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融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用好新教材呢 ?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法”的特点是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仅就活动体验探究学习模式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1.绘图解说式。即先让学生依据课文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等,然后进行想象,编制和加工再创造成画,再由学生对绘画内容及绘画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绘出,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如课堂学习《小石谭记》前的预习作业,我布置了绘画的任务,要求画清小石潭及潭源的位置、潭景、潭旁的人。不少同学潭景画得很美,却在解说时由同学或自己发现了“画不对文”之处。如:潭的位置应该是“丘西”,潭的源(溪)应该是“西南”,潭旁的人应该是(六人),有些同学却产生方向差错,人物遗漏(如作者)的错误。真是不画不说不知道,一画一说才深刻。

2.网络阅读式。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关于名家名篇的信息,制作多媒体网页课件,收集相关课文涉及的自然风光、环境,生物资料,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如学习鲁迅、杜甫等名家的作品前,我没有滔滔不绝在课堂“倾倒”,而是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由学生上课来“献宝”,说说他的“伟大发现”。这样“自找”的知识,同学就觉得“是我的”,因而体验、印象深刻。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和求知欲。

3.课堂活动式。一是课堂游戏。比如传话游戏(语言训练)、成语接龙游戏、谐音记忆法小游戏如:记忆刘义庆一《世说新语》可偕音成――世上的人都在“说”一种“新”的“语言”了,只留(刘)下一(义)个阿“庆”嫂不会。笑声之余,记忆效果出奇的好。二是课堂辩论。如学习《愚公移山》,组织了一次“愚公愚否”的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同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抒己见,旁征博引,连最不喜欢作文及最不好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三是课堂表演式。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再由同学旁白。如此,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的表演是难点,同学们高喊“我来”,“我来”,几次三番换角才满意。却又争论起“左手抚炉”该如何表演。最后大家认为“抚”不是“摸”――要烫坏手(大笑),可以是“拢着炉子”,同学们还自己注解为“有风,怕火熄。”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自己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还认为“不论对错,有疑愿解疑就好”、“面对大家所满意的‘静态图’,对五人的位置动作、神态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课文不要背也背出来了”。四是课堂演讲式。如两分钟预备铃让学生一分钟演讲,可以是最近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小新闻等,也可以是自己的佳作――感受、体会等。由同学互评。要求极其宽松。旨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不断深入、强化思维和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4.工艺制作式。即让学生在课后、课前动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语文,学有余味,学有乐趣。如学习了《指南针》,我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做文中的指南针,如“磁石磨针碗唇型”、“磁石磨针水中型”、“磁石磨针缕悬型”。还有同学把“缕悬型”和当代“罗盘式”两者结合,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令同学颇为惊喜,辛苦、甜蜜,百感交集的感受体验非光是听课可比。

5.成果展示式。即把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实践成果在班中校中各级各类平台上展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体验探究中锻炼能力,再创成功。如语文小报、优秀作文、优秀剪报、文摘卡,我请同学自己设计、布置、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栏里;向各级报刊推荐发表优秀作文,并在班校等推荐;发动全班评价学习。

6.课堂迁移式。即注重在生活情景中启发学生学习。“生活是词语之源,语文之本,所以,虽有种种客观限制,我也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学习――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课堂。如春秋游活动,正是课堂迁移大做文。章之处。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自然美,人文美,去发现生活的美,生动体验结束后写练笔抒怀,一堂作文课不知不觉在感性中悄然落幕。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探究

此文对目前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具体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有益的教学情境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渴望的基础意识。情境教学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认知和实物辨别的能力,可以开发学生右脑的智慧,能够充分利用大脑来记忆和理解语文知识。一旦形成了系统的情境教学,学生对初中语文便是情有独钟了。

二、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

1.用情境创设悬念

人们一经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行动起来会更加的用精神动力,并会沉浸在求知探讨的过程中。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来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思想走进一个意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借用情境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体会到文章的主要情感,形成自我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由于初中学生还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办法涉及更广的知识面,通常无法体会到丰富情感的存在,那么需要教师来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的情境,例如在教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内容时,利用课堂的前一个十分钟来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对错误的反省等问题,紧接着教师再引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相同的,从生活上的思考引申到实际的课堂上。

3.采用情境认知情感

篇3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学好了语文可以为其它科目的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实用性的提高。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学科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魅力。

在新时期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转变,只有教师不断改变和创新,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他们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得投入到语文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究,找到了适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方法,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知识的接收器,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不愿意进行学习,被动学习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低下的。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做好角色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一定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上,学生们都比较积极、踊跃,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轻松,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更强。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率一定会更高。实践证明,围绕学生展开并且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能力,从而为今后进行终身学生打好基础。

