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内容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实践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实践内容

篇1

电子厂社会实践报告 早在离寒假还有一个多月我就盘算着怎样度过这样一个寒假,毕竟这是进入大学的为数不多的第二个寒假。 首先钻入我思想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参加社会实践,进工厂锻炼一下自己,一是因为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本身就具备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因为我还只是一个大学生,接触到的大学知识还并不算是全面的,学习的还不够深,不能用回贯通,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先进工厂,走进社会,去学习一下社会经验,从而提高自己。虽然我是统计专业的,但是在这次寒假实践中所学会的精神却是通用的,有了这些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对我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还记得去年寒假的时候,也是在这家电子厂做临时工,当然,不同时期的自己也是不同的,对好多问题的处理办法和从中所得到的精神财富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感觉在这家电子厂我能学到很多的东西,还是很乐意和工人们以及线长相处的,毕竟他们都是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人了,这些经验还不单单是在工作上的,还有生活上得很多经验。 去年的时候,我做的是修理电路板的工作,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并不会,而且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自己做不好又怕线长说,但是呢自己又确实不会做,好多地方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就像刚进大学,有的人会感觉茫然似的,所以也受了很多的委屈。不过今年去相对于去年就好多了,毕竟自己有了这些基础,和线长让一个技术员教我的那个人又是比较得熟悉了,所以学一些新的东西就特别的快。

今年去的主要工作是做检查还有选料,检查的要求是:)检查材料印章:看是否清晰正确,是否盖印在指定位置,是否有脱落污染现象;2)检查胶布:看胶布是否破损,是否有因胶布问题导致铜线暴露在外;3)检查铁芯:看是否破损、缺失;4)检查脚位:看长短是否一致,是否有弯曲,是否粘有异物,是否有缺焊漏焊现象等。选料要求是:这种材料的厚度分为0。27和0。33毫米的。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这种材料,用板尺去丈量这种材料,按厂内要求用石笔打上标记,便于车间工人进行切片。所以相对去年来说,这些工作相对简单了一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工作经验的学习。

检查:在这项任务中,我认识到做外观检测必须做到细心认真。同时,车间内有着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严格要求每位员工,帮助我该掉了前几天在家养成的懒散的毛病。选料:对于选材料,工作相对简单一点,但是不能因为简单自己就疏忽细节,要是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势必对后面工人的生产带来麻烦,从而对企业的发展都不利。 所以大家同在一个厂里面工作,都要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工厂的发展好了,员工才会有更大的收益。这就像一个国家,只有国家发展好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同时,今年相比于去年,我还觉得这个工厂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在领导视察的时候,有时候跟他们聊天也谈到了这些,我觉得这还是一大进步吧,至少我可以跟领导交谈意见和建议。厂内员工流动性大,不能很好的留住操作熟练的长期工人2)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有待于提高;3)长期工与短期工、熟练工与新员工工资基本无差别,不能很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厂内的员工福利性支出偏少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需加强文化建设;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因多吸纳人才,加强企业创新意识;7)厂内依旧实行打卡制度,员工带打卡现象严重 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领导们还是要以一个积极合理的态度去应对,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工人本身,每个人都能好好要求自己的话就会省去好多弯路,才会有更多的收益 我相信,有了这一次寒假在电子厂实践的这段经历,对我今后做人、工作、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20天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从中得到的精神确是永恒的;自己得到的报酬虽然是有限的,但是从中得到的精神财富却是无限的。希望以后能继续努力,多多实践,把这些经验逐渐地积累,以后成为自己永久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篇2

从性质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质上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强调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有时也被称作“经验课程”;是一种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与互补性、有着自己独特教育功能的课程形态,它代表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体系结构性的突破。

进入新一轮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百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

一、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 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一)在角色中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能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二)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3

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学生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了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 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在角色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铮铮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闲暇或假期时间进行的深入社会实际生活、体验社会百态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合作以及与社会的接触、融合,启发其思想意识,拓宽其知识广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主要标志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但应该看到,由于办学条件、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较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更好地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追求短期效应,流于形式。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内容空泛,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意义,追求对于学校本身的短期效应,形式主义的现象严重。为了追求社会实践的影响效果,高校往往将社会实践的重点放在宣传、主题和规模上,忽视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和感化功能,致使学生很难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产生厌烦心理。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之前“轰轰烈烈”,活动中却很少有教师参与实际的指导和提示,活动后却又大加总结经验,宣传所谓的实际效果。这种流于形式、追求短期效应,忽视社会实践本身具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征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属性,偏离了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成为高校的形象工程。

