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管理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时期;机关单位;内容;行政管理;重要性;创新措施
在新时期下,机关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都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在此背景下,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对于充分发挥机关单位的职能,提升机关单位的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结合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积极创新也具有较大的价值【1】。
1机关单位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机关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上来讲主要包含着和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议管理。机关单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关机关制度的执行、上级的重要指示的传达和宣传以及重要活动的开展、人员任免等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会议来进行决定,因此,会议管理是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另外,会议的组织和管理也是机关单位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着个人综合能力。机关单位在进行会议管理时,需要对组织会议的频率、内容以及参会人员和时间等进行协调,避免会议开展过于频繁,或者是在内容上存在重叠,有人员因为其他原因参加不了等,这些都会造成会议组织出现问题,增加资金成本支出,影响机关单位的日常工作的安排。
第二,文档管理。机关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文件来进行传达的,这也是机关单位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机关单位的内部文件主要包含着上级下发的、本级出台的以及下级单位上报,同时还包含着会议纪要、报刊杂志、文件审批手续以及领导批示等文件等。这些文档资料都需要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进行管理。
第三,后勤管理。后勤管理是保证机关单位正常正常运行的重要内容,在内容上主要包含着会议安排、车辆调度、水电网络、生活服务、安全管理以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另外,机关单位的部门设置和职能定位、办公区域的分配等,这也是机关单位后勤管理的关键内容。
第四,办公环境管理。机关单位的办公环境主要包含着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包含着办公场所的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着机关单位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对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情绪和工作效率也有着直接的影响;软环境主要指的是机关单位人员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对外的亲和力等。
2新时期机关单位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机关单位在行政管理工作上,实行的是公共行政管理体制,体制革新也成为了机关单位创新发展的政治核心,具有较为关键的指导意义。通过加强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单位行政办公管理效率和行政管理服务质量。另外,通过进行机关单位行政管理,还可以有效降低机关单位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帮助机关单位以最少的社会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和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全球网络经济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通过进行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可以与两个或者是多个本地网络节点之间形成一定的关联性,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通过加强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利用“涟漪效应”而引起新的叠加效益,最终促进机关单位的整体发展。
3新时期机关单位行政管理的创新措施
3.1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对行政机构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情况下,机关单位的行政机构的设置上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运行以后,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短板和盲区,进而产生机构冗杂、职责划分不清以及人浮于事等问题。因此,机关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时,首先需要做得就是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对行政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一,机关单位在进行行政机构设置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阶段性的机构调整,根据当前的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合并和分拆,精减或者是增加一定的工作岗位;第二,机关单位需要按照现有工作需求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和新老员工相互搭配,实现知识结构交接的原则,提高行政机构设置的有效性【2】。
3.2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
机关单位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化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共性特征。因此,机关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的时候也需要尽量的将差异化工作利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约束。另外,机关单位在进行制度构建时,还需要兼顾约束性和激励性,不仅需要对工作职责进行硬约束,也需要结合单位个人发展前景的软构思,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3实现平衡分工和合理授权
机关单位在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注意实現平衡分工和合理授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考虑不同人员的分工,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在行政管理工作上也需要进行区别对待;第二,单位在进行人员分工的时候也不能单纯的考虑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对接关系,还需要考虑到工作任务的频率和责任的轻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授权;第三,机关单位很多人员虽然在行政管理的内容上大致相似,但是,在内容性质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机关单位需要给部分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授权,避免教条主义,实现平衡分工,最终促进机关单位的高效运转。
3.4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评价体系
监督是性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机关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价体系。第一,机关单位需要加强行权监督,以此来保证机关单位日常工作的质量和效益,避免其在行政管理决策以及个人意见或者是理解方面出现偏差,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二,机关单位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采取技能考核和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不断提高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评价的有效性,避免相关的主观因素对其进行干扰和影响。
3.5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其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机关单位还需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实现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最终提高其专业水平,促进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机关单位需要重视培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针对不同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区别对待,在正式开始培训之前,机关单位需要先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摸底,采取定期培训和临时培训的方式,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效果。另外,机关单位还需要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积极自学,对培训效果优异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促进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
篇2
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通信平台。这集中体现在对数据的及时、准确、共享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大量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一般认为财务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选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各个责任单位和整个单位的日常的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评价与考核,并帮助管理当局做出最优决策的管理活动。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代表,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的重点由事后会计核算转变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共同发展,形成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1.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监督
由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可能因制度覆盖面较广,或监督人员较少,或监督人员的素质问题,有可能出现监督不力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可考虑由财务主管部门网上设立“制度执行不力投诉栏”,让相关单位人员有权对监督管理部门执行制度考核的情况进行监督并提出异议。 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对投诉栏中有事实基础的意见进行分析、处理。
2.对资金支付管理的影响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不再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保留在央行国库,但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权限,在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建立起资金使用的制约机制。
3.对财务核算管理的影响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由事后静态核算转变为事中动态核算,核算业务活动的反映由定时转为及时,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可突破原有会计周期限制,提供及时的财务数据,并向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及时传递财务核算信息、指标执行信息、指标结余等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财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4.对财务决策和预测管理的影响
随着财政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宏观预测和经济效益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资金支出的决策和预测管理。具体来说,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对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和深层应用,逐步建立模拟人的思维的辅助决策系统。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智能型的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对本单位下一年度的支出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达到解决资金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的目的。
5.对预算编制管理的影响
随着部门预算方式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零基预算”管理,各单位根据自身人员、资产和工作情况,结合财政部门确定的标准定额,编制年度预算。这就要求各单位的预算会计必须全面掌握本单位的各类信息,才能准确编制出年度预算,为全年工作提供及时、充分的资金保障。
6.对会计职能和会计人员的影响
