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篇1

[关键词] 乡镇企业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问题 对策

一、乡镇企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全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预报统计,2003年乡镇企业将实现增加值366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5960亿元,营业收入146000亿元,出货值13870亿元,实现利润8550亿元,上交税金27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9000亿元,从业人员年末数达13500万人。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出口创汇的近五分之二、工业增长值的近二分之一、农村社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就业岗位的四分之一强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发展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在乡镇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乡镇工业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防止污染,不仅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外在压力,而且也应该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目标。乡镇企业防污治污刻不容缓。

1.对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对环境保护及农业生态科学知识的缺乏,有些乡镇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个社会及环境的利益,不经环保部门的审批,乱占耕地,随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1)水污染。一些乡镇企业废水的擅自排放,造成水污染情况严重,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如江苏某镇,由于水污染造成5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水稻受灾面积达到1500余亩,主要表现为水稻苗无分蘖,无次生根、呈葱管状。

(2)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乡镇企业中的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及生产企业引起的,目前好多地方的噪音都超过了55标准分贝,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3)大气污染。

2.影响人体健康

乡镇企业往往从近期经济效益考虑问题,那些因污染和治理困难大而被城市淘汰的产品在乡镇却得到了发展。因企业本身没有防护处理设备,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除污染周围环境外,还造成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升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据对乡镇企业中环境污染严重并明显损害人群健康的电镀、印染、水泥、土法炼硫、炼焦、油毡、土法炼汞、炼锌、炼砷、炼铅等行业的调研,我国部分乡镇企业是在严重的浪费资源、明显危害人体健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查表明,被电镀厂污染的居民区,15天急性病发病率为10.9%,而对照区只有3.8%。

二、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来自社区的非正式监管乏力客观上助长了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

社区作为非正规的环境监管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受到社区公众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价值规范、环境保护参与成本等诸多变量的限制。

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乡镇企业处于教育程度最低的农村社区,农民不论在文化层次还是经济水平上都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一方面,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和污染潜在危害的认知往往是很模糊的;另一方面,家庭的成员很可能就是制造污染的乡镇企业的员工,由此也会导致农民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妥协和默许。

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

不合理的乡镇企业布局。乡镇工业布局分散,“乡乡办厂,村村冒烟”是人们对乡镇企业分散的最一般描述,这使得污染源过于分散,导致了污染扩散的广泛性,增大了污染的治理面。分散于乡村的小企业受经济实力所限,多分布于小河、小溪、小湖或水塘旁边,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过于分散,还会影响到生态环境投资效益,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

三、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1.更新概念,提高认识

企业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运行,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亦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的发展则应为进一步保护、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应使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2.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

(1)对污染源实施严格治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后,关闭了一批“十五小”企业注,要加强对“十五小”企业的监管,定期进行跟踪检查,有效遏制“十五小”企业的死灰复燃。

(2)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乡镇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建立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制,乡镇一级政府的机构应有相应的环保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同时还要制定监督管理工作制度,依法强化监督。对乡镇企业执行“积极引导,支持发展,治理整顿,控制污染”的方针。

(3)建立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噪声或产生固体废物者,按照法定程序就排放污染物的具体状况,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和注册的过程。当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在投入正式使用之前,排污单位应当履行排污申报登记的手续。

参考文献:

[1]张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J].环境保护,2002(12):34~35

[2]黄新欣: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福建环境,2002(6):38~39

[3]王秀:依靠科技智力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J].科技,2001(5):33~34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防治策略

1建筑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1.1噪音污染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引起众多的实际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最为突出而且最会引起民愤的问题还是噪声污染问题。在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个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噪声污染问题,噪声污染问题影响周围群众,同时对施工人员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正常情况下,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来源主要有土石方的挖掘、推土机以及挖掘机等其他机械噪音、打桩机发出噪音等等,当然每一个过程都会用到机器,只要使用机器基本都会产生噪音污染,噪音来源都是多方面的,也是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代表,噪音问题能否切实防治,将会给工程周围群众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个问题要充分引起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足够重视。

1.2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问题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来回运输以及搅拌过程、砂石料的搅拌等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灰尘,这些灰尘就会随着气流向周围扩散,如果时间过程,则周围就会形成强烈的粉尘大气污染,粉尘污染也是导致施工人员职业病的重要根源之一,同时也会给周围群众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如果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涂料,涂料中含有很强的气味或是有毒气体向周围散播,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和处理,其危害是巨大的。

1.3水污染问题

建筑施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施工设备的清洗过程带来的水污染问题,这方面还表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上面,另一方面是由施工原材料方面带来的水污染,很多原材料需要经过清洗或者混合,废水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处理,很容易将重金属等对土壤或者地下水物质排出,从而引起环境污染。1.4固体垃圾处理问题固态垃圾我们也称之为建筑垃圾,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废弃物,建筑垃圾的及时处理也是施工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固体垃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不仅会占用施工单位很多的空间,缩小施工有用区域,同时如果处理时间过长,很多的固态垃圾会产生不良气味或者有害物质,进而影响环境。