(二)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步骤,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基地。但当前的情况是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一届学生一个实践地儿”,没有相对固定的传统实践基地。另外,一些高校在选择社会实践场所时,往往单纯地从自身角度出发,片面强调学生能否在其中得到锻炼,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由此使建立长期的和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成为不可能。

(三)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性指导。

社会实践指导是指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将理论知识的内容运用于课外,模拟实践场景,选择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负有对学生做好社会实践指导的重要职责。当前各高校普遍要求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但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内容、条件等却很少给予指导和建议,使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往往带有盲目性,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实践计划,更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同时,受到社会实践地域性等的限制,一旦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很难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这势必影响学生持续参加社会实践的信心,也影响了其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实践,实践则可以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知识广度。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和认可度,但同时,他们对于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参与度却很低,认为社会实践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满足,实践内容过于死板和单调,实践结果多是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的检查。对社会实践认识的偏差和态度的消极,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出现了“三低”的情况,即人数低、程度低、效果低,即使是亲身参与了社会实践的同学,也因认识不正确和态度不端正,使社会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因社会实践能力不足而导致其在毕业时更容易出现就业难的状况。

(二)组织管理薄弱。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组织、实施、管理、总结等诸多方面,组织管理和统筹安排是社会实践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实践的效果。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项目,应由实践教学科、学生处、校团委等联合各教学单位统一组织实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以体现社会实践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的任务完全转移到了各二级院系,甚至是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缺乏学校层面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更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参与,这使得社会实践处于无组织、无管理的松散状态。

(三)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当前很多高校以社会实践登记表的形式作为考核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标准,内容大体包括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实践单位的评价等,学校以此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但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很容易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项目甚至是全部项目上作假,只需找一个合法的单位盖个公章就可以了。这种泛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使社会实践的效果大大降低,更戳伤了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知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下,才能体现高校教育的成果,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校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须环节,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之中,学校要统一组织、统筹安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服务型、组织型平台。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转变观念,要深知参与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任何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其真伪,才能明确自身理论的储备程度。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实践观,才能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二)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要在坚持创新中有所发展。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地域特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以地方高校为例,可以根据其所在地农业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的空巢老人和儿童多等实际情况,开展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顶岗支教、关爱空巢老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残障人士等。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是千遍一律到茶餐厅做服务生,不是非体力劳动就不是社会实践,只要是大学生力所能及的,有利于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都是最好的社会实践形式。此外,要将社会实践的时间碎片化、日常化和经常化,要将社会实践的内容同自身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发挥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优势,使社会实践真正为社会服务,为百姓服务。

(三)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

高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使社会实践课程化。健全由学生处、校团委、教学单位组成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为主的专业化社会实践指导团队。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社会实践规划,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实现途径、时间地点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使社会实践在规范化、制度化中良性运行。对于社会实践的经费,高校要下拨专款专项予以支持,对经费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查,建立由审计处、财务处负责的经费管理部门,并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保证经费的正常合理使用。

(四)完善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

完整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发现社会实践实际与预期教育效果之间的差距。在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中,应为社会实践单独划出适当的学分,并设计合理的定量考核标准,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表现、思想收获、调查报告以及心得体会等给出等级评分标准,并综合得分情况给出合格与否的评价,折算成学分之后计入学生成绩表。同时,社会实践的效果要与相关的奖励挂钩,如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也可以每学年对社会实践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以此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完整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可以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可以在公平的、可量化的考评中鼓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关乎高校德育教学的成果,更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理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完整的社会实践规划,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便利,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社会实践评价和考核标准。同时,要不遗余力宣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学生中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愿意”的活动氛围,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塑造自我人格、追求人生梦想的广阔舞台。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1

[2]刘晓东.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3]王利玲.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3~95

[4]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34~137

篇5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称之为“主题式”。所谓“主题式”,是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共青团组织,根据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时事热点,给定相关的社会实践主题;各高等院校再结合自己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进一步选定契合自身的社会实践主题,据此召开动员大会,利用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到各地开展相关活动,并在开学后进行总结和表彰。这种“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模式过于关注当下,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长远影响。将实践时间集中在寒暑假的做法,也使得社会实践缺乏积累性和持续性。而“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根本局限性在于其违背了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则,并且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1.“主题式”社会实践使本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

各高校在“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的推动下,为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和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的评选力度,选派部分大学生,尤其以学生干部为主,组成“示范队”,而大部分未被选入“示范队”的大学生则需自己参加社会实践。这无疑违背了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则,同时也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缺乏指导,从而出现盲目跟风和浮夸等现象。

