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医;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患慢性病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发病,呈现井喷趋势。为此,我国每年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公费医疗,都要花费巨大的开支,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现在人的寿命比以前人的寿命长,是因为现在人越来越重视中医养生。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中医养生是广大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借助祖国传统医学知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健康,对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渗透中医健康教育。
一、在秋冬季节感冒频发,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状况。针对这一情况,确定“如何预防、治疗感冒?”这一活动主题。
1.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做好知识储备
(1)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由于外感病因造成的。也就是:①自然界的六种气候: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病变――六;②疠气:是一种有极强传染性的外邪(也就是西医所说的传染病)。
(2)学会辩证治疗:①风寒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治疗:伤风感冒胶囊、感叹号、感康、藿香正气(软胶囊、水、液)等。②风热症: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头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咽喉红肿疼痛或有乳蛾肿大,咳嗽,痰黄黏稠,口渴欲饮,舌苔薄黄。治疗: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维C银翘解毒片、感冒冲剂等。③暑湿症:身热,微恶寒,无汗或少汗,肢体酸重或疼痛。治疗:藿香正气片(软胶囊、水、液)。④流行感冒:症见高热寒颤,咯痰黄稠,胸闷气急,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而干。治疗:柴胡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如流行广泛,可用贯众12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鸭跖草10g、甘草5g煎汤服用。
(3)预防调护感冒的预防关键在于增强体质,平时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进行室外活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同时要注意天气变防寒保暖,避免淋雨及过度疲劳。
2.组织学生调查问卷
(1)调查最近一段时间周围人感冒的症状,和我们学过的哪种病相似,怎么进行治疗。
(2)搜集民间预防感冒的方法。
(3)以班为单位,召开调查问卷成果交流会,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交流,说出自己预防感冒的经验及治疗感冒的方法。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预防感冒的常用方法及治疗所用的常用药物。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方面懂得感冒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生总结归纳了预防与治疗感冒的一些常见的方法。
二、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患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患近视、肥胖、胃肠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饮食不合理,或营养过剩。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如何学会健康饮食”这个活动主题。
(一)教师课前布置调查问卷提纲
1.记录自己最近一日三餐情况:①主食吃什么,吃多少。②吃盐、油、肉的情况。
2.对自己周边已患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他们患病前的饮食状况:①主食吃什么,吃多少。②吃盐、油、肉的情况。
3.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说明人怎样才能做到均衡营养、健康饮食。
(二)召开调查问卷展示会
1.找几名学生回答自己记录的一日三餐吃主食的情况,然后教师归纳、总结,从大家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多数学生主食以大米、面粉为主,而且个别学生主食吃得较多,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主食吃得过于精细,大家平时饮食中要适当吃一些粗粮,因为粗粮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吃粗粮可以刺激排便,减少毒素对人体的侵害,还可以活化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增强细胞活性,抵抗肌肤氧化,预防癌症。
2.提问几名学生说出自己饮食中吃盐、油、肉的情况,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有人爱吃咸的,有人爱吃油大的菜,有人爱吃红肉或红肉制品。①吃盐多对肾脏有损害作用,还会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胃癌、易患感冒、易患骨质疏松症;②吃油多,会导致肥胖、易患心脏病、脑中风、癌症等;③爱吃红肉及红肉制品,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会造成肥胖,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三)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做到均衡营养健康饮食,先是小组内讨论交流,把讨论的成果集中起来,每组推送一名发言人,说出小组的讨论成果,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主食要注意粗细搭配,主食(即粮食或各类谷物)在膳食结构中占有主要地位。专家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谷物类食物250~400克(中学生要达到400~500克),营养过剩是现阶段慢性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吃好主食还要注意粗细搭配,粗细搭配有两层含义:一是适当吃一些杂粮,如,小米、高粱、燕麦、荞麦、绿豆、红豆等;二是要增加一些加工精度比较低的米面,如糙米、全麦等。专家建议:每天最好吃50~100克粗杂粮(老年人每天宜吃100克),粗粮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有助于预防慢性病。
2.要严格控制盐、油、肉的摄入量――少盐、少油、少肉。①少盐。因为吃盐多会造成很多慢性病,所以专家建议:每人每天吃盐不得超过3~5克。②少油。吃油多会导致肥胖、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专家建议:每人每天用油量不能超过25克。③少肉。就是少吃红肉及红肉制品,因为多吃会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专家建议:每人每天吃200克就足够了。
(四)拓展延伸
1.自制用盐勺和用油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提示:(1)用啤酒瓶盖制作用盐勺(一个啤酒瓶盖正好装5克盐);(2)用玻璃瓶或大玻璃杯制作用油瓶,把称好重量的油放入瓶中,按每10克划一个刻度,并做好标记。
2.制定自己一日三餐的食谱,在下节课进行展示。提示:(1)主食量为400~500克;(2)绿色蔬菜不少于300克,水果100克。(3)鸡蛋1~2个,鱼禽肉100~150克,大豆及其制品50克,牛奶至少300毫升。(4)要遵循“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的原则。通过本次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确了,在饮食方面一定要做到:①主食上要注重粗细搭配;②副食上要严格控制盐、油、肉的摄入量。在生活中,只有这样去做,才能真正做到均衡营养,健康饮食。
篇2
(一) 统筹安排不科学合理
一是活动时间较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多集中在5.25心理健康节期间, 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的时间跨度不超过一个星期, 给予学生吸收消化和再提高的时间不充裕。二是活动安排较集中。校级、院 (系) 、班级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短时间内大量开展, 学生对各种主题的活动应接不暇, 参与程度不深, 且参与活动的时间也容易与学习产生冲突。三是活动开放度不高。学院 (系) 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从自身管理角度出发, 大多只针对本学院学生, 而校级活动的面向能力也十分有限, 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放程度都具有局限性。
(二) 活动缺乏专业指导