2更好的解决建筑施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建筑施工噪音污染防治首先要确定好噪音产生的源头,从源头出发才可以更好的发现噪音源头,进而更好的针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有效的对施工过程中的汽车、机械产生的噪音进行控制,可以在建筑工程色周围设置专门的隔离带和隔离墙,起到良好的隔音作用。而对于一些打桩、钻孔等噪音可以通过改良施工方式进行控制,比如打桩可以采用静力压桩的方式进行,不仅可以很好的降低噪音,同时还可以以提高压桩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噪音控制问题,施工企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噪音问题的存在会大大的加大附近居民对施工单位的投诉率,影响施工单位的形象。第二,对建筑施工中的大气污染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施工中,对施工中的粉尘问题解决,就要能在施工现场进行设置一些保护措施,在防尘的处理工作上加以完善化实施。在运送过程中避免从人群密集的地方经过,在运输的路线选择方面要能优化。在施工中遇到天气比较干燥的问题,就可通过在施工现场进行洒水的方式。在对泥浆进行搅拌的时候,可通过防尘罩加以应用,这对粉尘污染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第三,建筑施工中的废水污染问题的解决要科学性。在建筑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就要能注重对废水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保障废水的水质达到可排放的标准。可以通过化学絮凝剂的应用,对污染物进行沉淀,以及在有害物质上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消解。总之,只有达到废水排放的标准才能进行排放,严格的按照排放要求实施。第四,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垃圾处理要及时有效无污染。很多固体垃圾的长时间堆放会产生有害气体或者滋生有害物质,遇到大风天气还会加深大气污染,所以施工过程中的固态垃圾要指定专人负责,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及时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做好废物再利用的同时也要科学有效的降低固态垃圾的污染程度。

3结束语

建筑施工项目的增多也会带来更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控制,那么会给环境污染的扩大带来隐患,影响施工企业的形象,也会给最终的工程验收带来问题。在解决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不切实际,要注重科学的应对策略,处理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同的问题解决措施的制定都要行之有效。同时也希望本次问题分析可以对建筑施工企业一定的启示。

作者:林哲宇 张宝全

参考文献:

[1]杜培龙,郭子雄.实施绿色施工:管理与技术双管齐下——基于ISO14001的建筑企业环境因素及管理措施[J].建筑,2003(12).

篇3

【关键词】基层政府 环境监管 对策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经济资源,大量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以浙江为例,乡镇企业吸收了近40%的农村劳动力,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88%。农民收入50%来自乡镇企业,可以说,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企业进一步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对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原因解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超过50%,乡镇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主体。

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2点:环境污染。乡镇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较为分散,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管理层对环保方面重视程度较为薄弱及硬件上较难实现集中式三废处理系统,致使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废水方面,据统计,在21世纪初乡镇企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1/2左右,以目前的废水污水排放看来,如果不对其进行控制,每隔5年乡镇企业的废水排放量就上升1倍;生态破坏。大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是在农村产生和发展,而农村的生态环境是较低层次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得农村地区对乡镇企业的三废等污染物的容纳能力极弱,这些三废等污染物对耕地、森林、水等的破坏是非常明显的。据测算,由于植被、森林的破坏和乡镇工业 “三废”排放的日益加剧,中国水土流失面积每年正以58.19万公顷的速度扩大。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生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养分。

二、基层环境监管的困境分析

我国环境管理机制的最基层组织是县一级的环境保护局以及相关组织机构,面临着政府部门对基层面源污染的管理鞭长莫及等弊病。

(1)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与环境监管整体力量薄弱的双重困境。县区环保部门受编制和经费制约,面临污染企业多、县域范围大、执法成本高、监管范围宽、程序要求严的现状,存在顾不全、跑不动、查不到、测不了、联系不上的乡镇企业环境监管难题。同时,基层环境监管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严重不足,专职人员中“科班”出身占比低,甚至有些地方环境监管人员都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即处于“不会查”的状态。

(2)严峻的环境监管形式和软弱的基层环境执法的尴尬。我国现有24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50项行政法规,但普遍存在着规定软、权力小、手段弱等问题。目前基层环境执法部门对污染企业的监管仅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命令两条途径。而这两条途经对于严峻的监管形势来说不够有力。若不联合其他政府只能部门,单单环境执法部门并不能真正对污染的乡镇企业实施强制措施。

三、提升基层政府环境监管力度,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

(1)完善环境监管法律法规及标准,做到基层执法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新环保法的实施、不断健全的环境执法程序、不断修正的完善的环境标准支撑起基层政府环境监管体系。新环保法的实施是环境监管的法律依据;健全的环境执法程序是规范环境执法的纪律性和目的性,可避免实践中因一些技术性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的争议进而影响环境执法效果,可遏制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完善的环境标准是环境监管的技术基础和准则,是环境行政执法的尺度,在环境监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要明确乡政府环境监管职能并规定相应职责,让基层政府对乡镇的环境负责。

(2)提高基层环境监管人员整体能力,强化环境保护的软件建设。一方面,基层环境执法部门应当加强执法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执法人员务必认真领会法律精神,把各项规定具体化为日常管理中可具体操作的规范,切实提升自己政策业务素质和执法操作能力,严格依法办事。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环保部门的投入力度,确保其拥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只有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才能提高环境执法的效率和能力。

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软硬件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使其能有效地独立行使职权,使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所负担的任务相适应。强化硬件建设,对重点污染源安装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装置,实现在线远程定量化监控,确保污源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和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同时建立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化被动的环保工作为主动,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环境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优势。

(3)建立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乡镇企业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及环保工作开展纳入地方政府年度预算,列入年度环保目标考核,将有效快速提升乡镇环境监管能力。

乡镇企业环境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乡镇污染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法律等手段,凭借强有力的基层政府环境监管和执法能力,才能有效缓减、遏制乡镇污染企业的环境问题,倒逼乡镇企业良性转型,切实打开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存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元源头,池仁勇,汤临佳.乡镇企业所有制演变路径及动因――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7).

