工信息。加强与友好城市、企业的联系,随时掌握市场动向和用工需求,及时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散发宣传资料等渠道向农民和宣传劳务信息。按照省、市安排,通过争取,尽早建成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网络平台,努力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便捷快速,方便群众。

6、宣传表彰典型。县电视台要开办专题节目,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先进典型。每年末评选50名外出务工先进个人,树立典型,分别予以重奖,激励引导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增加收入。

7、完善统计方法。建立完善劳务收入观测点,夯实责任,各乡镇和统计部门要做好有效衔接,准确测算,保证劳务收入水平,确保劳务统计的严肃性。实行劳务统计责任制,严格按时限要求每季开展一次入户统计测算,要将从事非农生产劳务收入及人员全部纳入统计范围,做到真实准确,并纳入劳动保障考核范围。

8、加强执法监察。一是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工作力度,对使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工资兑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察,及时纠正和查处侵犯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二是结合省、市统一安排的各类专项活动,依法杜绝各类企业侵害农民工人身安全及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发生。三是建立工资预警制度,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机制上防止拖欠工资的现象发生。四是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突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障、工会、企业三方就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经常性的协调,制订《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工作内容,深入企业、单位进行全面检查监督,全方位落实政策,在全县范围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确保外出务工人员输出放心、工作顺心。

五、加强组织领导

1、健全工作机构。调整充实*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与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一套人马)组成人员,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能,健全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全县劳务输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加强对劳务产业的领导。将县劳动就业管理处更名为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加强领导,强化职能,搞好服务。各乡镇也要建立健全就业及劳务输出工作办公室,相应增加必要的编制和人员,抓好劳务输出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篇3

**十二届人代会提出,根据中央批准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到**年**要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实现**的宏伟战略目标,向世界城市迈进,**要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配置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年**世博会申办成功,通过举办世博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为给**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新一轮总体规划批复后,在近期规划和分区规划两个层面上深化**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规划范围、期限、目标与策略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自**年至**年,并考虑与**年世博会的举办相衔接,对重大设施的布局设想延伸至**年。

(三)近期建设目标

**新一轮总体规划指出,到**年**要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要以**年在**举办世博会为动力,加快**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到**年举办世博会时,**要构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框架。

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城市近期建设目标为:

1.构筑国际大都市空间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要积极探索同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立足于长江三角洲交通、环境、城镇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城市化水平达到80%。在推进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的重点应从中心城转向郊区。加快郊区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人口、土地的三个集中。

2.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基本建立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继续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到**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00――8000美元。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建立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3.构筑社会事业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以建设一流的教育、医疗、体育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为重点,以社区建设为基础,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更加丰富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创造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核心,适应不同消费层次,更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4.构筑良好生态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构筑以中心城大型公共绿地和郊区城市森林为骨架,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要求的城市绿化系统;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提高固体废物和利用的水平,启动郊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把**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5.构筑都市特色景观体系,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抓住举办“一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的世纪机遇,不断深化“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黄浦江、苏州河改造和世博会建设为重点,完善富有历史底蕴的老城区和创造充满活力的新城区,营造**历史魅力与现代活力兼容并蓄的世界城市新形象,为**未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6.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建立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提供坚实支撑。加大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能源结构优化为主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

三、规划策略

(一)科教兴市的发展策略

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科技进步、创新进取的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

(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综合交通、产业、市政设施、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强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着手构建由中心城和郊区城镇共同构成的**大都市区。

(三)基础设施先行的发展策略

适应城市基础设施区域整体化、同步综合化、动态持续化的发展趋势,以建设“三港、两网、一江”为重点的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行城乡一体化。

(四)环境和建设协调的发展策略

坚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策略,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力争到**年达到21世纪举办世博会城市的总体环境水平。

篇4

区政府按今年全区财政收入的安排财源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奖励。

(一)鼓励企业加快发展

鼓励企业增加税收

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进入全区前名、增幅达到以上的二产企业,奖励企业领导班子万元。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增幅列前名的二产企业,奖励企业领导班子万元。

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进入全区前名、增幅达到以上的三产企业,奖励企业领导班子万元。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增幅列前名的三产企业,奖励企业领导班子万元。

对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其实现区内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的奖励企业领导班子;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增幅达到以上的农业企业,按其财政收入增长以上部分的奖励企业领导班子。

该项奖励,奖金总额的用于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

鼓励增加规模企业数量。对乡镇(街道)年内每净增一家规模企业奖励万元;对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健全财务档案,并如实按期向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报送报表的,奖励万元。

鼓励加大投入

对年内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万元以上、投资额列全区前名的工业重点项目,对项目业主给予奖励。完成投资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奖励万元;完成投资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奖励万元完成投资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奖励万元;完成投资额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奖励万元。对年内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含亿元)的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奖励万元;完成投资额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奖励万元;完成投资额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奖励万元;完成投资额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奖励万元。其他企业项目年内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工业重点项目标准的,一并予以奖励。

