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工程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降物流成本政策将密集出台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最近在例行会上表示,针对降物流成本,今年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加强商贸物流顶层设计。会同相关部门系统部署“十三五”期间商贸物流工作,特别是要尽快研究制订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以及京津冀商贸物流发展三项规划。
二是深入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2014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家标准委开展了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以标准托盘及其循环共用为切入点,带动上下游物流设施设备和服务标准化水平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参加试点的企业普遍反映,相关设施设备标准化、相关服务规范化水平提高后,可提升备货效率30%以上,装卸货效率50%以上,车辆周转效率1倍以上,库存周转成本降低29%以上。因此,今年商务部将继续推广包括标准托盘、物流包装等标准物流设施设备的应用,研究建立以标准托盘应用为核心的商贸物流标准体系,切实提高商贸物流标准化水平。
三是支持创新城乡物流配送模式。去年以来,商务部在全国选择部分城市探索建立新型的配送服务体系,通过集中配送、统一配送、城际城内结合、网订店取、智能自助提货柜等创新模式,既便利居民消费,也使企业提高了效益。据统计,试点城市共同配送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试点企业物流配送成本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今年,商务部将在此基础上大力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此外,还将开展仓储配送与包装绿色化专项行动,提高商贸物流绿色化发展水平。
四是提高商贸物流信息化水平。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加快信息化改造,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有条件地定向开放数据资源,提高流通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智慧物流示范,启动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事实上,近年来困扰物流的成本高企,无时不在挤压着行业利润。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6.6%,较1991年下降7.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8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有业内人士测算,如果物流成本减半,可新增经济效益5万多亿元。
在攻坚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
就物流成本挤压行业利润这一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周志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企业社会物流总费用高企主要表现在仓储保管费用高位运行、综合运输费用总体较高等方面,例如仓储费用占GDP比例高达5.8%,是美国的两倍以上,而美国运输费用占比也仅为我国的60%。究其原因,周志成说,大量本应通过铁路和水路运输的中长距离运输由公路运输承担,抬高了综合运输成本;此外,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短驳、搬倒、装卸、配送成本较高。当然,物流成本高企也与我国处于工业化的阶段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业内专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认为,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较高,而第二产业带动的实体经济物流需求较高,所以导致整个社会物流成本较高。据估算,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我国物流成本较发达国家高2个百分点左右。与此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导致大宗商品的长距离、大规模运输,例如,煤炭、铁矿石由中西部向东部的长途运输。另外,随着沿海制造成本上升,相关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比如,电子产品生产从沿海向内陆转移等,增加了中长距离运输的需求。
此外,我国生产方式仍然是过去的“大批量、少批次”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考虑市场实际需求,先生产后销售,导致产品大量库存,周转速度慢,也造成了较高的存货仓储保管费用。因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有关人士表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仍有较大空间,从目前来看,如果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能够达到美国2010年8.3%的水平,行业可新增经济效益5万多亿元。
有关研究专家分析认为,社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造成产品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所取代,并导致物流成本具体分摊在单位产品销售价格中所占比重,平均达到50%至 70%甚至更高,从而成为扩大内需、增进消费的新障碍。今后,国家有关部门将会在攻坚中,通过积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基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降成本列入2016年五项重点经济工作之一,并提出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积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在打出政策“组合拳”的同时,尽快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篇2
关键词:大物流;基本原理;物流效率;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5501
1物流效率概念与基本原理
1.1概念