篇4

关键词: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49

随着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国家对环境污染加大了惩罚力度,对污染企业可按日连续计罚,且罚款上不封顶,这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环境成本压力,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问题不得不引起企业的重视。

1 企业环境成本的涵义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ISAR)在1998年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的定义,其认为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发生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成本研究的不断深入,环境成本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扩展。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环境成本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1)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分为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研发实验污染成本、材料采购阶段的环保材料采购成本、产品生产阶段的环境资源消耗成本和环保设施投资成本、产品销售阶段的环保包装支出和运输途中的能源消耗成本、废弃物处置阶段的循环再生成本和不可循环废弃物的焚烧或填埋成本等;(2)基于环境成本发生的空间角度,分为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3)基于资源流转平衡的角度,分为环境预防成本、环境检测成本、废弃物回收及再利用成本、环境资源损失成本及其他环境相关成本。

2 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经营方式,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国家各项环境保护法规的颁布,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渐渐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甚至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不断削减环境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并带动社会推行绿色消费方式,理顺企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自然、企业、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 当前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现状分析

3.1 不重视环保问题,环境成本意识薄弱

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环境保护投资力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但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仍然有一些企业并没有真正的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忽视环境成本。如果企业排污没有被有关部门发现,则排污企业是不会主动对污染进行治理。只有当污染被发现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后,迫于管理部门及社会舆论的压力,排污企业才会对污染进行治理,并将治理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计入环境成本。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迫于压力才考虑环境成本的,而并非积极主动地关注环境成本问题。而且,一般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考虑仅仅停留在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角度,并没有从生态环境的深层次角度去看待该问题。

3.2 存在末端治理思想,多采用事后控制的方法

我国学者提倡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生命周期法、作业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这些方法在西方国家均得到了较多应用。但是,现阶段这些方法在我国却很少采用。究其原因在于,这三种方法的运用是以企业重视环境成本并具有主动控制环境成本的意愿为前提。然而,结合我国实际,很多企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环境成本控制的主动性不强,从而影响了这些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实务中,我国大部分企业采取的还是基于末端治理思想的事后控制的方法。这种事后处理的方式,投资额大,运行费用高,增加了企业的治理成本,加大了企业的财务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很难非常尽责地治理,往往是敷衍了事。而且,在这种处理方式下,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不变,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十分有限,治理效果自然不明显。正是由于思想上不重视,企业环境治理意愿不强,治理效果难见成效。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虽然逐年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但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原因。

3.3 忽视事前预防与产品生态设计,忽视外部环境成本

按照物资流转的顺序,从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因此,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应贯穿于企业购、产、销全过程。然而,基于传统成本管理思想,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局限于内部生产过程,主要核算与控制产品生产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忽视事前的成本预防及产品生态设计,对企业外部的社会环境成本及对上下游企业造成的环境影响并没有考虑。

3.4 相关法规不健全,成本核算不规范

我国现阶段法规体系中,与企业成本核算有关的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税法几乎都找不到有关环境成本核算的具体条款,使得环境成本的核算无法可依,再加上外部环境成本本身确认计量上的复杂性,导致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难以规范化。实务中,有的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根本没有包括环境成本,有的企业即使核算了环境成本,也仅限于现有条件下很容易取得的排污费、绿化费、因违法导致的罚款和因污染而赔偿的损失等,核算内容非常有限。而且,没有开设环境成本账户进行独立核算,只是在管理费用账户中开设明细账户来核算绿化费、排污费等费用;对于违反环保法规而支付的罚款和因污染而支付的赔偿费用则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账户,也没有与营业外支出中的其他项目区分开来;对于环保设备的购置支出则直接与普通生产设备支出一同计入固定资产账户。可见,目前对环境成本的核算没有遵循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等要求,使得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和可比性,不利于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3.5 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环境污染的监管标准和处罚力度相对宽松,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财政收益的考虑也往往对企业排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督管理乏力,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污染影响评价体系。正是由于外部环境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企业内部难以真正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有的企业虽设立有环境成本控制目标,但往往目标不明确,也没有制定具体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现,环境成本控制成为空谈。

3.6 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考核体系

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大多数企业由于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并不会过多地考虑环境治理问题,更不会主动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对环境成本控制业绩进行考核。缺乏应有的评价机制,企业往往敷衍了事,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成本控制只是流于形式。

4 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对策

4.1 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对环境成本的重视程度

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当局、会计人员、社会公众都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环境责任意识。企业会计人员要积极更新知识结构,学习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的新知识,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重视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问题。

4.2 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

我国目前环保法规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难真正落到实处。政府有关部门应在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多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对环保法规实施的监督管理,制订环境保护业绩考核标准,从外部对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形成压力。同时,进一步改革完善税收、财政、金融等相关法规,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贴息贷款,从政策上给予足够支持,逐步引导企业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行为。只有外部有压力,内部有动力,企业才会真正主动地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4.3 加强环境成本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环境会计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国内理论界就环境会计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但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环境会计准则制度出台,对于实务界的具体操作缺乏指导性。因此,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应联手推进环境会计的深入研究,拓展环境成本的内涵,加强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研究,明确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与计量方法,提出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加强并规范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优先开展案例研究,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4.4 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采用超前控制和多维度控制模式

针对环境成本明显外部性和成本锁入效应的特点,企业可以采用超前控制和多维度控制模式,将成本控制的重心由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的预防和产品生态设计,结合产品生命周期,将产品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环保消费有机结合,形成政府、上下游企业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维度控制模式。