多数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由某个学院 (系) 具体承办的, 但并不是每个学院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 受教育经费的限制, 学院难以或不愿支出专项经费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指导活动, 所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辅导员, 而辅导员受到自身所学专业和培训条件的限制,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高, 所以娱乐型、竞赛型的活动较多, 活动的专业性、技术性不足, 效果难以保证。
(三) 形式和内容较传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 重视事后治疗和诊断;重视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和疏导, 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的普及, 缺少方法传授, 没有把认知法、操作法、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把富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手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形式上也多采用课堂知识传授、面对面辅导交流、被动等待学生上门咨询等;同时, 也缺少对不同年级、不同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四) 师生积极性不高
一是部分学生存在对心理问题羞于启齿的旧观念, 自主报名参与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 而要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难免会出现强迫学生参与的现象, 这就容易出现学生被动参与活动、消极应付的现象。二是专业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不算课时工作量, 也不计入教师考核, 这就影响了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不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路径
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有着不同的参与对象、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定位目标,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心理健康讲堂、心理素质拓展实践、心理健康微电影、心理委员培训等。要使活动体现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时代特色, 需要明确定位和目标, 理清思路和建设路径。
(一) 遵循积极心理教育原则, 明确导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 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 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 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进取向上的美好心灵[3]。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发展的黄金时期, 积极、乐观、阳光、勇敢、创新、探索是青年人的特质标签, 同针对少数人的心理问题诊断、疏导和矫治的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不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 还是可操作性, 都更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一是遵循积极性原则。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面向少数学生或者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不仅要强调预防, 保证防线, 还要使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以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质, 在实践中扩展, 发挥学生潜能, 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教育向积极、主动、预防、发展转型。二是遵循系统性原则。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将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和环境创建贯穿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 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相连结。
(二) 落实学生中心地位, 扩大学生参与面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在心理测试中被发现或主动表示有心理障碍或不适的学生, 活动面向窄, 无法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利用活动的强娱乐性、高容纳度开展贴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 能够吸引广大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特色教育活动, 由传授向自主学习转变,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二是要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广泛调研, 了解学生心理诉求, 把握心理规律, 重视活动效果, 切实做好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的工作;三是心理健康活动以学生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达到主动参与、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三) 发挥师生专业特长, 提升教育效果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表现为大学学习环境宽松、学习自主性高, 许多学生无法正确定位, 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学院 (系) 开展的教育活动应贴合学生所学专业,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指导相结合, 在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 也促进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我认知。如音乐学院, 可利用音乐教育感化、情绪调节、娱乐放松的功能[4], 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发挥专业特长, 帮助大学生有效调节自身情绪, 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利用自媒体宣传, 创新教育形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较具有五个优点:教育主题非固定化、教育客体更具能动性、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活动具有网络性及教育方法具有现代化。因此, 应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 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 增强教育引导力。发挥校园主要自媒体平台全面、客观、交互性的优势, 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价值、目标和行为的导向作用。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管理队伍, 保障教育主客体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共享。利用网络宣教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前期宣传、中期运行、后期加强教育专业指导, 实现互动育人。三是利用自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实践活动, 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丰富活动开展的形式, 延长活动开展的时间, 拓展活动开展的空间, 扩大活动参与的学生面。
(五) 加强培养培训, 建设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支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好的师资队伍, 这就要求学校整合和利用好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人员的力量。通过制定酬劳和考核制度, 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 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评优和培训, 促使心理委员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 积极履行心理委员职责, 辅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实现全员参与与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的通知[EB/OL]. (2010-01-17) [2018-03-10].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11/s6874/s3020/201001/t20100117_76892.html.