2.“主题式”社会实践使本应在全年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带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的社会实践使得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示范队”对于实践基地的使用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未能真正做到以实践基地为落脚点,进而进行深入调研、深入实践、深入探索。另一方面,将实践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间的做法,也加剧了社会实践岗位和实践资源的紧缺,使得一部分想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失去机会。

3.“主题式”社会实践使学生由主动变为被动,束缚了其个性发展

“主题式”社会实践所确定的主题并不见得会被每一位大学生所接受,在自身的想法和所确立的实践主题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为了混进“示范队”、进而在评优中占得先机,选择放弃自身想法,盲目跟风。这样既违背了参加社会实践的初衷,也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二、“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的路径与对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既充分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解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持续,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扶持力度,社会各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与关怀;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解与支持;就要求我们的师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品质建设相结合,加快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扎实推进“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实践模式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既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又能够切实推进社会实践的“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目标的实现。考核,既是一种尺度,又是一种规定,在科学的考核机制下,各高等院校既能了解与掌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又能引导老师、学生乃至社会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大学生全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不加考核或者考核弄虚作假、流于形式,就会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科学的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将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同大学生毕业学分相挂钩,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评优评比。只有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在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2)对学生实践内容和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对弄虚作假现象进行严肃处理。为了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笔者建议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专门一部分内容是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和实践体会的总结,其中要明确所调查的乡村、城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名称,以及被调查人的联系电话、邮箱,要提供在调查地点的留影、调查人与被调查人的合影等资料,并索要《社会实践单位回执单》,以便于事后抽查。

3.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大学生“全面参与、个性发展”的内生力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决定权和选择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源泉。确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应从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把握。(1)在实践内容上。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在“主题式”社会实践的条条框框中,而应将道德建设、专业学习、义务劳动等内容全面纳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会实践主题。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有利于全面参与,又有助于个性发展。(2)在实践时间上。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在寒暑假期间,而应将实践贯穿于全年,这既有利于实践基地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缓解寒暑假实践岗位和实践资源的紧缺;更重要的是,将实践贯穿于全年,会让更多的大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加科学明智的选择。

4.社会实践老师加大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助推作用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项目化管理 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实习、调查研究等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技能的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价值。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成为高校学术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式,通过临时性专门机构实现对指定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实施及指导,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进而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及手段,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模式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贡献了积极的力量。然而,实践内容尚不全面,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等问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1.实践内容尚不全面。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模式在理念、体制和机制上均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常常把社会实践局限于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走访、志愿服务等范围,很难有效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相当数量学生以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践内容没有很好地同大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没有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的划分,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很难“学以致用”,只能被动参加实践活动。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乃至创业等问题都缺乏指导作用。

2.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和资料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应对快速增长的信息成为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保证。我国不少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使用人工记录参与活动对学生信息和学生的实践进度,这样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现差错,而且加大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智能管理,让大学生个人信息和活动进度实时显示在管理系统中,便于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然而,由于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投入较大资金,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长远发展,不愿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3.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及实施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之间普遍存在各自规划、单独管理的现象,教学和活动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场所之一,由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处在探索之中,基地建设在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在建设过程中运作不规范,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整合资源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发展尚存在较大的空间。

4.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通常由校团委指定,学生个人没有选择实践活动的自。管理人员指定学生负责人带领普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负责人按时反馈活动信息,自身并不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导致无法及时处理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影响到实践工作的成效。由于部分高校对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按照学生需求及形势的变化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导致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离意图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此外,就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实践活动基本都是学生工作者带领一群学生干部在完成任务,很多普通同学缺乏活动热情,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联动效应,很难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思路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项目化管理模式伴随着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而发展成熟,它是指从具体任务入手,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将项目的设想和具体实现过程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活动。项目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因素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项目。所谓项目,是指组织或机构为实现预定目标,在一定时间和资源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次性工作。将项目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是指使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计划制订、实施监督、成果评测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管理,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管理,目的性更明确。

