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挫折教育;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71-01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着人文性特点,可以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提供基础,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让学生能够正视困难,不畏惧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实现。

一、以课堂资源为出发点,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勇敢接受而不是一味逃避;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不是一撅不振;要满怀激情的拥抱生活,而不是束手无策。遭遇挫折是生活中时常发生的事情,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挫折结果常常不同,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如果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了信心和勇气,那么挫折将会成为通往成功途中的一个绊脚石,跨越不了的话你将会一事无成。相反,在逆境中能勇敢的接受,面对挫折,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这将会是终生受益的。

在《梅兰芳学艺》中,梅兰芳拜师学艺,开始老师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但是他不放弃,通过他努力刻苦的训练自己的眼神,最后别人夸奖他说他的眼睛会说话了。从这篇故事中,孩子们通过分析体会,不仅明白了做任何事情要成功必须勤学苦练,还懂得了挫折并不是战胜不了的,有了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挫折,就要想办法战胜挫折,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成功。具体来说:理智的态度,正确看待挫折,不畏惧,冷静分析,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找出问题的所在,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灵活的策略,策略不同于方法,而是在问题解决之后形成的一种意识,在遇到困难后先预设适合的解决方法,通过有效的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作出判断形成最终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孩子而言,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很重要,这有助于他们冷静分析问题,更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坚定的信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不断地尝试,才最终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树立榜样,以此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课文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榜样。《山茶花》是一片托物言志的课文,文章中的山茶花“如雪的洁白,似高山飞瀑溅出的晶莹的水花;如霞的粉红,似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如墨的浓黑,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这花确实很美,颜色鲜艳,形状美丽。前文演绎了山茶花的美艳,其寓意在于它在生长过程中付出了无数艰辛的努力,花骨朵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蕴蓄最终才开放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山茶花的形态美,运用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使整节课洋溢着美育气氛,同时对于展现山茶花精神美的段落进行诵读与品味,使学生明白,山茶花的美不仅仅是它的外表,还包括了它不屈不饶的精神。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同时能收到美育的熏陶,使学生在认识的不断深化中,以这些故事中人或事物面对挫折时坚韧不拔精神的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度,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循循善诱,个别指导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以及接受能力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同的。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有些学生反映较慢,有些学生坚强开朗,有些学生孤僻软弱。作为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以一概全,要尊重个别差异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首先,对学优生严格要求。品学兼优的学生常常受到老师的青睐和关注。这类学生在犯错的时候老师可能会不自觉地缩小他们的缺点。有句俗语叫做响鼓不重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成绩的好坏不是评价的全部,但是也属于主要的评价标准。成绩好的孩子在其他的品德、劳动、性格等方面并不一定也是优秀的。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常常被赞扬包围着,是家长的骄傲也是班上的榜样。但正是这种学生,长期的沉浸在被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中,慢慢的心理变得很脆弱,稍遇挫折很容易变得不堪一击。我们班上有个女生,她成绩优异,课堂上能够集思广益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是能够给老师带来惊喜;作业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在班上也是小干部,是老师最得力的小助手。老师,家长,同学对她都是赞不绝口,有时她犯点小错我也只是简单的提点一下,认为这个聪明的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注意就行了。但是在层层的光环包围的她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当我批评她时,她低下了头,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我接到了她家长的电话,说她回家就哭,情绪很激动,不愿意上学了。这件事给我了一个警示,那便是挫折教育刻不容缓,即使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要正确的看待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更要正视他们的不足。所以老师在面对优等生的时候,要及时指出他们各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客观看待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多关注学困生。学困生一般指的是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在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心里都占有主要的地位,学困生通常都是在学习上较为吃力,跟不上班上的节奏,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学习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在学校,这些学生多半显得不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常常显得更加沮丧,感觉自卑,没有勇气,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行,破罐子破摔。那么老师在对待这些学生的时候就更要注重方式方法,要更加的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人生观。

此外,从心理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当人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消极的。如有的学生考试考得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于是就沮丧,失去信心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更有甚者会想不开跳楼、自杀。这种事情在报纸上也常有登载。可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统计数据表明,经常处于担忧、苦闷等不良清绪状态下的人容易患癌症。因此,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是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顺心的事情,碰到了挫折我们该怎么办呢?情绪是具有调节功能的,这个时候就应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思维培养;应用

一、小学语文

小W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涵盖了听、说、读、写以及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同时它还是一门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语文知识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语文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知识积累与思维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提高了学生在语文知识积累方面的效率与质量,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二、知识积累

所谓的知识积累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把字、词、句进行积累的过程,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可以在日后的学习、写作中灵活运用。

我们先了解一下,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教学现状: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差。

2.虽然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但对于知识的传授与积累等方面的教学手段却还是比较传统的,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共同谈论一下,知识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勇于表现自己,但自制力比较差等特点,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部分需要识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尽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记住所学知识。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少数民族的图片,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少数民族都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有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用小鸟、树枝、蝴蝶等这些景色来描写上课的情景等,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特征,而且还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在基础知识积累过程中,多采用形象记忆法,便于学生乐于接受。如,在学习“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人多力量大,因此,三个人在一起,就组成了“众”。

