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目的地安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篇2
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1.26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1.34亿人次,入境旅游收入458亿美元。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到2015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食是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之一,旅游食品安全关系到旅游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景区的旅游形象,是旅游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食品,展示的是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它像一张“无形名片”,代表着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开始将旅游作为度假休闲的最佳选择,而旅游食品则成为人们旅游品尝和馈赠的首选。因此,旅游食品安全也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剖析了旅游食品面临的问题,就旅游食品安全提出应建立相关保障体系,并就旅游食品安全的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我国旅游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及分析
1.旅游食品安全状态令人担忧旅游者去北京旅游一般会品尝北京烤鸭,也许会去成都对火锅大胆体验,而结束旅游的时候一定会带点旅游食品给亲朋好友分享。尽管我国旅游配套设施在不断完善,一批规章制度纷纷出台,但是旅游食品的质量却总是不尽人意,近年来旅游食品事故频发(见下表)。
2.对我国旅游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旅游食品安全属于食品安全范畴。目前其安全状况距离旅游者的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级产品种植和养殖源头污染较为严重。农产品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动植物激素等导致了蔬菜水果和化学残留物过多,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同时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还可能受到来自受污染的大气、土壤、水而导致的间接污染。此外农户使用不合格的药、有害饲料添加剂或是操作上的不规范也会导致附加的不安全因素。
(2)国内部分食品质量品质不稳定,抽验率不高。特别是旅游景点的手工作坊和星级不高的旅游饭店供应的食品质量不容乐观。
(3)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流通、经营秩序不规范。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食品安全法》,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标准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具体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很少有明确的规定。如臭豆腐的生产和销售还不能够很好地监管,导致无证臭豆腐依然在很多地方销售。
(4)名优旅游食品被假冒的现象屡禁不止。旅游业中蕴藏着巨大商机,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生产不合格食品,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更损害了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如前表中北京工商部门在大栅栏、北京站附近查抄假冒伪劣的全聚德烤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5)旅游食品入门门槛低、监管难。我国现有注册食品生产企业400万家,旅游食品供应企业达200万家,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不计其数。而旅游者的行为相对随意性又很大,部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线路长,沿途的旅游食品供应无法真正地被监管。旅游食品亟待建立自己的安全体系,一方面可以保证旅游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还可以保证正规的旅游食品产生经营者的可得利益。
三、旅游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
旅游食品(产品)加工产业链条长、业态复杂(见下图)所示。
1.建立源头追溯体系旅游食品的源头污染主要是指微生物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原材料质量把关在大城市做得相对较好,在一些中小城市、偏远景点则不尽人意,如曾经在武汉发生的毒豇豆事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要求与“食品卫生系列”国家标准(涉及农产品或食品中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评定标准不同,导致目前国内初级农产品的安全令人担忧。国家对旅游食品源头的控制管理,应从农业领域的源头抓起,降低农药残留,杜绝植物生物生化条件激素,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事实证明追根查源是确认农产品来源优良的重要补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食品供应、销售点必须建立验收、购销台账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规范旅游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对于专门接待旅游团体的用餐企业,必须对食品进行留样,以备一旦发生可疑食源性疾病或食物中毒时能提供检验。即供应的各类品种均要留样100克,置于消毒的密闭容器中放在冰箱内保留48小时。
2.建立HACCP控制体系HACCP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其奥运食品应用HACCP控制没有发生一起食物安全事件,让亲临现场的笔者真正感到体系的严密性和安全性。HACCP(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是指为了防止食物中毒或其它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应从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到食品食用的全过程中,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能有效地预防、减轻或消除各种危害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造成食品污染的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正和补充。HACCP的概念和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评价食品卫生安全性的一种既经济又可靠的方式,是迄今为止人们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的最有效、最可靠的管理方法。我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了,对于旅游食品的监督管理应该和国际接轨。
3.建立旅游食品信息的对称体系旅游食品安全问题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旅游食品的信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的旅游地食品安全信息。国内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项目具体内容为:对辖区内居民发现或怀疑有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线索和事件,及时报告给卫生监督机构并协助调查。做到了及时,告之旅游消费者。
(2)旅游食品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安全认证识别。国内行政监管力量不足,行业协会发育不完善,行业自律程度低,部分企业诚信缺失,容易出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和死角。目前国内这一方面做的不够理想,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充斥各个景点,对消费者的安全是不能够保证的。食品安全标志甚至可以花钱购买或者企业干脆“造假”。
(3)旅游企业的安全卫生定级信息。2004年起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制定了《北京市餐饮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评分标准》,并逐步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5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单位进行卫生等级评定,共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级餐馆是卫生情况最好的餐馆,消费者通过餐厅的等级牌就可以了解餐厅的食品卫生状况。所有餐馆必须在明显位置张贴全市统一设计的食品卫生等级标志。
四、我国旅游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旅游食品的安全管理在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一定会越来越规范。笔者对此建议如下:
1.加大对旅游食品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科技水平的发展使得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14000余种,其中直接使用的约5000种,主要用于饮料、烘烤食品、卤制品、调味品、方便面、冷食制品、巧克力制品及炒货类食品。不科学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会对食品安全造成隐患。国内最近一年出现的合肥染色蛋糕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中山墨汁粉条事件、广州染色紫菜事件、北京荧光增白剂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青岛福尔马林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充分地说明理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如前表中海螺沟百人食物中毒的原因就是厨师将工业盐用于烹调菜品,导致游客亚硝酸盐中毒。事件隐藏的原因是导游“吃回扣”导致本应保证的食品质量下降;现实的情况是我国旅游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且长期不能很好地解决,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进一步建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国内旅游食品行政管理难度较大,旅游景点分布广、管理人员少、人员流动大。但是必须对旅游食品安全的秩序严格管理。针对食品添加剂问题,建议重点对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旅游食品企业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对应当备案公示而没有备案公示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旅游食品企业一律纳入重点监管。对旅游食品企业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将一律吊销许可证、没收非法所得及用于违法经营的相关物品,且移送公安机关,让其接受法律的制裁。针对三小(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要根据旅游业的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管理。从旅游的淡、旺季着手。旅游食品安全事故往往发生在旺季如春节、国庆等节日。另外从自然季节来看,应当加大夏季旅游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我国的旅游食品必须符合WTO已经制定的《卫生与食物卫生措施协定》的规定,应立法强制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HACCP管理体系,向国际规范并轨。