[2]教育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EB/OL]. (2018-03-09) [2018-03-10].moe.edu.cn/s78/A12/A12_gggs/s8473/201803/t20180309_329435.html.
[3]陈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幸福有成人生奠基再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21) :10-11.
[4]曹丽丽, 宋蓓.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理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9) :111-114.
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专业推荐6篇)
范文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范文三: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走向积极
篇3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这就是“无病即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见解,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与人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提出来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离开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掉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作为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小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在迅速发展、剧烈变化着。他们生理、心理的健全发展更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仅仅具有知识与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说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活动内容,并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名普通的心理辅导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教育活动谈几点认识。
1、与学生真诚沟通,让学生真情投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讲出心中所想,走进学生心灵,产生心理辅导的教育效果。
小学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要有积极的情绪感染力。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心发现孩子的心,精心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引起共鸣,引发大家的话题。在开学的第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我设计了一个“填写个人小档案”的活动,让小朋友根据问题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个人小档案:“我的姓名,我的样子,我的喜好,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认为老师和同学们是怎么看我的,我的愿望……”通过这一步步活动让学生从外貌、喜好、优缺点、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在活动中,我面带笑容,倾情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我的真挚感情。
2、心灵体验,使学生感悟升华
心理辅导活动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称为活动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是活动课顺利进行的保证。活动的设计提倡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内涵应延伸课外。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很难理解的,所以老师不谈什么是情绪,而是先问: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然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3、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的比较晚,起步较低,我校更是如此。虽然各方面的努力使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思考。
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学校现在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而不得不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不能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以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较为盲目,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狭隘化。
因此,学校首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对于已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师,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活动课的评比,鼓励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我们还应关注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心理状况,加强对教师的辅导,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要求,以上的看法仅是我自己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希望能得到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指导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上好学小的心理活动课,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将继续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献上我们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幼儿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自信意识;有效途径
一、从日常教育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信意识
幼儿时期的教育培养是初步发展阶段,从小培养幼儿的自信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幼儿的成长发展阶段要适当的给予鼓励,带给孩子更多的自信,从幼儿教育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享受成长带来的快乐。幼儿的教育学习是奠定基础水平的重要阶段,应该不断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新生事物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经过对幼儿教育数据调查分析发展,有一部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缺乏积极性,不敢大声说话,以至于害怕接受新事物,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的产生,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想方设法给幼儿更多带来更多的的自信心,使得幼儿能够勇于接受失败,健康成长。
二、注重加强幼儿的诚信教育
诚实、诚信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抓起,撒谎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表现,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对个别幼儿的撒谎行为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作出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的区分善于恶。说谎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比如说,因为想象而说谎“我在家中见过狮子、大象”等等,这种就属于无意识的撒谎,幼儿缺乏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言是不具有危害性质的。有意识的说谎主要表现在比如说小孩摔倒了,但为了得到家长的夸赞,却说一点都不疼。这样的谎言需要及时修正,给孩子讲道理,而不能靠说谎去换取。
