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发展周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已的数据看,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就是平稳。也许现在可以有一个判断,经济增长率在“6-7”之间就稳住了,虽然未来还可能有波动,但高位下行的态势是结束了。
要相信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中国虽然还没有完成向市场经济的完全转型,但是大部分人口、大部分产业活动已经受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只要受市场机制调节,上得太快就会下来,下到一定程度又会止稳回升。但对那部分不受市场约束的经济活动,靠财政或信贷勉强支撑的运行,当然谈不到自动调节。但即使是那部分经济,也受供求大势变化的影响。如果让经济的自调节机能更好发挥作用,经济情况会更理想。
要是高位下行态势基本企稳,就有必要加大结构改革的力度。结构改革并不服务于当前的稳增长,因此不适合用增长多一个点、少一个点来加以评判。加大结构改革力度的出发点、着眼点和批判标准,是中国经济五年、十年更稳定健康的发展,是能不能实现2020年及以后更长时期的战略目标。
譬如当前要降杠杆,其实让市场自调节,也是要降杠杆。但中国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杠杆率很高,另一方面存款率也极高,如2015年宏观杠杆率为220%,但存款占GDP的比率也高达200%。这里的问题,是经济当中不断有力量从市场上把钱抽出来,然后又不断存到银行里去。那银行怎么处理那么多存款,还不得放贷?银行一放就是债,就是“杠杆”。像这个问题就是结构问题,本质上是重塑政府、企业与居民这三大板块的收入分配。非结构改革中,特别要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否则经济一旦企稳、景气反转,老毛病就会更大规模复发,就很难奠定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础。
结构性改革可从多年存在的问题出发,但一定要着眼未来,下决心解决。譬如降成本,可不仅仅只是为了对付下行压力。这些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优势一直在减弱,尤其是体制成本上升很急,结构改革不落地,这个症结不但拖累当下中国经济,而且决定未来竞争优势。
篇2
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每一次大周期的复苏阶段,都伴随着剧烈的经济结构调整,出现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型行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此轮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谁将引领新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多种迹象表明,新能源可能成为一个重要选项。
新能源之所以有望担此重任,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需求上看,当前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具备可持续性,必须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按照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化石燃料100年后将消耗殆尽,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和挑战。面对这一威胁和挑战,人类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研究出新的替代能源,要么回到文明前的黑暗时代。此外,确保能源安全供给、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大气与河流污染,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也亟须新的替代能源。因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新能源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
从供给上看,新能源已初步具备了投入、技术、成本、规模等基本条件。在投入方面,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2009可持续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用于绿色能源的投资总额,已超过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领域的投资额。全球绿色能源投资已经从2004年的300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1550亿美元,4年时间内增长了4倍多,超过用于煤炭和石油开发的1100亿美元投资额。其中风能是全球新能源投资额最集中的领域,各国投资额合计超过518亿美元,投资增幅最大的领域是太阳能,同比增幅达49%,达到335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大幅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在技术方面,由于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目前新能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关键技术已经被突破。如随着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开发应用,燃料利用率、机组效率大为提高,停堆换料和在役检查时间大为缩短。新能源的两大主力品种风能和太阳能已经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前景,成本有望在较短时期内大幅降低。尽管一些关键技术离大规模应用仍有一段距离,但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相信这一距离也不太遥远。
在成本方面,目前新能源的生产成本总体上仍然大于传统能源,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大瓶颈。针对这一情况,不少国家在财政税收上对新能源生产和使用给予补贴,为推广新能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美国政府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新能源研究,为相关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欧盟通过了新能源政策共同行动计划,确立了三个明确目标,即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提高欧盟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围绕这三个目标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
我国近期将太阳能产品纳入家电下乡范围,消费者可享受13%的财政补贴;对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和农村建筑应用、新能源公交客车等给予直接财政补贴等。可以预计,在政府政策刺激下,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必将进一步降低。一旦新能源生产成本降低到传统化石燃料成本之下,新能源必将获得飞跃式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在规模方面,新能源目前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核电发电量只有910万千瓦,占我国总发电量的比例仅为1.9%,国际上这一比例平均在16%左右。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200万千瓦,在世界上排名第四。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亿千瓦,年均新增装机约1200万千瓦。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约达800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约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将达180万千瓦。
篇3
一、教学内容专题化选择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任何一门经济类公选课程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综合考虑“三求”,即学科要求、学生诉求和社会需求,为此需要兼顾三个基本原则。
1、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基础性原则(学科要求),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关键知识点,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也就是“学科体系有什么就教什么”。目的是将已有的知识结晶高效传授给学生,这是教育存在之根本原因,也就是传统教育所采取的主要原则。
二是针对性原则(学生诉求),即要考虑学生的诉求,采用拉动型教学,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去安排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要什么就教什么”。这种重点考虑学生需求的“点菜式”教学安排,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实效性原则(社会需求),即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教学中要重点传授这些内容。即使由于课程自身特点导致涉及的实效性内容不多,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尽量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上述三原则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来确定优先级的顺序。专业课必须考虑到基础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搭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公共选修课则更应该关注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的具体原则
实际上,世界经济热点问题没有现成的教材。当然也可以从国内众多的《世界经济学》教材中选定一本,略加变动教学内容后进行授课,但这可能导致授课内容被迫注重基础性原则,而忽略了公选课要注重的后两个原则。另外如果过于注重后两个原则,虽然教学效果好,但是对于缺乏经济学素养的理工科学生来讲,只是能搞懂所讨论的专题,不能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也只是达到了“授鱼”而非“授渔”。因此如何专题化类似《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基础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背后隐藏的世界经济一般运行规律,主要体现为什么是世界经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主体及其运行的一般机制、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等。
