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风险防控要点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风险防控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风险防控的首要环节是准确识别阻碍基层人民银行安全健康发展的风险。内审部门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开展工作,通过聚焦评估、聚焦选题、聚焦重点,进一步优化审计监督领域,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质量,深人揭示对外履职和内部管理中蕴含的风险隐患。
(一)聚焦评估,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在对淮南中支24项业务职能、94项业务领域、883个风险事件进行系统风险评估时,突出关注新业务、新系统、新工具的风险。采用全面收集梳理资料、内外联动、多方讨论分析等方法,强化数据录人的完整性、合理性,明确各业务领域的风险级别,最大限度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可用度,内审部门出具的风险评估报告助力淮南中支管理层进一步了解单位、部门所处的风险状况,关注内控薄弱环节和关键风险点,有的放矢地制定针对性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内部管理控制实效。如会计财务部门积极采纳风险评估结果,在全辖组织开展采购立务风险排查,及时完善了相关采购管理制度。
(二)聚焦选题,科学规划审计项目。内审部门结合风险量化评估结果,紧贴淮南中支履职目标和党委中心工作,密切关注内外部形势变化,跟踪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业务发展变化和管理要求,围绕履职重点、难点、要点开展精准审计,将有限的审计资源聚焦于风险防控的薄弱环节,实现了“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近年来,对淮南中支机关开展了合同管理、ACS业务连续性、依法行政、预算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国债管理等审计,着力揭示法律、资金、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对辖内县支行开展了基建维护改造项目、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等审计,持续关注县支行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强化内部管理,防控风险隐患。
(三)聚焦重点,发现深层管理问题。牢固树立价值增值理念,在围绕“用钱”“用权”“安全”等重点业务领域实施审计监督时,深化审计内容,将审计重点和发现问题更多地转移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着力揭示管理性问题和机制性障碍,将内审目标提升到完善组织治理、实现基层人民银行目标的层次。如开展合同管理审计,在关注合同审核、签订、履行等环节规范性的同时,重点关注劳务外包、应签未签合同等重要风险事项,尤其是围绕劳务派遣转劳务外包、驾驶服务外包等事项,注重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管理层面缺陷和薄弱环节,结合背景、现状和未来形势,提出规范管理的思路,形成有价值的审计成果,赢得了审计对象的认同。
篇2
关键词:风险 在线监控 对策
1、风险在线监控的概念
风险在线监控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将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融入信息系统,将关键控制措施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固化在流程中,对一切涉及到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岗位,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工作规则、工作流程、工作标准,通过合理设置财务岗位和配备财务人员,通过严格按照系统管理及配置、权限审批及标准流程进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使关键控制点得到实时监控,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利用风险在线监控,扩大风险监管的覆盖面,落实风险监控职责,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事后的监督,使财务管理行为合法、合理、合规、高效。
2、风险在线监控的实施
风险在线监控工作主要分为预算在线控制与分析、资金在线监控、报表在线审核、往来在线监控、资产在线监管、合同在线审批、账务在线稽核七个方面。
2.1、预算在线控制与分析
财务信息系统将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标准化、精益化和集约化。依据预算管理的要求,在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对项目类预算控制方式采取严格按照预算金额控制,对于没有预算以及超过预算金额一律不允许过账,不能生成凭证。预算在线控制与分析工作是保证企业全面预算有效高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的系统分析,是防范财务风险以及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预算在线控制与分析的任务是按照项目预算严格控制费用的发生,设计预警控制标准,控制与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项目预算的实施情况。
2.2、资金在线审核与控制
资金在线审核与控制主要从现金流量预算、资金关联支付、大额资金支付审批三大方面的工作来实施。企业各业务部门所有需要涉及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业务都必须提前一个月申报现金流量预算,将拟发生支出在财务信息系统填报单据并经部门领导及财务人员审核后生成次月现金流量预算。次月财务对各部门提交的支付申请实行现金流量预算关联支付控制,所有支付申请的提交必须以现金流量预算为依据,实现“有预算才能付款”。
2.3、往来在线监管
企业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往来款项全面长效清理,清理压降往来款项余额,实行往来在线监管,逐步建立往来款项常态管理机制。往来款项管理是财务管理十分重要的部分,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实行往来在线监管,加强往来款项的规范管理,定期函证,确认债权债务,建立往来款项清理的常态机制,对挂账在三年以上的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单笔金额较大的非经常性发生事项,进行长期在线监控,防止前清后乱,防范财务风险。
2.4、合同在线审批
通过经法系统合同管理实现合同信息的在线传递,推动各个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内部财务与前端业务部门之间、财务一体化应用与经法系统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审核信息传递等应用功能。通过合同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建立了合同管理与相关业务管理全面协同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合同对关联业务的控制和约束,使合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防范外部风险。
2.5、账务在线稽核
企业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平台深入推进企业的财务稽核工作,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加强在线稽核,切实提高日常财务稽核效果;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日常稽核及专项稽核,实施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的新型财务稽核模式;运用财务在线稽核,将业务的控制点从事后提前到业务发生点,实现业务的的在控、可控;运用在线稽核指导现场稽核,将在线稽核稽核出来的疑点,运用现场稽核进行逐一查证,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运用在线稽核,对每月财务数据于结账前进行全方位稽核,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在当月,不留遗患,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和财务信息的质量,从而防范财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
3、风险在线监控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在风险在线监控执行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预算在线控制与分析仅对项目预算进行了严格的刚性预算控制,而成本三费等其他成本费用的预算仍然依靠传统的人工控制的方法进行预算监控。
3.2、在管控系统仅对承兑汇票进行了在线监管,对于备用支票和发票等重要票据没有进行在线监管。
3.3、合同管理系统的在线审批作用局限,仅能对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在线审批,不能与管控系统、ERP系统的采购订单、物资采购、工程施工、各类服务采购活动进行关联控制。
3.4、财务在线稽核信息化手段少,仅能对报表、账务进行在线稽核,稽核难度大。
3.5、财务人员进行风险在线监控的认识不够,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形成。
4、加强风险在线监控改进的对策
4.1、建立全面、全过程预算监控
通过财务管控系统与基金管理、标准成本库以及员工报销、合同管理系统集成,形成控制至单位、部门、员工、作业,延伸至业务前端的预算多点复合控制体系,实现预算编制与预算控制的无缝衔接,建立全面、全过程预算在线监控。
4.2、建立票据业务全过程管理
建立严格的备用支票和发票管理制度,全面规范管理备用支票、增值税发票和普通发票的购买、领用、使用、核销以及作废等环节,时时监控备用支票和发票的使用状态,自动生成备用支票和发票管理报表,达到在线监控备用支票和发票的目的,提高备用支票和发票开具的效率和准确性。
4.3、建立合同与业务关键环节关联控制
建立合同管理系统与ERP系统集成,建立ERP系统订单与合同对应关系,保证ERP系统订单与合同中关键信息的严格一致,通过ERP订单对物资采购、工程施工、各类服务采购活动进行控制;通过系统限定,物资采购、工程服务类资金申请和支付严格与ERP物资采购、施工服务订单相关联,无订单的与合同相关联,强化资金支付内部控制。
4.4、建立在线稽核规则库
建立在线稽核规则库,根据稽核要点中的相关内容,对所稽核项目按照稽核要点逐条审查,提高现场稽核效率,增加稽核成效,将稽核规则通过现场稽核得到实践的检验。通过建立在线稽核规则库,及时发现在线稽核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足,提高线稽核水平。
4.5、开展全面风险管理
加强全面风险文化培育,实行全员参与,开展全过程管理;将风险管理的内容由过去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为主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加强风险管理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职业操守,从道德领域防范风险;从风险管理文化、制度、操作标准、队伍和人员素质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全面防控风险,切实有效的为经营管理建造一道“防火墙”。
