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反思;新课改

初中语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反思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理念等是否与新课改相适应、是否更加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本文就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以其能够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现存问题的反思

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初中语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强调语言、审美等。但是,由于受到中考这一不可忽视的考试形式的影响,使得初中语文教学逐渐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内容,教师的教学停留在要求学生背记课文、进行习题训练,初中语文成为了一项枯燥的学科,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少学生虽然学了很多年的语文,但是语文学习的能力却提高甚少,听说读写能力进步也不多,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语文基础非常薄弱。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成为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课堂缺乏活力、死气沉沉,教师进行“一对多”的“满堂灌”,学生则被动地听,缺少思考时间和自主表达时间,语文思维训练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也提不起来,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影响了学生长期的语文学习。

2.学生主体性被忽视

受到长期的应试教育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新课改一直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但是不少教师却担心学生过度自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因此也只是形式上宣布一下“主体性”,却没有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课堂形式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即使有个探究性学习也是以老师的指导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空间很小。不少老师认为初中生也就十二三岁,年级还小,过度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容易影响教学效果,难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一顾虑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初中生的自制和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容易把自己的主体性当成“自己说了算”,而造成混乱局面。但是,这一顾虑不应成为教师不就“主体性”教学进行探索和尝试的借口,只要方式方法合理,就可以有效减少问题产生的可能性。教师的墨守成规方便了自身的教学,也方便了学生的考试,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素质养成,时代的变化要求学生应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都是缺乏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所不能给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3.语文课程过于死板,缺乏师生互动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启发诱导式方法来改变原来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的方法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整个课堂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在讲课,学生表情淡漠地在听课,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语文课堂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激烈的讨论声,只有老师的讲课声,这种课堂缺乏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有机会表达,长期下来,学生的个性逐渐被消磨殆尽,表达积极性也被挫伤,不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能力的提高。

二、对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1.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可以使语文教学目标以更加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完成。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知识、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不同的效果,各个方法又各有利弊,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式方法时,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要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课堂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利用串讲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为学生明确重点和难点,在清晰的思路中进行语文学习。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课文或诗歌的美学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每周都要开展一次语文欣赏课程,利用多媒体对课文进行声、画、视频等多维度的展示,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感悟课文的美,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了语文的文学美、人文美,对语文的学习态度逐渐由应付变成了喜爱,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主体性,发展探究性语文学习

初中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很大的智力和能力开发潜能,只要给他们一定的发挥空间和机会,他们就会有惊人的表现。很多平时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却有很好的表现。例如,在《食物从何处来》这一课文时,笔者就开展了一次“寻找食物来源”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到农村农田中去观察、收集资料,他们不仅通过实地考察进行详细的了解,还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他们喜欢上网、喜欢户外活动等特点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教师要确保探究性学习不要流于形式,不要使“活动”成为“游戏”,要对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例如,探究性教学课程上,教师可以给每个同学发放一份探究活动指南和活动结果报告,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由组长进行监督;活动中,教师也要进行不定时抽查,监督学生表现。

3.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正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将学生考虑进来,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教师和学生改变原来的“讲——学”关系,形成“讲——讲,学——学”关系,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样的课堂氛围更加有活力,也更加民主,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了与教师平等的课堂主体,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这样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初中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在语文课堂上的价值和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重视,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和思考。要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活动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加强师生的课堂交流,例如,可以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进行一个语文或文学方面的朗诵、朗读、歌曲等表演,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就最近发生的时事或时间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形成很好的交流氛围。

同时,教师在给学生发言机会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度,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心理、认知水平、知识水平等,在交流中,对于认知水平较低、性格心理比较内向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要顾及他们的能力和自尊心,不要强迫他们,而是要鼓励和引导他们。

三、结束语

新课改使初中语文越来越适应新时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问题,一线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去寻找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寻找到真正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方法,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1 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使他们很迷茫地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高质,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每一堂课学生都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标、有任务、有条理地进行,从而完满地结束。