4.5 建立环境成本控制考核评价体系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情况的跟踪调查,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曝光力度,研究建立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且将其纳入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实行环境保护指标一票否决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企业予以重罚,对于考核优秀的企业予以补贴和税收优惠,迫使企业主动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在企业内部,鼓励企业设立环境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建立健全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并确保其能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

参考文献

[1]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篇5

关键词 成本分担 污染治理 博弈理论 公众参与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由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使环境破坏现象日趋严重。雾霾就是目前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一。气象监测显示,截至2013年12月4日18时,中国已有25个省(区、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雾霾天气。在《中国环境科学》中对2013年1月中国大面积雾霾事件直接社会经济损失评估中数据显示:就2013年1月份遭雾霾影响的城市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30亿元(仅交通及健康两类),其中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大致为304878万元,可见对雾霾的治理刻不容缓。而治理的其中一个关键点便是治理成本的分担。目前,主导治理雾霾的是政府,成本也主要是政府和企业负担。但现实中也存在着私家车尾气排放、农民燃烧秸秆、企业废气超标排放等问题。所以,如何将治理雾霾的成本在企业、政府、公众之间进行分担,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承担污染治理成本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系列环境问题发生。孙晓伟(2010)认为这是企业环境责任缺失的一种现象,其根源在于市场失灵,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1]夏佐铎(1999)认为企业的活动表现为一种外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污染物,给其他生产者与消费者带来了利益损害,但排放污染的企业却没有给受害者应有的赔偿,这就使企业在污染排放时忽视技术改造及承担社会成本,使污染行为日益严重。[2]马严等(1999)认为现行的治污机制由企业自行处理,治污过程由企业自我管理。由于治污与企业利益不统一,这种治理机制经常会导致污染物超标排放。因此,引入委托――治污机制,可解决治污与企业利益的对立矛盾,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3]马小明、赵月炜(2005)运用博弈方法分析了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治理的供给不足问题。[4]吴利华、陈瑜(2014)认为环境政策是使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从而迫使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5]这些研究揭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政府制定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了参考。

(二)公众承担污染治理成本研究现状

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治理的热门话题,在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和极端天气频现后,社会各界对公众参与寄予厚望。薛澜、董秀海(2010)认为所有的公众参与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对各类环保行为的事后监督和对各类环保政策的事前参与。认为赋予公民环境索赔权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以传统GDP发展为核心,缺乏公民参与治理的环境“软治理”机制的根本途径。[6]熊鹰(2007)认为我国环境问题中的公众参与的内容尽管也在不断完善,但受各种条件限制,仍有以下不足: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属于政府依赖型的参与;参与的过程主要侧重于末端参与,事前的参与力度不够;非政府的环保组织影响力有限。[7]李传轩(2008)认为通过环境税这一手段来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在深入考察中国有关环境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尚未真正确立环境税法制度的基本判断,提出了分阶段实施的独立型环境税法制度构建模式。[8]范俊玉(2011)认为在我国,加强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不仅是实现环境民主和纠正环境治理政府失灵现象的要求,也是促进环境网络治理、改变我国公众参与不足现状的需要。[9]

三、企业承担污染治理成本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力度也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成为困扰人类的一个重要的难题。企业作为污染排放的主体,对环境污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徐以详、谭先银(2014)认为污染治理的主体从狭义上可以分为公众、企业与政府。如何合理督促企业承担起排放的污染治理费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10]本文利用博弈理论来对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承担污染治理成本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在环境治理上的激励不相容

在我国环境治理监管制度安排下,企业应遵规守法,积极承担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但对于企业而言,存在着激励不足的问题。例如,永安药业在2011年底就因为排污被国家环保部挂牌督办,该企业如果在2012年6月底之前不能完成限期整改任务,或将被责令关闭,然而就在这样的层层重压之下,永安药业依然坚持排污。原因是污染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不会直接对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而如果按照环境监管部门规定,企业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将会有额外的一笔支出,治理排污而造成的费用相较于被监管部门发现并扣除的罚金更多。因此,相对于环境监管部门期望的实施治污,企业选择承担罚金照常排污的期望收益更高。

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权,每一个成员都有权享受,一个成员对环境治理的努力成果可能会被其他成员分享,而一个成员对环境的污染,结果可能会使其他成员一起承担。自然环境的公共产权缺乏对成员的约束机制,从而导致企业家做出符合经济效率的最优选择。在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大、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经济理性的企业会建立起“不对污染排放进行治理会带来更大利益”的思想。

篇6

关键词:规模化;环境成本;畜牧养殖业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环境理念的重视和关注,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对于环境带来的问题,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助力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降低养殖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有效控制对应的环境成本,成为农业产业的重要议题,引发相关学者的思考和探索。

1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农村畜牧养殖产业呈现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可以降低对应的养殖成本,快速提升养殖效益。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大力扶持,进一步提升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对应的规模化养殖,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以猪、鸡、牛为主带来的畜牧养殖产业市场稳定需求效应,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19 年秋季开始,猪肉价格持续性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速了规模化畜牧养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少省、市甚至对特定的畜牧业进行补助和支持,激发了农民的养殖热情。虽然种种利好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极为强烈影响效应,但是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超出了部分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对地方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和影响。虽然相应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收益,但是对于环境却缺乏有效的补偿措施,从而加剧了环境的恶化,为此,我国当前规模化畜牧养殖业需要针对具体的养殖成本以及环境成本进行科学计算,从而实现合理化的养殖规模,保证养殖户核心利益的同时,还要保障周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环境成本