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arty construction project owner,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claims and litigation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some contract signing and performance of the process should be to pay in advance the main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ract legal risk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a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Legal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G7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T2012-02(03)8031
建设工程合同是合同双方维护自身权益的最有力武器,而一般建设工程的业主方由于相对缺乏工程专业和法律知识,往往对工程建设的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不够重视,从而引发了许多原本可通过事前控制而避免的工程索赔、纠纷和诉讼。
1业主方面临的建设工程合同主要法律风险
1.1合同主体的法律风险
业主方面临的合同主体风险主要有四类:①因承包商超资质范围进行工程业务承包而产生的法律风险;②因承包商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行为所产生的法律风险;③因越权而产生的法律风险;④因项目合同众多,未理顺合同架构,造成的因合同关系混乱、工作责任不明,而产生的相应法律风险。
1.2因建设工程合同条款签订不完善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都采用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1999-0201),作为合同起草的基础示范文本。但因部分业主方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工程经验,对合同签订工作不够重视,对工程专业知识不够精通,对相关可能产生争议的问题预计不足,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相关条款描述不够完善,措辞不够准确,从而产生的相应法律风险。
1.3因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合同管理意识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建设工程合同履行具有周期长、变化多等特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业主方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合同管理意识,缺乏法律常识,没能严格依据合同约定,及时做好合同履约和变更管理,从而产生相应的法律风险。
2业主方防控建设工程合同主要法律风险的具体措施
2.1防控建设工程合同主体法律风险的主要具体措施
2.1.1严格审查工程承包人的资质等级及履约信用
为防范承包商超资质范围承揽业务、挂靠、非法转包等行为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业主方在工程招标阶段,一方面必须严格审查承包商相应资质证书原件,另一方面可对投标报名预审合格的承包单位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考察企业的实力、承揽项目及项目经理业绩等实际情况。在合同签订阶段,业主方可通过在合同中明确投标项目经理及主要项目管理人员不得随意更换,并要求投标项目经理必须常驻现场及明确相应的违约责任等具体合同条款,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可能的法律风险。
2.1.2明确合同架构,做好合同关系划分和工作职责衔接
一般工程建设项目,业主方除了签订项目建设施工总承包合同外,还要签订桩基、幕墙等专业分包合同及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等众多合同,如处理不好合同架构和合同关系,极易产生工作纠纷和合同争议。因此,明确合同架构,理顺合同关系,划分好各合同主体的合同边界,做好各合同主体的工作衔接和职责划分是合同管理中一项非常十分重要工作,同时它的确定也有助于业主方理顺项目建设管理架构及管理模式。
以总承包管理模式为例,项目建设总承包合同就是项目合同架构中的最高和核心合同,其他合同均应以总承包合同为原则和依据进行签订。业主方在总承包合同中,须明确专业分包的范围,明确业主、总分包单位各自的责任划分,明确甲供材、乙供材、甲控乙供材的采购、验收等责任划分及相关费用计算等具体工作衔接和职责划分的合同条款,通过总包合同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众多合同纳入一个整体的合同框架内,通过合同之间的无缝对接,做到分工清晰、职责明确,避免争议。
2.1.3明确项目管理人员的权限
工程案例一:某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某施工单位派公司员工张某去业主方领取工程结算款,并签署了对结算予以认可的意见。后该施工单位对工程结算款有异议,提出张某仅为单位派去的领款人,没有权利代表单位签署对工程结算认可的意见,要求重新调整结算,并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在该案例中业主方因没有重视审核人权限而引发纠纷,产生诉讼,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及人力、物力的损失。故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建设各方须明确各自项目管理人员的权限,避免越权风险的产生。同时对于重要事项的确认,必须由单位法人或由法人授权委托的人签章、确认。
2.2防控建设工程合同条款签订不完善的主要具体措施
2.2.1尽量在招标阶段明确合同主要条款
业主方在招标阶段明确工程合同的主要条款主要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有利于投标单位对项目的情况做出正确、完善的评估,有利于投标单位更加理性的参与投标。二、更加有利于业主方与承包人的施工合同签订的商务谈判,达到业主方招标预期的目标。
2.2.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切实约定合同专用条款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1999-0201)示范文本的对于工程施工的合同条款虽然已经表述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工程的单一性、特殊性的特点,业主方在签订合同时还是需要对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条款,逐条完善合同条款的约定,特别是对专用条款的约定。对于对通用条款中约定有不同意见,或通用条款约定不完善的,或通用条款约定见专用条款的,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合同的专用条款予以明确的表述或补充,切不可在专用条款中简单化的描述为见通用条款,或双方协商。
2.2.3合同条款措辞要准确,对工程专业用词要进行专业审核
工程案例二:某工程业主方要求施工方争创“鲁班奖”,并在合同中约定如获奖,将给予施工方工程造价1%的奖励。但由于业主方项目管理人员混淆了“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这两个奖项,在合同条款上仅写了获“国优奖”,并未注明“鲁班奖”,后施工单位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并向业主方申请国优奖奖励,而业主方认为该奖并非业主方原先谈合同时所说的“鲁班奖”,不想给予奖励,双方产生了争议。后经法院判决,认定“国家优质工程奖”也属于“国优奖”的范畴,业主方应该给予施工方质量奖励。最后,业主方非常不情愿的支付了一大笔工程质量奖励及败诉费用。
综上,合同条款的签订,措辞一定要准确、规范,专业名词一定要专业审核,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2.4注意对违约行为和违约责任的具体约定
为了确实保证合同的按约履行,保障合同双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合同条款签订一定要明确违约责任,以避免合同履约过程中违约行为的发生。故工程建设合同专用条款除了对工程款支付、工期、质量等重要合同条款进行具体约定外,合同双方还应着重对合同违约行为和违约责任进行合同约定。例如:对承包人的承包服务履行不尽职或不履行而产生纠纷或损失的违约责任的约定,对承包人挂靠、转包、非法用工等违法行为的违约责任的约定等等。
2.2.5注意对不利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因素的具体约定
在施工过程中,不利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常常导致工程变更,引起工程索赔,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发包人应注意在合同专用条款中对不利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因素进行具体约定。例如风、雨、雪、洪、震等自然灾害,以什么地点什么级别的气象部门的气象报告为准,风量达到几级,雨量、雪量达到多少毫米,可视为不可抗力等等,都要在合同的专用条款予以具体约定,以避免合同争议产生。
2.3 防控建设工程合同履约过程中主要法律风险的具体措施
2.3.1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合同交底工作
为了保证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按约履行,业主方须对项目部全体人员进行合同交底,将合同的承包范围、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合同履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合同管理要点向所有项目管理人员做一个详尽的介绍,强化项目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意识,明确合同管理责任,加强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避免违约行为和争议的产生。
2.3.2加强合同的变更管理工作
建设合同的变更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合同主体变更;②设计和施工方案变更;③质量和工期变更。对于变更,业主方首先要加强事前控制,尽量避免和减少变更的产生,例如通过提高图纸的设计深度及质量,加强图纸审核等具体事前控制措施减少变更发生。其次,业主方要完善变更和索赔管理制度,及时做好变更记录,按程序及合同规定,严格对各种变更和索赔进行审核和确认,尽量避免合同争议的产生。
2.3.3加强工程建设资料收发、整理及管理工作
工程案例三:某业主方向各施工单位发出一份关于工程审计结算要求的书面通知,由业主方项目部资料员送达给各施工单位资料员,但未要求各单位进行签收确认。后在审计结算过程中,施工单位不承认收到书面通知,拒绝按通知要求进行审计结算,引起了合同双方的争议。
