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调查背景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调查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保护调查背景

篇1

[关键词]区域地质调查矿山生产环境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26-01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新常态对地质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开发方面比较注重“量”的积累,各类资源的产量增长都比较大。现在,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对勘查开发的资源种类实行了管控,目的是逐步减少勘查开发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加大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支持力度。矿山资源的开采与矿山地质环境是相辅相成。因此在矿产整个开发与开采过程中做好区域地质监测与调查至关重要。既能保证矿山安全有序的生产,又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能够合理进行资源开发,实现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地质问题

由于矿山开采对于矿山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松散,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的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不注意保护则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环境的负效应。

1.矿山地质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矿产资源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诸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固体矿床开采中。

2.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过程中进行不合理的开采会破坏地下水平衡系统,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及地表水渗漏,使区域地下水量减少,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地表植物生长。其次会造成地表与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酸度高、悬浮物浓度大、含重金属离子等矿产资源中含有的污染物会对地表水体和浅层地下水体产生了较大污染。

3.大气污染。矿产采集出来时常常在矿区内露天堆放,会产生大量含有污染物粉尘。特殊矿产资源开发还会排放有害气体。如不注意开采中的环境保护则会发生环境灾害事故。

4.破坏土地资源。在矿产资源的采集过程中,对土地的挖损,不合理设置及维护外排土场及尾矿排弃场都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破坏。

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开采的矿产资源种类、开采的方式、地质环境条件、开采规模等因素有密切的关联,选择不同时段进行勘探和闭坑会出现不同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力较强,且持续时间长,产生破坏性大,即使封闭矿山后,长期时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矿山从开发至封闭乃至封闭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对当地地质进行了解以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矿山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矿山基本情况及远景规划、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等。

三、矿山区域地质调查的方式

1.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迅速的现场数据采集。

2.进行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实验。包括水质测试、淋虑实验、浸泡实验、含水层吸附实验、含水层顶板渗透性试验、采矿引起周围地层渗透性变化试验、矿石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元素测试试验、土壤污染试验、溶质迁移与富集规律试验等。岩土力学试验诸如室外原位力学实验和室内岩土物理力学试验。

3.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矿山环境的长期动态监测,对于深入认识矿区环境主控因素和互相间关系以及地质环境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矿山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有:地面变形、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等;主要监测内容为:水质、水位、水温、径流量、泉流量、应力、应变、土壤质量、大气质量。主要监测任务为:正确布设动态监测网店,规定动态监测时间和监测频率,分析动态监测数据资料,预测预报矿山环境演化规律。

四、矿山区域地质调查的作用

1、矿山开采前的区域地质调查

矿山开采前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对矿山的开采具有指导的作用。开发前对矿山进行地质调查,了解和掌握矿区地质环境、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背景目的在于防治和预报,特别是对那些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地区。在矿山开发前进行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以此为基础对地下开采进行沉陷岩土变体研究,或者露天采矿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矿山排水控制人口流场等进行分析研究,以在一系列研究分析资料基础上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矿山开采模式。同时对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程度作出预测评估,以此为确定矿山企业承担保护和治理恢复责任的依据,对新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作出规划安排,将预测成果及时应用于矿产勘查实践。

2、 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区域地质调查

在矿山开采实践中,经常遇到突发性事故,与模型数据不符等情况。需要即时分析情况,及时进行当下矿山区域地质调查,分析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灾害,对生产正常有序进行可能发生的影响及损害。同时分析对矿产资源可能发生的损害。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并有效保护矿产资源。通过对现有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环境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成因分析,结合矿山安全评估活动进行示范,从而对指导矿山生产,建立科学合理的开采。

3、 矿山封闭后的区域地质调查

对于封闭的矿山很长时间内进行地质调查为以防矿山地质污染遗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能得到矿山封闭后周边环境地质变化的基础数据,可以以此为基础为后续其他土地利用开发进行分析。对于已破坏的环境,进行分析以得出治理恢复方案。

总之,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深入探讨成矿构造背景与形成过程,更好拓展区域找矿工作,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推动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在项目前期筹划或立项阶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议书等相关资料,经现场勘察,就项目可行性和选址的合理性提出环境保护初步意见。

二、环评备案

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登记备案制度,建设单位与其委托的环评单位开展环评工作前,须到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环评工作备案时须提供以下情况,一是项目背景情况;二是项目建设位置情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环评登记备案时,应审核环评单位的行业资质。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确定环评报告的类别,并根据有关规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环评工作需要编报环评大纲、工作方案或直接编写环评报告。

三、环评大纲(工作方案)的审批

对受理的环评大纲,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项目环评工作复杂程度,确定委托技术评估部门进行评估,主持召开专家会议审查后进行审批或直接审批。对受理的环评工作方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项目环评工作情况复杂程度,确定主持召开专家会议审查后审批或直接审批。

四、环评报告审查

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除环境影响较小的高新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外,其余项目均需经环境技术评估部门进行技术评估,具体应按照以下原则确定环评报告的审查形式:

(一)技术评估的项目。

以下项目须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环境技术评估部门进行技术评估,形成评估意见后审批。一是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工业、矿山、水利项目。二是位于环境敏感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

(二)会议审查项目。

以下项目须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持召开专家和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形成会议评审意见后审批。一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其它项目。二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工业类项目。三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矿山、农业、林业开发项目,畜禽养殖项目,交通、水利项目。