所谓物流效率即物流产出与资源投资之间的比值。物流效率所追求的目标是以较低的资源投资比例获得更快更好的物流产出,这种效率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产出利益的追求。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追求高产出、高效率,尤其是中国现在处在经济积累阶段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变革,其对于效率的追求是整个国家经济行业发展的典型特点,物流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力量,其效率的变化对整个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时期,以较少的物流资源投入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无疑是当前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加强对物流效率的研究,其深层次就是探究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升物流效率的形式来激发经济的活力与动力。
1.2基本原理
关于物流效率的研究,需要在物流效率工程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具体来说,这种研究工作的过程和目的在于通过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考察计算出当前物流运行效率,并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根据徐寿波院士的大物流概念来看,这种效率的研究需要综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两个角度来判断研究。基于此,其所涉及的效率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两大方面。
效率工程包括单项与综合两类物流工程,徐寿波院士在自己的理论中也对其进行了深入阐述与分析。所谓单项工程,是指某种物品的物流工程,以钢铁物流来说,其工程内容涉及到钢铁的运输、装卸、包装、加工、存储、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这些过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并且具有典型的行业性质;而综合物流工程,则是在单项的基础上,涉及多行业多领域的物流,其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来说,重要程度和效率也不尽相同。对于二者的效率追求,要切合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与选择。
物流工程效率既包括一元结构系统也包括多元结构系统的效率。物流是构成经济活动血管,与各行业各领域发展密切相关,从长远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多元结构系统效率的研究和追求是重中之重。针对经济产出和物流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是探索物流经济效率的关键。这种经济效率将经济上的产出与物流上的投入相结合,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考虑到环境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和效应,那么这个效率结构则是三元结构。三元结构下经济效率如果提升,说明三者发展关系是协调的,那么同理,在多元结构中也是如此。此次我们所研究的主要是经济产出和物流投入的二元结构。
2二元结构系统中物流效率评价
目前,有关于物流效率的研究专门研究成果还较少,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本文中所指的物流效率涵盖宏观与微观经历两个方面,以经济产出和物流投入二元结构为主体。在这种结构中,物流与经济的发展之间有三种较为典型的客观关系,分别是物流发展数量、增长速度、发展时间与经济发展数量、增长速度、发展时间之间的关系。对于效率的评价要从这三种关系出发,其中发展数量、增长速度是当前重点,发展时间需要长期研究和观察,为后续研究内容。评价时既要综合考虑多类评价指标也要细致制定单项评价指标,本次评价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
数量之间关系研究能够通过对比投入系数和经济效果得到结果。比如物流经济效果系数,其涉及到国民收入、物流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等多个指标,以宏观经济的角度而言,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统计与核算能够真实反映出物流数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得到以上数据和二者关系之后,可用于考核物流效率,并应用这些关系对经济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结构进行调整,提升经济效益。
在增长速度关系探究中,速度比的计算由于相关经济发展指标的变化会出现多种情况,其各自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针对这种情况,一般选择宏观性较强的计算方式和经济指标。以物流投入弹性系数来说,其不仅可以辅助物流投入之间的选择与判断,还能够有针对性反映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元结构考虑的话,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其中环境污染就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因此,通过研究其之间的系数来合理控制增长速度,合理规划经济结构,能够在获得较为合理的收益的前提下减少负面影响,尤其是实际上为多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经济体系。
在发展时间方面,涉及反映其关系的指标有先后之分,结合时间来看,主要以先行、同行和后行为主。因为经济建设和物流建设周期都较长,当前我国记状态下,物流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水平之间明显存在差距,这就必须通过加快经济建设来解决供需矛盾,所以,物流建设必须先于经济建设,才能够确保满足需求,不损伤国民经济利益。
物流效率的评价与研究主要是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探究要结合各类影响因素,诸如数量、增长速度和发展时间等,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将其转化为能够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田刚.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2]王勇,杨文慧.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3,(04).
[3]马红燕,张光明,盛永祥.评价物流企业绩效的效用理论方法[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6).