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会计反映职能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实现会计监督职能的内部控制工作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交由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在会计核算环节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力,会计人员更多地投人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管理中,其岗位职责及工作重点将从单纯的记账、算账转向财务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对财务人员的执业要求和专业水平要求将发生变化。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要明确各单位会计处理的职责。如,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统一记账、统一结账、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记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工作由各单位通过自己完成。在确定财务集中管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制度时,要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二、对会计管理的影响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都是分散的模式,各个单位是出于独立的完成会计的核算,并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向财政的部门上报会计的报表,这种分散性的模式,与技术的发展水平其实是密切联系的。但是伴随现代的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新的管理模式既会计的集中管理模式的出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出现很大的变化。
1.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的制度不断发生新的变革
我国的政府机构职能不断的在发生着转变,财务收与支这两条线的管理工作不断在变化,国库的财政集中支付和部门的预算管理都在同时间进行了改革,可以预见的是,预算的会计以后将会向非盈利的会计方向来发展,财政的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的会计都将并为政府的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划分为非盈利的会计。政府、非盈利的会计都会分别制定出会计的相关准则,并且规范出会计的相关核算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财务的报告制度。
2.信息技术在会计集中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在渐渐的发生变革,逐渐利用起这些技术,如进行数据的采集、信息的整理,以及全面集中管理财务模式,在内部逐渐开展局部的分散管理转换为远程的集中管理模式,实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因此,会计集中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完善的一种新管理模式。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对会计集中管理模式的产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
(1)有利于提升会计核算效率。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数据一般集中在财务主管部门,如集团财务部、财政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等,各单位会计人员操作时登录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从总体上看,各单位的软硬件系统维护量较小,数据库服务器的软硬件维护工作量较大。在确定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维护的管理制度时,可以明确财务主管部门的软硬件系统维护人员需要兼顾各财务核算单位的客户端维护工作,从整体上降低软硬件系统的维护成本,保证软硬件系统的运转效率。
(2)有利于行政管理的成本化。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花钱方式形成了明显的遏制效应,降低了行政成本。财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各业务部门的日常活动随时进行监督,严格审核,切实做到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
(3)有利于发挥会计监督职能。通过对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很可能会发现现有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时,要及时进行反馈,由制度建立部门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现阶段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要求。由于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最近几年才逐步得到应用,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制度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需要不断加强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定期完善工作。
篇3
关键词:管道完整性 管理 要点
一、引言
近年来,管道完整性管理PIM是国外油气管道工业中一个迅速发展的重要领域。由于石油天然气的易燃、易爆和具有毒性等的特征,管道运输安全日益受到关注。从保证管道安全的角度,管道管理可分为3 个层次,分别是可靠性评价(检测与安全评价)、风险评价和完整性管理,其中完整性管理是在可靠性评价和风险评价基础上的全面概括和提升。当前,我国正处在管道工业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新建管道还是老管道,都需要建立起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
二、管道完整性管理概念
管道完整性有4层含义:在物理上是完整的,在功能上是健全的;管道完整性应该是指管道受控,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管道管理者不断采取措施和改进方法来防止管道事故的发生,确保管道的完整;在时间上是全寿命周期,即覆盖了设计、施工、运行、废弃全过程。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是为确保管道完整性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指管道管理者针对管道不断变化的因素,对管道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不断改善识别到的不利影响因素,采取各种风险减缓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最终达到持续改进、减少管道事故、经济合理地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目的。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直接影响管道安全输送的所有因素。
三、管道完整性管理原则和要点
1. 完整性管理应从管道的规划和设计时期开始,并贯穿管道的整个生命期。
2. 完整性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应确定管道不同时期的管理重点;完整性管理程序本身的效能评价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程序的一部分,应定期对管道完整性和完整性管理程序进行评价。
3. 完整性管理平台应采用统一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平台,并保证完整性管理所采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风险评价作为完整性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定期开展,应对发现的重要危害,立即采取风险削减措施。
四、输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输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油气管道工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管道完整性管理是指对所有影响管道完整性的因素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管理,大体上包括以下内容:
1. 建立完整性管道机构,拟定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文件;
2. 进行管道风险分析,了解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将导致的后果,制定预防和应急措施;
3. 定期进行管道完整性检测和完整性评价,了解管道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和部位:
4. 检查、衡量完整性管理的效果,确定再评价的周期,持续不断地进行完整性管理;
5. 采取修复或减轻失效威胁的措施;
6.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和操作人员素质。由此不难看出,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体现了管道安全管理的时间完整性、数据完整性,和管理过程完整性及灵活性的特点。
五、输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流程
1.完整性数据收集与整合
完整性管理必须有全面准确的管道数据做支撑。对于天然气长输管道需要收集的数据包括:设计、材料和施工数据,运行、维护和检测数据,管道路由、周边环境、人口、地质条件等数据,以及事故和危害后果数据等,建立高效可靠的数据解决方案和数据系统对完整性管理至关重要。
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完整性管理的核心,是消除管道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风险评价首先要对影响管道安全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全面实别,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
1)与时间相关的因素,如内外腐蚀、疲劳裂纹等;
2)与时间无关的因素,如第三方破坏、误操作、地质及自然灾害等;
3)长期存在的稳定因素,如制造缺陷、施工损伤、设备老化等。
3. 完整性评价
完整性评价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采取有效方法对管道进行完整性检测和评价,确定管道的适用性,并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和指导。完整性检测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1)内检测,包括管道变形检测、金属损失的漏磁检测、裂纹的超声检测及损伤管道的强度和寿命评价,是全面掌握管道本体完好性的最有效方法;
2)压力试验,包括管道出厂前的水压试验、管道投运前的试压、管道运行过程中的压力实验,目前我国基本不对在役管道运行过程中进行压力试验,但是国外公司已采取此作法,对消除管道隐患具有显著作用;
3)直接评价,包括外腐蚀直接评价(ECDA)、内腐蚀直接评价(ICDA)、应力腐蚀开裂直接评价(SCCDA);
4)地质灾害评价,包括地震、滑坡、洪水、沉陷、冻土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预测,及地质灾害条件下管道安全性评价两方面,我国地质灾害导致的管道事故日益增多,地质灾害及管道评价也成为完整性评价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4. 预防和减缓措施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在完整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可能的风险降低方法,选择最有效的补救措施并实施补救。一是管道在线监测技术,如管道腐蚀监测、应力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泄漏监测、第三方破坏监测等,通过监测手段掌握管道运行情况、安全状态、发展趋势等信息,为管理运行提供决策参考。二是维护抢修技术,如防腐层修补、管体套筒修复、复合材料修复、带压封堵、溢油回收、开挖回填、停车再启动等,保证事故的快速响应和安全处置,管道的结构持续完整、强度持续可靠,以及连续平稳运行。
六、结论与认识
1.可以预期,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全面实施将大大减少管道事故的发生,并减轻事故造成
2. 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管道完整性管理法令、法规和标准体系;各企业应制定并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计划;发展管道完整性管理专业评价机构;开发各种检测装置和分析软件。
篇4
提高银行效益,降低金融风险,为增强邮政金融业务合规经营管理意识,培养良好的合规文化,2010年被确定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合规管理体制年”,当前正值邮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开展合夫建设推进年活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邮政储蓄事业的面长离不开合规经营,更与防控金融风险相伴。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必将为邮政储蓄经营理念和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和保证,也使得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工作局面成为了可能。下面,就如何提高银行效益,降底金融风险,我谈几点粗浅见解。