具体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细分为以下阶段:一是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启动包括社会实践项目的制定及授权,实践活动负责人的任命,实践活动小组的划分,以及实践项目利益相关人的确定等;二是项目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例如活动的区域、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活动的人力物力分配,项目预算编制,时间活动项目的考核和管理等;三是项目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进度的监督及管理;四是项目总结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验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作为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方式之一,项目化管理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对象、管理模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连接点,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可行性的基本保证。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都是以实现预期目标为活动原则并且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小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围绕相同的总体目标进行活动的设计、实施、监督及总结等过程。项目团队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具体项目,团队成员通常完成项目中分配给自身的模块,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合作,最后由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模块总结。在生命周期方面,项目化管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项目进度、费用及质量等因素的管理有所侧重,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和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通常要经历准备、开展和总结等阶段,并且需要保证以上环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管理方式上都具备系统性的重要特征。项目化管理通常对大项目进行分解,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和责任分配,促使成员之间有效协调与合作,同时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活动经费、活动周期和活动成果等方面关系密切,并且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成员的活动预先分配,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协调性。

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组织上都具有较高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通常具有一定弹性,这是由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小组的活动开展进度、经费使用情况、突发事件等因素动态调整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例如,删除部分实践内容、延长实践活动时间等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而项目化管理的组织性质由项目性质决定,由于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式会跟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因此项目通常具有临时性和高柔度性,这样才可以保证项目管理和实施人员及时配合项目的需要。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价值。首先,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管理人员意义显著。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和知识体系构思,是实践活动的全新尝试和探索,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思路。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机制体制,使用企业项目运作的方式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整合利用资源,还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人员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管理模式,同时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大学生也有明显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可以避免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合理选择活动内容。管理人员通过前期调研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焦点事件进行分析,使其可以选择主题突出的问题实践。同时,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使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和认同团队活动在处理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与同伴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向实效性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

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促使高校管理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渠道,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为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科学分组,合理侧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活动的任务要求和特点,将整个活动按照特定标志分为若干项目组。所谓项目组是项目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将总体划分为性质相异、范围较小的个体。项目分组可以明确反映总体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在各个项目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所占的比例,分析各组在总体构成上的重要程度,帮助管理人员对各个项目组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有效判定和评价,并且帮助各个项目组成员明确小组和个人的活动内容和职责,强化责任意识。

以某高校大学生绿色环保中国行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该活动内容涉及生态规划、生态旅游、公共设施规范化、社区环境管理、家庭节能管理、企业节能管理、绿色办公和生产等诸多环节。此时,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思路,可将该活动横向划分为进农村、进城市、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五个项目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分组的实践对象不同而不同。该活动从纵向上划分为调查研究、问题调研、宣传、技术、方案设计等层次。经过横向及纵向的划分,就可以很好地使这一项目深入开展下去。

2.责任明确,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活动主体为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学生,因此实践活动的责任可以根据高校教学模式的特点分为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职责、指导老师职责、大学生职责等三个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在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制定目标管理责任清单,确定活动的目标和要求,促使各项目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对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和部署,保证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第二,活动的指导教师需要经过个人申请、组织筛选而确定,担负培养和指导大学生的重要职责,需要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规定对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和监督;第三,为规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更好地体现团结、求实的精神,制定大学生实践管理准则,明确大学生管理和培训、权利与义务,量化考核等相关内容。

3.量化考核,综合评价。为全面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在活动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在活动前期,应当对各项目组及整体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活动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各项目组的活动内容和进度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不足和改正措施,帮助小组成员顺利完成本小组对活动内容;活动结束后,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活动评价体系,对项目组、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的活动表现和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项目化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全国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2009.

[2]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5(4):124-127.

[3]张洁.社会实践与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篇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高校社会实践已经从学校为主的单边行为逐渐转化为社会多方参与合作的双向行为,培养目标逐渐从精英化转变为全员参与的个性化。高校必须逐步转变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努力构建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多样化、全员化、社会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教育新模式,让大学生在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下充分了解国情、关注社会、感悟成长,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

关键词

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立体本位型;教育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实践已经开展了3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了他们的才干,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无形中也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社会实践本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凸显。传统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亟须创新。

一、高校现有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局限性及创新的必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开,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做中学”是他倡导并从哲学的认识中做出的推论,也是他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结构、就业方式及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教育环境的深刻变革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和重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亟待改进与创新。传统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主要以“主题式”为主,即各高校根据当年国家的重点选取一个主题,利用假期开展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时间较短,仅有一周或者数周,学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二是参与人数不多,没有达到广泛性;三是形式单调,学生收获较少。近年来,虽然各高校的社会实践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但相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来讲还远远不够,必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创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时代的发展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呼唤作为锻炼大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重要平台的社会实践工作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基于此,高校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建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创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施行的“主题式”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主要有纯粹精英化、时间的局限性及内容的单一性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使得高等教育必须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社会化、全员化、多样化的新型育人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创新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也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更能凸显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强调人才不仅在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要有突出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较强科研精神,在注重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同时培养一定的开拓意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供给的层次和类型日益多样化,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正确认识、科学设计和推进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