篇3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篇4
[关键词] 现代物流工程物流产品物流
一、引言
物流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其定义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国内外存在多种表述形式。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并于2001年8月1日实施的《GB/T18354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随着生产实践的逐步深入,以“物的流动”为本质特征的物流活动已经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上述定义能够较为全面地表述“物流”的基本特性,但经过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同样是物流活动,因项目的内容不同,其优化目标、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在作业程序上,有的物流活动是循环型的,有的则是一次性的,程序上没有重复性;在实现目标上,有的是以成本最低、获得经济利润最大为全部目的,而有的则是以时间保证为前提,或者是以安全可靠为首要目标,当次物流活动是否盈利则在其次,如此等等。在具体实践中,同样是物流项目,在作业程序和优化目标等方面竟然有着如此大的差异,说明在物流领域中必然存在有分属不同类型与层次、具有不同性质和内涵的两种体系,为了将现代物流研究引向深入并指导实践,在理论和方法上必须予以分清。
本文认为:对于现代物流的活动,实际上一开始便存在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物流活动,流动程序一旦建立,便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效益体现在规模和连续性上;另一类是独特的、不具有重复性的物流活动,物流目的地一旦到达,便意味着工作基本结束,其效益体现在技术含量高、风险性大和一次性上。按照语义,前一种类型可称其为“产品物流”,后一种类型可称为“工程物流”。物流活动的这种分化具有其必然性,是社会生产大型化、物流市场细分化、技术手段专业化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工程物流的定义
工程物流是由“工程”和“物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这两个基本要素以其独立形态存在时,有其一般性的含义,当两者以前者修饰并限定后者的关系结合在一起之后,其含义便有了一定的范围约束,不再完全遵循原来的解释。在实践中,工程物流主要解决建设项目、救助支援、会展、大型迁址以及战时后勤保障等具有综合型复杂内容的物流组织,其特点是高风险、强时效、一次性,一般需要多种特殊设备、多种运输方式、多家不同企业协作进行,因而具有典型的第四方物流运作特征。根据工程物流的实践范畴,其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工程物流,就是指具有工程特性的一切物流活动。按照这样一个定义,它所研究的范围可涉及工程项目物流、会展物流、搬家物流、应急物流和战时物流等。狭义上指工程项目物流(project logistics),即围绕工程项目,由物流企业提供某一环节或全过程的服务,目的是通过物流的专业技术服务,给予投资方最安全的保障和最大的便利,大幅度地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项目的如期完成,它可以包括工程项目的设备采购、拆卸、包装、移动、装箱、固定、海运、空运、陆路运输、拆箱、安装、调试、废弃、回收的全过程。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在理论体系和方法上基本是一致的,属于同一类型。
三、工程物流的特性
工程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活动,具有自身内在的特性:
1.实施经历的一次性。工程物流在实践上少有重复性,再好的物流方案也仅能使用一次,以往的经验对未来只能是定性的、仅供参考的,因而组织方案始终要有创造性。
2.各单项的整体性。每个工程物流项目都是由多个环节或多个部分组成,这些环节或部分是相互依托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局。一步有误,全程失败,就像一台大型机器中的每一个部件对整体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少一颗螺丝也不能正常运转。
3.环节的不确定性。物流服务商在提供工程物流服务前,通常要设多套应急方案,以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对每一种方案,必须尽可能将各种问题全都考虑到,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在紧急情况下有时需要当机立断、出奇制胜。
4.技术的复杂性。工程物流一般是一些非标准化作业,组织者需要有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要动用各种专用的特种设备,对物流环境有着特殊要求,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5.过程的风险性。工程物流项目往往投资巨大,服务对象各异,不可预见情况始终存在,因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所以,进行各种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是这类物流项目的关键内容。
四、工程物流与产品物流的区别
工程物流与传统意义的产品物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两类物流最本质的区别是工程物流具有“工程”的性质,这一特征使两者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1.供应链特征不同。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的环节和组成两个方面。一方面,工程物流供应链单一,通常不涉及多种物流组合方式的竞争,重点放在运输线路和多式联运的环节上,一些现代物流所具有的分拣、配送等服务功能基本淡化;产品物流一般使其“物”在物流系统中进行不间断的流动,往往包含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最终到达目的地。另一方面,工程物流的供需双方一般仅限于物流服务的提供商和物流服务的需求方,每次物权的转移便意味着物流活动的结束,供应链关系也基本解除;而产品物流在供应链中是不断地向前传递,从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供应链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
2.运作模式不同。产品物流的服务模式一般有“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等形式,并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的发展趋势;但在工程物流中,由于工程物流项目自身具有的特点和属性,需要大量外协性、组合性、协调性的物流服务,其运作往往需要或不可避免地采用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因而具有更为明显的系统工程特征,是现代物流运作模式的高端层次。工程物流的一次性特点导致了这类物流作业的实施不能照搬传统的模式,需要具备资源整合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服务商。因此,工程物流更需要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利用强大的信息系统网络,通过整合、综合、集成的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完成这类复杂的物流活动。
3.管理的核心内容不同。工程物流能够为物流服务商创造出比产品物流更丰厚的利润,但是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产品物流周而复始,操作上具有借鉴性、可重复性,供应链也比较稳定,实施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性相对较小;而工程物流是一次性的物流活动,而且往往项目投资巨大、有时有着浓厚的社会色彩,安全要求高,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实施到任务结束的整个过程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情况,问题随时会出现,这就要求物流服务商必须对项目进行充分、全面的风险评估,将风险管理贯穿始终。