3.加强旅游食品安全保险,确保旅游者利益旅游食品安全保险在国内旅游保险市场存在叫好不叫座”、营销力度不够、险种设计缺乏针对性、赔付限制较多、旅行社责任险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等现象。游客的保险意识淡薄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是形成这些原因的关键因素。如旅游者对旅游保险缺乏信任;保险公司旅游险种少、对象细分不够和范围过于狭窄、保险责任确定不合理、费率制定缺乏科学性。这里重庆市渝中区2008年起实行的旅游统保制度值得推广,该制度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将以前有歧义的食物中毒纳入了理赔范围。游客在旅行社参团出游时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伤害事故,不需经过司法程序认定,只要旅游主管部门或旅游执法部门认定责任,即可启动理赔程序,保证游客能得到及时医治,这在全国旅游行业中尚属首创。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旅游者的权利一定会受到更好的维护。
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 安全问题 安全措施。
前言。
近年来,各旅游景区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和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旅游景区安全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但尽管如此,旅游景区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如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和其他意外事故等,造成严重损害,可以说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由此,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加以防治,把安全问题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十分关键。
1 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
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地和重要集散地,面临的环境相对复杂,要确保景区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地说,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如下:对于游客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保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对于旅游业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旅游景区安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游客、旅游经营者,还是旅游业都需要以旅游安全作保障。由此可看出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旅游景区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 旅游景区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旅游景区安全问题多种多样,主要有交通事故、火灾、水灾、食物中毒、突发自然灾害等,除此之外还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从而造成严重伤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 . 1 对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对安全事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都十分缺乏,为旅游景区安全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足,对于一些安全警示、安全告知置之不顾,不遵守游览规则,如在旅游景区内抽烟、点火,擅自进入景区未开放区域等,致使一些本应避免的伤害时常发生。
2.2 机构不健全。
目前,有的旅游景区仍没有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层次低。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临时抽调各部门人员组成检查队伍,检查工作不仔细、不深入,存在应付心理,一旦检查结束,队伍便自行解散,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整治和防治措施,导致景区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2.3 设施更换不及时。
一些旅游景区设施老化,却得不到及时更换,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景区尤其突出。管理者往往抱着侥幸心理,为景区安全埋下隐患。比如,2003年初,赵州桥景区曾因电线老化,引发展览室火灾,使展览室保存的展品不同程度损毁。
2.4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执行不力。
旅游安全的制约因素比较复杂,但政策、法规不完善以及执行不力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当前旅游政策、管理法规相对于经营实践还严重滞后。一些颇受旅游者欢迎且安全性较高的特种旅游项目尚未及时纳入安全管理范畴,至今缺乏相应的安全法规。另一方面,安全管理政策在实际中贯彻得并不彻底,导致执行不力。虽然国家旅游局有相关规定,但尚有为数不少的旅游景区一直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
另外,旅游景区安全职责不清楚、防护措施不到位等也是导致景区安全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只有在全面、深入弄清楚这些原因,找出源头,从源头进行控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才能改善当前旅游景区安全现状,确保旅游景区安全。
3 旅游景区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篇4
一、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的内涵和特征
(一)内涵
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是指旅游者对旅游内外部环境、旅游媒体、旅游客体中对其旅游过程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的一种主观判断和认知。
(二)特征
旅游者的主观风险认知具有以下特征。主观性,由于受自身技术性的局限,旅游者获取旅游综合信息不够全面,其对风险的认知常常是不完全客观。综合性,旅游者的主观风险认知常常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的结果,它不只是对其中某个要素风险的考虑,而是由许多要素综合考虑后得出的认知结果。可改变性,旅游者的主观风险认知不是一经形成就无法改变的,它会随着旅游者获得信息数量和质量的增加而改变。一旦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发生改变,它的旅游行为、消费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影响的直接性,旅游者的主观风险认知会直接影响其旅游决策,选择怎样的旅游线路,是否改变目的地,选择怎样的交通方式,消费哪种类型的旅游产品都直接受到其对旅游风险的评估。
二、影响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的因素
(一)旅游者个人因素
1.年龄、性别、个人收入。不同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的旅游者对风险的认知是不同的。女性旅游者往往比男性旅游者对风险的认知程度更高。个人收入高的旅游者通常认为货币可以化解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风险的可降低性表现得更加自信。
2.身体状况。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了旅游者对交通方式、旅游目的地、逗留天数、旅游项目的选择,也就是说基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旅游者对各种交通方式、旅游目的地、逗留天数、旅游项目的风险程度判断是不同的。例如患有高血压的旅游者通常会认为去高海拔到期旅游出现身体不适的风险很大。
3.旅游经验。以往的旅游经验可以帮助旅游者预测各种不确定因素出现的概率以及预防措施。
4.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优柔寡断的人避免冒险,性格率直的人敢于冒险;乐观的人乐于尝试各种旅游体验,悲观的人会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危害扩大化。
(二)旅游环境因素
1.旅游危机出现程度。旅游者对旅游风险的主观认知强度因旅游危机发生的概率和程度而有所不同。在旅游危机已经发生的背景下,旅游者较为关注现实危害和潜在危机。这些旅游危机主要涵盖以下几类。(1)自然灾害环境:如2015年4月25日以前,尼泊尔是热门旅游目的地,尼泊尔8.1级大地震发生,造成观光游客、登山者的伤亡和文化遗迹、自然资源的严重损毁,使得当年有尼泊尔旅游计划的人们因担心地震次生灾害出现而改变决策,国内出境旅行社全面停发赴尼泊尔旅游团,也导致尼泊尔旅游业形象的损毁。(2)人为灾害环境:人为灾害出现频率高,会引起旅游者考虑改变旅游目的地或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生命财产安全。①公共卫生事件,当公共卫生事件在某地区泛滥开来时,大部分旅游者会避免选择这些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例如2015年南美寨卡病毒,影响了人们前往疫区所在国旅游的决策行为。②恐怖活动。恐怖活动会严重影响旅游者对当地旅游业的信心。例如,2015年7月-2016年3月土耳其发生6次重大爆炸事件,200多人丧生,这些恐怖事件降低了中国游客对该国旅游良好环境的预期,游客量锐减。
2.旅游业市场秩序好坏。旅游市场整体秩序良好意味着旅游者会认为旅游企业诚信度高,旅游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强,侵权行为发生后可以得到比较健全处理机制的支持。当旅游者对旅游市场建立了信心后,他会愿意接受市场上各种旅游经营单位提供的产品,对旅游方式、产品安排、价格质量的放心度都会增加。反之,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者就会提高警惕来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也存在拔高风险程度,给自身旅游经历和旅游经营者带来不愉快和麻烦的可能性。