基于针对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情况。学生学习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课间随谈来获得。问卷调查在第一堂概论课课后进行,概论课讲述世界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框架,在课后对全体选修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分析,了解学生选修本课的目的、感兴趣的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基于实效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上,要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热点,主要体现为所讲授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解释和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
河南科技大学公选课《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共计30个学时,10次课,除去各1次相关世界经济热点视频学习和随堂考试,共计安排8次专题。遵循基础性原则,把握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8个专题。
专题一是世界经济导论,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最基本的经济测度指标GDP谈起,循序渐进导入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何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等。专题二是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开始,进而考察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最后一般性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专题三是世界经济中的贸易问题,回顾历史上国际贸易战,并结合实际谈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倾销反倾销问题,进而分析贸易战背后的主导因素和变动趋势。专题四是世界经济的汇率问题,结合中国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先升后降这一现象,分析什么是汇率、汇率与贸易关系、汇率变动决定因素等。专题五是世界经济中的能源问题,考察历史上历次能源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波动,总结能源价格波动影响世界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专题六是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结合2008年世界经济波动,探析区域经济波动是如何传导扩散,最终导致世界经济波动形成的,进而总结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变动趋势。专题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问题,以当前的热点问题TPP为分析对象,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决定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加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专题八是世界经济协调治理问题,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分析世界经济失衡、出现波动,已远非一国之力能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采取措施来共同应对。
三、专题化教学过程
1、专题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一种在保持学科体系完整性下的灵活性。在保持基础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情况来调整各个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如笔者上学期在讲到专题二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为啥遇到发展瓶颈,为什么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世界其他国经济发展怎么样?为什么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会出现金融危机,其经济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等。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时,结合参与金砖国家峰会,分析了中国为啥看重金砖国家。同时结合最近媒体关注的TPP,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分析为啥美国意欲主导TPP等等。
2、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灵活导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专题化教学内容要注重灵活的导入方式:
一是可以采用故事诱导法,以一个醒目的疑问式话题引入,形象描述出一种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思考。如在讲解专题七(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假设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贸易没有任何阻碍,经济发展会怎么样?在进一步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完全自由贸易和完全封闭对世界总产出和各国经济会有怎样影响等,让学生感受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与弊等。
二是采用时事诱导法。时事应该是当前各方热议或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学生们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如讲授专题四时,可以联系2013年人民币汇率一路升值,追问汇率为啥升高,对就业有和中国经济有啥影响;而到2014年后人民汇率连续贬值,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啥等。
总之,课程内容专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专题的合理确定和每个专题的问题导向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灵活组织内容,真正兼顾基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原则。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能使他掌握解释一类现象或者处理一类问题的概念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龚新湘.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模块化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9):26-29.
[2]陈炜,邝季萍.新时期高校公选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34-37.
[3]李太龙.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J].教育探索,2012(1):17-19.
篇4
关键词:经济 全球化 贸易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办法
1.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注意控制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扬长避短,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如中国的纺织和服装产品出口以及旅游服务),另方面可以在引进国外较高技术产品过程中争取到一个新技术消化吸收的时间,以开发出自己的新技术产品(如中国的家电业和电脑业)。这样,可以促进中国自身的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转型。只要掌握好贸易发展的进程,国际贸易是比较有利而比较安全的。相反,国际资本的流动就不一样。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不使用国际资本几乎就不可能。但是,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和不确定性太大。我们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分析各类资本的背景和结构。尽量引进比较稳定的资本,防止短期的“热钱”性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2.加快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提高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的实力。在明确了国有经济必须重点驻守的产业领域以后,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国民间的民族产业资本。与目前经济全球化中资本过于张扬的情况相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以来甚至改革至今,民间资本仍受到过度的压制。资本受到各类政府机构和过时规章的歧视、排挤和随意浪费的现象依然严重,资本产权的界定工作迟迟难以完成。因此,中国的资本力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甚至在民间资本较快积累起来的地区,资本外逃的现象相当严重。对此,中国倒是应该从政策上重新尊重资本(民间资本),给资本以应有的和合理的生产要素地位,尽快完善资本市场,保护资本所有者的正当权利。以使中国真正的民族资本迅速壮大起来,而能与市场上的国际资本相抗衡。同时,要大力加强相应的基础性经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晓梅,宋春艳. 关于经济全球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 2002, (02)
篇5
王雪丽
(庆安县经济信息中心)
[摘 要]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环境条件;同时,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课题,为世界