据以上案例,工程建设资料管理也是合同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业主方须就工程资料收发、整理的要求及收发文的基础法律常识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避免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具体来说,合同资料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双方须约定在本合同履行期间除监理主持的工程例会确定的事项外,一方向对方发出通知、指令、异议或其他有关合同履行的具体事项均采取书面方式表示。
2)要按照规范的收发文程序,进行文件收发、确认和登记工作。对于拒绝签收、确认文件的单位,业主方可采取委托监理向对方代表送达,送达凭证以监理记录为依据;或者以EMS特快专递送达对方法定经营地址,以邮局送达回执或投递信息为对方签收依据。对方如有不同意见可书面给予回复。
3)要及时做好工程记录及各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工程的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管理做好基础准备。特别要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天气、进度等工程施工记录。二是要做好重要会议纪要的整理,各方确认、签字及送达工作。三是要及时做好变更及索赔资料的下发、确认及归档工作。四是要做好竣工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3 结束语
篇4
为加强本县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医务人员卫生应急知识和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确保卫生应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订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计划。
一、职责分工
(一)县卫生局
县卫生局负责县内卫生系统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的计划和推进实施。做好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培训的组织工作;负责本县突发事件综合性医学救援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应急演练的组织工作和辖县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专项应急演练的指导工作;负责对辖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和总结工作。
(二)公共卫生机构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疾病预防控制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和指导;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组织开展条线内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做好卫生监督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制订、组织和指导工作。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工作;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三)各级医疗机构(含医疗急救中心)
负责做好本单位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工作计划和推进实施。按要求做好应急队员(志愿者)的相关培训、演练;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
二、活动内容
根据文件要求,本次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主要从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应急演练两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
1.县卫生局:组织辖县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和卫生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卫生应急基本理论培训。培训包括内容:卫生应急工作基本知识;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预案的基本内容;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等。
2.县公共卫生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能;流感、脊灰等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技术方案要点;突发中毒事件、放射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3.各级医疗机构(含急救中心)组织卫生应急人员积极参加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监所开展的卫生应急理论和技能培训;组织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单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预案(包括事发现场和院内救治)、基本救护技能、专业技术、后勤保障装备使用以及信息收集和报告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二)应急演练
1.县卫生局组织开展辖县内以应急流程、应急岗位职能为内容,多部门参与的突发事件综合医学救援演练。演练科目包括:事发现场公共卫生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紧急救援和后送;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传染病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食物等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和受污染人员洗消、疫点消毒;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3.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水样本的采购、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4.各综合性医疗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的现场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和院内批量伤员救治演练。演练科目为:紧急医学救援现场的展开、伤情判断、检伤分诊、医疗救护和后送;院内批量伤员的应急救治工作的启动、展开、接收、分流、处置、信息收集和报告;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等。
三、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对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
篇5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风险评估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整个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因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由以下五方面因素构成:
(一)内部控制环境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分权制衡;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规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应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所有与风险和内部控制有关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银行应建立和保持书面程序,以持续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
(三)内部控制措施
银行应对其业务和管理活动采取控制措施;应考虑计算机系统环境下的业务运行特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建立并保持预案和程序,以识别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紧急情况。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
银行应建立并保持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程序,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文件。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银行应对内部控制绩效进行持续监测,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评价,董事会应采取措施保证定期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审,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要点
(一)会计制度建设
根据中国会计相关准则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制定了各类业务会计核算制度,建立了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本公司财务报表编制的真实和公允。
(二)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运作机制
一是建立了由一般准则、作业准则、工作规范等组成的制度体系,以及现场与非现场并重的检查模式。二是设立了独立于业务经营管理之外,独立行使检查、监督、评价职能的审计部门,各一级分行根据机构设置条件和经营管理要求设立分行审计部门。三是建立了总行审计部向董事会的垂直报告路线,审计部负责人由董事会任命,年度审计计划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批准,审计结果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日常审计工作由副董事长直接分管,并接受监事会和高管层指导。以战略、风险、价值为导向,从加强对全行内控状况、风险状况的评价,加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揭示入手,持续加大审计检查力度,进一步转变审计管理流程和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内部审计独立监督、评价的职能,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内部控制关键要素与措施
报告期内,商业银行结合市场环境,围绕新的发展战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证了各项业务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优化内控环境