2 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有时候都没把握准方向和重点,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讲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3 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深化改革

新课程改革实施快八年,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观点纷至沓来,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一线语文老师满怀激情地走入“新课改的课堂”,大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存在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些值得我们反思。

一、气氛活跃而扎实不足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但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便又觉得这堂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学生未能潜心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语文课堂的基础应该是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严华银呼唤“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让学生“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因此,我们要从课堂学习的本质意义上入手,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到了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营造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也要让学生“静下来”,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如果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但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就迷失了。

二、过分强调个性而疏于引导

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但也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有意识地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2.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地参与讨论。例如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设计出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按照组号进行明确分工。每次讨论由学生主持、汇报、记录、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这种形式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3.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会“贪多嚼不烂”。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却使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

三、学生答问踊跃而思维肤浅

课堂上,答问积极与否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教师应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经过训练,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不少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小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如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这一表现。但听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举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见解怎么深刻?接着看学生的表现,当老师请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时,更多的学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现的机会,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声叹气,有的仍不甘地举着小手……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又有几位同学是在认真倾听的呢?本来课堂上的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互动,是心理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可缺少了倾听,还是“交流”吗?

因此,为了提高交流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专心倾听,细心揣摩,深入思考,虚心接纳,以免使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肤浅和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四、急功近利“做课”而失去自我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隅反"艺术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孔子的这段话被概括成"举一反三"这个成语。而课堂上的"举一反三"(或称为"隅反"),是拓宽学生思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举一反三,联类而及,让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确实是实施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在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隅反"能力。

1.善抓文眼,教会学生"以斑窥豹"

语文课文中"以斑窥豹"就是以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提示)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也称"文眼")为突破口,来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文意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运用此法有两个要领:一要善于准确抓住课文的"文眼",二要能围绕"文眼"设计出俯视全文、提纲挈领的主问题或问题链。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以"背影"为突破口,以"《背影》何以成为经典,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教材编者的喜爱"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快速朗读,寻找描写"背影"的语句;品味重点词句,感受父亲买橘的"背影";探究文本细节,寻找"背影"成为经典之因;拓展家庭背景,引导学生和作者进行时空对话,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背影"的蕴意就自然清楚了。因此,用"以斑窥豹"解读课文是可行的。在这里,虽然教师在授课中只提供了"一斑",但在学生心目中,很快地被衍化成"全豹"了。

2.善于拓展,教会学生"以此及彼"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如在课外阅读中选读冰心的《小橘灯》一文时,我要求学生紧紧扣住自然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作用,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里迷茫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这些语句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出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在课后拓展阅读练习《曼哈顿街头夜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让学生回答:"文章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然写到'繁华',为什么还要去写一个孤独的老人呢?"学生通过《小橘灯》的学习,自然得出: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殿、人行道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又是为与街角的老人作对比,衬托出老人的孤独凄凉。

3.善于探究,教会学生"以少总多"

语文课程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课堂能为我们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之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这些重要的地位,是其他任何学科课程所不可替代的,而这些作用的实现也不会凭我们简单地完成了字词句篇可以做到的。课堂上我们必须追求的是教学的技巧 ,应当突出这一点,将师生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转化为成有兴趣的问题来探究,也就是说要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跳出文本内容的表面去探究出文本深层次的内容。大家都知道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都是十分典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的特征近乎都是不变的。我们可以使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征更为切合实际,更为丰满一些吗?如孔乙己吧,他就是人们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的人,我们能否读出其他的意思呢?一次课堂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学生读出了孔乙己的凄惨既被人毒打又被人嘲笑。学生还从孔乙己被人嘲笑的遭遇中读出了嘲笑者的无知,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孔乙己,孔乙己的内心深处肯定有诸多难言的苦衷。由此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平时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作品的表面而没有看到更深的层面,这表面折射出来的深层次的内容,如孔乙己吧,是什么在主宰着他的命运?我们该不该同情他、怜悯他?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4.善挖重点,教会学生"以失求得"