二、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新时期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俗话说“问题是思维的起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教学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发挥出问题的优势作用,通过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实际,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经历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觉融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学生们通读课文之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看插图进行问题的思考:“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没有穿衣服的皇帝。他为什么没有穿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钱买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表演呢?”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并且都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中心思想,准确理解了课文。虽然在此次活动当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分组合作,在合作中提高综合能力

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想学好知识,还需要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共同学习的状态之下,学生们才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影响之下,学生们会对自己的认识进行重新思考,通过共同的切磋和讨论,不仅获得知识,而且懂得了如何合作,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为今后步入社会能够和他人合作奠定基础。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创设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对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但在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学习方式呆板单一,学习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等现象依然存在,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来激活枯燥、呆板、沉闷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情境教学的研究正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积极探索。

Z文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适应新课改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就必须要让学生对语文课本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成功地使学生对语文课本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的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课堂中注意创设一个既熟悉而又特殊的情景,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这将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从而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本文主要调查研究初中语文的情景教学现状,并提出情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的情形,焕发语文课堂熠熠生辉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而在实际意义上则更加侧重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同时对于全面化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也大有裨益。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地参与,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努力适应新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必然发生在教师与学生活动中,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学校与教师中的教学行为,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建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长于对知识技能的讲解和演示,而短于对学生的引导和疏通。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对既定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教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教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因此,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师观和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努力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对教材吃深吃透,有效备课,同时还要注意提升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课堂情境,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创设悬念导入情景,结束环节运用情景教学

一个精彩的开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兴趣盎然。一堂课要享受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状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提起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把教材中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通过创设情景沟通,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当中,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音乐渲染情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运用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抒感,创设意境"在写作指导教学中,教师如果可以精心设想其声响意境,并顺应学生的想象思路,则能有力引导学生切入健康向上的主题,继而启发学生作文。

五、角色扮演情景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再现,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越投入,就越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当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学校都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得到人们的青睐。可是,在笔者认为,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更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学习的目的。

六、课堂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课堂。作为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也要注意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紧扣文本而有效展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能够启迪学生进入积极地思考。

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也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使文本具体化、形象化,符合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并存的年龄特征。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指导观察,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譬如,《月光曲》一文中,《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本文研究者是这样设计训练的:把皮鞋匠的联想概括为三个层次:①月亮升起,海面平静;②月亮升高,穿过微云;③月亮高照,风起浪涌。这三个层次用简笔画展示如下图。再通过朗读感受意境,加上教师点拨,归纳出皮鞋匠联想的三个画面内容分别表现了乐曲不同的旋律:“徐缓清幽”――“逐渐增强”――“激昂有力”,乐曲的变化反映了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同情――激动。

篇5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有趣的开场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盎然。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前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打起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乡愁》这首诗歌时,其内容意在表达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所以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歌词进一步加深对其内容的把握,让学生切身体会蕴含其中的爱国之情,从而触发学生的民族感触;然后教师引入新课的教学,由教师饱含情感的诵读诗歌,并配以《二泉映月》的伴奏,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悬质疑,给学生留下一些自主回味的空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节课中,优美的旋律配以抒情的诵读,创设了一种情景相宜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中抓住文章重点,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不但要具备新颖有趣的开头,也要有令人回味的结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信心

自信是一种品质,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抬起头走路,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求学道路充满信心。所以,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自己为骄傲,这样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我们要以鼓励评价为主,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总结一下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同学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胡屠户嫌贫爱富、爱财如命、趋炎附势,但有一位同学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其实胡屠户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话音刚落,反对之音变此起彼伏,然后笔者却向这位同学投来鼓励的目光,鼓励这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拿出有利的证据。起初这位同学还欲言又止,但随着笔者的鼓励便鼓起勇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胡屠户这乃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无可厚非。随着自信心的建立,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也被打开,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向更高处发展。四、挖掘人文因素以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更是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媒介和工具,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归宿,在文章的深处往往包含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往往这些真情能触动学生纯洁稚嫩的心灵之弦,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文章语言委婉清新,重复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但每次都能从中感受到父亲那犹如“大山”一般伟岸深沉的爱,也透露出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思念和真挚的爱,用心品味,不禁让人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一课深深的感染了学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让心灵得到升华,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人文因素,进行情感的渗透,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接受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引导学生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热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改革创新 提高教学成效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目标,教师应当将新课程理念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成效。我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一直注重研究教学改革,并将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科学高效的探索之路。