2.1 环境成本的分类

我国畜牧养殖业的环境成本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的分类方法是将环境成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以及外部环境成本。其中内部环境成本是指畜牧业养殖企业在开展养殖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养殖费用,而外部环境成本是养殖企业应该承担,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进行计量的环境补偿费用,而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已经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这种环境成本分析方法,不仅设计简单,同时实用性强,成为当前科研学者主流的计算方法。

2.2 环境成本的评估方法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成本评估步骤,首先,要将环境成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分别计算。其次,按照外部环境成本评估计算步骤的顺序开展对应的基础工作:其一,筛选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于外部环境的直接影响,其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其三,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兑换成当前市场货币,其四,进行外部总环境成本的计算。最后,对估算完毕的环境成本进行复核和检验,确保没有漏项或者偏差问题的产生。通常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外部环境成本的估算方法涉及内容较为庞杂,如表1 所示根据表格提供的外部环境成本估算内容,我国当前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需要按照实际的污染物数量进行科学计算,从而实现以货币方法体现养殖业带来的直接环境损失。开展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环境成本评估,首要工作需要对养殖业的污染问题进行测算,了解当前环境污染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污染量,然后借助外部环境成本评估方法进行对应的成本核算。我国当前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实际问题,是对于相关的污染物缺乏科学的计算方法,对应的环境污染选项,大多数企业避重就轻,进而导致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影响了国家对相关企业的有效管理。

2.3 环境成本的控制思路

虽然我国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管理已经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标准,但是受相关政策、法规执行难度、监管力度等实际问题影响,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企业的控制方法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作为相关企业,首先要对环境成本问题加以重视,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控办法,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其一,确定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目标。规模化养殖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相关引导政策以及环境保护措施,开展对应的环境成本控制预案,同时对实施方案开展持续性的优化举措,提升方案的执行力度。其二,深入分析规模化畜牧养殖企业的环境成本项目。既要清除企业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要对可能存在疏漏的污染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统计,结合环境成本分类以及具体的环境成本项目进行对应分析,了解各个环境成本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的实际影响。其三,核算企业环境成本。将对环境的影响效应进行货币化,借助企业的环境影响以及相关治理数据转化为相应的货币成本,从而为企业相关商业行为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其四,制定环境成本控制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作为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预案要开展全方位、全系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分析,既要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要保证对应的成本控制预案符合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企业当前的资金数量,能否维系相应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应的实施内容是否存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支持,环境成本控制方案对于企业未来的整体效益是否可以激发更多的动力和潜力,最后,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其五,企业环境成本预案的有效实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应的经营内容,以及环境成本控制内容,需要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策略进行实施,有组织、有目标、有策略开展相应的成本控制计划,进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举措的同步进行,实现环境成本控制终极发展目标。其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效益的有效分析与后续总结。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有效分析成本控制计划实施后的效益指标,分析具体的控制成效,同时找出影响环境改变的重要原因,对当前企业依然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整改,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成本控制举措,需要结合后续总结内容,进行对应改进和升级,从根本上实现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全方位改变。

3 规模化畜牧养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举措

3.1 产品生命周期法

对于规模化畜牧养殖业,以羊为例,产品生命周期法是将羊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和管理,同时核算羊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分阶段开展环境成本的管控工作,需要将羊出生后不同阶段所耗费的成本进行计算。该方法使用简单,计算方便,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要求。

3.2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将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对象,按照生产消耗、运营消耗、成本消耗、费用消耗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可以提升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污染物及环境影响

4.1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污染物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主要以水污染、固定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为主,其中水污染为饲养目标产生的污染,以猪的饲养工作为例,包含猪尿液、猪舍冲洗、饲养场地等相关内容产业的污染问题;固体污染主要为猪的粪便污染;大气污染为规模化饲养下,猪的数量激增,所产生的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

4.2 污染物的环境影响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每日产生的粪便污染数量巨大,对于周边的空气、水资源、大气等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破坏。根据具体影响涉及到的环境损失情况进行分析,以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最为突出。4.2.1 污染水体环境规模化畜牧养殖业中,畜牧产生的尿液中含有BOD、COD、TP、TN等相关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被养殖场清洗后,可能直接排放到地下水系统当中,进而造成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产生,直接危害到周边的水体和土壤,尤其是对于周边田地的影响较为严重。4.2.2 污染土壤适量动物粪便可以提升土壤的养分,但是过量的粪便会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不仅会造成土地无法进行种植,同时还会破坏土壤的成分结构,进而导致土壤的荒芜。4.2.3 污染大气环境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由于养殖数量过大,每日会产生的废气数量激增,不仅会增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同时还会造成局部区域的恶臭产生。另外,当硫化氢等相关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即有可能引发饲养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影响养殖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降低,还会造成畜牧养殖环境的破坏,增加畜牧牲畜致死率和受病率。大气环境污染,不仅对畜牧业本身影响严重,同时还会危害周边的居住人群,引发环境污染的持续化和严重化,尤其是超大规模的畜牧养殖。

5 结论

规模化畜牧养殖业,无论是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环境污染,都是环境成本问题控制的重要内容。针对相关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影响范围,结合对应的具体成本内容进行分析,以科学的管控模式以及先进的管控理念,推进我国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环境成本控制,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对改善当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意义重大。

篇7

为进一步加强医药制造企业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切实解决医药制造企业废气扰民等环境污染问题,督促医药制造企业认真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分局决定开展医药制造企业专项环境执法检查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面排查医药制造企业,重点以发酵类、化学合成类为主,摸清企业特征污染物排放情况,严肃查处企业违法建设项目、污染物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医药制造企业健康发展,改善企业周边环境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检查主要内容