三、加强幼儿教育活动实施的主要途径
教师要及时了解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采用科学的途径手段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在平等和关爱的环境中中教育幼儿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教育成长,老师的一举一动幼儿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肯定。当教师在幼儿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爱护孩子,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材。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依赖感强烈,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需求,当他发现教师也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爱自己,他们才能放下戒备。教师此时的教育方法是用爱与宽容来做前提,所以幼儿能更快地转变他的心理倾向,愉快地融入幼儿园的教育生活。
(二)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引导
焦虑、恐慌、不安等不良情绪是孩子的正常表现,教师要正确对待,对那些极度不适应、哭闹不止的孩子不要指责,而是要找出适合孩子的发泄方式让他们把心中的不愉快释放出来,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对于那些哭闹不止而哄劝又不起作用的孩子,教师不妨把他抱在怀里让他哭一阵,这样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平静下来。对于那些极度思恋亲人、无心活动的幼儿,教师不妨给他们提供一些和亲人有关的东西,比如美貌的照片、手帕等,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三)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目前,幼儿健康教育事件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我应该根据《纲要》的目标要求,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应重视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中腰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老师应该了解幼儿身理和心理的需求,提供大量幼儿可操作选择的活动材料,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培养大方友善的交往能力。
四、结语
总之,每位幼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差异。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位幼儿,对每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每个活动的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幼儿的心理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对于一些有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更要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矫正性辅导,帮助幼儿恢复健康心理。在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还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做好工作,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促使幼儿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瑞.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224-225.
篇5
一、不能充分体现活动性特点
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在亲自参与活动中获取知识。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的指导,促进儿童主动参与。但幼师生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主要以谈话、故事、儿歌的形式进行,往往教师讲得多,幼儿活动少,幼儿成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显然不符合《纲要》的要求。
二、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效果,活动设计偏离主题
一节课,要通过有新意的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但也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程度,活动的设计更要建立在紧扣目标的基础上。例如,小班健康活动“认识红绿灯”目标:了解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认识斑马线。学生在设计活动时,课堂上请来了一位“警察叔叔”,“警察叔叔”全副武装,带着警帽,腰带警棍。“警察叔叔”一到课堂,幼儿就围了上来,有的摸警帽,有的摸警棍,七嘴八舌问它们的作用。“警察叔叔”也非常热心,一一给他们解答,最后又和幼儿合影照相。课堂看似热闹,但这一活动偏离目标,画蛇添足。
三、不能充分体现主动性特点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帮助、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理解纲要的精神,学生在备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教幼儿制作风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教师演示和手把手教。当我问到材料怎样获取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由教师准备分发给幼儿。幼儿完全成了掌握知识的容器,思维受到教师的束缚。我就再次提醒学生:“幼儿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幼儿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起到引导、帮助、支持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转变过来。
下面是学生的讨论结果:①动手做一做。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鼓励幼儿自带材料,动脑筋自选材料,在选材和制作过程中,教师起到帮助和引导的作用。②出去试一试。关于“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们达成了共识:就是让幼儿到户外玩儿,自己尝试发现“有风的时候风车能转起来”。组织幼儿玩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什么时候风车转得快,什么时候风车转得慢?”学前儿童正处于好奇、好动、好模仿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探求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考,而是通过摆弄、操作、观察等动作思维来进行。所以,在设计活动时应想办法让幼儿主动探索,在探索中提高能力。
四、活动缺乏可操作性
在设计活动和游戏时,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乐于操作。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例如:学生在设计“我爱小手”活动时,结束部分设计了“健康小手”的墙饰。墙壁上画一颗大树,树下画上小朋友手拉手的图案,幼儿把自己的小手印下来,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然后贴在树干上做树叶,最后幼儿一起把“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字样贴在墙壁上。本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又非常感兴趣,操作性很强。然而,有些活动操作性就不强。比如在“银行”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了制作精美的盒子、废弃的键盘、各种自制的存折、废旧的银行卡,以期扮演银行工作人员的幼儿像真正的工作人员一样操作。然而,不管是“顾客”还是“工作人员”,可能只知道银行是取钱的地方,他们对取钱的过程都缺乏了解,只是做一个取钱的象征动作,而不是真正需要一个成人世界的银行。由于学生缺乏对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的深入了解,导致“幼儿在简单模仿动作中体验”和“教师期望幼儿在遵循规则中学习”之间发生矛盾,使“银行”游戏受到冷落。