经济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关键词]通信技术 发展 重要性
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短短30余年,世界主要国家已形成
了相当规模的航天产业,迄今已有22个国家组织发射了航天器;有58个国家投
资发展航天技术,总投资高达近万亿美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航天技术
成果。航天遥感的出现,给人类观测地球提供了最有效的场合。它的迅速发展使
得在资源勘探、海洋开发、农林管理、气象预报、环境灾害监测、地貌测绘等应用
领域中,发生着革命性变化。美欧日等24国发起了一项规模极为庞大的“行星一
地球计划”,计划10年内发射24个地球遥感卫星,耗资150亿—300亿美元,目的
是监测地球环境的变化。在空间已经采用的信息获取新技术是各类星载遥感仪
器,如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及多光谱扫描仪、电荷耦合固态推扫式摄像器、
微波辐射仪、合成孔径雷达等。目前的发展以信息传输型的遥感仪器为主流,而
不是从空间回收拍摄的胶片。其中利用卫星红外传感器获得目标已取得显著进
展,可以从空中对1/2地球表面进行实时监视,如帧频(每秒钟传送图像的次数)
为每秒2次,每个像点用一个10位数码描述,每位数需硬运算10次,卫星上需要
一个100亿次的计算机,而发展这样的计算机需要近10年时间。第三次或第四次
产业革命相并列看待,而认为在第一次“革命”之后,一些重要事件对世界经济
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看法是有其道理的。人们震惊于现代信息技术飞
速发展产生大量新的经济现象,为确定现阶段新技术革命的历史地位,才继二
次、三次革命说之后进而提出四次产业革命的论点。一些描述强调目前发生的
变化的重要性,借以唤醒那些仍沿着传统思路看问题,以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
为发展战略出发点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国策决定者。如托夫勒的浪潮论,奈斯比
特的趋势论,以及许多关于大国兴衰史的讨论等,这些震聋发馈的疾呼确实起
到了唤起人们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催化剂作用。
“信息革命”就信息技术本身的变化看,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新的环境条件;就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看,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
题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课题。
(一)
“信息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形成
信息革命问题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革命以及信息科学知识,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里出现的频率是比较低的。
这并不表明信息及信息技术现在才变得重要起来,而是在世界经济形成过程
中,它始终起着重大作用:首先,信息经济本身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其次,信息传输、处理等技术条件,在世界经济整体性方面起着粘合作用;最
后,每次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形成的粘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进步
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或整体性增强的自然物质条件。关于建立世界经济科学体系
的争论由来已久,人们并没有关注到,信息的传输与获取技术的整体水平和不
平衡发展,仍是各国经济交流与国际性体现的障碍。当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
险家去发现“新大陆”时,人们所关注的是由此所带来的商业革命和市场开拓,
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信息沟通方式的革命性进展。只是到了电子计算机网络使
人们有可能通过全球数字通信网,全天候了解世界任一地区经济情况变化时,
才意识到信息及信息传输、处理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化的作用。实际上,它存在
于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自然科学、哲学对时空的研究获得重大
进展,时空现实变化对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在社会科学那
里却因其显而易见被忽视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不重视信息及信息技
术作用的线索,是不全面的。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一些基于过去情
况得出的某些结论,需要有新的发展。
1.产业结构步人调整,新兴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产业或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在衰退,服务
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衰退中的传统产业曾一直是世界经济研究
的主要经济资料。它们的规模、速度、关系等是主要的结论依据,如从钢铁、汽
车、煤炭等传统工业看,它们的盛衰过去常常是经济增长的标志性因素。现在,
在传统产业衰退的同时,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随着信息
产业以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定,它自身的经济特征以及所特有
的变化规律,将成为整个经济增长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 . 科学、技术、生产、市场一体化发展,经济周期波动趋于平缓。
科学成果应用于技术发明,使技术发明进入产品生产的周期愈来愈短。一
种产品的生命最短的只有两年、三年,甚至一年多。适应此种情况,制造业采取
“柔性制造技术”,一改过去那样大批量生产同一品种的生产线为多品种小批量
生产线。市场需要什么,能够做出及时的反映。固定资本更新作为资本主义经济
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不那么明显了,
“柔性制造技术”使大批更新设备的现象平
缓化。需要更新、改进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将是软件,而不是硬件设备。
“软件”是
一种知识产品,受资源约束小,对整个物质产业关系链的连锁影响,相对于硬件
设备的更新要小得多,引起的震荡也小得多。此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贯
通,将使国际协调的物质技术条件进一步具备,国际间信息技术差距导致信息
资源利用的不平衡等新现象,也应密切注视。
(二)信息技术发展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延长,是科学研究的极好条件:
(1)办公自
动化设备,可使科学工作者从繁杂的文字、资料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快科研
成果的完成。
(2)信息获取手段高技术化,使传统的信息资料查找方式大为简化。计算机
数据库可提供全面、新颖、准确程度高的数据资料。
(3)远程数字通信手段,使科学研究国际化、及时化成为可能。
由于种种原因,科学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中得
益较少。用现代信息观点武装科学工作者的头脑,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为社会
篇6
华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先后获得“金三角”企业研究优秀论文奖、吴玉章奖、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论文奖、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上海市社联优秀著作奖和优秀论文奖、上海市经济学会优秀论文奖等。著有《西方混合经济体制研究》、《不均衡的经济与国家》、《世界国有企业概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导论》、《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学术专著8本,《公共经济学》等教材4本。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经济、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
新沪商:华教授,首先能不能就您的研究领域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华民:我一直是以研究宏观经济为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主要集中于研究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
防止金融危机
演变为经济危机
新沪商:当前网络和报纸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词,请问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
华民:经济危机属于发生在经济基本面、生产领域里面的,比如生产过剩、企业破产倒闭等现象,一般认为是经济危机,它表现为所有产品都卖不掉,你欠我的、我欠你的三角债,资金链断裂,银行贷款还不了,最后企业倒闭。如果少数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破产或者倒闭,那是经营问题,如果所有企业都出现这种问题,就会引起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资产价格暴跌,比如股票价格暴跌、债券价格暴跌、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暴跌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不一定伤害到实体经济,如果没有蔓延到实体经济就界定为金融危机。如果它最后伤害到实体经济,企业正常的资产活动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状况的恶化,就演变成一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了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了也可能波及到金融危机,现在看来,只有金融危机没有经济危机,或者只有经济危机没有金融危机的情况比较少,它们会相互传递。总体来说经济危机更严重,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经济增长就会出现大的衰退,而且持续时间会比较长。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救市呢?就是要避免它波及到实体经济,从而演化为经济危机。
救市是“救命”
不等于重新繁荣
新沪商:我们看到现在全球都在救市,对于救市有支持意见也有反对意见,比如美国提出救市时曾经有很多经济学家反对。您对于救市有什么看法?