3.媒体舆论导向。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关于旅游信息、旅游事故、旅游相关信息的会影响旅游者的主观风险认知。全面真实的旅游信息有助于帮助旅游者进行思考和决策,帮助民众对旅游风险树立正确的态度。
4.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程度。目的地社会安定,政治繁荣,汇率和物价稳定会使旅游者产生潜在安全感,认为前往该地区的旅游风险能够在承载范围之内。
(三)旅游客体因素
1.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大小。当旅游吸引物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科学价值或体验价值时,即使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可能产生各种风险,仍然有旅游者愿意通过旅游前的计划安排,旅游中的各种安全手段来化解各种风险出现的可能,降低风险出现后带来的危害程度。
2.进入旅游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当旅游者感知进入某个旅游目的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时间耗费长时,会认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加强,这些风险因素通常包括交通事故发生,健康状况受损,财产受损,意外麻烦增多等。
(四)旅游吸引物的安全性
具有成熟安全预警机制的景区给旅游者安全保障,使其心理安全增强。这也可能产生一种情况,当旅游者认知到旅游吸引物的安全性得到一定保证时,他会将这种安全保障范围主观扩大,认为进行与这一旅游吸引物相关联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安全的。
三、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者的主观风险认知能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旅游者主观风险判断结果存在合理、夸大、轻视三种可能性。当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失真时,失真的主观风险判断会影响其旅游决策行为,不正确的旅游决策除了影响旅游者自身以外,最终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当然,旅游者风险认知客观可以为旅游业相关主体提供正确有效的安全信息,帮助旅游安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失真对旅游业的影响
1.旅游消费需求降低,旅游经营者收入减少。大多数情况下,旅游者对旅游主观风险认知强烈的情况发生在旅游危机爆发或升级之后。在这种状态下,旅游者对风险的敏感性增强,可能认为在某个特定时段,选择某旅游目的地,进行某旅游活动是危险的,相关旅游消费需求就会降低。人们的认识常常是共同的,当有着同样认识的人们达到一定数量时,旅游经营者收入会明显减少。
2.旅游危机升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夸大风险程度,会把状况复杂化,若自己做出的判断失误,进行的方式有问题,可能导致危机升级。旅游者轻视风险程度,盲目自信就无法注意到危险的存在,采取不了谨慎的防范措施。
3.旅游目的地改变。旅游者认为到某个旅游目的地旅游存在各种风险就可能考虑取消此次旅游活动,选择其他旅游目的地。当大量的旅游者根据失真的风险判断作出这样的决策后,这一目的地的旅游相关单位设施、资源浪费、成本无法分摊,旅游业受到影响。
4.旅游景区冷热交换。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失真可能带来的一个明显好处是促进了旅游景区冷热度的调整。过热的景区得到了资源保护,设备保养,安全设施维护,旅游行业相关单位调整经营策略,修改营业方案的时间。过冷的景区得到了摆脱惨淡光景,走出困境,展示自身优势,改良产品,尤其是赢取利润的机会。
(二)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客观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者风险认知客观可以为旅游业经营者,旅游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信息,使旅游业相关单位认识到风险问题。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帮助旅游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旅游市场的成熟发展。
四、降低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负面影响的措施
通过旅游安全系统整体安全度的提高,一方面降低不安全、不确定因素给旅游者带来的真实风险,另一方面使旅游者对旅游风险的认知客观、合理,降低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负面影响的策略考虑以下方面
(一)评估旅游安全系统
旅游相关行业必须定期对行业安全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全面评估,对安全现状正确认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所在,找到化解危机的措施。
(二)不断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旅游安全的事前防范,事中应对,事后处理的及时合理有效,最终目的是降低风险,减少事故发生与损失。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多部门合作与沟通,各部门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内部预警机制,再根据其他部门的预警措施进行调整。风险预警机制要包括对风险定性、定量的测度,应对方案,采取的安全标准,相应安全制度,具体操作措施。
(三)积极消除负面事件的影响
旅游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会在旅游者当中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多个部门的正常经营。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旅游者诚信。如今媒体的发达程度已经使得新闻事件曝光率大增,只有对民众诚信,积极面对问题,消除影响才能消除民众的顾虑,恢复旅游者的信心。
(四)注重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品牌的塑造
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品牌的塑造过程必定会带动经营手段的规范和安全措施的改进。树立起品牌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可以增强旅游者对该旅游地、景区、旅游产品的安全信心。
(五)发挥传媒积极作用
媒体在帮助旅游者建立对旅游风险的正确认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有关旅游安全事件的不实报道传播时,媒体应及时还原事实本来面目,督促事件的处理,对善后工作,改进措施作跟踪报道才能使民众了解真实情况,获得有用信息,消除在民众心中的负面影响,使旅游者更能把握自己的旅游风险认知水平。
(六)旅游者自身作用
篇5
[关键词] 探险旅游 安全保障 风险控制
人类进行探险活动的历史,非常的久远,甚至可以说自人类出现起就从未停止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走马观花”式的吃住行游购娱,个性化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多,探险旅游开始成为都市人群,尤其是年轻人所热衷的时尚。所谓探险旅游是旅游者到人迹罕至或险状环生的环境进行的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旅行考察活动。目前,很多国家开辟了探险旅游,如泰国的骑象探险旅游,丹麦的狗拉雪橇探险旅游,还有乘汽球环球旅行,驾脚踏飞机或滑行器飞渡海峡,驾游艇或小船周游世界,乘独木舟横渡大西洋等。而以科学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探险旅游,种类繁多,如高山探险旅游,沙漠探险旅游,海洋探险旅游,森林探险旅游,洞穴探险旅游,极地探险旅游,追踪野生动物探险旅游,寻找人类原始部落探险旅游等。
在我国,探险旅游处于起步状态,安全因素是最大的顾虑与障碍。2006年5月1日,新疆43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徒步穿越“天师古道”遭遇风雪,31人被暴风雪围困失踪达7天之久;5月3日,北京女孩小倩在穿越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时遇难;5月14日,天津登山爱好者李伟在攀登昌平沟崖大山时被滚落的山石砸中受伤抢救无效死亡。仅这一个“黄金周”所暴露出来的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就令人触目惊心。
那么,探险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应当如何构建?遵循怎样的发展模式?
一、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探险旅游的规范管理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新兴的探险旅游模式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我国的探险旅游处于旅游者的自发阶段,没有专业的运作模式,大多为民间形式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且出现事故之后,责任不明确。因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针对我国探险旅游的现状,可采取一下措施:
第一,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探险旅游安全工作责任。针对探险旅游形式多样、组织程度低、事故风险高的特点,要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情况,明确安全工作责任,加大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对有组织开放的探险旅游市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加强对探险旅游的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管监查;对经营探险旅游的旅行社和景区,要落实企业和单位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各项安全措施,完善组织接待条件和应急预案,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对已经形成规模的探险旅游项目,要依靠当地政府,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共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第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公众的探险旅游安全教育。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发生的探险旅游事故及其原因向社会公布,警示从事探险旅游的单位和人员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要大力宣传安全第一的观念,介绍探险旅游常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认清冒险旅游的危害,培养理性出游的习惯,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旅游的舆论氛围。要广泛宣传商业保险的作用,提高对保险的认知度,引导探险旅游者购买保险。