一、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对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同时要进一步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增强依法合规审慎经营意识,把我行各项经营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推进各项业务健康有效发展。要在我行内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形成讲实话,报实情,办实事,务实效的经营作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升管理水平,严明纪纪律,严格责任,狠抓落实,严格控制各类道德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维护和提升我行形象。一方面,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全行干部职工是我行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企业合规文化的实践和创造者,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建设好优良的合规文化企业,更谈不上让员工遵守法。从现实看,许多员工对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内涵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把企业合夫化文化建设与企业的一般文化娱乐活动混淆起来,以为提几句口号,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唱唱跳跳就是企业合规文化建设。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做好财会人员的培训考核,业务培训力要求培训力求达到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实用性、提升性,要使所有会计出纳人员从熟知制度规定,个个争当合格柜员,柜面成为营销舞台;要强化财会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不同形式,力求使财会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在上一个等极。通过系列活动,使全体员准确把握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真正科学内涵,自自觉也融入到企业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去,增强内控管理意识,狠抓基础管理,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二、加强合规文化是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需要。企业合规文化教良建成设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要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在一个时期内要有一定的规划目标,最终建立适应企长久发展机制。从我行看应该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形象、企业礼仪、企业标识等内容,形成有自己特色文化经营理念。首先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学习、交流、研讨使全体员工认识到邮政银行应如何发展,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应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与别的员工相比差别有多大,应如何改进;在桑植支行这个大家庭中自己是什么角色,自己出了多少力,对邮政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有何建设性意见。要通过谈认识谈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此建立我行的合规文化,进而提高我行的凝聚力,战斗力。其次要与案件专项治理和正在开展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茧自缚结合起来,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加强对晚发不正当交易行为降商业贿赂的业务环节的分析研究,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鼓励员工检举违纪违法的人和事,提供案件线索,推动案件专项工作深入开展,提高企业合规文化。最后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规范化服务,按照总行各项规章规定的条款,对一些细节问题,难点问题要进行专项学习。对当前的业务经营和柜台服务形势,认真总结和细分客户群体和业务需要,整合有限资源,对存在较大矛盾和服务困难的服务焦点要集思广益,打开思路,不继创新服务方式,以最大的限度满足客户需要,提升企业合规文化精华。
三、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和需要、加强合规文化教育和主要目地,是通过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降底金融风险,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工作中,应该做到“三要”一要树立正确指导思想。要在追求盈利的同时重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的倾向。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注重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规范日常行为。为此,要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并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业务经营过程,确保有章可循,切实堵住各种漏洞,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现问题。要认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健全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估和预警系统,要重视货款风险集中度及关联企业授信监控和风险提示,重视早期预警,认真执行重大违约情况登记和风险提示制度。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证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交易性,建立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要在追求自我经济利益手过程中建立健全不继自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操作风险防范。四要坚持思想教育。要紧紧抓信思想教育这一重要环节,经常开展有关规章制度的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党风廉政教育,不继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利用金融系统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现身说法,使全体职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蚀。
篇5
一、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六观”
“六观”揭示了检察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检察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服务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将检察工作融入全局工作,自觉地把检察工作放在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检察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
二是用忠诚、公正、清廉、为民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检察人员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克服特权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执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坚持为人民执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是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规范执法行为。这样的执法观要求我们在具体办案中,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要以平等谦和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以公心、真心、诚心、耐心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用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政绩观指导检察工作实践。这样的政绩观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发展和稳定。注重实体和程序公正,确保质量和效率相统一,法律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一致。不仅要提高结案率、率、有罪判决率,而且要努力做到服判息诉,解决实际问题。
五是用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权力观建立刚性制约机制。这样的权力观要求我们坚持从自身做起,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针对队伍建设和执法过程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综合运用教育、管理、监督等多种手段,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逐步构建一套严于自律不想为、严肃查处不敢为、严格管理不能为的检察廉政建设体系。
六是用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引导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转变机械、教条的思维观念,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坚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努力破解司法难题。
二、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六个有机统一”
“六个有机统一”阐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检察工作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概括了检察机关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有机统一。当今时代,各种思潮涌动,检察人员面临的考验更多,尤其是形形的思想冲击。要结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深入开展群众观念教育,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二是要强化大局意识,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与自身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根据党委中心工作,按照“四维护、两促进”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又要在检察工作中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自身发展中不符合、不适应、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三是要树立“大预防”观念,努力实现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的有机统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依法打击犯罪、加强法律监督的同时,确立“大预防”观念,更加注重犯罪预防,更加注重司法保护,更加注重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守法,坚持全面正确有效发挥检察职能,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实现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以强化法律监督为立身之本,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坚持以强化自身监督为发展之基,严以律己,切实保障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保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确保公正廉洁。
五是要狠抓执法办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各项检察工作都要围绕执法办案展开,服从和服务于执法办案。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履行检察职责,既要防止就案办案、就事论事,又要防止脱离职能、光谈服务,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
六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努力实现继承、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要坚持解放思想,继续更新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品牌建设,打造新的特色亮点。
三、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四个必须”
“四个必须”强调坚持权力观,从法律监督的性质、特点和职能作用出发,明确了开展检察工作、推进检察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是检察权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这是由检察权的法定性所决定的,也是确保宪法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权的行使,必须始终以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的规定为界限,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边界。
二是检察权必须受到监督制约。这是检察权严格依法行使的重要保障,也是权力观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时更要加强自身监督,勇于接受监督。只有自觉接受人大和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始终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才能真正赢得公信、树立权威。
篇6
摘要:本文认为,要使地方政府走出制度创新的困境,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地方政府应履行自己的产权职能,以制度创新促进产权的多元化,并通过产权保护,解决微观主体的动力激励问题;以制度化约束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创新关系;退出市场职能领域,实现制度创新的范式转换,如收缩公有经济的市场战线、明确政府职能的合理边界和放松管制等。