4.决策的方法和技术不同。在工程物流项目实施之前,制定出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工程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尽管产品物流在运作之前,也要有物流方案的支撑,但因时间、效益、成本、利润及供应链组成等因素相对比较确定,形成的方案有着很强的确定性,具有明显的静态特征,制订这类方案的决策手段一般利用横道图或网络计划法即可。工程物流项目的方案形成十分复杂,不仅需要由多家企业合作完成,同时存在有多种方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相应的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这种方案设计的方法显然不宜使用横道图或网络计划法,而是应使用类似决策网络计划法(DN技术)进行决策。这一方法通过在网络计划法的编制中加入了决策点和不同情况出现的概率,因而能够提供在不确定情况下讨论具有动态和概率特征的优化方案。
5.对特种设备和技术的要求不同。工程物流运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作业的非标准化,这也是工程物流与产品物流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区别。工程物流往往需要应用特殊的、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技术设备及综合交通运输设施,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保障。而产品物流通常需要的是常规性设备,技术上也相对成熟。
五、结语
现代物流存在有“产品物流”和“工程物流”两大类型,尽管它们具有物流的共同属性,但在供应链特征、运作模式、管理内容、决策方法、对特种设备和技术的要求等诸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使工程物流在实践上得以稳步发展,需要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全面的开拓和创新,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4
[2]刘国冬: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4
[3]欧阳文霞:我国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6)
[4]程志民: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战略协作式发展[J].商业研究,2006,(3)
篇5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篇6
关键词:物流金融 融通仓 仓单市场 物流银行 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篇7
[关键词]冷链物流专业 人才培养
一、冷链物流的概念及其在武汉的发展状况
1.冷链物流的概念。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2.武汉市冷链物流发展概况。随着武汉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们对低温食品,如牛奶、速冻水饺、速冻水产甚至速冻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外,武汉作为全国性物流中转站,大量食物储存在汉,为保证食品质量、提高存储时间,亟需建立完整、高效的冷链体系。市场的需求使得武汉冷链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目前在武汉从事冷链产业的较大企业主要有:武汉市白沙洲冷链食品市场,该市场拥有20万吨超大规模的冷库,其中一期6万吨为低温库,用于储藏猪马牛羊、河鲜、冰鲜,二期为6万吨常温库,以及8万吨的低温库;武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与武汉万吨冷储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立的武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
3.武汉冷链物流专门人才情况。由武汉市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来看,武汉地区地理位置方便,九省通衢,冷库数量不断增加,低温储存能力不断增强,冷链物流在武汉的高速发展要求大量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能够输送到企业。然而武汉的各大高职院校大多是将制冷和物流分开设置,鲜有设置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或方向,更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这就造成了人才供需的严重不平衡。
二、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1.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专门的冷链物流人才应是通过学习,掌握冷链物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熟悉相关操作流程、相关标准、装备设施等,能根据不同食品、不同物流环节的需要,合理运用技术、管理等手段,从事冷藏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冷冻销售等相关管理、运营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冷链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面向流通领域从事冷藏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冷冻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满足本地区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
2.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探讨。冷链物流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包含物流管理的知识、制冷技术的知识、食品科学等。在物流管理知识方面,需对基本的物流包装、装载、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等进行全面了解;在制冷技术方面,需要掌握制冷原理、制冷机组的选择、操作要求、常见故障的排除、制冷系统的高效运行管理等;在食品科学方面,需要掌握食品的成分构成、腐败机理、冷冻保鲜措施、简单的食品检测技术等。
为使学生能深刻领悟及掌握上述知识、技能,需合理的选定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定应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活动)中心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紧紧围绕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按下表设定:
冷链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以制冷技术为基础,先在制冷技术的保障的基础上再才是冷冻、冷藏物品的流通,这符合事务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如果脱离制冷技术,冷冻物品连最基本的流通条件都达不到,则不可能有冷链物流。