五、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较弱
第一,学生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往往不能关注到全体儿童,只注重少部分儿童的参与,大部分儿童成为活动中的看客。比如健康活动“打针吃药不怕”,学生组织幼儿玩“我是小医生”的游戏,活动中只请几组幼儿模仿“护士”和“病人”,大部分幼儿只是观众,没有参与活动。《纲要》指出:要面向全体儿童,注重个体差异。应组织全体幼儿都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教师鼓励怕打针吃药的幼儿做一个勇敢的娃娃。
篇6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社团活动实践研究一、前言
随着高中生学习任务的不断加大,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压力带来的影响,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以至于成绩也变得越来越差,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两个方面都是直接联系的。所以,学校在加强课程建设之后,也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做出指导和讲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选出专门指导学生的心理教师,这样可以更专业地教授学生抗压的方法。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是加强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式。
二、开展心理社团活动实践的意义
1.提高了高中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中心理社团活动是自愿参加的,学生们在一起可以通过讨论、互动、交流的形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同学们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也使大家互相的了解到了对方,彼此开始交谈并寻找到可以倾述的对象。聊天的形式创造了一种轻快欢乐的氛围,由于在校的学生都承担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在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时,开导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没有拘束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并且减缓了学习的压力,这也是帮助高中生完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2.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能力
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其中使学生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高中生在心理社团活动中,可以找到减小自己学习压力的方式,并且没有老师的管教,在这里能够自由发挥,对于学习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正是心理社团活动的这种开展方式能够使得高中生的压力有效降低,对于学习中产生的压力也有方法进行调节,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3.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即使教育部不断强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疏导学生的学习压力,及时做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来说,这只是口号而已,并没有很好地落实。所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达到要求,学生们这种自主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反而提醒着学校和老师应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高考,心理上难免会产生变化和胆怯,学校和老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开导,那将直接影响着最后的考试成绩。所以,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和老师要认真贯彻教育部的指导思想,认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开展心理社团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对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同时加强学习能力
加大高中生的学习任务也是因为其即将面临高考的原因,所以,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让学生只享受精神压力的放松,而忽略了学习的重点。学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要懂得掌握解压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自暴自弃,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非常高的学习强度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学习才是高中生最重要的任务,做好劳逸结合的同时,也要掌握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活动的水平
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把重点都放在了解压的上面,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组织能力的锻炼,有些指导教师的水平不够高等。学校可以倡导学校的老师来进行指导,既可以帮助同学们合理解压,又可以辅导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心理社团活动的创办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如何把社团整体的水平提高,是值得创办者考虑的。所以,在社团活动时,一定要提高活动的整体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3.多于别的社团活动联系,交流经验
心理社团的创办大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在创办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社团活动时,心理社团应多与别的社团进行密切联系,多了解一些指导方法和活动的形式,吸取别的社团的优点,从而来完善自己的社团管理。现在社会以及学校都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这种心理社团活动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社团与社团之间可以组织一些交流的活动或者小规模的学习竞赛等,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这样既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心理社团活动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活动集体,加强社团间的联系,可以把学生们集合在一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意识到这种社团的优势,给予最大的支持。
四、总结
高中的学习任务非常大,每天的课时安排也很紧张,使学生们都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压力,面对这种压力,有些同学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不利于学习。心理压力过大的同学可以参加心理社团活动来排解自己的压力,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来放松心情,摆正心态,重树学习的信心。学校应加强对于这种心理健康的投入,全力支持学生们创办心理社团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提高社团的活动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施杏.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29(14):131-132.
\[2\]吴娴兰.充分发挥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领自由\[M\].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9(15):140-141.
\[3\]王涛济.当前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学理论,2010,51(28):38-29.