二、“立体本位型”育人模式的构建原则

要构建新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必须在客观分析当前众多高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单向的学校行为逐渐转变为社会多边参与的双向行为,从培养精英化转变为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的培养模式,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构建包括组织方式、实践内容、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努力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程化、全员化、社会化、常态化、系统化。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必须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诉求,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既要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般性,又要考虑实践的特殊性,创新校内与校外、平时与假期、集中与分散的结合模式;既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又能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地进行。“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了这一需求。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必须能够深化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育人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201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再次强调社会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提出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要将实践放在人才培养的高度,紧紧把握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转变旧有的传统观念,树立实践观,把高校社会实践放到“关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形象的高度来认识”[1]。“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就是在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是针对当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在社会实践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实践体系,是在总结以往研究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而提出的,更符合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更突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更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积极性,切实拓展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能够体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

三、“立体本位型”育人模式构建思路

“立体本位型”模式是针对当前社会实践的框架结构而言的,力图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的实践育人模型和体系。与其说它是一种实践育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运行机制,即要实现活动载体基地化、组织结构全员化、实践内容多样化、实践过程常态化、运作模式项目化、导师指导制度化和保障机制激励化。活动载体实现基地化。教育教学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充分依托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提供重要的载体和支撑。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交流,积极寻求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并主动与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等建立持久的联系,努力建设好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锻炼,逐渐成长,同时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高校要将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的实践点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三结合,这样更有利于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实践基地逐步由单纯的实习基地向教学科研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转化,即将单纯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学校的创业基地、实习基地、科研基地相结合,“提升基地建设的层次”[2],从而把社会实践基地真正建设成为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平台。组织结构达到全员化。组织结构全员化主要是指促使高校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全员社会实践是“高校要创设一种机制与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内在积极性”[3],让每位在校大学生都有机会、有渠道、有意愿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的大潮中得到锻炼。全员社会实践是高校社会实践一直追求的奋斗目标。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远远没有达到全员社会实践。目前的调查显示,除了普遍的军训必须参加,大学生参与过社会实践的比例仍然偏低。在所调查的630名学生中,真正参与过社会实践的有386人,仅占61.3%。实现社会实践的全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都要将社会实践看作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从制度、经费和组织上给予切实的保证。学校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其次,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切实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真正懂得社会实践不是应付了事,要有任务、有要求。最后,学校要积极做好宣传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实践的意义和成果,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实践内容呈现多样化。

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之尽快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平时我们谈到的社会实践,大多指团中央号召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个系统的工程,指的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有组织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并从中接受教育的一个过程。它“较之于校内实践,除了客观现实性、创造性、社会性,还具有社会参与性的特征”[4],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含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科技发明、军政训练等内容。在这些形式中,实践教学、军训、暑期“三下乡”以及调查研究是学生较为喜欢的。多样化实践形式的存在,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参与到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更加主动地利用资源,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实践效果更加显著。实践过程实现常态化。根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暑期和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仅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仅仅局限于暑期和寒假两个阶段,这样的社会实践多是走形式、走过场,很难达到实践育人的真正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常态化、日常化,必须在时间上有所保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管理运行、宣传和评估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助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这样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才能突破内容、时间和人员的限制,达到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运作模式实现项目化。运作模式项目化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开始到结束,从设计到开展,从经费的预算与使用,从人员的选拔与使用都采用项目的方式运作。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学生及团队进行申请,提出实践活动项目方案,由所在院系进行审核,并组织相关的专家、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组成评审组,对申报活动的意义、可行性、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评审。项目组成员进行答辩,通过答辩才可实施的一种方案。这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有条理、更加规范化,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可以联络更多的社会有效资源共同对学生开展的活动给予支持帮助[5]。当然,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要进行审核和拨付经费。但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有专人进行管理,要做好台账,要进行实践方案论证。社会实践活动不一定要有完整详细的方案,但要能够纳入社会实践的体系之中。以项目运作模式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评价方式,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具有实效性[6]。导师指导趋向制度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无论何种社会实践方式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完成的,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建立一支“由相关教授和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队伍,即社会实践专业委员会,给予社会实践以专业和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持”[7]。