3.冷链物流实践教学探讨。要使高职学生达到应有的技能应用能力,冷链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为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应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专业见习、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做到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实践到工程实践的渐进,使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接轨,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根据上述思想,冷链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按下表构成:
4.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冷链物流专业的可行性。冷链物流专业开设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有制冷技术作基础,只有在制冷技术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建立和发展冷链物流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展物流教育以来,截止2010年我国已有近50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专门针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教育仍十分少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绝大多数都是缺乏制冷技术专业作支撑。而反之,将制冷技术做基础,辅以物流管理相关课程来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则有成功的可能。例如,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冷链物流方向)。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正是以此理念做指导,正积极的准备以省级重点专业-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基础,来建立冷链物流专业方向,并希望使其能在武汉的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作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芬.武汉高职冷链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2期
[2]刘广海,谢如鹤,屈睿瑰.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第10期
篇8
[关键词] 国际工程 物流成本 成本控制
一、引言
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在国际承发包市场上,对项目进行总承包,物资大部分都是从国内采购,发运到工程所在地,那么物资采购通常决定着一个项目的利润水平,显然,采购环节中的物资发运,这里也称作物流,它的成本控制也是很重要的。
二、物流成本概念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包括原材料采购供应过程中(与供应链上各供应商)、产品加工过程中(发生在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各相关生产部门)、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仓储、运输、搬运、废物回收利用,以及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处理、订单处理、利息、税费、保险、物流设施规划与管理、物流行政管理等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总和。对于从事国际工程总承包一类企业的物流成本,本文界定为包装、仓储,运输,搬运、配送等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
三、物流成本控制措施
成本控制,贯穿于各个领域;贯穿于各个阶段。本文对如何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做个浅显的探讨。本文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是对事前的计划、物流活动和事后的成本核算。
1.制定详细的计划。计划工作做到位,要做到物流合理化、最优化。物流合理化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从整个系统去考虑,根据实际的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环节。计算物资的体积、重量,并尽可能的准确,保证不超重。装箱前计划好各物资的摆放位置,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间,这样就避免了装箱掏箱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
2.物流活动成本控制。物流活动由物资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项工作构成。有显性物流活动和隐性物流活动两种分类。如采购过程中的物料运输、搬运仓储等有形活动,就属于显性物流活动;如采购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订单处理等无形活动,就属于隐性物流活动。本文主要针对包装成本、装卸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以及配送成本谈谈物流成本的控制。
(1)包装成本控制。在选择包装材料时要进行经济分析,运用成本核算降低包装费用,如包装的回收和旧包装的再利用。努力实现包装尺寸的标准化、包装作业的机械化,简化包装、节约包装费。(2)装卸搬运成本控制。选择合理的装卸搬运设施,合理规划装卸方式和装卸作业过程,减少装卸次数、缩短操作距离、提高被装卸物资纯度、消除无效搬运等。管理好储存物资、减少装卸搬运过程中商品的损耗率、装卸时间等。(3)运输成本的控制。运输在物流中占有很重要地位,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作业消耗,组织好物质产品的运输活动。充分考虑运输时间、运输准确的可靠性,以及运输批量水平。(4)储存成本的控制。储存成本控制的目的是实行物品的合理储存,不断提高保管质量,加快物品周转速度,降低物流费用,发挥物流系统整体功能。物流工作人员应强化仓储各种费用的核算和管理,简化出入库手续,仓库的有效利用和缩短储存时间等。可运用最佳订货批量控制、库存控制理论、ABC分类法等方法,搞好仓储管理。(5)配送成本的控制。加强配送的计划性管理,以最合理的配送方案解决客户配送需要与企业配送成本控制目标之间的矛盾。将长距离、小批量、多品种的商品配送整合起来,统一实施调度分配,并按货物的密度分布情况和时间要求在配送过程的中间环节适当安排一些货物集散地,用以进行货运的集中、分捡、组配。实行小批量、近距离运输和大批量、长距离干线运输相结合的联合配送模式。
3.加强物流质量、速度的管理。加强物流质量的管理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提高物流质量,才能减少并最终消除各种差错及事故。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降低物流过程的消耗,提高物流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通过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以减少资金的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
4.物流外包。物流外包是控制物流成本一种常用的方法,也叫第三方物流服务。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可以将核心业务如库存控制等由自己统筹管理,实施信息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使企业价值链发挥最大的效益。而非核心环节,则通过外包形式完成。一般来说,国际工程承包公司通常都会拥有自己的物资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找一家货代公司,由货代公司去找船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多一个环节多一份额外成本的发生。事实上,物资采购部门可直接向船公司询价,在船公司运价多变的情况下,合理的预测运输费用的涨跌,如长期看涨,可跟该船公司签订固定的合同运价规避涨价的风险。