一、完成教师角色转变,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活动

许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将学生当做被动学习的对象,整个教学活动就是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重新的明确,将自己从以往教学活动的“包办者”转变为“引路人”,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引导点拨,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搏击,圆满实现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再有直接给予的答案,更多的是“为什么”,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深入的思维活动,真正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为探究性思维过程。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显著的教学成效有效证明了启发引导教学模式在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方面的显著作用,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搞清楚、弄准确,以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二、树立全新学生观念,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平台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以往初中语文教学中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性不足,参与性不高,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违背,必须进行纠正与改进。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启发引导者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与改进,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动手,深入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平台。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开展先一步的预习活动,搜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信息,了解课文中介绍的一些知识,将生字词等方面内容梳理一遍,每人总结2―3个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质疑。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每一课时都设计了专门的自学提纲,先要求学生自己研究,然后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交流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并且将自己在预习中的不懂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研究,发挥大家集体的智慧。完成了这些方面的学习活动之后,就是交流汇报环节,学生的发言中有不完善或者不正确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我只是进行启发,原则上不直接指出来,而是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逐步完善学习成果,不仅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提高思维水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思维也更加活跃了。学生依靠自己的探索获得的知识,可以在记忆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当时的记忆还是后来的复习,学习效果都会更为明显。

三、坚持信息发展导向,引入现代先进教学媒体

对于当前中青年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熟练运用,以及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基本的岗位履职要求,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成为这一方面的表率,坚持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语文教学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和体现出来,优化教学信息内容,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基础。我在教学中,坚持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辅助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工具,侧重于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对语文教材中一些趣味性内容,如介绍动物、景观等课文,我都运用多媒体进行影音资料的剪接,设计成课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础。二是在解决学生认知不足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涉及科普内容的课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理解教学内容存在着一些困难,尤其是中后学生。我一般在这样的课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选取一些动画模拟内容,将原本深奥的科技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例如以动画模拟演示方式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的原理与操作过程,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克隆技术,成效较为明显。为了充分发挥和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我在教学课件的运用与设计方面,注重创造性地进行运用,将现成的教学课件进行有效的改进与补充,尤其是运用软件增加适应本地区实际的补充信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形象生动。

四、创新资源整合方式,延伸初中语文教学空间

篇7

1 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总认为初中的学生思维能力低,不会学习,把“主导”理解为包办代替,把“主导”理解为“主宰”,希望学生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则认为是不务正业,于是就有了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个学生智商再高,当他求知创造的冲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得不到鼓励,被抹杀时,他未来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习惯于常识,苟安于常态时,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失去动力。可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则是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在要求。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线索,以好奇为起点,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质疑创新精神为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传统授课模式、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为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了方法上的准备。

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质疑,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学习中的新的见解,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不管多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正面的回应。既要表扬他们不迷信权威的独立精神,也要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思维缺陷给予点拨。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发扬民主,也是由语言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语言的多义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使得对作品的理解构建丰富多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部作品,就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允许有不同于教参的见解存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但不能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空间,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中增强理解和创造的能力,成为精神独立的独特个体。

2 善于点拨,引导探究。

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他们动机强烈,情绪高涨,学习的效率也非常高。可见,刺激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对探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求知的欲望时,他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和别人的观点比较后寻找属于自己的观点。如在讲读《伟人细胞》时,要求学生思考贾里身上有没有伟人细胞,“伟人计划”为什么会连遭失败,最后为什么会有一次意外的成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对贾里“伟人计划”及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伟人情结,这些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思想灵魂,激发学生主动去研究探索。

当然,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精彩的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高屋建瓴,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系列层层深入的系统化提问,在提问过程中,有教师的点拨,有师生间、学生间的辩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做到“引而不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组织辩论,激活思维,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辩论有利于学生提高调动组织已有知识的能力,在辩论中产生的急智,“灵机一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上去生疑,也要运用求异思维,从无疑到生疑,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激活思维,跳出思维的误区,迸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授课活动中,应留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思索和探索,开展辩论。辩论的话题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对教材的理解,可以是对作者的立意揣测,也可以是文中语句的思考。这时教师的身份不是仲裁者,而是组织者,引导学生将辩论引入正轨,防止出现人身攻击。

4 撰写习作,展示成果。

篇8

一、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总认为初中的学生思维能力低,不会学习,把“主导”理解为包办代替,把“主导”理解为“主宰”,希望学生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则认为是不务正业,于是就有了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个学生智商再高,当他求知创造的冲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得不到鼓励,被抹杀时,他未来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习惯于常识,苟安于常态时,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失去动力。可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则是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在要求。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线索,以好奇为起点,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质疑创新精神为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传统授课模式、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为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了方法上的准备。

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质疑,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学习中的新的见解,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不管多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正面的回应。既要表扬他们不迷信权威的独立精神,也要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思维缺陷给予点拨。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发扬民主,也是由语言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语言的多义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使得对作品的理解构建丰富多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部作品,就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允许有不同于教参的见解存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但不能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空间,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中增强理解和创造的能力,成为精神独立的独特个体。