篇5

上完课,批完作业,备好下一堂课,一天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而很少去关注课后学生、同事和家长的反馈。长此以往,时间花掉了,但收效颇微。因此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学会问课。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课后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等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课。

1.问课的对象

首先,问自我。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

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笔者曾经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话题Section C这一课时,当讲到Part2学生操练部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显然在备课过程中思考不周了。必须立即调整!笔者马上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同学用What's this?来提问教材所提供的第一竖行列举的单数名词。第二组同学用What are these?来提问教材所提供的第二竖行列举的复数名词。第三组同学用What's thatl来提问教材所提供的第三竖行列举的单数名词。第四组同学用What are those?来提问教材所提供的第四竖行列举的单数名词。“展开小组竞赛!这样就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学习气氛空前高涨。第一轮一组获胜!第二轮Change!第二组提问第一竖行,依此类推。四轮下来,每一组对四个句式都练了一遍,也就是说每位同学对教材的这一部分兴致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练了一遍。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问学生。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笔者在每周后都会让学生填一张《学情调查表》。涉及以下内容:本周知识回顾、本周听课情况、本周作业完成情况、本周学习困惑及对老师的建议等。

第三,问同行。教师应倾听同行和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这种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金量较高,教师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学校应该每周组织教师们进行听课和评课,采取听后即评的办法,这种效果很好。教师之间可以改掉那种只说优点不提缺点的评课方式,在研讨过程中都能够诚恳的提出自己对所听课的建议。从课堂的设计、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方面谈起。有时为一个问题可以争得面红耳赤。经过激烈的争吵后能增加更深的友谊。

2.问课的指向

教师问课应指向两方面:一是问有关自己的课。教师应主动询问大家对自身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自我的反思、听课学生的意见,还应该询问学校其他学生、学生家长、同行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因为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对教师的教学是相互沟通的),寻求一般的教学规律,广纳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二是问同行的课。教师应向同行学习,主动询问大家关于同行课堂教学的意见,便于博采众长。这样,有利于克服孤陋寡闻的弊病,克服孤芳自赏的心理障碍。

3.问课的形式

课的形式种类很多,但我们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对话式。教师与问话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有利于双向交流,谈话自然,比较随意,缺少预设,容易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有利于情感沟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觉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那我们也可以采取问卷式,这样容易看到问课对象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想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从家长处了解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评价,以期教学相长。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问题与反思

《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明确提出,数学学科应“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认识到实施好《标准》应该侧重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凸现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凸现全体学生在《标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数学为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转变那种依赖或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学习方法,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我的做法是: 每一个学习单元当作一个学习阶段,把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新知识的活动放在教师课堂教学这个阶段之前,让每位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探索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探索问题时,可以提倡独立思考,也可以提倡合作交流。开展这个学习活动之前,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即要区分这个新单元知识各知识点的主与次,缓与急,知道哪些知识点必须讲,哪些知识点无须讲,哪些知识点附带讲,哪些知识点首先讲,哪些知识点详细讲,哪些知识点以后讲,哪些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学,哪些知识点加深讲,哪些知识点要与旧知识结合讲,哪些知识点是将来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知识等等。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学生对数学新单元的学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课堂教学就极容易走向放任自流的境地,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比较低,容易浪费时间,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教师对新单元的知识如果不分轻重缓急,一味拼命传授,那又要回到“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去,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象是装知识的“桶”,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了。相反,对学生而言,新单元中所涉及的数学新概念、新术语、新符号、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新的思维模式等等都必须注意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有了这个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有了这个基本能力,在开展学习时就不容易出现盲目浪费时间的现象,让全体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共同提高才成为可能,从而凸现全体学生在《标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成为可能。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主要是由概念、术语、符号、逻辑连结词等几个要素有机地组成。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在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该从新概念、新术语、新符号、逻辑连结词的教学入手,紧紧围绕数学思想方法这个中心,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来探究问题中各个已知条件的使用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中是否隐含某些有价值的条件;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追寻问题解决的一条或多条可能的思路;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结合问题中各个已知条件的使用方法或某些隐含条件与所追寻到的一条或多条可能的思路进行综合分析思考,直至获得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为止;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或多个或一系列所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结论本质的同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当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时,就会较大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