5.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物流成本的核算就是要对物流完成周期内的各种物流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对于显性物流完成周期内的物流成本可以根据物流成本发生的实际费用来核算,对于隐性物流完成周期内的物流成本,有的可以根据实绩获得,不能根据实际获得的要通过一定的定量分析方法来进行估算推定。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加强成本核算,生成经验参数,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纵向的比较,将历年的各项物流费用与本年度的物流费用加以比较,找出费用偏差的原因。将实际与计划比较,实际开支的物流费用与原来的物流预算进行比较,找出超支或节约的原因。通过不同作业环节的作业成本的计算获得的成本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物流成本增加的具体原因,从而为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思路。
6.加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国际工程总承包单位往往同时在多个国家承包项目,不通的项目上的工作人员可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数据库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加强了各项目上的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结语
物流是当今社会的“第三利润源”,是发展和维持可持续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物流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质量的持续改善。物流质量管理是指导全面成本管理的核心。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物流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使物流成本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物流概论[M].商业出版社
篇9
1.1电力物资集约化的概念
所谓的电力物资集约化中“集”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从而进行统一配置,这样的好处是方便管理“。约”顾名思义就是在集的基础上以节俭约束高效的目标作为企业利润的价值取向。在实现集约化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措施是降低成本,高效管理,以实现集中企业核心力量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电力物资集约化是全国电网的总体规划,是整个的国家内各个电网公司追求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
1.2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特点
总体而言,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特点有四大方面,即管理框架和管理基础比较完善,在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环境中物流功能逐渐得到了强化,电力物资集约化使物流资源得以整合,电力物资集约化使物流建设得到了优化。就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完整框架和基础而言,它包括电力物流ERP软件和相应的硬件平台量本分,众所周知ERP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家电网总局为实现物资的合同,监造,专家管理,计划,仓储等业务的流转用相对比较大的金额建立了ERP系统模块。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第二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国家电网公司,集约化使电网公司和航运物流得以长期联系合作,相互进步发展。电力物资集约化第三个特点是有关物流资源整合的,社会在无时无刻地发展进步,当然各行各业也不例外,企业在快速发展中毫无疑问是离不开电网公司的。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第四个特点是它能优化物流的建设,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能很好地运用现代高新科技实现物资流动的低成本高效益。
1.3电力物资集约化现实意义
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在大型电网公司都被广泛应用,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提高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比如华能发电集团公司,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资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这些公司都设立了品类委员会,能够在制定重要品类的采购策略和供应商关系策略方面更加完善,在物资采购数量上充分体现了电力物资集约化的物资整合特点。
2电力工程
2.1电力工程的概念
所谓的工程就是指数学和科学的某种应用,而且通过这一应用能够使自然界的物质与能源的特征通过各种结构在短时间做出高效可靠的对人类有利的物品。工程是一个总称,是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业农业等生产部门的各类科学的总称。而电力工程是与电力的生产,输送,分配有关的工程。它包括的种类主要有两个,一种电力工程是将电作为动力在多种领域中应用,另一种是将电作为一种能源在多重领域中进行利用。这些主要依赖于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可转换定律。
2.2电力工程的特点
电力工程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即适应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适应企业市场化重组。就第一个特点而言,任何一个电力工程它的运营技术十分重要,运营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是一个电力工程发展与否的关键。电力工程作为一个技术含量极高型工程,它的运营和管理必将需要很好的专业知识,如电力系统运行与经营,电力市场问题,电力系统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和电力系统的发展规划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也为电力公司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3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3.1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中应用措施概况
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应用于工程中,电力物流ERP软件可以满足工程建造实施中对物资集约化管理的需求,ERP软件中的数据平台和物资模块能够为工程实现物资计划,物资招标,签订合同,监督制造,仓储管理,专家管理,供应商管理和辅助领导者决策的供能。