笔者曾撰文指出,转型期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在中国的市场化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境和弊端,如:中央规制下制度创新的空间限制;[1]“公用地灾难”与统一市场的阻隔;中央与地方制度博弈目标之间的冲突;创新非均衡下制度变迁水平的区域差异等。本文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走出困境的路向选择。
一、多元产权选择与微观主体的动力激励
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完善的产权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但产权制度不会在自然状态下生成,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凭借其暴力潜能和权威在全社会实现所有权,降低产权界定和转让中的交易费用;为产权的运行提供一个公正、安全的制度环境;利用法律和宪法制约利益集团通过重构产权实现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扼制国家权力对产权的干预。[2](P130~197)我们在考察中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经验时,可以发现,多元产权选择是一个成功经验,如广东南海市的“五个轮子一起转”、浙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等多元产权企业、广东顺德对企业的多元产权改造等。现在,从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营个体所有制、混合制、合伙制、国外独资和合资等等,都有应有的法律地位。哪种产权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适合于本地的实际,都应该予以扶持和鼓励。这也是政府职责的应有之义。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主张给予哪种产权形式以特殊政策,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履行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职责。对于公有企业,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产权界限,实现资产管理层次化到产权配置层次化的转变。对于地方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不适合改制的企业的资产管理,其管理模式可参考深圳的三级授权经营模式,把国有资产的最终产权与经营权分开,使国有资产的产权人格化,解决所有者虚位、国有资产无人负责的问题。为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可以考虑在地方人大(属广义的政府范畴)设立类似于“国资委”那样的机构,作为国有资产的人格化代表,并减少委托——链条,以便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在产权保障方面,除了中央政府应建立起完整的产权法律体系外,地方政府也应有与中央政府配套的产权监管体系,对有关的产权主体进行约束和监督。对于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可以考虑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对产权进行重组,进行积极的创新和试验,甚至是“试错”。在这方面,广东顺德的经验值得参考,他们对公有企业的改制就是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具体方式有:嫁接外资;划股出售、公私合营;分拆求活;多种形式租赁、公有民营或民有民营;企业兼并、拍卖;控股、参股;债权股份化或债务等值化改造;企业“先关后改”;公开上市;依法破产。通过改制,使产权具有可分解性(即财产权可以分解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可分散性(即企业产权股份化、多元化和社会化)和可让渡性(即产权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转让、买卖、出售、出租),满足市场经济对产权交易的要求,使得在产权市场尚未开放的情况下,实现产权制度创新的突破性进展,从而化解中央政府制度创新的规制约束。
除了对公有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继续走增量改革之路,加强对非公有产权的保护。因为,这是目前很多地方最薄弱也是最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的环节。
产权主要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和实现外部性的内在化而实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而能够实现这两大功能的产权应是那些资产能量化到个人的产权。公有企业在这一方面存在着重大的缺陷,由于资产不量化到个人,其委托—成本大,“内部人控制”使最终所有者难以实现对资产的有效监督,这是造成其经营困难的根本原因。而私有产权因资产的明晰量化和权利义务边界的确定性而产生极大的激励,它的私人收益率最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由此带来极高的生产效率。中国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自1980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产值以平均每年71%的速度增长,到1999年6月,私营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而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则从1978年的78%下降到1999年的33%)。目前,私营经济的贡献已经接近或超过国营部门,但其所占用的国家资源比重却微乎其微,而“耗用了2/3最为稀缺的资本资源的国有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只占1/3。”[3]中国私营企业用非常有限的资源去高水平甚至是超常发挥其内在的潜力。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私营经济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增长并没有伴随其他制度的相应变迁,它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制度障碍。从政府方面来看,主要的问题有:(1)产权保护制度欠缺。现有的法律和法规对私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权益的规定比较薄弱,私营企业在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出现纠纷时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从而使其发展的原动力受到削弱。(2)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公正原则没有真正实现。私营企业在诸如市场准入、银行信贷、税费征收和其他社会负担等方面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3)政府运作的不规范和官员拥有太多的超经济权力,使私营企业主不得不从“寻利”转向“寻租”,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从私营企业本身来看,问题主要有产权界区不清、家族化管理、规模小、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和产品结构雷同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产权界区不清,表现在: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家庭成员或家族成员内部自然人之间的产权界区不清;一部分私营企业,尽管其资本的形式确是私人资本,却在法律形式上戴了一顶“红帽子”;[4]一些私营企业是在没有真正的出资人的混沌状态下生成的,如负债借钱,从而造成天然的产权不清;一些私营企业主以个人的资本筹办企业,却以“合作”之类的形式注册成立公司。产权主体界区不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利于企业的资本积累;企业法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易于被侵害;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权威;造成有关人员之间的权、责、利不明确,而产生“搭便车”的道德投机。[5](P42~57)
科思将交易费用概念引入经济分析中,揭示了交易费用与制度形成的内在关系。他认为,企业和市场的边界是由市场的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的相互比较来决定的。[6]但中国在向市场的过渡过程中,需要政府对市场的培育和扶持,企业与市场的交易过程多了一个政府的环节,决定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必须考虑政府这一因素。柯荣住通过实地调研并运用统计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交易费用变化,[7]认为企业的交易费用由4部分构成:企业与政府的交易费用;市场与政府的交易费用;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企业除负担第二项费用之外的交易费用。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初期,第一、二项交易费用是最重要的(这与科思的理论有所不同),是中国过渡经济时期私营经济发展中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制度问题。柯荣住进一步分析,宽松的准入政策比宽松的规制政策更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宽松的准入政策会使私营企业更有发展的机会,而且政府也会采取与其相配套的规制政策,从而使私营企业的交易费用不断降低,提高其发展的动力。本文认为,政府在实行宽松的准入政策和规制政策的同时,还要履行其产权方面的职能和社会职能,减少企业第三项和第四项方面的交易费用,以进一步调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的事实,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私营产权激励方面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切实解决私有产权的保护问题。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从改革初期的“边际的、填补空缺”的角色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获得了国家的正式法律地位,可以说进入了国家的政治经济体系范畴,政府理应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实施保护。目前,在国家的物权法还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建立保护私有产权的制度,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这一制度需求,实现地方性制度均衡,以消除私营经济发展的心理顾虑。
第二,为私营经济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制度环境,减少私营企业的交易费用。这里既包括降低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费用,也包括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平等机会。但首先是要给予私营企业与其他经济形式相同的市场准入条件,因为,市场准入条件的放松会带来连续的制度响应,促使地方政府规范市场,降低规制费用,以及做好产权界定降低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等工作。
第三,厘定产权边界。私人产权界区不清本质上是私人企业主自身的问题。我们讲保护私有产权,首先要尊重私有企业主自主选择的权利。“因为私营资本最清楚重新界定产权对企业发展究竟有效无效,最清楚重新界定产权所需要支付的代价究竟有多高。”[5](P58)但当私人资本意识到界定产权的成本远远小于继续维持产权含混所蒙受的效率损失时,就会要求进行制度创新,要求政府出面界定产权。这时,地方政府就应协助做好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界定产权主体及边界,保证产权主体权利义务的落实。当然,在解决私人资本产权不清的问题上最为重要的是要给予其市场直接融资的制度条件。在这方面,目前我国还存在严重的制度短缺。市场融资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公开上市发行股票,二是通过银行借贷。而政策对私营资本上市有诸多限制,银行贷款也有非常苛刻的条件。这虽然是中央政府制度创新空间的范畴,但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去推动这些领域的制度变革。
第四,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消除社会对私有产权的歧视。意识形态的最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强化人们对产权和其他制度的认同而减少统治阶级的统治费用。但意识形态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由于源于“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8]比正式制度安排更具有持久性和滞后性。虽然从法律上中国早已确立了私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合法地位,但人们思想中的“公有”意识仍根深蒂固,它仍然在很多情况下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地方政府应强化对私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重要地位的宣传,并给予其应有的政治待遇,逐渐消除人们对私营经济的歧视,使私营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第五,除了上述产权、制度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创新以外,地方政府还应建立符合市场运作规范的政府行政制度秩序、发展要素市场、引导私营企业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变、引导它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供信息服务以减少交易费用和经营风险等。
二、以制度化约束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制度创新关系
一些后发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不发达国家在向市场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有效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权威主义的政治传统和作用机制以及强调集体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东亚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可以借鉴的富有价值的制度遗产。西方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变迁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而现在的不发达国家既面临着国内要求快速发展的社会压力,又面临着国际上日益增强的经济政治压力;既要保持不断变革的势头,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因此,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重要保证。