除了专业教师的指导,还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如在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社区的工作人员、公益事业的工作人员等,作为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指导老师。要想实现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导师的指导就不能只是形式,而要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制度。校内教师作为导师的要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校外人员担任导师的要有聘任方案,更要有一定的指导经费。导师的指导有利于促进实践的专业性和科学化,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方向,促进高校社会实践的有效展开,推动实践育人成果的转化。实现保障机制激励化。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要设立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并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给予不同的经费,保障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注重多种类型激励的有机结合,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入创新与实践学分,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教职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计入一定的工作量,作为工作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将支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体系中。“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既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普遍性,又考虑实践主体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将平时与假期、集中与分散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这种社会实践模式既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让他们积极地关注社会,灵活多样、务实有效,确保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地进行,是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有效模式,值得提倡。

作者:张绪忠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109-110.

[2]王雪,王巧玲.关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研讨[J].绥化学院学报,2009(1):165-166.

[3]袁伟菊.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69-72.

[4]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1-115.

[5]刘瑞明.突出育人主题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9-01-14(07).

篇8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教学主管部门制定活动方案,学生具体实施”的模式[3],还存在诸多问题:

1.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参与学生受限。根据我们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3.4%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7.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且55.3%的学生认为以往实践形式单一,主要由教学主管部门组织社会实践全过程。这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参与,不能发挥所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很少,失去了社会实践应有的意义。

2.社会实践内容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其中35.3%的人认为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贫乏,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其中32.9%的学生认为以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

3.社会实践保障不到位,缺乏专业教师指导。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不足;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模式与技能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2010年起,对临床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项目化运作。即改变过去以教学主管部门来进行发动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全新模式,以进一步丰富我院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医学生爱国爱党、奉献社会的情感,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

根据以往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出现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由“酝酿选题———自由组队———设计方案———申请答辩———实施实践———总结评优———宣传交流”七个环节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每一个环节中,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历练,培养医学生健康的情感,充实的精神世界,正确的医学道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我院在尝试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运动实践中,首先对项目选题进行了的精心的规划,根据当前学校党政的工作重心及临床医学热点问题,设计社会实践主题范围,申请实践的学生团队应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再进行细化,提出与主题相符的项目选题。要求社会实践选题应该遵守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弥补医学生在临床工作和科研理论工作中接触较少或者缺少的范围和领域。

2.学生自愿参加,自由组队。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各实践团队应根据自己团队的项目内容特点和需求,自行联系1至2名指导教师加入到实践队伍中,其中至少要有1名专业指导教师。各位指导教师对实践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为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3.提倡学生根据自己团队的特点自主发挥,自主设计实践的实施方案。在设计实践方案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应适当介入,对一些专业问题、细节问题进行把关。

4.申报团队填写统一的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申请表,同时提交申请草案、资金预算表等材料。我院医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申报团队的立项申请进行可行性评审。通过初审的团队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以制作幻灯的形式进行答辩。答辩内容包括实践活动的内容、意义、预期成果、安全性以及资金预算和所需帮助等。对通过答辩的项目我院将从资金、专家建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社会实践团队成立后,以团队成员为主体和主导,严格按照既定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引导和协助。我院高度重视实践团队成员的安全问题,要求每个团队出行前召开安全动员会,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团队指导教师要作为团队安全联络员,积极应对突发或紧急事件,密切关怀实践团队成员安全和健康。各实践队员团结协作,共同保证实践安全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应对活动进行有效监控,保留证明信、宣传单、活动照片、影像资料等,以备评估时进行检查。

6.撰写实践报告是对整个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实践成果的体现。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团队根据实践情况填写社会实践总结表,由团队共同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的实践报告。此外,实践团队的每位成员在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特长,通过实践深化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独立撰写一份有价值和意义的个人实践总结。每个团队上交社会实践团队总结材料、个人总结、照片、视频、宣传材料等,展示了每个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活动后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委员会根据各项目团队上交总结汇报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及量化考核,内容包括前期准备、实施过程、经费使用以及实践成果等。我院根据综合评定情况对优秀团队和个人予以鼓励表彰,表彰结果将作为我院医学生综合评定的一部分考核项目。

7.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不仅要做好立项和实施,更重视实践成果的宣传交流。我们将实践团队实践报告、个人实践总结编纂成册发给在院的医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体会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交流会、成果展示等多种宣传方式请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讲感受、谈体会、说经验,还可以邀请兄弟院校社会实践团队来我院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扩大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宣传范围和影响力。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59-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整体概况

为深入研究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本课题组以南京地区为例,选取了两所具有代表性的理科和文科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率达98.2%。