第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开展对探险旅游的调查研究。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如沙漠探险、洞穴探险、丛林穿越、登山越野、乘坐热气球、潜水等),专业化强,工作难度大,必须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工作。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重点做好对探险旅游的调查研究。针对本地组织和接待探险旅游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全面分析,查找安全工作漏洞。对已开展的探险旅游项目,要逐一进行摸查,对其组织实施、安全设施和风险防范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主动会同当地民政、体育和工商等部门,对组织各类探险旅游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调查备案,切实掌握情况。对本地区探险旅游资源的特点、现有的保障条件和救援力量等情况,制定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第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引导探险旅游的规范化管理。为了把探险旅游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总结探险旅游发展经验基础上,会同业内外有关专家,动员社会力量,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探险旅游的规范化管理方式。
二、旅游企业对探险旅游的专业化运作
探险旅游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觑,许多积极进取的旅游企业早已盯上了这块“蛋糕”。但由于运作过程中,风险系数较高,旅游企业的探险旅游业务仍处于摸索阶段。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旅游企业对探险旅游运作的专业化程度。
第一,对从事、开展探险旅游的旅游企业要进行严格审核,在企业的规模、质量保证金、专业的领队数量、从事旅游运作的时间长度等方面都要有硬性的考核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开展探险旅游业务。以此设立从事探险旅游业务的门槛,确保实力强大的旅游企业能专注于旅游路线开发,避免市场上“鱼龙混杂”。
第二,旅游企业在设计探险路线时,必须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进行科学的、严谨的设计。探险旅游首先是“旅游”,在充分保证旅游者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追求新颖、刺激和独特。每条探险路线都必须是经过旅游企业反复地实地考察、研究、论证,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有足够的防范措施、应急措施,才能向市场推荐。
第三,对旅游企业所开展的探险路线作出数量上的限制,旅游企业在开展探险旅游业务时不能搞“大而全”,必须做到“专而精”,每拓展一条探险路线,就要作成安全系数非常高的“精品”。
第四,从事探险旅游的旅游企业必须拥有一批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探险领队,并在探险旅游目的地发展当地居民作为专业向导。领队和向导必须对自己所带领的团队负责,若因认为原因出现事故,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旅游企业与保险公司加强合作,旅游企业必须为参加探险旅游的旅游者购买保险,保险公司加强对探险旅游的监督,同时分担旅游企业的风险。考虑到我国现在旅游行业中的意外伤害保险赔付范围不够全面,旅游企业可以建议旅游者购买寿险等险种,从而使保障更加健全。
第六,旅游企业组织探险旅游时,必须根据路线的实际情况,对参与者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作出严格的限制和考核,对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不能适应探险旅游者坚决予以谢绝。对参与者要进行充分的安全警示和技能培训,并
明确双方的责任。
三、探险旅游参与者安全意识的加强
探险旅游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参与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有充分的安全意识。在2006年5月1日,新疆户外运动爱好者徒步穿越“天师古道”的活动中,被暴风雪围困失踪达7天之久的参与者中,居然包括5个小孩,最大的13岁,最小的6岁,这一事例充分暴露了探险旅游参与者安全意识的淡薄。其他类似事件更是不可胜数。
因而探险旅游参与者对探险旅游的风险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探险活动,尽量做好详尽的防护措施:(1)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旅游目的地;(2)参与专业、正规的旅游企业组织的旅游活动;(3)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旅游路线和探险内容。严禁未成年人、老年人或身体状况不合适的人员参加探险旅游;(4)参加探险旅游的相关培训,懂得自我救护,了解野外生存技巧,熟悉寻求救援的方法;(5)充分了解旅游的内容,包括目的地的地域特征、天气状况、交通条件、救援电话、救援设施等等;(6)配备探险所需要的装备,准备一些急救药品;(7)购买保险。
探险旅游是随着市场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专项旅游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虽然在运作中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更体现了其非凡之处,对青年旅游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故而不可“堵”而应“疏”,只要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参与者,三方采取积极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手段,就可以构建安全保障系统,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内,那么探险旅游就可以获得充足、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雁:《户外探险频频出险,探险旅游资源将接受风险评估》,《法制日报》,2006年6月22日
篇6
[关键词]自助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4-0137-03
[作者简介]孙丽坤,大连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旅游开发。(辽宁大连116605)
自助旅游活动在我国自古有之,然而,现代意义上的自助旅游兴起与快速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自助旅游以其对目的地和出游时间选择的避热性、旅游活动准备的充分性、旅游活动内容的高度参与性和旅游活动安排的自主性而得到大众青睐,成为现代旅游者所乐意采取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据携程旅行网2005年的一次问卷调查(以20000名会员为样本,有效问卷15000份)显示:84.34%的出游人士表示会以自助游的方式出游,短途自助游比例最高近90%,自驾车占32,34%。据悉,近年欧美发达国家旅游比率分别是自助游占70%,团队游占30%。可以看出,在21世纪的国内旅游中,自助旅游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但由于自助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因此,理性地分析我国自助游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我国自助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我国将全面推行“国民休闲计划”,为自助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时研究自助旅游的相关问题就更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自助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自助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自助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它以“张扬个性、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完全自主选择和安排旅游活动,是没有全程导游陪同的一种旅游方式。据调查,北京94%的家庭不愿受旅行团的约束,准备自助旅游,在上海白领们在回答“下次你将选择哪种出游方式”问题时,约有70%的人希望“自助旅游”。当然“准备或希望自助旅游”不能表明目前自助旅游占多大市场分额,但说明了自助旅游快速发展的趋势。另外,从各个“旅游黄金周”的盘点评述中也可发现,自助旅游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尤其是在生态旅游家喻户晓后,人们选择自助旅游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
(二)自驾车和背包旅游成为主要形式
1 自驾车旅游。自驾车旅游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早在1980年美国自驾车旅游就已占到了各城市间旅游的84%之多,且逐渐发展出专用的房车形式(Reereation Vehi-cle)。从近距离的周末驾车游(sunday-drive)到中长距离的驾车旅行(Drive Travel),自驾车旅游逐渐成为中产阶级的一种主流自助旅游模式。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私家车的拥有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度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8年年末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2438万辆,增长24.5%,其中私人轿车1947万辆,增长28.0%。另据盖洛普公司2004年中国消费调查数据中显示,城市家庭拥有的私家车总数占当年总量的85%,估计目前我国城市私家车总数达1600多万辆。私家车的增长让自驾车旅游成为当今自助游客首选的旅游方式。有资料显示,我国从2004年春节开始,自驾车游客的比例已占整个散客市场的3成以上,而且这一数字正逐年提高。其中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市民出游选择自驾游的比例高达60%。开着自己的车游历天下,已成为中国人的现实。
2 背包旅游。背包旅游作为自助旅游的一种形式,在国内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一些青年人的喜欢。背包旅游因为价格便宜、自由度大、环保、新颖、刺激,与参加常规团队旅行相比,更能接触到真正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彻底摆脱城市商业气息,有些旅游项目还能从中测试自己的野外生存能力而成为时尚。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徒步旅游开展以来,吸引了大量的背包旅游者前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徒步旅行不仅可以培养自立精神,丰富人生体验,而且可以增长知识,增加阅历,是居民寓教于乐的好形式。
据奥索卡、雪鸟等户外探险旅游用品专卖店经理介绍,目前购买该店装备的顾客逐渐增多,其中有年轻人、中年人,有高端游客也有部分普通游客。可以看出,背包旅游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势头。
(三)自助旅游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充分