对完成(万元以上)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乡镇(街道),奖励万元;对完成投资总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乡镇(街道),奖励万元;对完成投资总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乡镇(街道),奖励万元。

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年度内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企业,奖励万元;对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的企业,奖励万元;对年内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奖励万元;对年内获得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的企业,奖励万元;对年内获得省无公害食品认证的企业,奖励万元。

在全区工业企业中开展夺星创优争先活动(具体考核办法见附件),其他各类企业参照工业考核办法评选,一并表彰奖励。该项奖励资金由区财政负担。

鼓励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年内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奖励企业万元、万元。

(二)鼓励外经贸发展

鼓励外贸出口

按全年出口创汇总量和增幅两项因素(总量与增幅比为∶)综合考核,对排在前五名的乡镇(街道),区委、区政府授予“全区出口创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奖励万元。

按全年出口创汇总量和增幅两项因素(总量与增幅比为∶)综合考核,对排在前五名的企业,区委、区政府授予“全区出口创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奖励企业法人代表万元。

鼓励利用外资

年终按实际到位外资和合同利用外资进行考核,对当年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奖励人民币万元,每增加实际到位外资万美元,增加奖励人民币元;对当年完成合同利用外资万美元以上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奖励人民币万元。

(三)鼓励开展招商引资

对年完成下达招商引资计划指标(市外部分达到以上)的乡镇(街道)、各开发区管委会、区直部门(含垂直部门),按市外万元(万美元)以上项目实际引资额的万分之五给予奖励,其余的按万分之二给予奖励,超过指标部分按万分之六给予奖励。对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

(四)鼓励乡镇(街道)加强财源建设

收入总量奖励。对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计划的乡镇(街道),各奖励万元。

收入增幅奖励。对地方工商税收增幅超过以上的部分按其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的提取奖励。

收入位次奖励。以乡镇(街道)年财政收入总量排序为基础,对年实现位次前移的乡镇(街道)进行奖励,每前移一个位次奖励万元。

该项奖励政策可重复计奖。乡镇(街道)累计所得奖励总额的用于奖励乡镇党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用于奖励乡镇长(街道办主任),其余部分由各乡镇(街道)奖励对财政工作有贡献的人员。

二、主要扶持政策

(一)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对新建畜牧养殖龙头企业,年存栏奶牛头以上、肉牛头以上、肉羊只以上、生猪头以上、肉鸭(鸡)存栏只且年出栏只以上的,分别给予企业万元的无偿扶持。

对新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屠宰生猪万头以上,年加工鲜奶吨以上、年加工肉鸡(鸭)万只以上,且年内建成投产的,分别给予企业万元的无偿扶持。

该项扶持资金从区农发资金中列支。

(二)扶持林业发展

区财政从农发资金中安排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山区绿化造林。有关乡镇(街道)按照区林业局的规划提报绿化造林计划,区林业局审核批准后负责采购绿化用苗供给乡镇。

三、奖励扶持项目的考核及政策兑现

(一)凡符合以上奖励扶持条件的各类企业、单位,于年年初向区主管部门和区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成果报告。

(二)区主管部门和区财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及时对申请进行论证考核,核准确定后向社会,并依据相关政策兑现奖励扶持资金。成果考核原则上剔除体制调整、政策变动等不可比因素,按照同口径计算确认。

(三)各项奖励扶持政策根据考核结果于年年初兑现。对同时达到多项奖励扶持政策要求的同一项目,按照“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的原则兑现。

(四)以上各项奖励,凡未注明奖励资金出处的,按照“谁受益,谁奖励”的原则,奖励资金由区乡两级财政负担。凡奖励乡镇(街道)、部门的由区财政负担。

篇5

今年以来,街道办事处始终高度重视推动与北京、天津的合作,把京津当作跳板和窗口,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诸多企业与京津地区企业家、商会以及高端人才建立了对接渠道和平台。

一家食品有限公司与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XXX教授签订协议,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开展合作,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拓宽销售市场,为下一步产品深加工打下基础。规范化食品安全检测可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利税,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升级转型为目的、人才对接为重点的对接京津之路,取得明显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在2021年,街道办事处提出以下计划:

一是以现代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和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承接首都功能疏解,以服务京津的现代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及高端服务业为重点,实施产业转移承接工程。以加快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平台,积极吸引京津共建园区,共建企业,实现高端企业的战略转移;以京企央企外迁和功能疏解为重点,加快现代物流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平安”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企业管理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全镇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围绕打造“平安”的总体目标,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创新监管工作手段、杜绝较大事故、遏制一般事故,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安全生产任务,确保我镇平安和谐,大局稳定,经济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镇成立以镇长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监督全镇各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各村要成立安全生产监督领导班子,村主任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定期召开会议,开展工作,保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各企业也要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要配备安全生产厂(矿)长,主抓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明确安全生产监管的主体责任。全面深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地位。