华民:我打个比方来说这个问题。山姆大叔,开着一辆车,载了一些乘客,在路上发生车祸,被撞了,大家都进了医院,山姆大叔受伤最严重,这个时候要输血、要插管子、要救命!山姆大叔就是指美国,车上的乘客就是买了美国债券的那些国家,在这里面,我有三个看法:
第一,一定要救市,救市就是救命,目的是不让他死掉,所以一定要救市。
第二,这次金融危机美国的损失量太大,需要输血,需要各种救治,而其他乘客也受伤了,这些乘客是购买了美国债券的国家,所以要全球救市,要大家一起救。
第三,我们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受伤不大,因为我们金融是管制的,有人认为我们没必要参与救市,但是我认为中国也一定要参与救市。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人质”,就是我们手上的将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就是美国对我们的负债。可以说山姆大叔开的那辆车就是借我们中国的钱买的。如果他死掉了,美元不行了,那么我们的两万亿美元也就没有了,只有把他救活了才有可能来还钱,所以我们一定要救市。
当然了,救市是救命,并不等于重新繁荣,他还需要慢慢的恢复,可能需要3年5年甚至8年10年,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先救命,先活命再说其他的。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不能太快实行金融自由化
新沪商: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在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受伤不是很严重,因此有观点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来得很是时候,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和启示。您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华民:要我说最好的当然是不要有危机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中国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发生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吸取教训,有所启示,但是这样的教训已经有很多了,我们也并不需要靠这次危机来吸取教训,先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到70年代的拉丁美洲,再到80年代的墨西哥,然后是90年代初期的俄罗斯,1997年的东南亚,例子已经很多了,只是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对这些区域性的危机进行研究。
如果认真总结一下经验的话,就会发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太快地实行金融自由化,我们中国也是这样的。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就给我们一个更深刻的启示: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在一个金融非常落后的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项目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没有这次危机我们也要注意,只是这次危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这次金融危机也有一个负面效应,就是这次危机的冲击力实在太大了,可能会给中国这样一个信号――幸好我们没有开放――于是就变成了不改革的理由了,这是不对的。所以我最担心的就是,千万不要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给大家造成一个错误的结论:不开放。事实上从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长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对外是一定要开放的,只不过那么多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金融开放一定要顺应经济基本面的发展状况,不能激进。
“专家决策”很可怕
经济发展不能求极端解
新沪商: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之下,经济学家的身影越来越活跃,在这次救市行动中,美国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以120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反对声,一种是以布什为代表的支持声,最后美国还是救市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华民:这说明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它没有求极端解,而是求均衡解。一个国家如果不是多元化的,就很容易走向极端解,而在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就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就会寻求一种均衡解。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120位最好大学的经济学家出来讲话了,说美国不应该救市,不应该拿钱去救华尔街的大鳄。但是这些经济学家显然就错了,因为这时候是病人要死亡的生死攸关的时刻,救华尔街就是救世界金融市场。国会讨论之后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极端解,最后国会还是通过了救市的方案。如果国会议员都因为他们是经济学家是专家,而都跟着他们的意见走,那就变成了极端解――不救市,那后果就很严重了。所以说专家决策是很可怕的,专家决策是一个极端解,经济发展不应该这样,而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均衡解,即由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和交易后形成的均衡解,只有如此才能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美国这次就是这样,既没有完全听经济学家的――不救市,也没有完全听布什的――把钱直接扔进去救市,而是设计一个方案,把各方面的利益均衡起来。我们看到美国最后的这个方案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比如雷曼兄弟就不救,因为他们是私人投资银行,他们的高管拿那么高的薪酬却发行那么烂的债券,他们倒闭了是应该承担责任的,所以不救;两行就必须救,因为两行原来是国有化的一个房地产抵押贷款银行,专门为老百姓解决住房抵押贷款的,后来慢慢通过上市变成一个民营化的企业,但是它承担着社会功能,而且它也没有过多地参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所以必须救。可见这个救市方案是很有分寸的,是一个均衡解,它并没有只考虑资本家的利益,也没有只考虑劳工的利益,更加没有只听从120位经济学家的意见,而是把各种利益均衡起来,这就比较平稳。
总之,经济发展不能求极端解,因为极端解只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应该求均衡解,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这样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现在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那么就要允许不同利益集团来共同参与,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要多元化,只有不同的意见在一起碰撞,综合考虑各种利益才能均衡。只有均衡解才能促使经济、社会更平稳地发展。
金融危机中国有机遇
新沪商:我们知道宏观经济中有一个经济周期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很多宏观经济的研究专家都认为世界经济现在是处于一个下降期,那么中国经济是否也是遵循这样的理论处于下降期?