从过去一个世纪西方的发展规律来看,市场制度的发展和市场功能的扩大,并不是伴随着政府功能的缩小,相反,政府功能尤其是政府的经济功能在不断强化。在政府体系内,出现了两个集权化运动:一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集权,二是议会权力向政府行政首脑的转移。一个成熟的市场体系的有效运作,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政府尤其是有效的中央政府,以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功能是综合性和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在:[9](1)有效的市场运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和规范的市场秩序,以使原材料、商品、人才、劳动力、资金等资源要素能够自由和有序流动,降低交易费用。但是,市场又是一种分散的力量,它在运行中很容易与地方性的力量结合,不断地弱化社会的凝聚力。地方政府的“经济人”性质使其出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制度安排,从而阻隔市场的统一,影响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最终导致市场功能和交易活动的萎缩。因此,只有具有高度权威的中央政府运用其组织力量才能塑造统一的市场秩序。(2)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科学、结构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成熟的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统一的制度体系的安排和贯彻,只有在统一的政府权力体系中才能实现。(3)市场的运行需要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一些公共产品投资大、见效慢,并具有垄断性,特别是关系到全局性的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它们是市场运行所必需的,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大量投入。
可见,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制度创新的关系时,一定的中央集权是需要的。但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各地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需要多级的分层调控,需要多层的制度创新,不然,就会扼抑特色性制度潜能的发挥,扼抑人们对制度的合理预期和创新动力,地方市场的活力也就难以显现。而没有繁荣的地方市场就没有繁荣的全国市场。为此,必须找到一条既有利于中央适度集权,又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的两全之策。这个两全之策就是遵循市场的原则,以市场作为规制中央与地方制度创新关系的坐标:一是无论中央的制度创新还是地方的制度创新,都不要超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即凡是市场能调节的就由市场调节,市场失灵的地方有的就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二是以市场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创新空间,既要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有序运转,又要有利于地方市场的繁荣,发挥地方政府创新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原则,中央的制度创新空间应是:制订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以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通过财政政策、贷币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建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管理机制,保持总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对收入分配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建立既保证效率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与调节制度;维护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权益,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打破地区、部门对市场的侵害和封锁,培育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组织和提供公共产品(全国性的);协调工农、城乡、地区关系,实现制度的均衡发展。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空间包括:根据中央政府的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并作出与此规划和中央宏观目标相协调的地方制度安排;制定地方财政和区域性收入分配制度,引导和调节本地区的市场供求关系;培育地方性市场体系,推动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的开放和对接,为本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规范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管理地方国有资产,保证其完整、保值和增值;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框架内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高效配置;组织和提供本地区的公共产品。
中央与地方制度创新空间界线的落实,除了以法律化的机制约束两者之间的制度博弈关系外,还要建立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监督机制:一是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约束,这集中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人事控制权方面。二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铲除地方保护主义。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央与地方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从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为了加大治理、预防和惩罚力度,可以把这一工作列入最高权力机关的工作日程,对其进行专项治理;中央和地方的纪检、法律监督部门应将这问题列为执法监督的一项专门内容;中央对地方的绩效评估中,应改变过于强调经济发展指标的做法,引导地方政府放弃片面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思路。三是中央对地方的经济约束。要通过建立财政补助制度和财政监督制度等一系列经济制度,形成一种中央对地方的硬性制约和推动机制,达到调控地方制度目标的目的。西方各国中央政府建立的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制约和推动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它以中央政府控制大部分财政收入为基础(中央财政收入总额约占国民总收入的60%以上),中央政府通过将收入的一部分以财政补助的形式拨给地方,达到引导地方政府实施中央制度安排和宏观协调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财权主要集中于中央,然后中央政府通过拨款和补助等转移支付手段,达到调整地区间财力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的。在日本,中央政府为贯彻自己的政策意图特设了国库支出金,采取直接拨款的方式,将一部分资金拨给地方使用,这部分资金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高达20%。[10]因此,通过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的制度变革能力,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目前,我国在中央与地方分税制下,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返还地方的税收比率以及地方获得中央补贴占上交中央税收的比率,都要有规范的制度约束,保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稳定性和公平性,防止转移支付总量被挤占及转移支付的随意性。同时,要根据中国的国情,确定转移支付的比重,即应以不损害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与“效率优先”原则相悖的保护落后、挫伤先进的结果。我们在解决地区之间的差距问题上,不能简单地采取“劫富济贫”方法。要承认,一定的不平衡总是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不平衡还有利于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压力,促使各地更好地挖潜,实施制度创新,使资源配置达到更优状态。落后地区的发展,主要应建立在对自身资源优势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合实际的制度创新,摸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这才是一个治本的办法。
三、退出市场职能领域,实现制度创新的范式转换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扮演什么角色,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侧重。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到现代经济自由主义从“政府失败”出发,主张无需国家干预的市场,由“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作用;克服市场缺陷的出路是明晰产权而不是国家干预;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而不是市场自身。而从15世纪末的重商主义到凯恩斯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派,则从“市场失灵”出发,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布劳恩和杰克逊认为,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存在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存在不完全竞争(在自然垄断的领域内存在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现象)、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存在不确定性。[11]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去弥补市场的不足。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本身就是一套社会制度,市场中的交易包括契约性的协议和产权的让渡,还包括构造、组织交换活动并使其合法化的机制。简言之,市场就是组织化、制度化的交换,它本身便包含着政治体系的力量与影响,深深地嵌入广泛的政治与社会结构之中。“无形的手”背后有着有形的社会结构在调节以私利为目的的个人及其行动。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中,需要有产权和交易活动能得到合法认可和有效保护的制度环境,这要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做到。所以,不存在绝对不受政府及其制度约束的市场“真空”,所谓的“市场失灵”其实在较大程度上是“制度失灵”的外显。[12](P348)
但是,政府的作用只能限于弥补市场的不足,而不是取市场而代之:一是维持秩序职能,即有效保护产权和提供市场交易的基本博弈规则;二是解决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外部性问题,提供社会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维护者和地方公共秩序的建设者,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要以制度创新去弥补市场的缺陷,实现市场化的制度均衡,既防止制度供给的过剩,也要防止制度供给的不足。
然而,我们在考察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时可以发现,地方政府经常直接参与本地企业的经营活动,代行了市场的职能。这种创新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或者即使微观主体有创新的需求和动机,在中央制度进入壁垒的约束下也难以实现创新的愿望,从而使地方政府充当了制度创新的主角,弥补了市场和企业的不足,但其弊端也伴随而生。一是造成了政企不分,增加了企业交易过程的环节和费用,也使企业难以独立地走上市场。前面提到的“公用地灾难”、中央与地方制度博弈目标的冲突等弊端,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代行了市场的职能。因为,与企业绑在一起后,地方政府就难免会从本位主义出发,在其权力范围内施行有利于本地企业的制度安排,从而与其他地区和中央的制度变迁目标发生冲突,应验了“诺思悖论”:成也政府,败也政府。一方面,地方政府过多地干预市场,出现了制度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在公共产品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制度供给不足。要走出这一困境,就要实现制度创新范式的转换:从代替市场到退出市场,即凡是市场能调节的领域交由市场去调节,由市场主体根据需求自主实施制度创新,政府则主要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而发挥作用。
政府退出市场职能领域后,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微观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创新才能萌生和繁荣,最终达到由政府主导的供给型制度变迁方式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变,一个国家的制度变迁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性的制度均衡才有可能出现。因为,在一个自主和平等的环境中,微观主体能够及时感知和捕捉到获利的机会,并在自愿和一致的基础上,通过排除外部性和搭便车等问题,最终完成制度创新。这种创新,更有利于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13]达到制度创新的预期效果。