(二)突出重点,强化监管

进一步强化辖区内的安全监管工作,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工作。

1.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现场监督管理,井下采煤工作、掘井、顶板支护、一炮后检制、一通三防严格按规程管理;严格爆炸物品进出入库,放炮人员的运输、回收登记管理。严格瓦斯检测、电机、抽水、绞车、运输等方面的隐患排除工作。

2.加强非煤矿山规范化管理,对页岩砖厂、采石场实行规范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投入主体责任,安全保险制,安全管理主体制,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对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等“五证一照”的非煤矿山企业进行关闭;严格梯级开采和边坡安全管理,禁止挖神仙洞,保险绳带排水管理,注重机电设备的检查维修,爆炸物资进出入库登记管理。

3.加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突出抓好运输公司、农用车、摩托车、个体私营主的交通法规知识教育,严禁超载、客货混装、非法客运、无证驾车、酒后驾车、疲劳驾车,摩托车超座、不戴头盔等违规违章行为。严格规范村级道路秩序,整治好乡村道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4.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监督力度,狠抓森林防火制度责任落实,坚持24小时值班及巡山守卡。签订目标责任书到村到户头,到坟头、人头。严格火源管理,严禁野外用火,严禁烧灰积肥,发现一处处理一处,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5.加大消防、民爆物品、化学危险品、特种设备、液化气站、工业企业、中小学校等防火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检查、监控工作。严禁违法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使用违禁品,严防泄漏有害气、液体,禁止无证生产、经营鞭炮。

6.加强农电安全责任制落实,经常性检查维修各条高低压线路,排除各种障碍,强化整改责任落实到人,强化管理。

7.加强地质灾害、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制定好预案,落实监控责任人和值班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禁“三无”工程,严格现场管理,确保建筑质量安全。

8.加强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加大对场镇饮食业、副食业的监控,特别是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的督查,强化药品管理及监督力度,严查假冒伪劣产品、霉变过期的食品、药品等。

(三)搞好安全生产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篇7

一、一组数字看变化——科学判断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增强我市工业争先进位,提升在马芜铜经济带中地位的信心和勇气。

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效益质量不断改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贡献率逐年提高。从规模内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一组数字看:

资产总额:年底270.3亿元,较年增长80%,位居全省第5。年突破313亿元。

经济运行先行指标全市工业用电量:年底18.15亿千瓦时,较年增长44.2%。年25.47亿千瓦时,增幅21.48%;

工业现价产值:年底145亿元,较年增长93%,居全省第7。年214亿元,增速49.1%,较上年增长45%左右;其中12月份当月完成20.1亿元。自今年五月份开始,月度工业增加值连续八个月稳定在6亿元以上,12月份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6.2亿元。

工业增加值:年实际完成41亿元,是年2.6倍,总量居全省第9。年65.3亿元,较上年总量增长56%;总量居全省第7,位次前移两位,同比增速27.14%,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位居第六。

销售收入:年底164亿元,较年增长1.1倍,居全省第5。年273亿元,同比增长56%,较上年增长66%左右;

利润:年盈亏相低后5.63亿元,较年减亏增利8.3亿元,年份盈亏相低后12.92亿元,较上年增长89%左右;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年116.6,较年提升65点,年152.69,同比提高36点,创历史最好水平。

利税:随着生产强劲增长和效益质量提高,工业企业利税快速增长,年规模内企业利税总额12.3亿元,较年增长31.4倍,年利税总额22亿元,是上年同期1.7倍。

技改投资:至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6亿元。年24.8亿元,增幅37%,再创历史新高。

从这一组数字看,今年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纪录大局已定,标志着我市工业经济又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今年工业经济之所以“发展势头好,经济亮点多”,是我市历史上表现最好的一年,我想是不仅是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结果,也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的集中体现,不仅为工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我市工业争先进位,提升在马芜铜经济带中地位的信心和勇气。

二、两相比较看潜力——全面分析我市工业发展潜力,是以创新精神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近年尽管我市工业在总量扩张与效益质量提升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年GDP首次突破100亿大关,工业贡献近一半,但较周边马鞍山、芜湖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铜陵要在新一轮皖江开发开放中“率先发展、率先突破”,不被芜湖、马鞍山甩下并缩小差距,必须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国内外有许多通过缩短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从工业化后来者追赶先行者途径看,几乎都利用了后发优势,即工业化后来者具有特殊益处和优势。铜陵工业后发优势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宏观上:一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为我们在较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信息时代工业化内容与传统工业化有所不同,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二是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使我们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利用资源,更多利用发达地区直接投资和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技术。三是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为引进外部资金、项目与人才,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四是未来五年我们仍处在国家战略机遇期,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格局不会发生变化,特别是经过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整体环境将更为有利。