3.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的技巧,在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把一些名言警句,写得比较好的段落积累下来,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运用;教师也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举办知识积累大比拼,既可以激发学生知识积累的热情,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思维培养

思维培养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教师应在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兴趣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并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创造思维方式。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地去接近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多发表不同的意见,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对课程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语文知识积累和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这两方面的培养与创新,要充分发挥两者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呼唤,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一、明标定向,乐学新知

教师要根据教材编排顺序,紧扣课文教学三维目标,从识字、习词、学句、赏段、析篇或听、说、读、写等方面,设计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字词、理解句段、把握内容、体会中心、感悟写法的导学提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此步骤意在保证学生读有目的、学有顺序、练有重点。这是关乎此项实验成败的关键环节,学生练得是否扎实,学得是否厚实,取决于教师,决定于学案。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要瞄准三维目标,真正体现“导在重点上、引在关键处、辅在必要时”。二要优化学案结构,它应由“学习目标”和“辅导训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辅导训练”这一部分,可按“识字写字、学词积词、初读感知、细读品味、质疑解惑、交流心得、内化升华”7个方面进行设计,每一方面含“学法指导”和“达标训练”两个层次。

二、自读质疑,自悟自练

学生按照老师印发或在电教媒体上呈现的导学提纲,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完成训练。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此步骤意在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习惯和能力,可让学生在课余自行预习,也可安排在课内完成。如果是安排在课内完成,教师要注意走近学困生,做好“扶弱济困”,为其指点迷津、纠误补漏。

三、细读研讨,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照导学提纲的顺序,逐一交流自学所得,相互纠误补漏,共同探究重点难点问题。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一过程,目的是为了发挥集体智慧作用,促进民主交流、扬长避短。教师要相信学生个体、群体的能力,且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学情,并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点拨。

四、自我回顾,讲评归结

老师将导学提纲分成若干板块,让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承担某一板块的首席发言人;每一板块按照“首席发言民主评议共同归结”的程序进行。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这一过程,目的在于借助班级集体力量,通过民主交流,达到共同释疑解惑、共同进步升华的效果。在“归结”时,教师要在学生围绕“思想收获、写法感悟”充分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并给予扼要归纳。

五、练习运用,开拓延伸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教益。这一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积累语言,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给予时间,指导创新

篇4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常州市级作文课题组 

                执笔人: 林中坤  一、    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关系素质教育成败的大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从小学阶段就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而语文素质的培养中,作文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同时,作文教学与听话、说话、阅读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作文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其它几方面的能力;再从学生学习的难度来看,尤其有必要加强作文教学。因为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学生听、读能力的发展,往往先于说写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说写能力的形成比听读能力的形成更困难,更复杂一些,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有的教师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听”、“读”等语文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还有的教师重“写”轻“说”造成学生写作时无米可炊,妨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部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因此如何借助于听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借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来提高习作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我们围绕武进市级作文课题-“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师资力量和时间,不断加强作文教学改革与研究,以“听”、“读”训练为切入点,以听促说,以读促说,以说促写,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与模式,在武进市第二轮优秀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研究成果,推动我镇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深入发展,我们进过反复考察、论证,提出并成功申报常州市级作文课题——“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在全镇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实验与研究。  二、    研究的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是以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为纲,以语文课本为本,以课堂教学为策划中心,以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辅,通过扎实有效的“听、读、说、写”综合活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听话、阅读、说话能力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几个概念是:这里的“听”,是指靠耳朵听(听觉)所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而是包括“听”以外的一切吸收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即包括阅读书本知识和观察周围事物等的途径和能力;“说”,是指根据吸收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后口述出来的方式和能力;“写”,是指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能润饰加工,形成书面语言的途径和能力以及自己评改习作的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模型 

听 

1.本研究课题的逻辑结构是:       说 写 

读 

2.理论依据: 

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读、说、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作文教学要重视听、读、说、写的有机统一,重视综合学习活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认为,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听话能力的培养,是儿童把感受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通过听话积累习作素材,学生听话可为其说话提供材料和内容,能为口语交际创造条件;说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能相应地提高书面表达(即习作)能力。并且先说后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说是写的基础,掌握口头语言是发展书面语言的依据,可见说话又为习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说话能力的发展,而说话能力的发展,又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信息的输入”。在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习语言,吸收词汇,摸索语法习惯,及感悟和吸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从而为说创造了条件。在读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他人的表述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这些方面的建构,学生可以将读到的感悟到的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将读得的素材,迁移口头表达的材料,通过思维的逻辑转换,就为说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可以把读得的信息,自然地流利地通过口头表达出来,提高了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出口成章”。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就可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以“听” 、“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以听促说,以读促说,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再经过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加工、整理,形成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即(习作能力)。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如果能遵循这种作文教学模式,将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步培养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符合新世纪的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的人才。 