为实现制度创新范式的转换,地方政府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收缩公有经济的市场战线。公有企业的产权缺陷使其极易陷入资产无人负责的境地,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今后在一般竞争性行业里,不再搞公有企业。对原有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公有企业要改造成非公有企业,包括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是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一个根本办法。由于地方所属企业能够增加与销售收入挂钩的上缴费用,能够提供员工饭碗保障地区就业和社会稳定,所以地方政府总是倾向于外延式的经济扩张,导致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并且还会想方设法维持企业甚至是长期亏损企业的生存。只有斩断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资产隶属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效扩张的现象。道理很简单,没有哪一个私人资产所有者会允许企业的无效扩张的。
第二,明确政府职能的合理边界。有关政府职能的边界问题,总的来说,它应限于市场失灵和维护秩序领域。类似于企业投资和经营等微观领域的事务,应交由市场去调节。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受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市场职能领域。最近某省政府出面组织,由若干国有资产公司出资组建熊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4]这种“拉郎配”的政府行为,是地方政府追求规模、热衷于评比的排序、表现政绩的传统管理方式的延续。它明显超越了政府职能的合理边界,也遭到了部分企业的反对。张维迎说:“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方,政府在处理企业问题上花得精力越多,企业在处理与政府关系上花得精力越多,这个国家就越落后。”[15](P210)
第三,放松管制。管制即按照某种规则行事之意,目的是要使市场竞争处于一种公平的状态,避免社会利益的损失。张维迎认为,西方管制的基本理念是怎么去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效运转。他们普遍同意,自由签约是最重要的,只要交易双方的协议不形成对第三方的损害,管制就没有必要;只有市场运转会形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而这种损害又无法通过当事人之间解决时,才需要政府管制。而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取消市场和消灭市场。[15](P99~111)由于政府官员在实施管制时有自己的效用函数和信息的不完全等原因,使政府管制经常失效,因此,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放松管制,而不是加强管制。目前,放松管制的重点是对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直接干预和控制企业的主要手段,由此产生了诸如阻碍资源有效配置、行政效率低下、寻租和腐败滋生和蔓延等弊端。因此,改革的重点是减少审批的事项和明确政府审批的范围,衡量的尺度是:一是市场尺度,即凡是市场能调节的,政府就不要设立审批去干预。二是经济尺度,这主要从成本—效益方面考察审批的收益与成本是否对称。三是技术的尺度,即从技术能力方面看行政审批能不能把审批的事务管住,审批管不管用。
参考文献:
[1]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圳模式:三级授权经营制——委托关系的案例分析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1995(8).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3]陈铁源.私营经济降低改革成本[J].中华工商时报(京),2000年10月24日第1版.
[4]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5]刘伟著.中国私营资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Coase,Ronald.“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November1937.
[7]柯荣住.私营企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交易费用分析——来自温州模式的经验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杭州),1998(2).
[8]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1992年(7).
[9]赵成根.转型期的中央和地方[J].战略与管理(京),2000(3).
[10]杨小云.对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几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1996(3).
[11]C.V.BrownandP.M.Jackson.PublicSectorEconomics.4thed.London:BlackwellLtd.,1988.28
[12]董明.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3]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它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第二章第二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篇7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平等对话 学生自治 后政班时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行选课制和学分管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课,在条件成熟时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和再次选修,这就促使学生“走班”上课,固定不变的“班级”形式被打破,成为动态的组织。改变传统班级组织和管理形式,出现以行政班为主,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新班级模式。由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组成的教学班是很重要的教学集体,具有临时性、流动性的特点。这就给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重新审定和挖掘后行政班时代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新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课题。同时,对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等对话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要素
今天的教育已不可逆转地演变为服务业,这样一来,研究学生的需求就必然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而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挑战自在其中。于是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挖空心思弄清学生,成为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头戏。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班主任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这就要求每一位班主任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更要抛开威武的管理大棒,使班级里多一些对话、少一些说服。在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中,班主任把自己和学生都看做平等的一方,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放在一个天平上权衡,使教育变得理性,班主任可以淡定从容,学生气和心平,这样会使教育效益大大增加,更具持续性、持久力。而且,平等对话的效益远非如此,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学生的思想。每当学生的想法得到呵护、创造的幼芽随时得到浇灌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便如雨后春笋,于是,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班级,爱、帮助、欣赏在校园内灿烂。
二、“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班级生态是班级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学生观指出,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是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班级环境作为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指班级中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具有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更多地在班级生活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班级组织作为实现教育功能的主要阵地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接受“遗传”,尊重差异。学生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有智力方面的,有基础方面的,但每一个学生的本质都是好的,有的存在暂时发展时间上的差异,有的是特长发展方向上的差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只要给他们自尊、自信,给他们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他们总有某些方面是突出的、是优秀的,甚至可成为某一方面的能人。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暂时学习方面的后进,而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潜能,将他们一棍子打死,相信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有发展潜质的。
今天,我们要以班级为单位,努力创建一种新的班级环境,使之生态化,搭建合适学生的成长平台,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以便发现每个学生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班主任要以求变思维和宽广博大的心胸,接纳和保护学生身上刚刚萌芽的“枝枝杈杈”和“旁逸斜出”,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明确认定自己与别人不同且不属于任何人,使他们可以在许多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从而真正长大,逐步具备一些公民的素养。这样一来,学生肩上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当他们融入任何一个新集体时,才会具备未来社会需要的团队意识。
三、激励是促使学生自主、自强、健康成长的保障
现代教育致力于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代教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尊重学生需要,注意把学生需要引导至构建完整意义的人的高度。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的最好方法就是肯定和赞扬。林肯指出: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更有用,因为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学生衡量自我的成败,认知自身能力的暗示作用。一个智商很高的孩子,如果每天面对的是批评和指责,那他就会得到一种也是唯一的信息:我不行,久而久之,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就会压抑,情绪就会低落,随之而来的就会自卑、孤僻、自甘落后。恰恰相反,如果教师时常赞扬一个后进生,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就能使他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就会肯定自己,发现“我也行”,进而树立“我一定行”的信心,就会投身集体、大胆参与,增强责任感,自勉自强、努力向上。
因此,班主任要努力让学生这朵美丽的鲜花在激励中绽放。激励之于学生,犹如阳光之于种子,美丽的鲜花在激励中绽放,在责备中凋落。激励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促进他们自主、自强、健康成长,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的动力和勇气,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不断提升素质,战胜困难,振作精神,走向成功。对于渴望师爱的孩子,即使是牵强附会的善意谎言,也比讽刺挖苦强得多。
四、学生自治是班级管理的主旋律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做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自我管理与亲历实践能力的培养,呼唤班级管理文化的重新构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理念。学生“走班”上课现象的出现,使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的“独角戏”,而是全体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及家长有机配合形成合力的“大合唱”。这样一来,班级的管理角色被细分,管理岗位得以极大丰富,而且各种管理角色进行动态轮换,使学生个个有当班干部的机会,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责任心、义务感及创造性得以激发,给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敢于实践、展示才能的机会,从此,班集体成了爱和理解的家,学生成了这个家的真正主人,他们和平共处,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后行政班时代的教育追求.中国教育报,2013-9-11,(第5版).