(一)医药制造企业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制度情况;

(二)医药制造企业废水、废气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危险废物贮存、处理处置情况;

(三)医药制造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四)医药工业园区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五)群众投诉反映的污染问题解决情况。

三、检查要求

(一)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年环保专项行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做到排查仔细,督促有力,查处到位。

(二)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排污申报登记数据信息,结合日常监管情况,处理处罚情况,全面开展排查。按照不同的生产工艺,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生物工程类、中药类、混装制剂类六项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或地方标准。加强对发酵尾气、有机溶剂、合成废气以及药物提取、生物工程类废气及恶臭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加强对化学药品原料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母液、反应基或培养基危险废物的监管,禁止随意倾倒、丢弃,不按规定处置。

篇8

【关键词】 环境成本内部化; 博弈均衡; 排污权交易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40-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资源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如何使企业承担更多的外部环境成本,解决环境成本内部化问题,成为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目前公认的纠正市场失灵的有效方法,但承担外部环境成本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企业在环境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动力不足。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目前我国政府推动企业承担外部环境成本的两种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的运行并没有有效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市场化的手段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解决环境成本内部化问题的主要方法。

从发达国家推行排污权交易的成功经验来看,有效的政府监督是排污权交易市场有序、高效运行的保障,而政府监督的目标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不一致产生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

本文通过非合作静态博弈分析,对政府监管与企业排污权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寻求促使企业积极进行排污权交易的有效方法,最终解决环境成本内部化问题。

二、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建立

在市场环境下,企业提供给监管者的信息是有限的,监管者的监管能力也是有限的。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企业与政府环境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使得企业与政府的环保行为成为一种博弈过程。

模型假设:

在建立政府与排污企业之间行为交互的博弈模型时,必须作出一些基本符合目前排污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且有利于简化模型的假设。

1.博弈主体只有政府和排污企业,根据对方策略选择出最优行动,他们的效用函数分别为E政府和E企业,且政府和企业都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政府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排污企业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政府作为监督主体有监督和不监督两种策略选择,排污企业作为排污主体有超证排污和不超证排污两种策略选择。

3.排污企业不超证排污的正常收益为I1,超证排污额外收益为I2。假定企业排污量超过初始排污权分配量且不超证排污,则排污企业从市场上购买排污许可证的成本为C2。实际上,排污许可证的价格越高,初始排污权的分配量越少,排污企业的产量越大,C2越大。

4.政府监管的成本为C1,假定政府监管则能发现企业超证排污,对排污企业的罚款为F,且政府能够准确检测出企业的超证排污所得,对其超证排污所得全额上缴。

5.政府没有进行监管时,政府可获得其他综合收益I3。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需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企业存在超证排污的情况下,政府不监督时政府的信誉损失为E。I3指政府不监管时,由于牺牲环境利益导致经济效益增加而给政府人员带来的收益或由于企业的“寻租”行为而给政府带来的收益。

基于排污企业与政府环保行为构建的博弈矩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政府和排污企业知道对手的策略和支付,因此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三、模型分析

(一)纯策略均衡分析

1.当I2+F-C1>I3-E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若C2>F时,则该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解为(监督,超证排污)。也就是说,当排污企业从排污权交易市场上购买排污许可证的成本大于因为超证排污所要缴纳的罚款时,排污企业会选择超证排污,政府选择监管的收益大于不监管的收益,政府选择监管。

二是若C2

2.I2+F-C1

综上所述,在政府与企业纯策略选择的情况下,不存在符合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解,即排污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混合策略均衡分析

设政府以P的概率选择监管,以1-P的概率选择不监管;排污企业以R的概率选择超证排污,以1-R的概率选择不超证排污(0≤P≥1,0≤R≥1),则政府的混合策略为S1=(P,1-P),排污企业的混合策略为S2=(R,1-R)。

政府的期望效用函数表示为:

E政府(P,R)=P・[R・(-C)+(1-R)・(I2+F-C1)]+(1-P)・[R・I3+(1-R)(I3-E)]

政府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坠E政府(P,R)/?坠p=0,所以得R=C1+I3/I2+F+E (1)

由式(1)可知,排污企业超证排污的概率与政府的监管成本、政府不监管时的综合收益正相关,与排污企业的超证排污额外收益、超证排污处罚、政府不监管时的信誉损失负相关。

企业的期望效用函数表示为:

E企业=(1-R)・[P・(I1-C2)+(1-P)・(I1-C2)]+R・[P・(P・(I1-F)+(1-P)(I1+I2)]

企业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坠E企业(P,R)/?坠p=0,所以得:P=C2+I2/I2+F (2)

由式(2)可知,政府监管排污企业违规排污的概率与排污企业的超证排污的额外收益、超证排污的罚款成反比,与排污企业从排污权交易市场上购买排污许可证的成本成正比。对此可以理解为,排污企业从排污权交易市场上购买排污许可证的成本越高,不超证排污的收益越小,排污企业超证排污的概率越大,则政府监管的概率也就越大。

四、博弈分析对于通过监管防止企业超证排污促进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启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不存在最优纯战略纳什均衡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分析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得出改进博弈均衡、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法。