(三)直接审批的项目。

除了经技术评估和会议审查的其余项目。

五、环评报告审批

(一)审批原则。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地发展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项目选址合理,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可行,实现达标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公众支持。

(二)审批要点。

1、对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原则意见。

2、项目建设应做好的环境保护工作(审批重点)。

3、提示建设单位项目建成后应履行申请试生产(或试运行)和竣工环保验收程序。

4、明确施工期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督检查的责任。

六、试生产批准

建设项目试生产批准主要是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检查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中环保措施及其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保证“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

(一)试生产的申请。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在具备试生产或正式投入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应及时向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

(二)试生产的办理。

负责审批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试生产申请文件收到之日起30日内,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区别不同情况,应以复函或许可证形式告知企业是否准许投入试生产或投入运行,并提出相应环保要求。

(三)试生产的时限。

投入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自批准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申请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对试生产3个月确不具备环境保护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经建设单位提出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延期验收的理由及拟进行验收的时间。经批准后建设单位方可继续进行试生产,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

七、竣工环保验收

建设单位三个月内经试生产后环保设施达到稳定运行,应到负责审批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环保部门受理后可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进行验收监测。

(一)验收材料的准备。

1、建设单位向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以文件形式提出的验收申请。

2、建设单位环境保护执行情况报告(建设单位编写)。

3、填写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申请报告(表)。

4、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或调查报告(表)由验收监测或调查部门编写。

(二)验收时限要求。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收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

(三)验收会议的组织。

篇3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影响分区;防治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7-0159-02

乌鲁木齐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铜矿、石膏、盐、大理石等,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总储量84.9亿吨。内有各类矿山268座,均存在诸多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通过对乌鲁木齐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进而了解了乌鲁木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分布特征,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环境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乌鲁木齐268座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因子质量评价进行量分析赋值,对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分区,最终对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提出防治建议。

1 评估的原则

1)以采矿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主,重点突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兼顾矿区环境背景条件的原则。

2)综合分析的原则。

相同的开采方式、不同的地质环境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同;而不同的开采方式、不同的矿种,在相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评估时,必须分析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相关联的因子作为分区指标因子,才能较客观地进行评估分区。

3)综合评估分区按照三级分区的原则。

根据《实施细则》(修改稿),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三个级别。

2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选取:评估时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2.1 定性评估

采取以各矿区为单元,对评估因素综合评判进行评估分级,具体标准按照《实施细则》(修改稿)中的附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定性综合评判评估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划分。

2.2 定量评估

本次定量评估采取加权比较法。具体方法为:首先确定主要评价因子,然后对评价指标体系赋于一定的分值,同时根据各类指标体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予以加权,将分值与权重相乘,得分越高,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越差。其次将全区矿山开采前的环境影响背景值设为0,结合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实际情况,将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最终得分的最大值与0之间进行分级,进而确定乌鲁木齐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区标准。评估因子的选取及评估因子的赋值见表1。

4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4.1 建立和健全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并重原则,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全过程的地质环境综合保护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管理工作。

2)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落实力度,实行定期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有关部门与财政、审计、银行共同监督使用。

3)各类矿山企业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矿山企业应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的地区、地段提出预防和治理方案及最终达到的目标。

4.2 进一步开展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及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项目试点工作

1)在现有初步调查基础上,切实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详细调查工作,根据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状况,积极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工作,争取治理资金。

2)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且工作开展早、基础条件好、实施后具有推广意义的典型代表矿区开展治理与恢复示范工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逐步推进、树立样板、建立生态矿区,对重点矿区矿山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进行计划。

4.3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

1)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

2)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和逐步完善有关地质环境保护的组织机构,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逐步建立、健全、完善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防治体系,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落实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徐友宁.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J].西北地质,2005.

[2]孙立新,白喜庆.“3S”技术在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4,16(增刊).

[3]赵永久.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

[4]刘绍文.浅谈乌鲁木齐环境问题及对策[J].丝路学刊,1995.

[5]陈健,张崇德.乌鲁木齐采煤塌陷特点、危害与治理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4.

[6]徐友宁,武征,赵志长.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J].西北地质,2002.

[7]陈哲夫.新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2.

[8]《实施细则》(修改稿).2004.

篇4

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气象界共同庆祝世界气象日,以纪念《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的日子,更确切而言,那是在希望加入这个新组织的国家交存第30份《公约》批准书之后第30天起生效之日。

xx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60周年,xx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二 、活动的目的:

1. 提高广大市民气象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减轻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

2. 协调全市市民的行动,树立气象意识、气候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3. 促进广大市民和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把不可避免的天气、气候灾害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4.调动广大市民对气候的适应需求,同时树立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意识。

三、活动的意义:

1.提升气象意识,气象工作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全社会都树立和强化气象意识,自觉遵循气象科学规律,主动运用气象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增加气象法制意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都要知法、守法,共同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秩序,

3.提升广大市民参与气象的力度,同时参与到与气象灾难做斗争及关心气象灾难地区的行列当中来。

四、活动形式:

1.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市民对气象的认识才程度

2.发放气象小常识宣传单,挂相关宣传横幅

3.口头宣传气象知识及《气象法》

4.展示气象挂图及历年气象灾难图片

五、活动步骤:

前期:根据当年世界气象活动主题,由气象局制作相关宣传图片;编辑气象小知识传单及问卷调查的内容,绿苑环境保护协会招募志愿者并对其培训

中期:人员参与方,由气象局宣传中心及相关人员、绿苑环境保护协会派出志愿者若干

后期:对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统计,并由绿苑环境保护协会写出相关情况上交气象局

六、活动时间及地点:

xx年3月23日前后

市区步行街或者广场

七、经费预算:

制作传单XX份

200元左右

制作问卷调查200份

40元左右

制作横幅两条

150元左右

活动备注:

1. 统一着装,仪表端庄,言行举止得体大方。

2. 宣传人员做好准备,要求:礼貌待人,有问必答。

3. 放置设施,注意安全。

4. 若成员身体不适,不能坚持者,可自行返回就医。

5. 若有重大事故,立即与负责人取得联系,及时处理。

篇5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保意识;雾霾;高中生 ;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自2013年1月28日中国首次单独的霾预警起,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频现,“灰霾”、“空气质量总数AQI”、“pm2.5”等词语成为高频检索词。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雾霾高发季节必须佩戴口罩出行,高危预警时工厂停工学校听课已不再是新闻,人们认识到雾霾会对人体、交通生态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大气污染是除了气候因素之外雾霾的重要成因。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的繁荣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研究和环境教育方兴未艾[1]。《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青少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应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培养环境素质的重要一环。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环境教育应渗透至基础教育多门学科之中。以地理学科为例,环境保护作为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列入选修课程计划,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的核心部分[3]。

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者大都同意环境意识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反映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后者是指人们保护环境的行为[2]。如,俞继灿认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主观反映,其核心是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判断态度及行为取向[4]。在公共媒体和学校教育对环境问题的双重重视下,当前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如何?本文将研究主题定位高中生从媒体和学校教育中学习积累的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和价值取向。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依据日常积累素材和网络资料自制了《高中生环境问题认知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并交流、网络征询和发放书面问卷等调查方式,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江陵中学和北门中学部分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依照便利原则在2015年5月-8月间进行。删除答题有明显规律和答题不全的问卷之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00份,表1为他们的年级和性别分布情况。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自制的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个人情况、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其中,个人情况包括学校、班级和性别。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包括15道单选题和10道多选题,例题分别如下:

8.下列哪个标志为中国环境标志:(图略)

环保行为包括15题行为取向和15题价值取向单选题,前者采用4等级计分法。例题分别如下:

1.你是否重复使用购物袋?1从不 2很少 3经常 4总是

13.如果条件允许,你更喜欢的出行方式?A自行车 B出租车 C公交 D开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中生环境认识水平和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在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知识部分,首先按照参考答案改卷并计算总分,再用Excel软件统计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高中生的平均得分。将个人资料和环境保护行为部分的等级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在环境保护价值观部分,使用Excel软件对各题分别进行百分比统计。下面是具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目的是了解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参考了中学课程的有关习题和网上搜索到的环境知识问题集,经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确定了最后的25道题目,被大部分参与讨论的同学老师认为难度适中、范围恰当。每题按照1分,总分为25分,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环境知识得分的平均分如表2所示。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教学目的的部分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本研究从下列方面考察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常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生态圈、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小知识等。结果表明,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较高,其中高二学生得分最高、高一学生得分最低,男女生性别差异不显著。

由于学校取样较不均衡,本研究没有比较高中生环境知识的学校差异,后两部分亦同,如果有后续研究,可以在充分取样的情况下,进行学校间的比较研究,以了解不同类型学校环境教育的差异。

(二)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常用于社会和教育调查,把同属一个概念的项目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常见有4点、5点、6点或7点量表。本研究考察的多是日常行为,采用4点计分,便于研究对象快速作答[6]。

结果表明,高中生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高三学生环境认识不差而环保行为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忙于学习,空余时间较少,以致于环保行为也较少[5]。

(三)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除了环境保护的实际行为,对环保观念和态度的调查对了解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环境教育的成效也有很大作用。本研究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教育、常见环保措施等的观念看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80.2%的高中生认为,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

68.7%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教育很少或还不充分;

42.5%的高中生对学校课程之外的植树等环保活动有兴趣;

84.2%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当前使用的环保设施很少或基本没有;

65.2%的高中生认为,日常生活中应考虑环保问题,养成环保习惯;

45.8%的高中生认为,与环保政策相比,个人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加重要;

38.1%的高中生未来希望从事有关环保的工作或愿意参与环保推广活动。

四、研究结论

(一)当前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水平较高。

(二)当前高中生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环保行为倾向,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

(三)多数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十分关注,希望有更多途径了解环保知识和环保科技,认识到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保的重视不仅仅是出于国家政策的规定。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未来想要从事环保研究及推广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卫华.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1).