在倡导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今天,学生自己会学数学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从长远看,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应该说有时会比目前课堂上教会学生解几道数学习题来得更重要。如何指导学生自己会学数学呢?我个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符号的含义;其次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概念、术语、数学结论的本质属性;第三指导学生领会由新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某些知识或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并进行推理论证所获得的新的结论或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第四指导学生学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以前较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而现在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的能力;第五提醒学生注意适时进行复结,在应用中达到熟练掌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个人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这个人将来事业成功的基础。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养成是来自多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他(她)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人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启蒙的作用,社会教育对人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中小学教育则是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培养和造就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所要探究的是,学校教育里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问题。笔者认为,《标准》的实施,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删除旧数学课程中繁、杂、难的知识,让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必修课的最低要求,分享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其次,删除旧数学课程中一些过时的或将来没多大应用价值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和,选修某些适合自身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的数学课程,让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选修课的最低要求,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为将来走上社会或继续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初中数学历来以思维具体而著称,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难倒一大批学生,这不仅仅只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一些学生的消极悲观失望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S].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7

当前,新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2011版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新阶段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成为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分析了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目的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推动中学语文教育蓬勃发展。下面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给出一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建议。

一、教师要重视备课,钻研教材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初中语文教师是最为关键的。语文教师要仔细研读初中语文教材课程指标,仔细琢磨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而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备课时就要特别注意。《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的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还要根据学校安排的课堂数量制定出一个详细而周全的课程计划,计划中不仅包括课堂内容还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等等,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计划有不合理之处,要及时地与其他老师和学生们做好沟通,积极听取其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对整节课的重点有所把握,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材,找出疑点和难点,以便在听课时有所重点,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首先要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其次要分析结构,归纳中心思想;然后要分析重点,了解写法。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习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要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对课文中涉及到的文言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在听讲的时候就能够抓住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初步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怜、可恨还是可爱?”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独自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分析,不仅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的阶段,利用学生的兴趣教学是一个快速有效的好方法。比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时,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述贝多芬的个人事迹,激发起学生对于贝多芬的浓厚的兴趣,此时再引入教材内容,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证。”初中语文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以慈母严父的形象出现,才能使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感兴趣了,才能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

四、课后巩固,延续教学成果

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完成任务、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并能够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巩固教学成果。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认识不够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间段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主观上认为,要增加语文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语文作业量,学生语文成绩就能提高。很多学校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语文课时,除语文早自习外,很多语文教师甚至利用学生的体育、音乐等课的时间进行语文教学。导致学生要面对很多的语文作业,造成题海战、疲劳战。这样通常使初中语文教师觉得超负荷运转,学生们更是苦不堪言,这样的一种语文教学学生不可能全面发展。

(二)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得讲,学生在讲台下处于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多数时候语文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形式,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失去了进行语言实践和训练的最好时间和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觉得枯燥疲倦。学生在课堂上听的多、说的少、读的少、写的也少。长此以往,会直接造成课堂内损失的课业课外补,会给学生和教师造成额外的负担。

少数年轻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刚好相反,运用多种手段,甚至唱、念、演都用在了课堂教学之中,过分注重表面结果,忽视教学训练过程,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个人舞台,多数人的看台。

(三)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安排不合理

1、教师剥夺学生话语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一堂课中,为了顾及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面面俱到。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的讲解和分析上,造成课堂教学重点很难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触及课文的思想内涵,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文的核心。