1 旅游者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升温。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高层次需求。旅游者的自我价值实现就是通过旅游活动,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打破束缚,获得最大满足感。进入21世纪以后,旅游者在个性化、探险化、求知化三方面的需求不断升温,这些需求通过自助旅游可得到最好实现。首先,自助旅游可根据旅游者个人喜好组合旅游产品,突出旅游者的个性需求,从旅游市场营销学的观点看,是为旅游者量身订做的旅游方式;其次,旅游者的好奇心和征服欲,趋冷避热和挑战极限的心里,激发了旅游者探险化的旅游需求;第三,旅游者希望在旅游活动中获取最大的信息量,而这一信息的来源依靠自己深度体验,就必须参与自助旅游。
2 市场环境与技术支撑条件的改善。自助旅游在欧美地区发展较早,已经成为最方便、最流行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国际间的旅游合作健康发展,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纷纷涌向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非洲、亚洲、南美地区成为热点旅游目的地,我国也成为欧美自助旅游者的首选地。自助旅游国际国内市场前景看好。
此外,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速了自助旅游的发展进程。如旅游电子商务的运行,增加了旅游信息的收集和渠道;GPS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旅游地的安全指数。自助旅游者利用互联网可以自由组团和选择参加者,自由选择路线,通过网络旅游服务公司,可以“自助”地预订旅游路线,选择交通方式,预订酒店和导游,顺利完成行程。
二、我国自助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准确实用的旅游信息。电子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使得旅游信息增多,确实方便了旅游者,但离自助旅游者需要还有差距。现各旅游网站上信息大多是景点的介绍、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广、票务预订以及一些自助游记,对自助旅游者所关心的旅游目的地的气象、路况、治安、交通网络,人文习俗等信息介绍较少,甚至有的还不够准确,节假日客流信息更新较慢,许多新的旅游项目不能及时宣传与推广,旅游目的地的住宿(特别是青年旅馆和家庭客栈的情况)、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以及价格情况常常与实际有误差。有些网站虽开通了酒店预订、机票预订、旅游线路预订、网上拼团等多项服
务,但必须“在线预定、离线确认、离线付款”,给自助旅游者们造成不便。
2 自驾车旅游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尽管我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而且还在不断地建设中,但对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来说,仍然只能保证主要城市之间的交通便捷。大量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是自助旅游者向往之地)的交通相对不便,很多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仍然比较差,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各个景点的停车场车位紧张,仅能满足旅游团队停车,自驾车辆常常只能停在景区入口的道路两旁,碰到旅游旺季加剧了交通拥堵。此外,交通路况、路标指示、加油站布局指示、汽车旅馆、汽车维修站点等信息和紧急救援服务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
3 自助旅游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安全是旅游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也是目前自助旅游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缺乏旅行社的引导和服务,自驾车游的旅游者往往因为不熟悉景区路况或疲劳驾驶等导致交通安全事故;而背包自助游客又常常会因为迷路或进行危险性高的旅游活动造成身体伤害,有时也会因为个别偏远景区或人迹罕见景点的治安状况较差出现安全事故。
三、我国自助旅游的开发对策
(一)全面建设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
1 开发详尽准确的无人导游系统。自助旅游没有导游,旅游活动中所有事情都要旅游者自己完成是不现实的,无人导游系统必不可少。无人导游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助旅游手册、地面标示物和景区游客咨询中心。这三方面的建立可以帮助自助旅游者更方便、舒适、安全的游览景区,同时可以为自助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诸多方面提供帮助。自助游手册内容应全面详尽、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并便于携带;地面标示物的标示内容应该准确、清晰,适用于不同国籍、不同类型的游客;游客信息咨询中心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服务意识和业务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服务,地点最好设在景区的醒目之处。近年来,国内一些景区设置了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景区信息咨询系统,使旅游者在没有导游讲解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完成旅游活动。
2 加快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全国联网的旅游信息网络建设,整合和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权威的旅游信息(包括旅游线路、交通图、路况、气象等综合信息的互动在线咨询)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交通票务预订等业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以帮助旅游者自己制定旅游计划为目的的旅游专家咨询系统…,使旅游者和其他需要者能够依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日程安排,以较少的时间和经济支出获得较大的旅游收益。
(二)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1 完善交通通讯网络设施。交通、通讯、网络设施是旅游活动的媒介。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网络布局,尤其是目的地内部交通,配备一定数量的交通工具。同时,加强景区内的通讯网络设施建设,对于投资建设单位和个人给予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
2 相应的配备餐饮和住宿设施。我国自助旅游的游客中,消费能力各异,旅游目的地在住宿设施的配备上应多样化、方便化。比如,开设汽车旅馆、青年旅馆、路边旅馆、家庭旅馆等等。同时,加强管理和服务,针对自驾车游客,可参考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等)的经验,以规划建设汽车旅馆为突破口,带动相关服务设施如加油站、汽车维修点、通讯、餐饮等设施的建设,还可采用协会制管理,统一标准,定期进行检查。对于“背包族”自助旅游者,可在景区内划出一块环境较好的空地,供旅游者休息、野炊、露宿之用。通过建立综合服务站,向游客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出售饮用水源,出租或出售帐篷、睡袋、烧烤炉等用具,备有简单的生食,派专人负责露营区的安全等。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到生活垃圾的处理和环保问题。
(三)建立安全预警制度和公共救援体系
自助旅游者很容易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为了确保自助旅行的顺利进行,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地政府及景区应该全面建立旅游预警制度,及时预报景区的天气、交通、卫生、治安、习俗、疫情、医疗救助服务等游客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此外,建立完善的公共救援体系。目前,国内公共救援体系基本还是空白,发生意外事故后,遇险者一般都是向110、120、112等公安、医院、交通等相关部门寻求帮助,这些部门承担了主要的救援任务。但针对沙漠、雪山、大海等户外遇险的情况来讲,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常设的救援机构,因此,容易出现救援不及时等情况。而在一些旅游发达国家,这个体系是由旅游行业协会、保险公司和志愿者共同建立和承担的,设施完善,经费充足。我国也可以学习这些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机构。
(四)提升旅游者个人危机处理能力
旅游活动过程中接触危机最近的往往是旅游者自身,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自觉培养危机处理和应急自救的能力,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惧。首先,在旅游出发之前熟悉旅游目的地自然灾害发生的危险信号,自救的技巧,熟记相关部门的求救电话,掌握紧急处理伤口的方法,随身携带简单实用的救援物品(如绳子、哨子、电筒等);其次,加强运动锻炼,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在旅游途中量力而行;第三,培养团队意识,自助旅游多数是结伴而行,组织者要详细了解自己团队中每个人的情况,制订详细的行程安排及出现意外时的应急方案。参加者要提倡团队精神,坚决反对个人的冒险行为。此外,在装备和技能方面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不能光图好玩而忽视安全防范。
(五)保障自助旅行者的安全利益
篇7
“触”手可及,实现旅游服务便利化
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传统信息服务已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自助自驾散客对目的地旅游信息的需求,我们按照一云多屏、线上线下互补的原则,适时启动无线上网服务等七项智慧旅游服务项目建设,目标是实现“一机在手、玩转千岛”。
无线网络服务。无线互联网建设重点定位在WIFI应用环境和3G/4G网络覆盖,为游客随时随地上网获取目的地旅游信息服务和旅途自媒体分享传播提供便利。一是建设千岛湖风景区无线WIFI覆盖项目。目前共设置了122个无线AP热点,基本覆盖旅游码头、湖区景点等游客较为集中的公共区域,能同时容纳约3000人快速无线上网。该项目与“爱杭州”无线网络平台无缝对接,杭州用户无需重复注册即可使用。二是建设游船无线WIFI覆盖项目。在湖区150余艘游船中安装322个AP点,通过4G转WIFI方式上网,与千岛湖镇主城区无线城市项目实时对接,实现城区、湖上、岛上全覆盖目标。三是积极推动运营商4G网络覆盖。目前千岛湖城区、湖区及乡村主要景点、全县所有乡镇府所在地及95%的行政村,三家运营商均已基本覆盖4G网络。
电子地图服务。电子地D是游客导航、导游、导览的基础。通过旅游电子地图,游客可以自己安排旅游线路,在地图上获取景区、酒店、餐馆、农家乐、便民生活场所等全县旅游资源的精确位置。目前湖区及乡村景点3D地图、环骑绿道和部分景点360度全景地图已经基本完成,已采集的全县旅游信息点都标注在百度、腾讯和高德地图上,并应用在门户网站、APP、多媒体互动信息屏等服务平台上。另外,由北京四维图新公司对全县全域乡村交通支线及资源点进行绘制,确保各大导航平台信息准确有效。
网站服务。从2002年起开始建设网站,先后经过5次改版升级,形成了目前拥有中、英、日、韩、繁体四国语言五种版本的千岛湖旅游网站群,并开发了独立的乡村旅游网,与旅游集团一起建设了官方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自2008年开通至今,初累计服务网民已突破1666万人次。