[2]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校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指导意见(试行).
[3]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
[4]肖丽.赞赏在教学中的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7).
篇8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1.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本文对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界定如下:作为商业银行的各个主体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过程中,所拥有的带有本企业鲜明特色的、能够在占领市场份额、追求利润目标、扩大业务范围、实现战略发展等方面优于对手的竞争优势。
2.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存在不足的原因
2.1 体制原因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为迎合新的机遇和挑战,相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通过股改方式,开始了市场化进程。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加强了自身的金融管理,也进一步适应了市场风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并不是于分彻底。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长期垄断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其资产总额占比较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高出很多,依然带有行政垄断性质,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竞争当中,因而竞争性不强。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长期依赖关系并没有改变,国有企业长期占据国有商业银行巨额资金,国有商业银行由此承担着资金无法利用的时间成本、流动性不足和破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并不能进行经济资源的合理优化,也难以更有效率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
2.2 产权因素
产权制度是实现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支配权之内的一组权力。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是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商业银行虽建立起了现代产权制度,但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未完全分离,存在着单向授权、低效率等问题,产权制度并没有相应的约束、监督制度,因而现代产权制度并没有发挥真正效应,进而影响到银行治理水平,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3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顺利进行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通过有效的监管,可以确保银行金融业务的开展、利润目标的实现、风险控制、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及战略规划的成功实施,同时,也能够与竞争对手进行同步比较,促进竞争策略的优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过渡时期,因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各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不能有效的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因而影响了核心竞争力了的提升。
2.4 业务体系
业务是实现盈利性的手段,也是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体系相对单薄,与国外银行的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
(1)业务单一,业务创新能力弱。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还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综合型业务、理财业务、电子业务、金融工具创新业务等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银行。
(2)中间业务品种少、规模小。中间业务是否发达是衡量一个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少,主要是汇票业务、信用证业务等一般业务,并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规模小,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偏低,不仅无力与国外成熟银行相抗衡,也落后于国内的发展较为迅速的股份制银行。
(3)抗风险能力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处于政策的保护之下,竞争意识弱,且正处于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过渡期,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风险机制,不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显示不出较强的抵抗强,对于金融市场一般的利率、汇率等的变动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弱。
(4)金融产品技术性不高,难有较强的竞争力。当今社会,技术日新月异,掌握住核心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领先于对手占有市场份额,是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最为高效的捷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产品的技术性支撑,对技术的投入明显不足,因而不能够很快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飞跃。
(5)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知名银行涌入中国,不仅形成了多方竞争格局,也促使我国银行进行“走出去”的思考。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较迟,很多模式都是借鉴国外经验,因而,在国际竞争力上明显处于劣势。
3.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3.1 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要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产权归属上无明确所有权主体及责任主体的现状,努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使国有资产的流动明晰化,改变无人负责、权责不明的现象,通过有效的产权管理制度,明确个人职责,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无压力、无动力的现状。要明确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要以现代综合型金融机构的标准进行经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体制,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都应以市场主体的姿态进行有竞争力的业务开展。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寻求能够满足各自金融需求的合作关系。要彻底打破相互依赖、脱离竞争的不合理的资金供求链,明确资金流动的市场经济性质,实现融资的市场化,建立起符合现代竞争要求的金融信贷机制。国有商业银行要继续深入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逐步改变与政府的从属关系,向现代综合型金融企业方向转型,构建起合理的资本形成、运营、竞争、增值机制,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3.2 组织管理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管理存在无序性,影响影响了企业效率。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全部经济资源,层级分明,信息渠道畅通,机构组织分工明确,人员规模适当。要加强银行的组织管理,构建合理的机构体系,精简部门,合并冗余机构,撤销无效率机构。改革内部组织层级,形成有效的总行——分行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内部畅通和共享,决策的精准下达。精简人员,合理裁剪员工,减轻企业工资成本负担,建立合理的规模管理体系。
3.3 创新金融业务,提高金融产品核心竞争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资本雄厚,但没有产生与之相应的规模经济,主要原因是业务品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业务品种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的金融业务,主动涉足陌生金融领域,在成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同时,对已有业务也要进行创新,实现业务关联一体化服务,深入开发其潜在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自身资信高、网点多的特点,对业务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扩大业务优势,进行业务管理创新,使资源优势发挥最大效益。
3.4 细分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独一无的金融理财方案
客户资源是盈利的根本,要积极维护客户资源。对于不同客户的资产状况、投资偏好、经济实力、投资方向、信誉度要进行细致的了解,以此确定客户的融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做到量体裁衣,制定出最适合客户的金融需求方案,通过差异化的客户细分机制,培养客户忠诚度,建立起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地位。
4.结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机遇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研究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国有商业银行只有更好的整合内部资源,开创外部资源,才能在竞争中继续保持传统优势。
篇9
关键词:老年ACS;心理特征;有效干预; 病情转归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健康理念的变化,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日渐加强,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老年患者的比率也在明显增加,老年疾病随之增加,尤其是老年ACS。老年人患有ACS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病程、疾病的转归、预后及生存质量。ACS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病之一,也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及康复的全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对老年ACS后焦虑抑郁症状的早期识别和及早实施有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缩短疗程,促进疾病的康复。现浅谈一点心得体会和观点。
1临床资料
急诊收治的老年ACS合并抑郁症患者60例中,随机选取30例作为观察组,另3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在65岁~84岁,平均72岁,男性38例,女性22例。观察组除了接受常规药物及相应的其它治疗手段外给予心理特征分析,并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心理因素干预和抗抑郁治疗,观察总结其疗程的顺利程度、疗程的长短、疗效及愈后的影响。
2方法
此次收治的60例患者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确诊为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冠心病。抑郁症的诊断根据与患者进行一般性语言交流和试问性答问和症状自评量表调查进行确诊。治疗方法:给予硝酸酯类、辛伐他丁、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舒血宁、等药物治疗以外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心理特征分析,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适宜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治疗。首先对老年ACS合并抑郁症患者给予身心安定,用温暖亲切的语言和惬意的医疗服务行为来减轻患者对本病的极度恐惧感,用恰当适度的方式讲解本病使患者对本病有着正确的认知,从心里排解压力,舒缓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有极度疼痛患者及时给予吗啡或罂粟碱等使患者尽快镇静下来接受治疗。没有家人陪护的患者配备专人医护和护工来照料。躁狂患者给予安定,抑郁症状较重患者给予阿米替林(25mg/d)药物,进行情绪安抚和注意力转移、精神鼓励、人文关怀、亲情服务等均能起到疏导治疗的作用。