篇7
各党支部:
为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在我院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卫生服务。院党委决定,在全院范围深入开展“学习‘八荣八耻’,争当健康卫士”主题教育活动。一、活动内容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重要讲话,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当健康卫士。
二、活动安排
1、学习教育(3月27日——4月30日)
医院4月上旬举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服务为民健康卫士”专题讲座,同时各支部要以“学习‘八荣八耻’,争当健康卫士”主题教育为载体,组织干部职工通过党团组织生活会、主题座谈会、讨论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学习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做到人人有笔记、人人有体会。(党办负责)
2、主题征文、演讲(5月1日—5月30日)
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以“学习‘八荣八耻’,争当健康卫士”为主题,“我与医院共发展”为内容的征文、演讲比赛(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引导干部职工把“八荣八耻”内容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工会负责)
3、实践教育(6月1日—12月31日)
继续开展“以一带五”、“青年志愿者”、“我与医院共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医院蔚然成风。(团委负责)
4、总结表彰(20__年元月)
各支部认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民主评选、支部推荐2至3名健康卫士,并将活动总结和健康卫士事迹材料于12月20日前报党委办公室,经院党委确定,给予表彰奖励。(党办负责)
三、活动要求
1、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荣辱观念是善恶、是非、美丑等价值理念在一个时代的具体体现,是人们赖以行动和自律的标尺。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从法律、操守和信念的高度,以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科学定义了我们时代应该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辨和美丑界限,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现实针对性和历史指引性。“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引导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理清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紧迫问题,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坚持不懈地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全院干部职工。各支部要在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中贯彻“八荣八耻”,要把干部职工引导到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热情和力量的道路上来,把干部职工引导到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道路上来,鼓励干部职工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激励干部职工在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两个层面与错误的观念作斗争。
3、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工作实际和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全院干部职工要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争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者和促进者,以实际行动忠诚于党的卫生事业,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4、坚持与当前开展的学习贯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各支部要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引导广大党员认真践行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切实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严格规范思想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做出表率。
5、坚持与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医院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各支部要狠抓已经制定的 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建设、医德医风建设等方面措施的落实。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教育,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让何以为荣、何以为耻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做人做事的准则,树立人民群众健康卫士的良好形象。
篇8
关键词:北京高校教师; 健康状况; 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90-03
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艰巨而繁杂,需要付出超人的脑力、体力和心血,不仅要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大量的科研项目和教改实践,并且平时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此,许多教师的身体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对北京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身体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教师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水平,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科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北京科技大学等北京市8所高等院校中,随机抽取专职教师(体育教师除外)共640名,男182人,女442人。在研究过程中,把调查对象分为22~30岁,31~50岁和51~60岁三个年龄阶段,分别代表青年、中青年和中老年三个年龄层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网和研究生论文等共54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基础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对北京科技大学等8所北京市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符合要求。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640份,收回有效问卷624份,回收率97.5%。
1.2.3专家访谈法对5名专家进行访谈,制定北京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1.2.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有价值的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本调查,只有33.33%的高校教师表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基本没有任何疾病,工作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其余62.2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大,经常伴有疲劳感和一些慢性病,另外约有4.3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糟糕,平时工作感到身心疲惫,各种病症出现比较频繁,尤其慢性咽炎、颈椎炎和腰肌劳损等职业病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北京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如不及时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很可能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在416名身体处于亚健康和身体不适的教师中,年龄在22~30岁的青年教师占29.61%,31~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41.45%,51~60岁的中老教师占28.29%,因此,中青年教师在身体不适的教师中占有很大比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年龄增长,这部分人群的身体机能处于下降状态,如不加强锻炼,很难保持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大多都在副教授职称及以上,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而且这部分人群大多已经结婚生子,父母也处在需要照顾的阶段,除了工作以外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因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对另外两个人群更多更大,所以应当对这部分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和重视。
2.2高校教师体育活动观念较强
如表1所示:83.3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应该参加体育活动;13.1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一般,无所谓参加或是不参加,另外仍有3.5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根本不重要,也不需要参加任何体育锻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认为体育活动对于增进身体健康很重要的教师占主体地位,说明作为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高校教师对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能够认识到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已被广大教师认识与接受,教师的体育活动观念较强。
2.3.1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低于我国体育人口平均比例在被调查的624名高校教师中,有160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占被调查人数的25.64%。另外有464人每周参加1~2次或3次及以上的体育活动,占被调查教师的74.36%。然而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按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 min以上来计算。依照上述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的教师只有171人,其中每次活动时间在30 min以上的教师也只有135人,占所有被调查教师的21.63%。因此,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为21.63%,低于目前我国平均体育人口比例37%。(2007年2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续川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体育人口已达到人口总数的37%),而且也低于34.3%的全国科教文人员体育人口值(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公布的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