本行持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根据新的发展战略调整全行组织架构,精简管理层下设委员会,调整内控机构设置;科学界定前中后台、总分支行及附属机构的职能;持续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助推业务发展;有效落实各级行、各部门、各级人员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职责,夯实内控管理基础;持续开展多层次培训,加强核心人才培养,加大全员岗位培训力度;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发展战略中明确“人性化的员工管理、标准化的柜面服务、数据化的业务运行和差异化的客户服务”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二)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
本行结合新的发展战略以及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制定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内控管理政策与措施,有效提升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信用风险方面,全面量化信用风险管理,启动“信用风险公司客户评级优化项目”,以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为依据实现行业信贷风险前瞻性识别与持续性防控;市场风险方面,在年度授权和日常风险审批中对相关产品包含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识别和评估,积极加强和完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日常监控和报告;流动性风险方面,持续对资产负债的总量和结构、流动性缺口、备付指标的变动进行监测,综合评估全行流动性风险状况,有效应对流动性紧张的市场波动,确保了全行流动性安全;操作风险方面,全面推广操作风险系统及操作风险三大管理工具,为风险识别与评估提供管理运用平台,组织全行对重要业务领域的关键流程进行RCSA评估,分析、优化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声誉风险方面,持续加强舆情监测、处置力度,高度关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舆情监测,通过舆情提示单、媒体沟通等方式总分联动化解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方面,建立问题主动管理的机制,通过系统健康检查、日常巡检、趋势分析、厂商巡检和漏洞扫描,在全行范围开展电子银行信息安全检查、电子银行安全评估、互联网应用系统渗透测试等工作,主动识别潜在风险隐患。
(三)完善内控制度和措施
本行制定《内控梳理管理办法》、《内控台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固化了内控实施要求,实现各项内控管理工作的常态化;选取与业务发展和客户端联系密切的流程作为内控梳理及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的重点;优化理财业务审批流程、集中采购流程、信息系统开发流程,进一步处理好风险控制与审批效率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严格落实贷款三查;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通过货币市场、公开市场等多种渠道和手段增加流动性资金来源,确保全行流动性安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针对目前易发、频发操作风险隐患,加强风险提示和流程梳理,针对同业风险事件及时警示全行加强风险管控;市场风险管理方面,持续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限额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方面,深入开展系统和应用监控部署工作,强化性能容量管理,提升生产风险事件预防能力。
(四)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本行加强重大风险事件报告管理,提升对重大风险事件的反应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风险提示与风险信息共享,对个人征信系统应用、克隆银行卡、信用卡套现、银行卡盗刷、贸易融资金融服务等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深入剖析,提示风险要点和应对措施,增强员工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全面总结各分行运营状况和先进经验,通报全行共享,推动全行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篇6
关键词:财务违规;合规文化;风险管理;队伍建设;独立性
现如今,全球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要面临不可逆的局势,而国内经济短期内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对保持稳健经营和盈利转型提出了新挑战。要充分做好应对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所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就需要保证自身的操作足够标准,以此避免因为内部原因而导致的资金风险出现,由此,类似于“遏制违规经营”“防控合规风险”以及“建立合规长效机制”等问题开始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研究课题,笔者作为金融业的一员,有资格也有义务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避免财务合规风险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风险管理的意义
第一,提升国有商业银行人员对财务合规风险的识别以及应对水平。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来提高内部员工对财务合规风险的防范意识,再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分别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大力提高应对风险的应对水平,避免因此导致的一系列损失。第二,落实财务合规风险管理制度。在已有的财务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可以全面展开国有商业银行的落实管理制度工作,做到切实管理各岗位职能,在各方面都形成高度统一的标准和理念,从而确保制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提高综合竞争力。第三,形成资金安全保障屏障。发挥合规文化的正面导向作用。通过正确财务价值观去树立一个标准的业务操作规范,也可以直接激发员工主动向正确的财务价值观靠拢,从而由自身理念到具体的操作行为都与银行的经营目标高度统一,以此来提高银行的价值创造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员工职业素质,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安全运营的保障基础。
二、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风险具体表现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风险所表现的形式具体有五个方面,即:财务核算风险、财务审核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税务工作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一)财务核算风险
涉及财务核算类型风险的操作包括:成本费用预算出现违规现象;费用科目分列出现错误;账簿设置不规范;部分成本费用出现没有按照常规流程产出;成本费用计算时间不准确;会计原始凭证出现不完整的现象;各项目往来账款清理不及时;不按规定进行账务调整;提计税金不准确等。
(二)财务审核风险
涉及财务审核风险的表现主要有:没有遵循相应的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安排处理有关业务,报销票据签字不全财务报销或没有向专门审批的负责人进行审批就私自进行的财务支出往来;各费用超金额批准列支;采取各种避免审批的采购方式;大金额的业务项目逆流程审批;财务发票不合规列支、缺乏真实用途虚报发票套取资金,甚至使用“虚假发票”等。
(三)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有:超额支付;库存现金超额;账户审批不按标准流程;账外经营;抵债资产自己固定资产租赁没有及时入账或直接不入账;潜藏资产;利用职能便捷留取利润;财务收支违规挂账、以收抵支;通过虚假合同、虚假交易套取现金,用于其他用途,私设“小金库”等。
(四)资产管理风险
资产管理风险主要有:固定资产预算执行情况不够真实准确,存在虚列固定资产情况;项目实施各环节的审批程序不合规,存在反程序操作情况;未按规定的装修标准及面积标准进行装修改造,存在超预算、超规模问题;未按照竣工决算相关规定的要求,及时办理项目竣工决算,房产权证办理不及时;存在不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入账以及系统方面的其他不规范操作;办公用房配置不符合负责人履职待遇规定;漏报、瞒报房产情况,闲置资产处置过程不合规;入账操作不合理;无形资产管理未按标准流程执行:出入库台账手续不完善等。
(五)税务工作风险
税务工作风险主要有:工作人员未根据相关规定审计相关费用、开具税务发票等;未按规定完成纳税申报、纳税申报资料及附属报表未妥善保管;未按规定按月核对增值税进项税,已开具的增值税发票记账联、增值税专票抵扣联、税务检查资料等税务档案未装订及时归档等。以上风险不仅会直接侵害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还将间接导致银行的声誉和信用受损。
三、国有商业银行中财务合规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财务合规意识薄弱,合规文化体系不成熟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一定程度存在财务合规意识不强、风险观念淡薄、财务合规管理文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一方面是对违规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很多违规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员工不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政策,不懂法律和制度规范,或者尽管知晓清楚财务制度规定,但合规意识疏忽、自身行为散漫,甚至以信任替代制度、迫于领导强权屈从,造成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触碰合规底线。另一方面,考核激励机制重业务发展轻合规管理仍在一定程度凸显,银行经营机构迫于市场竞争和内部各部门业务指标考核的双重压力,逐渐形成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可以不考虑长远发展而选择偏向于激进类型的风险策略的氛围和风气,从而直接放弃顾及合规制度的约束。例如为完成年度营业收入目标,基层经营者往往违背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而将大额手续费收入一次性入账。这就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原有的合规机制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进而引发财务合规风险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机率和影响力。