从产品看,我市除了电解铜、漆包线、电子元件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处于排头兵的产品,还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极易形成产业化的优势产品,如陶瓷过滤机、井下无轨设备等。

从资本市场看,铜陵工业企业在资本市场进一步活跃,资本市场影响力日益增大。已上市企业再融资,中科铜都、朝山金磁、蓝盾光电子等一批上市储备企业正在积极培育,有望形成“铜都上市板块群”。

从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由国有一极为主转变为多极增长态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加快,尤其是劳密型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从企业结构看,在市场经济洗礼中,企业数量、规模、效益,盈利水平、创新能力都有明显改善。一批对全市经济起较强牵动作用的重点骨干企业成长壮大起来,其中列入省重点骨干企业6户。同时,以泰成实业、中科铜都、金泰化工、蓝天股份等为代表的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从科技创新能力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全市省级技术中心7家,一个工程技术中心,两个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3家,高新技术产品21个。年我市66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正实施的火炬计划28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13项。

从投融资环境看,政府服务经济职能强化,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企业减负、安全生产、电力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改善了企业发展环境。银企关系进一步改善,银行对工业信心增强。典当、担保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融资渠道;开发区建设日益加快,园区经济发展迅速,口岸功能进一步提升,随着铜陵“大交通”格局形成,缩短铜陵与发达地区空间距离,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强对外经贸往来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总之,铜陵工业拥有这些优势潜力,能否就与马芜一争高低?马芜铜三市从总量看,芜马工业实力相当;从结构看,铜与铁,有色与马钢构成马鞍山与铜陵工业最大特色,两城素有铜墙铁臂之称。这里仅分析我市工业赶超马鞍山可能与预测。

结合“334”目标,我委提出年预期目标:规模内工业产值突破250亿元,确保增长20%以上;规模内工业增加值突破77亿元,确保增长20%以上;规模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确保增长20%以上;全社会工业投入35亿元左右。按五年翻番目标,到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工业增加值确保150亿,力争180亿,年均增速16%以上,销售收入突破65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对财税贡献率大幅提高。马鞍山市年工业增加值调控指标170亿元,其中马钢增加值114亿。从指标看,我市落后马鞍山五年。

铜陵与马鞍山从总体上看差别主要在有色与马钢。有色与马钢虽有许多不可比因素,但是从二者对全市经济带动角度看,马钢可谓一枝独秀。年有色增加值14亿,占全市规模工业34%,马钢增加值70亿,占马鞍山规模工业74.8%。如果不考虑这两个企业,铜陵工业总量相对高于马鞍山,马鞍山主要是星马专用汽车、山鹰纸业两家上市公司,其他规模相对不大。我市地方有六国、精达、铜峰、三佳上市企业和一批上市企业源,一批专精特优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一批优势产品产业化前景广阔,使我市地方工业产业、产品、企业结构等较马鞍山有一定优势。

马钢作为我省最大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167亿元,位居全省第1,税后利润27.9亿元,名列国内冶金行业第2。有色年销售收入居全省第2,今年来发展势头快,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全年预计130亿,但较马钢仍有差距。有色发展潜力有哪些,缩小与马钢距离,甚至赶超马钢有否可能,我想从发展后劲角度谈一点个人想法:

一是有色有一批项目群,其中冬瓜山、金隆铜业年产21万吨改扩建、高精度铜板带等15个重点项目列入省861计划,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对全市经济带动性显著增强。现有项目产业化前景广阔,极易引进战略合作伙伴。

二是有色铜深加工、精细化工产业链长,现有项目的后续项目产业化前景大。如大铜带项目就是向引线框架前端引伸,铜带项目投产后,既能延伸产品链,又能形成新的产品链,如:电子铜带—引线框架,变压器铜带—干式变压器,超薄水箱铜带—高档轿车水箱。随着深加工产业链延伸,附加值随之攀升。

三是有色有一批拟上市企业源,如金泰化工、中科铜都粉体新材料、金湘重型机械、特种环保、春然胶囊等企业,有的已过辅导期,这些企业产业化前景极大。

四是有色通过产学研联合、高校合作等形式,开发出一批有一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如采掘无轨化装备项目被列入国家国债和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计划笼子,TT系列特种陶瓷过滤机列入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金泰化工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产品一旦形成产业化,对我市经济总量和效益质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五是有色循环经济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申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初见眉目。

当然,缩小有色马钢距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有这些项目带动,加上地方工业强力支撑,我想铜陵工业总体赶超马钢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三、三思之后看举措——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掘潜力,因势利导,针对性地提出措施,是实现工业大发展根本。