由此可见:虽然高校教师体育活动观念较强,但实际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仍然较低,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通过努力改变现状,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
2.3.2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如表3所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是消遣娱乐和塑造形体,最次是增进交往。可见:高校教师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且并不单一,对体育活动的作用认识比较正确,从而为有意识有目的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提供了主观条件。
2.3.3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北京高校教师兴趣广泛,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多样。其中长走或跑步位于各参与项目之首位。其后依次为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登山、舞蹈、足篮排球、台球保龄球、跳绳和网球,另外有少数教师比较喜欢和朋友家人一起去KTV唱歌,以唱歌为主,伴有手舞足蹈,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进了感情。长走或跑步成为教师参与比例最高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活动方式简单随意,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也不需要太多的运动技术,运动量和强度也可以自由掌握,可操作性比较强。另外,学校都有运动操场,为教师进行长走或跑步活动提供了良好方便的运动条件,即使有些教师不选择在学校运动,也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进行长走或跑步的体育活动。游泳作为一个体育休闲项目,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2.3.4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调查表明:个人锻炼以及与朋友家人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体育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辅助组织形式。其中以个人锻炼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51.94%,与朋友家人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50.86%,单位组织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14.66%,社区组织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2.59%。分析其原因:高校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特殊,除了上课时间和例行的会议和活动时间,其他的备课和科研工作时间都在课外,学校一般不要求坐班,时间安排相对比较自由,因此教师在学校的时间大大减少,和同事相处和接触的时间也不多,反而与朋友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增多,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项目也比较随意。因此,客观条件决定了选择个人锻炼和与朋友家人锻炼的教师占有很大比例,成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选择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较强,突出了个人兴趣和爱好,注重亲情和友情,以促进感情交流和协调人际关系。单位组织教师锻炼的次数是比较有限的,有的学校在一年内组织教师的体育活动的次数不超过3次,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组织过教师的体育活动,虽然学校的工会组织下属设有各种运动协会,但由于活动时间大都不适合在校外居住的教师,因此许多教师即使有参加活动的愿望,也不能如愿以偿。因此,参加单位组织锻炼的教师占很少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种在社区配套建设的健身俱乐部也应运而生,承担起推广全民健身的重任,但居高不下的价格也成为阻碍收入微薄的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社区功能发展还不完善,没有相关的机构定期组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参加社区组织锻炼的教师为数极少。
2.4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主观因素,二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缺乏兴趣、锻炼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目的、怕累,懒得动、身体虚弱,不宜参加运动。客观因素包括: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没指导、没经费、没同伴。
2.4.1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由表3显示: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多数教师对体育健身的功能了解全面,很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但是主观能动性较差,锻炼意识不能持续,锻炼行为不能坚持,惰性思想严重,又无人督促,往往半途而废,最终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4.2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61.25%、41.25%、32.50%)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高校对教师的工作比较严格,教师工作负荷重,压力大,不仅要求教师完成日常的教课任务,还要求教师积极搞好科学研究,并且定期要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考核,大部分教师还要为职称晋升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任务比较繁重,加之女教师家务缠身,需要照顾家庭,因此,大部分教师没时间、没心情进行体育活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是提供给大学生上课和课余活动的,室外的场地虽然比较多,但是相对热爱运动的大学生来说是远远满足不了要求的,尤其是下午的黄金时间,更是人满为患,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固定的运动场地教师很难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运动;室内的场地设施更是为数不多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内收费,对外出租,虽然场地收益率提高,但是教师体育活动成本大大增加,打击了教师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教师正常的体育活动。没有组织也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通过采访得知:一般高校都是由学校工会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活动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教师都不知道学校有各种运动协会组织,即使知道了,由于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管理不规范,组织不得当,或者没有专业的指导而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日益减少。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62.2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大,经常伴有疲劳感和一些慢性病,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尤为令人担忧,如不及时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很可能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社会、学校和个人应当对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和重视。
2) 在体育活动特征方面,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低于我国体育人口平均比例,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是消遣娱乐和塑造形体;北京高校教师兴趣广泛,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多样。其中长走或跑步位于各参与项目之首位。个人锻炼以及与朋友家人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体育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辅助组织形式。
3) 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
3.2建议
1) 在全民迎奥运的大好形势下,社会和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全新健身理念,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各高校要提高对教师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门机构定期举办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和成立体育运动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强教师的体育健身意识,引导教师科学健身,激发教师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教师的运动技能,使教师真正从体育运动中获得激情和乐趣和友谊,从而使体育健身成为高校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2) 高校内部的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对本校教师完全免费开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便利的活动条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街道要发挥体育组织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拓宽社区体育的功能,使教师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够感受到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享有体育健身的基础条件。
3) 高校有关主管部门要时时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组成具有专业人员在内的健康指导小组,定期对教师进行体格检查和体质健康测试,及时反馈信息,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教师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王智平,等.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4).