改进政府选择策略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排污权交易顺利进行

从式(1)r=C1+I3/I2+F+E可以看出,排污企业超证排污的概率与政府的监管成本、政府不监管时的综合收益正相关,与政府对排污企业超证排污的罚款负相关。所以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降低监管成本和政府不监管时的综合收益,提高排污企业超证排污的处罚,从而降低企业超证排污的概率,促进排污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排污权交易市场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我国在现阶段还没有排污权交易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导致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缺乏统一性,各级政府之间各自为政、政令不统一,政府较高的监管成本,提高了不监管时的其他综合收益。有鉴于此,我国应加快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国家立法,将排放权的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同时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使排污权的交易主体、管理机构有法可依,降低监管成本。同时针对政府的监管行为应当设计有效的奖惩机制,促使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执法,降低政府不监管时的额外收益,建立法律为主,政策为辅的监管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环境成本内部化中的作用。

(二)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技能,加大企业超证排污被发现的概率

从式(1)r=C1+I3/I2+F+E可以看出,排污企业超证排污的概率与政府的监管成本正相关,提高政府的监管技能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降低排污企业超证排污的概率,促进排污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我国排污权交易以实现总量控制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地方政府在确定了本地区排污权的目标总量后,将排污权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发放到当地的企业手中,排污企业取得一定的初始排放量,但在此之后,政府要对企业是否超证排污进行监督。

进行测量污染技术开发,提供先进的测污手段,对政府监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测污技术,并准确测量出排污企业的污染量,是提高政府监管技能的有效手段。另外利用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全面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公平透明地公布企业的排污权交易信息,可以使政府全面了解排污权交易信息,降低政府监管成本。

(三)引入政府监管奖惩机制,促使政府积极监管

由式(1)r=C1+I3/I2+F+E可以看出,排污企业排污的概率与政府其他综合收益成正比、与政府不监管时的信誉损失成反比。所以,通过引入奖惩机制,降低政府不监管的其他综合收益有助于推进排污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通过积极推进社会信誉机制建设,使社会公众积极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通过建设诚信社会增加政府不监管时的信誉损失,降低政府不监管时的综合收益,从而推进政府监督下的排污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行为。

(四)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确保排污权交易顺利进行

由式(2)P=C2+I2/I2+F可以看出,排污企业从排污权交易市场上购买排污权的成本与政府监管的概率成反比。由于排污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排污权交易价格制定的不合理,导致排污权交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排污企业购买排污许可证的成本也过高。这虽然会使政府监管概率提高,但也会使企业违规排污概率增大(C2<F企业才可能不超证排污),同时,高的监管概率也会增加政府的监管成本。所以,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从法律上明确排污许可证交易的法定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制定合理的排污权交易价格是促使排污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必要措施。

五、结论

通过均衡解可以看出,环境成本内部化涉及到许多因素,政府要系统采取多项措施,运用排污权交易制度,促使排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内部化其环境成本,最终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张伟丽,叶民强.政府、环保部门、企业环保行为的动态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05(2):60-64.

[3] 刘苗苗,杜建国.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与企业行为演化分析[J].商业时代,2014(3):30-32.

[4] 顾鹏,杜建国,金帅.基于演化博弈的环境监管与排污企业治理行为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11):186-192.

[5] 金帅,盛昭瀚,杜建国.排污权交易系统中政府监管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1(4):174-182.

[6]王莉,徐本鑫,陶世祥.环境监管模式的困境与对策[J].环境保护,2010(10):37-38.

篇9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频繁出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同时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无疑使环境责任成为企业迫切需要履行的一项任务。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企业环境责任培育的内部聚集机制与外部保障机制进行探讨,最终构建贵州省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

关键词:贵州省;环境责任;意识培育

一、引子

企业环境责任(CER)源于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自愿承诺为促进社会和环境目标而采取的行动(European Commission,2002)。本质上,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发生矛盾的产物,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亦是企业的责任(Piotr Mazurkiewicz,2008)。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George·Enderle)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其中环境责任主要是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频繁地出现了类似陕西“铅污染”事件(2009)、海正药业超标排放和违规排放污染物致癌事件(2011)、云南曲靖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废料铬渣非法倾倒致污事件(2011)、广西龙江河隔污染事件(2012)、全国范围内“雾霾”天气(2013)等环境污染问题。十报告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构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治理决心,这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从早期的PM2.5到如今的PX事件,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渐渐从环境的检测数据转向了污染的源头——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缺失。对于污染源头项目的管理中,政府机关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主体的政府机关应该重视对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的培育。

贵州省作为我国重要旅游省份,环境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贵州省以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为战略目标,打造超工业化的产品,建设“国家公园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转型升级、后发赶超之路。这也就要求贵州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将环境作为其重点保护对象,不可为经济发展牺牲环境。因此,对于贵州省企业来说,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环境责任意识便不可缺失,但现阶段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普遍薄弱,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环境责任培育机制来引导企业重视环境责任,在不断发展中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状况的环境责任意识。

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内部聚集与外部保障

贵州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其旅游业作为本省的支柱性产业使得贵州省对于企业环境问题更为重视,也就对贵州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贵州省企业若要谋求长远发展,环境责任的履行将成为其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为了更好地履行环境责任,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可以从内部聚焦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来进行考量。

(一)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内部聚焦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首先应当从自身做起,在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等方面均应体现出其对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视,使环境责任由内而外体现在企业中。