3.2如何开展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首先是要以工程的业务流程改革为电力物资集约化在工程中应用地核心,采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物资的集约化,其次是需要工程领导和操作人员能够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推进机器操作取代手工操作进程的同时也要尽快推出实施电子商务网上采购的模式。第三点就是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应用时要进行机构的整合和优化工程中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以提高经营回报。由此可见,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工程中的应用措施对工程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4结语
篇10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物资管理;存在问题;精益物流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precise logistics management, analyzed the accurate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the feasibil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material cost precision of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st of materials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method.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material management; problems; lean logistic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历来物资成本在工程建设中都是占据核心位置,一般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70%左右,物资成本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盈亏。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落实好物资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实现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关资源、节约物资以及降低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和提高施工质量,而且对于加速施工资金的有效运转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益提升,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
1 物资管理定义
1.1所谓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物资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物资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进而促进企业盈利,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制订、物资采购、物资使用和物资储备等几个重要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企业的物资供应链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市场异常活跃的今天,物资管理已不能用“计划”、“配额”、“定量”等几个简单概念进行诠释, 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利器,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成为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基础。
1.2物资管理的概念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物资成本管理概念是指从资源资料到形成物资的管理+物资产品到物资消耗殆尽(物资失去使用价值)+残余物资处理完毕。狭义的物资管理是指物资进库到物资出库的管理。
2 水利水电工程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物资采购管理规范性不够
在工程物资采购过程中,因为物资市场价格的瞬息万变,致使物资价格稳定性和透明度很低,工程物资采购人员弄虚作假情况严重,为了多拿回扣,经常是谎报价格,与物资供应商私下勾结,虽然物资价格很高,但物资质量得不到保证,物资成本与物资质量相背驰。虽然目前采取了很多采购方式,比如网上订购、公开招标采购、将物资的采购权统一由企业自己的物流公司负责等,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了优化,但还是存在很多弊病,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2领导、员工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领导者、员工的文化程度、职责等的差异,在成本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分歧,尤其在实际操作问题上,一线员工只关心具体实施,而对成本管理的贯彻是不够的,大多项目部没有工程的预算和计划,都是边干边算,项目部工程预算员与财务、物资、合同、计划统计等相关部门工作脱节,缺乏沟通,预结算工作在成本管理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2.3物资管理不科学,对物流优化问题不重视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物流管理的任务就是将项目实施所要求的物资按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数量供应到正确的地点,并降低物资成本消耗。按时、保质、保量、经济合理地保证工程所需主要物资的供应,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建设工期和工程造价。目前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物流管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少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定量化技术作为施工控制和物资需求计划的工具;对于物资的验收多流于形式,使伪劣产品很容易入库,物资数量的短缺也多是模糊处理。有些项目部无严格执行领料、用料制度,从仓库领料有数,但余料无人问津,失窃浪费严重;尤其是计件承包只包工不包料,工人班组只顾出产值,物资、物资过量消耗,机械设备过度磨损;小型手动工具更无人爱护,有时借出有手续,返还无验收;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钢材看管不严,遗失时有发生;物资型号不对,造成闲置浪费;物资供应量与实际不符;监督机制不健全,出了问题往往追不到责任人,造成成本失控。
第二,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各管理职能部门协调力度不够,互相之间的信息传递不通畅,往往只是片面的完成某一项业务活动的管理目标,而不是从整体来看待;
第三,对水利水电工程现代物流系统的构建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企业存在着“多存物资,用时方便”的陈旧观点,不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盲目储备,甚至将控制和禁止的物资变相采购,形成物资超量、超时积压,导致企业空投资金增多。没有严格按工艺要求规范操作,以致一些稍经加工即可使用的边角料统统当作废料处理。
2.4物资成本核算不讲究科学性,成本管理局限在形式上
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物资成本的预算和核算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具体落实到各个工程项目中,项目没有阶段性物资成本分析,没有分部分项物资成本分析,没有物资采购成本与物资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的比较,没有幢号、班组物资成本分解,物资成本管理还是局限在形式上。