手机服务。开通了千岛湖旅游手机网站(中、英、日、韩版),开发了苹果和安卓两个平台的手机APP应用,建设了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信息服务。通过免费WIFI认证后自动跳转到掌上千岛湖引导页,和在码头、咨询中心、咨询亭自行车棚等场所以及门票、折页等介质上印刷彩色二维码等两种途径加以推广公众号。
互动信息屏服务。先后招标采购了80余台46嫉母叨嘶ザ信息屏,投放在车站、码头、咨询中心、高星级酒店、乡村景点、特色餐饮店、精品民宿等游客集聚区域,方便游客实时在线查询,与手机终端形成互补。
客房数字电视旅游融合服务。为给过夜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信息服务选择,与华数数字电视及淳安电信局合作,将涉旅酒店(农家乐)机顶盒全部升级为交互式,并将电视首页统一设置成具有千岛湖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主界面,包含“门户视频”和直播、点播、千岛湖旅游、酒店介绍、旅游服务等一级栏目。目前,千岛湖温馨岛度假酒店、龙庭开元大酒店等70余家酒店已可体验。
线下传统服务。自2004年开通800免费咨询电话,2010年开始建设第1个咨询点,到目前,已逐渐形成1部旅游热线、1套咨询管理信息系统、17个咨询服务网点、200余个资料展架的传统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县主要交通出入口、码头、绿道驿站、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游客集聚区,与线上智慧旅游服务形成互补。
多“眼”监测,促进旅游管理智能化
为提高旅游管理效率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变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管理,同时也为不断改善旅游服务奠定数据基础,千岛湖加快建设了云数据中心等九个管理类项目。
实施电子门禁。自2006年11月起,千岛湖风景区使用电子售检票系统,并于2015年底进行了第三次升级。包括旅行社网上报团、自助售取票机、OTA接口、游船艇排航、闸机验票并打印联系单等功能,实现隔日游指纹办理、部分码头无线手持机检票等。系统投入运行后,大大提高了售、检票速度,有效地杜绝了假票和逃、漏票现象,减轻了景区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网上报团初步实现了景区第二日游客接待量的预测,提高了管理效率。
整合视频监控。2013年,对千岛湖景区和乡村景点视频监控进行扩面升级,从原有的10多个点增加到160个监控点,并统一纳入公安视频专网,实现全县主要交通出入口、城区主干道、码头等监控视频数据的实时共享。项目建成后,在近两年的“野导黑车”专项市场整治中发挥了重要的证据采集作用,其中2016年治安处罚“野导”4人,扣押“黑车”56辆,查处“黑船(艇)”案件23起,改善了目的地环境。
建立旅游指挥调度中心。调度中心于201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整个大屏由8块60DLP屏和6块47家壕屏组成。它汇集了类旅游大数据,是游客动态分析、景区售票分析、游船调度、主城区停车分析、千岛湖旅游云数据中心项目等综合展示分析平台。目前,它可调用到主要安装在进入淳安县境内的四大路口,从路口到城区的主要公路、千岛湖主城区、千岛湖各景点、游船等的3200余个视频探头,其中有90%是高清探头。
实施游船艇GPS雷达监控。千岛湖智慧港航与智慧旅游项目同期建设,目前在游船艇上安装了船载GPS系统,可以实现对游船的实时位置、航速、运行线路轨迹等情况的全天候监控,为游船艇公交化运行调度和安全管理提供了保障。
开展全县游客动态监测。与中国移动合作,对县域内活动手机进行识别、监测,实时了解游客分布信息,为黄金周等高峰时段及时实施县域内游客引导与分流奠定了基础,保障旅游安全。
建立千岛湖旅游云数据中心。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作为智慧旅游建设的数据基础,全面汇聚旅游企业、相关机构、从业人员、游客等旅游行业信息,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资源信息,实现旅游有关领域、体系和各业务单位数据的集中统一采集、存储、处理,以及相互之间信息的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查询,为上层应用系统的分析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建立全县游客交通诱导系统。在两大旅游码头,8个岛屿景点共安装25块LED大屏,并与交警、海事、建设集团进行数据对接,实现路况拥挤情况播报、主城区停车位实时查询、各景点的游客分布情况、湖区景点游船到达情况等信息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减少旅游企业“空房”、“空桌”等情r发生。该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淳安县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实践基地。与浙江大学进行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全面战略合作,设立全国首个政校合作的面向主动防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实践基地。
启动智慧绿道项目建设。通过在绿道主要出入口、驿站周边安装红外热成像监测设备,实现对全路段双向监测、分路段差分监测和统计等功能。同时,在绿道主要骑客聚集区域及危险路段安装视频监控,实施24小时监测,以此达到安全管理和优化服务质量的目的,使得景区的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本系统与公安视频监控专网融合,扩大信息处理、分析范围,构建绿道信息溯源体系。另外,通过千岛湖绿道H5、千岛湖旅游APP等移动平台,获取游客的骑行轨迹、骑行时间和还车时间等信息,实现对骑行全路段或指定路段等进行分时、分片分析,得出热门路段排行,供游客出行决策。
数据“说”话,推动旅游营销精准化
从传统市场营销到网络营销,不仅仅是媒体在更新换代,重要的是营销效果有数据“说”话,为营销精准化提供从感性到理性的数据依据。
做大自媒体微营销。为充分发挥社会化媒体作用,目前千岛湖旅游官方微信号粉丝22万,新浪微博粉丝超过170万,在全国旅游业位居前列。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策划了一季一主题在微信朋友圈中推广,4次投放累计总曝光量9871.23万次,互动量895.35万次,视频播放量1.8亿次。
篇8
【关键词】国内 白领女性 旅游市场
一、国内白领女性旅游市场的特点
(一)国内白领女性旅游市场的现状
1、旅游消费
白领女性旅游消费已具规模。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商品不尽如人意,旅游商品的种类比较少、精品少,而且地方特色不明显。各地的旅游商品差别不大,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很难满足女性的购物欲望。而且旅游购物在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中可挖掘的经济效益潜力最大,因此挖掘地方特色或是满足女性购物需求的旅游商品是发展女性旅游市场的重要部分。
2、出游次数分析
通过一些数据分析发现,在每年自费旅游次数选零次的白领女性中,有43.9%的人每年至少参加1次单位组织的团队旅游;而一年中不去自费旅游,没有参加单位组织的旅游,也没有商务旅游的白领女性只占样本总数的1.7%。这一结果表明,旅游已经成为白领女性个人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而旅游消费为众多女性所接受或趋从,追求流行时尚便成为白领女性出游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一旦越来越多的白领女性接受了旅游这种“时尚”,出游的规模势必会迅速扩大。
(二)白领女性旅游特点
1、注重文化体验
在对旅游娱乐项目的选择上,64.3%的女性选择民俗文化类的娱乐项目,根据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访谈,由于女性生理上的特点,她们不喜欢体力消耗比较大的娱乐项目,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喜欢体验不同的文化,她们一般都要求自然风光能够与文化相融合。
2、注重安全性、享受性
女性由于其生理上处于弱势,而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使得女性对旅游的安全性非常的注重。
3、个性要求高
白领女性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与体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自助旅游,她们希望在旅行中能够有更多的个性化的项目,她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和调整旅游行程。
二、影响国内白领女性旅游的因素
研究影响白领女性旅游的因素,对于开展有效的白领女性旅游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因素
旅游消费实质上还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享受说到底是文化享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社会因素
女性问题专家一般把工作和家庭地位作为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尺度,并把它作为影响女性旅游消费的重要社会原因。这的确是合理的,但是也不能忽略掉旅游作为一种高于生活工作的休闲消费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女性已经主动地获得了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象征,即女性旅游和社会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特别是白领女性,她们在社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接触的参照群体很多,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白领女性做出旅游消费决策。
(三)经济因素
随着白领女性在职场上的能力、职位的不断提升,她们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也随之增加。因此她们逐渐产生了较高层次的消费和享受较高层次休闲的需求。
三、国内白领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
(一)针对白领女性旅游市场的产品策略
1、丰富旅游产品类别
不同类型和特征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旅游特征,这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基础,旅游企业要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群体的女性提供能够满足她们需求的旅游产品。
2、产品价格策略
第一:区分需求价格策略
女性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但是不同阶层的白领女性对价格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处于低层的白领女性更注重价格,而高层的白领女性更注重的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旅游企业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倾向制定旅游产品价格。
第二:个性化价格策略
由于现在都市白领女性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可以利用网络互动性的特征,允许旅游着自己定价,向旅游供应商提出旅游报价。
(二)针对都市白领女性旅游市场的促销策略
1、情感营销
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情感更加丰富,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情感的需求显的相对缺乏,女性普遍具有易动感情的特点,年轻的女性易被情所动,年长一点的则有恋旧的情节;高收入者相对缺乏情感交流的机会,低收入者易产生情感迷惑.因此在采用营销方式时,从情感这个角度可能更容易使白领女性与旅游产品产生共鸣,从而做出旅游决策。