2、忽视普遍训练的重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忽视普遍训练的重要性,让少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极大限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成就感。课堂上经常出现,启而不发,或者是优秀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座的局面。

二、解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在备课上要花费更多精力,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更新和研究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这种学习和研究的挑战和压力是巨大的。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和探索:

1、认真研究和学习课本

教师上课的过程中,从容和自信非常关键。而从容和自信都源自于教师对课文的深入透彻把握和驾驭。教师在对课本非常熟悉和了解的情况下,上课底气会显的特别足,特别是教师对课本研究的越是深刻就越是不怕学生提出各种质疑,在课堂中无论是引领学生讨论或者讲评都会显的从容而自信。

2、研究教法

在新课程要求之下,课本会随着需求产生一些变化。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成不变,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不能一味的采用单纯的感知为出发点,也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要通过引导,通过给学生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发诱导学生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学的出发点应当以问题为重点。

3、研究学生

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研究学生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不研究学生是不行的。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需求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研究适当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先择有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完成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对学生提供帮助的时候不能主动的牵着学生鼻子走,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持袖手旁观的态度。应当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多启发,多引导。

(三)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认识,要能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要站在语文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教师应当重点把握从课文出发,从语言出发的这一最基本观点,不能偏离这个原则太远。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课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学生好的语言、要读好的文本必须要引导学生自发性的多读,多练习。课堂上可以选择让学生高声朗读,也可以让学生默读,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略读,也可以精读。

总结: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品,认真研究课文,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有效的教学。用端正的研究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甸起.语文教学反思的七种模式[J].语文教学通讯.2006(31)

[2] 成尚荣.语文教学应当有更高的追求――语文本色的坚持与追问[J].语文教学通讯.2006(13)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动态生成;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师生不同生活体验和文本之间的碰撞摩擦、融合生成的过程,是激情和智慧碰撞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文旨在阐述当下初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现状,并就怎样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教学的方法提出对策。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现状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动态生成”内涵的不理解,导致一些无效的生成对话,在课堂中教师平常都习惯于自己泛泛叙述,学生被动接受,在课堂中缺乏必要的互动氛围。教师只拿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情况来评估学生对于当堂功课的掌握程度,在课上并不清楚学生是否立刻记住所学内容了。这无疑不利于教学成果的得到和效率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要敢于突破陈规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采用另外一种更加新兴的、对学生熟练掌握语文知识更有帮助的模式。动态生成教学策略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模式,教学设计同时也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让教学尽可能的在预设之内生成,在一般情况下,做到教学目标基本不变,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基本不变,在此为前提,改变教学方式,这是实现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的重要步骤。个别时候教师也在用动态生成策略教学,但因为“对话”的内容无意义,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策略的实现方法

1.明白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后,教师更容易提出切实可行的动态生成教学方法。平时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寻找动态生长点。新课标更加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教学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终生受用。的确如此,课文中包含的时代精神、人生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和知识、技能的生长点都可以成为新的动态生长点。

2.动态教学要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讨论,逐步领会语文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初中语文教材有余光中著名的新体诗――《乡愁》,教师可假设让学生扮演当年离开大陆去往台湾的人们,经过几十年分别,问学生其中的心路历程或感慨。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完成后,站在同样的立场和角度,再补充或者交换自己的意见。比如有的同学说:“与大陆的家乡分别这么多年,不能回到故地与家人团聚,肯定会弥漫哀伤的惆怅”,教师接着站在平等角度说:“去台湾的同胞也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这样就会早点回家了。”这样就会把整个问题更加完整,凝聚大家所有人的思想,把语文教材中的整篇课文讲好、学好。