华民:按照宏观经济周期理论,世界经济的确是处于下降期。但是所谓周期变动主要是指主导国家,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有机会,因为中国是低成本国家,中国还有那么多农村人口,有那么多房子要造,有那么多钢要炼,有那么多水泥要生产……中国还不发达,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过上好日子,还有那么多的需求可以挖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周期是可以跟世界主导国家经济周期相独立的,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周期,而且中国还有发展的空间,我们的内需是非常巨大的。
为什么美国会爆发金融危机?按照经济周期理论来解释,美国的互联网革命完成之后,它的实体经济发展就下降了,投资空间就没有了,多余的资金没处去,只好拿去投资房地产、拿去做金融衍生品,把这些多余的钱花掉,于是资产价格就暴涨,经济泡沫化,而当宏观调控不当,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这个泡沫就会被捅破,就演变成了金融危机。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那时候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很好的,民族工业起来了,如果没有日本侵华,没有战争,中国经济还会继续发展,就是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可以有独立于主导国家的经济发展周期。
新沪商:那么目前的危机之下中国企业有什么机遇?政府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帮助和支持企业渡过难关?
华民: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这样的,它是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也有很大的机遇。打个比方,原来美国人不喜欢买中国制造的日用品,嫌档次不高,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可能美国人没有钱去买昂贵的日用品,而转向消费以前看不入眼的中国制造的产品,那么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就是很大的机遇。诸如这样的机遇很多很多。所以我说金融危机中,中国是有机遇的。中国要把握好这个机遇,获得大的发展。
当企业受到外部冲击的时候,最需要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中国要保护企业,要让它渡过难关。
首先千万不要去增加企业负担,国家尤其不要在政策上增加企业负担。其次从西方成功的宏观调控来看,遇到外部冲击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减税,老百姓降低一点工资,把企业保护下来,如果企业消灭掉了,那一切都没有希望了。
总之,现在一切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策略都可以考虑,比如出口退税、减税、降低利率等。
如果说这次危机给中国什么教训和启示,我想怎么样把握好机会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保护房产泡沫
防止金融体系崩溃
新沪商:我们注意到您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要“保卫房地产泡沫”,目前中国各地房价都有所下跌,是否意味着
房地产泡沫被捅破了?
华民:房价泡沫有没有被捅破还很难讲,一般被捅破的标准是购房者停止供楼。现在中国买了房子的老百姓,借了贷款的还在还贷,还没有停止供楼。从房价下跌到房价泡沫被捅破,这中间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房价跌个5%、10%,我们认为这是波动,如果房价跌20%、30%,导致所有买房的人不想还贷了,这就是房价泡沫被捅破了。
我个人认为并一直坚持要保护房地产泡沫,为什么?你看股票跌了就跌了,套牢就套牢了,因为大家都是用自己的钱在交易,但是房地产就不是了,大部分买房子的人都借了70%的贷款,如果房地产泡沫被捅破了,也就是说老百姓都不还贷了,那就会造成整个银行系统的崩溃,不难想像,由此产生的后果就太严重了。所以我们看到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些措施来救房市,就是要保护房地产泡沫。
中国现在的情况就是不仅房价在波动而且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很关键的时刻。我认为政府一定要救市,要救房市,如果不救,最后将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我们救房市是防止金融体系崩溃,不是针对某一个楼盘某一个开发商,救市是宏观的,是针对整个经济状况的。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需要长期不断调整
新沪商:对于全球经济的走势,很多人都有了心理预期,世界经济要重新走上坡路,根据您的研究,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进行调整?