3结果
入选的30例观察组患者均合并有较重的焦虑和抑郁。其中24例只接受心理疏导治疗,16例接受程度不同的抗抑郁药物协助治疗。观察组比对照组从情绪极端紧张甚至恐慌中能够及早得到安定,舒缓情绪,排解压力,能够正确认知ACS,尽早进入接受其治疗的平静状态。观察组历时1~6h,平均2.5h而对照组历时2~12h,平均4h。观察组死亡2例,占67%,对照组死亡4例,占16.7%。观察组50天后随访复发1例,占33%,对照组复发3例,占10%。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程短,疗效稳定,愈后良好。
4讨论
抑郁是ACS后的高发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ACS后有两种类型的抑郁症,即功能受损的急性抑郁和社会支持不良的持续抑郁。抑郁症不仅影响ACS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增加其病死率。
抑郁症是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以外的冠心病发病和心脏意外事件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在重症抑郁症为4~4.5,亚临床抑郁症为1.5~2.0。在ACS患者中抑郁症可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险度,但对这种联系的生理机制知道的很少。心理干预治疗是在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疾病的同时,给予合并抑郁症的患者积极心理干预治疗。
4.1心理因素分析:由于老年人的心、脑以及其它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表现为反应迟钝,言语表达不够准确,动作迟缓行走不协调,感到力不从心,老而无用,因而产生疑老心理,就对生命价值及治疗失去信心,不想再因为自己的疾病而拖累家人,陷入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中,不配合接受治疗,甚至因疾病产生悲观心理。表现为焦虑、抑郁、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3]。由于老年人对疾苦的忍耐力及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极差,当得知患上ACS时紧张的情绪转变为焦虑、抑郁和恐惧。特别是反复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心慌、呼吸困难等,会使病人出现濒死的恐惧感,这在疾病的恢复期,使他们又会害怕疾病再次复发[4],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愈后。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引言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房地产项目管理的开发商是管理主体,是整个房地产项目的组织者,对房地产项目开展完整项目管理。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重点是协调好时间、性能指标与经费之间的关系,确保房地产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因此,房地产项目管理在房地产项目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略市场调查,决策存在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可见,房地产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在拿到项目之后,急于实现经济效益,缩短工期,压缩成本,并没有对市场进行细致的调查,就大概的确定了实施方案。他们只注重能够从中赚取的利润,而一昧的效仿别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没有自己的特色,也不结合实际情况。导致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没有吸引力,所以在后期的市场竞争中就处于劣势。而且,因为没有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在方案确定的时候也很可能会出现失误,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其实,不论是一个工程还是一件事,一个好的开始都直接影响进程及最终的结果。所以,项目方案的确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前期的市场调研,要打有准备的“仗”,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不要急于眼前看到的利益。因为没有周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很多决策只是匆忙拍板,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很不科学。
1.2 重施工,设计未能因地制宜
在我国国内的房地产企业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比较注重项目的施工时期的投资控制,对投入合理的资金能取得适用而又经济的有形建筑产品却几乎没有考虑到。重视项目的施工而忽略其设计在每家房地产企业中几乎都存在。根据一般的惯例来看,施工项目的质量、投资与进度,在房地产施工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施工图纸已完成,投资的控制是在已经获得的投资基础上来开展,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范围与力度方面明显减弱,而且施工监理本身就为控制咨询单位。因此,由于房地产开发商重视施工,轻视设计,导致设计不能够从实际出发,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换句话说,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只是将设计的美观度来判断设计的优劣,并未充分结合施工的具体楼盘来对其展开设计。
2 关于解决当前我国房地产项目管理问题的对策
综合以上对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2.1 加强工程项目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房地产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决策阶段出现的很多问题一般是因为先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查不够充分,房地产可行性方面的研究工作还不到位导致的。比如设计阶段,因为没有更好的对市场环境进行调查(如: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所以导致决策失误,致使项目管理在企业中寸步难行。因此,对于房地产项目的管理,我们要充分重视房地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也就是在房地产正式开发之前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展开全方位的可行性研究,切实做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前期调研工作,确保房地产项目管理确实可行。龙湖地产的启动会制度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对前期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规划设计、工程管控、成本管控、营销策略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指出了项目操作的风险点及措施,值得同行好好学习。
除此之外,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阶段所开展的可行性研究中,房地产开发商应该积极引导相关的专业人员或咨询单位对房地产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项目规划方案的合理性等相关事项提出具体指导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房地产开发商的工程项目决策的质量,提升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功率。
2.2 强化对设计阶段投资方面的控制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是工程项目的最初的设计阶段(尤其是方案阶段),应该坚决克服只是重视施工,而轻视设计的传统观念。对当前的房地产销售市场来讲,项目设计比较新颖,并能满足广大购房者基本需要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成功。不仅可以让房地产开发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回收资金,还能有效解决资金链的连续性问题,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购房难是当前绝大多数购房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当前的买房也成为了生活中的大事,甚至买房会涉及到两代甚至三代人的事。所以,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应该充分考虑买房者的实际生活需要。
2.3 重视项目收尾阶段的管理工作
由于房地产项目比较多,人物也比较重,因此建设管理部门往往比较重视开工阶段而忽略了工程的收尾阶段。然而,工程收尾阶段在整个工程中是占据着主要位置,因此开发商应该牵头成立由多个部门成立工程项目收尾管理机构,和工程项目现场的管理人员,展开相关的分工协作,一同来完成工程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另外,房地产开发商可以从工程项目实施的早期阶段,并积极通过理清工程项目和参与各方的基本关系,有效降低收尾期间的工作量。从工程项目实践的角度出发,工程项目的承包单位在到施工阶段的时候,应该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的具体特点,采取统一的规划,分为不同的步骤来进行实施,并根据具体的施工进度来展开招标。与此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明确应该由总承包商来完成的工作,需要交由总承包商来进行完成,如果是总承包商的管理方向出现分化的话,就可以将其提供给开发商来为其服务,也就是更加注重自我管理。要做到切实有效的减少房地产开发商的工程分包项目,对工程项目的整体开发商包含的具体工程要进一步的细化,对各自合同的基本条件继续深化,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开发商和监理单位实现有机协调,有效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2.4 提升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
我国的房地产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管理的理论方面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是因为当前我国很多房地产项目管理公司内部的专业性的人员比较少,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对房地产项目管理的基本性质、基本任务与基本机制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项目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导致了要实现房地产项目管理的国际化、现代化,房地产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素养。尤其是项目经理,其管理理念、管理艺术与领导艺术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深刻领会项目管理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对规模相对较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来讲,应该学会掌握与使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实现工程项目方面的管理。假如管理人员欠缺这些方面的基本管理素养,实现工程项目的现代化管理是比较困难的。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人员,还应随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相关管理技术的持续发展,通过接受培训来提升管理素养。换句话说,具有高素养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决定其带出合格管理队伍,具备高的项目管理队伍,能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开展,能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房地产项目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就如何更进一步实现有效的项目管理,提出了具体解决思路,以提升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还处于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很多人也都看到了其发展前景,所以越来越多的这类企业已出现在市场上,竞争相当激烈,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生存并走在前端,就要有一个好的项目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方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电气工程工程概况
- 下一篇: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