3.研究所采取的范式: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范式是“中介过程”范式,即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教学研究范式。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期望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听、读、说、写的综合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能达到新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终极目标是学生听、读、说、写能力和谐发展,能达到“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程度,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期望通过实验与研究,探索总结出在小学阶段开展作文教学的一套新型模式。 

(四)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验室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性原则 自始自终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整体性原则 要从研究作文教学听读说写相互促进的关系出发, 听                                                         把握   说 写 的逻辑程序,处理好作文训练与思想教                                                            读  育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4.主体性原则 在“听、读、说、写”综合训练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综合活动家,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听、读、说、写能力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研究内容 

新修订的《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总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无论在文体上,还是表达上都比原来的大纲降低了要求,减轻了学生在民准备上的压力,便于他们无拘无束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由地表达出来。由于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词句训练是基础,片断训练是关键,篇章训练是目的。只有层层落实,才能实现整体优化,提高训练的效果。本课题按“低 中  高”的程序,循序渐进,依据语文新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学生习作能力进行实验与研究。在这过程中,我们将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建构与培养作为重要的方面。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生口语交际、习作过程中的心理。 

小学生作文往往凭兴趣出发。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尽可能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习作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心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习作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研究出一系列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各年级段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根据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来看,各年级的训练各有侧重点,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系列训练,各年级段的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的培养的总体策略为: 

低年级应着重练习写话,要求是:“对于写得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因此低年级作文教学着重研究如何以低年级教材中说话、写话(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为内容,通过“听、读”来获取知识,积累素材,对自己有兴趣的乐于自己想说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思维加工,让学生用完整的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话口述,然后把口述的内容书写出来并加以评改。 

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段。要求是:“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连贯。”对这段年级的学生作文训练要注意趣味性,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因此,中年级的作文教学,着重研究如何以中年级教材中“口语交际”与习作内容和语文实践活动为内容,通过“听读”片段范例,积累写作素材,学习片段写话,进行连句成段的方法训练,运用口头语言表达一个场面、一种景物、事件的精彩部分和自己的新奇想象等片段,然后再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润饰成一个真实、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性的书面片段,并加以评改。 

高年级着重练习写篇的训练。要求是:在中年级的基础上,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应用文,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有一定条理。在新大纲的要求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的习作要有中心、有一定的条理,能审题立意,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编写作文提纲,合理安排详略等,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使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达到或略高于大纲规定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能力。因此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以高年级教材中“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和语文实践活动为内容,着重应研究如何通过“听、读”活动获取说、写篇的知识、方法,训练学生审题立意,围绕中心选材,编写提纲的方法,布局谋篇能力的训练的方法等。还要研究学生运用“听、读”所积累的材料,如何进行合理想象和创造想象,思维加工形成内部语文,再生动、流利地进行口语交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从说到写,润饰加工连段成篇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改的策略。 

三)创建“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新型作文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出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新模式,是本课题的一个研究重点。我们要借鉴国内外作文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验与研究,总结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开放式,多向互动作文教学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四、施阶段第Ⅰ期研究的措施、内容、过程及方法: 

一)主要研究措施 

我镇的《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设计报告,于2001年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定为十五期间常州市级立项课题。我们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课题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验与研究。其中第二阶段,即具体实施阶段,又分四期进行。为了使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实施以下保障措施: 

1.加强课题管理,强化激励机制。 

我们认为完善的课题管理是课题研究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能使课题实验与研究顺利展开,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网络,如图所示:  教科室 ---- 课题组  ↗  校长室 --- 组织指导 ------ 具体实施 ------ 实验教师  (宏观控制)   教导处 ---- 教研组 

以“分层次,抓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工作思路,规范课题管理,并建立了一整套课题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如《课题组成员职责》、《课题研究成果奖励机制》等,从而进一步规范管理,激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与研究。 

2.成立总课题研究组和3个子课题组。为了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总课题研究组,由分管教学、教科研工作的王刚校长任组长,副组长由潘晨光校长、教科室林中坤主任、教导处雷浩良副教导主任,组员为低中高年级段教科研骨干教师。下设低、中、高3个子课题组,分别由全镇低、中、高年级语文老师组成,各组分别设正副组长和督察员。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首先,我们强化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了《教与学的心理学》、《课堂教学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理论学习材料选编》等教科研书籍和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重要的文章,并鼓励教师积极自学,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学习1-2篇与课题有关的文章,摘记有关内容、有价值的材料送教科室,作为文献资料,再由教科室推荐给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外出参观学习,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指导。 

4.认真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确定了各期的研究重点,并初步制定了实施计划,积极实施与研究。 

二)本课题第I期实施阶段研究重点是:  听  研究 说 中“听、读”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口语交际、习  读  作素材,拓展习作思路的策略。 

三)各子课题本期研究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低年级子课题组: 

A听的方面: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2、听故事、看音像作品,注意大致的内容和精彩情节。 

3、注意别人交谈时的态度、技巧。 

B读的方面: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