华民:我们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一下。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最早对世界经济长期波动进行观察,他认为世界经济的长期波动主要是由产业革命或者重大的技术创新引起的,其时间长度平均为50年到60年,其中前25年至30年为周期的上升阶段,后25年至30年为周期的下降阶段。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造成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事实上要复杂的多。考察1600年至今的世界经济走势,概括来讲,造成长周期进入上升阶段的主要因素有:第一,由货币供应量增加(如金银矿的发现)所导致的“价格革命”带来的投资增长与世界经济繁荣;第二,由重大的制度创新造成的世界经济繁荣;第三,由重大的技术创新造成的世界经济繁荣;第四,由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引起的世界经济的繁荣。
而造成长周期进入下降阶段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第二,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第三,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危机;第四,发生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地区或者波及全球的战争。
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年的今天,能够导致世界经济重新走向繁荣的因素荡然无存:在短期内世界发生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各国政府不断增加的货币供应正在流向已经陷入危机的金融躯体之中,目的是为了防止金融崩溃,而不是做生产性的投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正在受到质疑;继中国与印度之后,我们也没有能够看到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相反,导致世界经济进入长期调整的力量却在不断地加强:始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旨在遏制中国制造和印度外包业务发展的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以及伴随美元危机而来的世界能源与粮食危机。
篇7
英文名称:China WTO Tribu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1160
国内刊号:11-4977/F
邮发代号:82-52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WTO经济导刊》(月刊)2002年创刊,是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它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各商务机构、经济研究机构、各国驻华使馆及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具有明确专业方向的财经类杂志。
篇8
关键词:熊彼特;经济长波;金融危机;创新
一、引言
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的边缘,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或接近陷于衰退,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已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经济学家从次贷风波寻找危机的直接原因,如美元国际本位制和美国长期实行的“双赤字”政策,美国经济过度的虚拟化、经济思想过度自由化、政府职能存在错位缺位、金融创新异化和委托关系失衡等。但都未触及金融危机的真正本质。
马克思指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所有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不可能表现为持久的单边上扬,周期性波动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经济情况很少静止不变,在繁荣过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展让位于衰退。当最终达到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它至少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成为世界工业国家的特征。离开了经济周期的特定波段去讨论经济,是不会找到真正答案的。虽然也有文章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去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但是鲜有文章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本文尝试运用以创新为特点的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来分析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并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
二、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概述
经济发展的周期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长波理论因其普适性和规律性,而日益被接受。五十年左右的经济长波本质上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周期。
(一)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是以创新为基础研究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由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和向新均衡的过渡。经济发展就是通过一个均衡向另一个更高的均衡不断跃升来实现的。熊彼特首先运用经济周期的“纯模式”来解释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和衰退两个主要阶段的产生。他又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纯模式”只是创新引起的第一次浪潮,必须再引入第二次浪潮才能解释四个阶段的经济周期波动。
(二)熊彼特开创的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
对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长波理论。长波理论由康德拉耶夫在1925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平均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但康德拉季耶夫却并没有就长波做出理论上的解释。
熊彼特首先对长波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解释。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无论是“纯模式”,还是周期的四个阶段循环的形成,关键在于创新活动。他又进一步认为,创新是大小不同的,有的创新影响大,有的影响小,有的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引入经济生活中,有的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实现,这样势必会出现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于是出现了熊彼特所谓的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之说。熊彼特认为,长波周期源于那些影响巨大,实现时间长的创新,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活动,如铁路的兴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气化和化学工业的兴起等。他把产业革命看成是大的技术革新活动的浪潮。
在一种静态均衡状态中,企业家的重大技术发明会给其带来利润,促使其他企业家纷纷进行模仿,扩大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便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经济高涨,此即“第一次浪潮”。这时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的投资和投机,以致形成虚胀或过度繁荣,此即“第二次浪潮”。当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后,超额利润消失,很多企业亏损或破产。与此相伴随,过度投资和投机活动也就停止,对银行信用的需求也开始紧缩,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而进入一个病态的失衡阶段。这使经济进入“萧条”状态,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许多正常的活动受到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
(三)熊彼特经济长波的划分
按照熊彼特的划分,截至1939年,资本义历史上业已出现了三次长波,第三次长波只进行到一半。范杜因在20世纪70年代考察了截至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前三轮长波已基本得到现实的证实。一般认为,第四次经济长波开始于20世纪中期,在持续20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后,自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后进入下降期。关于第四轮经济长波何时结束,第五轮经济长波何时开始,理论界争论较多。本文比较赞同陈漓高,齐俊妍的第四次长波结束于1991年,第五次长波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的说法,大约在2009年达到波峰。五轮经济长波的划分如表1所示。
三、熊彼特经济长波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分析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经济第五轮长波繁荣期结束的直接诱因。但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是信息技术创新及信息产业发展的停滞或衰竭,第五轮长波开始从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于此同时,美国为了改变经济周期变化规律,推行相关政策刺激经济金融化,但当金融泡沫破灭,次贷危机产生,经济还是势必进入衰退阶段。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新经济长波的胚胎已经在高技术创新活动中孕育成熟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新摩尔定律的出现,信息技术产品每18个月更新一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后来居上,并强烈地冲击着世界经济格局,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据统计,在1994-1996年间,美国经济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率27%、传统产业仅为14%、汽车产业仅为4%。美国连续9年保持4%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接近于零。传统产业中4000万人失业,但是新产业创造了7000万人的就业机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在这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引发新的生产力革命,导致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延续。一个由信息技术主导世界经济的“信息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在进入21世纪后,推动第五轮经济长波上升和繁荣的、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也已经开始进入饱和期。“在2001-2007年期间,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几何年均增长率仅为2.9%,大大低于此前的20年。”以IT产业为主导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及其长波周期,经过20多年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出现更高级别的技术创新,原有的创新企业就失去技术优势,因而无法利用技术创新优势获取超额利润,于是出现了资本积累过剩,投资和生产必然由转向低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减弱,第五轮经济长波进入了繁荣期的末端。