调查将社会实践依据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专业实践、志愿服务有关的社会服务实践、课题项目等有关的科研实践以及创业实践;并分别就四个方面的实践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问卷还涉及到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原因、实践形式、实践收获等内容。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考虑到社会实践的现实状况,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以大二及大三学生为主,此外还包含部分双专业的大四学生和往届生,具体年级分布如下:大一学生为9.4%、大二为18.2%、大三为42.1%、大四为19.4%、往届生为10.0%。性别比例为男21%、女79%。

(二)不同实践形式的参与度对比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已拓展到涵盖大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的全面实践活动。根据调查需要及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将社会实践分为四个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活动普及程度较高。其中,大三学生与往届生的社会实践参与度为100%、大二学生的参与度为93.7%,有53.2%的同学至少参加过三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的内容涵盖了专业实践、服务社会、科研以及创业实践等四个不同层面。

但在四个不同方面的社会实践中,参与度有着明显区别,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的参与形式集中在专业实践与服务社会两个层面上。参与度最高的是专业实践、其次是服务社会,而科研及创业实践相比较而言,参与度就低了很多。

其中,经常参加专业实训实践的学生占90.6%,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也很高,选择经常参加的占77.7%;而参与度最低的是科研实践,其中有84.4%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此类实践活动;而属于创业实践的勤工助学则有43.2%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过。具体内容如下:

(三)参加实践的动机和目的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抱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通过前期的调查了解到其动机和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分别是提升能力和为就业积累经验以及服务社会等,调查显示,这些动机和目的的选项区分度不是很明显,具体如下:

其中33.5%的学生是为了提升能力素质,28.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20.7%是为就业做准备使就业更具资历,15.6%学生是为了服务社会,还有2.1%是其他。

总的来说,为了提升自己而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也是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所抱有的动机目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出于服务社会的考虑,但也有很多学生表示,无论是最初是出于服务社会或是提升自己的动机,在参与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两个方面会有所渗透和融合,也就是说,两方面动机的不同会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一致。

二、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制约

(一)服务社会与专业培养缺乏结合度而导致的实效性较低

如上文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实践两个方面。但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益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因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目前专业实践大多与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有专业教师指导以及专业实验室等硬件支持,专业实践的专业性基本能够得到保证,调查显示在实践过程中有教师参与的达到89.7%,但在与社会的结合度方面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为薄弱,调查显示,专业实践的地点主要是实验室,占到68.3%;其次约有25.3%是在伴随课堂教学的教室里;在校园其他地方约有5.2%。可见大多数专业实践的场所往往仍旧是在学校里,参与人员也只有学生和专业教师,因而体现不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架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和验证理论的场所,具有认识作用、锻炼作用和教育作用的功能”[1]71。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理应体现高校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但无论是专业实践还是社会服务实践,由于在专业和社会两方面结合度不够,在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上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因而社会实践的实际效用。

(二)实践活动缺乏整体规划性而导致与就业之间形成断层

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大多定位于复合型高层次,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相比本科院校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也更加重视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作为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会实践能力的生成过程将体现在整个大学生涯当中。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和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而不是个人能力的单一方面,因此,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和连续的生成过程。

从调查中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依然存在内容相对单一、没有连贯性和整体规划性等问题。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最为主要的社会实践形式是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实践,专业实践是专业课程的延伸,而社会服务实践的参与形式主要是暑期社会实践,参与度达到90%以上、此外还有日常的志愿服务,因为大多遵循自愿的原则,又依托于学生自我管理的社区形式,所以参与度大为降低,其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问题,很难保证其持续性与完整性。尽管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暑期社会实践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就业的关联以及实践形式的整体规划依然相对缺乏。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一直难以突破,难以在有效性上得到提升也正是缘于对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整体的规划,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缺乏整体规划下的统一部署与安排。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分析

(一)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评价内容、方法的相对单一和不完善是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效用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追究根源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目前大多数院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往往过于简单,尽管目前很多大学已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分挂钩,但对于整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像评价一门课程一样进行整体评价考核,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度不够,同时调查中显示,社会实践因普遍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而导致专业与实践的脱节。

因此,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层面,而应该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将其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来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加入对于教师的指导力度的监督,也就是说,需要将社会实践作为专业课程的考核环节。类比专业实践的活动方式,其他类别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服务,也同样纳入教师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得到专业的指导与监督,实现社会实践的社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以切实提升专业技能为基础,并进而提升各方面综合素质;而高校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升专业服务品质,从而达成多赢局面。