(二)财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制度执行不到位
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的国有商业银行中的财务人员配备普遍短缺或是专业能力不强,而国有商业银行为了使得平时业绩表现良好和平稳运营,在人员配置上多向基层机构、一线营销岗位倾斜,对于财务人员招收要求“退而求其次”,也默认了人员兼岗的现象,也就使得银行大部分财务人员都不是专职人员,因此,银行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能、职责等都出现互相兼容、界限不清的混乱现象,这种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员安排和配置也会大大制约了合规机制的有效落实。其次,银行财务人员财务知识贫乏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不精,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力和经营战略的理解力有所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对于财务规章制度了解不够清晰,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此外,上级行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往往未能深入基层调研,与基层实际脱离,操作难度大,反馈评价收集不全面,因此对于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很难及时掌握并解决。
(三)全流程内控管理缺位,事后监管效果不佳
一是全流程管控薄弱。现如今各事物更新换代过快,越来越多的新型资金产品层出不穷,进而增加了更多新型的财务交付流程,这也加剧了商业银行财务监督体系的配套跟进压力,财务审核人员因专业性不足而未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规定,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也会因政策把握不准形成财务违规。此外,银行财务监督几乎涉及所有部门和员工,涵盖各个业务板块和条线,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无法实现各岗位职能的有力结合,最后使得管控实施流于形式。二是事后监督力度欠缺。由于前文所述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人员的专业性欠缺,在面临新型业务流程迅速更新换代时,就会出现财务检查力度欠缺的情况,从而无法完整地把控当前的财务风险形势,也没有能力应对风险带来的破坏力。同时,银行内部也存在对监督检查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检查流于形式,也间接助长了财务违规操作的风气。
四、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巩固完善财务合规文化体系建设
一是要提升学习效果,强化理念培育。积极采用各种形式,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合规培训和政策再宣讲,加强制度传导的深度与广度,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和树立良好示范典型,完善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明确合规的底线和道德准则。让合规经营理念这只“看不见的手”规范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通过管理者带头遵纪守规,使财务合规的价值理念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才能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理念。二是重新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保证财务内控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把员工考核指标扩大到各个方面,其中就要包括财务合规风险的考核指标,此外也要直接将财务合规目标与员工个人绩效收入相挂钩,从而有效规范财务人员操作,发挥财务合规风险管理的最大效益。三是建立并落实财务合规问责机制,并罗列相应的惩罚条例,进一步增强追究力度。严肃处理新发现问题,坚决遏制屡查屡犯。对新问题从严问责,对于屡查屡犯、违规问题严重且整改问责不力的机构及责任人,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和管理责任,还要上追领导责任,严肃追责问责,警示教育全员,有效制止违规违纪、有章不循现象。
(二)建设完善的财务制度
一是建立相应的财务合规管理制度。对于管理制度而言,财务合规管理需要做到切实可行,这就需要财务合规管理要全面覆盖到预算、审批、采购、核算、管理等环节,并且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财务合规管理制度上有相对应的条例,才可以使其在完全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之中。对单位内部及各部门间的财务内控职责进行科学分工,落实各岗位职责和责任,资源配置完全公开透明。在兼顾效率的情况下,从严从紧扩大事前审批范围,从源头抓好合规管理,严肃队伍纪律,降低基层机构违规风险。二是增强财务制度规范的操作性、执行性。对现有的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将财务制度科学合理的融入业务流程中,让执行过程有清晰的条例可以作为依据,从而稳步提升财务制度的约束力,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三是强化财务制度传导执行。形成了涵盖负责人履职、费用开支、集中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税务管理等财务管理领域的全流程制度,构建起全面覆盖、监督有效的财务制度体系。严格对照各项制度要求,系统梳理检视执行情况,紧盯风险突出的重点业务、重点环节,规范本机构的操作。对薄弱环节、问题易发业务要着重关注,确保制度到位、制度有效,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
(三)重视和加强财会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配备充足且合格的财会人员,保障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人员都具有相当的专业素质。注重人才培训管理机制,促进基层机构财务队伍建设,优化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和会计基础达标考试,狠抓专业资格持证率,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提升,例如组织员工考取外部专业资格证书,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财会人员。定期培训财务人员,采用现场培训、网络培训、专业能力测试、以查代训等方式,开展以财务应知应会、业务操作、岗位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培训,提升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无法胜任财务工作的人员进行动态岗位调整,并将财务人员梯队建设、能力素质提升效果纳入机构绩效考核范畴。二是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各岗位之间相互制衡。轮岗、休假、转授权管理等都要严格落实执行,合理安排会计岗位机制可以极大程度降低员工道德风险。
(四)强化督导检查
一是保证会计监督团队的独立性。建设一支高效的财务合规监督队伍,要求部门之间的监督工作互相分离,从而独立开展会计监督工作,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二是加强会计检查监督。制定年度财务管理条线内控风险重点防范工作、检查要点和检查实施计划,细化现场和非现场的检查与监督方式,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法,对财务管理的重要业务、薄弱环节、关键岗位要实施定期重点检查,有效保证财务监督覆盖面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增加。会计监督人员要提高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利用大数据筛查功能,建立常态化合规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实现对财务违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警示,精准定位问题,推动预警“向前一步”,及时发现和制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非现场全流程管理,提升合规管理“机控”“智控”化程度。三是坚持检查与辅导相结合。不仅要将监督工作常态化,还应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强化机构自查自纠能力,提高检查工作成效,一旦出现财务违规现象,要做到可以及时掌握准确的情况,并快速分析成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再将问题清单落实整改责任到人,确保整改实效。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市场经济变化动荡不安,国内金融环境也愈发复杂多变,为了更好地维持银行稳定运营,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快速适应越来越多的新型业务形式,而在此过程中,财务合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国有商业银行应直面问题,精准施策,从合规文化体系建设、财务制度完善、专业的财务队伍构建、独立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等方面入手,健全财务合规体系,保证其可以完全适应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打造纪律严明、风清气正的合规文化,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振宏.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财会研究,2021(03):79-80.
[2]郜祥安.F农信社财务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会计,2020(11):74-75.
[3]车朝立.论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J].全国流通经济,2019(10):112-113.
[4]黄志坚.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J].经营者,2019(03):64-65.
[5]李俐.业财融合创新求变——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财务转型探索与实践[J].金融会计,2019(01):24-29.
[6]李泉.试析国有商业银行中财务合规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02):155-156.