我市工业发展变化充分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发展工业的思路和理念,那就是“坚持铜陵特色、发展铜陵特色、壮大铜陵特色”,这是经验总结,也是今后工作方针。如何贯彻这一方针,前段时间在向领导汇报工业结构调整时,我提出加快工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非均衡发展、产业集聚、品牌和错位发展、裂变发展五条原则,根据这五条原则,我想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是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核心和关键,是产品、技术、劳动力等结构调整的载体。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大体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做大做强一批。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发挥大企业结构调整主力军龙头作用,突出主业,实施主辅分离。大企业主业应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形式“走出去,引进来”,做大做强。鼓励大企业通过裂变同主产品关联度不大的子公司,分离出去,实施民营化加快发展;二是搞专搞精一批。加大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三是建立一个退出市场机制和通道,解决三类企业问题:第一是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小厂矿,如小水泥。第二是积极稳妥关闭资源枯竭矿山,这是长期积累而没有得到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第三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企业要实施破产。

2、加快循环经济建设

关键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工作实际中,推进“三个转型”。即招商转型,通过绿色招商,建立生态园区;开发转型,通过工业布局调整促进产业优化;生产转型,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企业增长模式转型。当前重点是在积极做好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严格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在重点行业和企业组织实施以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示范工程。同时加强资源控制。一是加强老矿区、周边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探矿工作;二是科学探矿,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探矿,如提高勘探深度等;三是加强国内外矿山资源开采合作,主动出击,寻求买断国内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部分矿山探矿权和采矿权等。

3、千方百计加大投入

只有大投入才有大发展,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对调整我市工业结构至关重要。一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争取国家财政投入;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向我市;三要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快速滚动发展;四要尽早设立城市商业银行,加大民间资本投入。

4、统筹规划园区建设

按“相对集中,发挥特色”原则,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一是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马芜铜产业带优先发展机遇,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科学规划高起点与马芜铜产业带相协调的特色经济园区,为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平台,积极引导新办企业、重大项目进园区,推进园区经济集聚发展。二是统一园区管理,合并市级财政投资公司。我市经济总量偏小,资金、土地等资源有限,要统一优惠政策和政府调控手段,根据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规划,按照非均衡发展原则,保主保重,力求发挥资源最大效益,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三是依靠我市上市公司和全国排头兵企业优势,注重特色品牌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办特色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特色优势,申办国家级工业园区,重点做好循环经济工业园和铜陵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建设。

5、努力培育新兴产业

我市主导产业明晰,重在做大做强,但精细化工、环保产业、工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虽已初见端倪,却因缺少大的投入和科学的规划,发展速度不快,急需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速发展。引进一家大企业,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大产业。我市应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新兴产业的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和政府扶持作用的同时,确定重点项目,锁定目标企业,实行领导挂帅,明确责任部门,深化改革我市目前的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主动地截接长三角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把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培育新型产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重中之重,寻求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来我市发展新型产业。

6、倾心打造上市公司

努力培养和储备一批拟上市企业,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中和新兴产业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重点支持,努力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利用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板块,寻求机遇,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力争步入“挖掘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壮大一批”的良性发展轨道,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增添活力。

篇8

港口是联系国内外市场的枢纽。依托港口、面向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可以有效获得国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仅直接扩大进出口和招商引资,推动现代物流业、制造业发展,而且可以为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从世界上看,发展临港经济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港口成为世界范围内吸纳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世界上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经济总量的20%都集聚在离海、江、河岸线宽度100公里以内的地区。国外发展最快、最发达的城市,如荷兰鹿特丹、日本东京、美国纽约、德国汉堡,其发展崛起都与港口紧密相关,基本上都是通过依托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实现繁荣的。

从国内看,发展临港经济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将近一半的GDP主要是产生在距离沿海200公里以内的62个地级市,在这沿海200公里范围,用不到30%的陆域土地吸引了80%以上的外来直接投资、生产了90%以上的出口产品。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圈,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唐为主轴的环渤海经济圈等,通过加强陆海经济联动,创造了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成功经验,成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近几年来,我市在发展临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企业与港口间的合作不断深化;莒南等临港县区注意发挥临港区位优势,推进临港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全市某些重点产业依托港口获得了较快发展,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临港优势的认识存有很大差距,发展临港经济缺乏有力的推进措施,临港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低。这与我们所处的近海地理位置很不相称,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必须充分看到,我市发展临港经济具备许多优势和便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临沂市域内虽然没有港口,但市域距港口最近处仅10公里,市区距离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都在100公里左右,距离青岛港也就200公里,按照港口与腹地经济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我市属于港口的强辐射区和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区域。二是产业基础优势。临沂是农业大市,油料产量居全省首位,粮食、水果、肉类产量均居全省前5位,农产品加工出口的空间很大。工业体系比较完备,形成了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力支柱行业,发展临港产业的基础条件好。商贸流通体系发达,拥有位居全国前三位的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建材、板材、五金、化工等市场规模和交易额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通过对市场的改造提升,以立晨、荣庆、鲁信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10大配载市场、2000多配载业户,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到40余家,物流总额达到1500亿元,部分物流企业目前已拥有信息平台、现代运输手段和保税区,临沂完全有条件发展国际物流,成为临近港口的出口货物供应基地和进口货物的销售基地。三是交通能源优势。我市公路、铁路、空中、海上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已基本形成,公路总体水平和每平方公里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三大港口连接的公路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交通比较便利。我市农产品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水、电、劳动力、可利用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供应比较充足,可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四是腹地进出口产品优势。临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出口商品已发展到27大类800多种,有进出口资格的企业1200多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年进出口货物20多亿美元,年出口集装箱20多万箱,居全省前列。