二、善于点拨,引导探究。

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他们动机强烈,情绪高涨,学习的效率也非常高。可见,刺激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对探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求知的欲望时,他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和别人的观点比较后寻找属于自己的观点。如在讲读《伟人细胞》时,要求学生思考贾里身上有没有伟人细胞,“伟人计划”为什么会连遭失败,最后为什么会有一次意外的成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对贾里“伟人计划”及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伟人情结,这些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思想灵魂,激发学生主动去研究探索。

当然,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精彩的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高屋建瓴,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系列层层深入的系统化提问,在提问过程中,有教师的点拨,有师生间、学生间的辩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做到“引而不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组织辩论,激活思维,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辩论有利于学生提高调动组织已有知识的能力,在辩论中产生的急智,“灵机一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上去生疑,也要运用求异思维,从无疑到生疑,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激活思维,跳出思维的误区,迸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授课活动中,应留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思索和探索,开展辩论。辩论的话题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对教材的理解,可以是对作者的立意揣测,也可以是文中语句的思考。这时教师的身份不是仲裁者,而是组织者,引导学生将辩论引入正轨,防止出现人身攻击。

四、撰写习作,展示成果。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味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语文味”。

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首先w现在教材的选编上。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或是思想内容有所偏窄,或是情感表达有些偏激,或是表达方式有点稚嫩,或是谋篇布局不太严密,或是语言特色不够鲜明。一句话,经典性严重不足。有的作品尚没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没有经典性的语文篇目,你想让教师教出“语文味”,确乎勉为其难。

1.2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由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任务、目的并不十分清楚,其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都缺乏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不阅读文本、不品味语言、不朗读、不板书等现象。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师生对文本研习时热烈交流的场景,听不到学生对文本阅读自我体验与个性感悟的交流,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在黑板上见不到教师写的一个汉字,这是语文课吗?要知道,语文味应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篇章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特色上。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那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怎么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1.3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还在于教师不熟悉对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等优点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如此,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在笔者看来,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际上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要知道,富有张力的语言如果都用直白的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这只会使语言的独特意味和情味丧失殆尽。

2.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昧”

2.1明确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2.3教出语文课应有的语感。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即品味语言。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篇10

一、不断加强理论基础,丰富教学内涵

探究式教学的使用体现了教育理论的发展成果,其是从“探究性”的角度出发,去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将纯粹的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行为中,表现和实现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本质上看,探究式教学已经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得到实践和检验,从教学效果上看,其是具有相当实用性的,其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教学的内在规律,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内在本质,也就是从接受知识,到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转变。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探究式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使得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知识有形式没有内容。因此,加强理论基础,丰富教学内涵,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使用探究式教学前,应该注意按照教学的需要,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加强,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理论有针对性的融会于教学活动中。如针对学生探究学习信心不足,缺乏探索勇气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心理学的科学观点,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如从加强心理效能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孔乙己》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进行个人阐述,阐述鲁迅这一写作手法的实质内涵。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会从文章中、从孔乙己的命运来推断“孔乙己死了”。

这样的推测无可厚非,但是既然是探究性教学,就应该往具体探讨性的角度入手,如探讨小说写作中的这一“断点”和“空白”的作用。从《孔乙己》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鲁迅给读者的解读空间,是使文章散发永恒魅力的地方。初中语文教师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向学生阐述,那对学生而言是具有难度的,因此,从增加心理效能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采取“阶梯式”的启发方式,让学生步步为营,不断深入,先从常规的角度,让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确认孔乙己“生死”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议,再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观点冲突的原因,学生自然知道这是个人看法的差异造成的,而这正是鲁迅小说这样结尾的伟大之处,即文学的文学张力和想像力。这样学生从教师简单的引导下,可以一步步的进入探索语境,而且信心会得到不断的增强。

二、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是探究式教学必备的环节,也是常有常新,极具效率的教学方式。因此,要完善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必然也要对“问题”的设置进行深入的探讨。从某种意义上看,问题设置的质量,决定了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更能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收获有效的知识;反之,如果问题设置不佳,那教学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当前,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被口号化的表现之一,就是问题设置过于随意,没有太多的可探性。如有教师在《陋室铭》的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是“文中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是不具备探究性的,因为文中已经对其观点进行的明显的表述,学生对此类文章,已经形成定势,会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答案“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有崇高的人格”等等类似答案已经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障碍。其原因就是问题没有争议性,学生的探索方向在没有探索前已经趋向一致,探索自然很难深入。而教师如果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那结果就可能好得多了。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古之圣贤隐居,是以退为进,目的不是隐居,而是博得天下人的赞誉和统治者的赞赏,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问题是具有争议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出求知欲,在课堂上,甚至在课后会对相关言说进行资料查询和论证,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才是成功,才能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和讨论中获得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