篇7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又称政府采购,与普通的企业采购相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采购资金的来源为财政性资金,财政性资金又主要由税收、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构成,其资金的性质具有公共性。二是采购主体与普通企业相比具有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的主体为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而企业是自负盈亏。三是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具有非盈利性。与普通的企业采购行为不同,行政事业单位所采购的物品一般都是供自己部门或者社会使用。四是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具有政策导向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物品所需的资金主要由上级财政拨付,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行为必须依照国家政府的要求进行。五是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行为必须公开。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必须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六是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行为具有强制性。行政事业单位所采购的物品必须纳入年度政府采购预算中,并且要经过财政部和人大审核通过之后才能够执行采购行为。
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部门设置形式各异
从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实施至今,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采购部门的设置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各地方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部门设置形式各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所设置的采购部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部和财务部没能分离,认为采购部和财务部合二为一有利于采购行为的实施,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行为直接由财务部门负责实施,虽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减少了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快速实施了采购计划,但是这种“管采不分离”的情况可能诱发腐败现象,不利于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行为进行监督。其次,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所需物品专业性要求较高,而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却没有按照所采购的不同物品分类设置部门,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特殊物品的采购,就可能在物品的质量控制上出现缺陷,影响使用效果,无法满足需求部门的要求。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物资监督部门的设置存在缺陷。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方便,直接把采购监督部门设置在财务部,这样就缺乏监督的独立性,难以对采购的所需物资实施较为独立的严格检查,大大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制度不灵活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不健全,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的批复需要等到年初3月份的人大通过之后才会正式通知到各单位,但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可能在3月之前急需采购某些物资,导致了采购行为没有可参考的财务预算标准,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行为相对随意,没有一个可遵循的标准。其次,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调整程序不完善。在执行采购预算的过程中与预算执行系统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指标向背离,在遇到追加、追减和调整政府采购预算时无法及时体现,而在调整预算时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了预算调整混乱,造成了采购预算规模与实际的采购规模偏离较大。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编制不准确。据有关统计,有超过一半的采购项目资金都是通过追加预算完成的,这说明了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普遍存在预算与实际差距太大的问题,造成了预算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约束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不健全
虽然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的一套监督机制,但是这些监督规定只规定了大方向,未规定明确的执行细则,内部控制程序还有待完善,监督机制存在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岗位安排和职责分工不科学。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明确了部门的职责和权利,但是并没有把其继续细化到个人头上,并没有按照岗位不相容分离的原则设置岗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能建立严格的预算外资金审批制度,缺乏专人根据规定进行审批。其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采购与验收环节,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不合规现象没有专人进行及时的汇报。最后,财务部门没有对采购合同、采购发票、检验报告等相关采购资料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缺乏严密的审核程序。
三、健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设立适应自身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部门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结合自身的不同背景进行科学的设置。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组织结构的设置主要参考三个因素:一是采购物资的专业程度;二是采购过程的复杂程度;三是采购人员的素质。下面介绍两种可能存在的情况,然后进行逐一分析。其一,对于采购专业低、采购复杂程度高、采购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形,应该设置独立的采购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职责权限,负责本单位采购计划和采购工作的实施,对于采购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可以参考外部咨询机构的意见。其二,对于采购专业要求较高、采购过程较为复杂、采购人员能力弱的情形,除了单独设置采购管理机构外,还应该设置相应的技术支撑机构,同时在采购人员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应该参考外部机构的专业意见。
(二)建立高效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管理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的有序开展,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设计详细的采购流程,主要包括采购需求的确认、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的实施、采购合同的确认、采购物资的验收、资金划转、采购文件的归类归档、采购过程的监督。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需要公开招标,因此在公开招标的过程中应该采取评定分离的原则,避免采购人代表参与评标委员会,影响独立性,将中标供应商的决策权交给采购人员。这一细微的调整,能够解决评审团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问题,实现评定分离、各司其职的新格局。
(三)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管理监督机制
要想构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监督机制,就必须掌握采购的内部控制风险关键点。由于在采购的过程中主要涉及预算、采购、交付,所以采购的过程中存在预算风险、采购风险和交付风险。对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明确采购的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把不同的人员配置到不相容的岗位上。其次,严格分析证明采购物资的可行性,明确采购物资的具体流程。再次,确定供应商选择标准,确定采购方式,明确采购合同的要点。最后,明确规定资金划转的方式和审核程序。防范采购过程中的三大主要风险,还应该对采购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专业考核,实行竞聘上岗,明确岗位职责和义务,做好风险的考察,以便更好地实现机制的监督。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物流金融运作模式风险控制物流企业
物流金融是发生在物流领域内的一种资金融通现象,其特点是由物流企业向物流客户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项目,从而起到保证物流业务顺利进行的目的。和任何一种经融业务一样,物流金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多样化的风险,控制不当也会给物流企业带来损失。分析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风险特点,对促进物流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不仅具有协助物流客户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功能,而且能够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虽然它在我国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运行模式。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
1代收货款业务。代收货款业务是物流公司在为物流客户(供方和需方)双方提供传递货物的过程中代替卖方向买方收取货款,然后将收取的货款转交卖方(发货)企业,并以一定比例从中抽取佣金的行为。代收货款业务一方面促进货物流通给供求双方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增加了物流公司的收入。
2垫付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收货预先不向供货方付款,而是由承揽运输业务的物流公司替代收货人预付一半货款,在收货人提货时把全部货款交付物流公司,再由物流公司转交供货方的一种业务形式。垫付货款业务还有另外一种主要由银行主导的运行模式,即供货方将货物的所有权移交给受理银行,受理银行确认后向供货方提供需要的资金。当收货方向办理银行偿还所借的货款后,由办理银行负责通知物流企业向收货方发送货物,由此货权即转移给给收货方。物流公司在这种模式下承担的责任是向银行提供货物信息、按协议运送货物,同时承担风险防控的功能。
3承兑汇票业务。承兑汇票业务涉及四个主体,分别是供货方、收货方、物流企业和有关银行。按照规定业务四方主体要先签订《保兑仓协议书》。其中物流公司提供承兑担保,收货方进行反担保并已承诺无条件回购货物;同时必须向银行申请开出承兑汇票,并按要求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银行按照约定先开出承兑汇票;收货方凭银行承兑汇票和合同向供货方采购需要的商品,物流公司对商品评估后入库作为质押物;在承兑汇票到期时由承办银行予以兑现将货款划到供货方账户;在收货方向银行完成还款后物流公司按照银行的规定释放质押物。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
物流仓单金融模式涉及生产性企业、承办银行和物流企业,其中物流企业在中间承担生产型企业和银行间融资桥梁的角色。其业务模式是生产性企业把一定数量的原材料作为质押物存入指定的融通仓,以此从承办银行融得需要的款项,然后视生产经营情况分期还款。物流企业替银行保管质押物品、评估质押物价值、监管质押物去向并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这种模式中,生产性企业的收益是通过流动资产质押获取所需的资金,银行通过流动资产贷款业务获得利息收入。物流企业一方面通过提供存放与管理货物服务收取相应费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价值评估与质押监管服务取得中介费用。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
物流授信金融是商业银行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授予合规的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获得授信的物流企业可以在银行给定的信贷规模内,向物流客户提供贷款的业务活动。物流企业能否获得银行的授信及其获得额度的多少,取决于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和以往的信用状况;物流企业对物流客户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的方式,贷款业务过程中银行不再参与具体的工作,由物流企业直接监控和办理质押贷款业务。物流授信金融的突出特点,一是简化了物流客户以往在银行申请质押贷款是需要办理的繁杂手续,有利于物流客户更加便捷地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把银行从繁琐的质押贷款业务中解放出来,从整体上有利于银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物流企业由于拥有更为充分的交易信息,由其负责物流领域质押贷款的发放有利于降低降低贷款风险。