篇6

[关键词]产业转型;环境保护;江西

[中图分类号]F26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1―0056―06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加强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倒逼”产业升级转型,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产业活动作为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其组合类型、强度的变化在显著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环境治理效果越来越受到局限,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紧缺,环境的自净能力越来越低下,我国产业发展逐渐打破原来“先发展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正逐步由“重工业,轻环保”向“重环保,促发展”转化,意识到环境和经济系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高度阐述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即利用“绿色、循环、低碳”环保手段促产业转型升级,利用产业升级进行转型发展,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二、文献综述

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思维的启发,Grossman GM,Krueger AB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当人均收入增加时,污染指数也随之增加,当人均收入继续增加剑一定水平后,污染指数又随人均收入增加而下降。于是,他们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概念,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先是逐渐恶化后又逐渐好转,呈现倒“U”形关系。自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念提出以后,学者采用理论及实证研究方法,主要从两个维度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进一步探析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另一方面,分析二者互动的影响因素。

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陆箐认为,国际环境规制可以促进及倒逼型产业技术升级。宋丹瑛、张天柱认为,在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以节能环保为目标,通过实施环境一体化产业政策,强化环境治理、科技研发等综合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环境依存度较低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2)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角度分析资源环境要素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节能环保优化产业升级。Yanlzny认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就是要在加快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将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从产业转型升级及环境保护的互动机制方面。Stern认为,低水平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较低,但随着发展加速,土地开发、资源利用及废物产生量大大增加,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然而随着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变化,制度完善、技术提升及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恶化将逐步得到抑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必须嵌入到发展的过程当中,而不是让二者独立运行,需实行生态与环境双赢。

综上所述,环境和经济系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为因果,二者存在正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是环境保护的经济原因,环境保护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和原因,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有文献对产业类型、产业基础、政府规制、技术、法律及制度等各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说还比较零散,而系统研究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为此,如何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选择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因子分析及神经网络的方法,评估当前江西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影响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制约及促进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一

三、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测量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中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测量指标,建立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测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问卷题项,明确调研对象,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一)测量指标

由于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零散,因此测量指标体系建设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质化研究,从江两省产业、企业、政府制度、公众等层面着手,笔者初步设计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测量指标体系”调查表(见表1)。然后,对调查表进行多次反馈讨论论与修改,最终形成了由27个指标组成的调查问卷。

另外,为了测量被调查者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绩效现状的认同程度,我们设计了两个指标,用于了解被调查者认同“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绩效的现状。

(二)样本数据的收集

1.问卷设计。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被调查者基本情况介绍,二是29个调查指标。其中,在评价29个调查指标的过程中,每个指标都是以5分制Liketer量表测量。

2.调查样本分析。本轮共发放问卷1千多份,回收调查问卷701份,有效样本661份,有效率为94.3%,达到预期效果。在661份有效问卷中,南昌市获得196份企业的调查样本,赣州市160份,萍乡市106份,景德镇市82份,九江市70份,上饶市47份,见图1。

另外,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说,有67位漏填年龄,在594位调查者中,平均年龄37.56岁,年龄总体分布接近正态分布(见图2)。

四、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分析

综合上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降维思维,利用SPSS17.0软件对27个指标进行分析,探索关键影响因子及其重要性,并进一步应用BP神经网络分析,深入研究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中关键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一)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利用软件SPSS17.0对2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发现KMO值为0.741,Sig=0.000,说明这些指标数据适合于主成分分析。如果某个指标在两个主因子上的相关系数超过0.5,或在每个主因子上的相关系数都低于0.4,则删除该指标。另外,如果没有相互联系的若干指标组成一个主成分时,则需要删除和其他指标没有关系的指标。根据这两个原则,本文先后一共删除了5个指标。然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重新选择主成分的个数,运用斜交旋转的方法得出了6个主成分(见表2),它们共同解释了样本总体信息的57.341%。

其中,第一个主成分包括:X1、X2、X3、X4、X5等5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18.383%。第二个主成分包括:X6、X7、X8、X9与X10等5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二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政府体制机制(f2)”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11.799%。第三个主成分包括:X11、X12、X13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三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政府支持力度(f3)”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8.419%。第四个主成分包括:X14、X15、X16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四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企业环保成本(f4)”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7.194%,第五个主成分包括:X17、X18、X19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五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5)”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6.095%。第六个主成分包括:X20、X21、X22等3个指标,根据指标与第六主成分的载荷系数,可以命名为“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主成分,它解释了整个样本信息的5.452%。

显然,在这六个主成分中,“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政府体制机制(f2)”,“企业环保成本(f4)”三个因素依然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问的良性互动,而“政府支持力度(f3)”、“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5)”和“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三个因素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

根据6个主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除了自身之间的关系,“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与“政府体制机制(f2)”,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但是也只有0.430,这说明6个主成分之间相关程度较小,因此不能相互替代(见表3)。

(二)影响因素重要性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因素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本文进一步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分析

本文把6个主成分数据作为输入层数据,而把“江西工业化与环境质量关系现状(y1)”与“江西产业转型与环境质量关系现状(y2)”两个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的因子分析得到的数据作为输出层数据处理,这样就可以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反映影响因素与“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

本文使用的BP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输入层、隐藏层以及输出层。其中,输入层包括6个输入变量,即“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政府体制机制(f2)”、“政府支持力度(13)”、“企业环保成本(f4)”、“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15)”与“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等6个主成分;输出层包括1个输出变量,即y1与y2结合而成的“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现状(y)”;隐藏层包括13个结点输出层与隐藏层的激活函数都采用双正切函数(见表4):

本文有效地把640个分析样本中的308个样本应用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占整个样本比例的48.1%,203个样本应用神经网络模型测试,以防止模型过度训练,占整个样本比例的31.7%,129个样本(保持样本)应用于神经网络的评价,以评价训练后的模型的预测能力,占整个样本比例的20.2%。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优化算法采用了调整的共轭梯度法。