2、口碑营销
有关传播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发现,口碑传播的影响力比媒介广告的影响力高七倍,比人员推销的影响力高四倍。但是只有当旅游者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非常满意时,才会主动进行口碑宣传。因此口碑营销的重点是要创造顾客满意的产品。其中白领女性因其交际面广而在口碑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针对白领女性这一重要市场,通过优秀的旅游产品服务赢得她们的青睐,对旅游市场的发展会有不小的牵引力和推动力。
(二)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由于旅游活动是在异地进行的,安全成为旅游者外出旅游关注的一个主要因素。
1、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措施
首先,制定旅游安全管理、旅游消费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是旅游者安全利益的政策保障。
其次,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消除旅游环境中的安全隐患。
2、完善旅游保险制度
旅游保险是保证旅游者出游期间安全的一项措施,目前我国旅游项目不断翻新和增多,有些项目的风险较大,但是旅游保险的状况并不完善。目前我国提供的保险种类只有4类,即旅游救助保险、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旅客意外伤害保险和住宿游客人身保险。这些保险实际上是用普通的意外伤害保险代替旅游保险,并没有为旅游量身定做的保险种类。目前自助游爱好者还处于无保状态,近年来兴起的探险旅游,保险公司还没有推出相应的险种等等。因此整顿和规范旅游保险市场是旅游业各个细分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综上所述,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旅游市场中白领女性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产业里一个不可估量的元素,它在旅游市场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旅游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企业还没有给予女性旅游市场足够的重视。要使她们的旅游需求变为现实的行动,需要细致地研究都市白领女性的消费行为,而旅游消费偏好的研究则是基础。期待着,伴随着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个个性化的白领女性旅游细分市场早日为人们所熟实和接受,成为新的时代产物。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网络调查:2010年女性旅游消费能力提升两成》,2011年
[2]吴正平、阎纲:《旅游心理学》,2007年第二版
篇9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出台、《自治区旅游条例》颁布实施两年多之际,由自治区人大财经委、区财政厅、区旅游局、区工商局组成的执法检查组,于5月2日至5月18日,对拉萨、林芝、山南、那曲四地市进行执法情况检查。
5月2日,自治区人大召开了《自治区旅游条例》执法检查部署动员会。会议就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力量、落实工作、齐心协力开展好《条例》执法检查活动提出了要求,强调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的发展要靠旅游业来带动,全社会都要义不容辞、齐心协力抓好旅游业的发展。指出此次检查活动要挖掘《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检查活动结束后,针对因《条例》规定引起的问题认真研究,寻找解决方案。
区旅游局王松平副局长就全区贯彻实施《条例》取得的成效,制约全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做了详细的汇报。
5月3日下午,执法检查组对拉萨市内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景区进行了检查。从布达拉宫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和检查中了解到,布达拉宫将于年内开通自助游网上预约售票系统,并借鉴国内大型旅游景点先进经验,引进语音导览系统。
检查组强调,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要结合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切实规范景区门票价格淡旺季常态化调整制度:对全区文物景点自助游客门票和旅行社团体门票区别对待:严厉打击景区不规范、不合法运营行为,努力缓解全区旅游者数量大增和限量的矛盾,保护来藏游客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切实维护全区旅游目的地形象。
拉萨市副市长占堆,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平就拉萨市贯彻《条例》情况向检查组做了详细汇报,对拉萨市旅游市场存在的旅行社设立分社、乡村旅游、布达拉宫门票等问题做了补充汇报。
检查组要求拉萨市结合刚出台的《旅游法》,尽快制定出拉萨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相关政策,为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
行业代表座谈会畅谈旅游“六要素”
5月4日,检查组在旅游总公司,召开了涉及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各行业协会、重点旅游企业代表座谈会。
自治区旅游协会会长黄利华表示,坚决抵制“加点”、“填坑”等不良行业风气,严格执行旅游合同,减少客人投诉。
饭店业协会会长、拉萨饭店康总经理结合本行业实际,总结出制约饭店业发展的三个因素:自然条件(海拔高、缺氧、淡旺季明显),价格因素(进藏旅游费用远远高于内地平均水平),政府的限制与投入失衡。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康总认为,个别景点地域化特点不突出,建议尽量保持原生态,减少过度开发。
在“游”方面,A级旅游景区协会会长、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公司尼玛次仁总经理介绍说,布达拉旅游文化公司是由拉萨市政府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成立一年来,在纳木错国家公园投入资金已达2000多万元。在处理与当地老百姓、政府三者关系时,不计较企业得失,着眼长远利益,以上市为目标,每一步发展严格按上市标准来做。
在“行”方面,旅游车船协会会长白静总结出四方面问题:一、车辆安全管理不到位,保险额度较低,有漏保、保险过期等现象存在;二、驾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安全意识淡漠;三、建议所有运营车辆安装GPS,有利于定位、控速;四、在目前具备运营资质的车辆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扶贫指标,企业承担部分社会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购”方面,自治区旅游商品协会会长、圣宝源地矿博物馆邓总说,旅游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基本工资和社保,且多数由民营企业承担了购物的产业链,有必要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政府监管力度,规范市场,以满足这个庞大的市场需求。
导游协会会长、圣洁导服中心的苏总说,按照《条例》规定,应该给签订委托管理合同的导游办理社保,但由于旅游淡旺季明显,且旺季时间较短,导游数量不稳定,服务中心收入有限等原因,目前还没有能力为导游们购买社保:中心每年春秋季分两次对从业导游进行岗位培训、考核,已形成制度化。
旅游总公司的刘总经理说,2006年前,区内有40多家旅行社,短短几年,现在已发展到100多家,对去年成立的游客集散中心,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100多家旅行社散客归口到集散中心,由集散中心提供规范服务;管理上借鉴占市场份额1.1%的外宾预付款制度,执行起来就轻松多了。
篇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来自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压力日益加重,常规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加之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一种随心所欲、挑战自我极限、自主性强的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方式,由此逐渐形成了具有自我个性和时代特征的旅游方式―驴友旅游。
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驴友旅游在南昌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户外运动俱乐部没有建立自己俱乐部的软文化,而且也不注重驴行品牌的塑造,而使驴行文化氛围不浓厚,致使驴友归属感和凝聚力不强而造成了大量驴友的流失。因此要想稳定、扩大俱乐部的驴友,就应注意加强俱乐部自身的文化建设。
然而,我国有关驴友旅游俱乐部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对于俱乐部经营现状、风险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上。如胡慧平(2004)从驴友旅游俱乐部的选址、服务项目、投资收益和经营建议四个方面论述了会员制驴友旅游俱乐部的生存基础;邵强,李山,龚建芳(2011)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42家西安市驴友旅游俱乐部的运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其营销途径主要是建立网站、媒体宣传、赛事组织、联盟共享、发展会员等方面,指出俱乐部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建议俱乐部应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突出特色,拓宽营销渠道,进行多元化经营;门传胜(2006)对沈阳市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张西林,王曼娜(2009)通过对湖南省户外运动俱乐部实地调查,分析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出现的俱乐部行政管理缺失、户外运动组织安全隐患以及户外运动市场不规范等现状问题,相应提出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管理、强化俱乐部资质认证和年审达标、增加户外运动盈利点、组建户外运动俱乐部联盟等措施来规范和发展壮大我国户外运动市场;王俊杰(2010)通过分析河南省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来探讨俱乐部发展的前景,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5]等等。目前,国内对驴友旅游俱乐部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但驴友旅游俱乐部的文化建设又是影响俱乐部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不加重视,将会影响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在分析驴友旅游特征及驴友旅游俱乐部概念的基础上,对目前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的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进而从倡导科学出行理念、健全领队培养体系、强化文化内涵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文化建设的建议。