三、不同模式下的金融风险控制
物流公司的介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但并不意味着金融风险完全的消失,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物流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结算金融风险的发生和物流业务内容及其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供应链稳定性风险、质押物贬值、供应商回购违约风险、质押物仓储安全风险和虚假及违规操作风险。防范不同特点和环节风险的发生,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
防范供应链风险,一是必须认真考察相关产品所处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详细情况,并事先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做到事前严密防范事后处理不乱。二是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环节并采取对性的措施,防止重大损失的出现。三是风险出现后及时计量损失状况,尽可能把损失控制在供应链各参与方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防范质押物贬值风险,要点是随时了解和把握质押物市场价格及其变动趋势,防止质押物跌价造成损失。为此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平台,在这方面需要物流公司和银行加强合作,充分利用银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搜集商品信息,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质押物的价格及其变化,为防范风险的发生做好准备。
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一般都是因为融资企业未能及时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引起的,要避免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由物流企业担负起对融资企业尽职考察的责任,调动各种资源从信用状况、资产质量、运行效率、管理能力和管理团队的道德水准等多方面入手,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情况,力争把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规则,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加强对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下大力气详细查找和努力排除风险隐患,把各种风险控制最低的水平。
规避操作风险的发生,核心是要严格考察供应链的交易情况,严格核实交易发生的背景和确保交易发生的真实性。发现和避免交易风险的发生,要点是必须根据交易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监控体系,以便排除和清除可能的风险隐患。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单金融模式存在的主要有质押物风险、物流企业资质风险以及融资企业的经营风险、违规操作风险和道德欺诈风险。
有效应对以上各类风险,首先是要全面评估质押物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包括审查质押物的所有权是否为融资企业所拥有,同时还要关注质押物的价格变动情况,如果发现质押物出现跌价现象,就要通知融资企业尽快补充货物或者增加保证金。其次是坚持严格合理设立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并配备合格的人力资源,能够从多方面准确评估质押物的真实价值。第三是物流企业在受理融资贷款业务过程中,必须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注意追踪贷款资金的去向和用途。第四是和贷款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严格按照规定开展金融业务并不断完善操作流程,依靠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监督保障操作行为合乎规范。第五是为防范欺诈行为的发生,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监控体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防止出现风险和漏洞。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信用缺失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要求物流企业必须规范其自身的制度和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实施稳健经营和积累良好资信资源,通过长期积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提高银行信用等级,为获取更多的授信额度打好信用基础。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的核心就是要获取融资企业获取资金后的资金流向数据,以便实施资金流向的实时监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构建资金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资金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潘卫红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2]刘巍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价[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
篇9
关键词:货币 资金 内部控 制体系措施
充足的货币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极易引发贪污、挪用、盗窃等舞弊行为。因此,在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核算的过程中,为了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必须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而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内控制度,必须按照“职能分割,制约监督”的原则,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内控控制体系及明确的规章制度,做好事前防范
(一)建立健全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立以“防”为主的监控体系,对于防范资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建立财务控制和职能部门相分离的监管体系。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各部门、明确各岗位职责和人员分工。例如:会计管账、出纳管钱是最基本的要求。出纳人员负责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空白支票和空白票据,并保证其安全完整,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结算业务和现金、银行账户的日常管理。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债权债务的管理,收入,支出,费用的账务登记工作。会计岗位的设置可根据业务量和业务流程及人员配备情况一人一岗或一人多岗、多岗一人。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人利润核算、编制报表和稽核。稽核人员可由其他会计人员兼任,主要负责监督出纳人员正确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监督重要会计印章的保管和使用情况;稽核人员还要稽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资料的真实、合法、准确与完整。
(二)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各职能部门或个人用款时,需向审批人提交申请,内容包括:支付货币资金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并随附经济合同或相关有效证明。审批人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对该项开支的合理性提出初步意见。对不符合规定的支付申请,审批人必须拒绝批复。待审批人出据批复意见后,复核会计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
(三)推行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企业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是推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资金预算控制则是事前防范最有效的手段,预算管理系统与电子报账系统结合形成的一体化系统控制成为公司资金控制的创新尝试,可促使管理人员注意到现金的“富余”和“短缺”情况,了解本公司的现金状况,从而调整资金使用的策略。另外,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公司应将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资金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预算。目前,部分公司仍然有很多依赖事后检查控制而不是事先预防控制,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例子,其主要原因就是事先计划不周全、不严密,或者计划执行不力。为此,应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加大经营管理中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有效开展过程控制,这些是内控必不可少的方法与途径。
(四)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前移监督关口,强化事前预防
内部审计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证,是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不依附于任何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大型集团公司都应建立内部预算审计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确立其地位及职能,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要加强对经济业务发生过程的监督,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定期比较经营过程中实际收支与预算的差异,对重大差异仔细分析,并可采取必要措施来调查实际收支结果。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确保预算的严肃性。
二、规范资金收支程序和流程,通过事中控制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合法
(一)有效的事中控制能保证资金的安全,严禁收款不入账,杜绝账外账
收入来源和形式必须合法合规,支付和使用资金必须有章可循; 合理调度使用资金,依据财务杠杆原理,选择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案,发挥资金的最大的效益。
(二)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的控制要点和控制方法如下
每日定期盘点库存现金、有价票据等,核对账实是否相符。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及时送存银行,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严禁白条抵库 ,监盘人员要不定期抽盘,确保帐实相符。收到的支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需设立台账,由专人管理,保证票据安全和及时兑现 。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在备查簿登记,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 ; 备查簿需留存入档。预留印鉴需分人保管签盖,从而达到互相监督和复核的目的。
(三)资金完整性控制要点和方法如下
根据发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和发票收据金额是否一致,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入账。加强对发票、收据的日常管理工作,建账核算,定期抽查核对存根联与记账联编号是否一致;不得私设“小金库”。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分析未达账项的原因,发现其是否存在错弊。随时核对往来账,通过发函向往来单位询证款项,对于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了解是否有收回款项不入账的情况。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如增设复核会计复核货币资金收支业务
重点控制大笔金额货币资金支付,严格执行货币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制度,利用政府机关、媒体、群众等社会力量来加强货币资金的检查和监督。
(五)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