[2] 王港,李江,等.北京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J].体育学刊,2003(4).
[3] 彭立群,等.新疆高校维吾尔族教师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篇9
英、德、法等国的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对工艺能力、家政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德国特别注重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日本的相关课程则注重对生存力的训练,使得学科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生活的预备训练。国外的综合课程从实践出发,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让学生真正能够体验到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使其生活适应能力得以增强。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其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最终良好的个性品质。基于对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理健康元素的探讨,在此特提出以“分享-体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SET理念,试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
1.分享(Sharism)分享主义是一种理念和动因,它通过分享内容和思想共同构建价值。学生通过在课堂中相互分享,给每个参与者带来价值,达成“分享越多,得到越多”的目的,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学生主动进行分享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给予每个个体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际的课程开展当中,要考虑到分享本身带来的对被分享者的情绪的引导、思考的激发以及对团体动力的导向,要主动设置让学生分享思路、分享心情、分享感悟的平台,创设自主交流的情景和机会。
2.体验(Experience)体验是主题借助自身的阅历来理解事物的过程。只有借助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感悟,重视学生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所学的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化的生活技能。只有借助体验,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不断感悟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留给学生体验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对目标问题的思考及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并分享对今后的展望与希冀。
3.合作(Teamwork)合作主要指教师在设置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要注重课程的基本组织是一个个团队。因为个人的能力和特长各不相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团队合作与小组讨论的模式,不仅能激发良性竞争,更可以促进沟通交流,进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得到训练,而小组又可以在组员遇到困境时给予社会支持、情感支持,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示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重视他们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定期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 “悄悄话”信箱的设立、“爱心辅导员”热线的开通等不一而足。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可以达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要注重挖掘,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众多的阅读作品中,不乏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在文理上让人顿悟,或在情感上让人共鸣,或在思想上给人启迪,或在心理上让人感染,读之有共鸣,有陶醉,有感悟,有启迪,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心灵得到慰藉,从而提高生活品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积极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会发现文本处处皆藏心育的契机。
例如,在《触摸春天》一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盲女孩安静,本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使得她极其准确地抓住了落在花瓣上的蝴蝶,这一细节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从而引起共鸣。教师通过成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学生的内心播下自强不息的种子。
又如,前苏联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可以让人更坚强、更诚实、更有理想;《桃花心木》则启发学生做人当如桃花心木,要学会在不确定的生存条件下自立、自强……
由此可知,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学习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再现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各类典型形象,从中汲取“心育养料”,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努力创设“关爱、理解、尊重、信任、激励、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课堂常规训练,如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语言要流畅……这些能让学生更自信,自信是成功者的铺路石。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重人格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而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更漠然了。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由于没有兴趣,那么他们的心智、意志、性格等精神世界被压抑,从而阻碍了人格健康发展。
如果结合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效果会好得多。为此,大力倡导“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以合作的理念,科学定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关系,以互动的理念,科学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教学合一”关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二、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必须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愉悦性等特点,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渠道。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更易于接受,同时,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一)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当开展适当的语文活动,通过语文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育效益。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体验、感悟。如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辩论、扮演“小老师”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真实的自我,满足自由表达的欲望,享受摆脱功利的愉悦,让他们的心灵在这一刻是放飞的!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活动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二)在课外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日常频繁用语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撰写书评、影评,出板报、自编小报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感受时代气息,了解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灵松绑,才能发挥其作用,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他们在享受语文旅程中健康成长,让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 下一篇: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