当前,发展临港经济面临着新的重要机遇。最近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李建国书记、韩寓群省长在会上就构建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联动发展作了强调和部署。省里今后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全省新一轮发展临港经济的热潮正在兴起。我市临海近港,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扬山之美、塑河之灵,又要借海之利。一定要摒弃过去那种“拥有港口才能发展临港经济”的陈旧观念,树立“港口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新思维,充分认识我市的近海临港优势,把加快发展临港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力争近期内全市临港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临港经济发展

发展临港经济是一项大课题,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务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根据我市实际和临近港口产业发展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临港经济发展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在港口依托上,面向青岛、日照、岚山、连云港,重点依托日照、岚山港。港口与腹地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趋势。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同时腹地经济的发展又是港口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港口与腹地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从临沂的总体区位看,离岚山、日照港最近,因而岚山、日照港对我市辐射带动作用最强、最直接。港口所在的日照市过去和我们同属一个行政区,有良好的人缘地缘关系。依托日照、岚山港发展临港经济,有关方面的关系比较容易协调。因此,就全市总体来讲,在与港口的合作选择上,应重点考虑日照、岚山港;在临港产业、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首先加快与日照、岚山港对接。同时,要根据港口功能和县区、企业的具体区位,注意发展与青岛港、连云港的合作,接受其辐射和带动。最近国务院批准连云港建设“国际级重化工大港”,我们要主动对接,趋势借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二)在发展区域上,以近港县区和各开发区为突破口,带动全市临港经济发展。港口对腹地的辐射带动力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与港口距离越近的区域,港口的辐射带动力越强,越具备发展临港经济的有利条件。参加这次会议的几个县区,与港口距离都在120公里之内,处于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区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加快临港经济的发展。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莒南县搞好临港经济区规划建设,为全市发展临港经济提供前沿平台。我市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是近几年批准建立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高,但目前进区入园企业尚不多,尤其是大项目、好项目比较少。要充分发挥近海临港优势,增强对投资商的吸引力,扩大招商引资,尽快上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要通过近港县区和开发区的率先发展和引导示范,梯次推进全市发展临港经济的工作,增强全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在产业布局上,以临港物流业、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重点,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港口是货物进出的通道,物流则是港口、产业衔接的纽带。当前,物流业已成为我市的产业优势所在,建设商贸物流强市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要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建立完善港口_物流管理系统,实现标准化和信息化,使临沂的这一优势产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要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改造传统批发市场,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和国际贸易,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提升。对莒南临港国际物流区、临沂临港国际中心大厦等已有合作意向的项目,市政府下步将积极实施扶持措施,加大推进力度。

二是积极发展临港加工业。临港加工业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为基本特征的工业产业。发展临港加工制造业,对于缓解资源紧张矛盾、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充分利用港口及其腹地资源,围绕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快全市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临港加工业的比重。对现有传统支柱产业,要坚持内引外联,落实项目,成龙配套,加强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改造提升,力争建成一批全国优质生产基地和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市主导产业的特色竞争力。特别对适合港口运输、大进大出的产业产品,像水泥、复合肥、矿砂、胶合板等要加快膨胀规模、提高质量档次。对现有加工贸易,要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延长加工链条,增强加工出口产品与市内其他企业的关联度,有条件的可以规划建设韩国、日本、台湾等出口加工工业园。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型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市场急需和替代进口的新型产品,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广泛吸引外来投资在我市设立研发和分销中心,加快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我市加工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注重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石化、冶金、重型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产业产品门类广、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关联带动力强,是临港经济的产业支柱。我市重化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优势明显、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不多。在国家支持大型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和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力争在发展重化工业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也可以先依托港口已经形成规模的大型重化工企业开展配套加工服务,而后增添新的项目,逐步做大做强。另外,还要积极发展临港旅游业,带动提升我市旅游业整体水平。