服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通过对现金投资或现金使用的预算,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的控制方法。即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例如可以通过加快采购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可降低采购成本、推行一定的赊销政策,可提高售价或扩大销量或参与各种投资,以降低货币资金的储存量。也可制定货币资金收支中、长期计划,在合理预测一定时期货币资金存量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一些推迟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和加速货币回笼的销售政策。可以通过收回投资等方法。解决货币支出的缺口,但同时应权衡采取以上措施所付出的代价、成本或机会成本。使单位在预算期内保持一个合理的货币资金余额。
三、事后监督考核,及时反馈信息,以便更好的管理货币资金
事后监督指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遵循审计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资料,判断是否严格遵守制度规定,是否严格履行合同,程序,政策,资金收支是否在计划或预算范围之内,是否合理安排资金业务,根据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将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与部门的业绩指标挂钩,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总之,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货币资金的管理,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是整个内控管理的关键。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财经纪律、经营秩序,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发生以及事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峰.简叙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J].冶金财会,2005(9):59-62
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开心就好520”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政务公开办的精心指导下,黄山区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2020〕17号)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2020年政务公开重点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皖政办秘〔2020〕66号)要求,持续健全公开制度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开平台建设管理,不断夯实公开保障基础,全区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围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强信息。设立专题专栏,集中展示“六稳”“六保”工作。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解读政策文件及各部门落实工作取得的成效,全面展示我区工作开展的实时动态。截至目前,区本级“六稳”“六保”专栏共相关信息96条。保障及时公开。为加强“六稳”“六保”相关信息保障,要求发改、人社、财政、科信、商务等部门集中上线信息;及时组织各单位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类整理,梳理出涉及“六稳”“六保”政策文件及解读信息,对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核编辑、持续。
二是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做好市场监管规则和标准公开。在信息公开网“放管服改革”栏目增设“市场监管规则和标准”二级栏目,集中展示现行有效监管规则、标准内容,以公开促进公正监管。融合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统筹推进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相结合,不断扩大服务公开范围。主动政务服务场所、关联政务服务事项;添置自助设备、关联“7×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事项等,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持续优化全区营商环境。注重对基层一线政策执行人员开展政策解读和培训,确保经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区直主要职能部门先后组织开展针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政策解读培训会,现场普及政策知识,为一线人员答疑解惑。
三是围绕疫情防控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公开。及时准确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信息。依托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平台,在信息公开网同步开设专栏、专题,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黄山区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方面的政策措施、推进情况,累计相关信息200余条。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公开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指导区卫健委、应急局 等部门做好应急预案动态更新与公开,当前我区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护林防火等应急预案均已上网。
四是围绕 “三大攻坚战”深化信息公开。加强脱贫攻坚信息公开。累计脱贫攻坚动态信息和相关政策举措及执行落实情况信息30余条。推进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加强信息力度,通过信息公开网累计水资源、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河(湖)长制落实等领域相关信息40多条。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信息公开。明确责任分工,部署有关职能部门做好非法金融活动、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房地产市场风险控制等信息公开,全年累计相关信息20多条。
五是围绕民生改善深化信息公开。继续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征地、住房、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信息公开,进一步聚焦社会群众关切;加强公共资源交易、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信息公开工作,今年以来,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网累计全区政府采购信息200余条,工程建设项目合同信息80余条。
六是落实用权公开制度。加强权力配置信息公开。指导区直和乡镇依法公开工作职能、机构设置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全面展示所有区直部门及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情况。二是加强权力运行过程信息公开。决策预公开方面,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通过听证会、意见征集、会议开放等方式扩大公众参与。区政府第43、48次常务会议均邀请了市民群众代表列席,充分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涉企意见征集方面,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涉企意见征集8条,召开涉企政策座谈会3场。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方面,按季度公开2020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要求审计部门加强督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公开,积极开展决策执行效果评估,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
七是建立健全政务信息管理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开展清理,优化平台功能,对规范性文件文号、成文日期、日期、有效性等要素进行规范标注,同时上传word版本附件,最大限度方便公众搜索、下载、查阅。公开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汇编。要求区司法局对现行有效及2019年12月31日以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全面完成现行有效的文件目录及文件汇编梳理工作。
八是健全完善政策解读机制。用好区信息公开网、微博、微信等官方媒体平台,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让政策文件融入千家万户,切实保障政策的落实落地。按照“决策背景和依据、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研判和起草过程、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创新举措、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等8项内容,对解读信息格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围绕文字、照片、图表、元素等下功夫,加强内容梳理、要点挖掘和图解策划,进一步提升图片解读质量,增强阅读体验。截至目前,共制作2020年以来的政策文字解读79条、图片解读、媒体解读63条、视频动漫解读5条,实现对所有规范性文件和其他重要文件的文字解读和图片解读。
九是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关注国内、省内等先进城市“两化”工作最新进展和成效,学习研究优秀经验做法,为我区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借鉴。加强对全区“两化”工作的指导,明确要求把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情况作为评价政务公开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助力工作开展。召开2020年全区政务公开重点工作推进暨培训会,针对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进行详细培训,全面指导和布置工作;结合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召集部分重点领域单位开展研讨交流,及时解决遇到的难题。固定线上工作阵地,利用政务公开QQ群实现“零距离”交流;常态化开展跟踪调度,对进度偏慢、质量较低的单位,加强督促和指导。坚持需求导向,目录内容全面贴近实际,根据市级主管部门意见删除不符合区情实际的公开事项,将整理后的目录上传至报送系统,并信息。将26个重点领域的内容分解到22个区直部门,要求承担指导责任的区直部门对乡镇涉及本领域事项目录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标准目录编制完成后,由区政务公开办和对应区直部门共同审核研究,重点审核公开事项有无缺漏,公开内容、公开依据、公开时限、公开渠道、公开对象和公开方式等是否合理、完整;目录报送上线后,区政务公开办第一时间组织检查区直、乡镇目录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整改。
十是扎实办好政府公报。进一步推进政府公报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条例时限要求,确保以区政府、区政府办名义印发的文件自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在公报公开。建立健全区直部门文件报送和审查机制,将各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区政府公报。推进政府公报数字化管理,实现公报电子化,并上网公开。优化“政府公报”专题功能,实现政府公报电子版查询下载的同时,提供目录导航、内容检索、文件检索等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上线电子政府公报11期,包含各类文件27份,极大便捷了社会公众查阅信息。
十一是规范信息公开申请办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依申请公开答复规范,建立“登记—初审—分办—答复稿审核—法律顾问把关—领导审签—答复—归档”的闭环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统一的网上受理平台,加强对全区依申请公开办理工作的日常指导和监督检查,不定期开展办理情况测评。2020年以来,共依法依规办理依申请公开14件,实现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零诉讼。
十二是办好12345市长热线。全面加强热线平台管理和办理工作考核评价,努力提高办结率、回复率、满意率。今年以来,热线平台共受理群众诉求3252件,同比增长42.6%;办结率100%,满意率99.96%,群众关心关注的一大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工作时间表,不断巩固、提升,继续做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及时开启下一阶段任务。积极探索高效、便捷的公开方式,同步做好专栏、专题展示形式。利用皖事通、政务新媒体、移动APP、两微客户端等线上渠道,通过在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线下场所设立政务公开专区,开展信息公开服务,实现信息精准推送,提供互动交流、在线办事入口,进一步利企便民。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 下一篇: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