3.动态生成教学策略也要克服无意义、无效的“对话”。比如在讲初中语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下列问答:教师:“这篇课文作者是谁?”学生:“吴敬梓”。教师:“吴敬梓是哪个地方的人?”学生:“安徽全椒人。”教师:“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学生:“清代”。教师虽然也注意在讲授课文前创设动态生成教学情境了,但因为这缺少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问答式对话,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这背离了课文中心思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4.动态生成教学策略的实现要切实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虽然动态生成教学的发挥要靠教师引导、组织,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才是动态生成的主体。教师应注意采用发问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迂回”战术,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领学生在更宽泛的层面上思索问题,这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学习初中课文《孔乙己》时,教师给出这样两个问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第一个问题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惨命运的自身和社会原因,照顾到学习因素;第二个则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通过对作品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同时正确的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字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动态生成策略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从主动学着会“说话”。任何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参考、实施这一成功、全新而又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克服动态生成策略实现中的突出问题,这样方能在有效的动态生成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潘振宇,陈其光.怎样针对维族学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王增v.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尝试[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科书 插图 科学化建设

1.引言

插图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在语文学科建设中,教科书中的插图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插图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插图科学化建设对策。

2.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教学现存问题

2.1偏于正文讲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课文内容本身进行讲授,而很少对课文中配备的插图进行讲解。一些教师直接选择对课文中的插图视而不见。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插图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其实,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插图进行课文教学,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插图是课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2.2忽视细节真实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非常精彩的插图,还有许多具有高写真度的照片和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许多插图在细节处存在一些问题,与课文内容互相矛盾。这些问题虽然很微小,但使插图质量大打折扣,还有可能对学生理解课文增加难度。如七年级下册《一面》一文中,写到鲁迅“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但是从本文所配的插图来看,鲁迅却是用右手拿着烟嘴的,这一点很明显与课文中的描述不相符。课文中的插图不是只对课文起到点缀作用,应该尽量杜绝课文内容与插图相互矛盾的情况,真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应有作用。

2.3重视大家手笔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大多来自于大家手笔,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等多方面能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用大家手笔做课本插图的程度,因为前辈留下的这些宝贵资料其实有许多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出版社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面向全社会征集课本插图,不断完善和更新,使课本内容更符合当代教学的需要。

3.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对策

3.1利用插图进行课堂教学

许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所配的插图有很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充分重视插图,认真研究课本中的插图,利用插图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插图导入新课程。优质的插图可以使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引人入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三峡》这节课时,就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们面对图中壮阔的三峡时,肯定会很震撼并激起对三峡的向往之情,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教学一些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讲解。有些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述,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将课文内容与插图相结合,使学生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地方一目了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核舟记》一课,如果不结合插图讲解,则学生对核舟无法有直观的认识,也就无法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如果配以插图,让学生结合课文观察插图中核舟的形状、构造,就很容易理解课文。

3.2运用插图培养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将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平常教学相结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课文插图就是写作教学和课文教学的重要桥梁,教师可以运用课文中的插图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素材,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的源泉。如《孔乙己》一文中,插图内容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插图为学生拟出一系列写作题目,如“孔乙己人生的最后画面”、“悲惨的孔乙己”等,带领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插图的观察,训练相应的写作能力。利用插图随时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3根据课程需要自配插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充分利用课本中配备的插图外,还应当根据教学的具体需求,运用各种方式自己配备插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弥补不足。首先,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自配插图,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节,新课本中在这一节中是没有插图的,学生单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无法深刻体会纪念碑的雄伟和壮观。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重绘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助于对课文进行更深刻的解读。还可以通过数码相机、电脑等工具制作插图,如学习《春》一文时,就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利用数码相机对春天里大自然的各种景物进行摄影,再组织大家一起对拍到的照片进行评选,选出最符合文章描述的照片作为课文插图。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师生交流。

4.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书中的插图对课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认真研究课文中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03).

[2]袁静玲.初中语文课文插图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1998(10).

[3]叶圣陶.重视书籍的绘图工作[J].课程·教材·教法,1991(03).