三、努力为临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发展临港经济,企业是主体,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推进临港经济发展。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临港经济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产业重点和具体措施。要认真研究自身及周边区域的产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发展临港经济的成功经验,围绕临港特点和“十一五”发展整体规划,注意与周边地区发展相衔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避免出现重复布局、重复建设。

二是完善政策和改进服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制定临港产业的准入门槛,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建立完善有利于临港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坚持多元化、市场运作的投资导向,充分运用各项配套扶持政策,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项目落地,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注意引导和培育发展大企业、产业集群,真正使临港地理优势成为经济优势。海关、商检等部门要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努力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促进临港经济的发展。

三是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临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支持和保障。就我们临沂来讲,临港经济发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是否便捷顺畅。近年来我市交通状况虽有很大改善,但与发展临港经济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直接与港口连接的道路不够通畅。交通部门今后要更加注重临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快捷通畅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特别要加快几条通往港口的高速公路、国省道的建设,进一步畅通我市与港口及周边地区的通道。近期,济南铁路局、省发改委、交通厅将围绕发展海洋经济,对全省交通线路作进一步规划,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我市的相关项目能够列入省计划。同时,要重视完善水源、能源供应体系,不断提高各开发区配套建设水平,努力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篇9

宣化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区东南,地处冀西北浅山盆地地区腹部,呈四周环山的盆地状,地形主要由河川平原、浅山丘陵和深山区组成。

全县辖8镇5乡,306个行政村,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全县总面积2107.7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64.4万亩,其中旱地25.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5%。

由于区域间地质地貌不同,气温差异大,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具有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为冀西北坝下以玉米为主的杂粮主产区。

二、宣化县玉米高产创建工作成效

自2009年开展玉米高产创建工作以来,宣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实施有关高产创建的各项工作措施,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全县高产创建工作连续4年圆满完成任务,极大地提高了示范方周边的粮食产量,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1年荣获省政府授予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较快县称号,2012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1.粮食总产明显提高

自2009年以来,宣化县全县粮食总产由13738万公斤增长到2012年的21228万公斤,增长了54.5%。

2.示范片单产逐年增加

2009年,高产创建工作在我县刚刚实施,实施的两个万亩示范片的平均亩产为848kg,随着高产创建工作的逐步展开,到2012年实施的3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862.2kg。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899.4kg。

三、宣化县高产创建工作的经验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

宣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产创建工作,我县成立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牧局局长任副组长,农牧局主管副局长及乡镇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任办公室成员,负责日常工作。示范区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2.细化明确责任区

实行人员分区责任制,抓好分区负责、分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直接负责,项目所在村具体实施。农牧局局长为高产创建活动总负责人,相关乡镇、农业技术部门负责各村实施方案的落实、技术指导工作。

3.加强技术支持

我县组建高产创建活动技术指导组,由农牧局的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参加,深入示范方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帮助农民搞好播种和田间管理,把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在创建高产示范区过程中,积极推进“一增四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通过统一供种方式,使万亩示范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农牧局把玉米良种推广补贴、农机补贴、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和项目资金,优先向示范方安排和倾斜,调动农民群众创建玉米高产示范方活动的积极性。

5.加强宣传力度

在做好测产验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各乡镇农业干部及农民到示范区进行观摩学习,大力宣传高产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

四、高产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宣化县山地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没有灌溉设备,粮食生产靠天吃饭,或者是有的地块未能在关键期浇上水,导致部分地块错过了浇二遍水、三遍水的关键时间,影响了产量。如果不能改善农业基础实施,就不能在这些地区很好地实施高产创建工作,粮食产量不高,也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粮食生产经营分散

由于粮食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人均耕地面积小,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新的技术模式推广起来比较困难,粮食增产就会受影响。

3.地方资金投入有限

宣化县财政在农业方面虽然有所投入,但是由于化肥、种子等这些农作物必需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提高,相对于全县整个粮食生产过程,资金的投入显得不足,地方财政能力配套有限。

五、开展高产创建工作的建议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宣化县基础设施薄弱,不仅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而且生产成本较高,所以,要保持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应适当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在天气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够顺利实施。

2.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在稳定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入到市场上来,把农业种植从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型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有利于土地的统一经营和科技普及推广。

3.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是高产创建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面对逐步增加的示范方数量和面积,从省、市到县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稳定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等国家政策至关重要。

篇10

【关键词】石油行业 石油企业 标准化 环境标准化工作

1 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1.1 标准化工作是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与完善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体制和技术法规等方面都处在改革的特殊时期,但是从整体上说与当前的发展需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由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在经济领域内发生的很多问题无法实现有效的执法,很多违法现象无法有效的制止,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广大公民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基础支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标准化工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入逐渐凸显,尤其是是近年来国家对于标准化工作作出了多次调整,使其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作用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发挥。