在培育环境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在战略规划中体现环境责任理念。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从而制定新战略。完整的战略规划的首要条件是可执行性,它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两个方面。在企业发展方向上,就应当体现出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企业只有在自己的发展方向中融入环境责任的要素,才能指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看到自己所应履行的环境责任,才能在发展中不偏离自己认真履行环境责任的轨迹。企业资源配置策略直接决定了企业战略规划的可实施性。为了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必须在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中为其做出相应的资源安排,才能够为企业环境责任的培育提供足够的资源保证,确保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顺利实施。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成员为实现其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其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因此,若要培育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必须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安排相应的环境责任职权部门,以此来体现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意志,使企业员工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对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视。同时在组织结构中安排相应的职权部门对环境责任的履行进行监督。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的象征,体现出企业的内涵,因此,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应当融入其企业文化中,并由企业文化来展现企业自身对于履行环境责任的理念和决心。同时一个行业成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极其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在其自我意识中就应涵盖企业的环保思维,即环境责任意识。如果把环境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这对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二)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的外部保障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来督促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这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制定机构、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及其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等。

法律法规制定机构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具有强制性。培养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必须由强制开始,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出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开始意识到自身所应负担的环境责任。虽然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均对企业环境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定位、指导思想还不清晰,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等。所以对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仍需要相关机构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督促。

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同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对企业的影响,其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引导作用与监督作用,引导企业向着更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对于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因此对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能够引导企业首先意识到其自身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而自觉建立自身环境责任意识。同时政府与行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及时监督企业对于环境责任的履行,及时引导企业纠正其偏离环境责任履行的行为。

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企业在市场中得以生存的关键。而对于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十分重要。如果在竞争中履行环境责任能够成为一种优势,则更多的企业将选择履行环境责任,从而培育出其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但是现阶段履行环境责任与否并未成为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中的一种要素,这就需要社会的努力。只有在竞争中能够作为一种优势项目,环境责任履行才能更快的为企业所理解和接受,并督促企业培育其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

三、构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基本架构

一个企业如果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承担起环境责任,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来为自己谋利,应当自觉减少排污,或者在排污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危害降到最低。而贵州省处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其企业要想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必须承担起基本的企业环境责任,从而赢得社会对其的支持以及公众的认可与信任,从而得到较为忠实的顾客群,为自身发展获得最基本的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企业的期待正在发生改变。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对企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育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

篇10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加上传统会计难以披露更多与环境有关的会计信息,这样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了,为此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成为必然。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环境会计是从会计角度来协调、控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最优化,并满足环境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有关环境活动和环境绩效信息的需要。一般而言,企业外部的环境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政府、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

1、政府有关部门。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有利于政府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了解企业利用环境资源的情况,了解环境污染和保护的总体状况以及对环境污染和环保方面的业绩。同时,也有利于环保部门对环境总体情况的掌握,有利于政府其他部门对企业的社会贡献作出公正的评价与决策。对于实现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投资者。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对于那些社会和环境意识较强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利用环境信息确定企业环境表现的好坏,是否符合自己的环境意愿和环境思想,从而判断被投资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因素,如潜在或真实但尚未披露的环境负债。投资者出于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考虑,就会更加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以便掌握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3、债权人。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将直接影响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债权人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环境绩效,通过对环境绩效的分析来评估贷款风险。比如,银行在作出贷款决策前,会全面考虑企业的负债是否已全部列于资产负债表中,包括与环境有关的债务和潜在债务。除此之外,也开始重视企业投资的财产的环保状况及其隐含的环境风险,否则,保险商将可能替企业承担巨大的环境治理开支,从而招致巨大的损失。为此,保险公司在确定可以接受的企业投保的范围和基数时,也需要以企业的环境绩效作为评估标准。

4、社会公众。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和自身修养的提高,社会公众越来越崇尚绿色消费,并关心企业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情况。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必须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这只有通过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来塑造。比如,地处企业周边社区的社会公众由于自身利益的关系,就会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因为如果企业对他们所处的社区造成污染的话,该社区的公众将会受到损害,所以他们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愿望就很迫切,因此企业就要通过信息披露来让社会公众了解其环境信息。而新闻媒体、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各类环境组织对企业的环境信息也尤为关心,会对企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改善环境绩效。如,中央电视台曾经做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节目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强大力量。

二、企业管理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除了上述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企业提供有关各种环境信息之外,企业管理当局也需要利用环境会计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受托责任和接受社会环境资源评估机构的综合考核,以实施企业的环境管理计划。因此,环境会计不单为企业对外提供环境信息,还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服务,为企业长期、短期预测与决策、日常控制、事后分析评估提供有益信息,从而保证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及设备先进状况的差异,造成环境污染程度也有差异,作为收入抵减项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成本也就不同,从而使各个企业的净收益也不同。如果企业不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和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环境会计方面的信息,就不能使外部信息使用者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能使社会环境资源评估机构正确地考虑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对社会环保的贡献,可见,环境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

三、企业自身发展及责任延伸的需求

由于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尤其是自政府实施严厉的环保法规以来,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业绩信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通过环境报告改善自身的社会形象,并确立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比如,Nola Buhr认为,环境报告制度的创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作为提高公司环境业绩透明度的一项工具。Jaime Rivera-Camin认为,公司主要是将环境管理系统作为提升公司形象的政治关系途径,以获得政治上和竞争上的优势。Cooper等也认为,环境报告是一种公司公共关系,消除有关方面(立法机关、消费者及其他)对公司威胁的工具。Andrea B.Coulson等则指出:银行在贷款决策过程中,为确定其借款人的环境业绩是否合理,要进行环境信用风险评价。希望得到银行资金支持的公司,都会被要求提供其有关环境政策和管理实践的信息,这对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外部约束。

企业作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无时无刻不与环境联系在一起,从环境中获取能量、资源和信息。因此,企业负有改善环境的法定和道义上的责任。而这种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环境会计加以核算和反映,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通过独立审计机构及人员的鉴证,解脱其环境责任。

四、企业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