(二)社会实践与就业生涯规划实现对接

大多数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自愿或自行组织参与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必要的监督控制,同时,也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的规划性,学生的参与热情随着年级的增加反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对于学生的就业也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要与就业实现对接才会更有生命力,也更能够在培养人才方面凸显优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根据不同的、不同的专业进行设计,以类似生涯规划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再进行个别化的打造。例如:针对一名幼教类的大专学生,可以将其社会实践的主要定位在其未来将工作的场域,但并不一定需要所有的社会实践都是在幼儿园,可以从大一开始循序渐进地融入幼儿教育的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理念,如大一的主要社会实践以平日的专业实践结合志愿服务实践,可以走访各类幼教机构,以见习为主,同时配合有教师的实地指导;在大二的时候可以以较长期的实践为主,如暑期或定时家教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切实解除幼儿并实地开展幼教服务,教师的主要作用为督导。在这一过程中,也要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能力特质进行规划,以实现社会实践真正为未来的就业铺路,无论是能力提升或是社会经验的积累,都能够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形式得到各方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邹柳云.论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58-60.

[3]蒋建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41-43.

篇10

关键词:保护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体验 实践

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市情民情,增强与工农大众的感情,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重庆市委市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渝委发[2010]27号),在重庆市大学生中掀起了以“种树、学工、学农、学军、带薪实习和社会调研”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的。这场“社会实践雨”来的是那么及时,同学们参与实践的热情十分高涨,那么如何保护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就十分重要了。

一、鼓励和肯定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广大青年学生在校园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校园生活将同学们同社会现实无形中给割裂开来,使校园内的学生缺乏对国情、市情、民情的整体了解和认识;加之在网络文化条件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条件日益消除,固有的思政教育观念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学生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但由于缺乏身体力行的实践,这种矛盾使得广大同学有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努力锻炼今后工作本领的强烈愿望。美国心理学家威姆•詹姆斯曾指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气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就是一种思想的认同。在学生表现出有强烈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和热情时,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各高校就是要对同学们的热情以充分的肯定,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培养同学们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同学们参与社会热情得到肯定后,就更容易形成个体带动群体的效果。

二、让同学们在体验中把参与社会热情升华

对于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当代大学生,大部分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到,很多同学缺乏一种体验式感悟,重庆市组织的以“六个一”为内容的社会实践,为同学们投身到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很多同学在参与种树回来后,都在空间记下了这样的体会“今天虽然很累,但是感觉很兴奋,睡觉特别香,比玩电脑有意思多了”。有干部在参与“三进三同”后回来说,原来我觉得农村应该是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可是这一周的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我更多体会到的现在农村其实发生了很多变化,可是我的观念还停留在电视里,我更应该认真努力学习,为改变农村现状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还有同学在假期带薪实习后说,以前上课觉得书本上的知识那么没意思,读死书还不如早点出去实习,现在真正开始实习,才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是那么的不牢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同学们这些感悟和体会,证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锻炼同学们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性,这种体验式的过程,正是全体在校学生所需要进补的大餐。体验式的学习使同学们更加关注的学习过程,因为学习结果呈现的仅仅是过去的记录,而不是将来的知识。而对于即将投身于社会中的学子们来说,学习的结果有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体验的过程将知识和实践结合,并不断检验自身的知识,提升自己综合能力,这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加强引导和监督,不让同学们热情消亡在疏于引导中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在组织工作中应开辟专题专栏,弘扬时代主旋律,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实践成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全体同学参与其中。但目前还有很多同学对参与社会实践持观望态度,对于其他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同学们引导、监督和考核。不少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高校中,很多同学们因为只在学院认真学习,没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某些方面没有加分,这也为同学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敲响警灯。用合理的形式引导,如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要求每个在校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社会实践,否则就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才能引导那些没有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同学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同时,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方式,鼓励那些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同学,不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同学的热情消亡在疏于引导和鼓励中。鼓励他们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各高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报告、演讲和座谈,从而带动更多学生去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四、拓展社会实践内容多样性,让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延续下去

重庆市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内容涵盖面广,对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有指向性和引领性作用。但从实践的定义来看,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因此在“六个一”的基础上要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如将过去行之有效的“三下乡”、“四进社区”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中,同时鼓励学生参与集中和分散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投身社会实践中,真正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同学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过程,让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热情延续下去。

保护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热情,引导学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认识国情、服务社会,在广阔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锻炼才干、收获真知、增长才干,这才是社会实践终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