1.2 标准化工作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要实现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当前的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更新,使其与当前农业、工业等发展相适应,才能有效的发挥标准化的重要作用。我国在工业标准化方面的开展,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对于石油行业来说,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撑,只有通过更高的标准才能不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改造,以此促进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可以说,标准化已经成为了衡量产业是否具有形成新产业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当前,石油行业环境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已经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标准化对行业发展进行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从而实现石油行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

1.3 标准化工作是促进国家法律体完善的重要基础

只有不断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开展,才能为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为了促进石油行业的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就必须要有相关的衡量标准做基础,并且与其当前的发展形式相适应,在我国法律体系结构中,《科学技术进步法》、《合同法》、《矿山安全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均有条款明确要求企业和个人的相关行为要遵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健康标准、工程技术标准等标准,尤其是必须遵守国家强制性标准。将标准规范与法律法规配套实施是国际上的先进做法,也是一个大的趋势。包括石油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必须认清法律法规对标准化工作要求日益严格的现实,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适应其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节能、资源再利用等方面新的标准要求,做遵纪守法的企业公民。

1.4 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是石油行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使得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交往也日渐频繁,但是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得很多经济贸易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倾向。在WTO中的相关约束原则,能够使保护主义相对较为明显的贸易壁垒逐渐代换,并且也健康和环保为理由,从而对相关的技术规程和评价标准进行不断的更新与改进,才能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正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才能促进各国贸易之间保证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但是这也使得很多落后的地区和国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方面都无法达到国际通用的先进技术标准的要求,石油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对于很多贸易壁垒的存在是毫无办法,如何有效的利用能够这些技术贸易壁垒,保护国家经济效益,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利用有效的手段对我国贸易活动进行必要的保护,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 石油行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措施

2.1 创新标准化管理创新,促进标准化体系完善

近些年来,我国石油行业环境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与其行业发展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始终坚持技术标准战略为根本指导,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行业逐渐进入到全集团建设的新阶段,这对于传统的标准化工作开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石油行业必须要对传统的标准化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才能有效的促进石油行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在石油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等专业技术为标准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结构的主体,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现有的技术标准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已经产生了距离,所以需要加大力度对技术标准体系的框架和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使其在适应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够适应海外业务拓展的需要,使其在石油行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发挥。

2.2 加强标准化的深入研究,促进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一方面,以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为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提供支撑。为了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组壮大,必须要以强大的技术体系为支撑,同时以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为保障,需要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高新科科技才能促进其不断的发展。当前的市场竞争的实质可以看成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来自于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过标准化体系的国建过程,能够将我国石油企业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与完善,从而促进其再饮用,进而实现技术的创新。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完善的技术标准,同时与其所承载的科技含量也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标准是标准化体系发展的最高形式,也是专利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只有将技术转化为专利,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进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的基础。我国针对石油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大力度,同时更加注重在新领域的开发与研究,而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急促航,同时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要持续不断的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从钻井、采油技术的发展、边际油田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2.3 运用标准化手段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

第一,着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履行企业公民社会义务。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中国石油为应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资源压力,解决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能源紧缺等难题,满足日益严格的节能与环保要求,根据我国技术发展现状和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建立了包含节能综合管理标准、经济运行标准、节能设计标准、节能测试与监 测标准等标准在内的“中国石油节能标准体系”。但是公司的节能标准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遵照国家法律法规更好地制定和采纳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标准总体水平,用先进技术标准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和落实循环经济理念。第二,以模块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为手段实现降本增效。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标准化的“互换性”和“通用性”原则,缩短工程设计周期、设备采办周期和工程施工周期;解决产品品种、规格、设计制造周期、成本之间的矛盾。将模块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作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作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或者快速扩张急需资金情况下,开源节支,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2.4 加强对标准化工作质量的提升

对于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规范的管理,并且保证其与石油企业的其他管理体系相互协调,从而不断的促进石油环境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形成一个科学的标准化管理系统。一方面要加强对专属技术的管理,形成符合国家标准化工作建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立项的检查,对于相关的项目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保证期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重复交叉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要对标准制定的规范性进行必要的监督,才能促进标准化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从而促进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伟丽,张志宽.石油企业ERP信息标准化问题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06)

[2] 吕琳.浅谈新形式下中国石油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J].中国化工贸易,2012(04)

[3] 李宏勋,谢芹.国外主要石油公司质量管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0(12)

[4] 王大鹏,陈建梁.中国石油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2007(05)

[5] 张金晓.央企带头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J].劳动保护,2010(11)

[6] 苟三勇.新形势下政府进行石油产业管制的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2006(21)

[7] 沙丽娜.石油工业标准与石油产品质量提高[J].大科技,2010(07)

[8] 李永春.油田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成效[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7)

[9] 张春玉,张庆,张传平.金融危机下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03)

[10] 胡清波.将企业标准化管理与油田发展相结合[J].科技与生活,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