美国政府也早已深知高科技产业不可能无止境地促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下去,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高科技本身的特点和经济中的其他制约因素,高科技产业也有可能出现停滞甚至滑坡。于是从21世纪初开始,美国政府为了防止美国经济可能面临的下滑趋势,也为弥补“9・11”事件对美国国民心理所造成的重创,开始实施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衍生工具的发展,放松监管。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机构将信用等级较差的人也拖入借贷者行列,并将这种次级债通过衍生品市场发往全世界,让全球为其刺激经济的政策分担风险。美国实施这种政策的结果直接刺激了经济的金融化。美国金融业在国内总利润当中所分割的比重越来越大,从80年代初的不足20%上升到30%左右,并在21世纪初一度达到45%。美国希望能由此改变经济规律的运行方式,使经济长期繁荣下去。但这种政策只是使美国经济保持了表面上的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衍生品制造了巨大的泡沫,当泡沫破灭后次贷危机爆发。
而此次次贷危机恰好发生在第五轮长波下降期临近的关口,一方面使得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这加速了长波下降期的到来;另一方面,长波下降期的临近也使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严重和持久。如果不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优势也已渐消失,长波繁荣期的临近结束,次贷危机仍有可能发生,但未必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然而,即使没有次贷危机,由于信息技术创新衰竭所造成的长波下降期也必然会到来,只是可能会以其他危机的形式发生。次贷危机只是科学技术危机的表象;只是人类发展历史面临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停滞;只是现代社会在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积累起的巨大社会生产力面临崩塌的表象。
四、美国金融危机未来发展预测
经济周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被人为刺激起来的经济没有延长繁荣期或跳过衰退期达到下一个均衡的能力,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被人为改变而积聚了严重失衡的经济周期的一次回归。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和周期的先导和前提。如果要迎来经济的复苏,使经济增长进入下一个长周期,必须占领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必须有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重大变革的技术创新的出现。虽然科学家一直努力致力于科技创新,但可惜,时至今日,在生物、材料及能源领域等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实践上尚未有大的突破。如果把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置于这个视角中加以考察,将很难得出乐观的结论,我们预测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下滑的阶段。而可能成为下一周期主导产业的,将是与延长人类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生物、生命和基因产业。这是因为工业化社会已先后解决了人类吃穿住用、交通、城市化和信息化等问题之后,今后要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更大质的变化的主要技术革命,是如何延缓人类生命周期这一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除非生物、生命和基因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有所创新和突破,否则美国经济很难复苏。
参考文献:
1、魏曙光.金融危机的理论解读及政策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14).
2、安毅.美国金融危机成因与中国金融改革[J].财经科学,2009(4).
3、丁浩.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与金融危机根源探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
4、孙可娜.经济周期视角下金球性金融危机的审视与理性思考[J].现代财经,2009(2).
5、李慎明.美国经济极有可能已步入40年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收缩期中的衰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3-18.
6、尹国俊,曾可昕.从经济周期看美国金融危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5).
7、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8、陈漓高,齐俊妍.信息技术的外溢与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7(7).
9、陈漓高,齐俊妍,韦军亮.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进入衰退期的趋势、原因和特点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5).
篇9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艰巨性与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剧变力、震荡力广度交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一波三折,贻害连连。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经济大国,无一脱身于危机之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乃至欧盟、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的冲击力仍在扩大,形势十分复杂严峻。
一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受欧美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市场信心普遍动摇,大宗原材料价格起伏跌宕、世界经济增速下降;欧元区以及欧盟的主要大国,救危机无良方,前景叵测;尽管最近美国、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固,缺乏近期复苏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3个显著特点:一是政治周期、商业周期与地区动荡三者叠加,多种矛盾及利益冲突不断升级,日趋白热化。二是国际协调与合作更加困难,在世界经济形势可能趋于恶化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难度加大。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政策目标存在明显冲突。发达国家政府受债务规模高企、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实施重大结构性调整。与此同时,受信心缺失和去杠杆化的影响,发达国家继续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实质性的结构调整尚未真正启动,新能源和低碳、生物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进展缓慢,制约着经济复苏的步伐。
从国内环境看,2012年受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加突出等诸多因素影响,出口增速将明显降低,不排除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内需增长虽然由政策扩张刺激开始向市场主导转变,但基础还很不稳固,内需弥补外需任务仍然艰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短期难以根本转变,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明显降低。与此同时,货币供给总量仍然偏大,加之成本推动、输入性等因素影响,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因此,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
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关键就是要统筹处理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的关系。
“稳增长”,一方面要防止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滑坡,另一方面要特别防止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速。要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既不能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速度,又要避免经济增速出现持续回落;同时努力化解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
“调结构”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关键所在,是培养竞争新优势,形成增长的新动力,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经济增速放缓和产能过剩矛盾凸显,增大了结构调整压力,也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时间窗口,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下大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控物价”首先关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物价稳定,居民的生活稳定就有了基本保障。“控物价”与“稳增长”有密切联系。经济增长比较平稳,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物价总水平就不可能大幅提升。最近一段时期,物价涨幅已有回落,但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2011年11月末,M2余额超过8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名义GDP的2倍左右,明显高于2008年的1.5倍。表明相对于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规模,货币供给仍然明显偏多。同时中国已进入资源要素价格普遍推高阶段,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将持续加大。随着美欧经济困难增加,美元、欧元要寻求宽松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涨价的压力有增无减。此外,理顺国内比价关系,完善资源、能源等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也会影响物价上涨。因此,“控物价”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已有成果,防止物价涨幅过高;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的现实环境及条件,把握好“控物价”的目标与经济发展规律对物价必然作用的统一,适当提高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为价格机制改革预留空间。这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营造良好宏观环境的重要前提。
三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态势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可以基本确定: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已开始小幅下降;二是物价上涨的内外压力交织并将较长时期存在。应对经济增长速度低一点、物价高一点可能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长期看,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关键在于准确、辩证理解和把握好“稳中求进”这一经济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争取;一味求进,大局难稳;只稳不进,机遇错失。