对于标准化的输入与输出数据来说,一般认为,相对错误值小于1时则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拟合结果良好。从训练、测试与坚持的三个方面来说,平均整体相对错误都小于1,其中,训练样本的相对错误为0.787,测试样本的相对错误为0.783,保持样本的相对错误为0.755,因此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达到良好结果。

另外,从预测的效果来看,如果预测值与实际值所组成的平面点集中在对角连线上的点越多,则表示拟合效果就会越好,同时,反映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越好。从图3来看,大部分平面点确实集中在对角线的附近,因此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但是,当y的实际值较小时,预测值一般存在偏大的情况,当y的实际值较大时,预测值一般存在偏小的情况。另外,从拟合的残差图看,大部分点在中线附近,因此拟合效果较好(见图4)。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模型的敏感度分析,计算每个因素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的重要性。结果发现,6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等级(见图5)。首先,“政府体制机制(f2)”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最大,标准化的相对重要程度为100%,为影响程度的第一个等级;其次,“企业环保成本(f4)”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非常大,标准化的相对重要程度为64%,为影响程度的第二个等级;最后,“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f1)”、“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f5)”与“媒体与公众影响力(f6)”、“政府支持力度(f3)”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标准化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35.4%、33.6%、29%与19.3%,为影响程度的第三个等级。如果结合影响因素的正反作用特点,可以发现: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明显超过促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局面就难以形成,这就会造成“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的局面就可能越来越被动。因此,关注并消除“政府体制机制(12)”与“企业环保成本(f4)”在“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中的不利影响,应该是当务之急。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第一,从影响因素看。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主要影响因素为: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政府体制机制、政府支持力度、企业环保成本、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媒体与公众影响力等六个因素。其中,受制约最大的因素为政府体制机制及企业环保成本,其次为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媒体与公众影响力、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这就表明,政府受自身体制、绩效考核、部门归属等约束,对产业转型升级或环境保护单一指标的政策导向是有效的,而政策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及环境保护二者同时产生整体政策正溢出效益比较难。同时,由于目前企业受环保成本及环保门槛的限制,因此通过产业环保纵向一体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第二,从产业角度看。江西省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明显制约着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这表明江西工业规模小,总量不足,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为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产业转型主要是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导致环境保护压力大,转型升级困难。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虽然对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有正面促进作用,但江西省产业入园率、集群化及高级化水平较低,产业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

第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环保资金的投入不足、排放权交易机制缺乏等限制资源优化升级,导致产业的低端锁定。虽然公众环保意识和政府支持有益于环保工作的推进,但对“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互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表明政府虽然一直在推进环保教育与宣传,但公众仅仅起事后的监督作用,对于整体的产业推进及系统的环境保护参与权不够,节能减排项目研发资金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但支持力度不够。总体来看,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水平比较低,未能摆脱做大经济总量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青山绿水相互矛盾的不利局面。

(二)启示

第一,改革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以改革政府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建立横向职能分工、纵向层级通畅的产业及环境协调管理组织协调体系,突破两大系统的耦合限制,围绕绿色GDP试点、功能分区分类考核体制、建立科学的政绩观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改革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技术政策,形成有利于“环保产业化、产业环保化”的政策体系,建立开放的信息与反馈制度,完善排放交易机制、引入公众监督机制,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

篇7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从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来看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可能是多学科模式,可能是跨学科模式,其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环境保护理念方面的效能是不容忽视的。当环境保护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环境保护理念就会渗透到人类实践中去,由此发挥其积极的效能。

2.从环境教育与化学教育之间关系来看

当前在很多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绿色化学技术,就是以化学手段去实现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由此取得对应的生态效益。从这种绿色化学技术发展来看,环境教育与化学教育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以化学的视角去审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且尝试将自己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上去。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度重视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出现的问题

倡导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并非是偶然,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理念。其实很多教师已经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当前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教育渗入化学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

虽然有部分教师意识到环境教育渗入的必要性,但是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并没有去接触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也就很难从化学的角度去审视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教育渗入化学孩子的意识处于淡薄的状态下,无论是相关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的化学课程体系创新,都不会出现环境教育的内容,这是当前很多院校化学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2.化学教师难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部分教师意识到环境教育融入的必要性,也开始在此方面进行实际探索,但是在没能正确理解环境教育和化学教育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多数都是在寻找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并没能从本质上找到这两者教育的区别,因此常常是为了一堂课程而消耗很多的时间去参阅资料,但是其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缺乏健全化学和环境教育评价机制的背景下,教师在此方面的尝试和探索的有效性难以得到界定,久而久之也就会丧失对于此方面的关注,也就难以保证在此方面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

3.教师缺乏健全有效的交流环境

环境教育严格来讲可以归属为社会问题,其在融合到化学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有着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氛围和环境,这是保证环境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从现在来看,教师缺乏健全有效的交流环境,彼此之间并没有针对于环境教育展开深入的探讨,所谓的环境教育也仅仅是部分教师在尝试和探索,其获得的研究成果是相对有限的,严重影响到实际环境教育的推广。

三、环境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环境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要求化学教师能够明白自身的教育使命,知道自己在环境教育方面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并且由此实现教育素材、化学知识和环境教育之间的融合,用更加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实现渗透。