二、驴友旅游特征及驴友旅游俱乐部概念
(一)驴友旅游的特征
驴友旅游以其独特的组织方式与行为特征,区别于其它传统的旅游形式。
1、网络是驴友旅游发起的最主要形式
旅游者通过网络途径制定旅游线路计划、网罗驴友、定制户外所需设备等做好出游准备工作。通常所说的网络途径主要有QQ等聊天工具、相关虚拟网络社区、论坛及贴吧、驴友实体俱乐部网上交流平台等。
2、驴友在出游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团结互助意识
驴友旅游虽然是在一群陌生的驴友之间进行,但是其活动内容的刺激性与特殊性促使驴友在出行过程中做到团结互助与积极自救,因而极易在短时间的行程里培养强烈的集体归属感,这是在其它传统旅游方式中无法获取的。
3、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异化
传统旅游方式热衷于市场上的品牌景区或旅游城市,大多数选择都具有趋同性。而驴友旅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秉承了自助游、背包游等旅游方式的特点,多选择原生态风景保留尚佳、民风民俗古朴的“老、少、边、穷”地区。
4、专属驴友文化
驴友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驴友”文化,如生态环保意识、自虐文化、驴友专有名词及驴友衍生文化产品等。
生态环保意识是基于驴友旅游目的地选择异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多数选择驴友旅游方式出行的驴友,都有着严格的环保自律意识,在驴行过程中,他们都尽力维护好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驴友旅游中出现了许多专有的名词,如老驴、新驴、驴窝等。除此之外,驴友还将自己出行写成游记放上网站、报纸、杂志甚至于成集出书,如国内知名驴友三盅的作品《9克拉的诱惑》对户外运动及驴友有详尽描写;相关驴友旅游的特色杂志也层出不穷,如《户外装备》、《山野》等等。上述现象俨然已经成为驴友旅游的衍生文化产品,丰富着驴友旅游的精神与物质世界。
自虐文化是驴友旅游区别与其他传统旅游方式的一杆旗帜。不同于其它传统出游方式在旅行社安排中获得旅游带来的“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的身心享受,驴友旅游选择的是露营、自带干粮、驾车或徒步、零购物行为的“虐人虐心”的出游过程,但就是在这种自虐中,驴友们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与心灵上的洗礼,这是以往传统出游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5、驴友旅游消费的超前性
驴友旅游往往是带着帐篷背包、锅碗瓢盆和干粮徒步上路,在旅游过程中不像其它传统旅游方式,具有生产与消费统一性的特点。其消费往往大量耗费在出游前的帐篷、背包、野外服装等等户外运动所需硬件上,因而驴友旅游消费具有超前性。
(二)驴友旅游俱乐部的概念
俱乐部(Club)是由企业经营者出面组织,会员在自愿、互助、互惠的基础上自主参加,并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由协会或团。关于驴友旅游俱乐部,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大多数是沿用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概念。胡传龙(2006)给“户外运动俱乐部”所下的定义是: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由企业经营者出面组织,会员在自愿、互助、互惠的基础上自主参加,并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由协会、团体或企业机构,总称为户外运动俱乐部。它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平台来吸引会员的加入,在组织及活动过程中强调会员间的自愿、自助,而且还以享受旅游真正的价值乐趣为主要目的,以保护旅游资源、关心旅游社区为己任的旅游休闲方式。林弈言(2007)将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概念界定为:以倡导和宣传户外运动组织和开展户外运动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团体、协会,或企业机构,称为户外运动俱乐部。
在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分析后,笔者认为驴友旅游俱乐部是基于特定的驴友文化群体市场而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通过为驴友提供装备租售、活动策划与组织、出行常识与技巧培训等服务强化驴友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驴行这一旅游方式吸引驴友会员在自愿平等、协作互助、共同体验的基础上自由自主参加活动,以倡导、宣传、策划、组织驴友出行活动为主要经营内容并兼营相关产业的企业、团体及协会组织等[9]。
三、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内部管理现状
通过对南昌市14家驴友旅游俱乐部的走访及问卷调查整理发现,建立有完善俱乐部规章制度及建立俱乐部企业文化的有7家,占被调查俱乐部总数的50%;有建立俱乐部规章制度但无俱乐部企业文化的有5家,占被调查俱乐部总数的35.7%;既无俱乐部规章制度又无俱乐部企业文化的有2家,占被调查俱乐部总数的14.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并不注重建立完善的俱乐部规章制度和俱乐部驴行文化,因而造成俱乐部在经营、运作、活动组织、等方面较大的漏洞。
(二)文化建设现状
驴友是一个特定的旅游圈子,是一群热爱驴行文化、志趣相投的朋友。驴友之所以选择加入某个驴友旅游俱乐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因为认同该俱乐部的文化,相信该俱乐部的实力。目前,南昌市驴友俱乐部在发展的过程中较注重表面硬件文化的建设,如在营销过程中对产品的宣传、对驴友装备、安全设施的介绍以及对驴友旅游参与者进行驴行项目内容、驴行常识和技巧宣传较多。但对自身俱乐部的内在软文化宣传不够,且方式单一。
由于驴友旅游在南昌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户外运动俱乐部没有建立自己俱乐部的软文化,而且也不注重驴行品牌的塑造,而使驴行文化氛围不浓厚,致驴友归属感和凝聚力不强。同时,经营者在组织开展驴友旅游活动后,往往没有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分享,致使俱乐部失去了与驴友之间以及出行驴友之间的交流机会。因而,俱乐部文化方面的缺失是阻碍南昌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之一。
四、加强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倡导科学出行理念
历年来驴友旅游事故频发,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出行安全意识的缺乏,驴友参加活动带有较强的盲目性、冒险性以及对强驴的膜拜心理和对所谓强驴身份的追求。所以,强调和倡导科学的驴友出行理念是俱乐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核心环节,也是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驴友旅游的科学出行理念,与华东师范大学张树义教授所极力推崇的科学大户外的理念不谋而合。即强调人们以尊重大自然法则为前提,以重视生命及安全为原则,以科学的户外理念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户外活动线路及项目导向,在合理判断自身体能、经验、技能等条件的基础上,借助科学优质的户外装备,选择具有认证资质、合法经营、实力雄厚、保障完善、责任感强的户外企业及领队,量力而行地参与各种户外活动,以最大限度降低户外活动的风险,避免户外事故的发生及国家公共资源的浪费。俱乐部应加强对科学出行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将其贯彻在活动前中后的各个环节,并在联合当地红十字会等相关机构适时发起相关出行安全知识的社会公益培训,强化引导和教育,避免驴友陷入误区,本着安全至上的原则,认真践行科学驴友旅游观。
(二)健全领队培养体系
根据调查,目前南昌市的户外领队中,六成领队只是跟着别人爬了几座山、拥有几次户外经验就自立门户来带“新驴”的“半熟驴友”,正规户外专业领队可谓是严重缺乏。而户外运动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其不仅需要硬件装备,更需要领队了解和掌握户外运动的各种相关知识,包括运动医学、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以及相关的生存技能。除上述技能之外,户外领队还应该有敏锐的触觉和把握局势的勇气,能够针对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合理计划或安排。
要解决正规领队人才缺乏的问题,俱乐部首先应展开与南昌市乃至省内各高校体育、旅游等院校的合作,鼓励其开设户外领队专业,或者针对市场需求,将在校学生培训成为正规领队,以充实正规领队后备人才。其次,俱乐部应定期招聘和组织人员进行户外运动领队培训,壮大俱乐部领队队伍。最后,俱乐部所属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开展领队年检,对于那些不合格的领队,应取消其领队资格,以充分规范领队行业。
(三)强化文化内涵建设
驴友俱乐部作为一个以兴趣爱好凝聚客户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专属的驴文化建设,否则俱乐部和户外店及旅行社就没有什么异样。
1、加强俱乐部内部文化建设
(1)俱乐部应在店面装修风格、店内展陈风格、交流空间氛围营造上要凸
显驴友文化特色,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令驴友感觉一到俱乐部就像到了驴窝,便能立刻转换自己的角色,强化驴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及线路策划中,贯彻驴行文化理念,在每次的行前会、总结会上向驴友灌输驴行文化,自创俱乐部驴友之歌,制作俱乐部驴行画册及驴友笑脸墙等唤起驴友的每次驴行回忆。
(3)再有,建立驴友档案,记录跟随俱乐部出行目的地及次数,让驴行足迹与俱乐部一起成长,同时留下每个驴友每次活动最精彩的瞬间,到一定时候转送给驴友客户。
(4)注重行程结束后的联络。传统旅游形式中,游客往往在旅行社这一中介的号召下机械地完成游览过程,待行程结束后,游客之间再也不会有任何联系。而驴友们在驴游过程中却极易形成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即使在驴游结束后,也会保持长久的联系,建立共同良好而稳定的感情。有些兴趣相投的驴友,甚至会经常相约一起驴游。基于驴友旅游的特殊性,驴友旅游俱乐部可以采取每年举办驴友年会活动的形式,与中华户外网等门户网站及知名景区联合组织策划“驴友帐篷文化节”,将俱乐部的驴友聚集到一起,并借此机会为驴友们提供最新最好玩的驴游目的地信息,介绍最新的驴游装备及使用方法,普及讲解驴游知识等。驴友们亦可借此机会分享各自最近的驴游经验、讨论驴游装备选择与购买方式、探讨最新的驴游目的地等等,以此来加深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稳固俱乐部与驴友之间、驴友与驴友之间的心里联系,提升驴友对俱乐部的忠诚。
(5)环保与公益活动有机融合。驴友们普遍环保观念较为强烈,他们大多秉承“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的生态旅游意识。南昌市驴游俱乐部在环保意识层面,应该迎合驴友的期望与需求,让环保与驴游同时上路。制定驴友俱乐部环保公益公约,与驴友签订公约或承诺书,让环保约定成俗;组织驴友公益主题活动(关爱农村、关爱大自然、关爱留守儿童等等),将公益理念付诸于实践;在有关门户网站发帖宣传俱乐部的公益主张,上传相关公益活动照片。通过一系列的驴友公益活动,拉近俱乐部与驴友、驴友与驴友之间距离,一方面,加强俱乐部驴友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增强了驴友旅游俱乐部的知名度,帮助其树立社会公益形象,营造良好的市场口碑。
2、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