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牢牢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经济社会得以健康、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调整需求结构,着力提高社会最终消费在内需中的比例。要尽快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解决居民住行困难和消费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较大幅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加快解决制约城镇化的瓶颈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开拓国内消费投资增长的广阔空间;要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要根据长远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在调整、转型中科学协调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功能,要充分激发和尊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中国能与世界主要国家同步迎接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当前尚属首次,这是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科技振兴之路。
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结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
从我国数十年的经济发展走势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走势逐渐趋于平缓,增长速度变慢。过去三十年,GDP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但是各个行业的发展却是极度不平衡的,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第一产业中农、林、牧增长率不到5%,第二产业增长率达到11.4%,第三产业也达到了11%。从实际增值来看30多年过去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都大幅增长,第一产业有所下降。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产业价格的上涨导致实际增长速度平稳。以理发店为例,八九十年发价格仅在五角到一元之间,而现在一线、二线城市理发价格至少十五元。二十年之间增长超过了二十倍!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份额占的份额相对很小。反而是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占用的劳动力比例奇高,这便是我国三十余年来发展状况。而国内制造业能源浪费情况极其严重,同发达国家相比,耗能比竟超过了7:1!世界能源结构已经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传统发展路径。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知道:实现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发展,另一个就是转变。
一、为何要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依赖
1984年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装变为市场经济,价格制下经济软着陆成功。而同时期转型的前苏联却由于转型而导致了经济崩溃。
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模式状变为出口外向型经济,这段时间经济增长最为明显的是制造业。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中国的出口第一次出现调转。制造业大批崩溃,经济第三次转型。
由我国经济上次转型的背景来看,每一次转型都是由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引起。这是一种被动的转型而非自发的改变。而且,我国经济的三次转型都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与其把责任归咎于美国经济造成的危机,不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数十年来经济的爆发式增长过度重视了量的增加,而对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忽视了过度依赖外部经济环境可能造成的恶果。第三次次经济转型时期第二产业的崩溃充分说明了过度依赖外来经济的危害。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没有强劲的内部消费环境,经济结构就会变得如此脆弱,以至于世界经济的动荡都要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牺牲自己大量的产业并提供大量的外汇来埋单。
由于我国是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的探索和牺牲无可避免。实现经济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要走出的一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实现经济转型与优化产业结构历史大势所趋,长痛不如短痛,优化经济增长依赖结构势在必行。
虽然经济转型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各个产业都受到了不同成都的影响。但是转型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利益仍然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动力。中国充足的外汇可以用来购置能源等战略资源,或者通过圆柱的方式打开国外市场,并借此要求国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开放,同时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受经济危机打击较大国家的证券或者职场。通过外汇投资最大限度的降低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外汇储备下降。
二、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党的十指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前进的方向和只能动力:经济增长动力应相应的从投资驱动转变为新形势下的制度红利,以实现富民强国为目标。争取处理速度与效益、质量的关系,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着力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建立创新企业,淘汰落后的制造企业。
当前经济形势下,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元区经济陷入萎缩,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持续下行,以往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的高流动性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将逐渐暴漏,实体经济要素流失严重,中小型企业盈利能力低下且生存困难。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等严重问题。因此必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在适应国内外经济变化的基础上,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处理好稳增长和转型之间的关系。逐渐降低政府投资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积极探索结构调整与转变之间的契机。稳步培育内部经济增长的动力,向效益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目前形势下我国居民收入的分配制度存在很大缺陷,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导致了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比重过低,贫富差距加大,企业各类附加费用过度挤压员工薪资,军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上述一系列问题致使我国军民消费低迷和内需不足。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长期过度依赖外部经济,出现了内需与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的原因。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发展与企业利润及转型发展周期有密切的关系。企业通过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包括对市场、产业、管理、经营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获得竞争优势并持续发展。从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将来来自国内消费需求将持续加大,从企业角度来看生产效率必须大幅加强,从产业结构来看,来自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和新兴企业将会蓬勃发展。转型期的企业正是要从这些方面寻求新的机遇。企业的转型需要价值观的转型,为此,可以就以下方面作出改善:
1、研发新产品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设计、研发、销售、服务、品牌等非生产环节利润空间巨大,能对企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改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提升工艺流程质量,向高附加值区域挺进是最佳的选择。
2、实现企业转型,需要在专业水平分工和晚上产业链以及产业多元化等角度实现转变。因此拓宽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产业发展阶段,进行跨领域发展可以保证企业拥有更丰富的资源以及更多的机会。
3、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型将是企业是否能够成功转型的关键。面对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融资风险加大等因素。如何通过加强管理实现成本的降低使企业生存发展必须深思熟虑的难题。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根本改变,企业的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与起点。因此必须从企业转型着手,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时期占据有利条件。在经济转型完成以后中国才能真正的走向经济强国的道路。
三、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策略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个长期的转变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转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继续转变是必选之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是社会生产技术基础更新所引发的产业结构的改进,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重要力量。如何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化使技术条件更加成熟以及不断更新,促进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不断更新并形成新的生产力,同时研究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换的可行性,长线产业向短线产业转换的可行性,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转换的可行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质上可以看作是生产力的催化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这一生产力催化剂的效率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基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现代经济增长幅度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团体精神,即产业间和产业内各部门间通过合理关联和组合,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产业或单个部门的功能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强产业团体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经济增长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总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激发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的同时,又要利用结构调整的外部压力,还要积极营造结构调整的外部条件,积极推动结构调整以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
- 下一篇:民间借贷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