1.环境教育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化学教育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多数都是以单一的状态出现的,并且有着比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有时候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和重点。对此,可以以环境教育背景知识融入的方式,使得概念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以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我们援引化学不同元素与环境事件之间关系的案例来分析:在进行二氧化碳基本特点介绍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当前温室效应的问题,以二氧化碳特性为基础知识,阐释温室效应产生的机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的红外线辐射,这是保证地球温度的重要物质,但是如果人口不断增加,燃烧量不断增加,森林面积锐减的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不断增加,由此使得整个气球的表面温度得到提升,显然这是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由此自然过渡到环境保护的话题上去,并且设置对应的开放性问题:请大家从二氧化碳性质的角度去分析全球变暖的机制,并且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很显然在上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找到了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化学理论上升到环境保护的高度,的确是实现环境教育和化学教育融合的典型做法,很值得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推广。除此之外,还可以援引当前比较著名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以酸雨事件为背景,来引导学生去学氧化硫和水蒸气化学反应机制,从化学的角度去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由此去开展实际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

2.环境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有很多课程需要以实验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这也成为环境教育融入的良好契机。环境教育是如何融入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去呢?其一,在实验选题确定方面,要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尽可能选择污染少,成本低的实验,在选择对应化学材料的时候,可以选择对于人体或者环境没有污染的。比如使用三氯化铁代替硝酸,或者使用煤油去代替四氯化碳,由此保证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的气体,避免其对于空气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好将这样的学科特点告诉学生,使得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其二,在实验方案敲定的时候,还需要保证对于实验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善。比如在开展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氧化氮或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可能在试管中实现与氧气之间的反应,由此很难获得对应的实验效果。对此我们可以在针管中放置铜片,实现空气的排出,小烧杯的加热后,由此可以保证实际效果的达成,并且整个过程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其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实验仿真化的方式来开展,尤其对于部分危险系数比较大,污染比较严重的化学实验,完全可以使用电脑三维动画的方式来诠释,由此不仅仅起到深化了解化学实验过程的效果,还不会对于实际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伴随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实验中产生的毒气不管量的大小,都尽量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另外,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当前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已将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课题列入高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的科研规划。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捷、反应迅速、现象明显、节省药品、污染小且安全的优点。如果适当地将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实验改成微型实验,不仅适应了化学实验改革形式的需要,也减少了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3.环境教育在化学实践活动中的渗透策略

实现环境教育在化学实践活动中的融入,是增强学生对于环境教育和化学教育之间关系深刻理解的重要形式。化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是多样化的,其在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的效能发挥也是不一样的。对此,笔者认为可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设置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各样环境保护的活动,并且以化学的角度去解释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加深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使得其正确去看待环境保护和化学之间的关系;其二,组织开展各种各样化学工艺活动,比如回收旧电池,或者以实践调查的方式对于周边厂家的环境排污情况进行调查,在全面掌握这些信息的时候,鼓励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污染的严重性,并且写出对应的环境保护倡议书,将其寄送给对应的环保部门或者企业;其三,带领学生去了解当前绿色化学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看到绿色化学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效能,使得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尝试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四,开展各种各样环境知识竞赛或者专题讲座,或者开展班级主题活动的方式,使得学生以切实体验的方式,了解环境保护和化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环境保护;方法;实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对于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构筑与城市布局及交通需求走廊相一致的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强化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1国内外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

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小汽车逐步进入普通家庭,但是轨道交通仍然占据着交通运输业非常大的比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大力推行“公交优先”的交通管理模式,以伦敦和东京为例,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都是轨道交通,而且比例分别承担了71%和86%的客运量。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墨西哥城为例,该国于1966年动工兴建地铁,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有10条线路,总长为178 km的地铁,总运客量居于世界第3位,仅次于莫斯科和东京。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才采用浅埋开挖法修建了我国首条地下铁道线路并于1969年10月建成,即目前的北京地铁1号线。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已逐步进入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准确及适时地提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指出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因此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掀起了各地兴建轨道交通的高峰。截至2010年,我国第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规模近10000亿,规划线路总长度为2400公里,未来陆续还会加大投资力度。现阶段,各有关方面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而且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才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交通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较小,但已经显现出了比常规的公共交通更高的运输效率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大气、噪声和震动等环境方面的问题,如何在轨道交通施工的过程中保护环境一直是相关者(例如轨道沿线居民、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所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处于轨道交通的施工的高峰期,各地因轨道施工产生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2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要求较大,尤其是我国的城市情况比较特殊:地面建筑较多,地下上下水纷繁复杂,煤气、电力、热力和通讯等管道设施繁多,加之市民环保意识也有待于提高,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地铁和轻轨等交通设施的修建难度。

因此我国就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一方面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致使环境遭受破坏,影响自然的和谐。面临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就需要我们技术施工人员对于环境和轨道交通建设有深刻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及改进施工的方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将保护环境也放在重要地位,另外一方面也要呼吁市民增强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施工,促进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环境友好型施工,实现轨道工程施工与环境的和谐。

3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保护环境的方法及实践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要对环境做出良好的测评并采取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措施,1998年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严格的控制在区域内,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积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环境背景的分析和调查说明,预测工程施工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影响,二是根据测评结果制定出预防及减轻施工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对策。如果施工单位不遵守该例,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处10以下的罚款。