由上可见,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物资管理的弊端主要源于人员之间素质差异、管理理念的滞后等,将精益物流管理的思想理论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物资成本管理中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3精益物流管理概述
精益物流是运用精益思想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从顾客的角度,从系统的角度按整个价值流来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的物流活动。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供应。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①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②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③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④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4精益物流思想在水利水电工程物资成本管理优化中的应用实施
精益物流的四因素是:顾客化、准时化、合作与双赢、供应链一体化的集成,其中供应链一体化集成是精益物流实现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集成、企业外部供应链的集成及内外集成的动态联盟。作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精准物流不仅仅涉及到工程项目之外的物流环节,在企业内部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物流也是管理的重点。
4.1 精益化采购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物资成本最低化的保证
精益采购是建立精益物流系统的关键环节,它是从精益生产发展而来的,是为了消除库存和减少浪费,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使顾客价值最大化的采购策略。
4.1.1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
传统的采购模式一般是多头采购,供应商数目相对较多,由于供应商与采购方主要是一种基于价格利益的博弈关系,因此难以保证采购方的利益。而准时化采购是直接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生产计划、配送计划、销售计划并行安排的基础,供应商的非稳定性、非可靠性因素对采购方的破坏成度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精益采购采用有限供应源制度:一方面,供应商管理比较方便,也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供需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选择供应商应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企业信誉、产品质量、供货情况、应变能力、地理位置等。先从某种产品或某种生产线的试点开始,进行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准时化供应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为实施正式的准时化采购打下基础。准时化采购是供需双方共同的业务活动,单靠采购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供应商的配合,只有供应商也对精益化采购的策略和运作方法有了认识和理解,才能获得供应商的支持和配合。
4.1.2及时化信息交流。
准时化采购要求供需双方信息高度共享,保证供与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4.1.3合理制定采购批量。
小批量采购是精益采购的一个基本特征。通过整体下单,按计划供给,尽量延长提前期以及混合运输、运输等配送方式,或尽量使供应商靠近等方法。
4.1.4行程监控。
行程监控的目的一是掌握配送时间,合理安排接货、入库等工序的衔接;二是因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尽早启动应急程序;三是运送质量监督,减少毁损。
4.1.5创建精益采购团队。
专业化的高素质的采购队伍对实施准时化采购至关重要。
4.1.6科学、合理、明确的计划。
该计划应该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数量要求、运输要求、意外事件处理要求,任何笼统、含糊都会给准时化采购埋下祸根。
4.2改革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组织体系,满足精益物流的实施需求
精益思想下的成本管理强调团队精神,要求领导和员工达成思想意识上的一致,每一个成员都是成本形成的主体,团队要逐步去影响和促使员工责任感的形成,从而促使员工主动去寻求节约成本的新途径。对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成本消耗及时进行评价和奖励,让员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从而保证各个团队在任务实施中成本控制的正常运作。因此,需要对传统的项目组织体系进行改革,创建新型的项目组织体系是实施精益物流的基本保证。根据工程项目成本任务的分解,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每个组织部门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及范围,消除不必要的组织,将人力资源重新优化组合。
4.3实施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信息系统
传统的手工式的物资成本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精益物流的准时化的原则。通过建立物资成本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实时反映物资的现场动态平衡与物资场外的动态流通,让不同的组织部门、团队、用户等在第一时间得到各自需求的信息,从而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然而大多局限在物资出入数量的总核算、物资预算价与采购价的总数核算,而对物资在分部分项工程项目价格及出入数量的成本核算基本是不做的,因此,网络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量身订做,在精准物流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将每个执行项目任务组织的物资成本核算做到分部分项工程,使物资的计划价格及数量、实际采购价格及数量、实际使用数量、实际回收数量通过成本控制系统能实现与生产同步动态显示,使生产任务的监督与评价同步进行,从而促进员工的团队荣誉感及责任感,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保证精益物流管理的正常实施。
4.4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员工素质,适应精益物流对项目团队的要求
精益物流对任务团队的责任要求每个员工都能对组织的要求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目前该行业低素质的员工还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培训、职业技能提高的培训是每个水利水电工程企业不容忽视的课题。所以,必须逐步把精益物流管理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工程建设单位加以推广,渗透性地影响员工,促使员工对主动提升素质的意识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