3.1环境背景的调查与分析

环境背景分析与调查主要是调查工程施工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具体包括其受污染范围、影响程度及起因等都要详细指出并列表说明。此外,个别的轨道交通建设可能会对减少一些污染有利,因此施工及设计人员应对于施工新引起的环境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做出与原环境情况的对比分析,进而采取双赢的有利对策,合理支付轨道交通建设中的环境治理费。

3.2预防及减轻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特点是施工范围大,施工周期长、路线长,影响范围大、涉及面广。虽然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方法有所创新,建筑设备有所改进,建筑机械有所改进,轨道交通的综合施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地面建筑林立,地下上下水、电力、热力、煤气、通讯等管道设施繁多,地面轨道交通的建筑,包括挖掘、打桩、回填等一系列施工作业,仍不可避免地会给对当地的交通、管道、河流,尤其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所以建筑施工人员必须将环境保护问题放在首位,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法。

3.2.1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不仅有利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更有利于环境的优化,一般来说,地铁的暗挖法施工要比明挖法施工对环境响小得多。因此,根据土壤加固改良的方法和地质情况,车站和线区间均可采用矿山法施工。近年来,盾构法修建区间道也越来越普遍,由于暗挖法可能导致变形或地表沉降,因此设计与施工前,设计和施工人员都要有详细计算与监测,尽量控制与避免土体沉降或过量变形对已有建筑和路及面的破坏。明挖法施工可从减少扬尘、控制噪声及处理废水几个方面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详见表1。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挖地铁隧道和降、排水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引起地下水动态变化失衡;使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变形乃至损伤和破坏等。因此,进行地铁施工前,设计施工人员要对施工的整体环境进行全面测评。近年来,国内桩基施工技术发展较快,如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和广州地铁一、二、三期工程等都采用了桩基托换技术,上面建筑有几十层,地铁从基础下通过。盾构开挖时,桩基被切断,整个建筑骨架受力引起变化,如控制不当,就可能会造成应力失衡,最终造成建筑物沉降、开裂、或倾斜。因此,针对桩基托换施工的风险性、技术性很高的特点,施工人员要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技术,做到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方可保证桩基托换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此外,施工过程中对于降、排水方法还需进行充分论证,因为许多城市面临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此时,技术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潜水承压水要研究其回灌问题;对上层滞水要研究水的循环和利用问题,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水的浪费;尤其是当施工线路穿过农田、湿地乃至郊区线路时,技术人员更要处理好灌溉和湿地保护的关系,兼顾环境保护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3.2.2施工泥浆要换代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桩、墙施工,施工时要用泥浆稳定钻掘壁面。目前,国内多采用皂土(也称膨润土)泥浆。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高科技材料的进步,国外与香港、台湾都已逐渐研制出一种具有更具粘合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聚丙烯酸胺超泥浆稳定液。这种泥浆与水拌合后产生膨胀效果,具有高的水的粘滞度优点,因此可在钻掘壁面形成一层富有韧性的胶质薄膜,防止钻掘平面崩塌,达到稳定孔洞与沟槽的目的。而且此中材料更易于与泥浆拌合具有无粉尘污染、不需泥浆搅拌池、沉淀池,能促使悬浮泥沙产生凝絮,加速沉淀,并可多次循环使用的优点。北京地区一些水利工程连续墙施工和市内道路、立交桥旋挖桩施工,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工程浦东南路地下连续墙施工,都已有采用超泥浆的案例。

3.2.3控制地铁爆破震动的影响我国的个别城市修建地铁时可能会面临有部分或多处线段通过岩石地层的情况,此种情况下,以当前的技术条件,爆破法算是开挖岩石隧道最经济适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控制爆破震动影响范围,降低爆破震动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降低爆破震源的爆炸能量,以控制爆破震动的危害程度;阻断震动波传播扩大,减少爆破震动波的影响范围,因此决定采用爆破法时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测试,获得当地爆破衰减规律及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受害影响程度。

4结论与展望

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因为其是保持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面对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并尽可能减轻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才算是处理好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打造成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工程。目前我国轨道交通施工日趋成熟,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何在这方面做的更好,还需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春宇.环境保护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科技信息,2010(5).

[2]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与设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 2009(2).

[3] 广晓平,马昌喜.创新型国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EB/OL].中国交通技术网,2009(6).

[4] 陈建凯,龚志达,杨涛.当前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若干问题[J]. 城市交通, 2004(4).

篇9

目前,在南华校园内,每天被消耗的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数以千计,道路上、教室里也常常有被随意丢弃的塑料袋、废纸张,可见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而以环保为特色的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有责任也有义务做环保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故本院特举办此次“green group”比赛活动。

二、活动目的

⑴彰显我院环保特色,提升学院影响力。

⑵丰富同学生活,提高同学的环保意识。

⑶提高同学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实践能力。

三、活动对象

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大一、大二学生。

四、资源需要

⑴人力资源:总评委一名,评委八名,记分员三名,主持人一名及记者团摄影人员。其中,总评委邀请学院老师担任,评委由各班派一名代表担任。

⑵物力资源:多媒体教室一间,记分纸及奖品、奖状等。

五、活动主题

参与双“g” 爱我南华

六、 活动开展

⑴由各班科技委员负责各班的宣传工作,并选出4~6名同学成立各班的“green group” ,积极做好准备工作。

⑵“green group”比赛共包括以下四项活动:

①调查本校的环境状况,总结我校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写好调查报告。 注:调查报告要求以电子稿的形式,不求全但求精。

②制作一个与环保或低碳生活有关的ppt。 注:要求联系社会实际,客观真实。

③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

注:要有感染力、号召力,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④设计并制做环保袋。

注:要求以废旧物品(如报纸、旧衣物等)为材料,美观而实用。

⑶比赛时,各班“green group”派1~2名代表按①②③④的顺序分别讲解其调查报告,播放ppt,做环保主题演讲,展示设计制作的环保袋。 注:可额外讲诉自己与环保有关的故事或经验,以及分享环保小知识等。

⑷各评委在比赛过程中为各班“green group”打分。由一名记分员收集记分纸,另两名记分员统计并整理,最后按总分排序,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⑸由主持人宣布获奖情况,邀请总评委为获奖“green group”颁发奖品或奖状。

⑹邀请总评委对此次比赛做点评。

⑺主持人宣布此次活动结束。评委、选手及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七、经费预算

主要为购买奖品所花费的费用,待定。

八、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此次比赛选在周末进行,请各班宣传委员及科技委员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同学关注、参与此次活动。

九、活动策划书

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102班高建宗

评分细则:①②③④四项活动每项活动各25分,合计100分。 (单位:分)

其中:①调查报告 客观真实性 10 规范性 5 建议可行性 10

②ppt 制作 客观真实性 5 独特性 5 创新性 5 感染力 10

③主题演讲 演讲稿号召感染力 15 普通话 5 演讲者肢体语言 5

篇10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尤其是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监测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环境监测从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大致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环境污染监督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等三个阶段。尤其发展历程可见,环境监测已经越来越重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也越来越科学化。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工作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以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下文中,笔者就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监测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和陈旧,污染物的类型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显然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了关于POPs的系统化研究,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了POPs的本底污染情况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环境介质和地域范围均存在明显不足。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仍然无法开展POPs的例行监测与调查,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而且统一颁布实施的标准化监测方法,并且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在设备、人员、投入等方面均无法满足要求。当前关于POPs的研究成果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我国生物体、土壤、大气以及水体当中的POPs的污染程度,因此也无法开展POPs污染来源及其危害程度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2.应急监测技术仍未体系化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在出现重大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很难实现及时有效地应对。现有的标准监测方案在环境污染动态监测尤其是现场监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性,而且环境监测和监测结果分析的成本较高,缺乏经济性。在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方面也比较落后,并且某些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监测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所获得的监测数据也只能够进行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于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化进程的限制,即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环境监测部门只能够开展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环境监测工作。

3.监测结果不全面

导致我国环境监察结果不能够全面反映环境污染情况的原因体现在监测指标、监测要素、监测频次以及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1)监测指标方面。我国目前所执行和采用的环境监测指标仍然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的环境状况。究其原因:首先,环境监测项目没有体现出针对性,存在重复监测的问题;其次,某些可以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出现漏测问题,对于应该增测的污染指标迟迟没有增测。例如,某些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有效控制特征有毒污染物,但是我国环境监测的有机污染控制指标仍然采用非特异性指标(例如非甲烷总烃、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在实际生活中,颇让环境监测部门尴尬的是,根据当前的监测因子和指标体系评价,环境质量明明是“良好”,但是群众的实际感受却是“恶劣”。(2)监测要素方面。当前我们仍然没有对生物体、大气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底泥以及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所以很难真实反映环境现状。(3)监测频次方面。当前的环境监测频次明显偏低,导致所获得的化境监测结果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很难真实、准确地反应当前的实际环境状况,造成了环境管理的被动化。(4)评价方法方面。在环境监测结果评价方面,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检测数值和控制标准数值的方式,并用是否超标来决定环境的评价结果。这种环境评价方法不仅没有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加工,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加缺乏对检测数据背景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三、解决措施

1.研究突发污染事故快速监测技术

第一,采取多种手段应急和预警。现场快速分析是应急监测的手段之一。应急仪器包括流动监测车,应在应急监测“实战”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法标准,或掌握应急仪器所出具数据与经典标准方法的差异性,以提高实际应用时对报出数据的把握性。第二,有研究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联合企业开发价廉实用的快速测试仪器,有经济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购置进口设备,但加快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外仪器国产化是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出路。

2.实现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发展多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土壤/生物界面)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并使其标准化,以利于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对于目标有毒有害污染物,除了国际上已普遍重视的POPs外,还应关注各地特征性污染物及目前尚未重视的新型污染物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

3.科学监测

第一,合理制定监测因子。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选取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删减长期未检出或在标准值以下的项目。第二,强化自动、连续监测。研究多种常见污染物的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并加强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联网与数据共享。第三,重视生物、毒理学监测。除了用物理、化学手段监测外,还应逐步将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纳入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使用生物毒理学来检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性。第四,有效评价监测数据。在获得大量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加工,对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进行研究,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更是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的基础性手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明确导致环境质量降低的各种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总量,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杨二祥,孟勇,常卫民. 环境监测应用实践中发现的现实问题[J]. 能源环境保护,2007,(06):125-126.

[2]胡冠九.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04):205-207.

[3]但德忠.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测试技术,2005,(05):223-224.

[4]刘秀芳. 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技术与市场,2005,(04):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